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的人文性
简述语文课程人文性的含义
1、简述语文课程人文性的含义?答:语文课程的人文性,是以教化学生为本,在当前它体现了我国素质教育的普遍性要求,涵盖了思想性(政治思想、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文化性(古今中外先进文化的丰富内涵)、审美性(对自然美和道德美的欣赏)、发展性(发展智力、情感、意志等心理能力)、创造性(发展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等,也就是全面提高人的素养。
2、语文教材具有哪些主要功能?答:语文教材的功能主要体现为三个方面:语文教材是课程目标的载体;语文教材是教师指导学生学习语文的载体;语文教材是学生学习语文的凭借。
3、我们应当如何多渠道开发和利用语文课程资源?答:开发并利用好语文教材,发挥教材的多种功能;改变单一的以课本讲授为主的教学方式;开展丰富的语文学习空间;创设多彩的校园环境;开发并形成各具特色的校本课程。
4、汉语拼音教学策略包括哪些内容?答:拼音教学策略包括:利用形象教学拼音字母,联系儿童的语言读准拼音,通过编儿童故事的方式学习拼音,通过游戏方式学习拼音等。
5、你如何理解语感的内涵?请简要作答。
答:语感是指对语言文字正确、敏锐、丰富的感受力,包括形象感、意蕴感、情味感和节奏感。
二、论述题1、联系自己的语文教学实践体会,谈谈你对“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的理解。
答: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这是新世纪素质教育对语文课程的要求。
在语文教育改革的进程中,每个时期都有反映时代特征的基本理念:六十年代 ----加强双基;七、八十年代 ----培养能力,发展智力;九十年代 ----素质教育;新世纪 -----语文综合素养。
;20世纪60年代强调打好基础,提出“双基”;20世纪七、八十年代强调能力,提出“培养能力,发展智力”;90代以后,素质教育的思想渐渐深入人心,既然教育要提高国民素质,语文教育就要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它是以语文能力(识字、写字、阅读、习作、口语交际)为核心,是语文能力和语文知识、语言积累、审美情趣、思想品德、行为态度、思维能力、学习方法、学习习惯的融合。
语文的人文性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语言文字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信息载体,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语文课程的人文性总是以高扬的人文精神为目标导向,总是以促进学生的知情意全面发展为目的。
一、语文课程人文性的基本内涵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强调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语文课程中以人为本的理念以学生的主体存在为出发点,以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和健全人格的养成为目的。
它要求尊重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爱好和需要,肯定学生的主体性对学生自身发展的价值。
以人为本的理念是语文课程人文性的根本性标志。
只有在课堂中尊重人、理解人,给人以充分的活动空间和权力,才能充分地发展人,使人意识到自己的尊严和价值,这需要教师付出坚实的努力。
首先,要求教师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
学生是学习语文的主体,语文教育是为了提高全体学生的语文素养,而不是为了考试。
其次,教师要了解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心理特点以及每个学生的兴趣、爱好、需要,尊重学生的主体性价值。
同时,教师要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促进学生主体性的发挥。
2、谋求语文基础知识和情感、道德、价值观之间关系的平衡没有语文知识,难以形成语文能力、品德和精神,而有了语文知识,未必就能形成能力、品德和精神。
在义务教育阶段,语文基础知识的教育是最正常不过的事情。
知识是科学理性的基础,没有知识就无法准确地认识事物并进行正确判断和推理,因此知识教育是语文教育的重要任务,任何只顾学生兴趣而轻视知识教育的做法都是错误的;而为了提高升学率让学生苦练应试技巧,死记硬背语文基础知识,把学生的情感搁置一边的应试教育也是不可取的。
过去一味强调学生对语文系统知识尤其是狭义的语文知识的掌握,却不知这些知识的掌握并不能使学生具备良好的人文精神和道德风貌。
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必须谋求语文基础知识和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之间关系的平衡,不能顾此失彼。
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学习语文基础知识的根本目的是运用这些知识去指导实践,有效地提高听说读写及观察的能力,利用知识和能力帮助学生正确、迅速地认识世界并描述世界,获得人文精神。
小学语文课程的人文性”表现在哪里
小学语文课程的“人文性”表现在哪里《语文课程标准》中将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定位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工具性重在指明:学生应该学什么,怎么学。
人文性重在揭示:学生为什么而学,以及将会怎样去学。
