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器欣赏
100件古代玉熊欣赏
100件古代玉熊欣赏◆商妇好熊美国哈佛大学博物馆藏商代玉熊◆汉代玉熊一脸娇憨温顺的汉代熊西汉玉熊镇徐州博物馆藏汉代玉熊形饰↑江西南昌海昏候墓出土一头670万的“熊”美国伍德科克市博物馆汉玉熊东汉神兽纹玉樽湖南省博物馆跟下面的小熊如出一辙收藏家安思远的一件案头小熊,2015年在佳士得以1780万元的价格拍出东汉飞熊形玉砚滴↑江苏扬州老虎墩墓出土为目前所发现的出土最早的玉质砚滴◆金元熊国博母子熊◆辽代地宫水晶熊巴林右旗白音汉窖藏◆清乾隆砚台熊乾隆御题白玉熊(清)山东 --- 烟台博物馆藏◆清玉人与熊利用天然黑白两色玉石,以长线条雕出白玉人浑圆壮硕的体型;以短线阴刻黑玉熊毛茸茸的身躯。
工匠以慧心巧思,雕出人与熊角力的瞬间。
那一瞬间,不是紧张的肉搏,而是玉人与熊都笑了,手牵手地翩然起舞。
此件玉雕,与其他小件古玩,贮于百什件中,显示百什件所收多为精巧好玩之物。
清代玉熊尊↑台北故宫收藏乾隆二十五年,清宫造办处仿《西清古鉴》中所收录的“唐飞熊表座”制作了本件“玉熊尊”。
原作为铜熊,毛发以金、银丝勾勒,额头、双眼等多处地方皆镶有宝石,线条简约,装饰华丽,但这并不是一件唐代器物,而应为汉代器物残存足部,今称之为“铜熊尊”。
新作玉熊在尺寸及造型上对旧铜熊尊亦步亦趋地模仿,造型浑厚,质感温润,显示出乾隆时期仿古玉器的质量与要求。
◆ 汉铜熊尊◆清乾隆玉熊尊“大清乾隆仿古”,看看,刻得多清楚!这就是大清朝的严谨之处,仿就是仿,标明就好了。
尴尬的熊古玉虫致力于古玉收藏研究。
国家博物馆精品高古玉欣赏(一)
国家博物馆精品高古玉欣赏(一)国家博物馆精品高古玉欣赏(一)石家河文化人面形玉饰新石器石家河文化(约公元前2500年—前2200年)1955年湖北天门罗家柏岭出土长2厘米、宽1.5厘米、厚0.3厘米玉饰呈白色,扁平长方形。
头戴平顶冠,冠下雕一人面,宽鼻方脸,大耳,耳下有环形饰物,颈部呈宽带状。
头冠与颈部正中各有一小孔。
人面形玉雕是石家河文化的代表,共出土十余件,其中多为正面像,侧面像少见。
体量较小,通常在5厘米以下。
对比此件,石家河文化的人面形玉饰还有另一种造型,头戴微凸起的冠,斜眉大眼,尖鼻大耳,口出獠牙,相貌狰狞,耳带环形饰物,这种造型与山东龙山文化的人面形玉饰相似。
对于石家河人面形玉饰的功能,被认为与原始宗教有关。
有学者认为,这些人面雕像或许是巫觋像,可以在通神时佩带,通过佩带这些人像,可以与神沟通,得到神灵庇佑。
(藏品保管一部杨虓)红山文化卷龙新石器红山文化(约公元前4700年—前2900年)高5.9、宽4.8厘米卷龙是红山文化标志玉器之一。
在红山文化大墓中,卷龙多位于墓主的身躯上面,可能穿绳佩于胸前,应是当时的一种礼仪用玉和宗教用器。
红山文化墓葬中往往有成批的玉器出土,这些玉器一般个体都较小,且有穿孔,被认为是佩饰,其中各种动物类的玉饰雕琢尤为精细,如玉龟、鱼形石坠、玉鸟、双龙首玉璜等。
(撰稿:梁丰张润平王月前田硕张章) 战国双龙形佩1957年河南信阳长台关一号墓出土长7.7、宽3.3、厚0.4厘米此器双面透雕,扁平璜形,由联体双龙和兽首纹组成。
两端为龙首,回首相望,拱身联体。
吻部与角分别向前后伸展,口部形成圆形镂空。
兽首位于龙身拱起的空裆处,仰置,口抵龙腰,双角和頾须与龙身相连。
此器作用相当于珩。
战国双龙首珩长9.4、宽2.5厘米此器璜形,双面透雕。
两端为龙头,口镂空,似卷云状,上颌有獠牙,下颚露成排牙齿,唇上各有一孔。
龙身满布乳丁纹,排列规整,每三个乳丁由一条阴刻线相连,象征成片的鳞甲。
中国工艺美术史玉器篇 ppt课件
红山文化
• 勾云形玉佩
红山文化
• 玉龙
红山文化
• 龙形玉璜
红山文化
• 龙形玉佩
红山文化
• 龙形佩
红山文化玉璧
• 这件红山文化玉璧方形而圆角, 器缘略有残缺,长15.9厘米、宽 14.4厘米,孔径6.4厘米,厚0.8厚 度。璧内外缘磨薄,一边有双孔, 孔间距3.2厘米。孔系对钻而成, 有移动痕迹。器身正而微凸并打 磨光滑,背面较为平整,通体素 面无纹饰,因此可称素面玉璧。 其色黄绿中泛白,且有白色絮状 物和稀疏的黑点.透明度虽不高, 其温润的玉质却让人爱不释手。 这件玉璧的玉料系岫岩透闪石玉, 是目前为止我国发现的同类形状 中最大的玉璧。其年代距今约 5000年,造型是典型的红山文化 玉璧。
中国出产玉石的地方
• 辽宁玉石有三个品种,其中两宗全国出名;一是代表我国岫岩玉鼻祖 的岫岩县玉石,简称岫玉岫岩玉呈碧绿色、绿色、淡绿色、灰色、白 色、黑灰色、花色、黄色,透明度较好。一是阜薪的玛瑙玉石。
• 新疆玉石分为和田羊脂白玉、青玉、青白玉、碧玉、墨玉、黄玉等。 上品羊脂玉有两种色泽,以无瑕、点、绺的仔玉为贵。羊脂白仔玉呈 蜡质光泽,有羊油脂白状,温润宜人,多出产在新疆和田的玉龙喀什 河和喀拉喀什河流域。还有一种略带青灰色的羊脂玉,温润可人,有 强烈的蜡质感
