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鉴赏咏史怀古类
咏史怀古诗鉴赏
感伤兴衰, 借古讽今
<二>怀古伤今
古代诗人的主流是寒士,济天下拯救黎民的念头使他们把目光更多关注在国家政治、社会生活上。 他们常借写古迹、古事来表达对现实的关切、热情、不满,希望能引起世人的警戒。尽管触点在 古,但实际上表现了对现实的强烈关注。这类诗又可以分为以下几种情况:
1、昔盛今衰型
感慨国运衰微,感慨盛衰无常,感叹昔盛今衰、物是人非,喟叹古今朝代兴亡变化。 乌衣巷 刘禹锡
这首诗作变换视角,讥讽周瑜成功的侥幸。诗的开头二句,借物起兴,慨叹前朝人物事迹 ,后二句议论:赤壁大战,周瑜火攻,倘无东风,东吴早灭,二乔将被虏去,历史就要改观 。诗的构思极为精巧,议论新颖独特 ,发人所未发,一反众口一辞的论调而又不悖情理, 使人耳目一新。
总结:咏史怀古诗常见的主题情感:
• 对古人:仰慕先贤之敬意,先贤失意之痛惜 • 对自己:(积极或消极):建功立业之渴望,壮志未酬之怅惘,怀才不遇之感伤, • 对国家对时代:(忧国伤时)昔盛今衰之感慨,国运衰微之担忧,骄奢淫逸之抨击,人民疾
2、同病相怜型(类比)
自己和古人的遭遇相同,与古代人物同病相怜,拿古人与自己类比,借对古人的不幸遭遇的 同情,感慨身世,表现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的苦闷,悲叹年华消逝,壮志难酬。抒发建功立 业的渴望。
小结一:怀人伤己寄寓作者情感
• 仰慕先贤之敬意 • 先贤失意之痛惜 • 壮志未酬之怅惘 • 怀才不遇之感伤 • 建功立业之渴望
4、折腰:折腰”意为躬身拜揖,后来喻指屈身事人,而诗人常反其义用之。 5、化碧:人们常用“化碧”形容刚直中正的人为正义事业而蒙冤受屈。 6、五柳: “五柳” 隐者的代称。 7、东篱:多用“东篱”表现辞官归隐后的田园生活或娴雅的情致。
8.《后庭》遗曲:指陈后主所作《玉树后庭遗曲》,后人都视为亡国之音。
高考语文专题复习 咏史怀古诗鉴赏
咏史怀古诗鉴赏一、怀古诗一般是怀念古代的人物和事迹。
咏史怀古诗往往将史实与现实扭结到一起,或感慨个人遭遇,或抨击社会现实。
如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也有的咏史怀古诗只是对历史作冷静的理性思考与评价,或仅是客观的叙述,诗人自身的遭遇不在其中,诗人的感慨只是画外之音而已。
如刘禹锡的《乌衣巷》,今昔对比,表达了诗人的历史沧桑之感。
二、鉴赏要点:1、要弄清史实、典故2、要体会意图、感情3、要品味技巧手法怀古诗中诗人以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陈迹为题材,借登高望远、咏叹史实、怀念古迹来达到感慨兴衰、寄托哀思、借古讽今等目的。
这类诗常用的手法有对比、巧用典故、融情于景等方法。
(一要弄清史实。
对作品所涉及的史实和人物一定要有所了解,这就要求我们要积累一定的历史知识。
如下面这首词: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辛弃疾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
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
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要鉴赏这首词,我们必须弄懂这几个问题:一是首句“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有何言外之意?作者翘首遥望江北金兵占领区,大有风景不殊、山河改异之感。
其弦外之音是中原已非我所有了!于是站在北固楼上,词人不禁兴起了千古兴亡之感,自然引出下文。
二是下片前半部分,作者极力称赞孙权有何用意?作者在这里是极力赞颂孙权的年少有为,突出他的盖世武功,其原因是孙权“坐断东南”,形势与南宋极相似,显然作者热情赞颂孙权的不畏强敌,坚决抵抗,并战而胜之,正是为了反衬当朝文武之辈的庸碌无能,懦怯苟安。
三是末句用了什么典故,作者在这里想表达什么意思?末二句用了两个典故。
其一是曹操煮酒论英雄,但在这里,作者进行了改造,将孙权作为三国时代第一流叱咤风云的英雄来赞扬,而让曹刘当配角,其实是借凭吊千古英雄之名,慨叹当今南宋无大智大勇之人执掌乾坤。
其二是曹操一褒一贬的典故,据《三国演义》说,曹操与孙权第一次对垒,见孙权之威严仪表,就喟叹道:“生子当如孙仲谋,刘景升儿子若豚犬耳”,作者在这里引用了前半句,借曹操之口,讽刺当朝主和的那些大臣们都是刘景升儿子一类的猪狗。
2013届高考古代诗歌鉴赏 一、咏史怀古类
2、有人说诗人在凭吊古迹时流露出浓重的对时事的感伤情 绪,你是否同意这种说法?为什么?
