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血性肠病的诊断及治疗
【优选】缺血性肠病治疗及护理PPT资料
一、定义 二、缺血性肠病的分类 三、缺血性肠病的病因 四、缺血性肠病的临床表现 五、缺血性肠病的诊断 六、缺血性肠病的治疗 七、我科近3年内缺血性肠病的临床资料 八、缺血性肠病性肠病(ischemiccnteropathy)又称缺血性肠
五、缺血性肠病的诊断
1、实验室检查:
外周血白细胞增高,常>10×109/L,大便潜血常阳性。 血清肌酸激酶、乳酸脱氢酶、碱性磷酸酶也可增高,但血清 酶和生化指标的测定对AMI诊断缺乏特异性。有学者提出D二聚体升高对本病诊断有一定意义,但其升高程度与病情严 重程度的关系仍需进一步研究。
2、腹部X线检查:
①注意观察腹痛的部位、性质、持续时间、有无放射,观察腹肌紧张度、有无压痛、反跳痛。 G:降结肠黏膜水肿、假瘤形成
度不一,定位不明确,以脐周或左下腹多见,多发生于餐 密切观察患者腹泻、便血情况,观察大便的次数、颜色及量,恢复期患者应预防便秘。
腹痛减轻后,给予易消化、质软少渣、无刺激性的流质、半流质饮食,少吃多餐。 ①询问患者过敏史、用药史,注意药物之间配伍禁忌,密切观察患者用药后的反应。
3、缺血性肠炎(IC):
典型症状为腹痛,多位于左下腹,为突发性绞痛, 轻重不一,进食后加重。腹痛时多伴有便意,部分患者 可在24 h内排出与粪便相混合的鲜红色或暗红色血便, 其他症状有厌食、恶心、呕吐、低热等;体检可发现腹 部轻中度压痛、低热、心率加快;发生肠梗死时可有腹 部压痛、反跳痛、腹肌紧张、肠鸣音逐渐减弱甚至消失 等腹膜炎的体征。
。
2、慢性肠系膜缺血(CMI):
典型症状为餐后腹痛、畏食和体重减轻。主要表现为 ②缺血性肠病患者常由于腹泻、便血和发热,易发生脱水和水盐代谢紊乱,注意观察患者生命体征、周围循环情况以及患者的神志、
老年缺血性肠炎的诊断和治疗
如灌注无效,血管造影证实存在血管闭塞或 血栓形成的病例,应及时行手术取栓、血管 重建术动脉旁路移植术或切除坏死肠段。术 后需要继续抗凝治疗,以防止血栓再次形成。
在肠系膜静脉血栓形成性肠缺血,应寻找有 无血液高凝状态的危险因素,以阻止缺血性 肠病的复发。在无症状患者中,抗凝治疗需 要维持3~6个月。有研究显示,快速肝素化 及华发令抗凝治疗可提高患者生存率。此外, 凝血机制异常及房颤患者可能需要终生抗凝 治疗。
病因及发病机制
肠系膜动脉栓塞
以肠系膜上动脉栓塞多见 ,其管径较粗 ,从 腹主动脉以锐角斜行分出,主要分支有:胰 腺十二指肠下动脉、回结肠动脉、右结肠动 脉及中结肠动脉 ;栓塞部位常在肠系膜上动 脉近腹主动脉处 。
原因:二尖瓣狭窄伴房颤、细菌性心内膜炎、 心肌梗死、动脉粥样硬化等疾病形成的各种 栓子 、人工瓣膜置换术或心脏搭桥术后
➢ 病因
50%是由肠系膜上动脉栓子栓塞形成所致
