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师大版一年级数学上册-比较教案
西南师大版一年级数学上册比一比教案(1)

西南师大版一年级数学上册比一比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西南师大版一年级数学上册“比一比”单元,详细内容包括教材第一章节“比大小”,通过实物和图片的比较,使学生理解大小概念,学会使用“大于”、“小于”、“等于”三个词汇进行比较。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比较大小的基本方法,能正确使用“大于”、“小于”、“等于”三个词汇。
2. 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提高数学逻辑思维能力。
3. 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掌握比较大小的基本方法,正确使用“大于”、“小于”、“等于”三个词汇。
难点:如何引导学生观察、分析、解决问题,培养数学逻辑思维。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实物(如苹果、橙子等)、图片、PPT课件。
学具:学生用书、练习本、画笔。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利用实物和图片,引导学生观察、比较,激发学生对比较大小的兴趣。
2. 例题讲解(15分钟)(1)讲解大小概念,引导学生理解“大于”、“小于”、“等于”三个词汇的含义。
(2)通过PPT课件展示例题,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比较。
3. 随堂练习(10分钟)(1)学生在练习本上完成练习题,巩固比较大小的基本方法。
(2)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4. 小组讨论(5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解题方法,提高合作交流能力。
六、板书设计1. 大于、小于、等于三个词汇的板书。
2. 例题及解题步骤的板书。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完成教材课后练习题1、2、3。
答案:见教材课后答案。
2. 家庭作业:收集生活中可以比较大小的物品,与同学分享。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掌握比较大小的基本方法,但在实际应用中还需加强练习。
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思考,除了大小,还有什么可以比较的属性(如长短、高矮等),为下一节课的学习打下基础。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确定。
2. 教学过程中的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和随堂练习。
西南师大版一年级数学上册比一比教案

西南师大版一年级数学上册比一比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西南师大版一年级数学上册“比一比”章节,详细内容包括:通过实物比较,让学生理解多、少和同样多;通过数一数活动,让学生掌握数的顺序和数的比较方法;通过实践情景,培养学生运用数学语言描述数量关系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多、少和同样多的概念,能够通过观察、比较,判断物体的数量关系。
2. 培养学生运用数一数的方法,进行数的顺序和数的大小的比较。
3. 培养学生运用数学语言描述数量关系,提高学生的数学表达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多、少和同样多的概念,数的顺序和数的比较方法。
难点:运用数学语言描述数量关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黑板、粉笔、卡片、挂图。
学具:学生用计数棒、小石子、水果图片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教师展示一幅挂图,图中有两个篮子,一个篮子里有5个苹果,另一个篮子里有3个橘子。
引导学生观察,提问:“同学们,你们看看这两个篮子,哪个篮子的水果多?哪个篮子的水果少?”2. 例题讲解:教师通过讲解例题,引导学生学习数的顺序和数的比较方法。
例题1:比较两个篮子的水果数量。
例题2:数一数,排列5个、3个、4个石子,比较数量。
练习1:用计数棒比较数量,完成多、少和同样多的练习。
练习2:用水果图片进行数的顺序和数的大小比较。
六、板书设计1. 板书“比一比”2. 内容:(1)多、少和同样多(2)数的顺序和数的大小比较(3)数学语言描述数量关系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完成练习册第10页,第1、2、3题。
(2)用家里的物品进行数量比较,记录下来,与同学分享。
2. 答案: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学生对多、少和同样多的概念掌握较好,但在运用数学语言描述数量关系方面还有待提高。
在今后的教学中,要加强对学生表达能力的培养。
2. 拓展延伸:通过课后实践活动,让学生在生活中发现数学,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如:观察家里的物品,进行数量比较,与家人分享所学知识。
西南师大版一年级数学上册比一比教案

西南师大版一年级数学上册比一比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西南师大版一年级数学上册第二章《比一比》,具体内容包括:认识“比较”概念,能够通过观察、操作,会比较两组物体的数量多少;学习使用“多”、“少”、“同样多”等词语描述比较结果;通过实践活动,理解比较的相对性。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比较”的概念,知道如何进行比较。
2. 培养学生运用“多”、“少”、“同样多”等词语描述比较结果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掌握比较的概念,能够进行比较。
难点:运用语言描述比较结果,理解比较的相对性。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教学挂图、磁性教具、多媒体设备。
学具:每组一套磁性教具,包括红、蓝两色圆形片各5个。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小动物们举办运动会的场景,引导学生观察两组小动物的数量,引发学生比较的欲望。
2. 例题讲解(10分钟)出示教材第17页例题,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磁性教具,进行比较。
教师示范如何使用“多”、“少”、“同样多”等词语描述比较结果。
3. 随堂练习(5分钟)出示教材第18页练习题,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回指导。
4. 小组讨论(5分钟)学生分成小组,利用学具进行实践活动,比较两组物体的数量,讨论如何描述比较结果。
5. 课堂小结(5分钟)六、板书设计1. 板书比一比2. 内容:比较的概念描述比较结果的词语:多、少、同样多比较的相对性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教材第19页练习题1、2、3。
2. 答案:练习题1:略练习题2:略练习题3:略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通过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随堂练习等方式,让学生掌握了比较的概念和描述方法,提高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2. 拓展延伸:课后可布置一些实际生活中的比较问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进一步巩固比较的概念。
例如:比较家人的身高、比较玩具的数量等。
一年级上数学教案-比较(6)-西师大版

一年级上数学教案-比较(6)-西师大版教学目标1.能用“大于”、“小于”来表示两个数的大小关系2.能识别在小学一年级范围内的数值大小关系3.能进行简单的数值大小比较教学重点1.加强学生“大于”、“小于”的概念理解2.通过实例演示加强学生对于数值大小的掌握教学难点学生识别“=”的概念理解教学素材1.教师准备有关实物或图形的材料,如水果、蔬菜、运动器材等2.教师准备有关数学计算的材料,如简单的算式表、简单的数学游戏等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教师拿出一些实物或图形,让学生组成两排,让学生分辨哪一排多,哪一排少,并询问学生是怎么判断的,引导学生回忆之前学习大小比较的知识。
•学生回答后,让学生自己试着用小于号、大于号表示两排物品的大小关系,并问学生有没有出现过相等的情况,带领学生进一步了解“=”的概念。
通过游戏巩固“大于”、“小于”概念(15分钟)•教师使用自制的数学小游戏,将学生分为两个队伍,通过角逐比赛进行集体协作,让学生更好的掌握大小比较的概念。
•游戏内容不限,最好是大多数学生都熟悉的游戏,譬如跑步比赛、打篮球比赛、找朋友连连看等。
用实例加深大家对于概念的掌握(20分钟)•教师找一些实例,譬如两个数字,两个物品等,放在教室前面,邀请同学上来比较,用大小符号进行比较,可以让两个学生站在示意的大于、小于符号之间来展示比较关系。
结束语(5分钟)•教师询问学生是否学会如何大小比较,有没有还有问题没有搞懂,总结课上重点难点,在即将到来的考试中,请同学们认真复习。
课后作业•让学生回家观察家庭内的一些物品,按照大小进行比较,作为课后的家庭作业,以便对于数值大小比较的概念多一些训练。
西师大版(2024)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比较》教案及反思

