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血性肠病诊断与治疗
缺血性肠病!
情严重程度的关系仍需进一步研究。
缺血性肠病诊治中国专家建议( 2011),中 华医学会老年医学分会
实验室及辅助检查
2、腹部X线检查:是AMI最基本的检查。最典型征象
是“指压痕”征,为增厚的肠壁黏膜下水肿所致。钡灌肠
检查可见受累肠段痉挛、激惹;病变发展后期,可由于黏 膜下水肿、皱襞增厚等原因致使肠管僵硬似栅栏样;同时 肠腔内钡剂充盈形成扇形边缘。溃疡形成后,可见黏膜粗 糙,呈齿状缺损。钡剂检查可能加重肠缺血甚至引起肠穿
缺血性肠病的治疗
(3)应用血管扩张剂:AMI一经诊断应立即用罂粟碱30mg肌
肉注射,继以30 mg/h的速率经微量泵静脉输注,每日1~2
次,疗程3~7 d,同时尽可能避免使用血管收缩剂、洋地黄 类药物以防肠穿孔。 (4)抗栓治疗:阿司匹林200~300 mg/d或氯吡格雷1 50~300 mg/d;对急性肠系膜静脉血栓,尿激酶50万U、静脉滴注, 1次/d,并给予肝素或低分子肝素,疗程2周。对急性肠系膜 动脉血栓,应尽早进行介入治疗。
缺血性肠病诊治中国专家建议( 2011),中 华医学会老年医学分会
缺血性肠病的诊断和鉴别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断
一、诊断
1、AMI:AMI表现为急性严重腹痛,症状和体征严重 程度不成比例,体征常不明显,诊断较困难。临床观察中
如出现腹部压痛逐渐加重、反跳痛及肌紧张等,则为肠缺
血进行性加重的表现,强烈提示已发生肠坏死。腹部X线 检查可见“指压痕”征、黏膜下肌层或浆膜下气囊征。 CT检查可见肠系膜上动脉不显影、腔内充盈缺损。动脉 造影有助于鉴别诊断。
急性缺血性肠病
山东省千佛山医院
解建
缺血性肠病的定义
缺血性肠病亦称缺血性肠炎,是一组因 小肠、结 肠血液供应不足导致的不同程度局部组织坏死和一 系列症状的疾病。1963年Boley、1966年Marston首 先报告该病,凡全身循环动力异常,肠系膜血管病 变及其他某些全身性或局部疾病引起进入肠管的血 流量减少,不能满足肠管的需要致肠壁缺血时,均
肠系膜血管缺血性疾病诊断与治疗PPT
保持适当的运动, 增强体质,提高免 疫力
定期进行体检,及 时发现并治疗疾病
保持良好的心态, 避免过度紧张和焦 虑
保持良好的生 活习惯,如饮 食规律、睡眠
充足等
避免过度劳累, 定期进行体检, 保持心情舒畅 及时发现并治
疗疾病
保持良好的卫 生习惯,如勤 洗手、保持室
内通风等
避免接触有毒 有害物质,如 吸烟、饮酒等
狭窄
溶栓药物:如 尿激酶、组织 纤溶酶原激活 剂等,用于溶
解血栓
手术目的:恢复肠系膜血 管的血供,改善缺血症状
手术方式:血管重建、血 管内支架植入、血管旁路 手术等
手术适应症:血管狭窄、 闭塞、血栓形成等
手术风险:出血、感染、 血管损伤等
术后护理:抗感染、止血、 营养支持等
药物治疗:使用 抗凝血药物、抗 血小板药物等
预防措施:更加全面、有效的 预防措施和健康教育
汇报人:
治疗方案:制定个性化治疗 方案,提高治疗效果
诊断方法:明确诊断标准, 提高诊断准确性
预后评估:加强预后评估, 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研究进展:关注最新研究进 展,及时更新治疗策略
诊断技术:更加精准、快速、 无创的诊断方法
治疗手段:更加微创、安全、 有效的治疗方法
药物研发:更加针对性、高效 性的药物研发
血管损伤:外伤、手 术等导致血管损伤, 引起血管狭窄或闭塞
