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特点渗透德育教育
小学语文学科德育指导纲要
大洋路小学仙渡校区小学语文学科德育指导纲要语文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基本特点,决定了语文课程是和思想教育联系非常紧密的一门学科,它肩负着培养学生语文素养和思想道德素质的双重任务。
一、基本原则1.坚持文道统一在语文教学中,要根据语文学科特点,充分发挥教材优势,挖掘德育因素,使学生在增长知识、提高能力、发展智力的同时受到思想教育。
而学生思想道德修养的提高又能促进语文的学习和运用,提高语文素养。
2.注重熏陶感染小学语文学科的德育要渗透在对语言文字的学习中,通过对文中具体形象的理解,对生动情节的感悟,对精美语言的品味等各种形式的熏陶感染,使学生情感得到升华,情操得到陶冶,思想得到启迪。
教学中,既要防止脱离语文学科特点,把语文课上成思想教育课,又要防止学习语文同思想品德教育相剥离的“贴标签”式的形式主义。
3.加强课内外结合课堂教学是小学语文学科德育的主渠道,课外语文学习是对课内学习的有益补充。
教师要充分利用课堂教学,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有的放矢地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要加强课内外有机结合,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区等语文教育资源,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
二、德育范畴根据《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为《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小学语文教学实际和学生终身发展的需要,小学语文学科主要对学生进行以下三方面的思想教育:第一,培养学生热爱伟大祖国的思想感情;教导学生树立良好的社会主义道德品质;促使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
第二,教育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认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吸收民族的文化智慧;指导学生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收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第三,引导学生关注自然、关注人类,产生探究科学知识的兴趣,初步了解科学的思想方法,树立创新意识。
浅谈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浅谈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盐城经济技术开发区中学余志军摘要:教师被誉为太阳底下最光辉的事业,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我们不只是仅仅教书,更重要的是育人。
特别是处于新世纪新课改的大背景下,更是任重而道远。
语文学科具有工具性也具有人文性,这意味着语文不仅要培养学生的智育,而且肩负提高学生德育、美育等的重任。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要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和谐发展”。
因此,语文教学必须根据语文教学特点和教材特点进行思想教育,实现教书与育人的统一,智育与德育的统一。
本文结合语文教材谈谈中学语文中的德育教育。
关键词:语文德育渗透教育德育在教学中的渗透,其特点是能够使学生在接受思想品德教育时顺理成章,水到渠成。
所以我们教师在准备教学时,都应有目的地设计自己的教学,把德育融入教学过程之中。
这样,教师才能做到“既教书又育人”,我们的教学才算成功。
就拿语文教学来说,这是一门德育与智育联系密切的学科,每一课都应有一定的德育教学目标。
这就必须把德育渗透到教学过程中。
一、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情感爱国主义教育作为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德育的永恒主题。
德育教育更摆在优先的战略地位。
语文学科蕴含着生动、丰富的爱国主义教育因素,因此,在语文教学中进行爱国主义思想渗透,使爱国主义教育与语文学科教学有机地统一起来,诸如《展示华夏文化魅力》以祖国深厚的文化感染学生,三首歌词《我的中国心》、《在希望的田野上》、《黄河颂》等从不同角度歌颂祖国,激发学生爱国之情。
而《鼎湖山听泉》、《飞红滴翠记黄山》、《画山绣水》《岳阳楼记》用优美的语言介绍了鼎湖山、黄山、桂林、岳阳楼等绮丽的风光。
祖国壮丽的山河,欣欣向荣的面貌可以激发学生对祖国、对家乡的热爱。
二、培养学生养成勤俭节约的习惯勤俭节约、艰苦奋斗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日渐提高,许多人对勤俭节约、艰苦奋斗这一优良传统已逐渐淡忘。
初中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几点建议
初中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的几点建议摘要:语文学科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这意味着语文不仅要培养学生的智育,而且肩负提高学生德育、美育等的重任。
语文教学必须根据语文教学特点和教材特点进行思想教育,实现教书与育人的统一,智育与德育的统一。
本文就谈谈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关键词:德育渗透意识德育教育内容学科活动语文学科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这意味着语文不仅要培养学生的智育,而且肩负提高学生德育、美育等的重任。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要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
因此,语文教学必须根据语文教学特点和教材特点进行思想教育,实现教书与育人的统一,智育与德育的统一。
下面就谈谈对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的几点建议。
一、要不断增强教师的德育渗透意识在语文教学中,我们深感教材中所蕴含的科学文化知识,为德育渗透提供了有利的资源和养料。
教师只有在教材处理中善于发现和深入挖掘德育的内容,不断地增强德育渗透意识,才能使德育在语文教学中做到“润物细无声”。
