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高中语文文言文必修1-4 特殊句式整理
高中语文文言句式总结(必修一至必修五)
语文文言句式总结(必修)必修一<判断句>是寡人之过也(句中“是”不表判断,作指示代词用,意为“这”;而“也”是判断句的标志,翻译时要加“是”)(《烛之武退秦师》)邻之厚,君之薄也(《烛之武退秦师》)以乱易整,不武(否定判断)(《烛之武退秦师》)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荆轲刺秦王》)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荆轲刺秦王》)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鸿门宴》)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鸿门宴》)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鸿门宴》)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成五采,此天子气也(《鸿门宴》)亚父者,范增也(《鸿门宴》)此亡秦之续耳(《鸿门宴》)<被动句>皆为戮没没(“为”表被动)(《荆轲刺秦王》)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见”表被动)(《荆轲刺秦王》)父母宗族,皆为戮没(“为”表被动)(《荆轲刺秦王》)若属皆且为所虏(“为所”表示被动)(《鸿门宴》)吾属今为之虏矣(《鸿门宴》)妇女无所幸(《鸿门宴》)<省略句>敢以烦执事。
(“以”后省略宾语“之”)(《烛之武退秦师》)辞曰:“臣之壮也”(省略主语“烛之武”)(《烛之武退秦师》)若舍郑以为东道主(省略介词“以”的宾主“之”)(《烛之武退秦师》)晋军函陵,秦军氾南(省略介词“于”)(《烛之武退秦师》)夜缒而出,见秦伯(省略主语“烛之武”)(《烛之武退秦师》)秦王购之金千斤(《阿荆轲刺秦王》)取之百金(《荆轲刺秦王》)为击破沛公军(《鸿门宴》)夫晋,何厌之有(此句应为“有何厌”,疑问代词“何”却出现在谓语动词“有”的前面。
“之”作为宾语前置的标志)(《烛之武退秦师》)而报将军之仇者,何如(应为“如何”)(《荆轲刺秦王》)燕王拜送于庭(应为“于庭拜送”)(《荆轲刺秦王》)不然,籍何以至此(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的标志)(《鸿门宴》)客何为者(《鸿门宴》)沛公安在(《鸿门宴》)大王来何操(《鸿门宴》)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荆轲刺秦王》)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应为“千斤金”和“万家邑”)(《荆轲刺秦王》)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应为“侍(于)殿上群臣”)(《荆轲刺秦王》)以其无礼于晋(句中“于”作介词,与“晋”组成介宾短语,“于晋”作状语修饰“无礼”。
苏教版必修一文言知识整理
必修一文言知识整理一、实词劝.学:勉励。
木直中.绳:合于。
虽.有槁暴..:即使;枯;同“曝”晒干。
金就砺.则利:磨刀石。
君子博学..乎己:广博地学习。
检验反省。
..而日参省吾尝跂.而望矣:踮起脚跟。
声非加.疾也:更加;疾,洪亮而闻者彰.:清楚假舆马...者:凭借、利用。
车马。
而致.千里:达到。
而绝.江河:横渡。
蚓无爪牙..之利:爪子和牙齿。
驽马十驾.:马行走一天。
锲.而不舍:用刀雕刻。
下饮黄泉..:地下的泉水用心躁...也:用心,因为心思;躁,浮躁,不专一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藏身古之学者..必有师:求学的人。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岂,难道。
今之众人..:一般人。
是故圣益.圣:更加。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糊涂。
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其,代词,指书。
句读,文字诵读。
小学而大遗.:丢弃。
士大夫之族:这类彼与彼年相.若.也:相似。
师道之不复.可知矣:恢复。
君子不齿..:不屑提及,鄙视。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副词,竟然。
圣人无常.师:固定。
弟子不必..不如师:不一定。
术业..有专攻.:学问和技艺。
研究。
六艺..经传.:《诗》、《书》、《礼》、《易》、《乐》、《春秋》;传,对经的解释。
余嘉.其能行古道:赞赏。
作《师说》以遗.之:赠送始得西山宴.游记:快乐。
恒.惴栗..:恒,常常;忧惧不安。
施施..而行:缓慢行走的样子。
穷回.溪:萦回曲折。
意有所极.:至,到达。
觉.而起:睡醒。
缘.染溪:沿着。
攒蹙..累积:聚集收缩。
外与天际.:交会。
然后知是山之特立..:独立。
不与..为类:小土堆。
悠悠乎与颢气..俱:天地自然之气。
引觞满酌....:拿起酒杯,倒满酒。
与万化冥合....:自然万物。
浑然一体。
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先前。
未曾。
七月既望..:农历每月十六。
举酒属.客:致意,引申为劝酒。
纵.一苇之所如.:任凭。
往。
凌.万顷之茫然:越过。
渺渺..兮予怀:悠远的样子。
倚.歌而和.之:依;伴奏。
余音袅袅..,不绝如缕.:形容声音婉转悠长;细丝。
苏教版高中语文文言文必修1-4-特殊句式整理
必修1-4 特殊句式整理(一)判断句1.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与物也。
2.非蛇蟮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3.虽有槁暴,不复挺者,鞣使之然也。
4.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5.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6.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
7.是岁,元和四年也。
8.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
9.贿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10.明星莹莹,开妆镜也。
11.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
12.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
13.不可谓非五人之力也。
14.是寡人之过也。
15.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16.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
17.是社稷之臣也。
18.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19.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20.兵也。
21.斯诚后死者之羞也。
22.宾主尽东南之美。
23.非谢家之宝树。
24.此秋声也。
25.夫秋,刑官也。
26.其所以摧败零落也,乃其一气之余烈。
(二)省略句1.鞣以(之)为轮。
2.假(于)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3.今其智乃反不能及(之)。
4.吾从(之)而师之。
5.始指(之)异之。
6.举以予人。
7.长桥卧(与)波,未云何龙?8.断头置(于)城上,颜色不少变。
9.亦以(之)明死生之大。
10.晋军(于)函陵,秦军(于)氾南。
11.则思三驱以(之)为度。
12.大王见臣(于)列观。
13.王则受璧,置之(于)坐上。
14.拔剑撞(之)而破之。
15.其不义又甚(于)入人园圃窃桃李。
16.从而誉之,谓之(为)义。
17.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之)为东蒙主。
18.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之)也。
19.(寡人)察邻国指正,无如寡人之用心者。
20.(士兵)弃甲曳兵而走。
21.五十者可以(之)衣帛也。
22.七十者可以(之)食肉也。
23.以(是)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24.风云因(之)而变色。
25.时予方以讨贼督师桂林。
(三)状语后置1.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2.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3.善假于物也。
4.而耻学于师。
5.师不必贤于弟子。
苏教版必修一至必修五特殊句式整理(完整)
高中语文苏教版文言句式(必修一)1、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2、鞣以为轮。
