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祖本纪公开课教案

合集下载

张飞教案:《高祖本纪》教案(苏教版高一选修教案设计)共3篇

张飞教案:《高祖本纪》教案(苏教版高一选修教案设计)共3篇

张飞教案:《高祖本纪》教案(苏教版高一选修教案设计)共3篇张飞教案:《高祖本纪》教案(苏教版高一选修教案设计)1《高祖本纪》是《史记》中的一篇篇目。

它是描述刘邦一系列战争以及其成为汉王朝开国皇帝的历程。

本教案以《高祖本纪》作为教学内容,旨在帮助学生了解汉朝初年的历史背景和主要人物及事件,提高学生对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分析和理解能力。

一、教学目标1.了解刘邦的成长历程及其获得天下的历程。

2.了解《高祖本纪》的文化价值及历史地位。

3.掌握相关历史术语和人物名词。

4.提高学生对历史事件的分析和理解能力。

二、教学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刘邦成长历程。

2.教学难点:《高祖本纪》与中国文化、历史的关系。

三、教学方法:1.讲授教学法通过教师的讲解,向学生介绍《高祖本纪》的内容和相关历史背景和事件。

2.小组讨论教学法让学生分小组阅读《高祖本纪》中的具体篇目,并对其中的重要段落进行讨论,提炼出关键词,进一步整合、探究历史事件。

3.多媒体展示教学法通过多媒体等方式,向学生展示相关历史事件的图片、视频等,并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分析和理解。

四、教学步骤:1.导入向学生介绍《高祖本纪》的文献地位和重要性,引导学生了解《高祖本纪》的文化价值,并让学生列出自己所知道的关于刘邦的信息,引导学生思考刘邦是谁、他的重要性以及他的成长经历等。

2.讲授教学通过教师的讲解,向学生介绍刘邦的生平和历史背景,同时向学生讲解《高祖本纪》的主要内容,引导学生对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进行理解和分析。

3.小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在自己的小组内阅读《高祖本纪》,并选择其中一篇篇目进行分析,提炼出关键词,同时在小组内进行讨论。

教师通过收听小组讨论、提问小组等形式进行引导,增加学生的分析和思考力。

4.多媒体展示教学通过讲解和展示历史事件的图片、视频等,向学生展示刘邦获得天下的历程和汉朝初年的政治变化,让学生更深入理解历史事件及其深远影响。

同时,引导学生思考,探究《高祖本纪》的历史地位和文化价值。

《高祖本纪》教案

《高祖本纪》教案

《高祖本纪》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了解司马迁的生平和《史记》的创作背景。

2. 理解《高祖本纪》中刘邦的人物形象。

3. 学习作者通过描写历史人物来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态度。

二、教学重难点
1. 重点:理解《高祖本纪》中刘邦的人物形象,体会作者对历史人物的评价。

2. 难点:理解作者通过描写历史人物来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态度。

三、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
展示一些与刘邦有关的图片或视频,引起学生的兴趣,并引入今天的课题《高祖本纪》。

2. 作者介绍
简要介绍司马迁的生平和《史记》的创作背景,重点介绍他对历史的态度和写作风格。

3. 整体感知
学生自读课文,思考以下问题:
文章中描写了刘邦的哪些事迹?
作者通过这些事迹想表达什么?
4. 深入研读
分析《高祖本纪》中刘邦的人物形象:从他的出身、性格、才能等方面进行分析,理解他成为一代开国皇帝的原因。

引导学生思考作者对刘邦的评价,以及这些评价在文中是如何体现的。

分析文章的写作手法,如对比、衬托等,并让学生找出相关的例子进行分析。

5. 课堂总结
通过学习这篇文章,我们了解了司马迁对历史人物的描写和评价。

我们应该学习他客观、真实地记录历史的精神。

6. 布置作业
写一篇读后感,谈谈自己对《高祖本纪》这篇文章的理解和感受。

《高祖本纪》教案 教案教学设计

《高祖本纪》教案 教案教学设计

《高祖本纪》教案教案教学设计高祖本纪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高祖本纪》在《史记》中的地位和作用。

2. 理解《高祖本纪》的内容和结构。

3. 掌握《高祖本纪》的阅读方法和分析技巧。

4. 提高学生对于历史文献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掌握《高祖本纪》的内容、结构和分析方法。

2.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对于历史文献的整体理解和细节分析能力。

三、教学过程:步骤一:导入(10分钟)1. 引入《史记》的背景和作用,解释《史记》编纂的目的和意义,为学生打下基础。

2. 展示《高祖本纪》的重要性和研究价值,提起学生的兴趣。

步骤二:讲解《高祖本纪》的内容和结构(30分钟)1. 介绍《高祖本纪》的作者司马迁,解释他为什么写《史记》。

2. 分析《高祖本纪》的整体结构,包括开篇、正文和结尾部分。

3. 讲解《高祖本纪》的内容梗概,着重介绍刘邦的个人经历和他创建汉朝的过程。

步骤三:分析《高祖本纪》的阅读方法和分析技巧(40分钟)1. 教授学生对于历史文献的整体理解方法,包括了解作者的背景、时代背景等。

2. 引导学生对于《高祖本纪》中的关键事件进行细节分析,让学生能够理解事件的背景、发展和影响。

3. 利用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思考和讨论,提高学生的分析和批判思维能力。

步骤四:课堂活动(30分钟)1.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他们在小组内分析《高祖本纪》中的一个关键事件,并通过展示向全班分享结果。

2. 分别从历史价值、文化传承等角度评价《高祖本纪》的重要性。

步骤五:总结与延伸(10分钟)1. 总结《高祖本纪》教学的收获和体会。

2. 引导学生阅读其他相关历史文献,拓展对于汉朝历史的了解和认知。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讨论的积极性和成果。

2. 学生对于《高祖本纪》内容和结构的理解程度。

3. 学生对于历史文献阅读的分析能力和批判思维能力。

教案教学设计完整,内容丰富,结构清晰,符合标题描述所需求。

通过逐步引导学生了解《高祖本纪》的内容、结构和阅读方法,培养学生的历史文献阅读能力和分析能力。

《史记·高祖本纪》训练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课件资料

《史记·高祖本纪》训练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课件资料

《史记·高祖本纪》训练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课件资料第一章:教案简介1.1 教学目标了解《史记·高祖本纪》的基本内容及其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地位。

提高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能力和阅读技巧。

培养学生对历史人物及其事迹的评价和思考能力。

1.2 教学内容课文:《史记·高祖本纪》选段重点词汇和句式:对文言文中的一些关键词汇和句式进行解读和分析。

历史背景:介绍刘邦(汉高祖)的历史背景及其在中国历史上的重要地位。

人物评价:讨论刘邦的人物形象及其在《史记》中的描述。

第二章:课文解读2.1 教学目标深入理解《史记·高祖本纪》选段的内容,把握刘邦的形象特点。

分析文言文中的句子结构和修辞手法。

2.2 教学内容解读选段:对选段进行逐句解读,分析文言文的特点和表达方式。

人物形象:分析刘邦在选段中的形象特点,如他的政治智慧、领袖气质和人格魅力等。

第三章:词汇和句式分析3.1 教学目标掌握选文中的一些重要词汇和句式,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3.2 教学内容词汇讲解:选取一些文中的关键词汇进行讲解,解释其含义和用法。

句式分析:分析选文中的特殊句式,如判断句、被动句等,解释其结构和意义。

第四章:历史背景介绍4.1 教学目标了解刘邦的历史背景,理解《史记·高祖本纪》的历史价值。

4.2 教学内容刘邦生平:介绍刘邦的生活背景、政治成就和历史地位。

《史记》背景:介绍司马迁和《史记》的写作背景,理解《史记·高祖本纪》的历史意义。

第五章:人物评价与思考5.1 教学目标培养学生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和思考能力,提高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5.2 教学内容人物评价:讨论刘邦的人物形象,对他的政治成就和人格特点进行评价。

思考题:布置一些思考题,引导学生思考刘邦的人物形象对他的政治成就的影响,以及《史记·高祖本纪》对后世的影响。

第六章:对比分析6.1 教学目标通过对比分析,加深对《史记·高祖本纪》的理解,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

《高祖本纪》教学设计(江苏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

《高祖本纪》教学设计(江苏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

《高祖本纪》教学设计(江苏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高祖本纪》,使学生了解刘邦的生平事迹,掌握史记的叙事手法和人物描写技巧。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历史人物,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道德观念。

二、教学重点:1. 史记的叙事手法和人物描写技巧。

2. 刘邦的生平事迹及其历史评价。

三、教学难点:1. 史记的叙事手法和人物描写技巧在《高祖本纪》中的运用。

2. 对刘邦形象的分析评价。

四、教学方法:1.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高祖本纪》,了解刘邦的生平事迹。

2.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史记的叙事手法和人物描写技巧在《高祖本纪》中的运用。

3. 课堂讲解:教师讲解史记的叙事手法和人物描写技巧,以及对刘邦形象的分析评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史记》和刘邦的生平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高祖本纪》,了解刘邦的生平事迹。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史记的叙事手法和人物描写技巧在《高祖本纪》中的运用。

4. 课堂讲解:教师讲解史记的叙事手法和人物描写技巧,以及对刘邦形象的分析评价。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知识点。

