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届湖北省高三下学期高考冲刺(三)历史试卷
2023届湖北省高三下学期高考冲刺(三)历史试卷
2023届湖北省高三下学期高考冲刺(三)历史试卷一、选择题1.西周时期,王城规模庞大,大多没有城墙,宫殿、宗庙、工商活动和居民区域零落分布,无明显功能分区。
东周时期,王城规模缩小,呈现大郭城(工商业区和居民区)内套宫城(宫殿和宗庙)结构,宫城和郭城均有坚固的城墙。
以上变化反映出东周A.工商业集镇的规模扩大B.天子权威与都城营建强化C.礼乐等级秩序逐渐加强D.军事动荡与社会分化加剧2.西汉末年,太官曾通过昼夜燃火的温室来反季节种植稀缺的“葱韭菜茹”。
担任少府的召信臣以“不时之物,有伤于人”为由,奏请禁止栽培此类“非法食物”并获准,“省费岁数千万”。
这表明当时A.主流价值渗透宫廷生活B.精耕细作坚持以农为本C.作物栽培影响天人观念D.财政危机阻碍技术革新3.南北朝时期,很多寺院大量接收政府和民间的捐输,它们据此开展典当业务,以“济民”名义放贷牟利,还宣传赖债的人来世要做牛马去偿还。
据此可知当时寺院从事典当业务的重要信用来源是A.寺院承担的赋役义务B.老百姓对佛门的信仰C.信贷服务的逐利动机D.政府的三教并行政策4.唐代中后期,官民葬礼“贵贱既无等差,资产为其损耗”的现象愈演愈烈,政府遂重申唐代前期《开元礼》和《丧葬令》的葬礼要求,并通过制、敕使之具体化,还增加了对内侍官、散试官、幕府官员和庶民葬礼的规定。
可见,当时唐朝A.礼教和法令开始紧密结合B.适当扩大监察机构权力C.重视规范和引导社会风气D.促使政治秩序趋于稳定5.明代内阁大臣长期以皇帝直接任命为主。
明神宗万历十九年(1591年),吏部尚书陆光祖上疏,主张今后阁臣人选悉由廷推。
自此,由部院大臣与科道官员会同推举人选、奏请皇帝点用成为入阁定制。
这一变化使得A.中央行政中枢发生转移B.决策效率出现迟滞问题C.部门斗争逐渐趋于和缓D.皇权受到一定程度制约6.表1为1858—1866年中外部分条约文本所用的法定文字情况统计。
据此可推知A.《万国公法》在士人中风行B.同文馆的建立应实务所需C.中体西用的局限得以突破D.瓜分危机刺激了民族觉醒7.1908年,两江总督端方在上海投资创办《舆论日报》,收购《申报》《中外日报》,补贴《上海泰晤士报》《时事报》《神州日报》等民营报纸,并争取到直隶、云贵、江西、安徽等地督抚的资金支持。
2023届湖北省高三下学期高考冲刺(三)历史试卷
2023届湖北省高三下学期高考冲刺(三)历史试卷一、选择题1.据《周礼·地官·大司徒》记载,大司徒“以乡八刑纠万民”,“八刑”指的是“不孝之刑”“不睦之刑”“不姻之刑”“不弟之刑”“不任之刑”“不恤之刑”“造言之刑”“乱民之刑”。
这说明西周时期A.重视维护伦理秩序B.外儒内法理念初步形成C.贯彻明德慎罚原则D.礼乐制的教化功能突出2.史载,司马迁曾对少数民族地区进行过调查,他根据史籍记载和少数民族的传说构建起了少数民族的历史系统。
如《史记·三代世表》称:“蜀王,黄帝后世也,至今在汉西南五千里,常来朝降,输献于汉。
”司马迁的观点A.符合中国古代文明史发展事实B.利于促进华夏民族的心理认同C.推动了中原与边疆的民族交融D.服务于汉武帝政治大一统需要3.北宋中晚期,褪去浮华的极简主义孕育在定窑瓷器的刻花、构图、纹样之中。
重莲瓣纹代表君子的气节和风度,作为佛教文化的代言而被广泛使用;其刻花装饰有别于前期的浮雕形式,独具一格;尚简素雅的印花图案自然严谨,活泼生动。
这些现象A.体现出了中外文化的频繁交流B.显示出文化交融推动艺术的多样C.成为宋代理学产生的历史根源D.促进中国文化和外来文明的发展4.表1是有关利玛窦来华的部分史料。
据此可以认定的史实是表 1B.中国传统科技开始实现近代化转型C.利玛窦是最早来中国的西方传教士D.西方近代科技受到社会的普通认可5.表2是清代前中期土地与人口变化情况表表2时间民田总数(公项) 全国人口执计(亿)顺治十八年5492577 1.2-1.5康熙二十四年6078429 1雍正二年7236429 1.2-1.4乾隆三十一年7807156 2嘉庆十七年7921061 2A.重农抑商限制人口流动B.社会安定促进人口增长C.精耕细作抑制荒地开垦D.盛世局面潜伏社会危机6.19世纪 70年代,郭嵩焘作为清王朝使者出访英国,他向英女王行的是三鞠躬礼,而不是中国官场的跪拜礼。