3、虽有槁暴,不复挺者,鞣使之然也。
4、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5、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6、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7、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8、非蛇蟮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9、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10、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11、吾从而师之12、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13、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14、而耻学于师15、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16、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17、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18、师不必贤于弟子。
19、学于余。
20、不拘于时。
21、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22、固一世之雄也。
23、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
24、渺渺兮予怀。
25、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26、客有吹洞箫者27、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28、而今安在哉29、相与枕藉乎舟中30、凌万顷之茫然。
31、何为其然也?32、托遗响于悲风。
33、而又何羡乎?34、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35、如怨如慕,如泣如诉36、是岁,元和四年也。
37、居是州38、始指异之。
39、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皆我有也。
40、故为之文以志高中语文苏教版文言句式(必修二)1、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2、其势弱于秦3、夫六国与秦皆诸侯4、举以予人5、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6、洎牧以谗诛7、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
8、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几位之所劫9、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10、是又在六国下矣。
11、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12、明星荧荧,开妆镜也13、长桥卧波,未云何龙14、谁得而族灭也15、戍卒叫,函谷举16、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17、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高中语文苏教版文言句式(必修三)1、初至北营,抗辞慷慨,上下颇惊动。
2、予羁縻不得还3、意北亦可以以口舌动也4、予之生也幸,而幸生也何为5、不幸吕师孟构恶于前,贾余庆献谄于后6、数吕师孟叔侄为逆7、将以有为也8、骑数千过其门9、为巡船所物色10、避哨竹林中11、几以不纳死12、制府檄下,几以捕系死13、将请罪于君14、予虽浩然无所愧怍,然微以自文于君亲15、君亲其谓予何16、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17、激于义而死焉者也18、郡之贤士大夫请于当道19、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在丙寅三月之望20、谁为哀者21、公之逮所由使也22、断头置城上,颜色不少变23、吴之民方痛心焉,于是乘其厉声以呵,24、则噪而相逐25、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26、四海之大,有几人欤27、即今之傫然在墓者也28、不可谓非五人之力也29、或脱身以逃,不能容于远近30、斯固百世之遇也31、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32、钩党之捕遍于天下33、亦以明死生之大34、肇赐予以嘉名35、纫秋兰以为佩36、恐年岁之不吾与37、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38、是寡人之过也39、敢以烦执事40、若舍郑以为东道主41、何厌之有42、晋军函陵,秦军氾南43、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44、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45、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者也46、虽董之以严刑47、则思三驱以为度48、载舟覆舟,所宜深慎49、则思谦冲以自牧50、将崇极天之峻51、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52、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53、何以知之54、臣尝从大人与燕王会境上55、而君幸于赵王56、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57、拜送书于庭58、臣诚恐见其于王而负赵59、卒廷见相如,毕礼而归之60、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61、今君乃亡赵走燕62、请奉盆缶秦王63、故燕王欲结于君64、客何为者65、具告以事66、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67、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68、大王来何操69、吾属今为之虏矣70、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71、欲呼张良与俱去72、拔剑撞而破之73、沛公安在74、因击沛公于坐75、今至大为攻国76、泾流之大77、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78、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79、我之谓也80、吾非至子之门则殆矣高中语文苏教版文言句式(必修四)1、季氏将有事于颛臾2、无乃尔是过与3、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4、是社稷之臣也5、何以伐为6、虎兕出于柙7、既来之,则安之8、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9、而谋动干戈于邦内10、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11、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12、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13、树之以桑14、申之以孝悌之义15、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16、未之有也17、则曰:“非我也,岁也”18、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19、风云因而变色20、怨愤所积,如怒涛排壑,不可遏抑21、时予方以讨贼督师桂林22、以所辑《黄花岗烈士事略》丐序于予23、为诸先烈所不惜牺牲生命以争者24、而徒感慨于其遗事25、并以为国人之读兹编者勖26、宾主尽东南之美27、窜梁鸿于海曲28、怀帝阍而不见30、奉宣室以何年31、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32、闻有声自西南来者33、胡为而来哉34、其所以摧败零落者,乃其一气之余烈35、夫秋,刑官也36、万事劳其形37、有动于中38、是谓天地之义气高中语文苏教版文言句式(必修五)1、慈父见背2、州司临门,急于星火3、非臣陨首所能上报4、而刘夙婴疾病5、今臣亡国贱俘6、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7、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