《语文课程标准》的设计思路中写到:课程目标根据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
三个方面相互渗透,融为一体,注重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
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是语文教学的总目标,而三个维度是实现总目标的支柱。
在具体的备课和教学中,三个维度是互相渗透融为一体的。
人文性在我理解就是以人为本教语文,以人为本学语文。
注重人的本性,使人在适合的环境中得到最大的发展和成长,尽可能的激发人的创造力和生命力。
最适合的环境,从广义来说需要学校、家庭和社会共同来营造,从狭义来说需要教师和学生共同来营造。
所以宽松和谐的课堂气氛,师生之间平等的交流和对话成为实现语文教学人文性的基础。
在此,我认为,教师不仅仅要有意识的放下自己作为教师的架子,与学生平等的交流,从而营造那种和谐宽松的气氛。
更要在课堂上善于抓住和制造契机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引导和培养。
如:有这样一个课例,《田忌赛马》一课中,一名学生急着给动画片配音,结果出现很多漏洞,全班同学纷纷给他提意见,言语间毫不留情。
老师听完同学们的发言后,面对配音的孩子这样说到:刚才他们对你狂轰乱炸,我真为你捏了一把汗,怕你受不了。
没想到你的心理这样健康。
然后面对全体同学说到:这样难堪的事我们谁都经历过,我们评价一个人的时候,应该先看他的学生这时候明白过来,齐声说到:优点。
随后同学们纷纷站起来说优点,还有的表示了自己的歉意。
在这一小环节中,老师首先注意到了那位配音同学的心理感受,并及时给予安慰,帮他调整心理状态。
同时,她虽然没有批评其他同学,但却对其他同学起到了要尊重他人、体会他人心理感受的教育效果,是一场非常生动的心理教育课,也是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引导。
其实,在我们的课堂上也有许多这样的情况,只是我们很少能抓住机会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引导。
语文的人文性是什么
语⽂的⼈⽂性是什么语⽂课程标准提出,“⼯具性与⼈⽂性的统⼀,是语⽂课程的基本特点”。
那么,何谓⼈⽂性?笔者认为,⼈⽂性不是⽂学性,不是⽂化性,也不是⼈的⾃然性,它应该是三者有机融合⽽折射出的⼈之为⼈的东西,是⼀切有利于⼈“健康”(⾝⼼健康、情感健康、道德健康等)发展的东西。
就语⽂教育⽽⾔,谈⼈⽂性,离不开教材、教师和学⽣。
语⽂⼈⽂性的内涵之⼀:提供⾃由的⽂本,关注⽣命个体,尊重个性差异。
教育的对象是⼈,是⼀个个鲜活的、有着不同思维和情感特征的⽣命个体。
为此,作为引导学⽣认知发展、⽣活学习、⼈格建构的“⽂化中介”--语⽂教材,它必须具备⽂学性、开放性、时代性、灵活性等特点。
所谓⽂学性,是相对于政治性、知识性⽽⾔。
教材不是道德说教,不是政治观念的诠释,把语⽂学科的性质定义在“读经讲经”或“加强政治思想教育”上,这是对语⽂⼈⽂性的⼀种践踏,是对⽣命个体的⼀种漠视、扼杀;同样,教材也不单是学科知识体系的浓缩和再现,不单是学科知识的载体。
“教材即知识”的“学科中⼼”或“学术中⼼”的教材观,也势必会让教育远离⽣命个体,蚕⾷学⽣发挥的空间和研讨的余地。
因此,语⽂教材的建设应⽴⾜于学⽣⽣命个体的发展,选⽂⽣动形象,“要具有典范性,⽂质兼美,富有⽂化内涵”,“应让学⽣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所谓开放性,是相对于保守性、单⼀性⽽⾔。
语⽂教材不是什么“长官意志”,不是部分⼈的利益体现,它是具有重⼤社会意义的精神产品,是培养与造就⼀代甚⾄⼏代⼈的⽂化⾷量。
随着素质教育战略的推进和基础教育课程改⾰的实施,着眼于学⽣⾃主发展的长远需求,传统的中⼩学教材的编写、出版、发⾏的垄断模式已经越来越不适应新形势的需要,“⼀纲多本”乃⼤势所趋,教材多样已是社会必然。
不同版本的教材让学⽣拥有了⾃主选择教材的权利,使⽤教材时的主体地位也得到了具体保障;同样,教材的灵活多样(诸如图书教材、视听教材、电⼦教材、⽣活教材等),也更具⼈性化,更接近了学⽣健康发展的实际需求。
小学语文人文性教学
小学语文人文性教学小学语文人文性教学,是指以语文课程为载体,以人文性知识为内容,通过语文教学的方式和方法,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提高学生的人文情怀和文学修养。
小学语文人文性教学是语文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现代教育发展的需要。
通过人文性教学,可以让学生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更好地领悟人文精神,感受人文情怀,培养文学修养,提高人文素养,使其成为有情感、有修养的人。
小学语文人文性教学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文学作品的学习文学作品是人文性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
通过学习文学作品,学生可以了解历史、风土人情、人情世故等方面的知识,提高自己的人文素养。
在语文课堂上,可以通过朗读、默写、背诵等方式学习古诗词、现代诗歌、经典散文等文学作品,使学生对文学作品有更深的理解和感悟。
可以通过文学鉴赏、文学创作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学修养。
通过学习古诗词,可以启发学生的诗意情怀;通过学习现代诗歌,可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通过学习经典散文,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
二、历史文化知识的学习历史文化知识是人文性教学的另一个重要内容。
在语文课堂上,可以通过学习历史典故、历史故事、历史文化知识等方式,使学生了解历史的发展、文化的传承,培养他们对历史文化的热爱和尊重。
