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语文教育中的人文性
简述语文课程人文性的含义
1、简述语文课程人文性的含义?答:语文课程的人文性,是以教化学生为本,在当前它体现了我国素质教育的普遍性要求,涵盖了思想性(政治思想、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文化性(古今中外先进文化的丰富内涵)、审美性(对自然美和道德美的欣赏)、发展性(发展智力、情感、意志等心理能力)、创造性(发展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等,也就是全面提高人的素养。
2、语文教材具有哪些主要功能?答:语文教材的功能主要体现为三个方面:语文教材是课程目标的载体;语文教材是教师指导学生学习语文的载体;语文教材是学生学习语文的凭借。
3、我们应当如何多渠道开发和利用语文课程资源?答:开发并利用好语文教材,发挥教材的多种功能;改变单一的以课本讲授为主的教学方式;开展丰富的语文学习空间;创设多彩的校园环境;开发并形成各具特色的校本课程。
4、汉语拼音教学策略包括哪些内容?答:拼音教学策略包括:利用形象教学拼音字母,联系儿童的语言读准拼音,通过编儿童故事的方式学习拼音,通过游戏方式学习拼音等。
5、你如何理解语感的内涵?请简要作答。
答:语感是指对语言文字正确、敏锐、丰富的感受力,包括形象感、意蕴感、情味感和节奏感。
二、论述题1、联系自己的语文教学实践体会,谈谈你对“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的理解。
答: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这是新世纪素质教育对语文课程的要求。
在语文教育改革的进程中,每个时期都有反映时代特征的基本理念:六十年代 ----加强双基;七、八十年代 ----培养能力,发展智力;九十年代 ----素质教育;新世纪 -----语文综合素养。
;20世纪60年代强调打好基础,提出“双基”;20世纪七、八十年代强调能力,提出“培养能力,发展智力”;90代以后,素质教育的思想渐渐深入人心,既然教育要提高国民素质,语文教育就要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它是以语文能力(识字、写字、阅读、习作、口语交际)为核心,是语文能力和语文知识、语言积累、审美情趣、思想品德、行为态度、思维能力、学习方法、学习习惯的融合。
语文的人文性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语言文字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信息载体,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语文课程的人文性总是以高扬的人文精神为目标导向,总是以促进学生的知情意全面发展为目的。
一、语文课程人文性的基本内涵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强调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语文课程中以人为本的理念以学生的主体存在为出发点,以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和健全人格的养成为目的。
它要求尊重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爱好和需要,肯定学生的主体性对学生自身发展的价值。
以人为本的理念是语文课程人文性的根本性标志。
只有在课堂中尊重人、理解人,给人以充分的活动空间和权力,才能充分地发展人,使人意识到自己的尊严和价值,这需要教师付出坚实的努力。
首先,要求教师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
学生是学习语文的主体,语文教育是为了提高全体学生的语文素养,而不是为了考试。
其次,教师要了解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心理特点以及每个学生的兴趣、爱好、需要,尊重学生的主体性价值。
同时,教师要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促进学生主体性的发挥。
2、谋求语文基础知识和情感、道德、价值观之间关系的平衡没有语文知识,难以形成语文能力、品德和精神,而有了语文知识,未必就能形成能力、品德和精神。
在义务教育阶段,语文基础知识的教育是最正常不过的事情。
知识是科学理性的基础,没有知识就无法准确地认识事物并进行正确判断和推理,因此知识教育是语文教育的重要任务,任何只顾学生兴趣而轻视知识教育的做法都是错误的;而为了提高升学率让学生苦练应试技巧,死记硬背语文基础知识,把学生的情感搁置一边的应试教育也是不可取的。
过去一味强调学生对语文系统知识尤其是狭义的语文知识的掌握,却不知这些知识的掌握并不能使学生具备良好的人文精神和道德风貌。
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必须谋求语文基础知识和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之间关系的平衡,不能顾此失彼。
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学习语文基础知识的根本目的是运用这些知识去指导实践,有效地提高听说读写及观察的能力,利用知识和能力帮助学生正确、迅速地认识世界并描述世界,获得人文精神。
语文的人文性是什么
语⽂的⼈⽂性是什么语⽂课程标准提出,“⼯具性与⼈⽂性的统⼀,是语⽂课程的基本特点”。
那么,何谓⼈⽂性?笔者认为,⼈⽂性不是⽂学性,不是⽂化性,也不是⼈的⾃然性,它应该是三者有机融合⽽折射出的⼈之为⼈的东西,是⼀切有利于⼈“健康”(⾝⼼健康、情感健康、道德健康等)发展的东西。
就语⽂教育⽽⾔,谈⼈⽂性,离不开教材、教师和学⽣。
语⽂⼈⽂性的内涵之⼀:提供⾃由的⽂本,关注⽣命个体,尊重个性差异。
教育的对象是⼈,是⼀个个鲜活的、有着不同思维和情感特征的⽣命个体。
