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祖本纪导学案111详解
高中语文 高祖本纪导学案 苏教版选修(<史记>选读) 学案
某某省宿迁市马陵中学高中语文高祖本纪导学案苏教版选修《<史记>选读》【学习目标】1、积累文言知识2、能理解文中的人物形象,初步理解《史记》“不虚美、不隐恶”的史家实录精神。
3、能通过对文本的学习,鉴赏人物刻画的艺术特色,理解对比法、互见法塑造人物形象、记述史实的方法与作用。
【学习过程】一、文言知识积累1、重要词语的解释:(1)萧何为主.吏,主进.。
(2)高祖为亭长,素易.诸吏(3)乃绐为谒.曰“贺钱万”(4)足下必.欲诛无道秦,不宜踞见长者。
(5)益X.疑兵旗帜(6)乃以秦王属吏..,遂西入某某(7)欲止.宫休舍,樊哙、X良谏(8)沛公从.百余骑,驱之鸿门(9)沛公从百余骑,驱之鸿门,见谢.项羽。
(10)项羽使人还报怀王。
怀王曰:“如.约。
(11)怀王者,吾家项梁所立耳,非有功伐..,何以得主约!(12)某某侯将三十万自当.之(13)高祖复留止,X.饮三日(14)沛幸得复,丰未复.,唯陛下哀怜之(15)沛父兄固请,乃并复丰,比.沛2、古今异义:美须髯,左股有七十二黑子..常有大度....生产作业..,不事家人萧何为主吏,主进,令诸大夫..曰诽谤..者族,偶语者弃市待诸侯至而定约束..耳不如决策..东乡始大人常以臣无赖..,不能治产业3、通假字:(1)高祖常繇.某某……(2)及见怪,岁竟,此两家常折券弃责.。
(3)诸所过毋得掠卤.(4)秦人憙.,秦军解.,因大破之。
(5)诸吏人皆案堵..如故(6)乃详.尊怀王为义帝,实不用其命。
(7)不如决策东乡.,争权天下4、文言虚词:(1)二世使使者斩以.徇(2)稍征关中兵以.自益(3)今则.来,沛公恐不得有此。
5、词类活用:(1)醉卧,武负、王媪见其上常有龙,怪.之。
(2)单父人吕公善.沛令,避仇从之客,因家.沛焉。
(3)进不满千钱,坐.之堂下。
(4)吕公者,好相人..,见高祖状貌(5)吕公因目.固留高祖(6)公始常欲奇.此女(7)秦王子婴素车白马....,系颈以组(8)吾与诸侯约,先入关者王.之(9)且吾所以还军.霸上,待诸侯至而定约束耳(10)可急使兵守函谷关,无内.诸侯军(11)会项伯欲活.X良(12)汉王引诸侯兵北,示..鲁父老项羽头,鲁乃降(13)吾虽都.关中6、文言句式(翻译并指出句式特点):(1)使郦生、陆贾往说秦将,啖以利(2)秦王子婴素车白马,系颈以组(3)今某之业所就孰与仲多?7、难句翻译(1)及见怪,岁竟,此两家常折券弃责。
高祖本纪(导学案学生版)含答案资料讲解
高祖本纪(导学案学生版)含答案《高祖本纪》文言知识整理一、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大泽之陂()繇()乃以秦王属()吏章邯()徇()献飨()军士轵()道垓()下玉卮()媪()狎侮()酤()箕帚()踞()床长揖()荥()阳轘辕()黥()布跂()崤()山郦食其()贳()酒雠()绐()张()饮二、通假字(1)诸所过毋得掠卤,秦人憙,秦军解“卤”通“”“憙”通“”“解”通“”(2)此两家常折券弃责“责”通“”(3)遂坐上坐,无所诎“坐”通“”“诎”通“”(4)无内诸侯军,稍征关中兵以自益,距之“无”通“”“内”通“”“距”通“”(6)乃详尊怀王为义帝“详”通“”(7)不如决策东乡“乡”通“”(8)高祖常繇咸阳“常”通“”,曾经。
“繇”通“”,服役。
(9)诸吏人皆案堵如故“案堵”通“”,不迁动,不变更。
(10)非有所侵暴,无恐“无”通“”(11)兵罢戏下“戏下”通“”三、特殊句式1. 句高祖,沛丰邑中阳里人怀王者,吾家项梁所立耳此三者,皆人杰也2. 句此其所以为我擒也3. 句遇彭越(于)昌邑又与秦军战于蓝田南系颈以组4. 句楚与诸侯之慕从者数万人诸将过此者多项羽王诸将之有功者5. 固定格式凡吾所以来,为父老除害今某之业所就孰与仲多是以兵大败四、古今异义(1)不事家人生产作业家人:“”今义:“家庭成员”作业:“”今义:“学习完成的功课”(2)诽谤者族诽谤:今义:无中生有,说人坏话,毁人名誉(3)待诸侯至而定约束耳约束:今义:限制使不出范围(4)始大人常以臣无赖无赖:今义:游手好闲、品行不端的人(5)稍征关中兵以自益稍:今义:稍微(6)吾视沛公大人长者大人:今义:成人;敬辞,称长辈(7)军吏士卒皆山东之人也山东:今义:山东省五、词类活用1. 公始常欲奇.此女,与贵人()降.章邯()会项伯欲活.张良()沛公从.百余骑()2. 武负、王媪见其上常有龙,怪.之()父老苦.秦苛法久矣()沛公然.其计()3.避仇从之客,因家.沛焉()欲约分王.关中()秦王子婴素车白马....()都.彭城()诽谤者族.()4.项羽与宋义北.救赵()夜.往见良()诸将及士卒多道.亡归()5.单父人吕公善.沛令()高祖竟酒,后.()吕媪怒.吕公曰()沛公兵遂先.诸侯至霸上()6.及见怪.()大王起微细..()诛暴逆..()六、一词多义(1)相吕公者,好相人(动词,)无如季相(名词,)相与共尊汉王为皇帝 ( ) 苟富贵,无相忘()至于幽暗昏惑无物以相之()(2)固刘季固多大言,少成事()吕公因目固留高祖()(3)引因重敬之,引入坐()沛公引兵西()(4)辄去辄烧绝栈道()有功者辄裂地而封为王侯()(5)解沛公以樊哙、张良故,得解归()项羽解而东归()⑹因避仇从之客,因家沛焉 ( ) 高祖因狎侮诸客()因张良遂略韩地轩辕()蒙故业,因遗策()七、虚词积累(1)则太公往视,则见蛟龙于其上()今则来,沛公恐不得有此()(2)因高祖因狎侮诸客()因与俱攻秦军()因张良遂略韩地轘辕()(3)以乃以秦王属吏()二世使使者斩以徇(,表关系)八、其他重点词语左股.有七十二黑子()高祖为亭长,素易..诸吏()昌邑未拔.()摄.衣谢.之,延.上坐()二世使使者斩以徇.()乃以秦王属.吏()非有功伐.()还军.霸上()去辄烧绝.栈道()汉王复入壁.()与齐王等期.会而击楚军()诸侯及将相相与..共请尊汉王为皇帝()乃即皇帝位氾水之阳.()起为太上皇寿.()父兄不能给.()可.四千余人()意豁如.也()九、在括号内给加点的字词注音,在横线上解释课文中加点的字词。
