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消协:新《消法》实施半年典型案例分析
消费者权益保护十大典型案例
消费者权益保护十大典型案例
1.
食品安全案例:2018年,中国一家知名乳品公司被曝光在其产品中掺入有害物质,导致消费者食用后出现不良反应,引发公众关注和抵制。
2.汽车质量案例:2015年,一家国际汽车制造商被曝光在其某款
车型存在安全隐患,消费者要求退换或修复车辆,最终该公司被迫召回近百万辆车。
3.电子产品质量案例:2016年,某电子产品制造商被曝光其手机
存在电池爆炸的问题,消费者要求退换或修复手机,最终该公司被迫召回大量产品并向受影响的消费者赔偿。
4.旅行服务案例:2017年,一家旅行社因旅游行程变更、服务质
量差等问题被多名消费者投诉,最终该旅行社被要求退还费用并赔偿受影响的消费者。
5.医疗事故案例:2019年,某医院因手术事故导致患者死亡,家
属起诉该医院要求赔偿,最终该医院被判赔偿巨额赔偿金。
6.金融服务案例:2018年,一家银行因违规销售理财产品,导致
投资者损失巨大,被监管部门处以罚款并要求赔偿受害投资者。
7.房地产纠纷案例:2016年,某房地产开发商因未按合同约定交
付房屋,消费者要求退款或交付房屋,最终该开发商被判赔偿受影响的消费者。
8.电信服务案例:2017年,某电信运营商因服务质量差、收费不
合理等问题被多名消费者投诉,最终该运营商被要求改善服务并赔偿受影响的消费者。
9.教育服务案例:2019年,某培训机构因虚假宣传、教学质量不
达标等问题被多名消费者投诉,最终该机构被要求退还费用并赔偿受影响的消费者。
10.网购纠纷案例:2020年,某电商平台因虚假宣传、商品质量不
符等问题被多名消费者投诉,最终该平台被要求退款并对受影响的消费者进行赔偿。
修订《消法》为时过早 专家称应首先落实条款汇总
修订《消法》为时过早专家称应首先落实条款“《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修订仅被有关部门建议列入5年立法规划,近两三年出台的可能性不大。
”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研究员、所长助理刘俊海日前告诉记者。
他这番话,针对的是前不久一些媒体“《消法》修改已成定局,有望尽快出台”的报道。
刘俊海说,《消法》颁布10年以来,其主要条款基本符合消费者权益保护的实际状况。
《消法》予以完善是有必要的,但当务之急不是修改,而是进一步将《消法》的条款落实到位。
中国消费者协会秘书长董京生也认为,《消法》目前还不具备马上提出修订的条件。
理由是:我国进入小康消费才两三年,有关消费实践还很不充分。
在这种情况下,很难对有关消费的法律关系给予很明确的规定,如商品住房是不是商品、患者是否属于消费者等问题至今仍在争论不休,在立法时怎么写?记者从中消协获悉,虽然《消法》已实施9年,但经营者欺诈消费者的现象依然严重。
在总体投诉量上升的情况下,消协为消费者挽回损失的数额却出现了下降。
今年上半年,消费者对商品房、汽车、移动电话的投诉居高不下,而解决的难度很大。
有些带有地方政府部门开发背景的商品房投诉一拖就是几年,投诉信转到省、市政府有关部门,却得不到回音。
一些由于规划、质量或测绘部门的责任引发的电磁污染、房屋面积涨(缩)水、建筑质量不合格等问题,消费者换房或退房的合理主张很难实现。
刘俊海强调,其实,对上面的现象,《消法》第二条和第三条已有明确规定:消费者为生活需要购买、使用商品或者接受服务,其权益受本法保护;经营者为消费者提供其生产销售的商品或者提供服务,应当遵守本法。
也就是说,不管是动产商品还是不动产商品,不管是医疗服务还是普通服务,都适用《消法》。
商品房买卖、物业服务和医患关系遇到纠纷,无疑应属于《消法》调整的范围。
他认为,当前需要解决的几个问题是:有的商家与消费者发生纠纷后,对消费者拒不理睬,拒不接受工商部门的调解,工商部门可否对其处罚;有的商家拒不履行对消费者的赔偿责任,工商部门能否依法裁决、先行赔付;小额消费纠纷往往使消费者为几百元钱的商品,付出几千元的律师费等高额成本,能否由败诉商家承担费用;法院可否成立专门审理小额消费纠纷的消费法庭,依法用最简单、最快捷、最经济的手段审理消费纠纷,以减少消费者诉讼开支。
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十大经典案例
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十大经典案例《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自1994年1月1日实施以后,确定每年的3月15日为消费者的节日。
十多年来,《消法》对保障市场经济秩序、提升消费者的维权意识、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推动我国的社会发展,发挥了巨大作用。
十多年来,消费者维权走过了艰辛的道路,出现了许多“首例”、“第一”的维权经典案件。
这既是我国《消法》重要作用的体现,又是我国消费者走向成熟的标志。
我们撷取10个案例进行点评,借以回顾这些年的维权历程,并张扬为消费者维权的消法精神。
向收餐具费现象说不———对巧立名目重复收费予以抵制2008年初,消费者冯某在烟台市杨柳居酒店胜利路分店就餐时,工作人员没有向消费者讲清楚可以选择收费与免费的餐具,收取了消费者餐具费12元。
冯某将此事投诉到烟台市消协,杨柳居酒店胜利路分店的负责同志得知此事后,立即到消费者协会向消费者赔礼道歉,退回了多收的12元餐具费,并且补偿了由此而产生的其他的合理费用。
点评:消费者在就餐时,餐饮企业提供包括经消毒达到卫生标准的餐具、餐巾等配套服务,是长期以来已获社会共同认可、约定俗成的基本服务内容和行业服务标准,是经营者的随附义务,也是消费者接受就餐服务时的前提。
服务产生的费用是经营成本的一部分,其费用已包括在菜肴价格内。
现在,部分餐饮企业将这些长期以来向消费者提供的配套服务,改为收费服务,实质是变相降低与消费者约定的服务标准,转嫁随附义务,违背了餐饮业的诚信原则。
而众多消费者是在就餐时为了避免与经营者发生冲突而被迫接受额外收费,消费者的公平交易权受到了侵害。
消费者巧立名目重复收费,应予抵制。
即便使用了收费餐具也可拒绝“埋单”。
行使舆论监督权韩成刚反诉未获补偿———对经营者进行监督是消费者的法定权利韩成刚于1993年10月至1994年9月间,先后在一些报刊上发表了一系列矿泉壶有害健康的文章,提醒消费者“慎用”和“当心”,并对相关公司的广告点名进行了批评。
消费者权益保护十大典型案例原案例
消费者权益保护十大典型案例原案例一、食品安全问题1. 案例一:某食品公司生产的牛奶中被检出有毒物质。
消费者购买该牛奶后出现食物中毒症状,导致消费者的身体健康受到损害。
消费者通过起诉获得了赔偿,并迫使该公司改善其生产工艺和质量控制系统。
2. 案例二:某餐厅提供的食物中被检出有违禁添加剂。
消费者购买该食物后发生过敏反应,导致消费者需要紧急就医。