湖北省2023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高三选择性模拟考试(三) 历史试卷(含答案解析)
2023届湖北省普通高等学校招生高三选择性模拟考试(三)历史试卷一、选择题1.春秋时期,土地耕作制度从休耕制开始向连种制过渡,出现两者并存的局面,到战国时期连种制占据主导地位。
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井田制的瓦解B.耕种技术的进步C.劳动人口的增长D.小农经济的形成2.秦初,丞相王绾献言“诸侯初破,燕、齐、荆地远,不为置王,毋以填之”。
秦王请群臣议。
李斯曰:“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甚足易制,则安宁之术也。
”秦始皇纳其言。
下列表述最准确的是A.秦统一之后始行郡县制B.秦统一后全境推行郡县制C.战国时各国采用分封制D.战国时各国已实行郡县制3.唐代韩愈在《原道》中说:“吾所谓道也,非向(先前)所谓老与佛之道也。
尧以是传之舜,舜以是传之禹,禹以是传之汤,汤以是传之文、武、周公,文、武、周公传之孔子。
孔子传之孟轲。
轲之死,不得其传焉。
”韩愈在此强调A.回归儒学本原 B.儒释道三合一C.儒学传承断绝D.儒学传统久远4.宋朝台谏官“言及乘舆,则天子改容;言及廊庙,则宰相待罪”。
苏轼感叹说:“历观秦汉及五代,谏诤而死,盖数百人;而自建隆(北宋太祖年号)以来,未尝罪一言者”。
材料体现了北宋A.谏诤官与君主矛盾尖锐B.统治者有更多自律反省意识C.理学主张影响施政观念D.台谏制度充分发挥监察效能5.明清之际抨击君主的思潮“无需借助文本的传播,主要是口耳相传,也不受官员士大夫和道德的规范,按照实际生活表现民众的真情实感,编成各种民歌、民谣等,在通衢闹市演唱、传播,以致从官员到民众对皇帝非议成风”。
这实际上是A.人们对当时封建秩序的抵制 B.民众追求民主政治的体现C.封建小农经济逐步解体的反映D.市民文化发展的必然结果6.下表反映出福州茶叶出口量猛增。
造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最有可能是1853~1859年福州口岸出口茶叶数量(单位:百磅)AC.中国自然经济逐步解体D.福建茶叶生产迅速扩张7.“他们不再热衷于讨论民主政治与君主专制的孰是孰非,转而探索民主社会在中国为什么屡屡失败。
2023届湖北省高三下学期高考冲刺(三)历史试卷
2023届湖北省高三下学期高考冲刺(三)历史试卷一、选择题1.西周晚期至春秋早期,西至渭河上游、东至渤海湾的不同国族的贵族墓葬中的青铜礼器,都具有相似的器物组合、造型样式和纹饰种类。
据此可知A.各地生产力水平趋向于平衡B.青铜礼器被赋予了宗教色彩C.分封制扩大了周朝统治疆域D.不同地区的文化进一步融合2.面对“礼崩乐坏”的社会现实,孔子提出“仁”和“克己复礼为仁”等思想;孟子认为道德修养是圣人才德的重要组成部分;荀子提出君子“至德”的实现是遵循道德的结果。
据此可知,他们都强调A.道德自律理应是个体的自觉追求B.独立平等是个体道德自律的前提C.只有道德自律才能建立和谐社会D.诸侯国君是社会道德自律的楷模3.《齐民要术·序》中说:“今采据经传,爱及歌谣,询之老成,验之行事,直自农耕,终于醺醺(酿造、腌制之法),资生之业,靡不毕书,号曰《齐民要术》。
”这段话体现了A.农业技术的重要性B.统治阶级对农业的重视C.农书与农业的关系D.古代重视农业经验总结4.隋至唐前期的中书门下是决策首脑机关,从不负担琐碎事务。
唐代中后期至宋代的中书门下承担了大量的日常政务性工作,出现了中枢机构政务化的趋向。
宋代的设官分职方式,在“从睉芜杂”的表象背后,突出了国家政务的核心内容。
