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之战知识点
赤壁之战知识点归纳整理
赤壁之战知识点归纳整理赤壁之战是中国历史上一场重要的战役,发生在公元208年的三国时期。
赤壁之战是由刘备与孙权联军对抗曹操的一场战役,也是中国历史上一次著名的水战。
以下是对赤壁之战的知识点进行归纳整理。
1.背景:赤壁之战的起因是曹操想要征服南方,统一中国。
他率军南征,但受到刘备和孙权的联军的阻挠和抵抗。
双方在长江的赤壁地区展开了一场决战。
2.赤壁地区:赤壁位于现今湖北省荆州市,位于长江上,地形险要。
曹操决定在此集结军队,并且筑造战船,准备展开进攻。
3.双方力量对比:曹操的军队号称有80万人,实际兵力可能在20万左右。
而刘备和孙权的联军只有5万人左右,兵力明显劣势。
4.张昭与诸葛亮的计策:诸葛亮向孙权建议采用火攻的计策,利用南风和干燥的天气,发动一场大火,烧毁曹军的战船。
而张昭则建议曹操尽快派兵渡江,以避免受到火攻的威胁。
5.北风阻挡:赤壁战场当地北方的山势较高,北风较为常见,曹操的军舰主要依赖风力推进。
而火攻所需的南风并不常见,这使得曹操在选择战场的时候失去了优势。
6.黄盖自投火海:孙权派遣将领黄盖投降曹操,但黄盖借机装病,带着船只献给了曹操。
曹操相信了黄盖的病情,没有细心检查其船只。
而孙权和诸葛亮安排的火攻船正隐藏在黄盖的船队中,黄盖在战斗中纵火,烧毁了曹军的船只。
7.南风火攻:在火攻之后,孙刘联军利用南风变天,再次发动火攻。
大火烧毁了曹军的大部分船只,使得曹操无法继续北上进攻,只得溃败而回。
8.结果:赤壁之战以曹操的失败告终。
曹操虽然未亲自参战,但损失惨重,战败后只带领着残余的部队匆忙撤退。
而刘备和孙权联军却在此战中取得了重大的胜利,彻底阻止了曹操的南征计划。
9.影响:赤壁之战在中国历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
这场战役展现了刘备与孙权之间的合作和统一抗敌的决心,也表明了曹操武力手段的局限性。
赤壁之战逐渐发展成为一个对勇气、智慧和谋略的象征,被后人广泛传诵和研究。
10.赤壁题材的文学作品:赤壁之战激发了许多文学作品的创作。
赤壁之战知识点归纳整理
赤壁之战知识点归纳整理
赤壁之战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战役,发生在公元208年。
以下是赤壁之战的知识点归纳整理:
1. 战争起因:赤壁之战的起因是曹操率军攻打东吴。
由于曹操的军队在渡江失败,被东吴军队打败,曹操率军撤退,随后在赤壁一带与东吴联军交战。
2. 军队兵力:曹操率领的军队约有30万人,东吴联军由孙权和刘备联合组成,兵力约有50万人。
由于曹操兵力较少,又缺乏后援,最终导致败走。
3. 战争过程:赤壁之战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火攻,刘备与孙权使用火攻烧毁曹操的船只;第二阶段是陆战,由于曹操的兵力不足,无法抵挡东吴联军的攻势;第三阶段是追击,东吴联军追击曹操,最终曹操败退。
4. 战争结果:赤壁之战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次重要战役,也是三国时期历史的分水岭。
这次战役使曹操失去了对江南地区的控制,也为孙权和刘备提供了发展的机会。
5. 战争影响:赤壁之战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场战役使得三国时期的分裂形势更加明显,同时也为中国历史上的著名谋略——火攻留下了宝贵的经验。
六年级语文上册第28课
六年级语文上册第28课《赤壁之战》知识点归纳一、看拼音写词语xún shào tiān zhùwǒyěshìzújuécíxiónɡmàn tiān chèdì lì rèn yí cù(巡哨) (天助我也) (士卒) (决雌雄) (漫天彻地) (利刃) (一簇)二、形近字组词倘()弦()舵( ) 雌( )淌()舷()驼( ) 唯( )三、多音字组词四、降提省涨五、词语解释巡哨:(负责警戒任务的小部队)巡行侦察。
利刃:利,锋利,锐利;刃,刀。
锋利的刀。
天助我也:上天帮助我了。
士卒:旧时称士兵。
决雌雄:决,决定;雌雄,动物的雌性和雄性。
比喻胜负,高下。
漫天彻地:漫,满;彻,透。
遍布天地之间,形容数量多或范围广。
觑:把眼睛合成一条细缝看。
拈:用两三个手指头夹取。
鏖:激烈的战斗。
倘:倘若,倘有。
六、近义词提防防备商议商量观望张望照耀照射省悟醒悟不计其数不可计数七、反义词稳重轻浮波浪汹涌风平浪静不计其数屈指可数八、四字词语船如箭发烟焰涨天火逐风飞漫天彻地喊声震地叫苦连天翻波戏浪赤壁鏖兵九、课文内容《赤壁之战》一文讲述了周瑜采用火攻大败曹操于赤壁的战争过程,刻画了因骄而败的曹操,有勇有谋的黄盖,深谋远虑的周瑜。
指出:知己知彼,扬长避短的重要性。
十、修辞方法此时风声正大,黄盖在火光中,那里听得了弦响?(反问)冬至前后,安得无东南风?(反问)操在中军遥望隔江,看看月上,照耀江水,如万道金蛇,翻波戏浪。
(比喻)十一、写法借鉴本文的场面描写十分精彩传神。
场面描写就是对一个特定的时间与地点内,许多人物活动的总体描写。
它往往是叙事,描写,抒情等表达方法的综合运用,是自然景色,社会环境,人物活动等描写对象的集中表现。
《赤壁之战》基础知识归纳
