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的传播》课堂实录与分析
小学科学12《光的传播》(教案)
小学科学12《光的传播》(教案)光的传播光是一种电磁波,是我们日常生活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在小学科学教育中,我们需要教授学生关于光的传播的知识。
通过本教案,我们将帮助学生理解光的传播原理,并通过一系列实践活动帮助他们巩固所学知识。
一、教学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将能够:1. 理解光的传播是沿直线传播的。
2. 理解光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情况。
3. 运用所学知识解释一些常见光学现象。
二、教学准备为了顺利开展本课的教学活动,教师需要准备以下物品:1. 讲解板书、绘图纸和彩色笔。
2. 实验用点光源、暗箱和实验器材。
3. 多媒体设备和光的传播的相关图片和视频资料。
三、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让学生回顾上一课关于光的基本概念的内容,并引导他们思考光是如何传播的。
2. 理论讲解(10分钟)通过多媒体设备展示光的传播的相关图片和视频资料,向学生介绍光的传播是沿直线传播的。
解释光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和传播路径的差异。
强调光速度在真空中的最大值,并提醒学生光的传播速度在真空和其他介质中的差异。
3. 实验(30分钟)利用点光源和实验器材进行实践活动,让学生观察光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情况。
安排学生组成小组,每组分配一个点光源、暗箱和实验器材。
指导学生通过实验记录光的传播路径,并观察光在不同介质中的速度变化。
鼓励学生积极讨论实验结果和思考实验现象背后的原因。
4. 讨论与总结(10分钟)邀请学生将实验结果和观察到的光学现象进行总结和讨论。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光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不同,以及为什么有些物体能够透明,而有些物体则不透明。
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并对他们作出回答,确保每个学生都理解光的传播原理。
5. 拓展(15分钟)通过展示一些光学现象的实际案例和解释,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光的传播。
例如,通过讨论彩虹的形成,解释彩虹是由太阳光经过空气中的水滴折射和反射形成的,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光的传播原理的理解。
提醒学生光的传播是我们日常生活中许多现象的基础,例如镜子的反射、透明物体的透光等。
光的直线传播课堂实录分析报告
光的直线传播的分析报告一、教学设计本节课主要是让学生自主选择器材进行实验探究。
学生通过设计实验、探究实验之后,“发现”了光的直线传播规律,从中掌握了探索物理知识的方法,培养了学生的实验探究素质。
这样的教学充分体现了学生在“做”中“学”、“学”中“悟”的现代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
从教学模式上突出“探究”,让学生参与以“探究”为目的的实验活动。
让学生去想,去说,去做,去表达,去感悟。
将“光的传播”作为探究课来处理,可以强化课题的教育功能和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探索能力的培养。
初二学生已经积累了许多光沿直线传播的生活经验,比如晚上手电筒的光,雨雾天汽车车灯的光等等。
问题提出后,让学生设计实验,通过实验研究,自己归纳出光的直线传播,充分体现学生的自主学习,再通过教师的演示引导学生明白“光的直线传播”是有条件的,按“光是沿直线传播的”“光在同一种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光在同一种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逐步深入,层次分明,学生的掌握也顺理成章。
光线实际上是不存在的,用光线来表示光的传播路线和方向,是一种物理模型化思想,这种物理思想对学生以后的学习是非常重要的。
该知识的应用分两条主线:1、生活现象的解释2、生活应用,最后小实验贯穿整个教学过程。
小结从知识和方法两方面总结,让学生学到知识的同时学会物理研究的方法,这才能受益终身。
二、成功之处本节课内容贴近生活,教学内容从生活场景出发,创设一个轻松的环境让学生交流讨论,让学生亲历科学探究实验,是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科学严谨,实事求是的态度,同时也让他们在小组实验中锻炼与人团结协作的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展示光现象的一些图片和视频,让学生通过感性认识物理知识,培养学生注意观察身边事物的习惯,体现了“生活—物理—社会”的目标要求。
