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语文教学的人文性
简述语文课程人文性的含义
1、简述语文课程人文性的含义?答:语文课程的人文性,是以教化学生为本,在当前它体现了我国素质教育的普遍性要求,涵盖了思想性(政治思想、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文化性(古今中外先进文化的丰富内涵)、审美性(对自然美和道德美的欣赏)、发展性(发展智力、情感、意志等心理能力)、创造性(发展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等,也就是全面提高人的素养。
2、语文教材具有哪些主要功能?答:语文教材的功能主要体现为三个方面:语文教材是课程目标的载体;语文教材是教师指导学生学习语文的载体;语文教材是学生学习语文的凭借。
3、我们应当如何多渠道开发和利用语文课程资源?答:开发并利用好语文教材,发挥教材的多种功能;改变单一的以课本讲授为主的教学方式;开展丰富的语文学习空间;创设多彩的校园环境;开发并形成各具特色的校本课程。
4、汉语拼音教学策略包括哪些内容?答:拼音教学策略包括:利用形象教学拼音字母,联系儿童的语言读准拼音,通过编儿童故事的方式学习拼音,通过游戏方式学习拼音等。
5、你如何理解语感的内涵?请简要作答。
答:语感是指对语言文字正确、敏锐、丰富的感受力,包括形象感、意蕴感、情味感和节奏感。
二、论述题1、联系自己的语文教学实践体会,谈谈你对“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的理解。
答: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这是新世纪素质教育对语文课程的要求。
在语文教育改革的进程中,每个时期都有反映时代特征的基本理念:六十年代 ----加强双基;七、八十年代 ----培养能力,发展智力;九十年代 ----素质教育;新世纪 -----语文综合素养。
;20世纪60年代强调打好基础,提出“双基”;20世纪七、八十年代强调能力,提出“培养能力,发展智力”;90代以后,素质教育的思想渐渐深入人心,既然教育要提高国民素质,语文教育就要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它是以语文能力(识字、写字、阅读、习作、口语交际)为核心,是语文能力和语文知识、语言积累、审美情趣、思想品德、行为态度、思维能力、学习方法、学习习惯的融合。
浅谈语文教学的人文性教育———有感于陶行知“以人为本、解放学生”的教学理念
教学实践新课程NEW CURRICULUM2.处理好预设情景和实际课堂的关系在初中数学生成性教学中,教师需要先预设好问题情景,但这并不是将这个预先设置的问题情景视为教条,因为在教学中,还是要以实际的课堂为中心。
如果一直死守着预先设置好的问题情景,课堂无疑会是呆板的和停滞的,使学生不能获得实质上的提升。
初中数学生成性教学,现在还处于不太成熟的阶段。
在其完善发展的道路上,还需要更多的教师披荆斩棘。
但就现在形势而看,初中数学生成性教学势必将成为一种教学趋势,在这股风潮中,教师要不断增加自己的知识储备,转变自己的教学风格,积极适应初中数学生成性教学。
参考文献:[1]许卫兵.简约:数学课堂教学的理性回归[J].课程·教材·教法,2009(05).[2]孟凡丽,程良宏.生成性教学:含义与价值[J].课程·教材·教法,2009(01).•编辑杨兆东浅谈语文教学的人文性教育———有感于陶行知“以人为本、解放学生”的教学理念周琳(盱眙县实验初级中学)语文教学名师于漪是这样来解释“语文”的:“语文是一门实用而多彩的人文学科,语文学科是一门多功能的育人学科。
”人文学科是集中表现人文精神的知识教育体系,它关注的是人类价值和精神表现。
我记得陶行知说过:“书是一种工具,一种生活的工具,一种‘做’的工具。
工具是给人用的,书也是给人用的,用书必有目的。
”首先,我认为,作为新时代的语文教师,我们在进行教学活动之前必须先研究“书”,去发掘“书”中的人文精神内涵。
简单点来讲,就是挖掘语文之趣,语文之美,语文之灵性,语文之厚重。
比如讲古文,在很多的时候,我们有些教师纯粹是为了讲古文而去讲古文,课文的内容也只是一带而过。
实际上讲古文是用文学的形式讲中国的文化,中国的历史,如果缺少这些东西,就无法来全面地体现文本的人文价值和从根本上进行人文教育。
例如,人教版语文新教材所选的篇目含有大量的人文成分,就值得我们去探究。
语文的人文性是什么
语⽂的⼈⽂性是什么语⽂课程标准提出,“⼯具性与⼈⽂性的统⼀,是语⽂课程的基本特点”。
那么,何谓⼈⽂性?笔者认为,⼈⽂性不是⽂学性,不是⽂化性,也不是⼈的⾃然性,它应该是三者有机融合⽽折射出的⼈之为⼈的东西,是⼀切有利于⼈“健康”(⾝⼼健康、情感健康、道德健康等)发展的东西。
就语⽂教育⽽⾔,谈⼈⽂性,离不开教材、教师和学⽣。
语⽂⼈⽂性的内涵之⼀:提供⾃由的⽂本,关注⽣命个体,尊重个性差异。
教育的对象是⼈,是⼀个个鲜活的、有着不同思维和情感特征的⽣命个体。
为此,作为引导学⽣认知发展、⽣活学习、⼈格建构的“⽂化中介”--语⽂教材,它必须具备⽂学性、开放性、时代性、灵活性等特点。
所谓⽂学性,是相对于政治性、知识性⽽⾔。
教材不是道德说教,不是政治观念的诠释,把语⽂学科的性质定义在“读经讲经”或“加强政治思想教育”上,这是对语⽂⼈⽂性的⼀种践踏,是对⽣命个体的⼀种漠视、扼杀;同样,教材也不单是学科知识体系的浓缩和再现,不单是学科知识的载体。
“教材即知识”的“学科中⼼”或“学术中⼼”的教材观,也势必会让教育远离⽣命个体,蚕⾷学⽣发挥的空间和研讨的余地。
