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语文课程人文性的含义

合集下载

语文课程标准之人文性解读(网友来稿)

语文课程标准之人文性解读(网友来稿)

语文课程标准之人文性解读(网友来稿)聂超摘要:人文性包括人的文化性和文化的人性。

人文性的实质是人文教育、人文素养、人文精神等。

人文性,表现了语文课程鲜明的时代特征,反映了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促进了语文课程观念的更新,决定了语文课程的价值取向。

关键词:语文课程标准人文性解读《语文课程标准》将语文课程的性质定义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这一定义在确定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同时,首次提出了语文的人文性。

这种由语文单一性(工具性)向双重性(工具性和人文性)的转变,标明了语文课程鲜明的时代特征,丰富的人文内涵,全新的教学观念,全新的价值取向。

1、人文性,表现了语文课程鲜明的时代特征。

21世纪是知识经济社会,知识经济社会的发展是以社会、人和环境的协调与统一为特征的,它将更注重人的发展,即追求人的价值和完善的发展。

科技教育解决的是生产力的进步问题,人文教育解决的是人的价值、人的自身发展和社会发展的问题。

重视科技教育和人文教育的统一平衡,是各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趋势。

我国当前的学校教育,在把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落实到具体操作层面上仍存在许多问题,对学生的评价标准和价值导向仍以分数至上,学生的情感、审美、自理能力、社会合作等人文训练时常被忽视。

在实际教育过程中,我们通常见到许多学生感受不到大自然的美,艺术作品的美;对事物缺乏兴趣,缺少好奇心和探究欲;缺乏成就感、自尊心的体验,缺少对亲情、人性的体验等等,这都与教育缺乏人文性有关。

清华大学学生刘海洋的“伤熊”事件,浙江金华一中学生不堪教育压力残杀母亲的事件,都深刻地反映出人文教育失缺的严重后果。

因此,语文课程实施人文教育,是时代的要求,也鲜明地反映了时代的特征。

所谓“人文”,分开来说,就是“人”与“文化”。

人是文化中的人,文化是人的文化。

因此,我认为人文性包括人的文化性和文化的人性。

由此看来,人文性的实质即是人文教育、人文素质、人文精神等。

语文的人文性是什么

语文的人文性是什么

语⽂的⼈⽂性是什么语⽂课程标准提出,“⼯具性与⼈⽂性的统⼀,是语⽂课程的基本特点”。

那么,何谓⼈⽂性?笔者认为,⼈⽂性不是⽂学性,不是⽂化性,也不是⼈的⾃然性,它应该是三者有机融合⽽折射出的⼈之为⼈的东西,是⼀切有利于⼈“健康”(⾝⼼健康、情感健康、道德健康等)发展的东西。

就语⽂教育⽽⾔,谈⼈⽂性,离不开教材、教师和学⽣。

语⽂⼈⽂性的内涵之⼀:提供⾃由的⽂本,关注⽣命个体,尊重个性差异。

教育的对象是⼈,是⼀个个鲜活的、有着不同思维和情感特征的⽣命个体。

为此,作为引导学⽣认知发展、⽣活学习、⼈格建构的“⽂化中介”--语⽂教材,它必须具备⽂学性、开放性、时代性、灵活性等特点。

所谓⽂学性,是相对于政治性、知识性⽽⾔。

教材不是道德说教,不是政治观念的诠释,把语⽂学科的性质定义在“读经讲经”或“加强政治思想教育”上,这是对语⽂⼈⽂性的⼀种践踏,是对⽣命个体的⼀种漠视、扼杀;同样,教材也不单是学科知识体系的浓缩和再现,不单是学科知识的载体。

“教材即知识”的“学科中⼼”或“学术中⼼”的教材观,也势必会让教育远离⽣命个体,蚕⾷学⽣发挥的空间和研讨的余地。

因此,语⽂教材的建设应⽴⾜于学⽣⽣命个体的发展,选⽂⽣动形象,“要具有典范性,⽂质兼美,富有⽂化内涵”,“应让学⽣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所谓开放性,是相对于保守性、单⼀性⽽⾔。

语⽂教材不是什么“长官意志”,不是部分⼈的利益体现,它是具有重⼤社会意义的精神产品,是培养与造就⼀代甚⾄⼏代⼈的⽂化⾷量。

随着素质教育战略的推进和基础教育课程改⾰的实施,着眼于学⽣⾃主发展的长远需求,传统的中⼩学教材的编写、出版、发⾏的垄断模式已经越来越不适应新形势的需要,“⼀纲多本”乃⼤势所趋,教材多样已是社会必然。

不同版本的教材让学⽣拥有了⾃主选择教材的权利,使⽤教材时的主体地位也得到了具体保障;同样,教材的灵活多样(诸如图书教材、视听教材、电⼦教材、⽣活教材等),也更具⼈性化,更接近了学⽣健康发展的实际需求。

2020年国家开放大学电大考试《小学语文教学研究》简答题、期末题、形成性考核精选汇总

2020年国家开放大学电大考试《小学语文教学研究》简答题、期末题、形成性考核精选汇总

小学语文教学研究一、简答题1、简述语文课程人文性的含义。

答:语文课程的人文性,是以教化学生为本,在当前它体现了我国素质教育的普遍性要求,涵盖了思想性(政治思想、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文化性(古今中外先进文化的丰富内涵)、审美性(对自然美和道德美的欣赏)、发展性(发展智力、情感、意志等心理能力)、创造性(发展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等,也就是全面提高人的素养。