西师大版(2024)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比较》教案及反思一、教材分析:《比较》是西师大版(2024)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的内容。
旨在帮助学生理解比较的基本概念,掌握比较大小的方法,并能将比较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这一章节主要引导学生认识比较的概念,包括物体的大小、多少、长短等方面的比较。
通过实际生活中的例子,让学生初步掌握比较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且内容包括比较两个数的大小、比较物体的长短、高矮、轻重等,通过比较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二、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1.理解“大于”、“小于”、“等于”的概念。
2.使学生能够区分物体的大小、多少、长短等。
3.掌握比较物体的方法,会用“>”“<”“=”表示比较的结果。
【过程与方法目标】:1.学生能够运用比较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初步的判断能力。
3.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4.引导学生经历比较的过程,体会比较的方法和策略。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探索精神。
2.让学生在比较的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3.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热情。
4.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交流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掌握比较物体大小、多少、长短的方法,正确使用“>”“<”“=”表示比较的结果。
2.掌握使用比较符号进行数的比较,比较物体的长短、高矮、轻重等。
【教学难点】:1.理解比较符号的含义并正确使用,在实际生活中灵活运用比较的方法。
2.理解比较的相对性,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四、学情评估:一年级的学生刚进入小学,对数学学习充满好奇和兴趣,具有初步的数感和观察能力,但对抽象概念的理解和应用能力有限。
他们在生活中已经有了一些比较的经验,如比较物体的大小、多少等。
但是,他们的思维还处于具体形象思维阶段,对于抽象的数学概念理解起来可能有一定的困难。
比较(教案)-一年级上册数学西师大版

比较(教案)-一年级上册数学西师大版一、教学目标1.了解比较大小的符号:大于(>)、小于(<)、等于(=);2.掌握比较大小的方法:数字小的在前面,数字大的在后面;3.通过数学游戏和实例理解比较大小的概念;4.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符号的认识和记忆;2.数字的比较大小方法。
教学难点1.避免学生混淆大于和小于符号的用法;2.用简单的实例让学生理解比较大小的基本概念。
三、教学准备1.课件:数字比较大小的幻灯片;2.实例材料:含有数字的图片、声音、实物等;3.数字比较游戏:比较大小的游戏软件或者卡片等。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比较身高、年龄、鞋子大小、书包重量等,引入比较大小的概念,并且告诉学生这是数学中非常重要的一个内容。
2.学习符号(1)老师简单介绍大于和小于符号的概念、记忆方法和写法;(2)老师向学生展示两个数字,让学生猜猜哪个数比较大。
学生可以拍手、站起来或者举手等方式表达自己的想法,同时在黑板上画出大于和小于的符号,把学生的想法记录下来;(3)老师通过这个过程慢慢让学生理解什么是大于和小于符号,如何使用它们进行比较。
3.数字比较(1)老师在黑板上写出一些数字,让学生依据经过的符号进行比较,找出这些数字中最大的和最小的数字;(2)老师可以放一些实例材料,用鲜明的色彩和声音效果增加学生对数字大小的感知。
4.活动(1)通过让学生动手进行实验,增加学生对数字比较的理解。
学生可以带来自己的物品进行比较,学习怎样用大小顺序进行排序;(2)教师介绍一些数字比较的游戏,学生可以在游戏中体验到数字比较的趣味和挑战。
五、教学总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学会了大于和小于符号的使用方法,掌握了数字比较大小的技巧,同时也锻炼了他们的观察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学生将运用所学知识比较和排序事物,提高自己的实际应用能力。
一年级上数学教案比较 (11)西师大版

一年级上数学教案比较(11)西师大版教学目的:1、应用物体间的逐一对应,看法物体数量间的大小关系:相等、大于和小于;看法〝=<>〞,能用这些符号正确表示数量之间的大小关系。
2、让先生阅历由物与物之间的对应、比拟笼统事物到数与数之间的大小比拟的进程,并在此进程中借助教员的引见掌握用等号、大于号、小于号来表示两个数之间的大小关系。
3、让先生在活动中体会学习的乐趣。
教学重难点:1.能正确比拟5以内数的大小。
2.应用物体间的逐一对应,看法物体数量间的大小关系。
教学进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在一片大森林里,一群小植物正预备开运动会。
课件出示场景。
各个代表队曾经预备就绪,它们就要进场了。
首先进场的是小白兔代表队,〔课件出示〕下面依次出场的是哪些代表队呢?课件出示,让先生说出小植物的名字。
二、新知探求1、?教学〝=〞——异样多⑴小冤家数一数小兔队一共来了多少只?拿出小白兔的头像图片贴在黑板上。
摆成划一的一排。
〔2〕再数一数小猴队队员一共来了多少只?拿出小猴的头像图片贴在黑板上。
摆成划一的一排。
〔3〕了解〝异样多〞细心观察,这里第一只小白兔正好对着第一只小猴,〔用虚线画出〕第二只小白兔对着第二只小猴……它们正好完全对齐,我们就说小白兔的只数和小猴的只数异样多。
〔板书:小白兔的只数和小猴的只数异样多〕先生读一读。
〔4〕看法〝=〞。
引导:小白兔的只数用哪个数来表示?小猴的只数呢?小白兔的只数和小猴的只数正好相等,也就是4和4相等,两个数相等,我们可以用一个符号来表示:= 〔板书〕引见怎样写等号。
先生在日字格中描红、独立书写。
明白〝=〞读作〝等于〞让先生多读几遍。
这个式子读作:4等于4。
2、教学〝>〞——比……多⑴、师:小兔队和小猴队异样多,如今我们看看松鼠队和小熊队的状况。
?指名贴出松鼠的只数,再逐一对应贴出小熊的只数,让先生说说从图中知道了什么。
??师:从图中看出松鼠比小熊多,也就是几比几多??提问:4和4异样多,我们可以用等号来表示,那么5比3多,可以用什么符号来表示呢?〔先生猜一猜。
一年级上数学教案-比较(3)-西师大版