动脉粥样硬化:血管内皮细胞损伤,脂质沉积,形成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导致血管狭 窄或闭塞
血栓形成:血液凝固异常,形成血栓,堵塞血管,导致血流受阻
血管痉挛:血管平滑肌收缩,导致血管狭窄或闭塞
血管损伤:外伤、手术、感染等因素导致血管损伤,引起血管狭窄或闭塞
汇报人:
缺血性结肠炎诊断与治疗PPT
降压药物:如 ACEI、ARB等, 用于降低血压, 减轻心脏负担
降脂药物:如 他汀类药物, 用于降低血脂, 预防动脉粥样
硬化
手术适应症:病情严重、保守治疗无效、有肠穿孔风险等 手术方式:肠段切除、肠吻合、肠造口等 手术风险:出血、感染、肠瘘等 术后护理:禁食、胃肠减压、抗感染等
药物治疗:使 用抗炎、抗凝、 抗血小板聚集
药物治疗:使用抗炎、抗凝、抗血小板聚集等药物 手术治疗:对于病情严重、药物治疗无效的患者,可能需要进行手 术治疗 生活方式调整: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如戒烟、限酒、合理饮食等
心理支持:对于患者进行心理疏导,减轻心理压力,提高治疗效果
抗凝血药物: 如阿司匹林、 华法林等,用 于预防血栓形
成
抗血小板药物: 如氯吡格雷、 替格瑞洛等, 用于预防血栓
汇报人:
目录
CONTENTS
腹痛、腹泻、便血等症状
结肠镜检查:发现结肠黏膜充血、水肿、溃疡等病变
实验室检查:血常规、便常规、生化等检查结果异常
影像学检查:CT、MRI等检查发现结肠壁增厚、肠壁水肿 等改变
病理学检查:活检发现结肠黏膜坏死、炎症等病变
排除其他原因引起的结肠炎,如克罗恩病、溃疡性结肠炎 等
病理学检查:进行活检,观察患者结肠组织是否有缺血、 坏死等异常
结肠炎:腹痛、腹泻、便 血等症状
肠易激综合征:腹痛、腹 泻、便秘等症状
克罗恩病:腹痛、腹泻、 便血等症状
溃疡性症状
肠梗阻:腹痛、腹胀、呕 吐等症状
病史询问:了解患者既往病史、家族史、生活习惯等
病史询问:了解患者是否有腹痛、腹泻、便血等症状
体格检查:观察患者腹部是否有压痛、肿块等异常
实验室检查:进行血常规、便常规、生化等检查,了解患 者是否有贫血、感染等异常
2024缺血性肠病要点(全文)
2024缺血性肠病要点(全文)一、缺血性肠病的发病原因缺血性肠病的致病因素较为多样。
首先,滥用利尿剂会使内脏血液量降低,从而增加患病风险。
长期便秘的患者,由千排便时腹内压升高,影响腹部内脏的血液供应,也可能引发缺血性肠病。
心功能不全时,心脏泵血能力减弱,导致全身血液循环不畅,包括肠道的供血也会受到影响。
血管性疾病如动脉硬化、血栓性脉管炎等,会造成血管狭窄或阻塞,减少肠道的血液供应。
非血管阻塞型的缺血性肠病大多为自发性,多见千老年人。
其中,各种原因引起的低血压最为常见,如感染性休克、神经性休克、过敏性休克等。
患有糖尿病、高血压等基础性疾病,或者同时服用影响内脏血流药物(如升压药等)的患者,其发生缺血性肠病的机会明显增加。
血管阻塞型的缺血性肠病主要原因包括肠系膜血管的损伤、肠系膜血管栓塞或血栓形成、动脉硬化、腹主动脉重建时手术结扎肠系膜下动脉等。
例如,肠系膜动脉的创伤可能直接破坏血管结构,导致血液无法正常供应肠道。
长期口服避孕药、肠腔内压升高等情况也可能引起缺血。
总之,缺血性肠病的发病原因复杂,多种因素相互作用,导致肠道供血不足,引发炎症和损伤。
了解这些致病因素,有助千我们更好地预防和治疗这种疾病。
二、缺血性肠病的症状表现缺血性肠病的症状多样,给患者带来诸多不适。
腹部痉挛性疼痛:多表现为左下腹部的持续性或突然发作的痉挛性疼痛,患者往往还伴有明显的排便感。
这种疼痛可能是由千肠道供血不足,导致肠道肌肉痉挛所致。
便血:通常在腹部疼痛后的24小时内出现,血液可与大便混合,呈现鲜红色或暗红色。
