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版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第9单元生物与环境第3讲生态系统和生物圈学案苏教版必修3
2020版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第九单元生物与环境第03讲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教案新人教版
第03讲 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考点一 生态系统的结构1.生态系统的概述(1)概念:生态系统是由生物群落与它的无机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
(2)范围:有大有小,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是生物圈。
(3)结构:由组成成分和营养结构(食物链和食物网)构成。
(4)功能:进行物质循环、能量流动、信息传递。
2.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 (1)各成分的作用及地位生产者和分解者是联系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的两大“桥梁”。
3.营养结构——食物链和食物网(1)食物链①概念:生态系统中各生物之间由于食物关系形成的一种联系。
②特点:起点是生产者,为第一营养级;终点是最高营养级,一般不会超过5个营养级。
只包含生产者和消费者。
③营养级与消费者级别的关系:消费者级别=营养级级别-1。
(2)食物网①概念:在一个生态系统中,许多食物链彼此相互交错连接成的复杂营养结构。
②形成原因:生态系统中,一种绿色植物可能是多种植食性动物的食物,而一种植食性动物既可能吃多种植物,也可能被多种肉食性动物所食。
③特点:同一种消费者在不同的食物链中,可以占据不同的营养级。
(3)食物链和食物网的作用: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渠道。
(1)一个完整生态系统的结构应包括生物群落及其无机环境。
(×)提示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组成成分,包括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二是营养结构,包括食物链和食物网。
营养结构和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是考生最易遗漏的知识点。
(2)生产者都是自养生物,但未必都是植物;消费者营异养生活,但未必都是动物。
(√)(3)细菌都是分解者,但分解者并不都是细菌。
(×)(4)生产者、分解者是联系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与生物群落的桥梁,其中生产者是生态系统的基石。
(√)(5)理论上分析,只有消费者不是生态系统必需的基础成分。
(√)(6)在捕食食物链中,食物链的起点总是生产者,占据最高营养级的是不被其他动物捕食的动物。
2020版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第9单元第4讲生态系统的功能教学案苏教版必修
第4讲 生态系统的功能[考纲展示] 1.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基本规律及应用(Ⅱ) 2.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Ⅱ)考点一|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1.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概念和过程(1)概念:生态系统中能量的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的过程。
(2)过程①输入{能量来源:太阳能输入生物:生产者输入过程:主要是通过生产者的光合作用,将光能转化为化学能。
)②传递、转化、散失过程通过上述图解可以看出,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三级消费者能量流动相同的三个去向是:a .通过呼吸作用以热能的形式散失。
b .被下一营养级同化。
c .被分解者分解利用。
2.能量流动的特点(1)能量传递效率:是指相邻两营养级之间同化量的比值。
(2)能量流动的特点: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3)研究能量流动规律可以用“能量金字塔”表示。
3.研究能量流动的意义(1)帮助人们在设计人工生态系统时充分考虑能量的利用率。
(2)帮助人们合理地调整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关系,使能量持续高效地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
[判断与表述]1.判断正误(正确的打“√”,错误的打“×”)(1)生产者固定的能量除用于自身呼吸外,其余均流入下一个营养级。
(×)提示:生产者固定的能量有三个去路,即呼吸散失、流入下一个营养级、流向分解者。