2、语文教材具有哪些主要功能?答:语文教材是课程目标的载体;语文教材是教师指导学生学习语文的载体;语文教材是学生学习语文的凭借。

3、我们应当如何多渠道开发和利用语文课程资源?答:开发并利用好语文教材,发挥教材的多种功能;改变单一的以课本讲授为主的教学方式;开展丰富的语文实践活动,拓展语文学习的空间;创设多彩的校园环境;开发并形成各具特色的校本课程。

4、汉语拼音教学策略包括哪些内容?答:利用形象教学拼音字母;联系儿童的语言读准拼音;通过编儿歌的方式学习拼音;通过游戏方式学习拼音。

5、你如何理解语感的内涵?请作简要作答。

答:语感是指对语言文字的正确、敏锐、丰富的感受力,是读者将自己的生活经验融合到语言文字上去的结果。

敏锐的语感既是一个人语文程度和心理发展水平的标志,也是学好语文、鉴赏文学作品的必要条件。

要深入理解语言文字的意义,体会它们的情味,非靠语感不可。

二、论述题1、联系自己的语文教学实践体会,谈谈你对“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理解。

答题思路:首先回答要点,其次联系自己的语文教学实践。

要点:语文素养内涵十分丰富。

它是以语文能力(识字、写字、阅读、习作、口语交际)为核心,是语文能力和语文知识、语言积累、审美情趣、思想品德、行为态度、思维能力、学习方法、学习习惯的融合。

这种素养不仅表现为有较强的阅读、习作、口语交际的能力,而且表现为有较强的综合运用能力——在生活中运用语文的能力以及不断更新知识的能力。

要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语文课程教学中就必须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

语文的人文性

语文的人文性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语言文字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信息载体,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语文课程的人文性总是以高扬的人文精神为目标导向,总是以促进学生的知情意全面发展为目的。

一、语文课程人文性的基本内涵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强调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语文课程中以人为本的理念以学生的主体存在为出发点,以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和健全人格的养成为目的。

它要求尊重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爱好和需要,肯定学生的主体性对学生自身发展的价值。

以人为本的理念是语文课程人文性的根本性标志。

只有在课堂中尊重人、理解人,给人以充分的活动空间和权力,才能充分地发展人,使人意识到自己的尊严和价值,这需要教师付出坚实的努力。

首先,要求教师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

学生是学习语文的主体,语文教育是为了提高全体学生的语文素养,而不是为了考试。

其次,教师要了解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心理特点以及每个学生的兴趣、爱好、需要,尊重学生的主体性价值。

同时,教师要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促进学生主体性的发挥。

2、谋求语文基础知识和情感、道德、价值观之间关系的平衡没有语文知识,难以形成语文能力、品德和精神,而有了语文知识,未必就能形成能力、品德和精神。

在义务教育阶段,语文基础知识的教育是最正常不过的事情。

知识是科学理性的基础,没有知识就无法准确地认识事物并进行正确判断和推理,因此知识教育是语文教育的重要任务,任何只顾学生兴趣而轻视知识教育的做法都是错误的;而为了提高升学率让学生苦练应试技巧,死记硬背语文基础知识,把学生的情感搁置一边的应试教育也是不可取的。

过去一味强调学生对语文系统知识尤其是狭义的语文知识的掌握,却不知这些知识的掌握并不能使学生具备良好的人文精神和道德风貌。

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必须谋求语文基础知识和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之间关系的平衡,不能顾此失彼。

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学习语文基础知识的根本目的是运用这些知识去指导实践,有效地提高听说读写及观察的能力,利用知识和能力帮助学生正确、迅速地认识世界并描述世界,获得人文精神。

论语文课堂的人文性

论语文课堂的人文性

论语文课程的人文性摘要:语文课程的基本特性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语文课程的人文性是通过语文学习,让学生认识到中华民族文化的深厚博大和世界各地文化的丰富多元,不断提高自己的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把握语文课程的人文性特点,就要从其内涵、意义以及在语文教学实践的运用中去体会。

关键词:语文课程人文性《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

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应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吸收古今中外优秀文化,提高思想文化修养,促进自身精神成长。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一、语文课程人文性的内涵人文性是语文课程的灵魂,语文课程的人文性应该体现在通过语言文字的学习和感悟,培养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陶冶审美情操,发展健全人格。

在当前它体现了我国素质教育的普遍性要求它涵盖了思想性(政治思想、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文化性(古今中外先进文化的丰富内涵)、审美性(对自然美和道德美的欣赏)、发展性(发展智力、情感、意志等心理能力)、创造性(发展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等,也就是全面提高人的素养。

二、强调语文课程人文性的意义首先,语文课程人文性的特点有利于更好地实现语文教育的目的。

强调语文课程的人文性,在学习字、词、句、段、篇、语法修辞逻辑的同时,引导学生感受汉语汉字中包含的民族的思想认识、历史文化和民族情感,体验文章中蕴含的丰富多彩的自然之美、人情之美、社会之美。

从而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德和谐发展。

而这正体现出《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

其次,语文课程人文性特点有助于转变教师观念,包括教师对自己的认识和对学生的认识。

对教师自身来说,要不断提高自身人文素养,学习和挖掘教材中蕴含的丰富人文内涵,注重人文关怀和语文教育的感染熏陶作用,从而提高教师专业素质。

新课标下高中语文教学中的人文性教学探究

新课标下高中语文教学中的人文性教学探究

新课标下高中语文教学中的人文性教学探究人文性教学是指在语文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人文精神,关注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发展。

