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 古诗文赏析《于易水送人》原文、翻译及赏析

合集下载

“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原文、赏析

“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原文、赏析

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

出自唐代骆宾王的《于易水送人 / 于易水送别》原文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

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

骆宾王(约619—约687年)字观光,汉族,婺州义乌人(今浙江义乌)。

唐初诗人,与王勃、杨炯、卢照邻合称“初唐四杰”。

又与富嘉谟并称“富骆”。

高宗永徽中为道王李元庆府属,历武功、长安主簿,仪凤三年,入为侍御史,因事下狱,次年遇赦,调露二年除临海丞,不得志,辞官。

有集。

骆宾王于武则天光宅元年,为起兵扬州反武则天的徐敬业作《代李敬业传檄天下文》,敬业败,亡命不知所之,或云被杀,或云为僧。

创作背景:唐高宗仪凤三年(678),骆宾王以侍御史职多次上疏讽谏,触忤武后,不久便被诬下狱。

第二年(679年)秋遇赦出狱。

冬,奔赴幽燕一带,侧身于军幕之中,决心报效国家,此诗大约写于这一时期。

译文在这个地方荆轲告别燕太子丹,壮士悲歌壮气,怒发冲冠。

那时的人已经都不在了,今天的易水还是那样的寒冷。

注释易水:也称易河,河流名,位于河北省西部的易县境内,分南易水、中易水、北易水,为战国时燕国的南界。

燕太子丹送别荆轲的地点。

《战国策·燕策三》:“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此地:原意为这里,这个地方。

这里指易水岸边。

别燕丹:指的是荆轲作别燕太子丹。

壮士:意气豪壮而勇敢的人;勇士。

这里指荆轲,战国卫人,刺客。

发冲冠:形容人极端愤怒,因而头发直立,把帽子都冲起来了。

冠:帽子。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相如因持璧却立,倚柱,怒发上冲冠。

”昔时:往日;从前。

《东观汉记·东平王苍传》:“骨肉天性,诚不以远近亲疏,然数见颜色,情重昔时。

”人:一种说法为单指荆轲,另一种说法为当时在场的人。

没:死,即“殁”字。

水:指易水之水。

犹:仍然。

赏析唐高宗仪凤三年(678),骆宾王以侍御史职多次上疏讽谏,触忤武后,不久便被诬下狱。

仪凤四年(679)六月,改元调露(即调露元年),。

骆宾王《易水送别》全诗及赏析

骆宾王《易水送别》全诗及赏析

骆宾王《易水送别》全诗及赏析骆宾王《易水送别》全诗及赏析易水送别骆宾王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

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

【诗文解释】就是在这个地方燕丹送别荆轲,壮士慷慨激昂,场面悲壮。

那时的人已经都不在了,只有易水还是寒冷如初。

译文2:这易水曾经是荆轲去刺秦王和燕太子丹告别的地方,壮士荆轲当时唱着歌儿激动得头发竖起冲脱了帽子。

昔时这位壮士已不在了,但今日我觉得还是同当时一样有“风萧萧兮易水寒”的感觉,而令人激动。

译文3:就是在这个地方燕丹送别荆轲,壮士慷慨激昂,场面悲壮。

那时的人已经都不在了,只有易水还是寒冷如初。

【词语解释】此地:指易水岸边。

燕丹:战国时燕国太子丹。

发冲冠:形容人极端愤怒,因而头发直立,把帽子都冲起来了。

冠:帽子。

人:指荆轲。

没:死,即“殁”字。

水:指易水之水。

【诗文赏析】因为徐敬业用骆宾王的“讨武檄文“流传天下,骆宾王被武则天抓进监牢。

但武则天念其才华而不忍杀之,想让他为朝廷做事,但骆宾王拒绝了,想返回家乡。

骆宾王非常苦闷:一方面为自己的处境忿忿不平,又不满意武则天的统治;一方面想为推翻唐朝干出一番事业,又要念及武则天的不杀之恩。

在这种彷徨压抑中,骆宾王写出了“易水送别“这首诗。

这首诗虽然名为“送人”,实际上重点却是借描写燕丹送荆轲表现出今日送别的壮烈情景,抒怀咏志,曲折地表达了诗人苦闷的心境。

公元678年(唐高宗仪凤三年),骆宾王以侍御史职多次上疏讽谏,触怒武后,不久便被诬下狱。

公元679年(仪凤四年)旧历六月,改元调露(即调露元年),秋天,骆宾王遇赦出狱。

是年冬,他即奔赴幽燕一带,侧身于军幕之中,决心报效国家。

此诗大约写于这一时期,描述作者在易水送别友人时的感受,并借咏史以喻今。

整首诗寓意深远,笔调苍凉。

清人陈熙晋说:“临海少年落魄,薄宦沉沦,始以贡疏被愆,继因草檄亡命”(《骆临海集笺注》)。

这四句话大致概括了骆宾王悲剧的一生。

骆宾王对自己的际遇愤愤不平,对武则天的统治深为不满,期待时机,要为匡复李唐王朝,干出一番事业。

古诗《于易水送人》

古诗《于易水送人》

昔时人已没, 死去。
如今,古代的壮士早已不在 人世,仍然,还
今日水犹寒。
但现在的易河水却仍像当年 那么冰冷。
于易水送人 唐 骆宾王
此地别燕丹, 壮士发冲冠。 昔时人已没, 今日水犹寒。
咏鹅 唐 骆宾王 鹅,鹅,鹅, 曲项向天歌。 白毛浮绿水, 红掌拨清波。
赠汪伦 唐 李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 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 不及汪伦送我情。

于易水送人
唐 骆宾王
易水,河流名,位于河北省 易县,是荆轲与燕丹告别去 刺秦王的地方。
于易水送人
y唐ān骆宾王 此地别燕丹,
guān
壮士发冲冠。

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Fra bibliotek易水岸边
此地别燕丹,燕国的太子,名丹
当年,荆轲去刺杀秦王就是在这里 告别燕太子丹的,
壮士发冲冠。帽子
临行前,他慷慨激昂,怒发冲冠。