• 新石器时代大汶口文化玉斧
玉串饰
• 良渚文化类型
第二节 新石器时代玉器代表文 化
• 北方代表:红山文化
• 南方代表:良渚文化
• 中原代表:龙山文化
红山文化玉龙
• 中华第一玉龙
迄今最早的玉龙,造型 奇特
黄玉猪龙
• 红山文化玉器
猪龙同体是吉祥神, 以祈雨求丰年,浑 厚粗壮而神秘。
天津博物馆珍藏古代玉器一览
天津博物馆珍藏古代玉器一览金声玉振之祥。
汉代青玉磬。
磬体厚重,敲击声清脆洪亮,为汉玉磬珍稀之品。
虎熊驱凶邪。
东汉白玉虎熊纹珮。
此珮雕刻虎、熊、螭(龙之子)纹,以显诸兽的神威。
玉之新韵-魏晋南北朝玉器(公元220-589年)。
矫健神勇的玉兽。
南北朝青玉兽。
南北朝青玉羊。
南朝黄玉瑞兽。
南北朝青玉卧兽。
造型肉丰骨劲,壮健雄浑。
卧兽让人领悟到玉之柔厚而又具骨力之美。
南北朝青玉骆驼。
南北朝白玉翼兽。
简淡爽利的玉饰。
魏晋青玉螭纹佩。
刻线细爽坚劲,龙口的一排牙齿,龙螭身上的细鳞纹,这些都是纹饰造型的新式样。
南北朝青玉螭纹饰。
九螭各显神姿,穿行于云水之间,纵横错落,潇然舒美。
美玉纷繁-唐宋辽金玉器(公元618-1279年)。
宋代青玉鹅形盒。
宋代黄玉谷纹觥。
玉觥的造型依商周青铜觥(酒器)雕成。
所饰谷纹为东汉特点,其综合性模仿,可见玉工的构思巧妙。
鸟兽亦可观-此期种种玉禽玉兽,造型准确,无过多雕饰,风格简约、朴质。
唐代青玉马。
古代艺术品中的马,以汉唐者最为精彩。
此玉马虽垂首跪卧,但仍蕴藏着奋力与强悍的气势美。
唐代白玉兔。
唐代白玉熊。
玉熊非但毫无凶猛之状,反而憨态可掬。
唐代黄玉骆驼。
宋代白玉兽。
宋代白玉双兽。
宋代白玉驼獾。
宋代白玉鹰。
宋代白玉鸟。
玉传佛意-佛教进入中国后,为传统玉文化输入了新元素,内含佛义的玉器,别开生面。
唐代白玉飞天。
宋代白玉飞天。
甘肃敦煌莫高窟唐壁画飞天。
辽金白玉飞天。
辽代琉璃迦陵频伽饰。
辽金青玉迦楼罗形饰。
唐代白玉莲瓣形环。
装饰品丰美多姿-饰有人物、花鸟纹、龙纹、凤纹的佩玉,生机活现,形意精新,表现装饰品的时代风尚。
唐代白玉环。
宋代青玉云龙纹饰。
宋代白玉谷纹龙形珮。
唐代青玉龙纹铊尾。
宋代道人观书纹带板宋代白玉绳形饰唐代白玉龙纹带板辽金青玉鹘鸟啄天鹅纹带穿。
鹘即海冬青。
宋代青玉兽面纹琮宋代白玉云纹卮宋代青玉鹅。
安阳殷墟妇好墓玉器浅赏
安阳殷墟妇好墓是20世纪我国重要的考古发掘,是目前发现出土随葬品最多的商代王室墓葬,随葬品种类齐全、制作精美,尤其是众多玉器的出土,向世人展示了3000多年前商人的高超琢玉技术和审美理念,为我们研究商代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下面以河南博物院藏的若干玉器为例进行介绍、赏析。
青玉跽坐人形佩(图1、图2)1996年出土的商朝玉器,现藏于河南博物院。
该玉器用圆雕手法雕刻,造型独特,正反两面呈现完全不同的内容。
正面为“虎首人身”形象,虎首高昂,大口暴张,人身呈跽坐状。
背面为一完整的鸱鸮形象,呈蹲立状,与正面的虎首人身完美结合。
鸮,古代人称之为鸱鸮、枭和鸱枭等,俗称猫头鹰,从考古资料可知,鸮形器物在新石器时代出现,商代开始盛行,被奉为神鸟,是战争胜利的象征。
中国自古被誉为礼仪之邦,常言道:站有站相,坐有坐相。
在椅子还未被发明的先秦时期,跽坐是最符合“礼”的标准坐姿。
在重鬼尚祀的商代,巫师作法时所佩戴面具也常为虎和鸮的形象。
因此虎、鸮、人三种形象的结合,让该器物披上了浓厚的宗教色彩。
虽然目前已发现不少商代人兽合体或兽兽合体的造型,但人和两种兽形结合的形象却极为少见,它的出现或许为我们解锁商朝的信仰体系,提供了一把关键钥匙。
青玉鸱鸮佩(图3、图4)1976年河南安阳殷墟妇好墓出土,高4.9厘米,现藏于河南博物院。
整体为青玉圆雕出站立状鸱鸮,双脚及宽尾支撑身躯。
头两侧有对称弯钩形角,似羊角,两眼圆凸,胸部微鼓,双翼并拢紧贴于两侧及背部,宽尾下垂。
身饰云纹、鳞纹,均以双阴线雕刻。
头顶中部有一对穿斜孔可悬挂。
玉佩造型以写实与夸张手法相结合,技法娴熟,雕刻精致,整个纹饰图案显得刚劲有力。
“天命玄鸟,降而生商。
”在奴隶社会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崇尚勇武的道德观与审美观决定了鸮类在商代备受尊崇,出土的大量鸮形器物及鸮纹器物,说明了在殷民心中鸱鸮的重要地位。
商人以玄鸟作为自己民族的图腾,赋予其神权。
妇好墓中的鸟类形象众多。
青玉鹦鹉形玉佩(图5、图6)1976年河南安阳殷墟妇好墓出土,厚0.5厘米,宽2.5厘米,通长10厘米,现藏于河南博物院。
60件宋代玉器,清新雅致!