这节课给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器材,适当的时间,让他们自己去想,去说,去表达,去感悟,去探索物理实验,“发现”了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的特点。
通过探究光的直线传播规律,学生初步体会到了“提出问题——实验探究——得出结论——解释现象—(产生问题的现象)——应用结论”的科学研究方法。
光的传播教案及反思
教科版(2024)物理八年级上册《光的传播》教案及反思项数教学内容一、教材分析《光的传播》是八年级物理上册光学部分的重要起始内容。
新版教科版(2024)教材从生活中常见的光现象入手,如阳光照射大地、灯光照亮房间等,引导学生关注光。
教材内容首先介绍光的直线传播条件,通过实验和实例让学生理解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这一基本规律。
接着阐述光沿直线传播在生活中的应用,像小孔成像、日食月食、激光准直等,体现了物理知识与生活实际的紧密联系。
在介绍光的传播速度部分,将光在不同介质中的速度与真空中的光速进行对比,为后续学习光的折射、反射等知识做铺垫,使学生构建起对光现象的初步认识框架。
二、核心素养目标1. 物理观念:(1)学生能够理解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的概念,形成光的直线传播模型。
(2)认识光的传播速度,建立起对光这种特殊物质传播特性的科学观念。
2. 科学思维:(1)通过对光直线传播实验的设计、观察和分析,培养逻辑思维能力。
(2)在解释小孔成像、日食月食等现象过程中,运用模型思维和推理能力,提升对光现象的科学分析水平。
3. 科学探究:(1)经历探究光直线传播条件的实验过程,培养提出问题、作出假设、设计实验方案、收集证据、分析数据和得出结论的能力。
(2)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增强探究意识和团队协作能力。
4. 科学态度与责任:(1)在实验探究过程中培养严谨认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了解光传播知识在现代科技和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如光纤通信、激光手术等,增强将物理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三、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1). 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的条件。
通过多种实验方法和生活实例,让学生深刻理解这一规律,为后续光学知识学习打基础。
(2). 光直线传播的应用。
通过分析小孔成像、日食月食、激光准直等现象,让学生掌握光直线传播在生活和科学中的应用,加深对光传播规律的理解。
2. 教学难点:(1). 理解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
光的传播教学实录
花城中学精品课程建设项目初二物理第二章第一节光的传播教学实录花城中学李碧玉老师:同学们好,你们第一次来光学实验室上课,请按课室里的位置坐好学生:(调整座位)课代表:发放讲学稿。
老师:打开多媒体设备,在屏幕上出现今天的主题:光现象老师:前面我们已经学习了声现象,今天开始学习光现象老师:上课前请同学看书预习5分钟,完成讲学稿上的预习作业学生:打开课本预习,做预习题,老师:巡视(屏幕上打出4道预习题)1:凡是能够物体都叫做光源,光源有两类,一类是另一类是2:光在同种,均匀的介质中沿传播。
3:我们通常用一条带的直线表示光的和,这样的直线叫光线。
4;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是光年是单位,表示光在通过的距离。
(约4分钟后,预习结束)老师:请同学们停下来,我要检查一下预习情况)学生:(停下看黑板,有几个学生举手,表示愿意接受老师的检查)老师:何柏成同学,你来回答何柏成:(站起来)凡是能够发光的物体都叫做光源,光源有两类,一类是天然光源另一类是人造光源老师:很好,看第二题:光在同种均匀的介质中沿什么传播何:直线老师:很好,看第三题,我们通常用一根带什么的直线?何:箭头老师:表示什么和什么呢?何:表示光的传播方向和径迹老师:很好,下面看最后一道题,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是?何:一光年老师:一光年?光年是什么单位?何:距离老师:表示什么?何:表示一秒内走过的距离老师:好,请坐下,应该说何柏成同学回答出了大部分问题,但是第四个问题,不知道是没有看到,还是看花了眼。
哪位同学来补充一下。
