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风诊疗规范

合集下载

中风病的针灸诊疗规范

中风病的针灸诊疗规范

中风病的针灸诊疗规范中风病是中医学的一个病名,是由于气血逆乱,阴阳失调产生风、火、痰、瘀等,导致脑脉痹阻或血溢脑脉之外,以突然昏倒、不省人事、伴口眼歪斜、言语不利、半身不遂,或者没有昏倒而突然出现半身不遂为主要症状的一类疾病,是对急性脑血管病的统称. 中风病的诊断标准参照1996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急症科研协作组制定的《中风病诊断与疗效评定标准》诊断。

脑血管病急性期的针灸治疗以醒脑开窍针刺法和头针疗法为主,体针治疗根据Brunstrom分期选用不同的针刺方法。

脑出血早期(24小时内)不予针刺治疗,以避免引起血压波动,加重病情。

针灸治疗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结合辩证取穴。

一、辩证取穴(一)中经络(无意识障碍)1、肝阳暴亢:风池、外关、太冲、太溪、合谷2、风痰瘀阻:百会、合谷、曲池、阳陵泉、行间、丰隆3、痰热腑实:百会、合谷、曲池、阳陵泉、行间、外水道、外归来、丰隆4、气虚血瘀:心腧、膈腧、脾腧、气海、足三里、三阴交5、气虚痰阻:心腧、丰隆、脾腧、气海、足三里、三阴交6、痰瘀阻络:心腧、脾腧、丰隆、足三里、三阴交7、阴虚风动:风池、外关、太冲、太溪、合谷(二)中脏腑(有意识障碍)脱证不予针灸治疗1、痰热内闭:“醒脑开窍”针刺法+十宣放血2、痰蒙淸窍:“醒脑开窍”针刺法+十宣放血二、“醒脑开窍”针刺法“醒脑开窍”针刺法在选穴上以阴经和督脉穴为主,并强调针刺手法量学规范,有别于传统的取穴和针刺方法。

对于各种并发症,配用相应的穴位。

具体方法如下:(一)选穴主穴:内关、人中、三阴交。

辅穴:极泉、委中、尺泽。

(二)、手法内关:直刺0.5~1寸,采用捻转提插结合泻法,施手法1分钟。

人中:向鼻中隔方向斜刺0.3~0.5寸,用重雀啄法,至眼球湿润或流泪为度。

三阴交:沿胫骨内侧缘与皮肤呈45度角斜刺,进针1~1.5寸,用提插补法,使患侧下肢抽动3次为度。

极泉:原穴沿经下移1寸,避开腋毛,直刺1~1.5寸,用提插泻法,以患侧上肢抽动3次为度。

中风诊疗规范及操作流程

中风诊疗规范及操作流程

中风诊疗规范及操作流程下载温馨提示:该文档是我店铺精心编制而成,希望大家下载以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的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随意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相应的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各样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教育随笔、日记赏析、句子摘抄、古诗大全、经典美文、话题作文、工作总结、词语解析、文案摘录、其他资料等等,如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e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them,they can help you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our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practical materials,such as educational essays, diaryappreciation,sentence excerpts,ancient poems,classic articles,topic composition,work summary,word parsing,copy excerpts,other materials and so on,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writing methods,please pay attention!中风诊疗规范与操作流程详解中风,又称为脑卒中,是一种严重的神经系统疾病,对患者的生命和生活质量构成严重威胁。

中风临床诊疗规范(脑梗塞)

中风临床诊疗规范(脑梗塞)

中风病临床诊疗规范中风(apoplexy)是以突然晕到,不省人事,伴口角喎斜,语言不利,半身不遂,或不经昏仆仅以口喎、半身不遂为临床主症的疾病。

因发病急骤,症见多端,病情变化迅速,与风之善行数变特点相似,故名中风、卒中。

本病发病率和死亡率较高,常留有后遗症;近年来发病率不断增高,发病年龄也趋向年轻化,因此,是威胁人类生命和生活质量的重大疾患。

临床上分为:出血中风和缺血中风。

西医学急性脑血管病,如脑出血、脑血栓、脑栓塞等属本病范畴。

缺血中风一、病证名:中医诊断:缺血中风西医诊断:缺血性脑血管病二、诊断依据:1·1 西医诊断标准符合1995年中华医学会第四次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通过的脑血栓形成、脑出血的诊断标准的患者。

1·2 中医诊断标准符合1996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急症协作组通过的《中风病诊断与疗效评定标准》,经头颅CT或MRI检查确诊的患者。

三、证候分类:(一)中经络1、肝阳上亢:半身不遂,舌强语蹇,口舌歪斜,眩晕头痛,面红目赤,眩晕头痛,心烦易怒,口苦咽干,便秘尿黄,舌红或绛,苔黄或燥,脉弦有力。

2、风痰阻络: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舌强言蹇,肢体麻木或手足拘急,头目眩晕,舌苔白腻或黄腻,脉弦滑。

3、痰热腑实:半身不遂,舌强不语,口舌歪斜,口粘痰多,腹胀便秘,午后面红烦热,舌红,苔黄腻或灰黑,脉弦滑大。

4、气虚血瘀:半身不遂,肢体软弱,偏身麻木,舌歪语蹇,手足肿胀,面色苍白,气短乏力,心悸自汗,舌质暗淡,苔薄白或白腻,脉细缓或细涩。

5、阴虚风动:半身不遂,肢体麻木,舌强语蹇,心烦失眠,眩晕耳鸣,手足拘挛或蠕动。

舌红或暗淡,苔少或光剥,脉细弦或数。

(二)中脏腑1、闭证:(1)阳闭:突然昏仆、不省人事、牙关紧闭、口噤不开、两手握固、大小便闭、肢体强痉、面赤身热、气粗口臭、躁扰不宁。

舌苔黄腻,脉弦而数。

(2)阴闭:除上述症状外还有面白唇暗,静卧不烦,四肢不温,痰涎壅盛,舌苔白腻,脉沉滑缓。

中风诊疗规范(最新版)

中风诊疗规范(最新版)

