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宝玉器欣赏

合集下载

中国工艺美术史玉器篇 ppt课件

中国工艺美术史玉器篇  ppt课件

红山文化
• 勾云形玉佩
红山文化
• 玉龙
红山文化
• 龙形玉璜
红山文化
• 龙形玉佩
红山文化
• 龙形佩
红山文化玉璧
• 这件红山文化玉璧方形而圆角, 器缘略有残缺,长15.9厘米、宽 14.4厘米,孔径6.4厘米,厚0.8厚 度。璧内外缘磨薄,一边有双孔, 孔间距3.2厘米。孔系对钻而成, 有移动痕迹。器身正而微凸并打 磨光滑,背面较为平整,通体素 面无纹饰,因此可称素面玉璧。 其色黄绿中泛白,且有白色絮状 物和稀疏的黑点.透明度虽不高, 其温润的玉质却让人爱不释手。 这件玉璧的玉料系岫岩透闪石玉, 是目前为止我国发现的同类形状 中最大的玉璧。其年代距今约 5000年,造型是典型的红山文化 玉璧。
中国出产玉石的地方
• 辽宁玉石有三个品种,其中两宗全国出名;一是代表我国岫岩玉鼻祖 的岫岩县玉石,简称岫玉岫岩玉呈碧绿色、绿色、淡绿色、灰色、白 色、黑灰色、花色、黄色,透明度较好。一是阜薪的玛瑙玉石。
• 新疆玉石分为和田羊脂白玉、青玉、青白玉、碧玉、墨玉、黄玉等。 上品羊脂玉有两种色泽,以无瑕、点、绺的仔玉为贵。羊脂白仔玉呈 蜡质光泽,有羊油脂白状,温润宜人,多出产在新疆和田的玉龙喀什 河和喀拉喀什河流域。还有一种略带青灰色的羊脂玉,温润可人,有 强烈的蜡质感
• 新石器时代大汶口文化玉斧
玉串饰
• 良渚文化类型
第二节 新石器时代玉器代表文 化
• 北方代表:红山文化
• 南方代表:良渚文化
• 中原代表:龙山文化
红山文化玉龙
• 中华第一玉龙
迄今最早的玉龙,造型 奇特
黄玉猪龙
• 红山文化玉器
猪龙同体是吉祥神, 以祈雨求丰年,浑 厚粗壮而神秘。

天津博物馆珍藏古代玉器一览

天津博物馆珍藏古代玉器一览

天津博物馆珍藏古代玉器一览金声玉振之祥。

汉代青玉磬。

磬体厚重,敲击声清脆洪亮,为汉玉磬珍稀之品。

虎熊驱凶邪。

东汉白玉虎熊纹珮。

此珮雕刻虎、熊、螭(龙之子)纹,以显诸兽的神威。

玉之新韵-魏晋南北朝玉器(公元220-589年)。

矫健神勇的玉兽。

南北朝青玉兽。

南北朝青玉羊。

南朝黄玉瑞兽。

南北朝青玉卧兽。

造型肉丰骨劲,壮健雄浑。

卧兽让人领悟到玉之柔厚而又具骨力之美。

南北朝青玉骆驼。

南北朝白玉翼兽。

简淡爽利的玉饰。

魏晋青玉螭纹佩。

刻线细爽坚劲,龙口的一排牙齿,龙螭身上的细鳞纹,这些都是纹饰造型的新式样。

南北朝青玉螭纹饰。

九螭各显神姿,穿行于云水之间,纵横错落,潇然舒美。

美玉纷繁-唐宋辽金玉器(公元618-1279年)。

宋代青玉鹅形盒。

宋代黄玉谷纹觥。

玉觥的造型依商周青铜觥(酒器)雕成。

所饰谷纹为东汉特点,其综合性模仿,可见玉工的构思巧妙。

鸟兽亦可观-此期种种玉禽玉兽,造型准确,无过多雕饰,风格简约、朴质。

唐代青玉马。

古代艺术品中的马,以汉唐者最为精彩。

此玉马虽垂首跪卧,但仍蕴藏着奋力与强悍的气势美。

唐代白玉兔。

唐代白玉熊。

玉熊非但毫无凶猛之状,反而憨态可掬。

唐代黄玉骆驼。

宋代白玉兽。

宋代白玉双兽。

宋代白玉驼獾。

宋代白玉鹰。

宋代白玉鸟。

玉传佛意-佛教进入中国后,为传统玉文化输入了新元素,内含佛义的玉器,别开生面。

唐代白玉飞天。

宋代白玉飞天。

甘肃敦煌莫高窟唐壁画飞天。

辽金白玉飞天。

辽代琉璃迦陵频伽饰。

辽金青玉迦楼罗形饰。

唐代白玉莲瓣形环。

装饰品丰美多姿-饰有人物、花鸟纹、龙纹、凤纹的佩玉,生机活现,形意精新,表现装饰品的时代风尚。

唐代白玉环。

宋代青玉云龙纹饰。

宋代白玉谷纹龙形珮。

唐代青玉龙纹铊尾。

宋代道人观书纹带板宋代白玉绳形饰唐代白玉龙纹带板辽金青玉鹘鸟啄天鹅纹带穿。

鹘即海冬青。

宋代青玉兽面纹琮宋代白玉云纹卮宋代青玉鹅。

红山文化代表作——国宝级玉猪龙

红山文化代表作——国宝级玉猪龙

红⼭⽂化代表作——国宝级⽟猪龙
这件⽟猪龙,制作精美,是红⼭⽂化时期的⼀件国宝级⽟器,其⾝上钻孔处和玦⼝切割处的痕迹,保留了⼏千年前⽟器的加⼯信息。

阐史君——讲述古⽟背后不为⼈知的故事,为您破解古⽟密码!
今天阐史君为⼤家介绍的这件⽟猪龙⾼约13.5厘⽶,是⾄今为⽌出⼟的⽟猪龙⾥⾯体量较⼤的⼀件,⽟质莹润有光泽,呈黄绿⾊,没有明显的缺陷,材质为透闪⽯,也是⽐较典型的辽宁地区出产的⽟料。

这件⽟猪龙除了体量较⼤之外造型也⽐较特别,并不是呆板的直⽴,⽽是有⼀定弧度,⽿部外撇,眼部以下内收,有张有弛,有松有紧,眼部突出呈现出⽴体感,⼗分传神。

在以往的⾼级墓葬中出⼟的⽟器种类⾮常多,这件⽟猪龙算得上⽟猪龙中的精品,具备红⼭时期⽟器的典型⼯艺特征。

⽟猪龙中间的钻孔为典型的双⾯管钻对钻⽽成,仔细观察可以看到明显的台阶痕,这是由于双⾯对钻孔洞错位造成的。

另外⽟猪龙的嘴部有⼀缺⼝,缺⼝的切割⾯⾮常平整,应该是采⽤了⽚切割的⽅式。

红⼭时期的⽟猪龙的玦⼝,通常有两种加⼯⽅式,⼀种是线切割,⼀种是⽚切割。

线切割的缺⼝呈弧形,切割⾯不平整,因为绳⼦是软质⼯具,进⾏切割时运动的轨迹并不稳定,呈波浪式前进;⽽⽚切割使⽤的硬质⽚状⼯具形成的切割⾯⽐较平直,⽆论是⾁眼观察还是显微放⼤,它的切割⾯都是平整的,且呈V字形。

在这个墓葬中除了这件精美的⽟猪龙,考古学家们还有更多的发现,⽟猪龙下⾯是⼀件⽯钺,再下⽅是⼀件⽟璧,⽽且⽯钺还是带有柄端式的,这也是第⼀次出⼟成套的⽯钺,这些器物的存在也从侧⾯证明了墓葬主⼈的显赫地位,很有可能是⼀位古代⾸领。

版权声明:⽂中图⽚及⽂字均为阐史君及古⽟密码原创,转载请注明出处。

陕西历史博物馆国宝级汉代玉器欣赏(1)

陕西历史博物馆国宝级汉代玉器欣赏(1)

陕西历史博物馆国宝级汉代玉器欣赏(1)皇后之玺玺印《汉官旧仪》称汉代“皇帝六玺,皆白玉螭虎钮”,“皇后玉玺文与帝同”,帝、后玺均是汉代最高权力的凭证,皇帝玉玺迄今未发现。