(2)一个生态系统的营养级越多,在能量流动过程中散失的能量越多。
(√)(3)初级消费者粪便中的能量属于生产者同化的能量。
(√)(4)一只狼捕食了一只兔子,该狼获得了兔子能量的10%~20%。
(×)提示:能量传递效率是针对相邻两个营养级中的所有生物而言,不针对个体。
(5)农业生态系统中,沼渣、沼液作为肥料还田,使能量能够循环利用。
(×)提示:沼液和沼渣可以为农作物提供肥料,沼气池发酵产生的沼气又能成为人类的能源物质,实现了能量的多级利用,而能量不能循环利用。
(6)桑基鱼塘可以提高生态系统的能量传递效率。
(×)提示:能量传递效率由两营养级的同化量决定,外界因素不能改变能量传递效率,但桑基鱼塘可以提高能量的利用率。
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第九单元生物与环境第33讲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信息传递及其稳定性备考一体学案苏教版
第33讲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信息传递及其稳定性[考纲要求] 1.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的基本规律及应用(Ⅱ)。
2.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Ⅱ)。
3.生态系统的稳定性(Ⅱ)。
考点一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1.物质循环(1)概念:在生态系统中组成生物生物体的C、H、O、N、P、Ca等元素,不断进行着从无机环境到生物群落,再回到无机环境的循环过程。
(2)特点:全球性、反复利用、循环流动。
(3)与能量流动的关系:二者同时进行,相互依存,不可分割。
(4)意义:通过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使生态系统中的各种组成成分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
2.碳循环(1)碳循环及存在形式①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间:主要以CO2形式循环。
②在生物群落内部:以含碳有机物形式传递。
③在无机环境中:主要以CO2和碳酸盐形式存在。
(2)碳进入生物群落的途径:生产者的光合作用和化能合成作用。
(3)碳返回无机环境的途径①生产者、消费者的呼吸作用。
②分解者的分解作用(实质是呼吸作用)。
③化石燃料的燃烧。
3.碳循环的破坏——温室效应(1)形成原因:大量化石燃料的燃烧,导致大气中的CO2含量迅速增加,打破了生物圈中碳循环的平衡。
(2)影响:使气温升高,加快极地和高山冰川的融化,导致海平面上升,进而对人类和其他许多生物的生存构成威胁。
1.有关碳循环的判断(1)碳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主要以有机物形式循环( ×)(2)与碳循环有关的生理活动有光合作用、化能合成作用和呼吸作用等( √)(3)化石燃料的大量燃烧是造成温室效应的主要原因( √)(4)如果人们不按生态规律办事,乱砍滥伐森林,会影响生态系统的碳循环( √)(5)低碳生活方式有助于维持生物圈中碳循环的平衡( √)2.有关物质循环的判断(1)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指的是各种化合物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往复循环( ×)(2)物质循环的范围是生物圈( √)(3)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是两个相对独立的过程( ×)(4)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渠道都是食物链和食物网,所以物质和能量是循环往复的( ×)(5)物质是能量流动的载体,能量流动是物质循环的动力( √)如图为碳元素在生态系统中循环的模式图,图中甲、乙、丙表示生态系统的生物成分,箭头表示生理过程。
苏教版必修3生态系统和生物圈学案
课题:生态系统和生物圈【学习目标】:1、了解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及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2、理解生态系统四种组分的功能地位及相互关系,3、理解营养结构与功能的关系,掌握营养级的概念以及营养级与食物链的关系。
【活动重点】:生态系统四种组分的功能地位及相互关系【活动难点】:营养结构与功能的关系、自学质疑(一)、生态系统的范围1._____________________ 生态系统概念:由与它的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_________________ 叫做生态系统;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是________________ ,包括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生态系统类型:一般可分为和两大类。
前者又包括水域生态系统和陆地生态系统。
陆地生态系统又包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和__________________ 、_等。
