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血性肠病

合集下载

缺血性肠病!

缺血性肠病!

情严重程度的关系仍需进一步研究。
缺血性肠病诊治中国专家建议( 2011),中 华医学会老年医学分会
实验室及辅助检查
2、腹部X线检查:是AMI最基本的检查。最典型征象
是“指压痕”征,为增厚的肠壁黏膜下水肿所致。钡灌肠
检查可见受累肠段痉挛、激惹;病变发展后期,可由于黏 膜下水肿、皱襞增厚等原因致使肠管僵硬似栅栏样;同时 肠腔内钡剂充盈形成扇形边缘。溃疡形成后,可见黏膜粗 糙,呈齿状缺损。钡剂检查可能加重肠缺血甚至引起肠穿
缺血性肠病的治疗
(3)应用血管扩张剂:AMI一经诊断应立即用罂粟碱30mg肌
肉注射,继以30 mg/h的速率经微量泵静脉输注,每日1~2
次,疗程3~7 d,同时尽可能避免使用血管收缩剂、洋地黄 类药物以防肠穿孔。 (4)抗栓治疗:阿司匹林200~300 mg/d或氯吡格雷1 50~300 mg/d;对急性肠系膜静脉血栓,尿激酶50万U、静脉滴注, 1次/d,并给予肝素或低分子肝素,疗程2周。对急性肠系膜 动脉血栓,应尽早进行介入治疗。
缺血性肠病诊治中国专家建议( 2011),中 华医学会老年医学分会
缺血性肠病的诊断和鉴别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断
一、诊断
1、AMI:AMI表现为急性严重腹痛,症状和体征严重 程度不成比例,体征常不明显,诊断较困难。临床观察中
如出现腹部压痛逐渐加重、反跳痛及肌紧张等,则为肠缺
血进行性加重的表现,强烈提示已发生肠坏死。腹部X线 检查可见“指压痕”征、黏膜下肌层或浆膜下气囊征。 CT检查可见肠系膜上动脉不显影、腔内充盈缺损。动脉 造影有助于鉴别诊断。
急性缺血性肠病
山东省千佛山医院
解建
缺血性肠病的定义
缺血性肠病亦称缺血性肠炎,是一组因 小肠、结 肠血液供应不足导致的不同程度局部组织坏死和一 系列症状的疾病。1963年Boley、1966年Marston首 先报告该病,凡全身循环动力异常,肠系膜血管病 变及其他某些全身性或局部疾病引起进入肠管的血 流量减少,不能满足肠管的需要致肠壁缺血时,均

缺血性肠病

缺血性肠病

饮食指导
食物应以易消化,质软少渣,无刺激性为宜。
少渣食物可以减少肠蠕动, 使腹泻得以缓解,可进食鸡 蛋、细挂面、烂米粥等。含粗纤维多的食物 和水果、蔬菜尽量少吃。 给予高蛋白、高热量的饮食。还应供给富含 维生素、无机盐、微量元素的食物,尤其是 含维生素C、维生素B、铁丰富的食物,以补 充体力、滋养身体。
在膳食中不要用多油食品及油炸食品。烹调
要少用油,采用蒸、氽、烩、焖等方法。忌 食猪油、羊油、奶油、牛油、核桃仁等多脂 肪食物。 忌吃产气食物。此病由于反复发作,在结肠 粘膜中溃疡、疤痕纤维交替产生,因而结肠 内壁的弹性降低,如果多吃的大豆、豆 制品、炒蚕豆、白薯等胀气食物,则可能 会导致肠内气体充盈而发生急性 肠扩张或溃疡在50岁以上,所以老年 人更应注意规律的生活起居、饮食习惯,避 免烟酒,多吃蔬菜、水果等维生素丰富的食 物,此外,还应适度参加一些力所能及的室 内外运动。 广大老年人,特别是有动脉硬化和高血压的 老年人,如果出现不明原因的腹痛和排便规 律的改变就应该警惕是否患了缺血性肠病, 及时到医院进行相关的检查,尽早解决问题, 以防病情加重。
临床表现
最常见的表现是突发左下腹痉 挛性疼痛,伴有明显意,在之 后的24h内便血,为鲜红色或 暗红色,血与便混匀,出血量 不大,由于肠道缺血导致肠功 能紊乱,可出现恶心、呕吐、 嗳气、腹胀、腹泻等症状。病 变早期肠粘膜及粘膜下层出现出血及水肿,粘膜呈暗红色。 伴随病程的进展及病变的加重,表层粘膜坏死、溃疡形成。 病变严重者,肠壁全层坏死(透壁性梗死),甚至引起肠 壁破裂、腹膜炎、休克致死。梗死面积小者可不穿透肠壁, 局部发生纤维化。病变自愈后可因瘢痕形成引起肠狭窄。
概述
缺血性肠病是20世纪初60年代提出的 一组具有一定临床病理特点的独立性疾 病,是肠管功能或形态变化所致的疾病。 该病临床表现无特异性,早期诊断较困 难 定义:缺血性肠病是指结肠和(或)小 肠因供血不足发生的缺血性肠道粘膜损 害