1、这是一首凭吊六朝古迹的诗。诗人为什么说“台 城柳”“无情”。
• 因为六朝的繁华已如梦远逝,而台城柳依 然逢春即枝繁叶茂,不管人世沧桑、人间 兴亡,总是以它的欣欣向荣,以它的繁荣 茂盛和台城的荒凉破败,以它的终古如斯 和六朝繁华如梦转瞬即逝作鲜明对比,因 此诗人说它“无情”。
一、咏史怀古类
历览古今通得失,观景知人论兴衰
题材特征
• 咏史怀古诗:是以历史事件、历史人物、 历史陈迹等为题材,通过登高望远咏叹史 实、描写古迹来抒发诗人的兴衰之感,以 寄托哀思、借古讽今。
形式标志
• 一、标题中有“咏史”“怀古”“登某古迹有 怀”“古人名+咏”等,如李商隐的《咏史》、苏 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张养浩的《山坡羊 潼关怀古》、刘禹锡的《石头城》《乌衣巷》、 陈子昂的《燕昭王》《登幽州台歌》、杜甫的 《咏怀古迹》《蜀相》《八阵图》等。 • 二、内容为历史人物或历史事件。如骆宾王的 《于易水送人》、李商隐的《马嵬》、杜牧的 《过华清宫绝句》等。
2、有人说诗人在凭吊古迹时流露出浓重的对时事的 感伤情绪,你是否同意这种说法?为什么?
• 同意。因为诗人身处晚唐,此时的唐王朝 全面走向衰落,昔日的繁华已荡然无存, 如梦一场,取而代之的是兵荒马乱、民不 聊生。诗人凭吊台城古迹,回顾六朝旧事, 今之视昔如来者视今,六朝的先盛后衰使 诗人联想到唐王朝,怀古伤今。
内容
• 咏史怀古,往往是诗人借怀古伤今或叹个 人命运的坎坷,所涉及的多是在历史上有 一定影响的人物、事件、古迹等。历史人 物如屈原、吴王、贾谊、王昭君、曹植、 诸葛亮、隋炀帝、唐明皇、杨贵妃、李煜 等,历史事件如马嵬事件、隋灭、项羽自 刎、安史之乱等,历史古迹如废都荒台、 离宫旧苑、骊山、赤壁、新亭、隋堤、湘 妃祠、乌江亭、陈琳墓、李白坟等,作者 借古自比,或感叹历史,或影射当今。
刘禹锡咏史怀古诗(词)鉴赏
为什么要写这些人与事?
从西晋灭吴角度:警告重新抬头的割 据势力,不要违背历史潮流。
从东吴覆灭角度:提醒骄奢腐败的唐 王朝要吸取教训。“兴废由人事,山 川空地形”(刘禹锡《金陵怀古》)
用什么手法来表现主旨? 借古讽今 寓情于景
刘禹锡咏史怀古诗拓展阅读 《乌衣巷》刘禹锡
朱雀桥边野草花, 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怀人伤己 分
类
怀古伤今
怀 人 伤 己
对比失落型
古人能一展抱负,建功立业,得遂心愿,自己 却因为某种原因被朝廷冷落或不能才尽其用,从 而有了郁郁寡欢乃至消极遁世之心。
同病相怜型
自己和古人的遭遇相同,追思古人更体现 自己的不得意,感慨身世,关照自我,抒发 自己渴望建功立业或怀才不遇的感伤。
注意:抓住历史人物或事件和诗人自
湘妃祠、乌江亭、陈琳墓、李白坟 • D.特定的历史朝代:六朝、吴国、隋代、
安史之乱、南唐后蜀等。
• 骊山风景秀丽,相传周幽王在此建骊宫,秦始皇 时改为“骊山汤”,汉武帝时扩建为离宫,唐太 宗营建宫殿取名“汤泉宫”,唐玄宗再次扩建取 名华清宫,因以温泉为特征,又称华清池。
• 新亭对泣:过江诸人,每至美日,辄相邀新亭, 藉卉(同“借”凭借、依靠;卉,花草的总称) 饮宴。周侯中坐而叹曰:“风景不殊,正自有山 河之异!”皆相视流泪。唯王丞相愀然变色曰: “当共戮力王室,克复神州,何至作楚囚相对!”
乌衣巷:东晋高门大族的居住区。 朱雀桥:横跨南京秦淮河上,是由市中 心通往乌衣巷的必经之路。鼎盛时代的 朱雀桥上衣冠往来车水马龙繁华一时。 王谢:东晋的开国元勋王导、谢安。
对世事沧桑、盛衰变化的慨叹。
《蜀先主庙》 刘禹锡 刘禹锡咏史怀
刘备
咏史怀古类诗歌的鉴赏
咏史怀古类诗歌的鉴赏导读:咏史怀古类诗歌的鉴赏1咏史诗、怀古诗和代表诗人1、咏史诗:是翻阅古书,捡点旧说,针对具体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陈述自己独到的见地而创作的诗歌。
——长于议论精辟。
2、怀古诗:是指因登临古地游览、凭吊古迹,追念往事,触景生情,抒发感慨而创作的诗。
——长于情景交融。
3、咏史怀古诗:是诗人在阅读史书或游览古迹时,有感于历史人物的功过或历史事件的成败、以往朝代的兴衰发表评论,以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陈迹为题材,借登高望远、咏叹史实、怀念古迹引发出对时局或自己身世的共鸣,达到感慨兴衰、寄托哀思、托古讽今等目的。
我们合称为咏史怀古诗词。
4、代表作家:魏晋时期的左思,唐代刘禹锡、杜牧、李商隐等,两宋的王安石、苏轼、李清照、陈与义、张元幹、张孝祥、陆游和辛弃疾等人都写了一些震撼人心的诗作,是卓有成就的咏史大家。
2鉴赏咏史诗三步曲1、鉴赏步骤:弄清史实→体悟感情→分析技巧即怀什么古→作者怀古的态度情感→怎么怀古【鉴赏思路】(1)所描写的古人、往事是怎样的(弄清史实、典故)(2)为什么要写这个古人这段往事 ?其中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态度和观点(体悟意图、领悟感情)(3)这种态度运用什么方法表达 (分析技巧手法)【答题方法】寻找连接点; 归类,探求主旨凡是课本、读本及其注释、练习中所出现过的历史人物和事件、典故都应牢牢加以掌握,切不可等闲视之。
对于唐宋著名诗人的大体经历,也要略知一二,这样,在不懂得诗人创作该篇时的背景之情况下,也能做个大体的猜测,不至于两眼抹黑。
这是最基本的。
2、赏析范例: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登金陵凤凰台李白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注】①一水:亦作“二水”。
(1)分别概括这首诗颔联和颈联的.内容,并说说其中寄寓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慨。