上述变化主要表明A.吏治渐趋清廉化B.部门间关系更融洽C.官员日趋专业化D.中央集权显著加强5.南宋时期,继承程颐理学的朱熹、宣传心学的陆九渊等人,各立学舍,聚徒讲学,促进了书院的发展,其各派门人为了宣传师学又大办书院。
南宋书院的繁荣A.推动了理学传播和发展B.促使各派思想趋于合流C.源于儒学正统地位动摇D.体现儒学陷入矛盾困境6.记述出处(成祖时)夏每日百官奏事退。
内阁臣造扆前密勿漠画……诸六《明政统宗》部大政,咸共平章,秩五品。
(宣宗时,内阁)于中外章奏,许用小票墨书,贴各疏面以进,《殿阁词林记》谓之条旨,中易红书批出御笔亲书。
(宪宝时)凡四方章奏,不召内阁大臣裁决,惟付之左右内臣而《明完宗实录》已。
2023届高考统编版历史三轮冲刺复习:近代西方民族国家与国际法的发展 选择题刷题练习题(含答案解析)
2023届高考统编版历史三轮冲刺复习:近代西方民族国家与国际法的发展选择题刷题练习题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单选题1.“所有(神圣)罗马帝国的选侯,邦君和各邦,应根据本协议确定和确认享有他们自古以来的权利,特权、自由,优惠、自由行使领土权,不论是宗教的,还是政治的或是礼遇性的权利。
因而他们永远不能,也不应受到任何人以任何借口进行的骚扰。
”该内容最有可能出自()A.《战争与和平法》B.《非战公约》C.《威斯特伐利亚和约》D.《国际联盟盟约》2.《威斯特伐利亚和约》规定:“所有(神圣)罗马帝国的选侯、邦君和各邦,应根据本协议确定和确认享有他们自古以来的权力、特权、自由、优惠、自由行使领土权,不论是宗教的,还是政治的或是礼遇性的权利,因而他们永远不能,也不应受到任何人以任何借口进行的骚扰。
”该条款()A.确立了信守条约的原则B.促进了近代民族国家的形成C.承认了各国的主权平等D.消除了宗教对欧洲政治影响3.1618年,德意志新教同盟和天主教同盟之间爆发战争,欧洲各国纷纷卷入其中。
战争开始时,德意志人口有3000万,战争结束时,只剩下1200万。
三分之二的个人财产被破坏。
很多曾经繁荣的大城市被削弱到只剩下躯壳……到处都是农民茅舍和贵族宫殿被烧焦的废墟。
大量地区由于没有人居住而荒芜不堪。
以下属于这场战争对国际关系的影响是()A.推动建立维也纳体系B.开创用国际会议和谈判形式解决国际争端的先例C.奠定了国际法的基础D.建立大国协调、欧洲均势的国际关系体系4.中古时期的西欧,在走向统一国家的过程中,国王与教会多次发生冲突。
14 世纪初,法王腓力四世因教皇反对其强化王权的措施,派人袭击教廷,囚禁教皇,后来还将罗马教廷迁至法国小城阿维农。
这说明()A.宗教改革强化了法国王权B.教权影响了法国走向统一的进程第1页共10页C.欧洲中世纪王权高于教权D.法国的专制王权已经达到了顶峰5.1789年,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提出了国家基本权利和义务的概念,强调了国家主权原则;宣布民族自决的权利,申明以独立为基础的不干涉内政原则;废除了一些关于战争的旧规则和制度,主张在战争法上贯彻人道主义精神。
2023届湖北省高三下学期高考冲刺(三)历史试卷及参考答案
2023届湖北省高三下学期高考冲刺(三)历史试卷一、选择题1.商朝信仰天帝的权威,《礼记》则有“君天下日天子”的记载,唐代经学家孔颖达对此的注释“是上天之子,又为天所命子养下民”。
由此可见周朝“礼”的文化A.有效维护了分封制和宗法制B.为周取代商提供了社会基础C.使神权王权的结合更为密切D.为强化王权提供了理论依据2.《礼记·中庸》:“今天下车同轨,书同文,行同伦。
”秦始皇“为‘黔首改化,远迩(近)同度(法度)’,颁布统一的各种制度、订定文字、大规模移民、经济上各种措施结合起来,促进了全国范围内‘行同伦’任务的完成。
”这表明“行同伦”A.旨在推动儒法融合B.宣传了儒家思想学说C.形成共同行为规范D.彰显皇帝的绝对权威3.表1表1是西汉到唐宋时期的人口统计数据。