25%是在原有血管粥样硬化基础上发生血栓 形成 ,患者多有一过性肠系膜缺血所出现的 慢性症状
20-30%的患者无血管阻塞性系膜缺血,主 要是由于低心输出量或杆身疾病所致内脏微 血管低灌注缺血
慢性肠系膜缺血型 ,也称“肠绞痛”
通常在进食后10~15分钟出现上腹部或脐周 痉挛性疼痛,持续1~3小时,可向背部放射。 疼痛开始可以很轻微,但在数周或数月内可 进行性加重,患者常畏食,自觉减少食量, 体重减轻,故又称为“小食量综合征”。可 以并发便秘或便秘与腹泻交替。
对于反复发作性腹痛,在排除常见病因后, 应考虑慢性肠系膜缺血性肠炎。
缺血性结肠炎既可完全愈合,亦可进展为暴 发性结肠炎。
老年人由于存在多种危险因素,缺血性肠炎 发病率高,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病情急而 凶险,发病迅速,病死率很高,及时早期发 现该疾患,对促进其治疗和阻止疾病进展有 积极的意义。
缺血性肠病 刘学忠
缺血性结肠炎
由于血供不足,黏膜层首先受累,因为结肠对缺血的 耐受性较小肠差,容易发生缺血性结肠炎
症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突发腹痛、腹泻和血便,腹痛呈绞痛样,常位于下腹 及左下腹,以后出现水样便和血便 查体:受累肠管部位有轻至中度压痛,肠鸣 音早期活 跃,后期减弱。若出现腹膜刺激征,则提示病变已 累及肠壁全层,可能已发生肠坏死。
乙状结肠及直肠分支
肠壁血供
由边缘动脉发出很多小动脉支垂直进入肠壁在浆 膜下形成血管网,再发出小动脉支供血于肌层, 并在黏膜下形成血管网,向黏膜及黏膜下层供血
约50%~75%的肠壁供血至黏膜层,所以一旦 发生缺血,病变首先累及黏膜层
肠道静脉
肠系膜上、下静脉平行于相应的动 脉,同脾静脉一起汇合成门静脉,收集 来自腹腔内胃肠道(直肠下端除外)、 脾、胰腺及胆道系统的静脉血。
缺血性结肠炎治疗
一般治疗:禁食、胃肠减压、补液、纠正低血容量,维持水、 电解质平衡,静脉给予营养。可用血浆、低分子 右旋醣酐和葡萄糖降低血液粘度,
•
•
积极给予广谱抗生素控制和防止继发感染
吸氧、罂粟硷、异丙肾上腺素、血管舒缓素、组胺、血清素、 血管活性肠肽等能扩张结肠血管,增加结肠的血流量或组织 的氧供。
结肠镜检查
• 考虑缺血性结肠炎的患者可行此检查,镜下可见肠黏膜 节段性病变和溃疡
• 发病24小时,肠腔充满血性液体,局部黏膜充血、出血
48小时后,局部发白、水肿,并间有充血红斑,黏 膜下瘀点或散在浅溃疡。可出现肠腔狭窄,使肠镜不能 通过。结肠镜检查必须慎重操作,以免穿孔 • 慢性期黏膜苍白、萎缩、血管纹理不清 钡剂结肠造影 对缺血性结肠炎有诊断价值。典型表现有最具特征性的 指压痕,其他还包括病变肠段轮廓呈细锯齿状,肠壁水 肿增厚、结肠袋消失,结肠激惹现象等
缺血性肠病!
