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齐次变换

合集下载

工业机器人期末复习大纲

工业机器人期末复习大纲
第 3 页 共 12 页

确定控制系统总体方案,绘制框图。


第二章
勿 泄

重复定位精度:指机器人重复到达某一目标位置的差异程度。
4. 机器人机械结构由三大部分组成:机身、臂部(含手腕) 、手部。 5. 机身往往具有升降、回转及俯仰三个自由度。 6. 臂部设计的基本要求:手臂应该具有足够的承载能力和刚度;导向性要好; 重量和转动惯量要小;运动要平稳、定位精度要高。 7.工业机器人手部的特点:手部与手腕相连处可拆卸;手部是末端操作器;手部 的通用性比较差;手部是一个独立的部件。 8. 工业机器人吸附式手部结构一般有磁力吸附式和真空吸附式两种。 9.工业机器人行走机构主要有车轮式、步行式、履带式等形式。


机械系统:机器人的足、腿、手、臂、腰及关节等,它是机器人运动和完成某项 任务所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 驱动系统:用来有效地驱动执行机构的装置,通常采用液压、电气和气压,有直 接驱动和间接驱动二种方式。 控制系统: 是机器人的核心, 它负责对机器人的运动和各种动作控制及对环境的 识别。 感知系统:是机器人获取环境信息的工具,如视觉、听觉、嗅觉、触觉、力觉、 滑觉和接近觉传感器等,它们的功能相当于人的眼、耳、鼻、皮肤及筋骨。 现代工业机器人的控制器都是由计算机控制系统组成,控制方式主要有示教 再现、可编程控制、遥控和自主控制等多种方式。 5. 机器人系统的工作原理 机器人系统实际上是一个典型的机电一体化系统,其工作原理为:控制系统发出
工作空间: 表示机器人的工作范围,是机器人运动时手臂末端或手腕中心所能达 到的所有点的集合,也成为工作区域。 最大工作速度: 有的厂家指工业机器人主要自由度上最大的稳定速度,有的厂家 指手臂末端最大的合成速度,通常都会在技术参数中加以说明。 承载能力:指机器人在工作范围内的任何位姿上所能承受的最大质量。

矩阵分析引论--第一章 线性空间与线性变换-线性空间的概念、 基变换与坐标变换

矩阵分析引论--第一章 线性空间与线性变换-线性空间的概念、 基变换与坐标变换
二、线性空间的定义 1、数域
复数集的一个非空子集,含非零数,对和、差、 积、商(除数不为零)运算封闭.
• 性质:
必包含0与1; 有理数域是最小的数域.
目录 上页 下页 返回 结束
第一章第一二节 线性空间的概念、基变换与坐标变换
2、线性空间
定义1-1(线性空间) 设V是一非空集合,P是一数域,若
(1)在V上定义了一个二元运算(称为加法, a与b 的和记为a+b), 且 a , b V,有 a b V ;
(2)在P与V的元素之间还定义了一种运算(称为
数乘, k与a的数乘记为ka),
且 a V ,k P, 有 ka V ;
目录 上页 下页 返回 结束
第一章第一二节 线性空间的概念、基变换与坐标变换
(3)加法与数乘满足以下八条规则:
(ⅰ) a b b a; (ⅱ) (a b ) a (b );
第一章第一二节 线性空间的概念、基变换与坐标变换
第一节 线性空间的概念
一、线性代数回顾
★ n维向量:有序数组 ★ 线性运算:加法、数乘 ★ 运算律(八条) ★ 向量关系:线性相关、线性无关 ★ 向量空间 ★ 子空间 ★基
目录 上页 下页 返回 结束
第一章第一二节 线性空间的概念、基变换与坐标变换
(ⅲ) a 0 a;
(ⅳ) a (a ) 0;
(ⅴ) 1a a;
(ⅵ) k(la ) (kl)a;
(ⅶ) (k l)a ka la ;(ⅷ) k(a b ) ka kb .
则称集合V为数域P上的线性空间或向量空间.
目录 上页 下页 返回 结束
第一章第一二节 线性空间的概念、基变换与坐标变换
又若向量 b k1a1 k2a2 knan , 则b 也称为向量 a1,a2,,an 的线性组合,或称 b 可以由向量 a1,a2,,an 线性表示.

工业机器人技术与应用知到章节答案智慧树2023年西安工业大学

工业机器人技术与应用知到章节答案智慧树2023年西安工业大学

工业机器人技术与应用知到章节测试答案智慧树2023年最新西安工业大学第一章测试1.约瑟夫·英格伯格最早提出了工业机器人的概念,并且申请了专利。

参考答案:错2.被誉为“工业机器人之父”的约瑟夫·英格伯格最早提出了工业机器人概念。

()参考答案:错3.工业机器人的机械结构系统由基座、手臂、手腕、末端操作器 4 大件组成。

()参考答案:错4.示教盒属于机器人 - 环境交互系统。

()参考答案:错5.最早提出工业机器人概念,并申请了专利的是戴沃尔。

()参考答案:对6.我国于1972年开始研制自己的工业机器人。

()参考答案:对7.工业机器人的坐标形式有直角坐标型、圆柱坐标型、关节坐标型、球坐标型、和平面关节型。

()参考答案:对8.机械手是机器人()参考答案:对9.机器人是一种能自动控制、可重复编程、多功能,可以代替人完成特定任务的一种自动化机电装置。

()参考答案:对10.机器人按用途分类,分为搬运、焊接、装配、喷漆、检查等机器人。

()参考答案:对第二章测试1.齐次变换在机器人运动学和动力学分析中广为应用。

()参考答案:对2.以机器人关节建立坐标系,可用齐次变换来描述这些坐标系之间的相对位置和姿态方向。

()参考答案:对3.齐次坐标 [0 0 1 0]T表示的内容是Z方向。

()参考答案:对4.齐次坐标 [0 1 0 0]T表示的内容是Y方向。

()参考答案:对5.齐次坐标 [1 0 0 0]T表示的内容是X方向。

()参考答案:对6.机器人三原则是由阿西莫夫提出的。

()参考答案:对7.日本曾经赢得了“机器人王国”的美称。

()参考答案:对8.坐标系位姿的描述就是用位姿矩阵对坐标系原点位置和坐标系各坐标轴方向的描述。

()参考答案:对9.机器人的每一个连杆均可视为一个刚体, 若给定了刚体上某一点的位置和该刚体在空中的姿态, 则这个刚体在空间上是唯一确定的, 可用唯一一个位姿矩阵进行描述。

