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发理论与实践研究与研究过程义务教育校本课程
校本课程开发理论与实践研究
改变千校一面的现状,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 及学生的适应性。
接触、深入了解校本课程及开发与研究, 完成对校本课程开发理念的建立,及对现 行课程计划和将来课程改革实验课程计划 实施校本课程的构想,开发样本校本课程 并尝试实施。
研究过程——研究方法与步骤
• 2、正式实施阶段: (2002年12月─2005年12月)
• 措施:诠释与实施。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进入校本课程研发与课程教学并呈现良好 状态,完成结合本区本校传统和优势、学 生兴趣和需要的校本课程开发和深入研究。
要(试行)》的精神和首批国家实验区进行课程实验的 情况时,当时主管教育教学的刘芝萍副局长召集教育 科研中心教研员进行座谈。
了解校本课程,探讨怎样进行校本课程开发与研 究。并认定了校本课程开发工作,将会对我区课改实 验与教育科研可持续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学习与研究崔允漷教授《校本课程开发:理论与 实践》研究国内外校本课程开发的现状与政策。
它暗示着是一种控制权下移的口号,隐含着“基层”的决 策。
还用来传递“它与集权化教育相对立”这样的信息。
“校本”的英文是school-base,大意为“以学校为本”、 “以学校为基础”。
它有三方面的含义:一是为了学校,二是在学校中,三是 基于学校。
中小学校本课程开发实践研究
• 课题批准文号:XJK01AJ013 • 课题类别:湖南省教育科学“十五”规划重点资助课题 • 学科分类:基础教育 • 课题主持人:刘芝萍 • 主持人单位:长沙市芙蓉区教育局
校本课程开发
读《校本课程开发》有感吴刚平先生所著的《校本课程开发》主要从国际背景、理论基础、操作技术、国外经验、中国化探索和前景展望六个部分展开,整本书由理论结合实践,可为学校校本课程的开发提供了专业的指导。
“校本课程开发”的思想源于20世纪60~70年代的西方发达国家。
其主要思想是针对国家课程开发的弊端,要求以学校为基地进行课程开发,实现决策的民主化。
校本课程开发的概念界定众多,最先由菲吕马克(Furumark)和麦克米伦(MacMillan)等人于1973年在爱尔兰阿尔斯特大学召开的国际课程研讨会上提出并加以阐述的。
而此书中使用的校本课程开发,是指学校根据自己的教育哲学思想、为了满足学生的实际发展需要、以学校教师为主体进行的适合学校具体特点和条件的课程开发策略。
尽管校本课程开发的界定众多,但在一些基本理念上还是较为一致的,即让学校成为课程决策的中心,让校长和老师成为课程开发的主体,从而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实际发展需求,促进学生有个性的全面发展。
校本课程开发的主要价值有:(一)有助于更好地实现教育目标和办学特色;(二)有助于学校课程的实施和改进;(三)有助于教育决策的民主化;(四)有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五)有助于教师专业发展水平的提高。
校本课程开发作为一种新的学校课程文化,实质上是一个以学校为基地进行课程开发的开放民主的决策过程,即校长、教师、课程专家、学生以及家长和社区人士共同参与学校课程计划的制定、实施和评价活动。
因此它是对国家课程开发的重要补充,它很好地尊重具体学校和师生的独特性与差异性,形成独特的办学特色。
而校本课程开发作为一种开放的决策过程和变革过程,要求体现出参与、合作、民主和多样性的原则,需要与中央政府和其他有助于课程开发的机构之间相互交流协调而进行课程的设计、实施和评估。
校本课程开发绝不是学校自我封闭、学校乃至地方间相互割据的手段。
所以在校本课程开发的实施过程中,我认为这部分应该是比较难把握的。
校本课程开发_背景、进展及现状
校本课程开发_背景、进展及现状引言:校本课程开发作为当前教育改革的热点之一,已经成为许多学校重要的教研课题。
本文将介绍校本课程开发的背景、进展及现状,以期为读者提供更全面的视角。
一、背景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教育体制改革取得了重大进展,为适应社会变革和发展需求,多次对教育进行了深刻改革。
然而,传统的标准化教育模式和教学内容的单一化已经不能满足多样化的学生需求,因此校本课程开发逐渐成为了当前教育改革的关键课题。
二、进展1. 研究与实践活动的开展近年来,校本课程开发已经成为许多学校教学改革的重点。
许多教师和教育研究者主动参与到校本课程开发的研究与实践活动中。
他们通过研究学科知识、教育理论和教学策略,挖掘本校教育资源,提出特色鲜明的课程内容。
这些活动使得校本课程开发逐渐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和推广。
2. 政策支持的加强教育部等政府部门也加大了对校本课程开发的支持力度。
相关政策的出台,为学校和教师提供了改革的动力。
例如,制定了《全日制义务教育课程设置方案实施细则》,明确了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要求,鼓励学校根据地方特点、学生需求和社会需求进行创新探索。
三、现状1. 成果的显著校本课程开发取得了一些显著成果。
通过校本课程开发,学校能够充分发挥自身的特色和资源优势,提供符合学生需求和社会需求的课程。
一些学校在课程设置、选修课程、教学组织和教材编写等方面进行了创新,取得了优异的教学效果。
2. 存在的挑战然而,校本课程开发仍然面临着一些挑战。
首先,教师在课程开发方面的专业能力和研究意识还有待提高,需要加强教师培训和专业发展。
其次,由于各地教育资源和发展水平的差异,校本课程开发在不同地区存在差异化的问题。
最后,校本课程开发需要持续投入,需要学校和教师对其重视和支持。
结论:校本课程开发是当前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取得了一些进展和成果。
随着进一步的研究和实践,相信校本课程开发将会迎来更美好的未来。
希望未来能够有更多的学校和教师投入到校本课程开发中,共同推动教育改革的进一步发展总的来说,校本课程开发在我国教育改革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小学校本课程开发的探索与实践研究课题研究报告
小学校本课程开发的探索与实践研究课题研究报告一、课题研究的背景近些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对公民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怎样培养出具有知识综合能力、创新实践能力和具有社会责任感的新型人才成为了教育的主要问题。
