《植物是“活”的吗》教学设计
教案《植物是“活”的吗》教科版科学一年级上册
第一单元植物·第5课时植物是“活”的吗·教案班级:课时:课型:一、学情分析本课主要是搜集证据证明植物是有生命的。
教科书安排了“把我们自己种养的植物带来观察”和“展示我们的观察记录”以及樱花一年四季的生长变化的例子,通过再次观察,相互交流,归纳植物作为生命体“活”的证据。
第五课着重帮助学生回顾和梳理,充分认识植物是一个生命体这个科学知识。
二、教学目标1.知道植物是有生命的;2.学习利用多感官比较植物的特征及其变化。
三、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利用多种感官比较植物的特征及其变化。
【教学难点】通过搜集证据证明植物是“活”的。
四、教学过程第一板块【奇趣对比新课聚焦】1.师:(展示兔子和蝴蝶图片)兔子和蝴蝶是活的吗?生:是活的。
2.师:怎么判断动物是活的呢?(学生自由回答)3.师:(展示动物的动图)小动物们会动,会发出声音,有呼吸,会吃东西,所以它们是活的。
4.师(出示植物盆栽):植物不会动,它是活的吗?(学生自由讨论,并做好记录)设计意图:结合动物图片,通过谈话的形式引入“怎么判断动物是‘活’的”的话题,学生自由回答,培养学生勤于动脑、乐于表达的能力;展示植物盆栽,提出问题“植物不会动,它是活的吗?”,引导学生养成勤于思考、勤于记录的习惯。
第二板块【智慧聚焦新知扬帆】1.用图片展示植物是“活”的证据之一。
师:之前我们一起种植了植物,和大家一起分享一下你的观察记录吧!(停留页面:小组展示环节)2.师(展示玉米的生长过程图):说说玉米苗的成长过程是怎样的?(学生自由回答)3.师(展示大豆的生长过程图):说说大豆的成长过程是怎样的?(学生自由回答)师(总结):植物的生长会经历发芽——长出叶子——慢慢长高的过程,在植物的成长过程中,我们还需要给它浇水、晒太阳!4.展示春季樱花盛开的图片。
5.展示春夏秋冬樱花树的图片。
师(总结):植物会随着季节生长变化,所以它是“活”的。
6.展示不同小朋友对植物是“活”的看法,请同学们作出判断。
植物是活的吗科学教案一年级上册
《植物是活的吗?》科学教案一年级上册一、教学目标:使学生了解植物是具有生命的,它们需要阳光、水分等条件才能生长。
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记录能力,让学生学会观察植物的生长变化。
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兴趣和好奇心,让学生感受到生命的奇妙。
二、教学内容:观察植物的生长变化,了解植物的生命现象。
了解植物的生活习性,探索植物的生命现象。
探究不同条件对植物生长的影响,观察植物的反应。
三、教学步骤:导入新课:教师出示一些植物的图片,并提问:“这些植物是活的吗?”引导学生思考植物是否具有生命。
通过这个问题,引入本课的主题——植物是活的吗?新课学习:(1)教师带领学生观察教室里的植物,如绿萝、吊兰等,让学生通过观察了解植物的生长变化。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观察植物的叶子、花朵、果实等,让学生感受到植物的生长和变化。
同时,教师也可以让学生比较不同植物的生长速度和形态特点,让学生对植物的生命现象有更深入的了解。
(2)教师介绍植物的生活习性,如阳光、水分、土壤等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教师可以让学生了解不同植物对阳光、水分、土壤等条件的需求不同,以及这些条件如何影响植物的生长和形态特点。
同时,教师也可以引导学生探索植物的适应性和生存能力,让学生感受到生命的奇妙。
(3)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探究植物的生命现象,如通过给植物浇水、晒太阳等实验,观察植物的反应。
教师可以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记录实验结果并进行分析。
通过实验,让学生了解到植物对水分和阳光的需求是生命现象的一种表现,也是植物生长的基础条件之一。
巩固练习:(1)让学生列举一些生活中常见的植物,并描述它们的生长习性和特点。
教师可以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或全班交流,以增加学生对植物的了解和认识。
同时,教师也可以引导学生发现植物之间的差异和特点,让学生对生命的多样性有更深刻的认识。
(2)让学生尝试种植一些小植物,如豆芽、蒜苗等,观察它们的生长过程。
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些简单的种植工具和材料,如土壤、花盆、种子等,让学生自己动手进行种植和观察。
植物是活的吗教案
植物是活的吗教案
教案:植物是活的吗?
