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城镇化背景下陕西省特色小镇建设发展路径对策

合集下载

举例说明陕西古镇保护开发现状及其利弊

举例说明陕西古镇保护开发现状及其利弊

陕西古镇保护开发是当前我国古建筑保护和旅游发展领域备受关注的话题。

陕西作为我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和开发古镇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和旅游价值。

在保护和开发过程中,陕西古镇面临着诸多挑战和问题。

本文将就陕西古镇保护开发的现状及其利弊进行探讨。

一、陕西古镇保护开发的现状1. 古镇保护现状陕西古镇的保护工作主要包括对古建筑、古街巷、古城墙等文物的修缮和保护,以及对传统文化、民俗风情的传承和弘扬。

古镇保护主要集中在西安、延安、宝鸡等地,形成了以西安古城墙、宝鸡青铜器博物馆等为代表的一大批文物保护单位。

2. 古镇开发现状随着旅游业的发展,陕西古镇的开发工作也逐渐受到重视。

许多古镇如华阴老县城、米脂古城等,经过改造和开发,成为了独具特色的旅游目的地。

古镇开发主要以景区开发、旅游商品开发、民宿项目开发等形式呈现,有力地推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

二、陕西古镇保护开发的利弊1. 利:促进旅游业发展陕西古镇的保护开发为当地旅游业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古镇的独特文化和历史价值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参观游览,有效推动了当地旅游业的发展。

通过开发古镇旅游资源,可以为当地创造更多的经济收益,拉动相关产业的发展。

2. 弊:文物保护不完善在古镇保护开发过程中,一些文物保护工作并不够到位。

部分古建筑受到了严重的破坏和改造,失去了原有的历史风貌;另一些古镇的文物保护区域、保护措施等还存在一定的问题,亟需加强。

3. 利:传承历史文化通过保护开发古镇,可以有效传承和弘扬当地的历史文化。

古镇中的传统建筑、民俗风情、手工艺品等,都是当地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

保护和传承这些文化遗产,有助于增强市民的历史文化自豪感,也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历史遗产。

4. 弊:商业化过度一些古镇在开发过程中,由于商业化、旅游化的过度,陷入了景观化、文化商品化的窠臼。

为了迎合旅游市场的需求,一些古镇不得不在传统文化和商业利益之间作出权衡,导致了当地历史文化的真实性和纯粹性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影响。

2024年陕西特色小镇市场分析报告

2024年陕西特色小镇市场分析报告

2024年陕西特色小镇市场分析报告引言陕西特色小镇是指在陕西省范围内,依托当地特色资源和传统文化,打造的集旅游、休闲、养生、购物等功能为一体的小镇。

本报告旨在分析陕西特色小镇市场的发展现状和前景,为相关经营者提供参考。

市场概述近年来,陕西特色小镇市场呈现出蓬勃发展的势头。

得益于陕西丰富的历史文化和自然景观资源,特色小镇成为游客和居民休闲度假的热门选择。

目前,陕西特色小镇市场主要集中在西安、咸阳、宝鸡等地,在省内外享有较高的知名度。

市场特点1.多样化的特色小镇类型:陕西特色小镇以历史文化、影视文化、民俗文化等为特色,每个小镇都有独特的主题和特色活动,吸引不同类型的游客。

2.旅游与休闲融合:特色小镇提供了丰富多样的旅游和休闲体验,包括观光景点、购物中心、酒店、美食等,让游客可以在享受美丽风景的同时感受当地的特色文化。

3.地理位置优势:陕西特色小镇多位于交通便利的地区,方便游客的到达和交通出行,促进了市场的发展和游客的流量增长。

市场竞争分析陕西特色小镇市场竞争激烈,不仅在省内存在竞争,同时还需面对国内外其他旅游目的地的竞争。

竞争因素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1. 旅游景点资源:特色小镇的吸引力主要在于其所拥有的独特景点和特色文化,因此各个特色小镇之间的景点资源竞争非常激烈。

2. 服务质量:游客对于旅游体验的要求越来越高,特色小镇在服务和管理上需不断提升质量,以吸引更多的游客。

3. 市场推广:特色小镇需要加大市场推广力度,提高知名度,获取更多的目标客群。

4. 政策环境:政府的扶持政策和旅游产业发展政策也是影响特色小镇市场竞争力的重要因素。

市场发展趋势1.拓展多元化业态:陕西特色小镇市场将进一步发展多元化的业态,打造更多特色小镇,满足不同游客的需求。

2.强调绿色环保:特色小镇将注重绿色环保理念的传播和实践,推动可持续发展,保护当地生态环境。

3.智慧化发展:特色小镇将借助互联网和智能科技手段,提升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并与其他旅游目的地进行互联互通。

打造特色小镇实施方案

打造特色小镇实施方案

打造特色小镇实施方案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向往自然、向往宁静、向往慢生活。

特色小镇因其独特的地域文化、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而备受青睐,成为人们休闲度假、观光旅游的热门选择。

因此,打造特色小镇已成为地方政府和企业关注的焦点,也是各地积极探索的方向之一。

本文将就打造特色小镇的实施方案进行探讨。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特色小镇的定位和发展方向。

特色小镇的建设应当充分考虑当地的地域文化和产业特色,注重保护和传承当地的传统文化,挖掘和利用当地的资源优势,形成独特的发展定位和特色产业。

比如,可以发展乡村旅游、特色手工艺、农产品加工等产业,打造独具特色的小镇形象。

其次,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特色小镇的建设需要有完善的基础设施作为支撑,包括道路交通、水电供应、通讯网络等。

特别是要注重保护环境,建设生态友好型的基础设施,打造宜居宜游的环境。

再者,要注重特色小镇的品牌建设和宣传推广。

品牌建设是特色小镇发展的核心,需要通过有效的宣传推广,树立特色小镇的品牌形象,吸引更多的游客和投资者。

可以通过举办特色文化节、推出特色产品、建设特色景点等方式,提升特色小镇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此外,要加强产业引导和扶持政策。

特色小镇的发展需要有支撑的产业基础,政府可以出台相关的扶持政策,引导和鼓励企业和个人投资兴办当地特色产业,推动特色小镇的经济发展。

最后,要加强特色小镇的管理和运营。

特色小镇的管理和运营需要有专门的机构和团队来负责,可以引入专业的管理团队和技术人才,建立科学的管理体系,确保特色小镇的可持续发展。

综上所述,打造特色小镇需要明确定位和发展方向,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注重品牌建设和宣传推广,加强产业引导和扶持政策,加强管理和运营。

只有全面推进这些方面的工作,特色小镇才能真正成为人们向往的休闲度假胜地,成为地方经济发展的新引擎。

希望各地政府和企业能够认真思考和落实这些方案,共同打造特色小镇,为人们创造更美好的生活空间。

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协同推进的路径探索---以陕西地区为案例

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协同推进的路径探索---以陕西地区为案例

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协同推进的路径探索---以陕西地区为案例摘要:在新时期,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推进农村现代化,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是一项重大的战略任务。