• ⑴致殷勤 殷勤之意 • 古义指恳切的情意;今义指热情而周 到。 ⑵ 当横行 横行天下 • 古义指纵横驰骋,意思是所向无敌; 今义指仗势胡作非为。 ⑶鼎足之形成 形成矣 • 古义指形,形势,局面;成,形成; 今义指通过事情发展变化而成为某种 特点的事物,或者出现某种情形或局 面。 • ⑷地方 地方数千里 古义只地,土地(面积);方,见方, 纵横,古代称面积的用语;今义指某 • 一区域;空间的一部分;部位。
四、词类活用
(四)名词做状语 • 以疲病之卒御狐疑之众。(像狐狸那样,修饰 以疲病之卒御狐疑之众。(像狐狸那样, 。(像狐狸那样 “ 疑 ”) • 备南走。(表示走的方向,“走”的状语。) 。(表示走的方向 表示走的方向, 的状语。) (五)使动用法 • 必蹶上将军 • 可烧而走也 可烧而走 • 诸人持议,甚失孤望。 诸人持议, 孤望。
三、一词多义
文言基础知识归纳
• 士:1.田横,齐之壮士耳。 1.田横,齐之壮士耳。 田横 男子) (男子) • 卒:1.乘犊车,从吏卒。 1.乘犊车 从吏卒。 乘犊车, 2.交游士林 2.交游士林 步兵,士兵。) (步兵,士兵。) 古代贵族的最低一级, (古代贵族的最低一级, 后泛指官吏。) 后泛指官吏。) 2.鲁肃闻刘表卒。 2.鲁肃闻刘表卒。 鲁肃闻刘表卒 3.聪明仁惠 敬贤礼士。 聪明仁惠, 3.聪明仁惠,敬贤礼士。 (死) (有知识技能或道德品 3.五万兵难卒合 五万兵难卒合。 3.五万兵难卒合。 行的人。) 行的人。) 副词, (cù副词,仓猝,“猝”) 副词 仓猝, 江夏战士亦不下万人。 4. 江夏战士亦不下万人。 士兵。) (士兵。) • 抚:1.权抚其项背。 1.权抚其项背 权抚其项背。 • 计:1.今为君计,莫若遣腹 1.今为君计 今为君计, (按) 自结于东。( 。(动 盘算, 心 自结于东。(动,盘算, 2.上下齐同 则宜抚安。 谋划。) 上下齐同, 2.上下齐同,则宜抚安。 谋划。) 2.备用肃计 备用肃计, 2.备用肃计,进住鄂县 抚慰,安抚) (抚慰,安抚) 之樊口。(名词,计谋,策 之樊口。(名词,计谋, 。(名词 略。)
赤壁之战知识点.
一.生僻字通假字异读字(一)生僻字枭:xiāo,勇猛。
出句:刘备天下枭雄。
隙:xì,裂缝;嫌怨,感情上的裂痕。
出句:与操有隙。
吊:diào,慰问(死者亲属)。
出句:奉命吊表二子。
瑾:jǐn,美玉。
出句:子瑜者,亮兄瑾也。
芟:shān,割草;除去。
出句:今操芟夷大难。
弩:nǔ,一种用机械发箭的弓。
出句:强弩之末势不能穿鲁缟。
缟:gǎo,白绢。
出句:强弩之末势不能穿鲁缟。
蹶:jué,跌倒;受挫折。
出句:必蹶上将军。
旌麾:jīnghuī。
旌,旗子的通称。
麾,指挥作战用的旗子。
出句:旌麾南指,刘琮束手。
琮:cïng,八角形的玉,中间有圆孔。
出句:刘琮束手。
这里用作人名。
挟:xié,挟制,用强力逼迫别人执行某事。
出句:挟天子以征四方。
奄:yǎn,覆盖,包住,常“奄有”连用。
出句:操得荆州,奄有其地。
犊:dú,小牛。
出句:乘犊车,从吏卒。
秽:huì,邪恶的行为;邪恶的人。
出句:为汉家除残去秽。
斫:zhuï,砍。
拔刀斫前奏案。
邂逅:xiè hîu,一旦,万一。
出句:邂逅不如意,便还就孤。
荻:dí,类似芦苇的一种草木植物。
出句:载燥荻枯柴,灌油其中。
舸:gě,船。
出句:豫备走舸,系于其尾。
羸:léi,瘦弱。
出句:悉使羸兵负草填之。
(二)通假字“邪”通“耶”:况操自送死,而可迎之邪?“禽”通“擒”:将军禽操,宜在今日。
“卒”通“猝”:五万兵难卒合。
“炎”通“焰”:顷之,烟炎张天。
“雷”通“擂”:雷鼓大震,北军大坏。
“豫”通“预”:豫备走舸,系于其尾。
(三)异读字:1.破音异读:是改变字的通常读音来表示不同词性和意义的一种办法。
①说备使抚表众——说,读shuì,劝说。
②亮见权于柴桑,说权曰——同上。
③轻骑一日一夜行三百余里——骑,读jì,骑兵。
④是时曹操遗权书曰——遗,读wèi,交付。
《赤壁之战》知识点归纳
《赤壁之战》知识点归纳赤壁之战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之一,发生于东汉末年,交战双方为孙权、刘备联军和曹操大军。
以下是关于赤壁之战的一些重要知识点归纳。
一、背景东汉末年,曹操先后击败袁绍、袁术等诸侯,基本统一了北方。
建安十三年(公元 208 年),曹操亲率大军二十余万南征,企图一举统一全国。
此时,荆州刘表病逝,其子刘琮不战而降,曹操轻易占据荆州。
刘备在长坂坡被曹操击败,退往江夏。
孙权在江东根基渐稳,拥有一定的实力。
二、战争经过1、孙刘联盟刘备派诸葛亮前往江东,与孙权商议联合抗曹之事。
孙权在鲁肃、周瑜等人的劝说下,决定与刘备联合,共同抵御曹操。
2、曹操的失误曹操的军队多为北方士兵,不习水战。
他将战船用铁链连接起来,以减少颠簸,却给了孙刘联军火攻的机会。
3、黄盖诈降黄盖向曹操诈降,曹操信以为真。
黄盖率领数十艘装满易燃物的战船,趁着东南风急,冲向曹操的船队。
4、火烧赤壁当黄盖的战船接近曹操船队时,点燃船上的易燃物,火势迅速蔓延,曹操的船队瞬间陷入火海。
孙刘联军趁机发起攻击,曹操大败。
三、战争结果曹操率领残部北逃,孙刘联军取得了赤壁之战的胜利。
这场战役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基础。
四、影响1、政治格局赤壁之战后,曹操退回北方,暂时无力南征,孙权在江东的地位更加稳固,刘备得以占据荆州四郡,并向益州发展,形成了三国鼎立的初步格局。
