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毕业论文开题报告(海明威)
英语专业学期论文 海明威作品解读
Fundamentals of WritingThe Sentimental Journey---On the Death of Harry in “The Snows of Kilimanjaro”Ernest Hemingway is regarded as one of the greatest American writers in the 20th century. From his first novel The Sun Also Rises to the Nobel-winning work The Old Man And the Sea, Hemingway creates a series of code heroes. Among all his popular works, the critics relatively less m ention “The Snows of Kilimanjaro”. But that does not mean it’s less important than his other works. In fact, “The Snows” is the author’s favorite and most satisfying short story. Hemingway uses his 1933-1934 safari in Africa to construct the setting of “The Snows”. He portrayed the desperate situation of a dying writer named Harry who has destroyed his talent and who is going towards the end of his life experiences flashbacks to all the places and events he has saved to write about and now will never have a chance to finish. The tragedy is that the death of Harry is totally insignificant. His death just shows us how fragile human are on dealing with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an and fate, man and woman, even man and himself.The death of Harry is insignificant since he lives in an absurd world filled with chaos and confusions. Person is totally under the grip of unpredictable fate. It’s quite ridiculous that Harry comes to Africa in order to “work the fat off his soul the way a fighter went into themountains to work and train in order to burn it out of his body.”(Page 264) but when he has the feeling he is beginning to regain his talent, he gets the fatal gangrene. Fate plays a cruel joke. In ancient Shakespeare times the tragic heroes sacrifices their lives on grand purpose and their deaths arouse our great emotions. Their deaths are significant and we seek beauty in their torture. But unlike the traditional tragic heroes, the death of Harry is neither significant nor magnificent. It just represents our common fate – everybody is going to die. His death calls our attention to our own vulnerability: we are all living in a world we have little control and each of us is born with a terminal case. As the ants on the burning log, one may die quick and early, or slow and late, but the destinies are all the same: we cannot escape our doomed death. Harry is tricked by the deterministic forces of fate and suffered a lot not because he is the hero born to bear them, but because he happens to be standing at the wrong place at the wrong time. Thus, his death has the flavor of black humor, and “The Snows” may be read as human’s acceptance of ultimate failure- death. No matter what we have done, no matter how great we are, under the shadow of death, everything is futile. In this story, primitive nature and the proximity of death cut through the pretenses and lies of civilized life, forcing Harry to confront the truth about himself – he is dying, and nothing can save him from the trap. Life is an illusion, as the French philosopher Sartre points out, “ death is the only real existence.”Looking through Harry’s life, before his final futile combat with fate, his soul had died long before his body. He had been finished as a creative writer and an honest man before he met his wife Helen because “when he went to her he was already over.” (p.263) The reason for his deteriorating life is that he has been through the most salvage and most ridiculous First World War. In this irrational war, over 8 million men died in the dirty trenches. Countless others had been mutilated, and the consequences of the destruction are apparent: people who suffered physically and psychologically in this catastrophe form a group which is suspicious of the abstract ideals of courage, heroism, and grand national purpose. It’s so sad to find that millions of vigorous lives bombed to ashes in a moment and life can be so meaningless that we can only own the present. Harry is one of the lost generations. He survived the war, but his spirit didn’t survive. To escape the empty world, he indulged himself in gambling; drinking and whoring, which only make him emptier. Just as what has been described in Oswald Spenser’s “The Decline of the West” and T.S. Eliot’s “The Waste Land”, the modern western civilization has abandoned its essential values. Everything is ridiculously permitted, from slaughter to nuclear bombs. People can no longer find the significance of life and they are just “the living dead”. Harry is one of them. His death is therefore means nothing and therefore is tragic. He is only a common one in the commercialized society. Nietzsche rules out the modern society isinevitably deteriorating since God is dead and the whole world is like a boisterous market which filled with busy people who are struggling to make more money. Money and wealth become the aim for people’s life and the result is the stark poverty in people’s spirit. Humanity has been severely damaged and the modern man can no longer be called real man. The war mercilessly kills lives. In “The Snows”, the shadow of the First World War has been hovering all through the story, accompany with the reminiscences of the dying hero. In Harry’s first flashback, he remembered how his friend Barker flew across the border to bomb the Austrian officers who were leaving train, machine-gunning them as they scattered and run, and those officers “were the same Austrians they killed then that he skied with later”. (p.260) If friends and enemies can so easily change positions in the