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3118003802_0作文素材之民国大师
作文素材之民国大师·02胡适
02. 胡适■人物概述胡适——新文化中旧道德的楷模,旧伦理中新思想的师表。
胡适被称为“胡博士”,他一生共获得 35 个荣誉博士头衔,中外罕见。
胡适先生的一生用他自己的话可以做一总结:“大胆假设,小心求证;认真做事,严肃做人。
”蒋介石评价胡适是“新文化中旧道德的楷模,旧伦理中新思想的师表”,这是颇值得玩味的。
胡适先生著述丰厚,在哲学、文化研究成果方面值得后人研究、借鉴的东西很多,他的墓志铭由台湾著名学者毛子水撰文,具体如下:“这个为学术和文化的进步,为思想和言论的自由,为民族的尊荣,为人类的幸福而苦心焦思,殚精劳神以致身死的人,现在在这里安息了!我们相信形骸终要化灭,陵谷也会变易,但现在墓中这位哲人所给予世界的光明,将永远存在。
”2010 年,在北大中文系百年系庆之际,北大设立了“胡适人文讲座”,以此欢迎胡适先生“回家”,但是,以胡适名义冠名的讲座,能在多大程度上承续他的人文情怀,传播他的自由理念,并契合时代精神,从而真正请回胡适一代人所代表的精神、气质和操守,尚需观察。
■人物生平胡适(1891.12.17—1962.2.24),汉族,安徽绩溪人。
现代著名学者、诗人、历史家、文学家、哲学家。
因提倡文学革命而成为新文化运动的领袖之一。
自取的名“适”与字“适之”,乃取自当时盛行的达尔文学说“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典故。
父亲:胡传,字铁花,号钝夫,清朝贡生,官至台东直隶州知州,后因战争离台,著有《台湾纪事两种》,1895 年8 月 22 日病殁于厦门。
胡传逝世时胡适尚未满四岁,但胡传已给胡适留下了希望他好好读书的遗嘱。
在胡适的幼年中,虽然父亲不在,但他的母亲冯顺弟时常教导儿子要学习父亲,不要丢脸。
所以自胡适懂事起他已经开始学习和了解胡传的思想了。
他恪守父亲的训示,追求“以期作圣”的人生目标。
可以说,从小时候开始,父亲的影子就一直留在胡适的心中。
并且胡适曾在台湾台东跟随过父亲一段时间,他的心里多多少少对台湾存有一些感情。
作文素材之民国大师·10刘文典
作文素材之民国大师纵横语文教研室10.刘文典一、人物简介 (3)人物事件1:恃才自傲 (3)人物事件2:太上教授 (3)人物事件3:尊重学问 (4)人物事件4:“观世音菩萨”理念 (4)人物事件5:宁以义死,不苟幸生 (4)人物事件6:爱国 (5)人物事件8:违背承诺,该打 (5)二、作文文段 (6)话题1:战火中的宁静 (6)话题2:狂傲与担当 (6)三、适用话题 .................................. 7目录10. 刘文典一、人物简介刘文典,生于1889年,卒于1958年,字叔雅,中国文学史家,民国大学者。
在民主革命思想的影响下,刘文典1913年赴日求学,1916年回国,历任北京大学教授、安徽大学校长、清华大学国文系主任。
终生从事古籍校勘及古代文学研究和教学,著作有《淮南鸿烈集解》《庄子补正》《三余札记》等。
在民国大师中,刘文典的狂生掌故,常被人们奉为佳话。
但是在狂与傲的背后,我们看到的是刘文典对待世事人情的无虚伪、不矫情、不失赤子之真,是对学术的承担,是独立之精神,是自由之思想。
人物事件1:恃才自傲刘文典学贯中西,思想学问博大精深,是当之无愧的学术大师。
但恃才自傲,狷介无比。
他说中国懂得庄子的共有两个半人,一个是庄子本人,另外一个就是他。
如此自夸,非信口开河。
他连搞新文学的沈从文都看不起,在西南联大时,有一次大家躲避日军飞机袭击纷纷奔逃,沈从文经过刘文典时,刘文典大怒,骂道:“陈寅恪跑是为了保存国粹,我跑是为了保存《庄子》;学生跑是为了保存文化火种,可你这个该死的,什么用都没有,跟着跑什么跑啊!”人物事件2:太上教授刘文典非常崇拜陈寅恪,却非常看不起沈从文。
他说:“西南联大真正的教授只有陈寅恪,他应该拿四百块,我应该拿四十块,朱自清应该拿四块钱,沈从文连四毛都不应该给。
现在沈从文都成教授了,那我是什么?太上教授。
”人物事件3:尊重学问刘文典并不是一概狂傲,对学问如渊似海精通十四种语言的陈寅恪先生敬重有加,不敢有半点造次。
作文素材之民国大师·09王国维
作文素材之民国大师纵横语文教研室09.王国维一、人物简介 (3)人物事件1:王国维的辫子 (3)人物事件2:沉湖自尽 (4)人物事件3:“三重境界” (4)人物事件4: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 (6)人物事件5:严肃、认真、谦逊、务实的治学态度6二、经典语句 (7)三、名家评价 (8)四、作文文段 (8)话题1:勇气 (8)话题2:死亡与永恒 (9)话题3:耐住寂寞 (9)话题4:读书 (9)话题5:理想 (10)话题6:奋斗 (10)话题7:收获 (11)五、精选范文 (11)静水流深,方能致远 (11)莫逞高论,修道立德在自身 (12)秉承“六不”做学问 (14)花开无声,方显人生 (16)六、适用话题................................. 17 目录09. 王国维一、人物简介王国维(1877-1927),浙江海宁人。
王国维是中国近、现代相交时期一位享有国际声誉的著名学者,与梁启超、陈寅恪、赵元任并称为清华四大导师。
王国维早年追求新学,接受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思想的影响,把西方哲学、美学思想与中国古典哲学、美学相融合,研究哲学与美学,形成了独特的美学思想体系,继而攻词曲戏剧,后又治史学、古文字学、考古学。
郭沫若称他为新史学的开山,其实不止如此,他平生学无专师,自辟户牖,成就卓越,贡献突出,在教育、哲学、文学、戏曲、美学、史学、古文字学等方面均有很深造诣,为中华民族文化宝库留下了广博精深的学术遗产,被誉为“中国近三百年来学术的结束人,最近八十年来学术的开创者”。
人物事件1:王国维的辫子王国维在受西学浸染极深的清华校园里,头戴白棉布瓜皮小帽,穿长袍,勒条粗布腰带,典型的冬烘先生模样,而且,他顶着一条辫子(那是在辛亥革命后重新续起来的)。