60件宋代玉器,清新雅致!北宋的统一带来了文化经济的繁荣,特别是宋徽宗赵佶的嗜玉成瘾,更加促进金石学的兴起,城市经济的繁荣,都直接或间接地促进了宋、辽、金玉器的空前发展。
宋徽宗虽然不是一个好皇帝,但却是个出色的艺术家,爱好金石艺术,这对工艺美术的发展给予巨大的影响。
尤其宋徽宗时,一件集南北两派玉雕技艺的巅峰之作羊脂白玉鹤佛手坠,更是堪称绝世之宝,徽宗挚爱,珍贵无比。
该件取徽宗年间偶得的一小块千年罕有的和田冰河深处之羊脂灵玉籽料,集南北两派之高手历时三年而成,一面由北派技法雕白鹤,一面由南派技法雕佛手,可称巧夺天工,可惜此物今已失传。
皇室玉器宋代出土古玉增多,滋长了仿制古玉之风,周朝、汉代的古玉器大量出土,包括良渚文化玉等出土,朝廷及士大夫热于收集、整理研究,金石学的形成,兴起了一股复古集古玉的热潮,为满足社会需要,宋代访古玉大量涌现,访古玉的渊源虽可追溯到商周时期,唐代也有仿制,但基本上是仿摹同代器形的。
大量仿远古时代造型的玉器是始见宋代,因此,意义上的仿古玉应是宋代开始的。
民间玉器玉器商品的出现,刺激民间琢玉业的发展,也因此促进了玉器市场的繁荣。
玉不再是皇家专用,而进入流通市场,民间琢玉主要的消费对象已不完全是宫廷高官贵族,也不是文人雅士,而是对玉器十分迷恋的普通百姓,因此宋代出现了平民化的世俗题材玉器。
花鸟玉器从唐代开始的花卉纹玉器到北宋得到了兴盛的发展,当时形成一门专琢花鸟形玉器的玉作。
宋代花鸟形玉器与当时绘画艺术相互影响,共同谱写宋代艺术篇章。
宋代的花鸟形玉器多呈写实风格,花朵、花板、花茎一应俱全。
最能反映宋代佩饰玉水平的要推各种雕工精细、形态优美的花鸟形玉佩。
白玉杯盘,清,杯高 5.6cm,口径8.3×10.2cm,足径4.5×5.9cm;盘高2.4cm,口径18.8×22.1cm。
白玉杯盘附件乾隆御玩款白玉龙王像坠,宋,高4.5cm,宽1.5cm。
白玉骑凤仙人,宋,高7.8cm,宽5.4cm,厚2.2cm。
探观古玉春秋(一)
探观古玉春秋(一)春天在即,在这里带大家看看过去一年里古天一的古玉拍卖。
古玉的春秋历经几千年,古代玉器雕琢是中国文化史的一场别具风格的大戏,历朝历代都有可圈可点的佳品涌现出来。
广泛的私人收藏是我们这个地球人类共有的喜好和特色,因此民间市场交易的蓬勃带给大家鉴赏古代玉器的良机。
我们应记住,玉器是极具历史时代风格的产物,但是这个收藏市场的货品又历来良莠不一,吞噬了无数的人生财富,慎重的态度是多在这里看,细端真伪。
西周玉鹿高4.4cm 161,000RMB黄褐色玉鹿,为西周时期的典型器,具有鲜明的西周风格。
玉鹿为扁体片状雕刻,局部有沁色,呈站立状。
树形长角粗壮,臣字形大眼,大耳,短尾,体态丰润,蹄趾明显。
体肌以两道圆弧线表现,简练明快。
玉鹿早在商代就已出现,主要有鹿头形玉饰和鹿形玉佩两种。
到了西周时期,新出现了鹿角高大的玉鹿造型,这件玉鹿即为此时期的典型作品。
此玉鹿光素无纹,仅以几条简洁的轮廓线,区分开躯体和四肢,造型气宇轩昂,姿态优美,具有蓄势待发的动感。
玉鹿嘴部有穿孔,此玉鹿时代特征明显。
西周青黄玉兽面纹璜长14cm782,000 RMB青黄玉质,作神兽纹璜,雕工有明显的“一面坡”特征,为西周琢玉风格。
此璜的雕琢特点是其纹饰先琢一垂直的细阴线,再在此阴线的外侧隔开一条阴线的宽度斜琢一宽线;宽线深的一面出垂直陡棱,它与细阴线间的空隙遂成为一条阳文线;宽线浅的一面与器表面相交处出硬棱;宽线与细阴线的沟底都磨光。
这种雕法利用平面、斜面、阳线、阴线在把玩时反光面交替变化闪动造成丰富的装饰效果,是西周中期新出现的特点。
此玉璜的厚度均匀,边棱陡直,表面及线的底部都磨得很光平,表现出很高的雕琢技术水平。
汉青白玉小翁仲高3.3cm 115,000RMB玉翁仲是汉代辟邪三宝之一,其他为:玉刚卯严卯、玉司南佩,是汉代玉文化的典型代表。
玉翁仲刀工简练,尺寸较小,体扁长,为半圆雕。
翁仲造型简单,用了了几刀就表现出了冠、头、胡须、双臂和上下身;以阴刻线饰双目和口;腰间以两道粗横弦纹,表示拱手;着长袍,直立正视。
中国玉器鉴赏
中国玉器鉴赏一、新石器时代和青铜时代玉人头饰新石器时代龙山文化。
乳白色,局部有褐色浸蚀。
体扁平,头像作侧视,以阴线刻一橄榄形目,头顶有一椭圆形发髻,鹰钩形鼻,嘴微张,脑后有外凸的耳形脊。
头下有颈,嘴角处有一个穿圆孔,可供佩系。
陕西神木出土。
现藏陕西省博物馆。
高4.5厘米穿孔玉斧新石器时代大汶口文化。
淡黄色。
体扁平,顶部微呈弧形,两边斜直,刃部较宽,两面刃,较锋利。
顶端一圆形穿孔,两面钻透。
四边较薄,中间较厚,通体磨光。
制作精美,无使用痕迹,是权力或财富的象征物,为部落首领所占有。
1959年山东泰安大汶口遗址墓葬出土。
现藏山东省博物馆。
长17.8厘米厚0.9厘米刃宽7.2厘米孔径1.2厘米穿孔玉斧新石器时代大汶口文化。
青色。
长方形,顶端平整,两侧斜直,刃部较宽,两面磨刃,略呈弧形,四边较薄,中间较厚。
