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思品公平正义的教学研究与案例分析
初中九年级道德与法治案例教案:公平与正义
初中九年级道德与法治案例教案:公平与正义公平与正义:培养初中九年级学生的价值观导言:道德与法治教育在培养学生的公民素质和社会责任感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作为九年级道德与法治教案的一部分,本文将探讨公平与正义这一主题。
通过案例教学的方式,可以引导学生深入了解什么是公平与正义以及它们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这将有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判断力,并激发他们关心社会公平与正义的意识。
一、案例一:打破刻板印象,追求公平案例描述:小明是班级中唯一一个涉及到家庭困境的学生。
每次学校组织文娱活动时,同学们常常把他排除在外,认为他没有能力参与。
不满现状的小明向班主任反映了这个问题,但并没有得到任何解决。
解决思路:1. 引导学生思考公平的含义,了解不应以外貌、家庭背景等因素歧视他人。
2. 小组讨论:如果是你们遇到这个情况,你们会怎么做?你们能有哪些行动来改变现状?3. 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地与小明沟通,了解他的兴趣和才能,并帮助他发现自己的潜力。
4. 组织班级活动时,引导同学们摒弃成见,给予小明平等的机会参与。
二、案例二:保护弱势群体,追求公正案例描述:某地发生了一起暴力事件,导致一名老人因为无法逃脱而丧生。
警方及时抓获了犯罪嫌疑人,但在审判过程中,嫌疑人的家庭出具了大量的证据来证明其家庭困难和心理问题。
因为同情嫌疑人,有关部门决定减轻其刑罚。
解决思路:1. 学生了解案件背景和当地法律法规,拓展对公正的理解。
2. 引导学生思考:当个人利益和正义发生冲突时,我们该如何取舍?3. 组织辩论活动,讨论嫌疑人是否应该受到更轻的刑罚。
4. 帮助学生理解判决的公正性,并通过案例分析,加深对司法公正的认识。
三、案例三:分配资源公平,追求社会正义案例描述:某地防洪建设需要消耗大量土地资源,而这些土地是农民的耕地。
政府提出合理补偿的政策,并与农民展开协商。
然而,一些农民因为不清楚自己的权益,签署了低于市场价格的补偿协议。
解决思路:1. 学生了解防洪建设的必要性和资源分配的重要性,增加对社会正义的了解。
初中道德与法治教案正义与公平
初中道德与法治教案正义与公平一、教学目标1.了解正义和公平的概念及其重要性;2.能够分析不公平的现象和原因,并提出改进的方法;3.培养学生正义感和公平意识,提倡公平和正义的行为。
二、教学重点1.正义和公平的概念及其重要性;2.分析不公平的现象和原因;3.提出改进的方法。
三、教学难点1.学生如何培养正义感和公平意识;2.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实践和坚持公平和正义的行为。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10分钟)教师通过引入一些引起学生注意的不公平事件,让学生思考什么是正义和公平。
二、讲授(25分钟)1.什么是正义和公平(10分钟)2.不公平现象和原因(10分钟)教师列举一些常见的不公平现象,例如贫富差距、就业歧视等,并与学生一起讨论造成这些现象的原因。
3.提出改进方法(5分钟)教师与学生一起提出改进不公平现象的方法,例如提高教育公平、加大收入分配调控力度等。
三、分组讨论(20分钟)学生分成小组,分别讨论以下问题,并准备汇报结果:1.你所了解或关注的一个不公平现象是什么?2.这个不公平现象的原因是什么?3.你认为改进这个不公平现象的方法是什么?四、小组汇报(15分钟)每个小组派代表汇报小组的讨论结果,教师对每个小组的汇报进行评价和总结,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实践和坚持公平和正义的行为。
五、总结和拓展(10分钟)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强调正义和公平的重要性,并鼓励学生从小事做起,做一个有正义感和公平意识的人。
六、作业(5分钟)要求学生写一篇关于如何促进正义和公平的短文,字数不少于500字。
七、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讨论引入不公平的现象,提醒学生关注社会问题,培养了学生的公平意识和正义感。
但在小组讨论环节,可能有些学生参与不积极,需要教师引导和激发他们的主动性。
在总结和拓展环节,要更加注重与学生的互动,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想法和观点。
初中品德教育教案公平与正义
初中品德教育教案公平与正义【教案一】公平与正义【教学目标】1. 了解公平与正义的概念和内涵。
2. 培养学生的公平意识和正义观念。
3. 掌握评判公平与正义的标准,并能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教学重点】1. 理解公平与正义的区别与联系。
2. 培养学生的公平意识与正义观念。
【教学难点】1. 运用公平与正义的标准进行评判。
2. 引导学生在实际生活中体现公平与正义。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向学生提问:“你们认为什么是公平?什么是正义?”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并引导学生思考公平和正义的概念。
二、讲解(10分钟)1. 解释公平与正义的概念:公平是指对待每个人都一视同仁,不偏袒任何一方;正义是指尊重权益,追求公正。
2. 分析公平与正义的区别:公平注重平等,强调公正;正义强调尊重权益,做到公正。
3. 通过生活中的例子解释公平与正义的内涵:如公平的分配食物,正义的惩罚犯罪等。
三、讨论与思考(15分钟)组织学生小组讨论,指导他们回答以下问题:1. 在你们生活中遇到过哪些公平与正义的情景?2. 公平与正义在学校、家庭、社会中都有哪些表现?3. 如果面对一个事实,既符合公平又符合正义,你会如何选择?四、分组活动(20分钟)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选择一个具体案例,要求从公平和正义两个角度进行讨论,并写下自己的观点和理由。
最后由每组派代表发表观点。
五、总结(10分钟)1. 邀请学生分享小组讨论的结果和观点,并提出不同意见的理由。
2. 教师进行总结,强调公平和正义的重要性,并鼓励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践行公平与正义。
【课堂作业】请学生以“我如何理解公平与正义”为题,写一篇短文,表达自己的观点和体会。
【板书设计】公平与正义【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理解公平与正义的概念和内涵,培养学生的公平意识和正义观念。
小组讨论和写作活动等形式,促使学生主动参与,进一步拓展了他们对公平与正义的理解。
下节课可通过案例分析等方式,引导学生更深入地思考和应用公平与正义的标准。
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课例《公平正义的价值》教学设计及总结反思
困惑做好记录
一、导入新课
教学过程
2017 年已经过,全国多个省市已经上调了最低工
资标准。中新经纬客户端统计发现,截至 7 月 15 日,
上海、天津、江苏、山东等 11 个省市及深圳上调了最 低工资标准,其中,北京在今年 9 月调整到位。数据显 示,地方政府上调最低工资的步伐有所放慢,涨幅已经 出现回落。