war, what’s the order of the world and who decides our fates? No wonder after the blood and shell, Harry has been reduced to a shattered person. No wonder when he meets his death he shows little curiosity and just accepts it so calmly. According to the theory of Freud, every person is driven by and defined by two inescapable instincts – sex, and death. In Harry’s case, the death drive is quite obvious. Instinctly, he knows clearly he is dying. After the hot quarrelling with Helen, they reach a reconcile and have a drink together, “and just then it occurred to him that he was going to die.”In Harry’s mind, death no longer wears a horrible mask. It even has a kind ofsomewhat poetic flavor, “Never believe any of that about a scythe and a skull. It can be two bicycle policemen as easily, or be a bird, or it can have a wide snout like a hyena.”(p.284) It seems that death is Harry’s longing asylum where he can rest his tiring body and soul. Therefore, at the end of the story, before Harry’s last breath, he sees in his illusion the great, high, and unbelievable white grand square top of Kilimanjaro, which is the symbol of death, and he knows that it’s where he is going. He dies peacefully because he lives tiredly. Harry’s death process is really a sentimental journey. His death is like a mirror and we can see out last moment, our last pace of our hard long journey of life. Actually, life and death are the two phases we must experience. Standing at the point of life, we see death. Looking back from the end of death, so what is the significance of life?It is the question asked by Harry, and it is also the question for all the human beings. Harry loses the sense of significance of life, so are other people. But still there are two basic ways to seek the so-called significance. One is to escape from civilization and to be totally involved in the nature where men might discover that all mean egotism vanishes and experience a transcendental oneness with the universe. The second way is to establish a harmonious and complementary union with a member of the opposite sex, which is exactly what Harry tries to do. The search for such ideal relationship with a woman runs through Harry’s life.However, what he got is emptiness. Even worse, it’s double emptiness. Harry never loves Helen. What he loves is her money, and he refuses to take responsibility for the things turn out. In his sense, marriage seems merely an insurance against loneness, but even in the refuge of Helen’s arm Harry cannot find comfort. At the beginning of the story, the couple is quarrelling over a drink. Harry feels extreme tiredness. He thought, “So now it was all over, so now he would never have a chance to finish it. So this was the way it ended in a bickering over a drink.”(p.256) Harry tries to regain the lost Garden of Eden, but to his dismay, he finds out “Love is a dunghill, and I’m the cock that gets on it to crow.” (p.261) Since love is shit and degraded into a means to make a living, what Harry finds in love is just vain. The hardest thing to do is to live with a woman he never loved, but ”it was strange that when he did not love her at all and was lying, that he should be able to give her more for her money than when he had really loved.”(p.265) So what on earth makes him such sour and irritable hypercritic? The answer lies in the world. In this hostile and fast rotten world, it’s impossible for a man to find the true love, and the only thing left is the desire to destroy everything. In fact, when Helen angrily asks, “If you have to go away, is it absolutely necessary to kill off everything you leave behind?” this time, Harry doesn’t lie. He answered, “Yes. Your damned money was my armour.”(p.262) In the process of destruction, Harry feels cruel happy. To hurt Helen deeply seems to be theonly way to make him feel that he is living. In Helen’s position, does she really love this man? Does she know this man is always lying? The answers are implied in the lines. Helen is also a spiritually paralyzed person. After her first husband died, she cannot go to sleep without drinking. She has lovers because through them she does not have to be drunk to sleep. She is a poor creature who needs a man to depend upon. She makes herself believe that she loves Harry, but in fact what she loves is the illusion of a perfect man, what she does is to escape the unbearable loneness. When love lost its essence, the only thing left is – sexuality. In Harry’s flashback about his past in Constantinople after quarrelling with his lover in Paris, he recalls his whoring experience with women, with that hot Armenian girl, but sex cannot kill loneness, only makes it worse. It’s also the case with Helen. All the lovers bored her. The only man who never makes her boring had died. The two persons have permanently lost the power to love when they meet. Both are using each other in the desperate efforts to bind their wounds. Both are living in each other’s moment. Although living together, their souls are separated. There are sad moments when Harry and Helen stop truly hearing each other. Studying the dialogues between them, we find they never truly understand each other. Words are just the dust, covering their interior soul world. Deep in Harry’s mind, he cannot escape the essential pain that he can never write those stories he saves to write. After a series of stream of consciousnessabout his unfinished works, he cries out,“You tell them why,”“Why what, dear?”“Why nothing.” (p. 281)This dialogue between them is a typical example to show their indeed separation. They don’t know other’s true feeling. The conflict between Harry and Helen can be interpreted as the dilemma of the human beings. Everybody is living in his own castle, everybody is doomed to die lonely. From Harry’s futile love, we once again find the insignificance of life.I do believe one thousand readers have one thousand Harry in their minds. In my view, the death of Harry just shows us a gloomy picture about human’s future. Wealth and fame are all instant dreams. The only thing we are sure is that we will definitely die. Life is a sentimental journey. The predestined destination is waiting for us at the end of the road. Death, is our common fate. (The current news, over 50 thousand Iranian lost their lives instantly in the earthquake last Friday.)。
