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校本课程开发的探索与实践研究课题研究报告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校本课程开发的探索与实践研究课题

研究报告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近些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对公民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怎样培养出具有知识综合能力、创新实践能力和具有社会责任感的新型人才成为了教育的主要问题。单一国家统一的人才评价模式,已经脱离了本地教育的实际情况。为了改变这种情况,国家适时推行了课程改革政策,正式确定了实行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三级课程管理模式,打破了国家课程大一统的局限性,真正赋予了学校、教师合理而充分的课程开发自主权,这对学校、教师既是机遇,同时更是挑战。学校校本课程的设置可以真正的与当地社会与经济的具体情况相联系,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以及学生的兴趣和未来发展的需要进行开设和安排。积极的、有创造性的根据设定的校本课程目标研究制定出校本课程教材的开发方案,并利用学校能提供的一切有力条件真正的开展校本课程,这是落实校本课程的重点与关键。

二、课题研究的目标、意义

在课程建设中,应凸现人文精神,以人为本,研究方式与过程要弘扬学生的主体精神,唤醒自主意识,改变被动接受,鼓励主动探索。因此,我们的视角主要着眼于构建一种能充分

体现以学生为本,给学生以充分的民主与自主性的课程及其生成模式。其本质是现代教育中课程与研究主体(学生),课程与教师,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关系的重构,是教学课堂、师、生教学生活、教与学的方式、学生研究要素及研究能力的重构。既然我们承认学生是研究的主体,我们的课程开发与建设就不能目中无人(学生),必须从学生的需求与特点出发。当今的中小学生由于处在社会变革时期,知识经济的发展,息技术的兴起,多元文化的传播,使他们思想活跃,观念开放,充满自,自我意识、主体意识呈现出迅速觉醒的状态,自我概念水平较高。反映在研究上,他们希望学得主动,学得生动,尤其崇尚民主,渴望自主,他们追求新的现代化的知识与技能,具有强烈的探究欲望,追求能在研究中扬己所长,用己所长。要给学生提供广阔的空间,给他们更大的可选择性和自主性。

校本课程开发既是一个理论问题,又是一个实践问题。开展小学校本课程开发的案例研究的实践意义可以概括为:其一,有助于深化多元智能个性化教育研究。尊重他们的差异性特点和满足个性化需求对于学生的持续性发展十分重要。这是“以人为本”的主体性教育哲学的时代呼唤。

其二,有助于加大教师专业发展研究的力度。校本课程开发使教师成为课程开发的主体,付与教师课程开发的权力和责任,为教师的课程认识和专业素养进步搭建了新型的平台。

其三,有助于强化学校办学特色。校本课程开发以学校教育为指导,可以有力地促进学校教育哲学的理性发展和办学特色的形成。“如果说学生的个性发展是校本课程开发的终极追求,教师专业成长是校本课程开发的必然结果,那么学校特色的形成就是校本课程开发的自然追求和结果”。

三、课题研究理论依据

1.施瓦布的“实践与折中模式”课程理论

夫·施瓦布是美国20世纪50年代著名的课程论专家、生物学家。他强调课程开发的终极目标是“实践兴趣”,强调课程开发的主体是教师与学生。这一理论首先明确界定了教师的角色是课程的设计者与开发者;其次强调学生要根据自己的喜好来选择课程;最后强调教师与学生的相互作用,并主张在这过程中教师和学生要尽大概的发挥彼此的无限潜力,强调经由过程集体的“课程审议”体式格局来解决课程开发中的问题。这体现了校本课程开发的基本精神,也为课程开发中困境的破解供给思绪。

2.斯滕豪斯的“过程模式”课程理论

斯滕豪斯的“过程模式”课程理论蕴含着教师作为校本课程开发主体之一的观念,提出“教师即研究者”。这一理论强调行动研究的研究办法和反思性的探索体式格局,这些为校本课程开发奠定了思想基础。

3.劳顿和斯基尔贝克的“情境模式”思想

劳顿的“宏观情境分析理论”,是从整个社会文化出发,认为学校的课程是传承社会文化的主要载体,应从公共基础文化中选择课程内容,使其反映社会中的文化内容。斯基尔贝克的“微观情境分析模式理论”,主张依据各个学校自身的实际条件,在对本学校进行全面考量评估的基础上研制课程。“情景模式”思想从社会文化分析着手,依据现实灵活调整,具有较强的适应性,它的“文化性”、“适应性”特点为基于核心素养的校本课程开发提供了很好的思路。

4.多尔的后现代课程观

多尔的后现代课程观重视多元文化课程,认为课程应是开放的、动态循环的。多尔反对课程的预设性,也反对由课程专家来决定课程,他认为,课程应依据学校本身的文化与学生所具有的文化之间相互融合后,通过校长、教师、学生、家长、专家、社区人员等多方主体在尊重多元性差异性的基础上,通

过相互的沟通、交流、辩论来建构、生成课程的过程。这些都为校本课程的开发及资源的利用提供了有力的理论基础。

四、课题研究的目标

(一)总结出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的基本方法和途径。

通过“小学校本课程开发的的探索与实践”科研活动,逐步提高我校教师开发教育资源能力,在开发整理我校校本课程教材过程中,在组织实施校本课程活动中,总结出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的基本方法和途径,为进步深化我校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工作莫定基础。

(二)获得更多书本以外知识,进步动手实践能力。

经由过程“小黉舍本课程开发的探索与实践研究”,使我校学生获得更多书本以外知识,进步动手实践能力,在参与黉舍、社会活动中,达到更多了解家乡和了解社会的目标。使我校教师树立起新的课程观,转变教师教学认识。

(三)通过本课题研究,使我校教师树立起新的课程观,转变教师教学意识。

做到四个转变:一是由存眷低头教“书”,转变为存眷开发并实施身边的教育资源,晓得教育资源时时有处处有;二是由存眷设计一节课,转变为存眷设计整个研究活动;三是由存眷一节课的价值,转变为存眷整个课程的价值;四是由存眷课堂

教学,转变为存眷课上课下、校内校外有机团体活动,改变课堂40分钟教学的单一性。

五、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1.综合黉舍所在地延安市的地区特色,结合本地资源,探索小黉舍本课程开发途径和策略。

2.校本课程开发的研究——资源开发与教材编写。

3.校本课程实施的策略研究——组织与活动模式。

本课题着重研究如何把校本课程与学科教学有机结合起来,利用校本课程的内容、任务,激发他们的研究热情,从而使学生们都能学有所长,每个人都有用武之地。

六、课题研究的方法

本课题在研究实验中主要采取以下方法:

1.个案分析法

分析本校校本课程开发中呈现的问题。

2.文献研究法

研究国内目前有关校本课程开发的文献资料,在对文献资料深入研究、分析的基础上开展实践研究。

3.经验总结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