单一国家统一的人才评价模式,已经脱离了本地教育的实际情况。
为了改变这种情况,国家适时推行了课程改革政策,正式确定了实行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三级课程管理模式,打破了国家课程大一统的局限性,真正赋予了学校、教师合理而充分的课程开发自主权,这对学校、教师既是机遇,同时更是挑战。
学校校本课程的设置可以真正的与当地社会与经济的具体情况相联系,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以及学生的兴趣和未来发展的需要进行开设和安排。
积极的、有创造性的根据设定的校本课程目标研究制定出校本课程教材的开发方案,并利用学校能提供的一切有力条件真正的开展校本课程,这是落实校本课程的重点与关键。
二、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在课程建设中,应凸现人文精神,以人为本,学习方式与过程要弘扬学生的主体精神,唤醒自主意识,改变被动接受,鼓励主动探索。
因此,我们的视角主要着眼于构建一种能充分体现以学生为本,给学生以充分的民主与自主性的课程及其生成模式。
其本质是现代教育中课程与学习主体(学生),课程与教师,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关系的重构,是教学课堂、师、生教学生活、教与学的方式、学生学习要素及学习能力的重构。
既然我们承认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我们的课程开发与建设就不能目中无人(学生),必须从学生的需求与特点出发。
当今的中小学生由于处在社会变革时期,知识经济的发展,信息技术的兴起,多元文化的传播,使他们思想活跃,观念开放,充满自信,自我意识、主体意识呈现出迅速觉醒的状态,自我概念水平较高。
反映在学习上,他们希望学得主动,学得生动,尤其崇尚民主,渴望自主,他们追求新的现代化的知识与技能,具有强烈的探究欲望,追求能在学习中扬己所长,用己所长。
要给学生提供广阔的空间,给他们更大的可选择性和自主性。
中小学校本研修理论及实践
中小学校本研修的理论与实践哈尔滨市南岗区教师进修学校培训部徐世达一、校本研修的思想和理念(一)什么是校本——“以校为本”◆目标:为了学校。
为了学校教育质量的提高,为了学校文化的提升,为了学校的特色发展。
◆动力:基于学校。
只有校长和教师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充分发挥出来了,学校才有可能充满活力。
◆场所:在学校中。
只有根据学校的具体情境、扎根于学校的教育生活,并被教师所认可的改革,才能积淀为学校的血肉、风格、传统和文化。
1.校本培训20世纪60-70年代,首先在英美产生,是相对于单纯的高校培训而提出的。
美国“能力为本的师范教育”主张以“学校为基地”培训模式,1968年霍姆斯小组倡导成立了“教师专业发展学校”。
英国1972年发表的《詹姆斯报告》建议“教师的在职进修应从中小学开始”,“ 以学校为中心”,并与校本课程、校本管理相结合,设立了专业指导教师与教师专业发展委员会,具体负责教师进修。
以后逐步传播到世界各国,成为教师专业进修的主流方式。
⏹随着校本课程开发、学校办学自主权扩大、教师继续教育的深入发展,为校本培训在中国的传播准备了条件。
国内有组织、有规章的校本培训兴起于1999年,教育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提出,实施“跨世纪园丁工程”,同时师范司启动《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程》,正式开展了校本培训。
2.校本教研2001年课改开始,又进一步催生了校本教研的概念。
2002年12月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和课程教材发展中心在江苏锡山召开了“以校为本的教研制度专题研讨会”,会上朱慕菊、余文森、顾泠沅等提出了在新课程中,要重建教研方式与教研制度,其中余文森提出了著名的自我反思、同伴互助、专业引领三要素说,并为大家广泛接受。
2003年3月31日颁布的《普通高中课程改革方案(实验)》正式提出了“学校建立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制度,鼓励教师针对教学实践中的问题开展教学研究,重视不同学科教师的交流与研讨,建立有利于引导教师创造性实施课程的环境,使课程的实施过程成为教师专业成长的过程。
江苏省中小学教学研究第十五期课题申报指南
江苏省中小学教学研究第十五期课题申报指南一、项目简介江苏省中小学教学研究课题经省教育厅批准,1995年由江苏省中小学教学研究室设立。
研究领域重点关注基础教育课程与教学发展,突出研究的科学性、创新性、实践性、应用性、时代性与针对性等。
课题设有普通与专项两类,专项课题主要设置有:“新课程标准落实与育人方式改革研究”、“义务教育学业质量监测研究,“基础教育教材建设研究,“学科发展示范<创新>中心研究工“基础教育课程教学管理改革研究,今年开放申报的专项课题为“义务教育学业质量监测研究”与“基础教育课程教学管理改革研究”两类。
根据研究的难易程度、研究价值、创新性等标准分为重点课题(重点资助、重点自筹)与立项课题两类。
对于重点资助课题,江苏省中小学教学研究室将会资助一定的研究经费,重点自筹及立项课题的研究经费由课题研究负责人所在单位承担。
课题研究周期一般为2-3年,每两年申报一次,今年申报的是第十五期课题。
二、指导思想与总体要求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价值取向和学术导向,坚持以基础教育课程教学领域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为主攻方向,坚持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并重,倡导证据为本的实证研究,体现鲜明的时代特征、问题导向和创新意识,着力推出高质量、有价值的研究成果,为繁荣全省教育科学事业发展服务。
三、申报资格1.江苏省中小学教学研究普通课题的申报对象为本省普通中小学校、特殊教育学校、幼儿园、师范院校、教育行政、教育科研、教师发展等单位的集体或个人。
“义务教育学业质量监测研究”专项,申报对象主要为向省里确定的基于测试分析跟进式改革重点区域名单中的集体或者个人;“基础教育课程教学管理改革研究”专项,申报对象主要为教育行政、教育科研、教师发展、基础教育阶段学校等单位的管理人员。