【于易水送别】原文注释、翻译赏析

【于易水送别】原文注释、翻译赏析

【于易水送别】原文注释、翻译赏析骆宾王于易水送别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

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

【译文及注释】在此地离别了燕太子丹,壮士荆轲愤怒发已冲冠。

昔日的英豪人已经长逝,今天这易水还那样凄寒。

1、易水:也称易河,河流名,位于河北省西部的易县境内,分南易水、中易水、北易水,为战国时燕国的南界。

燕太子丹送别荆轲的地点。

《战国策·燕策三》:“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2、此地:原意为这里,这个地方。

这里指易水岸边。

别燕丹:指的是荆轲作别燕太子丹。

3、壮士:意气豪壮而勇敢的人;勇士。

这里指荆轲,战国卫人,刺客。

发冲冠:形容人极端愤怒,因而头发直立,把帽子都冲起来了。

冠:帽子。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相如因持璧却立,倚柱,怒发上冲冠。

”4、昔时:往日;从前。

《东观汉记·东平王苍传》:“骨肉天性,诚不以远近亲疏,然数见颜色,情重昔时。

”人:一种说法为单指荆轲,另一种说法为当时在场的人。

没(mò):死,即“殁”字。

5、水:指易水之水。

犹:仍然。

【赏析】唐高宗仪凤三年(678),骆宾王以侍御史职多次上疏讽谏,触忤武后,不久便被诬下狱。

仪凤四年(679)六月,改元调露(即调露元年),秋天,骆宾王遇赦出狱。

那年冬天,他即奔赴幽燕一带,侧身于军幕之中,决心报效国家。

《易水送别》一诗,大约写于这一时期。

从诗题上看。

这是一首送别诗。

从诗的内容上看,这又是一首咏史诗。

诗人在送别友人之际,发思古之幽情,表达了对古代英雄的无限仰慕,从而寄托他对现实的深刻感慨,倾吐了自己满腔热血无处可洒的极大苦闷。

“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这两句通过咏怀古事,写出了诗人送别友人的地点。

此地指易水,易水源自河北易县,是战国时燕国的南界。

壮士指荆轲,战国卫人,刺客。

《史记·刺客列传》载,荆轲为燕太子丹复仇,奉命入秦刺杀秦王,太子丹和众宾客送他到易水岸边。

临别时,荆轲怒发冲冠,慷慨激昂地唱《易水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然后义无反顾,勇敢地启程.这位轻生重义、不畏强暴的社会下层英雄人物,千百年来一直活在人们的心中,受到普遍的尊敬和爱戴。

初中语文古诗文赏析《于易水送人》原文、翻译及赏析

初中语文古诗文赏析《于易水送人》原文、翻译及赏析

《于易水送人》原文、翻译及赏析于易水送人①此地别燕丹②,壮士发冲冠③。

昔时人已没④,今日水犹寒⑤。

【注释】①易水:也称易河,河流名,位于河北省西部的易县境内,分南易水、中易水、北易水,为战国时燕国的南界。

②此地:指易水岸边。

燕丹:指燕太子丹。

③壮士:指荆轲,战国卫人,刺客。

冠:帽子。

发冲冠:形容人极端愤怒,头发上竖,把帽子都顶起来了。

④人:一种说法为单指荆轲,另一种说法为当时在场的人。

没:死,即“殁”字。

⑤水:指易水之水。

【译文】在这个地方荆轲告别燕太子丹,壮士悲歌壮气,怒发冲冠。

那时的人已经都不在了,今天的易水还是那样的寒冷。

【创作背景】公元678年(唐高宗仪凤三年),骆宾王以侍御史职多次上疏讽谏,触怒武后,不久便被诬下狱。

公元679年(仪凤四年)旧历六月,改元调露(即调露元年),秋天,骆宾王遇赦出狱。

是年冬,他即奔赴幽燕一带,侧身于军幕之中,决心报效国家。

此诗大约写于这一时期,描述作者在易水送别友人时的感受,并借咏史以喻今。

整首诗寓意深远,笔调苍凉。

【作品鉴赏】清人陈熙晋说:“临海少年落魄,薄宦沉沦,始以贡疏被愆,继因草檄亡命”(《骆临海集笺注》)。

这四句话大致概括了骆宾王悲剧的一生。

骆宾王对自己的际遇愤愤不平,对武则天的统治深为不满,期待时机,要为匡复李唐王朝,干出一番事业。

可是在这种时机尚未到来之前的那种沉沦压抑的境遇,更使得诗人陷入彷徨企求的苦闷之中。

《于易水送人》一绝就是曲折地反映了诗人的这种心境。

第一联“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写易水送别之事,也道出诗人送别友人的地点。

壮士,即荆轲。

据《史记·刺客列传》记载,战国末年荆轲为燕太子丹复仇,奉命入秦,欲以匕首威逼秦王,使其归还诸侯之地。

临行时燕太子丹及众宾客如高渐离、宋意着白衣冠(丧服)送于易水,临别时高渐离击筑,荆轲应声而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歌声悲壮激越,“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

“此地”,即诗题中的易水。

骆宾王《于易水送人》原文、注释、解说及作者简介

骆宾王《于易水送人》原文、注释、解说及作者简介

骆宾王《于易水送人》原文、注释、解说及作者简介
于易水送人
骆宾王
此地别燕丹②,壮士发冲冠③。

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④。

[注释]
①易水:在今河北易县,战国时属燕国。

当年荆轲从这里出发去刺杀秦王,燕太子和宾客都来为他送行。

荆轲临行前曾高歌道:“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据说送行的人听了之后,慷慨激昂,以致头发把帽子都冲起来了。