缺血性肠病

缺血性肠病
21
❖ 缺血性肠病也是动脉重建手术后的严重并发 症(占1%-7%)。原因为:
修补腹主动脉瘤破裂时,主动脉横段钳夹的时间过长造 成血液动力学不稳定,缺氧状态和血肿压迫脏器,致血 供减少
瑞士1987~1993年的全部腹主动脉和股动脉手术患者 并发症中肠缺血发生率2.8%
因动脉瘤破裂而休克的患者,其乙状结肠和左半结肠缺 血发生率7.3%~9.5%
❖ 约50%~75%的肠壁供血至黏膜层,所以一旦发 生缺血,病变首先累及黏膜层
16
中结肠动脉 右结肠动脉
肠系膜上动脉 左结肠动脉
回结肠动脉
乙状结肠动脉
结肠血供:回结肠动脉、右结肠动脉、中结肠动脉、 左结肠动脉和乙状结肠动脉
边缘动脉示意图
17
三、缺血性肠病的病因
18
缺血性肠病分为梗塞性和非梗塞性
糖尿病、类风湿性关节炎、淀粉样变、放射性损伤、系统性 血管病变(系统性红斑狼疮、结节性多动脉炎、过敏性肉芽 肿、硬皮病、白塞综合征、血栓性闭塞性脉管炎)
心力衰竭、低血容量状态、菌血症、神经源性创伤、过敏性
药物
结肠阻塞 血液疾病
洋地黄制剂、利尿剂、儿茶酚胺类、雌激素、金制剂、 NSAID、可卡因成瘾、某些Cox-2抑制剂、纳拉曲坦 (Naratriptan)--治疗偏头疼药物
条空肠、回肠动脉分支,其分支彼此吻合成血管弓 近侧1/4小肠段只有一级血管弓 中2/4小肠段有二、三级血管弓 远侧1/4小肠段有四级血管弓 最后一级动脉弓最靠近肠道,并与肠道平行称边缘动
脉(marginal artery)
8
中结肠动脉 右结肠动脉
回结肠动脉
肠系膜上动脉
空肠动脉弓
肠 动 脉
回肠动脉弓
缺血性肠病 Intestinal ischemia

【医学PPT课件】缺血性肠病

【医学PPT课件】缺血性肠病
• 右结肠动脉:营养升结 肠;
• 中结肠动脉:横结肠 • 回结肠动脉:回肠末端,
阑尾、升结肠。
肠系膜上动脉及其分支
肠系膜下动脉及其分支
• 平L3起自腹主动脉前壁, 在腹膜壁后面沿腹后壁向 左下走行,分支分布于降 结肠、乙状结肠和直肠上 部。
• 左结肠动脉 降结肠 • 乙状结肠动脉 乙状结肠 • 直肠上动脉 为肠系膜下
1. 动脉粥样硬化 最常见病因,病变动脉的横径缩小至正常 的2/3以下,就 会出现缺血;多发生于大血管,如肠系膜
上动脉腹主动脉 开口的2cm以内;肠系膜下动脉易发生粥 样硬化闭塞,但 侧枝血供丰富,较少出现症状。
2. 肠系膜上动脉栓塞及血栓形成 管腔较粗,从腹主动脉斜 行发出,栓子极易出现栓塞,如房颤、急性心肌梗死后栓 子、细菌性心内膜炎、心脏瓣膜置换术或搭桥术后
动脉的直接延续,营养直 肠上部。
缺血性肠病 ---病理学
大体表现
显微镜下表现
缺血期
肠腔扩张,肠壁水肿、变厚,可 见不规则缺血灶、瘀斑
上皮细胞坏死、黏膜固有层水肿、 出血,中性粒细胞浸润,黏膜下毛 细血管扩张,可见小静脉血栓;
修复期
大小不一的溃疡,程纵行或匍性, 偶见假息肉
坏死残留的腺体出现增生,溃疡基 底见丰富的毛细血管,浆细胞和淋 巴细胞浸润
腹腔干动脉及其分支
腹腔干在主动脉裂 孔下方起自腹主动 脉前壁,迅即分为 肝总动脉、脾动脉 和胃左动脉。 肝总动脉分为肝固 有动脉和胃十二指及其分支
• 平L1起自腹主动脉前壁, 经胰腺头体交接处后方下 行进入小肠系膜根部右下 向右髂窝走行。
• 胰十二指肠下动脉营养胰 腺和十二指肠;
• 常在一些疾病基础上发生,最多见于心脑血管疾病,如高 血压、冠心病、糖尿病、房颤。