消费者通过诉讼追究了该餐厅的责任,并推动了相关法律法规的完善。
二、虚假广告问题3. 案例三:某化妆品公司推出一款声称可以实现祛斑效果的产品,但消费者购买并使用该产品后并未达到预期效果。
消费者起诉该公司,要求退款并获得赔偿,最终赢得了官司,该公司被迫赔偿并改善了宣传广告的内容。
4. 案例四:某汽车销售商在广告中夸大了车辆的燃油经济性能,误导了消费者。
消费者购买了该车辆后发现实际燃油经济性能与广告中描述的有很大差距。
消费者将该销售商告上法庭,最终获得了相应的赔偿。
三、产品质量问题5. 案例五:某电器品牌生产的洗衣机频繁出现故障,消费者多次维修却无法解决问题。
消费者通过法律途径,要求退货并获得赔偿。
该品牌被迫改进产品质量,并承担了相应的法律责任。
6. 案例六:某手机品牌生产的手机在短时间内频繁出现屏幕发黑的问题。
消费者通过维权途径要求更换或退款,并成功获得了满意的解决方案。
该品牌被迫改进了产品质量和售后服务。
四、不合理条款问题7. 案例七:某银行在信用卡合同中设置了过高的违约金,且未明示相关费用的具体信息。
消费者因逾期还款而被要求支付高额违约金,导致消费者负担极重。
消费者向法院起诉该银行,最终胜诉并迫使该银行修订了相关合同条款。
8. 案例八:某房地产开发商在购房合同中设置不公平条款,超过法定比例索取定金,限制买方权益。
被损害的消费者起诉该开发商,最终成功改变了合同条款,并赢得了合理的赔偿。
五、服务质量问题9. 案例九:某快递公司因操作失误导致消费者包裹损坏或丢失。
消费者通过法律途径要求赔偿,并迫使该快递公司提升了服务质量和操作流程。
法律案例分析消费者权益(3篇)
第1篇案情简介:张某于2021年3月在某电器商城购买了一台价值3000元的家用空调。
购买后,张某发现空调存在制冷效果不佳、噪音过大等问题。
经过与商城沟通,商城表示愿意为张某提供售后服务,但需张某承担一定费用。
张某认为空调存在质量问题,拒绝承担任何费用。
双方就售后服务问题协商无果,张某遂将商城诉至法院,要求商城承担退货或更换空调的责任。
法院审理过程:一、法院受理张某提交了购买空调的发票、照片等证据,证明其与商城之间存在买卖合同关系。
法院受理了张某的诉讼请求。
二、法院调查法院依法传唤了商城的法定代表人和销售人员,要求其就空调质量问题进行调查。
商城辩称,空调在运输过程中可能受到损害,导致制冷效果不佳和噪音过大。
但商城未能提供相关证据。
三、法院审理在审理过程中,法院认为:1. 张某与商城之间存在合法有效的买卖合同关系,张某有权要求商城提供合格的商品。
2. 张某提供的证据足以证明空调存在质量问题,商城未能提供相反证据。
3. 商城作为销售者,应当对其销售的空调质量负责。
四、法院判决法院认为,张某要求商城承担退货或更换空调的责任合理,判决商城退还张某购买空调的货款3000元,并承担本案诉讼费用。
案例分析:本案涉及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律问题,以下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一、消费者权益保护的法律依据1. 《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该法是我国消费者权益保护的基本法律,明确了消费者享有的九项权益,包括安全权、知情权、选择权、公平交易权、求偿权等。
2. 《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该法规定了产品质量的责任,明确了生产者、销售者应当承担的产品质量责任。
二、本案中消费者权益的侵害1. 张某的知情权受到侵害。
商城未向张某充分说明空调的质量问题,导致张某在不知情的情况下购买了存在问题的空调。
2. 张某的选择权受到侵害。
商城未按照张某的要求提供退货或更换空调的服务,导致张某无法行使选择权。
3. 张某的求偿权受到侵害。
商城未承担相应的产品质量责任,导致张某无法获得赔偿。
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十大经典案例
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十大经典案例《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耗者权益维护法》自1994年1月1日实施今后,断定每年的3月15日为消耗者的节日。
十多年来,《消法》对保证商场经济次序、晋升消耗者的维权认识、维护消耗者的合法权益、推进我国的社会发展,发挥了巨大作用。
十多年来,消耗者维权走过了艰苦的路途,呈现了许多“首例”、“榜首”的维权经典案子。
这既是我国《消法》重要作用的表现,又是我国消耗者走向老练的标记。
咱们撷取10个事例进行点评,借以回忆这些年的维权进程,并张扬为消耗者维权的消法精力。
向收餐具费表象说不———对巧立名目重复收费予以抵抗2008年头,消耗者冯某在烟台市柳树居酒店成功路分店就餐时,作业人员没有向消耗者讲清楚可以挑选收费与免费的餐具,收取了消耗者餐具费12元。
冯某将此事投诉到烟台市消协,柳树居酒店成功路分店的负责同志得知此过后,当即到消耗者协会向消耗者赔礼道歉,退回了多收的12元餐具费,并且抵偿了由此而发生的其他的合理费用。
点评:消耗者在就餐时,餐饮企业供给包罗经消毒到达卫生规范的餐具、餐巾等配套效劳,是长时间以来已获社会一同认可、约好俗成的根本效劳内容和职业效劳规范,是运营者的随附职责,也是消耗者承受就餐效劳时的条件。
效劳发生的费用是运营本钱的一有些,其费用已包罗在菜肴价钱内。
如今,有些餐饮企业将这些长时间以来向消耗者供给的配套效劳,改为收费效劳,本质是变相下降与消耗者约好的效劳规范,转嫁随附职责,违反了餐饮业的诚信准则。
而很多消耗者是在就餐时为了避免与运营者发生冲突而被逼承受额外收费,消耗者的公平交易权遭到了损害。
消耗者巧立名目重复收费,应予抵抗。
即使运用了收费餐具也可回绝“埋单”。
行使言论监督权韩成刚反诉未获抵偿———对运营者进行监督是消耗者的法定权力韩成刚于1993年10月至1994年9月间,先后在一些报刊上宣布了一系列矿泉壶有害安康的文章,提示消耗者“慎用”和“留神”,并对关联公司的广告点名进行了批判。
消法案例分析1
一、消法案例分析1、某餐厅一日接待30余位就餐人员,饭后当天下午,就餐人员相继出现胃痛、呕吐、腹泻等症状,20余人到医院就诊或购药治疗,经医院检查化验:证实为细菌性食物中毒;工商部门也查明中毒原因是餐厅经营者不注意饮食卫生所致,对此合法的处理结果是什么?2、某厂商出售家用电脑时,向消费者声明:本店对机内预装软件是否有合法版权概不负责,机器售出后发生任何版权纠纷,概与本店无关。
厂商所作上述声明的做法应当如何认定?3、王某在电脑公司购买一台电脑,使用十个月后出现故障.在“三包”有效期内,经两次修理仍无法正常使用。
此时市场上已无同型号电脑。
依照有关法律规定,该事件应如何处理?4、在甲公司举办的商品展销会期间,消费者李红从标明参展单位为乙公司的展位柜台购买了一台丙公司生产的家用电暖气,使用时发现有漏电现象,无法正常使用。