因此,语⽂教材的建设应⽴⾜于学⽣⽣命个体的发展,选⽂⽣动形象,“要具有典范性,⽂质兼美,富有⽂化内涵”,“应让学⽣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所谓开放性,是相对于保守性、单⼀性⽽⾔。
语⽂教材不是什么“长官意志”,不是部分⼈的利益体现,它是具有重⼤社会意义的精神产品,是培养与造就⼀代甚⾄⼏代⼈的⽂化⾷量。
随着素质教育战略的推进和基础教育课程改⾰的实施,着眼于学⽣⾃主发展的长远需求,传统的中⼩学教材的编写、出版、发⾏的垄断模式已经越来越不适应新形势的需要,“⼀纲多本”乃⼤势所趋,教材多样已是社会必然。
不同版本的教材让学⽣拥有了⾃主选择教材的权利,使⽤教材时的主体地位也得到了具体保障;同样,教材的灵活多样(诸如图书教材、视听教材、电⼦教材、⽣活教材等),也更具⼈性化,更接近了学⽣健康发展的实际需求。
浅谈语文教学的人文性
包 博 大 的精神 力量 、深 刻 的道 德力 量和 巨大 反 映人 类思想 、价值 、生存意 义 的思想文 新 , 括立意、文体 、取材 、结构、语言 表 目的是 希望唤起 语文 学 的感召 力量 ,任 何一 篇文 章都包 含着丰 富 化 、审美意 识之 人文精 神 ,从 来就 是深刻 达的全面 自悟 自得 , 的思想内涵 , 担负着一定的思想教育义务 。
到 我们解 析语 文现象 包括 阅读鉴 赏、审 美 道亦在妙悟 。 语文阅读教学要有 “ 悟性 , 判 断、语 言表达 、写作 方法 之 中去 。用 它
来增 加 民族智 慧的 时代能 量 ,焕发 民族 语
就是要通过 文学获得语感 , 能解微 言 , 辨疑 似 , 隐境 , 察 识讽 喻 , 而准 确析文 论事 。 从 写作教学更 需要 “ 悟性 , 悟性越 多创新越
西方 则允许 多种 思想 并存 ,能多角度 解剖
社 会越文 明 , 越需要独立 思考 , 越需要 个性 , 因为个性 既繁荣物质又丰富精神。于
事物 与现象 。我们 当知真 正 的创 新要 以全 是市场选 择和热爱个性 , 教育越来越强调面 人类 为范 围 ,真 正的艺 术没 有 国界 ,语言 向市场 , 深入 个性。高于一般吸收和认识意
族思 想文化 传统 优势 的同 时,积极学 习西 能激励人们 。 自我求成 的高层需要 , 它是 个性优 越化 的突 出表现 。多 悟 性” 的学
方理性 的、 抽象 的、 多维 的创新思维方式 ,
在 中西合 璧 中谋 求超越 和新 生。我 们既然 生最善于学好语文 , 其境界往往胜人一筹 。 希望 语文教 育伴 随着我 们 的文化思 想超前 而超 前 .就 要切 实把 中西思 维的优 势运 用 悟 性 包 括透 悟 、醒 悟、顿 悟、再 悟、 悔悟等多种多样。 学贵心悟 , 旧无功 “ 守 , 诗
浅谈语文学科的工具性与人文性论文
浅谈语文学科的工具性与人文性论文浅谈语文学科的工具性与人文性论文浅谈语文学科的工具性与人文性论文篇1一、什么是语文教学中的工具性与人文性1.工具性学生学习语文就是通过学习祖国语言及各种表现形式(口头语言、书面语言)达到能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的目的,这就是学习语文最根本的目的。
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言:“语文是工具,自然科学方面的天文、地理、生物、数、理、化,社会科学方面的文、史、哲,学习、表达和交流都要使用这个工具。
”这说明了语文学科所独有的学习与工作的基础工具的特征,这就是语文教学中的工具性。
2.人文性人文性的基本内涵一般是指对人自身完善的关注与追求,包括人的尊严、价值、个性、理想、信息、品德、情操等方面。
具体到语文教学中的人文教育,我认为主要包括以下几层含义:一是指汉语汉字中所包含的民族的思想认识、历史文化和民族感情;二是引导学生开掘汉语汉字的人文价值,注重体验汉民族独特的语文感受,学习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三是指尊重和发展个性,培养健全的人格。
二、工具性与人文性的辩证关系工具性与人文性既性质不同、相对独立,又相互融合、密不可分。
语文教育工作者的任务就是寻求二者的有机结合,在教学实践中使工具性和人文性相互为用、相互促进,这是语文教学的独特个性。
三、语文教学中为什么要使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语文教学中,工具性与人文性是统一的。
这是因为:1.语文学习过程的特殊性表明,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学科的本质属性。
语文学习的过程是学习者个体的言语行为过程,言语行为及其结果是个人的生命、意志的体现,是个人的愿望、要求、观念等。
即使仅仅是表述客观的事实、规律和真理,也无法避开表述者的认识和态度。
就整体而言,言语是人类文化、心理结构的外化,是人类的生命之声、心灵之声。
言语和语言同思维、认识不但不可分割,而且还决定了人的思维、情感、知觉意识和无意识的格局。
正如卡西尔所说:“在某种意义上,言语活动决定我们所有其他的活动。
小学语文人文性教学
小学语文人文性教学小学语文人文性教学,是指以语文课程为载体,以人文性知识为内容,通过语文教学的方式和方法,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提高学生的人文情怀和文学修养。
小学语文人文性教学是语文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现代教育发展的需要。