课例研究综 述
树立公平正义观念,以实际行动追求公平和正义。Βιβλιοθήκη 3.认同、向往公平和正义行为。
运用比较的学习方法和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培养
自主、合作学习的能力。提高对社会稳定、个人发展需 学生学习能
要公平的理解能力,对公平与不公平现象的独立判断能 力分析
力,以及与别人公平合作的能力;提高正确对待正义、
非正义行为的能力。
搜集关于公平正义的价值的视频资料或者文本资 教学策略选
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课例《公平正义的价值》教学设计及总 结反思
学科
初中道德与法治
教学课例名
《公平正义的价值》
称
树立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责任意识,培养良好的社 教材分析
会公平感、正义感,正确对待社会生活中的不公平现象。
1.正确理解公平和正义行为的内涵及价值。
教学目标
2.提高在丰富的社会生活中判断是不是公平 和正义行为的能力。
思考:全国多个省市为什么要上调今年的最低工资 标准?(学生从不同的角度阐述)
教师总结:我国最低工资制度实施以来,其受益面 不断扩大。实行最低工资制度,对于保障职工的劳动权 益和合法利益,发挥了积极的作用,有利于贯彻效率优 先、兼顾公平的原则,维护社会稳定。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认识公平 活动一:小故事 (阅读教材第 101 页的第一个“探究与分享”) 1.思考:(1)假如你是这位父亲,你会怎样分配这 四锭黄金?(2)结合“分黄金”的故事,谈谈你对公平 的看法。 提示:(1)平分。(或大儿子精明,二儿子有孝心, 一人一锭,三儿子生计困难自然理应多分,这也符合中 华传统。)(2)公平通常指人们基于一定标准或原则,处 理事情合情合理、不偏不倚的态度或行为方式;公平就 是每个人都能在良好的合作
初中政治初二政治下册《我们维护正义》优秀教学案例
(一)知识与技能
1.让学生理解正义的含义,掌握正义的基本要求,认识到维护正义的重要性。
2.培养学生运用政治学科知识分析社会现象,辨别是非善恶的能力。
3.提高学生表达观点、论证观点的能力,学会在讨论中尊重他人,达成共识。
4.引导学生掌握维护正义的方法和策略,培养他们在实际生活中践行正义的技能。
五、案例亮点
1.情境教学法的巧妙运用
本教学案例充分运用情境教学法,通过设计贴近学生生活的道德情境,让学生在角色扮演、情景模拟中亲身体验正义与不正义的行为,深刻感受正义的力量。这种教学方法使学生在愉悦的情感体验中,自然而然地接受正义观念,提高了他们对正义的认识和维护正义的意愿。
2.问题导向激发学生思考
三、教学策略
(一)情景创设
为了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正义,我们将通过情景创设的方式,将学生带入特定的道德情境中。通过角色扮演、模拟实验等形式,让学生亲身体验正义与不正义的行为,感受正义的力量。例如,可以设计一个校园欺凌的场景,让学生在扮演受害者、旁观者和施暴者的过程中,深刻体会到维护正义的重要性。这种情境教学策略能够激发学生的同理心,促使他们在现实生活中主动维护正义。
初中政治初二政治下册《我们维护正义》优秀教学案例
一、案例背景
在当今社会,正义已成为每个人心中不可或缺的追求。对于初中生而言,理解正义、维护正义更是一项重要的素质。本教学案例以初二政治下册《我们维护正义》为主题,旨在引导学生正确认识正义,培养他们维护正义的观念和能力。在教学过程中,紧密结合课程内容和学科特点,通过生动案例、互动讨论等形式,让学生深刻理解正义的含义,认识到维护正义的重要性,并将之内化为自己的行为准则。
本案例以问题为导向,设计具有针对性和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讨论。这种教学策略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他们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在探讨正义问题的过程中,形成自己的观点和见解。
公平正义教案初中政治
公平正义教案初中政治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公平和正义的含义和重要性。
2. 培养学生维护公平正义的责任感和行动能力。
3. 引导学生正确对待社会中的不公平现象,树立正义感。
教学内容:1. 公平的含义和意义2. 正义的含义和意义3. 维护公平正义的途径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公平?公平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哪些体现?2. 学生分享自己的理解和经历。
二、新课讲授1. 讲解公平的含义和意义:公平是指在社会资源和机会分配上,每个人都能够享有平等的权利和机会。
公平对于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它能够促进社会的和谐,减少矛盾和冲突。
2. 讲解正义的含义和意义:正义是指遵守道德和法律规范,维护公共利益和社会秩序的行为。
正义是社会制度的重要价值,它能够保护弱者的权益,维护社会的公平和正义。
3. 讲解维护公平正义的途径:a. 坚守公平: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要坚持公平原则,不偏袒、不歧视他人。
b. 守护正义:对于不公平和不正义的行为,要敢于站出来,维护正义。
c. 法律途径:通过法律手段,维护自己的权益,追求公平正义。
三、案例分析1. 给学生提供一些不公平和不正义的案例,让学生分析并思考如何维护公平正义。
2. 学生分组讨论,提出解决方案。
四、总结和反思1. 让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的内容,加深对公平正义的理解。
2. 引导学生反思自己在日常生活中如何践行公平正义,提出改进的方向。
教学评价:1. 学生对公平正义的理解程度。
2. 学生参与课堂讨论和案例分析的积极性和思考能力。
3. 学生对于维护公平正义的行动能力和责任感。
教学资源:1. 公平正义的案例材料。
2. 相关视频资料。
教学建议:1. 注重引导学生通过生活实例来理解公平正义的含义,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
2.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培养他们的思辨能力和批判精神。
3. 注重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行动能力,引导他们在日常生活中积极维护公平正义。
人教八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教案《公平正义的价值》教学设计及反思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教案〔公平正义的价值〕教学设计及反思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教案〔公平正义的价值〕教学设计及反思第八课维护公平正义第1课时公平正义的价值1 教学分析〔教学目标〕感情、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树立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责任意识,培养良好的社会公平感、正义感,正确对待社会生活中的不公平现象能力目标提高对社会稳定、个人开展需要公平的理解能力,对公平与不公平现象的独立推断能力,以及与别人公平合作的能力;提高正确对待正义、非正义行为的能力知识目标了解公平、正义的根本内涵;理解公平、正义的价值〔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公平和正义的意义。