由于展销会已经结束,李红先后找到甲公司、乙公司,方得知展销会期间乙公司将租赁的部分柜台转租给了丁公司,该电暖气系由丁公司卖出的。
在这种情况下,李红可以向谁要求赔偿?5、【案情】原告:吴xx。
被告:某烟酒食品商店。
原告于1997年2月20日在被告处购买五香牛肉干和沙嗲牛肉干各10盒,同月23日,又在被告处购买上述两种牛肉干各15盒,共计50盒。
其中,五香牛肉干单价为每盒11。
50元,沙嗲牛肉干单价为每盒12元,共计587。
50元。
该牛肉干包装盒所标注的生产日期为1995年7月3日,保质期六个月,即原告购买之日,该食品已超过保质期一个月有余.同年3月5日,原告曾就他人于2月24日所购买的价值235元的上述牛肉干向被告索赔,被告退款并双倍赔偿共计739元。
嗣后不久,原告又就2月20日、23日两次所购买的牛肉干向被告索赔,要求双倍赔偿,因协商未果,原告遂诉至某市玄武区人民法院要求退还货款并双倍赔偿。
另原告提出要求被告承担的其他损失有:交通费39元,其中某市小公共汽车发票三张,共6元,系原告与其他二位同志共同前往被告处所花费,某市出租车发票二张,共33元;诉状费3元,有法院收据;复印费2.60元,有发票;法律咨询费60元,无发票;误工费80元,电话费10元,均无相关证据。
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案例
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案例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是保障消费者合法权益的重要法律,它为消费者在购买商品和接受服务过程中的权益提供了有效保障。
下面我们将通过一些案例来具体了解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实际运用。
案例一,虚假广告欺诈。
小明在网上购买了一款宣传称“神奇减肥”的产品,但使用后并未见效果。
小明因此向卖家要求退货,但卖家却以“产品已拆封无法退货”为由拒绝退款。
小明通过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向有关部门投诉并提供了虚假广告的证据。
经调解,卖家被要求退还小明购买款项,并受到相应的处罚。
案例二,商品质量问题。
小红购买了一台空调,但使用一段时间后出现了频繁故障。
小红联系商家要求维修或更换,但商家以“超过退换货期限”为由拒绝服务。
小红通过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向商家提出书面投诉,并要求维修或更换。
最终,商家同意免费维修,并在维修后还提供了延长保修期的补偿。
案例三,服务质量问题。
小王在一家美发店做头发,但在染发过程中发生了头皮过敏。
小王向美发店反映情况,要求退款并赔偿医疗费用,但美发店拒绝承担责任。
小王通过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向美发店提出投诉,并提供了医院诊断证明和相关证据。
最终,美发店被要求赔偿小王医疗费用并承担相应的赔偿责任。
通过以上案例,我们可以看到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在实际生活中的作用。
消费者在遇到商品质量问题、服务质量问题或虚假广告欺诈等情况时,可以依法维护自己的权益,通过投诉、调解等方式来解决问题。
同时,企业也应该严格遵守相关法律法规,提高产品质量和服务水平,保障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总之,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实施不仅有利于消费者权益的保护,也促进了企业的诚信经营和服务质量的提升。
希望消费者在遇到问题时能够了解并运用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同时也希望企业能够加强自律,提高产品质量和服务水平,共同营造良好的消费环境。
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案例分析
3·15到来,新修订的《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简称新消法)已在网上预热并引发关注。
买卖关系中,消费者往往是弱势群体,现行《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早在1994年即颁布实施,在如今更加多元、复杂的消费环境下已有明显脱节之感,消费者常常要面对“有法却无可依”的无奈,付出巨大的维权成本,权益维护得举步维艰。
新消法此次作出的调整,将维权的天平更向消费者群体作出了倾斜,其中被称为“亮点”的7个新增条款让人感到消费者离维权的春天似乎更近了一些。
为此,北京晨报特邀请法律专业人士从健康领域的消费切入,详解7个维权亮点。
亮点1:消费者享有7日“后悔权”新消法第二十五条第一款规定,经营者采用网络、电视、电话、邮购等方式销售商品,消费者有权自收到商品之日起七日内退货,且无需说明理由,但下列商品除外:(一)消费者定作的;(二)鲜活易腐的;(三)在线下载或者消费者拆封的音像制品、计算机软件等数字化商品;(四)交付的报纸、期刊。
【案例】母亲节前,张小姐在某网站购买了数盒保健品想送给母亲,隔天收到货品送往母亲家,没成想张小姐的姐姐也为母亲购买了同品牌的保健品数盒,这下张小姐发了愁,这么多保健品要吃到什么时候呢,于是想到了退货。
她联系网店店主,而店主却拒绝了张小姐,店主称:“我们不是七日无条件退换货的店,在小店购物不退不换”。
【律师说法】现行的消法中,没有直接具体规定可以退换货的天数,根据《部分商品修理更换退货责任规定》执行“三包”规定。
目前仅有电视机、自行车等18类商品以及手机执行“三包”规定。
而新消法确认了“七天无理由退货”制度,赋予了买家一定的“后悔权”。
新消法第二十五条规定,经营者采用网络、电视、电话、邮购等方式销售商品,消费者有权自收到商品之日起七日内退货,且无需说明理由。
所以在新消法实施后,该网店的做法属于侵权,网店有义务为张小姐办理退货。
过去网购中只有部分商户属于“七日无条件退换货”,而新消法要求所有网上销售店铺均执行该条例,但消费者需注意的是,以下四类商品是不包括在内的。
顾客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十大经典案例
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十大经典案例《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自1994年1月1日实施以后,确定每年的3月15日为消费者的节日。