教师以身垂范,为人师表,建立良好的师生感情,加强与学生的思想交流,是寓德于教成功实施的基础,教学中,教师要善于与学生打成一片,运用自己的影响和感召力,去营造良好的德育智育氛围,培养和谐、融洽、彼此信赖的师生关系,让学生吮吸健康成长的甘露,获取全面发展的营养。
二、教师要善于挖掘语文教材中所蕴含的极其丰富的德育内容初中语文教材蕴含着极其丰富的德育内容,选文不仅体现语文工具性,更凝结着古今中外熠熠生辉的思想精华,比如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等崇高情感,勤劳朴实、诚实可信等传统美德,坚强不屈、勇往直前等优良品质,教师要善于因文释道,使学生能从这些作品中接受熏陶、提高修养。
(一)情感教育1. 培养爱祖国、爱家乡的情感爱国主义从来就是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
语文教学中的爱国主义教育不同于政治课的说教和概念化,它以典型的人物形象、感人肺腑的事迹和优美动人的语言来感染学生。
浅谈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教育
贵州省遵义县山盆中学 刘 斌 语文学科的这种 工具性和人文性 , 就意味 步》 描述 了一家四 口一起 散步互敬互让 的浓浓 不 能淫 , 贱不能移 , 贫 威武 不能届” 范 仲淹的 、
着语文不仅要培养学 生的智育 , 而且要担负起 亲情 。 学生学了不仅感动 , 而且羡慕 。 有一些学 “ 先天 下之忧而忧 , 后天下 之乐 而乐” 文天 祥 、 提高学生德育和美育 的重任 。因此 , 语文教学 生还把这篇文章带 回家读给家人听 , 听后 家里 的“ 人生 自古谁无死 , 留取丹心 照汗青 ” , 等 语 必须根据语文学科 特点和教材特 点进行思 想 的气氛更加和谐 了。 教育 , 实现教书与育人 、 智育与德育的统一 。笔 的德育教育 。
语 文教 学中的爱 国主义教育 不同于政 治 也是语文教学 中德育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如
课 的单纯说教和那些枯燥 的概念 , 它是通过典 课 文《 , 窗》讲述 了病 房里靠窗 的濒危病人为另
型的人物形象、 感人肺腑的事迹和优美动人的
一
位病人讲述捏造的“ 窗外景 色” 只是希望在 ,
语言来感染学生 。教师 只要 因势利导 , 就能激 生命最后阶段为他人送去一些快乐 。这是很感
《 数学课程标 准> 强调教师应
引导学 生通过观察 、 比较 、 猜想 、
二、 变革教师教学方式 。 提高教研能力 教材内容 的变化 , 给教师的教学带来 了新
四、 加强对初中学生的数学学习的理想教育
爱 因斯坦说 :源于兴趣 的动力是无穷的。
需要 验证 、 实践 、 交流等数 学活动 , 积 的压力 和挑 战 ,要求 教师深刻地领 会钻研教 初 中生的数学学习是一种有 意识 的行 为 , 材, 把握 正确的教学方 法 , 如改进备课写 教案 有推动他们学 习的 内在动力 , 即数学学 习的 目 河 累数学经验 ,掌握基本的数学知 的形式 , 积极开展校本教研 。 通过深入探讨 、 研 的和动机 。 这是社会 、 家庭 、 学校教育对学生数 识和技能。关注学生数学学习中
语文课堂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论语文课堂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语文教材本身就是一部生动形象的思想教育的好材料,语文学科在德育教育方面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挖掘教材的思想内涵和现实生活的联系,是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的关键。
语文是一门人文性、工具性很强的学科,语文教材本身就是一部生动形象的思想教育的好材料,同其他学科相比,语文学科在德育教育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
挖掘教材的思想内涵和现实生活的联系,是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的关键。
在实际教学工作中,我尝试着从以下几方面对学生渗透德育教育。
1在朗诵中渗透德育教育朗诵是语文教学中一个不可缺少的环节,正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通过朗读,学生不但能够掌握课文的大意,而且能够受到美的熏陶,同时也能够从中得到一些好的启迪,受到教育。
如我在上毛主席的《沁园春·长沙》一词时,就注重采用了诵读法。
在朗读前首先划分词的节奏,标出停顿、重音和韵脚,再尽可能把自己想象成站在橘子洲头的青年诗人,面对大好景色吟诵这首词。
经过教师范读、学生反复诵读,使学生从中认识到,这首词写的是寒秋景物,却毫无过去旧诗词里那种肃杀、感伤的“悲秋”情调,诗人笔下的真知灼见是活泼、美好、壮丽的。
原因在于:越是写山河的壮丽,就越能使人感到人民不能主宰大地的可悲,越感到革命的必要。
上阕通过寒江、霜天(气候),万山(层林尽染),湘江(碧透、百舸争流),飞鹰、游鱼(万类霜天竞自由)等意象,形象地表现了诗人对自然和社会的乐观态度和壮志豪情。
下阕写了意气风发、挥斥方遒、激扬文字、指点江山、中流击水、浪遏飞舟的同学少年,表现了“同学少年”以天下为己任、改造旧世界、创造新天地的创造精神。
这样通过反复朗读,就能更深入地把握这首词的感情基调,理解诗人的情怀,让学生受到感染,受到美的熏陶,也从中获得启迪,受到教育,培养学生博大的情怀和以天下为己任的历史责任感。
再如《周总理,你在哪里》,作者以他饱含感情的文笔反复咏叹对总理无限怀念之情。
因此在指导学生朗读“我们对着高山喊;我们对着大地喊”,等一组句子时,要求学生充分体现对总理无比的怀念之情,语调应低沉;而读“他刚离去,他刚离去”一组诗句时,语调则应缓慢,要充满痛惜之情;读“革命征途千万里,他大步向前不停息”等句子时,又强调学生语调要高亢而坚定,以反映总理生前日理万机的形象。
初中语文渗透德育教案
初中语文渗透德育教案篇一:初中语文教育中德育的渗透初中语文教育中德育的渗透利用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特点进行渗透德育教育,既是《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也是语文老师的责任。
因此,在教学中,老师不仅要传授知识,还应当关注每个学生的情感,利用一切可能的机会让学生在学习语言之际汲取情感素养的精华,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深刻的思想教育,从而形成美好的心灵品格。
一、语文课堂教学中德育渗透的优势和重要性1、是更好地实现中学德育目标、促进中学德育工作开展的需要。
从中学阶段德育的目标来看,有许多方面与语言教学的要求和目标相一致、相符合,在初中语文教材中都有着十分直接或间接的体现。
所以,在进行初中语言教育过程中,根据中学德育教育的目标要求,有针对性地对语言教学的一些内容进行强化,将有助于提高中学生的道德水平,从而更好地实现中学德育目标,促进中学德育工作开展。
