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生理学复习重点总汇

合集下载

运动生理学重难点总结

运动生理学重难点总结

运动生理学重难点总结
引言
本文总结了运动生理学中的一些重难点,旨在帮助读者更深入
了解运动生理学的核心知识。

1. 肌肉收缩过程
- 肌肉收缩的三个阶段:兴奋-收缩-松弛
- 兴奋阶段:神经冲动到达肌肉纤维,释放神经递质,导致肌
肉收缩
- 收缩阶段:肌肉纤维的肌动蛋白交互作用,导致肌肉收缩
- 松弛阶段:神经冲动停止,钙离子回收,肌肉恢复原位
2. 有氧与无氧运动
- 有氧运动:需要氧气参与,能维持较长时间的运动,如长跑、游泳等
- 无氧运动:不需要氧气参与,能迅速产生能量,但持续时间
较短,如重量训练、短跑等
- 有氧运动主要通过氧化磷酸化生成ATP来提供能量
- 无氧运动主要通过糖酵解生成ATP来提供能量
3. 心血管系统的适应
- 运动可引起心肌肥厚和增强心肌收缩力
- 有氧运动可提高心血管系统的功能和耐力
- 运动时,心脏的容量和泵血量增加,心脏代谢增加
- 运动可降低血压、改善血脂,并提高血液循环效率
4. 筋骨适应
- 运动使骨骼更加密实,增强骨骼强度和抗压能力
- 运动可促进骨骼新陈代谢,提高骨密度,预防骨质疏松症
- 运动对骨骼的适应需要适度的负荷和持续的刺激
结论
运动生理学的重难点包括肌肉收缩过程、有氧与无氧运动、心血管系统的适应和筋骨适应等。

通过深入理解这些重要知识点,我们可以更好地指导和改善运动训练,提升运动能力和健康水平。

以上是对运动生理学重难点的简要总结,希望能为读者提供有益的参考。

考研体育学运动生理学复习重点

考研体育学运动生理学复习重点

考研体育学运动生理学复习重点运动生理学是体育学中的重要分支,研究人体在运动中的生理变化和调节机制。

对于考研学生来说,掌握运动生理学的复习重点,能够更好地理解运动的本质和运动对人体的影响,提高答题的准确性和深度。

本文将从细胞能量代谢、心血管生理学、肌肉生理学和运动训练适应性等方面介绍考研体育学运动生理学的复习重点。

一、细胞能量代谢细胞能量代谢是运动生理学的基础知识,主要包括三大能量系统:磷酸化合物能量系统、无氧酵解能量系统和有氧氧化能量系统。

1. 磷酸化合物能量系统磷酸化合物能量系统是人体在高强度、短时间运动中产生能量的主要途径。

它通过肌肉中的肌酸磷酸化反应,将肌酸和ATP转化为肌酸酸和ADP,释放出能量。

2. 无氧酵解能量系统无氧酵解能量系统是人体在中等强度、中等时间运动中产生能量的途径。

它通过糖酵解反应,将糖分解成乳酸来产生能量。

3. 有氧氧化能量系统有氧氧化能量系统是人体在低强度、长时间运动中产生能量的主要途径。

它需要氧气参与,通过氧化糖类、脂类和蛋白质来产生能量。

二、心血管生理学心血管生理学是研究心脏和血管的功能和调节机制。

考研体育学运动生理学中的心血管生理学重点主要包括心脏的构造和功能、血管的调节和心血管适应性等方面。

1. 心脏的构造和功能心脏是人体的重要器官,它由心房和心室组成,通过收缩和舒张来泵血。

了解心脏的构造和功能,对于理解心脏病理生理和运动对心脏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

2. 血管的调节血管的调节主要包括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两个方面。

神经调节主要由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控制,体液调节主要由血压和血容量调节系统参与。

3. 心血管适应性心血管适应性是指人体在长期运动训练过程中对心血管系统的调整和适应。

常见的心血管适应性包括心肌增厚、心肌肥大和心肌纤维数量的改变等。

三、肌肉生理学肌肉生理学是研究骨骼肌结构、功能和调节机制的学科。

考研体育学运动生理学中的肌肉生理学重点主要包括肌肉的结构、肌肉收缩和肌肉适应性等方面。

运动生理学复习重点

运动生理学复习重点

名词解释;1、能量代谢;生物体内物质代谢过程中所伴随的能量储存、释放、转移和利用,称为能量代谢。

2、生物能量学;3、磷酸原供能系统;对于各种生命活动而言,正常条件下组织细胞仅维持较低浓度的高能化合物。

这些高能化合物多数又以CP的形式存在。

CP释放的能量并不能为细胞生命活动直接利用,必须先转换给ATP。

ADP+CP——磷酸激酶ATP+C这种能量瞬时供应系统称为磷酸原供能系统或ATP-CP功能系统。

4、糖酵解供能系统;在三大营养物质中,只有糖能够直接在相对缺氧的条件下合成ATP,这一过程中葡萄糖不完全分解为乳酸,称为糖酵解。

5、有氧氧化供能系统;7、能量代谢的整合;8最大摄氧量;指在人体进行最大强度的运动,当机体出现无力继续支撑接下来的运动时,所能摄入的氧气含量。

9、运动节省化;系统训练后,完成相同强度的工作,需氧量及能源消耗量均减少,能量利用效率提高,即“能量节省化”10、消化;是指事物中所含的营养物质在消化道内被分解为可吸收的小分子物质的过程。

11、脂肪和类脂总称为脂类12、蛋白质主要由氨基酸组成。

13、物质分解释放能量的最终去路包括;细胞合成代谢中储存的化学能,肌肉收缩完成机械外功,转变为热能。

14、基础代谢是指人体在基础状态下的代谢。

6、基础代谢率;基础代谢是指人体在基础状态下的能量代谢。

单位时间内的基础代谢称为基础代谢率。

15、基础状态是指室温在20—25、清晨、空腹、清醒而又及其安静的状态,排出了肌肉活动、环境温度、食物的特殊动力作用和精神紧张等因素的影响。

16、甲状腺功能的改变总是伴有基础代谢率的变化。

简答一简述能量的来源与去路1、能量的来源糖;能量的主要来源,葡萄糖为主(70%以上)脂肪;能源物质主要的储存形式(30%),在短期饥饿时是机体的主要供能物质蛋白质;正常情况下很少作为能源物质,长期饥饿或极度消耗时才成为主要能量来源。

