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数学活动“生活化”的实践与思考-精品教育文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xx数学活动“生活化”的实践与思考

2001年教育部颁发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提出了“从生活、游戏中感受事物的数量关系并体验数学的重要和有趣”的发展目标。在内容上要求:“引导幼儿对周围环境中的数、量、形、时间和空间等现象产生兴趣,建构初步的数概念,并学习用简单的数学方法解决生活和游戏中的某些简单问题。”对照新纲要的要求,纵观我们的课堂教学,会发现我们的数学教育单纯地以课堂教学为主,严重脱离幼儿的生活实际,无意识地拉开了数学与生活的距离。因此,如何拉近数学和生活的关系?如何使抽象的数学转化为生活中有趣、易于理解的事物呢?如何把生活经验数学化、数学问题生活化呢?如何使幼儿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激发对数学活动的兴趣?这些都值得我们对数学教育作出不断的思考和探索。

一、问题的提出:为什么要提出幼儿数学活动“生活化”(一)适合幼儿学习的需要

1.有利于理解规律

数学是一门逻辑性很强的学科,它的许多知识都是在实践中归纳总结出来的。对于幼儿来说,过多的机械记忆会使幼儿厌倦,会使幼儿思维禁锢。将数学内容还原于生活,有助于幼儿探究和寻找规律,并且能将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形象化,有利于幼儿理解和掌握。2.有利于发展思维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幼儿的思维活动有赖于教师的循循善诱和精心启发。因此,教师应在数学课堂上积极创设良好的生活情境,不断启发幼儿的思维,激发幼儿思维的热情。

3.有利于提高生活能力

让幼儿学习生活的目的是应用于生活实际。因此,我们要让幼儿学习生活中的数学,或者说是可以应用于生活的数学。尽量避免数学与生活的严重脱节,为学习而学习。这样才能提高幼儿的生活能力。

(二)适应教学改革的需要

传统的教育弊端告诫我们:教育应以学生为主,让幼儿多接触生活,多融入生活。这是时代赋予我们的重任。

二、基本的策略:如何把数学知识和现实生活有机融合(一)向课前延伸——生活中发现数学知识

生活是幼儿获取数学知识的源泉。数学知识与生活的联系十分紧密,只有让幼儿感到数学就在我们的生活中,才能引发他们更积极地投入到数学学习中。因此,幼儿数学教育生活化需要教师巧妙地抓住一日生活中与数学有关的问题情境,将幼儿在生活中零散的数学经验组织起来,形成系统的具有严密逻辑的数学知识,让幼儿在各种活动中感知和体验,促进幼儿思维的发展。

1.感受“身边数学”

现实生活中存在着无数有趣的数学现象,它们时刻伴随在幼儿左右。幼儿在日常生活中可能也注意到或接触到了这些问题或现象,但此时幼儿往往处于无注意状态,他们可能不会对这些问题或现象寻根究底。教师要敏锐地感知幼儿的关注点,把教育自然地渗透在幼儿的生活实际中,让幼儿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

案例一:幼儿早入园后,老师请个别幼儿来数数来园幼儿的人数,再请另一位小朋友点数幼儿的牌数,然后请两位幼儿各报自己点数后的数,大家共同检验是否正确,并将两种不同的点数方法加以比较,看看哪种方法更有效。这种随机性的教育,既让幼儿练习了点数、对应、比较,又使教师了解了幼儿对数学知识的掌握情况,便于有针对性地指导。

案例二:教师在玩具的框上和玩具厨里摆放玩具框的位子上各做了一个标记,幼儿在收放玩具时,教师引导他们认识不同的标记,学习对应摆放不同的玩具。这种渗透性的教育,培养了幼儿注意发现、获得、应用数学知识的能力,解决了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寻找“数学原型”

活动之前我们让幼儿寻找现实生活中熟悉的内容,让幼儿通过收集资源、自主调查等活动,感受到数学在生活中无处不在,获得初步探索数学的动力和体验。这就需要将数学知识放在生活中来学习,让数学问题生活化。