水域生态系统又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
人工生态系统又包括农田生态系统、人工林生态系统、果园生态系统、城市生态系统等。
(二)、生态系统的结构____________________ :阳光、热能、水、空气、无机盐等________ : ____________ 生物,主要是绿色植物。
________ :动物,包括植食性动物、肉食性动物、杂食性动物和寄生动物等。
__ :能将动植物遗体残骸中的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主要是和。
1.生态系统的成分2.食物链和食物网食物链: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因为食物关系形成的一种联系。
食物网:许多___________ 彼此相互交错连接成的复杂营养结构,就是食物网。
思考:1下列组合中,依次属于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的一组是()①一块稻田中所有二化螟幼虫、蛹和成虫②崇明岛东滩的全部生物③东方绿舟的全部生物及无机环境④九段沙湿地的全部动物及绿色植物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③④① D.①②④2. 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应包括( )A. 食物链和食物网 B •无机环境和生物群落C. 生产者和分解者 D .阳光、生产者和分解者—】、相互研讨—三、活动一:生态系统的成分'阅读书P92- P93思考:1、生产者都是植物吗? 2 、植物都是生产者吗?3消费者都是动物吗? 4 、动物都是消费者吗?、5 、分解者都是微生物?6 、微生物都是分解者?7、完成下列填图,总结生态系统各组分之间的相互关系。
2020届高三一轮复习备考生物苏教专版一体资料讲义:第九单元 生物与环境 第32讲 Word版含答案
第32讲 生态系统的结构与能量流动[考纲要求] 1.生态系统的结构(Ⅰ)。
2.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基本规律及应用(Ⅱ)。
考点一 生态系统的结构1.生态因子(1)概念:环境中对生物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等有直接或间接影响的因子。
(2)分类⎩⎪⎨⎪⎧非生物因子:包括光、温度、水等生物因子:包括种内关系和种间关系(3)耐受性定律生态因子在低于或超过生物体的耐受极限时均可成为限制因子,但在生态因子的耐受范围内,每种生物都具有一个最适区。
2.生态系统(1)概念:在一定空间中的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体。
(2)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深化拓展 生态系统各成分间的关系3.食物链和食物网(1)食物链①食物链的起点一定是生产者,后面的都是消费者,不含分解者和非生物成分。
②营养级一般不超过5个,这是因为能量沿食物链是逐级递减的。
③食物链中体现的种间关系只有捕食。
④某一营养级生物的含义是该营养级的所有生物,不代表单个生物个体,也不一定是一个生物种群。
(2)食物网①概念:生态系统中许多食物链相互交错形成更为复杂的网状营养结构。
②形成原因:在生态系统中,一种绿色植物可能是多种植食性动物的食物,而一种植食性动物既可能吃多种植物,也可能被多种肉食性动物所食。
③特点:同一种消费者在不同的食物链中,可以占据不同的营养级;食物网中,两种生物之间的种间关系除了捕食,还有竞争。
(3)食物链和食物网的功能:是生态系统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渠道。
4.生物圈它是指地球上的全部生物及其无机环境的总和,它包括岩石圈上层、水圈和大气圈下层。
1.有关生态系统成分的判断(1)一个完整生态系统的结构应包括生物群落及其无机环境(×)(2)生产者都是自养生物,但未必都是植物;消费者营异养生活,但未必都是动物(√)(3)细菌都是分解者,但分解者并不都是细菌(×)(4)生产者、分解者是联系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与生物群落的桥梁,其中生产者是生态系统的基石(√)(5)理论上分析,只有消费者不是生态系统必需的基础成分(√)2.有关食物链与食物网的判断(1)在捕食食物链中,食物链的起点总是生产者,占据最高营养级的是不被其他动物捕食的动物(√)(2)自养型生物一定都是生产者;腐生型生物一定都是分解者;生产者一定处于第一营养级(√)(3)在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中,食物网可使每种生物都限定在同一营养级上(×)(4)生态系统的食物链中营养级越高的生物,其体型必然越大(×)(5)食物网中两种生物间只能有一种种间关系(×)(6)食物链纵横交错形成的复杂营养结构就是食物网。
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第九单元生物与环境第3课生态系统的结构课件苏教版
考点二 食物链和食物网
【典例精研引领】
(2019·江苏卷改编)如图是某生态系统部分生物关系示意图,下列相关叙述
正确的是
()