学生:(有几个举手)老师:卢玉仪同学卢:光在真空中的速度是3乘以10的8次方米每秒老师;那么光年是什么单位卢;长度单位老师;表示什么卢:光在一年中通过的距离老师:OK,坐下来老师:刚才这两位同学应该说都是预习得不错的,短短的四分钟,能预习到这个样子不错了,我要说明的是:刚才黑板上出现的这四个问题,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核心内容,下面就请同学们跟我一道,进入主题,老师:(打出烟花燃放时的图片)这是什么?学生:烟花老师:烟花燃放时被人拍下来的照片,非常美丽老师:(打出海底世间的照片)这又是什么呢?学生:说不上来,只知道很美老师:一幅由光装点的,非常美丽的图画老师:打出第三幅图片:这是什么?学生:日出老师:这本来是一个很普通的场景,河上有船,船上有人,太阳,有一条河,河上有船,船上有人,因为有了美丽的光线,画面就显得特别迷人,也就是说,光不仅给我们的生活带来方便,也把我们这个世界装点得分外美丽,要有光,首先必须有什么?学生:光源老师:展示各种光源的图片,有太阳,萤火虫,水母,蜡烛,霓虹灯,电灯,这些,都是光源,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都能够发光,我们就把能够发光的物体叫光源(屏幕上打出光源的定义)老师:(分别打出太阳,萤火虫,和蜡烛,霓虹灯,电灯两组光源)它们有什么不同学生:一组是天然光源,一组是人造光源老师:对,有些天生会发光,如太阳,萤火虫,水母等,有些是人造的,如蜡烛,霓虹灯,电灯等,人造光源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发展历史,由篝火,火把,到油灯,都蜡烛,到电灯,目前我们生活中主要的光源就是电灯老师:一定要牢记,自己能发光的物体才是光源,靠别人发光的不能叫光源。
八年级物理课堂实录
八年级物理课堂实录今天的物理课堂,老师带领我们进行了一场关于光的实验。
在这堂课中,我们借助实验的方式深入了解了光的传播和反射原理。
以下是课堂实录:实验名称:光的传播和反射实验材料:1. 光源:电筒2. 光线反射的物体:镜子、玻璃板3. 光屏幕:白纸实验步骤:1. 光线直线传播的实验:老师用电筒作为光源,将其打开并对准白纸光屏幕,使光线能够通过电筒,然后在纸上形成一个亮点。
我们观察到光线沿直线传播,且亮点越远离电筒,光线越发散,亮度逐渐减弱。
2. 光线反射的实验:a) 反射定律的实验:老师将一块平面镜子竖直放置在光源旁边,使光线照射到镜子上。
我们观察到光线被镜子反射,且入射角与反射角相等。
b) 光线折射的实验:老师将玻璃板斜放在光源旁边,使光线照射到玻璃板上。
我们观察到光线在玻璃板中发生折射,且入射角与折射角不相等。
3. 光的反射定律实验:老师用一条装有刻度的半透明玻璃板,让光线射到半透明玻璃板上,并同样照射到反射定律单离为y=kx。
我们测量入射角和反射角的数值,发现当改变入射角时,反射角也随之发生变化,但两者仍满足反射定律。
实验结果与结论:通过以上实验,我们得出了以下结论:1. 光线能够沿直线传播,且其亮度会随着距离的增加而减弱。
2. 光线在镜子上发生反射,入射角等于反射角。
3. 光线在玻璃板中发生折射,入射角与折射角不相等。
4. 光的反射定律成立,入射角和反射角之间存在一定的关系。
实验分析与思考:1. 反射和折射的规律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无处不在,比如镜子反射光线可以让我们看到自己的样子,折射现象使得实验室的仪器能够工作等。
2. 光的传播和反射规律的了解,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光的性质,并在实际应用中发挥作用。
3. 本次实验只是对光的传播和反射规律的初步认识,通过进一步的学习与实践,我们可以深入了解更多关于光的知识,如光的折射定律、光的色散等。
总结:通过这堂物理课的实验,我们对光的传播和反射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光的传播》课堂实录
《光的传播》课堂实录【设计理念】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引领学生在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的层面上进行实验探究,并突显交流与合作的教学氛围,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使用开放式来体验探究的愉悦,从而获得知识,并树立足够的学习信心。
【三维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光源,知道光源大致分为天然光源和造光源。
2、理解光沿直线传播的条件和应用。
3、知道光的真空和空气中的传播速度。
二、过程和方法1、观察光在空气中和水中传播的实验现象,了解实验是研究物理问题的重要方法。
2、通过探究性物理的学习活动,使学生获得成功的愉悦,乐于参与物理学习活动。
3、阅读“科学世界我们看到了古老的光”的内容,了解光可以反映宇宙的信息,感情宇宙之宏大。
【教学重点】光的直线传播条件【教学难点】用光的直线传播来解释简单的光现象【教具与学具】激光笔、蚊香、火柴、夹子、带孔纸板、可乐瓶、镜子、牛奶、空气清新剂、水、烧杯等等。
【课时】1课时【课堂实录】一、引入新课:教师:刚刚学过的上一章声现象中,我们聆听了许许多多美轮美奂的声音,让我们一饱耳福,今天我带大家进入色彩斑斓的光的世界,一饱眼福。
生活中有许许多多奇妙的光现象,比如说人的影子为什么早晚长,中午短?树荫下的光斑是圆形还是奇形怪状?2009年7月22日的日全食你见到了吗?奇特的天象是怎样形成的呢?等等,大家想知道其中的答案吗?学生:想。
教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二章“光现象”(板书)我们知道声源的振动产生声音,那光现象中是不是应该有光源呢?学生:是。
教师:你能从我们生活中打到能发光的物体吗?学生:灯、激光笔、投影灯、手电筒、台灯、闪电等等学生观看投影教师:我们把这些能发光的物体称为光源(板书)那你能把这么多光源按照一定的标准分类吗?学生:人造光源,如灯、投影等等;天然光源,如萤火虫,闪电等等;热光源,如太阳,白炽灯;冷光源,如水母等。
教师:其实,我们除了刚才的分类标准外,还可以把他们分成传统光源,比如煤油灯,新型光源,比如节能灯等等。