2.课题负责人原则上应具有中级及以上专业技术职称,否则,须由两名具有中级以上职称的研究人员书面推荐。
3.课题主持人原则上只能有1・2人,同一申报人不得同时申报两项及以上课题,同一课题不能同时跨类别申报。
关于义务教育校本课程开发的设计
河北师范大学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实践课程论文题目:关于义务教育校本课程开发的设计专业:义务教育(独立本科段)课程:义务教育校本课程开发考生姓名:考生所在单位:准考证号:联系电话:完成日期: 2012年2 月1 日关于义务教育校本课程开发的设计校本课程是学校或学校教师根据学校的发展需要,在理解国家课程纲要的基础上,根据自身特点和资源(学校、教师、学生),设计、组织并实施的课程。
校本课程相对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而言,是学校一级的课程,是学校自定的课程,因而能够更加关注学生个性发展的需求,对学生获得知识、参与生活、增加体验、实现创新的培养更具针对性。
一、一般项目(一)、开课教师:魏利飞、张志敏、乔磊、赵春丽、胡春英、孙桂芬、韩玉秋、武永杰、韩美英(二)、课程性质校本课程在满足学生的兴趣、需要,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体现学校的办学特色上,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是不可或缺的。
校本课程的特色是通过校本课程的针对性、独特性和适切性来体现的。
1、针对性,即紧密联系本校实际,针对现实需要。
校本课程作为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相并列的一种课程类型,其存在的基本理由就是对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的补充,使课程校本化,更好地满足学生和学校发展的实际需要。
2、独特性,即具有本校特色。
校本课程是学校自主开发的课程,它反映学校的办学宗旨,针对学校的实际需要和现实问题,继承学校传统并观照学校的发展走向,是学校独立设计和实施的课程,是学校独特课程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载体”。
3、适切性,即适合于学校的各种现实条件和发展可能性。
校本课程意在满足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彰显学校的办学特色,从本校实际出发开发出来的校本课程是可以顺利实施的,它既要适合于学生的接受能力,有利于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发展进步,也要适合于教师专业水平以及学校现有的办学条件。
(三)、课程内容、教学材料、适合对象与活动安排我校是边远地区农村中学,从经济实力和信息技术来看,几年内是很难有本质性变化的,因而我们在设计课程内容时充分考虑了边远农村的地域性特点。
教育活动的三大基本要素
教育活动的三大基本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响(媒介)教学过程基本要素: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制约课程的三大因素:社会、知识、儿童影响身心发展的因素:遗传(物质前提)、环境(外在动力)教育(主导)、个体课程评价的主要模式(本身、学生学业):目标模式——泰勒(课程评价之父)目的游离模式:从预期结果---------实际结果转移CIPP模式——背景,输入,过程,成果评价(背书过程)教学方法:语言传递:讲授、谈话、讨论、读书指导实际训练:练习,实践活动,实验、实习作业法直观感知:演示法(实物、教具、示范性实验)、参观法(现场教学)情感陶冶:欣赏教学、情境教学-李吉林教学模式:国外:探究式国内:自学-指导;目标-导控;传递-接受;问题-探究顿制、特朗普制----大中小有利于学生:马蹄、圆圈(同心圆、矩形、三角形)、扇面、分组(模块型)德育模式:认知---皮亚杰、体谅--麦尔费尔、社会模仿---班杜拉德育内容: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理想观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公德,劳动纪律,法制教育班级管理内容:组织建设,制度管理,教学管理,活动管理班级管理模式:班级常规管理,班级平行,班级民主(班干部轮换,值日生制度),班级目标管理班主任首要和中心环节:组建良好班集体中心任务:促进班集体成员健康成长班主任工作的前提和基础:了解和研究学生班主任工作计划:学期、月或周计划、具体活动计划总结:全面和专题教师备课做好三方面工作:专研教材,了解学生,设计教法三种计划:学期、课题(单元),课时课外、校外教育(课程标准以外)的组织形式:群众性、小组(自愿组合、小型分散、灵活机动)、个别活动综合实践活动:(以内)五大内容:信息技术教育,劳动技术教育,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研究性学习(学生自主学习)五大特点:整体性,实践,开放,生成,自主学校与家庭间的联系:互访,家长会,家长委员会,家长学校,教育讲座,建立通讯录心理学大脑左半球:逻辑思维(阅读、书写、运算、推理)和言语中枢夸美纽斯:现代教育学之父;科学教育的奠基人班级授课制1632年《大教学论》-独立学科-近代第一本教育著作泛智教育“把一切教育交给一切人,一切青年男女都应该进学校”赫尔巴特:现代教育学之父科学教育的奠基人教育性教学规范教育学的建立——现代第一本教育学著作教学四阶段论旧三中心论杜威:新三中心论《民主主义与教育》现代教育代言人教育及生活,生长,经验的改组或改造学校及社会五部探究法/思维五部说教育无目的论做中学课程结构的特点:目的性,层次性,结构性,计划性建构主义教学模式有:支架式,抛锚式,随机进入式,认知教学模式教师丰富案例知识常用的方法是:微格教学,观摩教学,教学案例研究课堂板书:精选内容,突出重点。
11.11加强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和校本课程实施的意见
关于进一步加强义务教育阶段综合实践活动、地方课程实施的意见各县、区教育局,局属、民办各中小学,河大附中:为深化中小学课程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根据教育部关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和《河南省课程设置及教学指导意见》、《河南省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设置指导意见(试行)》对开设课程的要求,确保综合实践活动、地方课程在我市科学管理、规范开发、有效实施,结合我市中小学教育教学的实际情况,现提出如下意见:一、进一步提高对综合实践活动、地方课程设置的认识综合实践活动、地方课程是国家课程计划中的必修课程,是新课程体系的主要组成部分,是落实新课程理念的主要载体之一。