缺血性肠病

缺血性肠病

缺血性肠病缺血性肠病是因肠壁缺血、乏氧,最终发生梗死的疾病。

多见于老年人,尤其有糖尿病、高血压、患动脉硬化、房颤病史的患者,病变多以结肠脾曲为中心呈节段性发生。

缺血性肠病的发病部位造成结肠缺血的直接原因多为肠系膜动、静脉,特别是肠系膜上动脉因粥样硬化或血栓形成引起的血管闭塞及狭窄。

心力衰竭、休克引起血压降低,肠局部供血不足也可成为发病原因。

主要表现就是突然起病,以急性腹痛、腹泻、恶心、呕吐、便血,血便以鲜血便为主,有时也可以是果酱样或黑便,严重的还可能发生肠梗阻、坏死、穿孔及腹膜炎等并发症危及生命。

可分为急性肠系膜缺血(AMI)、慢性肠系膜缺血(CMI)、和缺血性结肠炎(IC)三种,由于AMI虽然发病率低,但是死亡率很高,希望能引起大家的重视。

病因静息状态下胃肠道动脉血流量占心排血量的10%,而运动或进餐后消化道血流量变化较大。

引起本病的主要病理基础是局部血管病变、血流量不足或血液的高凝状态。

危险因素主要有:心力衰竭、心律失常、心房颤动、各种原因所致的休克、动脉血栓形成、机械性肠梗阻等。

医源性因素有动脉瘤切除术、主动脉手术、冠状动脉搭桥术、肠切除术、肠镜、钡灌肠、妇科手术等;药物因素有可卡因、达那唑、地高辛、雌激素、苯异丙胺、利尿剂、非甾体抗炎药等,均可导致老年人缺血性肠病发生。

检查和诊断主要依据临床表现、特殊检查(CT、结肠镜等)、鉴别诊断。

有糖尿病、动脉硬化、冠心病、高血压、高脂血症、心律失常等基础病变的老年患者,一旦出现腹痛持续>2h,尤其是症状与体征不相称,即应考虑本病,争取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

1、首选结肠镜检查:争取在72小时内完成,重点是左半结肠。

急性期镜下可见黏膜充血、水肿、糜烂、浅表溃疡及血管网消失,不过这些改变并无特殊性,如果病理活检发现纤维素血栓和含铁血黄素,则是诊断的根据。

晚期,尤其是慢性者可见结节性病变、皱襞增厚。

2、腹部钡餐透视或拍片:对于急性期肠穿孔、慢性期肠狭窄意义较大。

缺血性肠病知识点总结

缺血性肠病知识点总结

缺血性肠病知识点总结1. 缺血性肠病的分类缺血性肠病按照病程可分为急性和慢性,具体包括急性肠缺血、亚急性肠缺血及慢性肠缺血。

此外,根据肠道受累的不同部位,又可分为肠系膜动脉闭塞性疾病和肠系膜动脉功能性或非闭塞性疾病。

至于病因的不同,缺血性肠病有全根性与局灶性的区别。

包括大血管闭塞性病变、小血管病变与非血管性病变。

2. 缺血性肠病的病因缺血性肠病是由于肠道血流灌注不足引起的一系列肠道病变。

较常见的病因包括肠系膜动脉主干或分支的血栓、栓子与肠系膜动脉与肠系膜静脉的夹层压迫,肠系膜血管的粥样硬化和血栓闭塞等。

其他病因包括外伤、心源学性、血栓形成前期、炎性及肿瘤性有关的缺血性肠病。

3. 缺血性肠病的临床表现急性肠缺血的早期症状不典型,半数以上患者以腹痛为首发症状。

慢性肠缺血可分为缺血性肠病缺血性肠病的症状,血管性与非血管性症状。

其中血管性症状包括腹痛、腹胀胀、腹鸣、食后上腹不适等。

而非血管性症状主要表现为消瘦、恶心、呕吐等。

4. 缺血性肠病的诊断缺血性肠病的诊断包括病史、临床表现、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以及内镜下检查等。

其中,CTA、DSA和MRA是常用的影像学检查手段。

内镜检查可发现肠黏膜疱疹、出血、溃疡、坏死性肠炎及肠腔狭窄和阻塞等。

5. 缺血性肠病的治疗缺血性肠病的治疗首先是保持足够的肠道血液供应,包括改善全身循环、维持足够的血容量、改善血管通透性、改善微循环等。

对于患者而言,遵医嘱服用药物,戒烟戒酒,保持适量的锻炼,保持合理的饮食结构等都是非常重要的。

在一些重症患者中,手术治疗可能是必要的。

以上是缺血性肠病的相关知识点总结,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如果您对缺血性肠病有进一步的了解和探讨,可以咨询专业医生获取更多的临床信息。