通过人文性教学,可以让学生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更好地领悟人文精神,感受人文情怀,培养文学修养,提高人文素养,使其成为有情感、有修养的人。
小学语文人文性教学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文学作品的学习文学作品是人文性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
通过学习文学作品,学生可以了解历史、风土人情、人情世故等方面的知识,提高自己的人文素养。
在语文课堂上,可以通过朗读、默写、背诵等方式学习古诗词、现代诗歌、经典散文等文学作品,使学生对文学作品有更深的理解和感悟。
可以通过文学鉴赏、文学创作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学修养。
通过学习古诗词,可以启发学生的诗意情怀;通过学习现代诗歌,可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通过学习经典散文,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
二、历史文化知识的学习历史文化知识是人文性教学的另一个重要内容。
在语文课堂上,可以通过学习历史典故、历史故事、历史文化知识等方式,使学生了解历史的发展、文化的传承,培养他们对历史文化的热爱和尊重。
可以通过历史文化知识的教学,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历史文化,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心。
通过学习古代历史典故,可以使学生了解古代的风俗习惯;通过学习历史故事,可以启发学生的历史感悟;通过学习历史文化知识,可以拓展学生的文化视野。
三、名人故事的传承名人故事是人文性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
通过学习名人故事,可以启发学生的人生智慧,激发学生的人格力量,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怀。
在语文课堂上,可以通过名人传记、名人故事等内容,使学生了解历史上的伟人、英雄、名家等人物,提高他们的人文素养和文学修养。
可以通过名人故事的讲解和创作,培养学生的自我认同和人格塑造。
通过学习孔子的故事,可以启迪学生的人生智慧;通过学习孟子的故事,可以激发学生的人格力量;通过学习屈原的故事,可以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怀。
简述语文课程人文性的含义
1、简述语文课程人文性的含义?答:语文课程的人文性,是以教化学生为本,在当前它体现了我国素质教育的普遍性要求,涵盖了思想性(政治思想、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文化性(古今中外先进文化的丰富内涵)、审美性(对自然美和道德美的欣赏)、发展性(发展智力、情感、意志等心理能力)、创造性(发展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等,也就是全面提高人的素养。
2、语文教材具有哪些主要功能?答:语文教材的功能主要体现为三个方面:语文教材是课程目标的载体;语文教材是教师指导学生学习语文的载体;语文教材是学生学习语文的凭借。
3、我们应当如何多渠道开发和利用语文课程资源?答:开发并利用好语文教材,发挥教材的多种功能;改变单一的以课本讲授为主的教学方式;开展丰富的语文学习空间;创设多彩的校园环境;开发并形成各具特色的校本课程。
4、汉语拼音教学策略包括哪些内容?答:拼音教学策略包括:利用形象教学拼音字母,联系儿童的语言读准拼音,通过编儿童故事的方式学习拼音,通过游戏方式学习拼音等。
5、你如何理解语感的内涵?请简要作答。
答:语感是指对语言文字正确、敏锐、丰富的感受力,包括形象感、意蕴感、情味感和节奏感。
二、论述题1、联系自己的语文教学实践体会,谈谈你对“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的理解。
答: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这是新世纪素质教育对语文课程的要求。
在语文教育改革的进程中,每个时期都有反映时代特征的基本理念:六十年代 ----加强双基;七、八十年代 ----培养能力,发展智力;九十年代 ----素质教育;新世纪 -----语文综合素养。
;20世纪60年代强调打好基础,提出“双基”;20世纪七、八十年代强调能力,提出“培养能力,发展智力”;90代以后,素质教育的思想渐渐深入人心,既然教育要提高国民素质,语文教育就要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它是以语文能力(识字、写字、阅读、习作、口语交际)为核心,是语文能力和语文知识、语言积累、审美情趣、思想品德、行为态度、思维能力、学习方法、学习习惯的融合。
浅谈语文的人文性和工具性.doc
浅谈语文的人文性和工具性-作为基础学科的语文课程在小学阶段一直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明确指出了语文学科的课程性质: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笔者作为一名工作在教育第一线的语文教师对此深有感触,下面就语文学科的课程性质谈谈我的理解。