可以通过历史文化知识的教学,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历史文化,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心。
通过学习古代历史典故,可以使学生了解古代的风俗习惯;通过学习历史故事,可以启发学生的历史感悟;通过学习历史文化知识,可以拓展学生的文化视野。
三、名人故事的传承名人故事是人文性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
通过学习名人故事,可以启发学生的人生智慧,激发学生的人格力量,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怀。
在语文课堂上,可以通过名人传记、名人故事等内容,使学生了解历史上的伟人、英雄、名家等人物,提高他们的人文素养和文学修养。
可以通过名人故事的讲解和创作,培养学生的自我认同和人格塑造。
通过学习孔子的故事,可以启迪学生的人生智慧;通过学习孟子的故事,可以激发学生的人格力量;通过学习屈原的故事,可以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怀。
简述语文课程人文性的含义
1、简述语文课程人文性的含义?答:语文课程的人文性,是以教化学生为本,在当前它体现了我国素质教育的普遍性要求,涵盖了思想性(政治思想、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文化性(古今中外先进文化的丰富内涵)、审美性(对自然美和道德美的欣赏)、发展性(发展智力、情感、意志等心理能力)、创造性(发展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等,也就是全面提高人的素养。
2、语文教材具有哪些主要功能?答:语文教材的功能主要体现为三个方面:语文教材是课程目标的载体;语文教材是教师指导学生学习语文的载体;语文教材是学生学习语文的凭借。
3、我们应当如何多渠道开发和利用语文课程资源?答:开发并利用好语文教材,发挥教材的多种功能;改变单一的以课本讲授为主的教学方式;开展丰富的语文学习空间;创设多彩的校园环境;开发并形成各具特色的校本课程。
4、汉语拼音教学策略包括哪些内容?答:拼音教学策略包括:利用形象教学拼音字母,联系儿童的语言读准拼音,通过编儿童故事的方式学习拼音,通过游戏方式学习拼音等。
5、你如何理解语感的内涵?请简要作答。
答:语感是指对语言文字正确、敏锐、丰富的感受力,包括形象感、意蕴感、情味感和节奏感。
二、论述题1、联系自己的语文教学实践体会,谈谈你对“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的理解。
答: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这是新世纪素质教育对语文课程的要求。
在语文教育改革的进程中,每个时期都有反映时代特征的基本理念:六十年代 ----加强双基;七、八十年代 ----培养能力,发展智力;九十年代 ----素质教育;新世纪 -----语文综合素养。
;20世纪60年代强调打好基础,提出“双基”;20世纪七、八十年代强调能力,提出“培养能力,发展智力”;90代以后,素质教育的思想渐渐深入人心,既然教育要提高国民素质,语文教育就要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它是以语文能力(识字、写字、阅读、习作、口语交际)为核心,是语文能力和语文知识、语言积累、审美情趣、思想品德、行为态度、思维能力、学习方法、学习习惯的融合。
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中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
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中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引言小学语文教学的核心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欣赏能力。
而在实施语文教学的实践中,教师需要掌握一定的教学方法和策略,同时也需要在教学活动中平衡人文性与工具性,以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本文将探讨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中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法。
一、人文性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人文性是指在教学活动中关注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念和人文精神。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人文性的重要性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1 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语文教学不仅仅是为了学习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
通过接触优秀文学作品,学生能够感受到其中蕴含的情感和思想,培养对美的感知能力和审美情趣。
而人文性的教学方法可以通过创设情境、讲述故事等方式,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提高他们的情感认知水平。
1.2 培养学生的价值观念小学语文教学应该注重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念。