()参考答案:对10.已知R为旋转矩阵,b为平移向量,下列相应的齐次矩阵。

第一章 第讲 n元线性方程组求解

第一章 第讲 n元线性方程组求解

第四讲 n 元线性方程组求解上一讲我们介绍了当n 元一次线性方程组的系数矩阵A 可逆时,可求出方程组解1X A b -=,实际上这也是方程组的唯一解。

如果方程组系数矩阵A 不可逆或A 不是方阵时,该如何来讨论方程组的解?这一讲将通过矩阵的初等变换来研究n 元一次线性方程组(齐次、非齐次)在什么条件下有解、如何求解以及各种解的表达形式等.n 元一次线性方程组是指形如⎪⎪⎩⎪⎪⎨⎧=+++=+++=+++mn mn m m n n n n b x a x a x a b x a x a x a b x a x a x a ΛΛΛΛΛΛΛΛΛΛΛΛΛΛΛ22112222212111212111 ... ...(4.1)令111212122212n n m m mn a a a a a a A a a a ⎛⎫⎪ ⎪= ⎪⎪⎝⎭L L L L L L L,12n x x X x ⎛⎫ ⎪ ⎪= ⎪ ⎪⎝⎭M ,12m b b b b ⎛⎫ ⎪ ⎪= ⎪ ⎪⎝⎭M则方程组的矩阵方程形式AX b =.其中:A 称为方程组(4.1)的系数矩阵,°()A A b =称为方程组(4.1)的增广矩阵。

当b O ≠时,称(4.1)式为一元线性非齐次线性方程组;当b O =时,称 (4.2 ) 式为一元线性齐次线性方程组,其矩阵形式AX O =.111122121122221122000n n n nm m mn n a x a x a x a x a x a x a x a x a x +++=⎧⎪+++=⎪⎨⎪⎪+++=⎩L L L L L L L L L L L L L L L ... ...(4.2) 显然X O =是(4.2)式的当然解。

所以说,齐次线性方程组的解只有两种情况:唯一解(零解)和无穷多解(非零解)。

把非齐次线性方程组(4.1)式的每个方程右边的常数项都换成0,所得到的齐次线性方程组称为原方程组的导出齐次线性方程组,简称导出组。

矩阵的相似变换(第一章)

矩阵的相似变换(第一章)
9,A为n阶方阵,Λ为n阶对角阵,A∽Λ,则A可对角化
10,A可相似对角化的充要条件为A有n个线性无关的特征向量。
11,如果n阶方阵A有那个不同的特征向量,则A可相似对角化。或ri重特征值有ri个不同的特征向量则A可相似对角化。
Jordan
1,Jordan块:Ji=
2,Jordan阵:J=
3,A的Jordan标准形,设 ,则A与一个Jordan标准形J相似即存在P ,有P-1AP=J。这个J除了Jordan块的排列次序外由A唯一确定,称J为A的Jordan标准形。
(3)A为正规阵,λ是A的特征值,x是对应特征向量,则 为AH的特征值,对应特征向量为xH。
(4)A为正规阵,不同的特征值对应的特征向量正交。
6,Hermite正定矩阵、半正定矩阵:
设A 是Hermite矩阵,若任意0≠x n都有xHAx>0(或xHAx≥0),则称A是Hermite正定(半正定)矩阵。
(3)行列式因子法:设A(λ)的秩为r,m×n阶,1≤k≤n,则A(λ)的全部k阶子式的首一最大共因子式Dk(λ)称为A的k阶行列式因子。Dk(λ)=d1(λ)d2(λ)…dk(λ)。
第一步:求λI-A和λI-A的n个行列式因子Dk(λ)。
第二步:求dk(λ)(k=1,2,…,n)并并求出A的不变因子。
7,设A 是Hermite矩阵,则,下列条件等价:
(1)A是Hermite正定矩阵(2)A的特征值全为正实数(3)存在P ,使得A=PHP
(1)A是Hermite半正定矩阵(2)A的特征值全为非负实数(3)存在P ,使得A=PHP。
第一步:将A写成A(λ),即λI-A
第二步:用初等变换法将矩阵化为如下形式:(smith标准型)
其中di(λ)/di+1(λ)可整除

工业机器人技术课后题答案

工业机器人技术课后题答案

第一章课后习题:3、说明工业机器人的基本组成及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答:工业机器人由三大部分六个子系统组成。

三大部分是机械部分、传感部分和控制部分。

六个子系统是驱动系统、机械结构系统、感受系统、机器人-环境交互系统、人机交互系统和控制系统。

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可由下图表明:4、简述工业机器人各参数的定义:自由度、重复定位精度、工作范围、工作速度、承载能力。

答:自由度是指机器人所具有的独立坐标轴运动的数目,不应包括手爪(末端操作器)的开合自由度。

重复定位精度是指机器人重复定位其手部于同一目标位置的能力, 可以用标准偏差这个统计量来表示, 它是衡量一列误差值的密集度(即重复度)。

工作范围是指机器人手臂末端或手腕中心所能到达的所有点的集合, 也叫工作区域。

工作速度一般指工作时的最大稳定速度。

承载能力是指机器人在工作范围内的任何位姿上所能承受的最大质量。

承载能力不仅指负载, 而且还包括了机器人末端操作器的质量。

第二章课后习题:1、答:工业上的机器人的手一般称之为末端操作器, 它是机器人直接用于抓取和握紧(吸附)专用工具(如喷枪、扳手、焊具、喷头等)进行操作的部件。

具有模仿人手动作的功能, 并安装于机器人手臂的前端。

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类: (1) 夹钳式取料手;(2) 吸附式取料手;(3) 专用操作器及转换器;(4) 仿生多指灵巧手。

4、答:R关节是一种翻转(Roll)关节。

B关节是一种折曲(Bend)关节。

Y关节是一种偏转(Yaw)关节。

具有俯仰、偏转和翻转运动, 即RPY运动。

5、答:行走机构分为固定轨迹式和无固定轨迹式。

无固定轨迹式又分为与地面连续接触(包括轮式和履带式)和与地面间断接触(步行式)。

轮式在平地上行驶比较方便,履带式可以在泥泞道路上和沙漠中行驶。

步行式有很大的适应性, 尤其在有障碍物的通道(如管道、台阶或楼梯)上或很难接近的工作场地更有优越性。

第三章课后习题:1、点矢量v 为]00.3000.2000.10[T ,相对参考系作如下齐次坐标变换:A=⎥⎥⎥⎥⎦⎤⎢⎢⎢⎢⎣⎡--10000.9000.1000.0000.00.3000.0866.0500.00.11000.0500.0866.0 写出变换后点矢量v 的表达式,并说明是什么性质的变换,写出旋转算子Rot 及平移算子Trans 。