通体磨光,靠近顶端有一圆孔,两面钻透。
此件制作精致,是权力或财富的象征物,为部落首领所占有。
1960年山东曲阜出土。
现藏曲阜市文物管理委员会。
玉璇玑新石器时代大汶口文化。
玉质泛白色。
体扁平,中央有圆孔,形似变形的环。
外缘有三个形状相同、且均向同一方向旋转的锯齿状凸脊,凸脊之间各有每三齿为一组的锯齿四组。
全器计有相似大凸齿三个、小凸齿十二组三十六个,等距分布。
是观测天象之器,或是织机上某一部件,有待研究。
1978年山东滕县出土。
现藏滕州市博物馆。
径8厘米人面纹玉佩饰新石器时代大汶口文化。
墨色。
体扁平,呈四边略外凸的方形,背部中央有一垂直的凸脊,脊上有一横穿,可供穿系。
正面刻人面纹,面部正视,以阴线刻橄榄形眼眶,眶内饰一横线作目,双目相连,等腰三角形纹作鼻,横道弦纹作口。
虽五官比例不甚协调,但轮廊俱现,为大汶口文化较早的人面形玉饰。
山水滕县出土。
现藏滕州市博物馆。
高3.2厘米宽3.9厘米兽面纹玉(石奔)新石器时代龙山文化。
青中泛黄色,通体抛光。
原断为两截,受土浸,表面形成不同颜色。
体扁平,呈长方形,背部平直,刃部稍宽,一面刃的坡面较宽,另一面较窄。
西汉墓葬中的国宝级古玉赏析(附10件国宝精图)
西汉墓葬中的国宝级古玉赏析(附10件国宝精图)安徽历代出土玉器层出不穷,种类繁多,内涵丰富,其中西汉出土玉器最为丰富,不仅玉质优良,而且设计新颖。
这里选取巢湖市放玉岗、北山头和涡阳县石弓山西汉墓出土的10件精美玉器,供藏友们鉴赏。
卮,古代一种盛酒器,流行于战国和两汉时期,主要有玉卮、漆卮、铜镶卮等。
这件西汉朱雀衔环玉卮,为和田玉雕琢而成,玉质温润有光泽,局部有黄褐色沁痕。
卮为圆筒形,平底,三足,高9.8、口径7.91、底径7.4、壁厚0.3厘米。
卮的一侧高浮雕一只展翅欲飞的朱雀,头高出卮口,口衔绞丝活环,双目微凸,两耳上翘,两腿立于高浮雕螭虎的背部。
螭虎圆眼,张口,尖爪,胸部阴线刻“滴水纹”,绞丝尾呈“S”形向上翻卷。
卮的另一侧高浮雕一只立熊,神态灵动,与朱雀相呼应。
熊身弯曲呈环形扳手,扳手的两侧浅浮雕两只凤鸟。
整个器身图案自上而下分为五层:第一层浅浮雕兽面纹;二层和四层均为浅浮雕勾连云纹;三层为浅浮雕龙纹;第五层为浅浮雕龙凤纹。
古代的卮主要由盖和卮体组成,该玉卮无盖,是原本无盖,还是有盖已被毁坏,不得而知。
从考古发掘出土的卮来看,这件西汉玉卮具有战国的遗风,上下左右四方连续纹饰,组成的图案相互对称,构图主次分明,布局错落有致,雄浑古朴。
整器集高浮雕、浅浮雕、平雕及镂雕、阴线刻等多种技法于一器,设计新颖,雕琢精细,堪称古代玉雕一绝,代表了西汉玉器雕琢技术的最高水平,是当之无愧的国宝级文物。
此件和田青玉雕琢的玉卮,通高11.2、口径6.7、底径6.6、壁厚0.4厘米。
卮身为圆筒形,由盖和器身两部分组成,以子母口相扣合。
盖的中央饰柿蒂纹,边缘等距离高浮雕三组漩涡纹。
突出的是卮身高浮雕一昂首挺胸的朱雀,雀体拱曲形成环形扳手。
朱雀尖嘴(微残),两眼炯炯有神,双冠分开微向上翘,胸部圆平,阴刻一“几”字纹。
浅浮雕的双翅如同绸带上下翻卷,短腿利爪,两腿之间浅浮雕一心形纹饰。
卮的周身以谷纹为主,云纹为辅,平底,三足,底部阴线饰柿蒂纹和流云纹。
国宝档案
国宝档案国宝档案——中国传世玉器全集(18)雁纹玉饰元代宽5.3、高4.5、厚1.8厘米现藏于安徽省文物局玉质青色,沁成鸡骨白色,有牛毛沁。
带板作委角方形,以深雕法琢穿梭于花朵中的大雁,以阴刻线作纹饰,大雁展翅欲飞,栩栩如生,花朵用斜削和打洼手法表示。
整器构图疏密有致,雕工精细。
龙纹玉饰元代长5.2、宽4、厚1.2厘米现藏于广东省博物馆玉质青色,略带沁。
边框委角,减地浮雕饰一龙戏珠,龙身细小卷曲,满身饰双阴刻线表示龙鳞,龙发往后飘拂,大眉压眼,颈、腿施重刀,龙身和龙头可见钻孔痕迹,典型元代龙纹造型。
龙穿花纹玉饰元代长7.4、宽6.6、厚1厘米现藏于杭州历史博物馆玉质白中带青灰斑。
单面透雕花果龙纹,龙身卷曲,细颈长嘴,须发飘扬,底纹为透雕枝叶花卉。
制作采用管钻深雕法,钻痕不加修饰,有明显的元代制玉风格。
云龙纹玉尾元代长9、宽5.5、厚1.7厘米现藏于故宫博物院玉质黑白两色。
器体呈长方形,扁平。
正面根据玉料颜色的不同巧雕龙纹和云海纹。
在一火焰形开光内,浮雕一龙,龙菱形眼,嘴前伸,龙发下飘,细颈,身体扭曲,尾压于后腿之下。
墨玉部分浮雕海水云纹,海水中凸起连绵的山脉。
背面平整无纹,四角各有斜穿小孔一对。
此器利用黑白玉色巧雕而作,匠心独运。
鹘攫鹅纹玉带环元代长7.2、宽6.2厘米现藏于故宫博物院玉质青白色,有黄褐色沁斑。
在椭圆形托环上高浮雕、镂雕海东青(鹘)捕天鹅的“春水”图案。
一矫健有力的海东青(鹘)正啄住仓皇逃窜的天鹅,充满紧张肃杀之气。
“春水”玉之题材虽滥觞于辽契丹族的“春捺钵”,但目前辽代此类玉器还未有出土,所见多为金元玉器。
此玉两侧均有长方形隧孔,应为束带中所用之带环,可供带钩或绦带穿过。