8、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9、余自束发读书轩中10、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11、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12、使不上漏13、家有老妪,尝居于此14、其制稍异于前15、得不焚,殆有神护者16、囚于请室至激于义理者而不然,乃有所不得已也17、若望仆不相师18、固主上所戏弄19、假令伏法受诛20、而文采不表于后21、藏之于名山22、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23、其欣于所遇24、幽于圜墙之中25、为倜傥非常之人称焉26、于俗不信27、韩非囚秦28、大抵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29、古人所以重施行于大夫者,殆为此也30、思垂空文以自见31、然此可为智者道32、且负下未易居,下流多谤议33、重为乡党所笑34、今少卿乃教以推贤进士35、盖文王拘而演周易36、曼辞以自饰37、草创未就38、声闻邻国39、不得通其道40、游于江潭41、行吟泽畔42、子非三闾大夫与43、是以见放44、屈原既放45、圣人不凝滞于物,46、自令放为47、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48、不复与言49、齐谐者,志怪者也50、去以六月息者也51、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52、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53、之二虫又何知54、奚以知其然也55、其自视也,亦若此矣56、翱翔蓬蒿之间57、彼且奚适也58、此小大之辩也59、彼且恶乎待哉60、安在其不辱也61、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62、死生亦大矣63、引以为流觞曲水64、虽无丝竹管弦之盛65、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奚66、列坐其次67、悟言一室之内68、不能喻之于怀69、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高一语文 文言文知识整理 苏教版必修1
苏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一文言文知识整理一、通假字。
1、木直中绳,輮以为轮。
(輮:同“煣”,以火烘木,使其弯曲。
)2、虽有其槁暴,不复挺者。
(有:同“又”。
暴:同“曝”,晒干。
)3、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知:同“智”,智慧)4、君子生非异也。
(生:同“性”,天赋,资质。
)5、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受:同“授”,教授。
)6、或师焉,或不焉。
(不:同“否”。
)7、浩浩乎如冯虚御风。
(冯:同“凭”。
)8、山川相缪。
(缪:同“缭”,连结,盘绕。
)9、举匏尊以相属。
(尊:同“樽”,酒杯。
)10、自余为僇人。
(僇:同“戮”,刑辱。
)11、意有所极,梦亦同趣。
(趣:同“趋”,往,赴。
)二、词类活用。
(一)名词作动词。
1、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游泳)2、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低于)3、方其破荆州,下江陵。
(攻占)4、顺流而东。
(东进)5、卧而梦。
(做梦)6、故为之文以志。
(写文章)7、外与天际。
(交会)(二)名词作状语。
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每天)2、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向上,向下)3、西望夏口,东望武昌。
(向西,向东)4、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向南)5、日与其徒上高山。
(每天)6、四望如一(名词用作状语,向四面;数词用作形容词,相同)(三)形容词作名词。
1、其曲中规。
(弯曲的弧度)2、吾未见其明也。
(高明的地方)3、萦青缭白。
(青山,白水)4、自远而至。
(远处)5、穷山之高而止。
(顶点)(四)形容词做动词。
1、不知东方之既白。
(显出白色)2、穷回溪。
(走到尽头)3、穷山之高而止。
(走到尽头)(五)使动用法。
1、舞幽壑之潜蛟。
(使……起舞)2、泣孤舟之嫠妇。
(使……哭泣)(六)意动用法。
1、吾从而师之。
(以……为师。
)2、而耻学于师。
(以……为耻。
)。
3、孔子师郯子。
(以……为师。
)4、侣鱼虾而友糜鹿。
(以……为侣,以……为友。
)5、始指异之。
(以……为异。
)三、古今异义。
1、輮以为轮。
古义:把……做成今义:认为2、金就砺则利。
高中文学课内文言特殊句式整理
高中文学课内文言特殊句式整理一、倒装句1. 部分倒装例:行到水穿处,坐看云起时。
解析:动作行到的时候,主语已经或者正在发生第二个动作坐看。
2. 整体倒装例:皎皎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解析:把状语提前,按照谓语动词加上主语和宾语的顺序交换的方式构成倒装。
二、省略句1. 主语省略例:弦弦掩抑声声思。
解析:句子中的主语被省略,仅保留动词独立完成。
三、比喻句1. 平行比喻例: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解析:通过两个平行的事物进行比喻,以突出所要表达的意思。
2. 阶梯比喻例: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解析:通过阐述一事物具有的特征和属性,以便形容另一事物。
四、排比句1. 省略拟声词的排比例:铿锵玫瑰,叮当咖啡,嘶嘶声中, 冬风飒飒。
解析:通过省略拟声词,仅保留句子结构相同的字对应的字音,构成排比结构。
五、比拟句1. “如”字比拟例:乱云飞渡仍从容,云散风停雪未融。
解析:通过“如”字和后面的比喻词相连,用以形容所要表达的事物。
2. “若”字比拟例:云霞若出未出群,山松若放非放云。
解析:通过形容词性的“若”字和后面的比喻词相连,用以形容所要表达的事物。
六、反问句1. 答案反问句例:天可补,海可填,南山可移。
解析:通过反问表达出所要表达的真实意图。
七、设问句1. 疑问反问句例:问世间情为何物,只教人生死相许。
解析:通过疑问的方式表达出所要表达的观点和问题。
以上是高中文学课内文言特殊句式的整理,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高中语文必修1—5文言文知识清单《特殊句式》
高中语文必修1文言文特殊句式《烛之武退秦师》1.判断句①是寡人之过也(……也)邻之厚,君之薄也(……也)②因人之力以敝之,不仁(否定判断)2.倒装句(1)状语后置①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应“于晋无礼”;应“于楚贰”)②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应“于郑伯言”)③若亡郑有益于君(应“于君有益”)(2)宾语前置①夫晋,何厌之有(应“有何厌”。
之,宾语前置的标志)3.省略句①晋军(于)函陵,秦军(于)氾南②(烛之武)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③(烛之武)许之④夜缒而出,见秦伯,(烛之武)曰:……⑤敢以(之)烦执事⑥若舍郑以(之)为东道主⑦(秦伯)与郑人盟《荆轲刺秦王》1、判断句(1)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者,……也)(2)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也”表判断)(3)仆所以留者,待吾客与俱(“者”表判断)(4)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所以……者”,“乃……也”表判断,意思是“之所以……,是因为……)2、倒装句(1)状语后置①见燕使者(于)咸阳宫(应“(于)咸阳宫”见燕使者)②秦王购之(以)金千斤,邑万家(应“(以)金千斤,邑万家购之”)③给贡职如郡县(即“如郡县给贡职”)④常痛于骨髓(应“于骨髓常痛”)⑤燕王拜送于庭(应“于庭拜送”)(2)定语后置①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应“千斤金”和“万家邑”)②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应“知其事” 