人文性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素养。

通过课堂教学,可以帮助学生感受文学作品中的情感表达和情感交流,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能力。

在教学《红楼梦》时,可以引导学生感受作品中包含的情感元素,如爱、恨、喜、怒等,从而培养学生的情感与体验能力。

人文性教学强调培养学生的审美素养。

通过对文学作品的欣赏和理解,可以培养学生对美的感知和鉴赏能力。

教学唐诗宋词时,可以让学生欣赏其中的美妙语言和优美节奏,引导学生体味其中所传递的情感和意境,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

人文性教学追求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

通过文学作品的教学,可以引导学生思考人生命运、伦理道德、价值取向等问题,提升学生的思想境界和道德素养。

在教学《老人与海》时,可以让学生思考作品中的勇气、坚持和人生意义,从而引发学生对自己人生的思考和反思。

进一步,人文性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

通过教学文学、历史、哲学等学科的知识,可以增强学生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和理解,提升学生的传统文化素养。

在教学《水浒传》时,可以让学生了解古代的劫富济贫思想、义薄云天精神,从而培养学生的传统文化认同感。

人文性教学还注重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通过教学外国文学作品,可以帮助学生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思考方式、价值观和行为规范,促进学生的跨文化理解和交流能力的发展。

在教学《傲慢与偏见》时,可以引导学生理解英国社会的等级观念和女性地位,同时也可以通过与中国现实进行对比,激发学生对社会问题的思考。

人文性教学是新课标下高中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内容,它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人文精神,关注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发展,使学生不仅会读懂文章,更能从中提高自身的艺术修养、思想品德和文化素养,从而更好地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和挑战。

关于小学语文“人文性”的理解

关于小学语文“人文性”的理解

关于小学语文“人文性”的理解《语文课程标准》中将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定位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工具性”重在指明:学生应该学什么,怎么学。

“人文性”重在揭示:学生为什么而学,以及将会怎样去学。

《语文课程标准》的设计思路中写到:“课程目标根据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

三个方面相互渗透,融为一体,注重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

”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是语文教学的总目标,而三个维度是实现总目标的支柱。

在具体的备课和教学中,三个维度是互相渗透,融为一体的。

但在用理论指导备课时,我发现,为了使自己的思维更清晰,理论更明确,可以将三个维度分开来理解。

即,如果在教学中我们关注了学生学习过程,指导了、教给了学生学习方法,学生的知识就会得到积累、能力就会得到提高、语文课程的人文性就会得到实现。

如果在教学中我们能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注意学生价值观的培养,我们也就实现了语文教学的人文性。

人文性在我理解就是以人为本教语文,以人为本学语文。

注重人的本性,使人在适合的环境中得到最大的发展和成长,尽可能的激发人的创造力和生命力。

最适合的环境,从广义来说需要学校、家庭和社会共同来营造,从狭义来说需要教师和学生共同来营造。

所以宽松和谐的课堂气氛,师生之间平等的交流和对话成为实现语文教学人文性的基础。

在此,我认为,教师不仅仅要有意识的放下自己作为教师的架子,与学生平等的交流,从而营造那种和谐宽松的气氛。

更要在课堂上善于抓住和制造契机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引导和培养。

如:有这样一个课例,《田忌赛马》一课中,一名学生急着给动画片配音,结果出现很多漏洞,全班同学纷纷给他提意见,言语间毫不留情。

老师听完同学们的发言后,面对配音的孩子这样说到:“刚才他们对你狂轰乱炸,我真为你捏了一把汗,怕你受不了。

没想到你的心理这样健康。

”然后面对全体同学说到:“这样难堪的事我们谁都经历过,我们评价一个人的时候,应该先看他的———”学生这时候明白过来,齐声说到:“优点。

简述语文课程人文性的含义

简述语文课程人文性的含义

1、简述语文课程人文性的含义?答:语文课程的人文性,是以教化学生为本,在当前它体现了我国素质教育的普遍性要求,涵盖了思想性(政治思想、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文化性(古今中外先进文化的丰富内涵)、审美性(对自然美和道德美的欣赏)、发展性(发展智力、情感、意志等心理能力)、创造性(发展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等,也就是全面提高人的素养。

2、语文教材具有哪些主要功能?答:语文教材的功能主要体现为三个方面:语文教材是课程目标的载体;语文教材是教师指导学生学习语文的载体;语文教材是学生学习语文的凭借。

3、我们应当如何多渠道开发和利用语文课程资源?答:开发并利用好语文教材,发挥教材的多种功能;改变单一的以课本讲授为主的教学方式;开展丰富的语文学习空间;创设多彩的校园环境;开发并形成各具特色的校本课程。

4、汉语拼音教学策略包括哪些内容?答:拼音教学策略包括:利用形象教学拼音字母,联系儿童的语言读准拼音,通过编儿童故事的方式学习拼音,通过游戏方式学习拼音等。

5、你如何理解语感的内涵?请简要作答。

答:语感是指对语言文字正确、敏锐、丰富的感受力,包括形象感、意蕴感、情味感和节奏感。

二、论述题1、联系自己的语文教学实践体会,谈谈你对“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的理解。

答: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这是新世纪素质教育对语文课程的要求。

在语文教育改革的进程中,每个时期都有反映时代特征的基本理念:六十年代 ----加强双基;七、八十年代 ----培养能力,发展智力;九十年代 ----素质教育;新世纪 -----语文综合素养。

