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语文教学中的人文性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人文性
语文教育是“人”的教育。

新教学大纲突出了语文教学在立足学生发展,塑造人格上不可或缺的人文教育作用。

把学生塑造成既有真才实学,又具高尚人格的一代新人,是时代向我们教育工作者发出的呼唤。

“优胜劣态,适者生存”这个自然法则永远适用于任何一个时代。

进入21世纪,知识的更新速度和传播方式比以往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这个经济全球化、信息化,网络化的今天,整个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也提到了相应的高度。

二十一世纪的人才,需要汲取丰富的人文知识和科学思想的营养,人性、美、科学是未来人才综全素质的核心内容。

而这些又将导致教育观念、教育内容、教育组织、初中语文教师教育方式的变革。

在这个大背景下,著名的人文精神倡导者,华中理工大学教授姚国华先生曾于九十年代中期开一代风气之先,提出了“文化立国”、“文教兴国”的观点,并举办过一系列人文知识讲座,在社会上掀起了一股人文话语热潮,引起了国人的反思。

而在几千年前我们伟大的思想家庄子就曾说过:“判天地之美,析万物之理。

”美必建立在宽广而高超的审美心胸的基础之上才是真正的理性的美!“吾善养吾浩然之气”比科学技巧和知识更重要。

因为气质、气度、胆识和心胸是决定一切的。

语文是初中学生必须学习的一门重要基础学科,也是一门工具学科,学生语文素质的高低,不仅影响着其它学科的学习,而且会对他们今后的工作与生活产生重要的影响。

因此新时期的语文教育必须追
随时代的脚步,担负起自身的责任,构建新的适应二十一世纪需要的教育教学体系,这个体系应当是以素质教育为宗旨、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

学生不仅要学好语文基础知识掌握语文基本技能,更应在语文学科里获得一种深厚的人文修养。

俗话说:“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

”很多学校往往采用所谓量化管理模式,对学生的学习及表现进行分值统计。

这种量化管理常常形成一定的制度规定,被称之为“德育考核”,在对学生评价中占有比学习成绩更重的比重,学期末记入学生档案。

这种管理体体制对有些学生确有一定的约束和规范作用,但并没有真正达到教育的目的,有时往往适得其返,初中一些学生会对这种缺少人文关怀的制度产生反感和叛逆的情绪。

许多学生在小学时表现就不是很好,有着严重的自卑心理,进入初中对他们来说是迫不得已的选择,但初中生活对他们来说毕竟是一个新的开始,一个新的希望的起点。

心理尚不成熟的他们离开父母以后开始独立生活,因此会产生更多更强烈的情感饥渴,需要有人给予关怀和爱护。

可他们一到了初中学校,发现很多东西还是像他们小学一样,因此对前途对未来更加缺乏信心,对自己越没有了清醒的认识。

很多学生刚刚入校以来还能遵守校纪校规,久而久之也就习以为常,甚至还会产生抵触情绪,大错不犯,小错不断,你叫他往东,他偏要向西。

更有甚者,产生反抗对立情绪,当面顶撞,公开叫板;甚至说,处分怕啥,最多不在这个学校读书。

因此一学期下来处分已堆了一大叠,可是校纪校风有没有好转呢,违反纪律的同学照样层出不穷。

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实施人文教育,在某种程度上能够弥补学校的这种“硬管理”所带来的弊端。

语文教学能帮助学生认识自我,认识自然,认识社会,认识人生,认识一切人的规律和规矩,方寸任驰骋!试想一个思想端正,意志坚强,有着高级审美趣味的学生又怎会每天无所事事惹事生非呢?因此语文教学中的人文教育,它是学校德育教育的思想源泉,是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深深沃土。

那么,如何利用语文教学,熏陶、感染、提升学生的人文情怀,抵制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人性异化,促进人格的高扬与发展,为孩子将来步入社会打下健康的人格底色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利用作者简介,进行人格魅力熏陶。

初中这个年龄段的学生,心理上极想张扬个性,摆脱束缚,也特别容易崇拜名人。

他们渴望了解这些名人、伟人的成长道路,从中借鉴、帮助他们扶正祛邪。

新教材中有不少介绍古今中外,各个领域卓有成就的人物事迹。

如:《毛泽东的少年时代》、《贝利自传》、《少年爱因斯坦》等,教师可以通过对这些名人事迹的介绍、简明扼要地评述,扣动学生的心扉,使之从这些革命领袖、球星、科学家身上领悟到他们共有的特质。

认识到,尽管他们的出身不同,经历不同,每个人所从事的领域也不相同,工作性质各异,但是有一点是相同的,那就是他们每一个人都能确立远大的人生目标,有执着的毅力和追求,这些品质是促使他们事业有成的原动力。