英语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5篇)
英语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5篇)本站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英语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5篇)》,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本站还可以找到更多《英语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5篇)》。
第一篇:英语毕业论文开题报告一、选题的背景与意义:(一)课题研究来源在考研过程中遇到类型相关的题目,本人很感兴趣,于是确定选择该题。
(二)课题研究的目的本文通过对《呼啸山庄》中象征主义,来叙述《呼啸山庄》中文明与自然的冲突。
(三)课题研究的意义艾米莉・勃朗特是英国维多利亚时期著名小说家和作家,是著名的勃朗特姐妹之一,也是三姐妹中最具天赋的一个。
她一生只写了一部小说《呼啸山庄》,但是这部伟大的作品却使她扬名于世。
通过《呼啸山庄》,艾米莉・勃朗特以维多利亚时代为背景,通过写两个截然不同的家族,三代人之间的爱恨情仇,充分表现了维多利亚时期文明和自然之间的冲突以及怎样反映了艾米莉・勃朗特对自然的偏爱。
小说中自然和文明冲突不断,艾米莉・勃朗特在小说中多次运用对比和象征来表现此冲突,例如,呼啸山庄和画眉山庄的冲突,凯瑟琳两种不同的`爱情观的冲突。
这种冲突正是基于艾米莉・勃朗特对自然异于常人的热爱和当时现代文明盛行的背景。
英国文学史上著名的三姐妹从小生活在荒原上,自然在她们心中是神圣之物,这点很像新英格兰超验主义的观点。
并且英国浪漫主义时期沃兹沃斯和柯律利治等著名诗人影响,自然,情感和哥特式元素在艾米莉・勃朗特的作品中都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而且,艾米莉・勃朗特生活在物欲横流的维多利亚时代,当时的人们以自然之情为基础的生活受到现代文明的激烈冲击。
作为维多利亚时代批判现实主义的代表人物,艾米莉・勃朗特看到了现代文明带来的种种罪恶,内心更加执着于对自然的喜爱。
因此,要想真正读懂这部伟大的著作,就必须要了解小说中艾米莉・勃朗特对自然和文明的观点。
只有了解艾米莉・勃朗特对自然和文明的态度,才能真正明白在这爱恨情仇下有着更深刻的寓意-人类生活应该顺应自然和本性。
开题报告《永别了,武器》
[5]董衡巽.海明威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80: 217-255.
[6]孙树彪.通过《永别了,武器》来看海明威的战争观[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07, 26 (5): 92-94.
[7]王晓雁.“迷惘的一代”的心声[J].沈阳教育学院学报, 2006, 8 (2): 19-21.
海明威的长篇小说《永别了,武器》具有强烈的反战倾向。这部小说分成两部分,第一部分是告别战争,第二部分是告别爱情。海明威并没有用一大堆恐怖描写来谴责战争,而是集中凝炼地刻画某些战地细节:阴雨连绵的天气、士兵们的厌战情绪、野战医院里的痛苦呻吟等,从而表达了人们对战争的深深憎恶。小说的主人公虽然最后跟战争永别了,可是前途一片渺茫。海明威通过这部作品告诉人们,“迷惘的一代”的悲剧的社会根源是战争。海明威指出战争摧毁了人的幸福。即使是已告别了硝烟弥漫的战场,在黑暗中奋身跃进一条大河,受了死亡的浸礼而重生,逃亡到瑞士,享受世外桃源一般的幸福生活,但是最后爱人还是难免一死,因为作者认为“世界杀害最善良的人,最温和的人,最勇敢的人”。战争必然会带来死亡和苦痛。一旦卷入战争,人们就永远无法从战争的阴影中摆脱出来。这种思想认为人生如梦幻般虚无缥缈,充满了悲观、痛苦与绝望,从而批判了战争的荒谬、虚无和非理性。
介绍海明威的英语作文
介绍海明威的英语作文Here is a 1000-word essay about Ernest Hemingway in English:Ernest Hemingway: A Literary Giant and Enigmatic IconErnest Hemingway's life and literary works are the embodiment of the modernist era in American literature. As one of the most influential and celebrated authors of the 20th century, Hemingway's impact on the literary world is undeniable. Through his sparse yet powerful prose, he captured the raw human experiences of love, loss, war, and the human condition.Born in 1899 in Oak Park, Illinois, Hemingway grew up in a middle-class household with a doctor father and a musically-inclined mother. From a young age, Hemingway displayed a passion for adventure and the outdoors, traits that would heavily influence his writing later in life. After graduating high school, Hemingway briefly worked as a reporter for the Kansas City Star, where he honed his minimalist writing style that would become a trademark of his fiction.In 1918, Hemingway enlisted in the Red Cross as an ambulance driver during World War I. This experience of witnessing thebrutalities of war firsthand had a profound impact on him, and themes of disillusionment, existentialism, and the search for meaning would become central to his writing. Hemingway was seriously wounded during the war, an event that further fueled his fascination with death and mortality.After the war, Hemingway moved to Paris, where he associated with a group of expatriate writers and artists known as the "Lost Generation." This circle included luminaries such as F. Scott Fitzgerald, Gertrude Stein, and Pablo Picasso, with whom Hemingway engaged in lively intellectual discourse and creative exchange. It was during this time in Paris that Hemingway published his first major work, the 1926 novel The Sun Also Rises, which brought him widespread critical acclaim and established him as a prominent voice in the modernist literary movement.The Sun Also Rises, with its sparse, economical prose and exploration of the disillusionment of the post-war generation, set the tone for much of Hemingway's subsequent work. Novels such as A Farewell to Arms (1929) and For Whom the Bell Tolls (1940) further cemented his reputation as a master of minimalist, understated storytelling, where the true emotional depth lies beneath the surface of the text.In addition to his novels, Hemingway also made significant contributions to the genre of short fiction. His collection of shortstories, In Our Time (1925), is a landmark work that showcases his ability to capture the essence of human experience in just a few carefully crafted pages. Stories like "The Killers" and "Hills Like White Elephants" demonstrate Hemingway's masterful use of subtext, dialogue, and symbolism to convey complex themes without resorting to overt exposition.Hemingway's writing style, often referred to as the "Hemingway code," was characterized by its sparse, declarative sentences, absence of unnecessary adjectives, and reliance on subtext and