便血量一般不多,但严重时可能会大量出血。
恶心、呕吐:肠道缺血引发的功能紊乱,会导致患者出现恶心、呕吐的症状。
腹泻:也是常见症状之一,由千肠道的正常功能受到影响,肠道蜗动加快,从而引起腹泻。
症状的轻重程度因人而异。
轻症患者可能症状较为轻微,甚至可能自行缓解。
然而,重症患者的症状则较为严重,不仅会出现剧烈的腹痛、大矗便血,还可能伴有严重的腹胀、腹膜刺激征阳性等。
缺血性肠病诊治中国专家建议
第2页,共50页。
急性肠系膜缺血(AMI)临床表现
AMI的三联征: ➢剧烈上腹痛或脐周痛而无相应的体征, ➢器质性心脏病合并心房颤动, ➢胃肠道排空障碍。
AMI常以突发剧烈腹痛,伴频繁呕吐和腹泻为主要症状,约75
%患者大便潜血阳性,15%患者可伴有血便;部分患者可出现肠梗阻;
早期使用广谱抗生素预防菌血症。
老年人缺血性肠病诊治
中国专家建议2011
第25页,共50页。
治疗:药物治疗
急性肠系膜缺血(AMI)的治疗:
(1)初期处理:复苏,包括减轻急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纠正低血压、 低血容量和心律失常;
(2)早期应用广谱抗生素:常用喹诺酮类和甲硝唑,严重感染者可
用三代头孢菌素;
(4)积极治疗心血管系统原发病。
停用血管收缩药(肾上腺素、 多巴胺等);
(5)应用肛管排气缓解结肠扩 张;;
液,静脉滴注,1~2次/d。疗程3~7 d, 少数患者需2周。
(8) 若患者腹部触痛加重,出现肌紧张、反 跳痛、体温升高及肠麻痹,表明有肠梗 死。需立即行手术治疗。
(7)持续进行血常规和血生化
老年人缺血性肠病诊治
中国专家建议2011
第21页,共50页。
慢性肠系膜缺血(CMl)诊断
诊断主要依据临床症状和先进的影像学检查。
临床症状为反复发作性腹痛,少数患者可出现脂肪泻;患 者呈慢性病容,消瘦,腹软无压痛,叩诊呈鼓音,上腹部 常可闻及血管杂音。
动脉造影、CT血管成像、核磁血管成像、超声等影像学 检查有助于诊断CMI。
第4页,共50页。
第5页,共50页。
慢性肠系膜缺血(CMI)临床表现
典型症状为餐后腹痛、畏食和体质量减轻。
肠系膜血管缺血性疾病诊治
04
适当运动:增强体质,提高 免疫力
诊断:CT、 MRI、血管 造影等检查 方法
临床表现
腹痛:主要表现为持续性、 阵发性腹痛,可伴有恶心、
呕吐等症状
腹胀:腹部胀满,可伴 有腹胀、腹胀等症状
腹泻:大便次数增多, 大便稀薄,可伴有腹痛、
腹胀等症状
便血:大便中带有血丝 或血块,可伴有腹痛、
腹胀等症状
发热:体温升高,可伴 有腹痛、腹胀等症状
康复效果:康 复治疗可以提 高生活质量,
降低复发率
生活方式调整
保持健康的饮 食习惯,如低 盐、低脂、高 纤维饮食
01
保持良好的 作息习惯, 如早睡早起、 避免熬夜
03
02
保持适当的 运动,如散 步、慢跑、 瑜伽等
04
保持良好的心 理状态,如保 持乐观、避免 焦虑和抑郁
定期体检
04
定期进行运动,增强体
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检查: 观察红细胞、 白细胞、血 小板等指标, 判断是否存 在贫血、感 染等
生化检查: 检测血糖、 血脂、肝功 能等指标, 了解患者代 谢情况
凝血功能检 查:检测凝 血因子、抗 凝物质等指 标,判断是 否存在凝血 功能异常
影像学检查: 如CT、MRI 等,观察肠 系膜血管的 形态、血流 情况,判断 是否存在缺 血性疾病
演讲人
目录
01. 肠系膜血管缺血性疾病概述 02. 肠系膜血管缺血性疾病的诊
断
03. 肠系膜血管缺血性疾病的治 疗
04. 肠系膜血管缺血性疾病的预 防
疾病定义
01