宾客)③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应“侍(于)殿上群臣”)(3)宾语前置①而报将军之仇者,何如(应“如何”)(4)主谓倒装①为之奈何(应“奈何为之”)3、被动句①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见”表被动)②父母宗族,皆为戮没(“为”表被动)4、省略句(1)方急时,(秦王)不及召下兵,以故荆轲逐秦王,而卒(左右)惶急无以击轲,而(左右)乃以手共搏之(省略主语)(2)皆(穿)白衣冠以送之(省略谓语)(3)秦王购之(以)金千斤(省略介词)(4)人不敢与(之)忤视(省略宾语)(5)今闻(秦)购将军之首(省略宾语)(6)每念(之)常痛于骨髓——(省略宾语“父母宗族,皆为戮没”一事)(7)取之(以)百金(省略介词)(8)荆轲有所待,欲与(之)俱(往)(介词宾语和谓语)(9)待吾客与(之)俱(往)(省略介词宾语和谓语)(10)又前而为(之)歌曰(省略宾语)(11)嘉为(之)先言于秦王曰(省略宾语)(12)其人居远未来,而为(之)留待(13)群臣侍(于)殿上者,不得持尺兵(14)比(于)诸侯之列(15)皆陈(于)殿下(16)而(按)秦法……《鸿门宴》1、判断句(1)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成五采,此天子气也(……也)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也)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也)(2)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者,……也)亚父者,范增也(……者,……也)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者,……也)(3)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此亡秦之续耳(……)(4)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
高中课本文言文常见特殊句式归纳
高中课本文言文常有特别句式概括常有特别句式一、判断句往常以名词、代词或名词性短语为谓语对主语进行判断,其最明显的特色就是基本不用判断词“是”来表示,而常常让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直接充任谓语,对主语进行判断。
能够分为三个系列:“ 者也”系列、“乃、为”系列和无标记系列。
1.“ 者也”系列这是文言文判断句最常有的格式,由此变化,就形成一个系列。
比如:①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 《廉颇蔺相如传记》 )②城北徐公,齐国之漂亮者也。
( 《邹忌讽齐王纳谏》 )③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 《游褒禅山记》 )2.“乃、为”系列文言文判断句为了增强判断的语气,有时在谓语前加副词“乃、必、亦、即、诚、皆、则”等,构成另一个系列。
比如:①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 《陈涉世家》 )②我为赵将,有攻城野战之大功。
( 《廉颇蔺相如传记》 )③即今之傫然在墓者也。
( 《五人墓碑记》 )④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 《岳阳楼记》 )3.无标记系列文言文中,有些判断句是没有任何标记的。
如:秦,虎狼之国。
( 《屈原传记》 )二、被动句分为有形式标记的被动句和无形式标记的被动句两大类。
1.有形式标记的被动句常有表被动的词语有“于”“见”“见于”“为”“被”“为所”“为所”等。
比如:①而君幸于赵王。
( 《廉颇蔺相如传记》 )②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 《廉颇蔺相如传记》 )③今不速往,恐为操所先。
( 《赤壁之战》 )④身故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 《过秦论》 )⑤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 《屈原传记》 )⑥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鸿门宴》 )2.无形式标记的被动句这种句子没有词语标记,但从上下文文意看,谓语和主语之间是支配和被支配的关系。
比如:①永元中,举孝廉不可以,连辟公府不就。
( 《张衡传》 )②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
( 《赤壁之战》 )③王之蔽甚矣。
( 《邹忌讽齐王纳谏》 )三、倒装句文言文中的倒装句,是相关于现代汉语的语序而言的。
高中语文-文言文特殊句式归纳总结
高中语文,文言文特殊句式归纳总结第一部分文言特殊句式文言特殊句式,一般指的是文言文中不同于现代汉语表达习惯的某些特殊的句式。
主要有: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和倒装句等。
下边我们根据所学文言文,举例加以说明:一、判断句:文言文中也有用判断词“是”〔或“非”〕来构造判断句的现象,比方: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桃花源记》〕非我也,兵也。
〔《寡人之于国也》〕句中“是”“非”,和现代汉语判断词“是”“非”同义。
但是,这种用法不大常见。
文言文往往用别的词或结构方式来表示判断。
〔一〕用其他判断词表示判断例如:此则寡人之罪也。
〔《勾践灭吴》〕翻译:这是我的罪过啊。
句中“则”译为“是”,即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判断词。
此外还有:“即”“乃”“皆”“本”“诚”“亦”“素”“非”等等,例句:①今天子有急,此乃臣效命之秋也。
②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③梁将即楚将项燕。
④臣本布衣。
⑤且相如素贱人。
⑥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二〕采用“……者,……也”的方式构造判断句例如: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廉颇蔺相如列传》〕译为:廉颇,是赵国的优秀的将领。
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译为:妻子认为我美的原因,是私爱我。
句中判断词“是”的意思,是由“……者,……也”结构表示出来的。
当然,这个结构不是固定不变的,具体言语中,其结构变化十分灵活。
比方:1.用“……,……者也”表判断莲,花之君子者也。
〔《爱莲说》〕2.用“……者,……”表判断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
〔《游褒禅山记》〕3.用“……,……也”表判断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译为:城北徐公是齐国的美丽的人。
〔注意,本句句末的“者”是“的人”的意思,不是结构助词。
〕项脊轩,旧南阁子也。
〔《项脊轩志》〕4.用“……,……”表判断刘备,天下枭雄。
〔《赤壁之战》〕二、被动句所谓被动,是指主语与谓语之间的关系是被动关系,也就是说,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示的行为的被动者、受事者,而不是主动者、实施者。
苏教版教材古文特殊句式整理
高二复习专题之古文特殊句式整理倒装句宾语前置1.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不知句读,不解惑2.秦人不暇自哀哀自3.何厌之有有何厌4.我之谓也谓我也5.钩党之捕遍于天下捕遍于天下之钩党6.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莫若己7.何以伐为以何伐为9.胡为而来哉为胡10.何厌之有有何厌11.我之谓也谓之我也12.钩党之捕遍于天下捕钩党遍于天下13.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莫若己14.童子何知童子知何15.而莫之夭阏者夭阏之16.奚以知其然也以奚状语后置(介宾短语后置)1.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于蓝取之、于蓝青2.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于周郎困3.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于江渚之上渔樵4.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乎己参省5.师不必贤于弟子于弟子贤6.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于赤壁之下泛舟游7.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于南亩之农夫多8.赵尝五战于秦于秦五战9.以其无礼于晋以其于晋无礼10.设九宾于廷于廷设九宾11.虽董之以严刑以严刑董之12.郡之贤士大夫请于当道于当道请13.常学琵琶于穆、曹二善才于穆、曹二善才学14.而谋动干戈于邦内于邦内谋动干戈15.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虎兕于柙出,龟玉于椟毁16.季氏将有事于颛臾季氏将于颛臾有事17.申之以孝悌之义以孝悌之义申之18.树之以桑以桑树之19.有动于中于中有动20.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于邻国多21.