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思品公平正义的教学研究与案例分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中思品“公平正义”的教学研究与案例分析
一、厘清关于“公平正义”概念的认识
初中思品课程涉及到的“公平正义”内容,基本概念应该怎样把握?有哪些相关的认识?怎样认识公平与正义的意义?
(一)公平
1.公平的语义学解释
公平即是公正。《辞源》对于公正的解释是:“不偏私,正直”,“公正”与私相对,即不偏不倚、正直,没有私心。见于《荀子·赋篇》:“公正无私,反见纵横。”战国吕不韦《吕氏春秋·高义》:“其为人也,公直无私。”汉刘安《淮南子·修务训》:“若夫尧,眉八彩,九窍通洞,而公正无私,一言而万民齐。”班固《白虎通》:“公之为言,公正无私也。”
公正作为一个道德范畴,是摈弃了一己之私的高风亮节。
2.公平主要有两重含义
一是人们从既定概念出发对某种现象的评价。亦指一种被认为是应有的社会状况。反映社会生活中人们的权利与义务、作用和地位、行为和报应之间的某种相应关系。
二是指一种道德要求和品质。指坚持原则,按照一定的社会标准(法律、道德、政策等),实事求是地待人处事。公平带有明显的“价值取向”性,它所侧重的是社会的“基本价值取向”,并且强调这种价值取向的正当性。
3.公平具有时代性和阶级性。
公平观念和标准受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具有时代性和阶级性。“希腊人和罗马人的公平观认为奴隶制度是公平的; 1789 年资产阶级的公平观则要求废除被宣布为不公平的封建制度。”(《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18 卷第 310 页)
总之,公平是指按照一定的社会标准、正当的秩序合理地待人处事,是制度、系统、大型活动要遵循的标准。公平包含公民参与经济、政治和社会其他生活的机会公平、过程公平和结果分配公平。
人教版教材对于社会公平的定义是:社会公平就是社会政治利益、经济利益和其他利益在全体社会成员之间合理而平等的分配。
(二)正义
1.“正义”的文字解释
正义,义者,宜也,裁制事物使合宜也。“正义”之“义”当为“宜”(合宜),正义也就是不偏不倚地裁制事物使之“合宜”,即使其符合公认的道德规范要求。
2.正义有多重含义
一是公正的;公正的道理。如正义感,正义的战争,主持正义。我国古籍中,如《荀子·儒效》:“有不学问,无正义,以富利为隆,是俗人也。”二是指语言文字上恰当、正确的含义。旧时注释经史,也常以正义为名,以示本注释为正宗,如唐孔颖达等《五经正义》、张守节《史记正义》等。三是指符合政治和道德准则的行为。语出《荀子·正名》:“正利而为谓之事,正义而为谓之行。”
3.正义具有时代性和阶级性
富有正义感,追求正义,伸张正义,是有道德的表现。古希腊柏拉图曾把正义和智慧、勇敢、节制列为“四大主德”,正义为首。在我国古代,“正义”、“公正”往往指道德修养,并且是没有个人之私的近乎神圣的一种美德,并无作为评价制度、规则的价值内涵。 1840 年之后,受西方文化的影响,我们有关正义、公正的评价才开始涉及制度层面。包括社会正义、政治正义和法律正义等。
对于社会正义这一概念,人教版教材的定义是指一个社会的是非标准。
(三)公平正义是现代社会追求的理想和目标
1.公平正义是现代社会每一个社会组织和国家追求的理想和目标
现代社会许多国家都在尽可能加大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力度的同时,高度重视机会和过程的公平。构筑一个公平正义的社会,需要全社会进行长期努力,要提高全体公民的文化、道德、法制等方面的素质,使人们有渴求公平正义的意识、参与公平正义的能力和依法追求公平正义的行为。
2.公平正义是衡量一个国家或社会文明发展的标准
公平正义是衡量一个国家或社会文明发展的标准,也是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特征之一。 2005 年,胡锦涛总书记曾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的讲话中指出:“公平正义,就是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得到妥善协调,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得到正确处理,社会公平和正义得到切实维护和实现”。满足公民对社会公平正义的要求,提升公民的幸福感和满意度,必须具备较高的经济发展水平和较好的物质条件。
3.公平正义是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
与历史上剥削阶级统治的社会不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追求公平正义。我国党和政府一直强调“为人民服务”“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近年来在改革开放形势下,特别强调“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缩小收入分配差距”等问题,在多种场合,我国党和国家领导人,以实事求是的坦诚态度,既说明了政府为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所做的“大量不可磨灭的工作”,也直面社会上依然存在的一些不公平现象,思考继续推进社会公平的方略。在当代中国,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的根本途径,仍然是努力发展社会经济,为实现更高水准的社会公平奠定必要的物质基础。
(四)制度是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的根本保证
制度是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的根本保证,公平是制定“规则”权利的平等。公平不是平均,公平也不是相等,在人类关系中,公平只是制定规则的权利的平等。
近年来我国政府在制度和政策方面保障公平正义做了大量的工作:从制定物权法保护合法私有财产到废除收容遣送条例使农民自由进城务工,从取消农业税到实行九年制免费义务教育,从覆盖 13 亿人口的医保体系初步建立到十二届人大代表首次实行城乡按相同人口比例选举,在政治、经济、民生、法治等多个领域,老百姓关于“公平正义”的诉求和期待,通过一项项制度创新、一个个改革方案、一条条惠民举措,不断得到反应和付诸实践。这对国家和社会的进步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二、拓展学习关于“公平正义”的相关理论
拓展学习关于“公平正义”的相关理论,有助于我们更深入认识“公平正义”概念。很多学者和思想家,都在公平正义方面有很深入和丰富的思考,我们主要介绍亚当斯的《公平理论》和罗尔斯的《正义论》,它有助于我们思品课教师对初中思品课中“公平正义”概念的深入理解和把握,促进我们的教学更加科学和深入,最终促进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形成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与发展。
(一)亚当斯的公平理论
公平理论是由美国心理学家亚当斯在综合有关分配的公平概念和认知失调
的基础上,于 20 世纪 60 年代提出的一种激励理论,是 1965 年出版的《社会交换中的不公平》一书中提出的,也叫“社会交换理论”。主要研究相对报酬对工作积极性的影响
1.公平是激励的动力
公平理论认为,人们是否受到激励,不仅取决于自己得到了什么,而且取决于自己所得与他人所得的比较。对自己报酬的知觉和比较的认知失调,导致当事人的心理失衡,即不公平感和心里紧张。为减轻或消除这种紧张,当事人采取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