通过优秀的文学作品,学生可以感悟人生真谛,了解道德准则,培养正确的价值观。
而人文性教学注重通过文学作品的阅读和讨论,引导学生对自己的价值观进行反思,并形成自己的独立思考能力。
1.3 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小学语文教学的目标之一是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
通过学习文学作品和了解文化传统,学生可以感受到文化的底蕴和人文精神的魅力。
而人文性的教学方法可以通过组织文学活动、举办诗歌朗诵比赛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了解文化传统,培养他们的人文素养。
二、工具性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必要性工具性是指在教学活动中运用适当的教学工具和技术手段,提高教学效果和学习效率。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工具性的必要性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2.1 提供多样化的学习资源语文教学需要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引导学生进行多样化的学习。
例如,借助多媒体技术,教师可以呈现有声有色的课文,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内容。
同时,利用网络资源,学生可以获取更多的阅读材料,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
谈谈对小学语文教学中人文性的认识
谈谈对小学语文教学中人文性的认识人文内涵的彰显,已经成为新课程理念支撑下语文课堂教育的核心价值取向。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学科的基本性质。
”所以,教师要注意挖掘文本中的人文素材,以人为本,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感受和个性化的体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语文走进学生的生活,用语文去帮助学生感悟生命的美好。
但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许多教师对人文性理解产生了误解。
当前很多教师为了追求挖掘文本的人文价值,强化人文的感悟,在教学一篇课文的时候,往往更多地让学生把目光聚焦到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上,课堂气氛也变得喧嚣热闹了许多,他们以为这就是新课程、新理念所带来的充满生命活力的新课堂。
其实,这种偏向于人文性的开掘,抛开语言文字的本体,忽略语言学习的倾向,恰恰是把人文性给架空了,是一种喧宾夺主的做法。
人文,是人类文化中的先进部分和核心部分,其集中体现是:重视人、尊重人、关心人、爱护人。
简而言之,人文,即重视人的文化。
作为一种朴素的习惯和意识,古今有之,中西有之。
而小学语文教学的人文性,主要体现在尊重个性的健康发展、情感的熏陶、内心的体验,看重想象、直觉和创造性。
根据《语文新课程标准》的阐述,具体理解语文教育的人文性,主要应注意以下几点:一要以人为本;二要突出文化性;三要突出生命的价值。
即:第一,突出了以人为本、以促进学生发展为本的新理念,并以此理念贯穿全部语文课程。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师是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和组织者”。
语文课程以人为本,在教学活动中,师生双方都应受到关爱、尊重、理解和信任。
第二是体现在文化观上。
既关注民族优秀文化,又主动吸纳全人类优秀文化。
规定教材“要注重继承与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理解和尊重多元文化”,在课程目标上,则规定“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富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元文化,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
语文课程的人文性
语文课程的人文性是指语文教学过程中是实现自我成长的过程,激发人的创造力和生命力的过程。
语文教育的活动是在特定的时空中,教师与学生双向的积极的生命运动的过程。
尊重人,尊重具体人的生命价值,尊重具体人的文化及多样性。
在教学完整首儿歌后,学生通过反复诵读,理解了水乡水多、船多、歌多的特点,通过语言文字感受到了水乡的美景。
在此基础上,我启发学生思考:水乡还有什么多?学生的思维非常踊跃,一下想到了水乡的树多、水乡的鱼多、水乡的云多等等。
在此基础上,联系句式,引导学生模仿诗歌的句式进行写诗训练,并举行了全班诗歌创作大赛。
学生兴趣盎然。
这个环节中,教师不仅结合文本作了适当的拓展,尊重了学生,让学生的思维得到了一定的培养,同时在一种美的意境中适当地进行了语言文字的训练,真正体现了语文教学的人文性。
小学语文人文性教学
小学语文人文性教学小学语文人文性教学是指在语文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让学生懂得如何尊重人、爱护自然等等。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人文素质教育已经被提上了日程,小学语文人文性教育的重要性也愈发凸显。
首先,小学语文人文性教学可以帮助学生建立健全的人格。
在语文课堂上,老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阅读、讲故事等方式,了解并感受生命的珍贵和人类命运的必然性,鼓励学生勇于表达和批判,体现人文精神。