通过了解名人的生平事迹,引导学生能够明确人生的方向,并有为之一搏的意志和决心,从而实现自己的
价值。

二、发掘教材里的思想内容,在教学中进行人格感染。

文学与人生息息相通,好的文学作品能激励人心,使人的精神和才智得到充分发挥,产生巨大的社会效应。

初中教材中有大量文质兼美的佳作,蕴含着丰富的思想内涵,可供我们因材施教,进行人格教育。

如:林莉的《小巷深处》文章用朴素无华的语言,通过生活琐事表现养母对“我”的爱,一个善良、充满爱心的母亲跃然纸上,让我们感受到母爱的伟大与无私,这平实的叙事申潜藏着一条深沉而真挚的感情之流。

海伦凯勒《我的老师》中讲述了出生十九个月的海伦.凯勒,因患猩红热成了一个又聋又哑又瞎的人。

其父母也只能看着他这样成长而没有办法。

一天,由波士顿来了一位聋哑学校的老师安妮,是安妮凭着她对海伦凯勒的爱心和责任心,通过悉心的教导,最终改变了海伦凯勒灰色的人生,创造了世界上的一个“奇迹”。

使学生在学习中体会到教师的良苦用心,使其对老师能心存感恩,与老师能够有心灵上的沟通,拉近学生与老师的距离。

《骆驼寻宝记》中骆驼凭着自己坚韧不拔的毅力,百折不挠的精神,不懈的努力终于找到了自己的宝贝:改造沙漠的植物。

毫无疑问,骆驼的思想境界是十分高尚的,这也启示学生应该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并能够有坚忍不拔的毅力和持之以恒的决心去得到自己人生道路上的“宝”。

挖掘教材里深刻的思想内容,不仅能引导学生向善、向真、向美,而且可以触动人的肉体与灵魂合一,开发人的心智,在接受人格教育的同时,得到感染,学会自律。

三、利用语文教学进行志向和意志的教育。

十二三岁,是懵懂与成熟的过渡期。

这时期的学生好幻想,易自负。

他们有远大志向,但对前进道路上遇到的挫折认识不足。

现在的青少年,平时在家受宠有加,磨难不足。

长期在温室生活,人很容易变得自负而又懒惰脆弱,不思进取,缺乏吃苦能力。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教育学生要有乐观豁达,敢于攀登的胸怀。

巴尔扎克说得好:“苦难对于有些人是万丈深渊,对于有些人则是人生的一笔财富。

”忧患能激励人生存发展,信念、意志是人迈向成功的催化剂,要引导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

在人云亦云,随波逐流的时代潮流下,《爱莲说》中“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教育学生要有洁身自好的高尚情操。

还可利用《桥梁远景图》、《洲际导弹自述》等文章,帮助学生认识到科学的巨大价值,激发学生刻苦学习知识,自强不息。

四、弘扬民族美德的教育。

中华民族是个具有优良传统美德的民族,如尊老爱幼、和睦亲善、谦虚谨慎、勤劳俭朴、重情重义、刚正不阿、忍辱负重、顾全大局、自强不息等。

新时代又赋予了新的内容:素质与创新,竞争与合作,科学与文化,奉献与创造。

教师可针对语文学习特点,巧妙地在阅读赏析作品时渗透人格教育。

如《地毯下的尘土》这篇童话故事中的主人公安妮能够认真负责得完成别人交给自己的工作,并能够在毫无他人监督的情况下诚实打扫地毯下别人并不能看到的尘土,做到一丝不苟,毫不懈怠。

让我们领会到在当今社会,认真、诚实、勤劳、善良依然
是我们不能丢失的传统美德。

《巨人和孩子》中巨人因为不愿意让孩子到自己美丽的花园玩耍,从而导致了花园的一片萧瑟,由原来的鸟语花香变成了冰天雪地,一片酷寒,当他最终愿意接纳孩子们,和他们一起在花园嬉戏的时候,花儿开始怒放,鸟儿也开始欢唱。

一个简单的童话故事却让我们看到爱心的力量,当你愿意和他人分享美好的事物,你的世界将是一派春天,反之,则是一片寒冬。

这些民族文化优秀作品表达出的传统美德,至今对我们青少年的人格塑造与发展,仍具有积极的进步意义。

五、利用影评对学生进行人格教育。

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指出:“在我们的时代,影视不仅对儿童,而且对成人都是最有力的教育因素。

”影视教育与语文教育一样,作用于人的审美情感、评判能力、人格完善。

它的核心是体现了现实生活,影视画面让我们看到其现实意义。

它能通过直观形象,绘声绘色地反映多层面生活。

选择一些青少年喜爱的影片,引导他们开展影评、辩论会等多种形式的活动,丰富学生的文化积淀,以促进他们关注社会,关注人生,学会思考,学会评判和择取。

无疑,这也是语文进行人格教育的便捷手段。

总之,我们要充分运用语文教学的人文性,在充满人性、人情、人道的氛围中,加强对学生人格的教育,铸造美好心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