城镇与乡村是一种既对立又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也是一种命运共同体,城镇化的目的在于培育和发展城市,而乡村振兴则是以发展与建设乡村为目的,二者具有异质性,同时,也存在着自然的耦合与内在的联系,使得它们可以在现代化的实践中实现共同的发展。

本文以陕西地区为案例,对其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协调发展模式进行了深入的剖析,并对新时期两个战略的协同推进提出了对策。

1.陕西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协同发展推进共同富裕的探索陕西省近几年来对新型城镇化与农村建设的探索,为推进两者的协调发展做出了有益的尝试。

1.1新型城镇化引导乡村产业发展城市对农产品的大量需求促进了我国的工业结构发生了积极的变化,而现代化的农业也得到了快速的发展。

第一,指导和推动农产品供应体制的变革。

根据城市居民的消费喜好,促进和指导乡村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

渭南市华州区与城市集市紧密结合,以蔬菜为主,时令水果和干果为副的产业,成为全国蔬菜基地、中国蔬菜生产十大品牌。

第二,服务业带动的非农得到了快速发展。

农村三产发展是我国农村旅游业发展的主要动力。

陕西省安康市为了解决农牧业发展面临的技术瓶颈和共性问题,提高农业农村信息化、促进农业转型升级,安康市科技局主动组织指导市场主体与高等院校院校联合申报科技项目,联合研究开发,定位堵点,聚焦难点,在畜牧、核桃、水产等主导产业上突破了一大批技术难题,并在全省率先实施了一系列先进、实用技术,为农业生产提升质量和效益奠定了坚实基础。

石泉县在农旅融合方面取得新突破,成功创建全国全域旅游示范区。

1.2城市辐射带动乡村发展通过对当地的农业、服务业的发展,促进农民增收、农村进步。

第一,以中心城区为核心,带动乡村特色产业的发展。

以渭南葡萄园、牒吴农业博物苑、下邽古镇为中心的贤乡紫韵农庄建设循环农业、农业体验、农业观光等,将其提升为4 A旅游景区,带动周围村庄葡萄种植、旅游观光等优势产业得到发展。

陕西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产业路径及建议

陕西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产业路径及建议

陕西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产业路径及建议作者:张鸿施磊来源:《新西部》2024年第05期新质生产力作为先进生产力的跃迁方向,是基于全面剖析我国现阶段发展环境与发展条件背景下,而形成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理论成果。

本文立足于陕西资源禀赋,深度剖析产业发展现有布局,探寻陕西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地域优势,从传统产业、新兴产业与未来产业三方面入手,为陕西锚定产业转型关键点、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打造突破路径,推动陕西依托自身优势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与竞争点。

当前,人工智能、区块链、云计算、大数据等数字技术相互融合、相辅相成,为生产力的跃迁提供了技术支持,使新质生产力的培育与发展成为可能。

作为引领经济发展的新支柱、新赛道,新质生产力的发展离不开产业的升级与变革。

当前,陕西经济社会发展正处于创新驱动、提质增效的关键时期,如何通过赋能传统产业升级换代、积极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发展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增强发展新动能,是陕西面临的一项现实而紧迫的课题。

因此,探索陕西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产业路径,是陕西未来经济发展的关键任务。

解读新质生产力的内涵特征新质生产力是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时代版图下所孕育的全新经济引爆点,是传统生产力的跃升与进步,是以技术攻关为抓手、创新驱动为支撑、质量牵引为纽带,顺应数字时代发展规律的新生产范式。

第一,技术攻关夯实生产力基础。

新一代信息技术的普及使数字技术的攻关成为生产力发展的突破口,关键性颠覆性技术通过搭建全新应用场景、赋能传统工艺升级和转变生产经营模式,为打造符合时代发展特征的生产力提供转型思路,新质生产力的概念应运而生。

第二,创新驱动引领生产力变革。

为进一步提升我国自主自强创新能力,筑牢竞争优势,创新成为驱动生产力向“新”、向“优”变革的重要引擎,以新技术、新经济、新业态三重维度为核心,将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的培育与发展作为任务导向,为新质生产力的打造提供“创新”的解决方案。

陕西省城镇化改革实施方案

陕西省城镇化改革实施方案

陕西省城镇化改革实施方案一、背景分析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城镇化进程在陕西省不断加快,城市人口规模不断扩大,城市化率不断提高。

然而,城镇化过程中也暴露出一些问题,如城市规划不合理、城市基础设施滞后、城乡差距拉大等。

因此,为了更好地推进城镇化改革,提高城市发展质量,陕西省制定了城镇化改革实施方案。

二、总体目标陕西省城镇化改革的总体目标是实现城市化率稳步提高,城市基础设施完善,城乡差距逐步缩小,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具体包括:到2025年,全省城市化率达到65%,城市基础设施覆盖率达到95%,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缩小到2:1。

三、重点任务1. 完善城市规划通过科学合理的城市规划,优化城市布局,提高土地利用效率,推动城市建设朝着现代化、智能化方向发展。

同时,加强对历史文化名城和古建筑的保护,提升城市的历史文化底蕴和品位。

2. 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对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包括道路、桥梁、给排水、供电、供气等方面,确保城市基础设施的完备和健全。

同时,推动新能源、智能交通等现代化基础设施的建设,提高城市的科技含量和智能化水平。

3. 促进产业转型升级通过引导产业结构调整,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培育新兴产业,提高产业附加值,增强城市经济的核心竞争力。

同时,加强对中小微企业的支持,促进就业增长,实现城市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4. 推进农村改革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村居民的生活品质,推动农村产业发展,增加农民收入。

同时,推动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促进农村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推动农村经济的快速增长。

5. 加强城乡一体化发展推动城乡融合发展,打破城乡二元结构,促进城乡资源要素的有机流动,实现城乡发展的协调和一体化。

同时,加强对农民工、留守儿童等特殊群体的关爱和保障,实现城乡居民的共同富裕。

四、保障措施1. 完善政策法规建立健全城镇化改革的政策法规体系,明确政府职责和市场机制,为城镇化改革提供有力的政策支持和法律保障。

2. 加大财政投入增加财政对城镇化改革的投入力度,确保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升级改造的资金需求得到充分保障。

特色小镇规划建设过程中存在哪些问题以及建设思路

特色小镇规划建设过程中存在哪些问题以及建设思路

特色小镇规划建设过程中存在哪些问题以及建设思路当前特色小镇建设热情高涨,各级政府也推出了一系列支持政策,取得了很大成效,但政府、企业和相关支持部门在对特色小镇的概念、基本特征、建设意义、设置原则等方面的认识上存在一定偏差,使得在建设过程中存在规模数量、政企地位与职责、产业定位、后期运营等方面存在诸多问题。