肠系膜血管缺血性 疾病是指由于肠系 膜动脉或静脉的阻 塞或狭窄,导致肠 道缺血、缺氧,进 而引起肠道功能障 碍的一类疾病。
缺血性肠病
缺血性肠病概述
缺血性肠病是20世纪初60年代提出的一组 具有一定临床病理特点的独立性疾病,是肠管 功能或形态变化所致的疾病。该病临床表现 无特异性,早期诊断较困难
定义: 缺血性肠病是指结肠和(或)小肠因 供血不足发生的缺血性肠道粘膜损害
分
急性肠系膜缺血 慢性肠系膜缺血 结肠缺血
类
病因和发病机制
四、实验室检查和辅助检查
(一)初步检查内容及目的 1.血常规 判断有无炎症。 2.尿常规 判断有无泌尿系统结石。 3.心电图 除外心源性疾病所致上腹痛。 4.腹部B超 了解腹腔脏器情况,除外结石、 腹腔实质脏器站位或破裂。 5.血生化 了解血液电解质有无紊乱,特别是 血淀粉酶的结果以除外急性胰腺炎。 6.胸片 了解有无肺部或胸膜疾病导致腹痛的 可能。
六、治疗效果及思维提示
思维提示:经一般解痉抑酸治疗,患者腹痛仍未缓 解,且进行性加重,出现明显脓毒血症表现。查体 腹膜炎体征且血性盆腹腔积液,肠鸣音减弱,此时 应考虑腹腔内血管病变的可能。而D-二聚体明显升 高提示血栓形成,联合查体及其他检查结果,考虑 肠系膜血管栓塞可能性极大。进一步的诊断可以依 赖选择性动脉造影或腹部增强CT检查,相较于前者, 腹部CT损伤更小,于急诊中更易于实行,且可以实 现血管影像的重建
四、实验室检查和辅助检查
(二)检查结果及思维提示
思维提示:根据目前体格检查及相关化验结 果,可以初步排除腹腔内急性炎症性疾病如 胃肠炎、胆囊炎、急性胰腺炎等;不考虑胆 道和泌尿系统结石的可能;不考虑心脏或肺 部病变如心肌梗死、心肌炎或胸膜炎导致腹 痛的可能;体检无明显腹膜刺激征,不考虑 外科急腹症的可能;患者月经期中,不考虑 异位妊娠可能;患者无糖尿病病史,虽然尿 中有酮体,但不能考虑糖尿病酮症
缺血性肠病的诊断与治疗
・专家论坛・缺血性肠病的诊断与治疗帅晓玮△ 谢鹏雁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消化科(100034) 缺血性肠病[1]是指小肠和(或)结肠因供血不足而发生的缺血性肠道损害。
按解剖分类,肠管的血液供应主要源于3支动脉:①腹腔动脉供应胃和十二指肠,侧支循环丰富,缺血性病变罕见。
②肠系膜上动脉供应小肠,右半结肠,横结肠至脾曲,因其分支的各动脉均为末梢动脉,一旦受阻易形成肠壁局部坏死。
③肠系膜下动脉供应左半结肠及大部分直肠。
静脉多与同名动脉伴行。
目前缺血性肠病包括急性肠缺血和慢性肠缺血两大类。
近年来对本病的报道有增加的趋势,本文将从流行病学、诊断与鉴别诊断、治疗方面对缺血性肠病作一简要综述。
1 病因及流行病学缺血性肠病发病率占肠梗阻病人总数的0123%~017%。
儿童很少发病,30~70岁成人易患本病,发病率最高是在50岁以上,男性患病率稍高于女性[2]。
在急性肠系膜动脉缺血的病因中,约1/3由于动脉栓塞;约50%由于肠系膜动脉血栓形成; 20%~30%由于非梗阻性肠系膜缺血(n on2occlusive mesenteric ischemia,NOMI);以上3个主要病因中,死亡率分别为50%、95%、67%。
肠系膜静脉血栓形成相对少见,其死亡率约30%。
急性期死亡原因常常是多器官系统功能衰竭、严重感染、心肌梗死等。
2 诊断与鉴别诊断2.1 急性肠系膜动脉缺血(acute mesenteric artery ischemic,AMA I)21111 病史 AMA I的病因分为①肠系膜上动脉栓塞;②肠系膜上动脉血栓形成;③非梗阻性肠系膜缺血。
50岁以上患者多见,常伴有严重弥漫性动脉硬化、心脏瓣膜病、心力衰竭、心律紊乱、近期心肌梗死等。
或由于烧伤、大出血、急性胰腺炎等血容量不足所致。