六、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通过提问方式检查学生对《高祖本纪》内容的掌握程度。

2. 小组讨论:观察学生在合作探讨中的表现,评估其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课后作业:评估学生对课堂所学内容的消化吸收情况,以及写作能力。

七、教学拓展:1. 对比阅读:引导学生阅读其他史书关于刘邦的记载,比较不同作者的观点和叙事风格。

2. 影视作品欣赏:推荐学生观看以刘邦为题材的影视作品,加深对刘邦形象的认识。

八、教学反思:1. 教师课后总结:反思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得失,提出改进措施。

2. 学生反馈:收集学生对课堂教学的意见和建议,以便更好地调整教学方法。

高祖本纪公开课教案

高祖本纪公开课教案

一、教案基本信息教案名称:《高祖本纪》公开课教案学科领域:语文年级:七年级课时:2课时编写日期:2024年10月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高祖本纪》中的重要段落。

(2)理解《高祖本纪》的主要内容,把握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

(3)分析刘邦的性格特点,认识其成为汉高祖的历史原因。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高祖本纪》。

(2)学会欣赏古代文学作品,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3)学会运用人物描写方法,塑造生动的人物形象。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增强民族自豪感。

(2)培养学生尊重历史、勇于创新的精神风貌。

(3)引导学生从《高祖本纪》中汲取智慧,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熟读并理解《高祖本纪》的主要内容。

(2)分析刘邦的性格特点,认识其成为汉高祖的历史原因。

(3)学会欣赏古代文学作品,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2. 教学难点:(1)刘邦性格特点的深入分析。

(2)古代文学作品的鉴赏方法。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史记》及《高祖本纪》的地位和意义。

(2)学生齐读课文,感受语言魅力。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故事情节。

(2)学生分享学习心得,讨论难点问题。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刘邦的性格特点,分析其成为汉高祖的历史原因。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4. 课堂小结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巩固知识点。

第二课时1. 复习导入教师提问,检查学生对上节课学习内容的掌握情况。

2. 深入学习(1)教师引导学生深入分析刘邦的性格特点,联系历史背景。

(2)学生欣赏古代文学作品,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3. 实践演练(1)学生分组进行角色扮演,演绎《高祖本纪》中的经典场景。

(2)各组展示表演,教师点评并指导。

4.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知识点。

《史记·高祖本纪》训练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课件资料

《史记·高祖本纪》训练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课件资料

《史记·高祖本纪》训练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课件资料第一章:课程导入【教学目标】1. 引导学生了解《史记》及《高祖本纪》的背景和意义。

2. 激发学生对《史记·高祖本纪》的兴趣和阅读欲望。

【教学内容】1. 介绍《史记》的作者司马迁及其成就。

2. 简述《高祖本纪》的主要内容。

【教学活动】1. 播放《史记》纪录片片段,让学生对《史记》有所了解。

2. 教师讲解《高祖本纪》的背景和意义。

3. 学生分享对《史记·高祖本纪》的初步认识和期待。

第二章:文本阅读与分析【教学目标】1. 提高学生对《史记·高祖本纪》文本的理解能力。

2. 培养学生对历史人物的分析和评价能力。

【教学内容】1. 学生自主阅读《高祖本纪》。

2. 教师引导分析文本中的重要事件和人物形象。

【教学活动】1. 学生分段阅读《高祖本纪》。

2. 教师提问,引导学生讨论文本中的关键信息和人物特点。

3. 分析刘邦的性格特点及其在历史中的地位。

第三章:讨论与思考【教学目标】1.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2. 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思考历史人物和事件。

【教学内容】1. 学生分组讨论《高祖本纪》中的争议性问题。

2. 引导学生思考刘邦的成功要素及其对现代社会的启示。

【教学活动】1. 学生分组,针对《高祖本纪》中的争议性问题进行讨论。

2. 各组分享讨论成果,其他组进行评价和补充。

3. 教师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思考刘邦的成功要素及其对现代社会的启示。

第四章:创意表达【教学目标】1.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表达能力。

2. 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理解和解读《高祖本纪》。

【教学内容】1.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创作与《高祖本纪》相关的小品、漫画或其他形式的作品。

2. 学生展示作品,并进行解读和分享。

【教学活动】1. 学生分组,选择自己喜欢的形式创作与《高祖本纪》相关作品。

2. 学生展示作品,并进行解读和分享。

3. 教师点评作品,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理解和解读《高祖本纪》。

高祖本纪教案教案教学设计

高祖本纪教案教案教学设计

高祖本纪教案教案教学设计关键信息1、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理解《高祖本纪》中的重要字词、句式,掌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和人物形象特点。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阅读、分析、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引导学生认识刘邦的成功因素,培养学生的历史观和价值观。

2、教学重难点重点:解读文中的重点字词和句式,分析刘邦的人物形象。

难点:理解文中所反映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探讨刘邦成功的原因。

3、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重要的字词、句式和文学常识。

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刘邦的人物特点和历史意义。

诵读法:引导学生通过诵读感受文言文的韵律和节奏。

4、教学过程导入环节知识讲解课堂讨论总结归纳布置作业5、教学资源教材:相关语文教材。

多媒体:图片、视频等辅助教学资料。

11 教学目标阐述111 知识与技能目标让学生熟练掌握《高祖本纪》中的生字词、通假字、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等文言知识,能够准确理解并翻译文中的重点句子。

同时,要求学生能够理清文章的叙事脉络,概括主要情节,把握文章的基本内容。

112 过程与方法目标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引导学生自主阅读、小组讨论、教师点拨等方式,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技巧和思维能力。

让学生学会从历史背景、人物言行等方面去分析和评价历史人物,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和批判性思维。

1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对刘邦这一历史人物的深入了解,引导学生思考成功的要素和历史的发展规律,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历史观。

同时,让学生感受古代文学的魅力,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

12 教学重难点分析121 重点重点字词和句式的讲解是文言文教学的基础,如“沛公军霸上”中的“军”字的用法,“此天子气也”的判断句式等。

对刘邦人物形象的全面分析是理解文章主旨的关键,包括他的政治智慧、用人策略、领导才能等方面。

122 难点文中所反映的秦汉之际的历史背景较为复杂,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

《高祖本纪》教案4课时

《高祖本纪》教案4课时

《高祖本纪》教案4课时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高祖本纪》中的重要段落。

(2)理解《高祖本纪》的基本内容,把握文章的结构和主题。

(3)了解刘邦的生平事迹,认识刘邦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2.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高祖本纪》。

(2)学会欣赏《史记》的语言特色,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3)学会对比分析,从多个角度审视刘邦的人物形象。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历史人物的兴趣和敬意,激发学生热爱历史、探索历史的热情。

(2)引导学生正确对待成功与失败,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3)通过对刘邦的生平事迹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创业的艰辛,培养学生的奋斗精神和团队协作意识。

二、教学内容1.课时安排本教案共4课时,每课时45分钟。

2.教学过程第一课时:解读课文,了解刘邦的生平事迹(1)导入新课,简介《史记》和《高祖本纪》。

(2)学生自主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3)教师讲解课文,重点解析刘邦的生平事迹。

(4)课堂小结,学生分享学习心得。

第二课时:分析刘邦的人物形象(1)学生分组讨论,从不同角度分析刘邦的人物形象。

(3)课堂练习:结合课文内容,评价刘邦的功过。

第三课时:欣赏《史记》的语言特色(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体会《史记》的语言风格。

(2)教师选取典型例子,分析《史记》的语言特色。

(3)学生模仿《史记》的语言风格,进行课堂练笔。

(4)课堂小结,学生分享学习感受。

第四课时:拓展与提高(1)学生结合课文内容,谈谈对刘邦的认识和启示。

(2)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对比分析,探讨刘邦与项羽的异同。

(3)课堂练习:结合历史背景,分析刘邦成功的原因。

三、教学评价1.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情况、合作意识等。

2.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作业的完成质量,关注学生的学习态度。

3.课堂练习:评估学生在课堂练习中的表现,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

4.课后反馈:收集学生和家长的反馈意见,了解教学方法的优缺点。

《史记·高祖本纪》训练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课件资料

《史记·高祖本纪》训练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课件资料

《史记·高祖本纪》训练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课件资料一、教学目标1. 通过学习《史记·高祖本纪》,使学生了解刘邦的生平事迹,把握其历史形象。

2. 引导学生分析《史记》的文学特色,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3.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独立思考能力。

二、教学内容1. 课文内容概述:回顾《史记·高祖本纪》的主要内容,了解刘邦的生平事迹。

2. 文学特色分析:引导学生分析《史记》的文学特色,如生动的人物描绘、精彩的叙事技巧等。

3. 批判性思维训练:讨论刘邦的历史形象,评价其功过,提高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史记》及其作者司马迁,引导学生关注《史记·高祖本纪》。