实施宗旨是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综合运用学科知识的能力,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
各中小学校要站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战略高度,充分认识中小学开设和实施综合实践活动、地方课程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加强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的指导与管理。
二、挖掘资源,创造条件,确保综合实践活动、地方课程的有效实施(一)要制订综合实践活动、地方课程实施计划(学年)。
实施计划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学生基本情况、本年度课程目标、活动主题安排、活动主题实施方式、学生评价工作安排、本年度研究专题。
(二)要对课时、内容进行整合。
“综合实践活动是国家规定的必修课,其具体内容由地方和学校根据教育部的有关要求自主开发或选用,综合实践活动的课时可与地方、学校自主使用的课时结合在一起使用,可以分散安排,也可以集中安排。
”综合实践活动、地方课程要进入学校课程实施的总体方案,各学校严格按照要求将该课程落实到课程表,每周开足课时(3—9年级,3节\周)。
在进行课程设置时,要将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信息技术教育四个指定领域整合,不能将其分割开来。
各校可根据自身条件尤其是学校资源优势,探索出符合本校学生特点的课程体系及与之适应的课程内容、管理模式,评价方式等,开发核心主题的活动项目。
校本课程开发六途径2019
---------------------------------------------------------------最新资料推荐------------------------------------------------------校本课程开发六途径2019校本课程开发六途径校本课程开发是本次国家课程改革的一大创新,我区在新一轮课改校本课程建设中,走自下而上的群众路线,发挥学校自身的办学特色和资源优势,让实验校自主开发、设计、组织实施。
全区共开发出 100 多门校本课程,呈现出五彩缤纷的学校课程文化景观。
归纳起来,我区校本课程开发主要有以下途径。
途径一:将教育科研成果转化为校本课程。
当前,科研兴教,科研兴校已成为许多学校的办学追求目标。
一些学校重视教育科研工作,积极开展课题研究,取得了一定成果。
将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研究课题成果转化为校本课程,是我区校本课程开发的一个重要途径。
莲坂小学原地处繁华都市的城乡结合部,周边外来人口多、小商小贩多,一些家长价值取向迷失.投机取巧、拜金主义思想严重,这些思想问题严重影响了孩子。
由此,学校多年来以明礼、勤俭、诚信、自强为校训,以突出德育为特色。
1 / 12根据学校办学目标并结合学生需求,学校把十五期间立项的市级课题中华美德与时代精神相结合转化为校本课程,开发了中华文明探究校本课程。
将这一课题转化为校本课程具有四个有利因素:① 中华美德与时代精神相结合课题实验已进行了三年,取得了良好效果,这一课题对学生具有鲜明的现实教育意义,同时,将该课题转化为校本课程有利于课题的进一步深入研究,防止前期研究成果的流失;②有利于节约校本课程开发的时间、人力、物力,避免精力、资金的浪费;③有利于把课题研究与新课程实验统一起来,给课题注入了课改新理念,同时,给课改实验提供了新经验、新成果;④让广大教师对课改新理念的贯彻有一个抓手,使教师、学生能更快步入校本课程开发领域。
学校校本课程研究与实施
学校校本课程研究与实施一、引言校本课程是指学校在国家课程基础上自主开发的一种教学模式。
校本课程的研究和实施对于学校的教育改革和提高教育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探讨学校校本课程的研究与实施,以及它对学校教育的影响和挑战。
二、校本课程的定义与特点校本课程是指学校根据学生的特点、需求和学校发展的实际情况,结合现有课程和教材资源,制定出的适合本校学生发展的课程体系。
它的特点主要有三个方面:个性化、实践性和可持续发展。
三、校本课程设计的原则在研发校本课程时,需要遵循几个原则。
首先,以学生为中心,充分考虑学生的兴趣和需求。
其次,注重跨学科与综合能力培养,开展跨学科、综合性的学习活动。
最后,遵循教育发展的规律,逐步完善和更新校本课程,保持其可持续发展的特点。
四、校本课程研究的方法与过程校本课程研究的方法多种多样,包括问卷调查、课堂观察、教师座谈等。
研究过程主要分为需求调查、课程设计和实施过程的评估三个阶段。
需求调查阶段通过收集学生和教师的意见,了解他们的需求和期望。
课程设计阶段需要教师团队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结合国家课程的要求,设计出符合学生特点和需求的课程体系。
实施过程的评估阶段则需要通过课堂观察、学生作品和教学反思等方式,评估校本课程的实施效果。
五、校本课程实施的挑战校本课程的实施过程中也面临一些挑战。
首先,课程与教材资源的选择是一个难题,需要学校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更新。
其次,需要充分培训教师,提高他们的课程设计和教学能力。
另外,校本课程的实施需要学校获得更多的自主权,而这也需要相应的政策支持和管理机制。
六、校本课程对学生的影响校本课程的实施对学生的影响是多方面的。
首先,它能够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果。
此外,校本课程注重实践性和综合能力培养,能够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综合素质,有利于他们的综合发展。
七、校本课程对教师的影响校本课程对教师的影响也是显著的。
首先,它要求教师具备跨学科的教学能力,提高了他们的课程设计和教学水平。
【7A版】《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研究》课题研究报告