王国维的辫子留得不合时宜,却也并非是为忠君而留——溥仪的辫子已经剪掉了。
看来,保存一点对传统文化的纪念,作为与现实生活抗衡的文化品格象征,才是这条辫子存在的意义。
民国时期的大师们作文800字
民国时期的大师们作文800字
民国时候啊,大师们多得是,一个比一个牛。
鲁迅那老头子,说话尖酸刻薄,但文章写得真叫一个绝!每篇文章都像是在骂人,但人们就是爱看,因为他说出了大家心里的话。
胡适这个人挺斯文,说话总是温文尔雅的。
他喜欢讲科学、民主和自由,这些东西听起来挺高大上的,但胡适就能用大白话给你解释清楚。
他的文章就像是一杯清茶,慢慢品味,越喝越有味。
梅兰芳那戏唱得,哎呦,真是没话说!一个动作、一个眼神,都让人陶醉。
去看他的戏,就像是进了一个仙境,整个人都飘了。
他的唱腔啊,简直就是天籁之音,听得人如痴如醉。
徐悲鸿这个画家,画笔就跟飞毛腿似的,刷刷几笔,一个活灵活现的动物就出现在纸上。
他的画啊,看着就让人热血沸腾,好像自己也能变成画里的那个英雄似的。
这些大师们啊,每个人都是一个传奇。
他们的作品,就像是他们的孩子,每一个都独一无二,每一个都让人爱不释手。
他们不仅
给那个时代留下了宝贵的财富,也给咱们后人留下了无尽的启示和骄傲。
作文素材之民国大师·08黄侃
作文素材之民国大师纵横语文教研室08.黄侃一、人物简介 (3)人物事件1:黄侃的“为徒之道” (3)人物事件2:读书雅趣 (4)人物事件3:“三不来教授” (6)人物事件4:气坏胡适 (6)人物事件5:穿“布衣钉鞋”的教授 (7)人物事件6:未出任何著作的大师 (7)人物事件7:孝子 (7)二、适用话题 (8)三、高考链接.................................. 8 目录08. 黄侃一、人物简介黄侃(1886-1935),著名语言文字学家。
1905年留学日本。
1914年后,曾在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东北大学等学校任教授。
黄侃在经学、文学、哲学各个方面都有很深的造诣,尤其在传统“小学”的音韵、文字、训诂方面更有卓越成就,人称他与章太炎、刘师培为“国学大师”,称他与章太炎为“乾嘉以来小学的集大成者”“传统语言文字学的承前启后人”。
人物事件1:黄侃的“为徒之道”国学大师黄侃生性孤傲,桀骜不驯,一些生活问题也为时人所诟病,但在对老师的态度上,他有着独特的“为徒之道”,与平时判若两人。
黄侃师从章太炎后,对其十分恭敬。
在他眼里,章先生饱读诗书,过目成诵,论及学问,简直无所不能。
在黄侃面前,人们不能做出对章太炎的不敬之举,哪怕只是发发牢骚也不行。
如果有人编排章先生,被黄侃听到了,他就会怒发冲冠,大声争辩,完全不顾及场合、身份。
他将章先生的笔墨视如珍宝,每当作文后得到章先生的批阅,必定将其文字装裱起来珍藏。
知道他这一“癖好”后,章先生有时会特意写几幅字、几首诗送给黄侃。
每当得到这样的“重礼”,黄侃都兴奋得手舞足蹈,反复摩挲,很长时间都不舍得释手。
黄侃在34岁那年,偶然得到机遇,拜刘师培先生为师。
别人都觉得那时他已经名满天下,比刘先生有过之无不及,完全没必要屈尊谒其门下,甚至章太炎都觉得他大可不必如此。
黄侃却执意为之,到刘家行磕头拜师之礼。
他说:“我要学习的《三礼》是刘先生的家学,要是不拜师,我怎么能学到正统的学问呢?这就是道之所存,师之所存吧。
高考作文素材-民国大师冯友兰
冯友兰人物简介人物简介1939年前后,陈立夫以国民政府教育部长身份三度训令西南联大必须遵守教育部新规定,联大教务会议决定致函抗辩。
抗辩函的执笔者即冯友兰先生,冯教授说得不卑不亢:“部中重视高等教育,故指示不厌其详,但准此以往,则大学将直等于教育部高等教育司中一科,同人不敏,窃有未喻。
”陈寅恪纪念王国维的雄文,为学者立出“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的境界,而冯友兰的这篇雄文,则被后人赞为铭刻了一所大学“力争学术自由,反抗思想统制”的光荣品质。
其另一雄文《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纪念碑碑文》,被公认为最能彰显西南联大的精神及其特殊历史意义。
碑文有言:“联合大学以其兼容并包之精神,转移社会一时之风气,内树学术自由之规模,外获民主堡垒之称号,违千夫之诺诺,作一士之谔谔?”此碑永存,而它所代表的学术自由精神在当今学术界却日渐消逝了。
然而,20世纪的学者中,受到见诸文字批判最多的也是冯友兰,谈起20世纪的中国哲学,唯一绕不过去的人还是冯友兰。
一个事实是,外国人因有冯友兰而知中国哲学。
李慎之曾经评价说,冯友兰是一位可超而不可越的人。
只有站在他的肩上,才能看得更远。
就如坎坷动荡的近代中国的命运一样,冯友兰的一生,坎坷与矛盾并生,苦难与责任共存。
冯友兰开始写《中国哲学史新编》时已80多岁,年老多病,“耳目丧其聪明,为书几不成字”,150多万字的著作,一字一句,全由老人口述,助手笔录而成。
他的最后15年,一切都围绕着《中国哲学史新编》的写作。
写作中间多次生病住院,他甚至说:“现在治病,是因为书未写完。
等书写完了,再生病就不必治了”。
冯友兰是拼着性命在写这本他人生最后的大书。
书成后4个月,他安然而去。
高中语文教材中收录冯友兰先生的《人生的境界》,文中将人生的境界分为四等: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
人生的作业古代先哲庄子曾经发出过“人生如白驹过隙”的感叹,形容人生短暂。
但是如何让自己的人生有意义,则因人而异。
在这个过程中,如何完成好人生的作业至关重要。
民国奇僧苏曼殊作文
民国奇僧苏曼殊作文
《民国奇僧苏曼殊》作文一
小朋友们,今天我要给你们讲一个很特别的人的故事,他叫苏曼殊。
苏曼殊是民国时期的一个很神奇的和尚。
他呀,不像我们平常看到的和尚那样一直安安静静地待在寺庙里。
苏曼殊特别喜欢读书和写诗。
他写的诗可有意思啦,就像在跟我们说心里话一样。
比如说,他会写春天的花有多美,会写自己心里的小烦恼。
他还很爱吃糖。
有一次,他因为吃糖太多,把自己的牙都吃坏了,可他还是忍不住要吃。
苏曼殊的人生就像一场奇妙的冒险。
他有时候很开心,有时候又很伤心。
但不管怎么样,他都勇敢地做自己想做的事情。
小朋友们,苏曼殊是不是很有趣呀?