一、语文学科的工具性说语文学科的工具性是指语文用于人际交流具有维持社会联系的实用功能和中介作用。
语文是个人和社会都离不开的重要工具。
1、语文是思维的工具。
心理学把语言分为外部语言和内部语言,表达出来的话叫外部语言,在心里思考但没说出来的话叫内部语言。
人们常说的打腹稿就属于内部语言。
只有人们语言能力的增强,思维也才能变得清晰、严密、准确,因此,要有良好的思维能力,首先必须提高语言运用能力。
2、语文是人类的交际的工具。
人与人之间要交流必须用到语言,语言能表情达意,是人类相互沟通的桥梁,相互联系的纽带,只要有社会生活就离不开语言的交流。
如老师上课对学生讲授,同事在工作中的讨论,朋友在生活中的闲谈。
这些都属于交流。
通过这样的交流,我们增加了知识,搜集了信息,丰富了生活,是语文使我们的语言变得丰富多彩的。
丰富的语言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
语言较之于文字更具有直观性,更能够注入情感因素。
如果说沟通从心开始,那么语言就是我们沟通的最好方式。
3、语文是学好其它学科的工具。
各门学科的知识内容要用语言文字表达,课堂上教师要用语言讲解,离开语言文字,一切学科都无从进行。
苏步青说:语文是学习的工具,是基础,就像盖楼房需要打基础一样。
只有语文学习能力强了,才能提高思维和理解能力,才能学好其它学科。
离开语文学科的基础,其他各门学科文化知识只能是水中月,镜中花。
二、语文学科的人文性人文性这个词在当今社会比较流行,环境讲求人文性,教育也讲求人文性,什么叫人文性呢?简单地说就是人与文化,它包含着情感、意志和思想观念的内容,它是不同于自然之物的。
谈谈对小学语文教学中人文性的认识
谈谈对小学语文教学中人文性的认识人文内涵的彰显,已经成为新课程理念支撑下语文课堂教育的核心价值取向。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学科的基本性质。
”所以,教师要注意挖掘文本中的人文素材,以人为本,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感受和个性化的体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语文走进学生的生活,用语文去帮助学生感悟生命的美好。
但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许多教师对人文性理解产生了误解。
当前很多教师为了追求挖掘文本的人文价值,强化人文的感悟,在教学一篇课文的时候,往往更多地让学生把目光聚焦到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上,课堂气氛也变得喧嚣热闹了许多,他们以为这就是新课程、新理念所带来的充满生命活力的新课堂。
其实,这种偏向于人文性的开掘,抛开语言文字的本体,忽略语言学习的倾向,恰恰是把人文性给架空了,是一种喧宾夺主的做法。
人文,是人类文化中的先进部分和核心部分,其集中体现是:重视人、尊重人、关心人、爱护人。
简而言之,人文,即重视人的文化。
作为一种朴素的习惯和意识,古今有之,中西有之。
而小学语文教学的人文性,主要体现在尊重个性的健康发展、情感的熏陶、内心的体验,看重想象、直觉和创造性。
根据《语文新课程标准》的阐述,具体理解语文教育的人文性,主要应注意以下几点:一要以人为本;二要突出文化性;三要突出生命的价值。
即:第一,突出了以人为本、以促进学生发展为本的新理念,并以此理念贯穿全部语文课程。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师是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和组织者”。
语文课程以人为本,在教学活动中,师生双方都应受到关爱、尊重、理解和信任。
第二是体现在文化观上。
既关注民族优秀文化,又主动吸纳全人类优秀文化。
规定教材“要注重继承与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理解和尊重多元文化”,在课程目标上,则规定“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富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元文化,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
浅谈语文教学的工具性与人文性
浅谈语文教学的工具性与人文性课程标准提出了“综合性学习”的崭新理念,强调与社会发展、科技进步的联系及与其他课程的沟通,这是基于语文学科本身的综合性特点和人的发展的全面性和整体性而提出来的。
然而遗憾的是,课程标准对语文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阐述非常模糊,在阐述原则性的问题时强调的是语文的人文性,阐述具体实施细则时强调的是语文的工具性。
所谓人文,广义的是指人类社会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它与自然相对;狭义的人文是指社会的意识形态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它与科技相对。
语文学科是因具有对学生进行思想情感及情操的熏陶感染这个特点而具有人文性的,语文课程的人文性和其他课程的人文性在内涵上是有区别的。