(4分)(2)“总为浮云能蔽日”一句用了何种修辞手法?尾联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6分)【解题步骤】1.了解诗人笔下的古人、古事、古迹是怎样的? (作者"怀"什么"古")2.把握诗人态度,归结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2024届高考专题复习:诗歌鉴赏之咏史怀古诗
• 《过华清宫绝句三首》是唐代文学家杜牧的组诗作品。这三首诗借古讽今,选取了唐玄宗不惜劳民伤财为杨贵妃 供应荔枝、唐玄宗轻信谎言而长期醉生梦死、安禄山为唐玄宗和杨贵妃作胡旋舞等典型事件、场景,加以艺术概 括,既巧妙地总结了历史,又深刻地讽喻了现实,表达了诗人对最高统治者的穷奢极欲、荒淫误国的无比愤慨之 情。全诗含蓄委婉,寓意精神,意味悠长。
西
塞
山
刘 禹
怀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锡古
背景
1、唐宪宗时期,唐王朝取得了几次平定藩镇割据 战争的胜利,国家又出现了比较统一的局面。但 这种景象只是昙花一现,821-822年河北三镇又恢 复了割据局面。总的来看,诗人所处的时代是一 个朝廷昏暗、权贵荒淫、宦官专权、藩镇割据、 危机四伏的时代。 2、长庆四年(八二四年)刘禹锡由夔州刺史调任 和州刺史,沿江东下,途经西塞山,抚今追昔, 感慨万千,写下这首动人心魄的诗篇。
翻译
靡靡之音《玉树后庭花》,和陈王朝的国运一同告终;景阳 宫中隋兵聚会,边塞的瞭望楼已然空空。
墓地上远远近近的松树楸树,掩蔽着历代无数官吏的坟冢; 高高矮矮的绿色庄稼,长满了六朝残败的宫廷。
石燕展翅拂动着云霓,一会儿阴雨,一会儿天晴;江豚在大江 中推波逐浪,夜深深又刮起一阵冷风。
历代的帝王一去不复返了,豪华的帝王生活也无踪无影;惟有 那些环绕在四周的青山,仍然和当年的景物相同。
小结
这首诗用对比的手法,借西晋灭吴的 历史事件,抒发了对唐统一的渴望之情;
“山形依旧”“故垒萧萧”两句借古 伤今,写山河依旧,人事不同,表达了作 者对历史兴亡的伤感之情;
同时也借古讽今,劝谏统治者,兴废 由人事,山川空地形,要吸收六朝灭亡的 经验和教训,避免重蹈覆辙。
练习2
高考诗歌分类鉴赏练习:咏史怀古类
高考诗歌分类鉴赏练习:咏史怀古类【2016年高考江苏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文后各题。
八声甘州辛弃疾夜读《李广传》,不能寐。
因念晁楚老、杨民瞻①约同居山间,戏用李广事,赋以寄之。
故将军饮罢夜归来,长亭解雕鞍。
恨灞陵醉尉,匆匆未识,桃李无言。
射虎山横一骑,裂石响惊弦。
落魄封侯事,岁晚田园。
谁向桑麻杜曲,要短衣匹马,移住南山?看风流慷慨,谈笑过残年②。
汉开边、功名万里,甚当时、健者也曾闲。
纱窗外、斜风细雨,一阵轻寒。
【注】①晁楚老、杨民瞻:辛弃疾的友人。
②杜甫《曲江三章》其三:“自断此生休问天,杜曲幸有桑麻田,故将移住南山边。
短衣匹马随李广,看射猛虎终残年。
”此处化用杜诗。
1.本词上阕选取了李广的哪些事迹?这样选材有什么表达效果?第一问:霸陵受辱亭尉,射虎中石,功高难封侯。
第二问:通过对这些事迹的提炼铺陈,营造了英雄晚景落魄的氛围,暗寓了作者有相似的境遇。
2.下阕寄寓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情感?请简要分析。
化用杜诗,回应朋友邀约同居山间的盛情,赞赏朋友的高风;借李广自比,表达了对南宋当局的不满;结句融情于景,抒写了壮志难酬的悲凉。
【解析】“桑麻杜曲”指的是杜甫《曲江三章》第三首的“自断此生休问天,杜曲幸有桑麻田,故将移住南山边。
短衣匹马随李广,看射猛虎终残年”诗句。
作者在诗题后的小序中说“晁楚老、杨民瞻约同居山间”,这就是以杜甫思慕李广之心,隐喻晁、杨亲爱自己之意,盛赞晁、杨不以穷达异交的高风,与开头所写霸陵呵夜事形成鲜明的对照。
其中“看风流慷慨,谈笑过残年”一语,上应“落魄封侯事,岁晚田园”句,表现了作者宠辱不惊、无所悔恨的坚强自信。
“汉开边、功名万里,甚当时、健者也曾闲”一句,借汉言宋,感慨极深沉,讽刺极强烈。
一、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问题。
公安县怀古①杜甫野旷吕蒙营,江深刘备城。
寒天催日短,风浪与云平。
洒落君臣契,飞腾战伐名②。
维舟倚前浦,长啸一含情。
【注】①本诗作于大历三年深秋。
是年夏,吐蕃进犯灵武、邠州,京城震动。
咏史怀古类诗歌的鉴赏
咏史怀古类诗歌的鉴赏咏史怀古诗是一种以古代历史事件或古代人物为题材,或借古讽今,或寄寓个人怀才不遇的感伤,或表达昔盛今衰的兴替之感的诗歌形式。
这种诗歌通常由诗人以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陈迹为题材,借登高望远、咏叹史实、怀念古迹来达到感慨兴衰、寄托哀思、托古讽今等目的。
在鉴赏咏史怀古诗时,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 弄清史实:对于作品所涉及的史实和人物一定要有所了解,这就要求我们要积累一些历史知识。
在阅读一首诗时,一定要读好注解,这也是读懂材料的一把钥匙。
2. 体会意图:后代作家对尘封的往事发思古之幽情,一定有现实的原因或触发感慨的媒介。
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苏轼经过“赤壁”时,写下这首咏史怀古诗,表达他对古代英雄的敬仰和自己壮志难酬的感慨。
3. 领悟感情:诗人怀古咏古,大致有这样几种情况:一种是对历史作冷静的理性思考,诗人自己不置身其中;一种情况则是借题发挥、借古讽今;再一种则是感慨身世,寻求慰藉。
4. 分析写法:不同的写法有不同的妙处。
