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校本课程开发的探索与实践研究课题研究报告

合集下载

中小学课题申报书:基于核心素养的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研究

中小学课题申报书:基于核心素养的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研究

基于核心素养的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研究学科分类:基础教育课题类别:一般课题关键词:核心素养校本课程学科深度融合预期研究成果:研究报告课题设计论证一、问题的提出2015年3月30日,一个崭新的概念——“核心素养”,首次出现在国家文件中。

在教育部印发的《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核心素养”被置于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目标的基础地位。

今天,这个概念体系正在成为新一轮课程改革深化的方向。

不同于一般意义的“素养”概念,“核心素养”指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突出强调个人修养、社会关爱、家国情怀,更加注重自主发展、合作参与、创新实践。

从价值取向上看,它“反映了学生终身学习所必需的素养与国家、社会公认的价值观”。

从指标选取上看,它既注重学科基础,也关注个体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和个人终身发展所必备的素养;不仅反映社会发展的最新动态,同时注重本国历史文化特点和教育现状。

在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包含了国家、社会、公民三个层面的价值准则。

落到学校教育上,还需解决一个关键问题就是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如何“落地”的问题。

一方面,核心素养指导、引领、辐射学科课程教学,彰显学科教学的育人价值,使之自觉为人的终身发展服务,“教学”升华为“教育”。

另一方面,核心素养是学科壁垒的“溶化剂”。

以核心素养体系为基,各学科教学将实现统筹统整。

比如“语言素养”,它并非专属语文一家,体育课也有——有可能只是手势、眼神,一个快球、快攻,现代社会中,人们有效交流的非文字信号能力也是“语言素养”。

从“知识核心时代”走向“核心素养时代”,必须改变中小学评价以知识掌握为中心的局面,必须建立完善符合核心素养要求,符合学生实际的校本课程体系,并与之相配套的课程评价标准。

二、课题界定1.核心素养指学生应具备的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突出强调个人修养、社会关爱、家国情怀,注重自主发展、合作参与和创新实践。

《中小学生安全教育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课题研究中期报告

《中小学生安全教育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课题研究中期报告

《中小学生安全教育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课题研究中期报告一、编号JXKT-ZH-04-004课题开题及中期检查情况本课题自2014年9月17日批准立项以来,在通过文献研究、调查研究取得大量基础资料的基础上,课题组人员进行研讨论证,精心设计研究方案,征求专家意见,认真撰写了开题报告,在县教学研究室的教研员、自治区级骨干教师、县课题指导专家蔡凤琴、陈玉玲、徐月枝等人指导下进一步修改、完善。

2014年11月29日在县崇岗九年制学校召开了开题论证会,县教体局领导、县教研员、课题组成员、崇岗九年制学校全校教师共有80多人参加了会议。

课题主持人代表课题组做开题报告,教研室专家蔡凤琴老师、徐月枝老师和陈玉玲老师对课题做了充分的论证和指导,并与课题组成员就相关问题进行了提问答辩。

专家提出意见如下:1.选题好,有研究价值。

安全教育无小事,对安全教育的抓手和载体进行开发和研究,开发安全教育校本教材,能进一步提高学校安全教育的实效性和针对性。

本课题以研究我校中中小学生安全教育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为起点,在分析当前中中小学生安全教育现状与校本课程开发理论和实践的基础上,反思已有研究理论脱离实践指导的现状,力图优化中中小学生安全教育的教学内容,构建有效安全教育的多种策略,并将之应用于教育教学实践,进行研究,从而为学校开展中中小学生的安全教育保护工作和做好校本课程的开发工作,提供有益的理论与实践指导。

2.研究思路清楚;开题报告重点说明了研究思路和具体计划,课题计划实施过程中具体的技术线路;采用的主要方法、研究的设计、主要措施(分阶段与步骤)、研究人员与研究任务落实、可能有创新的地方。

充分考虑完成课题的有利条件、所遇困难及解决方法。

并对完成课题的难度做出客观分析,存在的困难和问题争取得到专家或同行的帮助,找出解决办法。

课题执行方案:1.课题的准备阶段(2014年5月--2014年7月)(1) 全面收集整理国内外文献资料,学习有关教育理论,培训实验教师。

小学美术校本课程开发与实践的研究课题开题报告完整版

小学美术校本课程开发与实践的研究课题开题报告完整版

小学美术校本课程开发与实践的研究课题开题报告HEN system office room 【HEN16H-HENS2AHENS8Q8-HENH1688】小学美术校本课程开发与实践的研究课题开题报告一、研究的背景和意义为了适应人类持续发展的需要,以学生发展为本,重视学生个性化和综合素养教育已成为当代建构21世纪基础教育课程结构的基本趋势。

在1999年6月颁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2001年7月颁布的《美术课程标准(实验稿)》均对学校开发美术校本课程作了明确决定和要求。

特别《美术课程标准》(2011年版)要求要积极开发地方美术课程资源,各地美术教研机构、研究人员和教师应努力做好”开发工作,有组织地进行调查、了解,充分加以利用,积极编写校本课程与教材,学校可以因地制宜,充分利用当地的各种资源,”开展有特色的美术教学活动。

为此,我们应把以上各阶段的决定和要求作为最有力的研究背景,来弥补农村学校不能完整按通用教材实施美术教学和满足城市学校更为适合恰当的美术教学内容。

结合学校实际和学生年龄特点,在美术综合探索领域,尝试开发适应新课标要求和学生发展需要的美术校本课程。

为学生提供生动有趣、丰富多彩的学习探索内容和信息,拓展艺术视野,创设良好的探究条件,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从而提高学生整体素质。

尽量在学校原有基础上突出校本的课程特色,尤其在充分尊重学校师生的个性以及学校和社会环境的独特性和差异性上下工夫。

使之更好地成为国家、地方课程的补充,更好地达到提高学校美育质量,提高学生的审美素质。

因此我们提出了《小学美术校本课程开发与实践》的课题研究。

二、拟研究解决的问题1、学校开发、实施美术校本课程的特色和独特性;2、校本课程开发的模式和实践体系;3、对其他兄弟学校开发校本课程提供经验借鉴和方法的指引问题。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进,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入,专家学者在校本课程开发方面的理论研究成果使我们对校本课程和校本课程开发有了一定的认识。