《民国奇僧苏曼殊》作文二
小朋友们,你们知道吗?在民国的时候,有一个叫苏曼殊的和尚。
苏曼殊这个人可厉害了!他画画特别好,画的东西就跟真的一样。
他还很有爱心。
有一次,他看到一只受伤的小鸟,就小心翼翼地把小鸟带回家,给它包扎伤口,照顾它,直到小鸟好起来能飞了才放走。
不过,苏曼殊也有调皮的时候。
他偷偷跑出去玩耍,回来被师傅批评,但是他知错就改。
苏曼殊的故事是不是很精彩呢?希望你们也能像他一样,勇敢又善良。
作文素材——民国大师群像
作文素材——民国大师群像【素材一】陈寅恪——独立之思想,自由之精神陈寅恪海外留学 18 年,既未获得学士学位,也没有可以炫耀的博士桂冠,但这并不妨碍他成为名闻遐迩的学者。
他享有“盖世奇才”的美誉,精通近20个国家的语言,在语言学、史学、佛学等多领域都有极高的造诣。
“文革”时成为“寂寞销魂人”,含冤离世。
没有博士头衔的陈寅恪,却被称为清华园中的“活字典”“教授的教授”。
36岁即和王国维、梁启超、赵元任出任清华国学研究院四大导师。
陈寅恪上课有“三不讲”,幽默风趣,听课的教授远比学生多。
先生具有独立之人格、自由之精神,不吃日军面粉,拒绝台湾提供的优厚待遇。
在大灾难面前,陈寅恪始终恪守着民族的史学传统:“国可以亡,史不可断,只要还有人在书写她的历史,这个民族的文化就绵延不绝。
”在严酷的抗战环境中,陈寅恪顽强地为后世留下了他对中国唐代历史的系统研究。
“家亡国破此身留,客馆春寒却似秋”,在几乎没有参考书籍的情况下,陈寅恪撰写了两部不朽的中古史名著——《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和《唐代政治史述论稿》。
在国际汉学界具有广泛影响的《剑桥中国史》提到陈寅恪时,给予了异乎寻常的褒奖:“解释这一时期政治和制度史的第二个大贡献是伟大的中国史学家陈寅恪做出的,他提出的关于唐代政治和制度的观点,远比以往发表的任何观点扎实、严谨和令人信服。
”建国后沉浸于学术研究的陈寅恪,拒绝出任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二所所长一职。
他说:“我的思想、我的主张完全见于我所写的王国维纪念碑的碑文中。
”陈寅恪在碑文中表达了这样的思想:读书治学,只有挣脱了世俗概念的桎梏,真理才能得以发扬。
陈寅恪认为,包括他和王国维在内的任何人,在学术上都会有错,可以商量和争论,但如果没有独立的精神、自由的意志,就不能发扬真理,就不能研究学术。
在这个意义上,他说:“我要请的人、要带的徒弟,都要有自由思想、独立精神,不是这样,即不是我的学生。
”晚年双目失明的陈寅恪耗费整整10 年时间完成 85 万字的巨著《柳如是别传》,这部“痛哭古人,留赠来者”的书,展示了百年中国的一位大学者的大手笔。
民国技艺高超的人物作文
民国技艺高超的人物作文
民国那些手艺绝顶的牛人。
咱聊聊民国那会儿,有个叫李墨的书法家,他的字儿写得,哎呦,那叫一个绝!你看了就知道,每个字都像是从画里蹦出来的,
那流畅感,就像是江水奔流不息。
还有王裁缝,那家伙的手艺真不是盖的。
不管你是想要旗袍还
是西装,他都能给你整得漂漂亮亮的。
他那针线活儿,简直就是艺
术品啊,看着都让人舍不得穿。
说到茶艺,不得不提张大师。
他那泡茶的功夫,简直了!每次
看他泡茶,我都觉得是一种享受。
那茶香味儿,隔老远就能闻到,
简直让人陶醉。
再说说那神医周大夫,他的医术可真是神了!不管啥病,到他
那儿都能给你治好。
而且他还特别有耐心,每次看病都跟你聊半天,让你感觉特别舒服。
这些人在民国那会儿,可都是响当当的人物。
他们的手艺,不
仅仅是技术,更是一种艺术,一种对生活的热爱和追求。
每次提到他们,我都觉得特别骄傲,因为咱们中国,就是有这么一群手艺绝顶的人!。
作文素材人物:民国大师级男女代表人物
作文素材人物:民国大师级男女代表人物林语堂+朱自清+汪曾祺独立什么人:林语堂是中国现代著名作家、翻译家和学者。
什么事:他小时候就喜欢翻阅父亲的诗书,还能快速背诵,天赋甚高。
年轻时他曾赴海外留学,见识到了西方优秀的文化,开拓了眼界。
学贯中西的文化背景给予了他包容的心态,让他更加客观地审视社会。
在那个动荡不安的时代,提倡幽默和性灵的林语堂无疑是一个“不合时宜”的存在。
然而他却向往道家的智慧,渴望跳出旋涡,只做一个纯粹的文人。
什么点:正所谓文如其人,言为心声,一位作家的人品,多多少少都会渗透在自己的作品中。
林语堂承认国民的缺点,尊重传统文化、接纳西方文明,不但能正确认识自身的局限,还能坚持独立自由的思想。
幽默什么人:林语堂是中国现代著名作家、翻译家和学者。
什么事:他年轻时曾赴海外留学,见识到了西方优秀的文化,开拓了眼界。
学贯中西的文化背景给予了他包容的心态,让他更加客观地审视社会。
生活处处有艺术,因为秉承这一观点,他习惯以一种诗意的态度去对待生活。
林语堂的艺术创作大都来自于生活点滴,幽默的语言只是一层外壳,内里包裹的是一颗善于观察、长于思考的本心。
什么点:郁达夫曾说他“生性憨直,浑朴天真”,这高度概括了他直爽从容的人生态度。
于他而言,幽默是人生的本色,多一丝诙谐,生命将变得更加轻盈可爱。
创新什么人:林语堂是中国现代著名作家、翻译家和学者。
什么事:在世人眼中,他是一位货真价实的文人。
但是林语堂却并不满足于这一种身份。
他的人生随性而为,不为自己设限,除了文学创作之外,林语堂对各种“发明创造”兴趣浓厚——为了造出中文打字机,他翻烂了书,每天夜以继日地研究。
这一研究就是半辈子,前后耗时数十年。
好在功夫不负有心人,他斥巨资研制的打字机最终成功问世。
什么点:林语堂曾说:“人必有痴,而后有成。
”靠着这一点“痴心”,他成为了文坛巨匠,也圆了儿时的梦想。
“痴”不仅仅是对一件事的专一,更是在漫长生命里对于未知世界不断的上下求索。
高考作文素材-民国大师蔡元培人物简介
蔡元培人物简介蔡元培(1868-1940),字鹤卿,又字仲申、民友、孑民,乳名阿培,曾化名蔡振、周子余。
浙江绍兴山阴县人。
著名革命家、教育家、政治家。
前清举人,1892年为翰林,1894年补翰林院编修,后任绍兴中西学堂监督。
1902年与章炳麟等发起组织爱国学社和爱国女学,创办《俄事警闻》(后改为《警钟日报》),提倡民权,鼓吹革命。
1904年组织光复会,次年加入同盟会。
辛亥革命后任南京临时政府教育总长,发表《对教育方针之意见》,批判封建教育制度。
提出修改学制、男女同校、废除读经等改革措施。
1917年任北京大学校长,积极支持李大钊等倡导的新文化运动,实行教授治校。
1927年任国民党政府大学院院长,后任中央研究院院长。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倡导抗日。
1932年与宋庆龄等人组织中国民权保障同盟,积极组织爱国民主抗日运动。
抗战爆发后,主张对日抗战,支持国共合作。
上海沦陷后,移居香港。
1940年3月5日病逝。
一百多年来,北大的校长走马灯似地换了不少人。
但是只要一提起北大校长,让人首先想起的还是蔡元培校长。
在北大昔日的历史传统和今日的格局气象中,蔡元培更内化为一种象征与启示,堪称风采依旧,因为有后来者“以口为碑,以心为碑,以文为碑”。
一、改造北京大学1917年1月,在黎元洪政府教育总长范源濂的敦请和孙中山的劝促下,出身翰林的前清举人蔡元培就任北京大学校长。