2、经济发展战争使得南方地区的经济受到一定程度的破坏,但也促进了南方的开发。
孙刘政权为了巩固统治,采取了一系列发展经济的措施,使得南方经济逐渐繁荣。
3、文化交流赤壁之战期间,各方人才汇聚,促进了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五、主要人物1、曹操作为当时最强大的势力领袖,曹操有着卓越的政治和军事才能,但在赤壁之战中过于自信,出现了战略失误。
2、孙权孙权在关键时刻做出了正确的决策,坚定了抗曹的决心,展现出了其果敢和睿智。
3、刘备刘备在困境中积极寻求联盟,保存了实力,并为日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4、周瑜周瑜是孙刘联军的主要将领之一,他足智多谋,指挥有方,为赤壁之战的胜利立下了汗马功劳。
赤壁知识点总结
赤壁知识点总结赤壁之战是中国历史上一场极具战略意义和影响的战役,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不仅改变了当时的政治格局,同时也成为了中国战争史上的经典之一。
以下是关于赤壁之战的一些知识点总结:一、战斗背景1. 曹操南征的原因:赤壁之战之所以会爆发,是因为曹操率领大军南下征讨孙权,目的是为了加强曹魏势力,扩大领土,进一步削弱孙吴势力。
2. 孙刘联合对抗曹魏:面对曹操的大军,孙权和刘备联合起来,决定共同对抗曹魏。
3. 三国形势:赤壁之战发生在三国时期,当时的政治地图已经呈现三足鼎立的状态,曹操、刘备和孙权三方势力对峙,形成了复杂的政治格局。
二、战斗过程1. 战斗地点:赤壁之战发生在长江中游的赤壁附近,这个地点在历史上成为了这场战役的名字来源。
2. 火烧连营:在赤壁之战中,诸葛亮和周瑜联合策划了火烧连营的计谋。
他们利用南风的机会,放火烧了曹操的船只,造成了曹军的重大损失。
3. 曹军溃败:在火烧连营之后,曹操的军队大败,士兵伤亡惨重,曹操只能带着残军败将艰难撤退,这场战役成为了曹操军事生涯中的一次重大挫败。
三、战斗结果及影响1. 孙刘联盟的胜利:在这场战役中,孙吴和刘备联合取得了胜利,成功对抗了曹魏的进攻,保住了自己的势力范围。
2. 改变了三国格局:赤壁之战改变了当时的政治格局,使得孙吴和刘备联盟的势力得到了巩固,曹魏的势力受到了削弱。
3. 影响深远:赤壁之战的胜利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后来的政治格局奠定了基础,也成为了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战役之一。
四、与赤壁之战有关的人物1. 诸葛亮:赤壁之战中,诸葛亮是孙吴军的主要谋略家,他和周瑜联合策划了火烧连营计谋,在战争中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2. 周瑜:周瑜是孙吴军的主要将领之一,他在赤壁之战中与诸葛亮一起制定了对曹军的战略,展现出了出色的指挥才能。
3. 曹操:曹操是赤壁之战中曹魏军队的主要指挥官,尽管他在此战中败北,但他的军事才能和政治家的才智仍然得到了充分展现。
《赤壁》 知识清单
《赤壁》知识清单一、赤壁之战的背景东汉末年,汉室衰微,群雄并起。
曹操在官渡之战中击败袁绍,统一了北方大部分地区,势力大增。
建安十三年(公元 208 年),曹操亲率大军二十余万南征,企图一举消灭孙权和刘备,统一天下。
此时,孙权占据江东,已历三世,根基渐固。
刘备则在诸葛亮的辅佐下,暂居荆州。
面对曹操的强大压力,孙刘联军决定联手抗曹。
二、参战各方1、曹操方面曹操率领的军队以北方士兵为主,擅长陆战,但对于水战相对生疏。
其军队数量众多,但长途跋涉,士兵疲惫,且水土不服。
2、孙权方面孙权拥有江东六郡八十一州,水军实力较强,将领如周瑜、鲁肃等皆有勇有谋。
3、刘备方面刘备兵力较少,但有关羽、张飞、赵云等猛将,且有诸葛亮出谋划策。
三、战争过程1、初战失利曹操大军顺江而下,孙刘联军初战不利,退至赤壁。
2、黄盖诈降为破曹军,黄盖向曹操诈降。
曹操轻信,未加防备。
3、火烧赤壁黄盖带领装满易燃物的船只冲向曹军,点燃船只,火势借助风势迅速蔓延,曹军战船被烧,士兵大乱。
孙刘联军趁机进攻,曹军大败。
四、战争结果1、曹操大败,率领残部北逃。
2、孙刘联军取得了以少胜多的辉煌胜利,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基础。
五、赤壁之战的影响1、政治格局赤壁之战后,曹操势力暂时受挫,孙权巩固了在江东的统治,刘备趁机占据荆州,并向益州发展,三国鼎立的局面初步形成。
2、经济发展战争使得长江流域的经济受到一定破坏,但也促进了南方经济的进一步开发。
3、文化交流各方势力在战争中交流融合,促进了文化的传播与交流。
六、赤壁之战中的著名人物1、曹操一代枭雄,有着卓越的军事和政治才能,但在赤壁之战中决策失误。
2、孙权年少有为,有胆有识,善于用人,在关键时刻做出了正确的决策。
3、刘备以兴复汉室为己任,善于笼络人心,在赤壁之战中与孙权合作,获得了发展的机遇。
4、周瑜东吴名将,智勇双全,在赤壁之战中指挥若定,是孙刘联军取胜的关键人物之一。
5、诸葛亮足智多谋,为刘备出谋划策,促成了孙刘联盟,对战争的胜利发挥了重要作用。
赤壁之战知识点
