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生活化才是真正的教育
什么是生活化教学

什么是生活化教学
生活化教学是一种教学方法,旨在将学习与现实生活紧密结合,让学生在学习
过程中能够感受到知识的实用性和生活的意义。
生活化教学强调学习的实践性和体验性,通过各种真实的情境和案例,让学生在学习中获得启发和感悟,从而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所学的知识。
生活化教学的核心理念是“学以致用”,即通过将学习内容与学生的日常生活
和实际情境相结合,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所学的知识。
例如,在数学课上,老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实际测量和计算,了解几何图形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在语文课上,老师可以通过生活中的故事和情境,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语言的表达和交流方式。
生活化教学还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
通过开展各种实践活动和
项目实践,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学习知识,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意识。
例如,学校可以组织学生参与社区服务活动,让他们在实践中感受到学习的意义和社会责任感。
此外,生活化教学还强调教师的角色转变和教学方式的创新。
教师不再是传统
的知识传授者,而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促进者,通过与学生互动和合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潜能。
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和互联网资源,开展多样化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在多种情境中学习和体验知识。
总之,生活化教学是一种注重实践和体验的教学方法,旨在让学生在学习中感
受到知识的实用性和生活的意义,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希望未来教育能够更多地倡导生活化教学,让学生在学习中获得更多的启发和成长。
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

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
数学是一门抽象的学科,对于小学生来说,有时候可能觉得枯燥乏味。
但是,
如果我们能够将数学教学生活化,让学生在生活中找到数学的影子,那么学习数学就会变得更加有趣和容易。
首先,我们可以通过日常生活中的事物来教授数学知识。
比如,教学生如何用
水果来学习加减法,让他们在实际操作中体会到数学的乐趣。
又比如,在购物时,可以让学生计算价格,找零钱,这样他们就能够直观地感受到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
其次,我们可以通过游戏来教学数学知识。
比如,利用卡片游戏来教学学生认
识数字,让他们在游戏中学习数学知识,不仅能够增加学生的兴趣,还能够锻炼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
另外,我们还可以通过实地教学来生活化数学教学。
比如,带学生去超市测量
物品的重量和体积,让他们在实际操作中学习数学知识,这样学生就能够更加深刻地理解数学的应用。
总之,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是非常重要的。
通过生活化的教学方式,不仅能够
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够让他们更加直观地理解数学知识。
希望老师们能够在教学中多多尝试生活化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数学。
寓教于生活,点燃学生乐学兴趣

寓教于生活,点燃学生乐学兴趣教育是一个社会的基石,学校是培养未来人才的摇篮。
如何让学生在学习中不感到枯燥乏味,如何激发学生对知识的热爱,成为了每个教育者都需要思考的问题。
寓教于生活,点燃学生乐学兴趣成为了当下教育的热门话题。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寓教于生活的重要性,以及如何通过点燃学生乐学兴趣来提升教学效果。
寓教于生活,是指将学科知识与学生日常生活紧密结合,在教学中通过生活化的方式来引导学生学习。
这种教学方法不仅可以增加学生对知识的兴趣,提高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在寓教于生活的教学中,老师可以借助生活中的例子、实践活动、实地考察等方式来帮助学生理解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在教授物理知识时,可以通过简单的实验来引导学生理解物理定律;在教授语文知识时,可以通过阅读名著来拓展学生的视野。
这种教学方式不仅使学生能够在生动活泼的氛围中学习知识,还能够在实践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提高学习效果。
点燃学生乐学兴趣,是指在教学中通过各种方式来激发学生对知识的热爱和学习的兴趣。
在当今社会,学生的学习压力越来越大,他们经常处于应试教育的状态下,缺乏对知识的真正热爱,只是为了应付考试而学习。
点燃学生乐学兴趣成为了教育工作者的共同责任。
在点燃学生乐学兴趣的教学中,老师可以通过教学设计、教学方式、教学内容等方面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通过生动有趣的教学内容,让学生产生好奇心和求知欲;通过多媒体教学手段,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知识;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知识的魅力。
这种教学方式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激发学生对知识的向往,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享受学习的乐趣。
寓教于生活,点燃学生乐学兴趣是一体两翼,缺一不可。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该充分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和需求,积极探索各种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教师应该站在学生的角度出发,深入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和学习需求,根据学生的特点有针对性地设计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
陶行知“生活即教育”思想在幼儿教育中的应用探究

陶行知“生活即教育”思想在幼儿教育中的应用探究摘要陶行知是我国著名的教育学家,其教育思想从实际生活的角度出发,特色鲜明,适用性广泛。
将陶行知的“生活即教育”教育理念应用在幼儿教育之中,为中国学前教育现代化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本文笔者试图探讨生活化教育给学前教育赋予的意义,并以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论为载体,略谈幼儿教育中应用生活化教育的具体策略,从而解放孩子的头脑和双手,从自由的生活空间内获得真正的教育内涵,能够在学前教育领域内达到普及的效果。
文章结合幼儿教育实际情况,在文中先探讨了陶行知“生活即教育”思想对幼儿教育重要启示,之后提出现代幼儿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最后探讨了陶行知“生活即教育”思想在幼儿教育中的有效应用,以期促进幼儿教育质量的提升。
关键词陶行知;教育思想;幼儿教育;创新应用一、引言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提出“在生活里找教育,为生活而教育”,认为教育应该以生活为中心,强调要在生活中实施教育,那种撇开生活、只是侧重书本教学的方式是不科学的、不可取的。
对于幼儿园的教育教学来说,重视幼儿的“生活教育”,有利于提高幼儿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能让幼儿更好地感悟生活、欣赏生活。
因此在现代幼儿教育实践中,教师应改变传统的教育理念,重视生活与教育之间的密切关系,依托生活中的具体实例,为幼儿找到学习的基本载体。
陶行知“生活即教育”思想特别适用于我国幼儿教育,并能幼儿教育带来更多的启示,值得推广。
二、借助陶行知“生活即教育”思想破解现代幼儿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一)师幼思想冲突问题幼儿如一张白纸一般,天真无瑕,幼儿教师要在幼儿的世界描绘绚烂的色彩,幼儿教师的言传身教对幼儿来说极其重要,如果言行失当,很有可能给幼儿的人生发展带来较大的阴影。
教师应特别注重个人的言行对于幼儿的影响,如果缺乏针对性的方式引导幼儿的思想和注意力,那么幼儿在认知上就可能会出现冲突。
幼儿教师和幼儿之间产生认知冲突的现象屡屡存在,由于教师的理解相对比较深刻,幼儿的理解则相对浅白,如果教师只是站在自己的角度,那么就难以理解幼儿建筑生活化理念的简单理解。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四化”