事见《史记·刺客列传》。

②燕丹:燕国的太子,名字叫丹。

③冠:帽子。

④昔时:过去。

这里指荆轲生活的战国时代。

没:死去。

[解说]
骆宾王在易水送别朋友的时候,不由得想起当年的壮士荆轲从这里出发去刺杀秦王时的种种情景,于是写下了这首诗。

荆轲虽然已经死去,但易水仍然寒气逼人,好象诉说着荆轲的豪情壮志,充满着对他无限的崇敬之情,令人在它面前不由得肃然起敬。

[作者简介]
骆宾王人。

唐初诗人,与王勃、杨炯、卢照邻合称“初唐四杰”。

又与富嘉谟并称“富骆”。

唐龙朔初年,骆宾王担任道王李元庆的属官。

后来相继担任武功主簿和明堂主簿。

唐高宗仪凤四年,升任中央政府的侍御史官职。

曾经被人诬陷入狱,被赦免后出任地方官临海县丞,所以后人也称他骆临海。

武则天光宅元年,徐敬业起兵讨伐武则天,他做为秘书,起草了著名的《讨武氏檄》。

《于易水送人》骆宾王唐诗注释翻译赏析

《于易水送人》骆宾王唐诗注释翻译赏析

《于易水送人》骆宾王唐诗注释翻译赏析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

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

这首诗的前两句通过咏怀古事,写出了诗人送别友人的地点。

“此地别燕丹”,是说荆轲作别燕太子丹的地点就在这里。

“壮士发冲冠”,则用夸张的手法,形容人极端愤怒,因而头发直立,把帽子都冲起来了。

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对荆轲的深深崇敬之意,同时也为后面的抒情做了铺垫。

诗的后两句是怀古伤今之辞,抒发了诗人的感慨。

“昔时人已没”,是说昔日的英豪人已经长逝,这里暗指荆轲。

“今日水犹寒”,则是说今天的易水仍然像当年一样寒冷,这里不仅是对自然环境的描写,更是对历史的感慨。

诗人通过“水犹寒”这一意象,表达了对历史的深沉思考,同时也暗示了现实的冷酷和人心的冷漠。

这首诗的寓意深远,笔调苍凉。

诗人通过对易水送别的描写,既表达了对荆轲的敬仰之情,也抒发了自己的悲愤和感慨。

诗中既描绘了古代英雄的壮烈事迹,也反映了作者对现实的不满和对未来的迷茫。

整首诗以简洁的语言、深沉的情感和独特的艺术手法,展现了诗人的思想和才华。

从艺术手法上看,这首诗主要运用了借景抒情和用典的手法。

诗人通过描写易水的寒冷,烘托出一种凄凉的氛围,表达了自己的孤独和悲愤。

同时,诗中还引用了荆轲刺秦的典故,既增强了诗歌的历史厚重感,也使诗人的情感得到了更深刻的表达。

《于易水送人》是一首具有很高艺术价值的唐诗。

它以简洁的语言、深沉的情感和独特的艺术手法,展现了诗人的思想和才华,同时也反映了唐代社会的政治现实和人民的苦难。

这首诗不仅是骆宾王的代表作之一,也是唐代五言绝句的经典之作,对后世诗歌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古诗词鉴赏(通用6篇)

古诗词鉴赏(通用6篇)

古诗词鉴赏(通用6篇)少儿唐诗及诗词鉴赏篇一《于易水送人》是唐代诗人骆宾王创作的一首五绝。

此诗描述作者在易水送别友人时的感受,并借咏史以喻今。

前两句通过咏怀古事,写出诗人送别友人的地点;后两句是怀古伤今之辞,抒发了诗人的感慨。

全诗寓意深远,笔调苍凉。

于易水送人⑴此地别燕丹⑵,壮士发冲冠⑶。

昔时人已没⑷,今日水犹寒⑸。

⑴易水:也称易河,河流名,位于河北省西部的易县境内,分南易水、中易水、北易水,为战国时燕国的南界。

燕太子丹送别荆轲的地点。

《战国策·燕策三》:“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⑵此地:原意为这里,这个地方。

这里指易水岸边。

别燕丹:指的是荆轲作别燕太子丹。

⑶壮士:意气豪壮而勇敢的人;勇士。

这里指荆轲,战国卫人,刺客。

发冲冠:形容人极端愤怒,因而头发直立,把帽子都冲起来了。

冠:帽子。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相如因持璧却立,倚柱,怒发上冲冠。

”⑷昔时:往日;从前。

《东观汉记·东平王苍传》:“骨肉天性,诚不以远近亲疏,然数见颜色,情重昔时。

”人:一种说法为单指荆轲,另一种说法为当时在场的人。

没(mò):死,即“殁”字。

⑸水:指易水之水。

犹:仍然。

在此地离别了燕太子丹,壮士荆轲愤怒发已冲冠。

昔日的英豪人已经长逝,今天这易水还那样凄寒。

唐高宗仪凤三年(678),骆宾王以侍御史职多次上疏讽谏,触忤武后,不久便被诬下狱。

第二年(679年)秋遇赦出狱。

冬,奔赴幽燕一带,侧身于军幕之中,决心报效国家,此诗大约写于这一时期。

清人陈熙晋说:“临海少年落魄,薄宦沉沦,始以贡疏被愆,继因草檄亡命”(《骆临海集笺注》)。

这四句话大致概括了骆宾王悲剧的一生。

骆宾王对自己的际遇愤愤不平,对武则天的统治深为不满,期待时机,要为匡复李唐王朝,干出一番事业。

可是在这种时机尚未到来之前的那种沉沦压抑的境遇,更使得诗人陷入彷徨企求的苦闷之中。

《于易水送人》一绝就是曲折地反映了诗人的这种心境。

骆宾王唐诗《于易水送人一绝》赏析实用一篇

骆宾王唐诗《于易水送人一绝》赏析实用一篇

骆宾王唐诗《于易水送人一绝》赏析实用一篇(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工作计划、工作总结、规章制度、策划方案、演讲致辞、合同协议、条据书信、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for everyone, such as work plans, work summaries, rules and regulations, planning plans, speeches, contract agreements, document letters, teaching materials, complete essay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骆宾王唐诗《于易水送人一绝》赏析实用一篇骆宾王唐诗《于易水送人一绝》赏析 1《于易水送人一绝》是初唐诗人骆宾王创作的一首五言绝句。

送别诗:骆宾王《于易水送人》原文翻译及赏析

送别诗:骆宾王《于易水送人》原文翻译及赏析

送别诗:骆宾王《于易水送人》原文翻译及赏析于易水送人 / 于易水送别唐代:骆宾王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