不能喻之于怀不能于怀喻之22.灌夫受辱于居室于居室受辱23.急于星火于星火急24.家有老妪,尝居于此于此居25.其制稍异于前于前稍异26.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臣于陛下尽节之日长27.无益于俗于俗无益定语后置1.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利之爪牙、强之筋骨2.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以为凡是州之有异态山水者3.凌万顷之茫然茫然万顷4.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能不易其志者缙绅5.仰观宇宙之大仰观大宇宙主语后置1.渺渺兮予怀予怀渺渺兮被动句1.不拘于时介词“于”表被动2.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为……所,表被动3.戍卒叫,函谷举“举”是被攻占的意思4.洎牧以谗诛动词“诛”本身具有被动意义5.予犹记周公之被逮“被”表被动6.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见……于”表被动7.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介词“于”表被动8.吾属今为之虏矣介词“为”表被动9.或脱身以逃,不能容于远近介词“于”表被动10.怀帝阍而不见不见,不被召见11.得不焚,殆有神护者“不焚”,即不被焚毁12.而刘夙婴疾病动词“婴”本身具有被动语态13.韩非囚秦“囚”,被囚之意14.流俗之所轻也省去的“为”与“所”,表被动15.屈原既放“放”,被流放之意16.是以见放“见”表被动,相当于“被”17.文王拘而演《周易》“拘”,被拘之意18.至激于义理者不然“于”,表被动19.重为乡党所笑“为……所……”,表被动判断句1.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也”表示判断2.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车柔使之然也“者”“也”表示判断3.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者”“也”表示判断4.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也”表示判断5.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也”表判断6.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也”表判断7.夫六国与秦皆诸侯“皆”表判断8.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者……也”表判断9.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也”表判断10.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也”表判断11.不可谓非五人之力也“也”表判断12.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者……也”表判断13.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为”表判断14.是寡人之过也“也”表判断15.廉颇者,赵之良将也“者……也”表判断16.非我也,兵也“也”表判断17.非谢家之宝树“非”表否定判断18.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是”表判断19.其所以摧败零落者,乃其一气之余烈“乃”表判断20.是社稷之臣也“是……也”表判断21.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直接表判断22.非臣陨首所能上报“非”表否定判断23.古人所以重施刑于大夫者,殆为此也“所以……者,……也”,解释原因的判断24.固知一死生为虚诞动词“为”表判断25.今臣亡国贱俘直接表判断26.齐彭殇为妄作动词“为”表判断27.穷发之北有冥海者,天池也“者……也”表判断语气28.项脊轩,旧南阁子也“也”表判断省略句1.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省略主语“其声”,(其声)舞幽壑之潜蛟,(其声)泣孤舟之嫠妇2.因坐法华西亭省略主语“我”,(我)因坐法华西亭3.五步一楼,十步一阁省谓语“有”,五步(有)一楼,十步(有)一阁4.輮以为轮省动词、介词的宾语“之”,(之)以(之)为轮5.故为之文以志省略宾语“之”,故为之文以志(之)6.今其智乃反不能及省略宾语“之”,今其智乃反不能及(之)7.吾从而师之省略宾语“之”,吾从(之)而师之8.始指异之省略宾语“之”,始指(之)异之9.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省介词“于”,假(于)舟楫者10.居是州省略介词“于”,居(于)是州11.几世几年,摽掠其人省介词“于”,摽掠(于)其人12.长桥卧波,未云何龙省介词“于”,长桥卧(于)波13.思厥先祖父,暴霜露省略介词“于”,暴(于)霜露14.谁得而族灭也省宾语“秦国”,谁得而族灭(秦国)也15.则思三驱以为度省略介词宾语“之”,则思三驱以(之)为度16.断头置城上,颜色不少变省略介词“于”,断头置于城上17.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省略介词“于”,渔舟唱(于)晚18.翱翔蓬蒿之间省略介词“于”,翱翔(于)蓬蒿之间19.草创未就省去主语“书”,(书)草创未就20.读书轩中省去介词“于”,读书(于)轩中21.今少卿乃教以推贤进士省去宾语“之”,今少卿乃教(之)以推贤进士22.日过午已昏省去主语“室内”,日过午(室内)已昏23.使不上漏省去动词宾语“之”,使(之)不上漏24.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省去主语“余”,(余)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
必修1-4文言特殊句式举隅
高中语文必修1-4的文言特殊句式举隅1、判断句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是寡人之过也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宾主尽东南之美闾阎扑地,钟鸣鼎食之家2、被动句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在丙寅三月之望不能容于远近君幸于赵王吾属今为之虏矣若属皆且为所虏徒见欺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3)省略句断头置(于)城上,颜色不少变亦以(之)明死生之大晋军(于)函陵,秦军(于)氾南则思三驱以(之)为度大王见臣(于)列观竖子不足与(之)谋其不义又甚(于)入人园圃窃桃李遂命酒,使快弹数曲,曲罢悯然。
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对长亭晚4、倒装句。
1)状语后置句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其闻道也固先乎吾郡之贤士大夫请于当道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
”虽董之以严刑具告以事难于上青天转徙于江湖间2)定语后置句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临万顷之茫然苟以天下之大骑数千过其门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求人可使报秦者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虽以史迁之善传游侠而予三十年前所主唱之三民主义、五权宪法为诸先烈所不惜生命以争者***而予三十年前所主唱(之为诸先烈所不惜生命以争者)三民主义、五权宪法既痛逝者,并以为国人之读兹编者勖闻有声自西南来者3)宾前句钩党之捕遍于天下何以知之君何以知燕王籍何以至此?沛公安在?大王来何操何厌之有恐年岁之不吾与夫晋,何厌之有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无乃尔是过欤未之有也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胡为而来哉奏流水以何惭?阁中帝子今何在4)主谓倒装宜其渥然丹者为槁木,黟然黑者为星星。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文言特殊句式,教师版
必修1——必修5 文言特殊句式教师版一、判断句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译:老师是用来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答疑难问题的。
2、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译:如果没有蛇和鳝鱼的洞穴,就无处藏身,是因为心浮躁。