高祖本纪》导学案
高祖本纪》导学案高祖本纪》导学案研究目标】1.了解___笔下___的形象,通过文本领悟文言的常见现象。
2.了解《史记》的史家传统:不虚美,不隐恶。
3.感悟文本,领略《史记》文史结合的特点。
4.了解___首创的互见法。
课时安排】四课时课前预】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___(ǎo)须髯(rán)贳酒(shì)大泽之陂(bēi)每酤留饮(gū)酒雠数倍(chóu)乃绐为谒(dài)(yâ)酒阑(lán)箕帚(jī)轘辕(huán)(yuán)___(zhī)乃以秦王属吏(zhǔ)日夜跂而望归(qǐ)击筑(zhú)献飨军士(xiǎng)黥布(qíng)荥阳(xíng)___(yì)(jī)颍阳(yǐng)氾水(fàn)2.解释下列加点的字:左股有七十二黑子(大腿);高祖为亭长,___诸吏(轻视);昌邑未拔(攻下);摄衣___,延上坐(提,道歉,请);二世使使者斩以徇(示众);乃以秦王属吏(交付、委托);非有功伐(功劳)还军霸上(驻扎);去辄烧绝栈道(断);汉王复入壁(营垒);与___等期会而击楚军(约定);诸侯及将相相与共请尊汉王为皇帝(共同);乃即皇帝位泛水之阳(水的北面);父兄不能给(供给,使足);可四千余人(大约);意豁如也(……的样子)。
3.找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写出本字:1)此两家常折券弃责“责”通“债”。
2)高祖常繇咸阳“常”通“尝”,“繇”通“徭”。
3)遂坐上坐,无所诎“坐”通“座”,“诎”通“屈”。
4)诸所过毋得掠卤,秦人憙,秦军解。
“卤”通“掳”,“憙”通“喜”,“解”通“懈”。
5)诸吏人皆案堵如故。
“案”通“安”。
6)无内诸侯军,稍征关中兵以自益,距之。
“内”通“纳”,“距”通“拒”。
7)乃___为义帝。
“详”通“佯”。
8)兵罢戏下。
“戏”通“麾”。
9)不如决策东乡。
史记高祖本纪导学案(苏教版高二选修教案设计)
史记高祖本纪导学案(苏教版高二选修教案设计)班级:组别:姓名:组内评价:教师评价:课题:《高祖本纪》(三课时)【学习目标】1、掌握文中重要的实词、虚词“因”的用法等文言基础知识,并能翻译重要的句子。
2、熟读课文,分析人物形象,初步理解《史记》“不虚美、不隐恶”的史家实录精神。
体会文中洋溢着的良史坚持真理,秉笔直书的精神。
【学习重难点】1、坚持一分为二的观点,认识和评价汉高祖这个人物。
2、比较刘邦和项羽这两个人物。
【自主学习】模块一、情境引读(一)文学常识(结合自己的知识储备,回顾以前所学,向大家介绍)本纪:(二)基础知识(借助工具书,结合课文译文以及课文下的注释,通过小组讨论,完成下面的基础知识)1、给下列重点字词注音大泽之陂()高祖常繇()咸阳乃以秦王属()史争持牛羊酒食献飨()军士日夜跂()而望归随刘贾、齐梁诸侯皆大会垓()下高祖奉玉卮()2、文言基础知识(1)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①此两家常折券弃责②遂坐上坐,无所诎③诸所过毋得掠卤,秦人熹,秦军解④无内诸侯军……距之⑤乃详尊怀王为义帝⑥不如决策东乡(2)指出古今异义词,并解释①不事家人生产作业家人:古义今义作业:古义今义②诽谤者族古义诽谤:古义今义③待诸侯至而定约束耳约束:古义今义④始大人常以臣无赖无赖:古义今义⑤大王起微细,诛暴逆微细:古义今义⑥军吏士卒皆山东之人也山东:古义今义3、找出下列句中的活用词,并说明用法,解释意思①都彭城②还军霸上③诽谤者族④公始常欲奇此女,与贵人⑤会项伯欲活张良⑥吾与诸侯约,先入关者王之⑦父老苦秦苛法久矣⑧王媪见其上常有龙,怪之⑨沛公然其计⑩单父人吕公善沛令4、解释虚词“因”①避仇从之客,因家沛焉②高祖因狎侮诸客③因张良遂略韩地轩辕④蒙故业,因遗策⑤我欲因之梦吴越⑥因人之力而避之5、翻译下列句子①足下必欲诛无道秦,不宜踞见长者②始怀王遣我,固以能宽容;且人已服降,又杀之,不祥。
③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
高祖本纪导学案
(11)fàn(12)zhī
2.常用通假字
(1)此两家常折券弃责“责”通“债”
(2)遂坐上坐,无所诎“诎”通“屈”
(3)诸所过毋得掠卤,秦人憙,秦军解“解”通“懈”
(4)无内诸侯军……距之“内”通“纳”“距”通“拒”
(5)乃详尊怀王为义帝“详”通“佯”
1、为加点的字注音并解释。
⑴少()()⑵难()()⑶将()()
2、翻译下列句子。
⑴赵括自少时学兵法,言兵事,以天下莫能当。
翻译:
⑵兵,死地也,而括易言之。使赵不将括即已,若必将之,破赵军者必括也。
翻译:
⑶悉更约束,易置军吏。
翻译:
⑷纵奇兵,佯败走,而绝其粮道,分断其军为二,士卒离心。
翻译:
课后作业
1.巩固本课学过文言基础知识
在作者笔下,刘邦确实有超过项羽的眼光和才干,但作者没有把他描绘成“圣君”。在作者的“实录”下,还写了刘邦性格上的缺点及流氓无赖行径。
二、体会文中“不虚美,不隐恶”的史家传统。
“不虚美,不隐恶”,就是记叙态度严谨,反映事实准确;不仅善恶必书,而且恰如其分;对“善”不虚张,对“恶”不隐讳。
司马迁记叙历史事件和人物,一般不做全盘肯定或否定,而是原原本本讲清人物言谈行事,以及事物的变化和发展,依据事实,给予客观的评价。如本文写刘邦,他既有远大的战略眼光和处理问题的才干;又有奸诈圆滑、不讲信义的性格毛病。
学法指导
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信息链接
走近作者