中国教育学会“十G五”科研规划课题暨武汉市教育学会“十G五”科研重点课题《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研究》课题结题研究报告一、课题提出的背景:1999年6月13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首次提出“学校课程”的概念,在20GG年6月7日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明确要求“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现状,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
”校本课程从此走入我们的视野,落实国家教育方针,推进校本课程建设成为学校管理者的责任。
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是一项课程革新任务,是目前我国教育改革的热点问题。
这个问题的解决具有以下五点意义:(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学校在执行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同时,应视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结合本校的传统和优势,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开发或选用适合本校的课程”。
“创国家级山水园林城市”是武汉市政府向全体市民提出的一项重要工作目标。
我校与东湖风景区近邻。
东湖风景区以其独特的地理自然环境、楚文化的特色和现代科技文明风韵,蕴含着丰富的教育资源,为中小学生提供了广阔的学习研究天地。
因此以东湖风景区为依托研究开发与实施我校特色校本课程,对推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落实武汉市政府工作目标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二)“实施素质教育,规范教学内容,严格课程管理,将德、智、体、美有机统一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
是《义务教育法》对中小学办学行为和育人方向总的规范要求。
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施以来,我校校本课程以学校教师资源为中心,以学生需求为重点的兴趣校本课程初具雏形。
整合学校与地域教育资源,规范开发与实施行为,形成具有特色的校本课程,摆在了我们面前。
因此这一课题的研究,对规范办学行为,创建以东湖文化为载体的教育特色,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三)“培养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发展之中的中国九大教育学派
发展之中的中国九大教育学派经营管理01-26 1421发展之中的中国九大教育学派()在中国的基础教育界,从上个世纪90年代开始,越来越多的大学教师开始走进中小学学,开始了以行动研究为主旨的各类课题活动,伴随着教育专家由“书斋”走向“田野”这样一种科研范式的型,以“新团体涌现”为特征的中国教育学派已具雏形。
(一)主体教育学派主体教育研究是由北京师范大学裴娣娜教授主持,在我国改革开放时期产生、形成的,其主旨是解决人的现代化发展问题,并试图为中国教育的现代化发展和中国人现代素质的提高找出一条现实的途径。
这是一项把教育理论探索、为基础教育改革服务、培养教育专业研究人才三者结合于一体,带有一定开拓性且层次较高的教育实验。
这项实验因其选题立论高,理论构思较完善,实验研究方法较合理,实验研究范围广以及研究队伍实力强而受到国内教育界的广泛关注。
主体教育,是从哲学层面解决人的构成问题,研究人的良好素质的全面构建。
主体教育关于尊重学生主体性的思想,关于促进学生个性自由充分发展的思想,关于发展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的思想,由于体现了现代社会发展的主题,体现了时代精神,使我国基础教育有了一个高的目标定位。
裴娣娜教授在《主体教育实验研究发展的反思》一文中指出了主体教育实验研究取得的主要认识成果:一界定了主体教育基本概念和范畴,初步形成了由理论体系、实践体系和制度体系组成的主体教育理论分析框架。
理论探讨的核心是对主体、主体性概念的界定。
二学校教育现代化发展基本问题研究。
通过查阅文献资料、典型调查以及召开学术研讨会,课题组集中探讨了我国基础教育现代化发展的根本标志及基本特色。
三进行了主体教育视野中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与建设。
以人文与科学相结合的课程观为基线,课题组进行了“科学探究”课程设计与校本课程开发研究。
四构建了主体教育理念下的课堂教学改革与发展性教学策略。
关于课堂教学改革的研究,是在教育观念和实践两个层面进行。
观念层面:重新界定学习的本质以及确定体现学生发展的现代学习观;实践层面:主要是通过教与学的行为分析,研究学生,实施有效的发展性教学策略。
数学校本课程开发的理论与实践
数学校本课程开发的理论与实践--------------------------------------------------------------------------------牟天伟摘要:开发数学校本课程能够满足素质教育的要求,也是数学课程新理念的要求。
本文在分析数学校本课程理论的基础上,设计了一个数学校本课程,并在重庆市朝阳中学展开实验。
校本课程目标:一方面,促进每一位学生的全面发展;另一方面,促进数学教师的专业发展。
课程结构:课程结构分为两部分,(1)数学模型;(2)数学游戏。
课程实施: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针对学生个体差异,运用多种教学方式。
在课时的安排上基于日课表形式、完整日形式、穿插形式等3种方法。
课程评价:在数学校本课程评价过程中,采用形成性评价形式。
关键词:数学校本课程;开发;数学教育一、数学校本课程的理念1.数学校本课程的定义及其内涵在现代课程理论关于课程计划与实施的研究中,一种主流的观点认为,教师与学生共同“创生”新的教育经验的过程,既定的课程计划只是提供了这个创生过程的工具。
在这样的理念下,课程实施的过程就成为教师、学生共同建构教育经验并共同成长的过程,也就成为师生共同创造和开发自己课程的过程,这样的一个过程,赋予了数学课程自我生长性。
课程内涵的变化为校本课程开发奠定了课程论基础。