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四化”摘要:数学教学要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自将数学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和应用,在获取新的知识和技能的同时,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得到发展。
数学课堂教学“生活化、活动化、自主化、情感化”顺应了课程改革的要求,它使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真正贴近自然、贴近经验、贴近生活,充满了生命的活力。
关键词:生活化活动化自主化情感化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改革,强调教学中要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自将数学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和应用,在获取新的知识和技能的同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得到发展。
新的课程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也必然带来课堂教学的新的变化。
这种变化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课堂教学“生活化”新的《数学课程标准》特别强调,教学与现实生活是密切相联,二者不可分割,而且还要求:“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他们提供机会,使他们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的事物中学习数学,理解数学,体会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体验到数学的魅力。
”所谓课堂教学“生活化”,就是依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活情景,联系生活中的问题,去讲数学,学数学,体现“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的思想。
感悟数学的普遍性,初步建立良好的数学意识。
例如,教学“5的乘法口决”时,我充分利用学生的手指这一自身的学习资源,这容易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有利于形成学生自主探究与合作学习的氛围。
当播放歌曲《巧巧手》引出课题之后,我进行这样的引导:“请小朋友伸出一只手,看看有几个手指?伸出两只手,看看有几个手指?小组合作,看看三只手共有几个手指?四只手、五只手呢?”这样学生在兴趣盎然中编出“5的乘法口决”。
在练习中,我继续采用“口令+手势”的方式,让学生在背口决的同时,相应地出示手指的个数,做到数与形相结合。
栾采撷生活数学实例,由于是学生熟知的,容易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从而增强了学生对数学的亲切感。
生活即教育的理解

生活即教育的理解
“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先生的教育理念,强调生活与教育的密切关系。
首先,生活即教育意味着教育不仅仅局限于学校课堂,而是应该融入到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
人们在生活中所经历的各种事情、所面对的各种问题,都可以成为教育的素材和机会。
通过将教育与生活相结合,可以让学习更加生动、具体,更容易引发学生的兴趣和共鸣。
其次,生活即教育强调了实践的重要性。
知识不仅仅来自于书本,更来自于实际的生活体验和实践操作。
通过参与各种生活实践活动,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所学的知识,培养实际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此外,生活即教育还强调了个体的差异性。
每个人的生活背景、兴趣爱好和发展需求都不同,因此教育应该根据个体的特点和需求进行个性化的设计和实施。
通过关注个体的生活经验和情境,可以更好地满足他们的学习需求,促进其全面发展。
总之,生活即教育的理念提醒我们,教育应该与生活紧密结合,注重实践、个体差异和全面发展。
这样的教育方式可以更加贴近学生的实际需求,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培养他们适应生活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实现更加有意义和有效的教育。
小学数学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教学生活化

小学数学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教学生活化摘要: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积极创新教学方式,提升教学质量。
生活化教学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入手开展学科教学。
小学数学教学中,落实生活化教学设计符合学生的学习需求,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从课堂教学内容入手进行生活化教学设计,助力小学生数学学习能力的提升。
关键词:小学数学;新课程;教学生活化引言小学数学教学要有趣、灵活、生活化,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创设生活情境,还要与生活背景紧密相连。
教师在数学教学过程中,从学生兴趣出发,引导学生观察、操作、交流、反思,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学习过程中积极获得情感体验,掌握数学技能,积累生活经验。
1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概述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是指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引入生活元素的一种教学方法。
这种方法能够将学习任务与现实生活结合,使学生在学习中感受到生活的丰富性和数学知识的实用性。
生活化教学是一种积极探究,让学生学会通过学习理解、创造、探究等方式来获取知识,从而对学科知识产生兴趣、爱好和信任,并且为未来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的本质是通过生活元素的引入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维能力。
在小学阶段,学生对生活的认知相对直观,通过将数学知识与生活场景结合,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理解程度,而且还可以使学生得到锻炼。
因此,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是非常必要的一种教学方法。
2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存在的问题2.1教学内容选择不合理影响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水平的重要因素之一就是教学内容,部分教师在开展数学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并未将生活元素融入到教学内容中。
具体来说,这一问题的最主要表现就是教师设置的教学内容均为教材和相关习题册的内容,并在讲解这些教学内容的过程中只向学生重点讲解解题技巧和正确答案。
对于学生来说,如此设置教学内容会导致课堂教学更加枯燥,而学生会在枯燥的教学过程中更加难以理解抽象的数学教学内容和知识点。
2.2教师将生活情境鲜少应用于课堂教学小学数学教师在讲授数学知识时,往往忽略了将生活化的学习场景引入课堂中,再加上班上学生的学习水平和生活条件各不相同,教师在教学中常常只把课堂教学目标放在完成教育目标上。
教学生活化才是真正的教育