这说明A.文景之治促进西汉人口的快速增长B.藩镇割据造成唐宋人口的急剧减少C.王朝更替导致古代中国人口的变动D.经济中心南移带动人口的区城迁移4.赵翼《陔馀丛考》载:“至元设行中书省于各路,遂又移为方州之名,曰各直省也。
然行省之称,亦不自元始。
金宣宗时,州县为元兵残破,乃随处设行省,以治一方。
”由此说明A.行省因防御元兵而设B.行省制度开启于金代C.地方官制具有继承性D.行省为流动的中书省5.明末《沈氏农书》一书中记载:在农历六月的夏收大忙季节,地主一定要与长工搞好关系,否则长工闹起情绪来,这一年的收成就成了大问题了。
这反映了当地A.人身依附关系日益松弛B.长工群体力量壮大C.土地所有制发生变化D.明朝法律制度约束6.明朝理学家王艮认为“百姓日用即道”。
“愚夫愚妇”都“能知能行”,“百姓日用条理处,即是圣人之条理处”,“圣人之道,无异于百姓日用,凡有异者,皆谓之异端”。
这表明王艮的思想A.有利于形成思想解放的潮流B.体现出浓厚的民本主义色彩C.适应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D.形成了鲜明的实用主义特征7.1901年,清廷宣布实行新政,要求内外臣工建言献策。
2023届湖北省高三下学期高考冲刺(三)历史试卷
2023届湖北省高三下学期高考冲刺(三)历史试卷一、选择题1.周平王分政给虢公,卿士郑庄公询问此事,平王否认,故周郑交质。
平王死后,周王室准备让虢公掌政。
四月,郑国大夫祭足率军队收割了温邑的麦子。
秋季,又收割了成周的稻谷。
从此,周、郑交恶。
这一局面的形成说明()A.传统政治秩序彻底被破坏B.郑庄公具备争霸条件C.周天子权威遭进一步削弱D.礼乐制度丧失约束力2.东晋初年,朝廷将南渡的北方侨民以白纸登记,称“白籍”,并重置其原籍州、郡和县,且免征发其赋役。
东晋后期和南朝,侨置机构被裁撤或合并,侨民被编入土著的“黄籍”,承担赋役。
这一变化旨在()A.增加国家财政收入B.吸引北方人口大量南迁C.规范户籍管理制度D.促进江南地区经济开发3.下表为考古发掘的隋唐五代部分文书。
这些文书表明,该时期()类别数量内容买卖文书动产买卖约32件卖牛契、买车具契、买奴契、买布券、买毯券等不动产买卖约43件地契、卖宅舍地基契、卖田契借贷文书约163件贯银钱、贷粮食、贷布匹笔一二我中名以“××举钱契”等形式出现C.资产转让程序繁杂D.民间借贷开始出现4.五代时期,房产税在一些地方已成正式税种,名为“屋税”。
赵宋立国后,将“屋税”定为正税,被视为城郭赋税的主项。
后来,随着实际情形的日趋复杂,城郭赋税的征收出现了从地产物业走向综合家业评估的趋势。
上述变化源于()A.国家赋税制度的完善B.城市功能的弱化C.重农抑商政策的质变D.城镇经济的发展5.王阳明认为:“立志用功,如种树然。
方其根芽,犹未有干;及其有干,尚未有枝;枝而后叶,叶而后花实。
初种根时,只管栽培灌溉,勿作枝想,勿作叶想,勿作花想,勿作实想。
悬想何益?但不忘栽培之功,怕没有枝叶花实?”这表明心学思想()A.提倡追求个性自由B.强调探究客观世界C.激励人们奋发进取D.引导人们学以致用6.1900年6月26日,两江总督刘坤一、湖广总督张之洞联合上奏:“盖长江商务英国为重,各国觊觎已久,惧英国而不敢先发,英亦虑各国干预而不敢强占,以启各国戒心。
新高考历史-湖北省武汉市2023届高三9月起点备考卷(三)历史试题(答案解析版)
湖北省武汉市2023届高中毕业生九月起点历史备考卷(三)一、单选题1.西周晚期,诸侯相互攻伐,楚国国君熊渠也兴兵于外,取得江汉之间的大片土地,并封其长子为句亶王,次子为鄂王,少子为越章王。
这反映了()A.华夏民族认同观念增强B.分封制度瓦解C.周天子的权威受到挑战D.宗法制度崩溃【答案】C【解析】【详解】西周晚期,诸侯相互攻伐,扩大诸侯国领土,私自封王,反映了西周晚期王室的权威受到挑战,C正确;材料无法体现华夏民族认同观念增强,排除A项;瓦解说法绝对,分封制瓦解是在春秋时期开始瓦解,排除B项;宗法制度强调血缘关系,与题意无关,排除D项。
故选C项。
2.秦始皇设御史大夫,由左右亲信出任,负责起草诰命文书,皇帝制书、诏书下达也多由御史大夫承转。
有些政事皇帝不愿差使丞相,会直接交给御史大夫办理。