教学难点:正义是社会制度的重要价值。
2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据说,在古罗马军队中,士兵每天定量得到一块面包充当全天的口粮。
一开始,切割面包与分配面包的任务是由长官一人担任,于是长官往往切割下最大的一块留给自己,然后按关系亲疏决定切割下面包的大小进行分配。
由于分配不公平造成军队内部矛盾甚至内讧的事不少。
为了预防因争夺食物产生的争斗,罗马人很快找到了一个极好的规章:当两个士兵拿到了一块面包后,规则要求一个士兵来分割,而另一个士兵首先出来选择属于他的一半。
在这种规则下,分割面包的士兵出于自利,只能最大限度地追求平均分配。
戈登认为,这种法律是从每个人的自利角度来制定的,以使其行为公平合理。
自律法考虑到了每个人的利益,而不是一个集团的利益,不是那些制定和执行这些法律的人的利益。
这也构成了西方以制度保证公平分配的传统。
我们该如何认识公平呢?(学生从不同的角度阐述)二、新课讲授目标导学一:认识公平活动一:“分黄金〞的故事1.阅读教材第107页的第—个“探究与分享〞栏目。
2.通过情景模拟,再现教材中所描述的故事情节。
剧本例如:古时候,有一位父亲临终前,把三个儿子叫到跟前,说:“老大啊,你精明能干,我不用太担忧。
老二啊,你虽能力一般,却很有孝心。
老三啊,你身残体弱,心地善良,叫我如何静心。
八年级道德与法治《公平正义的价值》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1.了解并理解公平正义的概念及其重要性。
2.通过案例分析,培养学生的公平意识和公正判断能力。
3.培养学生平等待人、尊重他人和关爱弱者的品质。
教学内容:1.公平正义的概念及其价值2.公平正义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3.公平正义与社会发展的关系教学步骤:第一步:导入(10分钟)1.教师提问:“你们认为什么是公平正义?人们为什么有公平正义的要求?”2.学生回答并展开讨论。
3.教师介绍公平正义的概念,并与学生共同总结归纳。
第二步:案例分析(25分钟)1.教师给学生分发案例材料,包括一些涉及公平正义的真实事件。
2.学生小组讨论并回答一系列问题,如:“该事件是否公平?为什么?”“你在类似情况下会如何处理?”等等。
3.学生将讨论结果汇报给全班。
第三步:讨论与总结(15分钟)1.教师根据学生的讨论结果,带领学生回顾案例并总结案例中的公平正义价值。
2.学生展开讨论,探究公平正义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并分享自己的观点和体验。
第四步:小组活动(20分钟)1.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个自己关心的领域(如教育、环境、健康等)。
2.每个小组以小组为单位,调查和研究该领域中存在的公平正义问题,并提出自己的解决方案。
3.各小组代表进行汇报,全班讨论并提出改进方案。
第五步:反思与总结(10分钟)1.学生针对本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反思。
2.教师总结本堂课的重点、难点和解决方法。
3.教师布置课后作业,如写一篇关于公平正义的文章或观看相关电影并写读后感。
教学资源:1.公平正义案例材料2.小组调查问卷3.相关电影或视频资源4.板书、投影仪等教学工具教学评价:1.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包括积极回答问题、合作讨论以及提交小组调查报告等。
2.学生的案例分析能力:包括学生对于案例中公平正义的判断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学生对公平正义的理解和应用能力:通过课堂小组活动和讨论,观察学生的观点和解决方案是否合理。
4.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通过课后作业评价学生对公平正义的理解和思考能力。
初中九年级道德与法治案例教案公平与正义
教案目标:1.通过案例,引导学生了解公平与正义的概念和特点;2.培养学生的公平意识和正义观念;3.培养学生的辨别公平与不公平的能力。
教学重点:1.学习案例分析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分析和思考能力;2.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公平和正义,以及如何做到公平和正义。
教学难点:1.如何让学生理解公平和正义的概念,并能应用到实际生活中;2.如何通过案例使学生深入思考和分析,并提出自己的观点。
教学准备:1.课堂案例材料;2.多媒体设备。
教学过程:Step 1 自由讨论(10分钟)1.让学生就公平与正义的概念展开自由讨论,引导学生阐述自己的理解和看法。
2.教师适当引导,确保学生对公平与正义的概念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Step 2 案例分析(20分钟)1.教师介绍一个具体案例,例如:小明和小红在班级同学之间组织了一次公平竞选,但是在投票结果出来后,小红发现小明修改了投票结果使自己当选。
2.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该案例是否公平和正义,以及应该如何解决。
3.每个小组派代表发言,教师引导学生讨论案例分析。
Step 3 公平与正义的标准(15分钟)1.教师对学生的讨论进行总结,引导学生归纳公平与正义的标准。
2.教师进行板书整理并解释。
Step 4 拓展思考(15分钟)1.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公平与正义的案例,例如:判决死刑案件时是否应该考虑被告的年龄?2.学生就该案例展开讨论,并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理由。
Step 5 案例分享(15分钟)1.学生选择一个案例并进行分析,以小组形式展开讨论,并让一名代表发言。
2.教师指导学生提出问题,并进行引导和点评。
Step 6 反思总结(10分钟)1.教师引导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进行反思总结,包括对公平与正义的理解,以及案例分析的方法。
2.教师布置相关作业,巩固课堂所学内容。
教学延伸:1.教师可以让学生自主收集相关案例,进行分析和讨论。
2.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公平与正义的关系,并展开更深入的讨论。
道德与法治课教案:公平与公正的实践案例 (2)
道德与法治课教案:公平与公正的实践案例一级标题:引言在现代社会中,道德与法治是社会秩序的两个重要支柱。
道德是人们行为准则的规范,而法治则是国家法律体系的保障。
在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中,公平与公正是重要的理念。
本文将探讨公平与公正的实践案例,以帮助学生理解并应用这些道德与法治的核心价值观。
二级标题:案例背景案例背景的目的是让学生了解案例的具体情境。
在本教案中,我们将介绍一个关于贫富差距的案例。
在某个城市,有两个家庭,一个富裕的家庭A和一个贫困的家庭B。
家庭A的父母在高薪工作中获得丰厚的回报,生活富足;而家庭B的父母只能从事低收入的工作,勉强维持生计。
这种贫富差距在他们的生活和教育机会上产生了不公平的影响。