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

译文在这个地方荆轲告别燕太子丹,壮士悲歌壮气,怒发冲冠。

那时的人已经都不在了,今天的易水还是那样的寒冷。

注释易水:也称易河,河流名,位于河北省西部的易县境内,分南易水、中易水、北易水,为战国时燕国的南界。

燕太子丹送别荆轲的地点。

《战国策·燕策三》:“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此地:原意为这里,这个地方。

这里指易水岸边。

别燕丹:指的是荆轲作别燕太子丹。

壮士:意气豪壮而勇敢的人;勇士。

这里指荆轲,战国卫人,刺客。

发冲冠:形容人极端愤怒,因而头发直立,把帽子都冲起来了。

冠:帽子。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相如因持璧却立,倚柱,怒发上冲冠。

”昔时:往日;从前。

《东观汉记·东平王苍传》:“骨肉天性,诚不以远近亲疏,然数见颜色,情重昔时。

”人:一种说法为单指荆轲,另一种说法为当时在场的人。

没:死,即“殁”字。

水:指易水之水。

犹:仍然。

创作背景唐高宗仪凤三年(678),骆宾王以侍御史职多次上疏讽谏,触忤武后,不久便被诬下狱。

第二年(679年)秋遇赦出狱。

冬,奔赴幽燕一带,侧身于军幕之中,决心报效国家,此诗大约写于这个时期。

赏析唐高宗仪凤三年(678),骆宾王以侍御史职多次上疏讽谏,触忤武后,不久便被诬下狱。

仪凤四年(679)六月,改元调露(即调露元年),秋天,骆宾王遇赦出狱。

是年冬,他即奔赴幽燕一带,侧身于军幕之中,决心报效国家。

《易水送别》一诗,大约写于这个时期。

从诗题上看。

这是一首送别诗。

从诗的内容上看,这又是一首咏史诗。

诗人在送别友人之际,发思古之幽情,表达了对古代英雄的无限仰慕,从而寄托他对现实的深刻感慨,倾吐了自己满腔热血无处可洒的极大苦闷。

“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这两句通过咏怀古事,写出了诗人送别友人的地点。

此地指易水,易水源自河北易县,是战国时燕国的南界。

于易水送人全诗解释

于易水送人全诗解释

于易水送人全诗解释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于易水送人全诗解释《于易水送人》是唐代诗人王之涣的代表作之一,是一首表达离别之情的诗歌。

