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未婚同居及相关法律问题
民法典中结婚前的同居关系怎么认定
民法典中结婚前的同居关系怎么认定
在现实⽣活中,有些男⼥朋友在结婚前会同居的,⽽男⼥同居往往会产⽣⼀些纠纷的,特别是离婚时,对同居期间财产的处理等问题,那么民法典中结婚前的同居关系如何认定的?店铺⼩编整理相关知识,希望对⼤家有帮助。
⼀、民法典中结婚前的同居关系怎么认定
民法典规定,男⼥双⽅在没有婚姻关系的情况下结婚,是合法的。
如果⼀⽅有婚姻关系同居的,就是属于⾮法同居。
《中华⼈民共和国民法典》第⼀千零四⼗⼆条【婚姻家庭的禁⽌性规定】禁⽌包办、买卖婚姻和其他⼲涉婚姻⾃由的⾏为。
禁⽌借婚姻索取财物。
禁⽌重婚。
禁⽌有配偶者与他⼈同居。
禁⽌家庭暴⼒。
禁⽌家庭成员间的虐待和遗弃。
⼆、同居关系该怎么解除
1、双⽅均⽆配偶之间的同居,⾃⾏解除。
双⽅⽆须去法院办理解除同居关系,⾃⾏解除同居关系即可。
但是如果双⽅对解除同居关系后的财产分割、⼦⼥抚养⽆法达成协议的,起诉到法院,法院是可以审理判决的。
单独的请求解除同居关系,法院不会管。
2、有配偶者与⽆配偶者之间的同居,诉讼解除。
只要是有配偶者与他⼈同居的,想要解除同居关系的,可以去法院起诉办理解除同居关系,不限于因财产分割和⼦⼥抚养的范围。
3、双⽅均有配偶者之间的同居,可以到法院起诉解除同居关系并分割财产,判决⼦⼥抚养的问题。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知道,依据《民法典》的规定,有配偶与他⼈同居是属于⾮法同居,如果男⼥双⽅同居时没有婚姻关系的,同居就合法。
如果⼀⽅有配偶与他⼈同居的,就构成⾮法同居。
如果需要法律⽅⾯的帮助,读者可以到店铺进⾏咨询。
浅谈对同居与重婚行为的认识及法律适用.
浅谈对同居与重婚行为的认识及法律适用吉林研法律师事务所张玉鹏当今社会,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文明的进步,我国法律对个人隐私权的逐步减少,以及人们对人性解放,人权自由的追求和东西方文化的交融与贯通。
对个人性行为的开放与自由度的追求越来越成为人们在满足温饱条件之后在精神、意识领域的又一种享受生活的新追求。
尤其是80后、90后等新成长起来的年轻人,对过去古老而传统的婚姻观和一夫一妻的婚姻制度大都持不屑一顾的态度。
他们会很草率地结婚,很轻松地离婚。
对于一夜情、婚外情、未婚同居、婚后与他人同居、换婚、闪婚等更是屡见不鲜。
而稍微有点财势的老板或官员则纷纷玩起了“包二奶”等金屋藏娇的二婚、三婚。
这就直接涉及了一夜情、非法同居、重婚等一系列法律与道德行为的界定,直接冲击着我国一夫一妻制的法律底线,冲击着追求家庭幸福、安宁的每一个人,涉及到国家、社会对现实存在的一夜情、非法同居、事实婚姻、重婚等一系列事实问题的认识与处理问题。
这既是一个古老而又崭新的话题,也是一个人人都可能发生、遇到而又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问题。
那么,对于这个社会广泛关注的,每个人都可能触及到的现实问题到底应该持怎样的态度,怎样去认识,怎样对待,应该从道德与法律的角度怎样看待这些问题呢!下面笔者就结合所学、所见,谈谈自己的粗浅认识和想法。
一、如何看待一夜情、非法同居、包二奶、重婚行为。
“人非草木,熟能无情”,这是人与植物的区别,也是人与一般动物们的区别。
既然人是有感情的动物,那么由情而发、情不自禁地做出一些违反常理、违反常规的事情,笔者认为,在不会造成社会影响,不触犯国家法律,不破坏别人生活的前提下,对于偶尔发生的“一夜情”,如果没有金钱、权力的交易行为,则应当作为个人隐私来看待。
不但国家公权力不能进行粗暴干涉,也不宜作为卖淫嫖娼者来看待。
充其量只能作为一种违反人伦常理的不道德行为受到道德的谴责。
因为一夜情必竞有“情”。
不能等同与素不相识者之间发生的直白的性交易行为。
浅议非婚同居关系的法律问题
浅议非婚同居关系的法律问题论文摘要:非婚同居这一社会现象目前在社会上广泛存在。
由于我国至今仍未制定相关的法律对非婚同居进行规范,因此非婚同居某些问题的处理无法可依。
非婚同居不仅仅关系到非婚同居双方,还涉及同居而生的子女及双方当事人的家庭,尤其是对非婚生子女权益的保护。
为在司法实践中更好地保护各方当事人的权益,提出完善非婚同居的立法建议。
本文共约6700字。
以下正文:经济发展的车轮带动着社会前进,现代人的物质生活发生着翻天覆地变化的同时,人们的思想观念也越来越开放和前卫。
作为社会的人,社会的每一次变革,不管是前进的还是倒退的都影响着人们的思想、生活各个方面。
社会经济发展的其中一个重要影响就是随着人们生活多元化的发展,家庭生活也朝着多元化方向发展,婚姻家庭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变化,一方面,婚姻正从稳定转向不稳定,离婚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另一方面,非婚同居现象逐渐增多(1)。
由此出现了很多与传统意义上不同的家庭,导致了许多与传统意义上合法婚姻家庭不同的问题,比如子女问题、财产问题等。
对此众多学者各有研究,(1)潘绥铭:中国性现状光明日报出版社, 1995,第43-45页.各有主张,但如何调整这种不具合法婚姻形式要件的同居,如何保护同居关系中当事人各方的权益是一切讨论的根本出发点。
在本论文中,笔者主要讨论非婚同居关系给非婚同居当事人带来的影响及法律对其保护的问题。
一、非婚同居的理论概述(一)法律规制非婚同居的意义结婚自由,是指婚姻当事人按照法律的规定在婚姻问题上所享有的充分的权利,任何人不得强制或干涉(2)。
虽然婚姻自由是我国宪法赋予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公民可以依法定程序结成合法的婚姻关系,也可选择非婚同居,这是婚姻自由包含的内容。
但男女两性生活在一起,尽管仅为同居,但这种同居关系不仅涉及两人,还关系着双方各自的家庭及由此而来的非婚生子女,并随着非婚同居家庭的增多,甚至可能影响整个社会生活的稳定。
因此这种不成立合法婚姻家庭的非婚同居关系是不受《婚姻法》保护的。