如既往史或现病史伴有其他动脉栓塞表现,更应怀疑本病。
21112 症状和体征 肠系膜上动脉栓塞表现为突然发作剧烈腹痛,多在脐周围或上腹部,也可局限于右上腹。
缺血性肠炎的临床症状诊断与治疗
缺血性肠炎的临床症状诊断与治疗
缺血性肠炎是由于急性或慢性结肠血运不足而引起结肠粘膜坏死和溃疡形成的急性或亚急性结肠疾病。
肠血运不足可因肠系膜血管阻塞,也可因这些血管的血循环动力学改变引起。
本病发病通常在中老年人,少数也可发生于青年人或儿童。
最常见的症状是餐后患者突然发生轻度或中度下腹疼痛,大便出现鲜血或血性粘液便,少数病例可出现剧烈腹痛。
可伴有腹泻或便秘,腹胀,病人极度不安,出汗等症状。
有的可表现亚急性腹痛以及血便或粘液血便。
其原因可能是,餐后人体大量血液集中上消化道,造成原已供血不足的结肠血液更为减少或绝对供血不足,产生结肠粘膜急性缺血性坏死溃疡而出现便血。
本病无特别的的前驱症状,腹部检查常仅有轻度压痛,部位大多位于左腹部。
任何结肠部分均可罹患,但最常累及脾曲与降结肠。
本病多在患者原有动脉硬化症、器质性心脏病,心房纤维震颤、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结节性多动脉炎或其他结缔组织等疾病的基础上发病,也有的在施行手术后或行结肠镜检查服泻药肠道准备后发病。
本病行结肠镜检查,可明确出血部位和作出诊断。
镜下可见结肠粘膜发生单发、直线型浅且较长的溃疡,溃疡之间常见有正常粘膜组织。
本病轻的经及时治疗,一般预后较好。
严重者可发生休克甚至危及生命安全。
一般及时以西医药扩容、抗菌等结合中医药活血化瘀通脉等治疗可较快改善症状,治愈此病。
本病较易复发,应积极治疗原有关并发疾病,平时或病愈后应多饮水,改善血液的粘稠度,防止复发。
中山市中医院肛肠科陈金泉。
缺血性肠病-病例分享
D-二聚体:3.6 mg/L
粪便常规提示潜血弱阳性 。
尿常规、凝血四项、血尿淀粉酶均未见明显异常。
辅助检查
腹部彩超:肝囊肿、胆囊壁欠光滑;肠系膜淋巴结未见明显肿大;腹主动 脉内膜毛糙,腹主动脉、肠系膜上动脉斑块形成。
发作。
彩超,CT均提示腹主 动脉、肠系膜上动脉
狭窄、硬化。
缺血 性肠
病
活血、抗凝、稳 定斑块治疗有效。
腹主动脉CTA提示肠 系膜动脉开口病变
实验室、影像学、内 镜检查排除其他引起
腹痛的疾病。
疑问
一.本患者缺血性肠病诊断类型
2. 目前缺血性肠病抗凝药的选择及具体使用方案?
PA R T. 0 1
请各位专家指导
02
我国90%IC患 者为老年患者 (≥60岁);
本病可发生于各个年 龄段,好发于50岁 以上的中老年患者;
[1]Pepersack T. Colopathies of the old adults. Acta Gastroentero1Belg,2006,69:287—295.
讨论
缺血性肠 病
发
T 36.9℃ P 69次/分 150/80mmHg
R 19次/分 Bp
神志清,精神差,全身皮肤粘膜无黄染,无肝掌、 蜘蛛痣。心率86次/分,心律绝对不齐,第一心音 强弱不等,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杂音,无心包摩擦 音。腹平坦,无腹壁静脉曲张,腹部柔软,腹部压 痛,上腹部、脐周为重,无反跳痛,腹部无包块。 肝脾肋缘下未触及,Murphy氏征阴性,肝肾区无 叩击痛,移动性浊音阴性,肠鸣音稍弱,双下肢无 水肿。
胃、肠镜检查均未见明显异常。 CT平扫示:腹主动脉、肠系膜上动脉硬化,肠内少量积气。
缺血性肠病临床诊断与治疗
3.肠系膜上静脉血栓形成 静脉内血流缓慢、高凝,如肝硬化门静脉高压患者、 口服避孕药、雌激素、真性红细胞增多症。
缺血性肠病病因———非血管阻塞性缺血