一年级上数学教案-比较(3)-西师大版1. 教学目标1.掌握“大于”和“小于”的概念,能够用口语和书面语言描述大小比较;2.能够在数字范围内进行大小比较;3.通过练习,巩固学生的大小比较能力。
2. 教学重点1.用口语和书面语言描述大小比较;2.在数字范围内进行大小比较。
3. 教学难点在数字范围内进行大小比较。
4.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2.学生练习册。
5. 教学过程5.1 活动15.1.1 教师引导教师出示一些图片和物品,例如两个水果,两个玩具等。
教师指着两个物品,问学生:“这两个物品哪一个更大呢?”学生回答后,教师再拿出另外两个物品,重复上述步骤。
这样的练习可以让学生感受大小的概念。
5.1.2 学生练习学生自由搭配物品进行大小比较,进行练习。
5.2 活动25.2.1 教师引导出示数字1~100的卡片或者放在墙上的数字,例如当出现“24”的数字时,教师会问:•“26”和“29”哪一个更大呢?•“21”和“18”哪一个更小呢?学生回答后,教师再出示其他数字,重复上述步骤。
这样的练习可以让学生在数字的范围内加深大小比较的印象。
5.2.2 学生练习教师出示一些数字卡片,让学生自由搭配进行大小比较的实习。
5.3 活动35.3.1 教师引导教师在黑板上写下一组数字比较式,例如:24 < 29教师问学生,这组比较式的意义是什么?这组比较式是正确的吗?学生回答后,教师解释正确的答案。
这样的练习可以巩固学生的比较式理解能力。
5.3.2 学生练习学生自己写出一些数字比较式,然后相互检查修改错误的地方。
5.4 活动45.4.1 教师引导将以上几个活动相结合,教师让学生进行更复杂的数值比较,例如:•12+6 > 16-5•28-3 < 36-9这样的练习可以让学生在更深层次上理解比较的规律。
5.4.2 学生练习学生自己编写较为复杂的数字比较式,然后进行练习。
5.5 总结教师进行课堂总结,并检查学生掌握情况。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案-比较 西师大版

#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案-比较## 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比较大小的概念,能够用语言和符号表达物体的大小关系。
2. 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和判断的能力,提高他们的数学思维能力。
3. 培养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探究的学习态度,增强他们的学习兴趣。
## 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比较大小的概念,掌握比较大小的符号表示。
2. 教学难点:能够用语言和符号表达物体的大小关系。
## 教学方法1. 采用直观演示法,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比较,理解比较大小的概念。
2. 采用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探究,提高他们的数学思维能力。
##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图片或实物展示,让学生观察并比较物体的大小,引入比较大小的概念。
2. 新课:讲解比较大小的符号表示,如“>”表示大于,“<”表示小于,“=”表示等于。
通过实例让学生理解符号的含义,并学会使用符号表达物体的大小关系。
3. 练习:设计一些比较大小的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
可以采用选择题、填空题、连线题等形式,巩固学生对比较大小的理解和应用。
4. 应用:让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寻找比较大小的例子,如比较两个水果的大小、比较两个玩具的大小等。
通过实际操作,让学生感受比较大小的意义和实际应用。
5. 总结:回顾本节课的内容,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总结比较大小的概念和符号表示。
强调比较大小的应用和重要性,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多观察、多比较。
6. 作业:布置一些比较大小的作业题,让学生回家后完成。
可以是一些书面练习题,也可以是观察生活中的大小关系并记录下来。
## 教学反思1.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让他们通过观察和比较,自己发现物体的大小关系。
2. 在讲解比较大小的符号表示时,要注重学生的理解,可以通过举例子的方式,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符号的含义。
3. 在练习环节,要注意题目的设计,既要覆盖各种比较大小的情境,又要注意题目的难度,让学生既能巩固知识,又能提高思维能力。
一年级上数学【教案】-比较 (12)-西师大版

一年级上数学教案-比较 (12)-西师大版教学内容本次课程主要以比较为主要内容,包括比较大小(数的大小比较)和比较表述(用“比”字结构句子进行比较)两个方面的内容。
教学目标•能够正确地读懂、书写、理解百以内数字。
•能够正确使用“比”字结构句子进行数的比较。
•能够通过绘制对比图或使用具体实物进行数的比较和理解。
教学重点•大小比较。
•以“比”为关键词形成句子进行比较。
教学难点•学生对于比较的概念理解和应用能力。
教学准备•课程教具:数字卡片、比较卡片、各种拼装玩具、橡皮、铅笔等。
•合适的教学环境。
教学过程打好基础1.先提供数字卡片,让每个学生都随机拿到几张数字卡片,并正确书写读出数字。
2.在规定时间内,要求学生快速排序这些数字,让他们更好地感知大与小的差异。
学习比较大小1.用比较卡片对数字卡片进行比较讲解,让学生对于大于、等于和小于的概念有更直观的认识。
2.要求学生使用数字卡片进行比较,有目的地列出大于、小于和等于三种情况,将它们分类,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字的大小关系。
学习比较表达1.在学生掌握数字大小关系后,引导他们使用“比”字结构,比如用“玩具A比玩具B小”之类的语言进行比较。
2.让学生进行实践操作,将比较数的大小和表达写在平板电脑上。
如果有学生不理解,可以用具体实物的形式再进行讲解和演示。
提升学生能力1.将玩具排列在一起,让学生使用比较语言进行描述,并亲自上去操作。
2.让学生自由选择数字卡片,然后判断其中哪些数比其他数大或者小,并进行班级评选,让班级内部进行竞赛比较。
教学总结通过本次课程,学生们对于数字的大小关系有了更深入的认识,能够利用“比”字结构进行比较表达和比较大小。
通过对比较相关知识和技能的讲授,学生们对于数学的兴趣和热情得到了有效激发和提升。
西师大版数学一年级上册教案3.比较

西师大版数学一年级上册教案3.比较
一、教学目标
1.了解比较的概念和方法;
2.能够比较两个数的大小;
3.能够在比较两个数的大小中熟练运用“大于”、“小于”、“等于”的符号。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掌握比较的概念和方法;
2.熟练掌握“大于”、“小于”、“等于”的运用。
三、教学过程
第一步:导入新知
1.教师介绍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重点;
2.通过小学生平时生活中比较大小的例子引出比较的概念。
第二步:讲解新知
1.师生共同讨论,分析比较的概念和方法;
2.在白板上讲解“大于”、“小于”、“等于”的符号及其含义;
3.注重举例说明“大于”、“小于”、“等于”的符号的使用方法。
第三步:巩固练习
1.在黑板上列出一些简单的比较问题,做题过程中老师带着学生一起推导并解决问题;
2.课堂练习,学生根据题目进行比较大小的抉择,并在纸上用符号报告答案。
第四步:综合应用
老师出示一组大约十个实际的生活问题,让学生们听题后想一想,然后做出符号运用,分析选择的原因。
四、课后作业
1.教师布置适量的课后练习;
2.强调学生练习时要认真思考,对错多加思考权以及反复比较达到最终正确答案。
五、板书设计
1.比较的概念和方法
2.大于、小于、等于的符号及其含义
六、教学反思
一开始学生不是很明白比较的概念和具体的使用方法,但随着老师的倾听和引导,更好地理解了比较的概念及其规则。
接下来通过一些生活实例的引导和练习,强化学生的掌握比较的方法。
在练习过程中,学生逐渐掌握和应用大于、小于、等于的符号,但还需要在后续的学习中反复讲解和练习。
西师大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比较》教案