教学生活化才是真正的教育新一轮课改的浪潮向我们涌来。
“迎接新课程,我们做什么?”这是我们应该认真思考的问题。
教学生活化不失为一种实现新课程目标的有效策略。
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说,“我们深信生活是教育的中心。
生活教育是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向前向上的去要而教育。
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
”将学生课堂学习间接经验与现实生活直接经验结合起来,课堂学习与生活实践结合起来,构建学生各种感兴趣并且主动进行的学习活动,使学科教师顺从学生学习规律,掌握知识,发展技能,更重要的是把生活世界提供给学生理解和体验,使他们在与生活世界的沟通中,感受到生命的崇高,学会生存,促进个性发展。
一、教学生活化的基本理念一是教学生活化要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生活。
传统教育的致命弱点是教人读书。
陶行知先生批评旧教育是“死读书,死教书,教死书”是摧残人才。
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教师“照本宣科”,用灌输的方法要求学生死记硬背教科书上的知识,使学生远离现实生活。
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要求教育从课堂和书本中走出来,去关注社会生活,即关注生活重于关注书本。
以生活为中心的教育,不尽使书本知识变活,而且使师生开阔视野,从社会生活中吸取综合的多方面知识,从而获得思想和精神力量。
教学生活化就是要求教师把日常的教育和教学都要和社会生活结合起来,在课堂教学中,书本知识要联系生活实际,使书本知识活起来,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
在课外,指导学生开展各种活动,如“主题性教育活动”、“研究性教育活动”。
让学生融入家庭、融入社区,去观察,去感受、去锻炼,去分辨,以吸取有益的思想和知识。
二是教学生活化要尊重学生主体,关照学生相关的生活经验。
学习是人的主观的精神活动,要获得知识,人必须积极地使用并协调自己的感官,发展自己的大脑,并作出主观的意志努力。
传统教学中,学生只是知识的容器和被塑造的材料,完全处于被动地位。
教师灌输花时多,效果差,学生听、记、背,学得很苦,求知欲没有了,创造力抑制了。
浅谈生活即教育陶行知的相关论文

浅谈生活即教育陶行知的相关论文生活即教育是指,教育只有真正融入生活之中,与生活密切结合才能真正达到教育的目的。
下面是店铺给大家推荐的浅谈生活即教育的相关论文,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生活即教育的相关论文篇一:《生活即教育,教育即生活》摘要:结合教学实践,以“理论依据”“具体策略”及“注意事项”三个大的方面为切入点,集中围绕初中数学生活化这一新型教学理念展开了细致的分析、研究与探索。
关键词:初中数学;回归生活化;理论依据;具体策略;注意事项生活化教学是提高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质量及效率的有效手段之一,更为学生自身数学综合素质的提升与显著进步提供了充足的保障。
以下,笔者仅结合自身的教学实例及感悟,就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生活化的回归这一话题略发表自己的粗浅认识与看法。
一、初中数学回归生活化的理论依据1。
陶行知“生活即教育”学说陶行知主张“生活即教育”,他认为:教育与生活并不相互独立、相互分割,而是有着密切联系、息息相关的两种社会行为。
生活中蕴含着丰富多样的教育资源,教育只有真正融入生活之中,与生活密切结合才能真正达到教育的目的。
由其引申开来,生活是教育的前提与基础,教育是生活的扩展与延伸,只有与学生实际生活密切结合的教育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教育。
2。
新课标“生活化”教学主张除此之外,《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以此,充分激发初中学生数学学习的兴趣与积极性,帮助他们实现对于所学具体知识点的深刻认识、理解与灵活运用。
”此为初中数学回归生活化的理论依据之二。
二、初中数学回归生活化的具体策略1。
教学内容要侧重生活化,与学生的已有生活经验形成紧密联系初中数学虽然是数学学科的基础组成部分,涉及的知识点也较为简单,但同语文、英语等人文性学科相比,仍具有较强的理论性、抽象性与逻辑性特征,而这无疑为正处在由直观思维向抽象思维逐渐过渡的初中生加大了学习难度。
生活化课堂教学的原则及策略

生活化课堂教学的原则及策略敖汉旗特殊教育学校焦文彪每一个智障儿童都是一个折翼的天使,他们生而不幸,面临智能低下、发育迟滞、功能障碍、语言缺陷、肢体残疾、行为笨拙等多重考验,内心之苦、人生之难可想而知。
入学接受教育并进行康复训练成为改善其生存状况、提高其生活质量的必由之路。
但老师和家长对智障儿童的照顾总是有一个时间限度,他们将来都要面对最基本的生存问题,。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我们教育的目标之一就是要使学生具有一定的生活自理能力和社会交往技能,生活化的课堂教学就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有效途径。
生活化课堂教学即课堂教学必须立足于生活化的基础上,围绕实际生活应用这个中心。
具体地讲,教学内容必须与现实生活相联系,训练形式必须与生活实践相结合,训练要求必须与实际能力相吻合,促进智障学生通过在生活化的情境中学会适应生活,树立自知、自尊、自信、自制、自护、自强,进而热爱生活并努力追求幸福美好的生活。
现从生活化课堂的教学原则和策略入手,结合自己的教学经历,浅谈个人的粗浅体会。
一、生活化课堂的教学原则1.注重整合性对于智障学生来说,课堂不仅是学习文化知识的所在,更是学习做事、学习做人、学习生活的所在。
智障学生注意力极易分散、自觉性不足、难以独立思考、意志薄弱缺乏毅力,教师要达成训练目标,需要采取围绕一个主题,整合多种学科的授课内容及方式。
例如,在以“叠衣服”为主题的单元中,包括了认识各种衣服的名称(语文课),衣服的分类(适应课),用笔画出衣服的样子(美术课),学唱关于叠衣服的歌曲(音乐课),动手叠衣服(劳动技能课),数数自己叠了几件衣服(数学课)等。
2.实施渐进性生活化课堂的渐进性是指相同(相关)主题内容,对不同年级智障学生(或同一年级不同类型的智障学生),在训练目标上要有差异,要求逐步提升。
如《分清左右》,要求学生利用左右手分辨左右方位,我在此基础上设立模拟“T”形路口情境,引导学生通过“电子警察”(多媒体课件演示)查询想去的地方如超市、公园、电影院等,看看是向左拐还是向右拐。
教育源于生活