implication to convey meaning. This approach, which he developed in part due to his early journalistic training, was a deliberate reaction against the ornate, verbose prose that dominated much of 19th-century literature. Hemingway believed that by stripping away extraneous details, he could better capture the raw, unvarnished essence of human experience.In addition to his literary achievements, Hemingway's larger-than-life persona and adventurous lifestyle also contributed to his iconic status. He was known for his love of bullfighting, big-game hunting, deep-sea fishing, and other high-risk pursuits, all of which found their way into his writing. Hemingway's public image as a rugged, macho figure - a "man's man" - only added to his appeal and influence.However, Hemingway's personal life was also marked by turmoil and tragedy. He struggled with depression, alcoholism, and failed relationships, and his final years were plagued by physical and mental health issues. Tragically, Hemingway took his own life in 1961, bringing an end to one of the most significant literary careers of the 20th century.Despite the complexities and contradictions of his life, Hemingway's impact on American and world literature is undeniable. His distinctive writing style, thematic preoccupations, and larger-than-life persona have all left an indelible mark on the literary landscape. Contemporary writers and readers alike continue to grapple with the legacy of this enigmatic and influential figure, whose work has become synonymous with the modernist movement and the American literary canon.。
英语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英语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英语毕业论文开题报告引言:英语毕业论文是大学生学习英语专业的重要环节,旨在通过研究一个特定的主题或问题,展示学生在英语语言和文学方面的研究能力和学术素养。
本文将就英语毕业论文的开题报告进行探讨,包括选题背景、研究目的、研究方法、预期结果和论文结构等方面。
一、选题背景:随着全球化的发展,英语已成为国际交流的重要工具。
因此,学习英语的需求也越来越高。
然而,许多学生在英语学习过程中遇到了各种各样的问题,如语法错误、词汇量不足、口语表达能力不强等。
因此,本论文选取了“英语学习中的问题及解决方法”为研究主题,旨在帮助学生更好地解决英语学习中的困惑,提高学习效果。
二、研究目的:本论文的研究目的是探讨英语学习中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法。
具体来说,我们将通过调查问卷和实地访谈的方式,收集学生在英语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并分析其原因。
然后,我们将结合相关文献和专家观点,提出针对性的解决方法,以帮助学生克服这些问题。
三、研究方法:本论文将采用定量和定性研究相结合的方法。
首先,我们将设计一份调查问卷,通过对大量学生的调查,了解他们在英语学习中遇到的问题。
其次,我们将选择一些学生进行深入访谈,以获取更加详细和具体的信息。
最后,我们将收集相关的文献和专家观点,结合实地调查的结果,提出解决方法。
四、预期结果:根据我们的初步调查和分析,我们预计在英语学习中,学生最常遇到的问题是语法错误、词汇量不足和口语表达能力不强。
这些问题的产生原因可能包括学习方法不当、缺乏实践机会和自信心不足等。
因此,我们预计通过改进学习方法、提供更多实践机会和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可以有效解决这些问题。
五、论文结构:本论文将分为五个章节。
第一章是绪论,介绍选题背景、研究目的和研究方法。
第二章将回顾相关文献,总结已有研究成果,并分析其不足之处。
第三章是调查结果的分析和讨论,包括学生在英语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及其原因。
第四章将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和建议。
英语专业论文开题报告
XX大学毕业设计(论文)开题报告一、课题的意义:意识流文学是20世纪初兴起于西方、在现代哲学特别是现代心理学的基础上产生的小说类作品。
《乞力马扎罗的雪》作为欧内斯特·米勒尔·海明威最为出色的意识流短篇小说之一出版后在美国文坛开创了一代新的文风,对欧美文学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他在创作中时常运用意识流的手法,行文方面句式凝练、措辞朴素,往往以有限的文字表达出极其丰富的内容。
他在众多作品中都拷问了同一个问题,即有关生与死的思考。
这个问题可谓是人类一直探讨关心的终极问题之一,许多作家穷极一生都在追寻该问题的答案。
因此研究此篇小说的意识流写法就成了一个令人感兴趣的话题。
海明威的创作态度十分严肃,一贯反复地修改自己的作品。
他喜爱马克·吐温并深受其影响。
文体清秀、流畅明亮,这也是他语言艺术的风格。
然而,最突出反映他创作特色的,还是作品中大多数人物都有颇带孤独感的内心独白,即长篇的心理描写,实际上也就是后来发展称为“意识流”的手法。
从思想意义上看,他的人物或多或少地存在着悲观主义色彩,反映了他的世界观的局限。
美国著名文评家威拉德?索普对海明威给予了很高的评价,他认为:“海明威是当代最伟大的自然主义作家之一。
他敢于突破传统,创造新的风格和手法来适应题材的需要。
”本文试图从意识流的角度对《乞力马扎罗的雪》作详细和深入的分析。
剖析了海明威如何采用“清醒时的意识流”和“梦幻时的意识流”交错纵横来展现主人公哈里对过往的追忆,对爱情的迷茫和对死亡的态度转变。
这样不仅可以深刻理解海明威“意识流”手法的创作,也能从作品中得到教益,开阔了视野,推动文学创作呈现“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局面。
二、所属领域发展状况:19世纪末到20世纪二三十年代,英、法、美等国文坛上,—批作家不约而同地将创作视角由面向客观世界转向人内心的主观世界,并采用悖逆于传统现实主义创作方法的艺术表现形式,来展现常人视线不及的精神领域。
通过《老人与海》看海明威的创作理论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题目通过《老人与海》看海明威的创作理论学生姓名朱田学号 ********** 所在院(系) 外国语学院专业班级英语102指导教师王李云2014年1月14日题目通过《老人与海》看海明威的创作理论一、选题的目的及研究意义选题目的20世纪现实主义文学在其发展的初始阶段就注定了将拥有不平凡的思想主题,追求崭新的文学风格成为20世纪现实主义作家的主要努力方向。
作为20世纪美国文坛上极具个性的作家,海明威提出了文学创作中的冰山理论,为20世纪现实主义文学带来了一阵清风。
本文以《老人与海》为例,通过分析小说中简洁的文字风格和大量的白描、象征写作手法,详细的对“冰山”理论进行研究,来展现其以少胜多的创作理论。
研究意义作为20世纪美国文坛上极具个性的作家,海明威于1932年在作品《午后之死》中第一次提出了文学创作中的“冰山理论”。
海明威向读者奉献了自己独具文学价值和艺术风格的“八分之一在水上,八分之七在水下”的冰山创作理论,简洁的文字风格、白描和象征手法的运用则是这一理论的完美体现,它向读者传递了丰富的内容和深邃的思想,有着一种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境界。
通过对这部作品的分析和研究,让人们对“冰山理论”这一写作特点有更深层次的学习和了解,体会文学作品写法的博大精深。
同时,在英语教学和英语写作也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并且在英语跨文化交际中的深入研究有很大的指导意义。
二、综述与本课题相关领域的研究现状、发展趋势、研究方法及应用领域等研究现状《老人与海》为海明威日益沉寂的写作生涯注入了生机与活力。
该作品获得了1953年普利策小说奖。
翌年,该作品由于受到了诺贝尔文学委员会的普遍赞誉而使海明威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
对该作品中运用的冰山写作理论,学术界也有很多的研究:1.阿尔伯特·戴佛兹奥所编辑的《纪念海明威:回顾和展望》(1999年)一文中总结说:“自从严肃地海明威研究于1952年出现以来,已有一些评论家提供了回顾性和前瞻性的评论。
老人与海开题报告
1. 海明威研究在中国/The Study Of E· 《 Hemingway In China 》 邱平壤 黑龙江教育出版社 1990.5: 2.《自卑与超越——海明威“硬汉性格”的心理成因》. 裴立鹏 张敏.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 2000 年 5 月. 3. 《“重压下的优雅风度” 与海明威的“准则英雄” 》. 刘久明. 外国文学研究.1998 年第 2 期 4. 《给人类增添信心与力量的文学形象——论海明威的 “生命英雄” 》 刘久明 外国文学研究.1998 年第 2 期. 5.《论海明威作品中的死亡意识》曾塞男..外国文学研究.1998 年第 3 期 6.《论海明威小说的悲剧美》 徐乐怡.许昌师专学报 2000 年第 4 期. 7. 海明威、古巴渔夫与《老人与海》的经典硬汉形象 杨植 贵阳学学报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8.《老人与海》中圣地亚哥的“硬汉”形象的蕴意 朱旬萍 长春理工大学 2011 年 4 月第六卷第四
期 9. 海明威笔下的硬汉形象分析 马银成 时代文学(下半月), 2011 年 06 期 10. 再读《老人与海》圣地亚哥人物形象分析 吴敏 科技信息 2010 年 04 期 1. 评论《老人与海》安东尼·伯吉斯 2. 《海明威的悲剧写作艺术》安东尼·伯吉斯 3.《迷惘者的一生——海明威传》 著名海明威研究专家卡洛斯 贝克. 4. 库尔特·辛格 海明威——巨人的生与死 5. 杰弗里·迈耶斯 海明威传 6. Hotchner A.E. Papa Hemingway:A personal memoir[M] New York:Random House 1966 7. Ernest Hemingway: An Interview." Plimpton, George. " Paris Review (Spring 1958): 8. Clinton S. Burhans, Jr., "The Old Man and the Sea: Hemingway's Tragic Vision of Man," in American Literature, Vol . 31, No. 4, January, 1960. 9.Edward.H.Strauch:The Old Man and the Sea [J] Aligarh journal of English Studies 1984 10.Meyers Jeffrey Hemingway:A Biography.[M].London:Macmillan 1985