汉代玉印分官印和私印两种,官印为执政者的凭信,私印为个人身份的凭证。

皇后之玺边长2.8、高2厘米,重33克(图1),现藏陕西历史博物馆。

1968年咸阳市北原韩家湾狼家沟出土。

羊脂白玉,滋润莹秀。

玉质坚硬致密,纯净无瑕,无沁。

玺钮为高浮雕匍匐回首状之螭虎,形象凶猛。

玺面镌刻阴文篆书“皇后之玺”四字,字体结构严谨大方。

玉玺玉质之精美,螭虎造型之生动,玺文字体之规整大气,雕琢技法之娴熟,都是罕见的。

皇后之玺是礼玉中的瑞玉,是皇后权利身份的标志,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汉代唯一的皇后用玺,属国宝级文物珍品。

陈请士水晶印属私印,边长2、高1.5厘米(图2),现藏西安博物院。

1991年西安市北郊范南村西汉中期墓M170出土。

白色水晶,纯净无瑕。

覆斗形钮,印面阴文篆书“陈请士”三字,字体规整大方,通体抛磨光亮,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汉代唯一的水晶印。

陈请士其人,文献未载,但从其墓葬规模较大,陪葬品丰富分析,他应是一个地位较高的贵族。

玉牒玉牒是汉代新出现的祭玉名称,使用始于汉武帝,东汉时汉光武帝也曾去泰山用玉牒行封禅之礼。

玉牒通常以青石片制作。

王莽时期玉牒残长13.8、宽9.4、厚0.94厘米(图3),现藏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

2001年西安市北郊汉长安城桂宫4号遗址出土。

片状青石质,通体磨光,表面黑色,阴刻篆体,朱书,现存29字“……万岁壹纪……作民父母,清……退佞姦轨,诛……延寿,长壮不老,累……封埴泰山,新室昌……”,这是王莽为祈求政权稳固,拟封禅山泰山制作的玉牒,也是王莽时期迄今出土的唯一玉牒。

玉圭玉圭是汉代最常见的礼玉,多光素无纹,少数琢有花纹的玉璧改制。

常在祭祀时使用,并不是承担象征身份的瑞玉。

素面玉圭一组,高9、宽2.3、厚0.4厘米(图4),现藏咸阳市博物馆。

60件宋代玉器,清新雅致!

60件宋代玉器,清新雅致!

60件宋代玉器,清新雅致!北宋的统一带来了文化经济的繁荣,特别是宋徽宗赵佶的嗜玉成瘾,更加促进金石学的兴起,城市经济的繁荣,都直接或间接地促进了宋、辽、金玉器的空前发展。

宋徽宗虽然不是一个好皇帝,但却是个出色的艺术家,爱好金石艺术,这对工艺美术的发展给予巨大的影响。

尤其宋徽宗时,一件集南北两派玉雕技艺的巅峰之作羊脂白玉鹤佛手坠,更是堪称绝世之宝,徽宗挚爱,珍贵无比。

该件取徽宗年间偶得的一小块千年罕有的和田冰河深处之羊脂灵玉籽料,集南北两派之高手历时三年而成,一面由北派技法雕白鹤,一面由南派技法雕佛手,可称巧夺天工,可惜此物今已失传。

皇室玉器宋代出土古玉增多,滋长了仿制古玉之风,周朝、汉代的古玉器大量出土,包括良渚文化玉等出土,朝廷及士大夫热于收集、整理研究,金石学的形成,兴起了一股复古集古玉的热潮,为满足社会需要,宋代访古玉大量涌现,访古玉的渊源虽可追溯到商周时期,唐代也有仿制,但基本上是仿摹同代器形的。

大量仿远古时代造型的玉器是始见宋代,因此,意义上的仿古玉应是宋代开始的。

民间玉器玉器商品的出现,刺激民间琢玉业的发展,也因此促进了玉器市场的繁荣。

玉不再是皇家专用,而进入流通市场,民间琢玉主要的消费对象已不完全是宫廷高官贵族,也不是文人雅士,而是对玉器十分迷恋的普通百姓,因此宋代出现了平民化的世俗题材玉器。

花鸟玉器从唐代开始的花卉纹玉器到北宋得到了兴盛的发展,当时形成一门专琢花鸟形玉器的玉作。

宋代花鸟形玉器与当时绘画艺术相互影响,共同谱写宋代艺术篇章。

宋代的花鸟形玉器多呈写实风格,花朵、花板、花茎一应俱全。

最能反映宋代佩饰玉水平的要推各种雕工精细、形态优美的花鸟形玉佩。

白玉杯盘,清,杯高 5.6cm,口径8.3×10.2cm,足径4.5×5.9cm;盘高2.4cm,口径18.8×22.1cm。

白玉杯盘附件乾隆御玩款白玉龙王像坠,宋,高4.5cm,宽1.5cm。

白玉骑凤仙人,宋,高7.8cm,宽5.4cm,厚2.2cm。

探观古玉春秋(一)

探观古玉春秋(一)

探观古玉春秋(一)春天在即,在这里带大家看看过去一年里古天一的古玉拍卖。

古玉的春秋历经几千年,古代玉器雕琢是中国文化史的一场别具风格的大戏,历朝历代都有可圈可点的佳品涌现出来。

广泛的私人收藏是我们这个地球人类共有的喜好和特色,因此民间市场交易的蓬勃带给大家鉴赏古代玉器的良机。

我们应记住,玉器是极具历史时代风格的产物,但是这个收藏市场的货品又历来良莠不一,吞噬了无数的人生财富,慎重的态度是多在这里看,细端真伪。

西周玉鹿高4.4cm 161,000RMB黄褐色玉鹿,为西周时期的典型器,具有鲜明的西周风格。

玉鹿为扁体片状雕刻,局部有沁色,呈站立状。

树形长角粗壮,臣字形大眼,大耳,短尾,体态丰润,蹄趾明显。

体肌以两道圆弧线表现,简练明快。

玉鹿早在商代就已出现,主要有鹿头形玉饰和鹿形玉佩两种。

到了西周时期,新出现了鹿角高大的玉鹿造型,这件玉鹿即为此时期的典型作品。

此玉鹿光素无纹,仅以几条简洁的轮廓线,区分开躯体和四肢,造型气宇轩昂,姿态优美,具有蓄势待发的动感。

玉鹿嘴部有穿孔,此玉鹿时代特征明显。

西周青黄玉兽面纹璜长14cm782,000 RMB青黄玉质,作神兽纹璜,雕工有明显的“一面坡”特征,为西周琢玉风格。

此璜的雕琢特点是其纹饰先琢一垂直的细阴线,再在此阴线的外侧隔开一条阴线的宽度斜琢一宽线;宽线深的一面出垂直陡棱,它与细阴线间的空隙遂成为一条阳文线;宽线浅的一面与器表面相交处出硬棱;宽线与细阴线的沟底都磨光。