狮戏球纹玉带环元代宽6、高4.6厘米现藏于中国文物信息咨询中心玉质青白色。
镂雕狮戏球形象。
正面为狮与球舞动的飘带,巧妙地把球甩在了背面,两侧各有一对孔可供绦带穿缀用。
狮子头上的鬣毛呈球状,高高隆起,尾巴两侧为卷云纹,中间呈拂尘状;飘带翻卷,立体感很强。
故宫博物院馆藏玉器大全!(高清图)
故宫博物院馆藏玉器大全!(高清图)据统计,故宫博物院收藏古代玉石器约三万件,主要源于清宫遗存。
故宫博物院所藏玉器按时代可划分为元代以前古玉、明代玉器、清代玉器三部分。
明代玉器多数为明宫遗存及清代宫廷的收藏,是研究明玉最重要的材料。
大量的清代玉器主要为清代宫廷用玉及各级官吏进贡的玉器珍玩,囊括了清代玉器的方方面面,全面地反映了清代玉器的制造、使用和文化内涵。
明青玉带皮异兽长8.2cm,高4.1cm明白玉微浸单耳荔枝匜口径11.5cmX6.5cm,底径6.5cmX4.5cm,高6cm明青玉镂雕枝叶葵花杯口径13.9cm,高8.8cm明玉卧鹿寿星山子长8.5cm,宽5cm,高11.5cm明玉九螭璧直径20.4cm,孔径5.8m,厚2cm明玉双管式笔插高21.9cm,大口径5.5-6cm,小口径4.5-4.7cm明早期白玉蟠龙环佩宽6.8cm,高6.7cm,最厚4.5cm虽然明代的玉质普遍不是很好,但做工非常好。
明代晚期的时候,中国文人特别注重内心的修养,要求大量的生活用具,尤其是文玩都非常有趣。
所以明晚期的玉器,带有明显的生活情趣、强调和谐的内容就比较多。
入清以后,当乾隆打开了新疆玉的通道之后,玉质马上就提高了。
清青玉涉水戏童渔翁高10.9cm,宽9.1cm,厚5.7cm清青玉甪端高12.5cm,长19cm,宽8cm清青玉王羲之爱鹅图意山子高12cm,宽28.5cm,厚9.4cm清白玉合符直径6.3cm,厚(合)1cm清白玉十二月令组佩璧径11.3cm,钟形长6.4cm,宽5.5cm,厚0.6cm清白玉夔龙纹佩最长7.9cm,最宽5.9cm,厚0.8cm清乾隆白玉镂雕龙螭斧式佩长13.2cm,宽5.7cm,0.7cm清黄玉荷叶式花插高14.5cm,宽9cm,厚5.5cm清青玉莲藕鹭鸶高15.5cm,长31.4cm,厚3cm清白玉羊首耳瓶高27.5cm,口径5.4×7cm,足径5.5×7.9cm清乾隆白玉乾隆御临兰亭册长7.6cm,宽5.5cm,厚1.6cm清乾隆青玉召夫鼎通高25,口径13.8×20.9cm,足径17.4×11cm清乾隆青玉卧马长13.3cm,宽7.8cm,高7.5cm清嘉庆玉羊首提梁壶通梁高16.8cm,通盖高10.1cm,口径8.9cm,足径6.8cm在元代以前玉器中,有当代考古发掘的精品及传世古玉中的珍品,包括了新石器时代至元代各历史时期的典型作品,其中一些精品原为清代宫廷珍藏,世所罕见。
世俗风情温故知新——宋代玉器
Collection马未都话收藏72HEILONGJIANG PICTORIAL 宋代开始,有一种玉器开始悄悄流行,就是我们常说的玉坠。
什么是“玉坠”呢?就是一块玉疙瘩,穿一个孔,可以攥在手中,俗称“疙瘩件”。
过去古玩行里常说“那儿有一疙瘩件”,指的就是玉坠。
一般情况下,玉坠都是用籽玉来雕刻,它随形。
不管是雕动物,还是雕植物,看上去就是一个玉疙瘩。
也有特好的材料,根本不雕,就是一疙瘩玉,所谓“良玉不雕”。
电影《夜宴》中,葛优扮演的皇上,一开始手里就攥着一个玉疙瘩。
这件玉器是一个很重要的道具,在电影中反复出现,包括皇上发现被投毒以后,玉坠从他手中掉下来的细节描述。
电影中还设置了这样的情节:皇上拿着玉坠给皇后按摩,暗示一种暧昧的色情。
在中国73疙瘩件历史上,确实在按摩中使用过玉器,比如乾隆时期有一些按摩器,就是用玉做成的。
玉在预热的情况下,比如你拿手攥一会儿,它跟身体上的接触感受很舒适。
所以,玉坠这个道具在按摩的功能上是没有问题的。
问题是电影中的这个玉坠出现得过早。
前面说了,宋代开始有玉坠。
而《夜宴》描写的时间有点混乱,但大致是五代时期,时间要早一点儿。
我们当然不能说,五代就比宋代早一点,那时就肯定没有玉坠。
但不幸的是,皇上手中拿的这个玉坠是一个明代的典型器物,那么这个时间就大大的不对了。
所以我觉得文学作品,以及文艺作品当中,应该多注重一些历史的基本常识。
专业上没有错误,作品会更吸引人。
白玉雕卧狗形握 宋代 长7.8cm 观复博物馆藏HEILONGJIANG PICTORIAL74 我有一个朋友,是个著名主持人,他很喜欢玉器。
有一次,他拿着一个玉器来找我,让我给他判定一下。
他在电话里说:“马先生,我买了一个玉佩,明天拿给你看。
”他一来,我问:“你的玉佩呢?”他就拿出来给我看。
我告诉他:“你这个不是玉佩,是个玉坠。
”他说:“怎么就不是玉佩呢?这上面有一个眼,可以穿过绳去,挂在身上,这不就是玉佩吗?”我说:“您这块玉是个圆疙瘩,过去不一定是在身上悬挂的,有时候是手中拿的,攥在手里,分量比较重。
元代玉器最全整理!