十多年来,《消法》对保障市场经济秩序、提升消费者的维权意识、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推动我国的社会发展,发挥了巨大作用。
十多年来,消费者维权走过了艰辛的道路,出现了许多“首例”、“第一”的维权经典案件。
这既是我国《消法》重要作用的体现,又是我国消费者走向成熟的标志。
我们撷取10个案例进行点评,借以回顾这些年的维权历程,并张扬为消费者维权的消法精神。
一、向收餐具费现象说不———对巧立名目重复收费予以抵制2008年初,消费者冯某在烟台市杨柳居酒店胜利路分店就餐时,工作人员没有向消费者讲清楚可以选择收费与免费的餐具,收取了消费者餐具费12元。
冯某将此事投诉到烟台市消协,杨柳居酒店胜利路分店的负责同志得知此事后,立即到消费者协会向消费者赔礼道歉,退回了多收的12元餐具费,并且补偿了由此而产生的其他的合理费用。
点评:消费者在就餐时,餐饮企业提供包括经消毒达到卫生标准的餐具、餐巾等配套服务,是长期以来已获社会共同认可、约定俗成的基本服务内容和行业服务标准,是经营者的随附义务,也是消费者接受就餐服务时的前提。
服务产生的费用是经营成本的一部分,其费用已包括在菜肴价格内。
现在,部分餐饮企业将这些长期以来向消费者提供的配套服务,改为收费服务,实质是变相降低与消费者约定的服务标准,转嫁随附义务,违背了餐饮业的诚信原则。
而众多消费者是在就餐时为了避免与经营者发生冲突而被迫接受额外收费,消费者的公平交易权受到了侵害。
消费者巧立名目重复收费,应予抵制。
即便使用了收费餐具也可拒绝“埋单”。
二、行使舆论监督权韩成刚反诉未获补偿———对经营者进行监督是消费者的法定权利韩成刚于1993年10月至1994年9月间,先后在一些报刊上发表了一系列矿泉壶有害健康的文章,提醒消费者“慎用”和“当心”,并对相关公司的广告点名进行了批评。
消费者权益保护十大典型案例原案例
消费者权益保护十大典型案例原案例消费者权益保护是现代社会的一个重要议题,通过对十大典型案例的总结与分析,可以更好地了解和掌握消费者权益保护的相关知识,以便在日常生活中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下面将列举十个具有代表性的消费者权益保护案例,以供参考。
一、甲公司假冒甲品牌销售假冒伪劣产品甲公司在市场上销售假冒伪劣产品,严重侵害了消费者的知情权和健康权。
消费者通过向相关部门投诉,最终取得胜诉,甲公司被罚款并赔偿受害消费者。
二、乙公司未履行合同约定,拒绝退换货乙公司未按照合同约定提供商品或服务,消费者要求退换货遭到拒绝。
消费者通过维权,最终获得退货或赔偿。
三、丙公司发布虚假广告,误导消费者丙公司发布虚假广告,宣传其产品具有某种功效或特性,实际并不具备。
消费者维权,要求丙公司停止虚假广告,并赔偿受害消费者。
四、丁公司未提供充足的产品信息丁公司未提供产品的详细信息,导致消费者在购买时无法充分了解产品的性能和质量。
消费者维权,要求丁公司提供充足的产品信息,并赔偿受害消费者。
五、戊公司未按照约定时间提供服务戊公司未按照约定时间提供服务,给消费者造成了时间和经济上的损失。
消费者维权,要求戊公司按照约定时间提供服务,并赔偿消费者的损失。
六、己公司未经允许擅自收集、使用消费者个人信息己公司未经消费者允许,擅自收集、使用消费者的个人信息,侵犯了消费者的个人隐私权。
消费者维权,要求己公司停止侵权行为,并赔偿受害消费者。
七、庚公司未按照约定负责维修售后庚公司未按照约定负责维修售后,导致消费者无法正常使用产品。
消费者维权,要求庚公司履行维修责任,并赔偿消费者的损失。
八、辛公司未提供合格的售后服务辛公司未提供合格的售后服务,导致消费者无法及时解决产品使用中的问题。
消费者维权,要求辛公司提供合格的售后服务,并赔偿消费者的损失。
九、壬公司未经消费者同意擅自提高价格壬公司未经消费者同意,擅自提高产品价格,损害了消费者的权益。
消费者维权,要求壬公司恢复原价,并赔偿受害消费者。
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案例
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案例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是为了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而制定的法律,旨在维护消费者的利益,保障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不受侵犯。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消费者权益保护案例,下面就来看几个典型的案例,了解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具体实施情况。
案例一,产品质量问题。
小明购买了一台新的洗衣机,但使用不到一个月就出现了故障,导致无法正常使用。
小明认为这是产品质量问题,便向卖家提出了退货要求。
卖家拒绝退货并表示只能提供维修服务。
小明遂向消费者协会投诉,并提出了相关证据。
经过调解,卖家同意退还货款,并承担洗衣机的维修费用。
在这个案例中,小明的权益受到了侵犯,但他依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向卖家提出了合理的要求,并最终得到了满意的解决。
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赋予了消费者在购买产品时的一定权利,一旦产品出现质量问题,消费者可以依法维护自己的权益。
案例二,虚假广告。
小红在网上购买了一款美容产品,产品宣传称可以有效祛除痘痘,改善肤质。
然而,使用一段时间后,小红发现并没有达到预期效果,于是她怀疑产品存在虚假宣传。
小红向消费者协会举报了该产品,协会对产品进行了调查,并最终确认了产品存在虚假广告行为。
根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该产品销售方被要求停止虚假宣传,并对受骗消费者进行赔偿。
虚假广告是消费者常见的权益受损情况之一,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对此有明确规定,一旦发现虚假广告行为,消费者可以依法维护自己的权益,并要求销售方承担相应的责任。
案例三,服务质量问题。
小李在一家餐厅就餐,但服务员的态度十分恶劣,导致小李的用餐体验大打折扣。
小李向餐厅提出投诉,但餐厅方面并未给予合理的解决。
小李随后向相关消费者维权组织求助,维权组织对餐厅进行了调查,并最终要求餐厅赔偿小李的经济损失,并对服务员进行相应的处理。
服务质量问题同样是消费者常见的投诉问题之一,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对此也有详细规定。