孩子们可以从阅读中学会感悟人生,学会怎样做一位高尚的人。
其次,小学语文人文性教学可以促进学生的文化认同。
在语文教学中,老师可以让学生接触到中华传统文化精髓,让学生了解中国历史文化的丰富内涵,以及对现实生活的启示和照耀,增强学生对本土文化的认同感和信心,对中华文化国家的自豪感和归属感。
第三,小学语文人文性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合作能力。
在语文课堂上,老师可以让学生一起阅读、合作解决文学问题和课堂任务等,让学生体验到集体意识和团队精神,提高思马力和交流能力。
最后,小学语文人文性教学可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在语文教学中,既要注重学生的知识学习,也要注重学生的人文素养的培养,让学生在知识的同时增长人文内涵,实现全面发展。
这样的教育方式也更符合社会对综合素质的要求。
实施小学语文人文性教学,并不是简单的口号宣传,需要多方面的配合和支持。
以下是针对小学语文人文性教学的具体实施方案。
第一,引导学生进行多元化的文学阅读。
在课堂中,老师应该引导学生通过不同渠道、不同形式的文本选择,了解中外文学名著、儿童文学、现代小说等,感受文化历程、作者思想以及情感表达等,提高学生的阅读素质和鉴赏能力。
第二,让学生体验语言的魅力。
在语文课堂中,老师可以通过角色扮演、小品演绎、口才训练等形式,让学生感受语言的魅力和力量,激发他们对语言的热爱和对沟通的渴望,提高其口头表达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
第三,进行文化体验课程。
在学校课余时间,可以组织学生前往博物馆、图书馆、美术馆等参观和学习,让学生了解自然、人文、艺术等方面的知识,感受传统文化的厚重与深远,从中汲取养分,促进自身成长。
构建语文课堂的人文性
构建语文课堂的人文性人文性是指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人文精神和人文情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在语文课堂中,构建人文性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还能够增强他们的人文情感和人文精神,使他们成为热爱生活、关心社会、具有人文关怀的人。
本文将探讨如何构建语文课堂的人文性。
一、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作为一门涉及情感、思维和价值观的学科,语文课堂的人文性应体现在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上。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情感体验,引导他们用语言表达内心的感受和思考。
同时,教师也要尊重学生的情感,不仅要关注他们的积极情绪,还要关心并引导他们应对负面情绪的方法和途径。
二、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语文课堂的人文性还要体现在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上。
教师可以通过对文学作品、诗歌、音乐等的欣赏和分析,培养学生对美的感知能力和欣赏能力。
同样重要的是,教师应引导学生发展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的能力,培养他们对审美价值的鉴别和评价能力。
三、弘扬人文精神在语文课堂中,教师要注重弘扬人文精神,培养学生的人文关怀和社会责任感。
通过介绍一些优秀的人物、事迹和价值观,教师可以激发学生的人文情感,引导他们思考人文精神在生活中的作用和意义。
同时,教师还可以组织一些关于社会问题和现实生活的讨论活动,激发学生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并引导他们积极参与解决问题的行动。
四、提高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构建语文课堂的人文性还可以体现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上。
通过与学生互动、提问、讨论等多种教学方法,教师可以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此外,教师还可以通过讲故事、开展角色扮演、组织语文游戏等活动,使学生在轻松活泼的氛围中提高学习效果。
五、促进学生的个体发展一所优秀的语文课堂不仅要注重学生的学习成绩,更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发展。
教师要从不同方面了解学生,包括他们的兴趣爱好、特长才艺等,为他们提供相应的资源和机会,促进他们全面发展。
同时,教师还应提供积极有效的反馈,鼓励学生坚持努力,成为有梦想、有责任心的人。
论语文课程的人文性(最新)
论语文课程的人文性
语文课程的人文性是指语文教学过程中是实现自我成长的过程,激发人的创造力和生命力的过程。
语文教育的活动是在特定的时空中,教师与学生双向的积极的生命运动的过程。
尊重人,尊重具体人的生命价值,尊重具体人的文化及多样性。
首先让学生从仿句入手,感悟语言形式,再变换对象,想象春雨、柳树、麦苗、青蛙的对话以及快乐的心情和表现。
这样就给予了自然的`生命意义,通过学生创造性的语言,描绘出富有童话般的意境,使学生更加亲近自然,表达了对春天的无比热爱。
接下来,教师引导学生,以假象角色(桃花、柳树、青蛙)的方式,与春雨对话,使人与自然融为一体,情感再次得到升华。
同时,注意向课外延伸,让学生联系生活,再想象春雨还会唤醒什么生命,学生的创新思维又得到飞跃。
随着教学情节的展开,教师再次创设情境,让学生分别戴头饰演一演春雨、桃花、青蛙、麦苗,自主的创造童话剧,这不仅活化了自然中的事物,而且体验到了大自然的乐趣。
人与自然的沟通,人与自然的结合,人性的真诚表达,这不正是语文教育的人文性吗?