[1]数学校本课程就是某一类或某一级学校的教师根据国家制定的教育目的,设计的各种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需要的数学活动。
设计的数学活动是根据本校、本年级学生的特点、学校的特色以及数学教育和数学学习的规律。
目的是让学生在活动中得到自身经历并获得学习的体验和对知识的自主的理解与建构。
2.开发数学校本课程能满足素质教育的要求“素质”是以人的先天禀赋为基础,在环境教育作用下高度内化的心理品质,并在人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下外化为个体的行为表现。
“素质教育”是在每一个个体原有的人格特性的基础之上进行的,是对每个人的人格特性修正、补充、提炼和完善。
义务教育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标准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标准第一部分前言我国新一轮课程改革,已把“研究性学习”作为国家基础教育课程设置计划中的一种课程类型,提出实施以“研究性学习”为核心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力求改变传统教学过于注重知识传授,过于强调接受式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提倡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的能力。
但是目前一线教师在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上对研究性学习的概念都还比较模糊,尤其是对实践这门课程感到无从着手,为此,经过一年多的理论探索和教学实践,根据国家教育部颁发的《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3~9年级)征求意见稿》,我们整理制定了《研究性学习课程标准》。
一、课程性质研究性学习的内涵可以从课程形态和学习方式两个维度来理解:一为狭义的概念是指这门新设的研究型课程。
即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从大自然、社会生活和学习生活中选择、确定课题、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
二是为广义的概念则泛指一种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方式。
这里所说的研究性学习课程标准主要就是前者的课程而言。
由于长期以来以学科为中心的课程格局的影响,教师和学生在学科教学中受既定认知目标的制约,接受性学习的思维方式、教学行为以根深蒂固,要在各科中自如的开展研究性学习方式,还有一定的难度。
作这新课程体系中开设的“研究性学习”这门必修课,对第二个维度“研究性学习方式”的理论和实践指导。
研究型课程是一门通过知识与经验并重的主体性探究活动实现学生的发展,培养他们创新精神的生成性课程。
它与其他学科相比,研究性学习没有大纲和教材,没有可依赖的“本本”,也没有现成熟悉的套路规范。
因此,虽然从设置上来看,化是国家课程中的必修课,可是在课程开发、课程管理等更多的层面上看,它强调因地制宜,开发本土化的课程资源,发挥本校传统优势,成为一种个性化校本课程。
二、课程基本理念义务教育阶段的研究性学习课程,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模式与策略。
校本课程开发的重要意义
校本课程开发的重要意义新一轮课程改革的一大亮点就是实行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三级管理模式,校本课程的研究与开发成为许多学校教科研的重点。
本文从校本、校本课程、校本课程开发的涵义出发,主要谈谈校本课程开发对于课程理论的发展、学生潜能的挖掘与培养及教师综合素质的发展的意义。
校本课程开发的重要意义1、校本课程是我国三级课程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校本课程开发可以弥补国家课程开发的不足。
国家课程是由国家教育行政管理机构组织专家决策、编制的课程,它注重的是教育的基础性和统一性。
它的开发周期长,缺乏灵活性,不能及时反映科技进步的成果,不能很好地适应地方社会生活社会发展需求的实际变化,没有也不可能充分考虑到各地方、各学校的实际,更不可能照顾到众多学习者的背景及特点。
而校本课程开发正是对国家课程开发所遇到的挑战做出的实用主义的回应,它是在保证国家对教育的统一基本要求的前提下,尽可能地反映社区、学校和学生的差异性,及时融进最新的科技成果,充分考虑到教师的积极参与、学生的认知背景与需要、学校的主客观条件及其所处地区的经济与文化,以突出学校自身特色等为主要特征,为学生提供多样化可供选择课程,它在一定范围内补充国家课程开发的不足.2、校本课程开发有利于形成学校办学特色,满足“个性化”的学校发展需求随着教育改革的逐步探入,中小学多样化和特色化的趋势日益明显,而体现学校特色的重要因素之一—-课程,它的多样化和特色化更加显得重要。
以往统一的课程设置,难以反映不同地区、学校的实际情况和特殊需要。
不少地方和学校在课程改革的实践,从当地经济、文化特色出发,增强课程的地方性灵活性的尝试已体现出了明显的优势,表现出了对校本课程开发的积极性,所有这些都给校本课程开发提出了迫切要求.在这种形势下,把课程编制权力部分下放到地方和学校,让一部分优秀校长和特长教师参与部分课程的开发任务,在确保国家教育整体质量的基本前提下,开发更多有特色的课程,使学校之间的距离适当拉开,并使条件较好的学校办出自己的特色.3、校本课程开发有利于教师专业水平的提高,尤其是科研能力的提高课程设计通常是由课程专家来完成,而最了解学生需要的教师却只是课程的实施者,被排除在课程设计的范围之外.教师如果没有很好地把握课程设计者的意图,那么,他就不可能很好地实施国家课程,或者很难使课程达到预期的效果。
教研员的三大职责
工作领域不断拓展
教材教法 ― 新课程下课堂教学指导 ― 课程 领导
工作任务不断增加
教学研究 ― 教师培训 ― 教学 科研
精品PPT
工作方法不断变化 集中培训 ― 校本培训 人际关系日趋复杂 命题 ― 评审 ― 评选 ― 督导
精品PPT
教研员的职业特征
示范性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 ,要用人格魅力 和学识魅力感染校长、教师和学生。
人格魅力:推功揽过成人之美 学识魅力:知识的 “T” 字结构,读书也要
吃五谷杂粮。
精品PPT
优秀的教研员应做到 “六个一” :
一个脑—智慧的头脑 一张嘴—会评价的嘴 一双眼—发现的眼睛 一双腿—勤快的腿 一双手—能写的手 一颗心—成人之美的