司马迁,字子长,夏阳(陕西韩城县芝川镇)人,是我国古代一位杰出的史学家、文学家。青少年时代在家乡耕牧,十岁开始学习古文典籍。二十岁离开家乡漫游各地,寻访古代遗迹,收集资料,回到长安后,入仕作了郎中,奉武帝之命随军西征巡视西南地区。父亲司马谈去世之后,当了太史令,曾经参与制定太初历。后因为李陵之祸,激怒汉武帝,自请腐刑,得以保全性命,忍辱完成了《史记》创作。
高祖本纪教案教案教学设计
高祖本纪教案教案教学设计关键信息1、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理解《高祖本纪》中的重要字词、句式,掌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和人物形象特点。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阅读、分析、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引导学生认识刘邦的成功因素,培养学生的历史观和价值观。
2、教学重难点重点:解读文中的重点字词和句式,分析刘邦的人物形象。
难点:理解文中所反映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探讨刘邦成功的原因。
3、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重要的字词、句式和文学常识。
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刘邦的人物特点和历史意义。
诵读法:引导学生通过诵读感受文言文的韵律和节奏。
4、教学过程导入环节知识讲解课堂讨论总结归纳布置作业5、教学资源教材:相关语文教材。
多媒体:图片、视频等辅助教学资料。
11 教学目标阐述111 知识与技能目标让学生熟练掌握《高祖本纪》中的生字词、通假字、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等文言知识,能够准确理解并翻译文中的重点句子。
同时,要求学生能够理清文章的叙事脉络,概括主要情节,把握文章的基本内容。
112 过程与方法目标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引导学生自主阅读、小组讨论、教师点拨等方式,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技巧和思维能力。
让学生学会从历史背景、人物言行等方面去分析和评价历史人物,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和批判性思维。
1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对刘邦这一历史人物的深入了解,引导学生思考成功的要素和历史的发展规律,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历史观。
同时,让学生感受古代文学的魅力,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
12 教学重难点分析121 重点重点字词和句式的讲解是文言文教学的基础,如“沛公军霸上”中的“军”字的用法,“此天子气也”的判断句式等。
对刘邦人物形象的全面分析是理解文章主旨的关键,包括他的政治智慧、用人策略、领导才能等方面。
122 难点文中所反映的秦汉之际的历史背景较为复杂,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
《高祖本纪》的导学案
《高祖本纪》的导学案2019-09-08《高祖本纪》的导学案一、课前预习: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刘媪()须髯()贳酒()大泽之陂()每酤留饮()酒雠数倍()乃绐为谒()()酒阑()箕帚()轘辕()()玉卮()击筑()乃以秦王属吏()日夜跂而望归()献飨军士()黥布()荥阳()郦食其()()颍阳()氾水()2、全文可以分为三部分,请在横线上概括各部分的主要内容。
第一部分(1—4)第二部分(5—17)第三部分(18—20)二、第一部分字词梳理1、找出通假字并解释此两家常折券弃责高祖常繇咸阳遂坐上坐,无所诎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1)不事家人生产作业(2)左股有七十二黑子(3)武负、王媪见其上常有龙,怪之(4)高祖为亭长,素易诸吏(5)臣有息女(6)乃绐为谒(7)公始常欲奇此女(8)酒阑,吕公因目固留高祖(9)因家沛焉3、翻译:(1)仁而爱人,喜施,意豁如也。
(2)高祖常繇咸阳,纵观,观秦皇帝,喟然太息曰:“嗟乎,大丈夫当如此也!”(3)公始常欲奇此女,沛令善公,求之不与,何自妄许与刘季?(4)常有大度,不事家人生产作业。
(5)及见怪,岁竟,此两家常折券弃责。
(6)单父人吕公善沛令,避仇从之客,因家沛焉。
(7)高祖为亭长,素易诸吏,乃绐为谒曰“贺钱万”,实不持一钱。
三、探讨问题1、这四段主要记述了哪些情节?2、纵观秦始皇而叹一节中,流露出刘邦的什么心理?3、刘邦不持一钱,却诈称“贺万钱”反映刘邦性格中的什么特点?4、这一部分介绍刘邦“仁而爱人,喜施,意豁如也”,又说“为泗水亭长,廷中吏无所不狎侮。
好酒及色”。
对这种评述,你有什么看法?四、当堂巩固1、下列句中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 不事家人生产作业事:从事B. 岁竟,此两家常折券弃责竟:尽,终了C. 单父人吕公善沛令善:交好D. 吕公者,好相人好相人:喜欢结交别人2、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组是()A. ①隆准而龙颜B. ①武负、王媪见其上常有龙②黑质而白章②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C. ①高祖为亭长D. ①此非儿女子所知也②吾属今为之虏矣②成反复子念,得无教我猎虫所耶3、下列句子全都表现高祖与众不同的一组是()①常有大度,不事家人生产作业。