鉴赏示例:如杜甫的《咏怀古迹(其三)》:“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夜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这是杜甫经过昭君村时所作的咏史诗。
想到昭君生于名邦,殁于塞外,去国之怨,难以言表。
因此,主题落在“怨恨”二字,“一去”二字,是怨的开始,“独留”两字,是怨的终结。
作者既同情昭君,也感慨身世。
总之,鉴赏咏史怀古诗需要我们在了解历史背景的基础上,深入分析诗人的写作意图和表达方式,从而领略到诗歌的深刻内涵和美妙之处。
专题 古诗鉴赏经典6大题材(二)【咏史诗、送别诗、边塞诗】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鉴赏
2.本词抒发的情感喜忧参半,请结合全词具体分析。
答案:①上片喜:“壮岁喜功名,拥征鞍、雕裘绣帽”,是对意气风发、建功立 业的追忆;②上片忧:“萍梗落江湖,听楚语,厌蛮歌”,写出了漂泊江湖,流落 他乡的落魄;③下片喜:“苍颜白发,故里欣重到”,是重回故里的欣喜;④下 片忧:“长安道,一回来,须信一回老”,写出了物是人非的伤感。
蜀相 杜甫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繁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借古抒怀,表达自己渴望建功立业的心情 和壮志难酬之感。
山坡羊 潼关怀古 张养浩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 山河表里潼关路。 望西都,意踌躇。 伤心秦汉经行处, 宫阙万间都做了土。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1.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诗的首联简单交代了兵荒马乱的时代背景和诗 人年老多病的艰难境况。 B. 虽然日后仍有朋友的诗篇陪伴,但面对离别, 诗人还是感到心惊神伤。 C. 诗人请郑炼在襄阳寻访庞德公那样的高士,表 达了对先贤的仰慕之意。 D. 全诗情感表达含蓄蕴藉,格律谨严,比较典型 地体现了杜甫诗的风格。
B项,结合首联,可看出诗人不是为离别“心惊神伤”,而是想 到在此战乱时期,自己又年老多病,一别将再难相见,故此“心 惊神伤”。
2、 诗的颈联写到峨眉、岘首两座山,对 表达离情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①峨眉山位于蜀地,岘首山位于襄阳,二 者相距遥远; ②借景抒情,以两山相距之远代指自己与 朋友远离,不舍之情见于言外。
借古讽今,抨击社会现实或讽谏当朝 统治者,同情百姓。
石头城 刘禹锡
• 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 • 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
咏史怀古类诗歌的鉴赏
咏史怀古类诗歌的鉴赏一、咏史诗、怀古诗和代表诗人1、咏史诗:是翻阅古书,捡点旧说,针对具体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陈述自己独到的见地而创作的诗歌。
——长于议论精辟。
2、怀古诗:是指因登临古地游览、凭吊古迹,追念往事,触景生情,抒发感慨而创作的诗。
——长于情景交融。
3、咏史怀古诗:是诗人在阅读史书或游览古迹时,有感于历史人物的功过或历史事件的成败、以往朝代的兴衰发表评论,以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陈迹为题材,借登高望远、咏叹史实、怀念古迹引发出对时局或自己身世的共鸣,达到感慨兴衰、寄托哀思、托古讽今等目的。
我们合称为咏史怀古诗词。
4、代表作家:魏晋时期的左思,唐代刘禹锡、杜牧、李商隐等,两宋的王安石、苏轼、李清照、陈与义、张元幹、张孝祥、陆游和辛弃疾等人都写了一些震撼人心的诗作,是卓有成就的咏史大家。
二、鉴赏咏史诗三步曲1、鉴赏步骤:弄清史实→体悟感情→分析技巧即怀什么古→作者怀古的态度情感→怎么怀古【鉴赏思路】(1)所描写的古人、往事是怎样的(弄清史实、典故)(2)为什么要写这个古人这段往事?其中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态度和观点(体悟意图、领悟感情)(3)这种态度运用什么方法表达(分析技巧手法)【答题方法】寻找连接点; 归类,探求主旨凡是课本、读本及其注释、练习中所出现过的历史人物和事件、典故都应牢牢加以掌握,切不可等闲视之。
对于唐宋著名诗人的大体经历,也要略知一二,这样,在不懂得诗人创作该篇时的背景之情况下,也能做个大体的猜测,不至于两眼抹黑。
这是最基本的。
2、赏析范例: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登金陵凤凰台李白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注】①一水:亦作“二水”。
(1)分别概括这首诗颔联和颈联的内容,并说说其中寄寓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慨。
(4分)(2)“总为浮云能蔽日”一句用了何种修辞手法?尾联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6分)【解题步骤】1.了解诗人笔下的古人、古事、古迹是怎样的? (作者"怀"什么"古")2.把握诗人态度,归结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整理:咏史怀古诗的鉴赏