这种雕法利用平面、斜面、阳线、阴线在把玩时反光面交替变化闪动造成丰富的装饰效果,是西周中期新出现的特点。

此玉璜的厚度均匀,边棱陡直,表面及线的底部都磨得很光平,表现出很高的雕琢技术水平。

汉青白玉小翁仲高3.3cm 115,000RMB玉翁仲是汉代辟邪三宝之一,其他为:玉刚卯严卯、玉司南佩,是汉代玉文化的典型代表。

玉翁仲刀工简练,尺寸较小,体扁长,为半圆雕。

翁仲造型简单,用了了几刀就表现出了冠、头、胡须、双臂和上下身;以阴刻线饰双目和口;腰间以两道粗横弦纹,表示拱手;着长袍,直立正视。

中国玉器鉴赏

中国玉器鉴赏

中国玉器鉴赏一、新石器时代和青铜时代玉人头饰新石器时代龙山文化。

乳白色,局部有褐色浸蚀。

体扁平,头像作侧视,以阴线刻一橄榄形目,头顶有一椭圆形发髻,鹰钩形鼻,嘴微张,脑后有外凸的耳形脊。

头下有颈,嘴角处有一个穿圆孔,可供佩系。

陕西神木出土。

现藏陕西省博物馆。

高4.5厘米穿孔玉斧新石器时代大汶口文化。

淡黄色。

体扁平,顶部微呈弧形,两边斜直,刃部较宽,两面刃,较锋利。

顶端一圆形穿孔,两面钻透。

四边较薄,中间较厚,通体磨光。

制作精美,无使用痕迹,是权力或财富的象征物,为部落首领所占有。

1959年山东泰安大汶口遗址墓葬出土。

现藏山东省博物馆。

长17.8厘米厚0.9厘米刃宽7.2厘米孔径1.2厘米穿孔玉斧新石器时代大汶口文化。

青色。

长方形,顶端平整,两侧斜直,刃部较宽,两面磨刃,略呈弧形,四边较薄,中间较厚。

通体磨光,靠近顶端有一圆孔,两面钻透。

此件制作精致,是权力或财富的象征物,为部落首领所占有。

1960年山东曲阜出土。

现藏曲阜市文物管理委员会。

玉璇玑新石器时代大汶口文化。

玉质泛白色。

体扁平,中央有圆孔,形似变形的环。

外缘有三个形状相同、且均向同一方向旋转的锯齿状凸脊,凸脊之间各有每三齿为一组的锯齿四组。

全器计有相似大凸齿三个、小凸齿十二组三十六个,等距分布。

是观测天象之器,或是织机上某一部件,有待研究。

1978年山东滕县出土。

现藏滕州市博物馆。

径8厘米人面纹玉佩饰新石器时代大汶口文化。

墨色。

体扁平,呈四边略外凸的方形,背部中央有一垂直的凸脊,脊上有一横穿,可供穿系。

正面刻人面纹,面部正视,以阴线刻橄榄形眼眶,眶内饰一横线作目,双目相连,等腰三角形纹作鼻,横道弦纹作口。

虽五官比例不甚协调,但轮廊俱现,为大汶口文化较早的人面形玉饰。

山水滕县出土。

现藏滕州市博物馆。

高3.2厘米宽3.9厘米兽面纹玉(石奔)新石器时代龙山文化。

青中泛黄色,通体抛光。

原断为两截,受土浸,表面形成不同颜色。

体扁平,呈长方形,背部平直,刃部稍宽,一面刃的坡面较宽,另一面较窄。

西汉墓葬中的国宝级古玉赏析(附10件国宝精图)

西汉墓葬中的国宝级古玉赏析(附10件国宝精图)

西汉墓葬中的国宝级古玉赏析(附10件国宝精图)安徽历代出土玉器层出不穷,种类繁多,内涵丰富,其中西汉出土玉器最为丰富,不仅玉质优良,而且设计新颖。

这里选取巢湖市放玉岗、北山头和涡阳县石弓山西汉墓出土的10件精美玉器,供藏友们鉴赏。

卮,古代一种盛酒器,流行于战国和两汉时期,主要有玉卮、漆卮、铜镶卮等。

这件西汉朱雀衔环玉卮,为和田玉雕琢而成,玉质温润有光泽,局部有黄褐色沁痕。

卮为圆筒形,平底,三足,高9.8、口径7.91、底径7.4、壁厚0.3厘米。

卮的一侧高浮雕一只展翅欲飞的朱雀,头高出卮口,口衔绞丝活环,双目微凸,两耳上翘,两腿立于高浮雕螭虎的背部。

螭虎圆眼,张口,尖爪,胸部阴线刻“滴水纹”,绞丝尾呈“S”形向上翻卷。

卮的另一侧高浮雕一只立熊,神态灵动,与朱雀相呼应。

熊身弯曲呈环形扳手,扳手的两侧浅浮雕两只凤鸟。

整个器身图案自上而下分为五层:第一层浅浮雕兽面纹;二层和四层均为浅浮雕勾连云纹;三层为浅浮雕龙纹;第五层为浅浮雕龙凤纹。

古代的卮主要由盖和卮体组成,该玉卮无盖,是原本无盖,还是有盖已被毁坏,不得而知。

从考古发掘出土的卮来看,这件西汉玉卮具有战国的遗风,上下左右四方连续纹饰,组成的图案相互对称,构图主次分明,布局错落有致,雄浑古朴。

整器集高浮雕、浅浮雕、平雕及镂雕、阴线刻等多种技法于一器,设计新颖,雕琢精细,堪称古代玉雕一绝,代表了西汉玉器雕琢技术的最高水平,是当之无愧的国宝级文物。

此件和田青玉雕琢的玉卮,通高11.2、口径6.7、底径6.6、壁厚0.4厘米。

卮身为圆筒形,由盖和器身两部分组成,以子母口相扣合。

盖的中央饰柿蒂纹,边缘等距离高浮雕三组漩涡纹。

突出的是卮身高浮雕一昂首挺胸的朱雀,雀体拱曲形成环形扳手。

朱雀尖嘴(微残),两眼炯炯有神,双冠分开微向上翘,胸部圆平,阴刻一“几”字纹。

浅浮雕的双翅如同绸带上下翻卷,短腿利爪,两腿之间浅浮雕一心形纹饰。

卮的周身以谷纹为主,云纹为辅,平底,三足,底部阴线饰柿蒂纹和流云纹。

西安博物院藏品中有哪些国宝级的珍品

西安博物院藏品中有哪些国宝级的珍品

西安博物院藏品中有哪些国宝级的珍品西安,这座古老而神秘的城市,承载着三千多年的历史沉淀。

西安博物院作为这座城市历史文化的重要展示窗口,珍藏着众多令人惊叹的国宝级珍品。

首先,不能不提的是“三彩腾空马”。

这件精美的唐三彩作品,展现了唐代高超的陶瓷烧制技艺和独特的艺术风格。

一匹骏马四蹄腾空,骑手身着胡服,身姿矫健。

马的造型栩栩如生,肌肉线条流畅,仿佛下一秒就要飞驰而去。

其色彩鲜艳而协调,釉色在烧制过程中自然流淌,形成独特的斑纹。

这件三彩腾空马不仅是艺术的杰作,更是研究唐代社会生活、文化交流和审美观念的重要实物资料。

再者,“鎏金走龙”也是镇馆之宝之一。

这一组走龙小巧精致,却又霸气十足。

龙身通体鎏金,金光闪耀。

其形态灵动,龙角后伸,长尾卷曲,四肢有力地蹬踏,仿佛正准备腾云驾雾。

走龙的制作工艺极其精湛,每一个细节都处理得恰到好处,充分展现了唐代工匠的高超技艺和非凡创造力。

“秦玉高足杯”同样引人注目。

这件玉器造型优美,线条简洁流畅。

玉质温润细腻,光泽柔和。

高足杯的设计独特,既有实用价值,又具观赏之美。

它反映了秦朝时期的玉器制作水平和审美取向,对于研究秦朝的物质文化和工艺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还有“金背瑞兽葡萄镜”,这是一面极其华丽的铜镜。

镜背以瑞兽和葡萄纹为主题,装饰繁复而精美。

瑞兽形态各异,活灵活现;葡萄颗粒饱满,藤叶缠绕。

其铸造工艺精湛,纹饰布局巧妙,充分体现了唐代铜镜制作的高超水平和独特魅力。

这面铜镜不仅是实用的梳妆用具,更是一件精美的艺术品。

“董钦造像”也是不可忽视的珍品。

这组造像由阿弥陀佛、二菩萨、二力士和莲座组成,造型庄严肃穆。

佛像面部表情慈祥平和,衣褶线条流畅自然。

其雕刻工艺精细入微,展现了佛教艺术在当时的繁荣和发展。

西安博物院的这些国宝级珍品,每一件都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它们见证了西安这座城市的兴衰变迁,也反映了不同历史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和艺术风貌。

通过对这些珍品的研究和欣赏,我们能够穿越时空,领略到古代先人的智慧和创造力,感受到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