老人与海开题报告
2013年11月
一、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
海明威的《老人与海》之所以产生如此巨大深远的影响,原因是多方面的。然而最重要的,还是在于成功地刻画了主人公圣地亚哥这一不朽的人物形象。关于圣地亚哥的人物形象,不少人从多方面进行分析。本文立足现实生活的特点对圣地亚哥优雅、成熟、英雄、硬汉子的形象进行分析,了解圣地亚哥的优雅、成熟、英雄、硬汉子的形象。同时,面对普通人常常遇到挫折和灭亡的现实,表现了他对胜利、成功的追求和对人生尊严的维护;歌颂了他孤军奋战,不甘失败,勇敢坚毅,全力拼搏,敢于抗击命运的行为,赞扬了人们应该具有的不屈精神。
二、本课题国内外研究的历史、现状和研究目标:
《老人与海》是海明威受到十年冷遇与攻击之后,为了力挽江河日下的声誉所推出的一辈子所能写出的最好的作品,一直以来都是众多研究者青睐的对象。老人的硬汉形象和他打不败的斗争精神,在这部小说中体现得淋漓尽致,带给人们强烈的心灵震撼,永远成为人们学习的典范。
国内外评论者有不少研究《老人与海》,有的对《老人与海》中圣地亚哥的单独的硬汉形象进行分析,对主人公的英雄形象的分析;对海明威与对人物塑造手法分析;从反面荒谬的英雄形象的分析等。但联系现实生活将圣地亚哥的各种形象进行综合分析,同时来歌颂人类应有的不甘失败,勇敢坚毅,全力拼搏,敢于抗击命运的优雅、成熟、英雄、硬汉子的形象更是少之又少。可见,这样综合分析是很有意义的。
(3)《杨芳.论海明威作品<老人与海>主人公的形象塑造》[J]零陵学院学报2004第5期
(4)《外国文学参考资料》穆睿清、姚汝勤编选.武汉:地质出版社,1984.4
(5)《海明威研究》董衡巽.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0.11
(6)《老人与海》吴劳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9.6
英语专业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英语专业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英语专业毕业论文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近年来,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和国际交流的日益频繁,英语已成为全球通用的语言之一。
作为英语专业的学生,我们需要通过系统学习和研究,提高自己的英语水平和专业知识,以适应社会的发展需求。
因此,本论文旨在探讨英语专业学生的学习策略和方法,以期为英语教学和学习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
二、研究目的本论文的研究目的主要有以下几点:1. 分析英语专业学生的学习策略和方法,了解他们在英语学习中所面临的问题和困难;2. 探讨有效的英语学习策略和方法,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学习动力;3. 分析英语专业学生对不同学习策略和方法的接受度和实际运用情况;4. 提出针对英语专业学生的学习策略和方法改进的建议,以促进英语教学和学习的发展。
三、研究方法本论文将采用以下研究方法:1. 文献综述:通过查阅相关文献,了解国内外对英语学习策略和方法的研究现状,为本论文的研究提供理论支持和参考;2. 调查问卷:设计并发放调查问卷,收集英语专业学生的学习策略和方法使用情况,以及他们对不同策略和方法的看法和评价;3. 实地观察:通过实地观察英语专业学生的学习过程,了解他们在实际学习中采用的策略和方法,以及其效果和问题;4. 数据分析:将收集到的问卷和观察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归纳出英语专业学生的主要学习策略和方法,以及其优缺点;5. 提出建议:根据研究结果,提出针对英语专业学生的学习策略和方法改进的建议,以促进英语教学和学习的发展。
四、论文结构本论文将分为以下几个部分:1. 绪论:介绍研究背景、目的和方法,以及论文的结构和主要内容;2. 文献综述:回顾国内外对英语学习策略和方法的研究现状,总结已有研究的主要发现和观点;3. 调查结果分析:通过对收集到的调查问卷和观察数据进行分析,归纳出英语专业学生的主要学习策略和方法;4. 学习策略和方法评价:根据学生的评价和反馈,对不同学习策略和方法进行评价,分析其优缺点和适用情况;5. 学习策略和方法改进建议:根据研究结果,提出针对英语专业学生的学习策略和方法改进的建议,包括教师指导和学生自主学习等方面;6. 结论与展望:总结研究结果,对本论文的研究进行评价,并展望未来可能的研究方向。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英语文学方向 海明威《乞力马扎罗的雪》的后殖民解读
指导教师意见
指导教师:
年月日
系审查意见
系(公章):
年月日
3.本课题的研究内容和方法
The 1st part, it is the introduction of this work and the general idea of the analysis of this work at home and abroad. The main part of the paper is to interpret the Snows of Kilimanjaro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ost-colonial. This part will be divided into three parts:
2.本课题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The Snows of Kilimanjaro, published in 1966, is one of Hemingway’s best short fictions on African theme.Previously,readerstend to biographical reading which may neglect that Hemingway’s unconscious sense of superiority to the blacks. Theyhave always appreciated it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symbolism, stream of consciousness, iceberg theory and so on.Nowadays,with the prevalence of postcolonial theories in cultural studies, critics pay more attention to the problems of complex class and racialoppression.They begin to realize there is obvious racial prejudice in the literary text in the imperialist epoch.
(全英文论文)分析海明威老人与海的英雄主义
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封面( 2016 届)论文(设计)题目作者学院、专业班级指导教师(职称)论文字数论文完成时间大学教务处制英语原创毕业论文参考选题(200个)一、论文说明本写作团队致力于英语毕业论文写作与辅导服务,精通前沿理论研究、仿真编程、数据图表制作,专业本科论文3000起,具体可以联系qq 805990749。
下列所写题目均可写作。
部分题目已经写好原创。
二、原创论文参考题目1、(英语毕业论文)《红字》中女权主义意识探析(开题报告+论文)2、(英语毕业论文)多媒体技术在早期英语教育中的应用3、(英语毕业论文)从文化差异角度谈国际商务谈判中的语言技巧4、(英语毕业论文)《月亮与六便士》中查尔斯•思特里克兰德的追寻自我5、(英语毕业论文)一个女性的悲剧—从人性角度浅析苔丝的悲剧6、(英语毕业论文)网络流行语翻译评析——“神马都是浮云”个案分析(开题报告+论文+文献综述)7、(英语毕业论文)论格列佛人物形象在《格列佛游记》中所起的讽刺效果(开题报告+论文+文献综述+外文翻译)8、(英语毕业论文)《老人与海》的象征意义分析(开题报告+论文+文献综述)9、(英语毕业论文)Study on Translation of Long Sentences in Literature Works10、(英语毕业论文)Feminist Consciousness Shown on Scarlett O'Hara Impacts upon Today's Female11、(英语毕业论文)跨文化视角视阈下英语电影片名的翻译研究12、(英语毕业论文)The Loss and Gain in Classical Chinese Poetry Translation13、(英语毕业论文)《月亮与六便士》中查尔斯•思特里克兰德的追寻自我14、(英语毕业论文)英语专业本科毕业论文摘要的体裁分析(开题报告+论文+文献综述+外文翻译)15、(英语毕业论文)论双性同体理论下的《达洛卫夫人》(开题报告+论文+文献综述+外文翻译)16、(英语毕业论文)从《狼图腾》和《野性的呼唤》中狼的意象比较中西方生态意识(开题报告+论文)17、(英语毕业论文)问题类型对TEM阅读成绩影响的实证研究(开题报告+论文+文献综述+外文翻译)18、(英语毕业论文)隐喻在英语委婉语中的应用19、(英语毕业论文)论《追风筝的人》中“风筝”的象征意义(开题报告+论文)20、(英语毕业论文)英汉形状类量词的隐喻认知分析(开题报告+论文+文献综述+外文翻译)21、(英语系经贸英语)电子商务bc运营模式——以亚马逊为例22、(英语毕业论文)Biblical Ideas on Women and Sex23、(英语毕业论文)Symbolism in The Catcher in the Rye24、(英语毕业论文)Study on Characteristics of American Black English from Social Perspectives(开题报告+论文+文献综述)25、(英语毕业论文)从《推手》看中美文化差异对家庭关系的影响(开题报告+论文+文献综述)26、(英语毕业论文)大学英语电影教学现状及对策分析(开题报告+论文+文献综述)27、(英语毕业论文)凯瑟琳•曼斯菲尔德《苍蝇》反映的人性创伤分析(开题报告+论文)28、(英语毕业论文)商务英语交流中委婉语的语用功能研究(开题报告+论文)29、(英语毕业论文)Translation of Advertising Slogans from Newmark’s Communicative Theory(开题报告+论文+文献综述)30、(英语毕业论文)翻译的对等性研究及其应用(开题报告+论文)31、(英语毕业论文)魔幻现实主义在《所罗门之歌》中的应用32、(英语毕业论文)翻译美学理论下的唐诗英译意境美研究(开题报告+论文)33、(英语毕业论文)中美隐私观的跨文化视角分析(开题报告+论文)34、(英语毕业论文)A Study on the Translation of News Headlines from English Into Chinese35、(英语毕业论文)中医在英语世界的翻译与传播:过去与现在36、(英语毕业论文)Problems Occured in the Process of the Chinese Learning English and Its Possible Solution37、(英语毕业论文)从目的论角度分析中西方商业广告语的差异38、(英语毕业论文)The Developments of Marriage View over Three Periods