中风诊疗规范(最新版)1. 引言中风,即脑血管疾病,是一种常见且严重的健康问题。

为了提高中风的诊疗效果,制定了一系列中风诊疗规范。

本文旨在介绍中风诊疗规范的最新版,以便医务人员和患者更好地理解和应用其中的内容。

2. 中风的定义和分类中风是指因脑血管异常导致的脑功能损害。

根据损害的原因和部位,中风可分为两种主要类型:缺血性中风和出血性中风。

缺血性中风是由于脑血管阻塞而导致的血流减少,而出血性中风是因为脑血管破裂导致的出血。

3. 中风的临床表现和诊断中风的临床表现多种多样,包括突发头痛、肌力减退、言语困难等。

诊断中风通常需要进行神经系统检查、头颅CT或MRI等检查来确定病情。

4. 中风的急性期治疗急性期治疗是中风治疗的关键,包括溶栓治疗、手术治疗和危险因素管理等。

溶栓治疗指的是通过静脉注射溶栓药物来恢复脑血流,手术治疗是指通过手术手段清除血管阻塞或修补破裂血管。

此外,危险因素管理包括控制高血压、糖尿病和高血脂等因素,以预防再次中风的发生。

5. 中风的康复期治疗康复期治疗是中风康复的重要环节,包括物理治疗、语言治疗和心理支持等。

物理治疗旨在帮助恢复受损的肌力和运动功能,语言治疗旨在恢复受损的言语能力,而心理支持旨在帮助患者调整心理状态,并逐步适应疾病的影响。

6. 中风的预防和管理中风的预防非常重要,主要包括控制危险因素、健康生活方式和定期医学检查等。

危险因素包括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吸烟、饮酒等。

健康生活方式包括合理饮食、适量运动、保持正常体重等。

7. 结论中风诊疗规范的最新版为医务人员和患者提供了指导,能够更好地指导中风的诊断、治疗、康复和预防。

在实践中,我们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合理应用规范的内容,以提高中风患者的生活质量和预后。

中风诊疗规范

中风诊疗规范

中风诊疗规范中风诊疗规范诊断标准1.临床主证:半身不遂,口舌喎斜,言语不利,偏身麻木,甚则神志恍惚、迷蒙、神昏、昏愦。

2.起病形式:多为急性起病。

3.多有诱因:情绪激动、劳累、酗酒、气候骤变。

4.多有先兆症状:头晕、头痛、肢体麻木、无力等症。

5.年龄:好发中老年。

6.多见于现代医学急性脑血管疾病: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脑血栓形成、腔隙性梗死、脑栓。

高血压性脑出血、脑血管畸形或动脉瘤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

7.头颅C T 、M R I 可发现梗塞病灶与出血病灶。

分型诊治(一)中经络1、肝阳暴亢主症:半身不遂,肢体强痉,口舌喎斜,言语不利。

兼次症:眩晕头胀痛,耳鸣,面红目赤,心烦易怒,口苦咽干,便秘尿黄。

舌象:舌质红或绛,苔黄或黄燥。

脉象:弦或弦数。

治法:平肝潜阳,活血通络。

方药:天麻钩藤饮。

天麻、钩藤、生石、川牛膝、黄芩、山栀子、杜仲、桑寄生、茯神、夜交藤、益母草。

临床应用:肝火偏盛:龙胆草、夏枯草以清泻肝火;舌绛苔燥,口干,五心烦热:女贞子、何首乌、生地黄、山萸肉以滋阴柔肝;心中烦热:生石膏、龙齿以清热安神;痰多,言语不利较重:胆南星、竹沥、石菖蒲等以清热化痰;舌苔黄燥,大便秘结不通,腹胀满:大黄、芒硝、枳实等以通腑泄热。

中经络转为中脏腑:牛黄清心丸或安宫牛黄丸2、风痰阻络主症:肌肤不仁,手足麻木,半身不遂,肢体拘急,口舌喎斜,言语不利。

兼次症:头晕目眩。

舌象:舌质暗,苔薄白或白腻或滑润。

脉象:弦滑。

治法:化痰熄风通络。

方药:化痰通络汤半夏、茯苓、白术、胆南星、天竺黄、天麻、香附、丹参、大黄。

临床应用:瘀血重:桃仁、红花、赤芍以活血化瘀;烦躁不安、苔黄腻,脉滑数:加黄芩、栀子以清热泻火;头晕、头痛:加全蝎、钩藤、菊花、夏枯草以平肝熄风。

语言不清:菖蒲、远志以祛痰宣窍。

3、痰热腑实主症:半身不遂,言语不利,口舌喎斜。

兼次症:腹胀便秘,口黏痰多,午后面红烦热。

舌脉:舌红,苔黄腻或黄燥;脉弦滑大。

治法:通腑泄热化痰。

中风病中医诊治规范

中风病中医诊治规范

中风病中医诊治规范一、病因由于内伤积损、络脉空虚、风邪入中,导致或心火暴甚,或湿痰生热,以至于阴阳失调、气血逆乱,产生风、火、痰、瘀痹阻脑脉。

二、中医治疗2.1 分期中风病的急性期是指发病后两周以内,中脏腑类病期最长可达至1月;恢复期是发病两周或1个月至半年以内;后遗症期系发病半年以上者。

2.2. 急性期2.2.1 中脏腑初起即可见,轻者:神思恍惚,迷蒙,嗜睡,或者昏睡。

重者:昏迷或者昏聩。

有的病人起病时神清,数日后渐见神昏,多数神昏病人常伴有谵妄、躁扰不宁等症状。

【痰热腑实证】突然昏仆,不省人事,牙关紧闭,口噤不开,两手握固,大小便闭,肢体强痉,神识欠清或昏糊,肢体强急,痰多而黏,伴腹胀,便秘,舌质暗红,或有瘀点瘀斑,苔黄腻,脉弦滑或弦涩。

证机:痰热阻滞,风痰上扰,腑气不通。

治法:通腑泄热,熄风化痰。

方药:加减星蒌承气汤全瓜蒌30g 胆南星9g 生大黄后下9g 芒硝冲服9g 生地18g玄参15g 麦冬15g 生白芍15g 天竺黄15g【痰火瘀闭证】烦躁不安,彻夜不眠,面赤身热,气粗口臭,躁扰不宁,苔黄腻。

证机:肝阳暴张,阳亢风动,痰火壅盛,气血上逆,神窍闭阻。

治法:熄风清火,豁痰开窍。

中成药:安宫牛黄丸,每次1丸,每6-8小时1次,鼻饲灌服。

醒脑静20ml-40ml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或0.9%生理盐水250ml-500ml静脉滴注,每日1次。

【痰浊瘀闭证】神昏痰多,面白唇暗,静卧不烦,四肢不温,痰涎壅盛,苔白腻,脉沉缓。

证机:痰浊偏盛,闭壅清窍,内蒙心神,神机闭塞。

治法:化痰熄风,宜郁开窍:方药:涤痰汤配合安宫牛黄丸加减法半夏12g 茯苓15g 化红9g 竹茹6g 郁金15g 石菖蒲15g 胆南星6g 钩藤后下12g 枳实12g 远志9g 丹参15g安宫牛黄丸,每次1丸,每8-12小时1次,鼻饲灌服【脱证】突然昏仆,不省人事,目合口张,鼻鼾息微,手撒肢冷,汗多,大小便自遗,肢体萎软。

证机:阴阳欲绝治法:益气回阳固脱中成药:参附注射液20ml-40ml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或0.9%生理盐水250ml-500ml静脉滴注,每日1次。