为此,作为引导学⽣认知发展、⽣活学习、⼈格建构的“⽂化中介”--语⽂教材,它必须具备⽂学性、开放性、时代性、灵活性等特点。
所谓⽂学性,是相对于政治性、知识性⽽⾔。
教材不是道德说教,不是政治观念的诠释,把语⽂学科的性质定义在“读经讲经”或“加强政治思想教育”上,这是对语⽂⼈⽂性的⼀种践踏,是对⽣命个体的⼀种漠视、扼杀;同样,教材也不单是学科知识体系的浓缩和再现,不单是学科知识的载体。
“教材即知识”的“学科中⼼”或“学术中⼼”的教材观,也势必会让教育远离⽣命个体,蚕⾷学⽣发挥的空间和研讨的余地。
因此,语⽂教材的建设应⽴⾜于学⽣⽣命个体的发展,选⽂⽣动形象,“要具有典范性,⽂质兼美,富有⽂化内涵”,“应让学⽣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所谓开放性,是相对于保守性、单⼀性⽽⾔。
语⽂教材不是什么“长官意志”,不是部分⼈的利益体现,它是具有重⼤社会意义的精神产品,是培养与造就⼀代甚⾄⼏代⼈的⽂化⾷量。
随着素质教育战略的推进和基础教育课程改⾰的实施,着眼于学⽣⾃主发展的长远需求,传统的中⼩学教材的编写、出版、发⾏的垄断模式已经越来越不适应新形势的需要,“⼀纲多本”乃⼤势所趋,教材多样已是社会必然。
不同版本的教材让学⽣拥有了⾃主选择教材的权利,使⽤教材时的主体地位也得到了具体保障;同样,教材的灵活多样(诸如图书教材、视听教材、电⼦教材、⽣活教材等),也更具⼈性化,更接近了学⽣健康发展的实际需求。
小学语文人文性教学
小学语文人文性教学小学语文人文性教学,是指以语文课程为载体,以人文性知识为内容,通过语文教学的方式和方法,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提高学生的人文情怀和文学修养。
小学语文人文性教学是语文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现代教育发展的需要。
通过人文性教学,可以让学生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更好地领悟人文精神,感受人文情怀,培养文学修养,提高人文素养,使其成为有情感、有修养的人。
小学语文人文性教学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文学作品的学习文学作品是人文性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
通过学习文学作品,学生可以了解历史、风土人情、人情世故等方面的知识,提高自己的人文素养。
在语文课堂上,可以通过朗读、默写、背诵等方式学习古诗词、现代诗歌、经典散文等文学作品,使学生对文学作品有更深的理解和感悟。
可以通过文学鉴赏、文学创作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学修养。
通过学习古诗词,可以启发学生的诗意情怀;通过学习现代诗歌,可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通过学习经典散文,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
二、历史文化知识的学习历史文化知识是人文性教学的另一个重要内容。
在语文课堂上,可以通过学习历史典故、历史故事、历史文化知识等方式,使学生了解历史的发展、文化的传承,培养他们对历史文化的热爱和尊重。
可以通过历史文化知识的教学,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历史文化,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心。
通过学习古代历史典故,可以使学生了解古代的风俗习惯;通过学习历史故事,可以启发学生的历史感悟;通过学习历史文化知识,可以拓展学生的文化视野。
三、名人故事的传承名人故事是人文性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
通过学习名人故事,可以启发学生的人生智慧,激发学生的人格力量,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怀。
在语文课堂上,可以通过名人传记、名人故事等内容,使学生了解历史上的伟人、英雄、名家等人物,提高他们的人文素养和文学修养。
可以通过名人故事的讲解和创作,培养学生的自我认同和人格塑造。
通过学习孔子的故事,可以启迪学生的人生智慧;通过学习孟子的故事,可以激发学生的人格力量;通过学习屈原的故事,可以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怀。
论语文教育的人文性
论语文教育的人文性语文教育对于一个国家的重要意义常常被人低估以至忽视。
事实上,无论承认与否,一个国家的国民素质很大程度上是在国民与母语的接触中形成的。
国民对于以母语形式存在的文化内容如何理解以及理解到什么程度,决定了他们具有什么样的精神世界。
而我总以为,唯一能够大规模影响并且可以控制国民怎样与母语接触的便是一个国家的语文教育(有时我们也称之为母语教育)。
古昔圣贤(他们多是语文教育家)强调礼乐教化,强调薪火相传,中心一直没有离开人本身,反倒是现在的语文教育唯语言教学是务,同时又深受应试教育所害,已经开始忘却教育的本来目的。
也正因于此,近些年来关于加强“语文教育的人文性”的呼声越来越高,成为一时社会各方关注的焦点。
关于语文教育的人文性这个问题的提出,最早是在1985年,这实际上仍然是关于语文学科性质的探讨。
以后争论渐起,但是时至如今,关于语文学科的基本性质,仍然没有一个明确的界定。
纵观建国后的语文教育的历史,我们对语文学科性质的理解,总是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甚至古代以至民国时期对于语文教育一些好的认识也遭到遗忘。
在这个本质性的问题上,理论上的贫乏与谬误直接导致的结果就是中国语文教育弊病四起,怨声载道。
本文认为,对于语文学科的基本性质这个问题,如果没有一个正确的统一的明确的认识,那么从上到下整个语文教育系统就只能陷在一种本质上的混乱状态,所有关于语文教育教学理论的研究都只不过是盲人摸象,从事实践工作的语文教育者们则观念贫乏、无所适从。