情严重程度的关系仍需进一步研究。
缺血性肠病诊治中国专家建议( 2011),中 华医学会老年医学分会
实验室及辅助检查
2、腹部X线检查:是AMI最基本的检查。最典型征象
是“指压痕”征,为增厚的肠壁黏膜下水肿所致。钡灌肠
检查可见受累肠段痉挛、激惹;病变发展后期,可由于黏 膜下水肿、皱襞增厚等原因致使肠管僵硬似栅栏样;同时 肠腔内钡剂充盈形成扇形边缘。溃疡形成后,可见黏膜粗 糙,呈齿状缺损。钡剂检查可能加重肠缺血甚至引起肠穿
缺血性肠病的治疗
(3)应用血管扩张剂:AMI一经诊断应立即用罂粟碱30mg肌
肉注射,继以30 mg/h的速率经微量泵静脉输注,每日1~2
次,疗程3~7 d,同时尽可能避免使用血管收缩剂、洋地黄 类药物以防肠穿孔。 (4)抗栓治疗:阿司匹林200~300 mg/d或氯吡格雷1 50~300 mg/d;对急性肠系膜静脉血栓,尿激酶50万U、静脉滴注, 1次/d,并给予肝素或低分子肝素,疗程2周。对急性肠系膜 动脉血栓,应尽早进行介入治疗。
缺血性肠病诊治中国专家建议( 2011),中 华医学会老年医学分会
缺血性肠病的诊断和鉴别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断
一、诊断
1、AMI:AMI表现为急性严重腹痛,症状和体征严重 程度不成比例,体征常不明显,诊断较困难。临床观察中
如出现腹部压痛逐渐加重、反跳痛及肌紧张等,则为肠缺
血进行性加重的表现,强烈提示已发生肠坏死。腹部X线 检查可见“指压痕”征、黏膜下肌层或浆膜下气囊征。 CT检查可见肠系膜上动脉不显影、腔内充盈缺损。动脉 造影有助于鉴别诊断。
急性缺血性肠病
山东省千佛山医院
解建
缺血性肠病的定义
缺血性肠病亦称缺血性肠炎,是一组因 小肠、结 肠血液供应不足导致的不同程度局部组织坏死和一 系列症状的疾病。1963年Boley、1966年Marston首 先报告该病,凡全身循环动力异常,肠系膜血管病 变及其他某些全身性或局部疾病引起进入肠管的血 流量减少,不能满足肠管的需要致肠壁缺血时,均
缺血性肠病26例的诊断治疗
缺血性肠病26例的诊断治疗目的:探讨并分析缺血性肠病的诊断以及治疗。
方法:将我院2012年8月-2014年3月所收治的26例缺血性肠病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采取回顾性分析法,总结分析患者临床资料,统计患者检查诊断结果和治疗情况。
结果:经研究分析,26例缺血性肠病患者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血便以及腹痛;23例患者经全结肠镜检查有20例患者确诊,其确诊率为86.9%;8例患者经CTA 检查有5例确诊,其确诊率为62.5%;15例患者经肠系膜动脉造影检查有8例确诊,其确诊率为53.3%;20例患者经CT检查有9例患者确诊,其确诊率为45.0%;全部患者经彩色多普勒所超声检查有9例患者确诊,其确诊率为34.6%;全部患者均实施内科保守治疗,其中23例患者治疗有效,剩余患者治疗无效转至手术治疗均好转。
结论:通过本次研究结果的分析可知,大部分缺血性肠病患者在临床上均合并有其他的基础性疾病,及时实施全结肠镜检查,并辅以其他检查方式进行诊断,可獲较高确诊率,经诊断及时采取相应的治疗方案进行治疗,可确保患者预后。
标签:诊断;临床;缺血性肠病;治疗在临床中,缺血性肠病多发于心功能不全或者患动脉硬化疾病老年患者,是指由于肠壁缺血以及乏氧导致梗死的一种疾病,其病变大多呈节段性发生,导致结肠缺血的原因有很多,其中最为直接的原因是静脉和肠系膜动脉[1-2]。