【论语文课程的人文性】
1。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人文性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人文性语文新课程标准向我们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这告诉我们,语文教学的目标应该在注重语文的工具性作用的同时,注重语文的人文性作用。
语文教学应该既重视其工具性,又重视其人文性。
而人文性指的是要以学生为本,要重视学生学习的情感态度,要重视学生的个性特征和个性差异在语文学习中的作用,要重视学生的主体作用,要重视学生的可持续学习,要重视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一、语文教学要关注学生对语文学习的情感态度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义务教育课程应着眼于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
《纲要》明确指出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愿望,即情感态度。
刘京海在《成功教育》中指出:“过去的教育不是对学生的内在的动力系统不承认,就是抽象地承认,其外压式教育教学就是证明”。
这里指出了过去的教育教学所存在的没有关注学生的学习情感态度的问题。
而在语文教学中所谓的关注学生的学习情感态度,就是要切实做到:一是精心创设有效的语文生活教学情境,以激发和培养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内在需求与兴趣,帮助学生在教学情境中进行自主性和体验性的学习。
二是尊重学生对语文材料,的独特体验和感受。
安排足够的时空帮助学生进行自主性和独特性的学习。
三是注重发展学生语文能力,把发展语文学习能力渗透在“引导—自主—探究—交流”的教学方式和过程之中。
如在教学人教版第八册的《峨眉道上》时,为了激发学生探究体验峨眉道上铺石阶工,背石板铺路那艰辛生活的欲望和兴趣,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独特感受理解课义,发展学生阅读课文的能力,我设计并组织了以下的教学活动:一是让学生通读全文;二是把学生带出课堂,进行无负重和负重的两次爬楼梯活动,并对照课文品味铺路工人背石板爬石阶上山的生活;三是让学生在小组中交流自己爬楼梯的感受;四是设计问题:(1)峨眉道上的石板是谁、是怎样搬运上来的?(2)铺峨眉道容易吗?为什么?(3)结合刚才爬楼梯的体验,联系课文内容,想想铺峨眉道工人工作怎样? (4)为什么说铺路工人是真正的英雄?启发引导学生再次阅读课文,品味铺路工人工作的艰辛和课文中赞颂铺路工人是真正的英雄句子的含义然后让学生结合自己的感受与情感朗读课文,联系课文交流回答上面的四个问题;五是让学生反思交流“通过以上的学习活动,自己读懂了什么?是用什么方法或通过什么活动读懂的?通过刚才的学习或以往的经验,你认为怎样学习课文比较容易学会?在这个教学活动过程中,富有生活性的教学活动情境使学生感受到语文学习的乐趣,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足够的教学时间和开放的教学空间使学生能够充分自主地进行探究体验学习活动,从而真正地学会了课文。
小学语文人文性教学
小学语文人文性教学小学语文教学是培养学生语言能力、文化素养、人文精神的重要手段,在语文教学中引入人文性教学是非常必要的。
人文性教学是指在语文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人文精神,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感受到人文关怀和人文关怀,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怀和道德品质。
本文将从人文性教学的概念和重要性、小学语文人文性教学的具体内容和实施方法等方面进行探讨,以期为小学语文人文性教学提供一些参考。
一、人文性教学的概念和重要性人文性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人文性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人文素养是人类文明的重要标志,也是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人文性教学,可以帮助学生了解和体验传统文化的魅力,培养学生对文化的热爱和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人文性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
在语文教学中,通过一些经典诗文的教学,可以让学生感受到作者的情感和道德观念,培养学生的情感和道德修养,使学生从小学会尊重他人、关爱他人,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人文性教学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语文是一门涉及到情感、思维、品味等综合素养的学科,通过诗词歌赋、名篇散记等文学作品的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和文学鉴赏能力,提高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欣赏和理解能力。