;20世纪60年代强调打好基础,提出“双基”;20世纪七、八十年代强调能力,提出“培养能力,发展智力”;90代以后,素质教育的思想渐渐深入人心,既然教育要提高国民素质,语文教育就要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它是以语文能力(识字、写字、阅读、习作、口语交际)为核心,是语文能力和语文知识、语言积累、审美情趣、思想品德、行为态度、思维能力、学习方法、学习习惯的融合。

谈谈对小学语文教学中人文性的认识

谈谈对小学语文教学中人文性的认识

谈谈对小学语文教学中人文性的认识人文内涵的彰显,已经成为新课程理念支撑下语文课堂教育的核心价值取向。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学科的基本性质。

”所以,教师要注意挖掘文本中的人文素材,以人为本,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感受和个性化的体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语文走进学生的生活,用语文去帮助学生感悟生命的美好。

但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许多教师对人文性理解产生了误解。

当前很多教师为了追求挖掘文本的人文价值,强化人文的感悟,在教学一篇课文的时候,往往更多地让学生把目光聚焦到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上,课堂气氛也变得喧嚣热闹了许多,他们以为这就是新课程、新理念所带来的充满生命活力的新课堂。

其实,这种偏向于人文性的开掘,抛开语言文字的本体,忽略语言学习的倾向,恰恰是把人文性给架空了,是一种喧宾夺主的做法。

人文,是人类文化中的先进部分和核心部分,其集中体现是:重视人、尊重人、关心人、爱护人。

简而言之,人文,即重视人的文化。

作为一种朴素的习惯和意识,古今有之,中西有之。

而小学语文教学的人文性,主要体现在尊重个性的健康发展、情感的熏陶、内心的体验,看重想象、直觉和创造性。

根据《语文新课程标准》的阐述,具体理解语文教育的人文性,主要应注意以下几点:一要以人为本;二要突出文化性;三要突出生命的价值。

即:第一,突出了以人为本、以促进学生发展为本的新理念,并以此理念贯穿全部语文课程。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师是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和组织者”。

语文课程以人为本,在教学活动中,师生双方都应受到关爱、尊重、理解和信任。

第二是体现在文化观上。

既关注民族优秀文化,又主动吸纳全人类优秀文化。

规定教材“要注重继承与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理解和尊重多元文化”,在课程目标上,则规定“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富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元文化,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

新课标下高中语文教学中的人文性教学探究

新课标下高中语文教学中的人文性教学探究

新课标下高中语文教学中的人文性教学探究随着新课标的全面实施,高中语文教学逐渐向着人文性教学转变。

传统的语文教学注重知识的传授和学生个人的能力培养,而人文性教学更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化修养、人文情怀和价值观念。

本文将探究新课标下高中语文教学中的人文性教学,包括人文性教学的概念、特点以及实施方法。

一、人文性教学的概念人文性教学是指以人文精神为核心,以人为本,以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怀、文化修养、人格塑造和价值观念的教学理念。

人文性教学注重以人为主体,学生不再是单纯的知识消化者和技能训练者,而是丰富的思想情感的主体和活跃的学习者。

教师的任务不仅是传授知识,更是培养学生的生命力、人文素质和人格品质。

1.注重以人为本:人文性教学是以学生为本的。

它将学生置于教学的核心位置,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塑造学生立体多彩的人格。

2.注重文化修养:文化修养是人文性教学的核心目标。

通过文学、历史、哲学等多个学科的交叉渗透,让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有更深入的理解和认识。

3.注重价值观念:人文性教学强调塑造学生的价值观念。

在教学中,应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4.注重学生主体性:人文性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主体性。

通过多样化教学方法,让学生在学习中自主思考、积极探究、自由表达。

1.拓宽课程教学领域:要注重课程的多维性和交叉性,开设人文教育等选修课程,建立多元化的教育课程。

2.立体式教学:通过多媒体、文学、音乐、戏剧等手段,让学生在不同的教学情境下,以多元方式感受纯粹的文化气息。

3.人文阅读:选择优秀的课外读物,让学生在阅读中体味人文精神,提高阅读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4.关注学生情感体验:了解学生的体验感受和思想感悟,引导学生表述自己的想法和感受,与学生互动,增加学生的归属感和认同感。

总之,人文性教育是教育的重要方向,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必然要求。

在新课标下高中语文教学中,注重人文性教育的开展,可以更好的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更好的实现新课标下高中语文教学的目标。

人文性如何在语文教学中体现的

人文性如何在语文教学中体现的

人文性如何在语文教学中体现的摘要:语文课程的人文性是指语文课程具有“能以人类创造的优秀文化,尤其是本民族所创造的优秀文化来促进学生健康、和谐、自由的发展”的特点和作用。

语文课程要凸现其人文性特点,在培养目标上要重视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在教学内容上要重视对本民族文化的继承和发扬;在教学原则上要以人为本,重视学生的独特体验;在教学评价上要确立代写论文促进学生发展的“发展性评价”观。

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是一个学生在语文学习中长期受到熏陶感染的过程。

新颁布的《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语文课程的工具性早已被人熟知,而人文性具体指的是什么?语文课程又怎样凸现其一度失落的人文性?许多一线教师都觉得很抽象、很模糊。

