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

合集下载

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

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

第四章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分两个方面,首先,地球的自转轴倾斜于其公转的轨道面,它影响太阳辐射能在地面上的分布和变化,从而决定了地球上有四季的递变和五带的区分;其次,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周期,提供了两个时间的自然单位——日和年,认识和利用它们的周期性规律,人们创造了历日制度和计时制度。

第八节四季和五带401 太阳的回归运动§401-1太阳回归运动和太阳赤纬的周年变化地球上之所以有四季递变和五带区分,其根本原因在于黄赤交角,即黄道面对于赤道面的倾斜;而其直接原因则是太阳相对于天赤道的回归运动。

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太阳在周年运动的同时,还表现为相对于天赤道的往返运动。

具体地说,天球上的太阳,半年在天赤道以北,半年在天赤道以南。

这是因为,黄道的一半在天赤道以北,另一半在天赤道以南。

太阳的这种运动,是其周年运动的另一个侧面,称为太阳回归运动。

它在天球上所能到达的南、北界线,称为南、北回归线。

回归运动的周期便是回归年。

回归运动、回归线和回归年,是同一事物的三个不同的侧面。

太阳相对于天赤道的回归运动,也表现为太阳直射点对于地球赤道的往返运动:半年直射在北半球,半年直射在南半球;半年向北移动,半年向南移动。

地球上的南北回归线的概念,也是相对于太阳回归运动而言的。

地球上昼、夜两半球的分界线叫晨昏圈。

这是地球的一个大圆。

随着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晨昏圈便在南、北极两侧摆动,摆动的幅度也是23°26′。

在这个纬度范围内,有极地区域特有的天文现象——极昼和极夜,故南、北纬66°34′的两条纬线,被称为南、北极圈。

太阳回归运动的主要表现,在于太阳赤纬的周年变化。

在天文上,我国的二十四气和西方的十二宫,是按太阳的黄经划分的;然而,在地理意义上,它们之间更加重要的区别,在于太阳赤纬的不同。

前面说过,天体的周日圈,就是该天体所在的赤纬圈。

因此,天体赤纬的变化,意味着它的周日圈的改变。

不同赤纬〔或周日圈〕的天体,有不同的出没时刻〔与方位〕和中天高度。

《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地理教案(3篇)

《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地理教案(3篇)

《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地理教案(3篇)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常常需要准备教案,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

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地理教案,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地理教案1一.教材分析1.教学内容本节的主要内容是分析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昼夜更替及晨昏线。

2.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本节内容是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它对自然地理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整体性和差异性都有重要影响,是地理学的基础理论。

因此本节知识是高中地理的主要内容之一,在高中地理学习中具有基础性地位。

由于地球运动具有难以感知的特性,不少学生在学习时还会存在一定的障碍,但对于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精神和空间智能有较大促进作用。

3.设计思路本节内容以建构主义理论为指导,采用情景——设疑——探究——建构的学习模式,通过实验,演示,画图等创设问题情景,使抽象的地球运动具体化,生动化。

学生进行质疑,探究交流,归纳,实现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地理学习能力。

二、学情分析及学法指导高一学生身心发育趋于成熟,已初步具有地理逻辑思维能力,探究能力,能在教师的引导下独立地解决问题,故在教学中以启迪学生思维为核心,以学生主动参与为标志,在自主学习方式下分组讨论,进行有效教学。

根据课标的要求和本节的知识结构,遵循地理教学的基本特点与规律,我在教学中采用以下学法指导。

首先,在生理上,青少年好动,注意力易分散,爱表现自己,抓住这一生理特点,创造多种机会和条件,让学生参与进来,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学生学会合作学习。

这样可使学生在探究性学习中,掌握比较、分析综合,归纳总结等科学的学习方法。

其次,有效利用互联网和图书馆知识量丰富、资源共享这些优点,我鼓励学生从互联网和图书馆中获取知识,向学生介绍一些网站,搜索引擎和关键词,教给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的方法。

三、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昼夜更替现象2.理解晨昏线的地理意义3.学会晨昏线的判读(二).过程与方法通过参与地理实验的探究以及相互讨论,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并且汇报探究成果的这一过程,引导学生主动去寻找问题,发现问题,以及寻求解决问题的各种途径。

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是什么

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是什么

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是什么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是什么地球运动包括地球自传和地极移动。

地球绕地轴自西向东地自转,平均角速度为每小时转动15度。

在地球赤道上,自转的线速度大约是每秒465米。

下面是店铺给大家整理的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简介,希望能帮到大家!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1)产生昼夜交替现象;(2)产生地方时间差异,不同经度的地点有不同的地方时;(3)沿地表水平运动的物体方向发生偏移,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赤道上不偏;(4)地球的形状形成椭球体;(5)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发生变化;(6)形成地球上的四季和五带。