非婚同居犯法律规定(3篇)
第1篇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观念的变迁,非婚同居现象在我国逐渐增多。
非婚同居是指未婚男女双方基于共同生活、共同经济条件等因素,自愿选择不进行婚姻登记而共同居住的生活方式。
然而,非婚同居关系在法律上并未得到正式承认,因此,在处理相关法律问题时,存在诸多争议。
本文将从非婚同居的定义、现状、法律风险以及法律规制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非婚同居的定义非婚同居,是指未婚男女双方在未进行婚姻登记的情况下,基于自愿、平等、自愿放弃婚姻登记的原则,共同生活、共同承担家庭责任的一种生活状态。
非婚同居关系不涉及法定婚姻关系,双方不具有法律上的配偶身份。
二、非婚同居的现状近年来,我国非婚同居现象呈现出以下特点:1. 数量逐年增加。
随着社会观念的开放和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越来越多的未婚男女选择非婚同居。
2. 层次逐渐提高。
从最初的城市低收入群体,逐渐扩展到城市中高收入群体,甚至一些白领、公务员等职业人群。
3. 存续时间延长。
以往非婚同居关系多为一时冲动,而现在越来越多的非婚同居关系呈现出长期稳定的特点。
4. 法律意识淡薄。
许多非婚同居者对法律风险认识不足,导致在发生纠纷时无法维护自身权益。
三、非婚同居的法律风险1. 权益保障不足。
非婚同居者不具有法律上的配偶身份,因此在财产、子女抚养等方面无法得到法律保障。
2. 离婚纠纷复杂。
非婚同居者在解除同居关系时,往往面临财产分割、子女抚养等纠纷,处理起来较为复杂。
3. 法律地位尴尬。
非婚同居者在面临意外事故、疾病等风险时,无法享有法定配偶的权益。
4. 社会歧视。
非婚同居者在社会上可能遭受歧视,影响其正常生活。
四、非婚同居的法律规制1. 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针对非婚同居现象,我国应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明确非婚同居者的权益保障,如财产分割、子女抚养等方面的规定。
2. 加强法律宣传教育。
通过法律宣传教育,提高非婚同居者的法律意识,使其了解自己的权益和义务。
3. 建立健全调解机制。
对于非婚同居纠纷,应建立健全调解机制,通过调解解决纠纷,减少诉讼成本。
论非婚同居关系的法律规制
论非婚同居关系的法律规制
非婚同居是指未经过婚姻登记而男女以夫妻同居的行为。
关于
非婚同居关系的法律规制,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立法情况不同。
以下
是一些可能的情况:
1.国家未对非婚同居关系进行法律规定,该关系不存在法律地位,未能获得法律保护。
2.国家或地区将非婚同居关系归类为事实婚姻,认为只要居住
在一起一定会涉及到财产、抚养、扶养等方面的问题,因此对非婚
同居的一些权益予以保护。
这些权益可能包括一些权利和义务,例
如财产分配、养老补贴、社会保险、遗产继承等。
3.一些国家或地区通过立法规定非婚同居的法律地位和权益保护,例如,法国、加拿大等。
这些国家或地区通过法律明确规定非
婚同居关系的财产分配、抚养、扶养等方面的问题,以便在涉及到
法律问题时有明确的法律依据。
总之,非婚同居关系的法律规制因地区、国家和文化背景而异,需要结合当地的法律体系和立法情况来具体分析。
非婚同居相关法律问题浅析
非婚同居相关法律问题浅析摘要:非婚同居现象从20世纪60年代在西方国家的快速兴起到20世纪80年代在我国的流行趋势,必有其存在与发展的客观原因。
由于受到传统的道德观念的影响,我国法律对非婚同居并没有做出完整全面的规定和解释,文章就此问题展开讨论,对非婚同居相关法律问题提出自己的思考与建议。
现代社会的发展越来越体现出一个“个人本位”的思想,这种思想所反映的意思自治在婚姻家庭的领域也不断扩张,人们开始选择适于自己的生活方式,这种生活方式就包括同居。
西方一些国家针对这些现象,在婚姻法的立法中对非婚同居关系给予了一定的保护,而我国对此的法律规制还十分欠缺,没有法律的保护,许多复杂的社会问题就会随即产生,因此对于非婚同居相关问题,应当重视。
一、对非婚同居的认识与界定《现代汉语词典》对于同居有这样的解释:1、同在一处居住;2、指夫妻共同生活。
同在一处居住即为我们研究的范围?这样的定义在法律上不为严谨。
对于非婚同居的定义,学者们主要有两种观点。
第一种观点认为,“非婚同居是指一男一女在未缔结婚姻的情况下,像夫妻一样共同生活的事实状态”。
此种观点将已有配偶的人与他人同居等关系包含在了非婚同居中,其界定的范围较大。
第二种观点认为“非婚同居是指双方当事人只不具备结婚形式要件的较稳定的长期共同生活形式”。
这种观点就排除了有配偶者与他人同居的行为,同时还将同性同居关系纳入了非婚同居的内涵中。
文章对于非婚同居的定义,比较赞同第二种观点,但是认为应排除同性同居的关系,同性同居立法在各国不多见,个人认为应将其列入新型的婚姻关系,做特殊的规定,因此文中不研究同性同居。
二、婚姻自由与非婚同居婚姻自由是婚姻、家庭制度的重要基石,是我国公民的基本权利,也是婚姻法最基本的原则。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49条指出:“禁止破坏婚姻自由。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第103条则明确规定:“公民享有婚姻自主权,禁止买卖、包办婚姻和其他干涉婚姻自由的行为。
一般非法同居的法律后果(3篇)
第1篇在我国,非法同居是指未婚男女或已婚男女双方在没有办理结婚登记手续的情况下,以夫妻名义共同生活。
虽然法律并未明确规定非法同居的法律后果,但根据相关法律法规和司法解释,非法同居在法律上存在以下后果:一、民事法律后果1.同居期间财产分割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审理未办结婚登记而以夫妻名义同居生活案件的若干意见》的规定,同居期间双方共同取得的财产,按共同财产处理。