语文课程的人文性,应该偏重于狭义的人文,并侧重指与社会意识形态相关的思想观念、道德情感、理性情操、价值态度等。
其实,从语文课程标准和语文教材中我们可以大体触摸到语文课程人文性的基本内容。
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目标的设计上也根据三维目标来设计,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个维度就是专门针对人文性的。
语文课程的工具性,是指通过语文课程的学习,使学生熟练地运用语言工具,并能顺利地参与交际活动。
工具性与人文性是相互关联、有机统一在一起的。
工具论者认为,工具性是语文学科的本质属性,学生学习语文,就是通过学习祖国语言及其各种表现形式(口头语言、书面语言)达到能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的目的,这也是语文学科的最根本目的。
语文的工具性是显而易见的,但如果语文教学仅着重于工具性的学习,势必使学生感到语文学习的枯燥性。
传统的语文教学便犯了这样的错误,加上应试教育的压力,许多教师片面强调语文教育的工具价值和功利性,将语文课上成纯粹的语文技能训练课或语文知识传授课。
课堂教学体现为:阅读课易将课文肢解,侧重字词句段的零碎分析,而忽视整体情感的传达和共鸣;侧重教师的分析讲解而忽视学生的个人感受,从而使众多学生厌学语文。
学生人文素质整体下滑,可以说,重工具而轻人文是造成这种局面的重要原因之一。
浅谈语文教学的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
明 文 、 论 文 、 叙 文 、 文 、 文 等 文 体 的 写 作 训 练 , 记 议 记 散 杂 忘 了 应 用 文 是 生 活 中使 用 最 普 遍 的 文 体 。在 平 时 作 文 训 练 和 考 试 中 ,虽 然 文 体 不 限 , 但 绝 大 多 数 学 生 选 择 的 是 议 论 文 体 , 师 也 重 点 训 练 学 生 写 作 议 论 文 , 于 应 用 文 的 写 作 相 教 对 对 少 得 多 。但 在 现 实 生 活 中 , 用 文 随 处 可 见 , 时 可 能 用 应 随 上 . 果 语 文 教 师 不 去 引 导 学 生 了解 、 习 , 至 不 教 不 学 。 如 练 甚 这 样 , 单 的 应 用 文 反 而 就 变 成 学 生 的 一 个 写 作 弱 项 。 有 简 我 次 规 定 学 生 练 习 写 一 篇 书 信 , 多 学 生 的不 符 合 规 范 。 很 长 此 以往 , 们 为 了考试 不 又 陷 入 了“ 试教 育 ” 模 式 么 ? 我 应 的 2 1年 的高考语文 卷 . 有 了以往 的字音 字形 两类题 型 . 00 没 结 果 很 多老 师 直 接 就 不 再 让 学 生 做 这 类 的 训 练 ,学 生 更 是 对 这 种 题 不 屑 一 顾 。他 们 的 观 点 就 是 : 考 就 不 用 学 。如果 说 不 出来 的话 尽是 读音 错误 , 出来 的字 总是别 字 、 字满 篇 , 写 错 语 文也算 学得好 么 ?如果这样 的人 做 了教育者 , 了领导 , 做 站 在 讲 台 上 , 对 众 多 的 人 群 , 错 字 , 错 音 , 么 岂不 是 面 读 发 那 要 贻笑大 方? 高 考 的确 是 教 学 的一 个 目标 ,但 这 个 目标 只 是 一 个 大 方 向 . 能 让 我们 丢 弃 最 本 质 的 东 西 。语 文 就 是 “ 文 嚼 字 ” 就 不 咬 . 是 “ 文弄墨”就是“ 舞 , 能说 会道 ” 。它 是 我 们 生 活 的一 个 工 具 , 它是 丰 富精 神 世 界 的 关 键 , 一 点 毋 庸 置 疑 。 这
语文课程的人文性
语文课程的人文性是指语文教学过程中是实现自我成长的过程,激发人的创造力和生命力的过程。
语文教育的活动是在特定的时空中,教师与学生双向的积极的生命运动的过程。
尊重人,尊重具体人的生命价值,尊重具体人的文化及多样性。
在教学完整首儿歌后,学生通过反复诵读,理解了水乡水多、船多、歌多的特点,通过语言文字感受到了水乡的美景。
在此基础上,我启发学生思考:水乡还有什么多?学生的思维非常踊跃,一下想到了水乡的树多、水乡的鱼多、水乡的云多等等。
在此基础上,联系句式,引导学生模仿诗歌的句式进行写诗训练,并举行了全班诗歌创作大赛。
学生兴趣盎然。
这个环节中,教师不仅结合文本作了适当的拓展,尊重了学生,让学生的思维得到了一定的培养,同时在一种美的意境中适当地进行了语言文字的训练,真正体现了语文教学的人文性。
论语文课程的人文性(最新)
论语文课程的人文性
语文课程的人文性是指语文教学过程中是实现自我成长的过程,激发人的创造力和生命力的过程。
语文教育的活动是在特定的时空中,教师与学生双向的积极的生命运动的过程。
尊重人,尊重具体人的生命价值,尊重具体人的文化及多样性。
首先让学生从仿句入手,感悟语言形式,再变换对象,想象春雨、柳树、麦苗、青蛙的对话以及快乐的心情和表现。
这样就给予了自然的`生命意义,通过学生创造性的语言,描绘出富有童话般的意境,使学生更加亲近自然,表达了对春天的无比热爱。
接下来,教师引导学生,以假象角色(桃花、柳树、青蛙)的方式,与春雨对话,使人与自然融为一体,情感再次得到升华。
同时,注意向课外延伸,让学生联系生活,再想象春雨还会唤醒什么生命,学生的创新思维又得到飞跃。
随着教学情节的展开,教师再次创设情境,让学生分别戴头饰演一演春雨、桃花、青蛙、麦苗,自主的创造童话剧,这不仅活化了自然中的事物,而且体验到了大自然的乐趣。
人与自然的沟通,人与自然的结合,人性的真诚表达,这不正是语文教育的人文性吗?