西师大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比较》教案一、教材分析:本节课是西师大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一单元10以内数的认识和加减法(一)第三节《比较》,主要内容是让学生通过比较大小来认识10以内的数。
通过比较数的大小,学生能够培养出对数的数量关系的认识,为后续的加减法打下基础。
二、教学目标:1. 认识并掌握10以内的数的大小关系。
2. 学会使用比较符号(大于、小于、等于)进行数的比较。
3. 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三、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教学重点:认识10以内的数的大小关系,学会使用比较符号进行数的比较。
教学难点:理解比较符号的含义,并能够准确运用。
四、学情分析:学生已经学习了1-10的数的认识和数的排序,对数的大小关系有一定的认识。
但是对于比较符号的理解和运用还不够熟练,需要通过具体的练习和实践来加深理解。
五、教学过程:第一环节:导入新知1. 老师出示一些具有不同数量的物品,让学生观察并说出物品的数量。
-老师拿出两个盒子,一个盒子里有3个苹果,另一个盒子里有5个苹果。
让学生观察并说出哪个盒子里的苹果更多。
-学生回答后,老师鼓励其他学生进行讨论,并引导他们注意物品的数量多少。
2. 引导学生回顾之前学过的数的排序,询问学生如何判断数的大小关系。
-老师提问学生:当我们有一组数时,如何判断这些数的大小关系?请举例说明。
-学生回答后,老师可以选择几个学生的回答进行讨论,并总结出判断数的大小关系的方法。
3. 引导学生思考,当两个数不相等时,如何判断它们的大小关系。
-老师出示两个卡片,一个上面写着数字6,另一个上面写着数字9。
让学生思考并回答:6和9哪个数更大?-学生回答后,老师引导他们发现两个数的个位数不同,数字9比数字6更大。
第二环节:认识比较符号1. 出示“大于”、“小于”、“等于”的符号,解释它们的含义。
-老师在黑板上写下符号“>”、“<”、“=”,并解释它们的含义:-“大于”符号(>)表示前面的数比后面的数更大。
一年级数学上册比较教案西师大版

比较教学内容:9页比较,例1-例2。
教学目标:1.认识=、<、>,并会正确使用。
2. 初步培养学生的辨证唯物思想。
教学重、难点:比一比的方法。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美丽的春天到了,花园内开了许多美丽的花,花儿真美,引来了许多可爱的小动物。
瞧,谁飞来了?你能用哪些数字表示图中的小动物和花?学生数并且填在书上。
学生用学具摆花儿和动物,并且比较多少。
小组交流后,学生汇报自己的摆法和结果。
怎样更容易看出物品的多少?今天,我们要学习一个一个对着摆的方法来比较物品的多少。
二、探索比较,同样多。
动手操作:一个一个对着摆花和蜜蜂,观察你发现了什麽?老师:蜜蜂的只数3,花儿的朵数也3,3和3 同样多,我们就说3等于3,用3=3表示,中间的符号是等号,学生练习读并且书写。
练习:老师摆4个圆,学生摆同样多的三角形,说谁和谁同样多,几等于几?你能再说一个几等于几的式子吗?比较,多与少。
动手操作:一个一个对着摆蜻蜓和蜜蜂,你发现了什麽?蜻蜓的只数是4,蜜蜂是3,4比3多,我们就说4大于3,写作4>3,中间的符号是大于符号。
学生练习读,并且书写。
蜜蜂是3,蜻蜓是4,3比4少,就说3小于4,写作3<4,中间的符号是小于符号。
学生读并且书写。
观察讨论4>3,3<4,你发现了什麽?小结:蜻蜓比蜜蜂多,4大于3,蜜蜂比蜻蜓少,3小于4。
花儿和蜻蜓的比较方法一样,你会吗?练习:(1)摆3个圆,5个三角形,比较大小。
(2)11页1,图上画了什么?比较小狗和小猫的数量,再填一填。
三、巩固练习填空,13页4。
卡片游戏,11页2。
开放练习,13页5。
比较生活中的物体。
本课小结:我们这节课学习了比较,在日常生活中有很多事物都能比较,同学们可以自己练习一下,相互之间再进行交流。
中国书法艺术说课教案今天我要说课的题目是中国书法艺术,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方法、教学过程、课堂评价四个方面对这堂课进行设计。
一、教材分析:本节课讲的是中国书法艺术主要是为了提高学生对书法基础知识的掌握,让学生开始对书法的入门学习有一定了解。
2024年比一比西南师大版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2024年比一比西南师大版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2024年西南师大版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材第二章《比较》,具体内容为第一课时“比一比”。
本节课主要围绕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大小比较,通过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学会比较物体的大小,并能用相应的数学语言进行描述。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通过观察、操作,比较物体的大小,并用“大于”、“小于”、“等于”等词语进行描述。
2.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用数学语言描述物体的大小关系。
教学重点:掌握比较物体大小的方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大小不同的球、方块、长方形等物品。
学具:每组一套大小不同的物品,用于学生操作。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教师展示大小不同的球、方块、长方形等物品,引导学生观察并提问:“同学们,你们觉得这些物品之间有什么关系?”2. 例题讲解教师选取两个大小不同的球,引导学生比较:“这两个球哪个大?哪个小?我们怎么知道它们的大小关系呢?”3. 随堂练习教师出示一系列大小不同的物品,让学生两两比较,并用数学语言描述大小关系。
4. 小组合作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套大小不同的物品,进行小组内比较,并用数学语言描述。
教师组织学生分享自己的比较结果,对学生的表现给予评价和鼓励。
六、板书设计1. 比较物体大小的方法a. 观察法b. 对比法c. 排序法2. 数学语言描述大小关系a. 大于(>)b. 小于(<)c. 等于(=)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比较下列物品的大小,并用数学语言描述。
a. 两个大小不同的苹果b. 三支长度不同的铅笔c. 四个大小不同的方块2. 答案:a. 大的苹果>小的苹果b. 最长的铅笔>较长的铅笔>最短的铅笔c. 最大方块>较大方块>较小方块>最小方块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实践活动,学生掌握了比较物体大小的方法,并能用数学语言进行描述。
西师大版数学一年级上册教案3.比较