二级标题:讨论与分析在道德与法治课中,需要学生分析公平与公正的概念,并思考如何在这个案例中实践这些价值观。
首先,公平意味着每个人都应该有平等的机会,无论他们来自什么背景。
在这个案例中,家庭A和家庭B的孩子都应该有平等的教育机会,而不受贫富差距的影响。
教育系统应该确保每个孩子接受到优质的教育,以充分发展他们的潜力。
其次,公正意味着适当地对待每个人,并根据他们的需求和特殊情况做出决策。
在这个案例中,家庭B的孩子可能需要额外的资源和支持,以弥补他们在家庭经济上的不利条件。
政府和社会应该采取措施,确保这些孩子有公正的待遇,以便他们能够摆脱贫困并获得更好的未来。
三级标题:实践策略为了帮助学生理解公平与公正的概念,并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我们可以采取以下策略:1. 分组讨论:将学生分为小组,让他们讨论这个案例中存在的不公平和不公正的现象,并提出解决方案。
鼓励学生从多个角度思考,并倾听他们的观点。
2. 角色扮演:让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例如家庭A的孩子、家庭B的孩子、政府代表等,通过角色扮演的方式,让学生亲身体验不公平对他们个人和社会的影响,并思考如何实现公平和公正。
3. 研究讨论:引导学生研究类似案例并进行讨论,了解如何在不同社会和国家实践公平与公正的策略。
人教版 初中 道德与法治 教案《公平正义的价值》教学设计
人教版初中道德与法治教案《公平正义的价值》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公平和正义的概念,认识到公平正义在社会中的重要性。
2. 培养学生尊重他人、关爱他人、合作共赢的品质,提高社会责任感。
3. 引导学生学会用公平正义的眼光看待社会现象,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二、教学内容1. 公平的含义和意义2. 正义的含义和意义3. 公平正义的价值4. 公平正义与社会发展5. 青少年如何维护公平正义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公平正义的概念、意义和价值,以及青少年如何维护公平正义。
2.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理解公平正义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以及如何将公平正义理念融入到日常生活中。
四、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情境,让学生体验公平正义的重要性。
2. 讨论教学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合作共赢的精神。
3. 案例分析法:分析典型案例,让学生深入理解公平正义的价值。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不公平现象的图片或视频,引发学生对公平正义的思考。
2. 讲解公平正义的概念和意义:引导学生了解公平和正义的含义,讲解公平正义在社会中的重要性。
3. 分析公平正义的价值:让学生认识到公平正义对于个人和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
4.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如何在生活中维护公平正义,分享自己的观点和经验。
5. 案例分析:分析典型案例,引导学生从公平正义的角度看待问题,并提出解决办法。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发言的积极性和准确性,评估学生对公平正义的理解程度。
2. 小组讨论评价:评价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参与程度、合作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作业评价:通过学生的心得体会,了解学生对公平正义价值的认识和应用情况。
七、教学反思1. 反思教学目标的实现:评估学生对公平正义概念的理解和应用,思考如何更好地达成教学目标。
2. 反思教学方法的选择:根据学生的反馈和教学效果,评估所选教学方法的适用性和有效性,思考如何调整教学方法以提高教学效果。
部编版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下册《公平正义的价值》教学设计2
部编版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下册《公平正义的价值》教学设计2一. 教材分析部编版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下册《公平正义的价值》是学生在道德与法治课程中学习公平正义的重要内容。
本课内容通过分析公平正义的概念、意义以及其在社会中的体现,引导学生树立公平正义的价值观念,培养公正、公平、正义的品质。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八年级下学期已经具备一定的道德与法治基础知识,对于公平正义有一定的认识。
但部分学生可能对公平正义的理解较为模糊,对于如何在实际生活中践行公平正义还存在困惑。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帮助学生明确公平正义的含义,并通过实例分析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公平正义的价值。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公平正义的概念,认识公平正义在社会中的重要性,学会从多角度分析问题,培养公正、公平、正义的品质。
2.过程与方法:通过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方法,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树立公平正义的价值观念,养成公正、公平、正义的品质,积极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公平正义的概念及其在社会中的重要性。
2.难点:如何在生活中践行公平正义,如何从多角度分析问题。
五. 教学方法1.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具体案例,让学生深入理解公平正义的概念和意义。
2.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案例,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3.引导发现法:教师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激发学生的思考。
六. 教学准备1.教材:部编版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下册。
2.案例材料:关于公平正义的案例,如性别歧视、贫富差距等。
3.教学设备:多媒体投影仪、电脑、音响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公平正义的图片,如天平、平等、公正等,引导学生思考公平正义的含义。
2.呈现(10分钟)呈现准备好的案例材料,让学生阅读并进行简要分析。
如性别歧视案例,让学生思考这种现象是否公平正义。