教育源于生活,也应回归生活教育家陶行之先生提倡“生活化教育”。
著名教育学家杜威也曾说过,“教育即生活、即生长,即经验改造。
”“回归生活”是新课程的生长点。
对于语言学习者来说,学习语言,是为了表达和交流。
英语,是人们在生活中进行交流表达的一种活的语言。
它来自于生活,并为生活所用。
生活,是一个过程,而教育本身,则是儿童的一个生活方式。
对于小学英语学科来讲,学生学习英语,也是他们的一部分生活,并为将来的生活做准备。
然而,提起中国人学英语,我们常常会想到“哑巴英语”。
这也让学生在行进听力测试或是日常交际时面临误听或是完全听不懂的问题。
只有让学习材料,贴近生活,教学的情景,模拟现实,学生才能真正习得一门语言。
学生也才能做到真正的学以致用。
一、英语教学应回归生活以往的小学英语教学过多地注重语言知识的传授,而很少关注这些语言知识与实际生活的联系,使学生学会了英语语言知识,但仍解决不了与之相关的实际问题,造成了知识学习与运用的脱节。
因此,在英语教学中渗透学生的生活,将英语知识习得过程向生活世界回归,使知识的获得和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一起成长,才是英语教学的返朴归真。
"成功的外语课堂教学应当在课内创设更多的情境,让学生有机会运用已学到的语言材料。
"(布鲁姆)这充分体现了儿童爱新奇、好动的特点,突出了语言的实践性和交际性,使学生能够"学以致用"。
针对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和教学内容,设计出既让他们感兴趣,又能培养其语言运用能力的情境进行交际。
教材中的每一篇课文都是实际生活的缩影,我们理应以课堂为起点来活化教学,加强课堂教学与实际生活的沟通,使教学贴近生活,联系实际,这样,才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所学内容,使他们感到所学的就是生活中的点点滴滴,随处可见;也才能引导学生更好地懂得生活,学会生活。
在平时教学中,我们应做到以下几点:1.以趣创境,情趣激学例如:3A这册书。
纵观总册,我们会发现它每个单元的主题都是源于我们生活实际的主要是对日常交际用语的学习。
教学生活化 课堂互动化

教学生活化课堂互动化教学是一门艺术,而教学生活化、课堂互动化更是一种能够让教学更加有效的方法。
随着信息技术和教育理念的不断发展,传统的死记硬背已经不能满足当今教育的需求。
如何将教学生活化、课堂互动化成为了老师们需要思考和探讨的议题。
教学生活化是指将课堂教学内容与学生的日常生活、实际经验相联系,使之更具有生动性、说服性和可信度。
生活化教学是一种生动、实用、感性、具体的教学方式,它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强学习效果,提高学生的创造力和综合素质。
教学生活化不是简单地让学生感受到教学内容的生动性,而是将这种生动性内化到学生的认知结构之中,增加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记忆、理解和应用。
在教学生活化的过程中,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结合教学内容设计生动的教学活动。
如教师可以利用学生生活中的事例来进行教学,让学生从生活中寻找问题,并通过解决问题的方式来学习相关知识,从而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教师还可以通过增加实践性教学来提高生活化教学的效果,让学生亲身感受、实际操作所学的知识,使所学知识更加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
而课堂互动化则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主动引导学生参与课堂讨论、提出问题、回答问题、表达观点等,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真正实现师生互动,学生互动的一种教学方式。
课堂互动化教学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主动学习意识。
课堂互动化也能帮助教师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提高教学效果。
课堂互动化的实现需要依托于多种教学手段,如提问、讨论、小组合作、实验、展示等。
通过这些手段,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
教师在课堂上通过提问、引导讨论、组织小组合作等方式,使学生能够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当中,树立自信心,增强学习兴趣。
在实际教学中,老师们可以结合新时代的教学手段,例如利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设置教学互动环节,引导学生提问,进行小组活动等。
课堂教学要体现“四化”

课堂教学要体现“四化”摘要:新课程改革理念下的课堂教学对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通过日常实践与不断反思,笔者针对课堂教学提出了“四化”,即“生活化”、“活动化”、“自主化”、“情感化”。
旨在落实立德树人,创新育人模式,提升教学质量,进一步推进素质教育。
关键词:课堂教学;“四化”;教学改革一、课堂教学要体现“生活化”数学对于小学生来说,计算代替了它的涵义,但并没有理解学习数学的真正意义和价值。
而我们数学就是要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其实是来源于生活,数学的学习就是建立在日常生活中。
学习数学是为了更好地解决生活中存在的问题,更好地体验生活。
例如:教学二年级第四册数学的统计一课,统计各种熟悉的、喜欢的电视节目,要求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作好记录。
教学中让学生分组统计喜欢的电视节目,并说出喜欢什么节目的人最多,喜欢什么节目的人最少。
整个统计活动学生都积极地投入,并相互合作,共同完成统计任务。
在这些活动中不仅学生的动手能力得到了培养,而且潜移默化地受到了统计思想的熏陶。
经过小组汇报交流,又使统计中对数据的整理与归类的思想得到进一步强化。
整个统计过程学生好象置身于亲切自然的游戏环境中,学生学得轻松愉快。
象这样生活化的教学情景设计的例子不胜枚举。
课改让教师能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学习经验,让课堂真正成为生活化的课堂。
二、课堂教学要体现“活动化”传统的课堂教学是教师讲、学生听的“灌输式”教学。
新课程以学生的自主活动为主要方式,把数学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在教学中创设丰富多彩的活动情景,让学生亲自实践、大胆探索。
例如:在教学认识角中的直角这一课时,让学生各自拿出自己的三角板进行交流,找到直角,感受直角的特点。
教师并没有“以本为本”,而是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将这一教学环节设计为一个教学活动情景。
教师出示许多大小不同的角,让学生来进行观察,用直角去量一量,然后让学生介绍分类的情况。
在这个活动中学生争先恐后地发表自己的意见,亲身感受数学活动的快乐。
教学生活化 课堂互动化