针灸科中风病诊疗常规

针灸科中风病诊疗常规

针灸科中风(脑血管意外)中风为中医病名,是由于气血逆乱,导致脑脉痹阻或血溢于脑的疾病。

以昏仆、半身不遂、肢麻、舌蹇等为主要临床表现。

现代医学脑血管意外属中风范畴,又称脑卒中,主要包括出血性与缺血性。

【诊断】一、西医诊断:参照2005年中国卫生部疾病控制司、中华神经病学分会制定的《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进行诊断。

二、中医辨证分型中医诊断及辨证分型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1994年制定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及参考中华全国中医学会内科学1986年制订的《中风病中医诊断标准》并结合临床实际分型如下:(一)中风急性期(发病两周以内,严重者可为1个月)1、中经络⑴肝阳暴亢: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舌强言謇或不语,偏身麻木,眩晕头痛,面红目赤,口苦咽干,心烦易怒,便干尿赤,舌质红或红绛,舌苔薄黄,脉弦有力。

⑵风痰阻络: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舌强言謇,肢体麻木或手足拘急,头晕目眩。

舌苔白腻或黄腻,脉弦滑。

⑶痰热腑实:半身不遂,肢强不语,口舌歪斜,口粘痰多,腹胀便秘,午后面红烦热。

舌红,苔黄腻或灰黑,脉弦滑。

⑷气虚血瘀:半身不遂,肢体软弱,偏身麻木,舌歪语蹇,手足肿胀,面色淡白,气短乏力,心悸自汗。

舌质暗淡,苔薄白或白腻,脉细缓或细涩。

2、中脏腑⑴闭证:猝然昏仆,不省人事,头痛项强,喉中痰鸣,口襟不开,两手握固,二便闭塞,肢体强痉。

或见有面赤身热,气粗口臭,躁扰不宁,舌苔黄腻,脉弦滑而数;或见有面白唇暗,静卧不烦,四肢不温,痰涎壅盛,舌苔白腻,脉象沉滑或缓。

⑵脱证:猝然昏仆,不省人事,目合口张,鼻鼾息微,手撒尿遗,四肢逆冷,脉细弱或沉伏。

若见冷汗如油,面赤如妆,脉微欲绝或浮大无根,则为真阳外越之危象。

(二)中风恢复期(急性期后至半年)及后遗症期(发病半年后)1、脾虚式微:半身不遂,偏身麻木,口眼喎斜,言语謇涩,面色萎黄,形体枯槁或肥胖并气短乏力,口流涎,食欲不振,心悸自汗,小便频数或遗尿不禁,舌质暗淡,脉沉细或细涩。

2、痰瘀阻络:半身不遂,偏身麻木,口眼喎斜,舌强言謇,头晕目眩,舌质暗淡,或唇舌瘀斑,舌苔薄白或白腻,脉弦滑。

中风病(脑卒中后遗症)中西医结合诊疗规范

中风病(脑卒中后遗症)中西医结合诊疗规范

中风病(脑卒中后遗症)中西医结合诊疗规范中风是以突然昏倒、不省人事,伴口角歪斜、语言不利、半身不遂,或不经昏仆仅以口角歪斜、半身不遂为临床主症的疾病。

发病急骤,病情变化迅速,与风之善行数变特点相似,故名“中风”、“卒中”。

相当于西医学的急性脑血管病,如脑梗死、脑出血、脑栓塞、蛛网膜下腔出血等。

中风病根据好发年龄,先兆诱因,发病形式,可分为缺血性中风和出血性中风两大类。

现针对中风病(脑卒中后遗症)制定如下诊疗规范:一、诊断标准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急症协作组1995年制定的《中风病诊断与疗效评定标准(试行)》以及1995年第四次全国脑血管病会议修订的《各类脑血管病诊断要点》。

脑卒中后遗症的时间范围主要指发病6月以后。

二、相关检查头部CT、核磁共振、天WI、脑脊液、眼底检查等有助于病因诊断和鉴别诊断。

三、鉴别诊断1.厥证以突然昏仆不省人事,或伴四肢厥冷为特征。

轻者移时苏醒,重者一厥不起而死亡。

眩晕虽可因头晕倒地,但无不省人事之表现。

2.痫病以突然昏仆不省人事,伴口吐涎沫,两眼上视,四肢抽搐,喉中发出猪羊样叫声为特征。

眩晕站立不稳倒地无意识障碍,无四肢抽搐、口吐涎沫等症。

3.头痛头痛与眩晕或单独出现,或同时出现。

头痛病因有外感内伤两方面,眩晕则以内伤为主。

头痛以实证为多,眩晕以虚证为主。

4.痉证以四肢抽搐,项背强急,甚至角弓反张为特征,或见昏迷,但无口舌歪斜,半身不遂,言语不利等症。

5.口僻以口眼歪斜,口角流涎,言语不清为主症,常伴外感表证或耳背疼痛。

四、辩证要点1.辨中经络与中脏腑中风有中经络、中脏腑之分,而神志障碍的有无是其划分的标准。

无昏仆而仅见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不利为中经络;突然昏仆,不省人事,或神志恍惚、迷蒙而伴见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者为中脏腑。

中经络者病位浅,病情相对较轻,中脏腑者病位深,病情较重。

2.辨病期根据病程长短,分为三期,急性期为发病后二周以内,中脏腑可至一个月;恢复期指发病二周后或一个月至半年内;后遗症期指发病半年以上。

中风临床诊疗规范(脑梗塞)

中风临床诊疗规范(脑梗塞)

中风病临床诊疗规范中风(apoplexy)是以突然晕到,不省人事,伴口角喎斜,语言不利,半身不遂,或不经昏仆仅以口喎、半身不遂为临床主症的疾病。

因发病急骤,症见多端,病情变化迅速,与风之善行数变特点相似,故名中风、卒中。

本病发病率和死亡率较高,常留有后遗症;近年来发病率不断增高,发病年龄也趋向年轻化,因此,是威胁人类生命和生活质量的重大疾患。

临床上分为:出血中风和缺血中风。

西医学急性脑血管病,如脑出血、脑血栓、脑栓塞等属本病范畴。

缺血中风一、病证名:中医诊断:缺血中风西医诊断:缺血性脑血管病二、诊断依据:1·1 西医诊断标准符合1995年中华医学会第四次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通过的脑血栓形成、脑出血的诊断标准的患者。

1·2 中医诊断标准符合1996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急症协作组通过的《中风病诊断与疗效评定标准》,经头颅CT或MRI检查确诊的患者。

三、证候分类:(一)中经络1、肝阳上亢:半身不遂,舌强语蹇,口舌歪斜,眩晕头痛,面红目赤,眩晕头痛,心烦易怒,口苦咽干,便秘尿黄,舌红或绛,苔黄或燥,脉弦有力。

2、风痰阻络: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舌强言蹇,肢体麻木或手足拘急,头目眩晕,舌苔白腻或黄腻,脉弦滑。