《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研究》课题研究报告

《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研究》课题研究报告

《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研究》课题研究报告第一篇:《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研究》课题研究报告中国教育学会“十一五”科研规划课题暨武汉市教育学会“十一五”科研重点课题《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研究》课题结题研究报告一、课题提出的背景:1999年6月13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首次提出“学校课程”的概念,在2001年6月7日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明确要求“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现状,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

” 校本课程从此走入我们的视野,落实国家教育方针,推进校本课程建设成为学校管理者的责任。

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是一项课程革新任务,是目前我国教育改革的热点问题。

这个问题的解决具有以下五点意义:(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学校在执行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同时,应视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结合本校的传统和优势,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开发或选用适合本校的课程”。

“创国家级山水园林城市”是武汉市政府向全体市民提出的一项重要工作目标。

我校与东湖风景区近邻。

东湖风景区以其独特的地理自然环境、楚文化的特色和现代科技文明风韵,蕴含着丰富的教育资源,为中小学生提供了广阔的学习研究天地。

因此以东湖风景区为依托研究开发与实施我校特色校本课程,对推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落实武汉市政府工作目标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二)“实施素质教育,规范教学内容,严格课程管理,将德、智、体、美有机统一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

是《义务教育法》对中小学办学行为和育人方向总的规范要求。

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施以来,我校校本课程以学校教师资源为中心,以学生需求为重点的兴趣校本课程初具雏形。

整合学校与地域教育资源,规范开发与实施行为,形成具有特色的校本课程,摆在了我们面前。

因此这一课题的研究,对规范办学行为,创建以东湖文化为载体的教育特色,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教育部重点课题“中小学校本课程资源开发的研究与实验”研究成果述评

教育部重点课题“中小学校本课程资源开发的研究与实验”研究成果述评

该 课 题研 究 通 过 对 课 程 资源 开 发 的基 础 理 论 研究 、
源 开 发 的 理 论 和 实 践 中 , 探 索 具 有 规 律 性 意 义 的 原
理 、原 则 、方 法 和 实 践 模 式 ,并 以案 例 研 究 和 实 验 的 形 式 ,对 不 同学 校 和 地 区校 本 课 程 资 源 开 发 进 行 实 践 模式研究 。 课 题 研 究 选 择 了校 本 课 程 设 计 和 学 校 课 程 资 源 开 发 的交 叉 点 进 行 研 究 ,使 校 本 课 程 开 发 扩 展 到 课 程 资 源 的视 野 上 ,突 破 了传 统 课 程 开 发 的 固有 模 式 , 可 以
行 实 践 模 式 的探 索 ,从 而 获 得课 题 研 究 的基 本 成 果 和
基 本 观点 。
( ) 在 课 程 资 源 开 发 资 源 的定 义 、意 义 、分 类 、性 质 、特 点 以
为校 本 课 程 开 辟 新 的 课 程 资 源 。在 研 究 过 程 中 ,课 题
对 新 课 程 背景 下 学科 课 程 资 源 开发 的 特 点 研 究 ,获 得 校 本 课 程 资源 开发 的基 本 的 理论 支 持 ,并 在 提 供 典 型
课 程 资 源 开发 案例 的基 础 上 ,重 点 对 以校 为 本 的 课 程
资 源 开 发 、对 地 方 课 程 和校 本 课 程 资 源 的整 合 开 发 进
和办 学 思 想 设 计 和 开 发 符 合 本 学 校 特 点 的课 程 并 没 有
得 到 应 有 的 重 视 。 目前 我 国课 程 改 革 的 发 展 方 向是 给 地 方 和 学 校 更 多 的课 程 开 发 和 设 计 的 权 力 和 职 责 ,鼓 励 学 校 在 认 真 实 施 国 家 课 程 的基 础 上 ,开 发 各 具 特 色 的多 样 化 的 校 本课 程 。 此外 ,对 学 校课 程 资 源 的 看 法 和 认 识 也 有 了 重要 的 发展 ,理 论 和 实践 方 面 都 不 再 将

小学《花样跳绳》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探究

小学《花样跳绳》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探究

小学《花样跳绳》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探究【摘要】花样跳绳是一种民间传统的活动项目有其特殊的优点,并且符合新课程的有关规定与需要,使用方便,对场地没有很高要求,开展十分灵活,个人和群体都可以进行练习,不但有显著的健身效果,还能够提升运动者的心肺功能和肢体协调控制能力同时又富有观赏性,是体育校本开发的优势项目。

花样跳绳是一项民间传统的体育项目,受到了很多学生的喜爱,开展小学花样跳绳课程,能够提高学生身体素质,与第一指导思想相符;利于加强学校体育教育特色的发展;有助于提升体育教师专业发展中的精益求精,提升教师整体素质。

【关键词】小学体育花样跳绳校本课程实施探究引言对于藏区小学的社团活动中可以实施项运动,对学生身心健康大有裨益。

可以把这项运动当作校内学生进行体育活动的日常活动项目,在练习时老师要做到有步骤、有计划指导学生开展跳绳锻炼,本文对《花样跳绳》校本课程的开发育实施措施进行了研究:一、小学《花样跳绳》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探究的意义(一)有利于体育课堂创新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教学课堂需要不断地创新,在藏区传统体育发展下,进行小学《花样跳绳》校本课程开发可以有效地增加体育活动项目,强身健体。

有利于小学体育教学更多的是对体育课堂的理解与积极实践,从而提升思考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兴趣,有助于学生主动去不断探索新事物。

藏区小学体育教学可以从小培养学生的身体素质能力,还可以加强创新能力,教育水平也直接影响到了文化的传递,也为藏区小学的整体发展带来了更好的生活。

小学的教学模式比较散,放养式教学。

所以,教学模式需要不断创新与改革,才能为少数民族培养更好的下一代。

(二)有利于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小学体育的发展离不开传统文化的影响,在众多的藏区民族中都有不同的特色体育教学项目。

