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视语文教学的人文性特点
语文的人文性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语言文字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信息载体,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语文课程的人文性总是以高扬的人文精神为目标导向,总是以促进学生的知情意全面发展为目的。
一、语文课程人文性的基本内涵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强调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语文课程中以人为本的理念以学生的主体存在为出发点,以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和健全人格的养成为目的。
它要求尊重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爱好和需要,肯定学生的主体性对学生自身发展的价值。
以人为本的理念是语文课程人文性的根本性标志。
只有在课堂中尊重人、理解人,给人以充分的活动空间和权力,才能充分地发展人,使人意识到自己的尊严和价值,这需要教师付出坚实的努力。
首先,要求教师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
学生是学习语文的主体,语文教育是为了提高全体学生的语文素养,而不是为了考试。
其次,教师要了解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心理特点以及每个学生的兴趣、爱好、需要,尊重学生的主体性价值。
同时,教师要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促进学生主体性的发挥。
2、谋求语文基础知识和情感、道德、价值观之间关系的平衡没有语文知识,难以形成语文能力、品德和精神,而有了语文知识,未必就能形成能力、品德和精神。
在义务教育阶段,语文基础知识的教育是最正常不过的事情。
知识是科学理性的基础,没有知识就无法准确地认识事物并进行正确判断和推理,因此知识教育是语文教育的重要任务,任何只顾学生兴趣而轻视知识教育的做法都是错误的;而为了提高升学率让学生苦练应试技巧,死记硬背语文基础知识,把学生的情感搁置一边的应试教育也是不可取的。
过去一味强调学生对语文系统知识尤其是狭义的语文知识的掌握,却不知这些知识的掌握并不能使学生具备良好的人文精神和道德风貌。
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必须谋求语文基础知识和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之间关系的平衡,不能顾此失彼。
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学习语文基础知识的根本目的是运用这些知识去指导实践,有效地提高听说读写及观察的能力,利用知识和能力帮助学生正确、迅速地认识世界并描述世界,获得人文精神。
浅谈语文教学的人文性
包 博 大 的精神 力量 、深 刻 的道 德力 量和 巨大 反 映人 类思想 、价值 、生存意 义 的思想文 新 , 括立意、文体 、取材 、结构、语言 表 目的是 希望唤起 语文 学 的感召 力量 ,任 何一 篇文 章都包 含着丰 富 化 、审美意 识之 人文精 神 ,从 来就 是深刻 达的全面 自悟 自得 , 的思想内涵 , 担负着一定的思想教育义务 。
到 我们解 析语 文现象 包括 阅读鉴 赏、审 美 道亦在妙悟 。 语文阅读教学要有 “ 悟性 , 判 断、语 言表达 、写作 方法 之 中去 。用 它
来增 加 民族智 慧的 时代能 量 ,焕发 民族 语
就是要通过 文学获得语感 , 能解微 言 , 辨疑 似 , 隐境 , 察 识讽 喻 , 而准 确析文 论事 。 从 写作教学更 需要 “ 悟性 , 悟性越 多创新越
西方 则允许 多种 思想 并存 ,能多角度 解剖
社 会越文 明 , 越需要独立 思考 , 越需要 个性 , 因为个性 既繁荣物质又丰富精神。于
事物 与现象 。我们 当知真 正 的创 新要 以全 是市场选 择和热爱个性 , 教育越来越强调面 人类 为范 围 ,真 正的艺 术没 有 国界 ,语言 向市场 , 深入 个性。高于一般吸收和认识意
族思 想文化 传统 优势 的同 时,积极学 习西 能激励人们 。 自我求成 的高层需要 , 它是 个性优 越化 的突 出表现 。多 悟 性” 的学
方理性 的、 抽象 的、 多维 的创新思维方式 ,
在 中西合 璧 中谋 求超越 和新 生。我 们既然 生最善于学好语文 , 其境界往往胜人一筹 。 希望 语文教 育伴 随着我 们 的文化思 想超前 而超 前 .就 要切 实把 中西思 维的优 势运 用 悟 性 包 括透 悟 、醒 悟、顿 悟、再 悟、 悔悟等多种多样。 学贵心悟 , 旧无功 “ 守 , 诗
语文教学的人文性
语文教学的人文性摘要:关于语文人文性的争议从来没有停止过,谈人文性,离不开教材、教师和学生。
本文分析总结了人文性的四个内涵,并指出对于学生,人文性强调“以人为本”,对语文教师而言,则要做到“语文本位”。