二、小学语文人文性教学的具体内容在小学语文人文性教学中,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来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人文精神:讲授传统经典作品。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可以通过讲解一些经典的诗词和名篇散记等文学作品,让学生感受到其中蕴含的人文关怀和人文情怀,引导学生去感受、理解和欣赏这些优秀的文学作品。
开展课外阅读活动。
通过开展课外阅读活动,可以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接触不同类型和风格的文学作品,开阔视野,提高自己的文学鉴赏能力,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怀和道德品质。
进行诗文鉴赏与创作活动。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可以进行一些诗文鉴赏与创作活动,让学生在欣赏诗歌和散文的能够通过模仿和创作来加深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和体验,培养学生的文学情趣和文学创造能力。
论文语文教学的工具性与人文性
论文语文教学的工具性与人文性问: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是什么答:语文的工具性是基础,人文性是核心。
人文性是语文的鲜明特征。
新大纲明确规定“发展健康个性,形成健全人格”是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
因而人文教育是语文教学的应有之义。
不仅如此,人文教育也是世界语言教学发展的共同趋势。
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的报告中指出:“人既是发展的第一主角,又是发展的终极目标。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也指出:“教育应服务于人生全程。
”所以,我们认为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在于育人,即教学生学会做人山亏,正确协调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使之共同和谐发展。
也就是说学生通盯唯烂过语文学习,吸纳语文所蕴涵的丰富的人文精神,滋润灵魂,陶冶情操,提升人生境界,形成健全人格。
学习语文的意义如下:在倡导素养教育、人的教育和终身教育的今天,学习语文是为了生活中经常要用文字与别人交流,为了学习、工作的需要,为了人的精神需要,为了人的发展和自我实现的需要。
学习语文将满足人们日常生活中的言语交际的需求。
学习语文有益人的身心健康,提高人的业余生活、精神生活的质量。
学习语文使人拥有一种提高学习效率的工具。
学习语文使人获得一种基本的工作能力。
文的重要性决不仅止于此。
事实上,语文从来都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有机统一、通过语文,我们可以接受审美、伦理、文化等各个方面的熏陶和教育,凯漏其潜移默化作用对于学术研究无疑是大有裨益的。
不妨打这样一个比方:语文对于学术研究,就像赛跑对于整个体育运动一样。
问:语文教学如何正确理解语文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请举例说明。
答:这里的“工具”是一种比喻的说法,他具有“实用”“中介”的含义。
“工具性”着眼于语文课程培养学生语文运用能力的实用功能和课程的实践性特点,“人文性”着眼于语文课程对于学生思想感情熏陶感染的文化功能和课程所具有的人文学科的特点。
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应该争取实现的目标。
丁培忠先生曾这样讲过:“语文这种工具,不同于其他任何工具,它是交流思想感情的工具。
浅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凸现人文性
浅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凸现人文性在语文教学中凸现人文性,需要教师和学生一起思考如何将文本与人文精神相结合,培养学生的人文关怀、人文精神和人文素养。
首先,教师应该选择内容丰富、有人文关怀的文本。
语文教学中的文本可以是文学作品、文化经典、社会问题等,这些文本中蕴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和人文关怀。
教师可以选择反映人性、人与人之间关系、人与自然关系、人与社会关系等主题的文本,引导学生思考人类的生活、思想、情感等方面的问题,借此感受人文之美。
其次,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对文本的人文解读。
和学生一起探讨文本中蕴含的人文精神和人文关怀,帮助学生理解文本背后的思想和情感。
可以通过提问、讨论、阅读理解等多种方式,引导学生分析文本中的人物形象、人物关系、情感表达等,深入挖掘文本的深层含义,激发学生的文学审美情趣。
同时,语文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关怀。