3、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译:即使又被风吹日晒而干枯了,木材不再挺直,是煣的工艺使它这样的4、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译:养生送死没有遗憾,这是王道的开始。
5、猥以微贱,当侍东宫,非.臣陨首所能上报。
译:我凭借卑微的身份,担当侍奉太子的职务,这不是我杀身所能报答的。
6、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译:如今别人正是刀和砧板,我们是鱼肉,还辞别什么呢!7、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毛一鹭。
译:这时用大忠丞的身份巡抚苏州的人是魏忠贤的党羽毛一鹭。
8、其所以摧败零落者.,乃.其一气之余烈。
译:它衰败零落,是因为秋气的余威。
9、曰颜佩韦、杨念如、马杰、沈扬、周文云,即.今之傫然在墓者也。
译:说的颜佩韦、杨念如、马杰、沈扬、周文云,就是现在并排躺在墓里的五个人。
10、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11、译:依靠别人的力量却损害他,是不仁义的二、被动句1、不能容于.远近。
译:不能被远近的人接纳。
2、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故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
译:我实在怕被您欺负而辜负了赵王,所以派人带着璧,抄小路回到赵国。
3、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译:我将长久地被内行人(品德高尚,明白道理)耻笑。
4、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译: 不这样的话,你们都将被俘虏。
5、为.巡船所.物色,几从鱼腹死。
译:被巡船盘查,几乎葬身鱼腹而死。
6、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译:治理国家的人,不要让自己被积久而成的威势所胁迫。
7、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在丙寅三月之望。
译:我还记得周公被逮捕,是在丙寅三月十五。
8、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
译:等到李牧因为谗言被诛杀,邯郸成为一个郡。
9、戍卒叫,函谷举.。
高中文言文特殊句式总结
高中文言文特殊句式总结
本文对高中文言文中常见的特殊句式进行总结,包括:
1. 并列句
并列句由两个或多个主谓结构相对独立的句子组成,通过连接词(如“而”、“乃”、“或”等)来连接起来。
并列句常用于表达两种相对独立的事物或概念。
例如:
孟子曰:“民无食,我饮水”。
仲尼曰:“吾不怨天,不尤人”。
2. 省略句
省略句是在句子中省略掉某些成分,使句子更为简洁明了。
常见的省略句包括主语省略、宾语省略和状语副词省略等。
例如:
乞与之道,不才请示于俸禄幸而乱。
3. 并列结构句
并列结构句是在句子中使用对偶结构或对称句式,通过对比和呼应来达到修辞的目的。
例如:
形躯可恶,溺识可恶,不为人臣可恶,与其听汝之所好,不如说而已矣。
4. 倒装句
倒装句是将谓语动词或助动词放在主语之前,以强调某种语气或表达特殊的语境或感情色彩。
例如:
功名富贵,一世安闲。
以上是高中文言文中常见的特殊句式的总结。
通过掌握这些句式,可以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文言文作品。
苏教版必修一至必修五重点文言篇目知识梳理.doc
苏教版必修一至必修五重点文言篇目知识梳理【必修一】《劝学》一、实词1、学不可以巨2、金强砺则利3、声非加庆也,而闻者彰4、而攀千里5、非能水也,而照江河6、驾马十驾,功在不舍7、用心一也8、则”明而行无过矣二、虚词1、于: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2、而:冰,水为之而寒于水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吾尝终日而思矣顺风而呼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3、焉:积土成山,风雨兴焉(停止)(靠近,接近)(快,引申为洪亮)(达到)(横渡)(停止)(因为)(同“智”,智慧)(从/比)(引出对象)(转折)(递进)(并列)(修饰)(修饰)(因果)(兼词,“于之“)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语气词)4、之:青,取之于蓝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非蛇蜻之穴无可寄托者三、文言句式1、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2、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代词)(定语后置的标志,无义)(的)(状语后置)(定语后置)《师说》一、实词1.夫感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2.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墨矣3.不.相师4.作《师说》以娘之5.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6.其闻道也固先乎吾7.其下圣人也亦远矣8.爱其子9.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10.彼童子之师彼与彼年相若也11.句读(岂,难道)(糊涂)(认为 .. 羞耻)(赠送)(通“授”,教授)(本来)(名作动,不及)(爱护)(自己)(那些)(代词,他)(句:文句意思表达完毕,读:同“逗”,句子中间需要稍稍停顿的地方,句读:泛指文字的诵读)12,巫医乐师百工之人13,士大夫之族14,君子不齿15,圣人无常师(各种手工艺人)(类)(不屑一提,极度鄙视)(固定的)16.弟子不必不如师(不一定)17.术业有专攻(术:学问,业:技艺,攻:研究)18.六艺经传皆通习之(通:普遍,六艺:六经)19.师(老师)古之学者必有师。
(动词,学习)吾师道也……为师)吾从而师之(名词,乐师)巫医乐师二、虚词(转折)吾从而师之(承接)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并列)则群聚而笑之(修饰)人非生而知之者(承接)2、之:师道之不传也久矣(主谓取独)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宾前标志)巫医乐师百工之人(类,这一类)六艺经传皆通习之(音节助词,无义)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1.的2.取独)有争议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结构助词,无义)圣人之所以为圣(助词,无义)巫医乐师百工之人(这些)卸子之徒(这些)3、其:其皆出于此乎(推测,大概)其可怪也欤(表反问语气)爱其子(他们的)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那些)4、于: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比)而耻学于师(向)于其身也(对于)其皆出于此乎(从)不拘于时(被)5、乃:今其智乃反不能及(竟然)6、焉:犹且从师而问焉(代词)7.所: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所+动词的固定结构)四、常见文言句式1、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宾语前置)2、不拘于时(被动句)/ (状语后置)3、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苏教版高中语文文言文必修1-4_特殊句式整理[1]
苏教版高中语文文言文必修1-4_特殊句式整理[1]必修3-4 特殊句式整理(考试三分)(一)判断句1.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
2.不可谓非五人之力也。
3.是寡人之过也。
4.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5.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
6.是社稷之臣也。
7.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8.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9.宾主尽东南之美。
10.非谢家之宝树。
11.此秋声也。
12.夫秋,刑官也。
13.其所以摧败零落也,乃其一气之余烈。
(二)省略句1.断头置(于)城上,颜色不少变。
2.亦以(之)明死生之大。
3.晋军(于)函陵,秦军(于)氾南。
4.则思三驱以(之)为度。
5.大王见臣(于)列观。
6.王则受璧,置之(于)坐上。
7.拔剑撞(之)而破之。
8.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之)为东蒙主。