《高祖本纪》教案教案教学设计(2)
《高祖本纪》教案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史记》中的《高祖本纪》。
本纪记载了汉高祖刘邦的生平事迹,包括他的家世、起兵反秦、楚汉战争、建立汉朝等过程。
通过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刘邦的历史地位和影响,以及《史记》的文学价值和史学价值。
二、教学目标1. 能够理解并默写《高祖本纪》中的重要内容,掌握刘邦的主要事迹和贡献。
2. 能够分析《史记》的文学特色和历史价值,理解其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地位。
3. 能够运用《高祖本纪》中的史料,对刘邦及其时代进行初步的研究和思考。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刘邦的生平事迹和贡献,以及《史记》的文学价值和史学价值。
难点:《史记》的古文表述和文学技巧,以及如何运用史料进行历史研究。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
学具:课本、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展示刘邦的画像和简介,引发学生对刘邦的好奇心,激发学习兴趣。
2. 讲解:详细讲解《高祖本纪》的内容,包括刘邦的家世、起兵反秦、楚汉战争、建立汉朝等过程。
在讲解过程中,注重对《史记》的文学特色和历史价值的解读。
3. 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刘邦及其时代的理解和看法。
4. 练习:布置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高祖本纪》中的史料,对刘邦及其时代进行研究。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高祖本纪家世:刘邦的出生和家世背景起兵反秦:刘邦参与反秦起义的过程和贡献楚汉战争:刘邦与项羽的战争过程和结果建立汉朝:刘邦建立汉朝的过程和政绩七、作业设计1. 请学生根据《高祖本纪》的内容,绘制刘邦生平事迹的时间轴。
公元前256年出生公元前209年起兵反秦公元前206年楚汉战争开始公元前202年楚汉战争结束,刘邦建立汉朝2. 请学生分析《史记》的文学特色和历史价值,并结合《高祖本纪》进行具体阐述。
《史记》采用了纪传体的写作方式,将人物的事迹和思想结合起来,形成了生动的人物形象。
《史记》在写作中运用了大量的文学手法,如夸张、对比、描写等,使得文章具有很强的文学感染力。
高祖本纪导学案
《高祖本纪》导学案知识与能力:1、了解司马迁笔下刘邦这一人物形象。
2、认识体会《史记》中“不虚美、不隐恶”的史家传统。
3、感悟文本,领略《史记》文史结合的特点。
4、了解司马迁首创的互见法。
过程与方法:1、学习课文中重要文言词语及句式。
2、品味分析,揣摩文本用对比描写人物,用细节刻画人物,用个性化语言表现人物性格等文学艺术特色。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学习司马迁作为一个伟大史学家的卓越品质和无私精神。
[教学重点]1、学习课文中重要文言词语及句式。
2、揣摩文本中体现的文学艺术特色。
3、对比了解刘邦、项羽人物形象。
[教学方法]诵读、讨论、讲解[本课时安排] :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班固在《汉书-司马迁》中引刘向、扬雄之言,赞扬《史记》“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录。
”今天,学习本文,可让我们较全面地了解一个有血有肉、活生生的汉高祖。
二、教学过程:(一)、朗读并疏通15-18段。
(1)疏通文言知识点:学生归纳(投影),老师总结。
(2)问题探讨:这一段主要写了哪些情节?明确:(3)提问:文中怎样评价刘邦成功、项羽失败的原因?你还能说出哪些影响他们成败的因素?(4)阅读课文第18段及批注,这一段对人物主要采用怎样的描写手法?体现出司马迁写《史记》怎样的特点?(二)、朗读并疏通19-20段。
1、疏通文言知识点:学生归纳(投影),老师总结。
2、问题探讨:(1)、对比赏析刘邦《大风歌》和项羽兵败垓下之歌,分析两者流泪的不同原因?:①高祖返沛,帝业已定,衣锦还乡,可谓人生巅峰,为什么还慷慨伤怀,泣数行下?②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
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数阕,美人和之。
项王泣数行下。
(2)《高祖本纪》刻画人物的手法:(三)总结全文:(四)布置作业:对比阅读《高祖本纪》、《项羽本纪》两篇文章,以“我心目中的英雄”为题,写一则读书笔记,不少于500字。
高祖本纪 导学案
《高祖本纪》学案 2010-3-10[教学目标]1.掌握文中基本的文言现象。
2.分析刘邦人物形象,了解对比法、互见法塑造人物形象的艺术手法。
3.理解《史记》“不虚美、不隐恶”的史家实录精神。
[教学重点] 掌握文言基础知识,分析人物形象[教学难点] 体会《史记》“不虚美、不隐恶”的史家实录精神[教学时数] 3课时[教学步骤]第一课时一、呈现教学目标学习课文前六段,在反复诵读中分析刘邦人物形象,在分析中掌握其中的文言知识。
二、学习过程(一)前四段的学习——刘邦的传奇生世自学指导1、自读课文前四段,复述刘邦的传奇生世2、依据文中的事件与具体描述,分析刘邦这一人物形象。