八年级物理优质示范课《光的传播》(说课实录评说配套配套教案说课稿评课稿)
4.1《光的传播》教学设计永盛实验学校韦惠彬学习目标:1、知识与技能:知道什么是光源;了解光在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能用光的直线传播解释日食、小孔成像等现象;知道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知道光能传播能量和信息。
2.过程与方法通过设计实验方法、观察与实验,培养学生初步的设计实验方法的能力、观察能力、提出问题的能力、合作与交流能力;经历探究过程,有初步的探究意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生设计实验、观察实验、分析、概括归纳和推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认识交流与合作的重要性,有主动与他人合作的精神。
重点、难点:(1)重点:通过实验,探究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
(2)难点:如何引导学生自己设计探究实验,并通过实验现象归纳出光的传播的条件。
教法与学法1、教法:启发法、观察法、实验法、探究法、讨论法2、学法:探究实验学习、小组合作学习、对比法、讨论法教具和学具1、教具: 多媒体课件、镜子、手电筒。
2、学具:激光笔、大烧杯、水、牛奶、纸、火柴、透明玻璃砖等。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一、引入:教师关闭教室里所有的灯,形成暗室,教师在黑板上写一个字。
问:同学们能看见黑板上老师写了什么吗?教师打开电灯。
问:①现在看得见了吗?②为什么开始看不见,而现在能看见了呢?③对!在漆黑的屋子里,我们什么也看不见,这是由于没有光的缘学生回答:不能。
(能。
)(因为有光。
)给学生一种强烈的视觉反差效果,带给他们新颖感,并自然地将本章的主题(光)引出来,同时也是本节的主要知识,从而自然地引出新课。
故.我们要看见物体,必须要有光进入我们的眼睛。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与光有关的知识,这些光从哪里来的呢?在物理学中称为光源.。
你认为生活中哪些物体是光源呢?(老师将学生列举的例子写在黑板上。
)演示实验:用镜子反光。
提问:①镜子是光源吗?为什么?②现在我们来分析大家举出的月亮、夜明珠等是光源吗?为什么?由此引导学生归纳出光源的定义。
《光的传播》课堂实录与分析
《光的传播》课堂实录与分析-科学论文《光的传播》课堂实录与分析沈秀丽教学分析《光的传播》是《光》单元的第一课,本课由光与我们一天的生活导人,设计了“寻找光源”“我看见了光”两个活动。
通过“寻找光源”活动,帮助学生认识许多物体能发光,对发光的物体进行简单分类。
通过“我看见了光”探究活动,引导学生证明光是沿直线传播的,并启发学生用其他材料设计实验,进一步验证光的直线传播。
通过设计实验、实验操作和寻找生活实例等活动,让学生懂得科学原理的获得是需要反复验证的,培养学生科学研究的能力。
同时,引导学生联系实际生活,发现在生产生活中人们是如何利用光直线传播的。
在生活中,虽然我们离不开光,学生天天和光接触,但是三年级学生对光的了解又是陌生的,对于光的传播特点并不熟悉,需要教师引导他们去观察和发现。
本课教学重点是认识光是沿直线传播的,教学难点是设计实验从多方面证明光是沿直线传播的。
教学准备教师:多媒体课件,蜡烛,香,打火机,带小孔的塑料板,手电筒,激光笔,烧杯,玻璃钟罩等。
学生:同一规格、不透明、带孔的塑料板3块,尺子,手电筒,蜡烛,直塑料管,弯塑料管,激光笔,烧杯,吸管,纸等。
教学过程师:同学们,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几幅图,请欣赏。
(多媒体课件播放一幅幅美丽的风景图,教师解说:田野里,绿草如茵、百花齐放;山谷里,霞光万道、绚丽多彩;小路边,枝繁叶茂、绿树成荫;秋天里,天高云淡、叠翠流金;大雪纷飞的冬天,玉树琼枝,好一个粉妆玉砌的世界。
)师:告诉老师,图上的景色美吗?生:美。
师:如果在漆黑的夜里,能不能看到这么美丽的景色?生:不能。
师:为什么不能呢?生:漆黑的夜里没有光,什么也看不到。
师:是的,正是因为有了光,我们才能看到这五彩缤纷的世界。
(课件:城市夜景、舞台灯光)瞧,有光的夜晚多美呀!意图:通过创设情境,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习热情,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
师:这一束束光是谁发出来的?生:灯。
师:还有哪些物体能发光?(学生列举,教师板书。
光的传播课堂实录
光的传播课堂实录一、引入(播放视频)师:初次见面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个节目,手影表演:此处应该有掌声。
师:老师的精彩表演其实利用了光的传播规律,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入光的世界,探索光的传播。
(板书:课题)二、新课讲授1、光源师:大家想一想,除了太阳,在你们身边还有那些物体能够发光呢?学生:电灯、蜡烛、车灯····师:很好,还有吗?再想一想自然界中还有能发光的物体吗?(你的知识面真广,)学生:萤火虫,星星师:大家所说的这些能够自行发光的物体我们把它叫做“光源”。
分为自然光源,人造光源两类。
