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教学中思维能力培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计算教学中思维能力的培养

小学数学教学大纲指出:“结合有关内容的教学,培养学生初步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的能力,对简单的问题进行判断、推理,逐步学会有条理、有根据地思考问题……”换句话说就是要重视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而思维能力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计算教学是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重要内容。它不仅能使学生掌握一定的数学基础知识和技能,而且能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能力。下面是自己在计算教学中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一些体会:

一、加强口算练习,提高学生思维的敏捷性

口算是笔算的基础,教师经常对学生进行口算训练不仅能提高学生的感知能力、记忆力、注意力,同时也能提高学生思维的敏捷性。

因此,教师在计算教学中应重视口算训练,每天课前能坚持进行2、3分钟的不同形式的口算训练,并根据题目的难易程度提出不同的要求,例如:卡片出示口算题、教师口述口算题学生作答、学生口述口算题学生作答等形式。经过短时间的训练,就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计算的速度和准确率,同时也训练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敏捷性。

二、重视法则的探索过程,培养思维的自觉性

影响学生思维能力发展的因素很多,而教师的指导思想正确与否是极其重要的。在计算教学中,如果只重视计算结果而忽视思考过程;只重视法则的记忆而忽视法则的理解,那么学生在计算时,

只会机械模仿,缺乏触类旁通的应变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样就阻碍学生的思维发展。因此,在计算教学过程中,要重视形成法则的过程,创设探索计算规律的情境,引起思维冲突,促使学生自觉地进行探索。例如:在教学“除数是小数的除法”时,我不急于直接教给学生法则,而是引导学生利用旧知识的迁移自己去探索,先出示6道复习题让学生自选题目进行口算:①25÷50;②250÷500;③0.25÷0.5;④2.5÷5; ⑤0.25÷5;⑥2.5÷50。当大家把①②③④⑤⑥题选答完,只剩下③题无人选答时,我趁机提出:“第③题与其他各题有什么不同?它与其他各题有什么关系呢?”通过观察、比较,有的受到第④题的启发,回答“第③题也等于0.5。“有的仍处于朦胧状态。这时我进一步引导学生检索旧知识,设计如下练习:①12.1÷11=( )

1.21÷1.1=() ÷11=( )

②240÷12=( )

2.4÷0.12=() ÷12=( )

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数,并说明理由。意在把学过的“商不变的性质”和“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等旧知识迁移到当前要研究的新问题之中。当大家发现除数是小数的除法可以转化为除数是整数的除法时,我就让学生试算课本中的例题,然后概括出转化时小数点移位的规律,在此基础上,归纳出除数是小数除法的计算法则。整个教学过程是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自觉运用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等思维方式实现的,学生兴趣盎

然,始终处于积极思维的状态之中,思维的自觉性得到培养。

三、利用简便运算,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开阔性

学生在掌握运算顺序的基础上,可以根据运算性质、题目中的具体情况,灵活地改变运算顺序,探求合理简便的算法,形成灵活多变的计算技能,有效地训练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开阔性。如:

67-34+39按正常顺序算,要进行一次退位减,一次进位加。教学时,教师可先让学生自己做,再引导学生观察:减去34,再加上39,相当于直接加5,这样学生就能直接口算出67+5得72。

又如:在教学第六册的简便算法后,补充一题:

999+99+9+3=?教师先让学生观察题目特点,引导学生说出前三个数都是由数字9组成的,如把3分解成3 个“1”分别给前三个加数,则:

原式=(999+1)+(99+1)+(9+1)

=1000+100+10

=1110

通过此题,不仅巩固了本节内容,而且开阔了学生的思路,训练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另外,根据题中的具体情况,选择简便方法计算的过程,实质上是进行创造性思维的过程。在教学中,如把一般的式题与特殊计算的式题隔开训练,势必会造成学生思维的惰性,他们只会在题目要求简算时,才冥思苦想简算的方法,因此在计算教学中,当学生掌握一般的运算方法后,应渗透简算的题目,为学生创造选择简便

算法的条件,从而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例如,在教学小数乘法后,设计练习:

①0.012×3.64②1.02×2.37③2.01×36.7

在学生按小数乘法法则回答计算过程后,问:“还可以怎样计算?”诱发学生改变思维的方向,重新审题,联想学过的知识,引起他们种种扩散式的求异思维,学生会得出还可以用交换律交换因数的位置,或利用分配律计算②、③题,最后通过比较使学生认识到②、③题利用分配律比较简便,使学生意识到,只要有机会就可以简便计算,从而培养他们解题时的分析习惯和思维的灵活性。

四、重视操作作用,促进学生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

小学生的思维还处在由具体形象思维逐渐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因此计算教学应从具体的实物入手,通过学生的操作活动,感知问题情境,进而随着动作和言语的逐渐内化而促进逻辑思维的发展,在教学中,应根据小学生好奇、好动的年龄特征,有目的地组织学生操作,从数的组成到加、减法的认识及计算,都要充分重视操作在学生学习中的作用。如教学:

6+3=93+6=99-3=69-6=3

让学生摆小棒,引导学生利用摆、移等动作说出想法,这样学生通过手、口、脑的合谐活动,从具体形象的实物中抽象概括出算式及算法。

五、发挥语言功能,使学生的思维过程清晰,条理化

语言是思维的外壳,人的思维活动是借助语言进行的。一个人的语言表达能力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一个人思维能力的强弱。教师经常让学生口述计算的思维过程,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提高推理、判断、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如:教学“98+212”时,教师先让学生观察题目,然后让学生说出分析解答这道题的过程,学生会答出以下几种想法:

1)98+212把98看作100,则100+212=312,多加2要减去,312-2=310。

2)98+212把212看作200,则98+200=298,少加12,要加上298+12=310。

3)98+212从212里拿出2给98则100+210=310。

……

通过学生各抒己见,说分析解答过程,锻炼了学生语言的表达能力,拓宽了学生的思路。

六、引导学生归纳,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能力

为了使学生能正确地运用概念,进行判断、推理,得出合乎逻辑的结论,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抓住时机,及时引导学生进行分析、比较、综合、抽象、概括,发现共性,认识题目的本质和规律。如:()×() =1

学生列出了许多式子:1×1=1;×2=1;×=1;……,归纳出两数之积为1,这两个数互为倒数,所以,再出示:2×()=×()=×()=()×=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