这不仅是文化的象征,更是代表着整个民族发展下去的希望。

进行小学《花样跳绳》校本课程开发不仅能够促进文化的传播,还能增强经济发展。

文化的弘扬是中国的传统,在体育項目中进行新项目教学,可以有效地加深学生的民族文化,也可以提升发展空间,开拓视野。

城市小学校本课程开发与实践研究 课题开题报告

城市小学校本课程开发与实践研究 课题开题报告

城市小学校本课程开发与实践研究课题开题报告长沙市芙蓉区大同第二小学课题组一、研究背景综述:(一)现实背景:本世纪初,《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明确指出:“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

国家制定中小学课程发展总体规划,确定国家课程门类和课时,制定国家课程标准,宏观指导中小学课程实施。

在保证实施国家课程的基础上,鼓励地方开发适应本地区的地方课程,学校可开发或选用适合本校特点的课程”。

新课程标准对课程改革的校本课程设计开发给予比较大的空间和指引,目的是希望改变“万人一本,千人一课”的局面,在校本课程中发展学生个性和潜能,拓展学生视野和学识。

我校对校本课程的探索与实践,就是在素质教育的实施日趋深入的大好形势下,学校为求得进一步的发展,办出特色,切实提高学校教育质量的过程中开始的。

大同二小新建于2006年8月,作为一所具有优质教育资源的新校,在开学以来的比较长的一段时间里,为尽快走上正轨,我们主要进行的是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教学,把更多的精力用于教育教学基本质量的保证,对于校本课程的开发研究与实践显得有些力不从心。

因此,在最初阶段,我们借用大同本部的“篮球”与“模型”课作为我校的校本课程。

但随着学校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办学声誉的不断扩大,学生个性发展需求的日益多元化,目前的课程结构已经不能完全满足学校发展和学生发展的需求。

面对不断发展的新形势,作为芙蓉区教育的一所新的名校,我们在思考:在继续实施借用课程的基础上,如何完善本校校本课程体系,建立起科学的、能供学生多样化选择的课程结构,体现学校的课程特色,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需求,促进学校的发展?(二)国内外研究现状国内外选修课程、校本课程的实施经验给了我们新的启发:20世纪初,国外兴起了课程选修制,选修课也成了世界各国课程改革的重要议题。

英国一直坚持校本课程开发的传统;法、日、俄等教育权制国家对重必修轻选修的课程建设进行总结和反思,扩大选修课比例,强化选修课程的评价要求,试图通过增强课程选修性来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和适应性,达成个性发展与潜能的培养;1987年原苏联,教育部公布新的实验教学计划用“校选课”和选修课的形式来改组现行的教学计划,这两类课程大体上属于校本课程;1998年,日本发布了小学和初中课程标准,改变了无校本课程的状况,并逐步形成了比较有特色的“社区教育”。

小学种植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践研究

小学种植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践研究

小学种植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践研究作者:王希银来源:《新课程》2022年第21期一、小学种植校本课程的研究背景伏龙坪小学创建于1979年,现有9个班,学生312人。

近年,学校结合独有的自然生态环境,建设具有田园风格的雅致绿色校园。

以“处处能实践、生活即教育”为课程理念,强调“做学完合一思创行一体”的学习方式,构建符合学生成长规律需要的种植特色课程,并从一个学科、一个课程群开始,逐步推进学校课程文化、校园文化的形成。

学校在建设生态校园的过程中,开辟了约475平方米的“东篱庄园”作为学生的种植实践基地。

我们将蔬菜种植作为学校实施科技教育、深化素质教育、形成办学特色的突破口,在连续两年成功实践的基础上,为进一步开展好科学种植实践研究,提升研究成果的价值和内涵,并能够得到示范和推广,使更多学生受益,使伏龙坪小学成为城关区中小学生的种植劳动实践基地。

二、开发种植校本课程,为种植实践提供充足的理论保障(一)课程定位让学生参与到种植活动中,亲近大自然,经历种植过程,认识劳动工具,学到种植知识,感受辛勤劳动,享受收获的喜悦,同时培养学生的吃苦耐劳精神、合作能力及节粮意识;让学生热爱生活、热爱劳动、热爱大自然,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劳动,热爱土地和家乡,健康、快乐地成长!(二)课程标准总目标:以学校课程开发为载体,让学生了解常见蔬菜的名称、样子、吃法及营养价值;意识到蔬菜在人们饮食中的重要性,喜欢蔬菜,懂得怎样合理地、科学地食用各类蔬菜,初步培养学生吃蔬菜的良好饮食习惯;通过走进学校种植实践基地,亲自到实践基地劳动,从而培养学生乐于观察、善于观察的兴趣,激发学生热爱劳动、热愛大自然的情感,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劳动,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低年级段目标:通过儿歌、谜语等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让学生在诵读、游戏中学习知识,认识常用的种植工具,学会松土、浇水、除草和采摘,进而走进学校种植实践基地,观察、了解和认识常见的蔬菜和花草树木。

校本课程开发与综合实践报告

校本课程开发与综合实践报告

校本课程开发与综合实践报告校本课程开发与综合实践报告课改以来,点小教师与新课程同进步,共成长,造就了一支爱学习、勤思考、能实践、会创造的教师队伍。

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作为课程改革的新生事物,已在我校走过了近6年的历程。

如何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开发校本课程是我们一直致力于探索的问题。

在这6年中,我校的校本课程和综合实践活动正不断发展、改进、成长,有效地促进了学校的发展。

下面,从活动的具体开展情况,报告如下:一、与时俱进抓校本。

写字教学指导纲要中指出:写字是小学生应具备的一项重要的语文基本功。

写字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搞好写字教学,对学生的学习和今后的工作都有重要的作用。

规范、端正、整洁地书写汉字是有效进行书面交流的基本保证,是学生学习语文和其他课程,形成终身学习能力的基础。

热爱祖国文字,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具备熟练的写字技能,并有初步的书法欣赏能力是现代中国公民应有的基本素养,也是基础教育课程的目标之一。