常微分方程第二版答案第一章

常微分方程第二版答案第一章

常微分方程第二版答案第一章【篇一:常微分方程第一章】程1.1学习目标:1. 理解微分方程有关的基本概念, 如微分方程、方程阶数、解、通解、初始条件、初值问题等的定义和提法. 掌握处理微分方程的三种主要方法: 解析方法, 定性方法和数值方法.2. 掌握变量分离法,用变量替换将某些方程转化为变量分离方程, 掌握一阶线性方程的猜测检验法, 常数变易法和积分因子法, 灵活运用这些方法求解相应方程, 理解和掌握一阶线性方程的通解结构和性质.3. 能够大致描述给定一阶微分方程的斜率场, 通过给定的斜率场描述方程解的定性性质; 理解和掌握欧拉方法, 能够利用欧拉方法做简单的近似计算.4. 理解和掌握一阶微分方程初值问题解的存在唯一性定理, 能够利用存在唯一性定理判别方程解的存在性与唯一性并解决与之相关的问题, 了解解对初值的连续相依性和解对初值的连续性定理, 理解适定性的概念.5. 理解自治方程平衡点, 平衡解, 相线的概念, 能够画出给定自治方程的相线, 判断平衡点类型进而定性分析满足不同初始条件解的渐近行为.6. 理解和掌握一阶单参数微分方程族的分歧概念, 掌握发生分歧的条件, 理解和掌握各种分歧类型和相应的分歧图解, 能够画出给定单参数微分方程族的分歧图解, 利用分歧图解分析解的渐近行为随参数变化的状况.7. 掌握在给定的假设条件下, 建立与实际问题相应的常微分方程模型, 并能够灵活运用本章知识进行模型的各种分析.1.2基本知识: (一) 基本概念1. 什么是微分方程:联系着自变量、未知函数及它们的导数(或微分)间的关系式(一般是指等式),称之为微分方程. 2. 常微分方程和偏微分方程:(1) 如果在微分方程中,自变量的个数只有一个,则称这种微分方程为常微分方程,dy2dyd2ydy()?t?y?0. ?b?cy?f(t)例如 , dtdtdtdt2(2) 如果在微分方程中,自变量的个数为两个或两个以上,则称这种微分方程为偏?2t?t?2t?2t?2t?4微分方程. 例如 , . ???02222?t?x?x?y?z本书在不特别指明的情况下, 所说的方程或微分方程均指常微分方程.3. 微分方程的阶数: 微分方程中出现的未知函数最高阶导数的阶数.例如,d2ydy?b?cy?f(t) 是二阶常微分方程; 2dtdt?2t?t?2t?2t?2t?4与是二阶偏微分方程. ???02222?t?x?x?y?z4. n阶常微分方程的一般形式:dydnyf(t,y,,...,n)?0,dtdtdydnydydnydnyn)是t,y,,...,n的已知函数,而且一定含有n的这里f(t,y,dtdtdtdtdt 项;y是未知函数,t是自变量. 5. 线性与非线性:dydnydydny,...,n)?0的左端是y及,...,n的一次有理式,(1)如果方程f(t,y,dtdtdtdtdydny,...,n)?0为n阶线性微分方程. 则称f(t,y,dtdt(2)一般n阶线性微分方程具有形式:dnydn?1ydy?a(t)?...?a(t)?an(t)y?f(t)1n?1nn?1dtdtdt这里a1(t),…, an(t),f(t)是t的已知函数.(3)不是线性方程的方程称为非线性方程. (4)举例:d2ydy?cy?f(t)是二阶线性微分方程;方程2?bdtdtd2?g方程2?sin??0是二阶非线性微分方程;ldt方程(dy2dy)?t?y?0是一阶非线性微分方程. dtdt6. 解和隐式解:dydny,...,n)?0后,能使它变为恒等式,则如果将函数y??(t)代入方程f(t,y,dtdt)?0决定的隐函数y??(t)是称函数y??(t)为方程的解. 如果关系式?(t,y方程的解,则称?(t,y)?0为方程的隐式解. 7. 通解与特解:把含有n个独立的任意常数c1,c2,...,cn的解 y??(t,c1,c2,...,cn)称为n阶方程dydnyf(t,y,,...,n)?0的通解. 其中解对常数的独立性是指,对?及其 n?1阶导数dtdtd?dn?1?,...,n?1关于n个常数 c1,c2,...,cn的雅可比行列式不为0, 即 dtdt ???c1????c1???(n?1)?c1???c2????c2???(n?1)?c2??????cn????cn??0.??(n?1)??cn为了确定微分方程一个特定的解,通常给出这个解所必须满足的条件,称为定解条件.dydny,...,n)?0的初始条件是常见的定解条件是初始条件, n阶微分方程f(t,y,dtdtdydn?1y(1)(n?1)?y0,...,n?1?y0指如下的n个条件:t?t0,y?y0,,这里dtdt(1)(n?1)是给定的n+1个常数. 求微分方程满足定解条件的解,就是所谓t0,y0,y0,...,y0定解问题. 当定解条件为初始条件时,相应的定解问题称为初值问题. 把满足初始条件的解称为微分方程的特解. 初始条件不同,对应的特解也不同.(二) 解析方法1.变量分离方程形如dy?f(t)?(y)的方程为变量分离方程,其中f(t),?(y)分别为t,y的连续函数.dt方程解法如下:若?(y)?0,则dy?f(t)dt?(y)dy??(y)??f(t)dt?c上式确定方程的隐式通解. 如果存在y0,使得??y0??0,则y?y0也是方程的解. 2. 可化为变量分离方程的方程(1) 齐次方程dyy?g()的方程为齐次方程,g?u?为u的连续函数. dttydydu?t?u,从而原方程变为解法如下:做变量替换u?,即y?ut,有tdtdtdudug(u)?ut?u?g(u),整理有?,此为变量分离方程,可求解. dtdtt形如 (2) 形如dya1t?b1y?c1的方程, 其中a1??a2,?b1,?b2,?c1,?c2为常数. ?dta2t?b2y?c2?a1b1c1???k的情形. a2b2c2此时方程化为dy?k,可解得y?kt?c. dt?a1a2b1b2?0,即a1b1??k的情形: a2b2ku?c1dudy?a2?b2?a2?b2dtdtu?c2令 u?a2t?b2y, 则有此为变量分离方程. ?a1b1a2b2?0的情形y. t对c1?c2?0的情况, 直接做变量替换u?当c1,c2不全为零, 求 ? ?a1t?b1y?c1?0的解为?a2t?b2y?c2?0?t??. ??y???t?t??令 ? , 则方程组化为y?y???原方程化为3.一阶线性微分方程?a1t?by1?0. ?at?by?0?22dya1t?byy??g()的齐次方程可求解. dta2t?byt(1) 一般形式:a(t)dydy?p(t)y?qt(的形式). dtp(t)dtdy,?c为任意常数. ?p(t)y,通解为ce?(2) 一阶齐次线性微分方程:dtdy?p(t)y?q(t),q(t)?0. (3) 一阶非齐次线性微分方程:dt性质1 必有零解 y?0;性质2 通解等于任意常数c与一个特解的乘积; 性质3 任意两个解的线性组合也是该微分方程的解. (5) 非齐次线性微分方程的性质性质1 没有零解;性质2 非齐次方程的解加上对应齐次方程的解仍为非齐次方程的解; 性质3 任意两个非齐次方程的解的差是相应齐次方程的解. (6) 一阶非齐次线性微分方程的解法:(i) 猜测-检验法对于常系数的情形,即 p(t) 为常数, 此时方程为(4) 齐次线性微分方程的性质dy?ay?q(t), a为常数. dt对应齐次方程的通解为ce, 只需再求一个特解, 这时根据q(t)为特定的函数,bt可猜测不同的形式特解. 事实上, 当q(t)?ae, a,b为给定常数, 且b?a 时at可设待定特解为ce, 而当b?a时, 可设特解形式为cte, 后代入方程可确定待定常数c. 当q(t)为cosat,??sinat或它们的线性组合时, 其中a为给定常数. 这时可设待定特解为bcosat?csinat代入方程后确定b,?c的值. 当btbtq(t)具有多项式形式a0tn?a1tn?1???an?1t?an, 其中a0,?a1,??an 为给定常数且a0?0, 这时可设待定特解为b0t?bt1nn?1???bn?1t?bn代入方程可求得bi,?i?0,1?,??,n的值. 对于q(t)有上述几种线性组合的形式, 则可设待定特解是上述形式特解的线性组合. (ii) 常数变易法: 令y?c(t)e?p(t)dt,代入方程,求出c(t)后可求得通解为【篇二:微分方程数值解法(戴嘉尊_第二版)习题讲解】答杨韧吴世良(编)成都信息工程学院数学学院二o一o年四月编写目录第一章常微分方程数值解 ......................................................................3 第二章抛物型方程的差分方法 ..............................................................8 第三章椭圆型方程的差分方法 ............................................................16 第四章双曲型方程的差分方法 (25)第一章常微分方程数值解1.解: 由欧拉公式得yn1 yn hf (xn, yn) yn h( 由梯形公式得 yn1 ynyn2 11 2 1x n2yn 2 ) yn 0.2yn20.1 1xn2h[ f (xn, yn)f (xn1, yn1)]1 2 1x n2 1h [(22yn 2 )(1x 11 2 1 2 h( 1xn 2 n12y 2 n1 )]1 1x 2n1yn hynhy 2 n1) )12 1 x n12hy n1 yn1 yn hyn2121 2 h( 1xn1 1x 2n1yn1欧拉公式计算结果xn114h(yn hyn2 2h12 1 2 h( 1xn))yn y(xn ) y(xn)yn0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0.1000 0.1970 0.2854 0.3609 0.4210 0.4656 0.4957 0.5137 0.5219 0.52270 0.0990 0.1923 0.2752 0.3448 0.4000 0.4412 0.4698 0.4878 0.4972 0.50000 0.0010 0.0047 0.0102 0.0160 0.0210 0.0244 0.0259 0.0259 0.0247 0.0227梯形公式计算结果xnyny(xn )y(xn)yn0 0 0 0【篇三:常微分方程习题】下列两个微分方程的公共解。