A.该生态系统最基本的生物成分是乔木、草本植物等生产者,杂食性鸟和蜘蛛 的关系是捕食和竞争 B.图中由乔木、草本植物、蝗虫、蜘蛛和杂食性鸟构成的食物网中,共有4条 食物链,其中杂食性鸟分别处于第二、第三营养级 C.从图中所示的营养关系分析,属于分解者的只有大型真菌 D.由于乔木的遮挡程度不同,导致不同区域地表的草本植物、真菌等生物种类 和数量有一定差异,地表生物的这种区域差异分布体现了群落具有垂直结构
【加固训练·拔高】
1.下列有关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的说法错误的是
()
A.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为生物的生存提供了必备条件
B.生产者除绿色植物外,还包括黑藻、蓝藻、硝化细菌等原核生物
C.消费者和分解者都是异养生物,但它们获取营养的方式有区别
D.在任何生态系统中都存在着捕食食物链
【解析】选B。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包括阳光、空气、水和土壤等,为生物提供 能量、营养和生存空间,是生物生存的必备条件,A正确;生产者除绿色植物外, 还包括蓝藻、硝化细菌等能利用无机物合成有机物的原核生物,而黑藻是真核 生物,B错误;消费者和分解者不能利用无机物合成有机物,依赖现成的有机物转 化成自身的有机物,属于异养型生物。消费者包括植食性动物、肉食性动物、 杂食性动物及寄生生物,主要通过捕食或寄生获取营养物质,分解者是营腐生生 活的细菌、真菌及部分营腐生生活的动物,主要通过分解动植物的遗体残骸获 取营养物质,因此消费者和分解者获取营养的方式有区别,C正确;在任何生态系 统中都存在着捕食食物链,D正确。
(3)“大鱼吃小鱼,小鱼吃小虾,小虾吃泥巴”,泥巴中的藻类属于第一营养 级。 ( √ ) (4)在一条由捕食关系构成的食物链中,分解者一定不占营养级,无机成分也 一定不占营养级。 ( √ ) (5)食物链纵横交错形成复杂的营养关系就是食物网。食物网的复杂程度取 决于该生态系统中生物的数量。 ( × ) 分析:生态系统是由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四部分构成 的,生产者和消费者的关系不能决定本生态系统的复杂程度。
苏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生态系统和生物圈》教案-新版
第一节生态系统和生物圈一、学习目标1.通过查阅资料、师生互动,举例说明什么是生态系统;2.理解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及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尝试建构生态系统的结构模型;3.通过观看图像、动画以及阅读文本,能够描绘营养级与食物链的关系。
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1)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和类型。
(2)食物链和食物网。
(3)理解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4)理解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以及各组分之间的关系。
难点:(1)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和类型。
(2)生态因子的种类。
(3)理解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以及各组分之间的关系。
(4)建构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图示模型。
三、教学方法1.借用“宇宙飞船”引入本章课题,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引导学生自学教材,归纳知识,形成知识体系。
3.指导学生完成“观察非生物因素对马铃薯生长的影响”的课外生物科技活动,使学生完成由感性知识向理性知识的转化。
四、课前准备1.学生的学习准备:(1)将学生分配几个学习小组,调查了山地、农田、淡水、草地等生态系统。
(2)在调查实践过程中,积极开展了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
(3)引导学生自学教材,归纳知识,形成知识体系。
(4)完成“观察非生物因素对马铃薯生长的影响”(也可观察家庭花卉盆景的生长状况与环境因素的关系)的课外生物科技活动,完成由感性知识向理性知识的转化。
2.教师的教学准备:(1)创设情境,引入课题伴随着音乐,我先将各种类型生态系统的图片展示给学生,将学生引入到我们这节课要学习探讨的问题中来,为本节课的学习创设了一个较好的情境。
(2)问题引领,构建模型接下来在探讨课本中土壤与生物之间关系这一问题时,为了让学生能成功建构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图示模型,我安排学生先从阅读材料入手,然后要求学生找出材料中提到的与生物和环境相关的词,再去找出这些物质之间的关系。
最后根据它们之间的关系,建构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图示模型。
通过问题的引领,为学生搭建了一个解决问题的平台。
(3)合作探究,突破重难点“生态系统”一词学生并不陌生,理解生态系统的概念是帮助形成生态学思想的基础。
生物一轮复习第9单元生物与环境第33讲生态系统的功能含解析必修3