9.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之)也。
10.(寡人)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
11.(士兵)弃甲曳兵而走。
12.五十者可以(之)衣帛也。
13.七十者可以(之)食肉也。
14.以(是)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三)状语后置1.赵尝五战于秦。
2.其势弱于秦。
3.郡之贤士大夫请于当道。
4.以其无礼于晋。
5.虽董之以严刑。
6.设九宾于廷。
7.季氏将有事于颛臾。
8.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
9.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10.申之以孝悌之义。
11.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也。
12.舍簪笏予百龄。
13.俨骖騑于上路,访风景于崇阿。
14.穷睇眄于中天,极娱游于暇日。
15.有动于中。
(四)定语后置1.苟以天下之大。
2.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
3.将崇极天之峻。
4.都督阎公之雅望5.宇文新州之懿范(五)宾语前置1.钩党之捕遍于天下。
2.何厌之有。
3.闻道百,以为莫己若。
4.我之谓也。
5.何以伐为。
6.无乃尔是过与。
7.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8.胡为而来哉。
(六)被动句1.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在丙寅三月之望。
2.或脱身以逃,不能容于远近。
3.吾属今为之虏矣。
4.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5.为诸先烈所不惜牺牲生命以争者。
高一语文 文言文知识整理 苏教版必修1
高一语文文言文知识整理苏教版必修1高一语文文言文知识整理苏教版必修1江苏教育版高一语文必修课文言文知识整理一、通假字。
1.木直绳做轮子。
(与“保持木头着火并弯曲它”相同。
)2.虽然它是憔悴和暴力的,但它不会再次得到支持。
(有:和“你”一样。
曝光:和“曝光”一样,在阳光下晒干。
)3.然后清楚地知道,不要做错事。
(知识:同样的“智慧”,智慧)。
绅士也不例外。
(学生:身份、才能、资格。
)5.老师,所以说教也有助于消除疑虑。
(主题:与“教学”相同,教授。
)6、或师焉,或不焉。
(不:同“否”。
)7、浩浩乎如冯虚御风。
(冯:同“凭”。
)8、山川相缪。
(缪:同“缭”,连结,盘绕。
)9、举匏尊以相属。
(尊:同“樽”,酒杯。
)10、自余为j人。
(j:同“戮”,刑辱。
)11、意有所极,梦亦同趣。
(趣:同“趋”,往,赴。
)二、灵活使用词类。
(1)名词用作动词。
1、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游泳)2、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低于)3、方其破荆州,下江陵。
(攻占)4、顺流而东。
(东进)5、卧而梦。
(做梦)6、故为之文以志。
(写文章)7、外与天际。
(交会)(二)名词作状语。
绅士博学,但他每天都能反省自己。
(每天)2。
吃埃及的土壤,喝黄色的泉水。
(上下)3。
看看西边的峡口和东边的武昌。
(西,东)4。
月亮明亮,星星稀少,黑喜鹊向南飞。
(往南)5日,他和他的门徒上了高山。
(每日)6、四望如一(名词用作状语,向四面;数词用作形容词,相同)(三)形容词是名词。
1.其歌曲符合规定。
(弯曲弧度)2。
我没见过它的光辉。
(一个明智的地方)3。
挥之不去的绿与白。
(青山白水)4。
从远处。
(在远处)5。
这座可怜的山和这座山一样高。
形容词作为动词。
1.我不认识东方的白人。
(露出白色)2。
可怜的惠西。
(到最后)3、穷山之高而止。
(走到尽头)(五)使役用法。
一条隐秘的龙在幽谷中舞动。
(让…跳舞)2。
一个女人在孤独的船上哭泣。
(使…哭泣)(VI)故意使用。
1.我可以从中学习。
苏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一文言文特殊句式整理
1、吾从而师之 省略句 2、居是州 省略句 3、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 定语后置 4、因坐法华西亭 省略句 5、是岁,元和四年也。判断句 6、始指异之 省略句 7、故为之文以志 省略句 8、马之千里者 定语后置 9、忌不自信 宾语前置 10、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省略句 1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状语后置
状语后置
1、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2、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3、善假于物也 4、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 5、而耻学于师 6、其皆出于此乎 7、师不必贤于弟子 8、学于余 9、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省略句
1、輮以为轮 2、骐骥一跃,不能十步 3、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4、吾从而师之 5、居是州 6、因坐法华西亭 7、始指异之 8、故为之文以志 9、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3、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宾前置被动句固定句式
1、善假于物也 状语后置 2、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判断句 状语后置 3、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 4、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判断句 5、而耻学于师 状语后置 固定句式 6、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 7、其皆出于此乎 状语后置 8、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宾语前置 9、师不必贤于弟子 状语后置 10、不拘于时 被动句 11、学于余 状语后置
判断句
1、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2、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3、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4、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5、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6、是岁,元和四年也。
定语后置
1、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2、马之千里者 3、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
1、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2、忌不自信 1、不拘于时 1、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2、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1、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状语后置 2、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状语后置 3、輮以为轮 省略句 判断句 4、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5、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判断句 6、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固定句式 7、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固定句式 8、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定语后置 9、骐骥一跃,不能十步 省略句 10、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判断句 省略句 11、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苏教版必修一特殊句式
