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血性肠病治疗及护理.

合集下载

内科主治医师考试辅导:缺血性肠病的治疗

内科主治医师考试辅导:缺血性肠病的治疗

缺血性肠病的治疗(内科主治医师考试辅导)缺血性肠病的治疗主要有一般方法及中医疗法,具体如下:一般方法一般治疗包括胃肠减压,静脉补液维持水和电解质平衡,输血及使用广谱抗生素急性肠系膜缺血一经诊断应立即将罂粟碱用生理盐水稀释至1.0mg/ml,以30~60mg/h用输液泵经肠系膜上动脉插管输入对于非闭塞性肠系膜缺血,罂粟碱输注持续24h,根据血管痉挛缓解情况决定罂粟碱是否停药,通常24h即可,但也可延长至120h.糖皮质激素对缺血病变恢复无帮助,且有促发肠穿孔之可能,不提倡使用如怀疑肠坏疽、肠穿孔应进行剖腹探查。

部分病例可行肠系膜动脉血管置换术进行治疗。

中医疗法本病应属中医“血证”范畴,为因虚致瘀,瘀血阻滞,血不循经,溢于脉外所致。

在中医学对血证的特色理论中,缪希雍的“治吐血三要法”及唐容川的“治血四法”尤其重视行血消瘀之法。

明代缪希雍《先醒斋医学广笔记·吐血》强调了行血、补肝、降气在治疗吐血中的重要作用,提出了“宜行血不宜止血”“宜补肝不宜伐肝”、“宜降气不宜降火”的治吐血三要法。

从历史的角度看,这是对出血性疾病治法的新发展,并带有补偏救弊的性质。

临证时一定应根据病情辨证地对待行血—止血、补肝—伐肝、降气—降火这三对治法。

清代唐容川在《血证论》中提出止血、消瘀、宁血、补虚的治血四法。

因此,治疗血证时并非惟以止血为第一要法。

故消瘀之法确实是治疗缺血性肠病肠功能紊乱的大纲,值得临床借鉴参考。

---------------------------------------------------------------------------------------------------------------------------------------内科学基础之体格检查:心前区视诊(心前区搏动)体格检查:心前区视诊(心前区搏动)1.胸骨左缘第3~4肋间搏动当心脏收缩时在此部位出现强有力而较持久的搏动,可持续至第二心音开始,为右心室持久的压力负荷增加所致的右心室肥大征象。

医院肠系膜血管缺血性疾病患者护理常规

医院肠系膜血管缺血性疾病患者护理常规

医院肠系膜血管缺血性疾病患者护理常规肠系膜血管缺血性疾病是指肠系膜血管供应不足引起的一组疾病,包括肠系膜动脉血栓形成、肠系膜动脉狭窄、痉挛和肠系膜动脉栓塞等。

这些疾病常常需要紧急的介入治疗和护理。

以下是医院肠系膜血管缺血性疾病患者护理的常规内容:1.早期危险评估:护士需要及时识别患者是否存在肠系膜血管缺血性疾病的危险因素,如高龄、动脉硬化、高血压、高血脂等。

对于已确诊的患者,需要评估其疾病的严重程度、病因与血管受累情况等。

2.监测生命体征:监测患者的体温、呼吸、心率、血压等生命体征的变化,及时发现危险信号并采取必要的护理措施。

3.牵涉伤口护理:如患者接受了肠系膜血管介入治疗或手术,护士需要进行牵涉伤口的护理。

包括定期更换伤口敷料、观察伤口排液情况、监测伤口愈合进程等。

4.配合医生进行药物治疗:肠系膜血管缺血性疾病的治疗常常需要使用血栓溶解剂、抗凝药物、降脂药物等,护士需要根据医生的嘱托合理配药,监测药物的疗效和不良反应。

5.监测肠胃功能恢复:肠系膜血管缺血性疾病治疗后,患者常常需要进食康复,护士需要密切监测患者的肠胃功能恢复情况,观察排气、排便情况,鼓励患者逐渐增加饮食量。

6.控制相关危害因素:如高血脂、高血压、糖尿病等,护士需要帮助患者控制危害因素,推荐低盐低脂的饮食,鼓励患者适量运动,定期监测血压、血脂、血糖等指标。

7.心理疏导:肠系膜血管缺血性疾病治疗过程中,患者常常伴有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

护士需要与患者进行及时沟通,提供积极的心理支持和安慰,帮助患者建立正确的治疗信心。

8.定期随访:随访患者的康复情况,观察肠系膜血管缺血性疾病是否反复发作,及时发现并处理可能的并发症。

9.提供相关教育:向患者和家属提供关于肠系膜血管缺血性疾病的合理饮食、适度运动等健康生活方式的教育,指导患者及家属掌握自我护理的方法和技巧。

总之,护士在医院肠系膜血管缺血性疾病患者的护理过程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应密切配合医生,及时发现患者的生命体征变化,进行危险因素评估和早期干预,做好伤口护理和药物治疗,关注肠胃功能的恢复和心理疏导,提供全面的护理教育和后续随访。

肠系膜血管缺血性疾病患者的临床护理

肠系膜血管缺血性疾病患者的临床护理

肠系膜血管缺血性疾病患者的临床护理摘要】目的讨论肠系膜血管缺血性疾病的护理。

方法配合治疗进行护理。

结论观察伤口有无渗血渗液,若有,应及时通知医生并更换敷料;观察腹部体征,有无腹痛腹胀等。

输液管保持通畅,留置针妥善固定,注意观察穿刺部位皮肤;尿管按照尿管护理常规进行,一般术后第l日可拔除尿管,拔管后注意关注患者自行排尿情况;腹腔引流管参照腹腔引流管护理相关要求。