2、去路50%转化为热能维持体温,以自由能形式储存于ATP中,肌肉组织中还可以合成磷酸肌酸,当细胞耗能增加时还可以合成ATP。

运动生理学复习资料(精华整理版)

运动生理学复习资料(精华整理版)

生理学复习资料第一章生理学绪论第一节生理学的研究任务、方法和水平一、生理学的研究任务二、生理学的研究方法和水平1、研究方法是一门实验性科学,某些研究可在不损害健康的前提下对人体进行试验,也可在人群中进行测量和统计。

2、研究水平在完整的机体情况下,研究体内各个器官、系统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协调的规律,以及整体与环境之间的联系。

第二节生命的基本特征¥一、新陈代谢机体与其周围环境之间所进行的物质交换和能量转化的自我更新过程,称为新陈代谢,包括合成代谢(同化作用)和分解代谢(异化作用)两个方面。

二、兴奋性*是指机体感受刺激产生反应的特性或能力。

*阈强度是指刚能引起组织反应的最小刺激强度。

三、适应性机体对环境变化产生反应而适应环境的能力称为适应性(adaptability)。

第三节机体的内环境及稳态1.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

2.细胞外液成为细胞生存和活动的直接环境,称为机体的内环境,简称内环境。

3.这种内环境的理化性质保持相对的稳态状态,称为内环境的稳态(homeostasis)。

第四节人体生理功能的调节方式¥一、神经调节反射弧分为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五个部分。

二、体液调节是指体液中某些特殊的化学物质通过体液运输,对机体器官或组织细胞的功能活动进行调节的生理过程。

三、自身调节是指体内某些细胞组织或器官在不依赖于神经或体液调节情况下,自身对刺激产生的一种适应性反应。

相对其他调节方式,自身调节范围较小,灵敏度比较差。

四、生物节律五、人体生理功能调节的自动控制1.负反馈是指反馈作用与原效应作用相反,使反馈后的效应朝着原效应的相反方向变化。

2.前馈干扰信息通过监测装置对控制部分的直接调控作用称为前馈,条件反射就是前馈调节。

3.非自动控制系统第二章骨骼肌机能第一节肌纤维的结构一、肌纤维的结构¥*肌细胞:又称肌纤维,是肌肉的基本结构与功能单位。

肌细胞,分为肌腱与肌腹,肌腹又可分为肌束和肌外膜,肌束可进一步分为肌束膜和肌纤维(肌纤维可以进一步分为肌原纤维和肌内膜)。

运动生理学重点总结

运动生理学重点总结

运动生理学重点总结第一章骨骼肌的功能一、名词解释1.肌小节:两条Z线之间的结构,是肌纤维基本的结构和功能单位。

2.神经—肌肉接头:兴奋由神经传到肌肉的结构装置。

3.运动单位:一个X运动神经元和受其支配的全部肌纤维所组成的最基本的肌肉收缩单位。

二、简答题1. 简述肌肉兴奋收缩偶联的过程?答:肌细胞膜电变化为特征的兴奋过程和以肌丝滑行为基础的收缩之间的中介过程:(1)肌膜产生AP(动作电位),由横管传到三联管;(2)肌浆网中Ca2+的释放,使终池膜上的钙通道开放,终池内的Ca2+顺浓度梯度进入肌浆,触发肌丝滑行,肌细胞收缩;(3)肌质网对Ca2+的再回收,肌肉舒张。

2.简述骨骼肌收缩舒展的分子结构?答:兴奋——收缩耦联;肌丝滑行;骨骼肌舒张机制。

3.简述骨骼肌的收缩形式及相互间的区别?答:收缩形式:(1)向心收缩——肌肉收缩时,长度缩短的收缩。

(2)等动收缩——在整个关节运动范围内肌肉以恒定的速度,且肌肉收缩时产生的力量始终与阻力相等的肌肉收缩。

(3)离心收缩——肌肉在收缩时,肌力小于阻力,长度变长的收缩。

(4)超等长收缩——骨骼肌工作时光做离心式拉长,继而做向心式收缩的一种复合式收缩形式。

区别:同一块肌肉,在收缩速度相同的情况下,离心收缩可产生最大的肌力。

缩短收缩对机体主要起加速作用,拉长起减速作用,等长收缩起、、固定姿势作用。

4.简述肌纤维的分类及特点?答:(1)按收缩速度分类:快肌纤维、慢肌纤维(2)按肌纤维的颜色:白肌纤维、红肌纤维如果结合收缩速度来分:快缩白、快缩红、慢缩红(3)按肌肉收缩及代谢特点:快缩---糖酵解型、快缩氧化---糖酵解型、慢缩氧化型形态特点:快肌纤维直径较粗,含较多收缩蛋白,肌浆网也较发达。

快肌纤维有较大的神经元支配,神经纤维较粗,且传导速度较快。

慢肌纤维的毛细血管网较丰富。

慢肌纤维有较多的肌红蛋白,所以颜色呈红色。

慢肌纤维有较多的线粒体,且体积较大。

代谢特征:慢肌纤维中氧化酶活性高,有氧代谢能力强。

运动生理学重点知识归纳

运动生理学重点知识归纳
运动性疲劳的产生原因、判断指标、消除方法
运动性疲劳的生理机制及其对运动表现的影响
内分泌系统如何调节和适应运动需求,以及兴奋剂对内分泌的影响
第九章 感觉机能
视觉、听觉、前庭感觉、本体感觉在运动中的应用
各种感觉在运动中的作用及其与运动表现的关系
第十章 神经系统机能
反射、神经调节、中枢神经系统在运动中的作用
神经系统如何控制和协调运动行为
第十一章 运动技能
运动技能、运动动力定型、动作自动化
运动生理学重点知识归纳
章节
重点概念/知识点
简要描述
第一章 绪论
新陈代谢、兴奋性、应激性、适应性、体液调节
运动生理学的基础概念,理解生物体在运动中如何维持稳态
第二章 骨骼肌机能
动作电位、静息电位、“全或无”现象、兴奋-收缩耦联、阈强度、运动单位募集
骨骼肌作为运动的主要执行者,其生理机能对运动表现至关重要
第三章 血液
红细胞压积(比容)、内环境、碱储备、渗透压、等渗溶液、假性贫血、运动员血液
血液在运动中的运输、调节和适应功能
第四章 循环机能
心动周期、心率、心输出量、射血分数、心指数、心电图、动脉脉搏、血压
循环系统如何为运动提供充足的血液供应
第五章呼吸机能
胸内压、肺通气量、肺泡通气量、肺活量、时间肺活量、最大通气量、通气/血流比值
呼吸系统如何为运动提供必要的氧气并排出二氧化碳
第六章 物质与பைடு நூலகம்量代谢
物质代谢、能量代谢、基础代谢(率)、食物热价、氧热价、呼吸商、代谢当量
运动中能量的产生、利用和转化机制
第七章 肾脏机能
运动性蛋白尿、运动性血尿
肾脏在运动中的调节和适应,特别是与运动性蛋白尿和血尿相关的机制