地球公转1543年著名波兰天文学家哥白尼在《天体运行论》一书中首先完整地提出了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概念。

地球公转的轨道是椭圆的,公转轨道半长径为149597870公里,轨道的偏心率为0.0167,公转的平均轨道速度为每秒29.79公里;公转的轨道面(黄道面)与地球赤道面的交角为23°26',称为黄赤交角。

地球自转产生了地球上的昼夜变化,地球公转及黄赤交角的存在造成了四季的交替。

从地球上看,太阳沿黄道逆时针运动,黄道和赤道在天球上存在相距180°的两个交点,其中太阳沿黄道从天赤道以南向北通过天赤道的那一点,称为春分点,与春分点相隔180°的另一点,称为秋分点,太阳分别在每年的春分(3月21日前后)和秋分(9月23日前后)通过春分点和秋分点。

对居住的北半球的人来说,当太阳分别经过春分点和秋分点时,就意味着已是春季或是秋季时节。

太阳通过春分点到达最北的那一点称为夏至点,与之相差180°的另一点称为冬至点,太阳分别于每年的6月22日前后和12月22日前后通过夏至点和冬至点。

同样,对居住在北半球的人,当太阳在夏至点和冬至点附近,从天文学意义上,已进入夏季和冬季时节。

上述情况,对于居住在南半球的人,则正好相反。

地球自转通过对月球、太阳和行星的观测资料和对古代月食、日食资料的分析,以及通过对古珊瑚化石的研究,可以得到地质时期地球自转的情况。

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

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

、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首先,地球自转决定了昼夜更替,使水平运动的物体发生偏转(北半球右偏而南半球左偏),并使地球上同一时刻、不同经线上具有不同的地方时间,而且由于月球和太阳的引力差使地球体发生弹性形变——潮汐作用,地球的整体自转运动同它的局部运动(地壳运动、海水运动、大气运动等)密切相关。

同时,地球运动时,它的自转轴倾斜于其公转轨道面(黄赤交角),这影响着太阳辐射能在地面上的分布和变化,从而决定了地球上有四季的递变和五带的区分;其次,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周期,提供了两个时间的自然单位——日和年,认识和利用它们的周期性规律,人们创造了历法制度和计时制度。

四、地球表面的基本特征(一)地球表面是太阳辐射和太阳能转化的主要场所。

(二)地球表面是固态、液态和气态物质相互渗透、相互转化的两相或三相界面。

(三)地球表面具有独特的物质现象,如生物、风化壳、土壤层、粘土矿物、沉积岩以及各种地貌形态。

(四)地球表层具有复杂的、高速度和高强度的物质、能量交换、转化和循环过程。

(五)地球表层存在着复杂的强烈的内部分异过程。

(六)地球表层是人类社会发生、发展的环境。

一、构造运动的特点与基本方式构造运动主要是地球内动力引起的使地壳发生变位与变形的机械运动,经常涉及更深的构造圈。

(一)构造运动的一般特点构造运动特点:普遍性、永恒性、方向性、非均速性、幅度与规模差异性等(二)构造运动的基本方式1. 水平运动地壳或岩石圈块体沿大地水准面切线方向的运动2. 垂直运动地壳或岩石圈块体垂直于大地水准面切线方向的升降运动二、地质构造地质构造岩层或岩体经构造运动而发生的变形与变位。

(一)水平构造丹霞地貌(二)倾斜构造单面山(三)褶皱构造背斜、向斜(四)断裂构造节理、断层第四节火山与地震一、火山(一)火山的类型与分布1. 火山类型一一是裂隙式喷发,多在大洋中,是海底扩张的原因之一; 二是中心式或管状喷发,三种,1夏威夷型或宁静式;之喷发熔岩没有火山碎屑;2培雷型或爆炸式。

地球的公转及地理意义是什么

地球的公转及地理意义是什么

地球的公转及地理意义是什么地球公转就是地球按一定轨道围绕太阳转动,地球的自转具有其独特规律性一样,由于太阳引力场以及自转的作用,而导致的地球公转,也有其自身的规律。

下面是店铺给大家整理的地球的公转及地理意义简介,希望能帮到大家!地球的公转及地理意义地球在自转的同时还围绕太阳转动。

地球环绕太阳的运动称为地球公转。

因为同地球一起环绕太阳的还有太阳系的其他天体,太阳是它们共有的中心天体。

公转的方向也是自西向东的,公转一周的时间是一年。

所以太阳公转也会给我们带来四季的变化,春夏秋冬四季更替。

地球的公转的力来自太阳的自传,就像轴带动轮子转动一样,而太阳的重力(万有引力)又让地球不能飞离太阳。

地球的公转速度地球公转是一种周期性的圆周运动,因此,地球公转速度包含着角速度和线速度两个方面。

如果我们采用恒星年作地球公转周期的话,那么地球公转的平均角速度就是每年360°,也就是经过365.2564日地球公转360°,即每日约0.986°,亦即每日约59′8″。