【论语文课程的人文性】
1。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人文性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人文性语文新课程标准向我们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这告诉我们,语文教学的目标应该在注重语文的工具性作用的同时,注重语文的人文性作用。
语文教学应该既重视其工具性,又重视其人文性。
而人文性指的是要以学生为本,要重视学生学习的情感态度,要重视学生的个性特征和个性差异在语文学习中的作用,要重视学生的主体作用,要重视学生的可持续学习,要重视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一、语文教学要关注学生对语文学习的情感态度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义务教育课程应着眼于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
《纲要》明确指出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愿望,即情感态度。
刘京海在《成功教育》中指出:“过去的教育不是对学生的内在的动力系统不承认,就是抽象地承认,其外压式教育教学就是证明”。
这里指出了过去的教育教学所存在的没有关注学生的学习情感态度的问题。
而在语文教学中所谓的关注学生的学习情感态度,就是要切实做到:一是精心创设有效的语文生活教学情境,以激发和培养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内在需求与兴趣,帮助学生在教学情境中进行自主性和体验性的学习。
二是尊重学生对语文材料,的独特体验和感受。
安排足够的时空帮助学生进行自主性和独特性的学习。
三是注重发展学生语文能力,把发展语文学习能力渗透在“引导—自主—探究—交流”的教学方式和过程之中。
如在教学人教版第八册的《峨眉道上》时,为了激发学生探究体验峨眉道上铺石阶工,背石板铺路那艰辛生活的欲望和兴趣,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独特感受理解课义,发展学生阅读课文的能力,我设计并组织了以下的教学活动:一是让学生通读全文;二是把学生带出课堂,进行无负重和负重的两次爬楼梯活动,并对照课文品味铺路工人背石板爬石阶上山的生活;三是让学生在小组中交流自己爬楼梯的感受;四是设计问题:(1)峨眉道上的石板是谁、是怎样搬运上来的?(2)铺峨眉道容易吗?为什么?(3)结合刚才爬楼梯的体验,联系课文内容,想想铺峨眉道工人工作怎样? (4)为什么说铺路工人是真正的英雄?启发引导学生再次阅读课文,品味铺路工人工作的艰辛和课文中赞颂铺路工人是真正的英雄句子的含义然后让学生结合自己的感受与情感朗读课文,联系课文交流回答上面的四个问题;五是让学生反思交流“通过以上的学习活动,自己读懂了什么?是用什么方法或通过什么活动读懂的?通过刚才的学习或以往的经验,你认为怎样学习课文比较容易学会?在这个教学活动过程中,富有生活性的教学活动情境使学生感受到语文学习的乐趣,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足够的教学时间和开放的教学空间使学生能够充分自主地进行探究体验学习活动,从而真正地学会了课文。
浅谈语文教学的人文性
I
表现 r 者 的审 美情趣 。父 母爱护子女 , 作 感、 意志 、 方法 等个性 心理 的激 发与 引导作 为 情 , 子 女尊敬父母 , 家庭 生活也是社会牛活最值 是 切 学 科 的基 本 方法 。
一
那 么语 文老 师该如何 激发 学生 内在 的求 得提倡 的道德情操 , 是人类 文 明进 步的表 现
们 的语 文教学只见“ 字词句篇语修逻文 ” 而少 学 的 本 质 , 见甚至不见人性 、 人格等人文 的因素 , 这样的语 人文教育观要求 , 教育教学必须 以学生为 文教学遭 到社会越来越多 的指 责 , 至被批评 本 , 学生看成有独立人格 的 、 甚 把 自主的 、 完整的 为“ 尽苍生” 误 。改 变 这 种 现状 固然 需 要 整 个 教 人 , 要把 学生 的潜 能发挥 、 造力 的展示作 为 创
如 从 孟 子 的 “ 贵不 能 淫 , 贱 不 能 移 , 富 贫 威 作者被 贬谪后 , 崇高理想 无法实 现 , 又无人理
武不能屈 ” 的正道直行精 神 , 到孔子 的“ 知之 为 解 , 孤独而不屈的精神 。
知之 , 不知为不知 ” 的求是务实精神 ; 从屈原 的 息精神 , 到文天祥“ 人生 自古谁无死 , 留取丹心
静: 蝴
月的。
失 。这 就需要我们教师给予人 文关 怀 , 构建人 他的儿媳妇对他不 好 , 以这 么冷的天还来 钓 所 文精 神 , 培养人 文素养。人文 的教育 观旗帜鲜 鱼 。 孩 子 对 这 个 问题 有 多 元 的 理 解 。 语 文 教 明地 指 出 , 高学生 文化素 质 , 提 是教 育教学 的 师应该允许和鼓励学 生有 自己的见解 , 当然 我 们要给他一个基本 的价 值取向 , 引导学生理解
浅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凸现人文性
浅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凸现人文性在语文教学中凸现人文性,需要教师和学生一起思考如何将文本与人文精神相结合,培养学生的人文关怀、人文精神和人文素养。
首先,教师应该选择内容丰富、有人文关怀的文本。
语文教学中的文本可以是文学作品、文化经典、社会问题等,这些文本中蕴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和人文关怀。
教师可以选择反映人性、人与人之间关系、人与自然关系、人与社会关系等主题的文本,引导学生思考人类的生活、思想、情感等方面的问题,借此感受人文之美。
其次,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对文本的人文解读。
和学生一起探讨文本中蕴含的人文精神和人文关怀,帮助学生理解文本背后的思想和情感。
可以通过提问、讨论、阅读理解等多种方式,引导学生分析文本中的人物形象、人物关系、情感表达等,深入挖掘文本的深层含义,激发学生的文学审美情趣。
同时,语文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关怀。
通过文本的阅读和讨论,让学生关注并思考社会问题、人类困境、伦理道德等方面的内容。
可以引导学生与文本中的人物进行情感共鸣,培养学生对他人的关怀和同理心,促进学生的情感发展和社会责任感。
此外,教师还应通过文本的教学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人文素养是指一个人在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等方面的素质。
教师可以通过丰富的文本教学,让学生接触到不同的文化、价值观和道德观,拓宽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的文化品味和审美能力,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最后,教师应给予学生更多的自主选择和表达的机会。