关键词:语文教学;人文性;语文本位随着语文课程改革在全国的全面推开,新的课程理念、新的教材、新的评价方式,都要求我们对语文这门古老的学科进行重新思考,而此前关于语文的人文性争议也从来没有停止过。
人文性不是社会性,不是文化性,也不是人的自然性,它应该是三者有机融合而折射出的人之为人的东西,是一切有利于人“健康”(身心健康、情感健康、道德健康等)发展的东西。
谈人文性,离不开教材、教师和学生。
如何将一堂语文课上好,关键是让学生的思维随着教师的思路转,适时创新,这样才能真正让学生爱学、乐学、学到真东西。
而要做到这些,首先就要发展学生的主体性。
一、人文性的内涵人文性的内涵之一:主体性教育,以人为本。
教育的对象是人,是一个个鲜活的、有着不同思维和情感特征的生命个体。
为此,作为引导、认知、发展生活和人格建构的“文化中介”——教材,它必须具备开放性、时代性、灵活性等特点。
人文性的内涵之二:更新的理念,强化个性解读,挖掘人文底蕴。
人文性的解读,固然离不开文本,但教师人文素养的高低,却直接影响着生命个体的发展。
语文课人文精神消遁的重要原因,是教师自身的素养问题。
教师人文情怀的干瘪、知识底蕴的虚空、个性的萎缩、造成人文精神难以走进课堂;相当多的教师不读书、不研究、理念模糊,以致人文精神难以走进课堂。
语文课要构建精神世界,首先要构建教师的精神世界,教师理念的更新、个性的张扬、人文精神的丰厚,才是自主发展、持续发展、健康发展的最大保证。
人文性的内涵之三:课外阅读,适时放宽。
课外阅读具有开放性,只要内容健康,不鼓吹暴力、淫秽,不反动,学生都可以读。
读什么书,怎样读,让学生自己做主,老师可建议,但不能作规定,不能限制过死。
在读书问题上应倡导青少年对传世经典与流行作品兼收并蓄,博采众长。
如何在语文教学中体现出语文的人文性
《 文 课 程 标 准 》 明确 规 定 : 语 文 是 最 重 要 的 交 际 工 语 中 “ 具 , 人类 文化 的重要组成 部分 , 具 性与人 文性 的统 一 , 是 工 是 语 文 课 程 的 基 本 特 点 。 ” 具 性 与 人 文 性 的 统 一 , 指 “ 文 工 是 语 课 程 必 须 面 向全 体 学 生 , 学 生 获 得 基 本 的 语 文 素 养 , 文 使 语 课 程 必 须 遵 循 语 文 的 特 点 和 学 生 学 习 语 文 的 特 点 , 自主 、 合 作 、 究 性 的 学 习方 式 , 得 到 积 极 的 提 倡 和 践 行 , 文 课 程 探 应 语 必 须 容 纳 学 生 的 生 活 的 经 验 , 有 助 于 学 习 与 课 程 文 本 的 互 并 动。” 纵观 现今 的语文教 学状 况 , 师 备课 的重 点仍 然还停 留 教 在梳 理知 识点 。理 科式 的条 理清 晰, 把好 端端 的一 篇文章 分 解 得 七 零 八 落 , 然 一 体 的 课 文 , 究 所 谓 的 微 言 大 义 , 堂 浑 探 课 作 业 和 课 后 练 习 林 林 总 总 , 及 到 文 本 的 骨 架 , 脉 乃 至 神 触 筋 经 未 梢 , 生 机 械 的 照 搬 答 案 , 有 一 点 创 新 的 思维 。他 们 本 学 没 身 所 具 有 的 联 想 能 力 和 创 造 性 被 扼 杀 了 , 文 的 学 习 成 了 枯 语 燥 乏 味 的 答 题 技 巧 的 训 练 。语 文 课 强 烈 呼 唤 改 革 , 文 课 堂 语 需要 生机 与活力 , 言文字 训练 要 与对课 文语 言文字 的感 悟 语 结 合 , 学 生 在 对 语 言 文 字 的感 悟 中 把 语 文 的 学 习 当 作 一 种 让 生 命 的 需 要 , 成 是 人 生 的一 课 。 当 1 激 发 学 生 的 阅 读 兴 趣 兴趣是 学生 的认识 的需要 ,也 是学 生学 习的 强大动 力 , 要 想 培 养 学 生 的 阅 读 兴 趣 , 就 必 需 重 视 培 养 学 生 的 阅 读 能 力 , 要 有 了学 习 兴 趣 , 生 就 会 自觉 地 主 动 地 去 阅 读 课 文 , 只 学 如 果 学 生 缺 乏 阅 读 兴 趣 , 至 把 阅 读 看 成 是 老 师 或 家 长 给 予 甚 的 负 担 , 无 论 如 何 是 读 不 好 书 的 。 教 师 在 语 文 教 学 中 可 以 那 采 取 灵 活 多 样 的 方 法 , 阅读 兴 趣 从 学 生 心 里 进 发 出来 。 让
人文性实践性民族性—谈语文教育的三大特点
。
维普资讯
“ 度 统 一 ” 不 妨 让学 生 见 见 智 , 分 发挥 高 , 充 学 生 的 主 体 作 用 , 重 他 们 的 独 特 见 解 :学 生 尊 的 生 活 经 验 和 知 识 基 础 有 限 , 他 们 对 史 章 的
人 文 内 涵 的 理 解 难 免 会 产 生 某 些 偏 见 , 甚 至 错 误 。 此 时 , 师 应 该 及 时 地 进 行 点 拨 , 学 教 与 生 进 行 平 等 的 对 话 ,让 学 生 获 得 正 确 的 认 识 , 注 意教 育 的 价 值 取 向 。
移 默 化 ,把 这 些 内 容 贯 穿 于 日常 教 学 之 中 ” ,
、
重 视 语 文 教 育 的 人 文 性
新 中 国成 立 以 来 ,关 于 语 文 的 基 本 性 质 是 工 具 性 还 是 人 文 性 ( 思 想 性 ) 直 争 论 不 或 一
休 =在 相 当 一 段 时 间 内 ,工 具 论 ” 了 风 。 “ 占
文 章 . 一 代 义 一 代 中 国 人 曾 经 产 生 过 多 么深 对 远 的 影 响 :语 文 课 程 在 培 养 学 生 的 高 尚 情 操 , 铸造 学 生 的 完 美 人 格 上 , 着 其 他 学 科 无 与 伦 有 比 的 优 势 , 文 性 理 应 成 为 语 文 区别 于 其 他 课 人