大一运动生理学重点知识归纳

大一运动生理学重点知识归纳

大一运动生理学重点知识归纳一、运动生理学概述运动生理学是研究人体在运动过程中的生理变化和适应机制的学科。

它涉及到运动对心血管系统、肌肉系统、呼吸系统、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等的影响,以及运动对身体健康和适应能力的作用。

了解运动生理学的基本知识,对于我们正确进行运动锻炼、提高运动表现和预防运动损伤都非常重要。

二、心血管系统的适应1. 心血管系统是指心脏和血管组成的系统,它的主要功能是输送氧气和营养物质到身体各个部分,以及将代谢产物和二氧化碳排出体外。

运动可以使心脏发生一系列适应性改变,包括心肌增厚、心脏容量增大、心肌收缩力增强等,从而提高心脏的泵血能力。

2. 运动也可以改善血管的功能和结构,增加血管内皮细胞释放一氧化氮的能力,促进血管扩张,降低血压,预防心血管疾病的发生。

三、肌肉系统的适应1. 肌肉是人体最重要的运动器官,也是能量的主要消耗者。

通过长期的运动训练,肌肉可以发生一系列适应性改变,包括肌肉纤维类型的转变、肌肉截面积的增大、肌肉收缩力和耐力的提高等。

2. 运动还可以促进肌肉蛋白质的合成和降解,维持肌肉组织的正常代谢平衡,预防肌肉损伤和肌肉萎缩。

四、呼吸系统的适应1. 运动可以增加呼吸频率和深度,提高肺活量和呼吸肌肉的力量和耐力。

长期运动训练还可以增加肺泡表面积和弹性,改善气体交换,提高氧气的摄取和二氧化碳的排出能力。

2. 运动还可以增强呼吸肌肉的协调性和稳定性,提高呼吸肌肉的耐力,减轻呼吸困难的感觉。

五、神经系统的适应1. 运动可以改善神经系统的协调性和反应速度,提高运动技能和运动表现。

长期运动训练还可以促进神经元的再生和突触的形成,增强神经系统的可塑性和适应能力。

2. 运动还可以调节神经递质的合成和释放,增加神经递质的敏感性,改善情绪和睡眠质量。

六、内分泌系统的适应1. 运动可以促进内分泌系统的平衡,增加激素的分泌和敏感性,调节能量代谢和体液平衡。

2. 运动还可以降低胰岛素的抵抗性,提高胰岛素的敏感性,预防和控制糖尿病的发生。

考研体育学运动生理学重点知识梳理

考研体育学运动生理学重点知识梳理

考研体育学运动生理学重点知识梳理运动生理学是体育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支,研究人体在运动过程中的生理反应和适应规律。

考研体育学中对于运动生理学的要求也较高,因此有必要梳理出其中的重点知识,以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

一、能量代谢与运动能量1. 能量代谢的基本概念能量代谢是指人体在进行各种生理活动时所需要的能量,常用的能量单位是千卡(kcal)。

2. 运动能量的计算运动能量的计算可采用直接测定法、间接测定法和心率测定法等多种方法,其中间接测定法最为常用。

3. 运动中的能源系统运动时,人体主要依靠肌肉内的三个能源系统来提供能量,分别是ATP-CP系统、糖酵解系统和氧化系统。

4. 运动时的营养物质利用不同强度和持续时间的运动,人体会优先利用不同的营养物质来提供能量,通常依次是碳水化合物、脂肪和蛋白质。

二、心血管系统与运动1. 心血管系统的结构与功能心血管系统由心脏、血管和血液组成,主要功能是输送营养物质和氧气,排出代谢产物和二氧化碳。

2. 运动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运动可以使心血管系统得到锻炼和改善,增加心肌的收缩力和心血管系统的适应能力。

3. 运动心率与最大心率运动心率是指人体在运动过程中的心率变化,最大心率是指一个人在运动中能够达到的最高心率。

4. 运动与血压适度运动可以降低血压,预防和改善高血压病,但过度运动可能会导致短期内的血压升高。

三、肌肉力量与运动1. 肌肉结构与类型肌肉是人体最重要的运动器官,根据其结构和功能的不同可分为骨骼肌、平滑肌和心肌。

2. 肌肉力量的训练方法肌肉力量的训练可以通过负重训练、同心收缩和离心收缩等方式进行,其中负重训练是最为常用的方法。

3. 肌肉疲劳与恢复运动过程中,肌肉会出现疲劳现象,疲劳主要分为中枢性疲劳和周围性疲劳,适当的休息与营养摄入可以促进肌肉的恢复。

四、神经系统与运动1. 运动神经的概念运动神经是指控制肌肉运动的神经系统,包括中枢神经系统和外周神经系统。

2. 运动对神经系统的影响运动可以促进神经元之间的联系和信息传导,提高神经系统的反应能力和协调能力。

运动生理学复习重点

运动生理学复习重点

运动⽣理学复习重点第⼀章运动的能量代谢名词解释;1、能量代谢;⽣物体内物质代谢过程中所伴随的能量储存、释放、转移和利⽤,称为能量代谢。

2、⽣物能量学;3、磷酸原供能系统;对于各种⽣命活动⽽⾔,正常条件下组织细胞仅维持较低浓度的⾼能化合物。

这些⾼能化合物多数⼜以CP的形式存在。

CP释放的能量并不能为细胞⽣命活动直接利⽤,必须先转换给ATP。

ADP+CP——磷酸激酶ATP+C这种能量瞬时供应系统称为磷酸原供能系统或ATP-CP功能系统。

4、糖酵解供能系统;在三⼤营养物质中,只有糖能够直接在相对缺氧的条件下合成ATP,这⼀过程中葡萄糖不完全分解为乳酸,称为糖酵解。

5、有氧氧化供能系统;7、能量代谢的整合;8最⼤摄氧量;指在⼈体进⾏最⼤强度的运动,当机体出现⽆⼒继续⽀撑接下来的运动时,所能摄⼊的氧⽓含量。

9、运动节省化;系统训练后,完成相同强度的⼯作,需氧量及能源消耗量均减少,能量利⽤效率提⾼,即“能量节省化”10、消化;是指事物中所含的营养物质在消化道内被分解为可吸收的⼩分⼦物质的过程。