3.操练(10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针对呈现的案例进行讨论,从多角度分析问题,提出解决方案。
八年级思想品德下册《我们崇尚公平》优秀教学案例
本案例注重学生的反思与评价,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总结、提升。通过反思,学生能够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公平的重要性,明确自己在维护公平方面的责任和使命。同时,教师和同伴的评价能够帮助学生发现自身的不足,激发他们不断进步的动力。
5.实践性强,注重知行合一
本案例在教学内容和作业设计上,都强调了实践性。学生不仅需要掌握公平相关知识,还需要将所学运用到实际生活中,解决实际问题。这种教学策略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使他们在实际行动中践行公平原则,为构建和谐社会贡献力量。
(四)总结归纳
在总结归纳环节,我将邀请各小组代表汇报讨论成果,分享他们的观点和感悟。然后,我会针对学生的发言进行点评,强调公平的重要性,并总结本节课的主要知识点。此外,我还会强调公平观念在个人成长和社会生活中的实际应用,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积极践行公平原则。
(五)作业小结
为了巩固所学知识,我将布置以下作业:
2.运用案例分析、角色扮演等方法,引导学生亲身体验和感悟公平的重要性,提高他们的道德认知。
3.结合实际生活,让学生学会换位思考,培养同理心,提高人际沟通能力。
4.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勇于表达自己的观点,培养自信、自主的学习态度。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尊重他人、关爱弱势群体的情感,树立公平正义的观念。
(三)学生小组讨论
在学生小组讨论环节,我将根据教学内容设计具有针对性的讨论话题,让学生在小组内展开讨论。例如:
1.分析班级内存在的不公平现象,探讨产生原因及解决办法。
2.讨论如何在学校生活中践行公平原则,促进班级和谐。
3.分享自己或他人经历的公平故事,交流感悟和启示。
在讨论过程中,我会巡回指导,引导学生深入思考,确保讨论的有效性。
八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公平正义的守护》优秀教学案例
(二)讲授新知
1.教师简要介绍公平正义的基本概念,阐述公平正义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性。
2.分析教材中的案例,讲解公平正义的具体表现,如平等对待、公正无私等。
3.引导学生了解维护公平正义的方法和途径,如法律法规、道德教育等。
4.讲解我国在维护公平正义方面所取得的成就,以及仍需努力改进的地方。
(三)学生小组讨论
1.教师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围绕一个与公平正义相关的主题展开讨论。
2.小组讨论主题可以是教材中的案例,也可以是教师提供的其他真实案例。
3.学生在讨论过程中,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案例中公平正义的体现,并提出自己的观点。
4.教师巡回指导,关注每个小组的讨论情况,给予适当的引导和提示。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尊重法律、关爱他人、维护公平正义的道德品质,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2.增强学生对公平正义的认同感,激发他们积极参与社会公平正义建设的热情。
3.培养学生面对不公平和非正义现象时,具有敢于发声、勇于担当的精神。
4.培养学生具备同理心,关注弱势群体,学会换位思考,消除歧视和偏见。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教师以时事新闻或发生在学生身边的真实案例为切入点,提出与公平正义相关的问题,引发学生的思考与关注。
例如:“某学校在分配奖学金时,采取了公平公正的原则,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获得奖励。那么,你们认为什么样的分配方式才是公平正义的呢?”
2.学生分享自己对公平正义的看法,教师总结学生的观点,引出本节课的主题——《公平正义的守护》。
(四)反思与评价
1.鼓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进行自我反思,总结自己在公平正义问题上的认识与收获。
初中政治公平的教案
初中政治公平的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公平的含义,认识到公平对于个人和社会的重要性。
2. 培养学生关注社会公平,积极参与社会正义的意识。
3. 引导学生正确对待生活中的不公平现象,增强法律意识和公民素养。
二、教学内容:1. 公平的含义2. 公平对于个人和社会的重要性3. 面对不公平现象的正确态度和法律途径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公平的含义及其在生活中的具体体现2. 公平对于个人和社会的重要性3. 正确对待生活中的不公平现象,寻求法律途径解决问题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公平的含义、公平的重要性等基本概念。
2. 案例分析法:分析生活中的不公平现象,引导学生正确对待和解决。
3.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公平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生活案例,引发学生对公平的思考,导入新课。
2. 讲解公平的含义:介绍公平的定义,解释公平在生活中的具体体现。
3. 讲解公平对于个人和社会的重要性:分析公平对于个人发展的影响,阐述公平对于社会稳定和发展的作用。
4. 案例分析:分析生活中的不公平现象,引导学生正确对待和解决。
5.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公平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6. 总结与拓展: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布置课后作业,拓展学生的思考。
六、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评价学生的参与度。
2.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的课后作业,评估学生对课堂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3. 小组讨论报告: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包括观点阐述、团队协作等方面。
七、教学资源:1. 教材:初中政治教材相关章节。
2. 案例材料:生活中的不公平现象案例。
3. 多媒体设备:用于展示案例和辅助教学。
八、教学时间:1课时(45分钟)九、课后作业:1. 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写一篇关于公平重要性的小论文。
2. 观察生活中的不公平现象,思考如何正确对待和解决,下节课分享。
初一品德教案公平正义