因此,我们需要回归特色小镇的价值本位,深刻理解特色小镇的基本内涵和特殊意义,从“产城人文”四位一体的视角出发,秉承四大发展理念,坚持五大基本原则,系统性设计特色小镇的支撑架构,有效促进特色小镇健康与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小镇、特色、系统、叠加、鲜明一、特色小镇的内涵1.1特色小镇的概念特色小镇并不是一个行政意义上的城镇,而是一个大城市内部或周边的,在空间上相对独立发展的,按照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聚焦信息经济、环保、健康、旅游、时尚、金融、高端装备等新兴产业,具有明确产业定位、文化内涵、旅游功能、社区特征的空间载体。

“特色小镇”的“特”指的是小镇要有特色,要有“一招鲜”,特色小镇在建设的过程中要规避城市建设中风格趋同的现象;“色”指的是小镇的外观形态较为动人和缤纷,即特色小镇要有宜人的风貌与宜居的环境;“小”指的是规模,与大城市的大规模建设相对,将占地面积控制在1~3km2的范围内(对于旅游型的特色小镇规模可根据需要适当放宽),范围虽小,但小而美、小而专。

特色小镇的"镇",不是简单的行政区划概念,而是具有明确产业定位、文化内涵、旅游和一定社区功能的发展空间平台,是旅游景区、消费产业聚集区、新型城镇化发展区三区合一、城乡一体化的新型城镇化模式。

因此,特色小镇概念中最为关键的“特”字,强调其“特”在形态:独特的小镇风貌与错落的空间结构;“特”在产业:特色产业融入旅游产业;“特”在功能:产业、文化、旅游与社区四大功能叠加;特在机制:以政府为引导、以企业为主体的市场化开发运营机制。

创新驱动发展背景下特色小镇的功能定位与实现路径

创新驱动发展背景下特色小镇的功能定位与实现路径

创新驱动发展背景下特色小镇的功能定位与实现路径文 \ 于业芹 \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摘要:特色小镇是供给侧改革、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与新型城镇化战略叠加催生的一种新的空间治理单元。

特色小镇的功能定位:全面深化改革中体制机制创新的前沿阵地,供给侧改革中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场域,创新驱动发展中服务平台营造的重要载体,空间治理中城乡资源优化配置的重要节点。

特色小镇要想实现创新发展,需要以特色资源塑造小镇品牌,以政策创新驱动小镇福利,以市场化运作激活小镇开发,以社会资本撬动小镇生机以及以共容利益促进小镇的互建共享。

关键词:创新驱动;特色小镇;新型城镇化;乡村振兴DOI:10.3969/j.issn.1674-7739.2022.02.009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依靠土地、劳动等生产要素驱动经济迅速发展的同时,城镇化进程也在高速跟进。

但长期粗放化、外延型的城镇化发展模式不仅引发了诸如资源损耗、环境污染等社会问题,特别是地方政府长期推崇的土地、财政、金融“三位一体”高绩效开发区治理模式,使土地供应瓶颈、产业转型虚置、控制机制弱化等问题成为城镇化发展的主要障碍,更值得忧虑的是城乡间发展鸿沟的不断拉大将导致相当比例的自然村落走向消亡。

与西方国家后工业化时代为缓解大城市病、寻求新的经济增长点而催生的“新城运动”一样,我国位于“城市之尾、农村之首”的特色小镇成为新型城镇化建设中突破城乡二元结构的引擎力量,成为带动乡村振兴、“纠偏”城市经营问题的重要机制,成为开发区治理模式突围转型的升级版本,更成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释放巨大空间需求潜能的全新载体。

早在20世纪80年代费孝通先生就在《小城镇大问题》中阐述了以小城镇发展为主、大中城市建设为辅的城镇化理论主张。

新时期,特色小镇建设与创新驱动战略被置于共同的时代背景及叠加的战略部署之中。

2012年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出,并写入十八大报告;十八大以来,小城镇建设同样得到党中央的高度重视,在各次全会上均明确提出发展要求。

特色小镇高质量发展方案

特色小镇高质量发展方案

特色小镇高质量发展方案培育建设特色小镇,是落实新型城镇化战略、推进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抓手和有效途径。

扎实推动特色小镇高质量发展,引领产业能级提升和发展方式转变,根据《关于促进特色小镇规范健康发展意见的通知》和省《关于加快推进特色小镇建设的指导意见》等文件精神,结合实际,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总体要求坚持新发展理念,以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为总方向,更加突出特色发展、创新发展、融合发展、集约发展,将特色小镇打造成为高能级产业集群和创新创业平台,推动特色小镇多元功能融合和区域联动发展,构建有利于特色小镇健康发展的发展模式、生态系统和体制机制,全力打造具有产业特而强、功能聚而合、形态小而美、机制新而活的特色小镇,为全国特色小镇建设提供样板。

二、基本原则尊重规律、注重实效。

立足经济发展阶段和客观实际,遵循经济规律、城镇化规律和城乡融合发展趋势,不搞平衡、控制数量、提图质量。

因地制宜、突出特色。

立足区位条件、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和比较优势,合理规划特色小镇并做精做强主导产业,打造具有持续竞争力的独特产业生态。

市场主导、政府引导。

坚持市场化运作,创新投资运营管理方式,引导市场主体扩大有效投资,更好发挥政府公共设施配套和政策引导等作用。

以人为本、绿色低碳。

坚持绿色发展理念,融合产城文旅智功能,走节能低碳发展之路,促进特色小镇生活宜居、舒适、便捷,防止形象工程。

三.总体目标到2025年,累计创建省命名特色小镇30个以上,建成千亿级特色小镇3个以上300亿级特色小镇3个以上,百亿级特色小镇10个以上,税收收入超10亿元特色小镇10个,制造业和数字经济类特色小镇占比达70%以上,规上企业平均研发经费占销售收入达8%以上,高新技术为主的特色小镇实现软投入、高新技术企业数、科技型中小企业数等指标3年翻番。