in theWest39、(英语毕业论文)译员主体性在歌曲《我有个梦》歌词翻译中的体现(开题报告+论文+文献综述+外文翻译)40、(英语毕业论文)象征主义视角下《致海伦》中的意象美41、(英语毕业论文)论接受理论对儿童文学作品的影响——以《快乐王子》中译本为例(开题报告+论文)42、(英语毕业论文)清教思想在《失乐园》中的体现43、(英语毕业论文)Effects of First Person Narration on Thematic Expression in Araby44、(英语毕业论文)《宠儿》的黑人女性主义解读(开题报告+论)45、(英语毕业论文)对《红字》中完美人性的求索--浅析海斯特与丁梅斯代尔的自我思想较量与精神升华46、(英语毕业论文)A Study of the Characters and Their Influence on the Hero of The Catcher in the Rye47、(英语毕业论文)论初中生英语学习资源策略培养(开题报告+论文+文献综述)48、(英语毕业论文)The Use of Body Language in Teaching49、(英语毕业论文)中餐菜名的英译与饮食文化传播(开题报告+论文)50、(英语毕业论文)关键词法在英语词汇学习中的效果研究(开题报告+论文+文献综述+外文翻译)51、(英语毕业论文)论《小妇人》中的家庭教育问题52、(英语毕业论文)An Analysis of Fagin in Oliver Twist53、(英语毕业论文)《人性的污点》中主要人物的悲剧命运与社会原因的分析54、(英语毕业论文)论《杀死一只知更鸟》中的象征55、(英语毕业论文)对《老人与海》中主人公的性格分析(开题报告+论文)56、(英语毕业论文)《周六夜现场》的幽默剖析57、(英语毕业论文)《七宗罪》的人性解剖(开题报告+论文+文献综述)58、(英语毕业论文)旅游英语翻译方法59、(英语毕业论文)跨文化交际中的语用失误分析及策略研究(开题报告+论文)60、(英语毕业论文)从功能对等理论看《哈利波特》小说中魔法生物名的翻译(开题报告+论文+文献综述)61、(英语毕业论文)从唐诗不同译本看数字词汇翻译得与失62、(英语毕业论文)分析《玫瑰色茶杯》中的女性主义63、(英语毕业论文)通过《推销员之死》探究现代人生存困境问题64、(英语毕业论文)The Interpretation to Captain Ahab in Moby Dick through Abnormal Psychology65、(英语毕业论文)意译在广告英语翻译中的重要性探析(开题报告+论文)66、(英语毕业论文)从Salsa舞解析墨西哥人的性格(开题报告+论文)67、(英语毕业论文)礼貌原则视角下奥巴马演讲技巧的分析(开题报告+论文)68、(英语毕业论文)The Inconsistencies between Margaret Mitchell’s Gone with the Wind and Alexandra Ripley’s Scarlett69、(英语毕业论文)论《牧师的黑面纱》中的宗教讽刺70、(英语毕业论文)对非英语专业大学生英语自主学习能力的调查(开题报告+论文+文献综述)71、(英语毕业论文)中美商务英语信函的对比研究(开题报告+论文+文献综述)72、(英语毕业论文)从女性主义视角解读《飘》中斯嘉丽•奥哈拉的性格特征(开题报告+论文)73、(英语毕业论文)少儿英语学习中的情感因素分析(开题报告+论文+文献综述)74、(英语毕业论文)General Principles and Features of Legal English Translation75、(英语毕业论文)哥特元素在《宠儿》中的运用(开题报告+论文)76、(英语毕业论文)从目的论角度研究法国香水网络广告语的汉译本的语言特征77、(英语毕业论文)英汉视觉动词概念隐喻的对比研究(开题报告+论文+文献综述+外文翻译)78、(英语毕业论文)A Comparative Study of Feminism in Jane Eyre and Wuthering Heights(开题报告+论文+文献综述)79、(英语毕业论文)功能对等视角下记者招待会古诗词翻译策略研究(开题报告+论文)80、(英语毕业论文)儿童语言习得关键期假说的教育语言学重估(开题报告+论文)81、(英语毕业论文)从《红楼梦》两个译本论归化翻译和异化翻译(开题报告+论文+文献综述)82、(英语毕业论文)《尤利西斯》与《春之声》中意识流手法的不同83、(英语毕业论文)分析《悲惨世界》中冉•阿让的人物形象84、(英语毕业论文)《红楼梦》两个英译本(杨译本和霍译本)诗词翻译对比赏析85、(英语毕业论文)A Comparative Study on Gratitude Expressing Approaches of Chinese and Western Relatives(开题报告+论文+文献综述)86、(英语毕业论文)《白鲸》主人公亚哈的悲剧性格分析(开题报告+论文+文献综述)87、(英语毕业论文)The Use of Body Language in Teaching88、89、(英语毕业论文)《雾都孤儿》中的善与恶(开题报告+论文+文献综述)90、(英语毕业论文)《月亮与六便士》中查尔斯•思特里克兰德的追寻自我91、(英语毕业论文)中国英语与中式英语的对比研究——从英汉民族思维差异的角度92、(英语毕业论文)《鲁滨逊漂流记》“星期五”被殖民化分析(开题报告+论文)93、(英语毕业论文)英汉委婉语跨文化对比研究(开题报告+论文)94、(英语毕业论文)A Study on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Functions of English Euphemism(开题报告+论文+文献综述)95、(英语毕业论文)英语国家姓氏文化研究96、(英语毕业论文)从时代背景看《唐璜》中个人主义到人道主义的升华97、(英语毕业论文)Study on Translation Methods of Colour Words in Chinese and English Literary Works98、(英语毕业论文)英汉习语翻译中文化意象的转换(开题报告+论文+文献综述)99、(英语毕业论文)超越和世俗——对《月亮和六便士》中Strickland和Stroeve的对比分析(开题报告+论文+文献综述+外文翻译)100、(英语毕业论文)中西方悲剧爱情故事折射出的文化差异—《穆斯林的葬礼》与《荆棘鸟》之比较(开题报告+论文+文献综述)101、(英语毕业论文)浅析小说《教父》中教父的心理转变及其成因(开题报告+论文+文献综述)102、(英语毕业论文)从目的论的角度比较研究《茶馆》的两个英文译本(开题报告+论文)103、(英语毕业论文)从《厄舍古屋的倒塌》看爱伦坡写作的哥特式风格(开题报告+论文)104、(英语毕业论文)中小学英语词汇教学法探讨105、(英语毕业论文)论《宠儿》中的美国黑人女性的悲剧成长(开题报告+论文+文献综述)106、(英语毕业论文)《蝇王》中的象征(开题报告+论文+文献综述)107、(英语毕业论文)文化交际视野下的语用失误分析(开题报告+论文+文献综述)108、(英语毕业论文)浅析澳洲英语词汇文化的特色(开题报告+论文)109、(英语毕业论文)析《麦田里的守望者》霍尔顿•考尔菲德的性格特征(开题报告+论文+文献综述)110、(英语毕业论文)浅论《黑天鹅》电影的象征手法运用(开题报告+论文)111、(英语毕业论文)从文化差异透视女性的不同命运—薛宝钗与韩美兰对比研究112、(英语毕业论文)解析电影《黑暗骑士》中的美国个人英雄主义(开题报告+论文) 113、(英语毕业论文)女性主义视角下《傲慢与偏见》的情态意义解读114、(英语毕业论文)英语动结式V+PP的语义整合研究(开题报告+论文+文献综述+外文翻译)115、(英语毕业论文)《月亮与六便士》中查尔斯•思特里克兰德的追寻自我116、(英语毕业论文)迷失的童年——从成长小说的角度解读伊恩•麦克尤恩的《蝴蝶》(开题报告+论文+文献综述)117、(英语毕业论文)On Dual Personality in Dr. Jekyll and Mr. Hyd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Freud's Psychoanalytic Theory(开题报告+论文+文献综述)118、(英语毕业论文)通过《喧哗与骚动》中三兄弟各自对于凯蒂的叙述分析三人各自性格特征119、(英语毕业论文)论《远离尘嚣》中女主人公的悲剧原因(开题报告+论文+文献综述)120、(英语毕业论文)功能对等理论视角下英语言语幽默的翻译—以《老友记》为例(开题报告+论文)121、(英语毕业论文)《一位女士的画像》伊莎贝尔婚姻悲剧的原因分析122、(英语毕业论文)《月亮与六便士》中查尔斯•思特里克兰德的追寻自我123、(英语毕业论文)从奥运菜单看中式菜肴英译名规范化程度(开题报告+论文)124、(英语毕业论文)从《时时刻刻》看三种不同身份的女性与现实的抗争(开题报告+论文+文献综述)125、(英语毕业论文)从动物习语分析、比较中美文化(开题报告+论文)126、(英语毕业论文)莎士比亚《李尔王》中的女性角色塑造127、(英语毕业论文)童话世界里的诗意与纯美—赏析奥斯卡王尔德的《夜莺与玫瑰》(开题报告+论文)128、(英语毕业论文)文化语境视域下英语习语的汉译研究(开题报告+论文)129、(英语毕业论文)《月亮与六便士》中查尔斯•思特里克兰德的追寻自我130、(英语毕业论文)目的论视角下新闻标题汉译英研究(开题报告+论文)131、(英语毕业论文)《月亮与六便士》中查尔斯•思特里克兰德的追寻自我132、(英语毕业论文)On Aestheticism in Oscar Wilde's The Picture of Dorian Gray(开题报告+论文)133、(英语毕业论文)电影字幕汉译的归化与异化134、(英语毕业论文)《蝴蝶君》中两位主角的心理冲突135、(英语毕业论文)Influence of Cross-Cultural Differences on the Translation of Chinese and English Idioms136、(英语毕业论文)米字旗下的荣耀与忐忑——论维多利亚时代英国人的社会价值观(开题报告+论文)137、(英语毕业论文)初中英语语法教学之我见138、(英语毕业论文)论中国古典诗歌意象和意境英译——基于萨皮尔-沃夫假说139、(英语毕业论文)《名利场》的女性主义解读(开题报告+论文)140、(英语毕业论文)论《梅丽迪安》中主人公梅丽迪安的觉醒(开题报告+论文+文献综述)141、(英语毕业论文)浅谈《鲁滨逊漂流记》中现实主义元素142、(英语毕业论文)超越和世俗——对《月亮和六便士》中Strickland和Stroeve的对比分析(开题报告+论文+文献综述+外文翻译)143、(英语毕业论文)顺应论视角下的电影片名翻译(开题报告+论)144、(英语毕业论文)中国文化特色词汇的音译与中国文化的传播145、(英语毕业论文)从女性主义角度浅析简•爱的婚姻观(开题报告+论文)146、(英语毕业论文)商务英语评论中的态度意义分析147、(英语毕业论文)论《小妇人》的叙事技巧(开题报告+论文)148、(英语毕业论文)从动态对等角度分析中国旅游景点名称英译——以中国庐山网为例149、(英语毕业论文)高中英语新课标在xx中实施情况调查与分析(开题报告+论文)150、(英语毕业论文)霍克斯《红楼梦》英译本中委婉语的翻译策略研究(开题报告+论文)151、(英语毕业论文)《野性的呼唤》中巴克的性格形成过程分析152、(英语毕业论文)浅析《我们共同的朋友》中的象征手法(开题报告+论文+文献综述)153、(英语毕业论文)《月亮与六便士》中查尔斯•思特里克兰德的追寻自我154、(英语毕业论文)中西方文化差异在初中英语词汇教学中的体现155、(英语毕业论文)电影《美丽心灵》男主人公形象分析(开题报告+论文+文献综述)156、(英语毕业论文)消极浪漫主义和积极浪漫主义——华兹华斯和雪莱的比较研究157、(英语毕业论文)《乞力马扎罗的雪》中概念隐喻分析(开题报告+论文)158、(英语毕业论文)女性主义视角下《白象似的群山》与《莳萝泡菜》中男性形象的对比研究(开题报告+论文+文献综述)159、(英语毕业论文)语境顺应视角下英语情景喜剧中幽默字幕翻译--以《生活大爆炸》为例(开题报告+论文)160、(英语毕业论文)功能对等理论下的英语动物习语翻译(开题报告+论文)161、(英语毕业论文)从《老人与海》看海明威小说中的英雄式人物的刻画162、(英语毕业论文)形合与意合对比研究及翻译策略163、(英语毕业论文)Effects of First Person Narration on Thematic Expression in Araby 