元代玉器最全整理!玉质青白色,温润光洁。
玉璧两面纹饰相同,内外沿各有弦纹一周。
镂雕一展翅飞舞的丹凤,旁边为缠枝牡丹,花团似锦,有富贵之意。
凤为细长眼,口衔一长飘带,系一钱形结。
凤穿牡丹纹玉璧元代直径9.7、厚0.8厘米现藏于故宫博物院螭龙纹玉环元代长7.6、宽5.8、厚1.4厘米现藏于湖北省博物馆玉质白色,有黑斑。
椭圆形,中有椭圆形孔,环上浮雕螭龙,口含灵芝。
玉册元代长14.12、宽8.97、厚0.7厘米现藏于旅顺博物馆质青色。
扁平长方形,顶端微弧,两侧对称分布八个圆孔,顶端中央处有一圆孔。
正面近右侧竖行楷书“皇后升”。
人物纹玉帽顶元代高3.6、宽3.8厘米现藏于中国文物信息咨询中心玉质白色。
圆雕。
炉顶主题纹饰为寿星、荷莲、鹭鸶,寓意长寿。
寿星直立,手持一拐杖,衣纹流畅,五官刻画细致;一只鹭鸶在其旁边回首瞭望,身上羽毛采用阴刻线有序地雕刻出来。
底面微凹,有三组穿孔。
此器雕刻手法独特,集圆雕、透雕、平雕为一体,并留有明显的管钻痕迹,为元代所特有。
莲鹭纹玉帽顶元代长3.9、宽3、厚3.1厘米现藏于辽宁省博物馆玉质青色,局部有褐色斑。
圆体馒头状,底为平面,上端弧凸,通体采用多重镂空技法,雕琢茂盛的荷花丛,鹭鸶漫步其中,栩栩如生,充满了浓郁的生活气息,是承袭金代的春水玉。
这类玉器本是元代官服中的帽顶,至明代,服饰体制改变,于是用作炉顶。
——国博鉴宝收藏莲鹭纹玉帽顶元代高6.4、宽6.2厘米现藏于中国文物信息咨询中心玉质洁白莹润。
圆雕。
主题纹为鹭鸶与荷莲。
利用淡黄玉皮色巧作叶面、叶茎,鹭鸶回首刻画生动,羽毛简洁精美,卷曲长叶相互衔接,整体的工艺手法粗中有细,为元代风格的作品。
底部有两组穿孔。
鹤鹿人物纹玉帽顶元代长4.6、宽3.9、高4.8厘米现藏于故宫博物院玉质青色。
整器呈半圆纽形,镂雕。
一面三人,中间有一个三腿圆形案几,旁一人抚琴,两人站立。
另一面则镂雕鹤鹿灵芝,松枝仙草。
整器生机盎然,似人间仙境。
元代这种玉帽顶多呈馒头状,下部为或圆或椭圆的底盘,底中间是成对的直穿孔或象鼻穿。
镂冰雕琼——河南博物院藏虢国墓出土玉器赏析
原黄河水库考古队于20世纪50年代在河南省三门峡市北郊,距离黄河岸边600米的上村岭一带发现并发掘了200余座墓葬及车马坑,出土了大批珍贵文物。
到了80年代末,在上村岭墓地发生了盗墓事件,1990年2月,河南省文物研究所与三门峡市文物队联合对被盗残墓进行了抢救性的清理发掘。
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到现在,三门峡上村岭墓地共进行过4次钻探和2次大规模的发掘工作,这使得我们对整个墓地有了一个完整清晰的了解。
通过系统地发掘整理,我们得以知道,整个上村岭墓地是一处排列整齐、等级齐全、保存完整、独具特色的大型邦国国君墓,经过考证,认定三门峡上村岭墓地为西周时期虢国国君及其陪葬墓地。
经过考据器物铭文可以知道,编号M2001号墓的主人是西周晚期虢国国君虢季(图1)。
随葬有众多青铜礼器如7鼎6簋等,还有100余件玉器,放置在墓主人全身以及面部,有玉瞑目、七璜组玉佩、四璜组玉佩等,做工精细,用玉考究,美轮美奂。
除出土文物外,按一定行列摆放的虢季、虢季夫人梁姬及太子陪葬的3座车马坑,紧密地连在一起,是中国目前发掘的规模最大的车马坑群。
虢国是西周重要的姬姓封国,在《左传·僖公五年》中记载:“虢季,虢仲,王季之穆也,为文王卿士,勋在王室,藏于盟府。
”虢季墓地发掘获得了大量实物资料,尤其是青铜礼器和组合型玉佩饰的出土,对认识西周晚期与春秋早期的虢国文化面貌提供了重要资料,青铜器上的长镂 冰 雕 琼——河南博物院藏虢国墓出土玉器赏析河南博物院 李 莎 豆晓宇篇铭文也为研究西周方国历史提供了第一手文献资料,使我们对诸侯国贵族埋葬制度及丧葬礼俗有了新的认识,为印证《周礼》的记载以及进一步研究周代礼乐制度提供了依据。
西周时期,在重要场合,如陛见、祭祀、婚嫁、丧葬等,都要按照身份等级佩戴相应的玉饰。
佩玉不仅仅是贵族身份的象征,更是等级的重要体现。
以礼用玉,以玉节礼,逐渐使玉的使用与宗法、伦理、道德融合到一起。
在虢国墓地相继出土许多玉器,不仅品类众多、造型精美、组合繁复,而且具有极高的艺术欣赏价值和学术研究价值。
名玉大欣赏(高清大图)