本文在大家都已熟知语文课程“为什么要加强人文性”的基础上,重点探讨“人文性到底是什么”和“怎样加强人文性”这两个问题。

一、语文课程的“人文性”概念辨析要加强语文学科的人文性,首先要知道语文课程的人文性是什么。

语文课程具有人文性就是说语文课程具有“人文”的特点和功用。

那么什么是“人文”呢?人们对“人文”的理解从过去到现在有诸多不同甚至相差较远的表述,归纳起来大致是两种说法:一是“人类文化”说。

《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从“基本理念”到“总目标”的表述就是按此解释的。

如用“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对应其“工具性”,用“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应其“人文性”。

一种是“以人为本”说。

持这种说法多出现在一些报刊文章之中。

这两种不同的表述,笔者认为反映了人们对中西方“人文”概念的不同认识。

在中国,很早就出现了“人文”这一词语。

《易·贲》就有“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的论述。

可见,汉语的“人文”是与“天文”相对而言的,“人文”指的是区别于自然现象及其规律的人与社会的各种现象及其关系。

《现代汉语词典》和《辞海》的解释也都秉承了这一点,认为“人文”即是“指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

语文课程的人文性

语文课程的人文性

语文课程的人文性是指语文教学过程中是实现自我成长的过程,激发人的创造力和生命力的过程。

语文教育的活动是在特定的时空中,教师与学生双向的积极的生命运动的过程。

尊重人,尊重具体人的生命价值,尊重具体人的文化及多样性。

在教学完整首儿歌后,学生通过反复诵读,理解了水乡水多、船多、歌多的特点,通过语言文字感受到了水乡的美景。

在此基础上,我启发学生思考:水乡还有什么多?学生的思维非常踊跃,一下想到了水乡的树多、水乡的鱼多、水乡的云多等等。

在此基础上,联系句式,引导学生模仿诗歌的句式进行写诗训练,并举行了全班诗歌创作大赛。

学生兴趣盎然。

这个环节中,教师不仅结合文本作了适当的拓展,尊重了学生,让学生的思维得到了一定的培养,同时在一种美的意境中适当地进行了语言文字的训练,真正体现了语文教学的人文性。

语文人文性的理解

语文人文性的理解

语文最大的一种性质,工具性已经无人争议了,语言既作为思维的工具和载体,又作为其他科的工具,基础性最重要的工具。

语文还有另外一性质,以前教学上叫思想性,如今叫做人文性。

思想性重在文道合一,文以载道,似乎有语言附属于政治或社会学之嫌,其独立性的构成文学情趣的感情就减弱了。

语文的人文性究竟是思想性还是情感性?一时仍有争议。

语文,口头为语,书面为文。

语言来自于生活,形成文学后更是生动优美颇具美感,它是活生生的生活现实的高度概括。

语言文学都应具有情趣情感性。

语文人文性的实质就是人的精神情趣性。

这种情趣性来自于生活的生动感,来自语言是思想的直接现实,来自于语言是多学科的综合,来源于语言既是客观现实的反映,又是人们精神世界的观照。

传统语文教学重多学科的综合,讲究文道统一,对语文的本质性模糊的态度,语文教学兼顾了政治、经济、科学、思维几大任务。

现在语文教学与其他分家,它已经成为培养人们情感和个性人格的最重要的科学。

从这种意义上说,它的人文性更趋于精神性和情感性,也可以说是人们的心灵之学,其语文的特质和含义都是通过人的内心观照过的,对外界的反映也是通过心灵的情感评判,而不是机械的反映,人文性更多反映文学性。

人文性是一个舶来品,可以指人本主义、人格主义。

人文主义最出现于文艺复兴期,其根本含义既指与自然科学对立的人文学科,又指与神学相对的人学,即资产阶级个人主义作为人思想核心,理论基础是资产阶级人性论,它讲求反封建束缚,主张以人为中心,颂扬人性高贵,提高人的权威,赞扬人的价值和尊严。

强调人性,反神性,提倡人权,反神权,这反映人的意识的自觉。

这种人的自觉反映到教育理论中最早的当属拉伯雷《巨人传》中对巨人康帕内拉的描述。

多方面发展人的才智和知识,提倡理性和自由。

人类到近现代时期,人的自觉自省意识到了很高的程度,教育学习理论人文性的表现尤其突出。

后来人本主义思潮对人文性的表述更加深刻。

科学及外界自然都为人类服务,观照我们的情感和发展,人文思想深入人心。

论语文课程的人文性(最新)

论语文课程的人文性(最新)

论语文课程的人文性
语文课程的人文性是指语文教学过程中是实现自我成长的过程,激发人的创造力和生命力的过程。

语文教育的活动是在特定的时空中,教师与学生双向的积极的生命运动的过程。

尊重人,尊重具体人的生命价值,尊重具体人的文化及多样性。

首先让学生从仿句入手,感悟语言形式,再变换对象,想象春雨、柳树、麦苗、青蛙的对话以及快乐的心情和表现。

这样就给予了自然的`生命意义,通过学生创造性的语言,描绘出富有童话般的意境,使学生更加亲近自然,表达了对春天的无比热爱。

接下来,教师引导学生,以假象角色(桃花、柳树、青蛙)的方式,与春雨对话,使人与自然融为一体,情感再次得到升华。

同时,注意向课外延伸,让学生联系生活,再想象春雨还会唤醒什么生命,学生的创新思维又得到飞跃。

随着教学情节的展开,教师再次创设情境,让学生分别戴头饰演一演春雨、桃花、青蛙、麦苗,自主的创造童话剧,这不仅活化了自然中的事物,而且体验到了大自然的乐趣。

人与自然的沟通,人与自然的结合,人性的真诚表达,这不正是语文教育的人文性吗?
【论语文课程的人文性】
1。

电大-《小学语文教学研究》作业答案

电大-《小学语文教学研究》作业答案

电大-《小学语文教学研究》作业答案小学语文教学研究作业11、简述语文课程人文性的含义?答:语文课程的人文性,是以教化学生为本,在当前它体现了我国素质教育的普遍性要求,涵盖了思想性(政治思想、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文化性(古今中外先进文化的丰富内涵)、审美性(对自然美和道德美的欣赏)、发展性(发展智力、情感、意志等心理能力)、创造性(发展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等,也就是全面提高人的素养。