由此可见,秦始皇设立御史大夫的目的是()A.牵制丞相,加强君权B.辅佐丞相,处理军政事务C.掌控军权,统领全国D.控制郡县,加强中央集权【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秦始皇设御史大夫,由左右亲信出任,负责起草诰命文书,皇帝制书、诏书下达也多由御史大夫承转。
有些政事皇帝不愿差使丞相,会直接交给御史大夫办理”,并结合所学可知,秦始皇在中央设御史大夫,负责监察百官,牵制丞相,以加强君权,A项正确;御史大夫是丞相助手,负责监察系统,排除B项;秦朝设太尉主持军事,排除C项;秦朝推行郡县制,郡县长官均有皇帝任免,排除D项。
故选A项。
3.汉文帝时,政府通过富商主导流通,允许地方诸侯王铸造钱币;汉武帝时,令天下非三官钱不得行,旧币一律废罢,并责令各郡国将以前所铸的钱一律销毁。
这一变化反映了()A.商人的地位开始下降 B.农民的赋役负担缓解C.国家对经济控制加强D.义利观得到根本改变【答案】C【解析】【详解】据题意可知,汉武帝时期将铸币权收归中央,不再允许地方诸侯铸造钱币,这就加强了国家对经济的控制,C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当时中央对经济控制的加强,不能说明商人地位下降和农民赋役负担缓解,更不能说明义利观得到根本改变,排除ABD项。
2023届湖北省高三下学期高考冲刺(三)历史试卷
2023届湖北省高三下学期高考冲刺(三)历史试卷一、选择题1.孔子说:“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
”孟子说:“夫义,路也;礼,门也。
惟君子能由是路,出入是门也。
”据此推断,两人都认为A.要以义礼维护社会等级秩序B.应以儒家道德教化为本C.必须实现仁政与王道的统一D.需要恢复西周礼乐文明2.西汉吕后时期实行“受鬻法”,规定“大夫以上(年)九十……禀鬻米月一石”;汉文帝时期颁布“养老令”,规定“年八十已(以)上,赐米人月一石,肉二十斤”;汉武帝时期将其减少为仅赐三石米;汉哀帝时期则赐予象征意义的王杖(如鸠杖)而非布帛、粮食等。
这些举措A.体现出优抚政策渐显教化趋向B.反映出赈济活动由国家主导C.旨在强化统治集团的特权地位D.确立了儒学的社会正统地位3.北宋中期以后乡村出现了受雇于富豪之家的代役人,顶替雇主到地方官府当差。
募役法实行后,这一类代役人大部分被国家认可,南宋时渐成常态。
代役人现象的普及A.促进了商品经济发展B.削弱了国家基层治理能力C.加剧了社会阶层对立D.加速了人口向城市流动4.清帝所主“大一统”,将“中国”的政治与疆域版图扩展到长城以外的“三北”及各边疆地区。
乾隆帝认为“天朝疆界严明,从不许外藩人等稍有越境搀杂……亦必划界分疆,各有专属”。
这反映出清朝的疆界观A.体现了专制皇权已达到顶峰B.有利于明清中国版图的奠定C.体现了对“华夷之辨”的继承D.导致了地方叛乱的风起云涌5.1845—1854年间,英国领事阿礼国追踪福州出口土货的来源地和运销路线,发现了福州与苏州、杭州、汉口等地的贸易网络;梳理上海运销茶叶的路线,发现了以鄱阳湖为中心的贸易网络。
这些新发现A.促使晚清政府加大开放力度B.便利了西方入侵中国的内陆市场C.表明英国开始窃取商业情报D.揭开了列强划分势力范围的序幕6.1919年3月,邓中夏等人组织成立了“平民教育讲演团”,并把人力车夫、产业工人作为启迪反帝反封建觉悟的首选对象,甚至五四运动后,平民教育讲演团成员还深入工矿企业,与工人同吃同住同劳动。
湖北省2024届高三下学期高考冲刺模拟试卷(三)历史试题(原卷版)
C.仅从道德层面反思了盐铁政策D.完全忽略了工商业的积极作用
4.宋神宗熙宁三年(1070年),王安石颁布《畿县保甲条例颁行》。条例规定,以每五家为一组,五组为一大保。每一农户凡两丁以上,则选一人来当保丁,在平时进行耕种,在战时入伍进行训练。每一大保当中选择最富裕 人担任保长,防止农民的反抗行为。这有助于()
A.完善地方行政制度B.消弭社会矛盾
C.加强君主专制统治D.维护地方治安