全诗共四句诗,每句皆表达了诗人的内心情感。

在古代,易水是一条蜿蜒曲折的河流,易水之畔寓意着离别之情。

在这首诗中,王之涣以简洁质朴的语言表达了自己对友人的深情不舍之情。

首句“别时临清池,园中芳草歇”表达了诗人与友人相聚在清澈的池塘畔,园中的花草盛开,映照出友人之间的情谊。

清澈的池水象征着友情的纯洁,芬芳的花草代表着友情的美好。

在这样的环境中,友人们相聚在一起,忘却尘世的烦恼,享受着友谊的甜蜜。

第二句“芳草不尽别,青青入胜思”表明了诗人对友人的深情厚意。

芳草虽然茂盛,但无法阻挡友人的离别。

友人即将离去,诗人的心中充满了对友人的思念之情,友人的身影仿佛永远留在诗人的心中,难以忘怀。

第三句“楼上地愈赊,重帆云纵横”暗示了友人即将远行,诗人站在楼上远眺,看着友人渐行渐远的身影。

地愈赊代表着距离的遥远,帆船在云中穿梭,像是友人从诗人的生活中消失一般。

诗人的心情沉重,目送友人的离去,心中不禁涌起一丝阻隔与悲伤之情。

最后一句“归飞落花家,乡包万里清”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最后祝福。

友人即将归家,飞舞的落花伴随着友人的旅程,乡包万里清,整个归途都是清净而美好的。

诗人希望友人能够一路顺利,回到家乡的怀抱,安享幸福。

这首《于易水送人》是诗人王之涣倾诉内心真情的杰作。

通过简短的四句诗,表达了作者对友人的依恋和留恋,展现了友情之深厚。

易水之畔,友情如水般清澈纯洁,伴随着诗人与友人的对话,流淌着永不止息的真挚情感。

这首诗不仅是对友情的赞美,也是对离别的思念和祝福,充满了浓浓的情感和温暖的情谊。

第二篇示例:《于易水送人》是南宋著名诗人李清照创作的一首诗歌,表达了诗人对离别的思念和忧伤之情。

这首诗以简洁明快的语言,深情地描绘了送别的场景,以及离别时的心情。

通过对这首诗的解读,可以感受到李清照在离别时的心态和情感,以及对友谊的珍视和思考。

于易水送人原文及翻译

于易水送人原文及翻译

于易水送人原文及翻译
于易水送人
作者:骆宾王
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

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

译文
在这个地方荆轲告别燕太子丹,壮士悲歌壮气,怒发冲冠。

昔日的英豪人已经长逝,今天的易水还是那样的寒冷。

注释
易水:也称易河,河流名,位于河北省西部的易县境内,分南易水、中易水、北易水,为战国时燕国的南界。

燕太子丹送别荆轲的地点。

《战国策·燕策三》:“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此地:原意为这里,这个地方。

这里指易水岸边。

别燕丹:指的是荆轲作别燕太子丹。

古诗于易水送人一绝翻译赏析

古诗于易水送人一绝翻译赏析

古诗于易水送人一绝翻译赏析《于易水送人一绝》作者为唐代文学家骆宾王。

其全文诗词如下: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

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

【前言】《于易水送人一绝》是初唐诗人骆宾王创作的一首五言绝句。

该诗描述作者在易水送别友人时的感受,并借咏史以喻今。

整首诗寓意深远,笔调苍凉。

【注释】⑴易水:也称易河,河流名,位于河北省西部的易县境内,分南易水、中易水、北易水,为战国时燕国的南界。

燕太子丹送别荆轲的地点。

《战国策·燕策三》:“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⑵此地:原意为这里,这个地方。

这里指易水岸边。

⑶别燕丹:指的是荆轲作别燕太子丹。

⑷壮士:意气豪orG壮而勇敢的人;勇士。

这里指荆轲,战国卫人,刺客。

⑸发冲冠:形容人极端愤怒,因而头发直立,把帽子都冲起来了。

冠:帽子。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相如因持璧却立,倚柱,怒发上冲冠。

”⑹昔时:往日;从前。

《东观汉记·东平王苍传》:“骨肉天性,诚不以远近亲疏,然数见颜色,情重昔时。

”⑺人:一种说法为单指荆轲,另一种说法为当时在场的人。

⑻没:死,即“殁”字。

⑼水:指易水之水。

⑽犹:仍然。

【翻译】在这个地方荆轲告别燕太子丹,壮士悲歌壮气,怒发冲冠。

那时的人已经都不在了,今天的易水还是那样的寒冷。

【赏析】公元679年冬,骆宾王奔赴幽燕一带,侧身于军幕之中,决心报效国家,此诗大约写于这一时期。

他对自己的际遇愤愤不平,对武则天的统治深为不满,期待时机,要为匡复李唐王朝干出一番事业。

可是在这种时机尚未到来之前的那种沉沦压抑的境遇,更使得诗人陷入彷徨企求的苦闷之中。

《于易水送人》一绝就是曲折地反映了诗人的这种心境。

第一联“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道出诗人送别友人的地点。

“壮士发冲冠”用来概括那个悲壮的送别场面和人物激昂慷慨的心情,表达了诗人对荆轲的深深崇敬之意。

此时在易水边送别友人,想起了荆轲的故事,这是很自然的。

但是,诗的这种写法却又给人一种突兀之感,它舍弃了那些朋友交往、别情依依、别后思念等等一般送别诗的常见的内容,而是芟夷枝蔓,直入史事。

于易水送人古诗的意思

于易水送人古诗的意思

于易水送人古诗的意思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注释]但:只要;教:让。

[[yu hua lian zhang shi, kuai ji bu jiao hu du shu。

”]译文:只要镇守边疆的飞将军李广而今健在,就不会让敌人的军队跨越过阴山。

[[yu hua lian zheng er, shan chai kong ba s hui qiu。

”] 卢纶(公元748—— 800年)字允言,河中蒲(今山西永济县)人。

曾先后在河中王室、哥舒翰幕下任职,官至检校户部员外郎。

他为人刚正不阿,受到权贵排挤,于是辞官归隐。

“安史之乱”中,他写了著名的《塞下曲》。

这首诗表现了诗人对友人身处逆境却豪情不减的赞赏和关心,也反映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

[简析]“于易水送人”即指这次送别。

据《史记》记载,公元前一世纪的“燕太子丹质于秦”,后来“荆轲奉燕王命刺秦王”,荆轲“发于易水”,“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

本诗当系此次送别的写照。

“于易水送人”与“易水送别”的意思相同,而又另有所指。

它可能是指战争形势十分危急,或指太子丹客死于秦,“于易水送人”,有沉痛悼念之意,也有为友人行刺秦王壮志难酬而叹惋。

于易水送人的下句,因历来解释不一,遂成千古疑案。

这首送别诗,有着慷慨悲壮的感情,叙述中寓着激昂顿挫的气势,音调爽朗,语言明快,具有一种清刚的美。

尤其是“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两联,都是诗人的自我造象,带有很强的主观抒情性。

前者描绘了国家边境的重要,抒发了一种非凡的爱国主义情操。

后者表达了对贤哲的景仰,亦是前者感情的延伸和深化。

全诗格律严谨,风骨凛然,而又婉丽多姿,堪称盛唐七绝压卷之作。

1、《唐诗鉴赏辞典》:一作《留别》。

一作《卢纶》。

2、《唐诗三百首》:一作《征妇怨》。

[[yu hua lian zheng er, shan chai kong ba s hui qiu。

《于易水送人》原文、翻译及赏析

《于易水送人》原文、翻译及赏析

《于易水送人》原文、翻译及赏析于易水送人①此地别燕丹②,壮士发冲冠③。

昔时人已没④,今日水犹寒⑤。

①易水:也称易河,河流名,位于河北省西部的易县境内,分南易水、中易水、北易水,为战国时燕国的南界。

②此地:指易水岸边。

燕丹:指燕太子丹。

③壮士:指荆轲,战国卫人,刺客。

冠:帽子。

发冲冠:形容人极端愤怒,头发上竖,把帽子都顶起来了。

④人:一种说法为单指荆轲,另一种说法为当时在场的人。

没:死,即“殁”字。

⑤水:指易水之水。

在这个地方荆轲告别燕太子丹,壮士悲歌壮气,怒发冲冠。

那时的人已经都不在了,今天的易水还是那样的寒冷。

公元678 年(唐高宗仪凤三年),骆宾王以侍御史职多次上疏讽谏,触怒武后,不久便被诬下狱。

公元679 年(仪凤四年)旧历六月,改元调露(即调露元年),秋天,骆宾王遇赦出狱。

是年冬,他即奔赴幽燕一带,侧身于军幕之中,决心报效国家。

此诗大约写于这一时期,描述作者在易水送别友人时的感受,并借咏史以喻今。

整首诗寓意深远,笔调苍凉。

清人陈熙晋说:“临海少年落魄,薄宦沉沦,始以贡疏被愆,继因草檄亡命”(《骆临海集笺注》)。

这四句话大致概括了骆宾王悲剧的一生。

骆宾王对自己的际遇愤愤不平,对武则天的统治深为不满,期待时机,要为匡复李唐王朝,干出一番事业。

可是在这种时机尚未到来之前的那种沉沦压抑的境遇,更使得诗人陷入彷徨企求的苦闷之中。

《于易水送人》一绝就是曲折地反映了诗人的这种心境。

第一联“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写易水送别之事,也道出诗人送别友人的地点。

壮士,即荆轲。

据《史记刺客列传》记载,战国末年荆轲为燕太子丹复仇,奉命入秦,欲以匕首威逼秦王,使其归还诸侯之地。

临行时燕太子丹及众宾客如高渐离、宋意着白衣冠(丧服)送于易水,临别时高渐离击筑,荆轲应声而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歌声悲壮激越,“士皆? 目,发尽上指冠”。