初一品德教案公平正义初一品德教案:公平正义导言:品德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培养学生素质的关键环节。
在初一学年,我们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公平正义观念,使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形成健康的行为准则。
本文将围绕初一品德教案中的公平正义主题,探讨相关的教学内容和实施方式。
一、教学目标培养学生对公平正义的理解和重视程度;激发学生对公平正义的探索和实践意识;促使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秉持公平正义的原则;二、教学内容1.什么是公平正义通过引导学生讨论、辨析、例证等方式,让学生理解公平正义的含义和价值,并归纳出简明的定义。
2.公平正义的重要性通过案例分析、故事启发等方式,向学生介绍公平正义对社会和个人的重大意义,从而引发学生的思考和关注。
3.公正决策与行为引导学生学习公正决策的过程和方法,如权衡利弊、倾听多方观点等。
并通过角色扮演、小组讨论等形式,锻炼学生在具体情境下做出公正决策的能力。
4.公平正义主题活动结合社会实践和课堂教学,组织学生参与公平正义主题的活动,如义卖、公益讲座等。
通过亲身体验,使学生深刻感受到公平正义的重要性,并在实践中培养相应的品德素养。
三、教学实施1.激发学生兴趣通过生动有趣的故事、视频、图片等教具,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进而主动参与课堂讨论和活动。
2.合作学习鼓励学生分组合作,进行小组讨论、项目研究等活动。
倡导合作学习,培养学生团队合作和共同进步的能力。
3.情感教育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和情感共鸣,通过引导学生表达情感、分享体验等方式,加深对公平正义的认同和理解。
4.跨学科整合将公平正义的教学内容与其他学科相结合,如语文、社会等。
以多维度、多角度的方式进行讲解和探索,激发学生思维的广度和深度。
四、教学评估1.形成性评价通过课堂讨论、小组展示、问题解答等形式,及时了解学生对公平正义的理解和接受情况,为教学调整提供参考。
2.终结性评价设计相关的考察任务,如写作、口头报告、问卷调查等,对学生在公平正义方面的知识和能力进行综合评估。
初中道德与法治教案:正义与公平
初中道德与法治教案:正义与公平正义与公平:培养初中生的道德与法治观念引言:道德与法治教育在培养学生良好价值观和行为准则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在初中阶段,正义与公平是其中关键的概念。
本文将探讨如何通过教案设计,帮助初中生深入理解和体验正义与公平的概念,培养其相应的道德与法治观念。
一、认识正义与公平的概念1.1 正义的内涵与重要性正义是指在权利、财富和权力分配中所有人都能够享有相同的机会和待遇,没有任何人被歧视或剥夺利益的原则。
正义关乎公平、合理和均衡,是社会秩序和公正的基石。
1.2 公平的特点与价值公平是对待每个人公正无私,不偏袒,没有歧视的原则。
公平强调对待每个人一视同仁,确保机会均等,并消除社会不平等的现象。
公平的实践能够促进社会的稳定和谐。
二、教案设计与实施2.1 案例分析:正义与公平的现实问题通过分析生活中的案例,引导学生思考正义与公平在现实生活中的重要性和挑战。
例如,讨论一个班级里学生义务劳动的分配是否公平,或者探讨社会资源分配是否存在偏向和不公。
2.2 视频资源:正义与公平的实践案例选择合适的视频资源,向学生展示正义与公平在社会中的实践案例,如反贪腐斗争、救灾行动中的资源调配等。
通过具体案例的观察和分析,激发学生对正义与公平的思考和认识。
2.3 分组讨论与辩论活动将学生分为小组,让他们就不同的民生问题展开讨论和辩论。
每个小组代表不同的观点,一方面培养学生合作与沟通能力,另一方面锻炼他们对正义与公平问题的判断和分析能力。
2.4 角色扮演:正义与公平的体验通过角色扮演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正义与公平的重要性。
例如,让学生扮演法官、被告、辩护律师等角色,模拟法庭审判。
这样的活动可以促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正义与公平的内涵和作用。
2.5 个案研究:英雄故事中的正义与公平选择一些英雄故事的个案,如抗洪抢险、义务勤务等,通过分析这些故事中的正义与公平元素,引导学生从英雄人物身上发现正义与公平的力量,并激发他们学习和实践的动力。
初中品德课程糅入公平案例教学设计
初中品德课程糅入公平案例教学设计1. 教学背景在当前的社会环境下,公平正义是一个重要的价值观。
为了让初中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实践公平正义,我们将设计一份初中品德课程,通过分析公平案例,让学生深入了解公平正义的重要性,并学会在生活中实践这一价值观。
2. 教学目标2.1 知识目标- 让学生了解公平的定义和重要性。
- 让学生了解不公平的现象及其影响。
- 让学生学会从多元角度分析问题,寻求公平解决方案。
2.2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使其能够识别不公平现象。
- 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能力,使其能够提出公平解决方案。
-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使其能够在团队中共同探讨公平问题。
2.3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对公平正义的敏感度,使其能够在生活中关注公平问题。
- 培养学生敢于挑战不公平的勇气和决心。
- 培养学生关爱他人,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的意识。
3. 教学内容3.1 课程主题- 公平的定义与重要性- 不公平现象及其影响- 多元角度分析与公平解决方案3.2 教学案例- 社会公平案例- 校园公平案例- 家庭公平案例4. 教学过程4.1 导入通过一个现实生活中的公平问题,引发学生对公平的关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2 案例分析让学生分组讨论,从多元角度分析公平案例,引导学生思考公平的重要性。
4.3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小组,针对案例中的不公平现象,提出解决方案,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4.4 分享与反馈让学生分享自己的解决方案,其他小组给予反馈,促进学生间的交流与学习。
4.5 总结与反思教师引导学生总结课程内容,让学生认识到公平正义的重要性,激发学生在生活中实践公平正义的决心。
5. 教学评价通过学生在案例分析、小组讨论、分享与反馈环节的表现,评价学生在知识、能力和情感等方面的提升。
同时,教师还需关注学生在生活中的实际表现,以评估教学效果。
6. 教学资源- 公平案例素材- 小组讨论工具- 教学PPT7. 教学建议- 教师应注重引导学生从多元角度分析问题,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课例《公平正义的价值》教学设计及总结反思
值。
教学策略选
学生小组合作学习、案例分析、教师讲解、举例说
择与设计 明、音频教学 一、故事导入(士兵分面包) 二、新课过程 “分黄金”的故事 1.阅读教材第 101 页的第一个“探究与分享”栏
目。 2.通过情境模拟,再现教材中所描述故事情节。 3.假如你是这位父亲,你会怎样分配这四锭黄金?