具体分割方式如下:(1)共同财产按比例分割,但分割后的财产应足以维持双方的基本生活。
(2)对共同财产中的不动产,如房屋、土地等,分割时应考虑双方的居住需求,优先照顾女方及未成年子女的居住权。
(3)对共同财产中的动产,如车辆、存款等,分割时应尽量保持财产的完整性,减少损失。
2.同居期间债务承担同居期间,双方共同承担的债务,按共同债务处理。
具体承担方式如下:(1)双方对共同债务承担连带责任,债权人可向任一方或双方同时追偿。
(2)双方协商一致,可由一方承担全部债务,但需征得债权人的同意。
(3)在分割共同财产时,应将共同债务从共同财产中扣除。
二、行政法律后果1.非法同居可能面临行政处罚根据《治安管理处罚法》的规定,非法同居可能被处以行政拘留、罚款等行政处罚。
2.非法同居可能被注销户籍根据《户籍管理条例》的规定,非法同居可能被注销户籍,包括男方或女方。
三、刑事法律后果1.非法同居可能构成重婚罪根据《刑法》第二百五十八条的规定,有配偶而重婚的,或者明知他人有配偶而与之结婚的,处二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
2.非法同居可能构成拐卖妇女、儿童罪根据《刑法》第二百四十一条的规定,拐卖妇女、儿童的,处五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1)拐卖妇女、儿童集团的首要分子;(2)拐卖妇女、儿童三人以上的;(3)奸淫被拐卖的妇女的;(4)诱骗、强迫被拐卖的妇女卖淫或者将被拐卖的妇女卖给他人迫使其卖淫的;(5)以出卖为目的,使用暴力、胁迫或者麻醉方法绑架妇女、儿童的;(6)造成被拐卖的妇女、儿童或者其亲属重伤、死亡或者其他严重后果的;(7)将妇女、儿童卖往境外的。
《2024年非婚同居法律制度比较研究》范文
《非婚同居法律制度比较研究》篇一一、引言非婚同居,是指无婚姻关系的两个人自愿共同生活的一种方式。
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开放与变迁,非婚同居的现象在全球范围内愈发普遍。
由于各国的法律传统、社会价值观等差异,非婚同居的法律制度亦各不相同。
本文将对不同国家及地区的非婚同居法律制度进行综合比较研究,分析其优劣与挑战。
二、非婚同居法律制度的现状(一)国外非婚同居法律制度1. 欧美国家:在欧美国家,非婚同居的法律地位逐渐得到承认和保护。
一些国家通过制定非婚同居法规,保障同居者的财产权、继承权、医疗保险等权益。
但需要注意的是,这些国家通常对婚姻与同居持不同看法,因此对于非婚同居的权益保障仍有一定的限制。
2. 亚洲国家:亚洲国家在非婚同居问题上普遍持保守态度,对于非婚同居的法律保障相对较少。
但在日本等国,也有一定的关于非婚同居的法律条款。
(二)我国非婚同居法律制度在我国,非婚同居的法律地位尚不明确。
虽然《民法典》中对于婚姻关系有明确规定,但对于非婚同居的权益保障尚无具体规定。
这导致非婚同居者在面临财产分割、子女抚养等问题时往往难以得到有效的法律保障。
三、各国非婚同居法律制度的比较分析(一)权益保障程度在欧美等国家,非婚同居的法律地位相对较高,其权益保障较为完善。
而亚洲及我国等国家在非婚同居的权益保障方面仍有待加强。
不同国家的法律制度对于财产分割、继承权、医疗保险等方面的规定差异较大,这也体现了各国对婚姻与同居的不同看法。
(二)法律制度实施效果在实施效果方面,欧美等国家的非婚同居法律制度相对成熟,能够较好地保障同居者的权益。
然而,由于文化差异和社会价值观的差异,不同国家的法律制度实施效果亦有所不同。
例如,在一些亚洲国家,由于传统观念的影响,非婚同居的法律制度实施效果可能并不理想。
四、我国非婚同居法律制度的完善建议(一)明确非婚同居的法律地位为保障非婚同居者的合法权益,我国应明确非婚同居的法律地位,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
未婚同居中女性权益的损害与保护-毕业论文
法政学院本科生毕业论文未婚同居中女性权益的损害与保护班级:学号:姓名:指导教师:年月日未婚同居中女性权益的损害与保护摘要伴随着经济和社会的飞速发展,人们的思想观念不断发生变化,对于婚姻和家庭的观念也发生很大的改变。
婚姻不再是共同生活的唯一方法,未婚同居的现象越来越多。
未婚同居中的纠纷给社会的秩序带来了很大的影响。
特别是女性在未婚同居中的地位往往处于弱势,遭受到更大的损害,却因为法律的缺失得不到保障。
关键词未婚同居、女性权益、法律缺失、女性自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随着中国人不断地开眼看世界,外国思想的不断涌入,中国人的思想不断地发生变化,思想解放的潮流笼罩在整个神州。
婚姻、家庭、继承等的观念不断发生变化,其中婚姻、家庭的观念的变化无疑是最为显著的变化,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经济文化的迅速发展,男女平等,婚姻自由权利的确立,人们关于两性关系的思想也发生了很大转变,婚姻不再是他们唯一的选择,未婚同居成为另一种家庭生活方式,现在未婚同居的现象在中国变得越来越普遍起来。
什么叫做未婚同居,从一般上来讲,它是指两个没有配偶当事人之间自愿生活在一起,而又不进行结婚登记的一种事实行为。
随着未婚同居现象的出现越来越多,存在的问题也不断出现,给双方当事人的权益造成不同的损害,其中关于未婚同居中女性权益的损害无疑是更严重的。
女性在两性关系中往往是处于弱势的地位,在未婚同居中或者在未婚同居结束以后,往往因为种种原因而受到更大的损失,却得不到损害的补偿。
一、未婚同居的概念据《新华词典》解释,同居是指:“同住在一起;夫妻共同生活, 也指男女双方没有结婚而共同生活。
”同居跟结婚不一样,结婚是获得了法律的承认的夫妻关系,是不可以随便解除关系而必须要通过一定的法律程序;而同居是不被法律承认的一种行为,可以随时出于当事人的意愿而终止关系。
[1]非法同居,一般是指不合法的男女同居行为。
其特征是:不法性,即这种同居是为法律法规禁止的, 男女双方当事人的同居违反了法律的禁止性规定,这是非法同居的最本质特征;自愿性,即非法同居是一种自愿性的同居行为。
对未婚同居的男女是否应该追究法律责任
对未婚同居的男女是否应该追究法律责任