发 扬 中 华 民族 精 神 ,培 养 适 应 世 界 竞 争 的 中 国 人 作 出 自己 应 有 的 贡 献 。君 不 见 , 文 教 材 语 中 那 些 闪 烁 着 中 华 民 族 的 智 慧 和优 秀 品 格 的
“ ” 余 , 给 学 生 留些 想 像 和 联 想 的 空 间 。 讲 无 要 对 文 章 中 的 人 文 内涵 的 理 解 和体 验 , 必 求 得 不
语文教学要注重工具性 体现人文性
语文教学要注重工具性体现人文性摘要:语文教学要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语文学科的“人文性”,注重工具性,必须做到以下几个方面:建立起平等的师生关系,使学生体味人文关怀和美的熏陶;建立起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在合作的过程中享受人文情趣;创造探究式学习氛围,让学生在探究学习中张扬个性。
关键词:语文教学工具性人文性《新课标》明确指出语文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但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常常注重其工具性特点,而忽视人文性特点。
《新课标》又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应“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语文教学已不再只注重知识的传授,“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
”语文教学要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就必须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建立起平等的师生关系,使学生体味人文关怀和美的熏陶过去,我教朱自清的《背影》,在与学生交流时,经常谈到:“他的父亲”或“他”,使学生总是在第三人称的氛围中体会作者的情感。
称呼虽然没有错,但非常生硬,学生不易接受。
如今我将文中的第一人称”我”或“父亲”作为交流的人称,学生立刻活跃起来,争相发表个人的见解,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富有人情味的称呼,使教师、学生和文本达到高度的三维一体,师生共同交融在文本呈现的情感世界中,教师、学生在情感上与作者达到和谐共鸣,在阅读赏析中共享语言的独特魅力,体味人文关怀和美的熏陶。
二、建立起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在合作的过程中享受人文情趣以前,在文言文教学时,我常常结合文下注释讲清字词的意思,疏通疏通文句就完事了。
如今在教学《口技》时,结合《综合实践》课让学生根据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自寻合作伙伴,登台表演口技,结果同学们同声感慨:一个人能将众多声响同时表演的淋漓尽致,实属不易,从而体会口技者的技艺高超。
有部分同学与其好友同时还模仿了农村常见的“蛙叫”,真可谓“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谈谈对小学语文教学中人文性的认识
谈谈对小学语文教学中人文性的认识人文内涵的彰显,已经成为新课程理念支撑下语文课堂教育的核心价值取向。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学科的基本性质。
”所以,教师要注意挖掘文本中的人文素材,以人为本,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感受和个性化的体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语文走进学生的生活,用语文去帮助学生感悟生命的美好。
但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许多教师对人文性理解产生了误解。
当前很多教师为了追求挖掘文本的人文价值,强化人文的感悟,在教学一篇课文的时候,往往更多地让学生把目光聚焦到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上,课堂气氛也变得喧嚣热闹了许多,他们以为这就是新课程、新理念所带来的充满生命活力的新课堂。
其实,这种偏向于人文性的开掘,抛开语言文字的本体,忽略语言学习的倾向,恰恰是把人文性给架空了,是一种喧宾夺主的做法。
人文,是人类文化中的先进部分和核心部分,其集中体现是:重视人、尊重人、关心人、爱护人。
简而言之,人文,即重视人的文化。
作为一种朴素的习惯和意识,古今有之,中西有之。
而小学语文教学的人文性,主要体现在尊重个性的健康发展、情感的熏陶、内心的体验,看重想象、直觉和创造性。
根据《语文新课程标准》的阐述,具体理解语文教育的人文性,主要应注意以下几点:一要以人为本;二要突出文化性;三要突出生命的价值。