结合“分黄金”的故事,谈谈你对公平的看法。 探究“公平”内涵 1.阅读教材第 101 页的第二个“探究与分享”栏
述
回去让学生问问家长,也许他们更清楚;正义是法治价
值追求目标、是社会制度的价值追求、是社会稳定的基
础应延伸到学校规章制度和班规。
在教学的过程中我讲的过多,学生思考的少,没有
体现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课堂应该以学生学为 主,教师为辅。教师应该是有针对性的去引导学生学习。
并思考每一幅图片反映出的社会意义价值。 教师小结: 公平是个人生存和发展的重要保障。公平不仅能保
证个人应得的利益,使个人获得生存和发展的物质条 件,而且能让人感受到尊严,从而激发自身潜能,提高 工作效率。
公平是社会稳定和进步的重要基础。公平有利于协 调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缓和社会矛盾,减少社会冲 突,维护社会秩序,保证社会的长治久安。公平有利于 营造更好的竞争环境,创造更多的社会财富,推动社会 持续发展
提示:
正义是法治追求的基本价值目标之一,它要求人们
对弱者给予必要的扶助,以保证其有尊严地生存。
1.阅读教材第 104 页的第二个“探究与分享”栏
目。
2.国家建立和完善上述制度有什么意义?
教师小结:
正义是社会和谐的基本条件。切实维护和实现社会
正义,有利于恰当地调整和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中思品“公平正义”的教学研究与案例分析一、厘清关于“公平正义”概念的认识初中思品课程涉及到的“公平正义”内容,基本概念应该怎样把握?有哪些相关的认识?怎样认识公平与正义的意义?(一)公平1.公平的语义学解释公平即是公正。
《辞源》对于公正的解释是:“不偏私,正直”,“公正”与私相对,即不偏不倚、正直,没有私心。
见于《荀子·赋篇》:“公正无私,反见纵横。
”战国吕不韦《吕氏春秋·高义》:“其为人也,公直无私。
”汉刘安《淮南子·修务训》:“若夫尧,眉八彩,九窍通洞,而公正无私,一言而万民齐。
”班固《白虎通》:“公之为言,公正无私也。
”公正作为一个道德范畴,是摈弃了一己之私的高风亮节。
2.公平主要有两重含义一是人们从既定概念出发对某种现象的评价。
亦指一种被认为是应有的社会状况。
反映社会生活中人们的权利与义务、作用和地位、行为和报应之间的某种相应关系。
二是指一种道德要求和品质。
指坚持原则,按照一定的社会标准(法律、道德、政策等),实事求是地待人处事。
公平带有明显的“价值取向”性,它所侧重的是社会的“基本价值取向”,并且强调这种价值取向的正当性。
3.公平具有时代性和阶级性。
公平观念和标准受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具有时代性和阶级性。
“希腊人和罗马人的公平观认为奴隶制度是公平的; 1789 年资产阶级的公平观则要求废除被宣布为不公平的封建制度。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18 卷第 310 页)总之,公平是指按照一定的社会标准、正当的秩序合理地待人处事,是制度、系统、大型活动要遵循的标准。
公平包含公民参与经济、政治和社会其他生活的机会公平、过程公平和结果分配公平。
人教版教材对于社会公平的定义是:社会公平就是社会政治利益、经济利益和其他利益在全体社会成员之间合理而平等的分配。
(二)正义1.“正义”的文字解释正义,义者,宜也,裁制事物使合宜也。
“正义”之“义”当为“宜”(合宜),正义也就是不偏不倚地裁制事物使之“合宜”,即使其符合公认的道德规范要求。
2.正义有多重含义一是公正的;公正的道理。
如正义感,正义的战争,主持正义。
我国古籍中,如《荀子·儒效》:“有不学问,无正义,以富利为隆,是俗人也。
”二是指语言文字上恰当、正确的含义。
旧时注释经史,也常以正义为名,以示本注释为正宗,如唐孔颖达等《五经正义》、张守节《史记正义》等。
三是指符合政治和道德准则的行为。
语出《荀子·正名》:“正利而为谓之事,正义而为谓之行。
”3.正义具有时代性和阶级性富有正义感,追求正义,伸张正义,是有道德的表现。
古希腊柏拉图曾把正义和智慧、勇敢、节制列为“四大主德”,正义为首。
在我国古代,“正义”、“公正”往往指道德修养,并且是没有个人之私的近乎神圣的一种美德,并无作为评价制度、规则的价值内涵。
1840 年之后,受西方文化的影响,我们有关正义、公正的评价才开始涉及制度层面。
包括社会正义、政治正义和法律正义等。
对于社会正义这一概念,人教版教材的定义是指一个社会的是非标准。
(三)公平正义是现代社会追求的理想和目标1.公平正义是现代社会每一个社会组织和国家追求的理想和目标现代社会许多国家都在尽可能加大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力度的同时,高度重视机会和过程的公平。
构筑一个公平正义的社会,需要全社会进行长期努力,要提高全体公民的文化、道德、法制等方面的素质,使人们有渴求公平正义的意识、参与公平正义的能力和依法追求公平正义的行为。
2.公平正义是衡量一个国家或社会文明发展的标准公平正义是衡量一个国家或社会文明发展的标准,也是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特征之一。
2005 年,胡锦涛总书记曾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的讲话中指出:“公平正义,就是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得到妥善协调,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得到正确处理,社会公平和正义得到切实维护和实现”。
满足公民对社会公平正义的要求,提升公民的幸福感和满意度,必须具备较高的经济发展水平和较好的物质条件。
3.公平正义是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与历史上剥削阶级统治的社会不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追求公平正义。
我国党和政府一直强调“为人民服务”“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
近年来在改革开放形势下,特别强调“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缩小收入分配差距”等问题,在多种场合,我国党和国家领导人,以实事求是的坦诚态度,既说明了政府为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所做的“大量不可磨灭的工作”,也直面社会上依然存在的一些不公平现象,思考继续推进社会公平的方略。