在我国的婚姻法中有明确条例,禁止有配偶者与他人同居,双方都是单身就不违反我国现行法律。
所以未婚同居的男女是不需要负刑事责任的。
只是在社会道德这一方面的舆论比较多。
所以我觉得对于未婚同居的男女,是不会追究法律责任的。
由此可以看出,未婚同居属于无配偶的双方自由选择同居的一种类型,不受别人的阻止,既不违法也不合法。
我认为这是跟个人的道德观相连的。
则法律不会像保护正常结婚的夫妻一样保护未婚同居者的利益。
非婚同居及其法律后果(3篇)
第1篇随着社会观念的不断变迁,非婚同居现象在我国逐渐增多。
非婚同居,即未办理结婚登记而以夫妻名义共同生活的行为。
在我国,非婚同居尚未被法律明确定义,其法律地位和法律后果也较为复杂。
本文将从非婚同居的定义、法律后果以及应对措施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非婚同居的定义非婚同居是指男女双方在未办理结婚登记手续的情况下,以夫妻名义共同生活。
这种关系具有以下特点:1. 未办理结婚登记手续:非婚同居双方未依法办理结婚登记,不具备法律上的夫妻身份。
2. 以夫妻名义共同生活:非婚同居双方在日常生活中,以夫妻名义进行共同生活,如共同居住、共同消费等。
3. 没有法定婚姻关系:非婚同居双方不具有法定婚姻关系,不受婚姻法的保护。
二、非婚同居的法律后果1. 经济后果(1)财产共有:非婚同居期间,双方共同购置的财产属于共有财产,离婚时需进行分割。
(2)债务共担:非婚同居期间,双方共同承担的债务需共同偿还。
2. 人身关系后果(1)子女抚养:非婚同居期间所生的子女,在法律上享有与婚生子女同等的权利。
离婚时,子女抚养权、抚养费等问题需由双方协商解决。
(2)探望权:非婚同居关系解除后,非婚生子女的另一方享有探望权。
3. 法律责任(1)违反法律规定:非婚同居违反了《婚姻法》的规定,属于违法行为。
(2)侵权责任:非婚同居期间,一方侵犯另一方合法权益的,需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三、应对非婚同居的法律措施1. 强化法律法规宣传:加大对《婚姻法》等相关法律法规的宣传力度,提高公众的法律意识。
2. 完善婚姻登记制度:简化婚姻登记程序,降低婚姻登记门槛,引导公众依法结婚。
3. 加强对非婚同居的法律规制:明确非婚同居的法律地位,规范非婚同居行为,保障双方的合法权益。
4. 建立健全婚姻家庭纠纷调解机制:加强对婚姻家庭纠纷的调解工作,引导双方依法解决纠纷。
5. 强化司法救济:对于非婚同居关系中的侵权行为,当事人可依法向法院提起诉讼,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总之,非婚同居在我国社会现象日益普遍,其法律后果较为复杂。
辩论稿正方:非婚同居应受法律保护
非婚同居是否应受法律保护?如何保护?从20世纪60年代以来,非婚同居在全球呈现大量增长、快速发展的态势.为了稳定社会秩序,保障非婚同居者的权利,世界上许多国家对其进行了立法保护.由于文化传统、法律政策的道德观念的因素,过去我国非婚同居现象较为罕见和隐蔽,但20世纪90年代以来,非婚同居逐渐成为社会量存在的现象.我国也应当建立有关非婚同居的法律制度,以平衡当事人之间的利益,保障非婚同居者的权利。
对非婚同居行为的法律定位在对非婚同居的认识上主要存在两个误区:一是把非婚同居等同于非法同居。
非法同居是指同居关系违背了法律的强制性规定,目前法理界所指的一般是指法律所禁止的重婚和有配偶者与他人同居等。
第二个误区是认为非婚同居不符合结婚的形式要件,因而是非法行为。
事实上,我国任何有关婚姻的法律和司法解释中都没有明文规定限制或禁止没有配偶、达到婚龄的男女双方的同居行为。
在私法领域,法无明文禁止,意味着该行为不违反法律,不能界定为非法行为。
当然,称之为合法行为也不妥,因此,只能界定为一般民事行为,而非民事法律行为。
非婚同居立法保护的理论基础1.非婚同居与伦理道德传统上的观点认为婚姻是性行为的唯一合法形式,非婚同居被人们视为是违反社会伦理道德而为人们所不齿。
然而道德本身是个历史的畴,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人们的生产方式发生了变革,社会生活更加多样化.文化更加多元,哲学和社会学等学科的研究日益深入和充分,道德观也就在这个过程中悄然发生着变化。
事实上道德本身也是一种规,“所谓规就是大多数人的行为准则某种行为一旦成为大多数人的行为准则或者为大多数人所接受,那么它就不应该被视为违反社会道德的行为了.”如今未婚同居在全球日益普遍,表明认为非婚同居并非不道德的人群在社会中占有很大的比例,如果仍然在法律上将非婚同居规定为非法,实际上是将过去的道德观强加在现代某个道德群体之上,这样的法律跟不上时代的节拍,在实践中难以很好的发挥效用,在人们的心也难以对这样的法律信服,进而影响法律的权威。
两人同居的法律后果(3篇)
第1篇随着社会观念的逐渐开放,同居现象在我国逐渐增多。
同居是指未婚男女或已婚男女在未办理结婚登记手续的情况下,以夫妻名义共同生活。
然而,同居并非法律上的婚姻关系,因此同居所涉及的法律后果也较为复杂。
本文将从同居的法律性质、同居期间的财产关系、同居解除后的法律后果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同居的法律性质在我国,同居并不具备法律效力。
根据《婚姻法》规定,婚姻应当以男女双方自愿为原则,并以办理结婚登记手续为条件。
因此,同居并非法律上的婚姻关系,同居双方不具有法律上的夫妻权利和义务。
二、同居期间的财产关系1.同居期间财产的归属根据《婚姻法》及相关司法解释,同居期间财产的归属应按照以下原则处理:(1)同居双方共同财产:同居期间,双方共同取得的财产属于共同财产,应当平均分割。
(2)个人财产:同居期间,双方各自取得的财产属于个人财产,归各自所有。
(3)赠与财产:同居期间,一方赠与另一方的财产,按照赠与合同处理。
2.同居期间的债务承担同居期间,双方共同发生的债务,应当共同承担。
但是,如果能够证明债务是其中一方个人所欠,那么该方应当承担相应的责任。
三、同居解除后的法律后果1.同居解除后的财产分割同居解除后,同居期间取得的共同财产应当平均分割。
但是,如果一方能够证明另一方在同居期间对家庭负担了更多的责任,那么在分割财产时,可以考虑适当多分给该方。