被动句
• 1、不拘于时(“于”表被动) • 2、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于”表被动) • 3、然则将军之仇报,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见”表
被动) • 4、客有吹洞箫者(有吹洞箫之客) • 5、金千斤,邑万家(即“千斤金,万家邑”) • 6、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即“知其事的宾客”)
主谓倒装句
• 1、渺渺兮予怀(即“予怀兮渺渺”)
定语后置句
• 1、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锋利的爪子和牙齿,强 健的筋骨)
• 2、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 “山水有异态者” 即“有异态的山水” )
• 3、凌万顷之茫然(凌茫然之万顷) • 4、客有吹洞箫者(有吹洞箫之客) • 5、金千斤,邑万家(即“千斤金,万家邑”) • 6、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即“知其事的宾客”)
省略句
• 1、輮以(之)为轮 • 2、居(于)是州 • 3、因坐(于)法华西亭 • 4、始指(之)异之 • 5、故为之文以志(之) • 6、若舍郑以(之)为东道主
状语后置句(介词结构后置句)
• 1、冰,水为之而寒于水(“寒于水”即“于水寒”) • 2、而耻学于师( “学于师”即“于师学” ) • 3、师不必贤于弟子( “贤于弟子”即“于弟子贤” ) • 4、不拘于时,学于余( “学于余”即“于余学” ) • 5、游于赤壁之下(即“于赤壁之下游”) • 6、月出于东山之上(即“于东山之上出”) • 7、徘徊于斗牛之间(即“于斗牛之间徘徊”) • 8、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即“于郑伯言”)
宾语前置句
• 1、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不知句读,不解惑) • 2、何为其然也( “何为”即“为何” ) • 3、而今安在哉( “安在”即“在安” ) • 4、而又何羡乎( “何羡”即“羡何” ) • 5、夫晋,何厌之有(即“有何厌”) • 6、何如(即“如何”) • 7、微斯人,吾谁与归?(即“与谁归”)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必修1-4 特殊句式整理(一)判断句
1.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与物也。
2.非蛇蟮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3.虽有槁暴,不复挺者,鞣使之然也。
4.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5.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6.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
7.是岁,元和四年也。
8.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
9.贿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10.明星莹莹,开妆镜也。
11.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
12.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
13.不可谓非五人之力也。
14.是寡人之过也。
15.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16.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
17.是社稷之臣也。
18.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19.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20.兵也。
21.斯诚后死者之羞也。
22.宾主尽东南之美。
23.非谢家之宝树。
24.此秋声也。
25.夫秋,刑官也。
26.其所以摧败零落也,乃其一气之余烈。
(二)省略句
1.鞣以(之)为轮。
2.假(于)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3.今其智乃反不能及(之)。
4.吾从(之)而师之。
5.始指(之)异之。
6.举以予人。
7.长桥卧(与)波,未云何龙?
8.断头置(于)城上,颜色不少变。
9.亦以(之)明死生之大。
10.晋军(于)函陵,秦军(于)氾南。
11.则思三驱以(之)为度。
12.大王见臣(于)列观。
13.王则受璧,置之(于)坐上。
14.拔剑撞(之)而破之。
15.其不义又甚(于)入人园圃窃桃李。
16.从而誉之,谓之(为)义。
17.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之)为东蒙主。
18.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之)也。
19.(寡人)察邻国指正,无如寡人之用心者。
20.(士兵)弃甲曳兵而走。
21.五十者可以(之)衣帛也。
22.七十者可以(之)食肉也。
23.以(是)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24.风云因(之)而变色。
25.时予方以讨贼督师桂林。
(三)状语后置
1.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2.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3.善假于物也。
4.而耻学于师。
5.师不必贤于弟子。
6.学于余。
7.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8.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9.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10.相与枕藉乎舟中。
11.赵尝五战于秦。
12.其势弱于秦。
13.架梁之椽,多于机上之工女。
14.郡之贤士大夫请于当道。
15.以其无礼于晋。
16.虽董之以严刑。
17.设九宾于廷。
18.季氏将有事于颛臾。
19.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
20.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21.申之以孝悌之义。
22.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也。
23.尤倍重于三十年前。
24.而徒感慨于其遗事。
25.邹君海滨以所辑《黄花岗烈士事略》丐序于予。
26.时予方以讨贼督师桂林。
27.舍簪笏予百龄。
28.俨骖騑于上路,访风景于崇阿。
29.穷睇眄于中天,极娱游于暇日。
30.有动于中。
(四)定语后置
1.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2.凌万顷之茫然。
3.苟以天下之大。
4.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
5.将崇极天之峻。
6.怨愤所积。
7.并以为国人之读兹编者勖。
8.都督阎公之雅望
9.宇文新州之懿范
(五)宾语前置
1.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2.何为其然也?
3.而今安在哉?
4.而又何羡乎?
5.并力向西。
6.秦人不暇自哀。
7.钩党之捕遍于天下。
8.何厌之有。
9.闻道百,以为莫己若。
10.我之谓也。
11.何以伐为。
12.无乃尔是过于。
13.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14.胡为而来哉。
(六)谓语前置
1.渺渺兮予怀。
(七)被动句
1.不拘于时。
2.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3.函谷举。
4.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5.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在丙寅三月之望。
6.或脱身以逃,不能容于远近。
7.吾属今为之虏矣。
8.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9.为诸先烈所不惜牺牲生命以争者。
10.怀帝阍而不见。
11.草拂之而色变。
(八)疑问句
1.何为其然也?
2.此非曹孟德之诗乎?
3.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4.而今安在哉?
5.客亦知夫水与月乎?
6.而又何羡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