3、痰热腑实:半身不遂,舌强不语,口舌歪斜,口粘痰多,腹胀便秘,午后面红烦热,舌红,苔黄腻或灰黑,脉弦滑大。

4、气虚血瘀:半身不遂,肢体软弱,偏身麻木,舌歪语蹇,手足肿胀,面色苍白,气短乏力,心悸自汗,舌质暗淡,苔薄白或白腻,脉细缓或细涩。

5、阴虚风动:半身不遂,肢体麻木,舌强语蹇,心烦失眠,眩晕耳鸣,手足拘挛或蠕动。

舌红或暗淡,苔少或光剥,脉细弦或数。

(二)中脏腑1、闭证:(1)阳闭:突然昏仆、不省人事、牙关紧闭、口噤不开、两手握固、大小便闭、肢体强痉、面赤身热、气粗口臭、躁扰不宁。

舌苔黄腻,脉弦而数。

(2)阴闭:除上述症状外还有面白唇暗,静卧不烦,四肢不温,痰涎壅盛,舌苔白腻,脉沉滑缓。

中风诊疗规范

中风诊疗规范

中风诊疗规范诊断中风的诊断应基于患者的临床表现和辅助检查结果。

以下是诊断中风的常用方法和准则:1. 临床表现:中风患者常表现为突发的神经系统缺损症状,如偏瘫、失语、面部肌肉麻痹等。

医生应仔细询问患者的病史,并进行相关体格检查。

2. 脑影像学检查:常规的影像学检查包括脑CT或MRI扫描。

这些检查可以确定中风的类型(缺血性或出血性)、程度和部位。

3. 辅助检查:中风患者还应进行血液检查、心电图、血压监测等辅助检查,以评估患者的整体健康状况和可能的诱因。

治疗中风的治疗应该是全面的,包括急性期治疗、恢复期治疗和康复护理。

以下是治疗中风的常用方法和准则:1. 急性期治疗:急性期治疗旨在尽快恢复脑功能,并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治疗包括溶栓治疗、抗凝治疗和对症治疗等。

2. 恢复期治疗:恢复期治疗旨在帮助患者恢复受损功能,包括物理治疗、语言治疗和康复训练等。

3. 康复护理:康复护理应针对中风患者的个体需求,提供全面的护理和支持,包括心理支持、营养支持和家庭照顾等。

预防与宣教中风的预防和宣教对于减少发病率和提高患者生活质量至关重要。

以下是预防和宣教的一些建议:1. 健康生活方式:保持良好的饮食惯、适量运动、避免吸烟和饮酒等不良惯,有助于降低中风的风险。

2. 高危人群筛查:对于高危人群,如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等患者,应定期进行相关筛查和管理,以预防中风的发生。

3. 宣教和社区教育:通过宣传教育活动和社区健康讲座等方式,提高公众对中风的认识和预防意识。

中风诊疗规范的制定和实施将有助于提高中风患者的诊疗质量和康复效果。

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应遵循这些规范,以确保中风患者能够获得最佳的护理和治疗。

中医诊疗规范中风病(脑梗死)恢复期

中医诊疗规范中风病(脑梗死)恢复期

六、中风病(脑梗死)恢复期本病属中医学中风,因气血逆乱、脑脉痹阻或血溢于脑所致。

以突然昏仆、半身不遂、肢体麻木、舌蹇不语,口舌歪斜,偏身麻木等为主要表现的脑神疾病。

并具有起病急、变化快,如风邪善行数变之特点的疾病。

【临床表现】中风后遗症系指脑血管意外经临床治疗后,病情稳定,生命征平稳,一般是发病后两周或者一个月以后,仍存在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舌强语謇,偏身麻木等症状,相当于脑血管意外的恢复期和后遗症期。

【诊断要点】中医诊断:主要症状:偏瘫、神识昏蒙,言语謇涩或不语,偏身感觉异常,口舌歪斜。

次要症状:头痛,眩晕,瞳神变化,饮水发呛,目偏不瞬,共济失调。

急性起病,发病前多有诱因,常有先兆症状。

发病年龄多在40岁以上。

具备2个主症以上,或1个主症、2个次症,结合起病、诱因、先兆症状、年龄等,即可确诊;不具备上述条件,结合影像学检查结果亦可确诊。

西医诊断: (1)急性起病(2)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少数为全面神经功能缺损(3)症状和体征持续数小时以上(4)脑CT或MRI排除脑出血和其它病变(5)脑CT或MRI有责任梗死病灶。

【治疗方案及原则】(一)中医辨证论治中风病(脑梗死)恢复期治疗应标本兼顾、扶正祛邪,后遗症期则以扶正固本为主。

因此,恢复期以益气活血、育阴通络为主要治法。

(二)针灸治疗1、治疗原则:根据不同分期、不同证候选择合理的穴位配伍和适宜的手法进行治疗。

治疗方法包括体针、头针、电针、耳针、腕踝针、眼针、腹针、梅花针、耳穴敷贴、灸法和拔罐等。

(三)静脉滴注中药注射液可选用具有活血化瘀作用的中药注射液静脉滴注。

(四)熏洗疗法给予具有活血通络的中药为主加减局部熏洗患肢。

(五)推拿治疗依据辨证论治原则,根据肢体功能缺损程度和状态进行中医按摩循经治疗,可使用不同手法以增加全关节活动度、缓解疼痛、抑制痉挛和被动运动等。

(五)康复训练康复训练内容包括物理治疗(良肢位设定、被动关节活动度维持训练、体位变化适应性训练、平衡反应诱发训练、抑制痉挛训练、吞咽功能训练)、作业治疗、语言康复训练等多项内容。

中风诊疗规范(2023年版)

中风诊疗规范(2023年版)

中风诊疗规范(2023年版)
前言
中风是一种常见的脑血管疾病,诊断及治疗的规范对于患者的
康复至关重要。

本规范旨在通过系统规范中风的诊断和治疗流程,
减少误诊、漏诊和治疗不规范等问题,提高患者的疗效和生活质量。

诊断标准
临床症状
1. 急性起病,出现口眼歪斜、四肢无力、言语不清等中风典型
症状
2. 病程短,表现为病情加重或恶化
影像学检查
1. 头颅CT检查,对于症状符合中风的患者,建议在症状开始
后立即进行头颅CT检查
2. 脑血管造影,对于颅内出血、大面积脑梗死等复杂情况,建
议根据病情需要进行脑血管造影检查
治疗原则
一旦确诊为中风,应立即入院治疗。