2.同居解除后的子女抚养同居期间所生的子女,属于非婚生子女。
根据《婚姻法》规定,非婚生子女享有与婚生子女同等的权利。
同居解除后,子女的抚养问题应当根据子女的年龄、生活条件、父母的抚养能力等因素进行协商。
如果协商不成,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3.同居解除后的精神损害赔偿同居解除后,如果一方在同居期间对另一方造成了精神损害,另一方可以要求对方承担相应的精神损害赔偿责任。
四、同居的法律风险提示1.同居并非法律上的婚姻关系,双方不具有法律上的夫妻权利和义务。
2.同居期间的财产关系较为复杂,一旦解除同居关系,可能会引发财产纠纷。
没有结婚证同居财产怎么分割
没有结婚证同居财产怎么分割在生活中,婚姻关系是通过婚姻登记而产生的称为配偶,然而未办理结婚登记的男女双方称为同居关系,并且同居关系不受婚姻法保护。
那么,没有结婚证同居财产怎么分割?接下来就是由我带来没有结婚证同居财产怎么分割的有关知识,以供大家参考借鉴。
一、没有结婚证同居财产怎么分割在我国,婚姻关系的成立是以“登记”为法定要件的。
未办理结婚登记在一起共同生活,系一种同居关系,不受婚姻法的保护,不享有基于配偶身份而产生的权利和义务,也不适用婚姻法关于夫妻财产分割的相关规定。
对于同居期间的财产分割,1989年11月21日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审理未办结婚登记而以夫妻名义同居生活案件的若干意见》第十条规定:“解除非法同居关系时,同居生活期间双方共同所得的收入和购置的财产,按一般共有财产处理。
”2001年实行的《婚姻法解释(一)》已将“非法”二字删除,称为“同居关系”。
据此,司法实践中,法院审理分割同居财产案件时,类推适用夫妻财产的分割规定,按一般共有财产处理,成为对于同居财产分割的惯例。
适用此条规定,需要把握三个要点:第一,双方同居生活期间。
第二,“共同所得”。
构成共同所得,也要具备二个条件:一是双方共同生活,这是形成共有关系的基础;二是双方共同劳动、经营或管理,这是产生共有关系的前提条件。
只有同时具备这两个条件,才能构成共同所得,否则应视为个人所得。
第三,“一般共有”。
即共同共有,同居期间双方共同所得的收入和购置的房产,不管双方的出资多少,双方均平等地、不分份额地享有所有权,双方终止同居关系时原则上应均等分割。
但是,2007年10月1日实施的《物权法》第103条规定:“共有人对共有的不动产或者动产没有约定为按份共有或者共同共有,或者约定不明确的,除共有人具有家庭关系等外,视为按份共有。
”该条规定,虽然不是针对同居期间财产分割作出的规定,但是,《物权法》的颁布实施,使司法实践中对于同居财产的分割惯例受到了否定。
“新同居时代”的法律问题浅谈 - 人权、未婚同居、生活伙伴与当代西方婚姻家庭法的变革
“新同居时代”的法律问题浅谈 - 人权、未婚同居、生活伙伴与当代西方婚姻家庭法的变革引言“从古到今,都不是每个人都会老老实实按部就班地结婚、生子地过完一生。
在国外,同居现象作为一种生活方式而普遍存在。
在国内随着观念的开放也越来越多。
”——著名婚姻法专家巫昌祯一、“新同居时代”现象及成因无论人们是否承认,“新同居时代”给社会带来的冲击波都是法律不可能回避,也是不应当回避的,最近由新浪网站发起的以“新同居时代”为标题的专题讨论引起社会强烈反响就是明显的例证[1].读者自己如果要阅读与“同居”有关的新闻,只需要在网络中收索,就可以发现无数的例子与观点。
“同居”其实是一个概念非常模糊的词语。
在改革开放之前,人们一提到“同居”,就自然联想到“非法同居”[2]或者“非婚同居”。
可见,当时的社会道德观念是极力排斥同居的。
如果追溯到古代,“同居”更是大逆不道,暂且不说可能要面临重刑,就凭社会道德的惩罚,已经足以使同居者望而生怯。
然而到了今天,人们对同居多了一点点宽容,起码是一点点。
我国婚姻法学者巫昌祯教授指出:“从古到今,都不是每个人都会老老实实按部就班地结婚、生子地过完一生。
在国外,同居现象作为一种生活方式而普遍存在。
在国内随着观念的开放也越来越多。
”[3].在大学校园内外,大学生自己租房同居的,已经是既成事实。
在流动全国的打工大军中,同居更是累见不鲜了。
然而真正主导“同居潮流”的,也许当属新兴的白领阶层。
上述的同居现象说明,同居跟人的职业、收入和所受的教育程度没有必然的联系。
此外,也不能以为,同居现象是年轻人的专利。
其实在丧偶的老年人当中,“夕阳红同居现象”仍然是存在的。
包罗万象的“新同居时代”形成的原因很多。
有人在网上进行“同居的经济学分析”,大概是说同居可以“节约成本开支”,“提高经济效率”等等。
这个,笔者不懂经济学,暂且不谈。
至少目前还没有那位经济学家专门研究“同居与国民经济增长点”关系之类的课题。
但是至少有一点,同居现象,的确跟经济有关,但又不仅仅与经济有关。
非婚同居的法律后果(3篇)
第1篇随着社会观念的变迁,非婚同居现象在我国逐渐增多。
非婚同居,是指男女双方未办理结婚登记,以夫妻名义共同生活。
虽然非婚同居在法律上并不等同于婚姻关系,但它在现实生活中却引发了一系列法律问题。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非婚同居的法律后果。
一、财产关系1. 非婚同居期间的财产共有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第十七条,夫妻在婚姻关系存续期间所得的财产,归夫妻共同所有。
然而,对于非婚同居关系,法律并没有明确规定同居期间的财产共有问题。
因此,在司法实践中,同居期间的财产共有问题往往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判断。
2. 非婚同居解除后的财产分割当非婚同居关系解除时,同居期间的财产分割成为一大难题。
以下几种情况可能导致财产分割:(1)同居期间购置的财产,如房产、车辆等,若未明确约定归一方所有,则可能被认定为共同财产,进行分割。
(2)同居期间一方所获得的财产,如工资、奖金、津贴等,若另一方对此有所贡献,则可能被认定为共同财产,进行分割。
(3)同居期间双方共同经营所得的财产,如个体工商户、合伙企业等,若双方均有所贡献,则可能被认定为共同财产,进行分割。