肠道血管痉挛
缺血性肠病病因———肠腔细菌感染性缺血
• 肠道内有致病菌存在; • 肠道缺血时使肠粘膜通透性增加,防御能力下降; • 上述原因从而使细菌侵入肠壁,形成急性炎症,甚至坏死、穿孔。 • 实验研究也证明在血管阻塞性缺血后,同时加用抗生素管理,动物可不产生
休克或避免不可逆的休克。
缺血性肠病 ---病理学
缺血性肠病诊断和鉴别诊断
• 临床表现差异大,无特异性,对于疾病早期或轻症患者早期诊断较困难; • 对凡是具有易患因素的患者,如冠心病、动脉粥样硬化、房颤等,一旦腹痛
持续大于2小时,尤其是症状与体征不相符时,即应考虑本病; • 对可疑患者选择血清酶学、CT、血管造影、B超等检查; • 如出现便血、剧烈腹痛、急腹症或休克时应警惕肠坏死、穿孔可能。
脏支:
1.成对:肾上腺中动脉、肾动脉、睾丸 动脉(卵巢动脉);
2.不成对:腹腔干动脉、肠系膜上动脉、 肠系膜下动脉。
腹腔干动脉及其分支
腹腔干在主动脉裂 孔下方起自腹主动 脉前壁,迅即分为 肝总动脉、脾动脉 和胃左动脉。
肝总动脉分为肝固 有动脉和胃十二指 肠动脉;
腹腔干动脉及其分支
肠系膜上动脉及其分支
缺血性结肠炎临床表现
• 典型症状为腹痛.多位于左下腹,为突发性绞痛.轻重不一,进食后加重。 腹痛时多伴有便意;
• 部分患者可在24 h内排出与粪便相混合的鲜红色或暗红色血便; • 其他症状有厌食、恶心、呕吐、低热等; • 体检可发现腹部轻中度压痛、低热、心率加快; • 发生肠梗死时可有腹部压痛、反跳痛、腹肌紧张、肠呜音逐渐减弱甚至消失
缺血性肠病21151
肠镜检查是缺血性肠病诊断的重要依据之一,对于早期发现和治疗缺血性 肠病具有重要意义。
病理学检查
组织活检:通过取肠道组织样本进行病理学检查,是诊断缺血性肠病的金 标准。
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用于鉴别缺血性肠病与炎症性肠病等其他肠道疾病。
注意事项
保持健康的生 活方式,包括 饮食、运动和
睡眠
定期进行体检, 及早发现缺血 性肠病的症状
遵循医生的建 议,按时服药 并完成治疗计
划
关注身体状况, 如有异常及时
就医
康复指导
饮食调整:避免刺激性食物, 选择易消化、营养丰富的食物
运动锻炼:适当运动,增强身 体免疫力
心理护理:保持良好心态,避 免情绪波动
其他治疗
药物治疗:使 用药物缓解缺 血症状,如血 管扩张剂和抗
凝剂。
介入治疗:通 过导管等设备 进行血管扩张 或血流重建, 改善肠道血液
供应。
手术治疗:在 严重情况下, 可能需要手术 来修复或切除
受损肠道。
辅助治疗:包 括改善生活方 式、饮食习惯 和针对原发病 的治疗,以降 低缺血性肠病 的发生风险。
腹泻
常见症状:缺血性肠病患者常出 现腹泻,表现为大便次数增多、 质地稀薄。
发生机制:缺血性肠病导致肠道 血液供应不足,影响肠道正常功 能,进而引起腹泻。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伴随症状:腹泻时可能伴有腹痛、 恶心、呕吐等症状。
诊断依据:医生根据患者的临床 表现、体格检查和相关实验室检 查进行综合评估,以明确诊断。
影像学检查
X线检查:可观察到肠壁缺血性改 变
缺血性肠病的诊断及治疗
④肠系膜静脉血栓形成:表现为门静脉、 肠系膜静脉系统发生闭塞,伴有血管腔 内充盈缺损或静脉侧支形成。
据文献报道阻塞性肠缺血仅9% ~ 26%的患者在手术前能够作出正确的诊 断,多数患者只有在手术时才能作出诊 断。
❖ 其他 结肠缺血钡灌肠检查敏感度约 为80%,其特异性表现为拇指印征。腹 部CT有助于肠系膜静脉血栓的诊断,可 见肠系膜上静脉增宽,其中可见低密度 信号,强化阶段可见周边强化,呈“牛 眼征”.