【关键词】肠系膜血管缺血性疾病护理肠系膜血管缺血性疾病(diseases of mesentericischemia)通常由肠系膜血管急性循环障碍引起肠管缺血坏死,临床上又称为血运性肠梗阻。

患者常伴发严重器质性疾病,容易误诊,若发生广泛肠坏死往往预后不良。

一、病因及治疗1.肠系膜上动脉栓塞。

2.肠系膜上动脉血栓形成。

3.肠系膜上静脉血栓形成。

诊断要点1.临床表现因血管阻塞部位、性质、起病急缓而各有不同,往往有心脏病史,以冠心病史和心房颤动史常见。

早期即有突发剧烈的腹部绞痛,伴消化道症状:呕吐血性液体、腹泻暗红色血便;压痛、腹肌紧张等症状随着病情加重渐趋明显,肠坏死后患者可很快出现休克。

2.支持疗法血管扩张剂、溶栓治疗,纠正诱因。

3.手术治疗明确病变的性质及部位后,可行肠系膜上动脉栓塞栓子取出术;血栓内膜切除或肠系膜上动脉一腹主动脉“架桥”手术;肠切除术。

二、主要护理问题1.焦虑/恐惧与患者疼痛、大量呕吐、便血有关。

2.舒适的改变与剧烈腹痛等有关。

3.营养失调——低于机体需要量与禁食有关。

4.潜在并发症短肠综合征、再栓塞、肠外瘘、胃肠道出血、局限性肠纤维化狭窄。

三、护理目标1.患者焦虑/恐惧程度减轻,配合治疗及护理。

2.患者主诉不适感减轻或消失。

3.患者营养状况得到改善或维持。

4.未发生相关并发症或并发症发生后能得到及时治疗与处理。

四、术前护理措施1.心理护理 (1)解释疾病机关知识,讲解手术方式、注意事项。

(2)鼓励患者表达自身感受。

(3)教会患者自我放松的方法。

缺血性肠病的健康宣教

缺血性肠病的健康宣教

_
3
缺血性肠病的治疗
药物治疗
抗血小板药物: 如阿司匹林、氯 吡格雷等,用于
预防血栓形成
抗凝血药物:如 华法林、肝素等, 用于预防血栓形
成和栓塞
血管扩张药物: 如硝酸甘油、硝 普钠等,用于改
善缺血症状
抗氧化药物:如 维生素C、维生 素E等,用于保 护血管内皮细胞, 减少炎症反应
手术治疗
01
02
03
腹痛:主要表现为持续性、 阵发性的腹痛,疼痛部位多 在左下腹或右下腹。
03
恶心、呕吐:部分患者可能 出现恶心、呕吐等症状,可 能与肠道功能紊乱有关。
05
腹部包块:部分患者可能出 现腹部包块,可能与肠道梗 阻有关。
02
腹泻:腹泻次数增多,粪便 呈水样或糊状,可能伴有黏 液或血液。
04
便血:部分患者可能出现便 血,可能与肠道黏膜损伤有 关。
4
复查注意事项: 保持良好的生 活习惯,避免 影响检查结果 的因素
谢谢
心理治疗:保持良好的心态,减 轻心理压力,有助于疾病的康复
_
4
缺血性肠病的护理
心理护理
1
2
3
保持积极心态: 鼓励患者保持 乐观,积极面 对疾病
提供心理支持: 倾听患者的感 受,提供心理 安慰和帮助
减轻焦虑和恐 惧:帮助患者 了解疾病,减 轻对疾病的焦 虑和恐惧
4
增强信心:鼓 励患者积极参 与治疗和康复, 增强战胜疾病 的信心
04
严重时可能导致肠坏死、肠穿孔等并发症。
缺血性肠病的病因
动脉粥样 硬化:血 管内脂肪 和胶原沉 积,导致 血管狭窄
血栓形成: 血液中的 凝血因子 异常,导 致血栓形 成

缺血性肠病的护理PPT课件

缺血性肠病的护理PPT课件

临床表现
01
腹痛:持续性或阵发性,可 伴有腹胀、恶心、呕吐等症

02
便血:大便带血,颜色可呈 鲜红色或暗红色
03
发热:体温可升高至38℃左 右
04
腹部包块:腹部可触及肿块, 质地较硬,有压痛感
05
肠鸣音减弱:肠蠕动减弱, 肠鸣音减弱或消失
诊断和治疗
诊断方法: 临床症状、 体征、实验 室检查、影 像学检查等
治疗原则: 改善微循环、 抗凝、抗血 小板聚集、
溶栓等
药物治疗: 抗凝血药物、 抗血小板药 物、溶栓药
物等
手术治疗: 血管重建 术、肠切 除术等
护理措施: 病情观察、 饮食护理、 药物护理、 康复护理等
缺血性肠病的护理要点
病情观察
观察患者生命体征,如心率、呼吸、血压等 观察患者腹部症状,如疼痛、腹胀、呕吐等 观察患者大便情况,如颜色、性状、次数等 观察患者皮肤颜色,如苍白、发绀等 观察患者意识状态,如清高脂肪、高胆固 醇食物摄入
适当运动:保持 适度运动,增强 体质,提高免疫 力
健康教育
1. 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如戒烟限 酒、合理饮食、规律作息等
2. 定期进行身体检查,及时发现并 治疗相关疾病
3. 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避免过度 紧张和焦虑
4. 加强体育锻炼,提高身体素质和 免疫力
缺血性肠病的护理PPT 课件
x
目录
01 缺血性肠病的概述 02 缺血性肠病的护理要点 03 缺血性肠病的康复指导 04 缺血性肠病的预防措施
缺血性肠病的概述
病因和病理
病因:动脉粥样 硬化、血栓形成、
血管痉挛等
病理:肠道缺血、 缺氧、坏死、溃
疡等
症状:腹痛、腹 胀、恶心、呕吐