11、脂肪和类脂总称为脂类12、蛋⽩质主要由氨基酸组成。

13、物质分解释放能量的最终去路包括;细胞合成代谢中储存的化学能,肌⾁收缩完成机械外功,转变为热能。

14、基础代谢是指⼈体在基础状态下的代谢。

6、基础代谢率;基础代谢是指⼈体在基础状态下的能量代谢。

单位时间内的基础代谢称为基础代谢率。

15、基础状态是指室温在20—25、清晨、空腹、清醒⽽⼜及其安静的状态,排出了肌⾁活动、环境温度、⾷物的特殊动⼒作⽤和精神紧张等因素的影响。

16、甲状腺功能的改变总是伴有基础代谢率的变化。

简答⼀简述能量的来源与去路1、能量的来源糖;能量的主要来源,葡萄糖为主(70%以上)脂肪;能源物质主要的储存形式(30%),在短期饥饿时是机体的主要供能物质蛋⽩质;正常情况下很少作为能源物质,长期饥饿或极度消耗时才成为主要能量来源。

2、去路50%转化为热能维持体温,以⾃由能形式储存于ATP中,肌⾁组织中还可以合成磷酸肌酸,当细胞耗能增加时还可以合成ATP。

运动生理学考研要点整理

运动生理学考研要点整理

运动生理学考研要点整理一、运动及其形式分类- 运动的定义:生物体在正常思维、觉知、感觉控制下,执行机体机能增强及体能发展活动的能力表现。

- 运动形式分类:- 静态力运动:如挺举、引体向上等。

- 动态力运动:如跑步、跳跃等。

- 爆发力运动:如起跳、抛投等。

二、肌肉生理学- 肌肉结构和功能:- 肌肉结构:由肌原纤维束构成。

每束纤维由许多肌原纤维单元组成。

- 肌肉功能:提供机体力量,促进运动以及维持姿态。

- 肌肉收缩形式:- 筋膜肌:肌纤维同向排列,收缩范围大,力量大。

- 肌肉束:肌纤维呈螺旋状排列,收缩范围小,力量小。

- 肌纤维类型:- 慢肌纤维:运动时间长,产生能力小。

- 快肌纤维:运动时间短,产生能力大。

- 肌肉疲劳:- 周期性疲劳:每日运动后出现的疲劳。

- 累积性疲劳:在相同负荷下多次运动后出现的疲劳。

- 急性疲劳:在一次单次高强度负荷之后立即出现的疲劳。

三、能量代谢- 能量的来源:食物摄入。

- 能量的形式:ATP。

- 能量代谢分类:- 有氧代谢:使用氧气产生ATP。

- 无氧代谢:不使用氧气产生ATP。

- 无氧代谢分类:- 磷酸体系:运动时间短,产生ATP快。

- 糖解乳酸体系:长时间运动,产生ATP慢。

- 乳酸阈:血液中乳酸开始积累的阈值。

四、运动心理学- 运动动机:推动个体参与运动的心理原因。

- 自我效能感:个体完成某项任务的信念。

- 运动控制:个体控制自己运动行为的过程。

- 注意力:个体在不同运动情境下所集中、分散的心理过程。

五、其他- 运动强度划分:以最大心率为基础。

- 运动方案设计:以达成特定目标、满足某种需求为目标,科学安排运动量和运动强度。

运动生理学重点

运动生理学重点

1.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产生的机制①静息电位主要是K+外流所形成的电-化学平衡电位。

细胞膜在安静时,对K+的通透性最大,对Na+和CI-的通透性很小,而对A-几乎不通透。

因此,K+便顺着浓度差向膜外扩散,使膜外具有较多的正电荷。

膜内的A-虽有随K+外流的倾向,但因不能透过膜而被阻留在膜的内侧面,使膜内具有较多的负电荷。

这就造成膜外为正、膜内变负的极化状态。

②当细胞受刺激而兴奋时,Na+通道大量开放,膜对Na+的通透性突然增大并超过了对K+的通透性,于是细胞外的Na+便顺浓度差和电位差迅速内流,导致膜内电位急剧上升,即膜内负电位快速消失并转为正电位。

当膜内正电位增大到足以阻止由浓度差所推动的Na+内流时,Na+的净内流停止,形成了运动电位的上升支。

此时膜两侧的电位差即为Na+的平衡电位,其电位值与动作电位的峰值基本一致。

2.神经纤维上的动作电位如何传导发生动作电位的兴奋部位,膜两侧电位极性暂时倒转,呈内正外负,而相邻的静息膜仍处于内负外正的极化状态。

于是,兴奋部位与静息区之间出现电位差而有电荷移动,形成局部电流。

局部电流对相邻的静息区的膜施以有效刺激,使之去极化并达到阈电位而爆发动作电位。

这样的过程在膜上连续进行下去就表现为动作电位在整个细胞膜上传导。

动作电位的特点:全或无现象,有绝对不应期。

传导动作电位的特征:生理完整性,双向传导,不衰减和相对不疲劳性,绝缘性。

3.神经-肌肉接点传递过程①当运动神经元兴奋时,神经冲动沿运动神经纤维传至轴突末梢,并刺激突触前膜。

突触前膜去极化使膜上的钙通道开放,使得细胞外液中的Ca2+进人突触前膜,触发轴浆中的囊泡向突触前膜的内侧面靠近。

②囊泡与突触前膜融合,其中所含的Ach被释放进人突触间隙,随后立即与突触后膜的Ach 受体结合,引起突触后膜的Na+和K+等离子的通透性改变,突触后膜除极化,形成终板电位。