目标:让学生了解植物是活的,具有生命特征和生长发育过程。
时间:一节课(40分钟)
导入(5分钟):
1. 利用图片或实物引起学生对植物的兴趣。
2. 提问:“植物是活的还是不活的?”请学生表达自己的看法。
探究(25分钟):
1. 观察实验:准备两棵相同的小苗,将一棵放在有光照的室内,另一棵放在黑暗的地方,让学生观察、比较两棵植物的生长情况。
2. 介绍生命特征:生长、呼吸、繁殖、感应和代谢。
以图文并茂的方式向学生展示植物的生长和发育过程。
3. 向学生展示植物的组织结构(根、茎、叶)及其功能。
让学生了解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吸收阳光和二氧化碳,产生能量和氧气。
4. 分组活动:将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种植物,观察它的生长和发育过程,并展示给全班。
学生可以绘制植物的生长图表,记录生长过程中的变化。
总结(5分钟):
1. 回答导入时的问题:“植物是活的。
”
2. 总结生命特征和植物的组织结构及其功能。
3. 提醒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关注植物的生长和变化。
拓展(5分钟):
1. 让学生观察家中或学校周围的植物,了解不同植物的特点和生长情况。
2. 鼓励学生保护和种植植物,培养对植物的关爱和责任心。
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明确植物是活的,具有生命特征和生长发育过程。
学生在观察实验和分组活动中能够积极参与,并通过自己的观察记录和展示来加深理解。
同时,通过拓展环节,能够促使学生从生活中更多地关注植物,培养对植物的关爱和责任心。
《植物是“活”的吗》教案教学设计
《植物是“活”的吗》教案教学设计【教材简析】本课将引领学生概括前4课的学习收获,结合自己种养植物过程中的发现,搜集证据证明植物是有生命的,这是本单元的核心目标。
教科书安排了“把我们自己种养的植物带来观察”和“展示我们的观察记录”两项活动。
在教师指导下,再次观察、回顾观察记录,同学间互相交流,归纳植物作为生命体“活”的证据。
教科书还安排了活动“我们收集到的其他资料”,以樱花一年四季的生长变化为例,把学生的视野从对静态现象、短期现象的观察,引向对更为广阔的、长期的、动态的植物生命现象的观察,使学生进一步丰富和完善植物是“活”的的证据。
教科书安排了对“哪些方面可以说明植物也是活的”和“塑料花是活的吗”两个问题的讨论,从正反两个方面引导学生认识植物是有生命的。
【学生分析】通过第1课至第4课的学习,学生积累了观察、描述的方法,对植物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但一年级学生的表达能力还比较弱,对于植物是一个生命体的认识也比较浅显、零散,需要教师帮助他们回顾与梳理。
收集植物是“活”的的证据,需要引导学生关注植物生长变化的差异性。
多种植物、多种方式的比较、联系,都指向植物是生长变化的特征,建构起植物有生命的科学概念。
通过展示不同种类植物的生长速度、生存环境、生长状态、生长时间等方面的差异,帮助学生建构同中求异,异中求同的认知。
樱花树的四季图片,展现长周期植物周而复始生长的特征。
植物的应激反应增加了学生对生物特征的认识。
通过塑料花与真实植物的对比,评测学生对植物生物特征的掌握情况。
最后,用生命周期结束的枯死植物,评测学生对植物失去生物特征的理解。
通过这些措施不仅使学生建立了概念,还能用不同的证据以及不断丰富的科学词汇证明植物是“活”的。
【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1.能说出植物需要水分、阳光以维持生存和生长。
2.知道植物是有生命的,具有区别于非生物的特征。
科学探究目标1.在教师指导下,能利用多种感官观察、比较植物的特征及其变化。
教科版小学科学一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5课《植物是“活”的吗》(教案)
植物是“活”的吗教学设计2.每个小组拿出自己种植的植物,合作观察植物,并展示植物生长记录图片。
找一找哪些证据能证明植物是活的?要求:仔细观察小组讨论寻找证据完成坐好3.我汇报它有哪些变化?越长越高,叶子越来越大……第3天第7天第8天第10天小组合作找出证明植物是“活”的的证据根据自己小组的观察,回顾种植过程中植物的变化通过小组合作既能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又能加强学生对植物的了解和认识通过回顾植物的变化,加深学生对植物变化的感受,有助于他们发现证明植物是活的的证据它们又有哪些变化呢?发出绿芽了,芽越长越高……4.我回忆在种植它们时,你们都做了哪些事情呢?浇水、施肥、晒太阳……二、还有哪些证据?1.出示一年四季同一棵樱花树变化的图片,学生观察变化回忆是怎样种植的,种植时都做了哪些事情观察植物在一年四季中的变化,思考植物的生长还和温度有关,和季节有关通过观察几组植物的对比图讨论总结植物“活”的证据通过回忆自己种植时做过的事情,有助于学生对植物生命体的感受通过对比同一植物在四季中的图片,使学生发现植物的生长还与季节有关系通过讨论总结,学生能把证据汇总,使知识系统再通过对塑料花和植物的对比,我发现:春天花很美,夏天叶子很茂盛,秋天叶子变得稀疏了,冬天树枝上挂满了雪植物会随着温度和季节的变化而变化2.合欢树夜间枝叶合拢用手触摸含羞草的叶子,观察变化含羞草叶子受到外力触碰会立即闭合三、讨论1.通过以上的分析,哪些方面可以说明植物也是“活”的?证据:植物会长大,会长叶,会开花结果,它的生长需要阳光、土壤、水分、温度……1.思考:塑料花是“活”的吗?为什么?塑料花不是活的,因为它不会长大,不会凋谢,也不需要阳光、土壤……思考并回答加深对本节课知识的掌握一、判断题1.剪纸的玫瑰是植物。
()2.草地上的野花是活的。
()3.有根、茎的花就是活的。
()二、选择题()是活的。
A BC 1.×2.×3.√A3.塑料花也有根茎,但它不是活的C为一只塑料花,而塑料花是没有生命的课堂小结植物和人类一样,都是有生命的,都是活的,生长的过程中都是需要养分和关心的,所以我们要爱护植物,不要随意采摘和践踏。
教科版小学科学一年级上册科学植物是“活”的吗-1教学设计
我们来看看同学们已经整理好的记录,从表格中我们可以看到,在刚刚发言的7位同学中,有四位同学认为植物是活的,记录的同学认可他们四位的理由,在他们的观点后面画了笑脸,有三位同学认为植物不是活的,记录的同学不认可他们三位的理由,在他们的观点后面画了哭脸。
请拿出爸爸妈妈课前给你准备好的表格和笔,我们先来一起看看这个表格。表格的第一列数字表示发言同学的顺序;表格的第二列认为植物是活的;表格的第三列认为植物不是活的。
该怎样使用这个表格呢?当你听完第一个人发言后,首先记录他的观点,如果他认为植物是活的,你就在第一位发言同学后面表示“活的”那列表格里面画√;如果他认为植物不是活的,你就在第一位发言同学后面表示“不是活的”那列表格里面画√;然后听听他的理由,如果你认可他的理由,就在√后面画个笑脸,如果你不认可他的理由,就在√后面画个哭脸。
针对“植物是活的吗”这一问题,第2个发言的同学和第3个发言的同学他们的观点一样吗?
第2发言的同学,她的观点是:她认为植物不是活的;第3发言的同学,她的观点是:她认为植物是活的;他们的观点完全不同,你记录下来了吗?
第2发言的同学,她认为植物不是活的,那么我们在记录的时候就应该在编号2的后边认为植物不是活的这个表格内打√。
植物是不是活的,我想大家都知道,植物像我们人类一样要从小长到大,要喝水、要晒太阳,也会死亡,所以植物是活的,请你在生活中认真观察,看看还有哪些证据能证明植物是活的。
请同学们做好下一课的材料准备,我们仍然需要笔和纸,还需要课前准备一些擀成薄片的超轻黏土,用保鲜袋封好备用。
今天的课就上到这!同学们,再见!