缺血性肠病

缺血性肠病

缺血性肠病缺血性肠病是因肠壁缺血、乏氧,最终发生梗死的疾病。

多见于老年人,尤其有糖尿病、高血压、患动脉硬化、房颤病史的患者,病变多以结肠脾曲为中心呈节段性发生。

缺血性肠病的发病部位造成结肠缺血的直接原因多为肠系膜动、静脉,特别是肠系膜上动脉因粥样硬化或血栓形成引起的血管闭塞及狭窄。

心力衰竭、休克引起血压降低,肠局部供血不足也可成为发病原因。

主要表现就是突然起病,以急性腹痛、腹泻、恶心、呕吐、便血,血便以鲜血便为主,有时也可以是果酱样或黑便,严重的还可能发生肠梗阻、坏死、穿孔及腹膜炎等并发症危及生命。

可分为急性肠系膜缺血(AMI)、慢性肠系膜缺血(CMI)、和缺血性结肠炎(IC)三种,由于AMI虽然发病率低,但是死亡率很高,希望能引起大家的重视。

病因静息状态下胃肠道动脉血流量占心排血量的10%,而运动或进餐后消化道血流量变化较大。

引起本病的主要病理基础是局部血管病变、血流量不足或血液的高凝状态。

危险因素主要有:心力衰竭、心律失常、心房颤动、各种原因所致的休克、动脉血栓形成、机械性肠梗阻等。

医源性因素有动脉瘤切除术、主动脉手术、冠状动脉搭桥术、肠切除术、肠镜、钡灌肠、妇科手术等;药物因素有可卡因、达那唑、地高辛、雌激素、苯异丙胺、利尿剂、非甾体抗炎药等,均可导致老年人缺血性肠病发生。

检查和诊断主要依据临床表现、特殊检查(CT、结肠镜等)、鉴别诊断。

有糖尿病、动脉硬化、冠心病、高血压、高脂血症、心律失常等基础病变的老年患者,一旦出现腹痛持续>2h,尤其是症状与体征不相称,即应考虑本病,争取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

1、首选结肠镜检查:争取在72小时内完成,重点是左半结肠。

急性期镜下可见黏膜充血、水肿、糜烂、浅表溃疡及血管网消失,不过这些改变并无特殊性,如果病理活检发现纤维素血栓和含铁血黄素,则是诊断的根据。

晚期,尤其是慢性者可见结节性病变、皱襞增厚。

2、腹部钡餐透视或拍片:对于急性期肠穿孔、慢性期肠狭窄意义较大。

缺血性肠炎

缺血性肠炎

缺血性肠炎
缺血性肠炎:是由于结肠缺血而得的一种结肠病。

也就是某一段结肠组织由于某些原因引起的供血不足,导致该段肠壁损伤或坏死。

腹痛、血便、腹泻被称为缺血性肠炎的三主征。

临床上遇有下述情况时易诱发本病:
1、有高血压、动脉硬化或冠心病引起心功能不全的老年人;
2、滥用利尿剂使内脏血流量降低;
3、长期便秘或肠管持续痉挛致肠内压增高;
4、服用某些血管活性药致肠系膜小动脉收缩;
5、一些血管性疾病,如血栓性脉管炎、结缔组织病,弥漫性变态反应性疾病。

并发症:肠狭窄,出血、穿孔、中毒性肠扩张、息肉增生或癌变等。

护理问题:病情变化,饮食改变,疼痛,焦虑。

护理措施:1.病情观察,严密监测病情变化,包括意识,生命体征,面色,尿量,和黑便的次数,颜色,量。

2.疼痛护理:注意腹痛的部位,性质,疼痛最明显的部位多为病变所在,腹胀,腹痛剧烈采用腹部热敷,肛管排气,胃肠减压。

3.饮食护理:症状明显时暂禁食水,减轻后变为流食。

4.基础护理:舒适体位,保持肛周皮肤的清洁,保持床单位整洁预防压疮
5.心理护理:烦躁,恐惧,焦虑,指导患者倾诉,配合家属给予心理安慰等。

【缺血性肠炎在饮食方面需要注意什么】
1、食物应以易消化,质软少渣.
2、要给予高蛋白、高热量的饮食。

富含维生素、无机盐、微量元素的食物.
4、适当控制脂肪。

5、忌吃产气食物。

6、忌生冷瓜果。

7、忌食牛奶及海鲜。

缺血性肠病(教学及宣教)

缺血性肠病(教学及宣教)

缺血性肠病疾病概述缺血性肠病亦称缺血性肠炎,是一组因小肠、结肠血液供应不足导致的不同程度局部组织坏死和一系列症状的疾病。

自1963年Boley、1996年Marston 报告该病以来,随着人口的老龄化,发病率不断增加。

凡全身虚循环动力异常,肠系膜血管病变及其他某些全身性或局部疾病引起肠管的血供应减少而导致肠壁缺血、缺氧时,均可发生本病。

本病常伴有基础疾病,最多见为心脑血管疾病,如高血压、冠心病、动脉粥样硬化、糖尿病等。

缺血性肠病分为急性肠系膜缺血(acute mesenteric ischemia, AMI )、慢性肠系膜缺血(chronic mesenteric ischemia, CMI)和缺血性结肠炎(ischemic colitis ,IC)三类。