赤壁之战知识点赤壁之战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战争之一,发生在公元208年的三国时期。
这场战争由于其激烈的战斗和影响深远的结果而闻名于世。
本文将介绍赤壁之战的一些重要知识点,包括背景、战争经过和影响等内容。
一、背景1. 刘备、孙权与曹操的国力对比赤壁之战的发生与三国时期各个势力之间的斗争息息相关。
刘备拥有长江中游的益州,孙权控制着长江下游的江东,而曹操则掌控着北方的中原地区。
刘备和孙权感到曹操的威胁日益增加,因此决定联手对抗曹操。
2. 曹操南征与赤壁形势曹操发动南征,意图将刘备和孙权孤立并一举消灭他们。
他率领大军渡过长江,威胁到孙权的势力范围。
然而,曹操遭遇到了孙刘联军的抵抗。
二、战争经过1. 曹操的进军与孙刘联军的计谋曹操率领大军进军到赤壁附近时,孙刘联军采取了火攻的计谋。
他们在战火纷飞之际,点燃了数千只草筏,让火势熊熊燃烧,制造了大规模的混乱。
2. 火攻的威力与赤壁之战的结果火攻成为了赤壁之战中最具影响力的战术之一。
曹操的船队被大火吞噬,曹操无奈只能撤退。
这场战争的结果是曹操大军的惨败,使得刘备和孙权保住了各自的势力。
三、影响1. 赤壁之战对三国格局的影响赤壁之战改变了三国时期的格局。
曹操因战败而削弱,刘备和孙权则得以巩固各自的势力。
此后,在各个势力的争夺中,三国鼎立的格局逐渐形成。
2. 火攻对战争史的影响赤壁之战中采用的火攻战术成为了中国古代战争史上的经典之一。
火攻战术的成功显示了计谋和智慧在战争中的重要性,对后来的军事战略和战术起到了积极的启示作用。
3. 赤壁之战的文化影响赤壁之战作为中国历史上的重要战役,也在文化领域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许多文学作品、戏剧和电影都以赤壁之战为题材,将这一历史事件生动地展现给观众。
四、结论赤壁之战是中国历史上一场具有重大影响的战争,其火攻战术在军事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这场战争改变了三国时期的格局,为后来的历史奠定了基础。
赤壁之战的知识点描述了战争的背景、战斗的经过以及对历史和文化的影响,使读者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这一重要战役。
赤壁的知识点总结
赤壁的知识点总结一、赤壁之战的背景1.1 三国时期的政治背景赤壁之战发生在三国时期,这个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政治动荡的时期。
曹操在北方建立了强大的政权,占据了华北地区的大部分。
而孙权和刘备则分别建立了东吴和蜀汉两个割据政权,位于江南和西南地区。
这三方势力对峙,形成了三国鼎立的局面。
1.2 南方抗战的兴起曹操在统一北方后,野心勃勃地向南进攻,企图征服整个中国。
他率领大军南下,占领了长江流域的大片土地。
而孙权和刘备则联合起来对抗曹操的侵略,形成了南方抗战的局面。
在这种背景下,赤壁之战爆发。
二、赤壁之战的导火索2.1 吴军陆续溃败在赤壁之战之前,曹操率领大军南下进攻东吴,取得了许多胜利。
孙权的军队陆续遭到曹操军队的打击,士气低落,吴军的战斗力受到了严重的削弱。
2.2 赤壁之战的策略在这样的形势下,孙刘联军采取了火攻的计策,借助风势,放火烧毁曹操的船只,导致曹操军队的士气受到重大打击。
这也成为了赤壁之战的导火索。
三、赤壁之战的过程3.1 吴军的火攻孙权和刘备联军在赤壁采取了火攻的计策。
在风势的帮助下,他们放火烧毁了曹操的船只,导致曹操军队的战斗力大大削弱。
3.2 曹军的失败曹操在赤壁之战中,受到火攻的影响,士气低落,无法继续战斗,最终被孙刘联军打败。
这场战斗对曹操的军事计划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成为了三国时期的一次重大战役。
四、赤壁之战的影响4.1 南方抗战的胜利赤壁之战是南方抗战的一次胜利,打断了曹操的南下计划,为东吴和蜀汉联军争取了宝贵的时间和空间。
这场胜利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三国鼎立的政治格局。
4.2 曹操的战略失败赤壁之战的失败对曹操的战略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他的南下进攻计划遭受了重大挫折。
这也标志着曹操未能统一中国的大业遭遇了重大的挫折。
4.3 孙权和刘备的联合赤壁之战的胜利也加强了孙权和刘备之间的联合。
两者在战争中的合作取得了成功,加深了他们之间的合作关系,为日后的抗战奠定了基础。
五、赤壁之战的历史评价5.1 马谡的评价马谡曾经对赤壁之战提出了评价:“曹操大军被火烧,船只数千艘尽付流水,士卒数十万人出必不还,百年形势顿生变故,斯可谓英雄之运矣。
赤壁之战知识点总结
赤壁之战知识点总结一、赤壁之战的背景1. 曹操的野心赤壁之战的背景,根源于曹操的统一大业。
曹操在东征南方时期,目睹了南方人民生活富裕、地势险要,决心占据南方,从而实现中国的统一。
曹操曾多次率领大军南征,但都遭到了东吴和蜀汉的顽强抵抗。
2. 东吴与蜀汉的联合赤壁之战的另一背景是东吴与蜀汉的联合。
东吴的孙权和蜀汉的刘备联合起来,共同对抗曹操的野心。
两者联合,就能够形成一股强大的抵抗力量,因此对抗曹操有了更多的胜算。
二、战役前的准备1. 孙刘联军的布阵赤壁之战前,孙刘联军采取了一系列的策略和措施,为战斗做了全面的准备。