你同意第一个同学的理由吗?如果你同意,就在√后面画个笑脸,如果你不同意她的理由,就在√后面画个哭脸。
《植物是 “活” 的吗》精品教案
《植物是“活”的吗》
一、教学目标
1.能说出植物是“活”的理由。
2.知道植物的生长需要水、阳光和空气等。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说出植物是“活”的理由。
2.难点:理解植物的生长需要条件。
三、教学方法
观察法、讨论法、讲述法。
四、教学过程
1.导入
1.问学生:“植物是‘活’的吗?”
2.引出课题:植物是“活”的吗?
2.讨论植物是“活”的理由
1.让学生分组讨论植物是“活”的理由,并记录下来。
2.每组派代表发言,分享讨论结果。
3.教师引导学生从植物的生长、变化等方面思考。
3.观察植物的生长
1.展示一些植物生长的图片或视频,让学生观察植物的生长过程。
2.问学生:“植物的生长需要什么?”
4.了解植物的生长条件
1.教师介绍植物的生长需要水、阳光、空气、土壤等条件。
2.让学生举例说明植物在不同条件下的生长情况。
5.总结
1.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植物是“活”的,需要一定的条件才能
生长。
2.布置作业:让学生观察一种植物的生长过程,并记录下来。
5.植物是“活”的吗-教科2017版一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5.植物是“活”的吗-教科2017版一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一、教学目标
1.能够知道植物也是生命体,并掌握植物与动物、人类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2.能够感受植物的生命力,了解植物生长的过程与需要。
3.能够积极探究,强化观察和思考能力。
二、教学重点
学生能够知道植物也是生命体,并掌握植物与动物、人类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三、教学难点
学生能够感受植物的生命力,了解植物生长的过程与需要。
四、教学过程
活动1:观察植物
1.让学生带来自己喜欢的植物,放在桌上。
引导学生观察植物的形态和颜色。
2.要求学生每天都照顾好它们,记录它们的生长变化。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植物需要水、土、阳光、空气。
3.一周后,让学生把植物带到学校,让每个小组分享他们的观察结果。
活动2:比较
1.让学生观察动物和植物的异同,通过图片或实物展示进行比较,让学生总结植物和动物的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
2.让学生画出动物和植物的表格,记录它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活动3:展示
1.让学生把自己种的小植物带到教室里,并用展板分享自己对植物的观察和感受。
2.让学生小组合作,根据自己种植的植物照片和日记制作小小缩影,观摩其他小组。
五、教学评价
1.观察学生的植物,看是否每天都有认真照顾,是否有生长的变化。
2.学生的学习笔记和画出来的表格,表现出对生命有一定的理解。
3.学生的展板讲解和小小缩影的制作,看是否能够清晰表达对植物的感受和对生命的理解。
六、课后作业
继续观察和记录自己喜欢的植物,并画出来它们的生长过程和需要的环境。
一年级科学植物是“活”的吗教案
一年级科学《植物是“活”的吗?》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植物的基本特征,知道植物是生物,具有生命的活力。
2. 培养学生观察、思考、交流的能力,提高他们对科学的兴趣。
3. 培养学生关爱植物,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二、教学内容:1. 植物的基本特征2. 植物的生命现象3. 植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三、教学重点:1. 植物的基本特征2. 植物的生命现象四、教学难点:1. 植物的生命现象2. 植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五、教学准备:1. 植物标本或图片2. 学生分组活动用品3. PPT课件六、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展示植物标本或图片,引导学生观察,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2. 基本特征:教师简要介绍植物的基本特征,如:植物具有根、茎、叶、花、果实等。
3. 生命现象:教师讲解植物的生命现象,如:植物能进行光合作用、呼吸作用、吸收水分和养分等。
4.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植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如:植物为我们提供食物、氧气、药材等。
5. 总结:教师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植物是“活”的,具有生命的活力。
6. 作业布置:让学生观察身边的植物,记录它们的基本特征和生活现象。
七、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看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学生是否掌握了所学内容。
八、教学评价:通过学生的作业、课堂表现、小组讨论等方面,评价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掌握程度。
九、拓展活动:组织学生进行校园植物考察,深入了解各种植物的特征和生长环境。
十、教学课件:制作PPT课件,辅助教学,增加课堂的趣味性。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植物的特征和生命现象。
2. 运用小组合作学习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交流表达能力。
3. 利用直观演示法,让学生清晰地了解植物的生长过程和生命现象。
4. 运用比较法,帮助学生认识不同植物之间的异同。
七、教学步骤:1. 第一步:导入新课,展示植物标本或图片,引导学生关注植物。
2. 第二步:讲解植物的基本特征,如根、茎、叶、花、果实等。
教科版一年级科学《植物是活吗》科教知识教案教学设计