几年来,我校结合实际,新开设了《快乐写字》这一校本课程,这门课程的开设是我校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又一项举措,它对提高学生的科学文化素质,磨练意志,陶冶情操,养成良好习惯等都具有重要的作用。

另外,我校属区内中心小学,师资力量雄厚,青年教师居多,专业业务能力强。

因此,我校充分发挥专业教师的专业特长,开发了以小学科为主的校本课程。

从而使我校的校本课程结构更加合理,形成了两门必修课《经典诵读》、《快乐写字》,六门选修课:《家乡点军》《灌篮高手》、《红舞裙》、《田径小健将》、《绘画小能手》、《电脑小博士》的校本课程结构体系。

另外学校还形成了一套校本课程开发管理模式,并已经建成了点小校本课程电子资源库。

其中,学校先后被授予湖北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先进实验学校、湖北省写字教学先进单位、湖北省语言文字工作先进单位、宜昌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先进实验学校。

通过这些校本课程的实施,我校学生的综合素质不断得到提升。

小学校本课程开发的探索与实践研究课题研究报告

小学校本课程开发的探索与实践研究课题研究报告

小学校本课程开发的探索与实践研究课题研究报告一、课题研究的背景近些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对公民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怎样培养出具有知识综合能力、创新实践能力和具有社会责任感的新型人才成为了教育的主要问题。

单一国家统一的人才评价模式,已经脱离了本地教育的实际情况。

为了改变这种情况,国家适时推行了课程改革政策,正式确定了实行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三级课程管理模式,打破了国家课程大一统的局限性,真正赋予了学校、教师合理而充分的课程开发自主权,这对学校、教师既是机遇,同时更是挑战。

学校校本课程的设置可以真正的与当地社会与经济的具体情况相联系,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以及学生的兴趣和未来发展的需要进行开设和安排。

积极的、有创造性的根据设定的校本课程目标研究制定出校本课程教材的开发方案,并利用学校能提供的一切有力条件真正的开展校本课程,这是落实校本课程的重点与关键。

二、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在课程建设中,应凸现人文精神,以人为本,学习方式与过程要弘扬学生的主体精神,唤醒自主意识,改变被动接受,鼓励主动探索。

因此,我们的视角主要着眼于构建一种能充分体现以学生为本,给学生以充分的民主与自主性的课程及其生成模式。

其本质是现代教育中课程与学习主体(学生),课程与教师,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关系的重构,是教学课堂、师、生教学生活、教与学的方式、学生学习要素及学习能力的重构。

既然我们承认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我们的课程开发与建设就不能目中无人(学生),必须从学生的需求与特点出发。

当今的中小学生由于处在社会变革时期,知识经济的发展,信息技术的兴起,多元文化的传播,使他们思想活跃,观念开放,充满自信,自我意识、主体意识呈现出迅速觉醒的状态,自我概念水平较高。

反映在学习上,他们希望学得主动,学得生动,尤其崇尚民主,渴望自主,他们追求新的现代化的知识与技能,具有强烈的探究欲望,追求能在学习中扬己所长,用己所长。

要给学生提供广阔的空间,给他们更大的可选择性和自主性。

小学生教学研究实践报告

小学生教学研究实践报告

小学生教学研究实践报告引言教学是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环节,小学教育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次小学生教学研究实践旨在探索有效的教学方法和策略,提高小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进他们全面发展。

本报告将总结教学实践的过程和结果,分享经验与心得。

一、实践目标本次教学实践的目标是提高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主学习能力,培养他们的创造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通过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开发他们的潜能,促使其在认知、情感、态度和行为等多个方面全面发展。

二、教学内容和方法本次实践教学的内容为《植物的生长过程》,在教学过程中采用了多种方法,包括教师讲解、示范、小组合作学习以及互动游戏等。

1. 教师讲解和示范通过简单生动的语言和生动形象的图片,教师向学生介绍了植物的生长过程,包括种子发芽、幼苗生长、开花结果等。

同时,教师展示了实际的植物,让学生亲自触摸和观察。

2. 小组合作学习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分配一盆植物。

学生们在教师的指导下,一起浇水、施肥、观察植物的生长变化,并记录在观察日志中。

通过小组合作,学生们能够相互合作、分享经验、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互动游戏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设计互动游戏,积极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

比如,教师设计了一个“抢答大赛”,学生根据教师的问题进行抢答,并通过答题来检验学生对植物生长过程的理解。

通过游戏的方式,加强了学生对知识的记忆和理解。

三、实践过程通过本次教学实践,我得出了以下一些实践心得和体会:1. 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方法,积极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中来。

通过小组合作,学生们能够经常交流和讨论,激发他们的学习欲望,提高学习效果。

2. 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学生们能够培养相互合作的精神,学会团队合作。

学生们在共同完成任务的过程中,相互帮助、互相支持,促进了团队的凝聚力。

3. 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校本课程的开发

校本课程的开发

《校本课程的开发、实验与评价》——课题实验研究结题报告安徽省芜湖市师范附属小学唐晓俐摘要:校本课程的开发、实验与评价研究是由芜湖师范附属小学林明主持的安徽省2005年度立项的教育科研课题(安徽省教育厅教科研【2005】1号,课题编号JG05141)。

课题在2005年3月正式开题,通过论证后正式启动。

前期主要是理论学习和探索,后期主要进行校本课程开发实践和评价,取得了研究成果。

对照开题报告制定的研究目标和任务,业已完成。

关键词:校本课程开发实验评价一、课题提出背景:(一)新形势下学校再发展需求:没有特色,就没有吸引力;没有特色,就缺乏生机和活力,特色教育是我校的一大亮点。

我校自1995年以来本着培养“合格加特长”的人才为目标,一直以兴趣小组和专长班的形式开设诸多的学校特色课程,如:微机、奥数、英语口语、故事、古诗欣赏、科技制作、剪纸、刺绣、缝纫、礼品包装、舞蹈、国际象棋……同时还有学校特色活动,如:校园吉尼斯、大课间活动、安塞腰鼓、信息素养培养等等,为我校“结合学校特色,开发建设学校课程”的课题研究奠定了有力的基础近年来学校发展遇到了新的任务和挑战,我们就“如何提升办学水平和办学效益”进行了论证:学校的特色课程开发与建设是我校特色,我们有这方面的条件和优势。