主要策略包括:诱敌深入,设伏击;联合共诛曹操。
在预备战斗中,刘备亲自到处巡视文后大营,认真熟悉地理条件,智谋了解敌情。
最后,根据地理优势和兵力的分散,刘备率军迁进北岸,领水而北去星罗经良。
赤壁西北又有一斋一个载错地塌视思,密器伏甲,参见展焦电计思斗沛众。
赤壁之战暂怠于章太督十八功,有时巨造,延至道也。
2. 曹操军队的准备对于曹操而言,赤壁之战无疑是场兵家必争之战,因此曹操也做了充分的准备。
准备工作主要包括:采用火攻、集中兵力、临战泼水泡皮麦利、闭门打狗杂工斗和预备粮草物资。
三、战斗过程1. 孙刘联军的火攻赤壁之战中,孙刘联军采取了火攻的战术。
根据孙刘联军的计划,他们放飞火船,以假意欲作众军,然见风急急弃引。
胜上风弗坠谓金铁为引,独见通,走系如铁,徽碧接头、甲、关铸川币元胶瓒旗车。
诸军以旌劲劲拦门急,称赞..2. 曹操军队的失败在赤壁之战中,曹操军队最终遭受了失败。
这主要是由于曹操军队在水战中处于劣势,且被联军以火攻打敗。
虽然曹操重兵固守,但是由于联军的火攻,曹操军队受到了很大的影响,士气大伤,大败而逃。
四、战役的影响1. 东吴的崛起赤壁之战的胜利,巩固了东吴在江南地区的地位,也使得孙权成为了中国历史上的一位重要人物。
此外,赤壁之战的胜利,也为东吴后期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2. 曹操的挫折对于曹操而言,赤壁之战的失败使得其南征之路遭受到了很大的挫折,未能实现统一大业。
赤壁之战知识点
赤壁之战知识点知识点一、通假字1、进住鄂县之樊篱口。
(住,通“驻”,驻扎)2、将军禽曹,宜在今日(禽,通“擒”,捉拿)3、五万兵难卒合(卒,通“猝”,仓猝)4、卿能办之者诚决(诚,通“请”)5、顷之,烟炎张天(炎,通“焰”,火焰)6、雷鼓大震,北军大坏(雷,通“擂”,敲击)二、古今异义1、鼎足之形成矣(古义:形式确立;今译:逐渐发展成某种事物)2、刘琮束手(古义:投降;今译:没办法)3、权起更衣(古义:上厕所;今译:换衣服)4、初一交战(古义:刚刚开始;今译:农历每月第一天)5、驱中国士众远涉江湖之间(古义:中原地区;今译:中华人民共和国)6、子布、元表诸人各顾妻子(古义:妻子和儿女;今译:妻子)7、与苍梧太守吴辰有旧(古义:老交情;今译:与“新”相对)8、兼仗父兄之烈(古义:功业;今译:强烈,猛烈)9、引次江北(古义:驻扎;今译:次序)10、荆州与国邻接(古义:疆域;今译:国家)11、致殷勤之意(古义:恳切慰问;今译:热情而周到)12、割据江东,地方数里(古义:土地方圆,纵横;今译:方位词)13、操虽托名汉相,其实汉贼也(古义:他实际上;今译:表示所说的是实际情况,承上文而含转折)14、品其名位,犹不失下曹从事(古义:官职名,这里指一般属官;今译:致力于,投身到事业中)15邂逅不如意,便还就孤(古义:一旦,万一;今译:偶然遇见,不期而遇)三、一词多义当谁以当曹操者(动词,抵挡)当横行天下(动词,应该)孤当与孟德决之(副词,当即)将命猛将统兵数万(名词,将领)求救于孙将军(名词,高级军官)彼所将中国人(动词,率领)将顺江东下(副词,将要)治共治曹操(动词,对付)刘表治水军(动词,管理)卒疲病之卒(名词,士兵)鲁肃闻刘表卒(动词,死亡)五万兵难卒合(形容词,同“猝”,匆猝)方助画方略(名词,次序)地方千里(名词,方圆)方与将军会猎于吴(副词,正在、将要)方连船舰(副词,正,或并)乃此乃天也(判断动词,是)蒙冲斗舰乃以千数(副词,竟,居然)乃罢会(副词,于是,就)骑乃得过(副词,才)为为孙权长史(wéi 动词,是)为操后患(wéi 动词,成为)动以朝廷为辞(wéi 动词,做)保为将军破之(wèi 介词,替)安能复为之下乎(wéi 介词,在)恐为操所先(wéi 介词,与“所”连用,表被动)此为长江之险已与我共之矣(wèi 动词,通“谓”)于求救于孙将军(介词,向)见权于柴桑(介词,在)肃追于宇下(介词,到)受制于人(表被动,被)资:多载资粮(物资)此帝王之资也(凭借,资本)能:表恶其能(才能)今将军诚能命猛将统兵数万(能够)盖:英才盖世(超过)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大概)抚:权抚其背曰(抚摸,轻拍)上下齐同,则以抚安(安抚)难:五万兵难卒合(不易)安能抗此难乎(灾难)次:引次江北(驻扎)余船以次俱进(次序)当:非刘豫州莫可以当曹操者(抵挡)并:行将为人所并(吞并)将兵与备并立逆操(合)事:不足与图大事(事业)北面而事之(侍奉)事急矣(事情)足:不足与图大事(值得)精兵足用(充足)走:预备走舸(轻快的)备南走,肃径迎之(逃跑)可烧而走也(使??逃跑)乃: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是)乃罢会(于是就)骑乃得过(才)蒙冲斗舰乃以千数(乃至)四、词类活用1、比至南郡,而琮已降,备南走(名词作状语,向南)2、今将军外托服从之名而内怀犹豫之计(名词作状语,表面上,实际上)3、刘备、周瑜水陆并进(名词作状语,从水路,从陆路)4、敬贤礼士(名词用作动词,以礼相待)5、与苍梧太守吴辰有旧(形容词用作名词,老交情)6、为汉家除残去秽(形容词用作名词,都指坏人)7、瑜等率轻锐继其后(形容词用作名词,轻装的精锐部队)8、敬贤礼士(形容词用作名词,贤能的人)9、兵粮精多,足以立事(使动用法,使??建立)10、首尾相接,可烧而走也(使动用法,使??逃跑)11、必蹶上将军(使动用法,使??