消费者在享受服务时,也同样享有合法权益,一旦服务质量出现问题,消费者有权依法维护自己的权益。
法律热点案例分析范文(3篇)
第1篇一、案例背景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网络直播带货成为近年来我国电商行业的新兴模式。
众多网红、明星、企业家纷纷加入直播带货的行列,使得直播带货市场规模迅速扩大。
然而,在这一过程中,消费者权益保护问题也日益凸显。
本案例将以某知名主播直播带货涉嫌虚假宣传为例,分析网络直播带货中消费者权益保护问题。
二、案例简介2020年6月,某知名主播在直播过程中推销一款声称具有“神奇功效”的减肥产品。
在直播过程中,主播不断夸大产品的功效,称该产品可以“迅速减肥、无毒副作用”,并展示了大量用户好评和减肥前后对比图。
在主播的强烈推荐下,大量消费者购买了该产品。
然而,消费者在使用该产品一段时间后,发现产品并没有宣传的效果,反而出现了身体不适的症状。
消费者纷纷向主播和商家投诉,要求退款退货。
经过调查,该减肥产品并不具备宣传的效果,涉嫌虚假宣传。
此事件引起了社会广泛关注,消费者权益保护问题再次成为焦点。
三、案例分析(一)主播涉嫌虚假宣传在本案例中,主播在直播过程中对减肥产品进行了夸大宣传,误导消费者购买。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广告法》第二十八条规定:“广告不得含有虚假或者引人误解的内容。
”主播的行为违反了该规定,涉嫌虚假宣传。
(二)商家涉嫌销售假冒伪劣产品根据消费者投诉,该减肥产品并不具备宣传的效果,涉嫌销售假冒伪劣产品。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四十八条规定:“经营者提供的商品或者服务不符合保障人身、财产安全的要求,造成消费者或者其他受害人人身伤害、财产损失的,应当依法承担赔偿责任。
”商家在此事件中存在销售假冒伪劣产品的行为,侵犯了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三)平台监管责任网络直播带货平台作为直播带货的载体,对主播和商家的行为负有监管责任。
在本案例中,平台在主播涉嫌虚假宣传和销售假冒伪劣产品的情况下,未能及时采取监管措施,导致消费者权益受损。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子商务法》第四十三条规定:“电子商务经营者应当对平台上的商品或者服务进行审核,发现商品或者服务存在违法行为的,应当立即采取措施予以制止。
消费法律案件案例分析题(3篇)
第1篇案例背景:某市居民张先生(化名)于2021年10月1日,在一家名为“美佳购物广场”的大型购物中心购买了一台某知名品牌冰箱。
冰箱价格为8000元,张先生使用信用卡支付。
在使用过程中,张先生发现冰箱存在以下问题:1. 冰箱冷冻室温度不稳定,导致食物结霜严重,无法正常保存。
2. 冰箱门封条密封不严,冷气外泄,导致能源消耗增加。
3. 冰箱噪音过大,影响家庭生活。
张先生多次联系售后服务,但问题一直未得到解决。
于是,张先生决定将美佳购物广场和冰箱生产厂家告上法庭,要求退货并赔偿损失。
案例分析:一、案件焦点本案的焦点在于:1. 冰箱是否存在质量问题,是否属于商品缺陷。
2. 美佳购物广场和冰箱生产厂家是否应承担退货、赔偿损失的责任。
二、案件事实1. 张先生在美佳购物广场购买的冰箱存在明显的质量问题,即冷冻室温度不稳定、门封条密封不严、噪音过大。
2. 张先生在购买冰箱时,已尽到合理注意义务,未发现冰箱存在质量问题。
3. 张先生在发现问题后,多次联系售后服务,但问题一直未得到解决。
三、法律依据1. 《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七条规定:“消费者在购买、使用商品和接受服务时,享有人身、财产安全不受损害的权利。
”2. 《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第二十六条规定:“生产者应当对其生产的产品质量负责。
产品存在缺陷的,生产者应当承担相应的责任。
”3. 《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第一百零七条规定:“当事人一方不履行合同义务或者履行合同义务不符合约定的,应当承担继续履行、采取补救措施或者赔偿损失等违约责任。
”四、法院判决1. 法院认定冰箱存在质量问题,属于商品缺陷。
2. 美佳购物广场作为销售者,应承担退货、赔偿损失的责任。
3. 冰箱生产厂家作为生产者,也应承担退货、赔偿损失的责任。
五、案例分析1. 冰箱存在质量问题,属于商品缺陷。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的规定,生产者应当对其生产的产品质量负责。
本案中,冰箱存在明显的质量问题,生产者应承担相应的责任。
消费者权益保护十大典型案例
消费者权益保护十大典型案例文章属性•【公布机关】上海市青浦区人民法院•【公布日期】2022.03.15•【分类】其他正文消费者权益保护十大典型案例案例一:马某与某化妆品公司、某化妆品店美容服务合同纠纷案——充分发挥市监局在纠纷调处中的事实查明证据固定作用基本案情马某在某化妆品公司旗下的化妆品店购买产品,并接受美容服务,先后转账支付产品及服务费共计110余万元。
后马某发现某化妆品店在向其提供美容服务过程中使用的精油已过期三年,遂将精油带走并向市场监督管理局进行投诉。
经市场监督管理局两次组织调解,未能达成一致意见,调解终止。
马某将某化妆品公司、某化妆品店诉至法院,要求解除服务合同,并要求归还尚未提供的服务以及产品费用共计60余万元。
法院认定,某化妆品店构成根本违约,服务合同予以解除。
已消费金额根据消费记录和实际约定价格计算,某化妆品公司和某化妆品店退还未消费部分的服务及产品价值28万元。
典型意义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以及对美的追求的提高,美容行业逐渐蓬勃发展起来,该行业中不规范经营、欺诈消费者的违法乱象频频发生,消费者在接受服务过程中往往会掉进商家以各种名目所设的“陷阱”。
纠纷发生后,消费者处于举证弱势方,消费记录等基本事实证据掌握在经营者手中,且由于美容从业人员水平参差不齐,有的消费记录并不规范,使案件事实难以认定。
本案消费纠纷的解决有赖于市场监督管理局与法院的充分参与,市场监督管理局在调解过程中固定双方的意见与证据,法官据此辨明事实,充分展现了“府院联动”机制在消费领域化解纠纷、公正审理消费者权益保护案件方面的积极效用。
(案例提供者:青浦法院)案例二:李某与张某、某家具经营管理公司买卖合同纠纷案——知名品牌商场连带责任的认定基本案情某家具经营管理公司系上海市著名家具市场,张某承租该家具经营管理公司的展位经营使用。
李某与张某签订定/销货单,购买餐台、桌椅、茶几、边柜等家具,并将货款支付至张某的家具店。