2、是完善中学德育内容、充实中学德育手段的需要。
中学阶段德育的内容,在初中语言教材中都或多或少有所体现,并且更为具体化、直观化。
同时,语言教材中还有一部分内容,也对中学生的德育起到强化作用。
另外,通过初中语文教学实现对中学生的道德教育,本身就是一种中学德育手段,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加强初中语文教育有助于充实中学德育手段。
3、是解决当前初中语文在学生德育中作用发挥不够的需要。
就整体状况来说,当前初中语文教学在学生德育中作用发挥仍然不够,主要表现在:一是受应试教育影响,一些中学不重视对学生的德育教育,也就难以意识到初中语文教学对中学生德育的重要意义,不注意发挥初中语文教学在学生德育中的作用;二是一些初中语文老师在初中语文教学上停留在单纯传授知识的层面,对教材的德育内容挖掘的不深、不透、不够,不能有效发挥初中语文教学在学生德育中的作用;三是有的初中语文教师功底不够扎实,上课方式、教学方法比较简单,在思想认识上不注重通过初中语文教学加强对中学生的德育。
这都影响到初中语文教学在学生德育中作用的发挥。
浅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有效地渗透德育
浅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有效地渗透德育新课程要求语文教学要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感、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人生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德育的内容总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变化,我国中小学德育教育的内容主要包括爱国主义教育、理想教育、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教育、道德教育、集体主义教育、劳动教育、自觉纪律教育和民主法制教育。
这些教育是一个长期、循序渐进的过程,也是一个系统工程,非一日之功可完成的。
教师要明白德育教育不是独立的思想品德教育,它与各个学科是紧密联系的,教师要把德育教育有效地渗透进学科教学中。
一、紧扣文本主题适时渗透德育教育在教学中,教学《蓝色的树叶》时,课文讲述小女孩因为怕同桌弄坏自己的绿铅笔,就不愿意把绿铅笔借给同桌,同桌只好用蓝色的铅笔画了树叶。
当同学们读完这个故事以后,我启发同学们思考这样系列问题:文中的小女孩做得对吗?为什么?如果你是文中的小女孩你会怎么说和怎么做?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通过这些问题的探讨,就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了道德教育。
低年级这样的课文很多,教师只要不失时机地在教学时,进行点拨、提示,相信学生就能明辨是非,逐渐养成良好的品德。
二、注重情感的迁移在感悟中渗透德育我曾经教过《荔枝》的课文:记述了“我”回忆我和母亲之间的几件事:即我买荔枝,母亲舍不得吃,又想吃,客人来了就让客人吃荔枝,端走了自己买的沙果,母亲自己不吃荔枝让孙子吃。
这些小事无不反映出母亲的勤劳朴实,以及对儿孙的关爱。
文章读来如诉家常,但字字句句中透出了真情实感。
我想这些小事也许就发生在同学们身边,当同学们深情地读完课文,我就问了一个问题:“你们有这样的母亲吗?”同学们争着回答:“有。
”我接着又问:“你们的母亲做过哪些类似的事情呢?说给大家听听。
”同学们把自己记得的事情说了出来,但是没有什么表情。
我接着又问:“你们有作者那样的母亲,她关心你,爱护你,照顾你,你们想过报答她吗?你们打算怎样报答她呢?”同学们听到我这样说,都沉默不语。
如何在中学语文教育上渗透德育教育
如何在中学语文教育上渗透德育教育摘要: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语文教师既要重视德育的发展,更要重视德育的渗透。
对于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需要有一定的艺术性,使德智和谐发展。
关键词:中学语文渗透德育人文性是语文学科的基本属性之一,是“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
因此让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基础上获得对人性的理解和体验,了解明白人的存在价值和意义,就必须在语文学科的本质属性上渗透道德教育。
一、把“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视为语文教学的重要目标语文课堂是师生心灵的柄息地,其意义“绝不仅仅在于教给学生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必须通过一篇篇凝聚着作家情感和思想的文字,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道德情操和思想品质,并最终积淀为精神世界中最深层最基本的东西——价值观和人生观”。
语文教育就是人文教育,可内化一个人的思想情感。
因此,一堂有活力的语文课,应该是学生人生中的一段生命经历,充满个人体验。
有句话说:“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新课改形势下的语文教学是让学生以个性的生命体验去诠释,评析文章的意蕴,再以真我的语言去演绎自己心中的“哈姆雷特”。
这样的语文课堂才能使学生的心灵得以对话交流、撞击放飞,悟到生命的意义,构建精神的家园。
二、与文学美育结合,潜移默化地渗透德育与文学美育结合,对内容丰富多彩的文章教学渗透德育是中学语文德育的最经常的、最有效的途径,对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素质具有重要的作用。
中学课本(包括《语文读本》)中所选的文章不仅具有很强艺术性和思想性的文质兼美的典范性的文章,也是具有很强思想品德教育作用的文章。
如法国作家都德的小说《最后一课》所表达的主人公韩麦尔先生深挚的爱国之情,就非常具有感染力,它可让学生在激动感慨之间,油然产生对自己祖国的强烈的爱,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而献身的决心;再如当代作家史铁生的《我与地坛》对于当代青少年来说,如何正确对待生死问题,如何对待父母,如何提高心理素质,着意培养坚忍不拔的意志品质,克服脆弱,增强心理承受能力,避免过激举动,预防发生意外等等,显然有着极大的现实意义。
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实现立德树人