缺血性肠病的临床症状主要为便血以及腹痛等,和一些下消化道疾病临床症状相似,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诊断难度[3]。
为有效地诊断和治疗缺血性肠病,下面笔者将我院2012年8月-2014年3月所收治的26例缺血性肠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就其诊断和治疗情况进行分析。
1.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将我院2012年8月-2014年3月所收治的26例缺血性肠病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其中有18例患者为男性,8例患者为女性,患者年龄在50-80岁之间,自临床症状出现到就诊时间在2小时-6个月。
26例缺血性肠病患者中有12例患者伴有冠心病和高血压,5例患者存在糖尿病史,2例患者合并肝硬化,3例患者合并有心房颤动,4例患者伴心瓣膜病。
缺血性结肠炎的诊断与治疗
缺血性结肠炎的诊断与治疗1 病因与临床表现1.1 病因:本病病因很多,包括血栓、栓塞、动脉硬化、血管炎、术中过多结扎动脉、血管痉挛、低血压等血管因素和便秘、腹泻、结肠镜检中过度注气等引起肠内压升高及进食后肠管蠕动增强、需氧量增加而相对缺血等肠管自身因素,前者是主要因素并且最多见[3~5]。
1.2 临床表现:本病临床症状主要为突发性腹痛、腹泻和便血三联征[6],其次为发热、恶心、呕吐、心悸,少数有便秘[5,7]。
主要体征为左下腹压痛、直肠指检带血[8]。
本病于1963年Boley最早提出,1966年Marstom等根据其严重程度将其分为三型[4]:(1)一过性型(急性型):是因结肠终末小动脉轻度血运障碍所致的小范围节段性病变,通常只累及黏膜和黏膜下层[9]。
表现为突然发病,中下腹或左下腹痛,继而腹泻、便血,伴有发热、心悸、腹部压痛和肌紧张。
此型最多见,症状较轻,数日内消失,2周内可恢复,一般不复发。
(2)狭窄型(慢性型):是因结肠壁显著水肿、增厚、僵硬导致管腔狭窄,又因常有痉挛,使肠腔狭窄更为明显[9]。
特点为反复发作的腹痛、便秘、腹泻、便血等,常自行缓解。
肠狭窄严重时可发生肠梗阻[6,7]。
本型多半症状不典型,有时无腹痛、便秘或腹泻,病因未除,亦可反复发作。
(3)坏疽型:常因结肠动脉主支血运障碍而导致结肠大块坏死,溃疡深达肌层及浆膜层[9]。
此型最少见,多为老年人,突发左下腹或左季肋部剧痛呈绞痛性,继而便血、腹泻,腹痛迅速扩展至全腹,有腹膜炎体征,常伴有肠道感染,早期出现休克,可有多脏器功能衰竭,预后差。
2 诊断有动脉硬化等基础病变的50岁以上中老年人,若有突发性腹痛、腹泻和便血,并有左下腹压痛、直肠指检带血等表现时,应高度怀疑本病[8],应深入仔细询问病史及查体,并做有关检查。
2.1 实验室检查:血白细胞升高以中性多形核细胞为主,血沉增快,可出现血清转氨酶、淀粉酶、乳酸脱氢酶、肌酸磷酸激酶、碱性磷酸酶升高和代谢性酸中毒[10],严重者可出现血液浓缩,血细胞比容增高,但无特异性。
缺血性肠病治疗及护理
2、腹部X线检查:
是AMI最基本的检查。最典型征象是“指压痕”征,为增厚 的肠壁黏膜下水肿所致。钡灌肠检查可见受累肠段痉挛、 激惹;病变发展后期,可由于黏膜下水肿、皱襞增厚等原 因致使肠管僵硬似栅栏样;同时肠腔内钡剂充盈形成扇形 边缘。溃疡形成后,可见黏膜粗糙,呈齿状缺损。钡剂检 查可能加重肠缺血甚至引起肠穿孔,腹膜刺激征阳性患者 禁忌钡剂检查。
缺血性肠病治疗及护理