名玉大欣赏青玉凤柄执壶青玉凤柄执壶,清,通高22cm,口径4.9-5.7cm。
此执壶玉质纯正,表面光亮。
壶体扁而高,椭圆形口,盖与壶口呈插接式,咬合紧密,盖钮为镂空如意形,套二活环,钮之下饰一周莲瓣。
壶颈部饰变形莲花纹,腹部有椭圆形开光,开光内凸雕牡丹等图案。
壶流为兽吞式,流柱自兽口中接出。
壶柄为一全身栖凤,凤尾下部套一活环。
此作品的设计水平较高,将传统的如意、莲花、莲瓣、牡丹等图案运用于壶体,表现形式不落俗套,且加工精致,造型准确。
执壶之柄造型复杂,不易掌握。
壶盖高大而易脱落,因而不宜实用,是一件按照实用器设计的陈设品。
青玉回首鸭青玉回首鸭,清,长15cm,宽6cm,高10.5cm。
玉呈青白色,微透光,质地温润清朗。
鸭身肥硕,圆臀阔胸,短颈,短翅,翅及鸭身有排列整齐的羽,并布满仿古勾云纹。
鸭作回首状,一足踏于地,一足向前,似在行走中。
其口衔谷梗,梗垂于鸭身,谷叶似飘似摇。
此作品造型生动准确,栩栩如生。
六畜、家禽为玉雕动物中最常见的题材,自唐代之后,玉鸭之作多出新样。
同历代作品相比,此件玉鸭更为精致,其背负的谷穗既有岁岁平安之意又有五谷丰登之祈,寓意不俗,是一件艺术水平很高的作品。
青玉双连尊青玉双连尊,清,高27.4cm,长26cm,宽13.5cm。
此尊玉色青白,无瑕斑及杂色。
高、低二尊,下体相连。
高尊圆口无盖,颈部环一凤,展翅似飞翔,腹上部较粗,浅浮雕夔龙纹,两侧各一象首,下套活环。
低尊扁而宽,有椭圆形盖,上饰浅浮雕夔凤纹,宽腹,亦饰夔龙纹。
两尊相连处亦雕一凤,与另一凤呼应。
器底有篆书“大清乾隆年制”款。
此件双连尊是清中期制造的宫廷陈列品,设计巧妙,于仿古中融入新意,加工工艺精致,是乾隆时期宫廷玉器的代表作品。
白玉羊首耳瓶白玉羊首耳瓶,清,高27.5cm,口径5.4×7cm,足径5.5×7.9cm。
清宫旧藏。
椭圆形,细颈,宽腹,双耳,椭圆足。
盖顶下凸起绳纹一周。
颈部浅雕夔带纹,腹琢莲瓣纹,肩两侧凸离羊首耳。
中国国宝级古董玉器欣赏
珍宝玉兽面纹圭玉兽面纹圭,长,宽,厚。
玉料表面经染色呈漆黑色,器身扁而长,一端略宽,有刃,另一端有一孔。
圭两面皆有纹饰,一面中部为阴线兽面纹,兽面的上、下方分别饰阴线绳纹及成组的凸线,另一面的主体纹饰同前一面大体相同,下方有一组凸线构成的变形兽面纹。
目前为止,考古发掘中尚未发现有类似凸线纹饰的玉圭,对这件玉圭的制造年代,学者多有推测,一些学者认为,玉圭应为新石器时代晚期的作品。
玉鹰攫人首佩玉鹰攫人首佩,长,宽,厚。
佩玉料呈青黄色,局部有褐色斑,片状,边缘略薄,两面图案相同。
作品上部为一只展翅之鹰,鹰头侧转,双爪下垂各抓一人首。
作品为镂雕,鹰身上的一些装饰纹用凸起的线条组成,这些工艺同新石器时代石家河文化的玉器工艺类似。
同样题材的镂雕玉器在上海博物馆及天津艺术博物馆都有收藏,带有类似的鹰鸟纹图案的玉圭在一些博物馆也有收藏,有的学者推测这些作品为新石器时代晚期制造。
此佩图案较复杂,鹰翅上端与人首间装饰的含义尚不明确,作品表现的可能是远古时期的氏族图腾,鹰是氏族的徽号,而鹰爪抓的应是战败的敌人之首级。
玉花斑弧刃斧玉花斑弧刃斧,新石器时代含山文化,长,宽。
此玉斧玉料呈青灰色并有较多的自然纹理而形成暗花。
斧为长条形,略扁,刃部呈前凸的弧状,斧顶略窄,近顶部有一圆孔。
此玉斧于1987年在安徽省含山县凌家滩新石器时代墓地的M4号墓葬出土。
墓葬中有大量的随葬玉器,其中包含许多精品,如玉勺、玉龟甲、玉刻图板等,并有大量玉斧。
由此推测,墓主人是地位显赫的人物,所葬玉斧既象征权力,又标志着财产的丰厚。
此件玉斧是随葬玉斧中制作最精致的一件,斧的刃部锋利,有一定的厚度和重量,具有实用性。
其玉材虽因埋葬时间久远而发生了颜色的变化,但仍不失华丽的本色。
斧的表面光滑,磨制精细,顶部略糙,可知顶部原嵌于木柄中因而未将其磨光。
此件作品显示出玉斧由实用工具向礼仪用器的转化。
玉刻图长方形板玉刻图长方形板,新石器时代含山文化,长,宽,厚。
中国传世玉器(辽金时期篇)
中国传世玉器(辽金时期篇)雁衔枝纹玉佩辽金时期高4.5、宽4.4、厚0.3厘米现藏于天津博物馆玉质青白色,多黑褐色沁斑。
大雁圆形眼,喙衔一芦枝。
此佩采用镂雕及阴刻线技法琢制,有明显辽金时代风格特征。