“此地”,即诗题中的易水。

“壮士发冲冠”用来概括那个悲壮的送别场面,和人物激昂慷慨的心情,表达了诗人对荆轲的深深崇敬之意。

骆宾王《于易水送人》赏析

骆宾王《于易水送人》赏析

骆宾王《于易水送人》赏析于易水送人骆宾王此地别燕丹,壮发上冲冠。

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

骆宾王诗鉴赏这首诗是骆宾王咏荆轲的,正像贾谊凭吊屈原一样,是从其类以见志的。

骆宾王本是才高志远的人,宝剑思存楚,金椎许报韩,自命其才志不在申包胥、张子房之下。

却落得失路艰虞,沉沦下僚,甚至入狱失去自由。

他的积愤是蓄积已久的。

早在永徽年间,马戴、裴行俭任吏部侍郎时,负责选拔官吏。

裴行俭认为四杰浮躁浅露,并断言他们才名有之,爵禄盖寡。

这句断言几乎决定了他们日后的悲惨命运。

骆宾王在裴的幕府中,自然不被重用。

当他身临易水送客时,对君子死知己,提剑出燕京的荆轲的敬佩之心就油然而生,并因此恨不逢燕丹。

诗人作这首诗,是想借咏怀古人而委婉含蓄地表达久积于胸的郁郁不平之心。

起句此地别燕丹,这里就是荆轲与燕丹告别去刺秦王的地方啊!五个字饱含激情,点出时间、地点,并将诗的主人公推向了前台。

虽未明确点出荆轲,实际却是站在荆轲角度说话。

继而用一个典故,饱含深情地忆起这场悲剧的一个壮烈场面:壮发上冲冠,生动而传神地再现了当时燕丹及其宾客白马缟素送荆轲的情景,高渐离击筑,宋如意与之相和。

每个人都怒发冲冠,泪流满面。

荆轲诵着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义无返顾地登车而去。

几句丰富形象鲜明的诗句,将读者带到远古的历史事件中。

紧接着,诗人的笔锋陡转,又将读者带回了现实:昔时人已没,古代的英雄豪杰已经不在了,逝者如斯夫,可是今日水犹寒,结句自然而又意在言外。

物是人非,易水依然如故的流消着,一个寒字,却增添了几许肃然、凛然,移情于景,闻明和拓深了主旨。

两句诗,是由陶渊明其人虽已没,千载有余情之感演化而来,但有青出于蓝之功效,比原句更显含蓄雅致。

读起来给人悄然动容之感。

于易水送人赏析【唐】骆宾王

于易水送人赏析【唐】骆宾王

• 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一样, 这也是一首送别诗,但它写得与 众与朋友分别 的悲伤心情。
于易水送人
唐 · 骆宾王
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 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
易水:河流名
燕单:燕国太子,名单。为了报仇, 请勇士荆轲刺秦王,可惜没有成功。
没(mò ):死去 冠:帽子
引用典故:
荆 轲 刺 秦 王
——《战国策· 燕策》
荆轲前传
荆轲,春秋战国时代有名的四大刺客之一。 燕太子为了刺杀秦王,找到了他。荆轲明知自 己将一去不返,仍毅然接下任务。
公元前227年,荆轲前往秦国刺杀秦王。临行前, 许多人在易水边为荆轲送行,场面十分悲壮。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这 是荆轲在告别时所吟唱的诗句。 荆轲来到秦国后,秦王在咸阳宫隆重召见了他。 荆轲在献过礼物后,刺秦王不中,被杀身亡。
诗意解释:
• 易水河边,荆轲向送行的太子告别。他 知道此去刺杀秦王,凶多吉少,完全可 能死在秦国,于是就大声地唱起歌来: “猛烈的风啊刮起来,易水冰冷;勇士 离开了这里,也决不再回来。”荆轲唱 着,慷慨激昂的连头发也一根根竖起, 好像把帽子都要顶起来。现在,虽然古 代的勇士早已死去,但易河水呀,却还 是和当年一样寒冷。

《于易水送人》原文翻译及习题

《于易水送人》原文翻译及习题

《于易水送人》原文翻译及习题《于易水送人》此诗描述作者在易水送别友人时的感受,并借咏史以喻今。

前两句通过咏怀古事,写出诗人送别友人的地点;后两句是怀古伤今之辞,抒发了诗人的感慨。

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带来于易水送人的古诗相关资料介绍,欢迎大家阅读。

《于易水送人》原文唐代:骆宾王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

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

《于易水送人》译文及注释译文在这个地方荆轲告别燕太子丹,壮士悲歌壮气,怒发冲冠。

那时的人已经都不在了,今天的易水还是那样的寒冷。

注释⑴易水:也称易河,河流名,位于河北省西部的易县境内,分南易水、中易水、北易水,为战国时燕国的南界。

燕太子丹送别荆轲的地点。

《战国策·燕策三》:“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⑵此地:原意为这里,这个地方。

这里指易水岸边。

⑶别燕丹:指的是荆轲作别燕太子丹。

⑷壮士:意气豪壮而勇敢的人;勇士。

这里指荆轲,战国卫人,刺客。

⑸发冲冠:形容人极端愤怒,因而头发直立,把帽子都冲起来了。

冠:帽子。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相如因持璧却立,倚柱,怒发上冲冠。

”⑹昔时:往日;从前。

《东观汉记·东平王苍传》:“骨肉天性,诚不以远近亲疏,然数见颜色,情重昔时。

”⑺人:一种说法为单指荆轲,另一种说法为当时在场的人。

《于易水送人》习题一(1)请你发挥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描绘“发冲冠”的壮士形象。

(2)末句“今日水犹寒"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3)请用简练的语言欣赏本诗构思上的特点。

参考答案(1)荆轲双足跨开,站在易水边上,他神情坚毅,目光如炬,高举双拳,迎着寒风高歌(仰天长啸):“风萧萧兮易水寒……”心中迸发出无限的激愤,头发根根直竖起来……(2)几百年过去了,易水依旧寒冷,作者依然能够感受到荆轲的悲壮英勇之气;诗人在歌颂荆轲以死酬知己的同时,表达了自己心中对荆轲的深深崇敬之意。