❖ 确诊为慢性缺血性肠病,家属拒绝手术, 予内科保守治疗(抗凝、扩血管、修复 肠道粘膜、营养支持等对症治疗)后, 病情逐渐稳定,大便次数减少,成形, 呈黄色,大便隐血试验转阴,血红蛋白 上升至82g/L,总蛋白升至53 g/L,白 蛋白上升至26g/L,全身浮肿也有明显 消退。
最终突发肺栓塞死亡。
❖一般于腹痛后24h出现便血,这是肠 梗死的可靠征象,根据出血量可表 现为大便潜血阳、黑便、暗红色或 鲜血便
❖ 体格检查在疾病早期与腹痛的程度不成 比例,早期腹痛剧烈而查体可无明显异 常,随着疾病进展出现发热、心率加快、 血压降低、腹胀、腹部叩诊鼓音、肠鸣 音减弱、腹部压痛、反跳痛及肌紧张等, 75%患者大便潜血阳性。
缺血性肠病的 诊断和治疗
缺血性肠病是20 世纪初60 年代提出的一 组具有一定临床病理特点的独立性疾病,是肠 管功能或形态变化所致的疾病。该病临床表 现无特异性,早期诊断较困难。
定义:
缺血性肠病是指结肠和(或)小肠因 供血不足发生的缺血性肠道粘膜损害。
分类
❖急性肠系膜缺血 ❖慢性肠系膜缺血 ❖结肠缺血
❖血管造影 选择性动脉造影有 助于发现病变部位和范围,为诊 断本病的重要检查手段,为手术 治疗提供参考。
阳性征象为: ①非闭塞性肠系膜缺血:主动脉没有阻塞, 其中小分支可存在节段性狭窄。肠系膜动脉 主干和分支呈弥漫性痉挛或分支的节段性痉 挛,如果给予罂粟碱解痉处理,则立即可见 血管管径扩张。 ②栓子:肠系膜上动脉内的圆形充盈缺损, 伴远端血管完全或次全闭塞。 ③ 血栓形成:常在肠系膜上动脉起始处, 可见血管突然中断,可伴有反应性血管收缩, 管径普遍变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4.3
中结肠动脉 右结肠动脉
2014.3 回结肠动脉
肠系膜上动脉
空肠动脉弓 肠 动 脉
回肠动脉弓
肠系膜上动脉向右分出三支, 分别为回结肠动脉 右结肠动脉 中结肠动脉
2014.3
肠系膜上动 脉 分三支:
中结肠动脉 右结肠动脉 回结肠动脉
2014.3
2014.3
Greenwald等 报道肠系膜动脉的 阻塞80%是由动脉粥样硬化和风湿 性心脏病引起的,其次是血管造影 后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脱落所致。此 外,大血管病变如腹主动脉夹层、 结节性多动脉炎和高黏滞血症等也 可引起肠道缺血性病变。
2014.3
❖ 血流量不足 冠心病、充血性心力衰竭、 严重心律失常、心瓣膜病、各种原因的 休克等常引起内脏血流量下降,如果同 时大量应用利尿剂、扩血管药或者合并 有大肠梗阻、肿瘤、肠扭转、先天性巨 结肠等,则会加重这种低血流状态而诱 发肠缺血。严重感染和代谢性酸中毒也 可以影响血管的舒缩功能,加重肠管的 缺血性损伤。
2014.3
四、临床表现
❖无论何种原因引起的缺血性肠 病,其临床表现却很相似,常与 病因、缺血的范围和程度、侧支 循环状况有关。尽管大多数症状、 体征无特异性,但还是有其特点。
2014.3
1.急性肠系膜缺血
❖ 多见于60岁以上老年人,男 性为主,常伴有心血管基础疾 病,也可见于长期口服避孕药 或某些青年患者。
2014.3
❖ 1.AMl:AMI的三联征:剧烈上腹痛或脐周痛而无相 应的体征,器质性心脏病合并心房颤动,胃肠道排空 障碍。
❖ AMI常以突发剧烈腹痛,伴频繁呕吐和腹泻为主要症 状.约75%患者大便潜血阳性,15%患者可伴有血便; 部分患者可出现肠梗阻;部分重症患者可出现溃疡及 穿孔。本病起病急.早期无特异表现.病死率高。约 80%患有肠系膜动脉阻塞是由动脉粥样硬化和风湿性 心脏病引起的,其次是血管造影后动脉粥样硬化斑块 脱落所致,该病不同类型具有各自临床特点。
缺血性肠病的 诊断和治疗
2014.3
缺血性肠病是20 世纪初60年代提出,临 床表现无特异性,早期诊断较困难。
定义: 缺血性肠病是指结肠和(或)小肠因
供血不足发生的缺血性肠道粘膜损害。
2014.3
一、分 类
❖急性肠系膜缺血(acute mesenteric