国宝档案

国宝档案

国宝档案国宝档案——中国传世玉器全集(18)雁纹玉饰元代宽5.3、高4.5、厚1.8厘米现藏于安徽省文物局玉质青色,沁成鸡骨白色,有牛毛沁。

带板作委角方形,以深雕法琢穿梭于花朵中的大雁,以阴刻线作纹饰,大雁展翅欲飞,栩栩如生,花朵用斜削和打洼手法表示。

整器构图疏密有致,雕工精细。

龙纹玉饰元代长5.2、宽4、厚1.2厘米现藏于广东省博物馆玉质青色,略带沁。

边框委角,减地浮雕饰一龙戏珠,龙身细小卷曲,满身饰双阴刻线表示龙鳞,龙发往后飘拂,大眉压眼,颈、腿施重刀,龙身和龙头可见钻孔痕迹,典型元代龙纹造型。

龙穿花纹玉饰元代长7.4、宽6.6、厚1厘米现藏于杭州历史博物馆玉质白中带青灰斑。

单面透雕花果龙纹,龙身卷曲,细颈长嘴,须发飘扬,底纹为透雕枝叶花卉。

制作采用管钻深雕法,钻痕不加修饰,有明显的元代制玉风格。

云龙纹玉尾元代长9、宽5.5、厚1.7厘米现藏于故宫博物院玉质黑白两色。

器体呈长方形,扁平。

正面根据玉料颜色的不同巧雕龙纹和云海纹。

在一火焰形开光内,浮雕一龙,龙菱形眼,嘴前伸,龙发下飘,细颈,身体扭曲,尾压于后腿之下。

墨玉部分浮雕海水云纹,海水中凸起连绵的山脉。

背面平整无纹,四角各有斜穿小孔一对。

此器利用黑白玉色巧雕而作,匠心独运。

鹘攫鹅纹玉带环元代长7.2、宽6.2厘米现藏于故宫博物院玉质青白色,有黄褐色沁斑。

在椭圆形托环上高浮雕、镂雕海东青(鹘)捕天鹅的“春水”图案。

一矫健有力的海东青(鹘)正啄住仓皇逃窜的天鹅,充满紧张肃杀之气。

“春水”玉之题材虽滥觞于辽契丹族的“春捺钵”,但目前辽代此类玉器还未有出土,所见多为金元玉器。

此玉两侧均有长方形隧孔,应为束带中所用之带环,可供带钩或绦带穿过。

狮戏球纹玉带环元代宽6、高4.6厘米现藏于中国文物信息咨询中心玉质青白色。

镂雕狮戏球形象。

正面为狮与球舞动的飘带,巧妙地把球甩在了背面,两侧各有一对孔可供绦带穿缀用。

狮子头上的鬣毛呈球状,高高隆起,尾巴两侧为卷云纹,中间呈拂尘状;飘带翻卷,立体感很强。

古玉居珍藏25~良渚文化 玉蝉(细图)

古玉居珍藏25~良渚文化 玉蝉(细图)

古玉居珍藏25~良渚文化玉蝉(细图)良渚文化玉蝉,透闪石玉料,3×1.5cm,红色沁,外附灰皮,为氧化失透所致,江苏镇江南郊出土,采用了良渚典型的圆雕工艺,灵气十足,作为中国美术史上最早的圆雕动物器形之一,该玉蝉表现出极强的艺术张力,头、眼、翅、尾都具有丰满的立体感,直接影响了后世3000年的玉蝉文化现象。

该良渚玉蝉头至尾间钻一直径0.5CM的小孔,内存对钻所致的螺旋纹,为良渚后期的典型工艺。

此阶段良渚文化由于祭祀需求,大量采玉造成透闪石玉料缺乏,加之用玉已经从神玉向民玉转移,越来越多的动物性配饰出现,且性体较小,多为用制作玉琮、玉璧剩下的边角料改制而成。

玉蝉为明显的红褐色沁,此类良渚玉器多为镇宁地区出土,尤以常熟寺墩出土的多节玉琮为代表,2009年昆山民间国宝评选,就有一件13节的神人纹良渚玉琮摘得桂冠,也是深绿色红褐沁,近年在广东古玩市场常见到一些店铺有成堆的仿良渚玉器出售,为酸蚀加高锰酸钾染制,沁色斑驳而浮于表面,沁斑与玉质有明显的边界,开窗也不自然。

而真品红色沁良渚玉器深入肌理,再度氧化后往往呈现先红后白的现象,彻底钙化的即呈现鸡骨白间杂红斑的现象,红斑部分尚余1MM左右的透光迹象,为玉质缜密难以钙化所致。

有别于浙江良渚反山、瑶山出土的鸡骨白玉器,与安溪土、双桥土的半钙化玉器和焙玉的灰沁也明显不同,藏家当细辨之。

【市场交易价格】:10万元,【藏友交易价格】:5万元玉蝉(细图)" alt="古玉居珍藏25~良渚文化玉蝉(细图)"src="/DownloadImg/2015/01/0 410/48717046_1" width=490 height=367action-type="show-slide"action-data="http%3A%2F%%2Fbmiddl e%2F6a978c5ah986fbe3625bc%26690"real_src="/DownloadImg/2015/ 01/0410/48717046_1"src_cetemp="/DownloadImg/20 15/01/0410/48717046_1">玉蝉(细图)" alt="古玉居珍藏25~良渚文化玉蝉(细图)"src="/DownloadImg/2015/01/0 410/48717046_2" width=490 height=367action-type="show-slide"action-data="http%3A%2F%%2Fbmiddle%2F6a978c5ah986fbe732a54%26690"real_src="/DownloadImg/2015/ 01/0410/48717046_2"src_cetemp="/DownloadImg/20 15/01/0410/48717046_2">玉蝉(细图)" alt="古玉居珍藏25~良渚文化玉蝉(细图)"src="/DownloadImg/2015/01/0 410/48717046_3" width=490 height=367action-type="show-slide"action-data="http%3A%2F%%2Fbmiddl e%2F6a978c5ah986fbf580c8c%26690"real_src="/DownloadImg/2015/ 01/0410/48717046_3"src_cetemp="/DownloadImg/20 15/01/0410/48717046_3">玉蝉(细图)" alt="古玉居珍藏25~良渚文化玉蝉(细图)"src="/DownloadImg/2015/01/0 410/48717046_4" width=490 height=367action-type="show-slide"action-data="http%3A%2F%%2Fbmiddle %2F6a978c5ah986fbeb04058%26690"real_src="/DownloadImg/2015/ 01/0410/48717046_4"src_cetemp="/DownloadImg/20 15/01/0410/48717046_4">玉蝉(细图)" alt="古玉居珍藏25~良渚文化玉蝉(细图)"src="/DownloadImg/2015/01/0 410/48717046_5" width=490 height=367action-type="show-slide"action-data="http%3A%2F%%2Fbmiddl e%2F6a978c5ah986fbeddf63f%26690"real_src="/DownloadImg/2015/ 01/0410/48717046_5"src_cetemp="/DownloadImg/20 15/01/0410/48717046_5">玉蝉(细图)" alt="古玉居珍藏25~良渚文化玉蝉(细图)"src="/DownloadImg/2015/01/0 410/48717046_6" width=490 height=367action-type="show-slide"action-data="http%3A%2F%%2Fbmiddl e%2F6a978c5ah986fbf1b15dd%26690"real_src="/DownloadImg/2015/ 01/0410/48717046_6"src_cetemp="/DownloadImg/20 15/01/0410/48717046_6">玉蝉(细图)" alt="古玉居珍藏25~良渚文化玉蝉(细图)"src="/DownloadImg/2015/01/0410/48717046_7" width=490 height=367action-type="show-slide"action-data="http%3A%2F%%2Fbmiddl e%2F6a978c5ah986fbdf9175f%26690"real_src="/DownloadImg/2015/ 01/0410/48717046_7"src_cetemp="/DownloadImg/20 15/01/0410/48717046_7">玉蝉(细图)"name=image_operate_70591293505652197 alt="古玉居珍藏25~良渚文化玉蝉(细图)"src="/DownloadImg/2015/01/0 410/48717046_8" width=490 height=367action-type="show-slide"action-data="http%3A%2F%%2Fbmiddl e%2F6a978c5ah986fbf85d1fd%26690"real_src="/DownloadImg/2015/ 01/0410/48717046_8"src_cetemp="/DownloadImg/20 15/01/0410/48717046_8">。