缺血性肠病发病机制引起肠道缺血的主要病理基础是肠道血管病变及灌注不足。

1.血管病变大血管的病变多因动脉粥样硬化,使血管管腔狭窄,血流不畅,发生血栓,又因其从膜主动脉以锐角斜行分出,第一分支中结肠动脉开口又小,使来自心脏的栓子极易在此引起栓塞。

除动脉粥样硬化外,心瓣膜病、心律失常(如心房颤动)也可有栓子脱落。

各种使血液高凝状态的因素,缺血性肠病的病因如血小板增多,真性红细胞增多等易于形成血栓。

静脉血栓有时不一定有确切病因。

此外,各型结缔组织病性小动脉炎及各种血管炎亦可使相应肠管血运障碍。

2.灌注小足各种心脏病、心律失常、心排出量下降,使内脏血管灌注不足而致肠缺血。

在动脉硬化.尤其小动脉有硬化时,缺血性肠病的起因是血压的突然下降使肠道血液灌注由代偿到失代偿,而引起缺血。

治疗过程中使用洋地黄类药物、a肾上腺素能激动剂等可引起肠缺血加重。

病理肠道缺血、缺氧的影响首先累及黏膜,其次是黏膜下层。

缺血性肠病的主要病变有水肿、糜烂、溃疡、坏死及出血。

肠绒毛受累后虽可修复,但变短,为吸收不良的原因。

重者黏膜脱落及溃疡形成,引起显性出血,肠肌可能因病变激惹而痉挛,病变持续则可有痉挛后扩张数月后,病变部位可以出现纤维增殖现象。

缺血性肠病的护理

缺血性肠病的护理

现 主要 表 现 为腹 痛 、 泻 、 便 , 重 的 可 出现 肠 麻 痹 坏 死 和 腹 血 严 腹 膜 刺 激 征 』 ( ) 估 患 者 是 否 为老 年 病 人 。 ( ) 估 。 1评 2评
患者是否有冠心病 、 尿病、 糖 高血压病 、 高脂 血症、 硬化等 肝 既往病史。( ) 3 评估患者 的病情及腹痛 情况 : 否呈 剧烈腹 是 痛, 症状与体征不相符 , 使用解痉与强效止痛药物效果 不佳 。
社 ,03:3 2 9. 20 2 5— 3 【 ] 楼国春 , 3 杜勤 , 董向毅 , 等。缺 啦性 肠病 l 7例临床表现及误诊 分析[ ] . J 1 中华内科杂志 , 0 ,4 ) : 5 . 2 6 ( 5 14 0 0 9— [ ] A ot S Nl o K,j c Peiiays d f —i r 2 4 cs , isnT B kM. rl nr t yo dme a s r m u D aa psil m re ct o e i he a J 】B ug2 0 ; os e akro auebw l s ami[ ] . r S r,0 1 b f c J
( 牡丹江 医学院附属红旗医院 消化科 黑龙江 牡丹江 17 1 ) 5 0 1
缺血性肠病是指 由于各种原 因引起 的肠道 急性 或慢性
血 流 灌 注不 足 所致 的肠 壁 缺 血 性疾 病 ” 。 随着 人 1老 龄化 , 2 1 心 血 管疾 病 、 尿 病 、 瘤 患 者 日渐 增 多 及 肠 镜 检 查 的普 及 糖 肿
糖尿病 4例, 妊娠 1 , 例 无相关疾病 3例。
2 护 理
2 1 尽早对患者病情进行评价 .
急性缺血性肠病的临床表
病的积极治疗 或经 动脉 内灌 注扩血管 药物后 , 可 以治 愈 是

缺血性肠病护理常规

缺血性肠病护理常规

临床表现与分型
急性型
突发剧烈腹部绞痛,恶心 、呕吐、腹泻及血便,症 状与体征不相符,即症状 重、体征轻,腹部压痛与
腹肌紧张不明显。
慢性型
反复发作的腹痛、便血, 可自行缓解,症状较轻,
多不伴呕吐、腹泻等。
狭窄型
腹部症状与体征不明显, 但可出现肠梗阻表现,如 腹胀、呕吐、停止排气排
便等。
诊断标准及鉴别诊断
定期随访安排
随访时间
出院后1个月、3个月、6个月各随访一次,以后每年随访一次。
随访内容
包括症状变化、体征检查、实验室检查等,以评估病情恢复情况及
缺血性肠病危险因素宣传
动脉硬化、心功能不全等 疾病的宣传,强调这些疾 病与缺血性肠病的关联;
宣传肠系膜动、静脉血管 闭塞及狭窄等直接原因, 提高患者对疾病的认识;
诊断标准
根据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如血常 规、便常规、D-二聚体等)及影像 学检查(如腹部平片、CT、血管造 影等)进行综合判断。
鉴别诊断
主要与炎症性肠病、结肠癌、肠套叠 等疾病相鉴别。
预防措施与重要性
预防措施
积极控制动脉硬化、心功能不全等原发病,避免过度劳累、情绪激动等诱因, 保持大便通畅等。
重要性
缺血性肠病是一种严重的肠道疾病,如不及时诊断和治疗,可能导致肠坏死、 穿孔等严重后果,甚至危及生命。因此,加强预防措施、提高诊断水平、及时 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02
护理评估与观察要点
病情严重程度评估
评估患者腹痛、腹泻、便血等症 状的严重程度。 了解患者是否有恶心、呕吐、腹 胀等伴随症状。 评估患者是否有休克、心衰等严 重并发症的表现。
讲解其他可能的发病原因 ,如心力衰竭、休克等引 起的肠局部供血不足。