二、子女抚养1. 非婚同居关系解除后,子女抚养问题成为焦点。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第三十六条,离婚后,哺乳期内的子女,以随哺乳的母亲抚养为原则。
哺乳期后的子女,双方因抚养问题发生争执不能达成协议时,由人民法院根据子女的权益和双方的具体情况判决。
2. 对于非婚同居关系,法律同样规定了子女抚养的原则。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第二十七条,非婚生子女享有与婚生子女同等的权利,任何人不得加以危害和歧视。
非婚生子女的合法权益,受国家法律保护。
三、人身关系1. 非婚同居关系解除后,双方的人身关系将恢复原状。
同居期间,双方并无法律上的夫妻关系,解除同居关系后,双方无需进行法律手续。
2. 非婚同居关系解除后,一方对另一方的债权债务关系不受影响。
同居期间,双方若产生债权债务关系,解除同居关系后,双方仍需依法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未婚非法同居怎么处罚 【婚姻家庭法律知识】
未婚非法同居怎么处罚【婚姻家庭法律知识】下面是小编精心为您整理的“未婚非法同居怎么处罚”,希望对你有所帮助!更多详细内容请继续关注我们哦。
如果同居二人,没有扯结婚证,且和其他人都没有婚姻关系,未婚之人居住在一起,也可以叫做非法同居,但这种同居是不会受到法律上的处罚的。
非法同居怎么处罚,也要看你们二人具体情况。
在这之前,先要弄明白什么叫非法同居。
如果同居二人,没有扯结婚证,且和其他人都没有婚姻关系,未婚之人居住在一起,也可以叫做非法同居,但这种同居是不会受到法律上的处罚的。
还有一种是,同居二人双方没有领取合法的结婚证,但其中一人或者双方都和其他人有婚姻关系,领取了政府认可的结婚证,那么这种非法同居,就违反了我国一个丈夫一个妻子的法律制度,这种情况就需要承担一定的法律责任。
但是如果和其他人有婚姻关系的一方的配偶已经死亡,那么这种情况也是不会被处罚的。
但是不管是哪一种情况,都是需要先到法院进行起诉,法院才会对该案件进行审理,再根据该案件的具体情况进行判决,否则,法院也是不会对犯了非法同居者的人进行处罚的。
也就是受害方在搜集到一定证据后,即可向法院申诉。
受害方可以提出离婚,也可以要求一定的经济赔偿。
如果情节特别严重的,根据我国的婚姻法以及其他的相关法律规定,是可以进行一定的民事制裁的。
情节相对较重的重婚罪,根据我国的刑法文件的相关规定,是有可能被判处一定期限的拘役或者两年以内的有期徒刑。
总之,还是要看受害方是否向法院提起诉讼,如果提起诉讼,就会被处罚,否则不会被处罚。
—————————————————————摘要:如果同居二人,没有扯结婚证,且和其他人都没有婚姻关系,未婚之人居住在一起,也可以叫做非法同居,但这种同居是不会受到法律上的处罚的。
浅析非婚同居的法律规制
浅析非婚同居的法律规制【摘要】自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日趋提高,人们的生活方式日益呈现出多样化的形态,非婚同居现象也不断增加,已然构成了对传统婚姻家庭的挑战。
法律是否调整、如何调整非婚同居已成为不可回避的问题。
本文试图通过对当今社会非婚同居现象、成因、立法状况的分析,旨在提出一些对规制非婚同居法律有益的建议。
【关键词】非婚同居;婚姻;法律规制一、非婚同居的界定非婚同居顾名思义是指没有缔结婚姻关系的男女双方共同生活在一起,从广义理解,非婚同居包括既无配偶的双方共同生活也包括同居一方或双方有配偶但共同生活的情况,本文讨论的是狭义的非婚同居,即同居的男女双方均无配偶,自愿不履行结婚手续,而持续公开地生活达到一定期间而形成的经济、感情、性等方面相互依赖、紧密相连的生活共同体。
非婚同居的必须具备以下几个构成要件:(一)非婚同居者均无配偶非婚同居当事人不能是已婚者,如果非婚同居者已经结婚,在具有合法婚姻关系前提下又与他人以夫妻名义共同生活,事实上已经构成了重婚,违反我国婚姻法中“禁止有配偶者与他人同居”的规定,为法律所禁止。
因此只有均无配偶的男女双方才能成为非婚同居的主体。
(二)未履行结婚手续非婚同居与婚姻的实质内容有诸多相似之处,但最关键的区别之一就是非婚同居欠缺结婚的形式要件,是同居生活来得更随意,更自由的同时,也将同居置于不确定、暧昧不明的法律状态,但结婚必须经过登记并履行相应的结婚手续受法律认可并为法律所保护。
(三)持续公开共同生活非婚同居当事人的共同生活要求同居必须以公开而不是隐秘的方式为世人所知,形成共同生活的正当性要求和意义,即共同体的社会效应。
故而非婚同居除了一起居住的形式要件之外,还必须在经济、感情、性等方面等紧密连结而达到相互扶持、依赖的紧密程度。
同居双方须持续公开的处于稳定共同体之内,而不能是临时的、短暂的、中断的。
二、非婚同居的现状及立法状况(一)非婚同居的起源和发展非婚同居起源于古罗马时期,古罗马推崇一夫一妻制,但在过罗马帝国却广泛存在着与这一精神不符的婚外同居关系的现象,即“姘居”,由于社会地位悬或无法得到法律的承认的社会成员不能结婚但却共同生活的现象。
不是夫妻开宾馆同居是否犯法
不是夫妻开宾馆同居是否犯法不是夫妻开宾馆同居犯法吗法律常识:不是夫妻开宾馆同居是否犯法,视不同情况如下:1、如果均没有配偶的两个成年人,无论是否以夫妻名义共同生活,既不违法,更不犯罪,只能说是一种不适法的行为,不能受到法律保护;2、如果是有配偶的人与婚外的第三人不以夫妻名义共同生活,那么是一种违法但不犯罪的行为;3、如果是有配偶的人与婚外的第三人以夫妻名义共同生活,那么不但违法而且是一种犯罪的行为,涉嫌重婚罪;4、如果明知是现役军人的配偶而与之同居的,构成破坏军婚罪,需要追究刑事责任;5、如果是一个成年男子与一个未满十四周岁的幼女同居,涉嫌强奸罪,从重处罚,不论幼女是否自愿。
强奸罪的规定:1、以暴力、胁迫或者其他手段强奸妇女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
奸淫不满十四周岁的幼女的,以强奸论,从重处罚;2、强奸妇女、奸淫幼女,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或者死刑:(1)强奸妇女、奸淫幼女情节恶劣的;(2)强奸妇女、奸淫幼女多人的;(3)在公共场所当众强奸妇女的;(4)二人以上轮奸的;(5)致使被害人重伤、死亡或者造成其他严重后果的。