治疗原则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保持呼吸道通畅
1. 定期翻身和压迫深呼吸
2. 防止误吸,口腔护理包括口腔卫生和吸痰
改善脑血流灌注
1. 使用神经保护剂,如硫辛酸和维生素B组
2. 血压控制必须适度,减轻脑水肿和脑出血风险
特殊治疗
对于特殊情况,如大面积脑梗死、颅内出血等,需要根据病情采取相应的特殊治疗,包括颅内压监测、外科手术等。

康复治疗
一旦患者病情稳定,应及时进行康复治疗,包括物理治疗、言语治疗、认知训练等。

康复治疗是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和疗效的重要手段。

结论
中风是一种严重疾病,对于患者的诊疗过程需要严格按照规范进行。

本规范详细说明了中风的诊疗标准和治疗原则,为医生提供实用的操作指导,同时也为患者带来了健康和希望。

中风诊疗常规

中风诊疗常规

中风诊疗常规中风诊疗常规[概述]中风又名卒中。

因本病起病急骤,证见多端、变化迅速,与风行善行数变的特征相似,故以中风名之。

本病是以卒然昏仆、不省人事,伴口眼沸保半身不遂,语言不利,或不经昏仆而仅以菲Р凰煳主症的一种疾病。

[临床表现]卒然昏仆、不省人事,伴口眼沸保半身不遂,语言不利,或不经昏仆而仅以菲Р凰煳主症。

中经络,一般无神志改变而病轻;中脏腑,常有神志不清而病重。

[辨证分型]中经络1.肝阳暴亢:半身不遂,舌强语塞,口舌歪斜,眩晕头痛,面红目赤,心烦易怒,口苦咽干,便秘尿黄。

舌红或绛,苔黄或燥,脉弦有力。

2.风痰阻络: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舌强言塞,肢体麻木或手足拘急,头晕目眩。

舌苔白腻或黄腻,脉弦滑。

3.痰热腑实:半身不遂,舌强不语,口舌歪斜,口粘痰多,腹胀便秘,午后面红烦热。

舌红,苔黄腻或灰黑,脉弦滑大。

4.气虚血瘀:半身不遂,肢体软弱,偏身麻木,舌歪语塞,手足肿胀,面色淡白,气短乏力,心悸自汗。

舌质暗淡。

苔薄白或白腻,脉细缓或细涩。

5.阴虚风动:半身不遂,肢体麻木,舌强语塞,心烦失眠,眩晕耳鸣,手足拘挛或蠕动。

舌红或暗淡,苔少或光剥,脉细弦或数。

中脏腑1.风火蔽窍:突然昏倒,不省人事,两目斜视或直视。

面红目赤,肢体强直,口噤,项强,两手握紧拘急,甚则抽搐,角弓反张。

舌红或绛,苔黄而燥或焦黑,脉弦数。

2.痰火闭窍:突然昏倒,昏愦不语,躁扰不宁,肢体强直。

痰多息促,两目直视,鼻鼾身热,大便秘结,舌红,苔黄厚腻,脉滑数有力。

3.痰湿蒙窍:突然神昏迷睡,半身不遂,肢体瘫痪不收。

面色晦垢,痰涎涌盛,四肢逆冷。

舌质暗淡,苔白腻,脉沉滑或缓。

4.元气衰败:神昏,面色苍白,瞳神散大,手撒肢逆,二便失禁,气息短促,多汗肤凉。

舌淡紫或萎缩,苔白腻,脉散或微。

[诊断依据]1.以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舌强语塞、偏身麻木,甚则神志恍惚,迷蒙、神昏、昏愦为主症。

2.发病急骤,有渐进发展过程,病前多有头晕头痛,肢体麻木等先兆。

最新中风病康复诊疗规范--8-12

最新中风病康复诊疗规范--8-12

中风病康复诊疗规范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 中医诊断: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急症科研协作组制订的《中风病中医诊断疗效评定标准》(1995 年版)”。

主要症状:偏瘫、神识昏蒙,言语謇涩或不语,偏身感觉异常,口舌歪斜。

次要症状:头痛、眩晕,瞳神变化,饮水发呛,目偏不瞬,共济失调。

急性起病,发病前多有诱因,常有先兆症状。

发病年龄多在40 岁以上。

具备 2 个主症以上,或 1 个主症、 2 个次症,结合起病、诱因、先兆症状、年龄等,即可确诊;不具备上述条件,结合影像学检查结果亦可确诊。

2. 西医诊断参照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制定的《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0 年版)。

(1)急性起病(2)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少数为全面神经功能缺损。

(3)症状和体征持续数小时以上。

(4)脑CT 或MRI 排除脑出血和其它病变。

(5)脑CT 或MRI 有责任梗死病灶。

(二)疾病分期1. 急性期:发病2 周以内。

2. 恢复期:发病2 周至6 个月。

3. 后遗症期:发病6 个月以后。

(三)证候诊断1. 风痰瘀阻证:口舌歪斜,舌强语蹇或失语,半身不遂,肢体麻木、舌暗紫,苔滑腻,脉弦滑。

2. 气虚血瘀证:肢体偏枯不用,肢软无力,面色萎黄,舌质淡紫或有瘀斑,苔薄白,脉细涩或细弱。

3. 肝肾亏虚证:半身不遂,患肢僵硬,拘挛变形,舌强不语,或偏瘫,肢体肌肉萎缩,舌红脉细,或舌淡红,脉沉细。

二、治疗方案(一)急性期急性期是指发病两周以内。

1.康复评定选择的量表包括意识状态的评定《Glasgow 昏迷量表》和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

如果发现存在抑郁以及运动、感觉、认知、交流和吞咽功能缺损,由来自康复治疗小组的相应医师进行评定。

2.康复方案患者生命体征稳定后即可介入康复治疗。

进行床上良肢位的摆放、被动运动、早期床上活动(包括翻身、床上移动、床边坐起、桥式运动)等康复训练。

避免患侧肢体输液。

在药物的使用不排除同时发挥传统康复方法的优势,可在心电监护下进行针刺、指针、鼻饲中药等治疗。

中风病诊疗规范

中风病诊疗规范

中风病诊疗规范【诊断】一、中医诊断1.诊断要点;(1)发病年龄多在40岁以上。

(2)急性起病,发病前多有诱因,常有局部肢体麻木、头晕等先兆症状。

(3)主症表现为:半身不遂,偏身感觉异常,口舌歪斜,言语謇涩或失语,神识昏蒙。

次症:头痛,眩晕,饮水呛咳,目睛偏视或偏盲,共济失调。

凡具备2个及2个以上主症,或者1个主症和2个及2个以上次症,结合起病、诱因、先兆症状、年龄等即可确诊。

头颅CT等有助于诊断。

2.类症鉴别(1)痫证痫症为发作性疾病,神昏发作时间短暂,移时自行苏醒,醒后如常人。

发作时可伴有四肢抽搐、口吐涎沫、双目上视、二便失禁等。

且本病多在青少年即起病,反复发作。

(2)厥证不省人事时间短暂,同时伴有四肢厥冷,一般可自行苏醒,醒后无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不利等症。