5.据学者初步统计,明朝编写的经济史著作分类情况如下:田赋类漕运类水利类荒政类盐政类钱法类,根据材料可以推断,明朝时
田赋类
漕运类
水利类
荒政类
盐政类
钱法类
13种
57种
50种
22种
30种
4种
A.农业税的比重大大上升B.漕运推动海外贸易发展
A.古罗马与中国已经建立直接的商贸往来B.画作利用中国的物质元素表达时代精神
C.阿拉伯商人在亚、欧之间从事中介贸易D.中国在对外贸易中长期处于入超地位
13.爱情已从家庭关系的外沿变成它首要的正当的核心,相对于工业革命前因经济关系,或为生存而组成的家庭来说,无疑是一种历史的进步。这说明工业革命后
A.社会分工渐趋细化
C.加强了周王对地方的控制D.保障了西周的长治久安
2.下表为不同史籍关于扁鹊望诊的历史记述,据此推断( )
记述
出处
公元前七世纪初,扁鹊曾对齐桓侯望诊。
《韩非子·喻老》
公元前五世纪初,扁鹊为赵简子诊断病情。
《史记·扁鹊传》
公元前四世纪末,扁鹊曾治疗秦武公脸部的疾病。
《战国策·秦策》
A.在春秋战国时期确实存在扁鹊其人B.扁鹊有可能是当时杰出医生的集合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3届湖北省高三下学期高考冲刺(三)历史试卷一、选择题1.春秋战国时期,孟子指出天下当“定于一”,墨子主张“天下之百姓皆上同于天子”,管仲提出“衡石一称,斗斛一量”、“书同名、车同轨”的主张。
这一局面A.表明宗法礼乐制度已瓦解 B.反映贵族丧失了世袭特权C.体现了中央集权制的确立 D.折射出传统秩序遭到破坏2.秦征服南郡后,南郡居民仍保留楚地风俗,包括热衷商贾、崇奢靡等,秦律在南郡始终未能推行和落实。
对此,公元前227年,南郡守腾发布《语书》,要求各县、道啬夫“凡法律令者,以教导民,去其淫僻,除其恶俗”,通过传播法令的方式教化百姓。
南郡守腾这一做法A.引导了民间舆论方向B.确立了中央对地方的绝对控制C.有利于建构国家认同D.反映了国家统一推动法律落实3.中唐以后,寺院时常被借用为文艺表演的场所。
到了宋代,勾栏、茶肆等成为固定的演出场所,场所张挂写有演员名单与献演剧目的纸粉、账额,戏班也有自成规模的行头与道具。
这反映出A.重农抑商政策的破产B.城镇经济的繁荣C.市民价值取向的质变D.社会流动的加速4.雍正设立军机处,找到了“最便于独揽朝纲的权力配置格局”。
他也曾在朱批中明确指出,他的很多批示“不过据一时之见”,教诲性质居多,因此要求各地督抚“奉到朱批之后,若欲见诸施行,自应另行具本,或咨部定夺”。
雍正上述做法的主要目的是A.强化皇权并保障行政合理性B.缓和满汉之间矛盾以巩固统治C.完善权力配置提高行政效率D.减少决策失误加强对地方控制5.清朝统治集团中的大部分人在连续两次鸦片战争失败的情况下,仍然拒绝做出任何不符合传统观念的改革。
他们认为,中国的声明文物、典章制度都是古圣先王定下的垂之万世而不可更改的东西,谁若对此稍有怀疑,就是大逆不道。
由此可以推知,洋务派鼓吹“中体西用”A.推动维新变法运动的开展 B.是对传统文化的合理扬弃C.开启了学习西方的大门D.减小了洋务运动的阻力6.1905年,江南船坞为改变经营状况,从江南机器制造总局独立出来,改为民营。
1905—1911年间,共造船舰136艘,相当于此前近40年总产量的9倍。
1911年所造“江华”轮,质量超过同期英商祥生船厂的轮船。
该船厂经营变化主要得益于A.国家重视军舰的建造B.清政府财力的支持C.近代民族经济的发展D.实业救国思潮推动7.下图是1924—1937年中国农民革命心态的演变示意图。
农民革命心态的变化主要是基于A.革命形势的变化B.国共合作的开展C.土地革命的进行D.全面抗战的开始8.据统计,1953-1957年间上海市在人力资源方面支援国家重点工程建设,输送技术人员2970人,输送技术工人86043人、内部抽调124288人及社会劳动输送397801人,合计637922人,可谓是种类丰富、数量庞大。
上海市这一做法A.促进了人力资源合理流动 B.有利于国民经济的全面恢复C.适应了国家工业化的需要 D.保障实施“三步走”发展战略9.20世纪80年代,外交部发文规定:参加外事活动中,"男士除穿中山装外,也可着西服",在国外"如东道国规定着礼服或民族服装,中方男士可穿中山装,女士最好穿旗袍或长裙”。