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了解刘邦的生平事迹。

3. 课堂讲解:教师讲解课文内容,分析刘邦的历史形象,引导学生体会《史记》的文学特色。

4.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评价刘邦的功过,培养批判性思维。

5. 总结反馈:教师总结课堂内容,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反馈。

四、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评价其积极参与程度。

2. 课文理解:通过提问等方式检验学生对《史记·高祖本纪》内容的理解程度。

3. 批判性思维:评价学生在讨论中的独立思考和批判性表达能力。

五、教学资源1. 课文文本:《史记·高祖本纪》原文。

2. 参考资料:关于刘邦和《史记》的相关研究资料。

3. 教学课件:制作课件,辅助讲解课文内容和分析刘邦的历史形象。

4. 讨论话题:准备相关讨论话题,引导学生进行批判性思考。

六、教学策略1. 互动式教学: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思考能力,促进师生互动。

2. 案例分析:以刘邦的生平事迹为例,让学生深入了解历史人物的复杂性。

3. 小组合作:鼓励学生分组合作,共同探讨问题,培养团队协作能力。

七、教学难点1. 《史记》的文学特色:引导学生理解和欣赏《史记》的文学价值,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高祖本纪》教案教案教学设计(2)

《高祖本纪》教案教案教学设计(2)

《高祖本纪》教案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史记》中的《高祖本纪》。

本纪记载了汉高祖刘邦的生平事迹,包括他的家世、起兵反秦、楚汉战争、建立汉朝等过程。

通过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刘邦的历史地位和影响,以及《史记》的文学价值和史学价值。

二、教学目标1. 能够理解并默写《高祖本纪》中的重要内容,掌握刘邦的主要事迹和贡献。

2. 能够分析《史记》的文学特色和历史价值,理解其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地位。

3. 能够运用《高祖本纪》中的史料,对刘邦及其时代进行初步的研究和思考。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刘邦的生平事迹和贡献,以及《史记》的文学价值和史学价值。

难点:《史记》的古文表述和文学技巧,以及如何运用史料进行历史研究。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

学具:课本、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展示刘邦的画像和简介,引发学生对刘邦的好奇心,激发学习兴趣。

2. 讲解:详细讲解《高祖本纪》的内容,包括刘邦的家世、起兵反秦、楚汉战争、建立汉朝等过程。

在讲解过程中,注重对《史记》的文学特色和历史价值的解读。

3. 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刘邦及其时代的理解和看法。

4. 练习:布置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高祖本纪》中的史料,对刘邦及其时代进行研究。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高祖本纪家世:刘邦的出生和家世背景起兵反秦:刘邦参与反秦起义的过程和贡献楚汉战争:刘邦与项羽的战争过程和结果建立汉朝:刘邦建立汉朝的过程和政绩七、作业设计1. 请学生根据《高祖本纪》的内容,绘制刘邦生平事迹的时间轴。

公元前256年出生公元前209年起兵反秦公元前206年楚汉战争开始公元前202年楚汉战争结束,刘邦建立汉朝2. 请学生分析《史记》的文学特色和历史价值,并结合《高祖本纪》进行具体阐述。

《史记》采用了纪传体的写作方式,将人物的事迹和思想结合起来,形成了生动的人物形象。

《史记》在写作中运用了大量的文学手法,如夸张、对比、描写等,使得文章具有很强的文学感染力。

《高祖本纪》教学设计(江苏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

《高祖本纪》教学设计(江苏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

《高祖本纪》教学设计(江苏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高祖本纪》中的重要段落。

(2)理解《高祖本纪》的主要内容,把握刘邦的性格特点和历史地位。

(3)分析《高祖本纪》的文学特色,体会其艺术魅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高祖本纪》。

(2)学会欣赏古典文学,提高审美情趣。

(3)运用批判性思维,对刘邦的人物形象进行评价。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情感。

(2)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历史人物,树立正确的历史观。

(3)培养学生诚实守信、勇于担当的品质。

二、教学重点1. 《高祖本纪》的主要内容及其文学特色。

2. 刘邦的性格特点及其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

三、教学难点1. 理解《高祖本纪》中的一些生僻词语和古代文化常识。

2. 分析刘邦的人物形象,评价其是非功过。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高祖本纪》的背景、作者、人物关系等基本知识。

2. 互动法:分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互相提问解答。

3. 案例分析法:选取典型的历史事件,分析刘邦的性格特点。

4. 情境教学法:通过角色扮演、情景模拟等方式,让学生体验古代文化氛围。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史记》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高祖本纪》,了解刘邦的一生。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刘邦的性格特点及其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

4. 案例分析:选取典型的历史事件,如楚汉争霸、白登之围等,深入剖析刘邦的性格特点。

5. 情感升华:引导学生从刘邦的生平中汲取启示,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布置课后作业。

7. 课后作业:(1)熟读《高祖本纪》,掌握重点词语和句子。

(3)搜集有关《史记》的其他篇目,进行自主学习。

六、教学评价1. 学生能够流畅地朗读和背诵《高祖本纪》中的重要段落。

高祖本纪公开课教案

高祖本纪公开课教案

《高祖本纪》公开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史记》及《高祖本纪》的基本情况,掌握文中重要人物、事件和历史背景。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高祖本纪》的艺术特色和历史价值。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提高历史素养,激发对历史人物和事件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1. 《高祖本纪》的基本情况及历史背景。

2. 掌握文中重要人物、事件及其相互关系。

3. 分析《高祖本纪》的艺术特色和历史价值。

三、教学难点1. 《高祖本纪》中的历史事实与典故的解读。

2. 分析《高祖本纪》的艺术特色和历史价值。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史记》及相关历史资料、多媒体教学设备。

2. 学生准备:预习《高祖本纪》,了解文本内容。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介《史记》及《高祖本纪》的基本情况,激发学生兴趣。

2. 自主学习1. 《高祖本纪》是谁写的?2. 刘邦是如何成为汉高祖的?3. 文中有哪些重要人物和事件?3. 合作探讨1. 《高祖本纪》在《史记》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什么?2. 文中运用了哪些写作手法?3. 《高祖本纪》对后世产生了哪些影响?4. 教师讲解讲解《高祖本纪》中的历史事实与典故,解析文本内容,解答学生疑问。

5. 课堂小结6. 课后作业7. 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教学效果进行反思,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调整教学策略。

六、教学延伸1. 让学生阅读其他篇目,如《项羽本纪》、《吕后本纪》等,比较它们与《高祖本纪》的异同。

2. 探讨《史记》在历史学和文学领域的地位和影响,了解司马迁的史学观和文学成就。

七、课堂互动1. 设置课堂提问环节,鼓励学生积极提问,发表自己的观点。

2. 组织课堂讨论,让学生就《高祖本纪》中的某个问题展开辩论,提高思辨能力。

八、评价与反馈1. 学生自评:学生在课后对自己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反思自己的优点和不足。

2. 同伴评价:学生之间互相评价,给出建设性意见。

《史记·高祖本纪》训练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课件资料

《史记·高祖本纪》训练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课件资料

《史记·高祖本纪》训练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课件资料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史记·高祖本纪》,使学生了解刘邦的生平事迹,掌握史记的基本写作手法,提高古文阅读能力。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引导学生深入文本,分析刘邦的性格特点,学习史记的写作技巧。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古代历史的兴趣,增强民族自豪感,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刘邦的生平事迹,《史记·高祖本纪》的写作特点。

2. 教学难点:刘邦的性格特点,《史记·高祖本纪》的写作手法。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史记》及刘邦的生平背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史记·高祖本纪》,了解刘邦的生平事迹。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刘邦的性格特点,总结《史记·高祖本纪》的写作手法。

4. 分享成果:每组派代表分享讨论成果,全班交流学习。

5. 教师讲解:针对学生讨论中的问题,进行解答和讲解,梳理《史记·高祖本纪》的主要内容。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收获,布置课后作业。

四、课后作业:1. 熟读《史记·高祖本纪》,加深对刘邦生平事迹的理解。

3. 学习《史记》其他篇章,了解史记的写作特点。

五、教学评价:1. 学生古文阅读能力的提高。

2. 学生对刘邦生平事迹的了解程度。

3. 学生对《史记·高祖本纪》写作手法的掌握。

4. 学生对古代历史的兴趣和民族自豪感的培养。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带着问题学习《史记·高祖本纪》。

2. 利用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刘邦的生平事迹,使学生深入理解史记的写作手法。

3. 运用讨论法,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提高课堂氛围。

七、教学准备:1. 准备《史记·高祖本纪》的原文及译文,方便学生阅读和理解。

《高祖本纪》教学设计(江苏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

《高祖本纪》教学设计(江苏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

《高祖本纪》教学设计(江苏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高祖本纪》中的重要段落。

(2)理解并掌握《高祖本纪》中的关键词语和典故。

(3)分析并评价刘邦的性格特点和其在历史中的地位。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高祖本纪》。

(2)学会运用文本分析法、历史比较法等方法,全面理解刘邦的一生。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传承。

(2)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历史文化素养。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刘邦的生平事迹和其建立汉朝的过程。

(2)《高祖本纪》中的重要段落和典故。

(3)刘邦的性格特点及其在历史中的地位。

2. 教学难点:(1)刘邦起义的背景和历史条件。

(2)《高祖本纪》中的古代汉语词汇和句式。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刘邦的生平事迹、历史背景等。