第33讲生态系统的功能一、选择题1.根据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判断,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桑基鱼塘生态系统与普通稻田生态系统相比实现了能量多级利用B.人工鱼塘生态系统中消费者同化的能量大于生产者所固定的太阳能C.水产养殖业为充分利用生产者所固定的能量,应以食物链长的鱼类为养殖对象D.营养级越高的生物种群体内积累的有毒物质越多,所获得的能量越少答案C解析桑基鱼塘生态系统实现了能量的多级利用,A正确;人工鱼塘生态系统中由于投放饵料,消费者同化的能量往往大于生产者所固定的太阳能,B正确;食物链越长,能量在流动过程中的损失越多,故水产养殖业应以食物链短的鱼类为养殖对象,C错误;根据生物富集作用和能量逐级递减的特点可知,营养级越高的生物种群体内积累的有毒物质越多,所获得的能量越少,D正确。
2.下列关于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叙述,正确的是()A.富营养化水体出现水华现象,可以说明能量流动的特点B.生态系统中能量的初始来源只有太阳能C.食物链各营养级中10%~20%的能量会被分解者利用D.无机环境中的物质可以通过多种途径被生物群落反复利用答案D解析水华是大量无机污染物排到江湖中导致藻类大量繁殖,为物质的再生利用,说明物质循环利用的特点,A错误;生态系统的能量来源主要为太阳能,也可源自某些无机物氧化释放的能量,B错误;生态系统中能量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的,其传递效率是10%~20%,即10%~20%的能量被下一营养级所同化,分解者不存在于食物链中,C错误;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具有全球性和循环往复性,因此无机环境中的物质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如光合作用、根的吸收进入生物群落被生物利用,D正确.3.如图为一草原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图解,图中字母A、B、C、D、E表示生态系统的成分,字母a、b、c、d表示能量,数字表示生理过程或能量流动方向.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该生态系统中必不可少的两种生物成分除生产者外,还有EB.图中生产者体内储存的有机物中的能量是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C.食草动物排出的粪便中的能量包括在图中的⑧内D.图中的生产者通过⑥过程可获得E中的能量答案A解析图中的E是分解者,生态系统中必不可少的两种生物成分是生产者和分解者,A正确;流经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总量,即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合成的有机物中的能量,而不是生产者体内储存的有机物中的能量,B错误;B为食草动物,其排出的粪便中的能量不属于B的同化量,是草同化量的一部分,应包括在图中的⑤内,C错误;分解者中的能量不能被生产者再次利用,D错误。
高中生物《生态环境和生物圈》学案3 苏教版必修3
高中生物《生态环境和生物圈》学案3 苏教版必修3【例1】在下列食物网中,同时占有两个或两个以上营养级,既是捕食关系又是竞争关系的两种生物是()A、B和CB、C和DC、D和ED、E和G思路:位于两条或多条食物链的交汇点上的生物往往同时占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营养级。
根据此规律,C同时占有第二、第三两个营养级;D同时占有第三、第四两个营养级;E同时占有第三、第四和第五营养级。
但C、D之间仅为捕食关系;C、E之间无直接关系;D、E之间既有捕食关系,又因都以G为食,所以又为竞争关系。
答案:C关于生态系统中因某种生物减少致使其他物种变动情况的分析与判断:(1)处于食物链中第一营养级的生物减少而导致的其他物种变动:在某食物链中,若处于第一营养级的生物减少,则该食物链中的其他生物都将减少。
这是因为第一营养级是其他各种生物赖以生存的直接或间接食物来源,这一营养级生物的减少必会引起连锁反应,致使以下营养级生物依次减少。
(2)“天敌”一方减少,对被食者数量变动的影响:若一条食物链中处于“天敌”地位的生物数量减少,则被食者数量因此而迅速增加,但这种增加并不是无限的。
而是随着数量的增加,种群的密度加大,种内斗争势必加剧,再加上没有了天敌的“压力”,被捕食者自身素质(如奔跑速度、警惕灵敏性等)必会下降,导致流行病蔓延,老弱病残者增多,最终造成密度减小,直至相对稳定。
即天敌减少,造成被食方先增加后减少,最后趋向稳定。
(3)若处于“中间”营养级的生物减少,另一种生物的变化情况应视具体食物链确定。
如下图所示的食物网中,蚱蜢突然减少,则以它为食的蜥蜴减少了,蛇也减少了,蛇减少则鹰就更多地吃兔和食草籽的鸟,从而导致兔及食草籽的鸟减少。
在这里必须明确蛇并非鹰的唯一食物,所以蛇减少并不会造成鹰的大量减少,它可依靠其他食物来源维持数量基本不变。
【例2】在下图食物网中,若A突然减少,则D的数量会()A、增加B、减少C、先增后减D、先减后增思路:A为第一营养级的生物,它是该食物网中其他各种生物赖以生存的直接或间接食物来源,是该食物网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所以它的减少必然使该食物网中其他生物都减少。