164、(英语毕业论文)由女性“奴性”潜意识解析玛利娅姆多舛命运(开题报告+论文)165、166、(英语毕业论文)从《肖申克的救赎》看体制化对个人的影响167、(英语毕业论文)高中英语写作作业的反馈及实施效果168、(英语毕业论文)从关联翻译理论看《圣经》汉译过程中的关联缺失(开题报告+论文+文献综述)169、(英语毕业论文)Comparative Studies on Metaphors with Animal Images inChinese and English(开题报告+论文)170、(英语毕业论文)从电影《国王的演讲》看平民情结(开题报告+论文)171、(英语毕业论文)论凯特•肖邦《觉醒》中的女性主义172、(英语毕业论文)中英花卉隐喻下的情感叙事对比研究(开题报告+论文)173、(英语毕业论文)功能对等理论视角下《越狱》字幕翻译的研究(开题报告+论文)174、(英语毕业论文)英语电影对白汉译175、(英语毕业论文)《抽彩》和《蝇王》的艺术魅力比较(开题报告+论文)176、(英语毕业论文)从许渊冲的“三美论”看唐诗中的典故翻译(开题报告+论文+文献综述+外文翻译)177、(英语毕业论文)目的论在英语儿歌翻译中的应用(开题报告+论文+文献综述+外文翻译)178、(英语毕业论文)旅游翻译中的文化差异和处理策略(开题报告+论文+文献综述)179、(英语毕业论文)浅论《洛丽塔》主人公悲剧命运的根源(开题报告+论文)180、(英语毕业论文)论中西文化中家庭观念的差异(开题报告+论文+文献综述)181、(英语毕业论文)《了不起的盖茨比》的叙事技巧分析182、(英语毕业论文)《月亮与六便士》中查尔斯•思特里克兰德的追寻自我183、(英语毕业论文)《绝望的主妇》中的中产阶级女性独立意识的研究(开题报告+论文)184、(英语毕业论文)An Analysis of English Euphemisms Used in Literary Works185、(英语毕业论文)《月亮与六便士》中查尔斯•思特里克兰德的追寻自我186、(英语毕业论文)《月亮与六便士》中查尔斯•思特里克兰德的追寻自我187、(英语毕业论文)《月亮与六便士》中查尔斯•思特里克兰德的追寻自我188、(英语毕业论文)《劝导》中安妮•艾略特的道德判断(开题报告+论文+文献综述)189、(英语毕业论文)《爱玛》中女性主义的双重复写——论个人意识与阶级意识的冲突190、(英语毕业论文)Effects of Chinese Culture on Promotion of Automobiles--Traditional Cultural Elements191、(英语毕业论文)On the Linguistic Features of English and Chinese News Headlines192、(英语毕业论文)《月亮与六便士》中查尔斯•思特里克兰德的追寻自我193、(英语毕业论文)《月亮与六便士》中查尔斯•思特里克兰德的追寻自我194、(英语毕业论文)论企业国际化中的品牌翻译开题报告+论文( )195、(英语毕业论文)分析托马斯•哈代对西奥多•德莱塞的文学影响196、(英语毕业论文)高中英语听力课中的文化教学(开题报告+论文+文献综述)197、(英语毕业论文)英汉语中恐惧隐喻的认知分析(开题报告+论文+文献综述+外文翻译)198、(英语毕业论文)对《老人与海》中圣地亚哥的性格分析199、(英语毕业论文)电影《功夫熊猫》中美文化融合现象分析(开题报告+论文) 200、(英语毕业论文)从奈达的动态对等理论比较研究《德伯家的苔丝》的两个中文译本(开题报告+论文+文献综述)。
开题报告《永别了,武器》
本科毕业论文开题报告学生姓名柯海燕所在院系外语系所在班级1004 指导教师池欢学生学号2010303010422 专业方向英语开题时间2014/02/25 导师职称讲师论文题目War and Love: A Brief Analysis of A Farewell to Arms 文献综述:一. . 研究目的和意义:研究目的和意义:1.1.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海明威是“迷惘的一代”的代表作家,其作品《永别了,武器》是公认的一部以战争为题材的杰出的小说,是美国20世纪优秀的现实主义长篇小说之一。
此书以第一次世界大战为背景,以战争和爱情为主线,阐述了作者对战争的看法和态度。
这部小说因反对战争的鲜明主题和成熟的艺术技巧而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小说虽然主题是反对战争,但也是一部爱情悲剧。
小说主要通过描写主人公亨利和凯瑟琳在战乱时期的爱情悲剧来表达对战争的极度厌恶之情。
战争带来了灾难,带来了痛苦。
本文主要探讨的是该著作中对战争和爱情的叙述所体现的反战厌战主题。
本文主要分析小说中战争给主人公带来的态度变化和爱情的发展变化,以及作品表现出的反战主题。
并对其中的主要人物形象作出简要的解读,有助于理解文学作品的背景与内涵。
2.2.研究意义:研究意义: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人类历史上的一次空前的浩劫,是典型的非正义的帝国主义战争。
此次战争对美国文学有着深远的影响,其中“迷惘的一代”就是一战后逐渐形成的一种新的文学流派,这些作家对战争充满了厌恶和恐惧,但又找不到思想出路。
他们不相信资产阶级虚妄的道德标准,常常按自己的本能和观感行事。
海明威是“迷惘的一代”的代表作家。
他到欧洲打过仗,负过重伤,在战场上的亲身经历使他对战争带给人们的创伤和苦痛有着深刻的体验和感受。
海明威当时对待战争的态度,海明威当时对待战争的态度,像其他反战作家一样,像其他反战作家一样,像其他反战作家一样,只限于厌恶、只限于厌恶、只限于厌恶、逃避与诅咒。
逃避与诅咒。
英文毕业论文 开题报告
英文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英文毕业论文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和意义随着全球化的加速和国际交流的不断深化,英文教育在中国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越来越多的学生选择在大学期间进行英文毕业论文的写作,以提升自己的英文能力和学术素养。
本文的研究目的是探讨英文毕业论文的写作过程和技巧,帮助学生更好地完成自己的毕业论文。
二、研究目标和内容本文的研究目标是分析英文毕业论文的写作过程,并提供一些实用的写作技巧和建议。
具体内容包括如何选择合适的研究主题、如何进行文献综述、如何撰写论文提纲、如何进行实证研究和数据分析、如何撰写论文结论等。
三、研究方法和步骤本文采用文献综述和实证研究相结合的方法。
首先,通过查阅相关文献,了解英文毕业论文的写作规范和要求。
其次,对已完成的英文毕业论文进行案例分析,总结出一些常见的写作技巧和问题。
最后,通过问卷调查和实证研究,收集学生在英文毕业论文写作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挑战,以及他们对于写作技巧和建议的反馈意见。
四、预期结果和影响通过本文的研究,预期可以得出一些关于英文毕业论文写作的实用经验和建议,帮助学生更好地完成自己的毕业论文。
这对于提升学生的英文写作能力、培养学术思维和提高论文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
此外,本文的研究结果还可以为英文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
五、研究计划和进度安排本文的研究计划分为以下几个阶段:1. 阶段一:收集相关文献,了解英文毕业论文的写作规范和要求。
预计完成时间为一个月。
2. 阶段二:对已完成的英文毕业论文进行案例分析,总结出一些常见的写作技巧和问题。
预计完成时间为两个月。
3. 阶段三:设计问卷调查和实证研究,收集学生的反馈意见和建议。
预计完成时间为一个月。
4. 阶段四:整理和分析研究数据,撰写论文。
预计完成时间为两个月。
5. 阶段五:修改和完善论文,准备答辩。
预计完成时间为一个月。
六、研究的局限性和不足之处本文的研究仍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和不足之处。
首先,由于时间和资源的限制,本文只能对英文毕业论文的写作过程进行初步的探讨,无法涵盖所有的写作技巧和问题。
英语专业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英语专业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英语专业毕业论文开题报告1开题报告是提高选题质量和水平的重要环节,是当学生确定毕业论文选瓜方向后,在调查研究墓础上撰写的报请学校批准的选题计划.它主要说明这个课压为何应该进行研究,自己拥有何种条件进行研究以及准备如何开展研究等问题,也可以说是对课题的论证和设计.指导教师应该认真引导学生写好开瓜报告,向学生阐述撰写开题报告的重要意义,并通过开月报告对学生的整个论文情况进行宏观的把握.那么如何指导英语专业学生写好开理报告,我将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体会。
1、创新选题、合理定题进行开题报告写作的首要工作是指导学生进行选题,确切的说是进行论文方向的选择.这是正式书写开题报告前不可或缺的准备工作,是教师和学生都应该予以重视的重要环节.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会逐步对自己课月的研究方向渐渐清晰,脉络更加分明.确定论文写作方向一般有两种方式:"由面及点式"和"由点及面式".这是两种截然相反的选题思考过程.作为英语专业的学生,他们的选题方向主要有:语言学方向,翻译方向,文化方向,文学方向和教学法方向.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先选择一个大的方向,最终确立题目,这就是所谓的"由面及点式"的选题思路.例如,学生首先可以确定自己选越方向为文学,然后,在众多英美文学作品中选择自己比较熟悉和感兴趣的《简爱》,最后通过材料搜集、调查研究,找到自己的学术兴奋点,并最终确立题目《分析海伦的性格特征》。
比如说学生可以先选择《简爱》这部作品,然后确立写作方向.如果对作品语言分析,修辞特点分析,则可划分到语言学方向;如果是对其电影版本的台词翻译进行分析,那划分到了翻译方向:还可以通过这部作品分析中西方爱情观或中西方女性独立惫识,这就归为文化方向.这种"由点及面式"的选择思路往往比较适合平时学习注愈积累、善于思考的学生.这类学生在学习中往往普于发现间理和解决问瓜,具有一定的创新意识和问题意识.指导得当再加上学生自身的努力,往往会写出比较优秀的毕业论文。
厄内斯特·海明威短篇小说主题的多样性的开题报告
厄内斯特·海明威短篇小说主题的多样性的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厄内斯特·海明威(Ernest Hemingway)生于1899年,是美国文学史上最著名的作家之一,被誉为“现代派文学的代表人物”。
他的小说以简洁、干练的笔法、挥洒自如的章法和深刻的意境而著称,在世界文学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海明威短篇小说作品集是其文学作品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作品中的多样性主题备受研究者的关注。
海明威短篇小说作品不仅宏观上形成了一个大的时代背景,从他的作品群体中可以看到对自然、人生、爱情、战争等不同主题的关注与运用。
在这些小说中海明威描绘了各种人生经历以及其产生的矛盾和冲突,通过简明扼要的描写和精湛的表现手法,向读者展现了他独特的人生哲学和丰富的内心世界,也带给读者强烈而深刻的思考。
二、研究意义1. 对文学史的启示:通过对海明威的作品进行研究,可以清晰看到当时现代主义运动的文学风格和思想,间接地推动当时文学的发展。
2. 对文学理论的提升:通过对海明威多元主题的研究,能够丰富文学理论的内容,对文学类型的发展以及不同文学流派的产生具有启示与参考作用。
3. 对人类生存的启示:通过对海明威的作品进行研究,可以深入理解人类生活中所面临的现实和精神困境,从而产生更加深入的人生反思。
三、研究内容本研究的主要目的在于探索海明威短篇小说中的多样性主题,诠释不同主题中所含有的普世愿望和价值观念。
具体来说,将结合实例,分别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具体研究:1. 现代主义文学的特点及海明威的代表性质。
2. 海明威短篇小说的多样性主题分析与文本解读。