(小组探讨)胸怀大略,抱负非凡第二段:“常有大度”第三段:观秦皇的感叹“大丈夫当如此也”(很有心计),与项羽观始皇“彼可取而代也”对比分析。
虽都有伟大抱负,从说话的语气可以看出项氏直率鲁莽,刘氏慎重心机。
涉及到的文言知识:高祖常繇咸阳,仁厚爱人,喜施豁达与刘邦“仁而爱人,喜施,意豁如也”的性格早已闻名遐迩。
好逸恶劳市井无赖刘邦“好酒及色”“不事家人生产作业”“绐为谒曰贺钱万”的市井无赖相。
涉及到文言现象:高祖为亭长,素易诸吏,在刘邦的身世描写中,有些地方充满了与众不同的传奇性:出生时的蛟龙,独特的相貌。
高祖,沛丰邑中阳里人(判断句)母曰刘媪(ao)其先刘媪尝息大泽之陂(bei)武负、王媪见其上常有龙,怪之。
高祖每酤(gu)留饮,酒雠(chou)数倍。
及见怪,岁竟,此两家常折券弃责。
这些迹象似乎都是对刘邦后来帝业的一种暗示。
(二)5、6段的学习智勇破秦1、默读课文,解决下列文言现象夺其军,可四千余人,郦食其为监门因张良遂略韩地辕。
项羽与宋义北救赵,降章邯,啖以利2、对于刘邦与秦军的战事结果,文中用一个词反复描述,请找出来。
导致这种结局的原因是什么?从这又能看出刘邦是个怎样的人?大破之——破之——大破之——大破之——破之采用了郦食其的与张良的计策。
高祖本纪导学案
《高祖本纪》导学案【学习目标】:1. 掌握文中重要的实词、虚词的用法等文言知识,并能翻译重要的句子。
2. 分析人物形象,初步理解《史记》“不虚美、不隐恶”的史家实录精神。
【学习过程】:一、给加点字注音:刘媪()须髯()贳酒()大泽之陂()每酤留饮()酒雠数倍()乃绐为谒()酒阑()箕帚()轘辕()玉卮()乃以秦王属吏()日夜跂而望归()击筑()献飨军士()黥布()荥阳()郦食其()颍阳()氾水()二、文章脉络:第一部分():主要情节:第二部分():这个部分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第二阶段()第三阶段()第三部分():主要情节:三、问题探究:1.刘邦是司马迁笔下最生动、最丰满、最有个性的人物形象之一,举例谈谈刘邦的形象。
2.刘邦能够战胜项羽的原因是什么?3.作者在文中多处通过对比手法刻画刘邦和项羽两个人物形象,请根据课文内容和自己已掌《高祖本纪》文言知识整理一、解释加点字是时雷电晦冥..已而有身..隆准.而龙颜.意豁如...也常有大度.不事家人生产作业廷中吏无所不狎侮..从王媪、武负贳.酒每酤留饮,酒雠.数倍及见怪,岁竟..此两家常折券弃责.高祖常繇咸阳,纵观..萧何为主吏,主.进乃绐.为谒曰素易.诸吏臣有息.女,愿为季箕帚妾...酒阑.,吕公因目固留高祖高祖竟酒,后.沛公方踞床..摄.衣谢.之二世使使者斩以徇.因张良遂略.韩地轘辕往说秦将,啖.以利益张.疑兵旗帜系颈以组.乃以秦王属.吏父老苦.秦苛法久矣欲止.宫休舍诽谤....者族偶.语者弃市诸吏人皆案堵..耳..如故待诸侯至而定约束今则.来沛公然.其计因以文谕..项羽沛公以樊哙、张良故,得解.归后.天下约非有功伐.乃详.尊怀王为义帝实不用.其命王.梁、楚地九郡汉王之.国日夜跂.而望归期会..而击楚军汉王复入壁.空言虚语,非所守.也大王起微细..有功者辄裂.地而封为王侯臣等以死守.之汉王三让.平原君让.公子曰列侯诸将无敢隐.朕悉召故人父老子弟纵酒..发沛中儿得百二十人其以沛为朕汤沐邑...复.其民道旧故..父兄不能给.乃并复丰,比.沛游子悲.故乡二、通假字此两家常折券弃责遂坐上坐无所诎诸所过毋得掠卤秦人憙秦军解无内诸侯军……距之乃详尊怀王为义帝不如决策东乡高祖常繇咸阳诸吏人皆案堵如故诸所过毋得掠卤三、词类活用见其上常有龙,怪之及见怪单父人吕公善沛令避仇从之客因家沛焉公始常欲奇此女南攻颍阳秦王子婴素车白马遂西入咸阳还军霸上父老苦秦苛法久矣项羽果率诸侯兵西会项伯欲活张良夜往见良沛公从百余骑项羽遂西项羽王诸将之有功者至阳夏南止军深堑而守之不能治产业,不如仲力吾虽都关中沛父兄诸母故人日乐饮极欢降章邯诸将及士卒多道亡归吕媪怒吕公曰高祖竟酒,后沛公兵遂先诸侯至霸上不欲费人亦示项羽无东意日夜跂而望归四、一词多义1、吕公者,好相人无如季相2、刘季固多大言,少成事吕公因目固留高祖3、因重敬之,引入坐沛公引兵西4、去辄烧绝栈道有功者辄裂地而封为王侯5、沛公以樊哙、张良故,得解归项羽解而东归五、古今异义词不事家人生产作业诽谤者族待诸侯至而定约束耳稍征关中兵以自益始大人常以臣无赖六、特殊句式其先刘媪尝息大泽之陂吕公女乃吕后也迎之门遇彭越昌邑昌邑未拔诸将过此者多与偕攻开封啖以利又与秦军战于蓝田南诸所过毋得掠卤系颈以组今闻章邯降项羽籍何以生此项羽怨怀王不肯令与沛公俱怀王者,吾家项梁所立耳何以得主约项羽王诸将之有功者是迁也军吏士卒皆山东之人也不如决策东乡汉王败固陵诸侯皆大会垓下此三者,皆人杰也七、翻译句子1、仁而爱人,喜施,意豁如也。
《高祖本纪》导学案及答案(苏教版高二选修)
《高祖本纪》导学案及答案 (苏教版高二选修)学习目标:1. 积累文言词语,巩固文言语法知识,加强文言语感,提高学生文言文的阅读能力。
2. 了解与高祖刘邦相关的史实,认识高祖刘邦的性格为人,理解本文塑造人物形象的艺术手法。
3. 了解司马迁的《史记》的纪传体的“不虚美,不隐恶”的写史风格。
学习重点:1. 根据选修课的特点,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
2. 全面认识评价高祖刘邦。
学习难点:通读全文,理解文意,弄通疑难字句。
学习方法:诵读,质疑,合作探究学习过程:第一课时一、知识链接1.不虚美,不隐恶班固在《汉书司马迁传》中引刘向杨雄之言,赞扬《史记》“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录”。
“不虚美,不隐恶”不仅要求史家要有根据,记述态度严谨,反映事实准确,还要善恶必书,而且恰如其分,对“善”不虚夸,对“恶”不隐讳。
2.互见法互见法是司马迁为适应纪传文体的需要而创作的记述历史的方法和表现手法,它是将一人事迹一件史实,分散在数篇之中参错互见,彼此相互补充。