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实现立德树人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高中语文课程必须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使学生通过优秀文化的浸染,塑造热爱祖国和中华文明、献身人类进步事业的精神品格,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和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
语文学科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统一的特点,其人文性决定了语文要发挥学科优势,在学科教学中有效渗透德育,把立德树人融入语文日常教育实践中,要引导学生转向爱、善、智慧。
高中语文教材中有无数的德育因素,语文教师要善于解读文本,善于从教材中挖掘德育因素。
例如荀子的《劝学》,第一段提出中心论点,“学不可以已”。
第二、三段,谈学习的意义、作用。
第四段谈学习的方法:积累、坚持、专一。
我们应该善于引导学生学以致用,热爱学习,学会学习,进而收到良好的学习效果。
再如苏轼的《赤壁赋》中,写苏轼在夜游赤壁的过程中,情感经历“乐——愀然——喜”的变化过程,作者采用主客问答的形式,其实正是作者贬谪黄州后思想乐观与悲观的两个方面,而最终积极乐观的一面占据主导。
联系作者《自题金山画像》中的诗句“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苏轼平生到处漂泊,功业只是连续遭贬,但是他能做到积极乐观的心态占据主导,为当地百姓造福,同时创作了许多佳作,这是非常值得我们敬佩和学习的。
又如王安石在《答司马谏议书》中,面对保守派在“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等多方面对自己的指责,一一予以批驳,接着用盘庚迁都遭到百姓相怨的事例,表明自己同盘庚一样“不为怨者改其度,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的坚定决心。
王安石被列宁称为“中國十一世纪的改革家”,我们要学习他这种做事不为阻力所动,坚持到底的态度和精神。
又如郁达夫由于生活在战乱年代,他笔下的《故都的秋》是清、静、悲凉的,但是作者愿意把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换得故都的秋三分之一的零头,可见郁达夫对故都的秋的满腔热爱。
我们同学生活在和平幸福的新时代,更应该热爱我们的家乡,热爱我们的祖国。
又如恩格斯的《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作为悼词,恩格斯从马克思理论贡献和实践贡献两个方面,写出马克思的逝世对人类造成的不可估量的损失。
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德育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德育摘要:新课标三维目标中强调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作用,目的就是让语文教学改变传统的“教教科书”的模式,充分的发挥语文学科工具性以及人文性统一的特点,发挥语言文学熏陶感染、潜移默化的功能,在教学中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
关键词:小学语文德育英国哲学家洛克曾说过:“惟有德行才是真实的善,导师不只应该进行劝导谈论它,而且应该利用教育的工作与技巧,把它供给心理,把它固定到心田里面,在青年人对它发生真正的爱好,把它的力量、荣誉和快乐放在德行上面以前不要停止。
”这句话强调了德育在教育中的重要地位,而学校是向学生进行德育的最主要途径。
跟其他学科相比,语文在众多学科中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因此语文教学是学校向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一重大渠道。
然而,一个人良好品德的提高是需要经历一个反复的教育过程,那么如何将语文教学和德育结合在一起呢,下面我将谈谈自己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的几点尝试:一、在课堂中渗透德育语文教科书有着其他学科不可比拟的特点,能在语文课文中出现的大多是优秀的范文,有许多是古今中外的经典著作,这些著作大都是在一定的社会背景下创作的,其中许多文学作品都浸透着作者深厚的思想感情。
他们不仅是人类的文化瑰宝,也是一代代新人人格素养组成的不可缺少的成分,具有极大的教育意义。
小学语文每组课文的编排都有特定的主题及相似的情感取向,拿六年级下册的课文来说,第三组课文的主题是“深深的怀念”,选编的四篇课文追忆了革命先辈的感人事迹,他们用鲜血和生命谱写的一曲曲惊天地、泣鬼神的爱国诗篇。
教材中的人物虽所处时期不同、岗位不同、事迹不同,但“为人民服务”的信念却是一致的。
为了人民的利益,他们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们。
这对于当今道德逐渐缺失的青少年来说是很好的教育题材,可以通过课文的学习让学生受到革命传统教育,明确幸福生活来之不易,同时加强了爱国主义教育,对于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起着正面积极的引导作用。
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的策略研究
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的策略研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这就意味着语文教学绝不仅仅包含汉语知识教学,还应提供丰富的人文精神熏陶,使小学生在多元的体验中感知德育,身心获得健康成长。
传统模式下的语文课程很少关注学生德育水平的提升,错失良好的教育机会,语文教师应通过自身努力避免德育的缺失,为小学生提供良好的成长环境。
因此,语文教师在完成课堂教学任务之余,应积极探索德育教育的渗透方法,于无形中促进学生道德水平的提升与人文素养的提高。
1.利用信息技术,营造德育氛围我国互联网产业的发展速度十分迅猛,在“5G时代”即将到来之际,小学教育对现代化教学技术的应用已经取得一定成果,大量的新型教学方法成为课堂的常见内容。
借助互联网信息技术的教学功能,语文教师可以营造浓厚的德育氛围,使小学生在多元化的视觉、听觉与情感体验中了解德育内容。
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语文教师应立足课文内容,借助多媒体素材等现代化教学资源,以多变的形态展现教学内容,融合德育教学,带给学生丰富的课堂体验,鼓励学生主动了解课堂学习相关的德育内容。
例如,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三年级上册中《手术台就是战地》一篇课文向学生介绍抗日战争时期,加拿大共产党员白求恩忠于职守,无私奉献精神,给学生带去强烈的心灵震撼,是德育教育不可多得的优质素材,可作为德育渗透的结合点。