适逢新的课程改革在课程开发与建设上给学校更大的灵活性,为我校积极探索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建设提供了政策支持。

我们受课改启发和专家指点,决定结合学校特色以校本课程开发与建设为支点,推进校园精神文化建设为着陆点,全面推动学校的各项工作。

(二)适应新课程的需要:校本课程作为“三级课程”的结构,其开发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校本课程,我们理解为:一是学校和教师通过选择、改编、整合、补充、拓展等方式,对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进行再加工、再创造,使之更符合学生、学校的特点和需要;二是在对本校学生的需求进行科学的评估,并充分考虑当地社区和学校课程资源的基础上,以学校和教师为主体,开发旨在发展学生个性特长的、多样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

《农村小学实施综合实践活动的探索》课题中期研究报告

《农村小学实施综合实践活动的探索》课题中期研究报告

《农村小学实施综合实践活动的探索》课题中期研究报告《农村小学实施综合实践活动的探索》课题中期研究报告201*年7月25日星期一《农村小学实施综合实践活动的探索》课题中期研究报告作者:刘建军文章来源:XXX原创点击数:231更新时间:201*-11-19热★★★【字体:小大】华容县实验小学在市县教研领导、专家的关心与指导下,在201*年9月开始进行了《农村小学实施综合实践活动的探索》课题研究,通过一年多的努力,学校在本课题研究中取得了一些成绩,也积累了一定的综合实践课堂教学及实验研究经验,同时也遇到了一些新的问题,及时进行了整改,使我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学模式与实施可行性研究进入一个新的研究领域。

现将我校课题的中期研究情况总结如下:【课题研究进展情况】一、对综合实践活动理论的深入学习与研究。

为保证课题的正常开展,在确立课题后我们对综合实践活动四大领域:研究性学习、劳动技术教育、社区服务、社会实践进行了认真的研究,对目前我校综合实践活动课堂教学中涉及的学生小制作的指导进行了反思与分析,发现我们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缺乏有效的指导,学生不能得法,同时也缺乏创造性的思维。

我们在课题组长的带领下,认真学习《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如何理解新课程中的劳动与技术教育》等理论知识,同时对所有的成员进行分工,让每个成员对自己研究的内容有一个明确的认识。

二、课题工作扎实开展本课题自201*年10月开题以来,在市、县专家的引领下,对课题成员进行了培训,学习了综合实践活动的相关理论,进一步了解了小学综合实践活动的现状,对本课题的目的意义,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实施过程进行了系统的学习和布置。

为了更好地做好我们的课题,我们在校园网利用网络平台进行学习和交流。

三、课题实施稳步推进1.开展了一系列的课例设计和实施活动。

根据我们课题组的计划,我们每学期要完成三个课例的研究,并且能很好地完成课例报告。

我们从学科的特点以及本校的教学资源出发,根据学生的特点,对活动设计进行优化,创新学生活动过程。

数学教学论文:“小学数学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利用”课题中期研究报告

数学教学论文:“小学数学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利用”课题中期研究报告

数学论文:“小学数学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利用”课题中期研究报告一、课题提出的背景和意义当今社会,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知识更新的速度日益加快,国际竞争日益激烈,国力的强弱越来越取决于国民的素质。

近年来,党中央和国务院以及教育部相继颁发了《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等重要文件,这对我国教育的改革和人才的培养,特别是基础教育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新的要求和挑战。

新课程改革中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求教育工作者和广大教师应因地制宜,有意识有目的地开发和利用各种数学课程与教学资源。

校本课程开发(Schoolbasedcurriculumdevelopment)又叫学校中心课程规划或学校中心课程革新,是20世纪70年代在英美等发达国家中开始受到广泛重视的一种与国家课程开发相对应的课程开发策略。

校本课程开发从其本质上说是学校教育共同体在学校一级对课程的规划、设计、实施与评价的所有活动。

其基础定位是非学术性或者说是兴趣性的,而是从发展学生个性为目标指向,课程开发的主体是教师而不是专家。

换句话说,校本课程开发实质上是一个以学校为基地,以教师和学生为参与主体,在课程专家、家长、社会人士等共同参与,对课程(包括国家、地方课程)进行选择、改编(有条件的学校也可以进行全新的开发)的过程,目标是促使学生个性潜能优势的充分发挥,促进学生的个性全面和谐地发展。

校本课程开发的三个立足点是:学校的特色、教师的个性和学生的个性。

这个课题的提出给现代教育注入了新鲜血液,在新课程改革中广泛以校为本开发教育教学资源有重要的实用价值,成为教育发展的必然。

那么在小学数学学科中进行校本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课题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研究价值。

二、研究课题的假设及理论依据1、研究假设以邓小平同志关于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指示为指导,以国家数学课程标准为依据,充分体现课程标准新的理念及要求,充分利用教学资源,开发与利用数学校本课程,从而研究和解决实施新课程中遇到的教学中存在的实际问题,总结提升教学经验,优化课堂教学内容,改变教学方式,提高教师的研究能力和专业素质,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学生参与活动,形成探究式学习方法,让校本课程资源最大程度地发挥其优势,从而提高教育教学效率。

(整理)小学课题:小学校本课程的开发与管理研究方案.

(整理)小学课题:小学校本课程的开发与管理研究方案.