缺血性肠病教学演示课件

缺血性肠病教学演示课件
生风险。
合理饮食
保持低脂、低盐、高纤 维的饮食习惯,避免暴 饮暴食,减轻肠道负担

适当运动
进行适量的有氧运动, 如散步、慢跑等,促进 肠道蠕动和血液循环。
定期体检
定期进行肠道检查和全 身检查,及时发现并处
理潜在问题。
处理方法及时机选择
药物治疗
在缺血性肠病早期,可采用药 物治疗,如抗凝药物、扩血管 药物等,以改善肠道血液循环
分型
根据缺血部位和程度可分为轻、中、重三型。轻型表现为可逆性肠黏膜损伤, 中型表现为肠壁全层损伤伴溃疡形成,重型则出现肠壁坏死、穿孔和腹膜炎等 严重并发症。
02
诊断方法与标准
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
可有白细胞升高,提示感染或炎 症。
便常规
隐血试验阳性,提示消化道出血。
血液生化
可有电解质紊乱,如低钾、低钠等 。
手术治疗
对于严重缺血或药物治疗无效的患者 ,可考虑手术治疗,如肠系膜动脉重 建术、肠切除吻合术等。
介入治疗
如经导管动脉栓塞术、球囊扩张术等 ,可针对具体病变进行局部治疗,具 有创伤小、恢复快的优点。
04
并发症预防与处理
常见并发症类型及危害
肠梗阻
由于肠道缺血导致肠壁水肿、充 血,进而引起肠腔狭窄,造成肠 梗阻。患者可能出现腹痛、腹胀 、呕吐等症状,严重时可导致肠
鉴别诊断
需要与急性胃肠炎、肠梗阻、肠套叠等疾病进行鉴别。急性胃肠炎多有不洁饮食史,表现为恶心、呕 吐、腹痛、腹泻等;肠梗阻多表现为腹痛、呕吐、腹胀、停止排气排便等;肠套叠多见于小儿,表现 为突然发作的剧烈腹痛、呕吐、血便等。
03
治疗原则与措施
一般治疗
禁食
减少肠道负担,避免加重 缺血症状。

缺血性肠病护理常规

缺血性肠病护理常规

临床表现与分型
急性型
突发剧烈腹部绞痛,恶心 、呕吐、腹泻及血便,症 状与体征不相符,即症状 重、体征轻,腹部压痛与
腹肌紧张不明显。
慢性型
反复发作的腹痛、便血, 可自行缓解,症状较轻,
多不伴呕吐、腹泻等。
狭窄型
腹部症状与体征不明显, 但可出现肠梗阻表现,如 腹胀、呕吐、停止排气排
便等。
诊断标准及鉴别诊断
定期随访安排
随访时间
出院后1个月、3个月、6个月各随访一次,以后每年随访一次。
随访内容
包括症状变化、体征检查、实验室检查等,以评估病情恢复情况及
缺血性肠病危险因素宣传
动脉硬化、心功能不全等 疾病的宣传,强调这些疾 病与缺血性肠病的关联;
宣传肠系膜动、静脉血管 闭塞及狭窄等直接原因, 提高患者对疾病的认识;
诊断标准
根据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如血常 规、便常规、D-二聚体等)及影像 学检查(如腹部平片、CT、血管造 影等)进行综合判断。
鉴别诊断
主要与炎症性肠病、结肠癌、肠套叠 等疾病相鉴别。
预防措施与重要性
预防措施
积极控制动脉硬化、心功能不全等原发病,避免过度劳累、情绪激动等诱因, 保持大便通畅等。
重要性
缺血性肠病是一种严重的肠道疾病,如不及时诊断和治疗,可能导致肠坏死、 穿孔等严重后果,甚至危及生命。因此,加强预防措施、提高诊断水平、及时 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02
护理评估与观察要点
病情严重程度评估
评估患者腹痛、腹泻、便血等症 状的严重程度。 了解患者是否有恶心、呕吐、腹 胀等伴随症状。 评估患者是否有休克、心衰等严 重并发症的表现。
讲解其他可能的发病原因 ,如心力衰竭、休克等引 起的肠局部供血不足。

2024缺血性肠病要点(全文)

2024缺血性肠病要点(全文)