因此,现在通过重新探讨语文教育的人文性这个问题来重新认识语文学科的基本性质,就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通过以下步骤来探讨语文教育的人文性这个问题:第一步,本文将对1985年以来语文教育界对于语文教育的人文性的探讨作一番梳理;第二步,本文将依次对几个基本概念的含义进行探讨,分别是“人文”、“教育”、“语文教育”,同时将简单回顾它们的发展历史,最后,在以上这些探讨的基础上,探究语文教育的人文性的真正内涵并给出自己的界定;第三步,本文将尝试在以上所有探讨的基础上,提出一个自己的对于语文学科基本性质的认识,并设计出一个希望较为合理与完善的同时也是较具有可行性的语文教育目的,以期对当下的语文教育研究与实践能够有一定的帮助作用。
突出语文教育的人文性
突 出 语 文 教 育 的 人 文 性
◎李 晓 文
依据 高 职 高专 “ 以就 业 为导 向,素 质 为本位 ,能 力 为核
采 取学 生 喜 闻乐见 的教 学方 法 , 以促进 课 堂 的生 动化 。 比如
心 ”的人 才培 养 模式 ,人文 素 质是 素质 本 位基 本 的 也是 关键 在 学爿 《 链 》一‘ 时 ,我 们 可 以安排 一 次别 开 生面 的 戏剧 项 课
观 和 价 值 观 ,教 师 的 言行 、 对 每 一种 现 象 的态 度 ,都 直 接 间 ,教 师 不 能只 关心 自己讲 什 么 ,更 多 的应 多关 注 学生 的认 影 响着 学 生 的人 格 发 展 与 形 成 ,这 都 是 他 们 以后 为人 处 事 知 能力 。在教 学过 程 中 多使 用 鼓励 性 的语 言 ,给 予 学生 更 多
可 以为学生开设阅读实践课 、影视欣赏课,介绍文学作品,
这 些 作 品是 有 生命 的 ,它 是作 者个 体 智 慧与 情感 的结 晶 ,浸
透 了作者 的 心 思、情 思 ,会 潜 移 默化 地 影响 阅读 者 的情 感 、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教 学 能否 收 到预 期 的人 文 教 育 目的 ,教 学方 法起 着 不容 情 趣 和情 操 , 影响 阅读 者对 世界 的感 受 、思 考及 表 达方 式 以 忽视 的 作用 。恰 当的 教学 方法 能 激 发学 生 的学 兴 趣 , 收到 事半 功倍 的效 果 。我们 的传 统教 学 方法 单一 ,不讲 艺 术性 , 及 价 值观 和 人 生观 的形 成 。钱 理 群先 生 说 : “ 文学 的核 心 , 文 学 创 作与 文 学 阅读 的 出发 点与 归宿 都 是人 ,是人 的心 灵 ,
中学语文课堂中的人文性体现
采用各种手段 ,弥补这种差异 。只有
这样才可以使语文课堂教学活动实现 教学效果的最大化。
心对于人的个性关怀的倾 向。中学语
文课堂的核心 目标就是关注课堂教育
活 动实施 的对象 ( 学生 )的语 文知
识、 技能 的掌握 、 个性的全面发展和
例如在高三模块 复习时 ,我们注 重将 复 习的模块 习题 ,按难 易分 成 A C三组 , B 并适时分给班级 内知识水
和目的上 , 还体现在中学语文教学的
方方面面。作 为一名合格中学语文教
师,应始终把握语文课堂人文性这个 核心 的教 学思想 ,学会 用 “ 文思 人
想”去解决中学语文课堂中出现的种 种难题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地把
形象让极具人文气息的热烈的课堂气
氛始终弥散在语文课堂教育教学活动
当中。
文魅力和个性光彩 。
一
.
中学语 文课堂教 学的核 心理
中学语 文的课堂教学 活动教学 、 手段始终应贯彻人文思想这个大的理
念应注重人文性体现。
中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核心理念应
注重人性化的体现。 “ 人文性”本质
上的差异 ,这就是 中学语文课堂教学
人文素养 。所以我们在从 事语文课堂 教学活动的时候应真正注重教育手段
的人文性 , 始终把人文性看成是语文
感 、体悟 到人们对美好事物的真挚追 求 例如唐代浪漫主义诗人李 白的代 表作品 《 蜀道难》 ,作品从作者 发 自
内心对于 “ 蜀道 之难 ,难于上青天 ” 的感叹出发 ,采用大胆新奇 的笔法 ,
课堂教学谈人文性 ,人文性便失 去了
一
活动。 “ 厚重的历史氛 围”和 “ 鲜活
谈谈对小学语文教学中人文性的认识
谈谈对小学语文教学中人文性的认识人文内涵的彰显,已经成为新课程理念支撑下语文课堂教育的核心价值取向。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学科的基本性质。
”所以,教师要注意挖掘文本中的人文素材,以人为本,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感受和个性化的体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语文走进学生的生活,用语文去帮助学生感悟生命的美好。
但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许多教师对人文性理解产生了误解。
当前很多教师为了追求挖掘文本的人文价值,强化人文的感悟,在教学一篇课文的时候,往往更多地让学生把目光聚焦到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上,课堂气氛也变得喧嚣热闹了许多,他们以为这就是新课程、新理念所带来的充满生命活力的新课堂。
其实,这种偏向于人文性的开掘,抛开语言文字的本体,忽略语言学习的倾向,恰恰是把人文性给架空了,是一种喧宾夺主的做法。
人文,是人类文化中的先进部分和核心部分,其集中体现是:重视人、尊重人、关心人、爱护人。
简而言之,人文,即重视人的文化。
作为一种朴素的习惯和意识,古今有之,中西有之。
而小学语文教学的人文性,主要体现在尊重个性的健康发展、情感的熏陶、内心的体验,看重想象、直觉和创造性。
根据《语文新课程标准》的阐述,具体理解语文教育的人文性,主要应注意以下几点:一要以人为本;二要突出文化性;三要突出生命的价值。
即:第一,突出了以人为本、以促进学生发展为本的新理念,并以此理念贯穿全部语文课程。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师是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和组织者”。