即:第一,突出了以人为本、以促进学生发展为本的新理念,并以此理念贯穿全部语文课程。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师是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和组织者”。
语文课程以人为本,在教学活动中,师生双方都应受到关爱、尊重、理解和信任。
第二是体现在文化观上。
既关注民族优秀文化,又主动吸纳全人类优秀文化。
规定教材“要注重继承与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理解和尊重多元文化”,在课程目标上,则规定“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富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元文化,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
语文教学中人文性特点的体现
{
+ . . +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语 文 学 科 具 有 工 具 性 和人 文 性 。在 中 学 语 文 教 学 中 突 出其 人 文 性 特 点 尤 为 重 要 。 因 此 , 文 教 师 语 应通过文本教学 、 外阅读 、 课 口语训 练 、 随意文写 作 等多种途径来强化对学 生人文性 的培养 , 之能 够 使 在积极 的思维和情 感活动 中, 受到情感熏 陶、 获得 思 想启迪 、 享受审美乐趣 。 课 堂教 学 中的 人 文 素 质 教 育 如在学习魏巍 的作 品《 我的老 师》 一文时 , 以 我 课 堂 教 学 渗 透 为 主 , 四 步进 行 : 是 引 导学 生 从 语 分 一 言品味方 面仔细 阅读课 文并理解 思想 内容 , 理清文 中的一条感情线索——依恋 、 思念“ 我的蔡老师” 从 , 中接受教材所赋予的思想品德教育 。二是从情境感 染人 手 引导 学 生 于 作 品 描 绘 的情 境 中展 开 联 想 , 理 清本 文 的结 构— — 通 过 七 件 小 事 从 课 内到 课 外 、 从 校内到校外 、 从平 时到假期全 面展示 了蔡 老师爱 学 生 的美 好 心 灵 , 表 现 了学 生 对 老 师 的爱 , 学 生 充 更 使 分接受文学形象的感染 , 从中潜移默化地受到教育 。 三是 从 情 理 融 合 方 面 人 手 , 导 学 生 领 悟 文 中所 蕴 引 含 的思 想 感 情— — 作 者通 过 回忆 儿 童 时 代 生 活在 老 师身 边 的 几 件事 , 发 了 对 老 师 的 热 爱 、 激 之 情 , 抒 感 进而揭示了蔡老师美好的心灵 。叙 事中融入 了一个 儿童 自然而纯真的感受 , 使得普通的小事十分动人。 学生深深体会到 了教 师职业 的崇 高与伟 大 , 体会 也 到 了 教 师情 操 的高 尚和 心 灵 的美 好 。 四是 从 思 想 实 际 人手 , 合 课 文 内 容 , 系 师 生 关 系 , 织 学 生 进 结 联 组 行 “ 心 发现 心 , 以 以爱 博 得 爱 ” 讨 论 。 学 生 发 言 中 的 身 有感 触 地 体 会 到 : 我 们 周 围 有 不 少好 老 师 , 们 在 他 平 日对 学 生 的“ 心 ” 爱 只是 我 们 没有 用 自 己的 “ ” 心 去 发现 , 没能用 自己的“ 来博得 , 爱” 并表示今后 要热 爱 老师, 重老师 的劳动成果 。这样 不仅密 切 了师 生 尊 关 系, 而且使学生在接 受知识 的同时受到 了深刻 的 思 想 教 育 , 到 了 良好 的 效 果 。 收 中学语文教材有很多表现 中华 民族优秀的人 文 思想的篇章。《 岳阳楼记》 中的“ 先天下之忧而忧 , 后 天下之乐而乐 !《 ” 齐桓晋 文之事》 中的 “ 老吾 老 以及 人之老 , 吾幼 以及 人之 幼” “ 幼 的 仁爱 ” 思想——爱 人、 同情 人 、 帮助 人 的 人道 主义 。《 我所 欲 也》 鱼 中的 “ 舍生取义” 的献 身精神 , 原“ 漫漫其修 远兮 , 屈 路 吾 将 上下 而求 索” 的执著 爱 国精神 , 毛泽东 《 沁园 春 ・ 雪》 中的“ 问苍茫大地 , 主沉浮? 体现 出来 的以天 谁 ” 下为己任 的博大胸怀和凌云壮志 ……这些民族文化 的精 髓 , 养着 学 生 的精 神 世 界 , 定 了学 生 的 人 生 滋 奠 根基。对这些丰富的精神养料 , 师通过讲 授课 文 教
试论语文课堂教学的人文性
中
抒发的 感情溢出 纸面, 从而引起学生心灵的 震
药
昌
撼 情 共鸣 和 感 。
() 4 角色 体验 。中学 生很愿意模 仿课文 中 的角 色。通 过表演课 本剧 , 生不仅可 以加 深 学
H 、 _ J
人
平
对 课文的 解和 理 记忆, 能在 还 课文的 情节空
白、 浓缩处拓展想象, 在富有创造性的 表演过
…
…
新论视窗
= =j 指 出 :语 文是 语 “
最重要 的交际工具 , 是人类 文化 的重要组 成
部分 。工具 性与人 文性 的统 一 , 语文课 堂 是
关注人 本 , 也关注文 本 , 关注 生命 的伟大 , 也关 注生 命 的平凡 ; 关注 人 的现实 需求 , 也关 注人
能成为一个真正 的高素质 的人 。“ 语言不是蜜 , 却能粘住
一
何尝不是在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呢? 2活化教 学环 节, 多样化 的学习 中渗透人 文精神 。 . 在