项目类别:教育综合研究编号:
山东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
申报、评审书
课题名称:小学校本课程的开发与管理研究
课题主持人:
所在单位:
申报日期:
山东省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
填报须知
1、按照《山东省教育科学研究重点课题管理暂行办法》规定,课题负责人须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或相应行政职务)。

课题负责人不具备高级专业技术职称(或相应行政职务),而且课题组中又无高级科研人员参加实际研究工作的,须由两名同行高级科研人员推荐。

2、课题负责人必须是该项目的实际主持者和指导者,并在项目研究中担负实质性的任务。

3、“十五”课题完成情况,分以下几种:A主持过山东省“十五”规划课题并已结题;B主持山东省“十五”规划课题但未结题;C参与山东省“十五”规划课题;D未参与山东省“十五”规划课题。

申报人只须在“九五课题完成情况”栏上填上序号“A、B、C、D”即可。

4、课题论证应充分。

5、研究计划和阶段成果应明确。

6、申请书须经课题负责人所在单位领导审核,签署明确意见,承担信誉保证并加盖公章后上报。

一、课题研究人员基本信息
推荐人意见
三、课题研究设计报告
四、评审意见。

校本课程的开展 课题研究阶段报告(中期报告)

校本课程的开展 课题研究阶段报告(中期报告)

校本课程课题研究阶段报告2020。

07我校在校本课程实施中,激发了教师的创造性,提高了教师课程意识,满足了学生走进生活、走进社会,实现了学校的课程创新。

学校有特色,学生有特长,已经成为当前基础教育改革的一个趋势。

一所学校是否具有核心竞争力,关键在于它是否具备鲜明的特色。

特色教育是学校发展的灵魂,是学校办学思想和教育成果对外展示交流的窗口。

我校在贯彻落实省、市相关文件精神的基础上,加强领导,精心组织,努力实践,不断总结和反思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过程中的经验和教训,使我校的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迈上了一个新台阶,收到一定的实效,突显了学校和地方特色。

现将本校的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情况总结如下:一、工作思路我校在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过程中,坚持以转变教育观念为前提,以落实校本课程设置为基础,以加强教育科研为后盾,以激发学生的兴趣为突破口,结合我校实际,确定校本课程的内容,制定计划,加强校本课程的开发、实施和领导,精心组织,保证质量,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确保校本课程的顺利开发与实施。

二、主要工作1、认真组织学习相关文件,提高认识我校根据上级关于开发和实施校本课程的要求,首先组织全体教师认真学习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

通过学习,认识校本课程开发与管理的依据;明确校本课程的涵义及其应具有的特点;知晓校本课程开发与管理的基本理念及意义。

进而提高认识,转变观念,为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奠定基础。

2、精心准备,成立校本课程开发小组我校认真研究,挑选精英、骨干人员,在原校本课程授课教师的基础上,又成立了校本课程开发小组,进一步将校本课程系统化、理论化。

3、结合学校及学生的实际,确立校本课程的内容,并制定《校本课程开发方案》。

依据党的教育方针,国家或地方的课程计划,通过对本校学生的需求进行科学的评估,充分利用当地、学校的课程资源开发多样性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它强调以学校为基地(本位)。

校本课程已成为国家课程计划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小学美术校本课程开发与实践的研究课题结题报告

小学美术校本课程开发与实践的研究课题结题报告

小学美术校本课程开发与实践的研究课题结题报告本课题的提出是为了适应当代基础教育课程结构的基本趋势,即以学生发展为本,重视学生个性化和综合素养教育。

根据《___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和《美术课程标准(实验稿)》,各地美术教研机构、研究人员和教师应积极开发地方美术课程资源,充分利用当地的各种资源,开展有特色的美术教学活动。

因此,我们提出了《农村小学美术校本课程开发与实践》的课题研究,以弥补农村学校不能完整按通用教材实施美术教学内容的不足。

本课题的理论依据在于校本课程开发的思想源于西方发达国家,已成为当今世界课程改革的一种潮流,也是未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种基本趋向。

特别是在东南亚国家,美术教育注重学生素质的培养,强调个性形成,把美术教育作为全面育人的重要组成部分。

因此,我们在校本课程开发中,应充分尊重学校师生的个性以及学校和社会环境的独特性和差异性,使之更好地成为国家、地方课程的补充,提高学校美育质量,提高学生的审美素质。

三、课题研究的实施方案。

本研究的实施方案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步骤:首先,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和学校实际情况,在美术综合探索领域开发适应新课标要求和学生发展需要的农村美术校本课程。

其次,拓展学生的艺术视野,创设良好的探究条件,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最后,在学校原有基础上突出校本的课程特色,使之更好地成为国家、地方课程的补充,提高学校美育质量,提高学生的审美素质。

四、课题研究的实施效果。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和实施,我们成功开发了适应新课标要求和学生发展需要的农村美术校本课程,为学生提供了生动有趣、丰富多彩的研究探索内容和信息。

同时,拓展了学生的艺术视野,创设了良好的探究条件,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在学校原有基础上突出校本的课程特色,使之更好地成为国家、地方课程的补充,提高了学校美育质量,提高了学生的审美素质。

随着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深入进行,校本课程也受到了许多学者和专家的关注和研究。

校本课程的开发和研究结题报告

校本课程的开发和研究结题报告

校本课程开发的有效性研究结题报告一、课题立项研究的基本情况1、课题名称:由常胜钦担任主持人的课题名称为《校本课程开发的有效性研究》。

我们于2013年12月上报课题申请、评审书,经巨野县教研室审批,于2014年3月26日正式立项。

2004年10月15日,省教研室委派南通市教学研究室、教科所(主任、所长)成达如等七人组成专家开题论证组到校现场开题,给予精心指导。

专家组成员有:如皋市教育局副局长金海清、如皋市教研室主任兼教科室主任姜健荣、南通市教研室教研员陈康衡、如皋市教研室教研员刘炜平、南通市教研室中学科科长陆子君、南通市教研室教研员陈林森等。

2、课题提出的原因和背景:我们开发和研究如皋地方文化校本教材,是基于以下思考:⑴、文化是民族的灵魂,是维系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精神纽带。

世界上每个成熟的民族都有属于自己的特有文化形态和文化个性,而这种特有的文化就成为民族亲和力和凝聚力的重要源泉。

渊源于中华五千年文明、植根于当代伟大实践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中华民族身份的象征,是最广泛团结全国人民乃至全球华人的旗帜,是激励各族人民建设伟大祖国、实现民族复兴的强大精神支柱。