高中生物《生态环境和生物圈》学案2 苏教版必修3
高中生物《生态环境和生物圈》学案2 苏教版必修3一、学习目标1、分析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和类型。
2、举例说明生态因子的种类及意义。
3、列举食物链和食物网。
4、描述生物圈的组成。
二、教材分析1、重点难点与疑点1、教学重点(1)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和类型。
(2)生态因子的种类。
(3)食物链和食物网。
(4)生物圈的组成。
2、教学难点(1)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和类型。
(2)生态因子的种类。
(3)食物链和食物网。
(4)生物圈的组成。
3、教学疑点(1)生态因子的种类(应用)。
(2)生态因子的作用(理解)。
(3)食物链和食物网(应用)。
2、教材解读课文解读一、环境对生物非常重要P66第1段生态因子是指环境中对生物的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等有着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环境要素,如光照、温度、水分、食物和其他相关生物等。
生态因子中生物生存所不可缺少的环境要素,也称生物的生存因子。
生态因子的分类生态因子的类型多种多样,分类方法也不统一。
简单、传统的方法是把生态因子分为生物因子和非生物因子。
前者包括生物种内和种间的相互关系;后者则包括气候、土壤、地形等。
1、气候因子气候因子也称地理因子,包括光、温度、水分、空气等。
根据各因子的特点和性质,还可再细分为若干因子。
如光因子可分为光强、光质和光周期等,温度因子可分为平均温度、积温、节律性变温和非节律性变温等。
2、土壤因子土壤是气候因子和生物因子共同作用的产物,土壤因子包括土壤结构、土壤的理化性质、土壤肥力和土壤生物等。
3、地形因子地形因子如地面的起伏、坡度、坡向、阴坡和阳坡等,通过影响气候和土壤,间接地影响植物的生长和分布。
4、生物因子生物因子包括生物之间的各种相互关系,如捕食、寄生、竞争和互惠共生等。
5、人为因子把人为因子从生物因子中分离出来是为了强调人的作用的特殊性和重要性。
人类活动对自然界的影响越来越大和越来越带有全球性,分布在地球各地的生物都直接或间接受到人类活动的巨大影响。
2024届高考一轮复习生物教案(苏教版):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
第8课时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课标要求 1.分析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不断循环的规律。
2.举例说明利用物质循环,人们能够更加科学、有效地利用生态系统中的资源。
3.阐明某些有害物质会通过食物链不断地富集的现象。
4.举例说出生态系统中物理、化学和行为信息的传递对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生物种群的繁衍和种间关系的调节起着重要作用。
考点一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1.物质循环(1)概念:组成生物体的碳、氢、氧、氮、磷、硫、钙等元素,在生态系统中不断地进行着从无机环境到生物群落,再回到无机环境的循环过程。
(2)特点:具有全球性和循环性。
2.碳循环归纳总结(1)碳的存在形式与循环形式①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间:主要以二氧化碳形式循环。
②在生物群落内部:以含碳有机物形式传递。
③在无机环境中:主要以二氧化碳和碳酸盐形式存在。
(2)碳进入生物群落的途径:生产者的光合作用和化能合成作用。
(3)碳返回无机环境的途径:生产者、消费者的呼吸作用;分解者的分解作用(实质是呼吸作用)和化石燃料的燃烧。
延伸应用(1)碳循环的破坏——温室效应①形成原因:化石燃料的大量燃烧,导致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迅速增加,打破了生物圈中碳循环的平衡。
②影响:使气温升高,加快极地和高山冰川的融化,导致海平面上升,进而对人类和其他许多生物的生存构成威胁。
③解决途径a.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开发清洁能源。
b.大力植树造林。
(2)氮元素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间能(填“能”或“不能”)循环利用。
请解释需不断向农田中施加氮肥的原因:农产品源源不断地从农田生态系统输出,其中的氮元素并不能全部归还土壤,所以需要施加氮肥。
这与物质循环并不矛盾。
3.主要的物质循环4.物质循环与能量流动的区别与联系(1)区别项目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形式太阳能→化学能→热能过程在无机环境与生物群落之间反复循环沿食物链(网)单向流动范围全球(生物圈) 生态系统各营养级特点全球性、循环性单向流动、逐级递减(2)联系①二者是同时进行的,彼此相互依存,不可分割。
高考生物一轮复习 生态系统的结构学案 苏教版必修3
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生态系统的结构学案苏教版必修3姓名时间一、基础知识梳理1、概念:由与它的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