标题:西师大版数学一年级上册教案3.比较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比较两个物体大小、长短、高矮、轻重的方法,能够用语言描述比较结果。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讨论等活动,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合作意识,提高学生的自信心。
二、教学内容1. 比较两个物体的大小、长短、高矮、轻重。
2. 学习用语言描述比较结果。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掌握比较两个物体大小、长短、高矮、轻重的方法。
2. 教学难点:用语言描述比较结果。
四、教学方法1. 直观演示法:通过实物、图片等直观教具,让学生感知比较的概念。
2. 操作法:让学生动手操作,亲身体验比较的过程。
3. 讨论法:引导学生相互讨论,共同探究比较的方法。
4. 游戏法:设计有趣的游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巩固所学知识。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实物演示,引导学生观察两个物体的大小、长短、高矮、轻重,引出比较的概念。
2. 探究新知(1)比较大小:让学生观察两个实物,如苹果和橘子,说出它们的大小关系,引导学生用“大于”、“小于”、“等于”等词语描述比较结果。
(2)比较长短:让学生测量两支铅笔的长度,说出它们的长度关系,引导学生用“长于”、“短于”、“等于”等词语描述比较结果。
(3)比较高矮:让学生观察两个玩具娃娃,说出它们的高矮关系,引导学生用“高于”、“矮于”、“等于”等词语描述比较结果。
(4)比较轻重:让学生掂量两本书的重量,说出它们的轻重关系,引导学生用“重于”、“轻于”、“等于”等词语描述比较结果。
3. 巩固练习设计各种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比较,巩固比较方法。
4. 课堂小结引导学生总结比较的方法和注意事项,强化知识要点。
5. 布置作业布置相关练习题,让学生回家后与家长一起完成,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直观演示、操作、讨论等方式,让学生掌握了比较两个物体大小、长短、高矮、轻重的方法,并能用语言描述比较结果。
西南师大版一年级数学上册比一比优质教案

西南师大版一年级数学上册比一比优质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深入探讨西南师大版一年级数学上册“比一比”内容。
具体章节为第二章第三节,详细内容包括对物体长短、高矮、大小进行比较,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掌握比较方法,培养他们观察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比较物体长短、高矮、大小方法。
2. 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 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积极参与学习态度。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运用比较方法,观察和判断物体长短、高矮、大小。
教学重点:使学生熟练掌握比较方法,并能应用于实际情景。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尺子、绳子、卡片、图片等。
学具:学生自备尺子、绳子、画纸、彩笔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利用图片展示动物园里各种动物,让学生观察并讨论它们之间长短、高矮、大小关系。
2. 例题讲解讲解如何使用尺子、绳子等工具进行比较,以及如何用数学符号表示比较结果。
3. 随堂练习分组进行练习,让学生互相比较彼此身高、书本大小等,并记录结果。
4.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比较过程中遇到问题,以及解决问题方法。
6. 巩固拓展出示一些具有挑战性比较题目,让学生独立思考,提高他们逻辑思维能力。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比较下列物体长短、高矮、大小,并用数学符号表示:A. 一支铅笔和一把尺子B. 一只小猫和一只小狗C. 一本书和一张卡片(2)思考题:在生活中,你还能用比较方法解决哪些问题?2. 答案(1)A. 铅笔 < 尺子;B. 小猫 < 小狗;C. 书 > 卡片(2)答案不唯一,举例:购物时比较价格,选择性价比高商品。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在课后观察生活中物体,用比较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并将成果以图片或文字形式进行展示。
同时,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运用比较方法进行排序和分类。
重点和难点解析1. 实践情景引入2. 例题讲解3. 教具与学具准备4. 小组讨论5. 作业设计一、实践情景引入为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比较方法,我需要精心设计实践情景。
比一比西南师大版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比一比西南师大版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案一、教学内容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比较物体长短、高矮和多少的基本方法,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3. 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比较高矮和比较多少。
教学重点:比较物体长短。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尺子、绳子、卡片、实物(铅笔、书本等)。
学具:学生人手一把尺子、绳子、卡片,以及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物品。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利用学生身边的物品,如铅笔、书本等,让学生观察并比较它们的长度,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处处都有比较的现象。
2. 教学新课(1)比较物体长短a. 讲解比较方法,如直接观察、使用尺子等。
b. 举例讲解,如比较铅笔、书本的长短。
c.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比较。
(2)比较高矮a. 讲解比较方法,如直接观察、使用绳子等。
b. 举例讲解,如比较学生自己的身高。
c.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比较。
(3)比较多少a. 讲解比较方法,如数数、一一对应等。
b. 举例讲解,如比较两组铅笔的数量。
c.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比较。
3. 例题讲解选取教材中的典型例题,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讲解。
4. 课堂小结六、板书设计1. 板书比一比2. 板书内容:比较物体长短比较高矮比较多少比较方法:直接观察、使用尺子/绳子、数数、一一对应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比较下列物品的长短,并记录下来:a. 铅笔和橡皮b. 书本和尺子(2)比较下列物品的数量,并记录下来:a. 5个苹果和8个橙子b. 3个篮球和4个足球2. 答案:(1)铅笔比橡皮长,书本比尺子长。
(2)5个苹果比8个橙子少,3个篮球比4个足球少。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学生能够积极参与,课堂氛围较好。
但在比较高矮和比较多少的部分,部分学生掌握不够熟练,需要在课后加强练习。
一年级上数学教案比较西师大版十

比较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使学生知道“同样多”的含义。
2、能力目标:让学生在数一数、比一比、摆一摆的活动中,体验一些比较的方法。
3、情感态度目标: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数学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知道“同样多”的含义。
会正确进行“多、少”的比较。
掌握比的较的方法。
教学难点:会比较多个物体的多少。
掌握自己认为适用的好的比较方法。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激发情趣1、多媒体课件展示熊出没的情境动画。
学生观看动画,用所看到的动画内容讲小故事给同学们听,把学生的注意力转移到课堂教学中。
2、谈话导入:请小朋友看一看,在我们班中,是男同学多,还是女同学多。
还是一样多?你是怎么知道的?今天,我们就来一起学习比较多少。
板书课题:比多少二、合作学习,自主探究1、小组合作,观察动画处,组内交流。
说一说动画片里的故事都讲了什么?小组交流:有2只小熊、1个人、2只小猴、2只小猪、一只松鼠、……2、引导观察,初步感知“同样多”(1)小朋友们,你们看到了什么?有多少呢?(学生数一数)(2)、学生动脑筋:看看,动画片里有什么和什么“同样多”?⑸、动手操作:学生用学具袋中的物品摆“同样多”的物品比如说:圆片和三角形3、理解新知⑴、小熊和小松鼠比,谁多,谁少呢?学生操作:用圆片代表熊,用正方形代表小松鼠在桌子上摆一摆。
小熊:小松鼠:学生汇报结果老师演示:小熊比小松鼠多。
也就是几比几多?用一个算式表示是:板书:2>1 大于号2<1 小于号小组读写大于号与小于号⑵、同桌相互说一说:动画片中还有什么比什么多或什么比什么少?小结三、巩固就用,深化拓展1、找朋友,把同样多的连起来。
2、同桌合作,摆学具卡片,边摆边说。
⑴、一个同学摆,同桌摆的和他同样多。
⑵、同桌合作,一个摆的多,一个摆的少。
思考:想一想,怎样摆,我们才能一眼就看出谁多谁少呢?⑶、说说生活中同样多、多些、少些的例子。
3、比一比,谁多谁少。
谁最多,谁最少呢?3、动脑筋:谁能用最少的时间分清图片里物品的多少呢?考考你的眼力:4、填一填:A:2○4 5○6 1○1 5○3 3○8B:4>□7>□2=□□=4 □<65、试一试(四杯水的深浅不一样)模拟活动:把4块同样的糖放入相应的4杯水中,让糖溶化。
最新西师大版一年级数学上册 比较精品教案