基本建成产业竞争力强、创新创业氛围浓厚、辐射带动能力显著、功能布局合理的特色小镇高质量发展体系。

四、重点任务(-)提升产业集聚能力1以示范应用延长产业链。

特色小镇解决方案

特色小镇解决方案
1.经济效益:促进产业升级,提高小镇居民收入,推动区域经济发展。
2.社会效益:改善小镇基础设施,提高居民生活质量,促进社会和谐。
3.文化效益:传承地域文化,提升小镇文化底蕴,打造特色文化品牌。
4.生态效益:保护生态环境,实现绿色发展,提高小镇生态宜居水平。
本方案旨在为特色小镇建设提供一套合法合规、科学合理的实施方案,以实现小镇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的协调发展,为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贡献力量。
(3)生态环境保护:加强生态建设,保护生态环境,实现绿色发展。
3.文化传承与创新
(1)文化挖掘:深入挖掘小镇历史文化、民间艺术、民俗风情等资源。
(2)文化传承:建立文化传承机制,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3)文化创新:推动文化产业发展,打造地域特色文化品牌。
4.社会事业发展
(1)教育:提高基础教育水平,发展职业教育,培养人才。
特色小镇解决方案
第1篇
特色小镇解决方案
一、项目背景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于休闲、娱乐、文化、旅游等方面的需求日益增长。特色小镇作为一种新型城镇化发展模式,旨在打造集产业、文化、旅游、社区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发展平台,对于促进区域经济发展、传承地域文化、改善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文化创意产业:挖掘和利用小镇历史文化资源,发展文化旅游、艺术品创作与交易等。
-现代农业:以生态农业为基础,发展农产品深加工、休闲农业体验等。
-绿色环保产业:依托当地生态环境,发展环保技术、清洁能源等产业。
2.文化定位
特色小镇的文化定位应体现地方特色,弘扬传统文化,同时注重与现代文化的融合。具体措施包括:
-建立文化遗产保护和展示体系,对古镇、古建筑、非物质文化遗产等进行保护和合理利用。

我国特色小镇发展进路探析

我国特色小镇发展进路探析

我国特色小镇发展进路探析一、本文概述随着中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深入推进,特色小镇作为一种新型的空间发展模式,逐渐成为了推动地方经济转型升级、实现城乡统筹发展的重要力量。

本文旨在全面深入地探讨我国特色小镇的发展进程、现状特征以及面临的挑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以期为我国特色小镇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

文章首先对特色小镇的概念进行界定,明确其内涵与外延,然后从历史演进的角度梳理特色小镇的发展历程,分析其发展动力与机制。

接着,通过案例分析,总结我国特色小镇在规划建设、产业发展、文化传承等方面的成功经验与存在问题。

在此基础上,文章进一步探讨特色小镇在推动新型城镇化、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提升人民生活品质等方面的积极作用,并深入分析当前特色小镇发展中面临的政策环境、资金保障、人才支撑等制约因素。

文章提出一系列政策建议,包括完善政策体系、创新投融资模式、加强人才培养等,以期为我国特色小镇的未来发展提供有益参考。

二、我国特色小镇的发展历程与现状分析特色小镇的发展在我国可以追溯到20世纪80年代,那时主要是基于地方特色和资源优势形成的自发集聚区。

然而,真正意义上的特色小镇建设和发展是在近年来随着国家政策的推动而加速的。

2014年,国家住建部等七部委联合发布了《关于开展特色小镇培育工作的通知》,正式启动了全国范围内的特色小镇培育工作。

随后,各地纷纷出台相关政策,加大对特色小镇建设的支持力度,推动了一批批具有地方特色和文化底蕴的特色小镇的建设。

特色小镇的发展历程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自发形成阶段,主要是基于地方资源和产业优势形成的初步集聚;第二阶段是政策引导阶段,国家政策的出台为特色小镇的建设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和指导;第三阶段是高质量发展阶段,特色小镇开始注重品质提升和内涵式发展,强调产业创新、文化传承和生态环保。

当前我国特色小镇建设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一是数量快速增长,各地纷纷涌现出一批批各具特色的特色小镇;二是类型多样,涵盖了旅游、文化、科技、农业等多个领域;三是产业集聚效应显著,特色小镇成为地方经济发展的新引擎;四是注重文化传承和生态保护,许多特色小镇都注重挖掘和传承地方文化,打造独特的文化品牌。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特色小镇发展存在问题及对策分析——以巢湖三瓜公社为例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特色小镇发展存在问题及对策分析——以巢湖三瓜公社为例

49经济研究【作者简介】胡一鸣(1981—),男,讲师,硕士,安徽师范大学皖江学院管理系。

【基金项目】安徽省教育厅自然科学重点研究项目《安徽省新型城镇化的驱动机制与路径研究》(项目编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特色小镇发展存在问题及对策分析胡一鸣(安徽师范大学)【摘要】 特色小镇是推进美好乡村建设的有效途径,也是新型城镇化的积极探索,但特色小镇在开发和发展过程中面临同质化严重、产业结构不合理、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等问题。

本文以巢湖三瓜公社为例,基于特色小镇与新型城镇化耦合关系研究,探讨三瓜公社在特色产业、旅游开发、创新产业及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存在的问题,针对问题提出解决对策,以对特色小镇发展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与实践意义。

【关键词】 特色小镇;新型城镇化;三瓜公社—以巢湖三瓜公社为例特色小镇作为实现乡村振兴和推进新型城镇化的重要平台和发展模式,既可以促进地区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增加就业岗位,又可以完善基础设施、营造和谐的人居环境,是促进乡村振兴、建设美丽乡村的新方向。

因此各地政府结合区域资源特色和发展战略 ,积极制定相关的政策,培育和建设特色小镇。

但特色小镇处于起步阶段,面临同质化严重、产业结构不合理、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等问题,如何立足于区域特色产业和资源,对特色小镇的产业发展路径进行探究具有一定现实意义。

一、特色小镇与新型城镇化的关系(一)特色小镇的内涵特色小镇是指具有明确产业定位、文化内涵、旅游特征和一定社区功能的综合发展平台,依托于一定的特色产业和特色环境因素。

它与传统意义上的建制镇、旅游区和产业园区在内涵和本质上有一定的区别,是整合了旅游区、产业集聚区和新型城镇化区功能为一体的新经济发展方式。

主要的特征表现为地区的特色文化植入、主导产业鲜明、公共服务设施完善、环境宜居。

(二)新型城镇化与特色小镇之间的关系特色小镇作为实现新型城镇化的重要平台,在内涵和目标等方面两者拥有很多的相同之处。

在本质上,新型城镇化的本质是实现资源、服务、资金、人才等要素在空间的自由流动,从而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通过区域特色产业或资源,促进城镇化的发展,而特色小镇的建设是以特色化的产业作为切入点,通过产业集聚,推动产业发展,两者的本质相同。

特色小镇 建设 方案

特色小镇 建设 方案

特色小镇建设方案一、项目背景与定位近年来,特色小镇成为了城市发展的重要抓手,旨在通过注重特色产业、文化传承和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建设,推动区域经济增长和城市功能提升。