通过个人写作、课堂发言、小组讨论等方式,让学生更多地参与到语文学习中,发表自己的意见和观点。
这样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表达能力,也可以在学习中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怀和人文素养。
综上所述,在语文教学中凸现人文性,需要教师精心选择文本,注重对文本的人文解读,培养学生的人文关怀和人文素养。
通过这些努力,可以使语文教学真正达到凸显人文性的目的,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怀和文化品格。
这不仅对学生的个人发展有着积极的影响,也对社会的进步和人类的和谐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语文教学的人文性《语文课程标准》规定:“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征。
”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是新课程改革和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和目标。
那什么是人文精神呢?简单的说,人文精神就是对人的价值和尊严的肯定,是对人的理解、容忍、接纳、尊重,是对人的爱护和关怀,是对人生终极价值的追寻,对人类命运的忧患。
人文精神的核心就是要以人为本,以人的和谐发展为本。
人文性意味着:语文课程应凸显教师的人文关怀,体现对学生文化个性的重视,把人文精神的养成作为课程目标的一种课程价值取向。
课堂充满人性、人情和人道的教育。
在一个宽松和民主的环境中,尊重和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倡导和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创造性上,树立人本观念,注重个性生命生长,强调尊重、关心、理解与信任每一个学生。
人文性对于语文有着重要的意义。
首先,在语文教育中注重人文性有助于转变教师观念,提高教师素质。
倡导人文性,势必打破“教师中心”和语文课堂中的“权威主义”“话语霸权”,使教师的地位和角色发生转变,由语文课程中的灌输者、命令者、训练者变为商讨者、组织者、引导者;倡导人文性,能促使教师在关注学生语文知识、语文能力发展的同时更加关心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发展;倡导人文性,更能让老师深刻理解“唯有用灵魂才能塑造灵魂”的道理,对于教师实行课堂民主,营造宽松和谐、富于人文气息的课堂氛围将起到良好作用;倡导人文性,有利于教师专业素质的提高,不断提高自身人文素养,注重人文关怀和语文教育的感染熏陶作用。
其次,在语文教育中注重人文性有助于转变学生观。
注重人文性,必然认识到学生首先是“人”,是受人类文化熏陶的人,是生活中的人,是有其独特个性心理特征和情感体验的人。
因此,在人文性的语文教育中,学生的独特情感体验将受到尊重,学生的学习方式将受到鼓励,学生将始终被看作是一个大写的“人”。
此外,强调人文性,还有助于我们全面认识学生的发展,认识到学生的发展不仅仅表现在语文知识和语文能力方面,更表现在学生的人文素养方面.再次,在语文教育中注重人文性有助于转变知识观。
传统语文课程过于强调工具性,片面强调知识的系统性和对知识进行强化巩固,忽视获取知识的过程与方法及以知识为载体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养成。
在语文课程中倡导人文性,无疑将有助于纠正片面强调工具性的偏差,使知识的获取与学生的个人体验与感悟相联系,与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相适应。
此外,倡导人文性,还有助于打破语文教学中的“知识实用主义”观,强调非实用知识(如古代诗文)的教学,注重发挥其对人的潜移默化的影响,从而有助于学生良好人文素养的养成一、教材中的审美因素是人文性教育的“种子”语文课程所选取的内容蕴含着十分丰富的审美资源,是真、善、美的世界,其中反映自然之美的文章有《春》、《济南的冬天》、《苏州园林》等,反映生命之美的文章有《紫藤萝瀑布》、《斑羚飞渡》、《谈生命》等,反映人情之美的文章有《散步》、《社戏》、《背影》等,反映风情之美的文章有《云南的歌会》、《端午的鸭蛋》、《吆喝》等,学生通过学习这些文章,在感受其内在美的同时,陶冶情操,净化心灵,振奋精神,升华思想。
二、课堂教学的设计是人文性教育的“土壤”.一是要特别关注学生的心理感受。
人文精神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就是要尊重人,尊重人的感受。
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一书中也提出了这样的观点:“必须把儿童的生动的词语和儿童的创造作为教学体系的基础。
不要重复别人的思想,而要创造自己的思想。
”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尊重学生的创造性思想,在语文教学中尤为重要。
将语文课程和自然科学类的课程进行比较,可以看到,语文课程中具有大量具体形象的,带有个人情感和主观色彩的内容,在语文教学活动中,不要只培养学生的学习技巧,夯实学生的语文基础,更为重要的是要善于挖掘文本中的人文素材,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
我们的语文教学应该特别关注学生的内心世界,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将作品中的艺术形象化为潇潇春雨,悄悄滋润学生的心田。
但每个人由于知识背景,生活经验,感悟的角度等各方面的差异,面对同样的作品会有不同的理解和感受,如对陶渊明《饮酒》一诗中躬耕归隐情怀的评价,对鲁迅散文诗《雪》中象征意义的领悟,对《台阶》一文中父亲形象的理解,学生们的认识往往会因人而异,作为语文教师应该充分尊重学生的见解,让学生畅所欲言。
语文教学设计应当多提倡师生之间的平等对话,多给学生创设思维机会,留出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充分思考,让学生用心去体验文学作品和文学形象,鼓励学生多表达自己独特的情感体验,而不能为了完成自己的教学任务而搞“一言堂”,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健康、快乐、自由的成长,才能丰富学生的情感,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从而使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
二是要特别关注和谐的人际关系。
“一个篱笆三个桩”、“孤掌难鸣”,这些词语说明:人要成就一番事业,必须拥有和谐的人际关系。