北京大学的前身,是1898年百日维新期间创立的京师大学堂。
当时,许多学生继承着清末老爷式的作风,只想混个毕业资格,作为升官发财的敲门砖。
少数肯读书的,也多抱着学而优则仕的观念,把读书当做求取功名利禄的捷径,对学术研究并无兴趣。
至于教员,不学无术、混饭度日的大有人在。
这就是他就任之前北大的校风。
蔡元培到校后,第一次发表演说,即指明:“大学学生当以研究学术为天职,不当以大学为升官发财的阶梯。
”为贯彻这一方针,他提出“学术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思想,提倡民主精神,推广近代科学文明,广泛调整科系及课程设置,扩充文、理科各系,随后又沟通文理,合为一科,设置研究所,改年级制为学分制。
民国技艺高超的人物作文
民国技艺高超的人物作文
民国时期,真的是个神仙打架的时代,高手如云,各显神通。
就说梅兰芳吧,那时候谁不知道他?每次上台,那嗓子一亮,全场都得静下来听。
他演的那戏,动作、表情,都太到位了,简直就是活脱脱的戏中人。
大家都说他把京剧带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还有于右任,写的一手好字!看他写字简直就是种享受。
他的字就像他的性格,大气磅礴,每一笔都有力量。
听说他的字在国外都很有名,真是给咱中国人长脸。
说到建筑,那必须得提梁思成。
他对古建筑的研究,简直是到了痴迷的程度。
他不仅懂理论,还亲自下场修复古迹。
有他在,那些古老的建筑就像有了灵魂。
徐悲鸿的画,也是一绝。
他的画里,不仅有中国传统的感觉,还有一些西方的元素。
他的马,画得跟真的一样,好像随时能从画里跑出来。
他的画,简直就是一种情感的宣泄。
还有吴清源,围棋玩得溜啊!跟他下棋的人,据说都被他的棋
艺给震撼了。
他的围棋水平,在国内是顶尖的,国际上也是赫赫有名。
他下棋的时候,那专注的样子,真是太帅了!
这些人,都是民国时期的瑰宝,各有各的绝活,各有各的风采。
他们不仅技艺高超,还都很有个性,真的是让人佩服得五体投地。
高考素材库-民国大师5篇
高考素材库-民国大师5篇第一篇:高考素材库-民国大师细节中的民国大学与大师游宇明一、我们为什么要研究民国的大学与大师民国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时代,一方面战火纷飞,物价飞涨,民不聊生;另一方面这一时期文化、科学相当繁荣,大师辈出。
我每次读有关民国大学和民国大师的著作,几乎都会热血沸腾,深为民国大学的坚守和民国大师的精神气度感动。
我对民国大学和民国大师非常感兴趣,多年来写下了大量有关民国大学和民国文人的文字,月内将由浙江大学出版社结集出版,书名叫《不为繁华易素心.民国文人风骨》。
我的这些写民国文人的作品在国内有一定影响,承蒙报刊看重,2011年11月24日的《北京日报》、2012年第1期《杂文月刊》和《湘声报》等都发表了专题评论。
二、民国的大学(一)民国大学教授对校内事务有充分的发言权民国大学的重大事项主要由教授会和评议会决定。
教授会是由全体教授、副教授组成的议事机构,评议会则由校长、教务长和教授会选出的教授代表组成。
我们不妨以清华大学为例,看看教授会、评议会干些什么。
1926年4月15日,清华教职员会议三读通过了《清华学校组织大纲》,大纲设了两个重要的权力机关,一为评议会,一为教授会。
教授会的职权是:1、选举评议员及教务长;2、审定全校课程;3、议决向评议会建议事件;4、议决其他教务上公共事项;5、讨论决定由评议会以三分之二通过提出对本组织大纲之修正案。
评议会,则由校长、教务长及教授会互选出的评议员共7人组成,校长为主席,职权范围是:1、规定全校教育方针;2、议决各学系的废立与变更;3、议决校内各机关的废立与变更;4、制定校内各种规则;5、委任财务、训育、出版、建筑四种常设委员会委员;6、审定预算决算;7、授予学位;8、议决教授、讲师与行政部各主任之任免;9、议决其他重要事项。
此外,各系的主任,也由该系教授、教员于教授中推举,任期二年。
甚至出任院长和校长的人选也得事先征询评议会的同意。
由此可见,教授会、评议会掌控了学校的教育方针和人、财、物之权力。
作文素材之民国大师·01陈寅恪
01. 陈寅恪陈寅恪海外留学18 年,既未获得学士学位,也没有可以炫耀的博士桂冠,但这并不妨碍他成为名闻遐迩的学者。
他享有“盖世奇才”的美誉,精通近20 个国家的语言,在语言学、史学、佛学等多领域都有极高的造诣。
“文革”时成为“寂寞销魂人”,含冤离世。
没有博士头衔的陈寅恪,却被称为清华园中的“活字典”“教授的教授”。
36 岁即和王国维、梁启超、赵元任出任清华国学研究院四大导师。
陈寅恪上课有“三不讲”,幽默风趣,听课的教授远比学生多。
先生具有独立之人格、自由之精神,不吃日军面粉,拒绝台湾提供的优厚待遇。
在大灾难面前,陈寅恪始终恪守着民族的史学传统:“国可以亡,史不可断,只要还有人在书写她的历史,这个民族的文化就绵延不绝。
” 在严酷的抗战环境中,陈寅恪顽强地为后世留下了他对中国唐代历史的系统研究。
“家亡国破此身留,客馆春寒却似秋”,在几乎没有参考书籍的情况下,陈寅恪撰写了两部不朽的中古史名著——《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和《唐代政治史述论稿》。
在国际汉学界具有广泛影响的《剑桥中国史》提到陈寅恪时,给予了异乎寻常的褒奖:“解释这一时期政治和制度史的第二个大贡献是伟大的中国史学家陈寅恪做出的,他提出的关于唐代政治和制度的观点,远比以往发表的任何观点扎实、严谨和令人信服。
”建国后沉浸于学术研究的陈寅恪,拒绝出任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二所所长一职。
他说:“我的思想、我的主张完全见于我所写的王国维纪念碑的碑文中。
”陈寅恪在碑文中表达了这样的思想:读书治学,只有挣脱了世俗概念的桎梏,真理才能得以发扬。
陈寅恪认为,包括他和王国维在内的任何人,在学术上都会有错,可以商量和争论,但如果没有独立的精神、自由的意志,就不能发扬真理,就不能研究学术。
在这个意义上,他说:“我要请的人、要带的徒弟,都要有自由思想、独立精神,不是这样,即不是我的学生。
”晚年双目失明的陈寅恪耗费整整 10 年时间完成 85 万字的巨著《柳如是别传》,这部“痛哭古人,留赠来者”的书,展示了百年中国的一位大学者的大手笔。
民国时期的大师们作文800字