教科版一上科学?植物是活的吗?科教知识教课方案教课目的:知识与能力:能说出植物需要水分、阳光以保持生计和生长。
知道植物是有生命的,拥有差别于非生物的特点。
科学研究目标。
过程与方法:在教师指导下,能利用多种感官察看、比较植物的特点及其变化。
2经过采集凭证证明植物是“活〞的。
科学态度目标1愿意聆听、分享别人有关植物的信息,乐于表达、叙述自己的观点。
培育学生认识和研究植物的兴趣。
教育学生爱惜生命,保护身旁的植物。
教课要点:植物是有生命的,需要水分、阳光以保持生计和生长。
教课难点:证明植物是“活〞的。
学生准备:学生自己种养的植物、学生活着手册,以及有关植物是“活〞的照片、图画等有关资料。
教师准备:塑料花、植物、课件等。
课时:一课时课型:新讲课教课方案:一、课件出示因引入,设疑带入。
1.用课件出示兔和蝴蝶的视频,据此发问:“兔和蝴蝶是‘活’的吗?〞请学生谈谈原因。
学生会从兔和蝴蝶会动、会吃等动物拥有的活动能力方面进行解说。
此时教师能够体现一盆植物,发问:“这盆植物不会动,它是活的吗?〞2.在这个环节中,教师要实时将学生的回复记录在教科书第15页所示的“班级记录表〞中。
学生提出的原因可能会有:有叶、有根、有茎,会开花、会结果、会长大、会患病、会枯败、会死亡,长在土里,需要阳光、水,要施肥等。
二、采集植物是“活〞的的凭证1.活动一:学生把自己在第1课种养的植物带到讲堂上,联合自己1个月左右的察看记录找一找它是“活〞的的凭证。
先让学生再次察看植物,回想1个月中植物发生了哪些变化,自己是怎么照料它的,而后让学生组内沟通哪些现象说明植物是“活〞的。
接下来让各小组展现自己的植物并沟通。
最后,教师小结,把“绿色〞“有茎〞等不可以作为凭证的原因划掉。
2.为了帮助学生认识,教师能够准备带叶的枯枝或非绿叶植物 ,问学生:“这棵植物是‘活’的吗?它有叶吗?它是绿色的吗?〞经过这样有针对性的活动,把“绿色〞“长在泥土里〞“有叶〞等划去,帮助学生认识到“会长大〞“要喝水〞等说明植物是“活〞的。
教科版一年级上册小学科学《植物是“活”的吗》教案
教科版一年级上册小学科学《植物是“活”的吗》教案一、教材分析:本节课是教科版小学科学一年级上册第1单元植物第5节《植物是“活”的吗》,主要围绕植物是否是“活”的这一问题展开。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了解到植物也是生命的一部分,具有生长、繁殖等基本特征。
二、教学目标:1. 知道植物也是生命的一部分,具有生长、繁殖等基本特征。
2. 能够通过观察和实验,发现植物的生长和变化。
3. 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实验探究能力。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植物也是生命的一部分,具有生长、繁殖等基本特征。
教学难点:通过观察和实验,发现植物的生长和变化。
四、学情分析:学生对植物的认识主要停留在植物能够制造氧气、提供食物等方面,对植物的生长和变化的认识相对较少。
因此,本节课需要通过生动的实例和实验,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他们主动观察和思考。
五、教学过程:第一环节:新课导入1. 展示一张植物的图片,引导学生回忆上节课学到的内容,复习植物的基本特征。
例如,问学生植物有哪些特点,能做哪些事情。
第二环节:新知呈现1. 引导学生思考:植物是“活”的吗?请举例说明。
2. 通过展示一些植物的图片,让学生观察并描述植物的特征,引导他们发现植物的生长和变化。
例如,展示一颗小树苗的图片,问学生这颗树苗是怎样变大的,有哪些变化。
第三环节:实验探究1. 准备一些植物的种子、土壤和水杯等实验材料。
2. 分成小组,每组选择一种植物种子,将其种植在水杯中的土壤中,并给予适量的水。
3. 学生观察并记录每天植物的生长情况,比较不同天数的变化。
例如,第一天种子发芽,第三天出现幼苗,第七天长出叶子等。
4. 引导学生总结植物的生长和变化的特点,结合实验结果进行讨论。
例如,植物需要水和光合作用才能生长,生长过程中会逐渐变大并产生新的部分。
第四环节:植物的繁殖1. 引导学生思考:植物是如何繁殖的?请举例说明。
2. 通过展示一些植物的繁殖方式的图片,如种子繁殖、根繁殖、茎繁殖等,让学生观察并描述植物的繁殖方式。
【科学】《植物是“活”的吗》教案教学设计
《植物是“活”的吗》教案教学设计【教材简析】本课将引领学生概括前4课的学习收获,结合自己种养植物过程中的发现,搜集证据证明植物是有生命的,这是本单元的核心目标。
教科书安排了“把我们自己种养的植物带来观察”和“展示我们的观察记录”两项活动。
在教师指导下,再次观察、回顾观察记录,同学间互相交流,归纳植物作为生命体“活”的证据。
教科书还安排了活动“我们收集到的其他资料”,以樱花一年四季的生长变化为例,把学生的视野从对静态现象、短期现象的观察,引向对更为广阔的、长期的、动态的植物生命现象的观察,使学生进一步丰富和完善植物是“活”的的证据。
教科书安排了对“哪些方面可以说明植物也是活的”和“塑料花是活的吗”两个问题的讨论,从正反两个方面引导学生认识植物是有生命的。
【学生分析】通过第1课至第4课的学习,学生积累了观察、描述的方法,对植物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但一年级学生的表达能力还比较弱,对于植物是一个生命体的认识也比较浅显、零散,需要教师帮助他们回顾与梳理。
收集植物是“活”的的证据,需要引导学生关注植物生长变化的差异性。
多种植物、多种方式的比较、联系,都指向植物是生长变化的特征,建构起植物有生命的科学概念。
通过展示不同种类植物的生长速度、生存环境、生长状态、生长时间等方面的差异,帮助学生建构同中求异,异中求同的认知。
樱花树的四季图片,展现长周期植物周而复始生长的特征。
植物的应激反应增加了学生对生物特征的认识。
通过塑料花与真实植物的对比,评测学生对植物生物特征的掌握情况。
最后,用生命周期结束的枯死植物,评测学生对植物失去生物特征的理解。
通过这些措施不仅使学生建立了概念,还能用不同的证据以及不断丰富的科学词汇证明植物是“活”的。
【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1.能说出植物需要水分、阳光以维持生存和生长。
2.知道植物是有生命的,具有区别于非生物的特征。
科学探究目标1.在教师指导下,能利用多种感官观察、比较植物的特征及其变化。
新教科版一年级科学上册《植物是活的吗》教案
新教科版一年级科学上册《植物是活的吗》教案1. 教学目标•了解植物的生命特征和生命现象;•理解“植物是活的”这一科学观点;•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实验意识;•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2. 教学重难点2.1 教学重点•植物的生命特征和生命现象;•“植物是活的”这一科学观点。