鹘攫鹅玉饰辽金时期长6.8、宽7.7、厚1.3厘米现藏于安徽省文物局玉质白色,温润光洁。
玉饰为椭圆形。
环内托透雕鹘、鹅两禽,天鹅体大肥硕,长颈弯曲向上,张口,似展翅挣扎状。
鹘体瘦小,双爪紧抓天鹅首部,嘴啄其颅顶,翅膀向后用力展起,尾巴下压勾起。
鹘腿系绳结,为人工驯养。
鹘、鹅的羽毛用阴刻线琢磨,线条清晰,排列整齐。
雕琢生动有力,构思巧妙,形象逼真,有着很强的写实意义,表现了当时北方少数民族的生活气息与粗犷气概,具有鲜明的“春水玉”时代特征。
虎鹿纹玉饰辽金时期长6.7、宽4、厚1.6厘米现藏于故宫博物院玉质白色,表面带有桂花黄皮。
器体呈扁长方形,两面纹饰不同。
一面利用玉璞黄皮深雕一回首蹲坐之虎和茂密的柞树叶。
两只小鹿在丛林里奔跑。
柞树下灵芝朵朵,一派祥和。
反面浮雕一鹰立于松枝之上,两只喜鹊飞于枝头,右上角还有一阴刻“日”字。
此玉又可称为“秋山”玉,反映了北方少数民族秋天围猎时的山林景色,但无论虎鹿还是鹰鹊,均是一种和谐共处之象,无肃杀之气。
人物纹玉佩辽金时期高6.4、宽4.6、厚0.5厘米现藏于湖北省博物馆玉质青白色。
委角长方形,镂雕枝叶,叶中立一童,着宽袖长袍。
人物纹玉饰辽金时期长3.6、高4.7、厚0.8厘米现藏于广东省博物馆玉质青色,呈片状。
人物跏趺静坐于莲花座上,双手合十。
神像脸部饱满,神态安详,双眼、鼻子、嘴部用阴刻线刻画,头戴宝冠。
两侧各有一童子,童子头大,侧身。
莲座由仰莲组成,莲瓣表面下凹。
绶带结形玉佩辽金时期长8、宽5.9厘米现藏于中国文物信息咨询中心玉质洁白温润。
长方片状。
双面雕工,纹饰为四个结状纹饰相互盘缠在一起,流畅有致。
该佩应为此时期组佩居中部位的主要构件,与内蒙古陈国公主墓出土白玉组佩中的饰件相似。
中国出土玉器全集(12)云南贵州西藏部分4
中国出土玉器全集(12)云南贵州西藏部分4璇玑形玉玦战国直径5.6-5.8、厚0.2厘米贵州省赫章县可乐墓葬出土,现藏干贵州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育玉,呈青灰色,光润,不透明,局部分布有丝网状及块状青绿色。
基本形体为壁形,廓丝外对称分布有四个突出的冠,每地六齿。
这件玦出十干一座竖穴十坑慕,位于死者右耳部位。
玉璜战国左∶长4.2、宽1.05-1.1、厚0.16厘米右∶长3、宽0.7-0.9、厚0.15厘米贵州省赫章县可乐墓葬出土,现藏于贵州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1对。
右件浅灰绿色,光润,不透明。
左件灰白色,光润,不透明,局部有浅绿色透明块,并分布有较多深绿灰色网状纹理。
制作均不甚规整。
2件出于同一墓中、位于死者腰部、相向平列于墓底。
玛瑙管、珠项饰战国至西汉长3.4厘米、直径1厘米左右贵州省赫章县可乐墓葬出土,现藏于贵州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1串24件组成。
玛瑙管,珠主要为鲜艳的桔红色。
圆柱形、有的中部路细。
出土时与玉珠骨珠等间隔成行排放,位于死者颈部。
项饰魏晋南北朝玛瑙球最大直径为2.5厘米多棱橄榄形玛瑙管最大件长5.2、直径2.5厘米碟形玛瑙直径4.1 厘米贵州省平坝县墓葬出土,现藏于贵州省博物馆。
这串项饰由玛瑙、水晶、玉、琥珀、绿松石、料等组成,质地多样,色泽鲜艳,构件多达68 件,以玛瑙球最多,是目前贵州出土串饰中组合件数最多、最丰富的一套。
玉带扣明代通长10.5、宽4.6、厚2.2厘米贵州省贵阳市明墓出土,现藏于贵州省博物馆。
白玉,微透明,光润无瑕钩体扣体均略呈椭圆形,钩体前项睡一回顾龙头为钩、钩体上透雕一口衔芝草盘曲夔龙。
扣"明端凿一圆孔为扣,扣休上亦透雕一衔芝夔龙。
钧体与扣体背面均有圆形纽。
工甚佳。
玉牌明代直径5.4、厚0.4 厘米贵州省贵阳市明墓出土,现藏于贵州省博物馆。
青白玉,微透明,光洁晶莹。
透雕童子一手捧手卷,一手托瑞草。
四周围拥有祥云、花枝。
线条流畅,雕工细腻。
豆荚形玉坠明代高4.7.宽2.3、最厚0.65厘米贵州省贵阳市明墓出土,现藏于贵州省博物馆、翠绿色,不透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