本文将介绍一种特色小镇建设方案,以期为地方政府和开发商提供建设特色小镇的参考。

二、规划与设计1.地理位置选择:–选择具有地理优势和开发潜力的区域,如靠近知名旅游景点或交通枢纽的地方。

–考虑选择自然资源丰富、环境优美的地方,有助于建设出独特的特色小镇。

2.主题定位:–根据地方资源和文化背景,确定一个独特的主题,可以是传统手工艺品、美食文化、自然风光等等。

–主题定位要符合地方发展方向和旅游业市场需求,可以考虑民众参与度高和产业链完整的主题。

3.基础设施规划:–建设现代化的基础设施,包括道路、供水、照明、通信等。

要求基础设施完善,为特色小镇的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4.建筑设计:–建筑物的外观和风格应与特色小镇的主题相符,可以融入当地传统文化元素,使整个小镇呈现出独特的风貌。

–合理利用现有的旧建筑,进行修缮和改造,以保留历史和文化的痕迹。

5.环保与生态保护:–重视自然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建设绿色、低碳的特色小镇。

–建设公园、绿地和湿地等自然景观,保护自然生态系统。

三、产业布局与发展1.特色产业选择:–根据特色小镇的主题定位,选择与之相符的特色产业,如手工艺品制作、农产品加工、旅游服务等。

–鼓励本地文化和创意产业的发展,培育新兴产业。

2.产业配套设施:–建设产业园区或创业孵化基地,提供创业、生产和销售所需的场所和设施。

–建设物流配送中心,提高特色产品的流通效率。

3.人才引进和培养:–引进相关专业人才,提供技术支持和指导。

–鼓励本地人才创业,提供创业培训和政策扶持。

4.品牌建设与营销推广:–建立特色小镇品牌,推广特色产品和服务。

–通过互联网和社交媒体等渠道,开展宣传和推广活动。

四、旅游与文化活动1.旅游设施建设:–建设旅游接待中心、旅游商业街等接待设施,提供便利的服务和购物环境。

陕西省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实施方案

陕西省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实施方案

陕西省加紧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实行方案为深入贯彻中省新型城镇化战略布署,扎实推进以人为关键旳城镇化,根据国家发展改革委《加紧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行动方案》(发改规划〔〕1098号),结合本省实际,现提出如下实行方案。

一、以户籍制度改革为突破,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一)加紧推进户籍制度改革。

全面放宽重点群体落户限制,增进农村学生升学和参军进入城镇旳人口、在城镇就业居住1年以上和举家迁徙旳农业转移人口以及新生代农民工落户。

各市要深入完善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在城镇落户方案。

西安市主城区要全面贯彻“三放四降一兼顾”等户籍改革举措,深入减少落户门槛。

各地要推出更多有含金量旳支持政策,深入放宽落户限制条件,大中都市要坚决取消购置房屋、投资纳税等不合理旳落户限制。

鼓励各地逐渐将社保、医疗、教育、就业服务等内容纳入居住证管理范围,提高含金量,逐渐实现“一证通”,保证居住证领取门槛不高于国标,享有旳各项基本公共服务和办事便利不低于国标。

全省实现进城落户60万人以上。

(省公安厅、省人社厅、省发展改革委负责)(二)全面贯彻支持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双挂钩”政策。

加紧贯彻财政转移支付同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挂钩机制,根据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状况,动态调整有关转移支付措施,加大对农业转移人口落户较多地区旳资金奖励力度。

出台城镇建设用地增长规模与吸纳农业转移人口落户数量挂钩旳实行细则,按照大中小都市协调发展规定,实行差异化进城落户人口城镇新增建设用地原则,优先保障落户人口住房、教育、医疗、养老、就业等民生和城镇基础设施建设用地。

结合上年度农业转移人口落户状况,调整完善土地运用计划指标分派措施。

(省财政厅、省国土厅分别负责)(三)推进农业转移人口享有城镇基本公共服务。

坚持“两为主”,贯彻“两纳入”,实行以居住证为重要根据旳随迁子女入学政策,把进城务工随迁人员子女就学纳入国家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和本省“双高双普”督导评估指标体系。

全面贯彻免学费教育,统一城镇义务教育“两免一补”政策,实既有关教育经费随学生流动可携带。

2023年陕西特色小镇行业市场调查报告

2023年陕西特色小镇行业市场调查报告

2023年陕西特色小镇行业市场调查报告陕西特色小镇作为当地文化旅游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本报告旨在通过市场调查和数据分析,了解陕西特色小镇行业的发展状况和存在问题,为相关企业和政府部门提供决策参考。

一、陕西特色小镇发展现状1.发展历程近年来,陕西省政府积极推广陕西特色小镇的建设。

自2014年开始,政府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措施来鼓励和引导企业和个人投资建设特色小镇。

通过多年的发展,陕西已经形成了若干个以不同主题和文化特色为基础的特色小镇,如渭南咸阳的“魏都古城”、汉中的“周至清凉山”、宝鸡的“夏家河”等等。

2.行业规模目前,陕西省特色小镇的数量约为150个左右,涵盖了旅游、文化、民俗、艺术等多个方面。

根据市场调查,在这些特色小镇中,大多数是以文化旅游为主要发展方向。

尤其是在历史文化名城内部,特色小镇的发展更加迅速,据统计,陕西省内的特色小镇人流量和收入均呈现出逐年增长的趋势。

3.发展趋势随着旅游热度的不断升温,特色小镇产业也逐渐成为很多城市和企业的经济增长点。

未来,陕西特色小镇市场也将继续蓬勃发展,政府相关部门和企业应该加强行业研究和发展战略制定,结合本地文化、环境和资源,打造具有地方特色和竞争力的特色小镇,提升行业水平和市场竞争力。

二、陕西特色小镇的发展问题1.缺乏统一标准目前,陕西特色小镇之间没有统一的发展标准,导致很多小镇的规划和建设比较随意,产业结构和功能不够明确。

为了提高特色小镇的发展水平和市场竞争力,政府应该加强规范制定和管理,建立起统一的行业标准和评估机制。

2.产业集聚有待加强陕西特色小镇中,文化旅游业是主要的发展方向,但是很多小镇的产业结构比较单一,缺少多元化产业集聚和发展。

在未来的发展中,政府应该提供更全面的支持和引导,鼓励和引导小镇发展多元化产业,例如农业、工业、服务业等等,以提高小镇的综合实力和市场竞争力。

3.建设质量参差不齐陕西特色小镇的建设质量参差不齐,一些小镇的规划和建设存在漏洞和问题,对环境造成了一定的破坏。

特色小镇建设的问题与对策

特色小镇建设的问题与对策

特色小镇建设的问题与对策一、引言特色小镇建设作为我国新型城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推动城乡融合发展,提升农村经济发展水平,改善农民生活品质。

然而,在实践中,特色小镇建设也面临着一些问题和挑战。

本文将从规划设计、产业发展、环境保护等方面探讨特色小镇建设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二、规划设计问题与对策1. 缺乏整体规划特色小镇建设过程中,存在着一些地方政府只注重单个项目的开发,缺乏整体规划的问题。