从学生心理看 , 中生具有极强 的表现 欲和荣誉感 。科 高 学家杨福 家接受 《 钱江 晚报》 者采访 时说 :学 生 的头 记 “
答, 其他组员 随时补充 。这样 , 满足 了他们 的表现 欲望 ,
程 中培养想 象力 , 强 自信和 勇气。学生在表 增
的道 理 。
到情的感悟 、 启迪 。我在教学《 雀》 , 麻 前 布置
学生搜 集有关母爱 的文章 、 言 、 歌 、 曲 名 诗 歌 等, 激起学生对母爱 的无限崇敬之情 , 为学 习课文定下 了 情感基调。教学开始 , 伴着舒缓 的钢琴 曲 , 我深情地 向学 生讲述 了《 羚羊的跪拜》 藏 的故事 , 当藏羚羊为 了保 护肚
构建语文课堂的人文性
构建语文课堂的人文性人文性是指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人文精神和人文情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在语文课堂中,构建人文性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还能够增强他们的人文情感和人文精神,使他们成为热爱生活、关心社会、具有人文关怀的人。
本文将探讨如何构建语文课堂的人文性。
一、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作为一门涉及情感、思维和价值观的学科,语文课堂的人文性应体现在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上。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情感体验,引导他们用语言表达内心的感受和思考。
同时,教师也要尊重学生的情感,不仅要关注他们的积极情绪,还要关心并引导他们应对负面情绪的方法和途径。
二、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语文课堂的人文性还要体现在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上。
教师可以通过对文学作品、诗歌、音乐等的欣赏和分析,培养学生对美的感知能力和欣赏能力。
同样重要的是,教师应引导学生发展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的能力,培养他们对审美价值的鉴别和评价能力。
三、弘扬人文精神在语文课堂中,教师要注重弘扬人文精神,培养学生的人文关怀和社会责任感。
通过介绍一些优秀的人物、事迹和价值观,教师可以激发学生的人文情感,引导他们思考人文精神在生活中的作用和意义。
同时,教师还可以组织一些关于社会问题和现实生活的讨论活动,激发学生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并引导他们积极参与解决问题的行动。
四、提高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构建语文课堂的人文性还可以体现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上。
通过与学生互动、提问、讨论等多种教学方法,教师可以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此外,教师还可以通过讲故事、开展角色扮演、组织语文游戏等活动,使学生在轻松活泼的氛围中提高学习效果。
五、促进学生的个体发展一所优秀的语文课堂不仅要注重学生的学习成绩,更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发展。
教师要从不同方面了解学生,包括他们的兴趣爱好、特长才艺等,为他们提供相应的资源和机会,促进他们全面发展。
同时,教师还应提供积极有效的反馈,鼓励学生坚持努力,成为有梦想、有责任心的人。
语文教学如何体现语文课程的人文性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就合理定位了语文课程的“人文性”,“人文性”成为语文课程的重要特征。
新课改以来,语文课程的人文性虽有所体现,但在实际教学中,教师仍把其工具性放在第一位,淡化了语文教学中本应具有的人文性。
人文是指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
人文主义,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主要思潮,主张思想自由和个性解放,肯定人是世界的中心,强调人性、人权、人本,提倡自由、平等、博爱。
把人作为一切社会活动的出发点,把人放在第一位。
体现语文课程的人文性就要实施人文教育,人文教育就是要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的教育。
语文人文教育就是以语文课中的人文思想和人文精神,对学生进行培养和教育的教学活动。
笔者认为要做好这一工作,语文教师要做到“一个理念,三个重视”。
一、以“生”为本的理念“人文主义”把“人”放在第一位,强调以“人”为本,教育的对象是学生,语文教学必须以学生为本。
教师要时刻用以“生”为本的理念武装自己,要“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一切”。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首先要把学生当作一个人,关注学生作为人的全部因素,其次才是学生的学习活动,才是教授知识,培养能力,才是提升素养。