古玉界:中国瑰宝—辽金传世玉器

古玉界:中国瑰宝—辽金传世玉器

古玉界:中国瑰宝—辽金传世玉器鹿林纹玉带环辽代长3.5、高6.8、厚1.5厘米现藏于广东省博物馆玉质白色,带沁。

体为扁长方形,正面微弧凸。

多层透雕镂空饰一鹿和柞树,组成“秋山”图饰。

鹿呈站立状,头微上昂,用阴刻线雕出柞树的叶脉,下部有一鸡心形环,可供挂系用。

花鸟纹玉佩(1对)辽代长4、中宽2.5、厚0.3厘米现藏于内蒙古敖汉旗博物馆玉质青黄色。

纹饰镂空,花朵和小鸟浅刻出细线,中间为一朵盛开的花朵,两侧对称各出一鸟,鸟展翅,长尾翎,长喙交于花边。

玛瑙碗辽代口径5.7、底径3.3、高4.2厘米现藏于内蒙古敖汉旗博物馆浅黄色玛瑙质,光亮透明。

直口,深腹,高圈足,外撇呈喇叭口状,光素无纹。

玉飞天辽代长4.5、高2.4厘米现藏于中国文物信息咨询中心玉质青灰色。

圆雕。

人物头部较平且有一孔,下半身着裙装不露双脚,状似鱼尾。

辽代飞天的特点是折面,即在鼻部处出现一个折角。

出土的玉飞天上有金属弯钩,可能是作耳饰之用。

蟾蜍扑食纹玉佩辽代高4、宽6、厚2.2厘米现藏于湖北省博物馆玉质青白色,有黄褐色玉皮。

底为一片荷叶,茎脉分明,上面伏卧一蟾,瞪眼作扑食状,形象生动。

玛瑙臂鞲辽代长9、中宽4厘米现藏于内蒙古敖汉旗博物馆玛瑙质,灰色有云状纹理。

磨制。

呈瓦状,中部两侧起小节,穿扁斜孔,孔壁出尖齿。

玉摩羯辽代长7、宽3厘米现藏于故宫博物院玉质白色,有赭褐色沁。

圆雕一龙首鱼身形象,龙张口含珠,肉鼻上卷,龙发后飘。

龙身为鱼形,并生双翼。

下部有供佩系之穿孔。

摩羯是一种类似鱼的大兽,此类造型流行于辽金时期。

持鹘玉童子辽代宽2.7、高6.4厘米现藏于中国文物信息咨询中心玉质白色。

圆雕一童子,身穿紧袖长袍,双手托鹘,腰系锦带。

阴刻线表现衣纹,一撮发髻置于头顶,衣褶简洁,有较浓厚的生活气息。

玛瑙臂鞲辽代长8.1、宽3.6、厚0.5厘米现藏于天津博物馆玛瑙质,有青白两色条状斑纹。

器表光滑,臂鞲正面微弧形,背面凹形,器中部两侧各有一个椭圆形穿孔。

中国最有名的十大古玉,每一件都是无价之宝!

中国最有名的十大古玉,每一件都是无价之宝!

中国最有名的十大古玉,每一件都是无价之宝!收藏国际1 渎山大玉海现陈列于北京北海公园团城承光殿前玉瓮亭内“渎山大玉海”是元代的一件巨型贮酒器,又名玉瓮、玉钵。

器体呈椭圆形,口径1.35-1.82、高0.7米,重达3500公斤。

用整块黑质白章的墨玉雕成,玉质斑驳变幻,墨色中夹杂白纹,制作采用浮雕和线刻相结合的表现手法,继承和发展了中国琢玉工艺上“量材取料”和“因材施艺”的传统技巧,玉瓮内部掏空,空膛深55厘米,利用玉色的黑白变化来勾勒波浪的起伏、表现动物的眉目花斑,下部以浮雕加阴线勾刻的手法表现旋卷的波浪,上部以阴刻曲线勾画漩涡作底纹。

周身壁上随玉自然形状肌理雕饰有海浪以及腾跃出没其中的鱼龙、海马、海猪、海羊等神奇海兽,底座是一大一小两件叠置的八角石床,既粗犷豪放,又细致典雅,兼具写实气质和浪漫色彩。

这尊大酒瓮可贮酒三十余石,大约相当于三千六百瓶一斤装的白酒。

据《元史·世祖本纪》记载:大玉海成器于至元二年(1265年),相传是元世祖忽必烈为犒赏三军而制,忽必烈经常用它盛酒,大宴群臣及军中武士。

2 玉“C”神龙现藏于内蒙古翁牛特旗博物馆1971年,出土于内蒙古赤峰市翁牛特旗乌丹镇新地村东拐棒沟红山文化遗址群中。

这条玉龙墨绿色,高26厘米,龙体横截面为椭圆形,直径2.3~2.9厘米。

体蜷曲,呈C字形。

吻部前伸,略向上弯曲,嘴紧闭,有对称的双鼻孔,双眼突起呈棱形,有鬣。

颈背有一长鬣,弯曲上卷,长21厘米,占龙体三分之一以上。

鬣扁薄,并磨出不显著的浅凹槽,边缘打磨锐利。

龙身大部光素无纹,只在额及鄂底刻以细密的方格网状纹,网格突起作规整的小菱形。

玉龙以一整块玉料圆雕而成,细部还运用了浮雕、浅浮雕等手法,通体琢磨,较为光洁平。

红山玉龙的具体用途尚有待进一步探讨,不过龙体背正中有一小穿孔,经试验,若穿绳悬起,龙骨尾恰在同一水平线上,显然,孔的位置是经过精密计算的。

考虑到玉龙形体硕大,且造型特殊,因而它不只是一般的饰件,而很可能是同我国原始宗教崇拜密切相关的礼制用具。

故宫博物院馆藏玉器大全!(高清图)

故宫博物院馆藏玉器大全!(高清图)

故宫博物院馆藏玉器大全!(高清图)据统计,故宫博物院收藏古代玉石器约三万件,主要源于清宫遗存。

故宫博物院所藏玉器按时代可划分为元代以前古玉、明代玉器、清代玉器三部分。

明代玉器多数为明宫遗存及清代宫廷的收藏,是研究明玉最重要的材料。

大量的清代玉器主要为清代宫廷用玉及各级官吏进贡的玉器珍玩,囊括了清代玉器的方方面面,全面地反映了清代玉器的制造、使用和文化内涵。

明青玉带皮异兽长8.2cm,高4.1cm明白玉微浸单耳荔枝匜口径11.5cmX6.5cm,底径6.5cmX4.5cm,高6cm明青玉镂雕枝叶葵花杯口径13.9cm,高8.8cm明玉卧鹿寿星山子长8.5cm,宽5cm,高11.5cm明玉九螭璧直径20.4cm,孔径5.8m,厚2cm明玉双管式笔插高21.9cm,大口径5.5-6cm,小口径4.5-4.7cm明早期白玉蟠龙环佩宽6.8cm,高6.7cm,最厚4.5cm虽然明代的玉质普遍不是很好,但做工非常好。

明代晚期的时候,中国文人特别注重内心的修养,要求大量的生活用具,尤其是文玩都非常有趣。

所以明晚期的玉器,带有明显的生活情趣、强调和谐的内容就比较多。

入清以后,当乾隆打开了新疆玉的通道之后,玉质马上就提高了。

清青玉涉水戏童渔翁高10.9cm,宽9.1cm,厚5.7cm清青玉甪端高12.5cm,长19cm,宽8cm清青玉王羲之爱鹅图意山子高12cm,宽28.5cm,厚9.4cm清白玉合符直径6.3cm,厚(合)1cm清白玉十二月令组佩璧径11.3cm,钟形长6.4cm,宽5.5cm,厚0.6cm清白玉夔龙纹佩最长7.9cm,最宽5.9cm,厚0.8cm清乾隆白玉镂雕龙螭斧式佩长13.2cm,宽5.7cm,0.7cm清黄玉荷叶式花插高14.5cm,宽9cm,厚5.5cm清青玉莲藕鹭鸶高15.5cm,长31.4cm,厚3cm清白玉羊首耳瓶高27.5cm,口径5.4×7cm,足径5.5×7.9cm清乾隆白玉乾隆御临兰亭册长7.6cm,宽5.5cm,厚1.6cm清乾隆青玉召夫鼎通高25,口径13.8×20.9cm,足径17.4×11cm清乾隆青玉卧马长13.3cm,宽7.8cm,高7.5cm清嘉庆玉羊首提梁壶通梁高16.8cm,通盖高10.1cm,口径8.9cm,足径6.8cm在元代以前玉器中,有当代考古发掘的精品及传世古玉中的珍品,包括了新石器时代至元代各历史时期的典型作品,其中一些精品原为清代宫廷珍藏,世所罕见。