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五十八条【重婚罪】有配偶而重婚的,或者明知他人有配偶而与之结婚的,处二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
第二百五十九条【破坏军婚罪】明知是现役军人的配偶而与之同居或者结婚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
利用职权、从属关系,以胁迫手段奸淫现役军人的妻子的,依照本法第二百三十六条的规定定罪处罚。
不是夫妻开宾馆同居是否犯法一、不是夫妻开宾馆同居是否犯法不是夫妻开宾馆同居不犯法,法律并没有规定不是夫妻就不能开房同居。
不过如果是有配偶的人与第三者开房以夫妻名义同居的,则会构成重婚,如果重婚的情节严重的,还会构成重婚罪,此时就是违法的。
《民法典》一千零四十二条禁止包办、买卖婚姻和其他干涉婚姻自由的行为。
禁止借婚姻索取财物。
禁止重婚。
禁止有配偶者与他人同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婚姻与继承法》期中论文浅谈我国未婚同居现象及其立法构思政法学院07级法学留煜2009年4月15日浅谈我国未婚同居现象及其立法构思留煜(东北师范大学政法学院07级法学)摘要:未婚同居现象日益普遍,引起众多的法律纠纷,如何依据法律妥善解决这些纠纷,防止纠纷激化,已经成为不能回避的社会问题,也是不应该回避的法律问题。
目前,我国法律对此并未做出任何规定,以至于由此引起的很多法律纠纷没有办法妥善解决。
未婚同居已经是各国普遍存在的现象,在我国《婚姻法》中也应该也有所体现。
关键词:现象考察;立法设想与构思未婚同居,是指未婚男女之间没有合法婚姻关系而在一定期间内一起生活的形成的一种两性关系。
近年来,随着人们思想观念的转变和社会的开放,以及受国外文化的影响,在我国未婚同居现象也已经司空见惯了,我国对此的相关法律保护,经历了一个由承认到逐步限制承认,到完全不承认再到妥善的有条件承认,到现在的根本不提的发展过程,以至于现在很多由此引起的法律纠纷没有办法得到妥善解决。
一、我国未婚同居现象考察(一)我国未婚同居的发展状况近年来,通过对结婚和离婚的数据统计,以及一些有关性行为和同居的零散调查研究,不难发现我国的结婚积极性在逐年降低,而未婚同居的人群正在增多。
1、结婚积极性降低首先,结婚率呈现下降的趋势。
据统计,我国(内地居民间)登记结婚数1997年为909万对,1998年为891.8万对,1999年为885.3万对,2000年为848.5万对。
①2001年,全国办理内地居民间结婚登记805万对,比上年减少43.5万对,结婚率为12.6‰,比上年下降0.8个千分点。
②2002年,全国办理内地居民间结婚登记778.8万对,结婚率为12.2‰,又下降了0.4个千分点。
2003年和2004年稍有回升,分别为881.4万对和868.2万对,但是依然没有办法改变总体下降的趋势。
2005年,内地居民结婚登记为823.1万对,结婚率回落到12.6‰,再次呈现出下降趋势。
结婚率的下降,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这并不能直接反映未婚同居的情况,但是我国每年适婚人数占总人口数比例并没有明显下降,可以从中推断出,未办理结婚登记而同居是结婚登记数下降的原因之一。
其次,初婚年龄正在逐年提高。
平均初婚年龄由1995年的22.93岁逐年上升到1999年的23.62岁,2001年又上升到24.15岁。
③一方面,由于学制的延长,就业压力的增大,结婚成本过高,导致很多年轻人推迟结婚时间;另一方面,青少年性成熟年龄的提前,导致性行为时间的提前,婚姻不再是适婚青年追求性生活的唯一选择,未婚同居可以充分填补初婚年龄提高与开始性行为时间提前之间的空档期。
再次,离婚率的逐年上升也影响了人们对结婚的积极性。
2002年,全国离婚117.7万对,离婚率1.8‰,2003年,全国离婚133.31万对,离婚率2.1‰,2005年,全国离婚178.5①参考《中国法律年鉴》。
②参考孙欣《“非婚同居”在中国法律门外徘徊》,《法律与生活》2003年第7期③参考《中国人口统计年鉴2003》④参考王薇《非婚同居法律之地比较研究》,人民出版社万对,离婚率2.73‰。
④离婚率的上升,直接说明了婚姻的稳定性在减弱,人们对婚姻的信任度在降低,婚姻在人们生活中的地位在下降。
2、未婚同居日益盛行未婚同居正在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尤其是渴望共同生活而又不想被传统的婚姻家庭生活束缚的青年男女们所推崇。
在我国,未婚同居也在逐步盛行,且在未婚同居人群的年龄、社会地位、区域分布上呈现出一些特点。
从年龄角度,未婚同居的年龄层主要集中在适婚年龄的青年人和老年人。
由于1980年《婚姻法》将结婚年龄提高到男性22岁,女性20岁,再加上学制的延长,很多适婚青年人正处在大学阶段,所以大学生未婚同居现象日益突出,大学校园附近公寓爆满,学校附近小区里大学生租房同居,已经极为普遍了。
近几年,未婚同居也已经成为社会各界研究的热点问题。
未婚同居另一个人群则是老年人。
这些老年人大多都是丧偶后,以“搭伴养老”为目的,相互照顾,以满足生活上的需要,而选择不登记同居。
从社会地位上来看,主要集中在进城务工人员和白领阶层。
进城务工人员由于收入少,经济能力低,又没有固定的工作,流动性大,但也要满足生活上的需要,未婚同居成为他们选择的一种降低生存成本的生活方式。
而对于都市白领们则恰恰相反,他们有稳定的收入,固定的工作,经济独立,较高的社会地位,受教育程度也较高,他们想有固定的伴侣的同时,又不愿意受到传统婚姻一纸登记的束缚,忙于家庭琐事而丧失自身独立性,从而选择未婚同居,他们可以说是践行未婚同居的前卫者。
从区域分布的角度上,未婚同居的高峰集中在边远落后的山村和经济发达的大城市。
在边远落后的山村,未婚同居大多数为事实婚姻,由于法律意识淡薄,婚姻登记不便,结婚成本高等原因,没有进行登记就进行同居,目前这种状况在边远上村依然大量存在。