地球轨道总长度是940,000,000千米,因此,地球公转的平均线速度就是每年9.4亿千米,也就是经过365.2564日地球公转了9.4亿千米,即每秒钟29.8千米,约每秒30千米(线速度=940,000,000KM/365天=940,000,000秒/(365x24x3600)秒=29.8千米(近似为30千米/秒)。

依据开普勒行星运动第二定律可知,地球公转速度与日地距离有关。

地球公转的角速度和线速度都不是固定的值,随着日地距离的变化而改变。

地球在过近日点时,公转的速度快,角速度和线速度都超过它们的平均值,角速度为1°1′11″/日,线速度为30.3千米/秒;地球在过远日点时,公转的速度慢,角速度和线速度都低于它们的平均值,角速度为57′11″/日,线速度为29.3千米/秒。

地球于每年1月初经过近日点,7月初经过远日点,因此,从1月初到当年7月初,地球与太阳的距离逐渐加大,地球公转速度逐渐减慢;从7月初到来年1月初,地球与太阳的距离逐渐缩小,地球公转速度逐渐加快。

新高考考点解读试题(3):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

新高考考点解读试题(3):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

考点三. 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考点解读】要分析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需要认识地球的运动规律。

地球自转和公转形成了黄赤交角,决定了地球表面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导致一系列现象的发生。

地球运动产生的地理现象,主要包括昼夜交替和时间差异、地表水平运动物体运动方向的偏转(以上主要由地球自转引起)、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昼夜长短的变化、四季更替、五带等(以上由地球自转与公转共同所致)。

还应分析这些现象对地理环境的形成和变化,以及对人类活动所具有的重要意义。

(一)地球自转1.运动轴心及轨道:(1)轨道为赤道(2)绕地轴旋转,地轴北段始终指向北极星附近,并与公转轨道面成66 º 34′夹角2.方向:自西向东,从北极上空看呈逆时针,从南极上空看呈顺时针。

如:图4-13.周期:(1)恒星日,自转360º,23时56分4秒,是真正周期(2)太阳日,自转360º 59′,24小时,是日常所用周期恒星日:需要人为规定一个参照点——宇宙中的任一颗恒星都可以。

地球自转一周后,因公转离开原地,E1到E2是地球一天中公转的弧长,但是,此弧长与地球到恒星的距离之比几乎为零,地球公转已被忽略,故三颗恒星对地球而言实为一颗恒星。

E1P 到E2P地球自转360º,时间为23时56分4秒。

恒星日是地球自转的真正周期。

太阳日:即地球从E1到E2没有完成以太阳为参照物的周期运动,至E3P点才再次与太阳重合,就地球自转而言,旋转了360º 59′,称一个太阳日周期为24小时。

太阳日是生活周期,古人云:日出而作日没而息。

4.速度:(1)角速度:除极点为0外,其它各点均为15 º /小时(2)线速度:赤道线速度最大(约为1670km/h),向高纬递减,两极为零。

纬度为α°的某地其线速度约为1670km/h × cos α°。

(二)地球公转1.运动轴心及轨道:(1)轨道为黄道,是一个近似正圆的椭圆轨道(如图4-4)(2)太阳位于椭圆的一个焦点上,地球有近日点(1月初)和远日点(7月初)之分2.方向:自西向东,从北极上空看呈逆时针,从南极上空看呈顺时针3.周期:(1)恒星年,公转360°,365天6时9分10秒,是真正周期(2)回归年,太阳直射点移动一个周期,365天5时48分46秒,是日常所用周期4.速度:(1)位于近日点(1月初)时速度快,位于远日点(7月初)时速度慢(2)平均角速度为每日约10(3)平均线速度为30千米/秒三)主要由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意义1.昼夜交替(1)产生原因:①地球是不透明的球体,因此有昼半球和夜半球之分;②由于地球不停地自转,因此昼半球、夜半球所处部分不停地变化,就产生了昼夜交替现象。

【自然地理】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是啥

【自然地理】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是啥

【自然地理】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是啥主要概念地球自转是地球本身以地轴为旋转轴中心旋转。