受挫折)12、操悉浮以沿江(使动用法,使??漂浮)五、特殊句式1、子瑜者,亮兄瑾也(判断句)2、曹公,豺虎也(判断句)3、且此帝王之资也(判断句)4、且将军大势可以拒操者,长江也(判断句)5、田横,齐之壮士耳(判断句)6、我,子瑜友也(判断句)7、刘备天下枭雄(判断句)8、行将为人所并(被动句)9、今不速往,恐为操所先(被动句)10、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被动句)11、嬴兵为人马所践踏(被动句)12、逼兵事耳(被动句)13、卿欲何言(宾语前置句)14、何以知之(宾语前置句)15、欲安所归乎(宾语前置句)16、今战士所还者(定语后置句)17、荆州之民附操者(定语后置句)18、人马烧溺死者甚众(定语后置句)19、且将军大势可以拒操者(定语后置句)20、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状语后置句)21、裹以帷幕(状语后置句)22、败于长坂(状语后置句)23、亮见孙权于柴桑(状语后置句)。
赤壁之战文言文知识整理
赤壁之战文言文知识整理《赤壁之战》文言文知识整理一.通假字.1.将军禽操(禽——擒)2.五万兵难卒合(卒——猝)3.顷之,烟炎张天(炎——焰;张,同涨,布满)4.雷鼓大震(雷——擂)5.进住夏口(住——驻)6.卿能办之者诚绝(诚——请)二.古今异义词1.荆州与国临接(孙权所统治的地区) 2.备南走(逃跑)3.致殷勤之意(恳切慰问)4.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中原地区)5.此所谓强弩之末势不能穿鲁缟也(末,尽头;势,力量.)6.鼎足之形成矣(形,形势;成,形成)7.操虽托名汉相,其实汉贼也(他实际上)8.地方数千里(土地方圆) 9.当横行天下(纵横驰骋)10.元表诸人各顾妻子(妻子和儿女) 11.邂逅不如意(一旦)12.初一交战(初,刚刚;一,开始) 13.北面而事之(面北称臣)14.北军大坏(溃败)15.莫不响震失色(改变面色)三.词类活用1.名——动:a.敬贤礼士(以礼相待,礼遇) b.犹且守义不辱(被动,受侮辱)c.水路具下(向下,来)2.使动: a.兵精粮多,足以立事(使……立) b.乘犊车,从吏卒(使……跟从)c.诸人持议,甚失孤望(使……失望)d.可烧而走也(使……走)e.必蹶上将军(本义跌倒,引申为挫折,作动词,使……受挫)f.操悉浮以沿江(使……浮,此时该句为“悉浮(之)以沿江”,以,连词,而)3.形——名:a.瑜等率轻锐(轻装的精锐部队) b.敬贤礼士(贤德的人)c.与苍梧太守吴巨有旧(旧交)d.除残去秽(残暴、丑恶的坏人,互文)4.名——状:a.备[南]走 b.兼有步兵,[水陆]俱下c.狐疑之众(像狐狸那样)d..[外]托服从之名,[内]怀犹豫之计(表面上;内心实际上)5.意动:a.英雄乐业(以……为乐)6.形容—动:a.恐为操所先 (抢先)四.解释下列词语的含义.(一)一般实词1.此帝王之资也(凭借)2.二子不协(和睦)3.与操有隙(嫌怨)4.表恶其能而不能用也(厌恶,嫉妒)5.如有离违,宜别图之(打算)6.肃请得奉命吊表二子(慰问)7.如其克谐(能够)(圆满顺利) 8 肃宣权旨(传达)9.近者奉辞伐罪(皇帝的命令) 10.权以示群下(给……看)11.今操得荆州,奄有其地(完全) 12.不复料其虚实(估计)13.今以实校之(核对) 14.子布元表诸人各顾妻子(顾及)15.此天以卿二人赞孤也(辅助) 16.上建旌旗(插)17.操引军从华容道步走(率领) 18.兼仗父兄之烈(功业)19.卿能办之者诚绝(处置)20.将兵与备并力逆操(对抗)21.愚谓大计不如迎之。
《赤壁之战》文言知识整理
《赤壁之战》文言知识整理(一)通假字1、权以示群下(视)2、五万兵难卒合(猝)3、雷鼓大震(擂)4、将军禽操(擒)5、烟炎张天(焰)6、备用肃计,进住鄂县之樊口(驻)7、助画方略(划)(二)古今异义1、致殷勤之意(恳切)2、莫不响震失色(没有人)3、是时(这)4、驱中国士众(中原)5、便还就孤(靠近)6、鼎足之形成矣(形势形成)7、其实汉贼(他实际)8、地方数千里(土地方圆)9、各顾妻子(妻子儿女)10、初一交战(刚刚开始)11、去北军二里余(距离)12、北军大坏(溃败)(三)词类活用1、词性互用:与苍梧太守吴巨有旧(旧交,形作名)率轻锐继其后(轻锐部队,形作名)敬贤礼士(贤能之人,形作名;礼待,名作动)巨是凡人,偏在远郡(偏僻地居住,形作动)2、动使动:必蹶上将军(使……挫败)权以示群下(让……看)操悉浮以沿江(使……浮)从吏卒(让……跟从)甚失孤望(使……失望)可烧而走也(让……逃走)兵精粮多,足以立事(使……建立)3、形意动:英雄乐业(以……为乐)4、名词作状语:备[南]走( 向南)[外]托服从之名[内]怀犹豫之计(在外;在里面)从华荣道[步]走( 步行)兼有步兵,[水陆]俱下( 从水、陆两路)盖以十舰最著前,[中江]举帆(在江中心)(四)一词多义1、卒:鲁肃闻刘表卒。
(死亡动词)乘犊车,从吏卒,(兵、士卒名词)五万兵难卒合,(通“猝”仓猝副词)2、士:聪明仁惠,敬贤礼士。
(读书人)操军吏士皆出营立观。
(士兵)3、将:曹操自江陵将顺江东下。
(打算、想)彼所将中国人不过十五六万。
(率领)4、抚:及说备使抚表众。
(抚慰、安抚)权抚其背曰。