迁移训练
金陵怀古 许浑
玉树歌残王气终,景阳兵合戍楼空。 松楸远近千官冢,禾黍高低六代宫。 石燕拂云晴亦雨,江豚吹浪夜还风。 英雄一去豪华尽,惟有青山似洛中。
特征关键词:金陵,怀古,玉树,景阳 兵,千官冢,六代宫
主题: 这首诗通过描写陈亡之后金陵城一
片没落不堪的景象,抒写金陵繁华一去 不返、人间权势终归于尽的慨叹。
死得其所,对其表示敬意。 第三首《乌江亭》是从民心向背角度来 评价的,王安石认为民心和形势决定了 战争的胜负,历史的规律不可 违背。一针见血地指出人心向背是胜败 的关键,项羽败势难回,过江也无法东 山再起,不死也没用。
归纳三: 前两类诗歌,作者都身置
其中,抒发一己之感慨;此一种,作 者跳出来,站在历史的高度,独抒机 杼,表达自己对历史事实的独特观点, 启迪世人。这些诗作大多是作者在怀 古咏史的同时,融进了的自己切实的 生活感受和独特的生活体验,具有强
(1)诗人反思了六朝相继灭亡的历史 原因:奢侈豪华,荒淫误国。
(2)诗人借用《玉树后庭花》的典故, 用听觉形象来代替议论,无边野草凄凉 中,《玉树后庭花》的乐曲在空中回荡, 使人联想起当年翠袖曼舞的场面,让严 肃的历史教训化作可听可感的具体形象。
阅读下面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登金陵凤凰台(李白)
问:这三首诗咏的都是西楚霸王项羽, 但对项羽评价的角度并不一样
第一首《题乌江亭》是从兵家用兵的角 度来评价的,杜牧通过这首诗,表达了 对胜败得失、历史兴衰的看法,即胜败 乃兵家常事,只要忍辱负重、重整旗鼓, 定能东山再起。 第二首《夏日绝句》是从节操(气节) 的角度来评价的,李清照认为项羽是有 傲气,宁死不屈、铮铮铁骨的一条汉子,
2)了解作者的有关情况,做到知人然 后论诗。诗家怀古咏史,抓往的只是历 史的一些影子。如果是感慨个人的身世 一类的,感情成分较浓。此时,我们只 要知道一些作者的情况(在诗下注释中 一般会有),然后与诗歌所用典故比对, 就不难理解了。
咏史怀古类诗歌的鉴赏
咏史怀古类诗歌的鉴赏【概念解说】咏史怀古诗,是诗人在阅读史书或游览古迹时,有感于历史人物的功过或历史事件的成败、以往朝代的兴衰发表评论,以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陈迹为题材,借登高望远、咏叹史实、怀念古迹引发出对时局或自己身世的共鸣,达到感慨兴衰、寄托哀思、托古讽今等目的。
咏史诗,是翻阅古书,捡点旧说,针对具体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陈述自己独到的见地而创作的诗歌。
它往往长于议论精辟。
怀古诗,是指因登临古地游览、凭吊古迹,追念往事,触景生情,抒发感慨而创作的诗。
它往往长于情景交融。
一、形式标志标题中有古迹、古人名;或在古迹、古人前冠以“咏”;或在古迹、古人后加“怀古”、“咏怀”等。
如:《乌江亭》《乌衣巷》《石头城》《隋宫》《金陵怀古》《赤壁怀古》《咏怀古迹》二、咏史怀古诗常见情感【心理一】怀人(伤己)作者追念古人一般是古人的身世与际遇和作者有了某种相似性,触发点在古人,落脚点在自己。
具体又可以分为以下两种。
1、对比失落型:古人能一展抱负,建功立业,得遂心愿,而自己却因为某种原因被朝廷冷落或不能才尽其用(渴望建功立业,怀才不遇,报国无门,壮志难酬),从而有了郁郁寡欢乃至消极遁世之心。
在鉴赏这类诗词时还要抓住历史人物或事件和诗人自己身世之间的连接点,找出二者的共通之处,就能很好的理解作品的深刻寓意。
也可能写英雄人物赫赫功勋,希望出现这样的英雄豪杰力挽狂澜,救亡图存,改变时局。
追慕古贤(缅怀先贤)的成就,表达敬仰之情;情感表达自己渴望像古人那样建功立业的心情或功业无成的感慨,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周瑜在“小乔初嫁”时就立下了令“强虏灰飞烟灭”之大功,可谓少年得志,风流倜傥,而自己人到中年双鬓染霜,却功业无成,“早生华发”,与周瑜相比,简直不可同日而语。
强烈的对比生发出浓重的“人生如梦”的感慨,今世之无奈却只能在清风明月间买醉。
2、同病相怜型:自己和古人的遭遇相同(有才华、不得志,怀才不遇的原因或被诬陷、或无人引荐……),表现对所思之人的同情;同时感慨身世,关照自我,抒发自己渴望建功立业或怀才不遇的感伤。
咏史怀古诗鉴赏(千古兴亡多少事_叹人叹已叹人生) (1)分析
——咏史怀古诗鉴赏
怀古咏史诗概念
怀古咏史诗是诗人在阅读史书或浏 览古迹时,有感于历史人物或事件 的是非,以历史事件、人物、陈迹 为题材,借登高望远、咏叹史实、 怀念古迹引发出对时局或自已身世 的共鸣,或借古以喻今,或借古以 讽今,达到感慨兴衰、寄托哀思、 委婉劝谏等目的。
二、怀古伤今(伤世)
古代诗人的主流是寒士,济天下拯黎民的念头使他们更多关注在
国家政治、社会生活上。诗人们常借写古迹、古事来表达对现实 的关切、热情、不满、警戒。怀古尽管触点在古,但实际上表现 了对现实的强烈关注。借古讽今,别有寄托,曲意讽谏, 起忧 愤讽喻之劝(伤今/伤时) 劝诫今人不要一味贪图享乐、过度 奢侈、穷兵黩武,以免重蹈历史覆辙
“依旧烟笼十里堤”这种物是人非的对比关系且表述流畅连 贯即可,错别字、病句酌情扣分
苏台览古
旧苑荒台杨柳新, 菱歌清唱不胜春。 只今惟有西江月, 曾照吴王宫里人。
旧苑荒台杨柳新
兴废的无常,自在其中。后面紧接以杨柳 在春天又发新芽,年年如旧,岁岁常新,
写吴苑的残破、苏台的荒凉,而人事的变化、
以“新”与“旧”,不变的景物与变化的
苏台一首则着重写今日之荒凉,以暗示 昔日之繁华,以今古常新的自然景物来衬托
变幻无常的人事,见出今昔盛衰之感。
乌衣巷 刘禹锡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1) 这是作者最得意的怀古名篇之一。从全诗看, “野草花”“夕阳斜”反映的是一种怎样的景象?