3. 本纪“本纪”是《史记》中给帝王作传,共有12篇“本纪”。
4.伯、仲、季:古代兄弟按照长幼序列的排序。
二、预习要求1.给下列生字注音大泽之陂狎侮贳酒喟然叹息郦食其玺符节轵道黥布日夜跂而望归阳夏垓下氾水之阳2.解释加点的词语人而爱人,喜施,意豁如也素易诸吏乃诒为谒曰酒阑臣有息女公始常欲奇此女可四千人二世使使者斩以徇啖以利系颈以组诸吏人皆案堵如故稍征关中兵以自益欲以求封见谢项王乃详尊怀王为义帝日夜跂而望归深堑而守之大王起细微有功者害之高祖大朝诸侯群臣复其民,世世无有所与3.对照注释并借助工具书疏通全文三、文本研习,合作探究1. 从刘邦在不同历史阶段的活动特点来看,全文可分成几个部分,请简要概括。
2. 说说刘邦身上有哪些“美”和“恶”,全面分析刘邦形象。
3. 本文通过多处对比来刻画人物形象。
请从课文中找出对比方法描述刘邦和项羽的内容,体会这种方法在塑造人物形象,揭示事件发展趋势方面的作用。
《高祖本纪》导学案 共5课时
《高祖本纪》导学案制作人岳建华审核人高二语文组使用时间2017年5月1日【学习目标】1. 掌握文中重要的实词、虚词的用法等文言知识,并能翻译重要的句子。
2. 分析人物形象,初步理解《史记》“不虚美、不隐恶”的史家实录精神。
3. 分析人物刻画的艺术特色,理解对比法、互见法塑造人物形象、记述史实的方法与作用。
第一课时【预习导航】1、知识链接互见法,它是将一人事迹,一件史事,分散在数篇之中参错互见,彼此互补。
作用是多方面的:互见法详此略彼,叙述史事条理分明,避免重复;互见法正名实,于回护之中不失历史真实;互见法是塑造传记人物形象的一个好方法;互见法两传存疑,广载异闻,以备参考。
不虚美,不隐恶”的史家传统。
“不虚美,不隐恶”,就是记叙态度严谨,反映事实准确;不仅善恶必书,而且恰如其分;对“善”不虚张,对“恶”不隐讳。
司马迁记叙历史事件和人物,一般不做全盘肯定或否定,而是原原本本讲清人物言谈行事,以及事物的变化和发展,依据事实,给予客观的评价。
如本文写刘邦,他既有远大的战略眼光和处理问题的才干;又有奸诈圆滑、不讲信义的性格毛病。
“不虚美,不隐恶”,不仅要求史家作史要有根有据,全面系统地直书史事,而且要求史家具有求是、存真的高尚史德。
不仅需要眼光,而且需要胆量和气魄。
2、浏览课文,划分文章内容第一部分(- ):第二部分(- ):第三部分(- ):3、阅读1-4段,你认为高祖是个怎样的人?【问题探究】1、结合注释,翻译理解1-4段。
2、翻译文中的重要句子。
①单父人吕公善沛令,避仇从之客,因家沛焉。
②高祖为亭长,素易诸吏,乃绐为谒曰③高祖因狎侮诸客,遂坐上坐,无所诎。
④吕公因目固留高祖。
3、为什么要神化刘邦的出身?4、1—4节介绍了刘邦的哪些情况,体现刘邦怎样的特点?5、划出文中能表现人物性格的句子,概括刘邦性格。
6、对比刘邦、项羽瞻望秦始皇的车驾、仪仗●高祖常繇咸阳,纵观,观秦皇帝,喟然太息曰:“嗟乎,大丈夫当如此也!”(《高祖本纪》)●秦始皇帝游会稽,渡浙江,梁与籍俱观。
高祖本纪导学案111
贵族的另一个毛病是清高。清则易污,高则易折,所以他们的内心世界往往很脆弱,也容易变得小心眼儿。因为他们在洁身自好的同时,也常常对别人求全责备。这样的人当隐士倒没什么,当统帅便难免疑神疑鬼,结果自然是圈子越来越小。陈平就说过,项羽身边都是洁身自好、注重风骨、讲究节操、彬彬有礼的人,刘邦身边则是些贪财好色的鸡鸣狗盗之徒。但哪些人多哪些人少,哪些人能干事哪些人干不了,不也一目了然吗?
阅读这一段落,思考:这一情节在我们以前那篇课文学过,两者区别在哪儿?
【课外阅读1】
贵族与流氓易中天
项羽最后还是被打败了。他败在了刘邦手里。
项羽怎么会败给刘邦呢?项羽是英雄,而刘邦是无赖;项羽是贵族,而刘邦是流氓。
但两人也有些相似。项羽和刘邦,少年时都不是什么听话守规矩的乖孩子,只不过项羽是个纨绔,而刘邦是个地痞而已。
三、写作手法:
“沛公左司马曹无伤闻项王怒,欲攻沛公,使人言项羽曰:‘沛公欲王关中,令子婴为相,珍宝尽有之。’欲以求封。亚父劝项羽击沛公。方飨士,旦日合战。是时项羽兵四十万,号百万。沛公兵十万,号二十万,力不敌。会项伯欲活张良,夜往见良,因以文谕项羽,项羽乃止。沛公从百馀骑,驱之鸿门,见谢项羽。项羽曰:‘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籍何以生此!’沛公以樊哙、张良故,得解归。归,立诛曹无伤。”
5.啖以利6.又与秦军战于蓝田南
7.系颈以组8.降轵道旁
9.且吾所以还军霸上,待诸侯至而定约束耳
〖自主学习〗
朗读并疏通8-14段
1.今则来()2.无内诸侯群()
3.沛公然其计()4.令项伯欲活张良()
5.沛公从百余骑()6.乃详尊怀王为义帝()
7.实不用其命()8.军吏士卒皆山东之人也()
江苏省洪泽县高二语文下学期《高祖本纪》导学案
江苏省洪泽县2012-2013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高祖本纪》导学案一、课前预习: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刘媪.()须髯.()贳.酒()大泽之陂.()每酤.留饮()酒雠.数倍()乃绐.为谒.()()酒阑.()箕.帚()轘辕..()()玉卮.()击筑.()乃以秦王属吏()日夜跂.而望归()献飨.军士()黥.布()荥.阳()郦食其..()()颍.阳()氾.水()2、全文可以分为三部分,请在横线上概括各部分的主要内容。
第一部分(1—4)第二部分(5—17)第三部分(18—20)二、第一部分字词梳理1、找出通假字并解释此两家常折券弃责高祖常繇咸阳遂坐上坐,无所诎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1)不事家人..生产作业(2)左股.有七十二黑子(3)武负、王媪见其上常有龙,怪.之(4)高祖为亭长,素易.诸吏(5)臣有息.女(6)乃绐.为谒(7)公始常欲奇.此女(8)酒阑,吕公因目固.留高祖(9)因家.沛焉3、翻译:(1)仁而爱人,喜施,意豁如也。