民国时期的大师们作文800字英文回答:During the Republican era in China, there were many great masters who made significant contributions in various fields. These masters were experts in their respective areas and their works continue to influence us today.One of the most renowned masters of that time was Lu Xun, a prominent writer and thinker. He was known for his powerful and thought-provoking writings, which exposed the social and political issues of his time. Lu Xun's works, such as "The True Story of Ah Q" and "Diary of a Madman," are still widely read and studied in schools and universities. His writings had a profound impact on Chinese literature and paved the way for the modern Chineseliterary movement.Another master during the Republican era was Zhang Daqian, a famous painter and calligrapher. Zhang was knownfor his master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painting techniques and his ability to blend traditional and modern styles. His paintings captured the beauty of nature and expressed his emotions and thoughts. Zhang's works are highly valued in the art world and continue to inspire artists today.In addition to literature and art, there were also masters in the field of education during the Republican era. Tao Xingzhi, a renowned educator, advocated for progressive education and emphasized the importance of cultivating students' creativity and critical thinking skills. He believed that education should be student-centered and focused on practical skills. Tao's ideas greatly influenced educational reforms in China and his methods are still relevant in today's education system.Apart from these masters, there were also influential figures in politics and philosophy during the Republican era. Sun Yat-sen, the founding father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played a crucial role in overthrowing the Qing dynasty and establishing a democratic government. His Three Principles of the People, which emphasized nationalism,democracy, and people's livelihood, laid the foundation for modern China. Sun's revolutionary ideas continue to shape the political landscape of China.中文回答:民国时期,有许多伟大的大师在各个领域做出了重要贡献。
作文素材之民国大师·03林语堂
03. 林语堂■人物简介林语堂先生一生著作等身,很多作品成为东西方文学界、文化界所推崇的经典名著,版本众多、流传甚广,他曾被美国文化界列为“二十世纪智慧人物”之一。
林语堂提倡“以自我为中心,以闲适为格调” 的小品文,成为论语派主要人物。
1935 年后,在美国用英文写《吾国与吾民》《风声鹤唳》《孔子的智慧》《生活的艺术》,在法国写《京华烟云》等文化著作和长篇小说。
他将孔孟老庄哲学和陶渊明、李白、苏东坡、曹雪芹等人的文学作品英译推介海外。
林语堂是第一位以英文书写扬名海外的中国作家,也是集语言学家、哲学家、文学家于一身的著名学者。
林语堂一生曾 3 次被提名诺贝尔文学奖候选人。
他的《生活的艺术》在美国被重印 40 次,并被译成英、法、意、荷等国文字,成为欧美各阶层的“枕边书”。
同时他本人也是发明家,曾发明过打字机,获得了美国专利。
林语堂把自己的书房命名为“有不为斋”。
他受儒家“有为”的思想影响,也欣赏道家的“无为”;生活态度是以“有为”为中心,但也往往有“不为”的事。
他为自己写了一副对联:“两脚踏东西文化,一心评宇宙文章。
”林语堂自称,成功的秘诀是写的东西必须是心得之言,有见地,有力量。
鲁迅在世时,常把林语堂骂得狗血喷头。
可在鲁迅去世以后,林语堂这样写道:“鲁迅顾我,我喜相知;鲁迅弃我,我亦无悔。
” 在《生活的艺术》中,他写道:让我和草木为友,和土壤相亲,我便已觉得心满意足。
我的灵魂很舒服地在泥土里蠕动,觉得很快乐。
当一个富有良知、担当道义的作家,应在著作里展示美好与希望,创造更多诗意的生活和空间,犹如他在长篇小说《京华烟云》里,塑造的道家女子形象姚木兰那样,身在乱世,始终“正直自持,则外邪不能侵”。
就是说,如果外部世界是邪恶的,只要自身周正,也能够安然度过灾患。
林语堂先生有这样一段关于文学阅读的精彩感悟:“一个人如果没有自己所喜爱的作家,即等于一个飘荡的灵魂,他始终是一个不成胎的卵子,不结子的雄蕊。
所喜爱的作家或文学爱人,就是他灵魂的花粉。
民国时期的大师们作文