此后,公务性外交场合外交官基本穿着西装,中山装逐渐被赋予礼服地位。
外交部的这一规定反映了中国对国际规范的探索与适应彰显了中国对传统文化的高度自信是对“求同存异”外交方针的深刻实践体现了中国外交的灵活性与务实性10.据历史文献记载,波斯帝国建立了以波斯波利斯——苏萨之间的主干道为核心、覆盖帝国全境的御道网络。
其中,呼罗珊大道成为波斯帝国与中亚、南亚交通的主干道,它与穿越上美索不达米亚前往叙利亚的传统亚述商路联结,构成了陆上丝绸之路西段的主干道。
这表明波斯帝国的道路建设A.继承了亚历山大帝国的遗产B.便利了东西方之间的交流C.服务于对外军事征服的需要D.开辟了亚非之间的新商路11.意大利的安布罗焦,洛伦采蒂绘于1338年至1340年的壁画《好政府与坏政府的讽喻》,传达出了反君主制思想,对公平、公正、其和与善治的强烈渴盼。
人们看到,尽管受到教廷与神圣罗马帝国的牵制,这些城市共和国依旧不懈地追求着自由的理念。
这反映了当时A.人们开始怀疑宗教神学的权威B.市民阶层对新秩序的追求C.产生新的政治和社会组织形态D.意大利地区出现文化繁荣12.19世纪中期以后,欧美国家比较富有的男子的典型服装是西装外套、马甲,黑色、灰色或深蓝色的裤子,系深色领带或领结,穿浅色衬衣。
而当时工人或农民多穿着结实又不妨碍工作的服装,如牛仔裤等。
到了20世纪,西装逐渐成为工人、农民的日常服装,同时,牛仔裤等也成为不同阶层的人们都喜欢穿着的服装。
这一变化表明欧美国家A.工人社会地位得到提高B.贫富分化问题逐渐缓和C.休闲实用成为服饰潮流D.社会政治经济得到发展13.1607年,荷兰东印度公司首次采购中国武夷茶,经爪哇转销欧洲各地。
几十年后,武夷茶已发展成为一些欧洲人日常必需的饮料,当时一些欧洲人把武夷茶称为“中国茶”。
下表是荷兰每磅武夷茶售价的变化。
这些变化表明时间1684年1689年1701年售价(荷兰盾/磅) 80 75 2.32AC.荷兰成为海上马车夫D.商业革命不断发展14.19世纪后期,英国的银行家们更关注于世界范围的投资,到一战前,英国投资几乎占全世界总投资额的一半。
1865年~1914年的英国投资中,本土投资只占30%,其他70%的资金投在国外。
这一状况A.扩大了英国的海外市场B.确立了英国的殖民霸权C.削弱了英国的竞争对手D.制约了英国的技术更新15.“但是这些模范社会将如何取代现存社会,他们从未认真考虑过,他们对于从富裕的或有权势的资助人那里得到帮助这一点抱有模糊的期望。
”他们是指A.革命民主主义者B.共产主义者C.空想社会主义者D.无政府主义者16.下表为英国1951年和1982年政府福利支出与国民生产总值的变化情况(单位:亿英镑)由此可见英国福利支出国民生产总值1951年20.74 145.081982年685.10 3166.98AC.政府干预经济的能力加强D.财政出现了严重的困难二、非选择题17.【中国古代儒家文化】材料一天下观是古代中国人所特有的一种政治哲学和文化地理观念,它是中国传统世界观的核心。
在这种天下模式中,中国无疑占据着绝对主体地位,构成天下观的核心与内涵,而周边民族和国家则仅是中国的外缘……唐代李淳风《乙巳占》称“华夏者,道德、礼乐、忠信之秀气也,故圣人处焉,君子生焉。
彼四夷者……莫不航海梯山,远方致贡,人畜内首,殊类宅心,以此而言,四夷宗中国之验也。
故孔子曰: ‘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
’”——摘自邱靖嘉《“普天之下”:传统天文分野说中的世界图景与政治涵义》材料二先秦儒家一方面力倡严“夷夏之辨”,讲“夷夏之防”,举“尊王攘夷”大旗;一方面又提出“用夏变夷”和“礼分华夷”,强调以文化论民族、以礼义辩夷夏的开明思想。
宋儒对“正统”的评判标准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他们不再强调传统“正统”观中只认华夏——汉族建立的政权为正统的看法,而是强调政权是否统一了“天下”。