2.2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科学观点;•如何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实验意识。
3. 教学过程3.1 导入引导学生回忆过去学习生活中见过的植物,让学生说出自己对植物的认识,包括植物与动物有什么不同之处。
3.2 观察实验1.带领学生进入校园内或附近的公园等地,指导学生寻找不同的植物。
2.让学生分组,观察一株植物,注意植物的形态、结构和生长特点,并画出它的草图。
3.让学生交流自己所观察到的植物特点,从而引导学生发现植物具有的普遍特征,如生长、繁殖、气体交换等。
4.提出一个问题,即“植物是活的吗?”让学生讨论这个问题,并提出自己的观点。
3.3 知识讲解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介绍植物的生命特征和生命现象。
并通过相关的图示和文章,让学生了解植物的基本结构、器官和生理功能,进而引导学生理解“植物是活的”这一科学观点。
3.4 结合实验巩固知识1.分组讨论,并选择一种植物,设计一些自己的实验,验证“植物是活的”这一科学观点。
2.在实验中,提醒学生需要注意实验结果的观察和记录,并进行比较和分析,从而引导学生培养观察力和实验意识。
3.5 总结归纳通过实验和讲解,让学生对植物的生命特征和生命现象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认识,同时也强化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4. 教学方法•观察实验法;•讲解探究法;•问题引导法;•交流讨论法;•比较分析法;•总结归纳法。
5. 教学评估根据学生在观察实验和课堂交流中的表现,进行评价,并给予相应的鼓励和指导。
6. 教学资源•教材《新教科版一年级科学上册》;•幻灯片、黑板、白板、草图纸、笔、水彩笔、量杯、玻璃器皿等。
小学科学15《植物是活的吗》(教案)
小学科学15《植物是活的吗》(教案)植物是活的吗引言:植物是地球上最古老和最重要的生命形式之一。
它们不仅为我们提供氧气和食物,还为生态系统提供了稳定性和多样性。
然而,有些孩子可能会怀疑植物是否真的是活的。
通过本教案,我们将帮助学生理解植物的基本特征和功能,从而证明植物是活的。
目标:1. 学生将理解植物的生命特征和功能。
2. 学生将能够描述植物的基本结构和功能。
3. 学生将开发观察和实验技能。
教学资源:1. 图片展示植物的不同部分和功能。
2. 植物标本供学生观察。
教学步骤:步骤1:认识植物的特征(10分钟)1. 引导学生回顾生命的特征,如生长、繁殖、对刺激的反应等。
2. 提问学生,植物是否具备这些特征,并引导他们思考和讨论。
步骤2:探索植物的结构(15分钟)1. 展示不同类型的植物的图片,包括树木、草、花等。
2. 向学生解释植物的基本结构,如根、茎、叶、花、果实等,并讲解它们的功能。
3. 引导学生观察植物标本,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描述植物的结构。
步骤3:实践观察和实验(30分钟)1. 将一盆植物放在教室的明亮区域,并告诉学生将在接下来的几天内对其进行观察。
2. 要求学生观察植物的生长过程,包括根的生长、茎的延伸、叶子的展开等,并记录下来。
3. 引导学生提出问题,例如植物需要什么来生长?植物对光线和水分的需求有什么变化?等等。
4. 设计一个简单的实验来回答这些问题。
例如,分成两组,一组放在光线充足的地方,另一组放在阴暗的地方。
观察和比较两组植物在生长和发展方面的差异,并让学生得出结论。
步骤4:总结和讨论(15分钟)1. 鼓励学生分享他们的观察和实验结果,以及他们对植物是活的这个问题的看法。
2. 引导学生总结植物的生命特征和功能。
3. 回答学生可能有的疑问和困惑,并让他们相信植物是真正活着的生命体。
扩展活动:1. 鼓励学生在家中或学校附近的花园中进行植物观察和实验。
2. 鼓励学生设计自己的植物实验,以进一步探索植物的特征和功能。
教科版小学科学一年级上册《植物是“活”的吗》
《植物是活的吗》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本单元培养的核心技能是观察能力。
本课是小学科学一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植物》的第5课。
本课将引领学生去概括前面4课的学习收获,结合自己先前种养植物时的发现,搜集证据证明植物是有生命的。
本课教材让学生紧紧围绕“植物的变化”来观察无生物应激性的植物,让学生经历提出疑问-找寻证据-分析证据-得到结论的过程,符合课标要求。
所以,找到明显又合理的证据对证明“静态”的植物是“活”的就尤为重要。
整个观察实验由短期和长期植物生长变化的观察与分析组成。
短期的时间范围为数天或者数周,植物会经历发芽,生长,叶茂等阶段。
长期的时间范围为一年四季,植物会经历开花、结果、果实成熟到叶片凋零下落的阶段。
无论是短期还是长期,植物变化都较为明显,便于一年级学生观察和总结。
在观察分析后,一年级学生已经知道活的植物所具备的特征,通过完成班级记录表可以巩固学生的知识,也是对前4课所学内容的回顾与总结。
【学情分析与教法】在先前4课的学习中,尤其是第1课,一年级学生已经有过种植与观察植物的任务,并且活的植物的特征有了一定了解。
但是,当他们真正区分真假植物时,他们仍然会有困难,这时就需要老师进行启发和引导。
在教材的基础上,可选择以时间线为轴,以真假植物的及时对比开展教学内容。
一年级学生的表达能力还相对比较弱,对植物是一个生命体的认识也比较零散粗浅,并且大都结合自身进行对比、表述。
板书的清晰和直接对引导学习尤其重要,要站在儿童的立场去设计板书。
依据一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他们很容易接受“动”的动物是活的。
本课使得他们学会找寻静态的植物活着的依据。
实际上有些植物存在应激性,是动态的,可适当增加“动”的植物知识。
采用动静结合的观察方式能加深学生对植物有生命的认识。
【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1.能说出植物需要水分、阳光以维持生存和生长。
2.知道植物是有生命的,具有区别于非生物的特征。
科学探究目标1.能利用多种感官观察植物的特征,比较出真假植物的差异。
教科版一年级上册科学1.5《植物是“活”的吗》教案
教科版一年级上册科学1.5《植物是“活”的吗》教案一. 教材分析《植物是“活”的吗》这一课旨在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植物的基本特征,如呼吸、生长、繁殖等,从而认识到植物也是生物,具有生命现象。