在当代中国,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的根本途径,仍然是努力发展社会经济,为实现更高水准的社会公平奠定必要的物质基础。
(四)制度是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的根本保证制度是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的根本保证,公平是制定“规则”权利的平等。
公平不是平均,公平也不是相等,在人类关系中,公平只是制定规则的权利的平等。
近年来我国政府在制度和政策方面保障公平正义做了大量的工作:从制定物权法保护合法私有财产到废除收容遣送条例使农民自由进城务工,从取消农业税到实行九年制免费义务教育,从覆盖 13 亿人口的医保体系初步建立到十二届人大代表首次实行城乡按相同人口比例选举,在政治、经济、民生、法治等多个领域,老百姓关于“公平正义”的诉求和期待,通过一项项制度创新、一个个改革方案、一条条惠民举措,不断得到反应和付诸实践。
这对国家和社会的进步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二、拓展学习关于“公平正义”的相关理论拓展学习关于“公平正义”的相关理论,有助于我们更深入认识“公平正义”概念。
很多学者和思想家,都在公平正义方面有很深入和丰富的思考,我们主要介绍亚当斯的《公平理论》和罗尔斯的《正义论》,它有助于我们思品课教师对初中思品课中“公平正义”概念的深入理解和把握,促进我们的教学更加科学和深入,最终促进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形成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与发展。
(一)亚当斯的公平理论公平理论是由美国心理学家亚当斯在综合有关分配的公平概念和认知失调的基础上,于 20 世纪 60 年代提出的一种激励理论,是 1965 年出版的《社会交换中的不公平》一书中提出的,也叫“社会交换理论”。
主要研究相对报酬对工作积极性的影响1.公平是激励的动力公平理论认为,人们是否受到激励,不仅取决于自己得到了什么,而且取决于自己所得与他人所得的比较。
对自己报酬的知觉和比较的认知失调,导致当事人的心理失衡,即不公平感和心里紧张。
为减轻或消除这种紧张,当事人采取某种行动以恢复心理平衡。
如果报酬公平,当事人就会获得满足感,从而激励当事人的行为。
2.公平是在比较中产生的公平是在比较中产生的。
过低或者过高的报酬都会使人紧张不安。
亚当斯认为,只有公平的报酬,才能使职工感到满意从而起到激励作用。
而报酬是否公平,职工们不是只看绝对值,而是进行社会比较,和他人比较,或进行历史比较、和自己的过去比较。
报酬过高或过低,都会使职工心理上紧张不安。
报酬过高时,实行计时工资制的职工会以提高产量,改进质量来消除自身的不公平感,实行计件工资制的职工则将产量降低而把质量搞得好一些;报酬过低时,计时制职工便同时用降低产量和质量的办法来消除不公平感,计件制职工则以降低质量,增加产量的办法来维持收入。
3.不公平的后果如果不公平出现,那么就会出现如下 6 种情况:一是改变投入:报酬偏低的员工会以降低努力的形式来平衡偏低的报酬(消极怠工);二是改变结果:改变自己的产出(如增加产量,降低质量);三是改变自我认知(如夸大自己的贡献);四是离开原有环境(如调离原职);五是改变对他人的看法(人际紧张,怨气发泄);六是另选比较对象(逃避)。
4.公平与否的判定还与个人有关公平与否的判定受个人知识、修养的影响,无论外界氛围公平与否,个人的感受的改变都要通过个人世界观、价值观的调整才能起作用。
亚当斯的理论是一种从心理学角度研究社会行为的激励理论,对研究社会公平问题有很大的启发意义。
同时,对思品学科教师讲授公平观念和解答学生学习这一问题时的困惑也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二)罗尔斯的正义论美国哈佛大学教授约翰·罗尔斯的《正义论》一书,自 1971 年问世后,在西方国家引起了广泛重视,被视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方政治哲学、法学和道德哲学中最重要的著作之一。
该书出版之后,受到热烈讨论,被列为不少大学课程的必读书籍之一。
由它引发的各类争鸣或研讨文章,更是学界奇观。
1.正义即公平罗尔斯首先考证了正义概念,提出正义即公平。
因此他的正义论也叫公平的理论。
正义观念在人类的思想发展史和社会发展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正如罗尔斯所说:正义是社会体制的第一美德,正如真实是思想体系的第一美德一样。
罗尔斯把正义观的规定视为社会发展的基石。
正义,历来就是一个众说纷坛、各执一端的价值观念。
在最早的文字记录中,正义指一般意义上的相当和正当,正义包括全部美德和完好的道德行为模式,后来正义逐渐与平等、慈善区分开来。
但正义概念依然是一个宽泛的概念,不同的思想家做出不同的界定,他列举了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休谟、穆勒等思想家的论述。
在考证了西方关于正义的理论与现实的冲突之后,提出了用公平解决社会问题的方式。
2.正义的主题是社会利益的分配方式罗尔斯开宗明义地讲,正义的主题就是社会的基本结构,说得更准确些,就是主要的社会体制分配基本权利与义务和确定社会合作所产生的利益的分配方式。
罗尔斯把既存的主导西方社会的正义理论分为两大类:(一)功利主义的正义观。
功利主义的基本观点是谋取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
(二)直觉主义的正义观。
直觉主义不从个人或群体的得失思考问题,而是通过对自身的反思来达到一些基本的原则,这些基本的原则是至高无上的。
可以用来衡量各种互相冲突的正义原则。
这两种正义观具有明显的差别:一种依据功利,一种依据直觉。
罗尔斯对这两者均不赞同。
但他尤其反对功利主义。
他认为在现代道德哲学的许多理论中,某种形式的功利主义始终占据上风。
3.正义的两个原则罗尔斯在抨击功利主义的正义观基础上提出了正义的两个原则。
正义的第一个原则:每个人都应有平等的权利去享有与人人享有的类似的自由权体系相一致的最广泛的、平等的基本自由权总体系。
正义的第二个原则:社会和经济不平等的安排应能使它们( 1 )符合地位最不利的人的最大利益,符合正义的储蓄原则,以及( 2 )在公平的机会均等的条件下与向所有人开放的官职和职务联系起来。
事实上,因为第一个原则已有公论,罗尔斯并没有作什么创造性的论述,他花了大量的气力来论证第二个原则。
在论述第二个原则时,他提出了几项论证:(一)反效率原则。
在分配上,效率原则是不包含正义原则的,因而一个人得到全部产品的分配或其他不平等分配的方式也可能是有效率的;(二)差别原则。
差别原则通过挑出某种特殊的地位来判断社会基本结构中的不平等问题,这将克服功利原则的不确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