民国时期的大师们作文英文回答:During the Republican era in China, there were several renowned masters who excelled in various fields. These masters made significant contributions to the cultural and intellectual development of the country. In this essay, I will discuss the achievements and influence of three prominent masters from that period.Firstly, let's talk about the great calligrapher, Wang Xizhi. Wang Xizhi's calligraphy is considered a pinnacle of Chinese art and has had a profound impact on subsequent generations. His unique style, characterized by elegant brushwork and graceful compositions, set a new standard for calligraphy. His most famous work, the "Preface to the Orchid Pavilion Collection," is widely regarded as a masterpiece. Wang Xizhi's calligraphy not only embodies the spirit of the time but also reflects his own personality and emotions.中文回答:在民国时期,有几位著名的大师在各个领域取得了杰出的成就。
民国时期的大师们作文
民国时期的大师们作文英文回答:As a student of history, I have always been fascinated by the great masters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era. These masters were not only talented in their respective fields, but also played a significant role in shaping the cultural and intellectual landscape of the time. Their works continue to inspire and influence people today.One of the most prominent figures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era is the renowned painter Zhang Daqian. Zhang Daqian was a master of traditional Chinese ink painting, and he was also skilled in Western oil painting. His works are known for their bold and expressive brushwork, as well as their innovative use of color. One of his most famous works is "The Lotus in the Wind," which showcases his mastery of both traditional and modern techniques. Zhang Daqian's ability to seamlessly blend Eastern and Western artistic styles made him a trailblazer in the art world.Another influential figure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era is the philosopher and educator Hu Shih. Hu Shih was a leading figure in the New Culture Movement, which sought to modernize Chinese society through the promotion of science, democracy, and vernacular language. He was a strongadvocate for the use of the vernacular Chinese language in literature and education, and his efforts played a crucial role in 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 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Hu Shih's ideas and writings continue to be studied and celebrated for their impact on Chinese intellectual history.These masters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era were not without their controversies and contradictions. For example, Zhang Daqian's prolific career was marred by allegations of forgery, as he was known to recreate and replicate ancient Chinese paintings and sell them as authentic. While some view this as a stain on his legacy, others argue that his skill in imitation was a form of artistic homage and a testament to his technical mastery. Similarly, Hu Shih's advocacy for vernacular language was met with resistancefrom traditionalists who saw it as a threat to the purity of the Chinese language. Despite these criticisms, the legacies of Zhang Daqian and Hu Shih endure, as their contributions to art and culture continue to be celebrated and studied.中文回答:作为一个历史学的学生,我一直对民国时期的大师们充满着兴趣。
初一作文:我心中的民国大师作文1000字
我心中的民国大师也许是父亲告诉我儿时他总哼唱着你写的歌词哄我入睡,也许是我长大后偶然看了关于你的传记,也许是我自己也如同你般是个多情善感的人……我对于你的热爱与日俱增,你在我心中,音容笑貌日益丰满润泽。
你,就是我心中的大师!1941年那个滴水成冰的日子,你的好友许幻园在大雪中来到你的家门外,对着屋内的你喊:“叔同兄,我家破产了,后会有期!”挥泪而别。