语文课程以人为本,在教学活动中,师生双方都应受到关爱、尊重、理解和信任。
第二是体现在文化观上。
既关注民族优秀文化,又主动吸纳全人类优秀文化。
规定教材“要注重继承与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理解和尊重多元文化”,在课程目标上,则规定“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富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元文化,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
论语文教学中的人文性教育
论语文教学中的人文性教育摘要:教师在学生的人文培养过程中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语文教学目的是使学生获得语文技能,而技能的获得又能够进一步促进学生对文本中蕴含的人文精神有更深刻、更全面的认识和理解。
在语文教学实践中,通过对文本思想内涵的理解、学生正确人生观的树立和良好情感氛围的营造,便可以落实学生人文性教育问题。
关键词:语文教学人文性教育方法《课程标准》指出:“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因此,语文教师如何将文学作品的精神内涵化为学生内在的人文素养,是在阅读教学中值得探讨的一个问题。
优秀文学作品的精神内涵是一种人情美、人性美、人格美。
在学生学习这些文本时,教师要努力把文学的教化转变成文化底蕴和人文素养。
因此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注意把作品同作家人格结合起来,从人性的角度上领悟作品无穷的精神魅力,通过长期和学生一起阅读鉴赏作品,潜移默化地感染学生,从而逐渐提高学生的人文道德修养。
一、理解文本思想,感怀人文关怀要实现对学生浓浓的人文关怀就要善于发掘中学语文教材中浩如烟海的人文资源,主要从文本的思想内涵的理解上感受人文关怀。
如《我与地坛》是史铁生用最真实的情感写就的生命赞歌,流露出浓郁的人生况味。
文中表达了史铁生对生命的独特感悟。
极度苦闷、彷徨、消沉的他,在荒芜的地坛中,感受到了生命的生生不息,对生死有了全新的解读,释放出了自己的潜能。
课文第二部分主题是母爱,却同样是对母亲生命的诠释。
母亲多舛的命运,坚忍的意志,在“门口的呆望”、“家中的喃喃自语”、“荒园中的寻觅”这些平凡的言行中,显露无遗,从而激发了作者对家人的爱。
只有当一个人心中有了爱的时候,他才会去奉献,去承担自己的职责。
在教授这篇文章时,有的老师采用了配乐范读,然后让学生畅所欲言,述说自己对课文的感悟。
每个人都有一颗善心,一颗尊敬父母的心。
这样的学习已不再是单纯地学习语言文字知识,而是把自己的人生体验和情感与课文交融在一起。
语文课程的人文性
语文课程的人文性是指语文教学过程中是实现自我成长的过程,激发人的创造力和生命力的过程。
语文教育的活动是在特定的时空中,教师与学生双向的积极的生命运动的过程。
尊重人,尊重具体人的生命价值,尊重具体人的文化及多样性。
在教学完整首儿歌后,学生通过反复诵读,理解了水乡水多、船多、歌多的特点,通过语言文字感受到了水乡的美景。
在此基础上,我启发学生思考:水乡还有什么多?学生的思维非常踊跃,一下想到了水乡的树多、水乡的鱼多、水乡的云多等等。
在此基础上,联系句式,引导学生模仿诗歌的句式进行写诗训练,并举行了全班诗歌创作大赛。
学生兴趣盎然。
这个环节中,教师不仅结合文本作了适当的拓展,尊重了学生,让学生的思维得到了一定的培养,同时在一种美的意境中适当地进行了语言文字的训练,真正体现了语文教学的人文性。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人文性分析
56 2018.09(上)
三、创设人文性的教育情境
教师在讲授课文基础知识的基础 上,还需要注重为学生创造人文性的 教育环境,使学生置身其中,这有助 于加深学生对课文知识的理解,也是 丰富学生情感的有效方式。结合小学 生身心发展的具体特点,从课文内容 出发,并做适当补充与延伸,创设相 关 情 境, 让 学 生 产 生 身 临 其 境 之 感。 将教学内容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将 生活化且具有人文色彩的理论知识带 入小学语文课堂之中,引导学生在课 堂探究中实现思维的创造性发展与提 升,在良好的学习氛围中,使学生更 好地理解具体知识,从而进一步实现 学生品格的塑造与培养。例如:探讨 课文《司马光》时,可以创新地采用 编排情景剧的形式,让学生们进行角 色饰演,通过亲身感受课文中各个人 物的特点,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与 认知也会进一步加强。
每个学生都具有自己独特的人格 特点,也都具备独特的生活感受和情 感体验。因此,教师需要从学生的差
异出发,因材施教,耐心关注每一个 学生,重视学生之间的差异性,了解 每个学生的闪光点与不足之处,在人 文性的学习环境中积极感化每个学生。 例如:当学生在语文课堂上做朗读展 示时,教师可以多鼓励朗读不流利的 学生上台展示分享,加强他们的朗读 训练,对其所取得的进步应给予肯定。 即从人文性的角度关心学生,促使学 生产生学习兴趣与动力。
的重要途径之一。目前的小学语文教 材中,收录了许多关于心理素质教育 的课程篇目,因此,教师应该结合新 课改理念,从教学具体内容出发,借 鉴文中故事,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心 理素质,能够以一个积极乐观的心态 去对待自己、同学、师长和周围社会, 为学生的长远发展与全面素质提高创 造有利的条件。
构建语文课堂的人文性
构建语文课堂的人文性人文性是指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人文精神和人文情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在语文课堂中,构建人文性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还能够增强他们的人文情感和人文精神,使他们成为热爱生活、关心社会、具有人文关怀的人。