为了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语文教师应准备丰富的多媒体演示素材,并设计微课教学流程,加深学生对医护人员奉献精神的感触,使其将这种心理代入到现实生活中。
首先,教师可以从医疗影视剧中截取相关片段,让学生直观地观察特殊时期医护人员为挽救生命作出何种贡献,要求学生在观看结束后梳理影片内容,并抒发自身的感想。
随后,教师通过微课的形式将知识点插入影视片段,作为学生积累课内知识的素材,要求学生结合具体的画面记忆生字词的应用方法。
最后,当学生初步理解医护人员的伟大后,德育中“学会尊重他人”相关的内容实现渗透,教师可以趁热打铁,将“树立职业理想”的相关内容展现出来,使学生怀着强烈的主观情感思考是否要将成为医生、护士作为自己的人生理想。
谈谈在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
谈谈在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语文学科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
这意味着语文教学在进行语言文字训练的同时,使学生潜移默化地接受爱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
因此,语文教学必须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和教材特点进行语言文字训练与思想教育的有机结合,实现教书育人的统一。
那么,怎样进行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呢?我的浅见如下:一、朗读训练,领会主旨俗话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作者要表达的情感是通过字里行间而流露出来的,朗读既是加强双基,又是领会感情的良方,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流溢于文字的审美情趣中,如《谈骨气》“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
“高官厚禄收买不了,贫穷困苦折磨不了,强暴武力威胁不了”。
文天祥宁死不降元朝,穷苦人,不食嗟来之食,闻一多,横眉怒对敌人,等重点句子的反复朗读分析领会,再指导学生举出一些中国人有骨气的例子,从而理解“骨气”的内涵,培养学生以我们伟大的先人为榜样,做一个有骨气的人。
二、语句感染,展示形象我在语文教学中,很注重运用教材中典型的人物形象、感人肺腑的事迹和优美动人的语言来感染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感染教育。
如我在教《纪念白求恩》一文时,我先介绍白求恩的事迹,接着运用文章中具体语言的叙述使学生体会到国际主义精神、共产主义精神,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的可贵,使学生从理性上认识白求恩的精神,从而学习白求恩的精神。
又如我教《人民英雄化念碑》一文,我让学生反复朗第七至第十段并指导学生从画面反映的事件,时间,地点及人物的动作与神态、背景画面,浮雕意义几方面去理解十幅浮雕的内容进行革命传统教育,使学生了解中国革命所经历的艰难历程。
三、分析人物,叩击心弦在语文教材中有不少塑造英雄人物的文章,这些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它会叩击学生的心弦,唤起学英雄见行动的激情。
文章往往以具体的故事情节,通过人物外貌、语言、行动、心理活动等描写,塑造出一个个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
品德教育如何渗透在语文教学中[论文]
品德教育如何渗透在语文教学中摘要:目前,不少学生公德意识淡薄,缺乏诚信,价值观比较模糊,自我中心意识较突出,由于语文课程具有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的基本特点,语文课程的“人文性”其核心是“人文精神”,它的教育就是使人的思想更加健康,使人的品质更加高尚,使人的个性更加张扬,在语文教学中进行品育教育十分必要。
在进行语言训练、人物形象的分析,利用各种手段创设情境,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教育,培养良好的意志,品格和爱美情趣,在感悟与体验中催化情感,激发内部因素,使思想品德教育融合、渗透于语文教学中。
关键词:语文教学渗透品德教育品德作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历来是学校教育的永恒主题,对培养青少年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社会公德,法纪观念和文明习惯,逐步确立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起着主导作用。
尤其是语文学科,品德内容十分丰富,它对一个人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远的、广泛的。
我们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要走出离开教材的思想内容进行纯工具训练的误区,要把社会的主流价值(如学会尊重,学会关心、学会合作、学会生存等)贯穿于语文教学的全过程。
一、语文教学中品德渗透的必要性新课程标准指出:“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点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不应该把它当作外在的附加任务。
应该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这些内容贯穿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之中。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应挖掘教材的思想点,对学生潜移默化地进行思想教育,把思想政治教育,道德情操教育渗透在语文教学之中。
21世纪需要德才兼备的人,这样的人才是从学校中培养出来的。
因此,国家强盛,民族振兴的重任就落在了教育者的肩上,尤其落在语文工作者的肩上,这是由语文学科自身的特点所决定的,因为语文工作者既要教书,还要育人,做好语文教学中德育的渗透是时代的需要,是国家、民族发展的需要。
语文作为中华民族最重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德育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