2、语文教材具有哪些主要功能?答:语文教材的功能主要体现为三个方面:语文教材是课程目标的载体;语文教材是教师指导学生学习语文的载体;语文教材是学生学习语文的凭借。

3、我们应当如何多渠道开发和利用语文课程资源?答:开发并利用好语文教材,发挥教材的多种功能;改变单一的以课本讲授为主的教学方式;开展丰富的语文学习空间;创设多彩的校园环境;开发并形成各具特色的校本课程。

4、汉语拼音教学策略包括哪些内容?答:拼音教学策略包括:利用形象教学拼音字母,联系儿童的语言读准拼音,通过编儿童故事的方式学习拼音,通过游戏方式学习拼音等。

5、你如何理解语感的内涵?请简要作答。

答:语感是指对语言文字正确、敏锐、丰富的感受力,包括形象感、意蕴感、情味感和节奏感。

二、论述题1、联系自己的语文教学实践体会,谈谈你对“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的理解。

答: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这是新世纪素质教育对语文课程的要求。

在语文教育改革的进程中,每个时期都有反映时代特征的基本理念:六十年代 ----加强双基;七、八十年代 ----培养能力,发展智力;九十年代 ----素质教育;新世纪 -----语文综合素养。

;20世纪60年代强调打好基础,提出“双基”;20世纪七、八十年代强调能力,提出“培养能力,发展智力”;90代以后,素质教育的思想渐渐深入人心,既然教育要提高国民素质,语文教育就要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它是以语文能力(识字、写字、阅读、习作、口语交际)为核心,是语文能力和语文知识、语言积累、审美情趣、思想品德、行为态度、思维能力、学习方法、学习习惯的融合。

语文人文性之我见

语文人文性之我见

语文人文性之我见《语文课程标准》将语文的学科性质定义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与以往教学大纲显著不同的是,新颁课程标准在确认语文学科的工具性的同时,首次强调指出了语文学科的人文性。

那么,何谓人文性?我认为,人文性不是文学性,不是文化性,也不是人的自然性,它应该是一切有利于人“健康”(身心健康、情感健康、道德健康等)发展的东西。

下面我从三个方面来谈谈我对语文人文性的理解。

一、语文人文性的解读其实,人文性的实质就是人文精神。

关于人文精神,历来有不同论述。

于满老师认为,人文精神的内涵应包括知、情、意等方面,主要指人格、情感、意志、性格、心理品质等。

又有人说:“人文精神最集中的特点就是对人心理的滋养作用。

”还有人认为,人文精神是人类文明成果的思想内核,也是对人类的现状、将来的关注与责任。

整合相关论述,具体到语文课程方面,人文性意味着:语文课程应凸显教师的人文关怀,体现对学生文化个性的尊重,把人文精神的养成作为课程目标的一种课程价值取向。

具体而论,语文课程的人文性应具备下列三个特质:(1)提供自由的文本,关注生命个体,尊重个性差异;(2)更新教学的理念,强化个性解读,挖掘人文底蕴;(3)承认个性的差异,立足健康发展,构建平等平台。

二、人文性对于语文教育的意义首先,在语文教育中注重人文性有助于转变教师观念,提高教师素质。

倡导人文性,势必打破“教师中心”和语文课堂中的“权威主义”“话语霸权”,使教师的地位和角色发生转变,由语文课程中的灌输者、命令者、训练者变为商讨者、组织者、引导者。

倡导人文性,能促使教师在关注学生语文知识、语文能力发展的同时更加关心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发展倡导人文性,更能让教师深刻理解“唯有用灵魂才能塑造灵魂”的道理,对于教师实行课堂民主,营造宽松和谐、富于人文气息的课堂氛围将起到良好作用倡导人文性,有利于教师专业素质的提高,不断提高自身人文素养,注重人文关怀和语文教育的感染熏陶作用。

浅谈语文的人文性

浅谈语文的人文性

浅谈语文的人文性作者:赵德成来源:《成才之路》2010年第16期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那么,何谓人文性?笔者认为,人文性不是文学性,不是文化性,也不是人的自然性,它应该是三者有机融合而折射出的人之为人的东西,是一切有利人“健康”(身心健康、情感健康、道德健康等)发展的东西。

就语文而言,谈人文性,离不开教材、教师和学生。

语文人文性的内涵之一:提供自由的文本,关注生命个体,尊重个性差异。

教育的对象是人,是一个个鲜活的、有着不同思维和情感特征的生命个体。

为此,作为引导学生认知发展、生活学习、人格建构的“文化中介”——语文教材,它必须具备文学性、开放性、时代性、灵活性等特点。

所谓文学性,是相对于政治性、知识性而言。

教材不是道德说教,不是政治观念的诠释,把语文学科的性质定义在“读经讲经”或“加强政治思想教育”上,这是对语文人文性的一种践踏,语文教材的建设应立足于学生生命个体的发展,选文生动形象,具有典范性,文质兼美,富有文化内涵,学生在主动思维理解中,享受审美乐趣。