教学生活化课堂互动化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教育方式也在不断地改革和创新。
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往往过于单一,学生缺乏兴趣和动力,难以积极参与学习。
为了让教学更加生动活泼,教学更加生活化,课堂更加互动化,越来越多的教师开始尝试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和手段,让学生在课堂上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
本文将探讨教学生活化和课堂互动化的意义,以及如何实现教学生活化、课堂互动化。
教学生活化和课堂互动化是指通过各种方式和手段,将教学和学习内容与学生的日常生活联系起来,让学生在课堂上更加活跃、主动地参与学习的过程。
这种教学方式的意义在于:教学生活化和课堂互动化可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生活化的教学内容和互动化的课堂活动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通过让学生在课堂上互动、探讨问题、分享观点,可以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到更多的知识。
教学生活化和课堂互动化可以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
传统的教学方式往往是教师讲、学生听,学生缺乏发言和思考的机会。
而生活化和互动化的教学方式可以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和体验,从而促进他们的思维发展,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能力。
教学生活化和课堂互动化可以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
通过生活化和互动化的教学方式,学生可以在实际的学习活动中去体验和探索知识,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提高他们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生活化和课堂互动化可以促进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与交流。
传统的教学方式往往是教师主导,学生被动接受。
而生活化和互动化的教学方式可以让教师和学生在课堂上进行更多的互动和交流,增进彼此之间的认识和了解,建立更加紧密的师生关系。
如何实现教学生活化、课堂互动化要实现教学生活化和课堂互动化,需要从教育教学的各个方面进行改革和创新,包括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方面。
教学内容要生活化。
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兴趣爱好,选用贴近学生生活、易于理解的教学内容。
生活即教育——陶行知教育思想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2021年26期总第570期ENGLISH ON CAMPUS【摘要】随着时代的飞速变更,社会科技的不断进步,社会各个方面的发展都有了新能量的注入,教育对小学英语的教学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生活既教育,教学做须合一”这是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理论,在小学英语教育教学的过程中,要认真研究陶行知的教育思想,研究在过去的小学英语教学中存在哪些问题,让课堂充满生活的气息,让学生能够在生活中快乐学习,培养学生的英语思维能力和语言能力,推动英语教学改革的发展。
【关键词】陶行知教育思想;小学英语教学;应用策略【作者简介】周子彧,江苏省海安市角斜镇老坝港小学。
陶行知是我国著名的教育家,他的“生活即教育”“教学合一”等教学理论都深受欢迎。
在小学教育中,小学英语是其中的一个重点学科,学生要熟练地掌握一门外语这对教育教学的方法提出了很高了要求。
由于英语是要学习一门外语,与其他学科相比有一定的差异性,因此要考虑到诸多现实因素的问题,具体联系陶行知的教育思想,是学生能够快速地适应英语课堂的学习,熟练掌握英语知识。
一、陶行知教育思想在小学英语教学中应用的意义 随着时代的进步和发展,生活教育思想的运用更加具备时代性和时代特征,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思想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更应该推进,英语教师必须深入学习陶行知的教学思想,将教学与生活实际紧密联系起来,让小学英语课堂充满生活化的气息,构建生活化的课堂,从而真正在小学英语教学中体现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
俗话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
”那么,生活就是最好的课堂,生活中的很多事物都值得我们学习和思考,生活中的很多事物也足以能够与课堂知识相连接,小学英语课堂教学践行生活化的教育理念,就必须打通课堂和生活的关系,将生活化的事物带入课堂,将课堂的死板严肃转变为生活的多变精彩,做好课堂向生活的延伸。
教师不应该在深刻学习了陶行知先生的“生活即教育”的教育理念之后,仍然将课堂固定在一间由讲台和课桌组成的教室之内,不应该再局限于这个窄小的空间。
教学生活化,课堂互动化

教学生活化,课堂互动化教学生活化,课堂互动化是当前教育教学中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学理念的更新,传统的单向灌输式教学已经无法满足学生的需求和教学的要求。
教学生活化,课堂互动化的理念逐渐成为教育界的热点,受到了越来越多教师的关注和重视。
本文将就教学生活化,课堂互动化的意义、方法和实施策略进行探讨。
教学生活化,课堂互动化的意义非常重大。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往往是主导者,学生是接受者,教学内容是固定和呆板的,这种单向的教学模式往往难以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激发他们的学习动力,容易导致学生的被动学习和浅层次的记忆。
而采用生活化的教学方式和互动化的教学模式,可以更好地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和学习需求,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培养他们的创造力和实践能力,从而提高教学效果,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教学生活化,课堂互动化对于提高教学质量和实现教育教学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实现教学生活化,课堂互动化需要采取一系列有效的方法。
教师可以通过引入真实案例、教学故事、视频资料等方式,使教学内容更具生活化,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可以采用讨论、实验、案例分析、项目设计等多种互动方式,促进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和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激发学生的思维和创造力,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
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和需求,巧妙地运用多媒体技术和教学工具,丰富教学内容和形式,增加教学的趣味性和互动性,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和吸引力。
实现教学生活化,课堂互动化需要教师付出更多的努力和采取更有效的实施策略。
教师应该不断更新教育教学理念,提高自身的教学能力和素质,引进新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不断探索和创新教学模式,使教学生活化,课堂互动化成为自己的教学特色和风格。
教师应该充分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学习需求,关注每个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学习特点,量身定制教学计划和教学内容,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教师应该重视课堂管理和教学评价,合理组织课堂教学和学习活动,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和氛围,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和见解,及时给予学生反馈和指导,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生活化课程的概念