(板书:光源)2、光是怎样传播的师:这些光源都能够发出光线,那光又是以怎样的路径传播出来的呢?大家知道吗?谁能试着说一说?学生:光是沿直线传播的。
师:能说一说你的依据吗?你身边有什么现象让你认为光是沿直线传播的。
学生:看到霞光是直线;看到光束发出的光是直线的。
师:还有谁也同意他的观点,说一说你们的依据。
师:那光总是沿直线传播吗?(或者学生提出光线会发生弯曲,)如果遇到障碍物或者射入另外的物体中,还会是直线吗,下面我们就来通过实验来探究这个问题。
实验探究::光传播总是沿直线传播吗?(板书:实验探究:光总是沿直线传播吗?)3、实验探究:光的传播路径师:老师给大家准备了以下实验器材,实验中大家要完成以下三个内容,每个小组完成一个。
师:下面来看看实验要求。
师:实验前给大家几点提示。
师:老师手中的激光棒发发出一束激光,你们看到光路径了吗?怎样才能看到光束的路径呢?老师给大家提供一种方法,在观察的区域内点上香,让区域内充满烟雾,就可以看你到光路径了。
师:实验前大家先来看实验要求,找同学读一下。
师:太阳发出的光束,可以用线段描绘光束的路径,可以在线段的中间用一个箭头表示光束的传播方向。
师:谁来读一下。
师:好大家清楚了吗?开始实验。
学生进行实验师:好了,我们现在来回顾一下大家的实验过程。
看看光在空气中和水中传播的实验,再看光束射向平面镜的传播径迹。
小学科学12《光的传播》(教案及反思)
小学科学12《光的传播》(教案及反思)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能力:学生能够理解光传播的基本原理,了解光的三种传播方式。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实验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关注环境保护和节约能源的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让学生理解光的传播方式,通过实验提高学生的观察和实验能力。
2. 教学难点:通过实验引导学生思考光传播的原理。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通过观察实验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学习光传播的兴趣。
1. 教师出示一个充满水的透明玻璃杯,加入一滴墨水。
2. 学生观察墨水在水中传播的现象,思考是什么让墨水变得透明。
3. 引导学生从实验现象中引发思考,为什么透明的物体里的墨水会变得透明?二、教学展示:1. 教师通过示意图向学生介绍光的传播方式。
2. 运用实物或图片,给学生展示光的传播方式,包括直线传播、反射传播和折射传播。
3. 让学生观察并讨论实物光的传播方式,引导学生理解光的传播规律。
三、实验操作:1. 给学生分发实验器材,包括一束小手电筒、一条黑色绳子和一张空白纸。
2. 学生按照教师的指导,将绳子拉直,并固定在两个支架上。
3. 教师点燃一根蜡烛,将火焰放在一边。
4. 学生移动纸片的位置,观察纸上的阴影变化。
5. 学生固定纸片位置,将手电筒对准绳子一端,打开手电筒,并观察纸上的阴影变化。
6. 让学生总结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并描述实验结果。
四、归纳总结: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光的传播方式和实验结果。
2. 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完成总结的任务,并向全班展示。
3. 教师对学生的总结进行点评,确保学生准确理解光的传播方式。
五、拓展延伸:1. 教师提问:我们日常生活中还有哪些例子可以说明光的传播方式?2. 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收集更多的例子并向全班展示。
3.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夜晚可以看见太阳的亮光?4. 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试图解决问题。
光的直线传播(实录)
《光的传播》教学实录梁燕萍执教(太原杏花岭区第一中学)周辰华评析(太原市教科研中心)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物理》八年级第二章第一节《光的传播》教学实录:(一)教材分析:《光的传播》是学习光学知识的第一课。
它既是继前面所学声现象后的又一物理现象部分,同时也是后续光的反射和光的折射学习的基础。
由于学生对光已有非常丰富的感性认识,因而在教学过程中重点结合实验和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使学生对光的直线传播规律有更全面、更深刻的认识,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光学知识的兴趣,并能学以致用。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光源,知道光源大致分为天然光源和人造光源两类。
2.理解光沿直线传播及其应用。
3.了解光在真空和空气中的传播速度。
(2)过程与方法:1.观察光在空气中和水中传播的实验现象,了解实验是研究物理问题的重要方法。
2.阅读科学世界,了解光可以反映宇宙的信息,感悟宇宙之宏大。