计算机图形学复习题及答案

计算机图形学复习题及答案

第一章计算机图形学概论1.计算机图形学研究的主要内容有哪些?研究图形图像的计算机生成、处理和显示2 .图形学中的图形特点是什么?图形图像有什么区别?图形主要是用矢量表示,图像则是由点阵表示3.计算机图形学发展的主要阶段包括哪些?字符显示->矢量显示->2D光栅显示->3D显示->新的计算机形式4.计算机图形学主要应用哪些方面?你对哪些领域比较熟悉?计算机辅助设计、可视化技术、虚拟现实、地理信息系统、计算机动画与艺术5.颜色模型分为面向用户和__面向设备__两种类型,分别是什么含义?颜色模型是一种在某种特定的上下文中对颜色的特性和行为解释方法。

6.解释三基色原理。

三基色:任意互不相关(任意两种的组合不能产生三种的另一种颜色)的三种颜色构成颜色空间的一组基,三基色通过适当的混合能产生所有颜色。

7.解释加色模型和减色模型的概念。

加色模型:若颜色模型在颜色匹配时只需要将光谱光线直接组合而产生新的颜色类型这种颜色模型称为加色模型,形成的颜色空间称为加色空间减色模型:若颜色模型在匹配是某些可见光会被吸收而产生新的颜色类型,这种颜色模型称为减色模型,形成的颜色空间称为减色空间。

8.RGB表示模型中(1,0,0)(1,1,1)(0,0,0)(0.5,0.5,0.5)分别表示什么颜色?红白黑灰第二章计算机图形的显示与生成1.有哪两种主流的扫描显示方式?光栅扫描随机扫描2.解释屏幕分辩率的概念。

荧光屏在水平方向和垂直方向单位长度上能识别的最大光点数称为分辨率3.CRT产生色彩显示有哪两种技术?分别进行解释。

电子束穿透法:用红—绿两层荧光层涂覆在CRT荧光屏的内层,而不同速度的电子束能穿透不同的荧光粉层而发出不同颜色的光。

荫罩法:在荧光屏每个光点处呈三角形排列着红绿蓝三种颜色的荧光点,三支电子枪分别对应三个荧光点,调节各电子枪发出的电子束强度,即可控制各光点中三个荧光点所发出的红绿蓝三色光的强度。

01_矩阵论_第一章线性空间与线性变换

01_矩阵论_第一章线性空间与线性变换

则有
1 0 0 1 0 0 0 0 A a11 0 0 a12 0 0 a21 1 0 a22 0 1
因此 R22 中任何一个向量都可写成向量组
1 0 0 1 0 0 0 0 E11 0 0 , E12 0 0 , E21 1 0 , E22 0 1
Pn [ x] { ai xi | ai R}
i 0 n 1
在通常多项式加法和数乘多项式运算下构成线性 空间 Pn[x]。 值得指出的是次数等于 n 1 的多项式集合
V { ai x | ai R, an1 0}
i i [a, b] = {f (x) | f (x) 是区间 [a, b] 上 实连续函数 } ,对于函数的加法与数乘运算构成 实数域上的线性空间。
定义 1.3 设 1, 2, …, n 是线性空间 Vn(F) 的一组基,若 V,
xi i (1 2
i 1 n
x1 x2 n ) x n
(1.1)
则称数 x1, x2, …, xn 是 在基 {1, 2, …, n} 下 的坐标,(1.1) 式中向量 (x1, x2, …, xn)T 为 的坐 标向量,也简称为坐标。
从上述线性空间例子中可以看到,许多常见 的研究对象都可以在线性空间中作为向量来研究。 另外应理解加法和数乘分别是 V 中的一个二元运 算和数域 F 和 V 中元素间的运算,要求运算满足 定义 1.1 中的八条性质,它们已不再局限在数的 加法、乘法的概念中。
一个数学例子 取集合为正实数集合 R+,F 为实数域 R,加 法“”和数乘“”如下定义 :a, bR+,ab = ab, :kR(i.e. F ),aR+,k a = ak。 在此运算下,R+ 是 R 上的一个线性空间,其中 加法零元素是 R+ 中的数 1,R+ 中元素 a 的负元素 是 a1。

矩阵理论课件 第一章 线性空间与线性变换

矩阵理论课件  第一章 线性空间与线性变换

a1n
a2n
ann
前述关系可以表示为 AT 或 T T A
则称矩阵 A 为基 到基 的过渡矩阵(唯一且可逆)
定义2 (坐标变换)
设x V L(P) ,向量 x 在 基 和基 下的
坐标之间的关系,称之为坐标变换。
坐标变换与过渡矩阵的关系:
设 x k1x1 k2 x2 kn xn 和 x t1 y1 t2 y2 tn yn
和 W W1 W2 为直和,记为 W W1 W2 。
例6 设 R4的3个子空间:
① V1 (a, b, 0, 0)T a, b R ② V2 (0,0,c, 0)T c R ③ V3 (0,d,e, 0)T d,e R
容易验证V1 是V2直和, V1 V3不,V是2 直 V和3。
事实上 不妨设简单基为 (III )e1, e2 , , en ( x1, x2 , , xn ) (e1, e2 , , en )C1 ( y1, y2 , , yn ) (e1, e2 , , en )C2
( x1, x2 , , xn )C11C2
C C11C2
例4 设线性空间P3[t] 的两个基为: (I ) f1(t) 1, f2(t) 1 t, f3(t) 1 t t 2,
表示,不妨记
y1 a11x1 a21x2
y2
a12 x1
a22 x2
yn a1n x1 a2n x2
称上述关系为两组基的基变换。
an1xn an2 xn
ann xn
x1
y1
a11 a12
若记
x2
,
y2
A
a21
a22
xn
yn
an1 an2