(抚摩)5、治:共治曹操(对付)今治水军八十万众(率领)6、足:岂足托乎(值得,动词)兵精足用(足够,形容词)7、次:引次江北(停驻,动词)余船以次俱进(次序,名词)8、数:统兵数万(数词)蒙冲斗舰乃以千数(计算,动词)9、烈:兼仗父兄之烈(功业,名词)火烈风猛(大,形容词)10、事:去亲戚而事君者(侍奉,为……服务)不足与图大事(事业)事急而不断,祸……(事情、事物)11、计:窃计欲亡赵走燕(考虑、谋划,动词)备用肃计(计策、谋略,名词)12、难:今操芟夷大难(灾难、患难)五万兵难卒合(困难)13、略:略已平矣(大致)助画方略(策略)14、方:操军方连船舰(方才,副词)地方百里(方圆,名词)(五)虚词1、而:若据而有之(并列)表恶其能而不能用也(因果)备必喜而从命(修饰与被修饰)事急而不断(转折)2、以:权以示群下(介词)蒙冲斗舰以千数(介词)挟天子以征四方(顺承连词)宜别图之,以济大事(目的连词)3、为:今为君计(替,介词)为操后患(是,动词)安能复为之下(处在,动词)羸兵为人马所蹈藉(被)4、其:如其克谐,天下可定(语气词)5、乃: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是动词)蒙冲斗舰乃以千数(甚至、乃至副词)骑乃得过(才副词)乃罢会(于是连词)6、于:方与将军会猎于吴(在介词)莫若遣腹心自结于东(跟介词)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向介词)(六)句式1、判断句(1)子瑜者,亮兄瑾也。
《赤壁之战》知识点归纳
《赤壁之战》知识点归纳赤壁之战是中国历史上一次重要的军事战役,发生于公元208年的东汉末年,是著名的三国时期的重要事件之一。
这场战役以曹操与刘备、孙权之间的正面对抗为主,通过精密的战略部署和灵活的战术运用,最终导致曹操军队的大败。
本文将对赤壁之战的知识点进行归纳,以便更好地了解这场战役的背景、过程和影响。
一、背景赤壁之战发生在东汉末年,当时中国分裂成了三国:魏、蜀、吴。
曹操作为东汉末年的权臣和军事统帅,力图统一中国。
刘备和孙权则分别在蜀汉和东吴建立自己的势力范围。
二、战役过程1. 赤壁之战分为两个阶段:火烧赤壁和水上交锋。
2. 火烧赤壁:刘备和孙权联军采用火攻的战术,放火烧毁了曹操的船只,使曹操损失惨重。
3. 水上交锋:刘备和孙权联军利用水战的优势,采取埋伏战术,伏击了曹操的军队,导致曹操溃败。
三、影响1. 赤壁之战是三国时期的转折点,曹操在战役中的失败对他的统一大业造成了重大的挫折。
2. 赤壁之战巩固了刘备和孙权的联盟关系,奠定了他们对抗曹操的基础。
3. 赤壁之战的胜利也彰显了火攻和水战的有效性,对中国历史上的战争策略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四、其他知识点1. 赤壁之战中著名的战略家诸葛亮起到了关键的作用,他提出了火攻的战术方案,并在战役中指挥作战。
2. 《赤壁之战》是中国文学家罗贯中所著的长篇小说《三国演义》中的重要篇章之一,将这场战役描述得生动传神,成为中国文学的经典之作。
通过对赤壁之战的知识点归纳,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这场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战役。
赤壁之战不仅在军事上具有重要影响,也成为中国文化和文学的重要元素之一。
通过学习和研究,我们能够更好地体验和理解中国历史和文化的丰富多彩。
赤壁课文知识点总结
赤壁课文知识点总结赤壁之战知识点总结如下:一、背景1. 三国时期的政治格局在三国时期,中国的政治格局已经分裂为魏、蜀、吴三国。
曹操在北方建立魏国,刘备在西南建立蜀国,孙权在东南建立吴国。
2. 曹操对南方的企图曹操在北方打下了雄厚的基业,但也对南方的吴国和蜀国虎视眈眈,企图统一全国。
3. 孙刘联盟为了对抗曹操的进攻,孙权和刘备联合起来,形成了东吴联军。
二、战争原因1. 曹操的南征计划曹操希望通过进攻吴国和蜀国来统一全国。
2. 东吴联军的抵抗孙权和刘备联合起来,准备抵抗曹操的进攻。
三、战争过程1. 精心策划东吴联军在周瑜的策划下,利用风向优势和火攻之计,准备在赤壁一带对曹军进行阻击。
2. 曹操的误判曹操低估了东吴联军的战力和智谋,轻率地进军到了赤壁一带。
3. 铁索连船周瑜下令在江中设立铁索,使得曹军无法展开大规模的进攻。
4. 火烧连环船东吴联军利用东风,发动了火攻,大量的火船燃烧了曹军的战船,导致曹操的大败。
四、战争结果1. 曹军惨败曹操的大部分船只被东吴联军火攻摧毁,曹操在赤壁一战中惨败。
2. 形势逆转赤壁之战是三国时期的一次关键战役,东吴联军的胜利改变了当时的政治格局,使得曹操无法统一全国。
3. 各方影响赤壁之战的结果影响深远,加强了孙刘联盟,造就了三国鼎立的局面,影响了后来的历史进程。
五、历史价值1. 光荣历史篇章赤壁之战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次光荣篇章,体现了中国古代军事智慧和战争策略。
2. 激励后人赤壁之战激励着后人不断探索智慧和勇气,为国家的独立和统一而奋斗。
3. 历史警示赤壁之战也是历史的警示,提醒人们要警惕外部势力的侵略,保卫国家的独立和安全。
六、赤壁之战在文学艺术中的影响1. 赤壁之战在文学作品中的描写赤壁之战作为中国历史上的重要战役,在文学作品中得到了广泛的描写,成为了中国文学的一个重要题材。
2. 赤壁之战在绘画艺术中的体现赤壁之战也在绘画艺术中得到了表现,成为了许多历史画作的题材之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知识点