你看着大雪中萧瑟的身影,茫然而怅惘地伫立了一个时辰,心中不舍,痛恨这糟糕透顶的人间世。
回屋后,你在泪眼朦胧中写下这篇20世纪中国最美丽的歌词:“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这篇歌词是那个时代的美丽幻影么?那个黑暗而压抑的时代,新旧激烈冲突的时代,却又大才辈出的时代!生活在那个大时代的你,令我扶颊长叹,心神往之。
8岁的你,正式拜常云庄先生为师,攻读《四书》《孝经》《毛诗》《左传》《尔雅》《文选》等,同时学习书法、金石等技艺。
13岁读《尔雅》《说文》等,习训诂之学。
15岁读《左传》《汉史精华录》等。
是年诵有“人生犹似西山日,富贵终如草上霜”句。
17岁从天津名士赵幼梅学诗词,兼习辞赋、八股。
喜读唐五代诗词,尤爱读王维诗。
又从津门书印名家唐静岩学篆书及治印,并与津门同辈名士交游。
而后你又负笈游学日本,毕业于东京美术学校。
这样的学习经历,铸就了你极为深厚的国学和西学基础!你和那个时代很多热血的年轻人一样,对这个国家、民族的前途充满忧患之情!年轻、充满蓬勃生命力的你,向往维新变法,思想激进,热血爱国。
你反串出演《茶花女》博众人关注,接着成功排演《黑奴吁天录》,影响了一大批和你一样热血激进的年轻人,但不久便遭到当局禁演。
令我有时候不由猜想,是否这时候便埋下了遁入空门的的种子?34岁的你在"浙一师"教音乐、图画。
令学生惊奇的是,你的国文比国文先生高,你的英文比英文教师强,你的历史比历史先生更有研究。
你是书法篆刻家,又是话剧的鼻祖。
民国的大师
民国的大师民国,中国历史上一个很短的时代,从1911年到1949年,共39年的时间在历史的长河中不过弹指一挥间。
这段时间军阀林立,政局混乱;两党相争,战事连绵;外敌入侵,生灵涂炭,国家处于生死存亡之际,老百姓处于饥寒交迫之中。
但是就是这样的时代,中国思想界、科学界、艺术界、文学界、教育界却空前发展,诞生了一大批在中国历史上极具影响力的大师。
大师们其言痛快淋漓;其行洒脱不羁,迸射出了中国文人最自由、强健的精神力量。
可以说,在整个中国文化史上,再也没有第二个时期能像民国时期这样,既大师辈出,又个性十足,堪称中国文化史上的绝唱。
大师们用毕生精力,将浩浩几千年中国文化重新整理,如中国哲学史、中国小说史、中国政治史、中国军事史、中国宗教史、中国民俗史、中国服装史……都是在这一时期整理出来的。
民国时期大师们的功劳可归结为:一是大批引入西方先进文化,二是在中国传播引进的西方文化,各种讲学办报纸,政治革新等。
如当时搞的新文化运动,推广白话文,让文化学习的难度降低;引入西方现代的研究方法,帮助中国的文化开始推进。
民国时期之所以有这么多大师,一是民国这一特殊时代问题,这一时期积压了几百年希望做学问的文人爆发,之前一直被各种原因束缚。
加之,当时学习西方先进文化是时代主旋律,语言是文化的基础。
在那个变革的时代里,那些大师都极具使命感与责任感,他们为国家效力的最直接表现无外乎两种,一种是将国外精华引进中国,为政府所用,一种是将国外精华教授给学生,为社会所用,现代其实精通多国语言的也有很多,只是在历史舞台上不能有特别大的作为,这是时代问题,所谓时势造英雄。
“国学”是对中国学术的简称,“大师”是指人们对在学问或艺术上有很深造诣者的尊称,“国学大师”则是指其学问在“国学”研究之范围内属于出类拔萃者。
同时,“国学大师”不能光看其学问,还要看其道德即人品、文品,看其文品与人品是否统一。
国学包括中国古代的哲学、史学、宗教学、文学、礼俗学、考据学、伦理学以及中医学、农学、术数、地理、政治、经济及书画、音乐、建筑等诸多方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08.黄侃1纵横语文教研室作文素材之民国大师一、人物简介 (3)人物事件1:黄侃的“为徒之道” (3)人物事件2:读书雅趣 (4)人物事件3:“三不来教授” (6)人物事件4:气坏胡适 (6)人物事件5:穿“布衣钉鞋”的教授 (7)人物事件6:未出任何著作的大师 (7)人物事件7:孝子 (7)二、适用话题 (8)三、高考链接.................................. 8目录08.黄侃一、人物简介黄侃(1886-1935),著名语言文字学家。
1905年留学日本。
1914年后,曾在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东北大学等学校任教授。
黄侃在经学、文学、哲学各个方面都有很深的造诣,尤其在传统“小学”的音韵、文字、训诂方面更有卓越成就,人称他与章太炎、刘师培为“国学大师”,称他与章太炎为“乾嘉以来小学的集大成者”“传统语言文字学的承前启后人”。
人物事件1:黄侃的“为徒之道”国学大师黄侃生性孤傲,桀骜不驯,一些生活问题也为时人所诟病,但在对老师的态度上,他有着独特的“为徒之道”,与平时判若两人。
黄侃师从章太炎后,对其十分恭敬。
在他眼里,章先生饱读诗书,过目成诵,论及学问,简直无所不能。
在黄侃面前,人们不能做出对章太炎的不敬之举,哪怕只是发发牢骚也不行。
如果有人编排章先生,被黄侃听到了,他就会怒发冲冠,大声争辩,完全不顾及场合、身份。
他将章先生的笔墨视如珍宝,每当作文后得到章先生的批阅,必定将其文字装裱起来珍藏。
知道他这一“癖好”后,章先生有时会特意写几幅字、几首诗送给黄侃。
每当得到这样的“重礼”,黄侃都兴奋得手舞足蹈,反复摩挲,很长时间都不舍得释手。
黄侃在34岁那年,偶然得到机遇,拜刘师培先生为师。
别人都觉得那时他已经名满天下,比刘先生有过之无不及,完全没必要屈尊3谒其门下,甚至章太炎都觉得他大可不必如此。
黄侃却执意为之,到刘家行磕头拜师之礼。
他说:“我要学习的《三礼》是刘先生的家学,要是不拜师,我怎么能学到正统的学问呢?这就是道之所存,师之所存吧。
”可惜,刘师培在正式收黄侃为徒后不久就病逝了。
但黄侃念念不忘,将其墓志铭做成拓片装裱后挂于书房,自称:“朝夕面对,如见师恩。
”黄侃尊重老师,并特别看重和老师交往的礼节;重视学问,在学问面前没有先生后生;时刻保持一颗公正的心,实事求是,从不做厚此薄彼的言论。
此三点,可谓黄侃的“为徒之道”。
正是因为深谙此道,黄侃终成国学大家。
人物事件2:读书雅趣黄侃是著名的国学大师、语言文字学家,与其师章太炎并称为“章黄学派”。
黄侃一生严谨治学,读书极多,且很有心得,总结他的这些读书经验,对于后学来说,不无帮助。
黄侃9岁能读《经》,日逾千言;10岁便已读完四书五经,人呼“神童”。
父亲黄云鹄曾致信黄侃劝诫道:“尔负圣童之誉,须时时策励自己,古人爱惜分阴,勿谓年少,转瞬即老矣。
读经之外,或借诗文以治天趣,亦不可忽。
”在那个时代,黄云鹄能注意“借诗文以治天趣”是不易的。
天趣不仅可以培养个性,对黄侃日后深厚的文学修养也起了巨大的作用。
黄侃读书非常认真,他曾言,“要如一字不识人”,方能读书。
意思是对书要存有敬畏之心,只有空腹以待,才能充分吸收。
黄侃读4书,喜欢随手圈点,许多书都不止圈点了一遍。
他曾圈点《文选》数十遍,圈点《汉书》《新唐书》等三遍。
《清史稿》全书一百册,七百卷,他从头到尾,一卷一卷地评加圈点,绝不跳过。
对于重要的书籍,黄侃总是正襟危坐地去点读。
每次读书之前,记下启卷时日,读完,再记下时日。
因此,他把读书时只是随便翻翻,点读数篇辄止者称作“杀书头”。