以“生”为本,就要知道学生欠缺什么,学生最需要什么。
根据学生的需要安排教学内容。
以“生”为本,就要确立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教师重在引导学生进行自主、自觉、创造的学习,并使学生的主体性不断得到促进和发展。
以“生”为本,就要关注学生作为人的全部因素,关注他的思想,关注他的情感,关注他的个性等。
语文教学立足于学生作为人的发展,本身就是语文课程人文性的体现。
二、教师要重视教材中人文精神资源高中语文课本及读本都是专家精心挑选的大师们的心血之作,是文质兼美的好文章,文中流淌着大师们的真实情感,蕴含着他们的深层思索。
语文教师进行人文教育,就要挖掘课本、读本教材中的人文精神,让学生在品味审美中实现思想的升华、灵魂的净化。
怎样突出语文教学的人文性
怎样突出语文教学的人文性新颁布的《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在确认语文学科的工具性的同时,首次强调指出了语文学科的人文性,《新课程标准》是这样定义语文的课程性质的:“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因此,作为教师,我们应“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这些内容贯穿于日常教学之中。
”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教育要站在高处,以人生目的,人生理解、人生意义为核心,延伸到知识、道德、审美等各个方面,唤醒人格,努力使学生变成“独立的人”,趋向完美。
因此,阅读教学在语文教学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一、改变阅读教学观念过去的语文阅读教学,把阅读当做认识、了解、观察、感悟、思考人生社会,获得间接经验的手段,现代阅读教学观认为,一般意义上的阅读是收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到达发展学生思维,获得学生审美体验的目的。
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活动范围逐渐广阔,思维逐步发展,阅读的内容引领他们走向更广阔的社会人生,同时,还引领学生走进自己的内心世界,让他们体验作者喜怒哀乐的同时,自己也与作者同乐同喜,同悲同忧。
现代阅读特别强调学生与作者、与教师共振。
现代语文教学观认为,语文知识只是阅读的工具,所以我们要改变重认识,轻情感;重理性,轻感性;重分析,轻综合的倾向。
阅读实现了他们自我设计,自我构造,自我完善,对阅读的新认识,可以更好的实现对学生的人文关怀,帮学生描绘他们的人生理想。
阅读教学就是要突出学生在学习时的主体地位,突出人文精神,让师生共处于一种植根于语文人文精神的人伦情怀,人生体验,人性感受之中,充分激活本来凝固的语言,充分施展个性,使情感交融,造成一种痴迷如醉,回肠荡气的人文化情境,从中体会语言的妙处,学会语言的本领。
二、开拓阅读教学资源1.挖掘教材人文内涵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自古以来,我们的教育界就很重视人文教育,着名教育家陶行知说: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完学,学做真人。
浅谈语文教学的人文性
I
表现 r 者 的审 美情趣 。父 母爱护子女 , 作 感、 意志 、 方法 等个性 心理 的激 发与 引导作 为 情 , 子 女尊敬父母 , 家庭 生活也是社会牛活最值 是 切 学 科 的基 本 方法 。
一
那 么语 文老 师该如何 激发 学生 内在 的求 得提倡 的道德情操 , 是人类 文 明进 步的表 现
们 的语 文教学只见“ 字词句篇语修逻文 ” 而少 学 的 本 质 , 见甚至不见人性 、 人格等人文 的因素 , 这样的语 人文教育观要求 , 教育教学必须 以学生为 文教学遭 到社会越来越多 的指 责 , 至被批评 本 , 学生看成有独立人格 的 、 甚 把 自主的 、 完整的 为“ 尽苍生” 误 。改 变 这 种 现状 固然 需 要 整 个 教 人 , 要把 学生 的潜 能发挥 、 造力 的展示作 为 创
如 从 孟 子 的 “ 贵不 能 淫 , 贱 不 能 移 , 富 贫 威 作者被 贬谪后 , 崇高理想 无法实 现 , 又无人理
武不能屈 ” 的正道直行精 神 , 到孔子 的“ 知之 为 解 , 孤独而不屈的精神 。
知之 , 不知为不知 ” 的求是务实精神 ; 从屈原 的 息精神 , 到文天祥“ 人生 自古谁无死 , 留取丹心
静: 蝴
月的。
失 。这 就需要我们教师给予人 文关 怀 , 构建人 他的儿媳妇对他不 好 , 以这 么冷的天还来 钓 所 文精 神 , 培养人 文素养。人文 的教育 观旗帜鲜 鱼 。 孩 子 对 这 个 问题 有 多 元 的 理 解 。 语 文 教 明地 指 出 , 高学生 文化素 质 , 提 是教 育教学 的 师应该允许和鼓励学 生有 自己的见解 , 当然 我 们要给他一个基本 的价 值取向 , 引导学生理解
实现新课标,体现高中语文教学人文性
实现新课标,体现高中语文教学的人文性