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十大经典案例
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十大经典案例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十大经典案例《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自1994年1月1日实施以后,确定每年的3月15日为消费者的节日。
十多年来,《消法》对保障市场经济秩序、提升消费者的维权意识、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推动我国的社会发展,发挥了巨大作用。
十多年来,消费者维权走过了艰辛的道路,出现了许多“首例”、“第一”的维权经典案件。
这既是我国《消法》重要作用的体现,又是我国消费者走向成熟的标志。
我们撷取10个案例进行点评,借以回顾这些年的维权历程,并张扬为消费者维权的消法精神。
一、向收餐具费现象说不———对巧立名目重复收费予以抵制2008年初,消费者冯某在烟台市杨柳居酒店胜利路分店就餐时,工作人员没有向消费者讲清楚可以选择收费与免费的餐具,收取了消费者餐具费12元。
冯某将此事投诉到烟台市消协,杨柳居酒店胜利路分店的负责同志得知此事后,立即到消费者协会向消费者赔礼道歉,退回了多收的12元餐具费,并且补偿了由此而产生的其他的合理费用。
点评:消费者在就餐时,餐饮企业提供包括经消毒达到卫生标准的餐具、餐巾等配套服务,是长期以来已获社会共同认可、约定俗成的基本服务内容和行业服务标准,是经营者的随附义务,也是消费者接受就餐服务时的前提。
服务产生的费用是经营成本的一部分,其费用已包括在菜肴价格内。
现在,部分餐饮企业将这些长期以来向消费者提供的配套服务,改为收费服务,实质是变相降低与消费者约定的服务标准,转嫁随附义务,违背了餐饮业的诚信原则。
而众多消费者是在就餐时为了避免与经营者发生冲突而被迫接受额外收费,消费者的公平交易权受到了侵害。
消费者巧立名目重复收费,应予抵制。
即便使用了收费餐具也可拒绝“埋单”。
二、行使舆论监督权韩成刚反诉未获补偿———对经营者进行监督是消费者的法定权利韩成刚于1993年10月至1994年9月间,先后在一些报刊上发表了一系列矿泉壶有害健康的文章,提醒消费者“慎用”和“当心”,并对相关公司的广告点名进行了批评。
法律分析社会热点案例(3篇)
第1篇一、案例背景近年来,我国社会热点事件频发,其中“天价虾”事件引发了广泛的社会关注。
该事件发生在2016年,江苏南通的一家海鲜餐厅被曝光涉嫌宰客,虾的价格从每只38元涨到198元,最终被消费者和媒体曝光。
此事件不仅暴露了餐饮行业的一些不法行为,也引发了人们对食品安全、消费者权益保护等问题的深思。
二、案例分析1. 违法行为认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二十条规定:“经营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务,不得采取价格欺诈等不正当手段。
”江苏南通这家海鲜餐厅涉嫌采取价格欺诈等不正当手段,对消费者进行宰客,违反了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相关规定。
2. 消费者权益受损在“天价虾”事件中,消费者权益受损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知情权受损:消费者在购买虾的过程中,并未被告知虾的实际价格,而是在结账时才发现价格异常,导致消费者的知情权受损。
(2)公平交易权受损:消费者在购买虾的过程中,并未获得公平的交易条件,餐厅采取价格欺诈等手段,使得消费者权益受损。
(3)安全权受损:虽然“天价虾”事件并未涉及食品安全问题,但该事件反映出餐饮行业存在的不法行为,可能会对消费者的食品安全权造成潜在威胁。
3. 法律责任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四十七条规定:“经营者违反本法规定,侵害消费者合法权益的,应当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江苏南通这家海鲜餐厅涉嫌侵害消费者合法权益,应当承担以下法律责任:(1)退还消费者所付费用,并赔偿消费者因此受到的损失。
(2)对经营者进行行政处罚,如罚款、吊销营业执照等。
(3)承担民事责任,如赔偿消费者因侵权行为所遭受的损失。
三、法律建议1. 加强法律法规宣传,提高消费者维权意识。
政府、企业、社会组织等多方应加大对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宣传力度,让消费者了解自己的权益,学会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2. 完善监管机制,加大对餐饮行业的监管力度。
相关部门应加强对餐饮行业的监管,对违法行为进行严厉打击,保障消费者权益。
侵犯消费者权益的案例及分析
侵犯消费者权益的案例及分析在当今社会,侵犯消费者权益的案例层出不穷,这些案例涉及各个领域,给消费者的合法权益造成了严重损害。
其中,一些案例尤为突出,对消费者的利益造成了重大影响。
下面,我们就来分析一些典型的侵犯消费者权益的案例,以期引起更多人的关注和重视。
首先,我们来看一个关于虚假宣传的案例。
某化妆品公司宣传其产品能够祛除痘痘,淡化痘印,吸引了众多消费者的关注。
然而,实际使用后发现,产品并没有达到宣传效果,甚至导致了一些消费者的皮肤过敏。
这种虚假宣传误导了消费者,损害了消费者的利益,严重影响了消费者的消费体验和权益。
其次,还有一些关于产品质量问题的案例。
比如,某家电公司推出的空调产品在售后服务方面存在严重问题,消费者购买后遇到了售后难题,无法得到及时有效的解决。
这种情况下,消费者的权益受到了严重侵犯,公司的售后服务不仅没有给消费者带来便利,反而给消费者带来了更多的困扰和损失。
此外,还有一些关于价格欺诈的案例。
一些商家在销售产品时故意抬高价格,或者通过各种手段虚构原价,再进行打折促销,以此来欺骗消费者。
这种行为不仅误导了消费者的购买决策,也严重损害了消费者的利益,让消费者陷入了信息不对称的境地。
针对以上案例,我们需要认真分析其中的原因和影响。
首先,这些案例的出现与一些企业缺乏诚信经营、忽视产品质量和售后服务有关。
其次,监管部门的监管不到位也是导致这些案例频频出现的原因之一。
最后,消费者自身的权益意识不足,容易被虚假宣传和价格欺诈所误导,也是造成这些案例的一个重要原因。
针对以上问题,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措施来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首先,企业应该加强自律,诚实守信经营,提高产品质量和售后服务水平。