他生平最恨“杀书头”,说这种人,一生都不会读好书,并且还关系他本人的寿命。
黄侃曾说:“书是给人读的,尽管在上面批写,不要把它奉为神明似的。
”他读清代著名经学家郝懿行的《尔雅义疏》,每篇几乎都写得满满的,认为郝氏不对的地方,他便给他一条“红勒帛”。
黄侃终日醉心读书做学问,常废寝忘食。
一次,朋友登门拜访,进门只见黄侃一手捧书,一手拿馒头,放到嘴边欲吃,却又停下。
朋友知黄侃正沉溺其中,便静坐等候。
忽然,朋友只听“啪”的一声,一看,原来黄侃读到开心处,先在桌上猛一击掌,再将馒头蘸着朱砂和墨汁放入嘴里,顿时成了一个大花脸。
朋友笑道:“你这哪里是读书,分明是吃书啊!”黄侃在日记中常为琐事扰其读书而苦,又以能多读书为快。
他日记中常记载:“假日,终日有人来,不能读书,甚苦。
”“客多,无暇看书,此日可惜。
”如果一日中能多读书,他则非常高兴:“竟日得读书,最乐。
”“今日所览特多,也快也。
”有一次,黄侃与学生陆宗达闲聊,黄问陆:“一个人什么时候最高兴?”陆不知道老师此问何意,就乱猜一通,说这个最高兴,又说5那个最高兴。
黄侃听后,都只是摇摇头。
最后,陆问老师答案是什么,黄侃笑着说:“是一本书圈点到最后一卷,还剩末一篇儿的时候最高兴”。
这次谈话让陆宗达终生铭记于心。
人物事件3:“三不来教授”黄侃在中央大学任教时,被称为“三不来教授”,即下雨不来,降雪不来、刮风不来,所以上课经常缺席,以至于许多学生与员工不认识他。
某一学期学校作出新规定,任何人入校,都要佩戴学校校徽。
这一天,黄侃入校授课,门警因他无校徽而不让进去。
他说:“我是教授。
”门警说:“管你教授不教授,要有校徽才准进。
”他仔细看了门警几眼,然后说:“我看你倒是有校徽,就请你去上课好了!”说完,便把皮包、讲义交给门警,扬长而去。
黄侃和居正是老朋友了,平时去居公馆都无须传报。
这天门卫换了个新来的人,不认识黄侃,向他要名片,他大怒道:“我就是名片,你将我拿进去好了!”吵闹声传到居正那里,居正忙赶出来,连赔不是。
黄侃忿忿地说:“我看你这官再做几年,连人都不做了。
”居苦笑道:“官本来就不是人做的。
”人物事件4:气坏胡适一次宴会上,胡适偶尔谈及墨学,黄侃却一旁骂道:“现在讲墨学的人,都是些混账王八!”胡适赫然。
一会黄又骂道:“便是适之的尊翁,也是混账王八!”胡适忍无可忍,正欲发作,黄却大笑说:“且息怒,我在试你,墨子兼爱,是无父也。
你今有父,何足以谈论墨子?我不是骂你,聊试之耳!”胡适气得一时说不出话来。
6是真名士自风流,大师的这些“恶搞”虽有戏谑之处,但无不是他们真性情的流露!人物事件5:穿“布衣钉鞋”的教授在中央大学兼课的名流颇多,教授们大都西装革履,汽车进出,最起码也有黄包车。
唯黄侃进出,每着一件半新不旧的长衫或长袍,一块青布包几本常读之书。
一个雨天,其它教授穿胶鞋赴校,而黄侃却穿一钉鞋。
课后,天放晴,黄侃便换上便鞋,将钉鞋用报纸包上挟着出校门。
新来的门卫不认识黄侃,见此公土气,且携带一包东西,便上前盘问,并要检查纸包。
黄放下纸包而去,此后几天一直未去上课。
系主任见黄教授连续几天未到校,以为生病,便登门探望。
黄则闭口不言,系主任不知所以然,赶快报告校长。
校长亲自登门,再三询问,黄才说:“学校贵在尊师,连教师的一双钉鞋也要检查,形同搜身,成何体统。
是可忍,孰不可忍?”校长再三道歉,后又托名流们劝驾,但黄终未去中央大学授课。
人物事件6:未出任何著作的大师黄侃有一句经典名言:五十之前不着书。
这句话半个世纪后还在武汉大学校园内广为流传,成为他治学严谨的证明。
黄侃生前,章太炎曾多次劝他着书立说,但黄终不为所动。
黄侃去世时年仅50岁,虽未出版任何著作,却成为海内外公认的国学大师。
人物事件7:孝子7黄侃才华出众,而且还是有名的孝子。
其生母周孺人去世后,因思念母亲,黄侃特地请老友苏曼殊画了一幅《梦谒母坟图》,自撰了一篇沉痛的悼文。
每逢生母生日、忌日,黄侃必率家人设供祭祀,伤恸不已。
二、适用话题狂傲、读书、治学、朴素、实干、孝义、名士风流三、高考链接【2009•广东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黄侃先生二三事①中国文人似有放诞的传统,然而在大多数情况下,放诞与其说是真性情的流露,不如说是专制制度下无奈的装疯卖傻。
就群体而论,文人放诞怪癖的行为,既能见自由之态又有显率性之真,恐怕也只有晚清和民国间的读书人了。
如章太炎将袁世凯所授大勋章贬做扇坠,辜鸿铭大辫长袍倘徉北大校园,逻辑学家金岳霖与鸡共餐……黄侃也堪列其中。
②黄侃为章太炎门生,学术深得其师三昧,后人有“章黄之学”的美誉;其禀性一如其师,嬉笑怒骂,恃才傲物,任性而为,故时人有“章病”“黄疯”之说。
③1908年春,光绪帝与慈禧太后先后病逝,清廷下令各地举行“国丧”。
当时,高等学堂学生、同盟会会员田桓在“哭临”(指追悼皇帝的仪式)时,流露不满情绪。
堂长杨子绪高悬虎头牌警吓,并8欲开除田桓学籍。
黄侃获悉,大怒,闯入学堂,砸烂虎头牌,大骂一顿而去。
又过几天,田桓带头剪辫以示反清,杨子绪恼怒异常,又悬挂虎头牌。
黄侃闻讯,手持木棒冲进学堂,先砸烂虎头牌,又要痛打杨子绪。
④1911年7月,黄侃因宣传革命,被河南豫河中学解职,返乡途经汉口之际,同盟会同志及友人为他设宴洗尘。
席间论及清廷腐败、革命浪潮的高涨,黄侃激愤不已。
当晚,黄侃借酒性挥毫成文,题为《大乱者,救中国之妙药也》。
文章刊出,舆论哗然,各地报刊或纷纷报道,或全文转载,清廷惊恐万分。
⑤黄侃不仅有革命之壮行,亦多名士之趣行。
一次,他在课堂上兴起,谈及胡适和白话文说:白话与文言谁优谁劣,毋费过多笔墨。
比如胡适的妻子死了,家人发电报通知胡适本人,若用文言文,“妻丧速归”即可;若用白话文,就要写成“你的太太死了,赶快回来呀”11个字,电报费要比用文言贵两倍。
全场捧腹大笑。
⑥黄侃曾经在中央大学任教。
学校规定师生进出校门需佩戴校徽,而黄侃偏偏不戴。
门卫见此公不戴校徽,便索要名片,黄侃竟说:“我本人就是名片,你把我拿去吧!”争执中,校长出来调解、道歉才算了事。
在中央大学兼课的名流颇多,大多西装革履,汽车进出,最起码也有黄包车。
唯有黄侃进出学校,常穿一件半新不旧的长衫或长袍,并用一块青布包几本常读之书。
一个雨天,其他教授穿胶鞋赴校,而黄侃却穿一双土制皮木钉鞋以防滑践泥。
课后天晴,他换上便鞋,将钉鞋用报纸包上夹着出校门。
新来的门卫不认识黄侃,见他土里土气,9又夹带一包东西,便上前盘问,还要检查纸包。
黄侃放下纸包就走,从此不再去上课。
系主任见黄教授连续几天未到校,以为生病,便登门探望。
黄侃闭口不言,系主任不知所以然,急忙报告校长。
校长亲自登门,再三询问,黄侃才说:“学校贵在尊师,连教师的一双钉鞋也要检查,形同搜身,成何体统?”校长再三道歉,后又托名流相劝,均无效果。
⑦志士之狂、名士之狷,当然不是黄侃的全貌,他对学术的谨严与虔敬,恐怕才是其性情的根本。
黄侃治学非常严谨,对待著述十分谨慎、认真。
所治经、史、语言文字诸书皆反复数十遍,熟悉到能随口举出具体的篇、页、行数,几乎没有差误。
即便如此,依然不轻易为文。
他常说,学问之道有五:“一曰不欺人,二曰不知者不道,三曰不背所本,四曰为后世负责,五曰不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