2024缺血性肠病要点(全文)一、缺血性肠病的发病原因缺血性肠病的致病因素较为多样。

首先,滥用利尿剂会使内脏血液量降低,从而增加患病风险。

长期便秘的患者,由于排便时腹内压升高,影响腹部内脏的血液供应,也可能引发缺血性肠病。

心功能不全时,心脏泵血能力减弱,导致全身血液循环不畅,包括肠道的供血也会受到影响。

血管性疾病如动脉硬化、血栓性脉管炎等,会造成血管狭窄或阻塞,减少肠道的血液供应。

非血管阻塞型的缺血性肠病大多为自发性,多见于老年人。

其中,各种原因引起的低血压最为常见,如感染性休克、神经性休克、过敏性休克等。

患有糖尿病、高血压等基础性疾病,或者同时服用影响内脏血流药物(如升压药等)的患者,其发生缺血性肠病的机会明显增加。

血管阻塞型的缺血性肠病主要原因包括肠系膜血管的损伤、肠系膜血管栓塞或血栓形成、动脉硬化、腹主动脉重建时手术结扎肠系膜下动脉等。

例如,肠系膜动脉的创伤可能直接破坏血管结构,导致血液无法正常供应肠道。

长期口服避孕药、肠腔内压升高等情况也可能引起缺血。

总之,缺血性肠病的发病原因复杂,多种因素相互作用,导致肠道供血不足,引发炎症和损伤。

了解这些致病因素,有助于我们更好地预防和治疗这种疾病。

二、缺血性肠病的症状表现缺血性肠病的症状多样,给患者带来诸多不适。

腹部痉挛性疼痛:多表现为左下腹部的持续性或突然发作的痉挛性疼痛,患者往往还伴有明显的排便感。

这种疼痛可能是由于肠道供血不足,导致肠道肌肉痉挛所致。

便血:通常在腹部疼痛后的24 小时内出现,血液可与大便混合,呈现鲜红色或暗红色。

便血量一般不多,但严重时可能会大量出血。

恶心、呕吐:肠道缺血引发的功能紊乱,会导致患者出现恶心、呕吐的症状。

腹泻:也是常见症状之一,由于肠道的正常功能受到影响,肠道蠕动加快,从而引起腹泻。

症状的轻重程度因人而异。

轻症患者可能症状较为轻微,甚至可能自行缓解。

然而,重症患者的症状则较为严重,不仅会出现剧烈的腹痛、大量便血,还可能伴有严重的腹胀、腹膜刺激征阳性等。

缺血性肠病

缺血性肠病
缺血性肠病
缺血性肠病
治疗
非闭塞性肠缺血,血管扩张剂如硝酸甘油,以降低 动脉血管阻力; 对于早期患者,一旦确诊,无论有无腹膜炎体征, 都可经造影导管向动脉内灌注血管扩张剂(一般灌 注罂粟碱)。 对于肠系膜血管血栓形成患者,在积极治疗原发病 基础上,在排除腹膜炎等并发症后,主张诊断明确 后应立即予以抗凝治疗。 如怀疑肠坏疽、肠穿孔应进行剖腹探查。部分病例可 行肠系膜动脉血管置换术进行治疗。
缺血性肠病
病因
血流量不足 凡能引起内脏血流量下降的原因均可引发肠 道缺血
缺血性肠病
病因
其他疾病如肠系膜上动脉压迫症、肠道血管 畸形、肠道及腹部恶性肿瘤、肠梗阻、急性 胰腺炎等也可导致缺血性肠病的发生。
缺血性肠病
临床表现
突发左下腹痉挛性疼痛 便血 肠功能紊乱 肠壁全层坏死、肠壁破裂、腹膜炎、休克。
缺血性肠病
概念
缺血性肠病(ischemicboweldisease)是 因肠壁缺血、缺氧,最终发生梗死的疾病。
缺血性肠病
病因
血管本身的病变是引起肠道缺血的主要病理 基础。 动脉粥样硬化 栓塞 全身性血管病变(如结节性多动性红细胞增多症、血小板增多症、长期 口服避孕药、严重感染时及化疗、放疗等情 况下,血液处于高凝状态,易形成血栓或栓 子而堵塞肠道血管
缺血性肠病
检查
结肠镜检查 表现为黏膜充血、水 肿、瘀斑,黏膜下出 血,黏膜呈暗红色, 血管网消失,可有部 分黏膜坏死,继之黏 膜脱落、溃疡形成, 呈环形、纵形、蛇形 及散在溃疡糜烂。
缺血性肠病
检查
见严重缺血或肠系膜 动脉血栓形成,肠黏 膜病变为全壁坏死、 形成深大纵形溃疡。
缺血性肠病
检查