案例:数学活动《各种各样的图形》,目的是让幼儿掌握多种图形的特征。我们在活动之前要求幼儿收集各种形状的物体。幼儿对收集活动兴趣浓厚,他们纷纷动手,收集到了牙膏盒、酸奶盒等感性材料。而课前的感性认识减少了幼儿对新知的陌生感。他们学得兴趣盎然,非常快乐。

3.酝酿“数学情感”

玩是孩子的天性,我们寓教于乐,让幼儿在玩中求知,在知中体验快乐。

案例:春天,花坛里盛开的鲜花,吸引来了两只蝴蝶,也吸引了午餐后散步的孩子们,孩子们可高兴了。老师问道:“来了几只蝴蝶啊?”“咦?现在飞走了几只?”“又来了两只,现在几只?”……像这样,幼儿在玩乐中体验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学习的幸福。

(二)在课上体验——活动中建构数学知识

数学知识是抽象的、概括的,因此数学的学习是枯燥的、有难度的。要把数学知识与幼儿的生活有机地融合起来,创设幼儿熟悉的问题情境,把抽象的数学知识分解、还原到幼儿的生活中,与幼儿已有的知识经验建立联系,让幼儿在生活中学习数学,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根据数学中蕴含的生活创设情境

《纲要》用“身边事物和现象”“周围环境”“生活经验”等词句明确了数学内容应取材于现实生活,适应幼儿的实际水平。我们把数学内容设计成一个个生动、真实、可亲身体验的生活事件和游戏情境,使幼儿自然而然地与情境中的人、事物、事件相互作用,由境生情,由情促学,全身心投入到数学活动中,体现了一个数学内容就是一个情境、一个事件、一个情节的展开,把教材变成幼儿可操作、可感知、可表现的实践活动。

案例一:“搬家”的数学内容是6以内的数物匹配,模拟的生活情境是和妈妈一起搬运物品,整理归放同类物品。

案例二:“做客”的数学内容是感知8以内的数量,设计的游戏情境是到小狗家做客,送礼物、品尝食品。

2.挖掘教材的生活资源提炼数学

在开展数学教学活动时,作为教师不仅要把握教材的重难点,还要充分利用教材中现有的生活资源,设计幼儿感兴趣的贴近生活实际的教学形式,让幼儿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

案例:集体活动“树叶宝宝找家”。老师带领幼儿到幼儿园的草地上,幼儿园的草地上到处是被秋风吹落的树叶,有红的枫树叶;有黄的桃树叶、柳树叶;还有绿的樟树叶……老师先让每位幼儿捡一片自己喜欢的树叶,然后引导幼儿相互说说自己捡到的树叶,比比自己的树叶和别人的有什么不同。随后教师请幼儿个别交流,可以从颜色不同、大小不同等多个方面交流,满足幼儿捡树叶的兴趣。捡树叶回到活动室后,先统计幼儿捡的树叶数量,然后分类,再统计每种树叶的个数,最后做“找朋友”的音乐游戏。音乐一停止,树叶娃娃都回到树妈妈的身旁,红树叶找红树妈妈,黄树叶找黄树妈妈,绿树叶找绿树妈妈……

3.亲自动手操作材料体验生活

引导幼儿在动手操作中感知包含在生活中的数学内容,幼儿手脑并用,主动学习,既亲近了具有抽象性的数学,也易于理解数学。

案例:开展小班数学活动“1和许多”时,可以创设“娃娃家”的游戏环境,让幼儿在游戏中通过分发碗、勺,整理物品等活动,理解“1和许多”“一一对应”等数学概念,发展幼儿分类和比较等数学能力。在提供物品时,教师可以先提供一样多的物品,再提供不一样多的物品,逐渐提高要求。整个活动虽然时间较长,但幼儿的情绪高涨,都能全身心地投入。活动体现了教师和幼儿“玩数学”而非“教数学”。

(三)向课后延伸——生活中运用数学知识

幼儿的思维是具体形象的,他们通过借助于事物在头脑中的形象来思维。单纯地向幼儿传授讲解,既不能获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又不利于发展幼儿的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