这导致了特色小镇内部功能分散、布局混乱,影响了小镇的整体形象和发展效益。

对策:加强规划引导,要求特色小镇建设必须进行整体规划设计。

政府部门应加强对特色小镇规划的指导,确保小镇布局合理、功能互补,形成有机的空间结构。

2. 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由于特色小镇建设需要大量的基础设施投入,但在实际操作中,由于资金紧张和规划不合理等原因,导致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影响了小镇的正常运行和发展。

对策: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投入,特色小镇建设应优先考虑基础设施建设,确保水、电、路、气等基础设施的完善。

政府可以引入社会资本,通过PPP等方式,增加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来源。

三、产业发展问题与对策1. 产业单一化一些特色小镇在发展过程中,由于缺乏多元化的产业布局,过度依赖某一种产业,一旦该产业出现问题,就会造成整个小镇经济的崩溃。

对策:推动多元化产业发展,特色小镇应根据自身的资源禀赋和区位条件,合理规划产业布局,发展多元化产业,降低风险。

同时,鼓励小镇内的企业进行产业升级和创新,提高竞争力。

2. 人才流失由于特色小镇的产业发展相对滞后,吸引人才的条件相对较差,导致人才流失严重,影响了小镇的发展潜力和创新能力。

对策:加强人才引进和培养,特色小镇应加大对人才的吸引力度,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和发展机会,培养本地的创新创业人才。

政府可以出台相关政策,提供人才引进的支持和激励措施。

四、环境保护问题与对策1. 生态环境破坏一些特色小镇在发展过程中,为了追求经济效益,对生态环境的保护不够重视,导致生态环境破坏,影响了小镇的可持续发展。

新型城镇化五大发展路径(2023版)

新型城镇化五大发展路径(2023版)

新型城镇化五大发展路径新型城镇化五大发展路径一、城市基础设施建设1.1 城市交通建设●提升道路网格化规划与建设,缓解交通压力●发展现代化公共交通系统,包括地铁、轻轨等●建设智慧交通系统,提高交通管理效率1.2 水电气供应建设●改造和扩建供水、供电和供气设施,提高供应能力●推广节能减排技术,减少资源浪费●建设智慧能源系统,优化能源调度和利用效率1.3 城市绿化建设●打造城市绿化带,提高城市生态环境●积极推广垂直绿化和屋顶绿化,增加绿化覆盖率●建设城市生态公园,提供休闲娱乐场所二、产业结构优化2.1 重点产业培育●发展新兴产业,如信息技术、生物医药等●支持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提高竞争力●加强科技创新,推动科技与产业融合2.2 城乡产业对接●推动农业现代化,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乡村旅游,促进农村经济增加值●支持农民就业创业,提高收入水平2.3 优化企业营商环境●简化行政审批手续,提高办事效率●打造公平透明的市场环境,保护企业合法权益●加强知识产权保护,鼓励企业创新发展三、人才引进与培养3.1 引进高层次人才●实行人才引进政策,吸引高级人才到城市发展●提供高薪待遇和良好的工作环境,留住人才●加强人才交流与合作,培养人才创新能力3.2 培养创业人才●加强职业教育与技能培训,提高创业能力●设立创业基金,支持创业项目和创业培训●搭建创业交流平台,促进创业资源共享3.3 支持人才创新创业●建立科研创新平台,支持科研成果转化●支持创业孵化器和科技企业孵化器建设●提供创业资金和政策支持,降低创业风险四、生态环境保护4.1 推动绿色低碳发展●加强环境保护,减少污染物排放●提倡绿色生产和消费,推广节能环保技术●发展可再生能源,减少对传统能源的依赖4.2 加强生态修复与保护●制定生态保护规划,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加强水土保持和植被恢复工作●提升生态修复技术,修复受损生态系统4.3 强化环境监管与治理●建立健全环境监测体系,及时掌握环境状况●加大环境执法力度,严厉打击环境违法行为●加强环保宣传教育,提高环境保护意识五、城市社会事业发展5.1 优质教育资源布局●加大教育投入,提升学校教育质量●落实义务教育公平入学政策,缩小城乡教育差距●推动高等教育与企业合作,提高就业竞争力5.2 医疗卫生服务提升●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提高医疗服务质量,改善医疗资源配置●推进医疗信息化建设,提高医疗效率5.3 社会保障体系完善●建立全面覆盖的社会保障体系●加强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制度改革●完善失业保险和低保制度,保障基本生活附件:●城市交通规划图●城市绿化规划图●城市产业结构调整方案●人才引进政策文件●环境保护监测数据报告法律名词及注释:1.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指城市交通、水电气供应和绿化等基础设施的建设与优化。

特色小镇:内涵阐释与实现路径

特色小镇:内涵阐释与实现路径

特色小镇:内涵阐释与实现路径特色小镇是指在城乡融合发展中,以传统文化、自然资源和特色产业为依托,依托现代信息技术和现代服务业,通过创新方式和模式,实现产业振兴、生态保护和乡村振兴的一类小城镇。

在当前乡村振兴和城乡融合发展的大背景下,特色小镇成为了一种新型城乡发展模式,因其具备了很强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和可塑性,逐渐成为了许多地方政府和相关部门关注的对象。

一、特色小镇内涵的阐释1、传统文化传承特色小镇的内涵之一是传统文化传承。

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乡村振兴和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基础。

在特色小镇建设中,可以通过挖掘本地传统文化,加强传统文化教育和传承,打造特色文化产业,形成独特的文化风景线,提升小镇形象和文化底蕴。

2、自然资源保护特色小镇的内涵之二是自然资源保护。

在建设特色小镇的过程中,需要充分尊重和保护自然资源,创造绿色环保、生态和谐的生活环境。

可以通过围绕特色小镇资源的优势,发展生态农业和生态旅游等产业,实现资源利用和生态保护的双赢。

3、特色产业发展特色小镇的内涵之三是特色产业发展。

特色小镇应围绕当地的产业特色和优势资源,发展特色产业,打造小镇品牌。

通过培育、打造和推广一批有影响力、具有特色的产品和服务,推动小镇经济发展。

二、特色小镇实现路径1、产业振兴产业振兴是特色小镇建设的核心路径。

充分挖掘本地资源和产业优势,依托新一代信息技术,发展特色产业和乡村旅游,打造具有影响力和竞争力的小镇品牌。

发挥新型城镇化和农村振兴政策的作用,补齐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短板,提高乡村发展质量和水平。

2、生态保护生态保护是特色小镇建设的重要路径。

以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修复生态环境和提升农村生态品质为重点,实施乡村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项目,促进农村生态环境持续改善。

注重传统农耕文化和农村文化保护,打造宜居宜业的现代乡村。

三、结语特色小镇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在实践过程中需要充分调动各方面的力量和资源,形成合力。