国宝级孤品西汉白玉“皇后之玺”赏析

国宝级孤品西汉白玉“皇后之玺”赏析

国宝级孤品西汉白玉“皇后之玺”赏析西汉白玉“皇后之玺”今天的陕西历史博物馆中珍藏着一枚国宝级别的西汉白玉“皇后之玺”,作为迄今为止唯一发现的两汉时期帝后玉玺,这枚汉代玉玺弥足珍贵,它是反映汉代礼仪制度与宫廷文化最高等级的历史遗存,具有难以估量的文物价值与研究价值。

这枚西汉白玉“皇后之玺”高2厘米,边长2.8厘米,重33克,由新疆和田羊脂白玉精心琢制而成,玉玺通体洁白晶莹,无任何受沁现象。

这一方面说明在两千多年的漫长岁月中,这枚玉玺的埋藏环境相对稳定,另一方面则反映出这枚玉玺玉质的优秀出众,新彊和田玉中的顶级玉料有“好玉不沁”之说,意思是极品的和田玉由于坚硬致密、质地细腻,不容易被环境中的其它元素所沁入。

西汉白玉“皇后之玺”这枚西汉白玉“皇后之玺”为正方形,印玺背部雕刻有简明活泼的螭虎印钮,螭虎威猛之中又透出柔和优雅的意趣,与皇后的地位极其相称。

螭虎的雕琢工艺采用了汉代常见的高浮雕技法,螭虎形象威猛,体态矫健,四肢有力,双目圆睁,眼球圆而凸出,隆鼻方唇,张口露齿,双耳后耸,尾部藏于云纹之中,背部印刻出一条较粗的随体摆动的曲线,螭虎的6颗上齿也以阴线一丝不苟细细雕琢。

螭虎腹下钻以透孔,以便穿绶系带。

西汉白玉“皇后之玺”“螭”是龙之九子之一,螭纹最早见于商周青铜器上,是和龙纹非常接近的一种题材,故又有“螭虎龙”之称,因此螭龙纹和螭虎纹实际上是一种纹样。

东汉蔡邕《独断》中有明确记载:“天子玺以玉螭虎纽。

”螭虎是战国之后玉器中常见的异兽,战国晚期玉器上就有螭虎纹饰。

两汉时期螭虎形象使用的更为广泛。

汉人非常崇尚螭虎,汉代是螭虎纹是最为鼎盛的时期,在许多玉器上都能见到。

班固《封燕然山铭》有“鹰扬之校,螭虎之士”的句子。

由此可知,螭虎在中华民族的古老文化中代表神武、力量、权势、王者风范。

河北满城汉墓出土螭虎纹玉剑具西汉白玉“皇后之玺”的玺台側面呈平齐的长方形,并分别琢有长方形线框,框内雕琢出4个互相颠倒并勾连的卷云纹,每个云纹均以双阴竖线与边框相连。

翡翠四大国宝

翡翠四大国宝

岱岳奇:观高78cm、宽83cm、厚50cm、重363.8kg。

这件作品以珍贵的翠绿充分表现泰山双面景色,突出了十八盘、玉皇顶、云步桥等奇景,显示泰山雄伟的气势和深邃的意境,在倒悬崖上的一轮红日,将这座名山点缀成人间仙境。

1990年获中国工艺美术品百花奖金杯(珍品)奖!翡翠原料——稀世珍宝“岱岳奇观”山子翡翠原料重363.8kkg,呈三角形,正面(行话称阳面)由人工切割为雨侗平面,中间有一棱线,左右两个平面大致呈90°倾斜。

底部也为人工切割成一个平面。

翡翠背面(行话称阴面)为土黄色石质外表覆盖,油青色泽沉着。

在背面右侧边缘有一块红棕色翡。

其色彩有绿(翠)、粉白、红棕(翡)等,色泽鲜艳,质地细密,水分足,晶莹鉴透,其中绿色多而密,呈丝絮状,多集中於正面中间棱线左右的平面,和粉白色的地子交错。

这块翡翠在国库中放了三十年,其体积之大,重量之重,本身就是一块历史上不多见的稀世珍宝。

设计雕琢——巧夺天工泰山,是闻名世界的名山,气势磅礴,宏伟壮观,寓意深远,历代帝王将相、文豪墨客对其赞颂不绝,将其喻为中华民族的象征。

在设计过程中,作者们国材施艺,保留大面积,并突出绿色(翠),以边线最宽的88cm的底部作为作品的底部,最大限度地展示了玉料体积,在泰山的造型中,随形就势,尽量占用边沿和棱角料,既保持体积大的优点,又使山脉峰峦起伏,错落有致。

在布局上,作者们突出重点,以中天门为背景,集中表顼十八盘、天街、玉皇顶等主要景观,有取有舍,进行艺术的概括和集中,使作品不至于陷于成为表现真实景色的模型。

在作品正面,以多而密的绿色(翠)设计成郁郁葱葱、层层叠叠的树林,以亭台楼阁、小桥、瀑布、溪水等作为近景,突出展现玉料的精华所在。

作品共有64个人物、9只鹤、9只鹿、3只羊,寓意吉祥。

中景的山峰不加过多的人工琢磨,充分表现玉料质地、色泽的美。

从而更显示作品的珍贵价值。

粉白色的部位处理为缭绕山峦之间的云雾,既和绿色形成对比,又使人们感到泰山的高耸、宏伟和壮观,使作品小中见大,意境深远,更扩展了这一稀有玉料庞大的体积。

中国国宝级古董玉器欣赏

中国国宝级古董玉器欣赏

珍宝玉兽面纹圭玉兽面纹圭,长,宽,厚。

玉料表面经染色呈漆黑色,器身扁而长,一端略宽,有刃,另一端有一孔。

圭两面皆有纹饰,一面中部为阴线兽面纹,兽面的上、下方分别饰阴线绳纹及成组的凸线,另一面的主体纹饰同前一面大体相同,下方有一组凸线构成的变形兽面纹。

目前为止,考古发掘中尚未发现有类似凸线纹饰的玉圭,对这件玉圭的制造年代,学者多有推测,一些学者认为,玉圭应为新石器时代晚期的作品。

玉鹰攫人首佩玉鹰攫人首佩,长,宽,厚。

佩玉料呈青黄色,局部有褐色斑,片状,边缘略薄,两面图案相同。

作品上部为一只展翅之鹰,鹰头侧转,双爪下垂各抓一人首。

作品为镂雕,鹰身上的一些装饰纹用凸起的线条组成,这些工艺同新石器时代石家河文化的玉器工艺类似。

同样题材的镂雕玉器在上海博物馆及天津艺术博物馆都有收藏,带有类似的鹰鸟纹图案的玉圭在一些博物馆也有收藏,有的学者推测这些作品为新石器时代晚期制造。

此佩图案较复杂,鹰翅上端与人首间装饰的含义尚不明确,作品表现的可能是远古时期的氏族图腾,鹰是氏族的徽号,而鹰爪抓的应是战败的敌人之首级。

玉花斑弧刃斧玉花斑弧刃斧,新石器时代含山文化,长,宽。

此玉斧玉料呈青灰色并有较多的自然纹理而形成暗花。

斧为长条形,略扁,刃部呈前凸的弧状,斧顶略窄,近顶部有一圆孔。

此玉斧于1987年在安徽省含山县凌家滩新石器时代墓地的M4号墓葬出土。

墓葬中有大量的随葬玉器,其中包含许多精品,如玉勺、玉龟甲、玉刻图板等,并有大量玉斧。

由此推测,墓主人是地位显赫的人物,所葬玉斧既象征权力,又标志着财产的丰厚。

此件玉斧是随葬玉斧中制作最精致的一件,斧的刃部锋利,有一定的厚度和重量,具有实用性。

其玉材虽因埋葬时间久远而发生了颜色的变化,但仍不失华丽的本色。

斧的表面光滑,磨制精细,顶部略糙,可知顶部原嵌于木柄中因而未将其磨光。

此件作品显示出玉斧由实用工具向礼仪用器的转化。

玉刻图长方形板玉刻图长方形板,新石器时代含山文化,长,宽,厚。

南阳出土的东汉三螭龙纹形佩

南阳出土的东汉三螭龙纹形佩

在首都博物馆“楚风汉韵――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渠首水源地南阳文物展”的玉器展柜中,有一件东汉时期用和田白玉仔料随形雕琢制成的三螭龙纹(shè)形佩,备受观众关注,被有关文博专家誉为“国宝级文物”。