而在经济发达的大城市,未婚同居是一种潮流。
大城市的人们思想观念比较开放,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比较大,渴望自由,不想被婚姻所束缚,而且大城市的容忍性,匿名性,冷漠性也为未婚同居提供了良好的外部条件。
(二)我国未婚同居现象产生的原因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经济迅速发展,人口流动性的增加,外来文化的影响,中国人的婚姻观念也在经历着重大的变化,尤其是在青年一代,为了避免传统婚姻的束缚,更多的男女选用未婚同居的方式来磨合传统婚姻中的不良情况。
这种现象的产生、盛行是多方面原因共同作用的结果。
在经济因素上,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尤其是女性在经济上的日趋独立,不再需要单纯的依附男性而生存,由此对婚姻的依赖性也有所降低。
美国经济学家贝克尔的婚姻行为理论提出,男女之所以有结婚的需要,是因为他们有相互依赖的效用函数,男女双方结婚可以扩大购买力,增加居住面积等。
但是当个体能够充分满足这些需要时,那么他们对婚姻的需要也就降低了。
目前也有部分人为了回避子女问题,财产问题从而选择未婚同居,来降低生活成本,避免经济纠纷。
从文化角度上,改革开放,西方文化的渗入,传统的“家庭本位”的婚姻观念和落后的贞操观念正在被摒弃,自由自主的追求爱情的婚恋观念和性观念成为主流,两人的感情被放在更重要的位置上,个人自主选择的生活方式同样受到尊重。
从外部环境上来讲,一方面,现代医学技术的提高,避孕措施的普及也消除了未婚同居的顾虑,因此未婚同居的生活方式,就与子女、家人、他人的关系疏远了;另一方面,随着青春期年龄的提前,性成熟时间的提前,受教育时间的增长,就业压力的增大,导致结婚时间的推迟,再加上物质生活的富裕,年轻人有机会与父母分开居住,与伴侣采取未婚同居的方式兼顾学习与工作,又能满足生理需要。
未婚同居现象在经济、文化、环境诸多方面的共同作用下产生,并且盛行起来,每一个现象的存在必定有一定的合理性,这也使得法律不能回避这一现象,也不应该回避这一现象。
二、对我国未婚同居现象的立法设想与构思我国现行立法抛弃了禁止和惩罚未婚同居的法律规定,改变了过去对未婚同居的否定与谴责性评论,在经历了一个由承认到逐步限制承认,到完全不承认再到妥善的有条件承认,到现在的根本不提的发展过程后,目前在未婚同居问题上呈现出立法空白的状态,导致很多纠纷无法得到妥善解决。
在自由、权利、平等、宽容的主旋律呼唤下我们应该积极构思和完善未婚同居的相关法律制度。
(一)构建未婚同居法律制度的立法理由未婚同居现象的存在具有现实性和合理性。
德国哲学家黑格尔说过:“凡是合理的都是现实的,凡是现实的都是合理的。
”所以法律采取否定的态度是不可取的,相反应该积极调整,加以规划。
第一,随着改革开放,经济的发展,传统的婚姻家庭职能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
现代婚姻不再是以“传宗接代”为目的的结合,所以“生育职能”在逐步退化,“生”不再是必然,“育”也被社会所分担。
过去以家庭为单位的消费职能在消费市场占据无可替代的地位,虽然现在依然有着重要的作用,但这一功能已不专属于婚姻家庭的功能了,个人消费和其他形式的消费的组合与婚姻家庭消费并存,消费职能由单一向多元化发展。
传统的婚姻家庭中女性对男性的依附性较大,但随着女性经济独立性增强,社会地位的提高,对男性的依赖性降低了,再加上社会保障体系的完善,婚姻家庭关系中男女的抚养职能也在弱化。
除此之外,感情、娱乐方面的需求,也不是只有在婚姻家庭中才能得到满足,未婚同居同样也可以满足这些需求。
第二,伦理道德观念的改变。
一方面,“家族本位”的传统婚姻观念被“以人为本”的现代婚姻观念所取代,“婚姻自由”原则使得个人自主选择婚姻生活方式得到普遍认同。
未婚同居大多都是男女在自愿的情况下,选择共同生活,他们的正当权利应该得到法律的确认和保护,法律对未婚同居大的介入,并不是介入私人生活,而是对发展的家庭伦理道德观念中合理内容的确认。
另一方面,婚前贞操观已经被突破,贞操作为一项私人问题,不再受到过多的干预。
除此,未婚同居现象存在的现实性和合理性还体现在很多方面,例如,学业、就业压力延迟结婚年龄;为将来结婚做心理和物质上的准备;出于对于结婚成本的考虑等等。
这些问题都切切实实存在,存在即有合理性,因此构建一套合理的未婚同居法律是我国《婚姻法》发展的必然选择。
未婚同居现象有法律调整的必要性。
未婚同居的普遍存在,随之产生的社会问题也不可避免。
例如财产问题、非婚生子女问题、家庭暴力问题等等。
这些问题的存在暴露了我国构筑未婚同居法律制度的必要性。
首先,要保障未婚同居中弱者的利益。
在未婚同居关系中弱者通常是女性和因意外事故导致生活困难的一方。
虽然女性的经济对立性增强,社会地位的提高,但是就目前而言,男性的总收入还是高于女性,女性的就业难度大于男性,女性主要是操持家务,抚养子女,从而减少了外出工作的时间和直接的经济收入。
在正常的婚姻关系中这些贡献都会通过夫妻的抚养、继承等权利得到补偿和肯定,但是在非婚同居关系中很难得到确定。
除经济地位弱势之外,在家庭暴力方面,女性依然处于弱势地位,也没有相关法律进行保护。
如果因意外受伤导致生活困难,这一方往往会被抛弃,由于没有婚姻,也没有相关的法律保障,被抛弃一方只能忍气吞声。
虽然很多学者认为,既然选择了未婚同居这种约束力弱的生活方式,就表示弱势一方自愿承担这方面风险,但是法律不能对这些现象置之不理,漠视这些弱势者的权利受到侵害,法律应该在尊重个人选择生活方式的基础上,加之法律的保护。
其次,未婚同居对子女的影响。
未婚同居所生的子女,即法律上所说的非婚生子女,虽然法律上规定非婚生子女与婚生子女的地位完全平等,但是现实中人存在很大的差别。
例如,未婚同居,没有办理结婚登记手续,子女的户口就很难取得,对将来上学以及生活带来很大的麻烦。
更重要的是,未婚同居是一种不稳定的关系,很容易破裂,一旦未婚同居关系破裂,子女的抚养费,亲权的行使都会受到影响,在这种环境下长大的孩子,在性格上都受到很大的影响,后来遭遇离婚的可能性高于完整家庭长大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