2. 自主学习法:学生自主阅读《高祖本纪》,理解文本内容。

3. 合作探讨法:分组讨论,分析刘邦的性格特点和其在历史中的地位。

4. 文本分析法:分析《高祖本纪》中的重要段落和典故。

5. 历史比较法:比较刘邦与其他历史人物的异同。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刘邦的生平背景,激发学生的兴趣。

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高祖本纪》,理解文本内容。

3. 讲解分析:讲解刘邦的生平事迹、历史背景等。

4. 分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刘邦的性格特点和其在历史中的地位。

5. 总结提升: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五、课后作业:1. 背诵《高祖本纪》中的重要段落。

2. 写一篇关于刘邦生平事迹的短文。

3. 深入研究《高祖本纪》中的古代汉语词汇和句式,了解其用法。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3. 小组讨论评价:评估学生在合作探讨中的表现,包括观点阐述、沟通交流等能力。

《高祖本纪》教学设计(江苏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

《高祖本纪》教学设计(江苏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

《高祖本纪》教学设计(江苏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1.1.1 让学生掌握《高祖本纪》的基本内容,了解刘邦的生平事迹。

1.1.2 提高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能力,能够翻译并理解《高祖本纪》中的重要句子。

1.2 过程与方法1.2.1 通过阅读、讨论、分析等方式,让学生深入理解《高祖本纪》的主题思想和写作特色。

1.2.2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独立思考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3.1 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历史人物,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和价值观。

1.3.2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教学文本:《史记》中的《高祖本纪》。

2.2 教学重点:刘邦的生平事迹,特别是他起义反秦、建立汉朝的过程。

2.3 教学难点:《高祖本纪》中的文言文词汇和句子理解。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新课:通过介绍《史记》和司马迁,引起学生对《高祖本纪》的兴趣。

3.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高祖本纪》,理解刘邦的生平事迹。

3.3 课堂讲解:对《高祖本纪》中的重要内容进行讲解,解释文言文词汇和句子。

3.4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高祖本纪》的写作特色和主题思想。

第四章:教学评价4.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程度,包括发言和讨论。

4.2 文言文翻译:检查学生对《高祖本纪》中重要句子的翻译和理解。

4.3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的课后作业,巩固学生对《高祖本纪》的理解。

第五章:教学资源5.1 教材:《史记·高祖本纪》。

5.2 参考资料:相关的历史书籍和学术论文。

5.3 多媒体资源:使用多媒体课件和视频资料,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高祖本纪》。

第六章:教学策略6.1 授课方式:采用讲授法、问答法和讨论法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

6.2 教学启发:通过提问、案例分析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究兴趣。

6.3 互动环节:设置互动环节,让学生积极参与,提高课堂氛围。

6.4 差异化教学: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给予个别化的指导和帮助。

《高祖本纪》教学设计(江苏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

《高祖本纪》教学设计(江苏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

《高祖本纪》教学设计(江苏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高祖本纪》中的经典片段;(2)能够分析并概括刘邦的性格特点及其对政治、军事的影响;(3)能够解读文中的难点词汇和句子。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高祖本纪》的内容;(2)学会运用文献资料、历史背景等方法,全面分析刘邦的人物形象;(3)培养阅读文言文的能力,提高文学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了解刘邦的历史地位和贡献,认识他是汉朝的开国皇帝;(2)学习刘邦的用人之道、治国理念,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3)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1. 《高祖本纪》的经典片段及其背后的意义;2. 刘邦的性格特点及其对政治、军事的影响;3. 阅读和分析文言文的方法。

三、教学难点1. 文言文中的难点词汇和句子;2. 刘邦人物形象的全面分析;3. 将对刘邦的评价与现实生活中的用人之道、治国理念相结合。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高祖本纪》的经典片段、难点词汇和句子;2. 自主学习法:学生自主阅读、理解课文内容;3. 合作探讨法:分组讨论,分析刘邦的性格特点及其影响;4. 案例分析法:结合现实生活中的案例,讲解刘邦的用人之道、治国理念。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刘邦的历史地位和《高祖本纪》的内容;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大意,标记难点;3. 讲解难点:针对学生标记的难点词汇和句子进行讲解;4. 分析刘邦:分组讨论,分析刘邦的性格特点及其对政治、军事的影响;5. 案例分析:结合现实生活中的案例,讲解刘邦的用人之道、治国理念;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知识点;7. 作业布置:要求学生课后背诵经典片段,预习下一节课内容。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2. 作业评价:检查学生课后背诵经典片段的情况,以及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掌握程度;3. 小组讨论评价:评价学生在合作探讨中的表现,包括分析刘邦的性格特点、对政治、军事的影响等方面;4. 期中期末考试评价:结合考试内容,评估学生对《高祖本纪》的学习效果。

《高祖本纪》教学设计(江苏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

《高祖本纪》教学设计(江苏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

《高祖本纪》教学设计(江苏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高祖本纪》的主要内容,掌握文中的人物关系和历史背景。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感受刘邦的人格魅力,认识历史人物的复杂性,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文本解读学习《高祖本纪》一文,了解刘邦的生平事迹,分析其人格特点。

2.2 知识点梳理介绍《史记》的相关知识,使学生了解其在我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和价值。

第三章:教学重点、难点3.1 教学重点学生能够准确理解并背诵《高祖本纪》中的经典语句。

3.2 教学难点分析刘邦的人格特点,理解历史人物的复杂性。

第四章:教学过程4.1 课前准备让学生预习《高祖本纪》,了解刘邦的生平事迹,查找相关的历史资料。

4.2 课堂导入通过回顾已学过的《史记》相关内容,引出本节课的学习主题《高祖本纪》。

4.3 课堂讲解分析《高祖本纪》的结构,讲解刘邦的人格特点,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本。

4.4 课堂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分组讨论,分享对刘邦的认识和看法。

4.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刘邦在我国历史中的重要地位。

第五章:课后作业5.1 作业布置5.2 作业批改及时批改学生的作业,给予反馈,帮助学生提高写作能力。

第六章:教学策略6.1 自主学习鼓励学生自主阅读《高祖本纪》,理解文本内容,提高自学能力。

6.2 合作探讨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6.3 启发引导教师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审视问题,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力。

6.4 案例分析通过分析历史案例,使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刘邦的人物形象。

第七章:教学评价7.1 课堂表现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7.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作业的完成质量,评估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

7.3 课后反馈收集学生和家长的反馈意见,不断优化教学方法。

《高祖本纪》教学设计(江苏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

《高祖本纪》教学设计(江苏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

《高祖本纪》教学设计(江苏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高祖本纪》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2)能够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和人物形象。

(3)能够分析文章的写作特点和文学价值。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高祖本纪》的内容。

(2)学会欣赏古代文学作品,提高文学素养。

(3)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古代文学的魅力,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2)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诚实、勇敢、仁爱的品质。

二、教学重点:1. 理解《高祖本纪》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2. 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和人物形象。

3. 分析文章的写作特点和文学价值。

三、教学难点:1. 理解《高祖本纪》中的古代文化背景和历史事件。

2. 欣赏古代文学作品的韵味和艺术特色。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高祖本纪》的背景、内容、人物形象和写作特点。

2. 自主学习法:学生自主阅读《高祖本纪》,理解文章内容,提出问题。

3. 合作探讨法:分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

4. 案例分析法:分析《高祖本纪》中的典型事例,深入理解人物形象。

五、教学过程:1. 导入:(1)简要介绍《史记》和《高祖本纪》的背景。

(2)激发学生对古代文学的兴趣,引导进入学习状态。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高祖本纪》,理解文章内容,提出问题。

(2)教师引导学生关注文章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

(2)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4. 案例分析:(1)分析《高祖本纪》中的典型事例,深入理解人物形象。