这件来自河南南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的玉佩(见图),长10.3厘米、宽5.5厘米、厚约2厘米。

取料为和田白玉仔料,略呈琵琶形,局部有赭红色石皮。

玉工随形施艺,运用圆雕、透雕、浅浮雕、阴线刻、游丝毛雕、俏色等创作手法,围绕扁圆形孔活灵活现地雕琢出三只翻滚嬉戏的螭虎龙,塑造出“三螭拱璧”意象。

正面三螭造型、神态大同小异,皆虎首、龙身、兽足、独角、人字形分叉尾。

整体呈多重“∽”形弯曲,螭体局部采用阴线刻技法分别雕琢出细密平行短线表现腿毛,连弧状阴线加细密平行短线表现羽翅状体毛,用长阴线结合“=”字纹表示脊柱和肌肉轮廓。

最上面一螭,体量较小,围绕佩尖部环绕攀附,动感十足,似为幼螭;左下一螭为穿云螭,螭首穿璧而过翻转趴伏,含情脉脉注视上面幼螭,应为雌螭;右侧边攀附一螭,神态威严,孔武有力,与穿云螭形成交尾之状,右爪则轻抚幼螭尾,似有呵护鼓励之意,当为雄螭。

三螭一气呵成,气韵生动,呼应传神,共同构成一幅生动场景。

背面采用阴线刻和汉代独特的“游丝毛雕”技法,线条飞动,以勾连纹、长“∫”纹、“冰纹”和短直阴线雕琢出云气纹,烘托出三螭穿云嬉戏的超凡意境,创造了浪漫神奇的神话世界。

螭虎是中国古代传说中的神异动物,虎头螭身,是螭和虎的合体,传为山神,有守护神之称,是古人根据想象创造的神物。

东汉高诱注《吕氏春秋》说:“螭,龙之别也。

”许慎《说文解字》:“螭,若龙而黄,北方谓之地蝼,从虫,离声,或无角曰螭。

”《汉书?扬雄传》注引韦昭曰:“螭,似虎而鳞。

”螭虎形象成型于战国,流行于两汉,魏晋以降乃至明清延续不绝,屡见于各类艺术品。

玉雕上的螭虎形象最早见于战国中期。

民国年间洛阳金村战国墓曾出土有三螭纹玉璧,现存美国纳尔逊艺术馆。

汉代国家强盛,经济繁荣,南阳作为当时的大都市之一,“富冠海内,既丽且康”。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玉螭纹笔,明,通长23.7cm,管径1.6cm,帽径2cm。