自转的方向为自西向东;自转周期按照参考点的不同,分为恒星日、太阳日和太阴日,其真正周期是一恒星日;自转的速度分为角速度和线速度。

地球公转是地球以太阳为中心进行绕转。

公转方向与自转方向一致,为自西向东;地球公转轨道为椭圆轨道,随着地球公转,日地距离会发生变化,地球于每年 1 月初经过近日点,7 月初经过远日点;地球公转的周期由于参考点不同分为恒星年和回归年,其真正周期是恒星年;太阳公转的速度分为角速度与线速度,日地距离变化造成太阳对地球的引力的变化,地球离太阳近时,受太阳的引力大,角速度和线速度都变快,远离太阳时,角速度和线速度变慢。

黄赤交角是指地球公转轨道面(黄道面)与赤道面(天赤道面)的交角,为23°26′。

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是由于地球自转与公转和黄赤交角的存在,产生的地理现象,包括昼夜交替与时差、地转偏向力、昼夜长短变化、四季变化、五个自然带的划分等。

解读地球运动及其地理意义是本模块内容的重要基础,对于认识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与能量交换、自然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都要着重要意义。

本条要求中的行为动词用“说明”,表明对本条要求从义务教育阶段了解现象的层面上升为理解规律和成因的层面。

地球同时存在着不同的运动形式,如绕地轴自转、绕太阳公转、随太阳参与银河系的运动等。

即使是公转也不只是简单地绕太阳进行椭圆运动,而是绕日地质心运动,同时也绕月地质心运动。

在中学阶段,一般只研究地球的两种基本运动形式——绕地轴的自转和绕日的公转,并且对运动做了简化处理,如地球的公转就是围绕太阳的运转,教师在教学中不用详细讲述。

要分析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需要认识地球的运动规律。

一方面,根据不同的参照系,地球运动有真运动和视运动的不同,要加以区别。

一般在讲运动规律的时候参照真运动,如地球自西向东自转;在讲人们看到的一些运动现象的时候参照视运动,如人们看到太阳东升西落。

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

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
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1、昼夜交替 2、地转偏向 3、地方时
一、昼夜交替
1、昼夜形成条件:地球是个不发光不透明 的球体
2、昼夜交替意义:制约人类生活起居; 维持地表温度稳定
3、晨昏线:昼半球和夜半球的分界线
晨昏线的判读 昏线
晨昏圈
夜半球
昼半球
N
晨线
晨线
自转方向
昏线
晨线
S
同一纬度 昼夜长短相同 昏线
南温带
南寒带 (长冬无夏)
有极昼极夜
23°26′N 无极昼极夜
23°26′S
有极昼极夜
黄赤交角的本质:地球(地轴)倾斜
黄赤交角 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
正午太阳 昼夜长短
高度变化
变化
四季的形成
五带的划分
太阳高度、正午、正午太阳高度
正午(12:00)
正午太 阳高度
西
太阳高度



[问题]
1.在图中指出正午太阳的位置。什么是正午太阳高度? 2.图中哪几个点位于晨昏线上?在这几个点上的太阳高度各是多少?
往北白昼越长 往北白昼越短
昼夜平分 昼夜平分
昼夜平分 昼夜平分 昼短夜长,越 昼长夜短,越 往南白昼越短 往南白昼越长
日期
3月21日至6月22日 6月22日至9月23日 9月23日至12月22日 12月22日至3月21日
北半球各 地昼夜变 化情况
南半球各 地昼夜变 化情况
赤道上的 昼夜情况
昼渐长 夜渐短
[知识结构]
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地理意义:


黄赤交角



地轴倾向不变
的 回

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

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

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地球运动方面分为自转和公转。

从北极地区看,地球自转的方向是逆时针的,从南极地区来看,是顺时针的,地球自转的过程里面,经度递变的关系,顺地球自转的方向,东经度数是递增的,顺地球自转的方向,西经度数是递减的,因而我们可以根据经度数的递变关系,来确定地球自转的方向。

地球自转的速度分为角速度和线速度。

地球自转的线速度由赤道地区向两级逐渐递减,需注意的有三个主要数据,赤道地区地球自转的线速度是1670公里,然后就是30°,表示1447,60°表示837,记住这三个数据的好处是因为赤道是按0°,30°,60°是纬度划分里面是低、中、高维的3个重要指标。

地球的地理意义有昼夜交替的现象,产生了地方时,做水平运动的物体发生偏向。

一、昼夜长短的计算方法利用一个地区的弧度所跨的经度范围来计算,方法是昼长=昼弧所跨经度*4分钟,也可用已知的日出和日落的地方时来计算,因为地方时正午12时总是会把1天的白昼平分成相等的两等份,方法是日出时间=12-昼长/2=夜长/2,日落时间=12+昼长/2=24夜长/2,夜长=2*日出时间=2*(24日落时间),昼长=(12-日出时间)*2=(日落时间-12)*2,需要注意的是同一经度上各点昼夜长短相同,南北相对,纬度值相等的两条纬线,其昼夜相对值相等。