缺血性肠病的诊断及治疗

缺血性肠病的诊断及治疗

④肠系膜静脉血栓形成:表现为门静脉、 肠系膜静脉系统发生闭塞,伴有血管腔 内充盈缺损或静脉侧支形成。
据文献报道阻塞性肠缺血仅9% ~ 26%的患者在手术前能够作出正确的诊 断,多数患者只有在手术时才能作出诊 断。
❖ 其他 结肠缺血钡灌肠检查敏感度约 为80%,其特异性表现为拇指印征。腹 部CT有助于肠系膜静脉血栓的诊断,可 见肠系膜上静脉增宽,其中可见低密度 信号,强化阶段可见周边强化,呈“牛 眼征”.
❖ 确诊为慢性缺血性肠病,家属拒绝手术, 予内科保守治疗(抗凝、扩血管、修复 肠道粘膜、营养支持等对症治疗)后, 病情逐渐稳定,大便次数减少,成形, 呈黄色,大便隐血试验转阴,血红蛋白 上升至82g/L,总蛋白升至53 g/L,白 蛋白上升至26g/L,全身浮肿也有明显 消退。
最终突发肺栓塞死亡。
❖一般于腹痛后24h出现便血,这是肠 梗死的可靠征象,根据出血量可表 现为大便潜血阳、黑便、暗红色或 鲜血便
❖ 体格检查在疾病早期与腹痛的程度不成 比例,早期腹痛剧烈而查体可无明显异 常,随着疾病进展出现发热、心率加快、 血压降低、腹胀、腹部叩诊鼓音、肠鸣 音减弱、腹部压痛、反跳痛及肌紧张等, 75%患者大便潜血阳性。
缺血性肠病的 诊断和治疗
缺血性肠病是20 世纪初60 年代提出的一 组具有一定临床病理特点的独立性疾病,是肠 管功能或形态变化所致的疾病。该病临床表 现无特异性,早期诊断较困难。
定义:
缺血性肠病是指结肠和(或)小肠因 供血不足发生的缺血性肠道粘膜损害。
分类
❖急性肠系膜缺血 ❖慢性肠系膜缺血 ❖结肠缺血
❖血管造影 选择性动脉造影有 助于发现病变部位和范围,为诊 断本病的重要检查手段,为手术 治疗提供参考。
阳性征象为: ①非闭塞性肠系膜缺血:主动脉没有阻塞, 其中小分支可存在节段性狭窄。肠系膜动脉 主干和分支呈弥漫性痉挛或分支的节段性痉 挛,如果给予罂粟碱解痉处理,则立即可见 血管管径扩张。 ②栓子:肠系膜上动脉内的圆形充盈缺损, 伴远端血管完全或次全闭塞。 ③ 血栓形成:常在肠系膜上动脉起始处, 可见血管突然中断,可伴有反应性血管收缩, 管径普遍变细。

老年医学缺血性肠病

老年医学缺血性肠病
发病机制
主要由于肠道血液供应减少或中 断,导致肠壁缺血、缺氧,引发 炎症反应和细胞凋亡,最终导致 肠壁坏死和溃疡形成。
流行病学特点
发病率
缺血性肠病在老年人群中发病率较高,随着年龄的增长,发病率呈上升趋势。
危险因素
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动脉硬化等是缺血性肠病发病的危险因素。
临床表现与分型
临床表现
老年医学缺血性肠病
03-19
CONTENTS
• 缺血性肠病概述 • 老年缺血性肠病特点 • 影像学检查在缺血性肠病诊断
中应用 • 实验室检查与辅助诊断方法 • 缺血性肠病治疗策略与方案选
择 • 总结与展望
01
缺血性肠病概述
定义与发病机制
定义
缺血性肠病是由于肠道血液供应 不足或回流受阻导致肠壁缺血、 缺氧,进而发生坏死和溃疡的一 种疾病。
并发症及预后评估
并发症
常见并发症包括肠穿孔、腹膜炎、感染性休克等,严重时可 危及生命。
预后评估
预后与病情严重程度、治疗时机和患者自身状况密切相关。 早期发现、及时治疗可改善预后,降低死亡率。对于老年患 者,应加强监护和护理,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03
影像学检查在缺血性肠病诊断中应用
腹部X线平片检查
临床表现和诊断方法
系统介绍了缺血性肠病的临床表现、诊断方法和鉴别诊断要点。
治疗和预防措施
全面概述了缺血性肠病的治疗原则、方法以及预防措施,包括药物 治疗、手术治疗和康复治疗等。
老年医学领域发展趋势
1 2 3
老龄化与老年疾病研究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老年医学领域的研究和 发展越来越受到关注,老年疾病的预防、诊断和 治疗水平不断提高。
早期可见局限性痉挛,随后见肠腔积气, 节段性扩张,肠壁水肿增厚

缺血性肠病21151

缺血性肠病21151
药物治疗需长期坚持,患者应按时服药,配合医生的治疗方案,以提高治疗效果。
手术治疗
手术适应症:缺血 性肠病严重、药物 无法控制病情的患 者手术方来自:切除病 变肠段或进行血管 重建
手术效果:有效改 善肠道血液循环, 缓解症状,提高生 活质量
注意事项:手术风 险较高,需严格掌 握手术适应症,术 后需进行康复训练 和定期复查
其他症状
腹痛:缺血性 肠病患者常出 现腹部绞痛或 钝痛,可因进 食或运动而加