本文将探讨如何构建语文课堂的人文性。
一、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作为一门涉及情感、思维和价值观的学科,语文课堂的人文性应体现在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上。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情感体验,引导他们用语言表达内心的感受和思考。
同时,教师也要尊重学生的情感,不仅要关注他们的积极情绪,还要关心并引导他们应对负面情绪的方法和途径。
二、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语文课堂的人文性还要体现在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上。
教师可以通过对文学作品、诗歌、音乐等的欣赏和分析,培养学生对美的感知能力和欣赏能力。
同样重要的是,教师应引导学生发展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的能力,培养他们对审美价值的鉴别和评价能力。
三、弘扬人文精神在语文课堂中,教师要注重弘扬人文精神,培养学生的人文关怀和社会责任感。
通过介绍一些优秀的人物、事迹和价值观,教师可以激发学生的人文情感,引导他们思考人文精神在生活中的作用和意义。
同时,教师还可以组织一些关于社会问题和现实生活的讨论活动,激发学生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并引导他们积极参与解决问题的行动。
四、提高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构建语文课堂的人文性还可以体现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上。
通过与学生互动、提问、讨论等多种教学方法,教师可以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此外,教师还可以通过讲故事、开展角色扮演、组织语文游戏等活动,使学生在轻松活泼的氛围中提高学习效果。
五、促进学生的个体发展一所优秀的语文课堂不仅要注重学生的学习成绩,更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发展。
教师要从不同方面了解学生,包括他们的兴趣爱好、特长才艺等,为他们提供相应的资源和机会,促进他们全面发展。
同时,教师还应提供积极有效的反馈,鼓励学生坚持努力,成为有梦想、有责任心的人。
论语文课程的人文性(最新)
论语文课程的人文性
语文课程的人文性是指语文教学过程中是实现自我成长的过程,激发人的创造力和生命力的过程。
语文教育的活动是在特定的时空中,教师与学生双向的积极的生命运动的过程。
尊重人,尊重具体人的生命价值,尊重具体人的文化及多样性。
首先让学生从仿句入手,感悟语言形式,再变换对象,想象春雨、柳树、麦苗、青蛙的对话以及快乐的心情和表现。
这样就给予了自然的`生命意义,通过学生创造性的语言,描绘出富有童话般的意境,使学生更加亲近自然,表达了对春天的无比热爱。
接下来,教师引导学生,以假象角色(桃花、柳树、青蛙)的方式,与春雨对话,使人与自然融为一体,情感再次得到升华。
同时,注意向课外延伸,让学生联系生活,再想象春雨还会唤醒什么生命,学生的创新思维又得到飞跃。
随着教学情节的展开,教师再次创设情境,让学生分别戴头饰演一演春雨、桃花、青蛙、麦苗,自主的创造童话剧,这不仅活化了自然中的事物,而且体验到了大自然的乐趣。
人与自然的沟通,人与自然的结合,人性的真诚表达,这不正是语文教育的人文性吗?
【论语文课程的人文性】
1。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人文性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人文性语文新课程标准向我们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这告诉我们,语文教学的目标应该在注重语文的工具性作用的同时,注重语文的人文性作用。
语文教学应该既重视其工具性,又重视其人文性。
而人文性指的是要以学生为本,要重视学生学习的情感态度,要重视学生的个性特征和个性差异在语文学习中的作用,要重视学生的主体作用,要重视学生的可持续学习,要重视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一、语文教学要关注学生对语文学习的情感态度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义务教育课程应着眼于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
《纲要》明确指出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愿望,即情感态度。
刘京海在《成功教育》中指出:“过去的教育不是对学生的内在的动力系统不承认,就是抽象地承认,其外压式教育教学就是证明”。
这里指出了过去的教育教学所存在的没有关注学生的学习情感态度的问题。
而在语文教学中所谓的关注学生的学习情感态度,就是要切实做到:一是精心创设有效的语文生活教学情境,以激发和培养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内在需求与兴趣,帮助学生在教学情境中进行自主性和体验性的学习。
二是尊重学生对语文材料,的独特体验和感受。
安排足够的时空帮助学生进行自主性和独特性的学习。
三是注重发展学生语文能力,把发展语文学习能力渗透在“引导—自主—探究—交流”的教学方式和过程之中。