2021年第11期95基础教育德育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刘斐前言:语文学科具有人文性和工具性,德育教育正是在语文人文性的基础上展开。
小学语文教师应当积极尝试将语文教育和德育教育进行融合,在知识教学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品质。
从阅读教学、识字教学、写作教学等各个环节渗透德育教育,让学生在感受语文魅力的同时潜移默化地受到影响。
一、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的价值分析(一)维护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处于互联网时代下的学生难免会接触到各种不良信息,小学阶段的学生思维能力和认知水平都比较低,如果没有获得德育教育上的指引,就很容易为不良信息引向歧途,从而在身心健康发展上受到消极影响。
因此,在小学阶段的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很有现实意义。
在小学阶段接受的德育教育会对学生产生终生影响,当教师将语文教材中的德育资源挖掘出来以后,学生自然会在各种教学形式中受到熏陶,从而用积极乐观的态度看待学习和生活。
(二)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德育教育的实现建立在学生有效理解的基础上,所以德育教育也可以看作是教学内容的拓展,学生们能够感受到德育力量也就意味着对文章思想感情的深刻理解。
在以往的教育中,语文教学的内容多集中于知识性内容的教学上,教师为了让学生取得更加优秀的成绩,只想在短时间内向学生灌输更多的知识,却忽略了对学生鉴赏能力、感知能力的培养。
在德育教育的作用下,学生学习语文的视角也会从完全的知识角度,转变为夹杂情感、内涵的解读。
经过长时间的学习以后,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理解能力也会有所提升。
(三)符合德育教育的现实需要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良好地适应了素质化教育的需要。
在社会思潮日益复杂的当今现代,小学生应当有正确的情感取向,能够做到热爱祖国、有社会责任感等。
所以说,小学语文教师应当广泛地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让学生实现知识和素养的双重发展。
二、小学语文教育中渗透德育教育的策略探讨(一)从教材出发,挖掘德育教育资源优秀的文学作品往往蕴含着丰富的精神价值。
小学语文学科德育指导纲要
小学语文学科德育指导纲要语文学科“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的基本特点,决定了它承载着培养学生语文素养和思想道德素质的双重任务,决定了语文教育与思想道德教育的一致性。
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
它是与语文知识和能力的提高、语文研究的过程和方法融为一体的,不是外在的附加任务,应该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这些内容贯穿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之中。
一、德育范畴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小学教学实际和学生终身发展的需要,小学语文学科的德育范畴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培养学生热爱伟大祖国的思想感情,教育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认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吸收中华民族的文化智慧。
第二,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思想品质和行为惯。
第三,引导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提高审美情趣。
第四,指导学生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培养学生尊重多样文化的意识,广泛吸收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
第五,引导学生关注自然和环境保护,关注人类的发展,产生探究科学知识的兴趣,初步了解科学的思想方法,树立创新意识。
二、寓德内容分析年段与学科寓德教育内容语文学科政治素质教育和上面合并单元格以政治方向、立场、原则、路线为主要内容,以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为基本线索的政治素质教育。
爱国主义教育与热爱XXX教育结合教材中介绍革命领袖、英雄人物光辉事迹的课文,在品味语言文字的过程中,感受革命前辈的大无畏精神和为了革命事业、为了新中国勇于牺牲的精神,产生崇敬之情。
品读他人眷恋祖国、热爱家乡的故事,通过揣摩语言文字,想象情境,感受他们对祖国、对家乡的深厚情感。
通过相关课文的研究,感受到海峡两岸人民血脉相连的骨肉之情。
通过民族题材课文的研究,认识到各民族应团结友爱、亲如一家。
马克思主义常识教育(辩证唯物主义启蒙教育)通过研究寓言等哲理性较强的课文,感悟文章所阐述的道理,研究运用分析、推理的方法,注意事物之间的联系,全面、客观地认识事物,研究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初中语文教学中德育教育的渗透
初中语文教学中德育教育的渗透现代社会所需要的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综合型人才,这对我们的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语文作为一门基础学科,除了要让学生掌握基本的语言技能,提高学生语文能力外,还要相机渗透德育教育,坚持德育与智育并举的原则。
语文学科具有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的特点,在实施德育教育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在具体的教学中,我们要在加强双基教学的基础上相机渗透德育教育,陶冶学生的情操,提升学生的道德品质,使学生在语文学科教学中得到全面发展。
笔者现结合教学实践,对初中语文教学中德育教育的渗透简要论述如下。
一、提高教师素养与能力,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学校是学生最主要的学习与生活场所,而教师又是与学生接触最多的,可以说,教师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