好心肠
精品PPT
低重心
教研员和教师的关系应是亦师亦友。 工作中的服务原则: 虚心听取意见: 包容、解释和引导。 指导要到位: 热情、耐心和鼓励。
计划水准 课程是有计划,没有计划不是课程。 实施水准 课程是强调过程的,课程的意义在
于实施。 结果水准 课程还是强调结果的,要从学生素
质的变化,看课程改革的成败。
精品PPT
新课程实现三大转变 课程政策:集权 — 分权 教材编制:学科中心主义 — 社会建构主义 教学方式:传递中心 — 对话中心
社会建构义的主要观点 · 科学学习不是从零开始,而是基于原有的知识背景。 · 科学学习不是现存知识、信息的简单接受,而是在原
精品PPT
实现了理念转型的策略:
“做”是行动,“学”是提高认识、观念转型。 先做后学策略
在行动中体验,在体验中感悟,在感悟中提 升认识。 边做边学策略
进行尝试性改进,定期总结与反思。 先学后做策略
《综合实践活动校本课程开发与研究》结题报告
《综合实践活动校本课程开发与研究》结题报告一、问题的提出现在大多数的学生缺乏与大自然的亲密接触和沟通,缺乏对生活的了解,他们有限的时间都被各学习和课外辅导班占满了,他们不能在游戏活动和参与社会实践的过程中享受生活的乐趣,只能在无尽的“题海”中接受训练、经受苦役。
所有的学生在军训时5分钟就有晕倒的,有的学生五谷不分,六畜不辨,有的学生随便乱花零钱,不知父母挣钱的辛苦,更有甚者把小麦当韭菜,不清楚土豆结在树上还是长在地下的,水饺、馒头不知道怎样加工出来的……。
古人云:“不识稻与梁,不知世事艰。
”现在的孩子自然知识的缺乏,社会阅历的浮浅,“人性”欠缺。
少年儿童正处于生命本性的发展形成期,如果培养不起亲近自然、敬畏生命的真性情,那么,导致的结果只能是灵性蒙垢,善爱缺失,美感丧失殆尽,更不用说亲情父母、感恩他人,回报社会了。
针对学生“体弱多病、五谷不分、六畜不辨、不知生活辛酸,实际动手操作能力差”等现象,学校能不能不拘泥于书本,打破了学校、教室的束缚,走出课堂,做到知识与生活实际相结合?能不能加大学生综合实践活动课在户外、校外、社区中、大自然中上课的机会,将原汁原味的大自然引入课堂?学校能不能大胆的尝试把思品、生活、社会、科学、活动、健康等学科有机整合在一起上,加大综合实践活动的课时量,让学生多接触社会、多接近自然?我们能不能整合现有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自然、人文、社会资源,开发研究真正适合学生身心发展的综合实践活动校本课程?我们能不能开发利用好周边的社区教育资源,因地势宜的办学,拓宽活动空间、丰富活动内容,把校内教育和校外教育融合起来,把综合实践活动作为我校的办学特色、发展之路来抓呢?能不能以山东金宝集团现有六大产业为依托,把金宝乐园、南屯新村、金宝汽车城、金宝食品厂以及潍坊飞机场等有机的串联起来,并利用好毗邻学校的东南角的20亩农田为种植实验田,兴办青少年社会实践基地,不仅让我们学校的孩子受益,而且可以让城区的孩子们来基地进行社会实践,从而实现“小学校办大教育”呢?二、研究内容和目的综合实践活动校本课程的开发是综合实践活动课开展的需要,综合实践课程的不断开发和研究有利于激发教师的创造力,充实学生的综合实践活动课堂,有利于学生各种能力的形成和发展,新时代的综合实践活动校本课程的开发和研究必须具有生活性、趣味性、时代性、科学性和实用性,必须面向全体学生的生活与经验,贴近不同年龄段和心理特点,符合学生的自身发展需要。
校本课程的开发与研究
校本课程的开发与研究摘要:校本课程的开发是中国教育发展的必然产物,对于教育资源匮乏的农村来说,开发校本课程更是迫在眉睫。
我校结合学校所处的地理位置以及家乡历史文化开发了以庙宫文化为依托,以实践课程为载体的《传承优秀文化热爱美丽家乡》的校本课程。
本文主要说明了开发该课程的目的、内容、过程及结果。
关键词:校本课程目的内容经过结果1、开发研究的目的国家在新的课程改革中明确提出“制定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政策,提高课程的适应性、满足不同地方、学校和学生的需要。
”建立该课程管理模式的目的就是促进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相结合;教育与当地教学资源相结合;教育与各地区学生个体差异相结合;继续完善基础教育由地方负责、分级管理的教育体制。
而校本课程是我国教育改革的必然产物,肩负着我国教育个性化的历史使命,它是中小学新课程计划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我国的校本课程是在各校本土生成的,因此它是既能体现各校的办学宗旨、学生的个性需求以及本校的资源优势。
通过校本课程的开发,挖掘了可利用的教育资源,弥补书本知识的不足。
利用校本教材,培养了学生了解家乡传统文化,培养学生爱校、爱师、爱家乡的情感;通过社会实践活动激发了学生刻苦学习,为学校为家乡增光的责任感以及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2、开发研究的内容校本课程在内容设计上,充分体现了学校的自然环境与家乡传统文化,激发学生了解学校历史、了解庙宫、了解家乡的风土人情。
在实施方法上,以综合实践活动课为载体,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组织形式,积极引导学生走出课堂,关注身边文化,引导学生将书本知识和社会实践结合起来,逐渐形成对社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我校的校本课程内容分别是:第一篇:文化古迹人杰地灵的庙宫为我们见证了清王朝三百多年的皇家文化,庙与宫的合一,康乾盛世的影迹,古代帝王奢华生活的再现,无不体现了历史的沉重与厚实。
所以在本篇里收集了以庙宫为中心的四道沟乡的文化古迹,让学生通过这些来了解家乡历史文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概述
2001年开始的课程改革,《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 要(试行)》“构建新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具体目标 和任务”的目标之六: 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 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政策, 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改变 课程管理)
改变千校一面的现状,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 及学生的适应性。