教科书通过简单的实验和活动,引导学生探索植物的特点,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二. 学情分析一年级的学生对周围的世界充满好奇,他们已经有一定的观察和动手能力。
但他们对植物的生命现象可能了解不多,需要通过具体的实验和活动来引导他们认识植物的基本特征。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植物的基本特征。
2.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3.培养学生观察、思考、交流和合作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了解植物的基本特征。
2.难点:让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理解植物的生命现象。
五. 教学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寻找答案。
2.采用实验观察法,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植物的特点。
3.采用小组合作法,让学生在小组内进行交流和合作。
六. 教学准备1.准备植物样本,如花草、树木等。
2.准备显微镜,以便学生观察植物细胞的结构。
3.准备实验材料,如土壤、水、剪刀等。
4.准备教学课件,以便辅助教学。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你们知道什么是植物吗?植物有什么特点?–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植物是一种生物,它们有根、茎、叶、花、果等结构,能够进行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
2.呈现(10分钟)–教师展示植物样本,让学生观察并说出植物的特点。
–教师引导学生用显微镜观察植物细胞,了解植物细胞的结构。
3.操练(1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实验:将一株植物放入水中,观察植物的生长情况。
–学生观察并记录实验结果,讨论植物的生长现象。
4.巩固(10分钟)–教师提问:植物是如何进行呼吸的?它们需要什么样的环境?–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植物通过根部吸收水分和养分,通过叶片进行光合作用,释放氧气。
小学科学教案《植物是“活”的吗》教科版科学一年级上册
小学科学教案《植物是“活”的吗》教科版科学一年级上册植物是“活”的吗?植物是地球上最基本的生物之一,它们的存在和生命活动对人类和其他生物来说至关重要。
然而,植物是否被认为是“活”的呢?这是一个引人思考的问题,特别是对于小学一年级的学生来说。
本文将带领学生们一起探究这个问题,并通过实际的观察和实验来寻找答案。
首先,我们可以从观察植物的特征和行为来了解它们是否是“活”的。
植物和动物一样,也是由细胞组成的。
观察植物的结构,我们可以看到它们有根、茎和叶子。
这些部分的存在使植物能够得到水分、养分和光线,并将它们转化为能量。
植物还具有生长的能力,当它们得到足够的水和养分时,它们会生长得更高更大。
此外,植物还能够感知外界的环境和作出相应的反应。
一个经典的例子是日光。
我们可以在实验室中观察到,当植物暴露在光线下时,它们的叶子会朝向光源。
这是因为光合作用需要阳光作为能量来源,植物通过朝向光源来最大程度地吸收光线。
这表明植物能够对周围环境做出反应,并对其进行调整。
此外,植物还能够进行繁殖。
有些植物靠花来繁殖,它们能够吸引昆虫传播花粉,然后通过花粉结合雌蕊来产生种子。
其他植物则通过克隆繁殖,如甘蔗和草莓通过地下茎扩展并产生新的植株。
这些繁殖方式展示了植物与其周围环境互动并维持植物种群的能力。
除了以上的观察,我们还可以通过实际的实验来证明植物是“活”的。
一个简单的实验是给植物加水。
学生可以选择两盆相同的植物,一盆每天给水,而另一盆则不给水。
通过观察,学生们会发现每天给水的植物依然健康茁壮,而没有给水的植物则会枯萎。
从这个实验中,我们可以得出结论:植物需要水分来维持生命。
此外,我们还可以进行观察植物的呼吸。
呼吸是生物体利用氧气产生能量的过程。
与动物不同的是,植物的呼吸是通过光合作用进行的。
我们可以将一片植物的叶子放入水中,然后放入有草酸铵的试管,并加热。
观察到冒泡的现象表明植物在进行呼吸,并产生氧气。
最后,我们还可以通过观察植物的变化来了解它们的活动。
科学课《植物是“活”的吗》教学设计
科学探究一、学习目标1.科学知识:知道植物是有生命的,它们的生长是需要阳光和水分的。
2.过程与方法:通过搜集证据证明植物是“活”的。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乐于倾听和表达自己的观点。
重点:找一些证据证明植物是活的。
难点:找出证明植物是活的的证据。
二、教学过程1.教学环节:导入新课教师活动:游戏我来做(1)和你的同桌抱一抱,再和桌子抱一抱,想一想他们有什么不同?抱同桌时同桌会互动,而桌子不会互动。
(2)再出示小猫和小狗的图片,思考:它们是活的吗?小猫和小狗也会动,所以是活的。
学生活动:和同桌抱一抱再和桌子抱一抱,对比两次的区别。
观察小动物并判断。
2.设计意图:通过对比人和桌子与自己的互动,发现他们的区别。
3.讲授新课:出示一盆植物,提问:“动物是活的,植物也是活的吗?”这节课我们就一同去探究《植物是“活”的吗》。
(1)我是小小侦查员:拿出自己种养的植物,四人小组说一说,我们种养的植物发生了什么变化?(发芽——生长——开花——结果)并播放视频。
(2)我汇报:它有哪些变化?越长越高,叶子越长越大……它们又有哪些变化呢?发出绿芽了,芽越长越高……(3)我回忆:在种植它们时,你们都做了哪些事情呢?浇水、施肥、晒太阳……三、还有哪些证据?出示一年四季同一棵樱花树变化的图片,学生观察变化我发现:春天花很美,夏天叶子很茂盛,秋天叶子变得稀疏了,冬天树枝上挂满了雪。
植物会随着温度和季节的变化而变化。
四、讨论1.通过以上的分析,哪些方面可以说明植物也是“活”的?证据:植物会长大,会长叶,会开花结果,它的生长需要阳光、土壤、水分、温度……2.思考:塑料花是“活”的吗?为什么?塑料花不是活的,因为它不会长大,不会凋谢,也不需要阳光、土壤……思考并回答:通过种植,学生知道植物是有生命的,它们的生长是需要阳光和水分的。
小组合作找出证明植物是“活”的证据。
根据自己小组的观察,回顾种植过程中植物的变化。
回忆是怎样种植的,种植时都做了哪些事情。