便血:由于肠 道缺血导致肠 道黏膜受损, 患者可能出现
便血症状
腹泻:缺血性 肠病患者可能 出现腹泻症状, 通常为水样便
或血水样便
恶心呕吐:缺 血性肠病患者 可能出现恶心
呕吐等症状
04
缺血性肠病的诊断方法
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检查:了解贫血、白细胞计数和血小板计数等情况 凝血功能检查:评估凝血功能是否正常 血生化检查:了解电解质、肝肾功能等情况 肠镜检查:直接观察肠道黏膜,发现病变并进行病理活检
03
缺血性肠病的临床表现
腹痛
腹痛是缺血性肠病最常见的临床表现 腹痛多在餐后或剧烈运动后出现 腹痛可伴有恶心、呕吐等症状 腹痛的位置多为中下腹或左下腹
便血
便血是缺血性肠病的常见症状之一,通常表现为大便带血或全血便。 便血可伴有腹痛、腹胀、恶心、呕吐等症状,严重时可出现肠梗阻。 便血的原因是肠道缺血导致肠黏膜受损,引起出血。 便血的严重程度与缺血的严重程度相关,需要及时就医诊治。
电子显微镜观察:观察肠道细胞的超微结构,有助于缺血性肠病的诊断。
基因检测:对于有家族遗传史的患者,基因检测有助于发现相关基因突变, 为诊断提供依据。
05
缺血性肠病的治疗方法
一般治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肠道疾病在我国常见[1-16],但缺血性肠病亦称缺血性肠炎则较少,它是一组因小肠、结肠血液供应不足导致的不同程度局部组织坏死和一系列症状的疾病. 自1963年Boley[17]、1966年Marston[18]报告该病以来,随着人口的老龄化,报告病例正在增加. 凡全身循环动力异常,肠系膜血管病变及其他某些全身性或局部疾病引起进入肠管的血流量减少,不能满足肠管的需要致肠壁缺血时,均可发生本病. 本病常在一些疾病基础上发生,最多见于心脑血管疾病,如高血压、冠心病、动脉粥样硬化、糖尿病等. 也有不少作者认为该病可无任何先驱疾病,而表现为特发性[19]. 根据发病机制可分为血管阻塞性缺血和非血管阻塞性缺血两种.
1 血管阻塞性缺血1.1 动脉粥样硬化是引起肠缺血的最常见病因,病变动脉的横径缩小至正常的2/3以下时,就会出现缺血的症状. 动脉粥样硬化发生于较大的血管,在肠系膜上动脉最常发生于腹主动脉开口的2cm以内,也是血栓的好发部位,肠系膜上动脉有12~16个分支向十二指肠及空肠回肠分布,另有回结肠动脉、右结肠动脉及中结肠动脉等,其中中结肠动脉以侧支形成与腹主动脉相连接,其口径也大,易接受栓子的卡入,腹腔动脉与腹主动脉以90°角相连,因此不易进入栓子,肠系膜下动脉老年人常易发生粥样硬化闭塞,但由于侧支血供丰富,故很少有症状. 供应肠道粘膜及粘膜下的小血管,随着年龄的增长而管腔变小,这些小血管也可因炎症而闭塞,可导致溃疡性小肠结肠炎,局限性溃疡,极易穿孔,引起腹膜炎等. 这些小溃疡多见于系统性红斑狼疮及结节性多动脉炎. Byun et al[20]对31例有急性腹痛症状的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进行CT检查,发现31例患者具有缺血性肠病的典型改变. 说明全身血管病变也是肠缺血的常见原因.
1.2 肠系膜上动脉栓塞及血栓形成由于肠系膜上动脉管腔较粗,从腹主动脉发生的角斜行,因此由于二尖瓣狭窄伴心房纤维颤动、细菌性心内膜炎、心肌梗塞、动脉粥样硬化的栓子脱落的各种栓子易进入肠系膜上动脉发生急性梗塞. 栓子来源大多为心房纤颤或近期内心肌梗塞引起者,也可来自人工瓣膜或心脏搭桥术后,其他如动脉瘤内栓子或有溃疡形成的动脉斑块脱落及主动脉病变引起但少见. 肠系膜上动脉血栓形成,如发生过程较慢,由于侧支循环的建立,可以毫无症状,但突然发生的血栓可引起肠梗塞. 一般在原有广泛动脉硬化基础上发生血栓形成时,也可发生在夹层动脉瘤、系统性血管炎、口服避孕药或高凝状态. 