线性代数第一章习题及解答

线性代数第一章习题及解答
T
n(n−1) 2
D. a11 . . . a1n ··· ··· ··· D an1 . . . ann
因为 D = D , 而 D =
T
对 DT 作上述行交换得, 于是
D2 = (−1)
n(n−1) 2
D = (−1)
T
n(n−1) 2
5
对 D2 依次进行相邻列交换, 然后转置得
D2 = (−1)
4
a+b 1 Dk = 0 ··· 0 0
ab a+b 1 ··· 0 0 1
0 ab a+b ··· 0 0 a+b 0 ··· 0 0 a+b 1 0 ··· 0 0
··· ··· ··· ··· ··· ··· ab a+b 1 ··· 0 0 ab a+b 1 ··· 0 0
0 0 0 ··· a+b 1 0 ab a+b ··· 0 0 0 ab a+b ··· 0 0
··· ··· ··· ···
(a − n)n (a − n)n−1 . . . a−n
1 1 ··· 1 解:将 Dn 一次进相邻行交换, 然后进行相邻列交换得 1 1 ··· 1 a−n a−n+1 ··· a 2 2 (a − n + 1) · · · a2 (xj = a − j, j = 0, 1, . . . , n) Dn = ( a − n ) . . . . . . . . ··· . (a − n)n (a − n + 1)n ∏ = (xj − xi ) 0≤i<j ≤n ∏ = (i − j )
a a . . . x ··· a 0 . . . x−a (rj − r1 , j = 1, 2, . . . , n)

《自动控制原理》第一章-自动控制原理精选全文完整版

《自动控制原理》第一章-自动控制原理精选全文完整版
● 放大环节: 由于经过计算机处理的信号通常是标准化的 弱信号,不能驱动被控对象,因此需要加以放大。放大环 节的输出必须有足够的能量,一般需要幅值的放大和功率 的放大,才能实现驱动能力。
● 执行环节: 其作用是产生控制量,直接推动被控对象的 控制量发生变化。如电动机、调节阀门等就是执行元件。
常用的名词术语
1.稳定性
一个控制系统能正常工作的首要条件。 稳定系统:当系统受到外部干扰后,输出会偏离正 常工作状态,但是当干扰消失后,系统能够回复到 原来的工作状态,系统的输出不产生上述等幅振荡、 发散振荡或单调增长运动。
2.动态性能指标
反映控制系统输出信号跟随输入信号的变化情况。 当系统输入信号为阶跃函数时,其输出信号称为 阶跃响应。
时,线性系统的输出量也增大或缩小相同倍数。
即若系统的输入为 r(t) 时,对应的输出为 y(t),则
当输入量为 Kr(t)时,输出量为 Ky(t) 。
(2)非线性系统
● 特点:系统某一环节具有非线性特性,不满足叠加原理。 ● 典型的非线性特性:继电器特性、死区特性、饱和特性、
间隙特性等。
图1-5 典型的非线性特性
对被控对象的控制作用,实现控制任务。
图1-3 闭环控制系统原理框图
Hale Waihona Puke (3)复合控制系统 工作原理:闭环控制与开环控制相结合的一种自动控制系 统。在闭环控制的基础上,附加一个正馈通道,对干扰信 号进行补偿,以达到精确的控制效果。
图1-4 复合控制系统原理框图
2.按系统输入信号分类
(1)恒值控制系统 系统的输入信号是某一恒定的常值,要求系统能够克服 干扰的影响,使输出量在这一常值附近微小变化。
举例:连续生产过程中的恒温、恒压、恒速等自动控制 系统。