教科版科学一年上册《植物》第五课《 植物是“活”的吗》说课课件(附反思、板书)
四、说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植物是有生命的,需要水分、阳光以维持生存和生长。
教学难点:
证明植物是“活”的
五、说教法学法
以教师的引导为主导,体现先导后教"、进而无为而教"的教学思想。 以学生的学习为主体,体现先做后学"、进而自主学习"的学习思想;采 取个人自主探究与小组学习有机结合,以学生的实践操作为中心,引导 学生学会学科学、想科学、用科学。
七、说板书设计
根据一年级的年龄特点,本课板书内容简单明了,重难点突出。
八、教学反思
本课是教科版小学科学一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植物》的第5课。本课将引领学生去概括前面4 课的学习收获,结合自己种养植物过程中的发现,搜集证据证明植物是有生命的,是本单元的核 心目标。植物是有生命的,它有区别于非生物的一些特征。这些对一年级的小朋友来说是比较难 的,本课教科书安排了两个活动:第一个活动就是就是让学生把自己种养的植物带到课堂上面来 ,展示自己的平常的观察记录,就是要让学生把观察到的事实转化为证据。因此我通过让学生自 己种植植物感受其生命的成长变化,并通过生活中的一些植物的变化对比,强化学生对植物是“ 活”的认识。第二个就展现我们的观察记录。植物第一周是什么样子的,第二周是什么样子的, 前后有什么变化,这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教科书通过两组图片表示植物的生长速度有快有慢 ,但不管是快是慢,但都是在生长发育,这就是有生命的表现。当然,学生还可能会说到植物会 开花、会结果,有的时候还会死亡。
环节二、探索:植物是“活”的 [材料准备:播放学生植物照片,植物观察记录单] 1.今天我们都带来了自己种植的植物,让我们欣赏一下大家种植的植物吧。 (预设:展示学生种植情况,是对于学生前期植物种植的一种肯定,可以让孩子们获得认同, 同时与其他孩子的植物进行差异比较,进而进行更细微的观察。) 2.提问:这株植物养得真好,是哪个小朋友的,拿上来给大家介绍一下你的植物。 (预设:这是一次引导学生如何介绍自己植物的示范,为待会的小组内介绍植物做铺垫。) 3.追问:你的植物叫什么? 这么多天你的植物有了什么变化? 你有照片或图画证明你说的是真的吗? 介绍每一周的变化情况。
第1单元植物《植物是“活”的吗》教案
此外,实践活动环节,学生分组讨论和实验操作的表现总体良好。但在小组讨论过程中,我发现有些学生参与度不高,可能是因为他们对主题不够感兴趣或者不知道如何表达自己的观点。为了提高学生的参与度,我计划在下次活动中增加一些互动环节,鼓励学生积极发表自己的看法。
举例:以植物的生长过程为例,讲解种子发芽、植株生长发育等核心内容。
(2)植物的光合作用:光合作用的原理、过程和意义,强调其对地球生态系统的重要性。
举例:通过实验和图示,阐述光合作用中光能转化为化学能、释放氧气的过程。
(3)植物与人类的关系:植物在食物、药材、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应用和作用。
举例:介绍植物对人类饮食、药物研发和生态环境的贡献。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针对重点内容进行详细讲解和强调,通过举例、实验等教学方法,帮助学生透彻理解核心知识。同时,针对难点内容,采取有效教学策略目标。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植物是“活”的吗》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是否注意过植物的生长和变化?”(如:春天树叶发芽,秋天树叶变黄)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植物生命活动的奥秘。
3.植物的应激性:探讨植物在面临生物和非生物因素影响时的应激性表现,如病虫害、干旱等。
4.植物的生长发育:讲述植物从种子到成熟植株的生长过程,强调植物的生命周期和生长发育规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植物是“活”的吗
【理论指导】
《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指出:科学探究是人们探索和了解自然、获得科学知识的重要方法。
以证据为基础,运用各种信息分析和逻辑推理得出结论,公开硏究结果,接受质疑,不断更新和深入f是科学探究的主要特点。
为此,本课的教学力求体现这一标准的要求,让学生在经历自已种养植物这体验过程中认识到植物需要水分、阳光以维持生存和生长,在搜集植物生长变化的证据中证明植物是有生命的,从而形成尊重事实,善于质疑的科学态度,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素养。
科学课程标准也提到:科学探究要突出创设学习环境,为学生提供更多自主选择的学习空间和充分的探究式学习机会,通过合作与探究,逐步培养学生提出科学问题的能力、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等。
依据这一理念及一年级学生认知和心理特点为学生创造一个轻松的拟人化学习情景,让学生思维跟随小问号娃娃与维尼熊到科学园游玩逐步推进, 以解决问号娃娃在动、植物园中提出的问题为主线引发学生再次观察、回顾观察记录表,在相互交流、启发活动中,归纳植物作为生命体"活” 的证据。
在活动中,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为核心,以发现探究为手段。
通过问题、观察、表达交流、归纳植物作为生命体"活"的证据等环节,让自主构建科学概念Z并逬而运用植物"活”的理由为依据来判断纸花是不是活。
教学设计充分体现:探究式学习是在教师指导、组织和支持下,让学生主动参与、动手动脑、积极体验,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以获取科学知识、领悟科学思想、
学习科学方法为目的的学习方式这科学理念。
在教学中教师是科学探究活动的组织者、引领者和学生的亲密伙伴"。
"扶"而不"包办”,"教"为"学"引领,"硏”而有"实效",形成师生互动、生生
互动良好探究氛围。
【教材分析】
本课是教科版小学科学一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植物》的第5课。
本课将引领学生去概括前面4课的学习收获,结合自己种养植物过程中的发现,搜集证据证明植物是有生命的,是本单元的核心目标。
本课教科书安排了两个活动:笫一个活动就是就是让学生把自己种养的植物带到课堂上面来,展示自己的平常的观察记录,就是要让学生把观察到的事实转化为证据。