老年缺血性肠病患者的症状及护理

老年缺血性肠病患者的症状及护理

老年缺血性肠病患者的症状及护理老年缺血性肠病是由供血不足或淤血带来的肠壁缺血缺氧,从而导致肠壁水肿、出血和坏死,临床方面多呈现腹痛、腹胀、呕吐和便血等病症。

发病年龄一般在60岁之上,而患有动脉硬化、心功能不全、糖尿病的患者患该病几率更大。

特别是在春秋季节高发。

故老年人要警惕缺血性肠病,做好预防护理工作。

一、老年缺血性肠病的症状表现及病因老年人缺血性肠病的症状表现有以下几种:腹痛:缺血性肠病一般都会发生显著腹痛,且有些时候腹痛症状并不符合体征表现,也就是腹痛非常严重但体征没有显著表现。

一旦老年人出现缺血性肠病,会在肠道内壁会发生溃疡,从而带来比较剧烈的痛感。

长期便秘和便血:长时间便秘粪块嵌塞、肠道占位、肠梗阻等增加了肠壁压力,导致血供不足。

而缺血性肠病会造成肠壁血管破裂,进一步引发便血。

腹胀和腹泻:发生缺血性肠病后,患者肠道长时间呈现非正常的状态,肠道内存在的溃疡和坏死症状会扰乱消化系统的正常工作,这也是发生腹泻和腹胀的原因。

恶心和呕吐:缺血性肠病一定程度影响了患者肠道的生理功能,导致无法正常的工作,引起消化功能异常,食欲下降及伴有恶心、呕吐等症状。

发热:老年人一旦发生缺血性肠病则会带来严重的感染,这也是患者发热的原因,而病情较重的患者体温甚至会达到40度。

其他症状:毫无疑问,缺血性肠病会损害患者的胃肠功能,肠管极有可能产生坏疽与结节,使人体更加虚弱无力。

部分患者还可能迟发性的全层坏疽,对结肠不同长度的肠段均有累及,引发更严重的腹部疾病,结合病理基础差异,具体分为下列3型:坏疽型:时常由于结肠动脉主支血运障碍而引发结肠大面积坏死,溃疡深度直至肌层和浆膜层。

临床主要特点为:发病快速,在左下腹或左季肋部多伴有剧烈疼痛,带有绞痛特点,并不断加重阵发性,腹胀的同时排出暗紫色或鲜红血便,也可能形成血水样腹泻,每天数次不等,后者也会造成肠穿孔和腹膜炎。

狭窄型:由于肠壁明显水肿、增厚与僵硬,令管腔更为狭窄,加之多发性痉挛让肠壁狭窄的问题更突出,病人会形成腹泻、腹痛等症状,随着病情的加重会产生便血。

缺血性肠炎病人的护理

缺血性肠炎病人的护理

缺血性肠炎病人的护理缺血性肠炎(ischemic colitis)是由于肠道血液供应不足或回流受阻致肠壁缺氧损伤所引起的急性或慢性炎症性病变,轻者仅损伤黏膜,重者全层肠壁受累。

病变呈节段性分布。

临床主要表现为腹痛和便血。

本病多见于5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常患有心血管方面的原发病。

男女发病比例约2:1,女性多于男性。

二护理评估(一)健康史的评估询问病人既往病史及起病原因,本病多见于5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常伴有动脉粥样硬化等血管因素的疾病。

本病多见于各种原因引起的肠道梗阻、肠管狭窄、肠腔压力增高、肠管蠕动增强及不适当饮食刺激、应激均可导致。

评估病人的饮食习惯、睡眠情况、服药史。

(二)临床症状评估与观察1.评估病人的腹痛症状 90%以上的病人出现腹痛,本病腹痛主要位于中下腹或左侧腹部,呈突发性绞痛或持续性剧痛,进食后可加重,也可在睡眠中突发,因平卧时血压降低,肠系膜血流减少而加重肠缺血。