从全诗看,“野草花”“夕阳斜”反映的 是一种荒凉、冷落、衰败的景象。
杜甫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夜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怀古咏史诗赏析全面实用
第一种类型(人):
怀人伤己
作者追念古人一般是由于古人的身世
与际遇和作者有了某种相似性,触 发点在古人,落脚点在自己。
怀人伤己寄寓作者情感:
• 1.对古人或历史表达缅怀之情,或追慕古贤、 渴望像古人那样建功立业。 • 2.面对古人功业的流逝,抒发时光不再,年 华已逝,功业无成的感慨。 • 3.仰慕凭吊古人,感慨身世,表现生不逢时, 怀才不遇的苦闷。
• 理性分析,独抒机杼,表达自己对历史 事实的独特观点,启迪世人。 • 杜牧《赤壁》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 这首诗作变换视角,讥讽周瑜成功的侥幸。诗的 开头二句,借物起兴,慨叹前朝人物事迹,后二 句议论:赤壁大战,周瑜火攻,倘无东风,东吴 早灭,二乔将被虏去,历史就要改观。诗的构思 极为精巧,议论新颖独特,发人所未发,一反众 口一辞的论调而又不悖情理,使人耳目一新。
例 2、
乌衣巷
刘禹锡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朱雀桥边野草花 ,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注释:
乌衣巷:东晋高门大族的居住区 诗人凭吊东晋时南京秦淮河上朱雀桥和南岸的乌衣巷, 朱雀桥 :六朝时金陵正南朱雀门外横跨秦淮河的大桥, 在今江苏省南京市江宁区。 昔日繁华鼎盛,而今野草丛生,荒凉残照。 王谢:王导、谢安,晋相,世家大族。 诗人怀古伤今,表达了对世事沧桑、盛衰无常的慨叹,
步骤一、弄清史实,疏通文意 (所咏的人、事、
景)
步骤二、找古人和诗人的连接点。 步骤三、体悟诗人寄托的思想感情 步骤四、分析技巧
常见手法:
1、用典化用典故(化用前人诗句 ),叙述历史 故事 2、对比(今昔对照) 3、借古讽今 4、借景抒情,情景交融(触景伤情、寓情于景、 以景作结) 5、直抒胸臆 6、即事议论 7虚实结合
歌鉴赏系列之怀古诗
歌鉴赏系列之“咏史怀古诗”概述◆课前学习【教学目标】1、归纳咏史怀古诗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2、掌握鉴赏咏史怀古诗的方法与技巧。
【知识链接】一、怀古咏史诗怀古咏史诗是诗人在阅读史书或游览古迹时,有感于历史人物或事件的是非,以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陈迹为题材,借登高望远、咏叹史实、怀念古迹引发出对时局或自己身世的共鸣,或借古以喻今,或借古以讽今,达到感慨兴衰、寄托哀思、托古讽今等目的。
这类诗由于多写古人往事,且多用典故,手法委婉,内容与思想大都比较沉重,感情基调一般都比较苍劲悲凉。
诗人们对历史的处理往往是“攻其一点,不及其余”,使诗作文短意长、含蓄蕴藉,令人回味再三。
欣赏这类诗歌,我们往往要了解的是作者写了怎样的古人、往事,诗人为什么要写这个古人、这段往事,他在诗中表现出什么态度,这种态度又是运用什么方法来表达的。
二、咏史怀古诗的历史源流:1.先秦两汉咏史怀古诗:咏史怀古诗的产生源远流长。
诗骚中已见一些关于咏史怀古的内容,但与真正的咏史怀古诗还有差别。
班固的《咏史》,被认为是中国诗歌史上第一首真正意义上的咏史诗。
此诗写的是汉文帝时期缇萦舍身救父的故事,在写法上,“隐括本传,不加藻饰”,以叙述本事为主,末二句是作者的议论,整首诗写得“质木无文”。
左思《咏史》八首,真正实现了“诗”与“史”的结合,使得史事的叙述和咏怀较好地结合在一起,使咏史诗体格一新。
2.唐代咏史怀古诗:1)初唐咏史怀古诗:以史为鉴,咏写故去朝代的兴亡,以告诫当世君主,成为初唐咏史怀古诗的一个重要主题。
此类诗作多隐括史事,兴寄的成分较少。
此外,借史来抒发建功立业的怀抱,也是初唐咏史诗的一大主题。
最具代表的是陈子昂《蓟丘览古》七首中的《燕昭王》和《登幽州台歌》。
2)盛唐咏史怀古诗:盛唐咏史怀古诗寄托了诗人们对功名的热望,表现他们积极进去的热切心态。
如王维《西施咏》《夷门歌》,李白《古风》其十、《登金陵凤凰台》即此类。
杜甫的咏史诗借咏史抒发自己对社会的感慨。
2023届高考语文复习:诗歌鉴赏题专练之咏史怀古诗(含答案)
诗歌鉴赏题专练之咏史怀古诗一、概念怀古咏史诗往往将史实与现实相结合,通过对历史事件的陈述、历史人物的议论、历史陈迹的描绘,讽刺当朝统治的黑暗,或抒发个人的沧桑之感,有怀古惜今、借古讽今、借古喻今、借古伤今的作用。