《矩阵分析》(第3版)史荣昌,魏丰.第一章课后习题答案

《矩阵分析》(第3版)史荣昌,魏丰.第一章课后习题答案

第 1 章线性空间和线性变换(详解)1-1证:用 E ii表示n阶矩阵中除第i行,第i列的元素为 1外,其余元素全为 0 的矩阵 . 用E ij(i j , i1,2,, n1) 表示n阶矩阵中除第 i 行,第 j 列元素与第 j 行第 i 列元素为1 外,其余元素全为0的矩阵.显然, E ii,E ij都是对称矩阵, E ii有 n( n1)个.不难证明E ii,E ij是线性无关的,2且任何一个对称矩阵都可用这n+ n( n1)= n( n 1)个矩阵线性表示,此即对称矩阵组成n(n 1)维线性空间 .222同样可证所有n 阶反对称矩阵组成的线性空间的维数为n(n 1).2评注 : 欲证一个集合在加法与数乘两种运算下是一个n(n 1)维线性空间,只需找出n(n 1)个向量线性无关,并且集合中任何一个向量都可以用这2n(n 1)个向量线性表示即22可.1-2 解:令x1 1 x2 2x3 3x4 4解出 x1 , x2 , x3, x4即可.1-3解:方法一设A x1E1x2E2x3E3x4E4即12111111100 3x1 1 1x2 1 0x3 0 0x4 00故1 2x1x2x3x4x1x2x303x1x2x1于是x1x2x3x41, x1x2x3 2x1x20, x13解之得x1 3, x23, x32, x41A E,E,E,E(3, 3,2,1)T方法二应用同构的概念,R2 2是一个四维空间,并且可将矩阵 A 看做(1,2,0,3)T,E1,E2, E3, E4可看做(1,1,1,1)T,(1,1,1,0)T,(1,1,0,0)T,(1,0,0,0)T.于是有1111110003111020100311000001021000300011因此 A 在E1,E2,E3,E4下的坐标为(3,3,2,1)T.1-4 解:证:设k1 1k22k33k440即11111110k1 1 1k2 0 1k3 1 0k4 1 1k1k2 k3k4k1k2k3k1k3k4k1k2k4于是k1k2k3k40,k1k2k30k1k3k40, k1k2k40解之得k1k2k3k40故α,α,α,α 线性无关.1234设a b11x211x31110c d x110110x41 11x1x2x3x4x1x2x3x1x3x4x1x2x4于是x1x2x3x40, x1x2x30x1x3x40, x1x2x40解之得x1b c d2a, x2a cx3 a d , x4a bx1, x2 , x3 , x4即为所求坐标.1-5 解:方法一(用线性空间理论计算)1p( x) 1 2x31,x, x2, x302y123y 21,x 1,( x 1) ,( x1)y3y4又由于1,x1,( x1)2 ,( x1)311111,x, x2 , x30123 0013 0001于是 p( x) 在基1, x1,( x1)2 ,( x1)3下的坐标为y11111113y2012306y3001306y4000122方法二将 p(x) 12x3根据幂级数公式按x 1 展开可得p( x) 1 2x3p(1)p (1)(x1)p (1) (x1)2p (1)( x1)32!3!36(x1)6(x1)22(x1)3因此 p( x) 在基1, x1,( x1)2 ,( xT 1)3下的坐标为3,6,6, 2.评注:按照向量坐标定义计算,第二种方法比第一种方法更简单一些.1-6 解:①设β,β,β,βα,α,α,αP将 α1,α2 ,α3, α4 与 β1, β2, β3,β4 代入上式得2 0 5 6 1 0 0 1 13 3 6 1 1 0 01 12 1 0 1 1 P0 1 01 30 1 1故过渡矩阵10 01 10 5 62 P1 1 0 0 1 3 3 61 10 1 1 2 10 0 1 1 10 1 3121 22231 5 42 211 9 52 232 11 82 2②设1y 1ξ0 β β β β y 21 ( 1, 2, 3 , 4 )y 3y 4将 β1, β2, β3, β4 坐标代入上式后整理得719 y 1 2 0 5 6 1 8 y 2 1 3 3 6 0 27 y 3 1 1 2 1 1 1 y 411 33 227评注 :只需将iβ1,β2 ,β3, β41,2,3,4P计算出, β代入过渡矩阵的定义α α α α P .1-7 解:因为span{ α1, α2}span{ β1,β2}span{ α1, α2, β1,β2}由于秩 span{ α1,α2 , β1, β2}3 ,且α1, α2, β1是向量α1, α2, β1,β2的一个极大线性无关组,所以和空间的维数是3,基为α1,α2,β1.方法一设ξ span{α1,α2}span{ β1, β2} ,于是由交空间定义可知112121k31k41k1k210130117解之得k1l2 , k24l2 ,l13l2 (l2为任意数)于是ξ k1α1k2α2l 2[5,2,3,4] T( 很显然ξl1 1l2 2 )所以交空间的维数为 1,基为[5,2,3,4] T.方法二不难知span{ α1,α2}span{ α1,α2}, span{ β1,β2} span{ β1, β2}其中α[ 2, 2,0,1] T, β[13,2,1,0] T.又span{ α1,α2 }也是线性方程组223x1x32x4x22x3x4的解空间 . span{β1,β2}是线性方程组x113x32x4 3x22x3x4的解空间,所以所求的交空间就是线性方程组x 1 x 3 2x 4x 2 2x 3 x 4x 1 13x 3 2x 4x 2 32x 3x 4的解空间,容易求出其基础解系为[ 5,2,3,4] T ,所以交空间的维数为1,基为[ 5,2,3,4] T .评注:本题有几个知识点是很重要的.(1)span{ α1,α2 , , αn } 的 基 底 就 是α1, α2, , αn 的极大线性无关组. 维数等于秩{ α1,α2 ,,αn } . (2) span{α1, α2} span{ β1, β2} span{ α1,α2 , β1, β2} . (3) 方法一的思路,求交span{ α,α} span{ β, β} 就是求向量 ,既可由 α, α 线性表121 2ξ1 2示,又可由 β, β线性表示的那部分向量 . (4) 方法二是借用“两个齐次线性方程1 2组解空间的交空间就是联立方程组的解空间” ,将本题已知条件改造为齐次线性方程组来求解 .1-8 解:(1):解出方程组 (Ⅰ)x 1 2x 2 x 3 x 45x 1 10x 2 6x 3的基础解系 ,即是 V 1 的基 ,4 x 4 0解出方程组 (Ⅱ) x 1x 2 x 3 2 x 4 0 的基础解系 ,即是 V 2 的基 ;x 12x 2 x 3x 4 0(2): 解出方程组5x 1 10 x 2 6x 3 4 x 4 0 的基础解系 ,即为 V 1V 2的基 ;x 1 x 2x 32x 4 0(3): 设 V 1 span 1,,k,V 2 span1 ,, l ,则1 ,, k ,1 ,, l 的极大无关组即是V 1 V 2 的基 . 1-9 解 : 仿上题解 .1-10 解 : 仿上题解 . 1-11 证:设l 0ξ l 1A (ξ) l 2A2(ξ)l k 1Ak 1(ξ) 0①用 A k 1 从左侧成 ① 式两端,由 A k (ξ) 0 可得l 0A k 1 (ξ) 0因为 A k 1 (ξ) 0 ,所以 l 00,代入 ①可得l 1A (ξ) l 2A 2 (ξ)l k 1A k 1 (ξ) 0②用k 2kA从左侧乘②式两端,由Aξ0可 得 l0 0,继续下去,可得( )l 2l k 1 0 ,于是 ξ,A (ξ), A 2 (ξ), ,A k 1(ξ) 线性无关 .1-12解:由 1-11可知, n 个向量 ξ 0,A ( ),A2(ξ),,An 1 (ξ)线性无关,它是 V 的ξ一个基 . 又由ξξ2ξ,An 1ξA [,A( ),A( ),( )][A (ξ),A 2(ξ), ,A n 1(ξ)][A (ξ),A2(ξ),,An 1(ξ),0]0 0 0 010 0 ξξ2ξ ,An 1ξ 0 1[,A (),A( ),( )]0 0 0 010 n n所以 A在, (ξ),A 2(ξ), ,An 1(ξ)下矩阵表示为 n 阶矩阵ξA0 0 0 01 0 0 00 10 00 0 0 0 n0 01V 中任何一组 n个线性无关的向量组都可以构成V 的一个基,评注 : 维线性空间 因此 ξ,(ξ), A 2(ξ), ,A n1(ξ)是 V 的一个基 .A1-13 证: 设 1, , r , , s1 , , m A, A 1, , r , , s设 1 , , r 是 1,, r ,, s 的极大无关组,则可以证明1,, r 是 1, , r,,s 的极大无关组 .1-14 解: (1) 由题意知A [α1, α2,α3 ] [ α1,α2 ,α3] A1 1 1[β, β, β] [ α,α , α ] 0 1 11 231 230 0 1设 A在基 β1, β2, β3下的矩阵表示是 B ,则1 1 112 3 1 1 11BP 1AP 01 11 0 3 0 1 10 0 1 2 1 5 0 0 12 4 434 6238(2) 由于 A0 ,故 AX 0 只有零解,所以 A的核是零空间 . 由维数定理可知A 的值域是线性空间 R 3 .1-15 解 :已知 A1,2,31,2,3A(1) 求得式 1 , 2 , 3 1 ,2 ,3 P 中的过渡矩阵 P ,则BP 1AP 即为所求 ; (2) 仿教材例 1.5.1.(见<矩阵分析 >史荣昌编著 .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1-16 解 :设 A1 ,2 ,3 , 则 R( A)span1 ,2 ,3 ; N ( A) 就是齐次方程组 Ax的解空间 .1-17 证 :由矩阵的乘法定义知AB 与 BA 的主对角线上元素相等 , 故知 AB 与 BA 的迹相等 ; 再由 1-18题可证 .1-18 证 :对 k 用数学归纳法证。