如在教学人教版第八册的《峨眉道上》时,为了激发学生探究体验峨眉道上铺石阶工,背石板铺路那艰辛生活的欲望和兴趣,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独特感受理解课义,发展学生阅读课文的能力,我设计并组织了以下的教学活动:一是让学生通读全文;二是把学生带出课堂,进行无负重和负重的两次爬楼梯活动,并对照课文品味铺路工人背石板爬石阶上山的生活;三是让学生在小组中交流自己爬楼梯的感受;四是设计问题:(1)峨眉道上的石板是谁、是怎样搬运上来的?(2)铺峨眉道容易吗?为什么?(3)结合刚才爬楼梯的体验,联系课文内容,想想铺峨眉道工人工作怎样? (4)为什么说铺路工人是真正的英雄?启发引导学生再次阅读课文,品味铺路工人工作的艰辛和课文中赞颂铺路工人是真正的英雄句子的含义然后让学生结合自己的感受与情感朗读课文,联系课文交流回答上面的四个问题;五是让学生反思交流“通过以上的学习活动,自己读懂了什么?是用什么方法或通过什么活动读懂的?通过刚才的学习或以往的经验,你认为怎样学习课文比较容易学会?在这个教学活动过程中,富有生活性的教学活动情境使学生感受到语文学习的乐趣,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足够的教学时间和开放的教学空间使学生能够充分自主地进行探究体验学习活动,从而真正地学会了课文。
怎样突出语文教学的人文性
怎样突出语文教学的人文性新颁布的《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在确认语文学科的工具性的同时,首次强调指出了语文学科的人文性,《新课程标准》是这样定义语文的课程性质的:“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因此,作为教师,我们应“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这些内容贯穿于日常教学之中。
”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教育要站在高处,以人生目的,人生理解、人生意义为核心,延伸到知识、道德、审美等各个方面,唤醒人格,努力使学生变成“独立的人”,趋向完美。
因此,阅读教学在语文教学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一、改变阅读教学观念过去的语文阅读教学,把阅读当做认识、了解、观察、感悟、思考人生社会,获得间接经验的手段,现代阅读教学观认为,一般意义上的阅读是收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到达发展学生思维,获得学生审美体验的目的。
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活动范围逐渐广阔,思维逐步发展,阅读的内容引领他们走向更广阔的社会人生,同时,还引领学生走进自己的内心世界,让他们体验作者喜怒哀乐的同时,自己也与作者同乐同喜,同悲同忧。
现代阅读特别强调学生与作者、与教师共振。
现代语文教学观认为,语文知识只是阅读的工具,所以我们要改变重认识,轻情感;重理性,轻感性;重分析,轻综合的倾向。
阅读实现了他们自我设计,自我构造,自我完善,对阅读的新认识,可以更好的实现对学生的人文关怀,帮学生描绘他们的人生理想。
阅读教学就是要突出学生在学习时的主体地位,突出人文精神,让师生共处于一种植根于语文人文精神的人伦情怀,人生体验,人性感受之中,充分激活本来凝固的语言,充分施展个性,使情感交融,造成一种痴迷如醉,回肠荡气的人文化情境,从中体会语言的妙处,学会语言的本领。
二、开拓阅读教学资源1.挖掘教材人文内涵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自古以来,我们的教育界就很重视人文教育,着名教育家陶行知说: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完学,学做真人。
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的人文性教育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的人文性教育摘要:作文一项人文学科,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该更加注重学生的人文性发展,注重学生的情感、主体以及创新能力提升。
特别是在小学时期,学生的各项情感、能力发展仍处于基础阶段,对于语文知识的感知、理解能力有限,所以此时更需要教师注重语文科目的人文性教学,培养学生良好的情感,实现学生的主体发展,同时也加强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为实现学生的健康发展、全面进步而不断努力。
本文笔者就自身的一些教学经验以及学习心得入手,简要谈一下我对小语文教学中学生人文性发展的一些认识。
关键词:小学语文人文性教学策略一、首先教师要培养学生的健康情感作为一项人文教学科目,情感是语文教学中的一项重要教学项目,培养学生健康的情感对于实现学生的人格发展、综合能力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就需要教师重视学生的情感知识教育,从教学的备课、授课以及教学总结等角度做好学生的情感教育,培养学生的健康情感,也要从教师的角度入手培养学生的健康情感。
比如在教学《小蝌蚪找妈妈》这篇课文的时候,教师就可以用《世上只有妈妈好》这首歌作为课堂的开端,让学生在浓浓的母爱中来感受小蝌蚪一定要找到妈妈的决心,让学生在学习课文知识的同时也能够促进他们的情感发展。
此外,教师也要让学生认识到小蝌蚪找了很多次都没有找到妈妈,但是他们仍然没有放弃,依然去找,最终找到了妈妈,来培养学生不怕失败、敢于突破自己的能力。
另外还有小蝌蚪在找错妈妈后向“金鱼妈妈”说“谢谢”的时候,教师也要引导学生要懂礼貌、用礼貌,在生活中给自己帮助的人要说“谢谢”,培养学生的良好品质。
除此之外,我们还要利用教师的情感来调动学生的情感:以情动情是教育的共同规律,教师的情感对学生来说是导体,是火种。
教师要善于将自己对教材的感受及情感体验传导给学生。
如我在教《长城》一课时,先让学生说出祖国大地上的名胜古迹,学生们兴致很高。
随即我热情洋溢地告诉他们,我亲眼看到许许多多的外国朋友,成群结队不远万里来到我们的长城上。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人文教育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人文教育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人文教育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它旨在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人文情怀和人文精神。