二、常识:常见标题标题中往往有咏史、怀古、登某古迹有怀、古迹、古人名等字眼常见意象前代的都城:咸阳、长安、金陵、姑苏、洛阳、汴京。
发生重大事件的地点:骊山、赤壁、新亭、隋堤、马嵬、华清宫、淮水。
历代帝王与名人的故居、陵墓、祠庙、乌衣巷、湘妃祠、乌江亭、陈琳墓、李白坟。
特定的历史朝代(时期):六朝、吴国、隋代、安史之乱、后蜀等。
其他:吴钩、《后庭花》常见情感针对历史人物或事件,发表自己的观点或看法。
缅怀前贤,表达敬仰或惋惜之情;类比古人,寄托伤感或哀思。
借论古之得失,托古讽今,忧国忧民常用技法借景抒情(寓情于景)。
对比手法,描写眼前衰败、荒凉的景象,与历史上的繁华兴盛形成鲜明的对比。
化用典故,借典故寄托自己的感伤或对国事的讽喻。
衬托,作者往往临古迹而抒怀,以悲景衬悲情语文特点或雄浑壮阔,或含蓄沉郁三、专题练习:(一)阅读古诗,完成小题。
夜泊牛渚怀古(唐)李白牛渚西江夜,青天无片云。
登舟望秋月,空忆谢将军。
余亦能高咏,斯人不可闻。
明朝挂帆席,枫叶落纷纷。
【注解】谢将军:东晋谢尚,今河南太康县人,官镇西将军,镇守牛渚时,秋夜泛舟赏月,适袁宏在运租船中诵己作《咏史》诗,音辞都很好,遂大加赞赏,邀其前来,谈到天明。
袁从此名声大振,后官至东阳太守。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这首诗是一首五言诗,也是一首怀古诗,不讲究对仗,信笔写来,妙笔天成。
写景疏朗有致,抒情含蓄不露。
B.首联直接点明“牛渚夜泊”之景,诗人文笔大气,将广阔的天空与浩瀚的西江融为一体,境界空阔、渺远。
C.颔联由“望”到“忆”,引发诗人由古及今的联想;“空”字指出不得志的处境,暗示诗人怀才不遇的惆怅。
D.颈联抒发不遇知音的感慨。
诗歌鉴赏八大类
(2)这两首诗在写景方面有何不同?结合作
品谈谈各自的妙处。(6分)
9
参考答案
(1)A征人思乡的主题相同,明月寄情 的手法相同。(2分)
(2)《夜》中“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 城外月如霜”,运用了比喻的手法, (1分)写出了烽火台前大漠如雪,降 城外月色如霜,营造了一个荒凉、严 寒、凄冷的环境,(1分)将边地生活 的孤苦展现出来,为下文表现征人思 乡设置了情境。(1分)
(2)运用衬托的手法,以春日之柳的繁 盛,反衬秋日之柳的凋零;以斜阳残 辉和秋蝉哀鸣来衬托柳的衰败凋零。
18
(4分)
四、怀古咏史诗
主旨
这类诗有的借古事、古人、古 迹等生发议论,托古讽今,抒发昔 盛今衰的伤感;有的顾影自怜,感 慨自身,抒发怀才不遇的感慨,表 达了自己追慕古贤,意欲建功立业 的理想。
22
五、赠友送别诗
主旨
这类诗多抒写离情别绪,抒发 别离的孤苦,表达对朋友亲人或爱 人的依恋,对人间种种美好情感的 珍惜。或互相勉励,表明心志。
23
常见的艺术手法 :
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借物抒情、想 象、烘托、比喻等
常见意象 :
阳关、长亭、劳歌、南浦、柳岸、流 水、杨柳、明月、夕阳、灞桥等
24
云阳馆与韩绅宿别 司空曙
常见意象 :
关山、明月、羌笛、长城、冰雪、羽 书、刁斗、瀚海、楼兰、单于等
8
牛刀小试
夜上受降城闻笛
从军北征
回乐峰前沙似雪, 天山雪后海风寒,
受降城外月如霜。 横笛遍吹《行路难》。
不知何处吹芦管, 碛里征人三十万,
一夜征人尽望乡。 一时回首月中看 。
碛:沙,石地、沙漠。
(1)这两首诗的内容方面有什么相同之处。 (2分)
咏史怀古诗-西塞山怀古全文赏析
《西塞山怀古》全文赏析咏史怀古诗余秋雨“中国传统文学中最大的抒情主题,不是爱,不是死,而是怀古之情、兴亡之叹。
”咏史怀古诗,主要是以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陈迹为题材,借登高望远、咏叹史实、怀念古迹,来表达感慨兴衰、寄托哀思、托古讽今等目的的诗歌。
怀古咏史类作品,严格地说,应该有“咏史”和“怀古” 两个小类。
“咏史”是翻阅古书,捡点旧说,针对特定的人和事,而陈述自己的独到见地。
以吟咏或评论历史故事、历史、人物为题材,借此抒发情怀、讽刺时事的诗歌。
——长于议论精辟。
“怀古”是指登临游览,触景生情,由于历史遗迹的诱发,而抒发感慨.由凭吊古迹而产生联想、想象,引起感慨而抒发情怀抱负的诗。
——长于情景交融。
由于这类诗歌都以古人、古事、古迹为描写对象,思想大都比较沉重,感情基调一般都比较苍劲悲凉,所以并称咏史怀古诗。
咏史怀古诗常触及诗人心灵的最深处,具有很高的鉴赏价值。
近年来高考也常涉及此类诗歌。
怀古诗的结构一般是临古地——思古人——忆其事——抒己志。