其次,监管部门应加强对市场的监管,加大对违法行为的打击力度,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最后,消费者自身也应提高权益保护意识,增强辨别虚假宣传和价格欺诈的能力,主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总之,侵犯消费者权益的案例时有发生,对此我们不能袖手旁观,而是应该采取积极的措施来加以解决。
消费者权益保护的案例分析
消费者权益保护的案例分析案例一:乙品超市虚假宣传案乙品超市在宣传中标明品牌的面包每片含有特定数值的纤维素,但实际检测结果发现并不符合宣传。
该品牌的消费者发现虚假宣传后,向乙品超市提出退款要求。
乙品超市拒绝退款并表示宣传内容只是推荐,并非承诺。
消费者不满此回应后,向相关消费者权益保护部门投诉。
针对这个案例,消费者权益保护部门可以采取以下措施:1.调查取证:消费者权益保护部门可以要求乙品超市提供有关该面包纤维素含量的宣传材料以及与供应商的合作协议等文件。
2.实施行政处罚:如果调查发现乙品超市确实存在虚假宣传行为,可以对其进行行政处罚,包括罚款和责令停止销售相关产品。
3.启动集体诉讼:如果此事件引起了大量消费者的关注和投诉,消费者权益保护部门可以组织受影响的消费者发起集体诉讼,要求乙品超市进行赔偿。
案例二:旅游公司不履行合同案旅游公司在宣传中承诺为消费者提供一次高品质的旅游体验,然而实际上旅游服务质量差、景点安排不合理,导致消费者投诉。
消费者向旅游公司投诉,要求进行赔偿。
旅游公司却声称合同中存在免责条款,不承担责任。
在这种情况下,消费者权益保护部门可以采取以下措施:1.审查合同:消费者权益保护部门可以要求旅游公司提供合同的副本,审查其中的免责条款是否过于苛刻,是否涉嫌违反相关法律法规。
2.调解协商:消费者权益保护部门可以主持双方协商,促使旅游公司主动承担一定责任,如提供补偿或重新安排旅游行程等。
如果旅游公司拒绝合理协商,消费者权益保护部门可以启动仲裁程序。
3.发布警示:如果调解或仲裁结果证明旅游公司存在欺诈行为,消费者权益保护部门可以在媒体上发布警示信息,告诫其他消费者谨慎选择该旅游公司。
案例三:电商平台售假案电商平台上存在大量售卖假冒伪劣产品的商家,消费者购买后发现商品与宣传不符,甚至对身体健康有害。
消费者向电商平台投诉,要求退货和赔偿。
电商平台只表示会严查假冒伪劣产品,但不愿承担赔偿责任。
在这个案例中,消费者权益保护部门可以采取以下措施:1.追责商家:消费者权益保护部门可以要求电商平台提供涉及售假商家的信息,并追责这些商家,包括罚款、关闭店铺或采取司法手段追究刑事责任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消协:新《消法》实施半年典型案例分析1、依法维权,12名小学生成功挑战餐饮行业霸王条款【案情简介】5月31日,省市实验小学六年级12名学生为迎接“六一”国际儿童节,到“牛太郎”自助烧烤城欢聚。
结账时,一名学生出示了该店8.8折会员卡。
商家称店堂有告示“节假日不打折”,当天是周六,不能打折。
孩子们只好按每位69元的原价结算,共支付828元。
离开后,孩子们仔细查看会员卡,发现没有标注“节假日不打折。
”次日,他们向市延平区消委会投诉。
【调解过程及结果】工作人员认真查看了打折卡,发现12名小学生反映情况属实,立即与商家取得联系,经调解,商家同意按8.8/ 折结算,退还12位孩子每人8.2元,共计99元。
【案例评析】根据新《消法》第二十六条规定,经意者不得以格式条款、通知、声明、店堂告示等方式,作出排除或者限制消费者权利、减轻或者免除经营者责任、加重消费者责任等对消费者不公平、不合理的规定,不得利用格式条款并借助技术手段强制交易。
格式条款、通知、声明、店堂告示等含有前款所列容的,其容无效。
在此提醒广大消费者,若日后在餐饮服务中,仍然存在此现象,及时向有关部门反映,维护自己的权益。
2、耐用商品出故障“举证责任倒置”成功维权【案情简介】2014年4月13日省市岳池县保护消费者权益委会城南分会(以下简称城南分会)接到消费者林某的投诉,称在岳池县某品牌专卖店购买了一辆价值3000元的电动自行车,使用三天后,频繁出现间断性断电故障,并找到经营者多次维修。
林某质疑电动自行车存在质量问题,向经营者提出退货的要求。
经营者则以,电动自行车已经维修过多次,况且林某在没有经过有关部门鉴定检测的情况下无法证明电动自行车属于质量问题为由,坚决不同意退货,只同意维修。
无奈之下,2014年4月16日林某向城南分会,提出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的请求。
【处理过程及结果】在依法受理投诉后,城南消委分会工作人员立即组织消费争议双方当事人到场,对投诉事项进行当面核实。
但争议的焦点仍然是对电动自行车质量问题上的认定,双方各执一词、争议较大,调解陷入僵局。
城南消委分会工作人员认为电动自行车应当属于耐用商品,符合新《消法》中新增权利和义务。
援引新《消法》第二十三条第三款:“经营者提供的机动车、计算机、电视机、电冰箱、空调器、洗衣机等耐用商品或者装饰装修等服务,消费者自接受商品或者服务之日起六个月发现瑕疵,发生争议的,由经营者承担有关瑕疵的举证责任”之规定。
要求经营者承担举证责任,但经营者无法证明电动自行车故障是由消费者人为因素造成的。
据此,电动自行车频繁断电故障应证实为商品质量瑕疵引起的故障。
经营者表示一时难以接受退车的调解意见,工作人员意识到经营者对新《消法》中的新增权利与义务自知甚少,于是采用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的方法,耐心细致地向经营者反复讲解、宣传相关的法律法规,最终使消费争议双方真正领会了新《消法》中新权利、新义务的含义,并达成了调解协议,经营者同意向消费者退还3000元购车款。
消费者对调解人员表示了感,同时表示要认真学习新《消法》的相关容,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案例评析】本案适用于新《消法》新增权利、义务。
电动自行车应当属于技术构造较复杂、含有一定科技含量的耐用商品,而消费者缺乏相关专业知识,难以发现一些隐蔽性的质量瑕疵。
消费者在购买并使用商品过程中频繁断电故障属于性能故障,经多次维修均未能保障消费者的正常使用需求。
同时,在行车过程中可能难以避免会出现因为此类故障导致处置突发情况不当而造成的交通事故,为消费者和其他交通参与者人身、财产安全埋下隐患。
因此,耐用商品的举证责任应当由经营者承担。
该案承办机构和人员对耐用商品举证责任倒置的适用准确。
经营者应当通过举证或证明商品本身符合质量要求,或该瑕疵的存在是由于消费者使用不当或者外部因素所造成等,来完成自身举证责任,但经营者始终无法证明电动自行车故障是由消费者人为因素或因商品正常损耗造成。
因此,电动自行车频繁断电故障应证实为商品质量瑕疵引起的故障,应当支持消费者提出的退货要求。