(3)情感与态度:1.通过观察、实验以及探究的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尊重客观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通过亲身体验和感悟,使学生获得感性认识,为后续学习打基础。
3.通过探究性物理学习活动,使学生获得成功的愉悦,乐于参与物理学习活动。
(三)课堂实录:《光的传播》(利用多媒体播放录像进行导入)师:请同学们看一段录像。
(师生一起观看一段《梁祝》舞蹈,让学生感受光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师:这段录像是老师去杭州看宋城演出时拍摄的一段《梁祝》舞蹈。
这段表演把我们带入一个美伦美奂的意境之中,这段美的传达,除了依靠演员的优美舞姿,还有哪些手段给演出增添了艺术色彩?生:光。
【设计意图】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创设实际问题情境,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物理的热情,活跃了课堂气氛,而且体现了“生活走向物理”的新课程理念。
师:从今天起,我们一起了解光现象。
(板书)第二章、光现象师:关于光现象,你想了解什么?生1:光是如何产生的?生2:光的传播路径如何?生3:光的传播速度为多大?生4:光的有哪些应用?……师:我们今天先了解以上四个内容。
光的传播教案及反思
2《光的传播》教学设计【教材分析】《光的传播》是苏教版科学五年级上册第1单元《光与色彩》的第二课时。
本课的重点是探究光是如何传播的。
这个问题对于成人是基本常识,人们很早以来就是通过对光照射下的物体和影子的观察,提出光是直线传播的。
本课也是基于这样的思路,本课通过一系列观察、实验、制作等实践活动,先让学生从经验的角度,推测光的传播特点,再通过实验观察光行进的路径,帮助学生观察、发现、了解光在空气中的传播现象和特征,并初步建立“光是直线传播的”这一核心概念。
本课教学内容由三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基于学生过往的知识与经历,围绕着光在自然环境中、生活情境中传播路径上的共同特点进行讨论,提出问题。
第二部分,通过多个探究活动,观察与发现光在空气中是沿直线传播的,并根据光的这一特征,解释有关的自然现象,说明生活中人们对于这一特征的利用。
第三部分,制作一套简单的装置,通过细致的操作说明小孔成像现象,进一步证明光沿直线传播,印证我国古代学者墨子关于小孔成像的发现。
【学情分析】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学生对光有了简单初步的了解。
五年级学生已经有一定的科学素养,对实验课兴趣非常浓厚,但是在思维上,逻辑不够严谨,考虑问题不周全,因此,让学生根据生活中的现象,去寻找证明自己假设的依据是本课的一大难题。
本节课通过实验验证光是直线传播的探究活动,让学生经历发现问题,提出猜想和假设,制订计划,实验验证,收集证据,得出结论的科学探究过程,发展学生对科学的理解力、思维力等多方面的素养。
【教学目标】科学知识光是沿直线传播的。
科学探究目标1.能与声音的传播对比,发现光的传播特点。
2.能有依据地推测光的传播路径。
3.会设计验证光是沿直线传播的实验。
4.能用实验中的现象分析,推理得出光是沿直线传播的。
科学态度目标1.培养学生爱思考的习惯以及善于思考的能力。
2.知道推测要有依据。
3.在实验中能认真观察、勤于思考,能根据实验结果实事求是地进行分析、推理。
《光的传播》课堂实录
《光的传播》课堂实录DIV.MyFav_1279180164705 P.MsoNormal{TEXT-JUSTIFY: inter-ideograph; FONT-SIZE: 10.5pt; MARGIN: 0cm 0cm 0pt; FONT-FAMILY: "Times New Roman"; TEXT-ALIGN: justify}DIV.MyFav_1279180164705LI.MsoNormal{TEXT-JUSTIFY: inter-ideograph;FONT-SIZE: 10.5pt; MARGIN: 0cm 0cm 0pt; FONT-FAMILY: "Times New Roman"; TEXT-ALIGN:justify}DIV.MyFav_1279180164705DIV.MsoNormal{TEXT-JUSTIFY: inter-ideograph;FONT-SIZE: 10.5pt; MARGIN: 0cm 0cm 0pt; FONT-FAMILY: "Times New Roman"; TEXT-ALIGN:justify}DIV.MyFav_1279180164705P.MsoBodyTextIndent3{FONT-SIZE: 12pt; MARGIN-LEFT:0cm; MARGIN-RIGHT: 0cm; FONT-FAMILY: 宋体}DIV.MyFav_1279180164705LI.MsoBodyTextIndent3{FONT-SIZE: 12pt; MARGIN-LEFT: 0cm; MARGIN-RIGHT: 0cm; FONT-FAMILY: 宋体}DIV.MyFav_1279180164705DIV.MsoBodyTextIndent3{FONT-SIZE: 12pt; MARGIN-LEFT: 0cm; MARGIN-RIGHT: 0cm; FONT-FAMILY: 宋体}DIV.MyFav_1279180164705 P{FONT-SIZE: 12pt;MARGIN-LEFT: 0cm; MARGIN-RIGHT: 0cm; FONT-FAMILY: 宋体}DIV.MyFav_1279180164705 DIV.Section1{page: Section1}DIV.MyFav_1279180164705 OL{MARGIN-BOTTOM: 0cm}DIV.MyFav_1279180164705 UL{MARGIN-BOTTOM: 0cm} 整理点评:湖北省长阳县研训中心刘开双执教教师:湖北长阳资丘中心学校田华【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1.探讨光源师:同学们看过2019北京奥运会开幕式,整个北京城灯火通明,绚丽多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光的传播》课堂实录与分析-科学论文