在三支动脉中,肠系膜上动脉由于管腔大,从腹主动脉以锐角斜行分出,容易发生栓子栓塞,但无论哪一个动脉发生病变,严重的损伤将与该动脉分布的肠组织有关,也与该动脉的侧支循环有关. 腹腔动脉的血栓和血管病十分罕见,而肠道小血管和大动脉的闭塞可产生的症状,如缓慢闭塞或小血管病为肠绞痛、肠梗阻、局部溃疡、缺血性结肠炎及缺血性狭窄,而急性闭塞主要为肠梗塞. 恶性肿瘤栓子,手术的损伤及血管造影的并发症等也可引起肠壁的缺血. 肠壁血流主要由小动脉壁的张力变化来调节,肠粘膜大约接受肠壁血流量的50%~70%,对缺血最为敏感,一旦肠襻血流突然受阻,粘膜上皮脱落、溃疡、坏死,毛细血管壁因缺氧通透性增加,血浆或血液漏出肠壁、肠腔或腹腔内,细菌侵入肠壁,炎性细胞浸润,病变可向深层发展到肌层及浆膜层,引起全层肠壁梗塞甚至穿孔[21]. 如为暂时性缺血或缺血程度不重,侧枝循环建立,病理改变可恢复. 如侧枝循环不充分,在炎性改变基础上肌层纤维化,肠壁增厚,发生狭窄.
1.3 肠系膜上静脉血栓形成继发性病因包括肝硬变、脾肿大、门脉高压造成的肠系膜上静脉血流滞缓、手术创伤、腹腔化脓性感染等,某些药物造成的高凝状态也可导致血栓形成,常见药物包括:可卡因、麦角胺、雌激素、苯丙胺、洋地黄、加压素以及口服避孕药等[22,23]. 静脉的阻塞多与血液处于高凝状态有关,如真性红细胞增多症,夜间阵发性血红蛋
白尿以及口服避孕药物等. 有人通过动物实验发现,凡是导致身体其他部位血栓形成的因素均可引起肠系膜静脉血栓形成[24]. 肠系膜血栓形成可阻塞肠系膜血管,使肠壁供血不足,此时肠系膜血管剧烈收缩与痉挛,肠管的蠕动功能也发生异常,从而产生急性腹痛. 肠壁缺血肠粘膜发生坏死,细菌和肠液可通过肠壁大量进入腹腔,加上腹泻,呕吐导致低血容量. 肠管此时处于肠麻痹状态,肠管扩张、水肿、腹胀、肠鸣音消失、停止排便、排气、类似肠梗阻的表现.
2 非血管阻塞性肠缺血大约占50%,它与肠壁血流的急剧减少有关,75%系由于心搏量的减少所致,这大多由于体循环紊乱引起. 如心力衰竭、心肌梗塞,休克,大出血,败血症,心律失常,严重脱水,严重心瓣膜病应用血管收缩药物,强心药物过量也可引起[5]. 缺血的发生一方面由于休克时内脏血管床要关闭20%,以保证重要脏器供血,另一方面,交感神经及儿茶酚胺可使内脏小动脉括约肌受收缩,使肠壁血流迅速减少,而使肠壁缺血. 肠道血流量不仅下降早,而且恢复慢,即使在心排量正常的情况下肠道仍处于缺血状态. 这个现象提示肠道缺血除了血容量减少的因素外,还存在血管痉挛的机制,但确切的机制尚不清楚[25]. 严重的血管狭窄可继发于某些药物,如可卡因、洋地黄、干扰素、口服避孕药或NSAID等. 动脉重建手术也易并发肠缺血,占1%~75%. 其原因是在修补腹主动脉瘤破裂时受血流动力学不稳定的影响,缺氧状态和血肿压迫脏器以致血供受损,主动脉横段夹的时间过长;结肠手术时肠系膜动脉结扎影响侧枝循环的建立或术前肠道准备不佳. 另外,肠狭窄梗阻、顽固性便秘以及肠管持续痉挛时可导致肠壁内压增高引起局部肠缺血.
3 肠腔细菌感染性缺血[26-30]除上述两个因素外,肠道的细菌在发病过程中起一定作用. 肠道不同于体内其他器官的一个特点是肠腔内有致病菌存在. 不论哪种原因的肠缺血,都会使肠粘膜的防御能力降低,从而细菌得以侵入肠壁,形成急性炎症,甚至坏死、穿孔. 现认为“伪膜性肠炎”、“手术后肠炎”、“急性坏死性肠炎”、“急性出血性肠炎”等名称虽不同,但可能都和肠缺血及细菌的作用有关. 实验研究表明,如用抗生素加以保护,血管阻塞性肠缺血后,动物不产生休克,或避免产生不可逆的休克,说明在肠缺血性病患中,细菌是一个重要的致病因素.
本篇文章来自<A href=''>百拇医药网</a> 原文链接:/html/DirDu/2001/12/15/69/71/11.htm。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