通过文本的阅读和讨论,让学生关注并思考社会问题、人类困境、伦理道德等方面的内容。
可以引导学生与文本中的人物进行情感共鸣,培养学生对他人的关怀和同理心,促进学生的情感发展和社会责任感。
此外,教师还应通过文本的教学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人文素养是指一个人在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等方面的素质。
教师可以通过丰富的文本教学,让学生接触到不同的文化、价值观和道德观,拓宽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的文化品味和审美能力,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最后,教师应给予学生更多的自主选择和表达的机会。
通过个人写作、课堂发言、小组讨论等方式,让学生更多地参与到语文学习中,发表自己的意见和观点。
这样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表达能力,也可以在学习中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怀和人文素养。
综上所述,在语文教学中凸现人文性,需要教师精心选择文本,注重对文本的人文解读,培养学生的人文关怀和人文素养。
通过这些努力,可以使语文教学真正达到凸显人文性的目的,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怀和文化品格。
这不仅对学生的个人发展有着积极的影响,也对社会的进步和人类的和谐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语文教学的人文性
摘要:关于语文人文性的争议从来没有停止过,谈人文性,离不开教材、教师和学生。
本文分析总结了人文性的四个内涵,并指出对于学生,人文性强调“以人为本”,对语文教师而言,则要做到“语文本位”。
关键词:语文教学;人文性;语文本位
随着语文课程改革在全国的全面推开,新的课程理念、新的教材、新的评价方式,都要求我们对语文这门古老的学科进行重新思考,而此前关于语文的人文性争议也从来没有停止过。
人文性不是社会性,不是文化性,也不是人的自然性,它应该是三者有机融合而折射出的人之为人的东西,是一切有利于人“健康”(身心健康、情感健康、道德健康等)发展的东西。
谈人文性,离不开教材、教师和学生。
如何将一堂语文课上好,关键是让学生的思维随着教师的思路转,适时创新,这样才能真正让学生爱学、乐学、学到真东西。
而要做到这些,首先就要发展学生的主体性。
一、人文性的内涵
人文性的内涵之一:主体性教育,以人为本。
教育的对象是人,是一个个鲜活的、有着不同思维和情感特征的生命个体。
为此,作为引导、认知、发展生活和人格建构的“文化中介”——教材,它必须具备开放性、时代性、灵活性等特点。
人文性的内涵之二:更新的理念,强化个性解读,挖掘人文底蕴。
人文性的解读,固然离不开文本,但教师人文素养的高低,却直接
影响着生命个体的发展。
语文课人文精神消遁的重要原因,是教师自身的素养问题。
教师人文情怀的干瘪、知识底蕴的虚空、个性的萎缩、造成人文精神难以走进课堂;相当多的教师不读书、不研究、理念模糊,以致人文精神难以走进课堂。
语文课要构建精神世界,首先要构建教师的精神世界,教师理念的更新、个性的张扬、人文精神的丰厚,才是自主发展、持续发展、健康发展的最大保证。
人文性的内涵之三:课外阅读,适时放宽。
课外阅读具有开放性,只要内容健康,不鼓吹暴力、淫秽,不反动,学生都可以读。
读什么书,怎样读,让学生自己做主,老师可建议,但不能作规定,不能限制过死。
在读书问题上应倡导青少年对传世经典与流行作品兼收并蓄,博采众长。
人文性的内涵之四:因材施教,语文本位。
我国古代孔子善于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以发挥他们各自的专长。
正如朱熹所说“孔子施教,各因其材”。
要正确对待学生的个别差异,使每个学生的身心在现有的基础上都能得到发展,达到合格,同时又要创造条件使有才能的学生得到充分发展,形成特长。
二、语文教师教学,要做到“语文本位”
对于学生,强调“以人为本”,语文教师教学,则要做到“语文本位”。
语文课就是语文课,它要进行文化、文学知识的学习,坚决反对将语文课上成政治说教课、历史课。
语文课就要以语文为中心、为“本位”,向四周辐射,政治、历史、军事、科技、经济等各方面
知识的插入都要为语文课的需要服务,而不能喧宾夺主。
古代教书出了许多追名逐利之人,“有心艳功名富贵而媚人下人者;有倚仗功名富贵而骄人傲人者;有假托无意功名富贵,自以为高,被人看破耻笑者;终乃以辞却功名富贵,品地最上一层为中流砥柱”(闲斋老人《儒林外史序》)。
那是社会的原因,也是教育的失败。
那么,现在的教育要培养出什么样的人来呢?当然要以人品为重。
教师教语文,虽对一个人的成长、品质不起决定作用,但其日日熏陶的力量是不可小觑的。
因此,教育务必要“正人心”。
现在的学生接触的知识已不仅限于教师教的,电视、电脑等多种媒介已为他们展示了一个丰富多彩的世界,他们接触到的东西可能连教师都不熟悉,因此,教师必须时时为自己充电,提高自己各方面的素质,以适应时代的要求,适应自己的岗位。
语文教师尤其要注意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以人为本,接近学生美好的心灵,塑造一个个出色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