比较【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2~14页例1、例2,课堂活动第2,3题.【教学目标】1.认识符号“>”,“<”和“=”地含义,能用符号和语言比较5以内数地大小.2.掌握一一对应地比较方法,形成比较能力. 3.经历比较地过程,获得一些数学经验.【教具、学具准备】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和视频展示台、小棒,学生准备小圆片和小棒.【教学过程】一、情景引入教师:春天来了,花儿开放了,小蜻蜓和小蜜蜂都来到了花园里,花园里好热闹呀,同学们想去看一看吗?学生:想!多媒体课件演示:小蜻蜓和小蜜蜂在花园里飞舞,最后定格为教科书第12页例1地情景图.教师:从图中同学们知道些什么?学生:图中有3只蜜蜂、4只蜻蜓和3朵花.教师:你知道这些花儿和小动物在花园里议论什么吗?学生:不知道.教师:我们听听.多媒体课件演示:花儿说:“花比蜜蜂多.”蜜蜂说:“蜜蜂比蜻蜓多.”蜻蜓说:“错了,应该是蜻蜓比蜜蜂多.”教师:知道它们在做什么了吗?学生:它们在比多少.教师:对了,这节课我们就来帮助它们比较.板书课题:比较.[点评:用多媒体课件再造现实情景,有利于激发学生地学习兴趣,激励学生主动参与新知识地探讨.]二、进行新课1.教学“同样多”教师:怎样比较呢?我们先来看蜜蜂和花儿是怎样比较地.多媒体课件演示: 先是1只蜜蜂停在1朵花上,然后蜜蜂飞高,像右图一样定格.教师:同学们发现什么?学生讨论后回答:我发现一只蜜蜂对着一朵花,刚好对完,蜜蜂和花同样多.教师:对了.一个对着一个,刚好对完,我们就说两种东西同样多.教师板书:同样多.教师:下面请同学们两人一组摆圆片,请两个同学到黑板上来摆.先请一个同学把4个小圆片摆成一排,另一个同学在他摆地小圆片下面再摆小圆片,要求摆地小圆片与前面那个同学摆地小圆片同样多.学生摆小圆片后,集体订正.然后照这样多摆几次,加深对同样多地理解.教师:你是怎样摆与前一个同学地小圆片同样多地小圆片地呢?学生甲:我是1个小圆片对着1个小圆片摆地,刚好与上面地小圆片对完.这样,上面地小圆片和下面地小圆片就同样多.学生乙:我看上面地小圆片是4个,我就拿出4个小圆片来摆在下面.这样,上面地小圆片就和下面地小圆片同样多.教师:下面我拿小棒,要求同学们拿出地小棒与我拿地小棒同样多.教师拿出5根小棒,学生也拿出5根小棒;教师拿出2根小棒,学生也拿出2根小棒,如此反复几次.教师:两边地东西同样多,我们可以用一个符号来表示(板书“=”),这个符号叫等号,表示两边地数同样多.板书:3=3.教师:请同学们用等号表示4和4同样多,5和5同样多.学生写出4=4,5=5后,引导学生读两遍. [点评:用做演示与操作相结合地方式,帮助学生认识和理解“同样多”.其中演示应用了蜜蜂采蜜这个情景,生动地再现“一一对应”地关系,让学生初步认识“同样多”,然后再通过学具操作进行强化,加深学生对“同样多”地理解.]2.教学多些、少些教师:刚才我们说1只蜜蜂对着1朵花,蜜蜂和花就同样多.如果飞走1只蜜蜂或是飞来2只蜜蜂后,花和蜜蜂还是同样多吗?多媒体课件配合教师地语言出示“飞走”和“飞来”蜜蜂地图像.学生:这时蜜蜂和花地数量就不是同样多了.教师:能说得更清楚一些吗?引导学生说出:如果花地朵数没有变,飞走1只蜜蜂,蜜蜂就比花要少些;如果飞来2只蜜蜂,蜜蜂就比花要多些.教师:好!我们下面就来研究多些、少些.先看一看屏幕.多媒体演示有3只蜜蜂和3只蜻蜓,1只蜜蜂对着1只蜻蜓.教师:这时比较地结果是怎样地?学生:蜜蜂地只数和蜻蜓地只数同样多.教师:为什么?学生甲:因为1只蜜蜂对着1只蜻蜓,刚好对完.没有多地蜜蜂,也没有多地蜻蜓,这时我们就说蜜蜂和蜻蜓同样多.学生乙:因为蜜蜂是3只,蜻蜓也是3只,3和3同样多.多媒体课件演示又飞来1只蜻蜓,排在原来地3只蜻蜓地后面.教师:现在呢?学生:现在地蜻蜓比蜜蜂多1只.教师:如果用蜜蜂地只数与蜻蜓比呢?多媒体课件随教师地语言指示,谁与谁比(如图).学生:蜜蜂比蜻蜓少1只.教师:也就是用4与3比,你发现什么?引导学生说出:我发现4比3大,3比4小.教师:我们用4>3表示4比3大,“>”是大于号,读作4大于3;用3<4表示3比4小,“<”是小于号,读作3小于4.引导学生读两遍.教师:请同学们拿出2个小圆片摆成一排,再在这2个小圆片下摆小圆片,使下排地小圆片比上排多3个.学生摆小圆片,教师做必要地指导.教师:你们在下排摆了多少个小圆片?学生:5个.教师:你能用大于、小于说一说你摆地小圆片吗?学生讨论后回答:5大于2,2小于5.教师:请同学们在2和5之间填上大于号或小于号.学生写后,抽两个学生地作业在视频展示台上展示:2<5,5>2,并请学生说一说为什么要这样填. 3.教学例2教师:刚才我们认识了哪些符号?学生:等于号、大于号和小于号.教师:请同学们翻开书第13页,在例2下面写一写这些符号.学生写符号,教师做必要地指导.完成后抽两个学生地作业在视频展示台上展出,集体评议.[点评:在这个教学环节中特别突出在“同样多”地基础上探讨“多些”和“少些”地问题,使学生系统地掌握比较地方法.还特别强调“谁和谁比”,引导学生深刻理解有“4比3多些”就有“3比4少些”,提高学生对比较方法地掌握水平.]三、巩固练习1.指导学生完成课堂活动第2题,完成后集体订正.2.指导学生按课堂活动第3题做游戏.四、课堂小结教师:这节课学习了什么内容?你认识了哪些新地符号?怎样比较两个数地大小?你掌握了哪些比较方法?你还有哪些收获?说出来大家分享.学生回答.11。
比一比-西南师大版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比一比-西南师大版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案一、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能够:1.能够理解比的概念;2.掌握比的读法、写法,以及常用的比较词汇;3.能够比较大小,了解数的大小关系;4.了解使用比来表示两个数的关系;5.能够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重难点1.理解比的概念;2.掌握比的读法、写法,以及常用的比较词汇。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知这次课我们要学习比的知识,比是什么意思呢?(引导学生回答)比就是用来比较两个数的大小关系的,比较时我们通常会使用“比”这个词。