如北纬40°的地区昼长是15时,那么南纬40°的地区夜长为15时,需要注意的是极昼区极夜区的昼长分别是24时和0时,赤道地区永远昼夜等长为12时。

二、有关地方时时间的计算由于地球在自转,经度不同,对应的地方时不同,可以得到两个技巧,当太阳直射某条经线时,它的地方时就是12点,由于地球自转的角速度关系,1小时自转15°,就可以得到经度不同,对应的时区也不同。

如果两者经度相差15°,时间就相隔1小时,因此在时间计算方面可以得出重要的数据:15°→1小时,1°→4分钟,(经度15°对应1小时,1°对应4分钟)。

参考教案: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精选3篇)

参考教案: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精选3篇)

参考教案: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精选3篇)参考教案: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篇1一、教学目标1、使同学了解昼夜交替的缘由及其意义,地方时、区时的应用,地转偏向力的作用规律及其意义。

2、同学了解昼夜长短、正午太阳高度角变化的缘由及其规律,四季及五带的划分。

3、通过让同学分析缘由、总结规律、验证结论等培育各种力量。

4、通过对地球运动的主要地理意义的学习,使同学受到辩证唯物主义的教育。

二、教材分析本两节教材内容阐述了地球运动的主要地理意义。

与老教材相比,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被表述为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一);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被表述为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二)。

这样做更具科学性,由于无论是昼夜交替或是正午太阳高度的季节变化等等,都不是单纯的自转或公转的结果,而是地球自转和公转的联合结果。

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一),讲了三个意义:昼夜交替、地方时、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

与老教材相比,少了“对地球外形的影响”。

这反映出新教材重视“有用性”的意图。

由于与前三个意义比较,后者的有用性明显偏低。

在叙述“昼夜交替”时,新教材增补了用太阳高度来描述各地的昼夜状态,使“昼夜”与“太阳高度”两个概念联系在一起,既有利于昼夜状态的说明,也有利于同学对太阳高度这个抽象概念的理解。

对于“时间”,新教材增加了不少内容,充分体现了“应用性”特点。

教材首先明确了地方时的概念,接着指出访用地方时的缺陷,从而自然引出“区时”,最终介绍了各国的一些特殊计时的方法,使同学全面了解“区时”的使用,以适应社会。

而对“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则删除了理论分析,只介绍偏转规律,这完全符合高一同学的认知规律。

对地转偏向力的作用,避开了泛泛而谈,增加了“长江三角洲发育过程”的实例,更加贴近生活。

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二),从大的方面看,增加了“五带的划分”,这是地球表面地域分异规律的基础,内容特别重要,且放在这里也比较自然。

关于“昼夜长短的变化”,新老教材无大的差别。

高中地理知识点---地球的运动特征及其地理意义

高中地理知识点---地球的运动特征及其地理意义

高中地理知识点---地球的运动特征及其地理意义1、地球自转的规律及其地理意义①地球的自转方向:赤道上空的自西向东、北极上空的逆时针方向和南极上空的顺时针方向。

关键是要找出地球自转方向与地球上经线的关系,并根据这种关系来判断地球的自转方向,或者根据自转方向来推断经线的经度。

②昼夜交替。

昼半球和夜半球之间的晨昏线的变化和应用也是高考的重要内容。

掌握晨线和昏线的判断方法很重要,一般来说可以根据“顺着地球的自转方向,东昼西夜为晨线,东夜西昼为昏线”来判断。

晨线和昏线与赤道相交的两点分别是6时和18时,是晨昏线知识的重要应用。

晨昏线与南北极圈的关系也是判断日期的重要依据。

③地方时与区时的计算。

地方时的计算与经度的变化相关,经度每隔15°地方时相差1小时;区时的计算随时区的变化而改变,相邻两个时区,区时相差1小时。

地方时和区时都是“东早西晚”,因此在计算时一般采用“东加西减”的原则。

④“北京时间”。

关键是要区别开“北京时间”与北京的地方时这两个概述。

“北京时间”是指北京所在的东八区的区时,即东八区中央经线120°E的地方时,是我国目前统一使用的标准时间。

而北京的地方时是指116°E经线的地方时,比“北京时间”要晚约16分钟。

2、地球公转的规律和黄赤交角。

①地球公转的方向从文字上表述为自西向东,但要与地球的公转轨道结合起来,因为从不同的方位看,地球的公转会有不同的表述,关键是要掌握地轴与地球公转方向的关系。

而地球上的四季又与地球在公转轨道上的位置有关。

②黄赤交角与五带。

黄赤交角是地球自转和公转运动叠加而形成的,是地球自转的平面——赤道平面与地球公转的平面——黄道平面之间形成的一个夹角,目前的黄赤交角为23°26′。

地球上的五带范围随着黄赤交角的变化而发生改变。

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地理意义示意图3、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关系。