(2)引导学生欣赏古代文学作品的韵味和艺术特色。

5. 课堂小结:(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巩固知识点。

(2)强调课后自主学习和复习的重要性。

6. 课后作业:(1)熟读《高祖本纪》,理解文章内容。

(2)完成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高祖本纪公开课教案

高祖本纪公开课教案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提名学生说说鸿门宴中刘邦的形象;公元前206年12月,在鸿门举行宴会,即历史上着名的“鸿门宴”,这是刘、项两个军事集团的第一次正面交锋,并由此展开了长达5年的“楚汉之争”;在鸿门宴中,司马迁运用对比,利用矛盾冲突等多种手法,塑造了项羽、刘邦、范增、张良等人物形象,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鸿门宴中的刘邦坚决果断、能屈能伸、狡诈多端、圆滑机警、能言善变、礼仪备至;今天我们来学习司马迁专门为这位汉代开国皇帝写的传记高祖本纪,更深地了解高祖其人,进一步熟悉史记刻画人物的方法;二、熟悉课文;一熟悉情节,疏通课文;1.纪传体是以写人物为中心的,给一个人物写传记该写哪些内容提名同学介绍刘邦的籍贯、出生和家庭,疏通第一小节;传记要介绍一个人的籍贯,出生,家庭,一生中的主要事件等;第一小节叙高祖出生时候富于传奇色彩,极言刘邦的出生不同凡响;2.节选部分记叙了刘邦哪些主要事件分组概括,同时点击重要字词和句式1自己概括,小组讨论;2依次提名概括各个部分的内容;泛读1-4:好酒色,观秦始皇而叹,徒手赴宴却大言“贺钱万”,貌相奇贵得取吕氏;5-17:见郦生,大战蓝田,入关约法三章,赴鸿门谢罪,被封汉王,明烧绝栈道示无意东归,暗决策东进试夺天下,进兵追击项羽,垓下打败项羽,泛水称帝;18-20:雒阳南宫论成败,入都关中,未央宫举杯戏父,高祖还乡,崩于长乐宫;3.请同学介绍刘邦,要求把籍贯,出生,家庭,一生中的主要事件等都介绍进去; 4.总结三个部分的内容;第一部分1-4:刘邦姓氏、籍贯、家庭、出生以及做泗水亭长时候的事情;第二部分5-17:入关灭秦,打败项羽,泛水称帝的全过程;第三部分18-20:称帝之后;二疏通本文中的重要字词和句式;1.说说各个部分中哪些词语需要注意的;精读1按组阅读,教师巡视,了解阅读情况;分组讨论回答;2教师同时补充各组中需要注意的重要字词以及句子;3其他组的同学提出在预习中划出的不懂以及难懂的问题;2.总结文言现象分组课后完成1通假字:此两家常折券弃责高祖常繇咸阳遂坐上座,无所诎沛中豪桀诸所过毋得掠卤,秦人憙,秦军解诸吏人皆案堵如故非有所侵暴,无恐可急使兵守函谷关,无内诸侯军稍征关中兵以自益,距之乃详尊怀王为义帝兵罢戏下不如决策东乡2词类活用武负、王媪见其上常有龙,怪之单父人吕公善沛令避仇从之客,因家沛焉坐之堂下:等于说“使之坐于堂下”,让他坐在堂下;吕公因目固留高祖目:用眼色示意;公始常欲奇此女欲约分王关中乃封秦重宝财物府库,还军霸上诽谤者族沛公然其计会项伯欲活张良夜往见良都彭城士卒皆歌思东归项羽王诸将之有功者乃进兵追项羽,至阳夏南止军深堑而守之为太上皇寿献酒致祝寿词;3古今异义词股:大腿;常有大度,不事家人生产作业杨熊走之荥阳诸侯各就国军吏士卒皆山东之人也始大人常以臣无赖4解释下列多义词;固①刘季固多大言,少成事②吕公因目固留高祖陂①其先刘媪尝息大泽之陂②陂九泽,度九山相①吕公者,好相人②相中山③正月,诸侯及将相相与共请尊汉王为皇帝引①沛公引兵西②引入坐夺①遇刚武侯,夺其军②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其志也摄①于是沛公起,摄衣谢之②摄行天子之政徇①杨熊走之荥阳,二世使使者斩以徇②……为武信君将而徇朝歌张①又与秦军战於蓝田南,益张疑兵旗帜②张饮三日略①因张良遂略韩地轘辕②南略邛、笮、昆明则①今则来,沛公恐不得有此②则学者至今则之益①益张疑兵旗帜②人又益喜,唯恐沛公不为秦王伐①非有功伐②兴师东伐用①乃详尊怀王为义帝,实不用其命②用能定汝子孙于下地③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解①沛公以樊哙、张良故,得解归②项羽解而东归可①可四千余人②不可复用守①吾闻帝贤者有也,空言虚语,非所守也②臣等以死守之信①大王不尊号,皆疑不信②卜人皆曰善,发书视之,信吉③言必信,行必果④信言不美,美言不信筑①酒酣,高祖击筑②凡大木所偃,尽起而筑之③炀公筑茅阙门三、人物形象一学生讨论:刘邦是司马迁笔下最丰满、最富有个性的人物之一,请大家举例谈谈刘邦的形象;刘邦雄才大略,抱负非凡;“咸阳纵观”,向往登上皇位一直深藏于心中,甚至为了实现这个梦,他曾编织了许多奇异诡秘的神话;尤其是彭城之败,大军损失殆尽,诸候纷纷叛汉归楚,刘邦几乎是只身逃入关中,做的第一件事却是“立太子”“大赦罪人”,并令“祠官祀天地四方上帝山川”;刘邦“仁而爱人,喜施,意豁如也”的性格早已闻名遐迩;入咸阳,还军霸上,“约法三章”“秋毫无所取”“悉除秦法”,“秦人大喜”,“唯恐沛公不为秦王”;刘邦知人善任,从谏如流;“三教九流”,兼收并蓄;郦生进谏,知错就改;刘邦随机应变,百折不挠;汉四年“广武对话”,汉王数羽十罪,羽恼羞成怒,暗中用弩射中王胸,为了不让军中因主帅负重伤而军心动摇,他立刻弯下身子捂住自己的脚指头,大喊:“敌人射中了我的脚指”鸿门宴上,差点遭暗算;兵败彭城,几乎被捕获;荥阳被围,不是纪信替代,定死羽手;广武伤胸,奄卧病创;平城之难,被匈奴困七日,九死一生┅┅可以说刘邦在兴汉灭楚的战争中,久经磨难,备尝艰辛,却从来不向命运屈服;每一个伟大人物的性格总有些弱点;刘邦“好酒及色”“不事家人生产作业”“绐为谒曰贺钱万”的市井无赖相;刘邦自私狠毒、睚眦必报的庸俗心态,未央宫大宴,众臣面前奚落其父;丰邑本是他的生地,竟不提“复丰”事,“特为其以雍齿故反我为魏”;刘邦忌贤害能、诛杀功臣的阴冷本性;项羽一灭,对其功臣一一剪除;二总结形象1.刘邦具有雄才大略,抱负非凡,“仁而爱人”,知人善任,从谏如流,随机应变,百折不挠;同时又是一个“好酒及色”“不事家人生产作业”“绐为谒曰贺钱万”的市井无赖,具有忌贤害能、诛杀功臣的阴冷本性;2.司马迁的“实录”精神没有一味褒扬;司马迁生活在汉武帝的晚年,那正是一个酷吏横行,残酷迫害,罗织罪名,严刑苛法统治的社会,司马迁秉笔直书刘邦的种种劣迹,这需要多么大的勇气没有一味贬抑;实录的精神;四、刻画人物的主要手法;一由补充材料看刘邦明代茅坤说:“读高祖本纪,须参项羽纪,两相得失处,一一入手;”除了必须参看项羽本纪外,还得注意留侯世家、淮阴侯列传、彭越列传、万石张叔列等,这样才能看到刘邦之全貌;讨论课本48页第3题,可补充:①高祖东击项籍,过河内,时奋年十五,为小吏,侍高祖;高祖与语,爱其恭敬,问曰:“若何有”对曰:“奋独有母,不幸失明;家贫;有姊,能鼓琴;”高祖曰:“若能从我乎”曰:“愿尽力;”于是高祖召其姊为美人,以奋为中涓,受书谒,徙其家长安中戚里,以姊为美人故也; 万石张叔列传②汉四年,遂皆降平齐;使人言汉王曰:“齐伪诈多变,反复之国也,南边楚,不为假王以镇之,其势不定;愿为假王便;”当是时,楚方急围汉王于荥阳,韩信使者至,发书,汉王大怒,骂曰:“吾困于此,旦暮望若来佐我,乃欲自立为王”张良﹑陈平蹑汉王足,因附耳语曰:“汉方不利,宁能禁信之王乎不如因而立,善遇之,使自为守;不然,变生;”汉王亦悟,因复骂曰:“大丈夫定诸侯,即为真王耳,何以假为”乃遣张良往立信为齐王,征其兵击楚; 淮阴侯列传③沛公入秦宫,宫室帷帐狗马重宝妇女以千数,意欲留居之;樊哙谏沛公出舍;沛公不听;良曰:“夫秦为无道,故沛公得至此;夫为天下除残贼,宜缟素为资;今始入秦,即安其乐,此所谓‘助桀为虐’;且‘忠言逆耳利于行,毒药苦口利于病’,愿沛公听樊哙言;”沛公乃还军霸上; 留侯世家④汉将纪信说汉王曰:“事已急矣,请为王诳楚为王,王可以间出;”于是汉王夜出女子荥阳东门被甲二千人,楚兵四面击之;纪信乘黄屋车,傅左纛,曰:“城中食尽,汉王降;”楚军皆呼万岁;汉王亦与数十骑从城西门出,走成皋;项王见纪信,问:“汉王安在”曰:“汉王已出矣;”项王烧杀纪信;项羽本纪二明确这是史记刻画人物的方法之一“互见法”;为突出某一历史人物的基本倾向和主要性格特征,史记常用“互见法”;所谓“互见法”就是关于某一历史人物的部分材料,不放在本传中去写,而是移植到其他相关的人物传记中,其主要目的是从对某一历史人物的基本认识出发,将材料有意识地加以安排和剪裁,以使他们服从于对某一人物形象的塑造;司马迁在很多地方采用了这种方法,有的还注明“其事在商君语中”、“语在晋事中”、“语在淮阴侯中”、“语在田完世家中”等等;高祖本纪凡属灭项兴刘的大事,凡属表现其成功及其性格特征的文献资料,事无巨细悉入纪中;凡涉及“叙汉非”的地方,则用“互见法”,或删繁就简,只叙事件轮廓,或略而不述,放在他人传中;这样既做到保持本篇文章自身的匀称,又不至于和有关系的其它篇章重复,同时又突出了刘邦这位中心人物;三讨论文章中还运用了哪些刻画人物方法;1.文中处处以刘项对比来突出刘邦,深化主题;①“遣兵入关”中,怀王诸老将的对比评议;②刘项入咸阳、项羽屠烧咸阳秦宫室杀义帝,秦人、诸侯的完全不同的褒贬态度;③记叙项羽、刘邦两支军队分兵入关中击秦时,对项羽军的行动是这样描述的:“及项羽杀宋义,代为上将军,诸将黥布皆属,破秦将王离军,降章邯,诸将皆附;”使读者看到的,只是单纯的军事方面的成功;而写刘邦军,除了写军事策略外,还写了刘邦的安民措施:“诸所达毋得掠卤”,于是,“秦人憙,秦军解,因大破之;”④写刘邦、项羽对待各路诸侯的策略;项羽一听到有自立为王的消息,便“大怒”,便“发兵”;而当刘邦听到韩信自请立为“假王”时,开始头脑发热,打算攻打韩信,但一经张良提醒,立刻转变态度,“乃遣张良操印绶立韩信为“齐王”;在天下大乱,群雄逐鹿的形势下,在争取同盟者方面,又是刘邦高出一筹;⑤本篇还特别记下了刘邦在平定天下后,“高祖置酒雒阳南宫”,君臣共议得失天下的原因所说那段脍炙人口的话:“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项羽有一范增,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这是用人方面的对比;项羽刚愎自专,而刘邦则虚怀若谷,知人善任;⑥汉十二年“高祖还乡”这一威武壮观的场面,表现了刘邦壮志已酬,衣锦还乡,作为一个胜利者的欢畅喜悦情怀,同时也表现了刘邦作为政治家的高瞻远瞩和深谋远虑;项羽被围垓下“悲歌慷慨”,“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一是踌躇满志,一是英雄末路,不仅从对照中使两个英雄形象更加丰满,而且给人以深刻的启迪;正是通过这样层层对比,逐层推进,从而揭示了楚汉之争的必然结局;2.