• 4、我省中小学义务教育阶段校本课程开发 理论与实践的研究,当时还未见有正式文 献出现。需要前瞻性的研究。
• (一)研究目标 1、义务教育校本课程开发的基本原理; 2、我区中小学校本课程的课程体系; 3、中小学校本课程开发的操作体系; 4、促进研究人员与实验教师专业成长。 • (二)研究内容 1、国内外校本课程开发的现状与政策的研究; 2、义务教育校本课程样本的研究; 3、义务教育校本课程开发操作指导的研究; 4、义务教育校本课程开发管理机制效应的研究; 5、义务教育校本课程开发经验推广的研究
概述
校本课程:国家课程的重要补充
校本课程是国家基础教育课程设置方案中的一个 重要组成部分。 指学校自行规划、设计、实施的课程。 其基本定位是非学术性的、兴趣性的、灵活的, 以发展学生个性为目标指向。 课程开发的主体是教师而不是专家。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概述
“校本课程”——是一个在许多国家都使用的术语。 是三级课程管理政策下课程权力的再分配。 它暗示着是一种控制权下移的口号,隐含着“基层”的决策。 还用来传递“它与集权化教育相对立”这样的信息。 “校本”的英文是school-base,大意为“以学校为本”、“以学 校为基础”。 它有三方面的含义:一是为了学校,二是在学校中,三是 基于学校。
• 3.专家引领
• 2002年8月,我区进入了首批省级新课程实验, 我们聘请专家来我区讲学,先后听取了郭晓明教 授的《校本课程开发的背景、思路与策略》、石 鸥教授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解读》、肖川 博士《新课程与学习方式变革》等专家报告。对 教师进行课程理论和开发策略的培训,让教师初 步掌握课程的一些基本原理,明确课程目标、课 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常识、课程探究,为课 程开发提供理论准备,借助专家引领推动校本课 程的开发研究。
• 4.文献研究
• 通过图书馆、网络、报刊杂志进行了校本课程开发研究的文献查询。 • 主要研究的图书文献有: • (1)《学校本位课程发展》,张智育,台湾师大书苑发行。 • (2)《校本课程与国家课程开发关系评析》,徐玉珍,首都师范大学。 • (3)《校本课程开发:理论与实践》,崔允漷,教育科学出版社。 • (4)《现代课程论》(新版),钟启泉,上海教育出版社。 • (5)《课程资源建设中的几个认识问题》,吴刚平,樊莹。 • (6)《校本课程开发的特点与条件》,吴刚平,载《教育研究与实验》。 • (7)《中小学校本课程开发的理论与实践》,门秀萍,开明出版社。 • (8)《校本课程与课程资源开发》,刘旭东、张宁娟、马丽,中国人事
学习与研究崔允漷教授《校本课程开发:理论与 实践》研究国内外校本课程开发的现状与政策。
• 2.通识培训
2001年7月,教育局召集全区的校长会议进行 校本课程通识培训,由教育科研中心彭海鳌副主 任主讲。
讲解新课程三级课程管理政策,了解校本课程 开发的基本思路。
并每校发送一批崔允漷教授编撰的《校本课程 开发:理论与实践》及相关书籍,让各校自主学 习与研究,进行校本课程开发的二级培训工作。
• 二、具体研究内容
• (一)国内外校本课程开发的现状与政策的研究
• 1.学习与座谈 2000年底,我们在了解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
要(试行)》的精神和首批国家实验区进行课程实验的 情况时,当时主管教育教学的刘芝萍副局长召集教育 科研中心教研员进行座谈。
了解校本课程,探讨怎样进行校本课程开发与研 究。并认定了校本课程开发工作,将会对我区课改实 验与教育科研可持续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校本课程与国家课程的校本化实施。(策略支持)
校本课程与活动课、选修课、兴趣小组活动。(课程管理)
校本课程须编写课程方案,包括课程标准与教师用书,以 及课时计划设定,才具备课程的基本要素。 但不主张编制学生用书。“校本教材”概念违背课程政策。
校本课程开发的五根支柱
1、满足学生实际发展需求。 2、发挥师生主体作用。 3、丰富学生的学习方式。 4、考虑学校实际可能。 5、有利于学校发展办学特色。
校本课程开发的模式
需求主导模式:学生喜欢什么? 条件主导模式:学校能做什么? 目标主导模式:学校想要什么?
• 1、新课程推动的需要。校本课程开发是新 课程改革的热点与难点问题。
• 2、突破教育的僵化和“千校一面”的现象, 学校特色发展基于课程的个性化开发。
• 3、承认学生的成长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学 生个性化成长基于个性化课程。
课时比例 课程
级别
综 合
信息技术教育 研究性学习
国家课程
实 践
社区服务与社 会实践
活 动
劳动与技术教 育
地方课程
开设课程待定
学校课程
学校自主开发 或选用
教育部 九年课时 总计比例
16-20%
湖南省
9年总课时
占课时比例
867
9.10%
486
5.10%
556
5.83%
-
-
593
6.22%
相关概念澄清
校本课程与综合实践活动。(技术层面)
• 一、研究方法与步骤 • (一)研究方法 • 行动研究通过决策、建设、实施、评价四
个环节完成开发操作的生成。 见《校本课程开发操作指南》
• (二)研究步骤与进程
• 1、预研究阶段:(2000年12月—2002年12 月)
• 措施:整合资源。理论学习与文献研究, 接触、深入了解校本课程及开发与研究, 完成对校本课程开发理念的建立,及对现 行课程计划和将来课程改革实验课程计划 实施校本课程的构想,开发样本校本课程 并尝试实施。
• 2、正式实施阶段:
(2002年12月─2005年12月)
• 措施:诠释与实施。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进入校本课程研发与课程教学并呈现良好 状态,完成结合本区本校传统和优势、学 生兴趣和需要的校本课程开发和深入研究。
• 3、总结评估阶段:
(2005年12月—2006年12月)
• 措施:追踪与重建。加强对实践经验与开 发案例的分析,探索校本课程开发与研究 的基本原理,完成中小学校本课程开发操 作体系的构建。
• 课题批准文号:XJK01AJ013 • 课题类别:湖南省教育科学“十五”规划重点资助课题 • 学科分类:基础教育 • 课题主持人:刘芝萍 • 主持人单位:长沙市芙蓉区教育局
• 研究周期:2000年12月-2006年12月
相关概念澄清
综合实践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合计16-20%的比例。 如何内部分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