所谓开放性,是相对于保守性、单一性而言。

随着素质教育战略的实施,着眼于学生自主发展的长远需求,传统的中小学教材的编写、出版、发行的垄断模式已经越来越不适应新形势的需要,“一纲多本”乃大势所趋,教材多样已是社会必然。

所谓时代性,是相对于陈旧性、僵化性而言。

传统的语文教材思想僵化,缺乏时代精神,用统一的思维模式扼杀学生个性和创造性的发展。

教材选文必须与时俱进,联系生活,关注人的发展,去触动生命个体发展中的敏感神经。

所谓灵活性,是相对于教材编写的体例、形式而言的。

最易于学生接受、最有益于学生发展的教材就是最灵活的教材。

传统教材形式单一,版面单调,学生的主体活动空间得不到体现,板着面孔迎接学生,难以引起学生的认同。

语文人文性的内涵之二:更新教学观念,强化个体解读,挖掘人文底蕴。

语文人文性的解读,固然离不开文本,但教师人文素养的高低,却直接影响着生命个体的发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简述语文课程人文性的含义?答:语文课程的人文性,是以教化学生为本,在当前它体现了我国素质教育的普遍性要求,涵盖了思想性(政治思想、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文化性(古今中外先进文化的丰富内涵)、审美性(对自然美和道德美的欣赏)、发展性(发展智力、情感、意志等心理能力)、创造性(发展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等,也就是全面提高人的素养。

2、语文教材具有哪些主要功能?答:语文教材的功能主要体现为三个方面:语文教材是课程目标的载体;语文教材是教师指导学生学习语文的载体;语文教材是学生学习语文的凭借。

3、我们应当如何多渠道开发和利用语文课程资源?答:开发并利用好语文教材,发挥教材的多种功能;改变单一的以课本讲授为主的教学方式;开展丰富的语文学习空间;创设多彩的校园环境;开发并形成各具特色的校本课程。

4、汉语拼音教学策略包括哪些内容?答:拼音教学策略包括:利用形象教学拼音字母,联系儿童的语言读准拼音,通过编儿童故事的方式学习拼音,通过游戏方式学习拼音等。

5、你如何理解语感的内涵?请简要作答。

答:语感是指对语言文字正确、敏锐、丰富的感受力,包括形象感、意蕴感、情味感和节奏感。

二、论述题1、联系自己的语文教学实践体会,谈谈你对“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的理解。

答: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这是新世纪素质教育对语文课程的要求。

在语文教育改革的进程中,每个时期都有反映时代特征的基本理念:六十年代 ----加强双基;七、八十年代 ----培养能力,发展智力;九十年代 ----素质教育;新世纪 -----语文综合素养。

;20世纪60年代强调打好基础,提出“双基”;20世纪七、八十年代强调能力,提出“培养能力,发展智力”;90代以后,素质教育的思想渐渐深入人心,既然教育要提高国民素质,语文教育就要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它是以语文能力(识字、写字、阅读、习作、口语交际)为核心,是语文能力和语文知识、语言积累、审美情趣、思想品德、行为态度、思维能力、学习方法、学习习惯的融合。

这种素养不仅表现为有较强的阅读、习作、口语交际的能力,而且表现为有较强的综合运用能力——在生活中运用语文的能力以及不断更新知识的能力。

要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语文课程教学中就必须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

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

2、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提出了哪些新理念?你如何理解这些理念的内涵?答:(1)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这是新世纪素质教育对语文课程的要求。

这种素养不仅表现为有较强的阅读、习作、口语交际的能力,而且表现为有较强的综合运用能力——在生活中运用语文的能力以及不断更新知识的能力。

要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语文课程教学中就必须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

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

(2)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

课程标准概括了语文课程的三大特点:①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多元的。

因此,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

一本好书影响人的一生。

②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又是母语教育课程,应该让学生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

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

③语文素养的核心是语感,语感的培养是语文学科人文性的着眼点和归宿处。

语文课程要引导学生加强感悟,加强体验,加强积累,加强运用。

(3)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语文课程标准把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作为教学改革的重心。

①提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

②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强调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教师应创造性地教,学生应创造性地学。

③提倡平等交流,教学过程是师与生、生与生交流对话,鼓励伙伴合作学习。

(4)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构建开放的、充满生机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是这次课程体系改革的一个显著特点。

语文课程是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重要部分。

语文教育是母语教育,教育资源取之不尽,教育环境得天独厚。

树立大语文教育观,建构课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学科间融合的语文课程体系,已成为深化语文教育改革的当务之急。

3、具体论述识字教学的策略。

答:识字策略包括:根据音形义的特点确定教学重点,简化字形记忆的心理过程,调动多种器官识记生字,字义教学以了解课文中的意思为重,引导学生发现汉字的规律,寓识字于游戏之中等。

根据音形义的特点确定教学重点的策略指识字教学要在注意音、形、义紧密结合的前提下,根据生字的特点和儿童的实际情况,抓住重点,突出难点进行教学。

简化字形记忆心理过程的策略指根据汉字本身的字形规律开展识字教学,有助于减轻学生的识字负担,培养学生的识字能力。

调动多种器官识记生字指根据汉字音、形、义三者统一的特点,指导学生运用多种感觉器官积极活动,读准字音,认清字形,理解字义,提高认识生字效率。

字义教学以了解课文中的意思为重的策略指针对汉字往往一词多义的特点,在字义教学中,对字义应以讲清课文中的意思为主,对于学生常用到的、易理解的其他意思可以讲;少用到的、不易理解的一般不讲。