用讽刺的方法臧否人物;为太上皇祝寿3.用典型的细节刻画人物;踞见郦生4.用个性化的语言表现人物;五、总结:高祖本纪中是司马迁给汉代开国皇帝刘邦写的传记,不仅收录刘邦起事以来的所有征战、封赏、诏诰等朝政大事,而且把刘邦的生活琐事,起沛以来的谈论、谋略等细节叙写出来令人如观一幅丹青长卷,其中楼台殿阁布置有序,雕栏画栋也惹人喜爱;在这篇洋洋万余字的鸿篇巨制中,形象地纪录秦汉之际的战争风云,生动再现我国古代富有传奇色彩的政治家刘邦的真实形象,深刻揭示了刘邦灭楚兴汉的成功奥秘;全传记刘邦一生六十二年间事,按时间顺序大体分为:从开头到二世元年起事前,记刘邦贫贱时事;从“二世元年秋”到入咸阳推翻暴秦统治,写刘项响应陈胜起义,共诛暴秦的功绩;从汉元年到五年,写刘邦灭楚兴汉的功绩;从六年到十二年事,写刘邦南征北战,初步巩固了西汉统一政权的功绩;篇末为太史公论赞;六、课后作业:预习项羽本纪,说说刘邦和项羽你更喜欢哪一位你如何看他们的成败七、补充材料:明修栈道,暗度陈仓“明修栈道,暗度陈仓”,是古代一种非常规的用兵法则,是一种军事谋略,在历史上曾有许多非常成功的战例;所谓“栈道”,是指在悬崖峭壁的险要地方凿孔支架,铺上木板而建成的通道,可以行军、运输粮草辎重,也可供马帮商旅通行;陈仓,是古代县名今陕西省宝鸡市东,是汉中通向关中的咽喉要道;史记高祖本纪记载:项羽自封为西楚霸王后,就向各诸侯分封领地,其中把巴、蜀、汉中三郡分封给刘邦,立为汉王;刘邦在去领地途中令部下烧毁了栈道,他这是向项羽表白没有向东扩张的意图;刘邦待具备了一定的实力后,便抓住时机迅速挥师东进,其野心是要与项羽一争高低;刘邦的大将军韩信为刘邦夺取陈仓出了“明修栈道,暗度陈仓”的计策;陈仓是刘邦进入关中的必经之地,两地之间有险山峻岭阻隔,又有雍王章邯的重兵把守;刘邦按韩信的计策派了一个叫樊哙的大将带领一万人去修五百里栈道,并以军令限一月内修好;当然,这样浩大的工程即使三年也不可能完成;正是这一点,迷惑麻痹了陈仓的守将;陈仓的雍王章邯万万没想到刘邦的精锐部队摸着无人知晓的小道翻山越岭偷袭了陈仓;刘邦通过“明修栈道,暗度陈仓”,顺利挺进到关中,站稳了脚跟,从此拉开了他开创汉王朝事业的大幕;“明修栈道,暗度陈仓”这个成语,在军事上的含义是:从正面迷惑敌人,用来掩盖自己的攻击路线,而从侧翼进行突然袭击;这是声东击西、出奇制胜的谋略;引申开来,是指用明显的行动迷惑对方,使人不备的策略,也比喻暗中进行活动;有时也可将“明修栈道”省略掉,把“暗度陈仓”单独来使用;教学目标:1、了解司马迁笔下刘邦这一人物形象;2、认识体会史记中“不虚美、不隐恶”的史家传统;3、感悟文本,领略史记文史结合的特点;4、了解司马迁首创的互见法;教学重点与难点:1、学习课文中重要文言词语及句式;2、揣摩文本中体现的文学艺术特色;3、全面了解刘邦这一人物形象;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自古帝王多异相;在史书记载中他们的出生都有一种神秘的色彩,和常人不一样;如殷契由母亲吞玄鸟卵而生,周后稷由母亲践“巨人迹”而孕;为什么史书要这样记载呢明确:“君权神受”观念,秉承天意来统治管理天下;写史者这样写的目的也是为了迎合统治者的心理,安抚天下百姓的需要;那么我们今天学习的高祖本纪中的主人公刘邦的出生有没有这种神秘色彩呢明确:“蛟龙俯身”;“梦与神遇;”……“见蛟龙於其上;”“已而有身,遂产高祖;”说明刘邦做帝王是上天的旨意,是受命而已,突出刘邦的不凡;二、用简要短语身份特征概括文章情节:1、刘邦出生:蛟龙俯身而出世,写出了刘邦的不凡;2、平民刘邦:好酒及色、不事生产、壮志初现、诈称“贺千万”的无赖之举;3、将帅刘邦:入关灭秦、楚汉相争、大败项羽;4、帝王刘邦:泛水称帝、举杯噱父、高祖还乡、高祖之死;三、阅读与探讨在一系列的事件中,人物的形象得到充分地展示;在本文中,记叙了刘邦在不同的时间段的活动,请大家结合“阅读与探讨”第3题分组讨论在各个阶段刘邦这个人物形象的特点;要求:用简明的语言概括特点,用事实加以印证;1、有远见卓识;入关不如约称王树威望以退为进;与民约法三章赢民心;刘邦取胜之基2、智谋超人;突出的表现在军事才能上;与秦军大战蓝田前后,游说秦将、以利诱敌、设疑兵旗等计谋;3、善于用人;在入关灭秦、楚汉相争、大败项羽等战争中,刘邦胜利的一个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善于将将;如垓下之战,使用韩信,充分展示其才干,大败项羽;4、狡诈无赖;“廷中吏无所不狎侮,好酒及色;”“乃绐为谒曰‘贺钱万’,实不持一钱;”5、卑鄙残暴;未央宫戏弄老父亲,“阅读与探讨”的练习3中的“推坠儿女自逃命”及“则幸分我一杯羹”两个故事;总结:帝王,天之子也;在他们身上,体现的都应是人世间的道德准则;但在司马迁的笔下,作为一代帝王刘邦,一个政治家的形象栩栩如生;而在展示一个政治家形象的同时,也写出“平民刘邦”的无赖、“将帅刘邦”的残暴、“帝王刘邦”的卑鄙等性格特征;刘邦被拂去神圣和灵异的光环,还之以凡夫俗子的本相;这就是“不虚美、不隐恶”的史家写法;这在当时是难能可贵的;我们从司马迁的身上看到,作为一名良史坚持真理、秉笔直书的精神和伟大的人格魅力;我们从中更能体会到在报任安书一文中那种忍辱践志的巨大动力;四、写作手法:沛公左司马曹无伤闻项王怒,欲攻沛公,使人言项羽曰:‘沛公欲王关中,令子婴为相,珍宝尽有之;’欲以求封;亚父劝项羽击沛公;方飨士,旦日合战;是时项羽兵四十万,号百万;沛公兵十万,号二十万,力不敌;会项伯欲活张良,夜往见良,因以文谕项羽,项羽乃止;沛公从百馀骑,驱之鸿门,见谢项羽;项羽曰:‘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籍何以生此’沛公以樊哙、张良故,得解归;归,立诛曹无伤;”阅读这一段落,思考:这一情节在我们以前那篇课文学过两者区别在哪儿明确:鸿门宴;在这篇文章中,情节写得非常具体,而且悬念迭生;在高祖本纪中,就简单叙述着一情节;总结:这就是互见法;“互见法”是史记选取,安排材料来表现人物性格的重要方法;史记特别注意人物形象的统一性,为了既不伤害这种统一性,又能忠于史实,在一个人的传记中表现这个人物的主要的经历和性格特征,以突出其基本特点,而其他一些不宜在本传写的材料安排到别人的传记中去描述;这就是苏洵所说的“本传晦之,而他传发之”的方法;五、人物形象:刘邦是司马迁笔下最生动、最丰满、最有个性的人物形象之一;最这是通过哪些艺术手法加以塑造的1、用对比手法塑造人物;如在“将帅刘邦”中,项羽、刘邦分兵入关攻秦各自采取的措施,突出刘邦的宽厚仁慈,从而赢得民心,奠定以后胜利的基础;2、用讽刺的手法臧否历史人物;如高祖置酒未央宫一节,对刘邦自矜声色的心态的描摹;3、用典型细节刻画人物;如赊酒、诈言“贺千万”、观始皇而叹等细节,展示刘邦的性格的各个侧面;六、练习布置:归纳本文中的通假字、古今异义词;整理文中的实词,并解释其义;第二课时一、检查文言常识字义:1.大泽之陂水边、堤岸2.已而有身不久3.高祖每酤留饮买酒4.怪之以……为怪,意动用法5.及见怪奇怪的现象,形作动6.此两家常折券弃责同“债”债务7.不事家人生产作业平民百姓,古今异义8.高祖常繇咸阳同“徭”,服役9.大丈夫当如此也像这样,古今异义10.因家沛焉安家,名作动11.坐之堂下使……坐;使动用法12.无所诎同“屈”,理亏13.公始常欲奇此女使与一般人不同特殊句式:1.高祖,沛丰邑中阳里人2.其先刘媪尝息大泽之陂3.高祖常繇咸阳4.迎之门5.引入坐6.吕公女乃吕后也二、阅读课文三、整体感知全文可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从开始到“生孝惠帝、鲁元公主”,介绍刘邦的姓氏、籍贯、出生、家庭,以及做泗水亭长的种种行事;第二部分:从“沛公引兵西”到“大赦天下”,写刘邦入关灭秦,打败项羽,建立帝业的过程;第一阶段:刘邦领兵西进,队伍不断壮大,并率先入关,为日后的成功奠定了基础;第二阶段:写楚汉相争;第三阶段:刘邦称帝;第三部分:从“未央宫成”到文末,刘邦称帝后的情况;四、文本分析学生自读1-4段提问:这四段主要记述了哪些情节明确:刘媪尝息大泽之陂生下高祖,刘邦好酒及色,纵观秦始皇而叹,徒手赴宴大言“贺钱万”等提问:纵观秦始皇而叹一节中,流露出刘邦的什么心理明确:流露对自己境况的不满,对秦始皇仰慕,对权利渴求的复杂心理;提问:以上情节可看出刘邦哪些特点明确:出生不凡,仁而爱人,性情豁达,但又有无赖举动;学生朗读5-7段提问:这一阶段主要写了哪些情节明确:郦生见沛公,与秦军大战蓝田、入关约法三章等;提问:郦生见沛公这一情节中,体现了刘邦什么特点明确:勇于改错,虚心听取意见;提问:“破之”“因大破之”“遂破之”,你能悟出刘邦节节取胜的原因吗明确:善于用人用计,这是他在交战中取得胜利的根本原因;提问:对于阻止刘邦入秦宫休息,原文只有“樊哙、张良谏”,而史记留侯世家中有大段文字记载,这是什么述史方法有什么作用明确:互见法,它是将一人事迹,一件史事,分散在数篇之中参错互见,彼此互补;作用是多方面的:互见法详此略彼,叙述史事条理分明,避免重复;互见法正名实,于回护之中不失历史真实;互见法是塑造传记人物形象的一个好方法;互见法两传存疑,广载异闻,以备参考;提问:刘邦进入关中,推翻秦朝后,施仁爱于百姓,以此来赢得关中人民的拥护;这种“仁爱”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明确:三方面:第一,轻财物而重义气;第二,保障关中百姓的人身和财产安全;第三,减轻百姓负担;五、练习布置:积累文言常识六、教后感:第三课时一、检查文言常识字义:1.沛公引兵西向西进发名作动2.西过高阳向西名作状3.可四千余人大约4.昌邑未拔被攻占5.降章邯使……投降,使动用法6.诸所过毋得掠卤同“掠掳”7.秦军解同“懈”8.系颈以组丝带9.还军霸上驻军,名作动10.先入关者王之使……为王11.且吾所以还军霸上……的原因特殊句式:1.遇彭越昌邑2.昌邑未拔3.与偕攻开封4.代为上将军5.啖以利6.又与秦军战于蓝田南7.系颈以组8.降轵道旁9.且吾所以还军霸上,待诸侯至而定约束耳二、朗读并疏通8-14段字义:1.今则来如果2.无内诸侯群同“毋纳”3.沛公然其计认为……对4.令项伯欲活张良使……活5.沛公从百余骑使……从6.乃详尊怀王为义帝同“佯”7.实不用其命服从。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提名学生说说《鸿门宴》中刘邦的形象。