生活化课程的概念
生活化课程也称为实践课程,是一种将学生的日常生活与课程紧密结合的教育方式。
这种课程旨在帮助学生学会解决日常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并让他们在实际生活中掌握和应用知识和技能。
生活化课程的内容广泛,包括家政、手工、绘画、体育、音乐、舞蹈等,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地将所学知识和技能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生活化课程的核心在于让学生真正地学习与生活,并在实际的生活中得到锻炼和提高。
这种教育方式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热情,培养他们的开放心态和多元文化意识,提高他们的生活自理能力、创造力和创新能力。
通过生活化课程,学生可以更好地适应生活和社会,为自己的未来打下坚实的基础。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如需更多信息,建议查阅相关文献或咨询教育学家。
生活化教育理念

生活化教育理念我理解生活化教育理念就是不要超越幼儿现实,根据幼儿在现实生活中能见到听到,幼儿比较熟悉的生活情节来对幼儿进行教育,这样幼儿才会有兴趣,才能起到教育的目的,老师也才能完成自己的教育教学任务。
001年9月,教育部颁布了《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掀起了以《纲要》为契机的新课程改革。
“教育向生活世界回归”已成为幼儿园课程改革中的一个核心理念,即:从生活中来—课程内容“生活化”,到生活中去—课程实施手段“生活化”,强调关注幼儿的生活,改变了幼儿园教育中孩子被动学习,教师机械灌输的局面,从根本上实现了幼儿的主体发展。
结合自己的工作实践对“生活化”教育理念的几点感悟。
一、顺应学前儿童的发展特点,重视“生活化”理念的教育价值幼儿园的教育对象是3-6岁的儿童,这些幼儿的生理和心理都处在不断发展阶段,生长是摆在第一位的,这个特定的时期决定了生活是幼儿获得发展和经验的源泉,而这一特性也决定了幼儿园课程必须“生活化”,这也是幼儿园课程区别于小学课程的主要特征之一、是符合学前儿童生命存在的。
罗杰斯认为:只有当儿童察觉到学习内容与自己有关时,才会全身心投入,意义学习才会发生。
由此可见,幼儿园课程内容与现实生活的距离越近,就越能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幼儿的学习就越有效。
幼儿教育并不是把幼儿关在一个教室中,坐在那里听老师一个人说,而是要让幼儿在健康、丰富的生活和活动环境中满足他们多方面的需要,更重要的是通过“生活化”课程,学会如何生活,这样才能突显出“生活化”理念所隐含的教育价值,这一点每个幼教工作者都必须清醒的看到。
教学活动组织应体现“生活化”幼儿的学习都依赖于生活中对具体事物的反复探索和经验,教师在组织教学活动时不能脱离生活,实施的途径包括创设生活化的教学环境、结合日常生活进行活动、活动材料生活化等。
如语言活动:丰富的语言来源于生活。
创设自由、宽松的语言交往环境,并充分利用幼儿熟悉的材料进行活动。
我班开展的“开心一刻”主题活动中,便是利用幼儿自己的照片进行讲述活动,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幼儿敢说,想说,能说,使语言能力得到了发展;如数学活动:脱离了生活的数学是枯燥的,幼儿是没有兴趣的,我班在墙面布置中体现数的概念,在日常生活体现数学,如利用每天的排队习得序列关系等。
把握生活契机让幼儿园教育回归生活

把握生活契机让幼儿园教育回归生活【摘要】:生活教育理论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理论体系,“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先生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
生活和教育是密不可分的,生活决定教育,教育源于生活。
在我们的一日生活中处处蕴藏着教育,因此在平时的日常教育活动中,作为教师的我们应抓住教育的契机,利用生活中的素材,为幼儿营造良好教育环境,关注幼儿的兴趣并理解幼儿的感受,真正实现“生活即教育”。
【关键词】:生活即教育;一日生活;教育。
一、教育来源于生活《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指出:幼儿的学习以直接经验为基础,在游戏和日常生活中进行的。
课程来源于生活,一切生活都是课程。
教育在幼儿园一日生活中无处不在,处处都是教育的契机,因为幼儿良好的生活、卫生、学习习惯的培养需要在一日生活的各项活动中养成;幼儿的语言思维能力和社会情感是在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中发展起来的;幼儿的启蒙教育、全面发展是在丰富多彩、动静交替的一日活动中实现的,让教育回归生活,是生活成为课程资源,因此,最好的教育就是“从生活中学习,从经验中学习”。
当孩子踏入人生的第一天开始,生活即与他们密不可分,生活中蕴涵着取之不尽的教育资源,我们应该把幼儿的一日生活各个环节都赋予教育意义,我们主要通过在主题开展的过程中自然地融入,让孩子们在体验、感知中获得发展,做到生活教育化,教育生活化。
二、教育生活化事件一:一棵石榴树午饭后,我们经常带领孩子们在后操场散步,途经一棵石榴树,石榴树上结了很多的石榴。
孩子们特别的兴奋,于是老师摘下了一个石榴带回班给孩子们观察和品尝。
刚一回班,孩子们就忍不住的上前要来看一看、摸一摸这个石榴。
但是午睡时间到了,孩子们只能乖乖地先睡觉,老师说:“你们谁睡觉表现好,下午我就请谁第一个品尝石榴哦。
”于是我利用中午的休息时间上网搜索了好多关于石榴的内容。
下午一起身,孩子们很快的穿脱好衣服。
豆包第一个跑来问我“老师,我今天是不是睡得最好。
”壮壮:老师,等一下是不是先请我吃啊?于是下午我们开展了一次关于“石榴”的活动吧。
教学生活化