终板电位通过局部电流作用,使邻近肌细胞膜去极化而产生动作电位,实现了兴奋由神经传递给肌肉。

运动生理学复习重点总汇

运动生理学复习重点总汇

运动生理学复习重点总汇1、新陈代谢是生物体自我更新的最基本的生命活动过程。

(可能出现在名词解释)2、细胞外液被称为机体的内环境,以别于整个机体所生存的外环境。

(可能出现在名词解释)3、细胞处于安静状态,细胞膜内外所存在的点位差称为静息电位。

(可能出现在名词解释)4、可兴奋细胞兴奋时,细胞内产生的可扩布的电位变化称为动作电位。

(可能出现在名词解释)5、述论肌肉收缩和舒张的过程.答案在书本P36页。

6、骨骼肌特性包括骨骼肌的物理特性、骨骼肌的生理特性。

骨骼肌的物理特性:骨骼肌在受到外力牵拉或负重时可被拉长,这种特性称为伸展性。

而当外力或负重取消后,肌肉的长度又可恢复,这种特性称为弹性。

骨骼肌的生理特性:1、骨骼肌的兴奋性。

2、骨骼肌的收缩性。

(可能出现在论述题)7、骨骼肌的收缩形式包括:向心收缩、等长收缩、离心收缩、超等长收缩。

8、向心收缩包括等张收缩、等动收缩。

等张收缩:肌肉张力在肌肉开始缩短后即不再增加,直到收缩结束。

这种收缩形式称为等张收缩。

有时也称为动力性或时相性收缩。

等动收缩:在整个关节运动范围内肌肉以恒定的速度,且外界的阻力与肌肉收缩时肌肉产生的力量始终相等的肌肉收缩称为等动收缩。

9、等长收缩;肌肉在收缩时其长度不变,这种收缩称为等长收缩。

10、离心收缩:肌肉在收缩产生张力的同时被拉长的收缩称为离心收缩。

11、超等长收缩:超等长收缩是指骨骼肌工作时先做离心式拉长,继而作向心式收缩的一种复合收缩形式。

12、一个α-运动神经元和受其支配的肌纤维所组成的最基本的肌肉收缩单位称为运动单位。

(可能出现在名词解释)13、血细胞为血液的有形成分,包括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

14、血液的功能包括(一)持续内环境的相对稳定:血液能维持水、渗透压、酸碱度和体温等的相对稳定。

这些因素的相对稳定会使人体的内环境相对稳定。

只有在内环境相对稳定时,人体组织细胞才有正常的兴奋性和生理活动。

(二)运输:血液不断地将从呼吸器官吸入的氧和消化系统吸收的营养物质,运送到身体各处,供给组织细胞进行代谢;同时,又将全身各组织细胞的代谢产物(二氧化碳、水、尿素等)运输到肺、肾、皮肤等器官排除体外。

运动生理学(重点)

运动生理学(重点)

1能量代谢:把伴随物质代谢发生的能量释放、转移和利用过程称为能量代谢,它是以ATP为中心进行的。

2动作电位:当细胞受到有效刺激时,膜两侧电位的极性即发生暂时迅速的倒转,为动作电位。

3中枢神经系统的组成是由脑和脊髓组成,内含神经细胞和神经胶质两大类细胞。

4激素作用的机制:(1)含氮类激素作用机制---第二信使学说①以环磷酸腺苷为第二信使的信息传递系统②以三磷酸肌醇和甘油二酯为第二信使的信息传递系统(2)类固醇类激素作用原理---基因组效应5微循环:微动脉与微静脉之间的血液循环称微循环,它是血液和组织液之间进行物质交换的场所,血液循环功能最终是通过微循环实现的。

6论述题试述运动员心脏的形态、结构与功能特点。

答:运动员心脏由于长期的运动训练,表现出与常人不同的一些特点,主要包括形态、结构和机能三个方面:(1)运动性心脏肥大运动员心脏肥大是运动心脏的主要形态特征,其肥大程度与运动强度和持续时间有关,通常呈中等程度肥大。

耐力项目的运动员心脏肥大表现为全心扩大,伴有左心室室壁厚度的轻度增加,又称离心性肥大。

而力量项目的运动员心脏肥大主要是心室厚度增加,心腔容积的扩大不明显,称为向心性肥大。

(2)在运动员心脏外部形态改变的同时,其内部结构也发生了良好的适应。

表现为:心肌纤维直径增粗,肌小节长度增加,毛细血管增多变粗,线粒体增多变大,氧弥散距离缩短,线粒体内的ATP酶和琥珀酸脱氢酶的含量与活性提高,心肌细胞膜上的脂质分子改变,对钙离子的通透性增加,心肌细胞内的特殊分泌颗粒增多,心肌细胞的上述结构重塑,使心肌肥大的同时,其内部的血液供应和能量的产生能与之匹配,从而大大提高了心脏的泵血功能。

(3)运动员心脏由于其形态、结构方面的良好变化,最终导致其功能能力显著增强。

表现为:安静时,心跳徐缓有力,心率明显慢于一般人;在定量负荷运动时,运动员心脏高度节省化,心率较慢;而在极量负荷运动时,运动员心脏则表现出它所特有的高功能,高贮备。

运动生理学重点简要总结

运动生理学重点简要总结

绪论1生命体的生命现象主要表现以下五个方面的基本特征:新陈代谢、兴奋性、应激性。

适应性和生殖.2当运动生理的几个研究热点:【1】最大摄氧量的研究【2】对氧债学说在认识【3】关于个体乳酸阈的研究【4】关于运动性疲劳的研究【5】关于运动对自由基代谢影响的研究【6】运动对骨骼肌收缩蛋白机构和代谢的影响【7】关于肌纤维类型的研究【8】运动对心脏功能影响的研究【9】运动与控制体重【10】运动与免疫机能第一章骨骼肌机能1肌管系统P20(1)肌管系统是指包绕在每一条肌原纤维周围的膜性囊状结构。

(2)肌浆网包绕每个肌小节的中间部分,他们也相互沟通但不与细胞外液沟通(3)肌浆网和终池的作用:通过钙离子的储存释放和再聚焦,触发肌小节的收缩和舒张。

(4)横管系统的作用:当肌细胞膜兴奋时出现的电位变化沿T管膜传入细胞内部。

2粗肌丝主要由肌球蛋白组成,细肌丝主要由肌动蛋白,肌钙蛋白,原肌球蛋白组成3细胞间的兴奋传递一种是神经细胞之间的兴奋传递另一种是神经细胞与肌细胞之间的兴奋传递。

4肌丝滑行学说:当肌肉收缩时,由Z线发出的细肌丝在某种力量的作用下向A带中央滑行,结果相邻的各Z线相互靠近,肌小节的长度变短,从而导致肌原纤维以致整条肌纤维和整块肌肉的缩短。