2.评估病人便血情况急性肠缺血者便血一般出现在腹痛后24小时。

轻者黑粪或大便中带有鲜血;重者为血水样便,甚至鲜血便。

慢性肠缺血者在不进食或进食少时腹痛不明显,少见便血,常伴腹胀。

3.评估病人腹泻的程度腹泻是大量肠液渗出、肠蠕动过快引起。

腹泻次数在3~20次不等。

4.评估病人有无发热多为中度热。

是由于坏死物质吸收、肠道细菌侵袭和炎性介质的释放引起。

并发全身感染时,体温可超过39℃。

5.评估病人有无其他消化系统症状如腹胀、恶心、呕吐等。

(三)辅助检查的评估1.血液检查血白细胞增高、血沉加快。

2.粪便检查可见红、白细胞,潜血阳性,便培养无致病菌生长。

3.电子肠镜检查可见黏膜轻度、非特异性炎症或多发性溃疡或有血痂。

为本病早期诊断的关键。

4.X线及钡灌肠检查腹平片可见局限性痉挛,随后肠腔积气、节段性扩张,病变结肠袋消失,但无特异性。

一部分可见类似小肠Kerckring皱襞样的横嵴,为本病特征性X线征象之一。

钡灌肠急性期特征性表现为指压痕。

老年医学缺血性肠病

老年医学缺血性肠病
发病机制
主要由于肠道血液供应减少或中 断,导致肠壁缺血、缺氧,引发 炎症反应和细胞凋亡,最终导致 肠壁坏死和溃疡形成。
流行病学特点
发病率
缺血性肠病在老年人群中发病率较高,随着年龄的增长,发病率呈上升趋势。
危险因素
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动脉硬化等是缺血性肠病发病的危险因素。
临床表现与分型
临床表现
老年医学缺血性肠病
03-19
CONTENTS
• 缺血性肠病概述 • 老年缺血性肠病特点 • 影像学检查在缺血性肠病诊断
中应用 • 实验室检查与辅助诊断方法 • 缺血性肠病治疗策略与方案选
择 • 总结与展望
01
缺血性肠病概述
定义与发病机制
定义
缺血性肠病是由于肠道血液供应 不足或回流受阻导致肠壁缺血、 缺氧,进而发生坏死和溃疡的一 种疾病。
并发症及预后评估
并发症
常见并发症包括肠穿孔、腹膜炎、感染性休克等,严重时可 危及生命。
预后评估
预后与病情严重程度、治疗时机和患者自身状况密切相关。 早期发现、及时治疗可改善预后,降低死亡率。对于老年患 者,应加强监护和护理,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03
影像学检查在缺血性肠病诊断中应用
腹部X线平片检查
临床表现和诊断方法
系统介绍了缺血性肠病的临床表现、诊断方法和鉴别诊断要点。
治疗和预防措施
全面概述了缺血性肠病的治疗原则、方法以及预防措施,包括药物 治疗、手术治疗和康复治疗等。
老年医学领域发展趋势
1 2 3
老龄化与老年疾病研究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老年医学领域的研究和 发展越来越受到关注,老年疾病的预防、诊断和 治疗水平不断提高。
早期可见局限性痉挛,随后见肠腔积气, 节段性扩张,肠壁水肿增厚

缺血性结肠炎护理课件

缺血性结肠炎护理课件

缺血性结肠炎的护理措施
减轻腹痛不适: - 给予镇痛药物缓解疼痛。 - 提供舒适环境,减轻病人不适感。
缺血性结肠炎的护理措施
密切观察病情变化: - 监测体温、脉搏、呼吸等生命体征
。 - 定期进行实验室检查,评估病情。
预防和教育
预防和教育
预防措施: - 加强运动,保持身体健康。 - 戒烟限酒,避免不良习惯。
保持水和电解质平衡: - 提供充足的水分和电解质摄入。 - 监测体液情况,及时纠正不平衡。
缺血性结肠炎的护理措施
控制炎症反应: - 给予适当的抗炎药物。 - 观察病情变化,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缺血性结肠炎的护理措施
饮食与营养: - 提供易消化、低渣的饮食。 - 鼓励多餐少食,避免大量食物进入
肠道。
预防和教育
生活方式: - 良好的饮食习惯,多摄入蔬果纤维
。 - 定期体检,早期发现并治疗其他潜
在疾病。
预防和教育
护理教育: - 向患者及家属普及疾病知识。 - 强调规律治疗和饮食的重要性。 - 提供心理支持,减轻患者焦虑。
谢谢您的观赏 聆听
缺血性结肠炎护理课件
目录 缺血性结肠炎概述 缺血性结肠炎的护理措施 预防和教育
缺血性结肠炎概述
缺血性结肠炎概述
简介:缺血性结肠炎是一种由于肠道供 血不足引起的炎症性疾病。 病因:通常由血管痉挛或血栓形成引起 。
缺血性结肠炎概述
症状:腹痛、腹泻、便血等。
缺血性结肠炎的

医院肠系膜血管缺血性疾病患者护理常规

医院肠系膜血管缺血性疾病患者护理常规

医院肠系膜血管缺血性疾病患者护理常规【概述】肠系膜缺血性疾病是由各种原因引起肠道急性或慢性血流灌注不足或回流受阻所致的肠壁缺血坏死和肠管运动功能障碍的一种综合征。

【病因与发病机制】凡全身血液循环动力异常、肠系膜血管病变以及其他全身或局部疾病引起的肠壁缺血,均可引发本病。

此病可累及全消化道。

但以左半结肠较为常见。

尤以结肠脾曲多见。

这是由于结肠脾曲是由肠系膜上、下动脉末梢吻合部供血,对抗缺血的能力最弱,易于发生供血不足。

常见原因:①肠系膜动脉栓塞;②肠系膜动脉血栓形成;③肠系膜静脉血栓形成;④非阻塞性的肠系膜血管缺血,多发生于充血性心力衰竭、心肌梗死等可导致低血流量低灌注的疾病中。