同时,关于生字教学中经常使用的组词法,不是所有生字都一定要去组词,如果构词率不高或者学生不常用的字就不必组词,否则将会浪费教学时间。

引导学生发现汉字的规律,这一策略要求学生掌握三套识字工具:即汉语拼音,了解汉字笔画、笔顺等知识,查字典。

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利用三套工具自己去体验,自己去发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可以提高识字速度。

寓识字于游戏之中的策略重在提高儿童学习识字的兴趣,要注意不要片面地运用游戏识字,要落实到教学上来,不要将之流为表面形式。

4、结合你的教学经验,举例论述在阅读过程中如何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答:语文课程标准在以人的发展为本的前提下,主张阅读教学要“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

”探究性阅读是指学生在阅读文本时,自己发现问题,然后通过对文本的钻研,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查找相关资料、收集信息等途径自己解决问题的过程。

如在教学《赤壁之战》时提出这样一个问题让学生探究:“赤壁之战东吴大败曹军,谁该记头功?”初步阅读后,学生一致认为该归黄盖。

教师让学生从课文中找出黄盖的功劳来,记在作业本上,然后交流,在交流中,学生发现黄盖的功能都与周瑜有关,再让学生从文中找出周瑜的功劳,经过这样的探究性学习,学习一致的看法是赤壁之战周瑜、黄盖都立了大功。

三、分析题:问题1答:问题2答:关于阅读教学,新课程特别强调的一个基本观点是“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对话的过程”。

阅读教学的真正价值在于帮助学生获取文本所表达的主观感受,体验作者所流露的内心情感,理解和转化文本所展现出来的个人见解和智慧,最终形成丰富的精神世界,提高语文实践能力。

在阅读教学中,理念的变化促使教学策略也发生着变化。

教材中总结了以下几种策略:注重人文熏陶,加强语言实践(多读、感悟、积累、运用),倡导自主学习,建设开放课堂。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是“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作为语文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教学通过古今中外优秀作品的浸染,移人性情,提升人格,所以特别要发扬语文的人文性。

加强语言实践的策略精髓在于在语文实践中学习语文。

具体说来就是多读;感悟、积累和运用。

倡导自主学习:语文课程标准把“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作为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阅读教学同样要实现自主、合作、探究。

阅读教学的开放,主要做法是“课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学科间融合”。

具体说来有这些做法:努力将教学内容与生活联系起来;积极开发和利用丰富的语文教育资源;善于利用信息技术。

小学语文教学研究作业2作文训练计划:2004年秋学期六年级作文授课计划一、本学年的总体要求及本学期的教学目标1、能用学过的部分词语造句。

能理顺次序错乱的句子。

2、学习有顺序、比较细致地观察图画和事物,写出文从字顺的短文。

3、能够修改有明显错误的句子。

4、学习使用逗号、句号、问句、叹号、引号、顿号、书名号、省略号、认识分号。

5、学习从内容、词句、标点等方面修改自己的习作。

二、作文教材分析:本册课文将习作教材列为专门课文,共安排了7课,各课的训练内容及要求如下:1、写一则报道新闻的板报稿。

2、根据采访材料,写一篇记叙文。

3、写一篇介绍苹果的习作。

4、写一篇以《秋天的树叶》为题的习作。

5、写一篇以《菊花》为题的习作。

6、改写《妈妈又回到了身边》。

7、写一篇记事的习作。

每课习作教材,均对习作要求、观察要领、写作要点等作了分析与措施,从而让学生获得了具体明确的习作知识,有的习作课文还安排了多种形式。

三、班级作文教学情况分析(包括教师教学情况,学生作文水平、作文态度、兴趣、习惯等)通过作文情况发现学生作文中存在以下问题:首先,作文态度不够端正,有些学生不是敷衍了事,就是乱写一气,错别字连篇,记叙文中心不突出,趋向于记流水帐,学生怕写作文,怕思考,也苦于无材料。

平时摘录的优美句段不能很好的加以利用。

其次,学生作文两极分化严重,好学生态度端正,能自觉收集积累材料,而基础差的学生连基本的记叙文也没掌握,表达很不完整。

总之,学生的作文兴趣及习惯还有待于进一步培养。

四、具体措施:(包括作文教学、读写结合、课外阅读辅导、作文辅助训练、课外活动、兴趣小组等)1、在阅读教学中,加强学生听、说训练,多给他们听、说的机会,如复述故事、演讲、讲故事等。

2、落实一些背诵任务,做到目标明确,并及时检查效果。

3、充实学生课余生活,新闻记者一些课外书,并做好摘记工作,丰富语汇适时做好交流。

4、抓好作文、日记训练,养成修改作文的好习惯。

小组评价及修改建议:(略)参加讨论人员:XXX、XXX、XXX、…………小组评价执笔人:XXX小学语文教学研究作业3一、简答题:1、简述在小学阶段学生语言交际功能及思维活动的发展各呈现什么年龄特征?答:语言交际功能的发展是由各年龄段的主导活动所决定,具有明显的年龄特征。

低年级学生主要从事读、写、算入门活动和游戏活动,主要发展初步地概括、传递信息和自我表现的语言功能;中年级学生主要从事比较系统的读、写、算活动,发展比较系统地概括、传递信息和自我表现的语言功能;高年级学生主要从事人际交往活动,发展根据不同对象施加影响和自我教育的语言功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