第二个就展现我们的观察记录。
植物第一周是什么样子的,第二周是什么样子的,前后有什么变化,这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
教科书通过两组图片表示植物的生长速度有快有慢,但不管是快是慢,但都是在生长发育,这就是有生命的表现。
当然,学生还可能会说到植物会开花、会结果,有的时候还会死亡。
这两个活动通过教师指导,让学生再次观察自己的植物,对照记录表进行回顾,以及同学之间的相互交流启发,来归纳植物作为生命体是一个活的物体,在这个过程当中学生通过对证据的使用来了解植物是真的是活的。
教科书上还安排了一个收集其他资料的活动,以观察樱花一年四季的生长变化为例,让学生把视野从静态的现象、短期的现象引入到更为广阔的、长期的、动态的植物生命现象的观察当中,使学生进一步丰富完善植物是活的证据。
教科书还安排了这样的一些讨论,围绕“从哪些方面可以说明植物是活的?”、“塑料花是活的?” 这两个问题去讨论,从一正一反两个方面引导学生去认识植物有生命的。
【学情分析】
通过第一课到第四课的学习,老师已经带领学生进行了大量的知识和实践方面的积累,在将近一个月的种植养护活动当中,已经为学生积累了丰富的知识认识到植物是活的,是有生命特征的这样一个服务,学生也基本上积累了一些观察描述的方法,对植物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但是一年级学生的表达能力还相对比较弱,对植物是一个生命体的认识也比较零散粗浅,需要老师帮他们回顾和整理。
在这四周当中,他们也结合自己种养植物的过程有所发现,搜集到一些证据来证明了植物有生命的,这是本单元的一个核心LI标。
现在需要学生进行一个小小的总结,对植物是活的做一个系统的梳理。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能说出植物需要水分、阳光以维持生存和生长。
2.知道植物是有生命的,具有区别于非生物的特征。
科学探究
1∙在教师指导下,能利用多种感官观察、比较植物的特征及其变化。
2.通过搜集证据证明植物是“活”的。
科学态度
1.愿意倾听、分享他人有关植物的信息,乐于表达、讲述自己的观点。
2.培养学生认识和研究植物的兴趣。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
珍爱生命,爱护身边的植物。
【教学重点】植物是有生命的,具有区别于非生物的特征。
【教学难点】寻找植物是“活”的证据。
【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自己种养的植物、观察记录表、学生活动手册等相关资料。
教师准备:班级记录表、带叶的枯枝、非绿叶植物、纸花、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聚焦探究问题
1•创设悄境,提问:兔子和小猫是“活”的吗?
2.师生互动交流:寻找兔子和小猫是“活”的证据。
3.呈现图片:动物会动、会吃、会睡觉、会变化,证明兔子和小猫是“活” 的。
4.聚焦问题:“兔子和小猫是“活”的,植物是“活”的吗”。
【设计意图:通过创设拟人化的情境,调查学生对动物是“活”的的原有认知水平,并通过呈现生活中动物会动、会吃等图片,让学生认识到要证明动物是"活”的,是需要寻找证据,为后面证明植物是“活”的寻找证据做铺垫,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
】
二、探索收集植物是“活”的证据
1.说一说:植物是“活”的理由。
2.出示学生种植的植物,回忆观察方法。
3.观察提示:(1)仔细观察每一次的记录,看看植物发生哪些变化?
(2)把找到植物是“活”的证据和小组同伴轻声说一说。
(3)完成观察后,请先坐好,再举手告诉老师。
4.各小组观察自己种植的植物,并根据植物生长变化的记录表,找出植物是“活”的
证据。
5.各小组汇报交流:观察到哪些现象说明植物是“活”的。
6.观察小结:植物是“活”的,因为植物会长叶、茎会长高、会长大等。
7.提问:各小组是怎么照顾植物长大的?
8.根据学生自己照顾植物长大的经验得出:植物是“活”的,因为植物需要浇水、
需要阳光。
9.展示其他植物“活”的资料:樱花一年四季的变化图片,桃树、龙眼树结果实照
片。
得出:植物是“活”的,因为植物会开花、会结果、会变化等。
【设计意图:教师鼓励学生从观察自己种植的植物,并根据植物生长变化的记录表,发展他们为植物是“活”的寻找证据的能力。
在学生交流环节,强调落实一年级学生说和听的习惯养成。
不同的学生可能持有不同的观点,教师要鼓励他们说出观点和理山,不必急于纠正他们的想法。
鼓励他们继续寻找能够被人信服的证据】
三、概括植物是“活”的证据
1.课堂小结:根据寻找到的证据,再通过班级记录表,帮助学生梳理认
识植物是“活”的。
2.巩固认识:让学生在活动记录表中圈出“植物是活的”理由。
3.解决问题:让学生用寻找的证据来解答问号娃娃提出了“植物是“活”
的”这个问题,首尾呼应。
4.学以致用:讨论纸花是不是“活”的,再通过老师演示纸花制作过程,
证明纸花不是“活”的。
【设计意图:通过活动记录表,检测学生所学知识。
再通过讨论纸花
是不是活的
及演示纸花的制作,让学生进一步感受植物之所以是活的,因为它需
要一段时间
的成长,而且在这成长过程中,它的各部分是不断变化的】
四、课后延伸
1.珍爱生命,爱护身边植物的教育。
2.布置课后作业:制作一个萝卜盆景。
【设计意图:通过对爱护植物的教育,让学生知道生命的可贵。
而且
知道可以利
用植物的生长变化为生活服务,使学生感受到身边处处都有科学存
在】
【板书设计】
植物是“活”的吗
(班级记录表)
会长大会长叶能开花
需浇水需要阳光有结果实
【教学反思】
1.植物是有生命的,它有区别于非生物的一些特征。
这些对一年级的小朋友来说是比较难的,因此我通过让学生自己种植植物感受其生命的成长变化,并通过生活中的一些植物的变化对比,强化学生对植物是“活” 的认识。
2.教材把植物需要水、植物需要阳光、植物需要空气做为教学目标之一,本人觉得不太理解。
植物是活的应该从植物本身来说明植物会繁殖、植物会生长、植物对外界有需求、对外界有应激反应,这是植物生命的一个共同的特征。
3.植物是不是“活”的除了说理由,教材设计寻找证据来证明,而动物是“活”的,教材设计只让学生说动物活的理山,我认为不够,所以在学生说出动物是“活”的理山后,呈现出找到动物活的图片,让学生学会用事实说话,以此培养学生的实证意识。
4.植物会生长是“活”的,而生长是需要一个过程的。
教学中以“纸花”代替“塑料花”。
基于纸花的制作过程比塑料花的制作过程来得快,在课堂能较好地演示,让学生在短时间看到对比,从而让学生更进一步从生长过程来判断植物是“活”的,纸花不是“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