(3)题目为送,但无半言送别之情;三四句对比,用错觉表达出对荆轲的赞美和自己的激愤,“构思”即结构,行文思路。

唐诗鉴赏之《于易水送人一绝》赏析

唐诗鉴赏之《于易水送人一绝》赏析

唐诗鉴赏《于易水送人一绝》骆宾王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

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

《于易水送人一绝》解析:调露元年(679)年冬诗人遇赦出狱,但仍是待罪之身,离开长安、北赴幽燕,写下了这首借古咏怀之作。

诗人通过燕太子丹送别荆轲的故事,表明了他对古代英雄侠客的向往。

《史记·刺客列传》载:“(荆轲)遂发,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

至易水之上,既祖,取道,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为变微之声,士皆垂泪涕泣。

又前而为歌曰:'风潇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复为羽声伉慨,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于是荆轲就车而去。

”这段史事把荆轲写得壮怀激烈,鼓励了一代又一代英豪,也成为古诗歌咏不绝的题材。

如陶潜就有《咏荆轲》诗:“其人虽已没千载有馀情。

”本诗妙之处在于仅用“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十个字,就把荆轲别燕事生动、形象地展现在读者面前,表现出了极高艺术概括力。

凡借古咏怀之作,不仅仅要叙古事,而且要融入作者的评论和感受,诗的后两句正是这样。

“昔时人已没”五字,写出了诗人对荆轲的无限敬仰和缅怀的情意。

“今日水犹寒”构成了历史和现实、古人和今人的对话。

历史上的荆轲勇武、悲壮,他的事迹如同不息的易水,永垂千古。

句中的“寒”字巧用荆轲歌意,而“水犹寒”三字却有更深的含意。

荆轲所处的时代是燕国生死存亡的紧要关头,而诗人面对的是大唐基业即将落入武氏之手,可见,“水犹寒”三字隐约透露出作者对时局的关注。

事实上,就在本诗写成后五年,一场声势浩大的讨武战争爆发,诗人勇敢地加入了讨武行列,写了著名的《代李敬业传檄天下文》,并在扬州城上留下了“城上风威冷,江中水气寒。

戎衣何日定,歌舞入长安”的诗篇。

可见,诗人迈着坚定的步伐,追荆轲而去。

观其行,读其诗,我们发现,这是一首完美诗格和完美人格相融合的佳作。

不畏强暴、英勇献身的英雄,用慷慨激昂的热情,谱写了一首“盛唐之音”,千百年过去了,馀韵犹存。

(田申)。

沪教版《于易水送人》赏析

沪教版《于易水送人》赏析

沪教版《于易水送人》赏析沪教版《于易水送人》赏析于易水送人唐骆宾王此地别燕[yān]丹,壮士发冲冠。

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

______________________y bīn guān _ī易宾冠昔______________________【译文】在这个地方荆轲告别燕太子丹,壮士悲歌壮气,怒发冲冠。

那时的人已经都不在了,今天的易水还是那样的寒冷。

【创作背景】公元678年(唐高宗仪凤三年),骆宾王以侍御史职多次上疏讽谏,触怒武后,不久便被诬下狱。

公元679年(仪凤四年)旧历六月,改元调露(即调露元年),秋天,骆宾王遇赦出狱。

是年冬,他即奔赴幽燕一带,侧身于军幕之中,决心报效国家。

此诗大约写于这一时期,描述作者在易水送别友人时的感受,并借咏史以喻今。

整首诗寓意深远,笔调苍凉。

【作品鉴赏】清人陈熙晋说:临海少年落魄,薄宦沉沦,始以贡疏被愆,继因草檄亡命(《骆临海集笺注》)。

这四句话大致概括了骆宾王悲剧的一生。

骆宾王对自己的际遇愤愤不平,对武则天的统治深为不满,期待时机,要为匡复李唐王朝,干出一番事业。

可是在这种时机尚未到来之前的那种沉沦压抑的境遇,更使得诗人陷入彷徨企求的苦闷之中。

《于易水送人》一绝就是曲折地反映了诗人的这种心境。

第一联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写易水送别之事,也道出诗人送别友人的地点。

壮士,即荆轲。

据《史记刺客列传》记载,战国末年荆轲为燕太子丹复仇,奉命入秦,欲以匕首威逼秦王,使其归还诸侯之地。

临行时燕太子丹及众宾客如高渐离、宋意着白衣冠(丧服)送于易水,临别时高渐离击筑,荆轲应声而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歌声悲壮激越,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

此地,即诗题中的易水。

壮士发冲冠用来概括那个悲壮的送别场面,和人物激昂慷慨的心情,表达了诗人对荆轲的深深崇敬之意。

此时在易水边送别友人,想起了荆轲的故事,这是很自然的。

但是,诗的这种写法却又给人一种突兀之感,它舍弃了那些朋友交往、别情依依、别后思念等等一般送别诗的常见的内容,而是芟夷枝蔓,直入史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于易水送人》原文、翻译及赏析
于易水送人①
此地别燕丹②,壮士发冲冠③。

昔时人已没④,今日水犹寒⑤。

【注释】
①易水:也称易河,河流名,位于河北省西部的易县境内,分南易水、中易水、北易水,为战国时燕国的南界。

②此地:指易水岸边。

燕丹:指燕太子丹。

③壮士:指荆轲,战国卫人,刺客。

冠:帽子。

发冲冠:形容人极端愤怒,头发上竖,把帽子都顶起来了。

④人:一种说法为单指荆轲,另一种说法为当时在场的人。

没:死,即“殁”字。

⑤水:指易水之水。

【译文】
在这个地方荆轲告别燕太子丹,壮士悲歌壮气,怒发冲冠。

那时的人已经都不在了,今天的易水还是那样的寒冷。

【创作背景】
公元678年(唐高宗仪凤三年),骆宾王以侍御史职多次上疏讽谏,触怒武后,不久便被诬下狱。

公元679年(仪凤四年)旧历六月,改元调露(即调露元年),秋天,骆宾王遇赦出狱。

是年冬,他即奔赴幽燕一带,侧身于军幕之中,决心报效国家。

此诗大约写于这一时期,描述作者在易水送别友人时的感受,并借咏史以喻今。

整首诗寓意深远,笔调苍凉。

【作品鉴赏】
清人陈熙晋说:“临海少年落魄,薄宦沉沦,始以贡疏被愆,继因草檄亡命”(《骆临海集笺注》)。

这四句话大致概括了骆宾王悲剧的一生。

骆宾王对自己的际遇愤愤不平,对武则天的统治深为不满,期待时机,要为匡复李唐王朝,干出一番事业。

可是在这种时机尚未到来之前的那种沉沦压抑的境遇,更使得诗人陷入彷徨企求的苦闷之中。

《于易水送人》一绝就是曲折地反映了诗人的这种心境。

第一联“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写易水送别之事,也道出诗人送别友人的地点。

壮士,即荆轲。

据《史记·刺客列传》记载,战国末年荆轲为燕太子丹复仇,奉命入秦,欲以匕首威逼秦王,使其归还诸侯之地。

临行时燕太子丹及众宾客如高渐离、宋意着白衣冠(丧服)送于易水,临别时高渐离击筑,荆轲应声而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歌声悲壮激越,“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