本病是一种绞窄性动力性肠梗阻,以老年人居多。

由于肠管可能在短时间内广泛坏死,术前诊断困难,术中需要切除大量肠管,术后遗留营养障碍,故病情较一般绞窄性机械性肠梗阻更为严重。

【临床表现】1.临床表现因血管阻塞的部位、性质和发生的缓急而各有不同。

血管阻塞发生过程越急,范围越广,表现越严重。

动脉阻塞的症状较静脉阻塞急而严重。

剧烈的腹部绞痛是最开始的症状,难以用一般药物所缓解,可以是全腹性或局限性。

早期由于肠痉挛所致,此后有肠坏死,疼痛转为持续,伴有频繁呕吐,呕吐物多为血性,部分患者有腹泻,并排出暗红色血便。

患者的早期症状明显且严重,但腹部体征与其不相称,是急性肠缺血的一个特征。

开始时腹软不胀,轻压痛,此后腹部逐渐膨胀,压痛明显,肠鸣音消失,出现腹膜刺激征,表明已发生肠坏死,患者很快出现休克症状。

2.辅助检查:化验室检查可见白细胞计数在20×10⁹/L 以上,并有血液浓缩和代谢性酸中毒表现。

腹腔穿刺可抽出血性液体。

腹部X线平片在早期仅显示肠腔中等或轻度胀气,当有肠坏死时,腹腔内有大量积液,X线平片显示密度增高。

腹部选择性动脉造影对本病有较高的诊断价值,不仅能帮助诊断,还可鉴别是动脉栓塞、血栓形成或血管痉挛。

【治疗原则】急性肠系膜血管缺血一经确诊,必须立即进行处理,腹痛8h以内无腹膜刺激征者可给予非手术治疗。

肠系膜血管缺血性疾病的外科护理

肠系膜血管缺血性疾病的外科护理

肠系膜血管缺血性疾病的外科护理肠系膜血管缺血性疾病是由各种原因引起肠道急性或慢性血流灌注不足或回流受阻所致的肠壁缺血坏死和肠管运动功能障碍的一种综合征。

凡全身血液循环动力异常、肠系膜血管病变以及其他全身或局部疾病引起的肠壁缺血,均可引发本病。

此病可累及全消化道。

但以左半结肠较为常见,尤以结肠脾曲多见。

这是由于结肠脾曲是由肠系膜上、下动脉末梢吻合部供血,对抗缺血的能力最弱,易于发生供血不足。

常见原因:①肠系膜动脉栓塞。

②肠系膜动脉血栓形成。

③肠系膜静脉血栓形成。

④非阻塞性的肠系膜血管缺血,多发生于充血性心力衰竭、心肌梗死等可导致低血流量低灌注的疾病中。

本病是一种绞窄性动力性肠梗阻,以老年人居多。

由于肠管可能在短时间内广泛坏死,术前诊断困难,术中需要切除大量肠管,术后遗留营养障碍,故病情较一般绞窄性机械性肠梗阻更为严重。

1 一般护理(1)严密观察生命体征的变化:定时测量记录体温、脉搏、呼吸、血压。

若病人脉搏增快、血压下降、面色苍白、皮肤湿冷,为休克征象,应立即报告医生。

(2)禁食、胃肠减压:给予持续胃肠减压,可减少肠液积聚,减轻腹胀,改善肠道血供,有利于肠道功能的恢复。

(3)腹痛护理:密切观察病人腹痛的性质,若由腹部绞痛转为持续疼痛,提示有肠坏死、肠穿孔的可能,及时报告医生,并做好手术前准备。

对于明确诊断病人,可以遵医嘱适当给予解痉镇痛药,缓解疼痛。

(4)补充液体,维持水、电解、酸碱平衡:迅速建立静脉通道,根据医嘱,合理安排输液顺序、输液速度。

2 心理护理护士要主动热情接待,予以关心、同情病人。

首先评估病人恐惧与焦虑的原因与程度。

向病人解释腹痛的原因,讲述手术的重要性,以具体病例讲明手术的安全性和效果,增强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

增强与其支持系统如亲戚、朋友的联系,激发他们的责任感,多给病人生活上和心理上的支持。

3 术后护理(1)病情观察:术后24小时严密观察生命体征变化、伤口渗血、渗液情况及患者腹部体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道缺血,导致慢性缺血性肠病。
3、血液变化:
血液高凝状态是导致腹腔血管血流缓慢、血栓易于形成 而堵塞肠道血管的高危因素,如真性红细胞增多症、血小板 增多症、长期口服避孕药、严重感染、DIC及放、化疗等疾 病,血液呈高凝状态,有可能诱发该病。
4、肠管因素:
老年人由于肠管蠕动功能减退,肠腔内粪块的嵌塞,使
7、肠镜检查:
是缺血性结肠炎主要诊断方法。镜下表现为肠黏膜
充血、水肿、淤斑,黏膜下出血,黏膜呈暗红色,血管 网消失,可有部分黏膜坏死,继之黏膜脱落、溃疡形成。 病变部与正常肠段之间界限清晰,一旦缺血改善,其症 状消失快,病变恢复快,是与其他肠炎相鉴别的关键之
一。
A:直乙状结肠交界 处节段分布的黏膜水 肿; B:降结肠沿长轴分 布的线性溃疡; C:降结肠局部黏膜 发白伴黏膜充血 D:乙状结肠黏膜发 紫: E:降结肠黏膜假膜形 成; F:降结肠假息肉形 成; G:降结肠黏膜水肿、 假瘤形成 H:黏膜充血、水肿 伴蓝色结节样隆起 I:肠管狭窄伴黏膜粗 糙呈颗粒样
5、MRI检查:
一般不作为急诊检查方法。MRI可显示肠系膜动、静
脉主干及主要分支的解剖,但对判断狭窄程度有一定假
阳性率。MRI对判断血栓的新旧、鉴别可逆性和不可逆性
肠缺血有很高价值。
6、选择性血管造影:
是AMI诊断的金标准,并可在诊断的同时直接进行血 管内药物灌注治疗和介入治疗。但对于选择性血管造影 正常者,不能除外非闭塞性血管缺血。
3、超声检查:
为无创性影像学检查,操作简便、迅速而有效。B型超
声能显示腹腔动脉、肠系膜上动脉、肠系膜下动脉和肠系膜
上静脉的狭窄和闭塞;脉冲多普勒超声能测定血流速度,对 血管狭窄有较高的诊断价值。超声检查其他征象有:肠壁增 厚、腹水、膈下积气、门静脉一肠系膜静脉内积气。
4、CT检查:
CT增强扫描和CT血管成像可观察肠系膜动脉主干及其二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分支的解剖情况。
所致的血管狭窄是引起慢性肠系膜缺血的主要原因。另外,
全身性血管病变累及腹腔血管时,如结节性多动脉炎、系统 性红斑狼疮等疾病时,也可出现肠道缺血。
2、血流量不足:
内脏血流量减少,均可导致肠道缺血。在腹腔血管病变 的基础上,各种原因如心力衰竭、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
病、心律失常或休克等引起心排出量降低,可诱发或加重肠