二、西医诊断1.脑血栓形成突然发病,迅速出现局限性神经功能缺失症状并持续24小时以上,具有脑梗死的一般特点,神经症状可以用某一血管综合症解释者,应当考虑急性脑梗死的可能。

再经过头颅CT/MRI 发现梗死灶,或排除脑出血、瘤卒中和炎症性疾病等,既可确诊。

2.脑栓塞骤然起病,数秒至数分钟内出现偏瘫、失语、一过性意识障碍、抽搐发作等局灶病状,有心脏病史或其他栓子来源,结合脑CT或MRI可以诊断。

3.脑出血常见于50岁以上中老年人,在活动或情绪激动时突然发病,迅速出现偏瘫、失语等局灶性神经缺失症状应首先考虑脑出血的可能。

头颅CT或MRI可提供脑出血的直接证据。

【辩证】1.邪组经络,神机失用急性起病,半身不遂,偏身麻木,头晕目眩,口舌歪斜,可伴有心烦易怒,口苦咽干,面红目赤,小便黄赤,腹胀便秘等症,舌质淡红或红、紫暗,舌苔薄白腻或薄黄、黄厚腻,或上有瘀斑瘀点,脉弦滑。

2.闭证神昏,半身不遂,肢体强痉拘急,项强身热,甚则手足抽搐,四肢厥冷,兼见鼻鼾痰鸣,躁扰不宁,便干便秘等症,舌质红绛或淡胖,舌苔黄腻而干或白腻,脉弦滑数或沉实有力。

3.脱证神昏,肢体瘫软,手撒肢冷,汗出,重则周身湿冷,二便自遗,舌萎,舌质紫暗,苔白腻,脉微。

中风诊疗规范

中风诊疗规范

症候诊断
阴闭:突然昏仆,牙关紧闭,口噤不开,双手握 固,大小便闭,肢体强痉,面白唇暗,静卧不烦 ,四肢不温,痰涎壅盛,苔白腻,脉沉滑或缓。 (2)脱证:突然昏倒,不省人事,目合口张,鼻鼾 息微,手撒肢冷,汗多,大小便自遗,肢体瘫软 ,舌萎,脉微欲绝。
中医治疗
1、针灸治疗 2、中药汤剂治疗 3、其他中医特色疗法
症候诊断
痰瘀阻络:突然半身不遂,偏身麻木,口眼歪斜, 语言謇涩,或头晕,舌暗,苔白腻,脉滑或弦。 气虚血瘀:半身不遂,偏身麻木,伴有肢体肿胀, 畏寒,肢体或屈伸不利,或瘫软,舌淡暗或暗紫 ,苔腻,脉沉细或滑缓无力。 2.中脏腑 (1)闭证: 阳闭:突然昏仆,牙关紧闭,口噤不开,双手 握固,大小便闭,肢体强痉,面赤身热,,气粗 口臭,躁扰不宁,苔黄腻,脉弦滑而数。头晕目 眩,痰多而黏,舌质暗淡,舌苔薄白或白腻,脉 弦滑。
其他中医特色疗法
2、红外线治疗: 红外线治疗有增加新陈代谢、酵素活性及对氧气的需求 及降低血压。促进血管扩张、血循环增加及微血管的通透 性,有助排除废物、伤口清洁及加速伤口愈合。增加神经 传导速度及肌肉伸缩能力,可解除疼痛与肌肉痉挛。增加 组织伸展及减少滑液粘稠度,可减轻僵硬不适等作用,在 中风病的治疗过程中主要使作用于患肢,以恢复患肢神经 传导及肌肉收缩能力,以进一步促进肢体功能恢复。 值得注意的是,皮肤温度一经达到45℃以上,便会 引起烫伤而造成水泡等组织破坏。
针灸治疗
6、中脏腑-闭证: 治法:平肝熄风、清心豁痰、启闭开窍,针刺 放血。 选穴:水沟、十二井穴、太冲,劳宫、丰隆。 7、中脏腑-脱证: 治法:回阳固脱,重用灸法。 选穴:关元、神阙。
中药汤剂治疗
辨证论治
1、肝肾阴虚,风阳上扰 治法:平肝熄风,滋养肝肾。 镇肝熄风汤加减:天冬15克,生龙牡各20克,代赭石15 克,龟板15克,白芍15克,玄参15克,川楝子6克,生麦 芽10克,怀牛膝15克,茵陈10克,甘草10克。 2、痰热腑实 治法:化痰通腑。 星蒌承气汤:胆南星5克,全瓜蒌30克,生大黄10克, 芒硝30克。 3、痰瘀阻络 治法:化痰通络 二陈汤和血府逐瘀汤加减:半夏10克,陈皮10克,茯苓 12克,菖蒲12克,远志12克,竹茹6克,当归8克,赤芍10 克,川穹10克,牛膝10克。

中风病中医诊疗规范指南《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中风病》.doc

中风病中医诊疗规范指南《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中风病》.doc

中风病中风病是在气血内虚的基础上,因劳倦内伤、忧思恼怒、饮食不节等诱因,引起脏腑阴阳失调,气血逆乱,直冲犯脑,导致脑脉痹阻或血溢脑脉之外;临床以突然昏仆,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謇涩或不语,偏身麻木为主症;具有起病急,变化快的特点;多发于中老年人的一种常见病。

相当于西医的急性脑血管病,又称脑卒中,是一组以急性起病,局灶性或弥漫性脑功能缺失为共同特征的血管疾病。

从病理上分为缺血性中风和出血性中风两种。

此外,临床以突发眩晕,或视一为二,或言语不清,或不识事物及亲人,或步履不稳,或偏身痛,或肢体抖动不止等为主要表现;而不以突然昏仆,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謇涩或不语,麻木等五大症状为主要表现;或兼见其中一两个症状但较轻者,可称为类中风,仍属中风病范畴。

中风病位在脑,病性属本虚标实。

起病即见神昏者多为邪实窍闭,病位深,病情重;如昏聩不知,瞳神异常,甚至出现呕血、抽搐、高热、呃逆等,则病情危重,若正气渐衰,多难救治;以肢体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謇涩、偏身麻木为主症而无神昏者,病位浅,经及时治疗多预后较好,但3/4中风患者留有不同程度的后遗症。

1 诊断与鉴别诊断1.1 诊断要点1.1.1 疾病诊断临床表现为神志昏蒙,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謇涩或语不达意,甚或不语,偏身麻木;出现头痛,眩晕,瞳神变化,饮水发呛,目偏不瞬,步履不稳等。