要更好地进行德育教育,教师首先必须提高自身的素养与能力,在学生心目中树立良好的教师形象,发挥身教作用,借助学生较强的向师性,发挥教师的榜样作用,让学生进行不断的模仿与内化。
(一)注重自身的外部形象外部形象如何直接决定着学生对教师的印象。
试想,如果教师不注重自身的衣着打扮、言行举止,学生就会滋生厌恶情绪,自然就会将这种消极的情绪带到学科学习中来,德育教育的实施更是无从进行。
因此,教师要注重自身的外部形象,衣着不求华丽,但求朴实整洁,从整体上给人以端庄、敬畏之感,使学生顿生对教师的尊重与喜爱。
(二)强化自身的内在修养合格的教师要内外双修。
外在要有良好的形象,内在要有较高的修养,否则就是“徒有其表”。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自己首先就必须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与修养,这样才能教书育人,否则只会误人子弟。
其次,教师要有一颗爱心。
爱是教育成功的法宝,应贯穿于整个教学中。
教师要热爱学生,将爱公平公正地洒向全体学生,让爱的阳光照到学生的心里,让全体学生沐浴在爱的阳光下健康成长。
再次,教师要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为人处世要有原则,要做一个合格的公民、合格的人民教师,成为学生道德的表率。
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论文
浅谈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教师的责任是教书育人,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要交给学生做人的道理,塑造学生完美的性格,让学生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
语文教师的职责尤为重要,以教材为依托,教师不进行单独的说教,结合教材,以教材为主开展德育教育。
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再通过学生自己的感悟,吸收其内涵,。
语文教学不仅是对语文知识有基本的掌握,还应抓住里面的人文色彩陶冶情操,让知识改变学生的整个观念,积淀价值规范,提高道德。
下面结合自己的语文教学实际谈一下如何渗透德育教育。
(一)在情境教学中进行德育意识渗透中学语文教材选取的课文,尽管体裁、题材、风格等不同,但都是一定思想内容和语言形式的有机统一,以鲜明的形象,生动的语言,激发着学生的感情,具有高度的思想性和艺术性,能使学生潜移默化地接受正确的,高尚的道德熏陶。
如:在教学中融合诚信教育,“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孔子)诚信是中国传统思想的重要内容,也是中华民族精神的宝贵财富。
但是在人民生活水平日臻提高的今天,我们却很遗憾的发现,当代社会陷入诚信不足的困境。
诚信缺失不仅对我国经济社会造成不利影响,而且也严重危及到青少年的健康成长。
作为兼具工具性和人文性的语文学科的担当者,我们在此方面的教育更是题中应有之义。
因此,如何在平时的教学中融入诚信教育,是值得我们去思考并作深入探讨的。
在教学《陈太丘与友期》时,基于文言意思的厘清后,我把教学重点放在人物语言的品析上,学生对此很感兴趣,积极参与探讨并借此把自己对人物的看法融入其中。
在教学过程中我着意插入这个问题——元方“入门不顾”是否失礼?说说你的看法。
学生结合自己对文本的理解以及生活体验各抒己见,并最终归结到“信”、“礼”二字。
至此,我们的教学很自然的落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学目标维度。
诚信问题也随之进入我们的讨论中。
在平等、融洽的氛围中,诚信意识得到了升华。
(二)联系生活实际,提高德育渗透的实效。
教师要正确引导、说服教育学生,用先进人物和实例教育学生、感染学生,帮助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教育的
2012年Vol.27 No.10南昌教育学院学报 思想政治教育收稿日期:2012-09-16作者简介:陈乃斌(1960-),女,辽宁辽阳人,从事中小学语文教学与研究。
《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为提高学生的道德品质(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养,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创造力和凝聚力,发挥积极的作用”,“同时,语文课程还应通过优秀文化的熏陶感染,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诸方面的和谐发展”,我国著名语文教育家叶圣陶先生也给我们留下了至理名言“学语文,就是学做人”。
因此,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应把德育教育贯穿于语文教学过程之中。
一、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教育(一)情感教育1.爱国主义情感爱国主义教育作为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德育的永恒主题。
语文教学中的爱国教育不同于政治课的说教和概念化,它以典型的人物形象、感人肺腑的事迹和优美动人的语言来感染学生。
教师只要因势利导,自然能激发学生强烈的爱国热情,提高民族自尊和自强不息的奋斗激情。
2.亲情友谊的情感语文教材中不少篇章洋溢着浓郁的亲情氛围,语文教学只是一味的说教,学生是难以接受的,只有利用课文,结合学生自身实际,动之以情,才能晓之以理。
(二)美育教育用美好的景物提高学生审美情趣,陶冶学生情操。
例如袁宏道的《满井游记》中,有这样的描述:“高柳夹堤,土膏微润,一望空阔,若脱笼之鹄。
于时冰皮始解,波色乍明,鳞浪层层,清澈见底,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
山峦为晴雪所洗,娟然如拭,鲜妍明媚,如倩女之面而髻鬟之始掠也”。
意思是说,河堤两岸生长着高大的柳树,肥沃的土地微微湿润,放眼望去是一片空旷开阔的景象,我(感觉到自己)好像是从笼中飞出去的天鹅。
在这时河上的冰面刚刚融化,水波开始发出亮光,泛起一层一层像鱼鳞似的浪纹,河水清澈透明,水面亮晶晶好像刚刚打开的镜匣,清冷的光辉突然从镜匣里射出一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充分发挥语文教学的思想教育功能,高扬陶冶于一体,采取理论灌输、耐心疏导、情感感染、榜样示范、实践锻炼等多种方法,使学生既获得了知识、培养了能力,又受到情与理的潜移默化,从而陶冶情操、净化感情,塑造健康人格。共产主义、
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的旗帜,激发学生在完善自我中塑造健康人格。
二、充分发挥语文教学的审美教育功能,在审美陶冶中塑造健康人格。