清宫旧藏。

笔管青玉制,直管,无斗,顶部封堵玉片。

笔管端部饰阴线回纹,中部饰凸雕的蟠螭。

笔帽亦为青玉制,直管式,较笔管略粗,可套接于笔管上,笔帽两端饰阴线回纹,中部亦雕一螭。

一般毛笔应由笔管、笔毫、笔帽三部分组成。

一些笔因毫较多,需另配笔斗以固定笔毫,谓之斗笔。

此笔因年代久远,笔毫已失。

玉卧兽形砚滴,明,长12.7cm,宽6.5cm,高5.1cm。

清宫旧藏。

砚滴玉色青白,卧兽形,略仿汉代辟邪样式,但有较大变化,兽头有双角,粗眉,大眼,口衔小羽觞,四肢伏于地,肢上有火焰纹装饰,背后部有骨椎状装饰,卷尾。

腹部有“乾隆年制”四字款,为后刻。

背部有孔可通腹部,腹内空可蓄水。

砚滴为文房用品,一般配有滴注,可用滴注将所蓄之水吸出,滴于砚。

汉代已有飞熊、卧羊、辟邪、鸠凤等多种样式的玉质砚滴,常为后代所模仿。

玉双管式笔插,明,高21.9cm,大口径5.5-6cm,小口径4.5-4.7cm。

清宫旧藏。

笔插青玉制,色略暗。

形制为竹节及桃桩相连式,竹节略高,内空,其外有小竹枝、灵芝相附。

桃桩与竹节相并,内空,其外有桃枝、桃叶及果实,一桃枝伸展,连于竹节之上,桃桩下部饰兰花之花叶。

笔插是文房用品,管内可插笔或其它物品。

明代,室内陈设及文房用品中多有此类作品。

笔插取竹、桃、兰、芝之形,以象征君子之德。

此作品造型高低错落,生动逼真,是明代玉器中的精品。

玉兽面纹匜杯,明,高9.2cm,口长13.2cm,口宽7.5cm。

此匜杯由整块玉料琢成,器分上、中、下三部分。

上部为口,前凸而后方,凸出部分为流,口沿外侧饰夔纹、凤纹。

中部为腹,上饰浅浮雕兽面纹。

下部为长方形器足,足下有沿,足外饰夔纹。

匜的四角及中部出戟。

匜柄为兽吞式,柄上部为兽首,仿古样式,巨耳,粗眉,张口,口吞夔式柱,其外饰勾云纹。

匜为古代盛水之器,此杯样式仿古匜而有所变化,装饰图案也与古器不同,凤纹的使用更具时代特色。

此匜杯杯体方正,图案古朴,为明代仿古器的代表作之一。

“子刚”款青玉合卺杯,明,高8.3cm,口径5.8cm。

杯为双筒相连式,外饰两周绳纹,两筒间镂雕一凤为杯柄,杯前面雕双螭,并于两道绳结间雕方形饰,其上琢“万寿”二字。

杯两侧分别琢凸起的篆文诗句,其中一侧杯口沿琢“子刚制”款识,杯身铭文为“九陌祥烟合,千春瑞日明。

愿君万年寿,长醉凤凰城。

”另一侧杯口沿琢“合卺杯”,杯身铭文为“温温楚璞,既雕既琢,玉液琼浆,钧天广乐”,末署“祝允明”三字。

古时“合卺”多指婚姻之事,合卺杯亦应为大婚所用。

此杯署“子刚制”款,陆子刚为明晚期治玉名家,与祝允明为同时代人,他的作品多为后人所仿冒。

玉寿鹿山子,明,高14.8cm,宽9cm。

清宫旧藏。

山子玉料青绿色,雕立体山林景致。

作品下部为山石,其上高树成荫,并结有桃实,树下一老人当风而立,著长袍短褂,左手轻抚身旁小鹿,右手持如意,崖下又有一小鹿,口衔灵芝,仰首面向石上的老人。

玉山布局有致,以桃、鹿、如意、老人之造型表现吉祥长寿的主题。

加工时采用了镂雕技法,作品中保留着较多的镂雕孔洞以表现山石的风化与穿孔,树木枝叶处精雕细琢,因势就形,边角处打磨圆润,具有典型的明代玉雕艺术的造型风格。

这类玉雕作品主要用于室内陈设,今人称为“摆件”。

玉八出戟方觚,明,高22.7cm,口径8.1-8.5cm,足径4.9-6cm。

清宫旧藏。

作品为方柱形,分为上、中、下三部分。

上部为撇口,粗颈,其外饰阴线琢出的变形蝉纹及双夔纹,四面花纹相同。

中部为觚腹,四面微外凸,饰变形蝉纹,花纹与觚颈纹饰相呼应。

下部与上部对称但稍短,上饰变形蝉纹。

足下有一周方形榫式座。

觚四面的中部各有一道凸起的戟线,戟线分成多节,每一节上有阴线图案。

觚的四角饰有镂雕的卷草形装饰,这类装饰称为“出戟”,四面及四角出戟者称为“八出戟”。

明朝时多用觚作为室内陈设,觚内或插如意,或插博古挂件。

玉条纹兽耳簋,明,高8.8cm,口径13.2cm,足径9.4cm。

清宫旧藏。

簋玉色暗青,圆形,敞口,颈部微内收。

簋两侧各有一个兽吞式耳,形为兽头口吞夔形柱。

器身两面图案相同,每面各有两个用以装饰的凸戟,中部为凸雕片状兽首,兽首两侧各有一阴线夔纹。

簋的腹部排列纵向条纹,其下有圆形圈足。

簋为商、周时流行的食器,这件作品为仿古器,造型较商、周古器有所变化。

明代,这类仿古簋可用于室内陈设,也可用于燃香。

此簋的木盖为清宫所配,紫檀木质,上雕仿古云纹及镂空卷草纹,盖钮为元代玉件。

从木盖的形式上看,此物在清代宫廷中曾作为贮放香料的香薰。

玉仿古铜纹环柄扁杯,明,高12cm,口径3.2-10cm,足径4.5-7.1cm。

清宫旧藏。

杯青玉质,扁圆形口,上部略宽。

杯体上部饰细密的方格纹,两侧中间凸起条形戟,其下饰凤尾夔一周共6只,首尾相接。

杯腹饰6组蕉叶纹,叶脉细密,蕉叶间有阴线小兽面。

杯的一侧透雕凸起的夔龙3只,大头细身,上下排列,另一侧有环形柄,杯柄上端为云形鋬,柄下又饰一夔龙。

杯有椭圆形足。

此玉杯所饰夔纹及兽面纹与商、周、秦、汉器物中出现的花纹不同,环形柄及蕉叶纹也有较大的变化,图案风格接近宋、元时的作品,为明代仿古陈设品。

玉兽钮夔龙纹樽,明,通高11.2cm,口径6.2cm。

清宫旧藏。

樽玉料青白,略显黄色。

圆柱状,一侧为环形杯柄,柄上部有扳。

樽深腹,平底,其下3足。

樽身外壁饰夔龙纹及谷纹,下部近3足处分别饰兽面纹。

盖隆顶,盖面上等距立雕3个兽形钮,似羊,盖面中部饰涡纹。

樽为古代酒器,在汉代较流行,常见有铜、漆、玉质作品。

此件作品与汉代玉樽相似,花纹略有变化,工艺不如汉代作品精致。

清宫旧藏中存有明代仿古玉樽多件,北京地区考古发掘中也发现有陆子冈款的代表作品。

陆子冈是明代治玉大家,可见此类作品在明代玉器中的地位。

“御用监造”玉海东青啄雁饰,明,长5.5cm,宽3.5cm,厚1.4cm。

玉饰暗白色,月牙形,中间透雕一海东青啄大雁头,迫其降落于水,下部有水波与苇叶纹。

作品背面边柱上有阴线“大明宣德年制”、“御用监造”款识。

“御用监”是明代宫廷内专司造办用品的机构,由此而知此物为明代宫廷督造的用品。

传世的明代玉器中带有制造年款的非常少,而带有“御用监”款的作品仅此一件,因而非常珍贵。

“海东青啄雁”的图案反映了我国北方地区养鹘捕雁的习俗,同类题材在辽、金玉器中大量出现。

从造型判断此饰物应为妇女的头饰。

玉卧鹿寿星山子,明,长8.5cm,宽5cm,高11.5cm。

清宫旧藏。

山子玉色青绿,玉中有杂色。

雕一鹿卧地,寿星老人坐于鹿背。

老人长头大耳,长髯,右手持龙头杖,左手抚腰带。

鹿回首,依老人长袖,头顶有枝杈形角,身饰“米”字形花纹。

作品造型繁简相宜,老人头部的雕琢细腻而鹿则仅具外形,衣褶也只以直线及折线表示,仅有少量弧线。

这类雕饰风格在明代玉器中多有运用。

“子冈”款茶晶梅花花插,明,高11.4,口径4.2cm,底径3.8cm。

清宫旧藏。

花插筒状,茶色,梅树干形。

器身有白斑,巧做俯仰白梅二枝,花蕾并茂。

一面琢隐起两行行书“疎影横斜,暗香浮动”八字。

末署圆形“子”、方形“冈”阴文二印。

充满了文人画韵味,格调高雅,技艺不凡。

原藏清宫南库。

水晶依质色不同称紫晶、绿晶、茶晶、墨晶、蓝晶、发晶、鬃晶、黄晶等。

出于矽卡岩、伟晶及热液脉状矿床中(砂矿)。

茶晶产于我国内蒙、甘肃等地。

此茶晶有白斑,玉工因材施琢白梅,是冰晶器中难得的俏色之作。

玉八仙纹执壶,明,通高27cm,口径7.8-6cm,足径8.2-6.5cm。

清宫旧藏。

壶青玉质。

体扁圆形,细颈,阔腹,圈足。

盖钮镂雕寿星骑鹿,盖缘刻一周山字纹。

器两面凸雕八仙、花草及山石等图案,口沿和足亦刻山字纹一周,夔形柄上有一镂雕兽。

颈部有两首剔地阳纹草书五言诗,其一为:“玉斝千巡献,蟠桃五色匀。

年来登鹤算,海屋彩云生。

”末署“长春”。

其二:“芳宴瑶池熙,祥光紫极缠。

仙翁齐庆祝,愿寿万千年。

”末署“永年”。

执壶是明代一种极具特色的玉器,造型多借鉴其它工艺门类。

图案丰富多彩,其中有些受道教的影响,八仙图案即其一,为明代中晚期工艺品上常见的题材。

花草和山石图案清朗洒脱,盖缘、口沿和足部的山字纹更反映出明代艺匠的美学倾向。

颈部雕刻的两首草书五言诗运笔流畅,使此壶在铭文不多的明代玉器中更显珍贵。

青玉竹节杯,明,高10.5cm,口径7.5-3.9cm。

清宫旧藏。

此杯用料为新疆和阗产的青白玉,局部有浅黄色斑沁。

杯作扁圆的三节竹筒状,杯身两节中空,以一竹节为杯底,杯体微微弯向一侧,杯柄雕成卷曲的竹节形。

杯身两面各浮雕竹叶纹。

节上琢有谷纹。

明代中晚期,茶酒之饮器制作讲究,玉酒具的制作也得以发展,器形和纹饰都颇丰富,既有仿古型,也有创新型。

此杯造型独特,选材精细,是明代玉器中具代表性的作品。

和阗白玉错金嵌宝石碗,清乾隆,高4.8cm,口径14.1cm,足径7cm。

清宫旧藏。

碗玉质莹白。

器壁薄,横截面为圆形,由口及腹斜收,桃形双耳,花瓣式圈足。

腹外壁饰花叶纹,独具特色的是枝叶由金片嵌饰而成,花朵则以108颗精琢的红宝石组成。

腹内壁有阴文楷书乾隆帝御制诗一首,全文为:酪浆煮牛乳,玉碗拟羊脂。

御殿威仪赞,赐茶恩惠施。

子雍曾有誉,鸿渐未容知。

论彼虽清矣,方斯不中之。

巨材实艰致,良匠命精追。

读史浮大白,戒甘我弗为。

并有“乾隆丙午新正月”、“御题”款识及“比德”印。

碗内底正中有隶书“乾隆御用”四字。

艺术作品的风格与制作者的审美取向相关,在白如凝脂的玉上错以黄金,镶嵌红色宝石,显得格外豪华富丽。

本器具有典型的痕都斯坦风格,通过器物外在的华美体现出西部民族特有的热情奔放的性格特色。

正因此碗具有独特的艺术神韵且仿制功力精湛,所以自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制成后始终为乾隆皇帝所珍爱,甚至在庆典活动时还被当作御殿赐茶的用具。

黄玉三阳开泰双连盖瓶,清乾隆,通高10.8cm,宽17.5cm。

清宫旧藏。

瓶黄玉质,大瓶居中,扁圆形,椭圆形口、足,口上有盖,盖面凸雕一兽纽。

瓶身光素,凸雕蟠螭纹。

瓶底阴刻篆书“乾隆年制”四字款。

大瓶一侧凸雕3只羊,两大一小,小羊立于一大羊的背上。

大瓶另一侧由一玉兽承托小瓶,小瓶圆形口、足,瓶外凸雕螭凤纹。

作为与中华先民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家畜,羊自古便被赋予了某种神秘的色彩。

人们时常将羊之名附会人事祸福,如“羊祸”、“悬羊头门上,除盗贼”,又以“羊”与“祥”相通,将“吉祥”写作“吉羊”,汉瓦当中亦有“大吉羊”之字样。

加之古人认为“美”与“善”皆与羊相关,因此,以羊作装饰多为寄托吉祥美好的愿望。

此器选用上好名贵的黄玉精雕细琢,并有“乾隆年制”的款识,不失为清中期具有代表性的玉器珍品。

大禹治水图玉山,清乾隆,高224cm,宽96cm,座高60cm,重5000kg。

玉山用料产自我国新疆和田密勒塔山,为致密坚硬的青玉。

玉上雕成峻岭叠嶂,瀑布急流,遍山古木苍松,洞穴深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