2、慢性肠系膜缺血(CMI):
典型症状为餐后腹痛、畏食和体重减轻。主要表现为
反复发生的与进食有关的腹痛,腹痛可为持续性钝痛,程 度不一,定位不明确,以脐周或左下腹多见,多发生于餐 后15~30 min,l~2 h达高峰,随后腹痛逐渐减轻,蹲坐 位或卧位可使部分患者腹痛缓解。
3、缺血性肠炎(IC):
的肠壁缺血性疾病[1]。该病临床上少见,其发病率低,约
占住院患者的0.1%[2],一旦误诊,后果严重,病死率较高。 尤其是急性缺血性肠病,是严重的急腹症之一,病情急而 凶险,发展迅速,病死率可达45%-70%[3]。老年人是本病的 高危人群,若合并心血管疾病、糖尿病,发病率更高。
二、缺血性肠病的分类
肠腔压力增加,导致肠壁的血供减少,最终导致肠壁局限
性缺血、变薄、坏死。
5、其他疾病
如肠道及腹部恶性肿瘤及肠梗阻等也可导致慢性缺血性 肠病的发生。
四、缺血性肠病的临床表现
1、急性肠系膜缺血(AMI):
多见于60岁以上的老年人,男性为主;常见于心血管基础 疾病;如动脉粥样硬化、风心病、血管造影后粥样硬化板块 脱落。三联症:剧烈上腹痛或脐周痛,器质性心脏病和强烈 的消化道症状;约75%患者大便潜血阳性,15%患者可伴有 血便;可表现为肠梗阻,肠穿孔;发病早期症状无特异性, 进展迅速,死亡率高,可进展为休克、急性腹膜炎。
典型症状为腹痛,多位于左下腹,为突发性绞痛,
轻重不一,进食后加重。腹痛时多伴有便意,部分患者 可在24 h内排出与粪便相混合的鲜红色或暗红色血便, 其他症状有厌食、恶心、呕吐、低热等;体检可发现腹 部轻中度压痛、低热、心率加快;发生肠梗死时可有腹 部压痛、反跳痛、腹肌紧张、肠鸣音逐渐减弱甚至消失 等腹膜炎的体征。
是AMI最基本的检查。最典型征象是“指压痕”征,为增厚 的肠壁黏膜下水肿所致。钡灌肠检查可见受累肠段痉挛、 激惹;病变发展后期,可由于黏膜下水肿、皱襞增厚等原
因致使肠管僵硬似栅栏样;同时肠腔内钡剂充盈形成扇形
边缘。溃疡形成后,可见黏膜粗糙,呈齿状缺损。钡剂检 查可能加重肠缺血甚至引起肠穿孔,腹膜刺激征阳性患者 禁忌钡剂检查。
1、急性肠系膜缺血
( acutemesenteric ischcmia,AMI)
2、慢性肠系膜缺血
(chronic mesenteric ischemia,CMI)
3、缺血性结肠炎
(ischcmic colitis,IC)。
三、缺血性肠病的病因
1、血管病变:
腹腔血管病变是引起肠道缺血的主要病理基础,包括动 脉粥样硬化症,肠系膜上动脉压迫症,多种病因所致的血管 炎及肠道血管畸形等,缺血性肠病的病因其中动脉粥样硬化
五、缺血性肠病的诊断
1、实验室检查:
外周血白细胞增高,常>10×109/L,大便潜血常阳性。 血清肌酸激酶、乳酸脱氢酶、碱性磷酸酶也可增高,但血清 酶和生化指标的测定对AMI诊断缺乏特异性。有学者提出D二聚体升高对本病诊断有一定意义,但其升高程度与病情严
重程度的关系仍需进一步研究。
2、腹部X线检查:
六、缺血性肠病的治疗
缺血性肠病一经确诊,应尽早治疗,治疗方法分
为内科治疗、手术治疗和介入治疗。
1、内科治疗
绝大部分患者经内科治疗可治愈或好转。对疑似本病的 患者应给予禁食、胃肠减压、静脉营养支持、改善循环治 疗等。缺血性肠病一经诊断,应积极给予抗凝治疗,对于
明确有血栓形成的进行溶栓治疗,使用足量、广谱有效的
缺血性肠病 的治疗及护理
一、定义
二、缺血性肠病的分类 三、缺血性肠病的病因 四、缺血性肠病的临床表现 五、缺血性肠病的诊断 六、缺血性肠病的治疗 七、我科近3年内缺血性肠病的临床资料
八、缺血性肠病的护理
九、小结
一、缺血性肠病的定义
缺血性肠病(ischemiccnteropathy)又称缺血性肠
炎,是由于各种原因引起的肠道急性、慢性血流不足所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