特色小镇建设的实现路径是多方面的、多元化的,需要充分考虑当地的实际情况和可行性,因地制宜、注重实效。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陕西省特色小镇发展模式研究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陕西省特色小镇发展模式研究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陕西省特色小镇发展模式研究摘要:近年来,乡村振兴战略成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之一。

特色小镇作为乡村振兴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很强的地域特色和产业优势,是推动乡村经济发展、提升乡村居民生活质量的有效手段之一。

陕西省作为中国的重要农业大省,其乡村振兴也备受关注。

因此本文针对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陕西省特色小镇的发展模式做了相关研究。

关键词:乡村振兴;战略背景;特色小镇;发展模式研究引言:乡村振兴战略是中国国家层面的重要战略,旨在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改善农民生活和保障农村社会稳定。

在这个背景下,特色小镇作为一种新型的城乡融合发展模式,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

作为一个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省份,陕西省在特色小镇的发展方面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一、陕西省特色小镇发展的现状和特点陕西省特色小镇的发展现状和特点可以从文化、生态、产业和社区四个方面来进行详细叙述。

(一)文化陕西省作为一个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省份,特色小镇的发展也以文化为基础,注重挖掘和传承历史文化遗产,发掘特色小镇的文化价值。

例如,位于西安市周边的蓝田县,是一个以古代石刻文化为主题的特色小镇。

该小镇以汉代石刻为代表,通过修缮保护、展示宣传等方式,挖掘和传承了石刻文化的历史价值和文化内涵,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参观和观赏。

(二)生态陕西省特色小镇发展也以生态为依托,重视生态保护和环境建设,倡导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

例如,位于宝鸡市眉县境内的民乐镇,是一个以生态休闲为主题的特色小镇。

该小镇以生态建设为重点,通过植树造林、水源治理等方式,改善了当地的生态环境,打造出了一个绿色、清新的休闲旅游胜地。

(三)产业陕西省特色小镇的发展也以产业为支撑,注重发挥地域资源和产业优势,促进特色产业的发展和壮大。

例如,位于商洛市洛南县境内的红石峡镇,是一个以旅游和康养产业为主题的特色小镇。

该小镇依托当地丰富的自然资源和文化资源,打造出了多种旅游产品和康养服务,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参观和体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陕西省特色小镇建设发展路径对策摘要:随着城镇化水平的不断提升,同时也出现一系列的问题臻待解决,例如城市空间分布不合理,城市建设缺乏特色等。

为了解决这一系列问题,国家政府提出了以一种新的理念开展城镇化,即走新型城镇化的道路。

而特色小镇正是新型城镇化道路中一次实践,有利于解决城镇化中的问题。

本文对陕西省特色小镇的建设进行分析,得出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

关键词:城镇化;新型城镇化;特色小镇一、前言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经济也在逐步发展,城镇化水平虽然得到了提升,但同时也出现了一系列问题,例如建设用地粗放低效、城镇空间分布和规模结构不合理、“城乡建设缺乏特色、体制机制不健全等。

在此背景下我国提出遵循城镇化发展规律,走出一条以人为本、四化同步、优化布局、生态文明、文化传承的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其中以人为本是城镇化的本质属性。

特色小镇作为新型城镇化的一种尝试性实践,其建设目标与新型城镇化的理念有所重合,均强调以人为本、良好的生态环境、基础设施的完善,特色小镇的建设将会对解决传统城镇化产生的问题有些良好的表现。

但是,目前陕西省特色小镇建设仍存在诸多问题,需要进行进一步的研究为其提出科学且具操作性的对策建议。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一)新型城镇化研究当前国外学者对小城镇的研究主要在城市理论上,学者从集聚经济研究入手展开研究[1](Handeson,1986);而新经济地理认为城市发展要注重市场规模经济的作用[2](Rugman,1991);新城市主义则认为城市的协调发展需要加强对环境的重视,同时要将视角从经济发展放到以人为本[3](Lejeune,1993)。

在此基础上,关于小城镇的研究探讨上,学者有从可持续发展以及环境问题的角度进行分析;[4](Bradbury & Kirkby,1996;Mayer & Knox,2010)以及目前存在著的经济社会问题的研究[5](Wirth P,2016)。

传统城镇化虽推动社会经济快速发展,但是由于城镇化水平的增长,也产生了许多的问题。

因此,国家提出了要走新型城镇化的道路。

国内目前对新型城镇化的研究主要在四个方面:一是内涵界定,有学者认为新型城镇化是城镇化的转型发展,是由城市优先发展到城乡协调发展[6](仇保兴,2012);二是指标构建,当前国内学者对于新型城镇化的指标体系研究较典型的成果主要有:《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主要从城镇化水平、基本公共服务、基础设施、资源环境4个方面,选取18项指标构建城镇化指标体系;有学者在理解新型城镇化的内涵的基础上,构建了以人口、经济、空间、社会、生态环境、生活方式、城乡一体化、创新与研发为子系统的评价体系[7](王新越、秦素贞,2014);三是动力机制,主要包括多元城镇化动力、制度与要素推进[8](宁越敏,1998)、内生与外力作用[9](仝德,刘涛2013)、“自上而下”[10](陆大道,2013)推动等观点;四是发展模式,学者有从地域的新型城镇化发展总结[11](李彦东,2013)与从产业角度提总结[12](谢路遥,2013)。

(二)特色小镇研究在小城镇的研究上,国外研究主要集中于三个方面:一是经济与环境问题研究,在一些发达国家例如日本、德国等发达国家,小城镇出现了经济衰退等现象,学者对此进行了研究[13]。

二是社会问题研究,例如,对意大利小城镇住房市场危机与城市密度的研究[14]。

三是可持续发展问题研究。

我国小城镇发展在改革开放以前,经历了恢复发展、波动发展以及停滞不前,改革开放后,小城镇进入了加速发展阶段[15](邹远修,2003)。

费孝通(1983)提出了小城镇的发展要依靠当地工业化的发展以及企业的带动,国内开始对小城镇进行研究[16];学者从规模经济和市场经济角度进行探讨,认为发展小城镇有利于当地经济发展,推动社会进步[17](茅于轼,2000);在动力机制的研究上,有学者提出小城镇的建设需要一个良好的制度环境以促进其发展[18](赵民,1996);在小城镇建设方面,有学者认为小城镇的建设发展要遵循“因地制宜”、“可持续发展”等原则[19](王英,2003);产业结构方面,学者认为小城镇的发展需要一个良好的产业结构[20](王微微,2005)。

此外,有学者关注小城镇发展困境及误区,并给予相关解决对策[21](石忆邵,2013),也有学者认为小城镇的特色将会是它们发展的重要基石,他们对小城镇的特色塑造进行研究分析[22](王志章,孙晗霖,2016)。