高等几何讲义第一章欧氏平面及仿射平面上的变换仿射坐标及仿射坐标变换

高等几何讲义第一章欧氏平面及仿射平面上的变换仿射坐标及仿射坐标变换

§1 变换与变换群
• 4.变换群
• 若集合 S 上的某些变换构成的集合 G 满足条件 : 1. G 中任二变换的乘积仍属于 G ; 2. G 中每一变换 T 的逆 T 1也属于 G , 则称 G 为集合 S 上的一个变换群.
• 由定义知:任何变换群一定包含恒等变换.
• 可以证明:平面上绕定点 O 的旋转变换的集合 G 是一个变换群,称为旋转群.记为 G1 .
|OM/| |OM|,MOM/
的点变换称为以 O 为中心的旋转变换,简称
旋转,记为R .其表达式为:y M/
R

x/ y/
xcos ysin xsin ycos
(1.3)
j
oi
M x
§1 变换与变换群
• 例4.镜射变换 对平面上的定直线,使原象点 M与象点M/之间的线段被 垂直平分的点变换称 为以 为轴的镜射变换,简称镜射.建立如图坐
主要内容
欧氏几何 仿射几何 射影几何
第一章:欧氏平面及仿射平面上的变换,仿
射坐标及仿射坐标变换

重点讨论共点性与共线性
教 材 基
射 影 几
第二章:射影平面的定义,射影坐标, 交比,调和共轭,对偶原理 第三章:射影变换,包括透视、一维射
本 框 架

影变换、直射、对射、配极 第四章:配极与二次曲线、一维射影变 换与二次曲线、二次曲线的射影分类
标系,则其表达式为: y
Mox: xy//
x
y
(1.4)
M
j
Oi
x
M/
§1 变换与变换群
• 例5.平行射影 二平面
、 / 交于直线 ,向量
M
与二平面都不平行.对

第1章线性空间与线性变换

第1章线性空间与线性变换

1.3线性子空间
定义1.3.2 设 1 , 2 ,, r 是数域K上线性空间V中的一组 向量,则这组向量所有可能的线性组合所组成的集合 记为 span1 , 2 ,, r 。 定理1.3.2 span1 , 2 ,, r 是线性空间V的一个子空 间,称为由向量组 1 , 2 ,, r 生成的子空间。 定理1.3.3 两个不同向量组生成相同线性子空间的充要 条件是两个向量组是等价的。并且子空间的维数是向 量组的秩。 证明: ① 生成相同线性子空间→两向量组是等价的 1, 2 ,, s 两个向量组,如果 设 1, 2 ,, r
1.1线性空间的定义与性质
1.2线性空间的基与坐标
• 零空间---θ={0} • 问题: ① 一般线性空间有无穷多个元素组成,能否找到有 限个向量使得线性空间中的任意一个向量都可以 用这有限个向量表示? ② 线性空间中的向量是抽象的,能否把向量与数域K 上的数组联系起来,将向量的线性运算转化为数 域K上数组的运算?
a12 a22 an 2

a1n a2 n ann
a11 a21 A a n1
a12 a22 an 2
a1n a2 n ann
A是可逆矩阵?
1.2线性空间的基与坐标
北京科技大学
第一章 线性空间与线性变换
2012年11月4日
本章的主要内容
• 线性空间
– – – – – – – – 1.1 线性空间的定义与性质 1.2 线性空间的基与坐标 1.3 线性子空间 1.4 线性空间的同构 1.5 线性映射与线性变换 1.6 线性变换的值域与核 1.7 不变子空间 1.8 特征值与特征向量

第一章 线性空间与线性变换

第一章 线性空间与线性变换

an 2 收敛
n 1
线性空间的基本概念及其性质
基本概念:线性组合;线性表示;线性相关;线性无关; 向量组的极大线性无关组;向量组的秩。
❖ 基本性质:
(1) 含有零向量的向量组一定线性相关; (2) 整体无关则部分无关;部分相关则整体相关; (3) 如果含有向量多的向量组可以由含有向量少的向量组线
于是同可一得向量在13不24同的 基x1下10坐标11不同x2,
1 0 那1 它1们
有什么关系x呢3 ?10
1 1
x4
1 1
1 0
解得
x1
7, 3
x2
4 3
,
x3
1, 3
x4
2 3
同样可解出在第二组基下的坐标为
y1 1, y2 1, y3 1, y4 4
基变换与坐标变换

1,
2
,
,
(旧的)与
例4 在4维线性空间 R22 中,向量组
0 1 1 0 1 1 1 1 1 1, 1 1, 0 1, 1 0
与向量组
1 0 1 1 1 1 1 1 0 0, 0 0 , 1 0 , 1 1
是其两组基,求向量 坐标。
A
1 3
2 4
在这两组基下的
解:设向量A在第一组基下的坐标为 ( x1, x2, x3, x4 )T
子空间的交与和
❖ 两个子空间的交: V1 V2 : V1 & V2 ❖ 两个子空间的和: V1 V2 z x y : xV1, y V2
❖ 子空间交与和的性质
若V1和V2都是V的子空间,则V1∩V2和V1+V2也是V的子空 间.
V1∩V2 = V2∩V1,V1+V2=V2+V1 (V1∩V2)∩V3=V1∩(V2∩V3),(V1+V2)+V3=V1+(V2+V3) dimV1+dimV2=dim(V1+V2)+ dim(V1∩V2)

第一章线性代数概要与提高

第一章线性代数概要与提高
i,j=1 n
其中性质 (5) 是因为 AA∗ 的第 j 个对角线元素为 |ajk|2, 即 A 的第 j 行作为 n 维向量的
k=1
长度的平方.
与矩阵密切相关的另一个数字是矩阵的秩. 矩阵 A 的所有不为零的子式的最高阶数称为 矩阵 A 的秩, 记为 r(A). 约定零矩阵的秩是 0.
对任意 n 阶方阵 A = (aij), 去掉第 i 行第 j 列后所剩余的 n − 1 阶方阵的行列式称为元 素 aij 的余子式, 记为 Mij. 而 (−1)i+jMij 称为元素 aij 的代数余子式, 记为 Aij. n 阶方阵
··· ···
a2n ···

am1 am2 · · · amn
= a11E11 + · · · + a1nE1n + · · · + am1Em1 + · · · + amnEmn
mn
=
aij Eij .
i=1 j=1
因为 其中
EijEkl = δjkEil, 1 ≤ i ≤ m, 1 ≤ j, k ≤ p, 1 ≤ l ≤ n,
(δjkaij bkl)Eil
i,j,k,l
i,j,k,l
mn p
=
( aikbkj )Eij,
i=1 j=1 k=1
p
即乘积 AB 的第 i 行第 j 列的元素等于 aikbkj, 这正是矩阵乘法的“左行右列”规则, 是按
k=1
每个“元素”来做“乘法”运算, 从中可以看出该“乘法”实际上不是通常的 (数字) 乘法, 而
则 f (A)g(A) = g(A)f (A).
n 阶方阵 A = (aij) 的行列式记为 |A| (另一个通用记号是 det A), 它具有性质 |AB| =