5肌纤维的兴奋——收缩耦联:通常把以肌细胞膜的电变化为特征的兴奋过程和以肌丝滑行为基础的收缩过程之间的中介过程称为兴奋——收缩耦联。

6骨骼肌的物理特性:伸展性:骨骼肌在受到外力牵拉或负重时可被拉长。

弹性:当外力或负重取消后,肌肉的长度又可恢复。

粘滞性:由于肌浆内各分子之间的相互摩擦作用所产生的。

7骨骼肌的收缩形式:向心收缩、等长收缩、离心收缩、等动收缩8绝对力量:在整体情况下,一个人所能举起的最大的重量成为该人的绝对力量9相对力量:某人的绝对力量被他的体重除。

10运动单位:一个α-运动神经元和受其支配的肌纤维所组成的最基本的肌肉收缩单位称为运动单位。

11肌肉类型的划分:【1】根据收缩速度,可将肌纤维划分为快肌纤维和慢肌纤维。

运动生理学复习要点

运动生理学复习要点

运动生理学复习要点绪论1.运动生理学的研究对象:运动生理学是研究人体在一次运动练习(急性练习)或反复运动中(慢性运动或训练)的功能发展变化规律的科学。

任务:为引导人们合理地进行健身锻炼,科学地组织体育教学和运动训练,提供科学依据。

目的:以实现健康促进和提高体适能和运动成绩的目的。

2.生命的基本特征:⑴细胞是生命的基本单位(除病毒外)⑵新陈代谢、生长和运动是生命的本能⑶生命通过繁衍而延续⑷生物既有个体发育和系统进化的历史⑸生物对外界可产生应激反应和自我调节、对环境具有适应性。

3.人体机能的调节:⑴神经调节:基本方式是反射。

所谓反射,是指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参与下,机体对内、外环境变化产生的适应性反应。

实现反射的基础是反射弧,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中枢神经、传出神经、效应器5个环节。

⑵体液调节:一般是指由内分泌腺和散在某些器官的内分泌细胞分泌出称之为激素的化学物质,通过血液循环,运送到全身某一器官,调节它们的功能活动。

⑶自身调节:是指内外环境变化时,器官、组织、细胞自身不依赖于神经或体液调节而产生的适应性反应。

第一章肌肉的活动第一节肌肉的兴奋和收缩1.肌肉的活动是通过肌肉的收缩和舒张实现的。

2.肌肉的基本组织:包括肌组织(肌纤维)、结缔组织、神经组织、血管网,其中肌组织是收缩的功能,结缔组织是弹性成分,其他组织具有调节、支持和弹性作用。

3.运动单位:一个运动神经元连同它的全部神经末梢所支配的肌纤维,从功能上看是一个肌肉活动的基本功能单位。

4.大运动神经元发出的髓鞘神经纤维粗大,传导冲动的速度快,轴突末梢大而扁平,与肌肉接触的面积大。

5.小运动神经元发出的髓鞘神经纤维比较细,传导冲动的速度慢,其轴突末梢成圆形,与肌肉接触面积小。

6.全或无原则:在肌肉收缩时,若刺激的强度足够引起某一运动神经元兴奋而发出冲动时,该运动单位的全部肌纤维都同时参加收缩活动。

若刺激过弱而不足引起某运动单位的运动神经元兴奋而无冲动发出时,则该运动单位的全部肌纤维无一参与收缩活动,这称为运动单位活动的“全或无”原则。

运动生理学考研要点梳理

运动生理学考研要点梳理

运动生理学考研要点梳理
1. 运动生理学基础知识
- 运动生理学的定义和研究内容
- 运动生理学的分支学科
- 运动生理学的研究方法和技术
2. 人体运动的能量代谢
- 能量代谢的基本概念和计算方法
- 静息代谢和运动代谢的差异
- 运动中能量来源的物质基础和代谢途径
3. 运动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
- 运动对心血管系统的生理效应
- 运动的心血管适应和改善效果
- 运动对心血管疾病的预防和治疗作用
4. 运动对呼吸系统的影响
- 运动对呼吸系统的生理效应
- 运动对呼吸肌肌力和肺功能的影响
- 运动对呼吸系统疾病的预防和治疗作用
5. 运动对神经系统的影响
- 运动对神经系统的生理和结构变化
- 运动对神经系统功能和认知能力的影响
- 运动在神经系统疾病中的应用潜力
6. 运动对内分泌系统的影响
- 运动对内分泌系统的调节作用
- 运动对雌激素和睾酮的影响
- 运动对糖尿病和肥胖等疾病的防治作用
以上是运动生理学考研的要点梳理,希望对你的学习有所帮助。

如需深入了解每个要点,请查阅相关教材和参考资料。

运动生理学期末复习汇总

运动生理学期末复习汇总

一:名词解释1.能量代谢:在进行物质代谢得同时伴随着得能量释放,转移与利用,称为能量代谢。

2.阈强度:引起组织所必须得最小得刺激强度,称为阈强度。

3.牵张反射:牵张反射指在完整神经支配下得骨骼肌,受外力牵拉时引起同一肌肉收缩得反射。

4.血红蛋白氧饱与度:血红蛋白与氧得结合程度称为血红蛋白氧饱与度。

5.运动单位:一个运动神经元连同它得全部神经末梢所支配得肌纤维,从功能上瞧就是一个肌肉活动得基本功能单位,故称为运动单位。

6.肺换气:肺泡与肺泡毛细血管血液之间得气体交换称肺换气。

7.心指数:每平方米体表面积得心输出量称为心指数。

8.超负荷原则:超负荷原则指在训练中采用得生理负荷量与强度超过已适应得负荷进行训练得原则。

9.第二次呼吸:极点出现后,依靠坚强得意志品质与调整运动节奏继续坚持运动,这些不良得生理反应会逐渐减轻或消失,此时呼吸变得均匀自如,动作变得轻松有力,运动员能以较好得功能状态战胜极点,继续运动下去,这种状态称为第二次呼吸。

10.青春性高血压:青春发育期后,心脏发育速度增快,血管发育相对处于落后状态,加之内分泌功能得影响,血压明显升高,一些人甚至出现暂时偏高现象,称为“青春性高血压”。

11.能量连续统一体:不同类型得运动项目得能量供应途径之间,以及各能量系统之间相互联系形成得一个连续统一体,称为能量连续统一体。

12.强度时间曲线:求取肌肉得阈反应并描记出强度时间反应曲线。

13.前庭反应:当人体得前庭感受器受到刺激时,可反射性地引起骨骼肌得紧张性改变,眼震颤与植物性功能改变,出现心跳加快,血压下降,恶心呕吐,眩晕出冷汗等现象,统称为前庭反应。