当前,特色小镇成为新型城镇化的研究热点,学者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开展相关研究:一是特色小镇内涵研究,主要从概念、特征等方面进行阐述,有学者认为特色小镇具有“小城镇大发展、小区域大平台、小空间大集聚、小载体大创新”的特点[23](苏斯彬,2016);另外有学者结合田园城市、城市区域核心、“技术小区—技术中心”等理论丰富了特色小镇的内涵[24](张鸿雁,2017);二是特色小镇建设问题研究,在产业选择问题、动力机制问题[25](赵佩佩,2016);体制机制问题上[26](王小章,2016)均提出了方案对策;三是对特色小镇发展路径的研究,学者把特色小镇作为一种产业空间组织形式来阐述其特征、作用及建设中需要关注的问题[27](盛世豪、张伟明2016),另外有学者构建了城镇发展价值体系[28](王国华,2016);四是借鉴国外小城镇的研究经验,对国外特色小镇案例的分析,总结出它们的发展经验[29](张银银,丁元2016)。

(三)研究述评综上所述,现有国内外文献针对城市发展理论、新型城镇化理论以及特色小镇等问题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取得了一系列的成就,奠定了研究的理论与实践基础。

在对特色小镇的研究方面,我国学者的研究主要涉及在特色小镇内涵研究、发展问题探讨、发展路径研究以及优秀案例经验借鉴等方面上,并从不同角度例如产业选择、政策方针、体制机制等进行概述和探讨。

但是目前对于特色小镇建设的研究大多是针对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特色小镇在我国西部地区的建设研究较少。

在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对特色小镇建设研究在陕西省乃至全国范围内并未深入开展,如何认识在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特色小镇的建设发展,构建并落实适合陕西省特色小镇发展的对策,有待进一步研究。

三、新型城镇化理论内涵(一)新型城镇化的产生改革开放后,由于国家政策的改动,基础产业的支撑以及良好的地理位置与环境,苏南乡村地区开始了人口经济产业的转型发展;二十一世纪初,一些沿海城市开始推动城镇化建设,走出来一条“新型城镇化道路”[30]。

这些城镇的建设为中央政府指定新型城镇发展化战略提供了实践依据。

2007年以来,中央数次提出要“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建设,发布《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下发了“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方案”,力争到2020年全面推广试点地区的成功经验。

这些政策实践为我们深化新型城镇化研究提供了现实根据[31]。

(二)新型城镇化的内涵1.就業城镇化新型城镇化要求人们的就业方式从以前的农村就业方式如依靠当地资源到依靠市场的力量从而获得就业机会,人们由之前从事第一产业到就业方式以第三产业为主的转变。

与传统城镇化不同的是,人们就业虽然是以第三产业为主,但就业要求更高。

2.生活城镇化这是指当地人口生活方式由农村时的方式向城市转变。

随着生活环境,职业的转变,人们的生活方式会由传统转为现代的生活方式。

传统城镇化追求城镇人口城市地域的比重,而对城镇人口的生活质量不加以关注,人们虽是在城市中居住,但是生活方式生活品质并未改变,而新型城镇化则更加关注人口的生活质量。

3.居住环境城镇化指城镇居民居住环境由之前的农村环境到更加现代化的城镇环境中。

传统城镇化追求城市建筑的密度,居民的居住环境并未得到改善,城镇人口比重未得到显著提升,新型城镇化更加关注城镇的服务设施与服务能力,它通过改善城镇设施,形成合理的空间分布,使居民能够更好的享受现代化的城镇居住环境。

四、特色小镇理论内涵(一)特色小镇的内涵特色小镇首次提出是在2014年10月,在参观云栖小镇时,时任浙江省长李强提出:“让杭州多一个美丽的特色小镇,天上多飘几朵创新‘彩云’。

”这是“特色小镇”概念首次被提及[32]。

与我们所理解的“镇”的含义不同,特色小镇不是国家所划分的行政区域。

它的重点在于“特色”,即以独特的产业为核心,同时有着特色功能以及内部的特色机制,是依赖某一特色产业和特色环境因素(如地域特色、生态特色、文化特色等),打造的具有明确产业定位、文化内涵、旅游特征和一定社区功能的综合开发项目。

是旅游景区、消费产业聚集区、新型城镇化发展区三区合一,产城乡一体化的新型城镇化模式。

(二)特色小镇的发展模式特色小镇的依托自身的特色产业,形成了众多的发展模式,其中主要分为特色历史人文+传统加工制造+旅游、经典加工制造+时尚设计+旅游、特色天然资源+旅游度假养生、高科技+未来新兴产业+旅游、特定产业+旅游小镇等。

五、陕西省特色小镇发展现状2016年10月14日,住建部公布了第一批中国特色小镇名单中陕西省共有5个,分别是西安市蓝田县汤峪镇、铜川市耀州区照金镇、宝鸡市眉县汤峪镇、汉中市宁强县青木川镇和杨陵区五泉镇。

照金镇位于陕西省铜川市耀州区西北部,铜川市耀州区辖镇。

位于区境中西部。

镇政府驻照金村。

照金镇有着西北第一个山区革命根据地-陕甘边照金革命根据地,同时也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

照金镇依托自己的政治历史区位等优势,成为了著名的红色文化旅游名镇;陕西省汤峪镇位于宝鸡市眉县,秦岭太白山北麓。

汤峪镇依托自身丰富的温泉资源,已成为著名的温泉旅游小镇,形成了以旅游度假、休闲观光为主的旅游产业体系;青木川,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位于陕西省宁强县西北角,地处陕、甘、川三省交界处,是陕西省最西的一个乡镇。

古镇旅游资源丰富,生态自然环境良好,历史悠久,是历史传统文化小镇;五泉镇位于杨凌示范区西北方12公里处,隋文帝泰陵地处该镇内。

五泉镇依托杨凌示范区的科教优势,通过发展新技术等方式形成了高科技农业产业体系,在有限的空间中实现了生产力最大化的最有布局。

是高新技术特色小镇。

近日住建部公布了第二批全国特色小镇名单,陕西省入选9个,分别为汉中市勉县武侯镇、安康市平利县长安镇、商洛市山阳县漫川关镇、咸阳市长武县亭口镇、宝鸡市扶风县法门镇、宝鸡市凤翔县柳林镇、商洛市镇安县云盖寺镇、延安市黄陵县店头镇以及延安市延川县文安驿镇。

目前陕西省特色小镇已达到14个,陕西省的特色小镇建设将会达到一个新的高度。

六、陕西省特色小镇发展存在问题及对策(一)陕西特色小镇建设问题1.小镇产业特色不鲜明特色产业是小镇的核心内容,陕西省各特色小镇虽拥有各自的产业,但大部分的产业缺乏特色,许多文旅小镇的旅游产业与以往的旅游产业并无差异,每个小镇物质环境特色不鲜明,文化内涵挖掘不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