昼夜长短的变化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是地球运动的结果,深刻地影响着人类的生产生活。

高一地理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

高一地理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
地面。
径流
降水在地表形成径流, 包括地表水和地下水。
地球运动对水循环的影响
昼夜交替
地球自转导致昼夜交替,影响蒸发、降水和径流 等环节。
季节变化
地球公转导致季节变化,影响不同地区的降水量 和蒸发量。
纬度差异
不同纬度地区的温度和风速差异,影响水循环的 各个环节。
水资源分布及利用
分布
全球水资源分布不均,不同地区的水 资源量差异较大。
滑坡和泥石流灾害
由地形地貌、地质条件、降雨等多种因素引起的自然灾害,具有突 发性和破坏性。
地球运动对自然灾害的影响
地震活动与板块运动
01
地震活动与板块运动密切相关,板块间的相互作用是地震活动
的主要驱动力。
气候变化与自然灾害
02
地球运动对气候变化具有重要影响,气候变化又与自然灾害的
发生密切相关。
地形地貌与自然灾害
地球形状
地球的形状和大小对大气环流和气 候分布产生影响,例如赤道地区温 度高、气压低,而两极地区温度低 、气压高。
地球运动对气候的影响
昼夜交替与季节变化
地球自转和公转导致昼夜交替和季节变化,对太阳辐射的分布产生 影响,进而影响气候的形成和分布。
大气环流
地球自转产生的地转偏向力对大气环流产生影响,使大气在北半球 向右偏转,在南半球向左偏转,从而影响气候的形成和分布。
天体系统的引力作用、辐射作用等对 地球的运动和形态产生影响,如潮汐 现象、地震等。
地球在天体系统中的位置
地球是太阳系中的一颗行星,围绕太 阳公转,同时自转产生昼夜交替。
02
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昼夜交替现象
定义
由于地球自转,使得同一地点在不同 时间里受到太阳的照射情况不同,从 而产生昼夜交替的现象。

地球公转与自转共同作用下产生的地理意义

地球公转与自转共同作用下产生的地理意义

地球公转与自转共同作用下产生的地理意义在宇宙中,地球作为我们赖以生存的地方,其运动方式对于地球上的地理特征和气候状况产生了重要影响。

地球的两种主要运动,即公转和自转,共同作用下,塑造了地理景观、决定了气候氛围、影响着物种分布和人类活动。

本文将探讨地球公转与自转共同作用下产生的地理意义。

一、地球公转带来的季节变化地球的公转是指地球围绕太阳运动的轨迹。

地球绕太阳一圈所需的时间约为365.25天,形成了一年的周期。

由于地球的轨道呈椭圆形,因此地球与太阳的距离是会发生变化的。

当地球离太阳较远时,我们所处的地区便是冬季;而当地球靠近太阳时,我们所处的地区则是夏季。

这种公转所带来的季节变化对于农业、生态和人类活动都具有深远的影响。

例如,在北半球夏季,地球靠近太阳,太阳光线照射面积相对较大,由于光照充足,气温升高,植物的生长旺盛,农业生产丰收。

相反,在北半球冬季,地球离太阳较远,阳光照射面积相对较小,导致气温下降,植物生长减缓,农作物产量减少。

因此,地球公转带来的季节变化对于农业生产和生物多样性具有重要影响。

二、地球自转对地理格局的影响地球的自转是指地球沿着自身轴线旋转的运动。

地球自转的周期为24小时,使得地球上的各处都经历一天的白天和黑夜的交替。

这种自转运动对于地球上的地理格局和气候分布产生了重要影响。

首先,地球自转使得地球上的经度和纬度存在。

经度是指连接地球两极的无数条平行线,而纬度则是指从一个极点到另一个极点的弧长。

地球自转使得地球上的每个位置都经历不同的白天和黑夜,这导致了各地气温、日照时长和季节的差异。

其次,地球自转带来了地球的自然景观多样性。

由于地球自转的缘故,地球上的山脉、河流、草原等地理特征得以形成,造就了丰富多样的地貌景观。

例如,赤道地区阳光直射,气候炎热,热带雨林分布广泛;而极地地区由于光线的倾斜度较大,气温极低,覆盖着冰雪。

最后,地球自转决定了风力和洋流的存在。

地球自转造成了地球表面的等压线和无数的气压带,而这些等压线和气压带间的差异使得气候变得复杂多样。

地球运动及其地理意义(用于总复习)