摘要:语文是一门综合性学科,语文课程必然有其很强的综合色彩,人文性也只能是其中的一个方面,人文性的实现更是一个长期的熏陶浸染的渐变过程,在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并提的背景和环境下,如何紧紧把握住语文课程自身的特点与优势,处理好语文课程工具性和人文性水乳交融的关系,对于新课改的成功与否至关重要。
关键词:新课标高中语文学习人文性
教育部制订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把语文课程的性质明确界定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一说明补充修正了原有课程标准对于语文课程一元因素的界定,认同了语文课程的二元因素,这其中的“人文性”的特点,就是要
求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要进一步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热爱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感情,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和一定的审美能力,培养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和爱国主义精神”,“为继续学习和终身发展打好基础”,“发展健康个性,形成健全人格”。
所谓“人文”,它泛指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
语文的人文性, 正如马克思所说:“语言不但有自然代码的性质,而且有鲜明的人为属性。
”语文教育的人文性,指的是语文学习中的文学熏陶、文化价值、审美教育、情感培养、人格完善等诸多“非工具性能力” 的培养目标,还有“灵感、顿悟、直觉”等“非逻辑认识能力”的培养。
它要求我们要“以人为本”:关注人的自然发展、生命的健。
浅谈语文课程的“工具性”和“人文性”
浅谈语文课程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明确指出了语文学科的课程性质:“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笔者作为一名工作在教育第一线的语文教师对此深有感触,下面就语文学科的课程性质谈谈我的理解。
语文学科的工具性说语文学科的“工具性”是指语文用于人际交流具有维持社会联系的实用功能和中介作用。
语文是个人和社会都离不开的重要工具。
1、语文是思维的工具。
心理学把语言分为外部语言和内部语言,表达出来的话叫外部语言,在心里思考但没说出来的话叫内部语言。
人们常说的“打腹稿”就属于内部语言。
只有人们语言能力的增强,思维也才能变得清晰、严密、准确,因此,要有良好的思维能力,首先必须提高语言运用能力。
2、语文是人类的交际的工具。
人与人之间要交流必须用到语言,语言能表情达意,是人类相互沟通的桥梁,相互联系的纽带,只要有社会生活就离不开语言的交流。
如老师上课对学生讲授,同事在工作中的讨论,朋友在生活中的闲谈。
这些都属于交流。
通过这样的交流,我们增加了知识,搜集了信息,丰富了生活,是语文使我们的语言变得丰富多彩的。
丰富的语言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
语言较之于文字更具有直观性,更能够注入情感因素。
如果说“沟通从心开始”,那么语言就是我们沟通的最好方式。
3、语文是学好其它学科的工具。
各门学科的知识内容要用语言文字表达,课堂上教师要用语言讲解,离开语言文字,一切学科都无从进行。
苏步青说:“语文是学习的工具,是基础,就像盖楼房需要打基础一样。
”只有语文学习能力强了,才能提高思维和理解能力,才能学好其它学科。
离开语文学科的基础,其他各门学科文化知识只能是“水中月,镜中花”。
二、语文学科的人文性“人文性”这个词在当今社会比较流行,环境讲求人文性,教育也讲求人文性,什么叫“人文性”呢?简单地说就是人与文化,它包含着情感、意志和思想观念的内容,它是不同于自然之物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重视语文教学的人文性特点
摘要: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科优势,树立“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正视语文教学的人文性特点,关注学生的个性特征和情感体验,培养和调动学生的主体精神,使语文教学充满人文色彩。
关键词:人文特点;个性特征;情感体验;主体精神
新课程改革倡导:教学由以学科为本位,转向以人的发展为本位。
“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的口号,同样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念。
在这一大背景下,语文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一、正视语文教学的人文性特点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以往的语文教学,过分强调字词、语法、修辞等知识点的识记,以及听、说、读、写等能力点的培养,进而派生出大量枯燥、繁琐、重复的机械训练,这些都是片面追求语文工具性的表现,这种做法不但容易扼杀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甚至会导致学生对语文学习的逆反心理。