在语文教学中,通过文学作品的学习和阅读,学生可以认识和理解人类的文化、历史、价值观和情感表达,培养学生对文学艺术的欣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人文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具体实践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阅读经典文学作品:通过阅读经典文学作品,如童话、寓言、诗歌、小说等,学生可以感受到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情世故、生活智慧和情感体验,从而提升语言运用能力和文学素养。
学习文化知识:通过介绍和学习各个时期的文化知识,如历史、传统节日、名人事迹等,帮助学生理解社会和人文背景,使他们具备一定的文化底蕴和历史意识。
培养情感表达能力:通过诗、词、曲、画等艺术形式的学习和创作,培养学生的情感表达能力,鼓励他们用语言表达内心的情感和体验,增强情感共鸣和情感交流的能力。
培养人文情怀:通过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和他人,培养关爱他人、尊重他人和感恩的态度,使他们具备人文关怀和社会责任感。
人文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人格,使他们具备批判思维、人际交往、情感表达和价值观判断的能力。
通过语文教学中的人文教育,可以促使学生积极投身社会
并做出有益的贡献。
语文教学中的人文性
[]2012.712新的时代倡导新的教育理念,素质教育是时代对教育提出的新的要求。
虽然,我国早就提出“教育要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才”,但在相当长的一个阶段,在“应试教育”的桎梏下,我国教育始终走在一条畸形的发展道路上。
素质教育的提倡,使教师面临着新的考验。
如何正确地运用教育规律,如何改变以往的老的教育教学模式,如何真正实施素质教育,这是摆在教师面前的新问题。
作为语文教师,更会不可避免地面对这些问题,我认为,要在教学模式上进行改革,情感教育正是这种教学改革的具体表现。
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的一种好恶爱憎的倾向。
在教学中,积极的情感能使学生在愉快、满意之中积极能动地接受知识,相反,消极情感则会麻痹学生的正常心理活动。
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效地开启学生智慧的大门,寓教于愉快满意之中。
但是真正做到这些,教师不仅要具有能够吸引学生的渊博知识,还要重视自身的情感素质培养。
只有教师自身具有丰富而诚挚的情感,才能激发学生相应的情感,为激发学生积极情感的产生,教师就要努力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情感培养:(1)平易友善。
教学活动是“教”与“学”双方和谐统一的。
因此,教师首先要养成“平易友善”的品质。
只有这样,学生才能以轻松的心情进入知识王国,激起思想的火花。
这种做法,使我在教学活动中受益匪浅。
我曾中途接过一个班,这个班的各门功课在全年级初中班都是最差的,语文尤其差。
刚接班的第一学期,在期中、期末考试中,语文平均成绩与同年级一般的班都相差十几分。
面对这样的成绩,我一筹莫展,但在上课时和平常跟同学接触中,我总是装得一脸轻松,告诉他们,一次考试失误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不要放弃追求,经常找出一些学生身上的闪光点,来赞扬他们,鼓励他们,在课堂上创造轻松愉悦的环境,课下与他们真诚交朋友。
一段时间后,绝大多数学生表示他们对语文学习很感兴趣,而且,令人欣喜的是这个班在毕业考试中,语文成绩跃进学校第一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注语文教育中的人文性
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前言部分开篇就提到现代社会要求公
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
从语文课的课程性质上来说,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1。
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语文教学也更加注重语文本身的学科特色即人文性。
其实无论哪一个科目,教育的对象都是人。
受教育的人,是一个个鲜活的有自己
思维特点的个体,各不相同,新课程改革要求重视的人文性,就是从教育对象的
本质出发的。
一、关于人文性的解读
所谓人文性,从概念上来看是个比较宽泛的概念,但是将人文性放在目前的
中小学语文教学中,我想就比较明确了。
钱理群教授曾说,目前,语文教育我们
最缺的是人文教育。
首先,从语文学科本身来看,语文学科,作为人文学科的一种,是民族智慧与情感的积淀,它相较与数学、化学等理科学科,更具有情感性。
我们从理科公式与定理中培养的是思维的严谨与理智,但是从语文学科中我们熏
陶的是情感与人文关怀。
更注重的是对学生情感价值观的导向性。
在语文教学的
人文性中应当关注的情感的体验,让学生从语文学习中,感受到文化的,精神的
超越时空与空间的传递。
其次,语文学科学习的是语言和文化,语言和文化,是复杂深奥的,具有明
显的开放性。
语文学科的学习,不能像理科学习一样被教条化,以往在高考的指
挥棒下,语文教学总是被束缚在应试的条条框框中。
标准化的答案,忽视学生的
阅读体验,对于标准答案的一味追求,造就了很多奇怪的现象,考场作文所谓高
分模板,阅读题的所谓标准答题模式,都使语文教学陷入了怪圈,也在看着这些
怪圈的同时为语文教学深深的悲哀。
语文的学习是文化的学习,不是个人意志,
也不是一个人的智慧。
