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周作人的日本文化情结-毕业论文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标题】论周作人的日本文化情结

【作者】何锦秋

【关键词】周作人日本文化情结

【指导老师】袁联波

【专业】汉语言文学

【正文】

谈论周作人,现在依然是个具有很多争议的话题,面对他仍然有许多困惑的问题。关于他的争论,在中国学术界从来没有停止过,而且有越演越烈的趋势,评价的差距也是非常的大。他与鲁迅是中国文坛两个被称为“冷”与“热”的文学家。一八八五年一月十六日生于浙江绍兴。一九零一年入江南水师学堂,后留学日本,回国后在绍兴教书。一九一七年到北京大学工作。不久参加了《新青年》的编辑工作,成了新文化的主要参与者。抗日战争时期出任伪国民政府官职,成为附逆之人。晚年生活凄惨,可谓一生坎坷老来不保。而他对日本文化情结却是始终不渝。

在中国现代文人中还找不到象周作人那样与日本联系那么紧密的作家。郁达夫也曾经留学日本,对日本有着极其深厚的感情,可以说对日本充满了热爱之情,然而在日本侵略中国的时候被他极其信任的日本宪兵杀害。郭沫若,也有远渡日本留学的经历,他在日本的时候对日本文化达到了痴迷的程度,对日本文化极其崇拜,然而他在日本侵略中国的时候从容的站在了反对日本的立场上。而周作人对日本文化除了喜爱之外,更多的是将自己完全融入日本文化中,使他更了解日本文化,使他对日本文化更加喜爱,从而使他对日本文化有着难以割舍的情感。

周作人曾生活学习在日本,对日本有着复杂的情感。他对日本的民风民俗是热爱的,同时也对中日这两个民族所表现出来的民族性进行了认真的比较分析。

周作人刚踏上日本的土地,马上就感到了日本民族衣食住与民族风情的亲和力。第一天到东京,第一个遇见的人,即伏见馆馆主的妹妹。她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使周作人感到她“最是特别的是赤着脚,在屋里走来走去”的样子使他感到很好奇。多年以后当他谈起最初的感受时,依然深情回忆在日本生活实际接触的最初的印象。这印象很平常,可是也很深刻,因为他在这以后几十年来一直没有什么变化。

[1]周作人还多次在作品中对日本人对待裸体的态度和赤足大加赞赏,认为日本文化没有宗教与道学的伪善,没有从淫逸发生出来的假正经,肯定赤足实际上是一件很健康的心态。他从两个民族文化的认同上的不同进行比较,便不难理解他对中国妇女习惯缠足的“嫌恶”了。周作人在《日本的衣食住》中谈到对日本文化有一种“爱”的原因时说:“我是生长于东南水乡的人,那里民生寒苦,冬天屋内没有火气,冷风可以直吹进被窝里来,吃的通年不是很咸的腌菜,也是很咸的腌鱼;有了这种训练去过东京的下宿生活,自然是不会不合适的。”[2]一些中国留学生刚到日本的时候,都憎恨日本饭菜清淡,枯槁,没有油水。周作人却说“这是大可原谅的,但是我自己却不以为苦,还觉得这有别一种风趣。”[3]从中,我们就可以看到周作人的文化性格和审美情趣与日本文化的在某些方面是很相似的。正因此,他对日本文化理解得特别深、特别独特,并能够比较容易地捕捉和吸取日本文化的精

华,所以被称作是“知日派”作家。周作人研究专家钱理群认为日本学者的周作人研究比中国人要做的好。这是因为他们具有着几乎与周作人相同的审美情趣,不然就不会有钱理群所说不如日本学者的慨叹。钱理群说:“周作人不仅属于中国,而且属于日本,属于东方文化。”[4]如果我们说周作人与日本人具有某种相似,对相同的事物有相同的审美反应一点也不过分。

周作人的审美趣味与日本文化某种一致或相似,只是周作人日本文化情结的表层,更深层的在于,周作人从日本文化所保留的传统文化和现实的苦难命运中,触摸到中日两个民族的共同的历史血脉,超越了两个民族之间的界限,感受到同为东方两个民族却有着截然不同的两个民族性的事实。

一、周作人文学思想与日本文学思想

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周作人向来因为博古通今而著称,他自己却颇以“杂学”自许,其文艺观念的来源也相当复杂。而日本的现代文论对周作人文学观念所产生的影响,对周作人一生的文学发展都有很大的影响。

(一)周作人“人的文学”与日本文学思想

二十世纪初,周作人发表了在中国新文学的建设中具有重大意义的题为《人的文学》的文章,提出了“人的文学”的主张。这篇文章中有两个引人注目的的理论焦点:“第一,论述什么是‘人’或‘人性’,回答是,人是从动物进化来的,具有‘灵’与‘肉’,也就是神性与兽性两个方面;神性与兽性的结合就是人,灵与肉的合一就是人性,并提出:‘我们所信的人类正当生活,便是这灵肉一致的生活。’第二,是论述自我与他人、个人与人类、利己与利他之间的关系,由此提出:‘彼此都是人类,却又各是人类的一个。所以须营一种利己而又利他,利他即是利己的生活’”。[5]并认为“人的文学”就是灵肉一致、利己又利他的文学。周作人要求新文学必须与人道主义为本,观察研究分析社会和人生的问题,尤其是底层人们的‘非人的生活’;作家必须以认真严肃的而并非游戏的态度,去描写非人的生活,对改造社会持积极的态度,而且,还要展现理想的生活。在周作人这里,新文学所指的人道主义个人主义的人间本位主义,只是作家自己觉悟了,占得人的位置,才能讲人道,做人类。周作人将新文学的本质界定为重新发现人的一种手段根本目标在促进人性的发展。

上述周作人的两个理论焦点,与日本现代文学中的两个基本理论观点很相似。早在周作人提出这个问题之前,日本文坛已经鲜明地提出了这两个问题并作出了自己的回答。密切关注日本文坛动向的周作人,无论是这两个问题的提出,还是对这两个问题的解释回答,都与日本文坛的影响有关。首先,用“灵”与“肉”这两个范畴来界定人性,将灵肉一致作为人生的理想状态,是受了日本现代文学理论中的相关理论的影响。日本文坛用灵与肉的对立统一来概括文学的发展历程,从而展开了他们自己独特的文学观。他们把灵与肉是否一致,看作是文学能否健康发展的原因。他们认为“灵肉合一”才会有高度发达的文学。这一理论对二十世纪初期的日本文坛影响较大,灵肉一致的问题在相当长的时间里,成为日本作家在理论和创作中探讨的核心问题,并且影响这些作家的文学观和人生观。当时留学日本的中国作家自然也不可回避这样的影响。周作人很早就明确地把“灵肉一致”作为一个理论引进过来,并把它作为“人的文学”的理论基础。周作人将这一文学理论进行加工最终形成了周作人自己的理论,他在“灵”与“肉”关系的阐述中,则始终注意两者的调和与一致,从而显示出他的理论主张个性特征。

除了灵与肉的关系之外,个人和人类的关系在周作人的“人的文学”理论构架中也占有重要的位置。而个人与人类的关系问题,也是日本现代文学所探索的中心问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