《光的传播》课堂实录与分析
沈秀丽
教学分析
《光的传播》是《光》单元的第一课,本课由光与我们一天的生活导人,设计了“寻找光源”“我看见了光”两个活动。
通过“寻找光源”活动,帮助学生认识许多物体能发光,对发光的物体进行简单分类。
通过“我看见了光”探究活动,引导学生证明光是沿直线传播的,并启发学生用其他材料设计实验,进一步验证光的直线传播。
通过设计实验、实验操作和寻找生活实例等活动,让学生懂得科学原理的获得是需要反复验证的,培养学生科学研究的能力。
同时,引导学生联系实际生活,发现在生产生活中人们是如何利用光直线传播的。
在生活中,虽然我们离不开光,学生天天和光接触,但是三年级学生对光的了解又是陌生的,对于光的传播特点并不熟悉,需要教师引导他们去观察和发现。
本课教学重点是认识光是沿直线传播的,教学难点是设计实验从多方面证明光是沿直线传播的。
教学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蜡烛,香,打火机,带小孔的塑料板,手电筒,激光笔,烧杯,玻璃钟罩等。
学生:同一规格、不透明、带孔的塑料板3块,尺子,手电筒,蜡烛,直塑料管,弯塑料管,激光笔,烧杯,吸管,纸等。
教学过程
师:同学们,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几幅图,请欣赏。
(多媒体课件播放一幅幅美丽的风景图,教师解说:田野里,绿草如茵、百花齐放;山谷里,霞光万道、绚丽多彩;小路边,枝繁叶茂、绿树成荫;秋天里,天高云淡、叠翠流金;大雪纷飞的冬天,玉树琼枝,好一个粉妆玉砌的世界。
)师:告诉老师,图上的景色美吗?
生:美。
师:如果在漆黑的夜里,能不能看到这么美丽的景色?
生:不能。
师:为什么不能呢?
生:漆黑的夜里没有光,什么也看不到。
师:是的,正是因为有了光,我们才能看到这五彩缤纷的世界。
(课件:城市夜景、舞台灯光)瞧,有光的夜晚多美呀!
意图:通过创设情境,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习热情,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
师:这一束束光是谁发出来的?
生:灯。
师:还有哪些物体能发光?
(学生列举,教师板书。
)
师:真是人多力量大呀!一眨眼,同学们就找了这么多!我们把这些能发光的物体叫做光源。
意图:此环节启发学生寻找周围的各种光源,从而加深对光源概念的掌握。
师:你能看出这些光源有什么不同吗?
生:有的光源是大自然中存在的,有的是人制造的。
师:真棒!像太阳、闪电、水母、灯笼鱼、萤火虫等是天然存在的,我们叫天然
光源;而蜡烛、电灯、手电筒等是人类自己制造的,就叫人造光源。
意图:通过对光源的分类,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光源的认识。
师:我们找到了光源,这些光源发出的光是怎样向外传播的?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光的传播”。
(拿出材料)老师这里有几块同样大小的塑料板,在每块板的相同位置有一个小孔。
(摆塑料板,贴标签)请大家仔细观察,老师的这两种摆法有什么不同?
生:第一种摆法三块塑料板的小孔在一条直线上,第二种摆法三块塑料板的小孔不在一条直线上。
师:哪位同学到前边来,看看是不是跟他说的一样?
(学生到台前观察。
)
师:大家猜一猜,哪一种方法能让手电筒的光通过塑料板的三个小孔照射到黑板上?你的理由是什么?
生:我猜的是第一种,因为第一种的三块塑料板上的小孔在一条直线上,光通过小孔不会受阻挡,就能照到黑板上。
生:我猜的是第一种,因为第二种三块塑料板上的小孔不在一条直线上,光通过小孔会受到阻挡,就照不到黑板上。
师:多数同学猜的都是第一种,那么,我们的猜想是否正确呢?要动手试一试才能知道。
老师在课前为大家准备了实验用的材料:三块带孔的塑料板,一个手电筒,一张卡纸,用它代替黑板。
同学们把这两种方法都试一试,看看哪种方法能让手电筒的光通过三个小孔照射到卡纸上。
每块板之间最好相距15厘米左右,多试几次(教师演示移动塑料板)。
很多同学都等不及了,那就动手实验吧!
(学生小组实验,教师巡回指导。
)
师:哪种方法能让手电筒的光通过小孔照射到卡纸上?
生:第一种方法能让手电筒的光通过小孔照到卡纸上。
生:第一种。
塑料板的小孔在一条直线上时,手电筒的光能通过小孔照到卡纸上。
师:第二种方法呢?
生:不能能让手电筒的光通过三个小孔照到卡纸上。
我们组按第二种方法移动任意一块塑料板,使三个小孔不在一条直线上,卡纸上没见到光。
生:第二种方法不能让手电筒的光通过小孔照到卡纸上。
我们组先按第二种方法,移动任意一块塑料板,使三个小孔不在一条直线上,卡纸上看不到光。
当我们把三个小孔调到一条直线上时,卡纸上就见到了光。
师:其他小组也是这样吗?