咏史怀古诗特点归纳A、形式标志:标题中有古迹、古人名,或在古迹、古人前冠以“咏”,或在古迹、古人后加“怀古”、“咏怀”等。
B、手法:用典、对比、反衬、烘托、借景抒情(寓情于景)、乐景写哀情、借古讽今等。
C、意象:江水、草、鸟、月、烟云/烟雨、楼台、金陵、六朝。
D、意境:深远、开阔、空茫、苍茫。
E、风格:慷慨悲壮、苍凉悲慨、深沉感慨。
F、艺术特征:1)“诗”与“史”的结合:文学性与历史性的统一;2)“咏史”与“言志”的结合:对现实政治的强烈关注;3)“古”与“今”的结合:多维的时空组合。
怀古诗的主旨怀古诗有的是咏古迹,有的是怀古人,有的是忆古事。
但是多或借古喻今,或借古讽今。
咏史怀古诗的主题归纳:1.怀人伤己:第一种是对比失落型、第二种是同病相怜型。
2.怀古伤今:第一类是古盛今衰型、第二类是物是人非型。
3.理性反思:作者跳出来,站在历史的高度,独抒机杼,表达自己对历史事实的独特观点,启迪世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诗歌鉴赏咏史怀古类
诗歌鉴赏咏史怀古类
在平日的学习、工作和生活里,大家最不陌生的就是诗歌了吧,诗歌是表现诗人思想感情的一种文学样式。
还在苦苦寻找优秀经典的诗歌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诗歌鉴赏咏史怀古类,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一、知人论诗,知世论诗
知人论诗,知世论诗的方法,古人很早就讲过,即了解诗人的思想性格和生平遭遇,了解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包括时代氛围和社会风俗)和创作目的,从而设身处地的揣摩诗人的心境,理解其思想内涵和艺术技巧,这样才能提高对诗歌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最近几年的高考诗歌鉴赏试题,都是一些大家的不太出名的作品。
因此,知人论诗,知世论诗就显得格外重要。
要理解诗作,就不能离开对诗人的品读,会历史的了解。
实际上,就是在读中国社会发展史,读中国文化发展史,读中华民族的人文精神。
二、品位诗歌意象,理解诗歌意境
意象是诗歌的基本单位,是意和象的复合体,是作者的主观心意和客观物象凝聚的表现,是作者精神和外在物质的统一,它是由情和景这两个因素组成的。
意象组合在一起形成一个整体就是意境。
通过这些意象的象征意义,意境的指向意义,就能深入的理解诗歌内容,才能体会到作者的情感与意图。
有些物象和特定的情意构成了固定的搭配,这些值得我们注意把握。
如明月就与思乡、思人相联系;松、菊、梅、竹与性格高洁相联系;折柳与古代的送行相固定。
三、体味诗眼,解读诗歌
古人云:“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
”这句诗一方面表明古人写作构思之辛苦,另一方面也表明古人写诗词很讲究练字。
因练一个好字、好句,是全句、全诗游龙飞动、生气盎然的,就是“诗眼”。
它可以是一个简练传神的字,也可以诗作体现主旨的精彩与句。
“看
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我们在鉴赏古典诗歌时,若能从诗眼入手,可更深入的理解诗歌的.思想感情和艺术手法。
注意:诗歌中的一些形容词、副词和动词往往就是诗眼。
找到诗眼,有助于正确把握诗歌意境。
四、把握特色,重点突破
从高考命题的角度看,高考鉴赏的古代使更多是写景、咏物、咏史的作品,因此我们在把握诗歌之前,还要掌握已写诗歌的反战以及分类的知识。
诗歌按照表达方式,可分为叙事诗、抒情诗、哲理诗;按格律分,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按语言字数,可分为四言、五言、六言、七言和杂言诗等;按内容,可分为山水田园诗、咏物诗、咏史诗、边塞诗、咏怀诗等;还可分为律诗和绝句。
古代律诗中的四联,古人归纳为起、承、转、阖。
从层次上分,往往可以分为两层,一层写景,一层抒情或议论(即卒章显志的写法)。
五、巧用术语,做出解答
有了以上四步作为基础,我们就可以从容沉静地顺利出题者题目设计的各种问题了。
命题者从什么角度来问,那么就从什么角度来回答。
最近几年的鉴赏题,无外乎就是从内容和手法两个角度来设问。
因此,在回答这些问题是最好用简洁的语言即术语来作答,答出关键点来。
高考阅卷,是按关键点给分的。
只要有关键词语,关键店,就可以获得分数。
所以答题的术语,我们必须要熟练掌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