地球运动及其地理意义(用于总复习)

探索地球运动对自然灾 害的影响和预测
研究地球运动与人类活 动相互作用和影响
发展高精度地球观测技 术和数据分析方法
鼓励学生继续深入学习和探索
学习地球科学相关课程,如地质学、 气象学、海洋学等
参加地球科学相关的学术交流和实践 活动
关注地球科学领域最新研究成果和动 态
积极思考和探索地球运动与自身专业 的联系和应用
区时是指各时区统一使用的时间。计算区时时,首先要确定两地所在时
区,然后计算两地的区时差,最后将区时差换算成小时数即可得出两地
的地方时差异。
03 地球运动对地理环境的影 响
地球形状与重力分布
地球形状
地球是一个椭球体,赤道略鼓,两极 稍扁。这种形状导致地球的重力分布 不均匀,赤道处重力最小,两极处重 力最大。
重力分布
地球的重力分布对地表形态、海洋流 动和大气运动等产生重要影响。例如 ,重力差异导致海洋中的洋流形成, 同时影响大气的环流模式。
大气环流与洋流形成
大气环流
地球自转和公转引起的太阳辐射能在地球上的不均匀分布, 导致大气环流的形成。大气环流对气候、天气和生态系统等 产生重要影响。
洋流形成地球自转和海洋与陆地热力差异导致洋流的形成。洋流对 全球气候、海洋生物分布和海洋环境等产生重要影响。
THANKS FOR WATCHING
感谢您的观看
02 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
昼夜交替与太阳高度变化
昼夜交替
由于地球自转,使得地球上不同 地区在不同时间接受到太阳光的 照射,从而形成昼夜交替现象。
太阳高度变化
随着地球自转和公转,太阳直射点 在地球表面的位置不断移动,导致 同一地点在不同时间的太阳高度角 发生变化。
昼夜长短变化

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公开课有教案)

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公开课有教案)

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第一章:地球自转1.1 地球自转的概念解释地球自转的含义,即地球围绕自身轴线旋转的现象。

强调地球自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

1.2 地球自转的周期说明地球自转的周期是一天,即24小时。

解释地球自转速度的变化,赤道地区的自转速度最快,极地地区最慢。

1.3 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探讨地球自转对地球上物体运动的影响,如地转偏向力。

解释地球自转对昼夜更替的影响,即地球自转导致不同地区的白天和黑夜。

第二章:地球公转2.1 地球公转的概念解释地球公转的含义,即地球围绕太阳运动的轨道。

强调地球公转的方向也是自西向东。

2.2 地球公转的周期说明地球公转的周期是一年,即365天。

解释地球公转速度的变化,接近近日点时最快,接近远日点时最慢。

2.3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探讨地球公转对季节变化的影响,即地球公转导致不同季节的温度和光照变化。

解释地球公转对昼夜长短的影响,即地球公转导致不同地区的白天和黑夜的长短变化。

第三章: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3.1 地球运动与地球上物体运动的关系解释地球自转和公转对地球上物体运动的影响,如地转偏向力和地球引力。

强调地球运动对航海、航空等交通运输的影响。

3.2 地球运动与昼夜更替的关系解释地球自转导致不同地区的白天和黑夜的产生。

强调地球公转对昼夜长短变化的影响。

3.3 地球运动与季节变化的关系解释地球公转导致不同季节的温度和光照变化。

强调地球运动对农业生产、旅游业等的影响。

第四章: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实例分析4.1 地球自转的实例分析分析地球自转对地球上物体运动的影响,如地转偏向力对风向的影响。

强调地球自转对航海、航空等交通运输的影响。

4.2 地球公转的实例分析分析地球公转对昼夜更替的影响,如昼夜长短的变化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强调地球公转对季节变化的影响,如不同季节的气候变化对农业的影响。

第五章:总结与思考5.1 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总结总结地球自转和公转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如昼夜更替、季节变化等。

地球运动地理意义

地球运动地理意义

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一、地球自转(一)地球自转的特点1、方向:自西向东。

北极上空俯视:逆时针。

南极上空俯视:顺时针。

2、角速度:除极点为0外,各地都是15°/小时。

3、线速度:赤道最大(约为1670km/h),由赤道向南北两极递减,两极点为0.(二)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1、昼夜交替(1)晨昏线:昼半球与夜半球的分界线(2)晨昏线的特征①晨昏线是一个过球心的大圆②晨昏线上的各点太阳高度为0③晨昏线永远平分赤道,即赤道全年昼夜平分④晨昏线只有在春秋分时才与经线重合,晨昏线经过南北两极,与某一经线圈重合,与所有纬线圈垂直相交,可判定这一天为3月21日或9月23日。