一个人既要关心自己,又要关注他人,关注他人的心理感受,“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克己复礼”,社会才能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
《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中的多篇文章正是反映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如莫怀威的《散步》、张之路的《羚羊木雕》、朱自清的《背影》等,作为语文教师在设计这些课文的教学活动时,要注意使学生不断地变换角色,让他们充分体验不同人物对于同一事件的不同的心理感受,引导他们由此及彼,推己及人,逐渐学会理解他人,尊重他人,试着去建立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老师之间、学生与家长之间的和谐关系,从而构建和谐家庭、和谐集体与和谐社会。
三是要特别关注学生对优秀文化的品味。
《九年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第二部分《课程目标》中明确指出,语文教学要使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
”对于博大精深的文化,做到透彻理解,深刻领悟,内化为自己的修养和素质,决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作为语文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当注意通过介绍背景、联系现实、交流体会等方式,引导学生对优秀文化反复品味。
如杜甫“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的忧国忧民的思想,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旷达胸襟和远大报负,周敦颐“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高洁傲岸的情怀,辛弃疾“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的一腔报国热血,欧阳修“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的与民同乐的自我慰藉,学生在反复品味的过程中,吸收优秀的文化营养,提升文化品味,培养自己的爱国主义情感和社会主义道德品质。
四是要特别关注学生对人生价值的探求。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人的生命在茫茫宇宙之中,不过是沧海一粟,何其渺小,何其短暂。
如何让短暂的一生发出灿烂的光辉,千百年来人类对此追索不止。
当今的语文课程就肩负着帮助学生探求人生价值,树立正确的人生观的使命。
作为语文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该有意识的利用语文教材的内容去激发学生心灵的火花。
如《伟大的悲剧》一文中“一个人虽然在同不可战胜的命运的搏斗中毁灭了自己,但他的心灵却因此变得高尚。
”以名言警句启发学生思考生命的意义。
再如通过学习《音乐巨人贝多芬》曲折坎坷的一生,培养学生百折不挠、矢志不渝的毅力。
作为语文教师一定要充分利用这些教材,对学生进行理想教育,使学生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
五是要特别关注学生保护环境的意识。
在发展中国家,人们往往为了追求最大的利润,追求最快的发展速度,而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杀鸡取卵,涸泽而渔,导致环境遭受严重破坏,水污染、大气污染、资源污染触目惊心。
人类在片面的发展自己的同时,摧残了环境,而人类又必将会自食恶果。
人类只有一个地球,关注人们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就是对整个人类自身的关注。
语文课程所编选的《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敬畏自然》、《喂,出来》等篇目,以残酷的事实,感人的形象,曲折的故事,反复揭示了这一真理。
我们应该教育学生由课本而放眼社会,关注整个世界的生态环境。
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从现在做起,培养环保意识,注意环境保护,以发展的眼光,不断提高人类的生存质量。
六是要特别关注对学生的审美教育。
语文课程具有思想性和审美性统一的特点。
《语文课程标准》在《总目标》中指出,要“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由此可见,在语文教学中进行审美教育是语文学科的重要内容。
这就要求语文教师在传授语文知识和训练语文技能的同时,教育学生感知美、理解美、鉴赏美、评价美,树立正确的审美观点,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崇高的审美理想。
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还要注意丰富学生生活实践的内容,指导学生深入生活,开阔视野,留心观察,细细品味,深入思考,使学生去发现生活之美,去感受生活之美,去提炼生活之美,从而更加热爱自然,热爱生命,热爱生活,热爱社会。
三、教师的角色定位是人文性教育的“雨露”1、由教师强加体验转变为学生亲历体验。
传统语文教学以灌输为主,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常常是鹦鹉学舌,以教师的讲授为准绳。
此种教学虽也强调学生“揣摩”“领会”“体验”,但其实质是一种“假”体验,是教师强加的体验。
实施人文性教学,势必转变这种局面,鼓励学生自主体验,认可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多元化反应。
2、由讲授式教学转变为研究性教学。
在讲授式教学中,教师被视为知识的源流,学生则是知识的容器。
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基本是“授”与“受”的关系,学生的能动性和创新精神被扼杀。
提倡人文性,就是要把学生看作语文学习的主体,把教师看作课程的组织者,变授受式教学为商讨、合作、研究式教学,以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3、由“课堂权威”“话语霸权”转变为“课堂民主”“心灵沟通”。
应在课程中充分体现师生互动、师生平等,营造和谐的师生对话氛围。
说什么话?说自己读书的心得,说肺腑之言,不要说参考书上的陈言套话,更不要辅导材料上的标准答案,只有教师自己心里的真话,才能换得学生的心里话。
这样才能实现师生间心灵的沟通,充分体现课堂民主和人文关怀。
我们相信,有如此优良的种子,如此肥沃的土壤,如此滋润的雨露,我们的花朵定会开得更加娇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