急性起病,渐进加重,或骤然起病。

一般出血性中风多动态起病,迅速达到症状的高峰,而慢性中风往往安静状态起病,渐进加重,或有反复出现类似症状的病史。

少部分缺血性中风患者可起病突然,病情发展迅速,伴有神志昏蒙。

i发病前多有诱因,常有先兆症状。

可见眩晕,头痛,耳鸣,突然出现一过性言语不利或肢体麻木,视物昏花,1日内发作数次,或几日内多次复发。

发病年龄多在40岁以上。

具备以上临床表现,结合起病形式、诱因、先兆症状、年龄即可诊断中风病。

结合影像学检查(头颅CT或MRI)可明确诊断。

1.1.2病类诊断中经络:中风病而无神志昏蒙者。

中风脑出血诊疗规范【推荐】

中风脑出血诊疗规范【推荐】

中风脑出血诊疗规范【推荐】中风(脑出血)中西医诊疗规范中风(脑出血)中西医诊疗规范一、病名一、病名 1、中医病名:中风 2、西医病名:脑出血二、诊断标准二、诊断标准(一)中医诊断: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急症科研协作组《中风病中医诊断疗效评定标准》(试行,1995 年)及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七年制规划教材《中医内科学》(田德禄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 年) 1、以突然昏仆,不省人事,半身不遂,言语不利,偏身麻木为主症 2、发病急骤,病前多有头昏头痛、肢体麻木等先兆,常因恼怒、劳累、酗酒、受凉等因素诱发。

3、头部 CT:多可见出血灶(二)西医诊断:根据《临床诊疗指南-神经病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 1、临床表现:急性起病,出现头痛伴或不伴意识障碍,并伴有局灶症状和体征者。

2、头颅 CT 证实脑内出血改变。

(三)疾病分期 1、急性期(发病 2 周以内) 2、恢复期(发病 2 周至 6 个月) 3、后遗症期(发病 6 个月以上)(四)病类诊断 1.中经络:1/ 3中风病无意识障碍者。

2.中脏腑:中风病有意识障碍者。

(五)症候诊断: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中风病(脑出血)诊疗方案。

1、中经络(1)肝阳暴亢证半身不遂,肢体强痉,口舌喎斜,言语不利。

眩晕头胀痛,面红目赤,心烦易怒,口苦咽干,便秘尿黄。

舌质红或绛,苔黄或黄燥。

弦或弦数。

(2)风痰阻络证半身不遂,肢体拘急,口舌喎斜,言语不利,肢体麻木,头晕目眩。

舌红,苔白腻,弦滑。

(3)痰热腑实证半身不遂,肢体强痉,言语不利,口舌喎斜。

腹胀便秘,头晕目眩,口黏痰多,午后面红烦热。

舌红,苔黄腻或黄燥,弦滑大数。

(4)阴虚风动半身不遂,口舌喎斜,言语不利。

手足心热,肢体麻木,五心烦热,失眠,眩晕耳鸣。

舌红或暗红,苔少或光剥无苔,弦细或弦细数。

(5)气虚血瘀半身不遂,肢体瘫软,言语不利,口舌喎斜。

面色胱白,气短乏力,偏身麻木,心悸自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xx(恢复期)诊疗规范
一、概述
xx:
是以猝然昏扑,不省人事,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语言不利为主症的病症。

病轻者,可无昏扑,而仅见半身不遂及口眼歪斜等症状。

xx中的急性脑血管疾病相似。

包括:
缺血性中风和出血性中风。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局限性脑梗死、原发性脑出血和蛛网膜下腔出血等,均可参照辨证论治。

xx恢复期:
一般是指中风病急性阶段经抢救治疗,若神清,生命体征平稳,但仍遗有半身不遂,或肢体麻木,患肢强痉而屈伸不利,语言不清,口舌不正等,渐进入中风恢复期,一般在脑血管病发病两周至6个月。

中风恢复期及后遗症为本科重点收治疾病,提倡早期康复和积极康复治疗。

二、诊断标准
1.病史:
脑血管急性发病病史2周后,或中风后遗症期。

2.临床主证:
半身不遂,口舌喎斜,言语不利,偏身感觉异常
3.兼次症:
肢体麻木,饮水发呛,共济失调,眩晕或头痛
4.CT或MRI检查,可发现梗塞病灶或出血病灶以明确诊断。

三、分型诊治
1、风痰瘀阻证
主症:
半身不遂,肢体强痉,口舌喎斜,舌强语蹇或失语,半身不遂,肢体麻木,舌暗紫,苔滑腻,脉弦滑。

病机:
风痰阻络,气血运行不利。

治法:
搜风化痰,行瘀通络。

方药:
解语丹加减。

本方祛风化痰活络,治风痰阻于廉泉,舌强不语
等。

天麻、胆星、天竺黄、半夏、陈皮息风化痰;地龙、僵蚕、全蝎搜风通络;远志、菖蒲化痰宣窍,豨莶草、桑枝、鸡血藤、丹参、红花祛风活血通络。

痰热偏盛者,加全瓜蒌、竹茹、川贝母、清化痰热;兼有肝阳上亢,头晕头痛,面赤,苔黄舌红,脉弦劲有力,加钩藤、石决明、夏枯草平肝息风潜阳;烟干口燥,加天花粉、天冬养阴润燥。

2、气虚络瘀证
主症:
肢体偏枯不用,肢软无力,面色萎黄,舌质淡紫或有瘀斑,苔
薄白,脉细涩或细弱,
病机:
气虚血瘀,脉阻络痹,
治法:
益气养血,化瘀通络。

方药:
补阳还五汤加减。

本方益气养血,化瘀通络,适用于中风恢复
阶段,气虚血滞,而无风阳痰热,表现之半身不遂,口眼歪斜,或语言蹇涩之证。

黄芪补气以养血;桃仁、红花、赤芍、归尾、川芎养血活血,化瘀通经;地龙、牛膝引血下行,通络。

3、肝肾亏虚证
主症:
患肢僵硬,拘挛变形,舌强不语,或偏瘫,肢体肌肉萎缩,
红脉细,或舌淡红,脉沉细。

病机:
肝肾亏虚,阴血不足,筋脉失养,。

方药:
左归丸合地黄饮子加减。

左归丸功专滋补肝肾真阴,用于精血
不足,不能荣养筋脉,腰膝酸软,肢体不用等症;地黄饮子功能滋肾阴,补肾阳,开窍化痰,用于下元虚衰,虚火上炎,痰浊上犯所致之舌强不语,足废不用等症。