⑤晨昏线在冬至、夏至时与极圈相切晨昏线与南北极圈相切,北极圈内出现极昼现象,可判定这一天是6月22日。

晨昏线与南北极圈相切,北极圈内出现极夜现象,可判定这一天是12月22日。

⑥晨昏线与地球自转的方向相反地球自西向东每小时15°,晨昏线西东向西每小时15°.⑦晨昏线与赤道的时间判定晨线与赤道的交点所在的经线地方时为6点昏线与赤道的交点所在的经线地方时为18点案例分析1读图回答1、若丁地的昼长为11小时,当甲地日落时,乙地的地方时为()A. 8:30B.17:30C.19:30D.20:302、为引起人们对气候变化的关注,世界自然基金会发起“地球一小时”行动,倡议每年3月最后一个星期六的当地时间20:00--21:00熄灯一小时。

若将此行动在一年中再增加一次,仍使世界各国都能参与,建议行动日期选在()A、2月的第一个星期六B、7月的第二个星期六C、9月的第三个星期六D、12月的第四个星期六【答案】1、C 2、C2、产生时差(1)时区与区时①时区:全球划分为 24个时区,每时区跨经度15°。

②区时:每个时区中央经线的地方时即为该时区的标准时。

所求地的区时=已知地的区时±时区差若所求地在已知地东面,则用“+”;若所求地在已知地西面,则用“-”(即“东加西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
2006年3月29日,世界上许多地方的人们目睹了激动人心的天文奇观——日全食,此次日全食从格林尼治时间8时36分开始出现在巴西东部地区,北京时间19时48分,也就是日落时分,在蒙古结束了它的“旅程”。

图l是日全食经过地区的示意图,图2是某地日全食景观图,读图回答1~3题,,
1.此次日全食从开始到结束大约共用时
A.3小时l2分 B.5小时l2分 C.8.小时12分 D.1 1小时12分
2.日全食发生时,被月球几乎全部遮挡的是太阳的
A.光球 B.色球 C.日冕 D.日珥
3.接近正午观测到日全食的地区是
A.大西洋中部 8.尼日利亚南部 C.利比亚中部 D.哈萨克斯坦北部4.当某地正午观测到日全食时,下列地区出现全球海洋最小潮位的是
A.意大利南部沿海 B.苏门答腊岛东部沿海
C.澳大利亚东部沿海 D.俄罗斯北部沿海
据报道,哈尔滨地区2004年l0月14日出现的日偏食开
始于9时20分,结束于l0时57分。

当哈尔滨日食结束时,美
国阿拉斯加州某地为13日16时57分。

那里人们看到的日偏
食开始于l3日17时55分.结束于13日18时46分。

读图3,
完成5~7题。

5.图中阿拉斯加州的甲地和乙地 ( )
A.能够同时看到这次日偏食的全过程
B.乙地先看到日偏食,甲地后看到日偏食
C.乙地能看到日偏食,甲地看不到日偏食
D.乙地只能看到日偏食的开始,甲地只能看到日偏食的结束
6.报道中的阿拉斯加州地区使用的时间是
A.地方时 B.西l0区的区时 C.西9区的区时 D.西8区的区时
7.阿拉斯加州能看到这次日偏食结束的地区,其使用的区时与地方时相差约
A.0小时 B.1小时 C.2小时 D.3小时
读“某地昼夜长短随月份变化示意图”,回答8~11题。

8.该地的地理纬度可能是
A.66.5°N
B.70°N
C.80°N
D.85°S
9.某游客在该地拍摄了一幅落日余晖的照片,照片上的日期显示可能是
A.6月7日
B.11月7日
C.2月7日
D.8月31日
10.有关7月31日观测现象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A.24:00时,该地仍阳光普照
B.12:00时,南极点仍夜色朦胧
C.北京昼长夜短
D.悉尼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
11.适宜在该地生长的植物是
A.雪松
B.苔藓
C.梧桐
D.亚麻
12.下图是北半球某地二分二至日太阳高度变化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a、b、c对应的节气分别是、、,该地的地理坐标是;
(2)h1〓, h2〓。

13.下图中①、②、③、④四条线分别表示北半球夏半年某日四地的太阳高度变化过程,读图后回答下列问题(h为一已知量)。

(1)这一天,太阳直射点的纬度是,④表示的地点在上。

(2)②表示的地点是,该地夏半年太阳高度h的变化范围是;(3)四地中,发生极昼现象的是,③地正午太阳高度H1为;
(4)①、②、③、④四地纬度由高到低排列正确的是
A. ④、①、③、②
B. ④③①②
C.②①③④
D.②③①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