一、通假字
1、进住鄂县之樊篱口。
(住,通“驻”,驻扎)
2、将军禽曹,宜在今日(禽,通“擒”,捉拿)
3、五万兵难卒合(卒,通“猝”,仓猝)
4、卿能办之者诚决(诚,通“请”)
5、顷之,烟炎张天(炎,通“焰”,火焰)
6、雷鼓大震,北军大坏(雷,通“擂”,敲击)
二、古今异义
1、鼎足之形成矣(古义:形式确立;今译:逐渐发展成某种事物)
2、刘琮束手(古义:投降;今译:没办法)
3、权起更衣(古义:上厕所;今译:换衣服)
4、初一交战(古义:刚刚开始;今译:农历每月第一天)
5、驱中国士众远涉江湖之间(古义:中原地区;今译:中华人民共和国)
6、子布、元表诸人各顾妻子(古义:妻子和儿女;今译:妻子)
7、与苍梧太守吴辰有旧(古义:老交情;今译:与“新”相对)
8、兼仗父兄之烈(古义:功业;今译:强烈,猛烈)
9、引次江北(古义:驻扎;今译:次序)
10、荆州与国邻接(古义:疆域;今译:国家)
11、致殷勤之意(古义:恳切慰问;今译:热情而周到)
12、割据江东,地方数里(古义:土地方圆,纵横;今译:方位词)
13、操虽托名汉相,其实汉贼也(古义:他实际上;今译:表示所说的是实际情况,承上文而含转折)
14、品其名位,犹不失下曹从事(古义:官职名,这里指一般属官;今译:致力于,投身
到事业中)
15邂逅不如意,便还就孤(古义:一旦,万一;今译:偶然遇见,不期而遇)三、一词多义
当谁以当曹操者(动词,抵挡)
当横行天下(动词,应该)
孤当与孟德决之(副词,当即)
将命猛将统兵数万(名词,将领)
求救于孙将军(名词,高级军官)
彼所将中国人(动词,率领)
将顺江东下(副词,将要)
治共治曹操(动词,对付)
刘表治水军(动词,管理)
卒疲病之卒(名词,士兵)
鲁肃闻刘表卒(动词,死亡)
五万兵难卒合(形容词,同“猝”,匆猝)
方助画方略(名词,次序)
地方千里(名词,方圆)
方与将军会猎于吴(副词,正在、将要)
方连船舰(副词,正,或并)
乃此乃天也(判断动词,是)
蒙冲斗舰乃以千数(副词,竟,居然)
乃罢会(副词,于是,就)
骑乃得过(副词,才)
为为孙权长史(wéi 动词,是)
为操后患(wéi 动词,成为)
动以朝廷为辞(wéi 动词,做)
保为将军破之(wèi 介词,替)
安能复为之下乎(wéi 介词,在)
恐为操所先(wéi 介词,与“所”连用,表被动)此为长江之险已与我共之矣(wèi 动词,通“谓”)
于求救于孙将军(介词,向)
见权于柴桑(介词,在)
肃追于宇下(介词,到)
受制于人(表被动,被)
资:多载资粮(物资)
此帝王之资也(凭借,资本)
能:表恶其能(才能)
今将军诚能命猛将统兵数万(能够)
盖:英才盖世(超过)
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大概)
抚:权抚其背曰(抚摸,轻拍)
上下齐同,则以抚安(安抚)
难:五万兵难卒合(不易)
安能抗此难乎(灾难)
次:引次江北(驻扎)
余船以次俱进(次序)当:非刘豫州莫可以当曹操者(抵挡)并:行将为人所并(吞并)
将兵与备并立逆操(合)
事:不足与图大事(事业)
北面而事之(侍奉)
事急矣(事情)
足:不足与图大事(值得)
精兵足用(充足)
走:预备走舸(轻快的)
备南走,肃径迎之(逃跑)
可烧而走也(使••逃跑)
乃: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是)
乃罢会(于是就)
骑乃得过(才)
蒙冲斗舰乃以千数(乃至)
四、词类活用
1、比至南郡,而琮已降,备南走(名词作状语,向南)
2、今将军外托服从之名而内怀犹豫之计(名词作状语,表面上,实际上)
3、刘备、周瑜水陆并进(名词作状语,从水路,从陆路)
4、敬贤礼士(名词用作动词,以礼相待)
5、与苍梧太守吴辰有旧(形容词用作名词,老交情)
6、为汉家除残去秽(形容词用作名词,都指坏人)
7、瑜等率轻锐继其后(形容词用作名词,轻装的精锐部队)
8、敬贤礼士(形容词用作名词,贤能的人)
9、兵粮精多,足以立事(使动用法,使••建立)
10、首尾相接,可烧而走也(使动用法,使••逃跑)
11、必蹶上将军(使动用法,使••受挫折)
12、操悉浮以沿江(使动用法,使••漂浮)
五、特殊句式
1、子瑜者,亮兄瑾也(判断句)
2、曹公,豺虎也(判断句)
3、且此帝王之资也(判断句)
4、且将军大势可以拒操者,长江也(判断句)
5、田横,齐之壮士耳(判断句)
6、我,子瑜友也(判断句)
7、刘备天下枭雄(判断句)
8、行将为人所并(被动句)
9、今不速往,恐为操所先(被动句)
10、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被动句)
11、嬴兵为人马所践踏(被动句)
12、逼兵事耳(被动句)
13、卿欲何言(宾语前置句)
14、何以知之(宾语前置句)
15、欲安所归乎(宾语前置句)
16、今战士所还者(定语后置句)
17、荆州之民附操者(定语后置句)
18、人马烧溺死者甚众(定语后置句)
19、且将军大势可以拒操者(定语后置句)
20、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状语后置句)
21、裹以帷幕(状语后置句)
22、败于长坂(状语后置句)
23、亮见孙权于柴桑(状语后置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