第一章-齐次变换

第一章-齐次变换

平面 p = [ 1 0 0 -2 ] 是 y-z 平面沿 x 正方向移动2个单位形成的平面(图1.3),点u = [ 2 3 2 1 ]T 是平面 p上的一个点,它们的点乘 p ∙ u = 0。经 H 变换后的平面 q=[ 1 0 0 -6 ]是 y -z 平面沿 x 正方向移动6个单位形成的平面,点v = [6 0 9 1]T 是平面 q上一个点,平面 q 与 点 v 的点乘也应是零,即 q ∙ v =0,说明变换前后的结果不变,证明 H 变换是正确的。
y
0 z
z
x Trans ( 4, -3, 7 )
Rot ( y, 90°)
0
y
Rot ( z, 90°)
x
图1.9 坐标原点与单位向量的H 变换
这个新坐标系的 x、y、z 轴的方向分别是 [ 0,1,0,0 ] T、[ 0,0,1,0 ] T 和 [ 1,0,0,0 ] T,它是由单位向量的H变换减去这个坐标原点的向量得到的。 这些方向向量相应于变换矩阵的前三列(见式(1.15))。可见,H变换矩阵描述 了一个坐标系绕原参考坐标系旋转和对参考坐标系平移的三个轴的方向和原点的 位置(见图1.9)。如图1.10所示,当对一个向量 n 进行式(1.15)给出的 H 变换 时,原向量 n 可以被认为是在新坐标系描述的那个向量 u ,即被变换了的向量 u 就是相对于参考坐标系描述的同一个向量 n 。
H = Trans ( a b c ) =
100a 010b 001c 0001
因此对向量 u = [ x y z w ]T,经H变换为向量v可表示为
(1.10)
x + aw
x/w+a
y + bw
y/w+b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a = ax i + ay j + az k b = bx i + by j + bz k
向量的点积是标量。用“ ·”来定义向量点积,即
(1.1)
a ·b = ax bx + ay by + az bz
(1.2 )
向量的叉积是一个垂直于由叉积的两个向量构成的平面的向量。用“×”表示叉积,即
可用行列式表示为
改变比例因子 w,则分量 a、b、c 的数值相应改变,但描述的还是同一个点向量。如 v = 3i + 4j + 5k 可表示为
v = [ 3 4 5 1 ]T = [ 6 8 10 2 ]T = [ -3 -4 -5 -1]T 在向量中增加一个比例因子 w 是为了方便坐标变换中的矩阵运算。
已知两个向量
w
x/w+a y/w+b
v = z + cw = z / w + c 1
(1.10) (1.11)
可见,平移实际上是对已知向量 u = [ x y z w ]T 与平移向量 h = [ a b c 1 ]T 相加。
【例1.1】对点向量 u = [ 2 3 2 1 ]T 进行平移,平移向量为 h = [ 4 -3 7 1 ]T,则平移后的向量为 v = [ 6 0 9 1 ]T,或
1.4 平移变换(Translation transformation)
用向量 h = a i + b j + c k 进行平移,其相应的H变换矩阵是
100a
010b H = Trans ( a b c ) =
0001
001c
因此对向量 u = [ x y z w ]T,经H变换为向量v可表示为
x + aw y + bw
v=Hu
(1.7)
其中H为4×4 变换矩阵,u和v为4×1的点列向量,相应的平面p到q的变换是
q = p H-1
(1.8)
其中H-1为H的逆阵,p和q为1×4 的平面行向量。
经变换后的平面向量q与点向量v的点乘为
q ·v = p H-1 ·H u = p ·u
( 1.9)
与变换前平面p与点u的点乘相等,证明了变换的等效性。
第一章齐次变换
1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引言
要实现对工业机器人在空间运动轨迹的控制,完成预定的作业任务,就必须知道 机器人在空间瞬时的位置与姿态。如何计算机器人手部在空间的位姿是实现对机器人 的控制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本章讨论机器人运动学的基本问题,将引入齐次坐标变换。 推导出坐标变换方程;利用DH参数法,进行机器人的位姿分析;介绍机器人正向和逆 运动学的基础知识。
距离为-d / m,其中
1 •v
m=
(1.6)
如图1.2所示,a2如+ 果b2将+ cx2-y 平面沿z 轴正
0
方向平移一个单位距离,构成平面 p,则 p = [ 0 0 1 -1]
x x
即 a = 0, b = 0, c = 1, d = -1, m =
=1
图1.2 平面的描述
平面p上任一点v为 v = [ x y 1 1 ]Ta,2 +它b与2 +平c2面p的点乘为零,即 p • v = 0 平面p上方任一点v,如 v = [ 0 0 2 1 ]T,它与平面p的点乘为一个正数,即 p • v = 1
p
c

一个点向量可表示为 v = ai + bj + ck
E
v
0
x by
通常用一个(n + 1)维列矩阵表示,即除 x、y、z 三个方
向上的分量外,再加一个比例因子 w ,即
a
u
H y
v = [ x y z w ]T 其中 a = x/w, b = y/w, c = z/w。
x
z
0
图1.1 点向量的描述
100 4 0 1 0 ―3 v = H ∙u = 0 0 1 7 000 1
2
6
3
0
2=9
1
1
z 9
q v•
点向量的平移过程如图1.3所示。
p
对平面的平移则用 H-1 进行变换,如对平面
p = [ 1 0 0 -2 ] 进行 H 变换为平面q,则根据变
平面p下方任一点v,如 v = [ 0 0 0 1 ]T,它与平面p的点乘为一个负数,即 p • v = -1
注意:平面 [ 0 0 0 0 ] 无定义。
p
y y
1.3 变换(Transformation)
H空间的变换是由4×4矩阵来完成的,它可以表示平移、旋转、扩展和透视等各种变换。如已知点u (在平面p上),它的变换v(在平面q上)用矩阵积表示为
1.11 等价旋转角与旋转轴 1.12 扩展与缩小
1.13 透视变换
1.14 变换方程
1.15 小结
1.1 引言 (Introduction)
机器人操作涉及到各物体之间的关系和各物体与机械手之间的关系。这一章将给出描述 这些关系必须的表达方法。类似这种表示方法在计算机图形学中已经解决。在计算机图形学和计 算机视觉中,物体之间的关系是用齐次坐标变换来描述的。在本课程我们将采用齐次坐标变换来 描述机械手各关节坐标之间、各物体之间以及各物体与机械手之间的关系。 本章首先介绍向量和平面的表示方法,然后引出向量和平面的坐标变换,这些变换基本上是由平 移和旋转组成,因此可以用坐标系来描述各种物体和机械手的空间位置和姿态。稍后还要介绍逆 变换,逆变换是运动学求解的基础。
主要内容
数学基础——齐次坐标变换 机器人运动学方程的建立(正运动学) 机器人逆运动学分析
1.1 引言
一、机器人数学基础——齐次坐标变换 1.2 点向量和平面的描述
1.3 变换
1.4 平移变换
1.5 旋转变换
1.6 坐标系
1.7 相对变换
1.8 物体的描述
1.9 逆变换
1.10 一般性旋转变换
a × b = ( ay bz ¯az by ) i + ( az bx ¯ax bz ) j + ( ax by ¯ay by ) k
( 1.3)
ijk a×b =
bx by bz
ax ay az
(1.4)
1.2.2 平面(Planes)
平面可用一个行矩阵表示,即
z
p=[abcd]
(1.5)
它表示了平面p的法线方向,且距坐标原点的
1.2 点向量和平面的描述(Notation of point vectors and planes)
1.2.1 点向量(Point vectors)
点向量描述空间的一个点在某个坐标系的空间位置。同一
z
个点在不同坐标系的描述及位置向量的值也不同。如图1.1中, 点p在E坐标系上表示为 Ev,在H坐标系上表示为 Hu,且v ≠ u。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