如果说通过思想教育塑造健康人格偏重于“晓之以理”,那么通过审美教育塑造健康人格主要是“动之以情”。审美陶冶作用于除语文认识能力以外的其他心理因素,包括情感、意志和个性心理特征,即我们常说的非智力心理因素。
大纲》明确指出要培养学生健康高尚的审美观。语文教材中相当一部分课文是文学作品,这为进行审美教育提供了便利条件。我们可以充分发挥作品的审美陶冶功能,引导学生体会作品的语言、形象、感情,指导学生辨别真假、是非、美丑、善恶,提高鉴别欣赏能力,以饱含情感的“可讲因素”诱发学生感应的心灵,使之在美感共鸣中得到净化,达到人格塑造的目的。
利用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特点渗透德育教育,既是《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也是语文老师的责任。因此,在教学中,老师不仅要传授知识,还应当关注每个学生的情感,利用一切可能的机会让学生在学习语言之际汲取情感素养的精华,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深刻的思想教育,从而形成美好的心灵品格。
一、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的优势和重要性
学生的语文素质主要包括三个方面:语言素质、文学素质、思想道德文化素质。而二者对学生的人生观、道德观、价值观乃至社会意识形态的树立性,而且是政治教材无法替代、比拟的。语文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语文教育特有的形象性、情感性、生动性,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进行共产主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教育。达到提高学生人格思想素质的目的。
这一功能的充分发挥,给语文教师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教师宜通过表情范读或指导朗读、生动描述或指导创造性复述、指导课本剧以及多媒体教学手段等方式,以富含艺术性的教学语言开启学生形象思维,激发情感,引导学生进入美的境界,体会文章中寄寓的喜怒哀乐爱恨等丰富而深刻的感情。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披文入情”法已经被越来越多的教师认同并运用于教学实践。有位教师上《背影》一课,首先动情地讲起了自己的父亲,学生听得入神感动,然后纷纷讲起父亲如何关怀、培育自己成长,全班沉浸在浓重的情感氛围中。教师看时机成熟,水到渠成地进入了新课教学。我在讲《背影》一课时,怀着对父爱的深刻体验去动情地讲授,学生们情绪受到冲撞,好几个学生不能自抑,不止一次地流下了滚烫的泪。此时无声胜有声。我想,不用说教,把孝心献给父母的观念早已深刻在每个人的心底。
文学是人学,文风体现着作者的思想情操和道德风尚。教师授课时不要只从文学的意义上去讲授作家作品,而是要联系学生实际树立人格榜样。比如,讲朱自清时,势必要讲朱自清反对帝国主义侵华政策,宁可饿死也不领“救济粮”的坚贞民族气节和炽烈的爱国之情。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不少作家的良好性格和伟大的人格渗透到学生的潜意识中,成为他们自觉不自觉仿效的楷模。
教材中礼赞对党、对革命事业、对共产主义忠贞不渝的内容也不少。“无名战士”不惜牺牲宝贵生命珍藏七根火柴,因为红军大部队正遭遇着恶劣环境的挑战,党更需要保存火种(《七根火柴》)。学生切身感受到:在党的利益、人民利益、集体利益面前,个人利益是何等的微不足道。《生命的意义》则更激发青少年学生确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把握青春,去探求生命的永恒实在意义。
守卫本土是动物的本能,这成了有思想的人类爱国主义、民族主义的渊源。岳飞“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满江红》),“还我河山”的呐喊;文天祥《过零丁洋》“留取丹心照汗青”,高尚的民族气节溢彩流芳;陆游“僵卧孤村”“尚思卫国成轮台”(《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感人泪下;《冯宛贞》率众痛击英法联军,激起民族万丈豪情;《最后一课》像一只警钟唤醒学生学好祖国语言文字,洋溢着浓郁的影响至深。这主要根源于语文教材中相当一部分课文本身具有强烈的思想性、政治性、教育爱国情……
2、是解决当前初中语文在学生德育中作用发挥不够的需要。
就整体状况来说,当前中学语文教学在学生德育中作用发挥仍然不够,主要表现在:
一是受应试教育影响,一些中学不重视对学生的德育教育,也就难以意识到语文教学对中学生德育文老师在语文教学上停留在单纯传授知识的层面,对教材的德育内容挖掘的不深、不透、不够,不能有效发挥语文教学在学生德育中的作用;三是有的中学语文教师功底不够扎实,上课方式、教学方法比较简单,在思想认识上不注重通过语文教学加强对中学生的德育。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学生对美是追求的,教师则要引导他们寻求真正的美——人性美。大量的写人记事文章正是很好的美育教材。《一件小事》里车夫勇于负责,正直无私;《窗》中临窗病友忍痛给他人带来快慰和享受;《散步》中“我”作为中年人扶老携幼,表现出承前启后的庄严的使命感;《魂》中小姑娘牺牲自己利益制止了一场野蛮的冲突,让人看到中华民族的希望。教师引导学生对这些人物事迹进行审美注意,在获得美感享受的同时,净化心灵,汲取塑造健康人格的有益养料。
此外,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引导学生对美进行再创造,也有益于塑造健康人格。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将自己的审美经验与审美客体融而为一,在创造美的同时也创造自身。学习《晋祠》,学生深深陶醉于祖国优美的自然风景和悠久的历史文化中,此时教师出这样一个训练题:由对周柏唐槐的描写展开想象,写成抒情散文片断。学生思路大开,有的想到古老的中华民族虽经沧桑却生机勃发,有的想到老年人饱经风霜又焕发青春,都很精彩。
1、是更好地实现中学德育目标、促进中学德育工作开展的需要。
从中学阶段德育的目标来看,有许多方面与语言教学的要求和目标相一致、相符合,中学阶段德育的内容,在中学语言教材中都或多或少有所体现,并且更为具体化、直观化。同时,语言教材中还有一部分内容,也对中学生的德育起到强化作用。另外,通过语文教学实现对中学生的道德教育,本身就是一种中学德育手段,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加强语文教育有助于充实中学德育手段。所以,在语文教育过程中,根据中学德育教育的目标要求,有针对性地对语言教学的一些内容进行强化,将有助于提高中学生的道德水平,从而更好地实现中学德育目标,促进中学德育工作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