教学生活化教学生活化是指通过丰富多彩的教学方式和方法,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更加具有生命力、活力和实用性,使学生在繁忙而又单调的学习中得到真正的享受和收益。
在实践生活化教学的过程中,需要按照以下几个步骤进行:第一步:提出问题提出问题可以促进学生的思考和探究精神,同时也可以锻炼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问题可以来自教师课堂讲授的内容,也可以来自学生自主提出的问题。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需要给学生提供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思考。
第二步:设计活动设计活动是将理论转化为实践的重要环节。
教师可以根据课堂讲授的内容或者学生提出的问题,设计一些具有生活化、情境化、实践化特点的活动,以吸引学生的兴趣。
设计活动的目的是要让学生能够真正参与进来,并从中获得收益。
第三步:组织实践组织实践是让学生参与进来,体验和感受活动的重要环节。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不仅要扮演好导向者的角色,更要成为引领者和指导者。
教师需要提供足够的指导和支持,以便让学生真正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与技能。
同时,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和反馈,以便调整和完善活动。
第四步:总结评估总结评估是对活动效果进行检查和反思的重要环节。
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反馈和自己的观察,对活动取得的成果进行评估和总结。
同时,教师还需要引导学生对活动进行反思,并根据反思结果改进和提升活动。
一、尊重学生的思想和意愿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个性和自尊,教师需要尊重学生的思想和意愿,关注学生的个性和特点,以便让学生在生活化的教学环境中获得更优秀的发展和成长。
二、注重学生的体验和感受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注重学生的体验和感受可以促进学生的参与度和满足度,使学生对教学内容产生兴趣和好奇心,从而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三、强调实践和应用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强调实践和应用可以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和技能。
如果教育只停留在理论层面,学生将不能从中收获实际的成果和体验,从而辜负了教育的使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学生活化才是真正的教育新一轮课改的浪潮向我们涌来。
“迎接新课程,我们做什么?”这是我们应该认真思考的问题。
教学生活化不失为一种实现新课程目标的有效策略。
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说,“我们深信生活是教育的中心。
生活教育是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向前向上的去要而教育。
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
”将学生课堂学习间接经验与现实生活直接经验结合起来,课堂学习与生活实践结合起来,构建学生各种感兴趣并且主动进行的学习活动,使学科教师顺从学生学习规律,掌握知识,发展技能,更重要的是把生活世界提供给学生理解和体验,使他们在与生活世界的沟通中,感受到生命的崇高,学会生存,促进个性发展。
一、教学生活化的基本理念一是教学生活化要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生活。
传统教育的致命弱点是教人读书。
陶行知先生批评旧教育是“死读书,死教书,教死书”是摧残人才。
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教师“照本宣科”,用灌输的方法要求学生死记硬背教科书上的知识,使学生远离现实生活。
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要求教育从课堂和书本中走出来,去关注社会生活,即关注生活重于关注书本。
以生活为中心的教育,不尽使书本知识变活,而且使师生开阔视野,从社会生活中吸取综合的多方面知识,从而获得思想和精神力量。
教学生活化就是要求教师把日常的教育和教学都要和社会生活结合起来,在课堂教学中,书本知识要联系生活实际,使书本知识活起来,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
在课外,指导学生开展各种活动,如“主题性教育活动”、“研究性教育活动”。
让学生融入家庭、融入社区,去观察,去感受、去锻炼,去分辨,以吸取有益的思想和知识。
二是教学生活化要尊重学生主体,关照学生相关的生活经验。
学习是人的主观的精神活动,要获得知识,人必须积极地使用并协调自己的感官,发展自己的大脑,并作出主观的意志努力。
传统教学中,学生只是知识的容器和被塑造的材料,完全处于被动地位。
教师灌输花时多,效果差,学生听、记、背,学得很苦,求知欲没有了,创造力抑制了。
因此,在教学操作上必须改变“老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模式,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
陶行知教育思想是“教师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生学”“先生教的法子必须根据学生学的法子”。
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探索“引导学生学”的方法,教学中关照学生的生活经验,以现实生活具体生动的形象,生活事例为中介来进行思考,顺应学生的认知特点,从而达到优化学习过程的目的。
三是教学生活化要让学生经历学习体验,实施“六大解放”。
传统的接受学习中,教师的任务只是教,教学的过程就是忠实而有效传递学科知识的过程,学生是既定学习内容的接受者和吸收者。
所谓的教学就是教师将自己拥有的知识传授给学生,学生是被教会,而不是自己学会,更不用说会学了。
教学就是教师对学生单向的“培养”活动,先教后学。
学生只能跟着教师学,教支配、控制学,学生无条件地服从于教,学的独立性丧失了,学习方法死板单一,最终遏制了学的力量。
现代教学观,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是统一的。