所谓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应倡导教学的灵活
性与人性化。
再者,语文教学的人文性还应该包含的个体性,人文性本来就包含着私人性质,课改中倡导的个性化我想也是基于此,考虑语文教学的个性化问题时应该是
全面的,不是只是说在课堂上变得更生动活泼的教学,而是应全面考虑从教到学,再到评价标准,都注重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自身的情感体验。
马克思认为思维本
身的要素,思想的生命表现的要素,即语言,是感性的自然界2。
语言来自于思想,人的思维是丰富并且充满变化的,要关注语文教学的人文性,就必须注重语
文教学的个性化解读。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在关注语文教学的人文
性时,要特别关注这种个体化的解读,教育对象由于生活背景、阅历的不同,会
对同一个问题,有不同的理解,我们在语文教学生不能忽视这一点,强硬的讲个
性化扼杀在标准化的模具中。
二、语文教学中的人文性误区
当我们在大谈语文教学的人文性的时候,不能忽略的是人文性在语文教学中
的体现,怎么将人文性落实到实处。
因为语文学科本身的学科特性,人文性其实
是应当体现在语文教学中的各个环节的。
但实际我们却发现种种的问题。
首先是在语文教学中片面强调工具性。
客观的说语文教学应当在语文的工具
性与人文性中找到平衡点。
语文学科学习的语言,是人类交流表达感情记事的工具,我们将语文学科系统的,解构的学习是没错,但是在以往的教学,为了应试
的高分,我们一味的强调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就不对了。
在新课程改革中我们提出
的淡化关于文体的这类问题的执着学习,以及取消改病句这类型的考题,都是在
调节语文教学工具性与人文性之间的平衡。
在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可以让学生在
学习的过程中不断完成情感价值观的建立,如果一味的注重语文学科的工具性,
将是语文教学走向僵化,是语文学科变得枯燥乏味。
其次,是语文的填鸭式教学。
文学教育在文学之上,建立了一套顽固、强大
的阐释体系。
它刻板、教条、贫乏、单一,它把我们与文学的联系隔开了,它取
代了文学,在我们这个精神已经极度匮乏的社会里发挥着使其更为匮乏的作用3。
语文教学切忌矫枉过正,曾遇到家教的学生被老师留的作业是将生字词各抄100遍,这样的做法浪费时间和精力,还不一定达到预定的效果又何必。
教师应当作
为引导者,而不是填塞者,在课堂中,应当注意给学生遛狗足够的空间和时间思
考和理解,而不是将所谓的标准答案,强塞给学生。
此外,还有语文教学中理念的滞后。
梁启超曾说过:“欲新一国之民,不可
不先新一国之小说。
故欲新道德.必先新小说,欲新宗教,必新小说;欲新政治,必新小说:欲新风俗,必新小说;欲新学艺,必新小说;乃至欲新人心,欲新人格,必新小说。
”4从中我们可以看到梁启超对文学的看法是,文学的一项重要作用是“新民”。
语文教育,不应当与时代北京脱节,应当在教学中融入当代的精
神品质,让学生的人文素养的到全面的提高,但是在教学中,从教材内容的选择
到教师的教学却常常忘记这一点。
所教所学陈旧僵化,难以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
三、语文教学中的人文性建议
语文教学呼唤人文性,面对在语文教学中人文性的缺失和误区,我想是值得
思考的。
语文教育中的人文性并不是空大的泛泛所指而是本身就应当蕴含在语文
教学的各个环节的。
从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来看,语文教学的人文性最容易也最应当体现在阅读
教学中。
要在阅读教学中充分体现人文性,最先应当着手的是教材的改革,减少
政治化,空洞的文章,多选择情感性强的,容易引发学生情感共鸣以及蕴含着智
慧结晶的经典篇目。
其次,应当关注的是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对于学生理解的引导。
在《大学生对高中语文的控诉》有这样一段内容:“记得高中时,曾学过鲁迅先
生的一篇小说,叫做《药》,小说结尾部分写到夏瑜的母亲上坟时,曾有一个细
节描写,说的是坟旁的树上蹲着"一只铁铸般的乌鸦。
"在语文课上,讲到这一部
分时,我们的老师曾特地停下来问我们乌鸦象征着什么,一时弄得我们全班五十
多位同学不知如何做答,最后,还是老师点破迷津,告诉我们,"乌鸦象征着反
革命,'铁铸般的'极言其力量之大。
"于是,我们恍然大悟,原来这世上还有"反
革命的乌鸦"5。
我想这段描述说出了很多我们在上初高中时的心声,这是对前面
所说的误区中的填鸭式教学的直观描述。
教师在讲解文章时应当充分考虑到学生
的理解力和需求,而不应当只是简单的照搬教材,缺少了和学生共同情感体验的
过程,使得学生学的一知半解,根本达不到语文教学本身的目的。
要让人文性更
好的传达到学生那里,作为教师来说除了注重教法之外,还应当注重对教材的深
挖,特别是一些经典篇目,其中蕴含的思想是博大渊深的,应结合自己学生的特
点找到合适的切入点,作为引导者将学生引入文学的情感交流的世界。
除了在阅
读的教学环节,在作文教学中也不应当忽视人文性,所谓的高分作文模板,说到
底都是语文教学的悲哀,应当让学生明白,作文是真实情感的再现,作文与做人
是密不可分的,教师应当鼓励学生正确的对待与认识写作,培养学生对写作的兴趣。
除此以外,要注重语文教学的人文性,还应当从应试本身来考量,怎么样在
考察制度中更加人性化,增加题目的开放性,减少累赘繁复的题型,在答案方面,也应当避免一拍子打死的局面,特别是在阅读部分,应当灵活的进行考量,鼓励
学生的真实阅读体验。
总之,语文教学的人文性的回归,是时代的需求。
语文学
科作为人文性学科之首,如果缺少了人文性必然会暗淡无色。
参考文献:
【1】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
【3】薛义,《文学教育的悲哀》
【4】梁启超,《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1902
【5】刘程英,凌永照,贝为任,《大学生对高中语文的控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