ischemia,AMI)
❖慢性肠系膜缺血(chronic mesenteric
肠系膜下动脉:腹主动脉分出,有三支分支
第一分支---左结肠动脉
向上至脾曲处分为升支和降支,升支即左结肠动脉与结肠 中动脉的左支吻合,并沿左半结肠形成边缘动脉
第二分支---乙状结肠动脉
分出1~6支在乙状结肠系膜内呈扇形分布,各分支之间相 互吻合形成动脉弓,但乙状结肠动脉和直肠上动脉多无吻合, 使乙状结肠与直肠交界处的肠壁血运较差
❖ 医源性因素有:动脉瘤切除术、主动脉手术、冠状动脉搭桥 术、肠切除术、肠镜、钡灌肠、妇科手术等;
❖ 药物因素有:可卡因、达那唑、地高辛、雌激素、利尿剂、 非甾体抗炎药等,均可导致老年人缺血性肠病发生。
2014.3
❖ 血管病变 最常见的原因是动脉粥样硬化。 动脉粥样硬化导致肠管的血液供应减少,体 循环的各种栓子在肠管的血管中也可以形成 栓塞性病变,因此,高血压病、风湿性心脏 瓣膜病、心肌梗死的心室附壁血栓、心房纤 颤、细菌性心内膜炎或人工瓣膜等患者,均 由于存在血管病变而有发生缺血性肠病的可 能。
边缘动脉示意图
结肠血供来自
回结肠动脉、中结肠动脉、右结肠动脉、 左结肠动脉和乙状结肠动脉
各动脉之间有吻合支相连形成边缘动脉, 使肠系膜上动脉、下动脉的各结肠支之间 在肠内缘相互吻合,从回盲肠至乙状结肠 形成一完整的动脉弓
2014.3
肠壁血供
由边缘动脉发出很多小动脉支垂直进入肠壁 在浆膜下形成血管网,再发出小动脉支供血 于肌层,并在黏膜下形成血管网,向黏膜及 黏膜下层供血
约50%~75%的肠壁供血至黏膜层,所以 一旦发生缺血,病变首先累及黏膜层
2014.3
三、病因机制
2014.3
危险因素
❖ 静息状态下胃肠道动脉血流量占心排血量的10%,而运动或 进餐后消化道血流量变化较大。引起本病的主要病理基础是 局部血管病变、血流量不足或血液的高凝状态。
❖ 危险因素主要有:心力衰竭、心律失常、心房颤动、各种原 因所致的休克、动脉血栓形成、机械性肠梗阻等。
2014.腹3 泻等)三联症。
❖一般于腹痛后24h出现便血,这是肠 梗死的可靠征象,根据出血量可表 现为大便潜血阳、黑便、暗红色或 鲜血便
2014.3
❖ 体格检查在疾病早期与腹痛的程度不成 比例,早期腹痛剧烈而查体可无明显异 常,随着疾病进展出现发热、心率加快、 血压降低、腹胀、腹部叩诊鼓音、肠鸣 音减弱、腹部压痛、反跳痛及肌紧张等, 75%患者大便潜血阳性。
直肠
2014.3
中结肠动脉 右结肠动脉
2014.3 回结肠动脉
肠系膜上动脉
空肠动脉弓 肠 动 脉
回肠动脉弓
肠系膜上动脉在第一腰椎水平处, 向左分出12~18条空肠、回肠动脉分支 其分支彼此吻合成血管弓
近侧1/4小肠段只有一级血管弓 中2/4小肠段有二、三级血管弓 远侧1/4小肠段有四级血管弓
最后一级动脉弓最靠近肠道,并与肠道平行
第三分支---直肠上动脉(痔动脉)
主要供应乙状结肠中段和直肠,直肠也接受来自骼内动脉 的中、下痔动脉的血供
2014.3
中结肠 动脉
右结 肠动 脉
2014.3
肠系膜下动脉 分三支:
左结肠动脉 乙状结肠动脉 直肠上动脉
左结肠动脉
2014.3
乙状结肠动脉
结肠血供:回结肠动脉、右结肠动脉、中结肠动脉、 左结肠动脉和乙状结肠动脉
2014.3
❖腹痛为最突出表现,突发性绞痛或 持续性钝痛,程度轻重不等,定位 不确切,可局限或弥漫,局限者多 位于脐周,提示小肠梗阻。缺血后 肠功能紊乱,可导致恶心、呕吐、 嗳气、腹胀、腹泻等胃肠道症状。 在急性肠系膜上动脉栓塞患者有人 提出剧烈急腹痛、器质性心脏病和 强烈的胃肠道排空症状(恶心、呕吐、
ischemia,CMl)
❖结肠缺血(ischemic colitis,IC)(最常见)
2014.3
二、小肠、结肠 解剖
2014.3
小肠、结肠血供来自:
肠系膜上动脉、肠系膜下动脉、髂内动脉分支 肠系膜上动脉供血:
全部小肠、升结肠、近端横结肠
肠系膜下动脉供血:
左半结肠
肠系膜下动脉和髂内动脉分支共同供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