3. 不同主题下的人物塑造和情节构造分析。
4. 多样的主题表达所蕴含的丰富情感和深刻思想。
四、研究方法本研究将采用对海明威的文献资料和其代表作进行逐字逐句的阅读与分析,通过扎实的文本研究,逐步分析海明威的创作特色和文学意义。
同时,也将运用文学批评学、文学史学等相关学科的理论与方法,来深化对应研究对象的思想内涵的认识。
海明威小说的叙述艺术与策略的开题报告
海明威小说的叙述艺术与策略的开题报告导言:海明威(Ernest Hemingway)是美国文学史上最著名的作家之一,他的小说以简洁、干练、精练、深入人心的特点而著名。
海明威的写作风格和叙述艺术极具特色,深受广大读者和文学爱好者的喜爱和推崇。
在海明威的小说中,叙述艺术和策略是相互交融的,动静分明、情感真切,使读者产生了极大的共鸣。
本文将从叙述艺术和策略两个方面阐述海明威小说的魅力。
一、叙述艺术海明威小说的叙述艺术以简洁、干练、精练、深入人心的特点而著名。
他的写作风格独特,常常采用简洁的语言,将情景和情感表现得非常深刻。
同时,他的叙述也善于运用象征、暗示、留白等手法,通过简略而深刻的叙述来传达更深层次的含义。
海明威在小说中深入描绘了人物心理、感情和行为,往往通过对细节的描写来表达更加深入的思想。
海明威小说中叙述的时间和空间也都非常具备叙事的特点。
他在小说中运用了时间和空间的交错和折叠,形成了时间上的穿插与空间上的叠合。
例如在《老人与海》中,作者通过让故事的主要情节发生在海洋上,组织了有限而富有韵律感的空间,把老人的孤独感、看待生死问题的态度等通过简约而深刻的叙述表达出来。
二、策略海明威小说的策略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1. 色彩象征在海明威小说中,色彩象征是一种极为突出的表达方式,它往往能够帮助读者深入理解作品的主题和思想。
例如在《老人与海》中,作者通过对大海、天空和鱼的颜色的描绘,恰当地交错运用了各种色彩的表现方式。
蓝色给人以广阔、深沉的感觉,黑色则暗示着死亡、寂静和恐怖,红色被赋予了希望、温暖和最后的胜利等极其深刻的含义。
2. 省略句式海明威小说的另一个特点是省略句式。
他在笔下留出了许多空白,不多言语,不注释,引导读者自行情感认知。
例如在《丧钟为谁而鸣》中,第一段就是一句很长的问句:“丧钟为谁而鸣?”这个问句用省略的方式引出了整个故事的基调,而作者恰恰是以逼迫读者去寻找答案,才使得这部小说呈震撼人心之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题目:The Textual Analysis of Nada inHemingway's A Clean Well-Lighted Place 学生姓名:学号:专业:英语指导教师:2011年3月6日论文题目:The Textual Analysis of Nada in Hemingway'sA Clean Well-Lighted Place一、选题背景:厄内斯特.海明威是美国著名的现代作家。
他的作品主要是描写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的社会状况,其主题主要是战争给人们带来的“虚无迷失”以及“重压之下保持尊严。
这里以他的短篇小说“一个干净明亮的地方”为代表来进行分析,小说通过一个环境干净明亮的咖啡馆里两个侍者之间的对话来反映社会中普遍存在的“虚无”,旨在说明在浑浊的社会中,人们需要一个干净明亮的地方来逃避虚无,寻找心灵的安息之所,但象征这个避风港的安息之所咖啡馆也仅仅是暂时的,因为它总有打烊的时候。
到最后,人们还是会孤独地回到黑暗中去,面对虚无,体会虚无。
上述内容大致为各个评论家对这篇小说的分析的精华所在。
本论题笔者将从语篇分析这一角度对这篇文章进行分析评论。
语篇分析是一门新兴的尚未定性的学科,我们可以通过分析语篇功能的各系统来预测语篇的语境,最终得出语篇的主题意义。
由于本论题的研究对象来自于海明威的一篇小小说。
这篇小说一个显著特点就是运用了大量的人物对话,通过文中人物之间对话及一些其他信息来反映文章的主题。
因此,在这里应用语篇分析这一分析方法,通过对文章中人物对话,语言描写来的分析来得出文章的中心思想“虚无”。
二、选题意义长期以来关于海明威的短篇小说《一个干净明亮的地方》的评论的分析有不少。
虽然是从不同的角度分析,但都反映了海明威作品的一个主要思想“虚无”。
在海明威笔下的世界里,虚无是一个很泛滥的东西,人们在巨大的社会变化中迷失了自己,生活变得虚无飘渺。
笔者在这里同样继承前面分析者对这篇小说研究的所达成的一致的成果,即它所反映的“虚无主义”。
本选题首先通过对这片短篇小说的分析,来加深对“虚无”的了解,了解海明威对当时社会现状的描写。
其次,与以往的分析方式不同,笔者从语言的角度来考虑,着重从小说中人物对话的话语中以及对环境描写的言语上来分析其中的内涵意义。
在故事情节与环境的大致分析上,前面的分析着已经做到全面深刻。
但笔者认为,贯穿在整个故事情节当中的两个侍者的谈话并没有得到充分的分析,而谈话部分又恰是文章的重点所在。
众所周知,海明威的作品向来避繁就简,他一贯主张的冰山原则正是这个意思,即文章中尽量不使用多余的词藻。
人们看到的每一个字词都有他隐含的深层意义,所以想要理解海明威的作品应当仔细研读他作品的每一字,每一词。
鉴于评论界在对海明威的作品乃至整个文学作品世界的评论分析中从语言这一角度分析考虑的还不够完善,笔者通过在语言方面深入研究海明威的这篇《一个干净明亮的地方》,来引导创作者进一步探讨海明威作品中的“虚无”主义,进而掌握从语言角度分析文章这一原理的实际应用技巧,进行更好的文学评论。
三、文献综述(本选题在国内外研究的现状):(一)语篇分析文学作品语篇分析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学科,其中所涉及到的一些方法,已被很多学者应用到教学的各个方面,例如阅读和翻译。
在对文学作品进行分析时,使用语篇分析这一方法是指运用语篇分析中的一些理论和方法,并举出具体实例,针对衔接与连贯、语境、语篇的指向性,书面语篇的表现形式、实体形式和叙事时态、会话的合作原则对作品进行更清晰的阐述。
一般情况下我们在分析文学作品时,往往注重于语篇外部层面的分析,如文学作品流派介绍,文学作品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作家的写作风格,等等。
这些分析可以使读者对作品产生一个大致的了解,但要真正分析一部文学作品,还应在联系上述各个方面的基础上,对作品的语言进行全面的分析。
而在对作品语篇分析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就会对语篇的语意生成过程,如作者的个人风格,时代背景和言语体裁等进行分析阐述,从而使读者对作者所要分析的文学作品有全面的理解。
笔者认为对海明威的这篇短篇小说“一个干净明亮的地方”从语篇分析这一角度分析是很简单有效地方法。
因为在这篇文章中,海明威省略掉了所有尽可能省略的东西,即便是作者本人也很少发表意见,添加评论等,而是通过故事中两个咖啡店侍者的对话来表达主题。
因此对这篇文章采取语篇分析的过程中,对作者的写作背景,故事的发生年代等进行阐述,既了解了小说所讲述的故事本身,同时又了解了海明威生活的时代背景等一系列与故事相关的因素。
(二)对海明威作品语言的分析海明威曾在《午后之死》一书中写道:“如果一位散文作家对于他想写的东西心里有数,那么他可以省略他所知道的东西,读者呢,只要作者写的真实,会强烈地感觉到他所省略的地方,好像作者已经写出来似的。
冰山在海里移动很庄严宏伟,这是因为它只有八分之一露在水面上。
”海明威就是根据“冰山”原理来创作他的作品,形成他别具一格的艺术特色。
例如在他的短篇小说”印第安营地”中,当尼克听到产妇疼得尖叫时,他对爸爸说:“哎,爸爸你能不能给他吃点药,让她不这么叫行吗。
”这段话初读起来可能让人觉得平淡无奇,但若仔细品味,就能体会到尼克的善良。
又如在他的这篇文章中,当年轻侍者问年长侍者老年顾客为何自杀时,年长侍者说“没事”“他有很多钱”。
这两句回答,乍一看确实令人对老年顾客的自杀行为感到匪夷所思。
但若仔细推敲,即使拥有很多的钱财,老年顾客也无法感到生活的乐趣,只有自杀以结束人生,可见生活对于他来说是多么空虚无聊。
在这里表面上看似乎年长侍者无法解释老年顾客自杀的原因,因为他有钱,但实际上这句话本身就是老年顾客自杀的原因:钱再多也无法排解生活中的空虚与寂寞。
以上两个例子恰如其分的印证了海明威的冰山原则:读者读到的永远只是文字的表面意思,在这些表面意思下,隐藏着文章真正的意义。
(三)对海明威短篇小说《一个干净明亮地方》的分析海明威的这篇小说《一个干净明亮的地方》一方面向来被人们认为是其虚无主义的代表作之一。
所以尽管中外学者从不同的角度来分析对这篇小说,但其都有一个相同点,就是对小说中所包含的“虚无主义”的分析。
陶洁在她的《美国文学选读》中从这篇小说的故事情节的发展,环境描写以及人物心理上来对这篇文章进行分析。
她指出故事的重要主题“虚无”存在于老年顾客,青年侍者及中年侍者每一个人的生活中。
咖啡馆象征了人们逃离黑暗现实避难所,人们都需要一个干净明亮的地方来逃避心灵的孤单。
但咖啡馆也仅是暂时的,人们最终会回到现实中去,面对无边的虚无。
范革新在其编写的《美国短篇小说赏析》中对这片小说进行了分析,他指出海明威“是少数几位能用语言来绘画的艺术家”。
在这里他对文章中的具有描述性的段落进行分析,指出字面意思下文章所描绘的另一幅图景。
另一方面,这篇小说语言的简洁是被人们所公认的,在这篇小说中,海明威继续他的冰山原则,将简单主义发挥到了及至。
“《一个干净明亮的地方》不是通过传统的叙述﹑抽象的描摹﹑冗长的说明和主观的议论,而是通过自然﹑生动﹑简洁的对白陈述故事,表达感情,阐明主题。
”(王文琴)四、本选题研究的重点、难点/创新点本文的重点有两个,即海明威作品中的虚无主义和从语言角度来分析文学作品。
这两点在文中相辅相成,也就是从语言角度来分析虚无主义。
如果脱离了语言只是空泛的大谈虚无主义,那么本文也将变得和这篇小说的主题一样“虚无”。
在这里,笔者从文章中描写人物的对话及场景的语言来分析,做到逐句考虑,仔细研究其中的深刻含义。
而难点在于如何做到准确理解文章中语言的深刻含义,这样才能另辟蹊径从语言方面去考虑文章的内涵意义,使读者从语言方面去深刻体会文章中包含的“虚无主义”.五、论文的结构及简要说明1.引言论述海明威作品中的虚无主义,从而引出本课题的研究重点,选题意义,简要说明本文的文章结构和布局。
2.文献综述2.1 海明威的虚无主义2.2 对海明威作品语言的分析2.3 对海明威短篇小说《一个干净明亮地方》的分析3.研究方法3.1 研究对象3.2 数据收集3.3 研究步骤4.研究结果5.结论六、研究方法本论文将采取定性研究方法。
结合国内外对海明威作品中虚无主义的研究现状以及借鉴从语言角度分析文学作品所取得的成果,从文章的语言方面来分析研究海明威在《一个干净明亮的地方》这篇短篇小说中所要传达的内涵意义“虚无”。
着重从人物本身对话的话语中及对故事情节,周围环境等这些个“八分之一”语言描写上来分析这些文字表面意思所隐藏的八分之七的深层含义,深刻的领会文章中所表达的“虚无主义”。
七、参考文献[1]Cowley,M.[马尔科姆·麦考利]。
2006《流放者归来》。
重庆:重庆出版社。
[2] Fan,G.[范革新]。
2006,《美国短篇小说赏析》。
北京:新华出版社。
[3]Huang,J.[黄家修]。
2007,《美国文学阅读与欣赏》。
武汉:武汉大学出版[4]Li,H.[李华田]。
2007,《厄内斯特·海明威作品导读》。
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
[5]Tao,J.[陶洁] 。
2007,《美国文学选读》。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6]Wang,W.[王文琴]。
1998,简约洗练,意义宏深——浅析《一个干净明亮的地方》[7] Chang,Y. [常耀信]。
2003,《美国文学简史》。
天津: 南开大学出版社。
[8] Liang,Y. [梁亚平]。
2006,《美国文学简介》。
上海: 东华大学出版社。
[9]Ren,F.[任逢振]。
2007,《美国文学大花园》。
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
[10]Song,Y.[宋元康]。
2007《美国文学导读》。
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
[11]Wang,L.[王蕾]。
2007《美国文学选读》。
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