具有3000多年历史的如皋地方文化史是中华民族文化不可或缺的一个组成部分,是代代世世的如皋人民的精神支柱之一,也是145万如皋人民身份的标志,是凝聚如皋人民同心同德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力量的一个源泉。

在当代中国人民的伟大奋斗中,要不断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创造力,造就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必须结合新的实践和时代发展要求,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把亿万人民紧紧吸引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伟大旗帜之下。

对如皋青少年进行地方文化史的教育,实际上是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大业、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培养新世纪合格公民的需要。

⑵、文化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增强综合国力的重要力量。

当今世界激烈的综合国力的竞争,不仅包括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等方面的竞争,也包括文化实力和民族精神的竞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校本课程开发的探索与实践研究课题研究报告一、课题研究的背景近些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对公民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怎样培养出具有知识综合能力、创新实践能力和具有社会责任感的新型人才成为了教育的主要问题。

单一国家统一的人才评价模式,已经脱离了本地教育的实际情况。

为了改变这种情况,国家适时推行了课程改革政策,正式确定了实行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三级课程管理模式,打破了国家课程大一统的局限性,真正赋予了学校、教师合理而充分的课程开发自主权,这对学校、教师既是机遇,同时更是挑战。

学校校本课程的设置可以真正的与当地社会与经济的具体情况相联系,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以及学生的兴趣和未来发展的需要进行开设和安排。

积极的、有创造性的根据设定的校本课程目标研究制定出校本课程教材的开发方案,并利用学校能提供的一切有力条件真正的开展校本课程,这是落实校本课程的重点与关键。

二、课题研究的目标、意义在课程建设中,应凸现人文精神,以人为本,研究方式与过程要弘扬学生的主体精神,唤醒自主意识,改变被动接受,鼓励主动探索。

因此,我们的视角主要着眼于构建一种能充分体现以学生为本,给学生以充分的民主与自主性的课程及其生成模式。

其本质是现代教育中课程与研究主体(学生),课程与教师,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关系的重构,是教学课堂、师、生教学生活、教与学的方式、学生研究要素及研究能力的重构。

既然我们承认学生是研究的主体,我们的课程开发与建设就不能目中无人(学生),必须从学生的需求与特点出发。

当今的中小学生由于处在社会变革时期,知识经济的发展,息技术的兴起,多元文化的传播,使他们思想活跃,观念开放,充满自,自我意识、主体意识呈现出迅速觉醒的状态,自我概念水平较高。

反映在研究上,他们希望学得主动,学得生动,尤其崇尚民主,渴望自主,他们追求新的现代化的知识与技能,具有强烈的探究欲望,追求能在研究中扬己所长,用己所长。

要给学生提供广阔的空间,给他们更大的可选择性和自主性。

校本课程开发既是一个理论问题,又是一个实践问题。

开展小学校本课程开发的案例研究的实践意义可以概括为:其一,有助于深化多元智能个性化教育研究。

尊重他们的差异性特点和满足个性化需求对于学生的持续性发展十分重要。

这是“以人为本”的主体性教育哲学的时代呼唤。

其二,有助于加大教师专业发展研究的力度。

校本课程开发使教师成为课程开发的主体,付与教师课程开发的权力和责任,为教师的课程认识和专业素养进步搭建了新型的平台。

其三,有助于强化学校办学特色。

校本课程开发以学校教育为指导,可以有力地促进学校教育哲学的理性发展和办学特色的形成。

“如果说学生的个性发展是校本课程开发的终极追求,教师专业成长是校本课程开发的必然结果,那么学校特色的形成就是校本课程开发的自然追求和结果”。

三、课题研究理论依据1.施瓦布的“实践与折中模式”课程理论夫·施瓦布是美国20世纪50年代著名的课程论专家、生物学家。

他强调课程开发的终极目标是“实践兴趣”,强调课程开发的主体是教师与学生。

这一理论首先明确界定了教师的角色是课程的设计者与开发者;其次强调学生要根据自己的喜好来选择课程;最后强调教师与学生的相互作用,并主张在这过程中教师和学生要尽大概的发挥彼此的无限潜力,强调经由过程集体的“课程审议”体式格局来解决课程开发中的问题。

这体现了校本课程开发的基本精神,也为课程开发中困境的破解供给思绪。

2.斯滕豪斯的“过程模式”课程理论斯滕豪斯的“过程模式”课程理论蕴含着教师作为校本课程开发主体之一的观念,提出“教师即研究者”。

这一理论强调行动研究的研究办法和反思性的探索体式格局,这些为校本课程开发奠定了思想基础。

3.劳顿和斯基尔贝克的“情境模式”思想劳顿的“宏观情境分析理论”,是从整个社会文化出发,认为学校的课程是传承社会文化的主要载体,应从公共基础文化中选择课程内容,使其反映社会中的文化内容。

斯基尔贝克的“微观情境分析模式理论”,主张依据各个学校自身的实际条件,在对本学校进行全面考量评估的基础上研制课程。

“情景模式”思想从社会文化分析着手,依据现实灵活调整,具有较强的适应性,它的“文化性”、“适应性”特点为基于核心素养的校本课程开发提供了很好的思路。

4.多尔的后现代课程观多尔的后现代课程观重视多元文化课程,认为课程应是开放的、动态循环的。

多尔反对课程的预设性,也反对由课程专家来决定课程,他认为,课程应依据学校本身的文化与学生所具有的文化之间相互融合后,通过校长、教师、学生、家长、专家、社区人员等多方主体在尊重多元性差异性的基础上,通过相互的沟通、交流、辩论来建构、生成课程的过程。

这些都为校本课程的开发及资源的利用提供了有力的理论基础。

四、课题研究的目标(一)总结出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的基本方法和途径。

通过“小学校本课程开发的的探索与实践”科研活动,逐步提高我校教师开发教育资源能力,在开发整理我校校本课程教材过程中,在组织实施校本课程活动中,总结出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的基本方法和途径,为进步深化我校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工作莫定基础。