这种统一实质是交往、互动,教学过程,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而学生学习方式由此更重视体验,知识的学习不仅是属于认知理性范畴,它已扩展到情感生理和人格等领域,从而使学习过程不仅是知识增强的过程,同时也是身心和人格健全与发展的过程。
体验性是现代学习方法的突出特征。
在实际学习过程中,让学生经历学习体验,必须实施“六大解放”。
“六大解放”是陶行知先生曾对旧教育进行猛烈批评而提出,强调在学习过程中身体性参与。
即:解放学生的眼睛—使他们从书本中解放出来,让他们去看社会、看自然、看生活;解放学生的双手——使他们闲置的双手动起来,去操作、去实验、去做事情;解放学生的头脑——使他们从“只听不思”中解放出来,开动脑筋,积极思维,学会思维;解放学生的嘴——给他们说的自由,特别是问的自由;解放学生的空间——除了课堂学习,还引导他们走向生活、接触社会、接触自然,给他们广阔的天地;解放学生的时间——不将功课把他们的业余时间填满,给他们活动的自由,把课余时间还给他们。
二、教学生活化基本操作学科课程教学,要重视学生的直接经验,根据学生认知水平,生活经历的实际情况等,在课程内容中引入生活案例,用形象直观的手段实施教学。
学科课程教学生活化基本步骤可以归纳为“生活—教学—生活”的循环。
“从生活到教学”,即课前引入贴近学生生活案例,使学生的学习从熟悉的生活原型,感兴趣的问题情景着手,学习研究学科知识,课堂尽量成为学生学习体会、辩论反思、概括提升的场所。
“从教学到生活”则将学生学到的书本知识运用于生活实际,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其操作流程:生活经验经验知识课前准备→课堂教学→课后拓展生活经验与知识应用知识、提高知识操作要求为:课前准备,明确课程学习主要内容、要达成目标重、难点,明确学习知识与学生经验有什么联系点,引导学生回忆或组织参与现实生活。
课堂教学,以学生直接生活经验导入知识的学习,唤起学生直接经验的感受与体验,注重知识迁移、知识学习的内化,体验知识学习过程,引发运用知识的欲望。
课后拓展,反思课堂学习体验,引导运用知识兴趣,运用知识参与实践、提高认识、增强知识。
一是教师在备课时依据教学内容要求,学生生活经验积累实际情况,寻求利于教学的生活案例,找到学科教学与生活教育的结合点,并把生活案例中,学生感兴趣的问题提示给学生,要求课前带着问题预习课文内容。
在教学前让学生思考生活中问题,“体验”课文内容。
二是组织课堂教学中,先让学生说说课前引入的生活案例体验与感受,教师合理地寻求学生对生活现实的体验与教材知识教学的结合点,让学生由直接经验迁移到对教材知识的学习,并将直接经验的改造、发展作为学习的重要目标。
三是课后拓展延伸工作,课前以生活事例引入学生对生活的观察、体验与思考,课内寻求学生对现实生活的体验与教材的结合点,让学生由直接经验迁移到教材知识的学习,课后整合学生直接经验和从教材中学到的间接经验再转化为学生的直接经验,提高学生对知识的应用能力。
教师布置实践性作业,让学生真正感受知识学习的有用、学习的乐趣,促进学生的成长。
例如:高一思想政治上册关于“使用价值与价值的关系”的教学,学生普遍缺乏与生活实际的联系,认为这一知识点抽象难懂,学生往往一知半解。
如果课前教师布置几个思考题,“商场上同样一种商品如电视机、文具盒等价格不一样,而不同作用的商品有的价格即相等,为什么人们选购商品总要货比三家,希自己选购的商品物美价廉,这种希望能实现吗?”让学生带着问题到市场上去体验一下,这样再来上课,情况就大不一样了。
学生带着问题到商场体验,就会获得相应的商品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生活经验和感性认识,课堂上学习时就不会感到抽象难懂了。
课堂中学生通过讨论,互相交流感性认识和体验,有的学生会说,购买商品一定要货比三家,同一种商品在不同的商场价格就有不一样的,不货比三家我们就会吃亏。
有的同学会说不同商家实行不同的价格可能是进货的渠道不一样,生产率较高的企业,适当让利,就能提高市场竞争力。
有的同学会说,不同商家实行不同价格是同商家的经营观念有关,有的商家,通过让利,簿利多销,也是获得市场的好办法。
学生结合生活实际体验和感性认识经过讨论就很容易掌握:价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价值是抽象劳动的凝结。
有的商品使用价值一样,但由于商品的质量、型号、规格等不一样,因此,所耗费的抽象劳动就不同,所以价值的表现形式价格也就不一样了。
有的商品使用价值不同,但由于生产这种商品所消耗的抽象劳动相同,因此价格就相同。
人们购买商品都希望“物美价廉”,这是商品本身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基本属性的反映。
“物美”是使用价值的标准;“价廉”,则是人们从价值角度提出的要求。
人们在选购商品时,总是力图找到这两个标准的最佳结合点。
当学生达到这种上认识后,教师进而启发学生:人们这种购物希望和要求,对于生产者和经营者会产生什么影响呢?学生经过思考、讨论,将直接经验进一步改造、发展,就能达到拓展知识,实现创新的目的。
对上述问题的讨论就比较容易形成共识:要求生产者、经营者提高劳动生产率,生产出花色多、质量好、价格廉的商品以满足社会需求,实现自己商品的价值,使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课后要求学生运用这些知识分析不同企业经济效益好坏的原因,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就能得到培养和提高。
教学生活化,构建“生活——教学——生活”的循环,在这样的过程中,生活的质量会因学生对生活的认识,知识的学习提高而提高。
学习能力会因对生活经验的积累而不断提高。
教学生活化,体现新课程改革理念。
教学中关注学生切身的生活体验,与学生展开面对面的对话,从而使教学在创新潜能开发的理想性和创造性活动的现实性之间保持一种必要的张力,使学习主体在教学过程中永远敞开自我否定和自我超越的广阔的空间。
实施教学生活化的教学策略,使学生的课堂学习与社会生活实践紧密结合起来。
一方面拓展学习的时空,另一方面把学习生活置于社会生活的大背景下,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生活中,与社会、自然相融,把生活世界提供给学生理解和体验,使他们在与生活的沟通中感受到生命的崇高,获得个体的自由和解放。
参考文献:1、余子侠著《陶行知》,湖北教育出版社1999年8月版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教师培训教学研究组/组编,张辉编著《课程理念的更新》,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XX年12月版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教师培训教学研究组/组编,彭钢张晓东/编著《新课程的教学改革》,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XX 年12月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