生:是。
师:那就是说,只有塑料板的三个小孔在一条直线上时,手电筒的光才能通过小孔照射到卡纸上。
否则,卡纸上就看不到光。
这说明光是沿着怎样的路线传播的?生:光是沿直线传播的。
意图:通过一系列探究活动,引发学生对光的研究兴趣,学生的动手能力也得到锻炼。
师:这只是我们的初步结论,你还能想出其他方法来证明光是沿直线传播的吗?小组讨论,边讨论边做好记录。
(小组讨论,教师巡视指导。
)
生:用激光笔照射烧杯里的水,看看有什么现象。
生:分别用直管和弯管看点燃的蜡烛,看看哪个能看到光。
生:用纸卷成直筒看外面的阳光,然后把直筒弄弯再看,看看有什么现象。
师:同学们可真了不起,又想出了这么多办法。
下面,我们就来验证一下。
实验之前老师要提示大家注意一些问题,请看大屏幕。
(出示课件,学生阅读:做实验时要注意安全,远离火苗,玻璃烧杯要轻拿轻放;小组成员要分工合作;做好实验记录。
)
师:现在就请各组组长根据你们的设计到老师这里领取实验材料,开始实验。
(学生领取实验材料、小组实验、做记录,教师巡视指导,并观察各小组实验情况。
)
师:请各组汇报一下你们的实验情况。
生:我们组用激光笔向烧杯里照射,看到水中激光笔的红光是直的,说明光是沿直线传播的。
生:我们用直塑料管能看到烛光,用弯管就看不到烛光,说明光是沿直线传播的。
生:我们把纸卷成直筒,能看见外面的阳光,然后把直筒弄弯,就没看见光,也说明光是沿直线传播的。
师:听了同学们的汇报,老师深受启发,也想出了一个办法(一边介绍一边演示):我让烟充满玻璃钟罩,现在老师用激光笔向钟罩里照射。
你们看到了什么现象?生:我看到了一条直直的、红色的亮光。
生:我看到烟雾中激光笔的红光是直的。
师:同学们都是有心人,观察得非常仔细!这种方法也证明了
生:光是沿直线传播的。
意图:通过设计实验、实验操作,让学生懂得科学原理的获得是需要反复验证的,培养学生科学研究的能力。
师:(出示课件)其实,在我们生活中还有很多能证明光是沿直线传播的实例,大家找一找。
生:透过密林的阳光。
生:舞台的灯光是直的。
生:手电筒射出的光是直的。
生:汽车灯射出的光是直的。
师:(课件展示补充)引导船舶航行的航标灯、电影放映机射向银幕的光也是直的。
意图:引导学生联系实际生活,发现在生产和生活中人们是如何利用光直线传播的。
师:同学们,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研究了光,你有哪些收获?
生:我们找到了各种各样的光源,知道了天然光源和人造光源。
生:我们通过反复实验证明了光是沿直线传播的。
生:我们知道生活中有很多实例能证明光是沿直线传播的。
师:在这节课的学习中,我们通过探究知道了光是沿直线传播的。
那么,光在传播过程中遇到物体时会怎么样呢?下节课我们继续探究。
教学反思
1.采用多种教学方式
《光的传播》一课的教学内容比较简单,目的是让学生在探究光是沿直线传播的活动中训练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分析能力、总结归纳能力。
我在设计这节课时让学生亲自动手做实验,从实验现象的分析中得出结论。
课堂教学中把探究式学习、体验式学习、合作式学习等学习方式有机地结合起来,体现了学习方式的多
样化。
2.联系生活及学生实际
课堂设计遵循学生的认知过程,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由欣赏阳光下的美景开始,将学生带入科学探究的情境。
通过寻找生活中的光源,引导学生把光分为人造光源和天然光源。
由于学生对于光的传播知识感性认识多、科学探究少,我就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提出问题:哪种方法能让手电筒的光通过塑料板的孔照射到黑板上?你的理由是什么?鼓励学生大胆猜想,激起学生的探究欲望,鼓励学生用这些材料证明自己的猜想是否正确。
再引导学生进一步探索,尝试通过自己设计实验来进一步证明,并启发学生列举生活中的有关实例来佐证,进而总结归纳,认识到光是沿直线传播的。
实现了从生活走向科学、从科学再回归生活的认知过程。
3.精心准备实验材料
考虑到三年级孩子给硬纸板打孔、用橡皮泥固定纸板有困难,而且会出现误差,在实验材料的准备上,我改进了实验材料,把硬纸板改成了同一规格、同一位置有孔、有底座的塑料版,既不脱离课本上的实验,又保证了实验效果,体现了“用教材教,而又不拘泥于教材”的精神,确保了探究过程的有效进行。
河北省秦皇岛市卢龙县第一实验小学(0664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