干地黄首乌狗脊山萸肉补肾益精,麦冬石斛养阴生津,当归鸡血藤养血和络,。

加减若腰酸腿软较甚,加杜仲、桑寄生、牛膝补肾壮腰;肾阳虚,加巴戟天,苁蓉补肾益精,附子、肉桂温补肾阳;夹有痰浊,加菖蒲、远志、茯苓化痰开窍。

四、中医特色xx
1、推拿
一般在中风后两星期开始,适宜用推拿治疗。

治则为舒筋通络,行气活血。

(1)背及下肢部作
A 患者取俯卧位。

医者站在患者侧面,先施按法于背部脊柱两侧,自上而下2~3次,重点在天宗|、肝俞、胆俞、膈俞、肾俞。

再在脊柱俩、两侧用滚法治疗,并向下至臀部、股后部、小腿后部。

以腰椎两侧、环跳、委中、承山、及跟腱部为重点治疗部位。

同时配合后伸和患侧的被动活动。

时间约5分钟。

B 患者取健侧卧法。

(患侧在上)。

自患侧臀部沿大腿外经膝部至小腿外侧用滚法治疗,以髋关节和膝关节作为重点治疗部位。

时间约3分钟。

C 患者取仰卧位。

医者站在侧面,用滚法在患侧下肢,自髂前上棘向下沿大腿前面,向下至踝关节及足背部治疗,重点在伏兔、膝眼、解溪。

同时配合髋关节、膝关节、踝关节的被动伸屈活动和整个下肢内旋动作。

再用拿法施于患侧下肢,拿委中、承山,以大腿内侧中部及膝部周围为重点治疗。

按、揉风市、膝眼、阳陵、解溪。

最后用搓法施于下肢。

时间约3分钟。

(2)上肢部操作
1、取穴:
尺泽、曲池、手三里、合谷。

2、手法:
滚法、按法、揉法、拿法、捻法、搓法、摇法。

A 患者取仰卧位。

用滚法自患侧上臂内侧至前臂进行治疗,肘关节及其周围为重点治疗部位。

在进行手法的同时,配合患肢外展和肘关节伸屈的被动活动。

按、揉尺泽、曲池、手三里、合谷。

继之在患肢腕部、手掌和手指用滚法治疗,同时配合腕关节及指间关节伸屈的被动活动,手指关节可配合捻法。

时间约5分钟。

B 患者取坐位。

用滚法施于患侧肩胛周围及颈项两侧,在进行手法时,配合患肢向背后回旋上举及肩关节外展内收的被动活动。

然后用拿法自肩部拿至腕部,往返3-4次,配合活动肩、肘、腕关节。

再作肩、肘、腕部摇法,最后用搓法自肩部搓至腕部往返2-3次。

时间约3分钟。

(3)头部颈项操作
1、取穴:
印堂、睛明、太阳、角孙、风池、风府、肩井
2、手法:
按xx、摸xx、扫散xx、拿xx
A 患者坐位。

患者站于患者面前,用抹法自印堂至太阳往返4-5次,同时配合按、揉睛明、太阳。

再用扫散法在头侧胆经循行部位自前上方向后下方操作,每侧20-30次,配合按、揉角孙。

时间约2分钟。

B 患者坐位。

医者站于患者后侧面按、揉颈项两侧,再按风府,拿风池、肩井。

2、针灸
(1)半身不遂:
治法:
疏通经络,调和气血。

取手足阳明经穴为主。

辅以太阳、少阳经穴。

初病可单刺患侧,久病则刺灸双侧。

初病宜泻,久病宜补。

处方:
肩髃、曲池、合谷、外关、环跳、阴陵泉、足三里、解溪、昆仓。

随证加减:
肩髎、阳池、后溪等;风市、阴市、悬钟等;八邪、八风等;廉泉、通里等。

(2)口眼歪斜:
治法:
取手足阳明太阳经穴。

初起单取患侧,久病可取双侧,先针后灸。

处方:
地仓、颊车、合谷、内庭、承泣、四白、攒竹、昆仑轮、养老、下关。

随证加减:
xx、颧xx、xxxx、xx、承浆等。

3、中药熏蒸与药浴:
基于辨证施治的原则,按三个分型,我们研制出中风康复治疗熏蒸方1—3号方。

一号方:
白术胆南星僵蚕桃仁红花透骨草天麻等
二号方:
黄芪地龙川芎当归红花透骨草等
三号方:
生地当归鸡血藤山萸肉附子透骨草等
五、运动疗法(PT)
六、作业疗法(OT)
七、xxxx(ST)
八、肩手综合症治疗
辨证推拿
自制中药膏(科内协定处方)配合TDP导入
作业疗法
九、文体综合
乒乓球篮球50米轮椅赛跑棋类生日祝福智力竞赛等
疗效评价与优化
2008年度我们依据诊疗规范,对中风(恢复期、后遗症期)病人康复治疗中发现,中风后两周既开始应用推拿、针灸配合中药等治疗疗程1—3个月后,患者肌力提高,肌张力降低,认知功能明显改善。

但在治疗过程中我们也发现患者的肩手综合症的治疗疗效不太明显,分析其原因:
康复项目选择较少,特别是针刺治疗选择的穴位不尽完善与充实,经科内讨论对下一季度的康复治疗病人的治疗中,是患者的病情轻重程度增加适宜的治疗项目,如我们针对肩手综合症在针灸中,增加了头针和体针,推拿疗法也适当增加了治疗部位与疗法,采用滚、按、推、揉法反复进行循经治疗,同时配合患肢外展和腕、肘、肩关节被动活动及手指理法和捻法,在点按缺盆、肩井、尺泽、后溪、手三里、合谷等穴,然后再用拿、搓、抖动法结束治疗。

同时对患者增加中药熏浴疗法,同时护理中强化良姿位摆放,尽量抬高患肢等。

2009年度中风病的原有康复治疗的基础上,我们体会到,病后的患侧肢体痉挛恢复的更慢,成为了中风病恢复期治疗的难点,到目前为止,无论是中医或者是西医,对痉挛治疗还没有公认的效果,确定的治疗方法。

为解决医疗难题,我们依据中风为肝病,又“肝主筋”之说。

痉挛在中医是肝、肾阴亏引发的,肝肾阴亏,阳元风动,肝伤则筋脉拘挛,肾伤则精髓不足,筋出润养,出现痉挛。

我们利用中药从补益肝,肾方面加以调整,并采取一下措施:
1、在地黄饮子方中加大熄肝风,伸筋脉等药物,如川乌,草乌,马钱子、木瓜,伸筋草,透骨草等药。

2、华佗夹脊穴位直接刺激神经根部位的周围组织
3、增加受推拿部位,调整推拿手法。

4、物理疗法:
抗痉挛治疗仪。

2010年度我专科重点收治中风(恢复期、后遗症期)病人康复治疗已进行了三年,在不断完善优化各种治疗手段的基础上,我们又总结处于恢复期的患者出现的患肢疼痛,麻木,肿胀,睡眠障碍,尿便障碍,精神障碍,植物神经障碍等丘脑综合征表现,根据中医学理论,给予中药疏肝解郁,养心宁神,益气补肾治疗,收到良好效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