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语文教育中的人文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注语文教育中的人文性
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前言部分开篇就提到现代社会要求公
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从语文课的课程性质上来说,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1。
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语文教学也更加注重语文本身的学科特色即人文性。其实无论哪一个科目,教育的对象都是人。受教育的人,是一个个鲜活的有自己
思维特点的个体,各不相同,新课程改革要求重视的人文性,就是从教育对象的
本质出发的。
一、关于人文性的解读
所谓人文性,从概念上来看是个比较宽泛的概念,但是将人文性放在目前的
中小学语文教学中,我想就比较明确了。钱理群教授曾说,目前,语文教育我们
最缺的是人文教育。首先,从语文学科本身来看,语文学科,作为人文学科的一种,是民族智慧与情感的积淀,它相较与数学、化学等理科学科,更具有情感性。我们从理科公式与定理中培养的是思维的严谨与理智,但是从语文学科中我们熏
陶的是情感与人文关怀。更注重的是对学生情感价值观的导向性。在语文教学的
人文性中应当关注的情感的体验,让学生从语文学习中,感受到文化的,精神的
超越时空与空间的传递。
其次,语文学科学习的是语言和文化,语言和文化,是复杂深奥的,具有明
显的开放性。语文学科的学习,不能像理科学习一样被教条化,以往在高考的指
挥棒下,语文教学总是被束缚在应试的条条框框中。标准化的答案,忽视学生的
阅读体验,对于标准答案的一味追求,造就了很多奇怪的现象,考场作文所谓高
分模板,阅读题的所谓标准答题模式,都使语文教学陷入了怪圈,也在看着这些
怪圈的同时为语文教学深深的悲哀。语文的学习是文化的学习,不是个人意志,
也不是一个人的智慧。所谓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应倡导教学的灵活
性与人性化。
再者,语文教学的人文性还应该包含的个体性,人文性本来就包含着私人性质,课改中倡导的个性化我想也是基于此,考虑语文教学的个性化问题时应该是
全面的,不是只是说在课堂上变得更生动活泼的教学,而是应全面考虑从教到学,再到评价标准,都注重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自身的情感体验。马克思认为思维本
身的要素,思想的生命表现的要素,即语言,是感性的自然界2。语言来自于思想,人的思维是丰富并且充满变化的,要关注语文教学的人文性,就必须注重语
文教学的个性化解读。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在关注语文教学的人文
性时,要特别关注这种个体化的解读,教育对象由于生活背景、阅历的不同,会
对同一个问题,有不同的理解,我们在语文教学生不能忽视这一点,强硬的讲个
性化扼杀在标准化的模具中。
二、语文教学中的人文性误区
当我们在大谈语文教学的人文性的时候,不能忽略的是人文性在语文教学中
的体现,怎么将人文性落实到实处。因为语文学科本身的学科特性,人文性其实
是应当体现在语文教学中的各个环节的。但实际我们却发现种种的问题。
首先是在语文教学中片面强调工具性。客观的说语文教学应当在语文的工具
性与人文性中找到平衡点。语文学科学习的语言,是人类交流表达感情记事的工具,我们将语文学科系统的,解构的学习是没错,但是在以往的教学,为了应试
的高分,我们一味的强调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就不对了。在新课程改革中我们提出
的淡化关于文体的这类问题的执着学习,以及取消改病句这类型的考题,都是在
调节语文教学工具性与人文性之间的平衡。在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可以让学生在
学习的过程中不断完成情感价值观的建立,如果一味的注重语文学科的工具性,
将是语文教学走向僵化,是语文学科变得枯燥乏味。
其次,是语文的填鸭式教学。文学教育在文学之上,建立了一套顽固、强大
的阐释体系。它刻板、教条、贫乏、单一,它把我们与文学的联系隔开了,它取
代了文学,在我们这个精神已经极度匮乏的社会里发挥着使其更为匮乏的作用3。语文教学切忌矫枉过正,曾遇到家教的学生被老师留的作业是将生字词各抄100遍,这样的做法浪费时间和精力,还不一定达到预定的效果又何必。教师应当作
为引导者,而不是填塞者,在课堂中,应当注意给学生遛狗足够的空间和时间思
考和理解,而不是将所谓的标准答案,强塞给学生。
此外,还有语文教学中理念的滞后。梁启超曾说过:“欲新一国之民,不可
不先新一国之小说。故欲新道德.必先新小说,欲新宗教,必新小说;欲新政治,必新小说:欲新风俗,必新小说;欲新学艺,必新小说;乃至欲新人心,欲新人格,必新小说。”4从中我们可以看到梁启超对文学的看法是,文学的一项重要作用是“新民”。语文教育,不应当与时代北京脱节,应当在教学中融入当代的精
神品质,让学生的人文素养的到全面的提高,但是在教学中,从教材内容的选择
到教师的教学却常常忘记这一点。所教所学陈旧僵化,难以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
三、语文教学中的人文性建议
语文教学呼唤人文性,面对在语文教学中人文性的缺失和误区,我想是值得
思考的。语文教育中的人文性并不是空大的泛泛所指而是本身就应当蕴含在语文
教学的各个环节的。
从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来看,语文教学的人文性最容易也最应当体现在阅读
教学中。要在阅读教学中充分体现人文性,最先应当着手的是教材的改革,减少
政治化,空洞的文章,多选择情感性强的,容易引发学生情感共鸣以及蕴含着智
慧结晶的经典篇目。其次,应当关注的是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对于学生理解的引导。在《大学生对高中语文的控诉》有这样一段内容:“记得高中时,曾学过鲁迅先
生的一篇小说,叫做《药》,小说结尾部分写到夏瑜的母亲上坟时,曾有一个细
节描写,说的是坟旁的树上蹲着"一只铁铸般的乌鸦。"在语文课上,讲到这一部
分时,我们的老师曾特地停下来问我们乌鸦象征着什么,一时弄得我们全班五十
多位同学不知如何做答,最后,还是老师点破迷津,告诉我们,"乌鸦象征着反
革命,'铁铸般的'极言其力量之大。"于是,我们恍然大悟,原来这世上还有"反
革命的乌鸦"5。我想这段描述说出了很多我们在上初高中时的心声,这是对前面
所说的误区中的填鸭式教学的直观描述。教师在讲解文章时应当充分考虑到学生
的理解力和需求,而不应当只是简单的照搬教材,缺少了和学生共同情感体验的
过程,使得学生学的一知半解,根本达不到语文教学本身的目的。要让人文性更
好的传达到学生那里,作为教师来说除了注重教法之外,还应当注重对教材的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