公元前206年12月,在鸿门举行宴会,即历史上著名的“鸿门宴”,这是刘、项两个军事集团的第一次正面交锋,并由此展开了长达5年的“楚汉之争”。

在鸿门宴中,司马迁运用对比,利用矛盾冲突等多种手法,塑造了项羽、刘邦、范增、张良等人物形象,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鸿门宴中的刘邦坚决果断、能屈能伸、狡诈多端、圆滑机警、能言善变、礼仪备至。

今天我们来学习司马迁专门为这位汉代开国皇帝写的传记《高祖本纪》,更深地了解高祖其人,进一步熟悉《史记》刻画人物的方法。

二、熟悉课文。

(一)熟悉情节,疏通课文。

1.纪传体是以写人物为中心的,给一个人物写传记该写哪些内容?提名同学介绍刘邦的籍贯、出生和家庭,疏通第一小节。

传记要介绍一个人的籍贯,出生,家庭,一生中的主要事件等。

第一小节叙高祖出生时候富于传奇色彩,极言刘邦的出生不同凡响。

2.节选部分记叙了刘邦哪些主要事件?(分组概括,同时点击重要字词和句式)(1)自己概括,小组讨论。

(2)依次提名概括各个部分的内容。

(泛读)1-4:好酒色,观秦始皇而叹,徒手赴宴却大言“贺钱万”,貌相奇贵得取吕氏。

5-17:见郦生,大战蓝田,入关约法三章,赴鸿门谢罪,被封汉王,明烧绝栈道示无意东归,暗决策东进试夺天下,进兵追击项羽,垓下打败项羽,氾水称帝。

18-20:雒阳南宫论成败,入都关中,未央宫举杯戏父,高祖还乡,崩于长乐宫。

3.请同学介绍刘邦,要求把籍贯,出生,家庭,一生中的主要事件等都介绍进去。

4.总结三个部分的内容。

第一部分(1-4):刘邦姓氏、籍贯、家庭、出生以及做泗水亭长时候的事情。

第二部分(5-17):入关灭秦,打败项羽,氾水称帝的全过程。

第三部分(18-20):称帝之后。

(二)疏通本文中的重要字词和句式。

1.说说各个部分中哪些词语需要注意的。

(精读)(1)按组阅读,教师巡视,了解阅读情况。

分组讨论回答。

(2)教师同时补充各组中需要注意的重要字词以及句子。

(3)其他组的同学提出在预习中划出的不懂以及难懂的问题。

2.总结文言现象(分组课后完成)(1)通假字:此两家常折券弃责高祖常繇咸阳遂坐上座,无所诎沛中豪桀诸所过毋得掠卤,秦人憙,秦军解诸吏人皆案堵如故非有所侵暴,无恐可急使兵守函谷关,无内诸侯军稍征关中兵以自益,距之乃详尊怀王为义帝兵罢戏下不如决策东乡(2)词类活用武负、王媪见其上常有龙,怪之单父人吕公善沛令避仇从之客,因家沛焉坐之堂下:等于说“使之坐于堂下”,让他坐在堂下。

吕公因目固留高祖目:用眼色示意。

公始常欲奇此女欲约分王关中乃封秦重宝财物府库,还军霸上诽谤者族沛公然其计会项伯欲活张良夜往见良都彭城士卒皆歌思东归项羽王诸将之有功者乃进兵追项羽,至阳夏南止军深堑而守之为太上皇寿献酒致祝寿词。