14.红细胞比容:红细胞在血液中所占得容积百分比。

15.肺泡通气量:肺泡通气量就是指每分钟吸入肺泡能实际与血液进行气体交换得气量。

16.心输出量:每分钟从左(右)心室泵出得血液总量称为心输出量。

17.氧脉搏:指人体以整体为单位从每博输出量中摄取得氧量。

18.兴奋性突出后定位:兴奋性递质通过突触间隙作用于突触后膜上得受体,导致突触后膜对Na+、K+,尤其就是对Na+增高,由于Na+内流大于K+外流,产生去极化效应,形成得电位变化称为兴奋性突出后定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运动生理学复习重点总汇1、新陈代谢是生物体自我更新的最基本的生命活动过程。

(可能出现在名词解释)2、细胞外液被称为机体的内环境,以别于整个机体所生存的外环境。

(可能出现在名词解释)3、细胞处于安静状态,细胞膜内外所存在的点位差称为静息电位。

(可能出现在名词解释)4、可兴奋细胞兴奋时,细胞内产生的可扩布的电位变化称为动作电位。

(可能出现在名词解释)5、述论肌肉收缩和舒张的过程.答案在书本P36页。

6、骨骼肌特性包括骨骼肌的物理特性、骨骼肌的生理特性。

骨骼肌的物理特性:骨骼肌在受到外力牵拉或负重时可被拉长,这种特性称为伸展性。

而当外力或负重取消后,肌肉的长度又可恢复,这种特性称为弹性。

骨骼肌的生理特性:1、骨骼肌的兴奋性。

2、骨骼肌的收缩性。

(可能出现在论述题)7、骨骼肌的收缩形式包括:向心收缩、等长收缩、离心收缩、超等长收缩。

8、向心收缩包括等张收缩、等动收缩。

等张收缩:肌肉张力在肌肉开始缩短后即不再增加,直到收缩结束。

这种收缩形式称为等张收缩。

有时也称为动力性或时相性收缩。

等动收缩:在整个关节运动范围内肌肉以恒定的速度,且外界的阻力与肌肉收缩时肌肉产生的力量始终相等的肌肉收缩称为等动收缩。

9、等长收缩;肌肉在收缩时其长度不变,这种收缩称为等长收缩。

10、离心收缩:肌肉在收缩产生张力的同时被拉长的收缩称为离心收缩。

11、超等长收缩:超等长收缩是指骨骼肌工作时先做离心式拉长,继而作向心式收缩的一种复合收缩形式。

12、一个α-运动神经元和受其支配的肌纤维所组成的最基本的肌肉收缩单位称为运动单位。

(可能出现在名词解释)13、血细胞为血液的有形成分,包括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

14、血液的功能包括(一)持续内环境的相对稳定:血液能维持水、渗透压、酸碱度和体温等的相对稳定。

这些因素的相对稳定会使人体的内环境相对稳定。

只有在内环境相对稳定时,人体组织细胞才有正常的兴奋性和生理活动。

(二)运输:血液不断地将从呼吸器官吸入的氧和消化系统吸收的营养物质,运送到身体各处,供给组织细胞进行代谢;同时,又将全身各组织细胞的代谢产物(二氧化碳、水、尿素等)运输到肺、肾、皮肤等器官排除体外。

(三)调节:血液将内分泌的激素运输到周身,作用于相应的器官(称肥器官)改变其活动,起着体液调节作用。

所以,血液是神经—体液调节的媒介。

(四)血液中的白细胞对于侵入人体的微生物和体内的坏死组织都有吞噬分解作用,称为细胞防御。

血浆中含有多种免疫物质,如抗毒素、溶菌素等(总称为抗体),能对抗或消灭外来的细胞和毒素(总称为抗原),从而免于传染性疾病的发生。

血小板有加速凝血和止血作用,机体损伤出血时,血液能够在伤口发生凝固,防止继续出血,对人体具有保护作用。

(可能出现论述题)15、血液的理化特性包括(一)颜色和比重:血液的颜色决定于红细胞内的血红蛋白的含量。

(二)黏滞性:血液在血管内运行时,犹豫液体内部各种物质的分子或颗粒之间的摩擦,而产生阻力,使血液具有一定的粘滞性。

(三)渗透性:渗透性是一切溶液所固有的一种特性,它是由溶液中质分子运动所造成的。

水分子通过半透膜向溶液扩散的现象称为渗透现象,简称渗透。

(四)酸碱度(可能出现在简答题或名称解释)16、红细胞的寿命平均为120天。

正常成年男子每立方毫米血液中含有红细胞约450万—550万个,平均为500万个;成年女子每平方毫米血液中含有红细胞约380万个—460万个,平均为420万个。

17、我国成年男性血红蛋白浓度为120~160g/L。

成年女性为110~150g/L。

18、白细胞是集体实施免疫功能的最重要成分,白细胞数量的变化,直接影响机体的免疫功能。

19、正常人安静时血液中白细胞数为每立方毫米4000~10000个。

20、正常成人血小板的含量为每立方毫米10万~30万个,血小板的功能和生理特性主要表现有黏着、聚集、释放、收缩和吸附。

21、“运动员血液”是指经过良好训练的运动员,由于运动训练使血液状态发生了一系列适应性变化,如纤维蛋白溶解作用增加、血容量增加、红细胞变形能力增加、血黏度下降等。

这种变化在运动训练停止后是可以恢复的。

具有这种特征的血液称为运动员血液。

(可能出现在名词解释)22、心机的生理特性包括1、自动节律性;2、传导性;3、兴奋性;4、收缩性。

收缩性分为自动节律性收缩、对细胞外液的Ca2+浓度有明显依耐性、“全或无”同步收缩、不发生强直收缩。

P95页(可能出现在简答、名词解释)23、心脏收缩和舒张一次这一机械活动周期,称为心动周期。

心脏每分钟搏动的次数称为心率。

24、每搏输出量、射血分数。

P99页(可能出现在名词解释)25、心输出量、心指数。

P100页(可能出现在名词解释)26、影响心输出量的因素是什么?P100页(可能出现在问答题)27、心力贮备:心输出量随机体代谢需要而增长的能力,称心泵功能贮备,或称为心力贮备,可以用最大新输出量与安静心输出量只差来表示。