欧阳修则尤为注重强调政权是否延续、是否发扬了儒家的“道统”。
欧阳修和司马光都把儒家的“大一统”和“道统”放在首位作为衡量“正统”的标准,而不是强调统治民族是谁的问题。
此后,“华夷之辨”思想逐步让位于“华夷一体”思想,经历元、明、清时期的充分发展,到清代乾隆时期,“华夷一体”、“天下一家”最终成为儒家民族观的主旋律。
——摘编自李克建《儒家民族观的形成与发展》(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代中国人天下观的特点,并分析其成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古代儒家民族观发生的变化及其主要原因。
18.【中国地方行政制度】材料一明初在地方设承宣布政使、提刑按察使、都指挥使“三司”,互不隶属,虽是强化中央集权之举,但事权不一,不利于弹压地方。
于是相继出现了巡抚、总督的设置,以节制三司,统一协调地方权力,消除牵制、扯皮、效率迟缓之弊。
有明一代,地方上先后设立巡抚30余处,总督10余处,但设置尚未完全固定,辖区大小不均,如内地巡抚通常兼治一省之事,而边地巡抚辖区却小于一省。
——摘自张帆《中国古代简史》材料二在清政府致力于实行立宪政体之后,它处理的第一个问题就是行政制度的改革。
在义和团事件之后不久,政府已经开始了一系列改革,包括整饬吏治和改组过时的官僚机构。
但是这种努力遇到了很多困难。
造成许多官员贪污腐化和。
官僚制度落后过时的原因被认为有以下几点。
首先是存在着“捐纳”制度,特别是卖官鬻爵。
以前当政府需要额外收入时,它就临时求助于卖官鬻爵的办法,但是自从太平军战争以后,这个制度就成了一项长期措施。
结果官场中有很多人是以金钱或军功获得他们的官职的。
人们认为这种作法造成了大量的贪污腐化。
此外,有很多官署几乎没有职守。
在中国,子女们被认为应遵循由父母规定的成例行事,因此,由历代皇帝设立的衙署即使在时移世易和需要改组时,仍然被保持了下来。
——摘编自费正清《剑桥中国晚清史》下卷(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明代地方行政管理改革的原因及其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末行政制度改革与明代地方行政管理改革目的相同之处,并说明不同之处及其产生的原因。
19. 【抗日战争】材料1942年2月,蒋介石访问印度,他希望印英当局允许印度取得自治领地位,并保证其战后独立;希望国大党暂缓提出独立要求,放弃不合作政策。
由于英印双方立场严重对立,蒋介石此行未能取得成果。
8月,国大党号召民众展开不服从运动。
印英当局随即逮捕了甘地等国大党领袖。
蒋介石急电罗斯福,希望美国出面干预印度局势,同时蒋会见英国驻华大使,希望能和平解决。
开罗会议时,中方在提案中曾主张“中、美、英、苏联合发表宣言,保证印度于战后立即获得自治领地位,若干年后获得独立”,但开罗会议未能接受中方的主张。
在战后终结殖民地制度,是中国社会舆论的主流意见,也是国民政府在战时一项非常重要的政策坚持……影响了盟国战后对殖民地的处置——摘编自王建朗、黄克武《两岸新编中国近代史.民国卷》(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国民政府在英印事务上的策略。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国介入英印事务产生的历史影响。
20.【制度建设与社会发展】材料西方学者尼尔·弗格森指出,代议制政府、自由市场、法治和公民社会,这些原本是西欧和北美社会的四大支柱。
在这些代表政治、经济、法律、社会的支柱内部,有着高度复杂且互相关联的制度在发挥着作用。
正是因为这些制度优势,使得西方社会在公元16世纪后在世界上独领风骚。
然而,20世纪后这些制度的衰退令人扼碗,使西方世界像明清时期的中国那样,正在走向沉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