(2)高祖常繇咸阳,纵观,观秦皇帝,喟然太息曰:“嗟乎,大丈夫当如此也!”(3)公始常欲奇此女,沛令善公,求之不与,何自妄许与刘季?(4)常有大度,不事家人生产作业。
(5)及见怪,岁竟,此两家常折券弃责。
(6)单父人吕公善沛令,避仇从之客,因家沛焉。
(7)高祖为亭长,素易诸吏,乃绐为谒曰“贺钱万”,实不持一钱。
三、探讨问题1、这四段主要记述了哪些情节?2、纵观秦始皇而叹一节中,流露出刘邦的什么心理?3、刘邦不持一钱,却诈称“贺万钱”反映刘邦性格中的什么特点?4、这一部分介绍刘邦“仁而爱人,喜施,意豁如也”,又说“为泗水亭长,廷中吏无所不狎侮。
好酒及色”。
对这种评述,你有什么看法?四、当堂巩固1、下列句中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 不事家人生产作业事:从事B. 岁竟,此两家常折券弃责竟:尽,终了C. 单父人吕公善沛令善:交好D. 吕公者,好相人好相人:喜欢结交别人2、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组是()A. ①隆准而.龙颜B. ①武负、王媪见其.上常有龙②黑质而.白章②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C. ①高祖为.亭长D. ①此非儿女子所.知也②吾属今为.之虏矣②成反复子念,得无教我猎虫所.耶3、下列句子全都表现高祖与众不同的一组是()①常有大度,不事家人生产作业。
《高祖本纪》导学案(苏教版选修教案设计)
学习目标:
1、熟读课文,积累文言知识和名句。
2、理解《史记》“不虚美、不隐恶”的史家实录精神。
3、理解对比法、互见法塑造人物形象、记述史实的方法与作用。
相关知识:
1、不虚美,不隐恶
班固在《汉书•司马迁传》中引刘向、扬雄之言,赞扬《史记》“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录”。
“不虚美,不隐恶”,就是记述态度严谨,反映事实准确;
不仅善恶必书,而且恰如其分;对“善”不虚夸,对“恶”不隐讳。
“不虚美,不隐恶”
不仅要求史家作史要有根有据,全面系统地直书史事,而且要求史家具有求是存真的高尚
史德。
2、互见法
互见法是司马迁为适应纪传体的需要而创造的述史方法和表现手法,它是将一人事迹、一
件史事,分散在数篇之中参错互见,彼此相补。
互见法的作用是多方面的:互见法详此略彼,叙述史事条理分明,避免重复;互见法正名实,于回护之中不失历史真实;互见法是
塑造传记人物形象的一个好方法;互见法两传存疑,广载异闻,以备参考。
预习检测: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刘媪()须髯()贳酒()大泽之陂()每酤留饮()酒雠数倍()乃绐为谒()()酒阑()箕帚()。
高祖本纪导学案
1、《项羽本纪》
2、观看易中天《汉代风云人物之刘邦胜利之迷》
课堂随记
2、吕父将女儿吕雉嫁给刘邦。角度:眼光的敏锐和独到来自对世界的准确的认知与把握。
第二课时
一、课前导学
[语言积累]
1.解释5-14节重点字词
乃求见说沛公(劝说)摄衣谢之(整理) 二世使使者斩以徇(示众)
啖以利(引诱)掠卤(同“掠掳”,抢人抢物)秦军解(同“懈”)系颈以组(宽而薄的丝带)属吏(交付,委托)止宫休舍(居住) 诽谤者族(灭族)偶语者弃市(相对,相聚)案堵如故(同“安堵”,不迁动,不变更) 定约束(规约) 今则来(若)内(同“纳”)距之(抵抗)然其计(认为对) 欲以求封(求取封爵)旦日合战(明日) 因以文谕项羽(道理明告) 见谢项羽(道歉) 得解归(解脱,逃脱) 非有功伐(功劳) 乃详尊怀王为义帝(同“佯”) 实不用其命(服从) 兵罢戏下(同“麾下”)诸侯各就国(到,去) 东乡(同“向”)期会(约期会师) 复入壁(军垒,营垒)堑(壕沟) 自当之(抵挡) 淮阴候先合(会战)纵(出兵攻击)复乘之(再乘势发动总攻)
2、如何理解大风歌
第一句写的是刘邦回忆当年群雄争霸的事情,
第二句写自己已然成为皇帝回到故乡 恍若隔世
第三句写的是希望招揽人才帮自己管理国家。其实也写了内心的矛盾,韩信、英布、彭越都是自己手下独挡一面的大将,不过一个个都给自己杀了,从此手下无人。人情味十足,但高祖的悲凉之意也隐含其中。
[合作探究]
1、结合全文分析刘邦是如何统一天下
[读写结合]
“或说沛公距项羽。”
角度:善纳人言。
解析:刘邦的众多关键性决策均来自小人物的建言,如陈恢提出的招降纳叛建议以及帮刘邦“千金买骨”,招降宛城秦军的做法,使刘邦抢先入关,实力增长为群雄第二位。又如刘邦率先挑起内战,进攻项羽时,董公提出:“兵出无名,事故不成”,“明其为贼,敌乃可服”促使刘邦为义帝发丧,反而占据了道义上的制高点,使项羽落入了孤家寡人的地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自主学习〗
朗读并疏通15-17段
1.空言虚语,非能守也()2.臣等以死守之()
3.有功者害之()4.连百万之军()
5.高祖欲长都洛阳()6.高祖是日驾()
(明确下列句子的特殊句式)
1.空言虚语,非能守也2.高祖置酒洛阳南宫
3.此所以失天下也4.此其所以为我擒也
〖合作探究〗
1.这一阶段主要写了哪些情节?
备注(学生笔记栏)
第四课时
一、课堂检测
1.解释下列词语:
因:(1)因家沛焉()(2)因敬重之,引入坐()
(3)高祖因狎侮诸客()(4)因张良遂略韩地轘辕()
相:(1)吕公者,好相人()(2)无如季相()
(3)其在卫者,相中山()
固:(1)刘季固多大言,少成事()
(2)吕公因目固留高祖()
引:(1)因重敬之,引入坐()(2)沛公引兵西()
2.刘邦称帝后总结他成功的经验,说明了什么道理?
朗读并疏通18-20段
1.最后一部分写了哪些情节?
2.未央宫里,在众臣面前戏弄其父,说明什么?