(可能出现在名词解释028、心音:在一个心动周期中,心肌的收缩、瓣膜的启闭、血液流动冲击瓣膜和血管壁的机械振动,都可以通过周围组织而传递到胸壁,将听诊器的听头放置在胸前壁左下部,就可以听到这种振动产生的声音,这种声音称为心音。

29、前压是指血液在血管内流动时对单位面积血管壁的侧压力。

30、动脉血压的形成?1、血管充满血液2、3个因素:心肌收缩、外周阻力、血管弹性3、收缩压,舒张压的形成。

31、1、每次射出的血量在心缩期只有约1/3的血液流向外周,其余的2./3血液潴留在主动脉内。

形成收缩压。

2、心室舒张时,由于管壁弹性纤维的回缩,压迫血液向外周流动,2/3血液继续向外流动,形成舒张压。

32、正常成年人安静时的动脉血压收缩压为90~140mmHg,舒张压为60~90mmHg,脉压为30~40 mmHg,平均动脉压接近100 mmHg。

我国健康青年人安静状态收缩压为100~120 mmHg,舒张压为60~80 mmHg。

33、临床医学确定,安静时收缩压超过140 mmHg或者舒张压持续超过90 mmHg,即可认为是高血压;如舒张压低于60 mmHg或收缩压低于90 mmHg,则认为是低血压。

34、静脉回心血量及其影响因素:1、体循环平均充盈压;2、心脏收缩力量;3、体位、温度改变;骨骼肌的挤压作用。

P108页35、长久站立不懂,下肢静脉容纳血量增加,导致灰心血量减少,心输出量减少,动脉血压降低,引起脑部缺氧而发生头晕甚至昏厥,称为重力性休克。

36、心血管反射:1、压力感受性反射(减压发射);2、化学感受性发射;3、本体感受性发射。

P112页37、运动时心血管功能的变化?运动时为什么会心跳加速?1、运动时心率的变化。

2、运动时每博输出量和心输出量的变化。

3、运动时动脉血压的变化。

4、运动缺氧对心脏结构、功能的影响。

38、体育锻炼的价值?体育运动对心脏的好处?1、运动性心脏肥大。

2、运动性心动徐缓。

3、心脏泵血功能改善。

39、长期系统的运动训练使运动员心脏发生明显的增大,称为运动性心脏肥大。

40、(1)、比较心肌和骨骼肌兴奋性、传导性和收缩性的异同。

(2)如何评价运动心脏的结构、功能改变?41、呼吸的全过程由三个环节组成:外呼吸、气体运输、内呼吸。

42、外呼吸:指在肺部实现的外界环境与血液间的气体交换,它包括肺通气(外界环境与肺之间的气体交换过程)和肺换气(肺与肺毛细血管中血液之间的气体交换过程)。

43、气体运输:指气体由血液载运,血液在肺部获得的O2经循环将O2运送到毛细血管;组织细胞代谢所产生的CO2通过组织毛细血管进入血液,经循环将CO2运送到肺部。

44、内呼吸:指组织毛细血管中血液通过组织液与组织细胞间实现的气体交换(又叫组织换气)。

45、胸内亚=肺内压(或大气压)—肺回缩力46、胸膜腔为负压的主要作用有:1、能够牵拉肺呈扩张状态,有利于肺泡进行气体交换;2、能够对位于胸膜腔内的心脏(心包膜也是胸膜的延续)、大静脉的机能,产生良好的影响。

3、有利于静脉血和淋巴液的回流。

47、肺所容纳的气量称为肺容量。

48、潮气量:每一呼吸周期中吸入或呼出的气量叫潮气量。

(可能出现在名词解释)49、平静呼吸的潮气量约为400~600毫升。

潮气量与年龄、性别、体表面积、情绪等因素有关,运动时潮气量增大。

50、补吸气量和深吸气量:平静吸气之后再做最大吸气时,增补吸入的气量称为补吸气量。

补吸气量与潮气量之和称为深吸气量。

(可能出现在名词解释)51、正常成人补吸气量约为1500~2000毫升。

52、补呼气量:平静呼气之后再做最大呼气时,增补呼出的气量称为补呼气量。

补呼气量的大小表示呼气的贮备能力。

(可能出现在名词解释)53、正常成人补呼气量为900~1200毫升。

54、肺活量;最大深吸气后再做最大呼气时所呼出的气量,称为肺活量。

(可能出现在名词解释)55、正常成人肺活量的平均值,男性约为3500毫升,女性约为2500毫升。

56、余气量和功能余气量:尽最大力乎其之后仍贮留于肺内的气量称为余气量。

(可能出现在名词解释)57、肺总容量:肺所能容纳的最大气量为肺总容量。

(可能出现在名词解释)58、肺通气量:单位时间内吸入(或呼出)的气量称为肺通气量。

(可能出现在名词解释)59、氧利用率:每100毫升动脉血流经组织时所释放的O2占动脉血氧含量的百分数,称氧利用率。

(可能出现在名词解释)60、氧脉搏:心脏每次搏动输出的血量所摄取的氧量,称为氧脉搏。

61、氧通气当量:指每份肺通气量和每份摄氧量的比值。

氧通气当量小,说明氧的摄取效率高,它是评价呼吸效率的一项重要指标。

(可能出现在名词解释)62、吸收:食物的成分或其消化后的产物通过消化道上皮细胞进入血液或和淋巴的过程成为吸收。

(可能出现在名词解释)63、基础代谢指基础状态下的能量代谢。

所谓基础状态是指人体处在清醒、安静、空腹、室温在20~25℃条件下的状态。

64、呼吸商;各种物质在体内氧化时所产生的CO2与所消耗的O2的容积之比称为呼吸商。

65、三个能源系统的特征?论述运动时的能量功能?磷酸原系统、酵解能系统和氧化能系统。

66、结合运动实例说明运动中机体不存在绝对单一的某个能源雄的供能?67、尿的生成过程?尿生成是在肾单位和集合管中进行的,包括三个环节:肾小球的滤过作用;肾小管与集合管的重吸收;肾小管与集合管的分泌作用。

(可能出现在填空、判断、问答题中)68、有效滤过压;滤过作用的动力是有效滤过压,它主要是三部分力量即肾小球毛细血管压、血浆胶体渗透和肾小囊内压的代数之和。

(可能出现在名词解释)69、有效滤过压=肾小球毛细血管压—(血浆胶体渗透压+肾小囊内压70、每昼夜从肾小球滤过的血浆总量可达170~180升。

71、尿中不出现葡萄糖的最高血糖浓度称为肾糖阈。

正常肾糖阃为160~180mg%。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