“此地”,即诗题中的易水。

“壮士发冲冠”用来概括那个悲壮的送别场面,和人物激昂慷慨的心情,表达了诗人对荆轲的深深崇敬之意。

此时在易水边送别友人,想起了荆轲的故事,这是很自然的。

但是,诗的这种写法却又给人一种突兀之感,它舍弃了那些朋友交往、别情依依、别后思念等等一般送别诗的常见的内容,而是芟夷枝蔓,直入史事。

这种破空而来的笔法,反映了诗人心中蕴蓄着一股难以遏止的愤激之情,借怀古以慨今,把昔日之易水壮别和此刻之易水送人融为一体。

从而为下面的抒情准备了条件,酝酿了气氛。

第二联“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是怀古伤今之辞,抒发了诗人的感慨。

昔时人即指荆轲。

没,死亡。

荆轲至秦庭,以匕首击秦王未中,被杀。

这两句诗是用对句的形式,一古,一今。

一轻,一重,一缓,一急,既是咏史又是抒怀,充分肯定了古代英雄荆轲的人生价值,同时也倾诉了诗人的抱负和苦闷,表达了对友人的希望。

陶渊明曾有《咏荆轲》诗说:“惜哉剑术疏,奇功遂不成。

其人虽已没,千载有余情。

”表达了对荆轲的崇敬与惋惜之情。

宾王此诗,同陶诗交相辉映,但在意境的创造上更为含蓄有味。

“今日水犹寒”中的“寒”字,寓意丰富,深刻表达了诗人对历史和现实的感受。

首先,“寒”是客观的写景。

此诗作于冬天,冬天北方的河水自然是寒冷的。

其次,“寒”是对历史的反思。

荆轲这样的古代英雄,虽然奇功不就,
但也令人肃然起敬,诗人是怀着深切缅怀之情的。

荆轲其人虽然早就不复存在了。

可这位英雄疾恶如仇、视死如归的英风义概还在,作为历史见证的易水河还在。

诗人面对着易水寒波,仿佛古代英雄所唱的悲凉激越的告别歌声还萦绕在耳边,使人凛然而产生一种奋发之情。

复次,“寒”也是对现实的概括。

诗人于易水岸边送别友人,不仅感到水冷气寒,而且更加觉得意冷心寒。

“宝剑思存楚,金椎许报韩”(《咏怀》)的骆宾王,有着远大志向,他愿洒满腔热血,干一番惊天动地的事业。

然而现实是“天子不见知,群公讵相识”(《夏曰游德州赠高四》),生不逢时,沉沦寂寞,诗人心中充满孤愤不平之气,如易水河一样,悠悠不尽。

诗人在“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的伟大孤独中,只好向知心好友倾诉难酬的抱负和无尽的愤懑。

诗人感怀荆轲之事,既是对自己的一种慰藉,也是将别时对友人的一种激励。

这首诗的中心在第四句,尤其是诗尾的“寒”字,更是画龙点睛之笔。

“寒”字,寓情于景,以景结情,因意构象,用象显意。

景和象。

是对客观事物的具体描绘,情和意,是诗人对客观对象在审美上的认识和感受。

正如古人所说:“象者,出意者也。

”诗人在自然对象当中,读者在艺术对象当中。

发现了美的客观存在,发现了生命和人格的伟大表现,从而把这种主观的情和意,转移到客观的景和象上,给自然和艺术以生命,给客观事物赋予主观的灵魂,这就是诗歌创作和欣赏当中的“移情作用”。

“今日水犹寒”中的“寒”字,正是这种移情作用的物质符号,这是此诗创作最为成功之处。

这首诗题为送别,可又没有交待所别之人和所别之事,全诗纯为咏史抒怀之作。

但吟诵全诗,那种“慷慨倚长剑,高歌一送君”的壮别场景如在眼前。

因为所咏的历史本身就是壮别,这同诗人送友在事件上是相同的。

而古今送别均为易水河岸,在地点上也是相同的。

易水跨越古今,诗歌超越了时空,全诗融为一体。

一古,一今,一明,一暗,两条线索,同时交待,最后统一在“今日水犹寒”的“寒”字上,诗的构思是极为巧妙的。

这首诗题为“送人”,但它并没有叙述一点朋友别离的情景,也没有告诉读者送的是何许人。

然而,人们却完全可以由它的内容想象出那种“慷慨倚长剑,高歌一送君”的激昂壮别的场景,也可以想见那所送之人,定是肝胆相照的至友。

因为只有这样,诗人才愿意、才能够在分别之时不可抑制地一吐心中的块垒,而略去一切
送别的常言套语。

从诗题上看这是一首送别诗,从诗的内容上看这又是一首咏史诗。

骆宾王长期怀才不遇,佗傺失志,身受迫害,爱国之志无从施展。

他在送别友人之际,通过咏怀古事,表达对古代英雄的仰慕,也寄托自己对现实的深刻感慨,倾吐了自己满腔热血无处可洒的极大苦闷。

写易水送别一事,慷慨悲壮,气概横绝,尤其是“水犹寒”三字,虽古人已去,而英风壮采,懔烈如生;使人仿佛听到风儿萧萧,犹如听到人声呜咽,顿生感慨。

全诗以强烈深沉的感情,含蓄精炼的手法,摆脱了初唐委靡纤弱的诗风影响,标志着唐代五言绝句的成熟,为唐诗的健康发展开拓了道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