3.高祖帝业确定,衣锦还乡,可以说是人生顶峰,为什么还落泪呢?
练习布置
1.谈谈《史记》“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的史家实录精神。
2.围绕“项羽和刘邦谁更接近你心目中的英雄”话题,写一篇短文。要求500字左右,以史实为根据。
5.啖以利6.又与秦军战于蓝田南
7.系颈以组8.降轵道旁
9.且吾所以还军霸上,待诸侯至而定约束耳
〖自主学习〗
朗读并疏通8-14段
1.今则来()2.无内诸侯群()
3.沛公然其计()4.令项伯欲活张良()
5.沛公从百余骑()6.乃详尊怀王为义帝()
7.实不用其命()8.军吏士卒皆山东之人也()
9.不如决策东乡()10.深堑而守之()
三、写作手法:
“沛公左司马曹无伤闻项王怒,欲攻沛公,使人言项羽曰:‘沛公欲王关中,令子婴为相,珍宝尽有之。’欲以求封。亚父劝项羽击沛公。方飨士,旦日合战。是时项羽兵四十万,号百万。沛公兵十万,号二十万,力不敌。会项伯欲活张良,夜往见良,因以文谕项羽,项羽乃止。沛公从百馀骑,驱之鸿门,见谢项羽。项羽曰:‘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籍何以生此!’沛公以樊哙、张良故,得解归。归,立诛曹无伤。”
父老苦秦苛法久矣()沛公然其计()
(3)名词活用为动词
避仇从之客,因家沛焉()欲约分王关中()
秦王子婴素车白马()都彭城()
(4)名词作状语
项羽与宋义北救赵()夜往见良()
诸将及士卒多道亡归()
(5)形容词活用为动词
单父人吕公善沛令()
高祖竟酒,后。()
沛公兵遂先诸侯至霸上()
(6)形容词活用为名词
大王起微细()
3.指出下列句子的句式:
高祖,沛丰邑中阳里人()
怀王者,吾家项梁所立耳()
此三者,皆人杰也()
此其所以为我擒也()
遇彭越(于)昌邑()
又与秦军战于蓝田南()
系颈以组()
楚与诸侯之慕从者数万人()
诸将过此者多()
项羽王诸将之有功者()
4.翻译下列句子。
(1)常有大度,不事家人生产作业。
(2)足下必欲诛无道秦,不宜踞见长者。
〖合作探究〗
(学生自由朗读1-4段)
1.这四段主要记述了哪些情节?
2.纵观秦始皇而叹一节中,流露出刘邦的什么心理?
3.以上情节可看出刘邦哪些特点?
(学生自由朗读5-7段)
1.这一阶段主要写了哪些情节?
2.郦生见沛公这一情节中,体现了刘邦什么特点?
3.“破之”“因大破之”“遂破之”,你能悟出刘邦节节取胜的原因吗?
(3)相如引车避匿()(4)左右欲引相如去()
解:(1)沛公以樊哙、张良故,得解归()
(2)项羽解而东归()(3)庖丁解牛()
则:(1)太公往视,则见蛟龙于其上()
(2)今则来,沛公恐不得有此()
(3)则学者至今则之()
以:(1)乃以秦王属吏()(2)二世使使者斩以徇()
(3)沛公以樊哙、张良故,得解归()
4.对于阻止刘邦入秦宫休息,原文只有“樊哙、张良谏”,而《史记留侯世家》中有大段文字记载,这是什么述史方法?有什么作用?
5.刘邦进入关中,推翻秦朝后,施仁爱于百姓,以此来赢得关中人民的拥护。这种“仁爱”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
四、练习布置:整理并积累本课所学文言常识,记录本课尚未解决的疑问,下节课质疑。
备注(学生笔记栏)
第二课时
一、检查文言常识
1.沛公引兵西()2.西过高阳()
3.可四千余人()4.昌邑未拔()
5.降章邯()6.诸所过毋得掠卤()
7.秦军解()8.系颈以组()
9.还军霸上()10.先入关者王之()
11.且吾所以还军霸上()
(明确下列句子的特殊句式)
1.遇彭越昌邑2.昌邑未拔
3.与偕攻开封4.代为上将军
课题:《高祖本纪》(4课时)
主备人:贾海霞审核人:王正茹授课人:时间:第周年月日
【学习目标】
1、知识与能力:
了解司马迁笔下刘邦这一人物形象,因文悟言,积累常见文言现象。
2、过程与方法:
感悟文本,领略《史记》文史结合的特点。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认识体会《史记》中“不虚美、不隐恶”的史家传统。
【课时安排】四课时
(明确下列句子的特殊句式)
1.项羽乃号为雍王2.欲以求封
3.怀王者,吾家项羽所立耳4.何以得主约
5.是迁也6.与项羽决胜垓下
〖合作探究〗
1.这一阶段主要写了哪些情节?
2.文中刘邦两用张良计的目的各是什么?体现刘邦怎样的性格特点?
3.垓下之战刘邦为何能取胜?
4.在这一阶段,主要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
5.刘邦最终能战胜项羽的根本原因在于什么?
(4)啖以利()(5)可以有大功()
(6)始大人常以臣无赖()
然:(1)然恐,不敢不服耳()(2)不然,籍何以生此()
(3)喟然太息曰()
2.指出下列句子中的词类活用并解释:
(1)使动用法
公始常欲奇此女,与贵人()降章邯()
会项伯欲活张良()沛公从百余怪之()
【学习流程】
【课前预习】
1.给下列加横线的字注音:
刘媪()须髯()贳酒()大泽之陂()每酤留饮()
酒雠数倍()乃绐为谒()()酒阑()箕帚()
轘辕()()玉卮()乃以秦王属吏()日夜跂而望归()击筑()献飨军士()黥布()荥阳() 郦食其()()颍阳()氾水()
第一课时
〖自主学习〗
一、粗读全文
二、用简练短语概括文章情节:
(3)会项伯欲活张良,夜往见张良,因以文谕项羽,项羽乃止。
(4)诸所过毋得掠卤,秦人憙,秦人解,因大破之。
二、阅读与探讨
在一系列的事件中,人物的形象得到充分地展示。在本文中,记叙了刘邦在不同的时间段的活动,请大家结合“阅读与探讨”第3题分组讨论在各个阶段刘邦这个人物形象的特点。(要求:用简明的语言概括特点,用事实加以印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