3、网购商品退货难“商品完好”难界定【案情简介】消费者于2014年3月26日花费268元在网上购买了一个胎音仪,在3月31日收到货,认为并不实用,就与公司协商退货,公司当即同意退货,但事后收到的退货款却比购买时支付的价款少了55元,据该店负责人的解释:这是按照新修订的《消法》规定,对网购商品七天无理由可以退货。
之所以没有给予全额退款的理由是消费者已经拆封过该商品,公司与厂商经过协商,厂商认为要对该商品进行重新包装和清洗,需要55元的费用,故不能给予消费者全额退款。
而消费者表示:商品拆包后,在没有影响商品性能,外包装没有丢弃的情况下,公司理应给予全额退款。
【案例评析】新《消法》中明确,消费者退货的商品应当完好,而许多商家将此条款引申出不影响二次销售的规则。
一般情况下,“商品完好”包括消费者为检查、试用商品而拆封的情况,只要不是因消费者的原因造成价值明显贬损的,均属于“商品完好”。
消费者认为是正常试用,而商家则认为已经造成了价值的贬损,这才导致了消费者维权难。
4、超市标价涉嫌欺诈维权退款适用消法新标准【案情简介】2014年3月15日,省如东消协栟茶分会在河口镇进行3.15国际消费者权益日现场咨询服务活动,栟茶镇姓消费者向工作人员投诉,称其于当日7时在栟茶镇好品德超市购买3.5公斤萬苣,在结账时发现该超市出具的购货小票上标的价格与超市标明的该商品的实际销售价格不一致,多付款 3.01元,消费者认为超市存在价格欺诈,要求现场处理。
工作人员立即对该超市进行检查,发现超市萬苣标明的销售价格为2.52元/公斤,而消费者结账的小票上标价是3.38元/公斤,消费者付货款为11.9元,实际付款价格高于所标价格0.86元/公斤,超市存在价格欺诈行为。
超市负责人称,萬苣的销售价格正常是3.38元/公斤,3月14日,超市进行萬苣促销,促销价格为2.52元/公斤,3月15日超市没有进行促销活动,工作人员没有及时更改销售价格,收银系统又恢复到正常销售价格,超市不是主观故意,存在过失行为。
【处理过程及结果】工作人员组织双方当事人现场调解,双方当事人同意接受消协调解,根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五十五条规定,经营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务有欺诈行为的,应当按照消费者的要求增加赔偿其受到的损失,增加赔偿的金额为消费者购买商品的价款或者接受服务的费用的3倍;增加赔偿的金额不足500元的,为500元。
法律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
工作人员通过现场调解,超市赔偿消费者500元。
5、金融理财结算需告知及时消保委调解帮维权【案情简介】2011年2月28日,顾女士在省盛泽某银行投资10 万元购买了“乾元三号”理财产品,年利息为 6.3%;期限为三年,至2014年3月1日终止合同。
理财产品的说明书上银行告知了该产品的有关风险,签约后顾女士按约每年领取利息。
直至今年3月1日,顾女士在支取本金和利息时,被告知该理财产品的债务人已在3个月前提前还款,也就是说,顾女士第三年只能领取9个月的利息收益。
顾女士认为没有收到银行方面提前还款结算的通知,造成顾女士损失了3个月的利息收益,是银行的过错,她还认为银行也许是故意不通知储户而无偿占用资金,由于银行工作人员态度也十分强硬,多次交涉均无功而返,无奈之下顾女士来到省市消保委盛泽分会投诉。
【处理过程及结果】盛泽分会受理了该起投诉并开展调查,约见了银行负责人。
该负责人认为,造成利息损失完全是投资者自已的责任,银行没有过错,他们给出的理由是:一、理财产品是借款人委托银行代办的业务,它不同于储蓄,具有一定的风险性。
一方面,投资人在购买理财产品时已看过说明书,知道或者说应当知道理财产品的风险;另一方面,银行也与投资人签订了理财产品客户协议书,有关的风险提示在协议书中写得很明确;二、银行没有占用投资人的资金。
银行认为借款人不管是提前还贷还是推迟还贷,只要款项回到银行,银行就立即将款项打到投资人账上,故不存在占用投资人资金而不付利息;三、借款人提前还款后银行已用短信告知投资人,只是顾女士当初留给银行是固定没有短信显示,而且银行打了两次均无人接听才未作进一步通知,该责任仍在顾女士身上。
分会工作人员在查看双方签订的理财产品客户协议书时注意到提前终止的条款“在本产品存续期间,投资者无提前终止权,产品管理人有提前终止权。
一旦产品管理人提前终止产品,将提前2个工作日以公告形式通知投资者,并在提前终止后3个工作日向投资者兑付应得的理财产品本金及收益,理财收益按实际理财期限计算”。
根据这条规定,银行要以公告形式履行告知义务,在本案中消保委认为银行作为服务的提供者,按照商业银行法的规定,商业银行以安全性、流动性、效益性为经营原则,应当及时兑付存款额义务,也就是说要及时告知投资者结算,但这一点银行没有做到位,因此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经调解,银行一方认识到了自身的错误,顾女士也接受了银行的赔礼道歉,双方达成“由银行支付顾女士10万元存款3个月的活期利息以及200元的礼金券”协议,双方握手言和。
6、公布消费者信息不应当,新消法保障消费者个人信息权【案情简介】3月27日,省堰消协接到投诉,堰区家居广场经营户吴某将消费者的个人信息进行了公布。
消协工作人员立即前往了解,发现经营场所有消费者姓氏、性别及住所等个人信息。
经调查了解,这100多名消费者均为吴某客户,其在未经消费者同意的情况下,擅自将消费者的个人信息予以贴公布。
吴某解释,公布信息是为了扩大其销售的某品牌建材的影响,宣传其产品信誉,并无牟利企图,同时承认了造成消费者个人信息泄露的事实。
【处理过程及结果】根据3月15日起正式实施的新《消法》中第二十九条规定:“经营者及其工作人员对收集的消费者个人信息必须严格,不得泄露、出售或者非法向他人提供。
经营者应当采取技术措施和其他必要措施,确保信息安全,防止消费者个人信息泄露、丢失。
在发生或者可能发生信息泄露、丢失的情况时,应当立即采取补救措施。
经营者未经消费者同意或者请求,或者消费者明确表示拒绝的,不得向其发送商业性信息。
”堰消协工作人员明确指出经营者应该按照新《消法》落实各项工作,不得泄露消费者的个人信息,最后,消协工作人员将此案件移交工商部门并立案查处。
3 • 15到来,新修订的《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简称新消法)已在网上预热并引发关注。
买卖关系中,消费者往往是弱势群体,现行《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早在1994年即颁布实施,在如今更加多元、复杂的消费环境下已有明显脱节之感,消费者常常要面对“有法却无可依”的无奈,付出巨大的维权成本,权益维护得举步维艰。
新消法此次作出的调整,将维权的天平更向消费者群体作出了倾斜,其中被称为“亮点”的7个新增条款让人感到消费者离维权的春天似乎更近了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