六、缺血性肠病的治疗
缺血性肠病一经确诊,应尽早治疗,治疗方法分为 内科治疗、手术治疗和介入治疗。 1、内科治疗
绝大部分患者经内科治疗可治愈或好转。对疑似本病的 患者应给予禁食、胃肠减压、静脉营养支持、改善循环治 疗等。缺血性肠病一经诊断,应积极给予抗凝治疗,对于 明确有血栓形成的进行溶栓治疗,使用足量、广谱有效的 抗生素(慎用糖皮质激素,以免感染扩散或二重感染), 纠正电解性质和酸碱平衡失调等,可有效控制病情。
。
缺血性肠病治疗及护理
2、慢性肠系膜缺血(CMI):
典型症状为餐后腹痛、畏食和体重减轻。主要表现为 反复发生的与进食有关的腹痛,腹痛可为持续性钝痛,程 度不一,定位不明确,以脐周或左下腹多见,多发生于餐 后15~30 min,l~2 h达高峰,随后腹痛逐渐减轻,蹲坐
位或卧位可使部分患者腹痛缓解。
缺血性肠病治疗及护理
缺血性肠病治疗及护理
6、心理护理
医护人员针对患者不同文化层次、不同心理特点,
热情、耐心解释缺血性肠病的相关知识及注意事项
,使患者正视自己的疾病。突然发作的腹痛、血便
会给患者带来紧张、恐惧的情绪,通过多巡视病房
、关心患者、安抚患者紧张情绪。向患者讲解各项
检查的目的,检查前准备及前后的注意事项,以减
2024缺血性肠病要点(全文)
2024缺血性肠病要点(全文)一、缺血性肠病的发病原因缺血性肠病的致病因素较为多样。
首先,滥用利尿剂会使内脏血液量降低,从而增加患病风险。
长期便秘的患者,由于排便时腹内压升高,影响腹部内脏的血液供应,也可能引发缺血性肠病。
心功能不全时,心脏泵血能力减弱,导致全身血液循环不畅,包括肠道的供血也会受到影响。
血管性疾病如动脉硬化、血栓性脉管炎等,会造成血管狭窄或阻塞,减少肠道的血液供应。
非血管阻塞型的缺血性肠病大多为自发性,多见于老年人。
其中,各种原因引起的低血压最为常见,如感染性休克、神经性休克、过敏性休克等。
患有糖尿病、高血压等基础性疾病,或者同时服用影响内脏血流药物(如升压药等)的患者,其发生缺血性肠病的机会明显增加。
血管阻塞型的缺血性肠病主要原因包括肠系膜血管的损伤、肠系膜血管栓塞或血栓形成、动脉硬化、腹主动脉重建时手术结扎肠系膜下动脉等。
例如,肠系膜动脉的创伤可能直接破坏血管结构,导致血液无法正常供应肠道。
长期口服避孕药、肠腔内压升高等情况也可能引起缺血。
总之,缺血性肠病的发病原因复杂,多种因素相互作用,导致肠道供血不足,引发炎症和损伤。
了解这些致病因素,有助于我们更好地预防和治疗这种疾病。
二、缺血性肠病的症状表现缺血性肠病的症状多样,给患者带来诸多不适。
腹部痉挛性疼痛:多表现为左下腹部的持续性或突然发作的痉挛性疼痛,患者往往还伴有明显的排便感。
这种疼痛可能是由于肠道供血不足,导致肠道肌肉痉挛所致。
便血:通常在腹部疼痛后的24 小时内出现,血液可与大便混合,呈现鲜红色或暗红色。
便血量一般不多,但严重时可能会大量出血。
恶心、呕吐:肠道缺血引发的功能紊乱,会导致患者出现恶心、呕吐的症状。
腹泻:也是常见症状之一,由于肠道的正常功能受到影响,肠道蠕动加快,从而引起腹泻。
症状的轻重程度因人而异。
轻症患者可能症状较为轻微,甚至可能自行缓解。
然而,重症患者的症状则较为严重,不仅会出现剧烈的腹痛、大量便血,还可能伴有严重的腹胀、腹膜刺激征阳性等。
缺血性肠病临床诊断与治疗
3.肠系膜上静脉血栓形成 静脉内血流缓慢、高凝,如肝硬化门静脉高压患者、 口服避孕药、雌激素、真性红细胞增多症。
缺血性肠病病因———非血管阻塞性缺血
肠道血管痉挛
缺血性肠病病因———肠腔细菌感染性缺血