(二)获得更多书本以外知识,进步动手实践能力。

经由过程“小黉舍本课程开发的探索与实践研究”,使我校学生获得更多书本以外知识,进步动手实践能力,在参与黉舍、社会活动中,达到更多了解家乡和了解社会的目标。

使我校教师树立起新的课程观,转变教师教学认识。

(三)通过本课题研究,使我校教师树立起新的课程观,转变教师教学意识。

做到四个转变:一是由存眷低头教“书”,转变为存眷开发并实施身边的教育资源,晓得教育资源时时有处处有;二是由存眷设计一节课,转变为存眷设计整个研究活动;三是由存眷一节课的价值,转变为存眷整个课程的价值;四是由存眷课堂教学,转变为存眷课上课下、校内校外有机团体活动,改变课堂40分钟教学的单一性。

五、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1.综合黉舍所在地延安市的地区特色,结合本地资源,探索小黉舍本课程开发途径和策略。

2.校本课程开发的研究——资源开发与教材编写。

3.校本课程实施的策略研究——组织与活动模式。

本课题着重研究如何把校本课程与学科教学有机结合起来,利用校本课程的内容、任务,激发他们的研究热情,从而使学生们都能学有所长,每个人都有用武之地。

六、课题研究的方法本课题在研究实验中主要采取以下方法:1.个案分析法分析本校校本课程开发中呈现的问题。

2.文献研究法研究国内目前有关校本课程开发的文献资料,在对文献资料深入研究、分析的基础上开展实践研究。

3.经验总结法在校本课程开发与实践过程中,对成功的做法,效果佳的案例及时加以提炼总结,由实践提升至理论,以进一步指导课程开发与实践。

4.调查法对本校的师生进行问卷调查,分析校本课程存在的问题,对老师、学生进行访谈,探索校本课程的开发的途径和方法。

七、研究过程设计(一)前期准备阶段(2019年4月-2019年7月)1.成立课题组,学校成立了以校长挂帅,教研组长为龙头,所任教学科教师为主体的课题研究体。

课题组行政组长侯贤,主持人教科室主任袁萍,负责课题的规划设计。

2.做好课题的申报及论证工作,课题研究方案的制定工作。

3.组织课题开题,进行课题人员培训会。

袁萍组织进行专题讲座,让广大教师明确研究目标、研究思路及步骤,提高研究水平。

4.探讨校本课程的开发途径,初步形成课程的建构模式。

(二)具体研究阶段(2019年8月-2020年2月)该阶段展开以下工作:1.实验校本课程开发的科学性、可行性,修改、完善校本教材。

2.探索校本课程开发的有效途径、教学策略。

3.探索校本课程的教学管理。

(三)总结研究成果阶段(2020年2月-2020年3月)总结整理资料,提炼成果,撰写结题报告,准备结题。

八、研究成果与推广运用经过系统的研究和实践,课题研究取得丰富的功效。

开发了一系列校本教材和校本课程等,在黉舍进行推广试行使用。

(一)校本课程的开发,为学生个性化发展搭建了舞台;陶冶了学生的情操,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二)改变了学生的研究体式格局,为学生供给了研究过程中的办法选择和内容选择,体现了教育内容的多元性和选择性;(三)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发展,弘扬了学生的个性,形成了学校的特色;教师在校本课程开发中与新课程共同成长。

在研究和实践的过程中,逐渐意识到学生是研究的主体,我们开发的一系列课程深受孩子们的喜欢,课程已成为师生共同成长的鲜活载体。

(四)开发了一系列校本教材。

先后开发了晨诵系列校本教材——一至六年级古诗词、国学经典诵读读本《晨诵》《安全教育读本》《走进延安》红色教育读本;《文明礼仪》读本;《诚教育实践研究》课题成型;《厚德银行实施方案》《宝园小镇实施方案》;《厚情悦读》绘本教材、《口才》《爱书法》等走班选课厚艺特色校本教材……(五)开发了一系列校本课程。

1.传统文化课程。

以“传统教育”为抓手,依靠《晨诵》校本教材进行课堂教学;展开古诗词竞赛、汉字听写大赛、典范朗读竞赛、诗画绘本创作等形式进行文化知识教育;依靠传统节日展开捏面花、包粽子、做月饼等活动,培养学生地区生活的劳动技能。

2.红色教育类课程。

充分利用延安得天独厚的地域文化,研究开发了《走进延安》地方校本教材,将宝塔山景区设立为红色教育基地,利用节假日,组织小小讲解员走出校园、走进景区,为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讲述延安故事。

3.厚德教育拓展实践课程。

黉舍建立“厚德银行”,开设“厚德超市”,发行“厚德币”,调动学生争做“厚德少年”、争当“厚德富翁”;铺设“厚德通道”,使学生“走老实,明规矩,讲文明”;打造“宝园小镇”体验课程,建立交警队、消防队、食药所、书店等11个部门,实现黉舍与社会的接轨;4.厚艺特色课程——“走班选课”学校根据学生个人特长与爱好,开设足球、民歌、书法、古筝、腰鼓、剪纸、陕北说书等32门课程。

打破年级界限实行学生根据自己兴趣选课,老师根据自己特长走班的方式,利用每星期三下午进行课堂活动,要求教师每堂课做好记录,逐步完善一套可操作的实用的教材,现已整理好的校本教材有《爱书法》、《厚情悦读》绘本教材、《口才》等。

特色课程的开展使孩子的兴趣得以培养、形体得以训练、习惯得以改变、气质得以提升,推动了学校体育和艺术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形成了“班班有特色,人人有特长”的艺教教育格局。

5.主题教育课程。

经由过程爱国教育、感恩教育、养成教育、诚教育、文明礼仪、班队会、国旗下演讲、平安教育等系列主题教育活动,努力培育有幻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德、智、体、美周全发展的社会主义交班人。

开发的代表教材有《文明礼仪读本》《小学生诚教育实践研究》课题等(六)撰写出多篇高质量论文。

(七)总结出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的基本办法和途径。

1、校本课程要满足学生本性发展的需要。

在考虑个人特长、兴趣和爱好的情况下,保证学生本性的周全发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