(3)古今异义词股:大腿。

常有大度,不事家人生产作业杨熊走之荥阳诸侯各就国军吏士卒皆山东之人也始大人常以臣无赖(4)解释下列多义词。

固①刘季固多大言,少成事②吕公因目固留高祖陂①其先刘媪尝息大泽之陂②陂九泽,度九山相①吕公者,好相人②相中山③正月,诸侯及将相相与共请尊汉王为皇帝引①沛公引兵西②引入坐夺①遇刚武侯,夺其军②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其志也摄①于是沛公起,摄衣谢之②摄行天子之政徇①杨熊走之荥阳,二世使使者斩以徇②……为武信君将而徇朝歌张①又与秦军战於蓝田南,益张疑兵旗帜②张饮三日略①因张良遂略韩地轘辕②南略邛、笮、昆明则①今则来,沛公恐不得有此②则学者至今则之益①益张疑兵旗帜②人又益喜,唯恐沛公不为秦王伐①非有功伐②兴师东伐用①乃详尊怀王为义帝,实不用其命②用能定汝子孙于下地③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解①沛公以樊哙、张良故,得解归②项羽解而东归可①可四千余人②不可复用守①吾闻帝贤者有也,空言虚语,非所守也②臣等以死守之信①大王不尊号,皆疑不信②卜人皆曰善,发书视之,信吉③言必信,行必果④信言不美,美言不信筑①酒酣,高祖击筑②凡大木所偃,尽起而筑之③炀公筑茅阙门三、人物形象(一)学生讨论:刘邦是司马迁笔下最丰满、最富有个性的人物之一,请大家举例谈谈刘邦的形象。

刘邦雄才大略,抱负非凡。

“咸阳纵观”,向往登上皇位一直深藏于心中,甚至为了实现这个梦,他曾编织了许多奇异诡秘的神话。

尤其是彭城之败,大军损失殆尽,诸候纷纷叛汉归楚,刘邦几乎是只身逃入关中,做的第一件事却是“立太子”“大赦罪人”,并令“祠官祀天地四方上帝山川”。

刘邦“仁而爱人,喜施,意豁如也”的性格早已闻名遐迩。

入咸阳,还军霸上,“约法三章”“秋毫无所取”“悉除秦法”,“秦人大喜”,“唯恐沛公不为秦王”。

刘邦知人善任,从谏如流。

“三教九流”,兼收并蓄。

郦生进谏,知错就改。

刘邦随机应变,百折不挠。

汉四年“广武对话”,汉王数羽十罪,羽恼羞成怒,暗中用弩射中王胸,为了不让军中因主帅负重伤而军心动摇,他立刻弯下身子捂住自己的脚指头,大喊:“敌人射中了我的脚指!”鸿门宴上,差点遭暗算;兵败彭城,几乎被捕获;荥阳被围,不是纪信替代,定死羽手;广武伤胸,奄卧病创;平城之难,被匈奴困七日,九死一生┅┅可以说刘邦在兴汉灭楚的战争中,久经磨难,备尝艰辛,却从来不向命运屈服。

每一个伟大人物的性格总有些弱点。

刘邦“好酒及色”“不事家人生产作业”“绐为谒曰贺钱万”的市井无赖相。

刘邦自私狠毒、睚眦必报的庸俗心态,未央宫大宴,众臣面前奚落其父。

丰邑本是他的生地,竟不提“复丰”事,“特为其以雍齿故反我为魏”。

刘邦忌贤害能、诛杀功臣的阴冷本性。

项羽一灭,对其功臣一一剪除。

(二)总结形象1.刘邦具有雄才大略,抱负非凡,“仁而爱人”,知人善任,从谏如流,随机应变,百折不挠。

同时又是一个“好酒及色”“不事家人生产作业”“绐为谒曰贺钱万”的市井无赖,具有忌贤害能、诛杀功臣的阴冷本性。

2.司马迁的“实录”精神没有一味褒扬。

司马迁生活在汉武帝的晚年,那正是一个酷吏横行,残酷迫害,罗织罪名,严刑苛法统治的社会,司马迁秉笔直书刘邦的种种劣迹,这需要多么大的勇气!没有一味贬抑。

实录的精神。

四、刻画人物的主要手法。

(一)由补充材料看刘邦明代茅坤说:“读《高祖本纪》,须参《项羽纪》,两相得失处,一一入手。

”除了必须参看《项羽本纪》外,还得注意《留侯世家》、《淮阴侯列传》、《彭越列传》、《万石张叔列》等,这样才能看到刘邦之全貌。

讨论课本48页第3题,可补充:①高祖东击项籍,过河内,时奋年十五,为小吏,侍高祖。

高祖与语,爱其恭敬,问曰:“若何有?”对曰:“奋独有母,不幸失明。

家贫。

有姊,能鼓琴。

”高祖曰:“若能从我乎?”曰:“愿尽力。

”于是高祖召其姊为美人,以奋为中涓,受书谒,徙其家长安中戚里,以姊为美人故也。

(《万石张叔列传》)②汉四年,遂皆降平齐。

使人言汉王曰:“齐伪诈多变,反复之国也,南边楚,不为假王以镇之,其势不定。

愿为假王便。

”当是时,楚方急围汉王于荥阳,韩信使者至,发书,汉王大怒,骂曰:“吾困于此,旦暮望若来佐我,乃欲自立为王!”张良﹑陈平蹑汉王足,因附耳语曰:“汉方不利,宁能禁信之王乎?不如因而立,善遇之,使自为守。

不然,变生。

”汉王亦悟,因复骂曰:“大丈夫定诸侯,即为真王耳,何以假为!”乃遣张良往立信为齐王,征其兵击楚。

(《淮阴侯列传》)③沛公入秦宫,宫室帷帐狗马重宝妇女以千数,意欲留居之。

樊哙谏沛公出舍。

沛公不听。

良曰:“夫秦为无道,故沛公得至此。

夫为天下除残贼,宜缟素为资。

今始入秦,即安其乐,此所谓‘助桀为虐’。

且‘忠言逆耳利于行,毒药苦口利于病’,愿沛公听樊哙言。

”沛公乃还军霸上。

(《留侯世家》)④汉将纪信说汉王曰:“事已急矣,请为王诳楚为王,王可以间出。

”于是汉王夜出女子荥阳东门被甲二千人,楚兵四面击之。

纪信乘黄屋车,傅左纛,曰:“城中食尽,汉王降。

”楚军皆呼万岁。

汉王亦与数十骑从城西门出,走成皋。

项王见纪信,问:“汉王安在?”曰:“汉王已出矣。

”项王烧杀纪信。

(《项羽本纪》)(二)明确这是《史记》刻画人物的方法之一“互见法”。

为突出某一历史人物的基本倾向和主要性格特征,《史记》常用“互见法”。

所谓“互见法”就是关于某一历史人物的部分材料,不放在本传中去写,而是移植到其他相关的人物传记中,其主要目的是从对某一历史人物的基本认识出发,将材料有意识地加以安排和剪裁,以使他们服从于对某一人物形象的塑造。

司马迁在很多地方采用了这种方法,有的还注明“其事在《商君》语中”、“语在《晋》事中”、“语在《淮阴侯》中”、“语在《田完世家》中”等等。

《高祖本纪》凡属灭项兴刘的大事,凡属表现其成功及其性格特征的文献资料,事无巨细悉入纪中。

凡涉及“叙汉非”的地方,则用“互见法”,或删繁就简,只叙事件轮廓,或略而不述,放在他人传中。

这样既做到保持本篇文章自身的匀称,又不至于和有关系的其它篇章重复,同时又突出了刘邦这位中心人物。

(三)讨论文章中还运用了哪些刻画人物方法。

1.文中处处以刘项对比来突出刘邦,深化主题。

①“遣兵入关”中,怀王诸老将的对比评议。

②刘项入咸阳、项羽屠烧咸阳秦宫室杀义帝,秦人、诸侯的完全不同的褒贬态度。

③记叙项羽、刘邦两支军队分兵入关中击秦时,对项羽军的行动是这样描述的:“及项羽杀宋义,代为上将军,诸将黥布皆属,破秦将王离军,降章邯,诸将皆附。

”使读者看到的,只是单纯的军事方面的成功;而写刘邦军,除了写军事策略外,还写了刘邦的安民措施:“诸所达毋得掠卤”,于是,“秦人憙,秦军解,因大破之。

”④写刘邦、项羽对待各路诸侯的策略。

项羽一听到有自立为王的消息,便“大怒”,便“发兵”;而当刘邦听到韩信自请立为“假王”时,开始头脑发热,打算攻打韩信,但一经张良提醒,立刻转变态度,“乃遣张良操印绶立韩信为“齐王”。

在天下大乱,群雄逐鹿的形势下,在争取同盟者方面,又是刘邦高出一筹。

⑤本篇还特别记下了刘邦在平定天下后,“高祖置酒雒阳南宫”,君臣共议得失天下的原因所说那段脍炙人口的话:“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

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

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

此三者,皆人杰也。

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

项羽有一范增,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

这是用人方面的对比。

项羽刚愎自专,而刘邦则虚怀若谷,知人善任。

⑥汉十二年“高祖还乡”这一威武壮观的场面,表现了刘邦壮志已酬,衣锦还乡,作为一个胜利者的欢畅喜悦情怀,同时也表现了刘邦作为政治家的高瞻远瞩和深谋远虑。

项羽被围垓下“悲歌慷慨”,“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一是踌躇满志,一是英雄末路,不仅从对照中使两个英雄形象更加丰满,而且给人以深刻的启迪。

正是通过这样层层对比,逐层推进,从而揭示了楚汉之争的必然结局。

2.用讽刺的方法臧否人物。

为太上皇祝寿3.用典型的细节刻画人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