2. 自主探究现在,我们来看看下面这些数字:•4•2•6•1•3请根据这些数字来进行排列,让我们来看看这些数字的大小关系。
(学生将数字进行排列)好了,现在,我们来根据这些数字,谈谈一下它们之间的大小关系。
请问:•4比2大还是小?•2比4大还是小?•6比4大还是小?•1比6大还是小?•3比1大还是小?我们来总结一下,哪些数字比哪些数字大呢?(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进行总结)3. 概念讲解通过上面的探究,我们可以了解到,比就是用来比较两个数的大小关系的。
比较时我们通常会使用“比”这个词。
比的读法:读为“分之”,写法为“ :”或“ / ” 。
例如,1:2 读为“1分之2”,2:1 读为“2分之1”。
比的意义:比a∶b表示a与b相比,a有b的几分之几。
4. 练习与巩固例1两家商店卖同样的方便面,甲店的价格是每袋2.5元,乙店的价格是每袋2元。
问,哪家商店的方便面价格更便宜?甲店方便面价格是乙店方便面价格的几分之几?解求出两家商店的方便面价格的比:甲店价格:乙店价格=2.5:2=5:4所以,乙店的方便面价格更便宜,甲店方便面价格是乙店方便面价格的5/4。
例2王姐妹每天都会买一瓶牛奶,一开始,王姐妹购买的是牛奶A,后来换成了牛奶B。
牛奶A比牛奶B贵3元,但是牛奶A的质量是牛奶B的3倍,请问,哪个牛奶更有价值?解代入方法:假设牛奶B的价格为x元,则牛奶A的价格为x+3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学内容 西师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 12~13 页,认识“ >”“<”和“ =”,会比较两 个数的大小。
教学提示 比较两个事物的多少,基本方法是一一对应。
教学目标 1. 理解符号“〉”,“<”和“ =”的含义,能用符号和语言比较 5 以内数的大 小。 2. 掌握一一对应的比较方法,形成比较能力。 3. 经历比较的过程,获得一些数学经验。 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符号“〉 ”,“ <”和“ =”的含义,能用符号和语言比较 5 以内数 的大小。 难点:掌握一一对应的比较方法,形成比较能力。 教学准备 教具准备: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视频展示台和小棒。 学具准备:学生准备小圆片和小棒。
3
学生:现在的蜻蜓比蜜蜂多 1 只。 教师:如果用蜜蜂的只数与蜻蜓比呢? 引导学生回答:蜜蜂比蜻蜓少 1 只。 师介绍:也就是用 4 与 3 比,你发现什么?引导学生说出:我发现 4 比 3 大, 3 比 4 小。教师介绍大于号:我们用 4>3 表示 4 比 3 大,“〉”是大于号,读 作 4 大于 3; 用 3<4 表示 3 比 4 小,“<”是小于号,读作 3 小于 4”。引导学生读 两遍。 2. 教学例 2 师引导回忆刚才学了哪些符号。 (“ >” “ <” “=”) 师先示范这些符号的写法,然后指导学生书写这些符号 . 师:请同学们翻开教科书第 13 页,在例 2 的“田”字格中写一写这些符号。 学生写符号,教师做必要的指导。 完成后抽两个学生的作业在视频展示台上展出,集体评议。 3. 教学例 3 教师:请同学们拿出 3 个小圆片摆成一排,再在这 3 个小圆片下摆小圆片, 使下排的小圆片比上排多 2 个。 学生摆小圆片, 教师做必要的指导。 教师:你们在下排摆了多少个小圆片? 学生: 5 个。 教师:你能用大于、小于说一说你摆的小圆片吗? 学生讨论后回答: 5 大于 3, 小于 5。 师:请同学们在 3 和 5 之间填大于号或小于号。 学生写后,教师抽两个学生的作业在视频展示台上展示: 3<5,5 〉3, 并请学 生说一说为什么要这样填。 【设计意图】在这个教学环节中特别突出在 “同样多”的基础上探讨“多些” 和“少些”的问题,使学生系统地掌握比较的方法。
学生:不知道。
教师:我们听听。
多媒体课件演示:
花儿说:“花比蜜蜂多。”蜜蜂说:“蜜蜂比蜻蜓多。 ”蜻蜓说:“错了,应该
是蜻蜓比蜜蜂多。”教师:知道它们在做什么了吗?
学生:它们在比多少。
教师:对了,这节课我们就来帮助它们比较。
板书课题:比较。
【设计意图】 用多媒体课件再造现实情境, 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激
“大嘴巴对大数,小嘴巴对小数,两数相等填等于。 ”
这里,通过形象的语言把“>”称为大54 是大数, 36 是小数,因此“大嘴巴”应对着“ 54”,即 54
> 36,再如: 16 与 48 比较,16 是小数, 48 是大数, 所以“小嘴巴” 应对着 16,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建议:可以预设几个情景来进行导入。如 游戏法导入、主题图导入法等。 游戏法导入: 师:小朋友们, 前面我们认识了 6 个数字宝宝, 下面我们来做个数字宝宝抢 读游戏,第一个举起小手的机会就是你的。准备好了吗? 师出示数字卡片,生抢读。 师评价学生:数字宝宝说, “小朋友们真能干 ! 谢谢你们还记得我,为了奖 励你们,我请你们去看蜻蜓和漂亮的花朵, 在那里,我们还学会很多数学知识呢! ” 【设计意图】游戏的方式复习旧知,学生的参与度高,复习效果好。
励学生主动参与新知识的探讨。
探求新知
1. 教学例 1。
学习“同样多”。
教师:怎样比较呢?我们先来看蜜蜂和花儿是怎样比较的。
多媒体课件演示: 先是 1 只蜜蜂停在 1 朵花 4 上,然后蜜蜂飞走, 像右图一
样定格。