• 肠道内有致病菌存在; • 肠道缺血时使肠粘膜通透性增加,防御能力下降; • 上述原因从而使细菌侵入肠壁,形成急性炎症,甚至坏死、穿孔。 • 实验研究也证明在血管阻塞性缺血后,同时加用抗生素管理,动物可不产生
休克或避免不可逆的休克。
缺血性肠病 ---病理学
缺血性肠病诊断和鉴别诊断
• 临床表现差异大,无特异性,对于疾病早期或轻症患者早期诊断较困难; • 对凡是具有易患因素的患者,如冠心病、动脉粥样硬化、房颤等,一旦腹痛
持续大于2小时,尤其是症状与体征不相符时,即应考虑本病; • 对可疑患者选择血清酶学、CT、血管造影、B超等检查; • 如出现便血、剧烈腹痛、急腹症或休克时应警惕肠坏死、穿孔可能。
脏支:
1.成对:肾上腺中动脉、肾动脉、睾丸 动脉(卵巢动脉);
2.不成对:腹腔干动脉、肠系膜上动脉、 肠系膜下动脉。
腹腔干动脉及其分支
腹腔干在主动脉裂 孔下方起自腹主动 脉前壁,迅即分为 肝总动脉、脾动脉 和胃左动脉。
肝总动脉分为肝固 有动脉和胃十二指 肠动脉;
腹腔干动脉及其分支
肠系膜上动脉及其分支
缺血性结肠炎临床表现
• 典型症状为腹痛.多位于左下腹,为突发性绞痛.轻重不一,进食后加重。 腹痛时多伴有便意;
• 部分患者可在24 h内排出与粪便相混合的鲜红色或暗红色血便; • 其他症状有厌食、恶心、呕吐、低热等; • 体检可发现腹部轻中度压痛、低热、心率加快; • 发生肠梗死时可有腹部压痛、反跳痛、腹肌紧张、肠呜音逐渐减弱甚至消失
缺血性肠病的诊断及治疗
④肠系膜静脉血栓形成:表现为门静脉、 肠系膜静脉系统发生闭塞,伴有血管腔 内充盈缺损或静脉侧支形成。
据文献报道阻塞性肠缺血仅9% ~ 26%的患者在手术前能够作出正确的诊 断,多数患者只有在手术时才能作出诊 断。
❖ 其他 结肠缺血钡灌肠检查敏感度约 为80%,其特异性表现为拇指印征。腹 部CT有助于肠系膜静脉血栓的诊断,可 见肠系膜上静脉增宽,其中可见低密度 信号,强化阶段可见周边强化,呈“牛 眼征”.
❖ 确诊为慢性缺血性肠病,家属拒绝手术, 予内科保守治疗(抗凝、扩血管、修复 肠道粘膜、营养支持等对症治疗)后, 病情逐渐稳定,大便次数减少,成形, 呈黄色,大便隐血试验转阴,血红蛋白 上升至82g/L,总蛋白升至53 g/L,白 蛋白上升至26g/L,全身浮肿也有明显 消退。
最终突发肺栓塞死亡。
❖一般于腹痛后24h出现便血,这是肠 梗死的可靠征象,根据出血量可表 现为大便潜血阳、黑便、暗红色或 鲜血便
❖ 体格检查在疾病早期与腹痛的程度不成 比例,早期腹痛剧烈而查体可无明显异 常,随着疾病进展出现发热、心率加快、 血压降低、腹胀、腹部叩诊鼓音、肠鸣 音减弱、腹部压痛、反跳痛及肌紧张等, 75%患者大便潜血阳性。
缺血性肠病的 诊断和治疗
缺血性肠病是20 世纪初60 年代提出的一 组具有一定临床病理特点的独立性疾病,是肠 管功能或形态变化所致的疾病。该病临床表 现无特异性,早期诊断较困难。
定义:
缺血性肠病是指结肠和(或)小肠因 供血不足发生的缺血性肠道粘膜损害。
分类
❖急性肠系膜缺血 ❖慢性肠系膜缺血 ❖结肠缺血
❖血管造影 选择性动脉造影有 助于发现病变部位和范围,为诊 断本病的重要检查手段,为手术 治疗提供参考。
阳性征象为: ①非闭塞性肠系膜缺血:主动脉没有阻塞, 其中小分支可存在节段性狭窄。肠系膜动脉 主干和分支呈弥漫性痉挛或分支的节段性痉 挛,如果给予罂粟碱解痉处理,则立即可见 血管管径扩张。 ②栓子:肠系膜上动脉内的圆形充盈缺损, 伴远端血管完全或次全闭塞。 ③ 血栓形成:常在肠系膜上动脉起始处, 可见血管突然中断,可伴有反应性血管收缩, 管径普遍变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