正确的语文教学应该体现其工具性特点与人文性特点的统一,即:在注重知识点和
能力点的基础上,更注重学生独立的思维品质和健康的审美价值取向等语文素质的培养。
语文不仅仅是一种表情达意的工具,更是各种古老深远文化思想的沉淀,在学习它的过程中,必然会触动学生的心灵,塑造学生的品质,而且由于学生的个体差异,必将导致“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多元化状态。
特级教师斯霞曾说过:“培养的学生如果身体不好,是废品;如果智育不好,是次品;如果德育不好,是危险品。
”教师只有正视语文教学的人文性特点,才会关注学生的内心体验,正确引导学生的思维方向,让学生有一个广阔的心胸和各种素质得到高度和谐发展的反映内心生活的精神风貌,培养出正品、上品、优质品。
二、关注学生的个性特征和情感体验
生命存在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丰富多彩的世界培养了人们多种多样的个性,丰富多彩的世界又需要人们具有多种多样的个性。
在教师的课堂教学理念中,应该承认和尊重学生由于遗传素质、生活环境、生活经历不同而产生的兴趣、性格、智能等方面的个性差异,并对各种智能类型的学习需要、思考方法和学习优势进行分析和比较,选择最能发挥学生智能个性特征的教学方式。
如:学习苏轼的词《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可以把学生分成几个学习小组,让其在学习、
理解词的内容和意境的基础上,进行一场别开生面的“全能大比拼”,即:组织他们分别以“朗诵”、“表演”、“书画”、“歌唱”等形式表现词的内容,最后再以小组为单位,根据各项得分,累计评出一、二、三名。
这样,既达到了识记、理解、欣赏全词的目的,又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展示个人特长和智能的平台,极大地鼓舞了学生学语文、爱语文、用语文的自信心,真是一举多得啊!
英国教育家斯宾基认为:“如果能给学生带来精神上的满足和快乐,即使无人督促也能自学不辍。
”这就强调了教学活动应该成为学生一种愉悦的情绪生活和积极的情感体验。
首先,教师自己要做一个情感丰富的人,随着作者的一颦一笑去忧去喜,并把自己强烈的情感传递给学生,感染学生;其次,教师要引导学生去发现自己的情感,展示自己的情感,评价自己的情感,肯定自己的情感;最后,教师要积极参与到师生的情感互动活动中去。
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的思绪处于活跃、振奋状态,实现师生之间的多元智能建构,使教学目标顺利实现。
例如,学习孟子的《鱼,我所欲也》,在组织学生开展“我眼中的舍生取义”主题讨论会时,有的同学认为:“舍生取义”反映了一种生死观、义利观,是民族传统道德中的精华,应该不惜任
何代价维护它。
有的同学指出:“舍生取义”只是一种传统的说法,在现实生活中,有很多“义”在维护时不一定都要付出生命的代价,我们完全可以古为今用,为它注入新的内容。
还有的同学说:“人的生命只有一次,要学会珍惜,对敌斗争应该讲究方法策略,有时保存自己才能更好地打击敌人。
”以上说法,各有侧重,各有道理,教师都应该给予及时的评判和充分的肯定。
只有这样,学生才敢发言,才爱发言,进而积极思考,不断创新;师生才能在相互理解、尊重、信任、和谐的气氛中,学习知识,陶冶情操,丰富情感体验,产生学习和收获的快感。
三、培养和调动学生的主体精神
传统教学观认为:学生在课堂上听老师讲、啃教科书、完成作业、参加考试来获取知识,就是学习。
这种习惯看法,极大地束缚了学生的手脚、限制了学生的视野、压抑了学生自主学习和创造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新课程的学习观,倡导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由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学习,如:主体性学习、探究性学习、合作性学习、体验性学习、综合性学习、建构性学习,强调学习的主动性、独立性、独特性、体验性、问题性,其目的在于弘扬学生的主体精神,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不仅要在课堂上与师、与生、
与教材的互动中进行“学中做”,更要在实践活动、问题情境的探究互动、合作互动、综合互动中进行“做中学”,进而培养学生学语文的兴趣和责任感,把语文学习变成学生的成长需要。
首先,教师要结合学习内容想方设法为学生创设适合其个性特征的学习环境和氛围;其次,要结合学习实际指导学生自己提出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最后,帮助学生学会在个体和环境的互动中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
课程标准要求:语文课程既是语文知识的载体,又是师生共同探索新知的平台;既要体现个性要求,又要随着社会的发展不断更新。
其必将促使语文教学体现人文性色彩,使语文课堂充满人文关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