教师:同学们发现了什么?学生讨论后回答。
教师:对了。一个对着一个,刚好对完,我们就说两种东西同样多。
布置作业
课本第 14 页,第 3 题; 15 页 6、7 题。
答案: 14 页第三题: 画两个三角形 画 5 个爱心 画 4 个或 5 个笑脸 画
4 朵以下的花
15 页第 6 题:( 1)> < = < (2) 1 2 2 1
15 页第 7 题: 小于 5 的数有 0 1 2 3 4 大于 1 的数有 2 3 4 5
1
主题画导入:
教师:春天来了,花儿开放了,小蜻蜓和小蜜蜂都来到了花园里,花园里好
热闹呀,同学们想去看一看吗?
学生:想!
多媒体课件演示:小蜻蜓和小蜜蜂在花园里飞舞,最后定格为教科书第
12
页例 1 的情境图。
教师:从图中同学们知道些什么?
学生:图中有 3 只蜜蜂、只蜻蜓和 3 朵花。
教师:你知道这些花儿和小动物在花园里议论什么吗?
教师板书:同样多。
教师:下面请同学们两人一组摆圆片, 请两个同学到黑板上来摆。 先请一个
2
同学把 4 个小圆片摆成一排, 另一个同学在他摆的小圆片下面再摆小圆片, 要求 摆的小圆片与前面那个同学摆的小圆片同样多。
学生摆小圆片后,集体订正。然后照这样多摆几次,加深对同样多的理解。 教师:你是怎样摆出同样多的小圆片的呢?指名回答。 教师 : 下面我拿小棒,要求同学们拿出的小棒与我拿的小棒同样多。教师拿 出 5 根小棒,学生也拿出 5 根小棒;教师拿出 2 根小棒,学生也拿出 2 根小棒, 如此反复几次。 教师:两边的东西同样多,我们可以用一个符号来表示(板书“ =”),这个 符号叫等号,表示两边的数同样多。 板书: 3=3。 教师:请同学们用等号表示 4 和 4 同样多,5 和 5 同样多。学生写出 4=4,5=5 后,引导学生读两遍。 【设计意图】用演示与操作相结合的方式, 帮助学生认识和理解 “同样多”。 其中演示应用了蜜蜂采蜜这个情境,生动地展现“一一对应”的关系,让学生初 步认识“同样多”,然后再通过学具操作进行强化,加深学生对“同样多”的理 解。 学习“多些”、“少些”。 教师:刚才我们说 1 只蜜蜂对着 1 朵花,蜜蜂和花就同样多。如果飞走 1 只蜜蜂或是飞来 2 只蜜蜂后,花和蜜蜂还是同样多吗? (多媒体课件配合教师的语言出示“飞走”和“飞来”蜜蜂的图像。 )指名 学生回答,师生评议。 引导学生说出:如果花的朵数没有变,飞走 1 只蜜蜂,蜜蜂就比花要少些; 如果飞来 2 只蜜蜂,蜜蜂就比花要多些。 教师:好!我们下面就来研究多些、少些。 师进行多媒体演示:有 3 只蜜蜂和 3 只蜻蜓, 1 只蜜蜂对着 1 只蜻蜓。 教师:这时比较的结果是怎样的?为什么? 引导学生说出同样多后。 师继续用多媒体课件演示又飞来 1 只蜻蜓,排在原 来的 3 只蜻蜓的后面,让学生观察。 教师问:现在还是同样多吗?
位,让他们自由选择、自主探索。
从小学一年级开始,学生不但要学习运算符号“ +”、“- ”,还要学习关系符
号“<”、“>”和“ =”。如何让刚入校门不久的学生掌握这三种符号的含义并正
确使用它们呢?在教学中, 我引导学生开展游戏活动, 让学生在有趣的活动情境
中体验并理解大于、小于、等于号的含义。认识了这三种符号后,我让学生说说
7
教学资料包 教学精彩片段 比较 教师:请同学们伸出两只手,说一说左手有几个指头,右手有几个指头? 学生:左手有 5 个指头,右手也是 5 个指头。 教师:模仿老师的样子, 把两只手的指头 1 个对着 1 个,你发现了什么?学 生按老师的要求做后,发现两只手的指头 1 个对着 1 个,刚好对完。 教师:这样 1 个手指对着 1 个手指, 刚好对完, 我们就说左手的手指和右手 的手指同样多。 教师拿出 3 个茶杯,然后当着学生的面给每个茶杯盖上 1 个茶杯 盖,然后问学生: 是茶杯多还是茶杯盖多?学生讨论后回答: 茶杯和茶杯盖同样 多。 教师:为什么?学生:因为茶杯和盖子 1 个对着 1 个,刚好对完,所以我知 道茶杯和茶杯盖同样多。 教师:请同学们看数学书第 12 页例 1 的蜜蜂采花图,你认为是蜜蜂多还是 花多?为什么?学生讨论后回答。 学生甲:我认为蜜蜂和花是同样多的, 因为 1 只蜜蜂对着 1 朵花,刚好对完, 所以蜜蜂和花是同样多的。 学生乙:蜜蜂是 3 只,花也是 3 朵, 3 和 3 同样多。教师:两个数同样多, 我们就用一个符号来表示。 (板书:=)这个符号叫做等号,表示两个数相等。 教师板书: 3=3,引导学生读两遍。 教师:请同学们在上排摆 4 个小圆片, 下排再摆和上排同样多的小圆片。 学 生按教师要求操作后,请学生在下面相互看一看,评一评,看谁摆得好,然后让 学生说一说上、 下两排的小圆片是不是同样多?为什么?最后引导学生写出 4=4。 教师:现在老师在黑板上摆小圆片, 请同学们在下面摆, 要求同学们摆的小 圆片和老师摆的小圆片同样多。师生摆小圆片。 (略)…… 设计意图: 强调学生的观察和操作, 通过学生手指的一一对应、 茶杯和茶杯 盖的一一对应、蜜蜂和花的一一对应,让学生理解“同样多”的含义。还通过摆
大
于 1 小于 5 的数有 2 3 4
板书设计
比较
同样多: 3=3 4=4 5=5
多些: 4 > 3 5 >3
少些: 3<4 3 < 5
教学反思
新课程的特点之一就是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的精神。 在本课的教学中, 需要学
生比较两种事物的多少时, 我不是直接提出具体要求, 而是问: 你想拿哪两种比
较?这样给学生留出的是一个非常开阔的思维空间, 真正是把学生放在了主体地
你用什么好方法来记住这三个符号?怎么来区别 “<”、“>”?有的学生说:“左
边大,大于号;左边小,小于号” 。有的说:“大于号开口在左边,小于号开口在
右边”。有的说:“开口旁边是大数,尖尖旁边是小数” 。有的说“开口朝大数,
5
尖尖朝小数”。学生将符号“<” 、“>”的形状内化后用语言描绘出来,经历这 样的活动过程能加深学生对符号的理解和记忆。
即: 16< 48,两数相等,如 31○31,则填“=”,即: 31 3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