2、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包括、、、。
3、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是指,它们是的渠道。
二、考点分析:考点一:生态系统的成分例1、如下图表示生态系统中四种成分之间的关系,以下相关叙述中正确的是A、甲和乙所包含的所有种群构成群落B、乙1的同化量越大,流向乙2的能量就越少C、丙不一定是原核生物D、丁的含量增加将导致臭氧层被破坏变式训练1、关于生态系统组成成分的叙述正确的是①凡是细菌、真菌都是分解者②凡是自养型生物都是生产者③植物都是生产者④动物都是消费者⑤异养型生物都是消费者A、②B、②③C、③④D、②⑤考点二: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食物链和食物网例2、如下图所示是一个陆地生态系统食物网的结构模式图。
下列各项叙述中,不正确的是A、此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有2个,是该生态系统的主要成分B、若丙种群数量下降20%,辛种群数量不会发生明显变化C、在该食物网中辛占有3个营养级D、既存在竞争关系又存在捕食关系的只发生在丁和辛,丙和乙之间变式训练2、如图是一个陆地生态系统食物网的结构模式图,下列叙述中,不正确的是A、在该食物网中,共有5条食物链存在B、在该食物网中,H处于三个不同的营养级C、若B种群中各年龄期的个体数目比例适中,则该种群的密度在一段时间内会明显变大D、在该食物网中,如果C种群的数量下降10%,则H的数量不会发生明显变化例3、生态系统成分中分解者是不可缺少的,分解者能将动植物的遗体分解为无机物,重新被绿色植物利用。
下面是某小组的同学为证明细菌对植物遗体的分解作用提出的两种实验方案。
他们将同一种树的落叶分成甲、乙两组,实验过程中不断地滴加蒸馏水,使树叶保持潮湿。
方案一:将甲组放在无菌条件下,乙组放在自然条件下(暴露在空气中)。
观察记录落叶的变化。
方案二:将甲组灭菌后放在无菌条件下,乙组放在自然条件下(暴露在空气中)。
2020版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第9单元第3讲生态系统和生物圈教学案苏教版必修3
第3讲 生态系统和生物圈[考纲展示] 生态系统的结构(Ⅰ)考点一| 生态系统和生物圈1.生态因子(1)概念:环境中对生物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等有直接或间接影响的因子。
(2)分类⎩⎪⎨⎪⎧非生物因子:光、温度、水等生物因子:生物之间的各种相互关系,如捕食、竞争等(3)特点(耐受性定律):生态因子在低于或超过生物体的耐受极限时均可成为限制因子,但在生态因子的耐受范围内,每种生物都具有一个最适区。
2.生态系统和生物圈 (1)生态系统的概念指在一定的空间内,生物成分和非生物成分通过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彼此相互作用、相互依存而构成的一个生态学功能单位。
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是生物圈。
(2)生态系统的类型类型⎩⎪⎨⎪⎧自然生态系统⎩⎪⎨⎪⎧水域生态系统陆地生态系统人工生态系统(3)生物圈①概念:指地球上的全部生物及其无机环境的总和。
②组成:岩石圈上层、水圈和大气圈下层。
3.生态系统的组成(1)非生物成分(又称无机环境):光、水、空气、无机盐等。
(2)生物成分(又称生物群落):1.判断正误(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生态系统是由种群和无机环境组成的有机统一体。
(×) 提示:生态系统由生物群落及其生活的无机环境构成。
(2)生产者一定是绿色植物。
(×)提示:生产者是自养生物,而自养生物包括绿色植物、化能合成细菌等。
(3)分解者是联系外界环境与生物群落的桥梁,生态系统中消费者处于主导地位。
(×) 提示:消费者可加快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但并非占主导地位。
(4)细菌在生态系统中可能是生产者,也可能是消费者或分解者。
(√) 2.思考回答(规范表述)如图表示生态系统中各成分之间的联系,试解读:(1)用字母及文字指出图中生态系统的四种组成成分分别是什么?提示:A 为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E 为生产者,F 、D 、B 均为消费者,C 为分解者。
(2)图中构成群落的有哪些?(用字母表示) 提示:B 、C 、D 、E 、F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3讲生态系统和生物圈生态系统的结构(Ⅰ)1.生态系统属于生命系统,具有一定的结构和功能,能保持相对稳定。
(生命观念)2.比较生产者与消费者、分解者的异同;根据生态系统各成分的功能,构建食物链和食物网模型。
(科学思维)生态系统和生物圈1.生态因子(1)概念:环境中对生物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等有直接或间接影响的因子。
(2)分类⎩⎪⎨⎪⎧非生物因子:光、温度、水等生物因子:生物之间的各种相互关系,如捕食、竞争等(3)特点(耐受性定律):生态因子在低于或超过生物体的耐受极限时均可成为限制因子,但在生态因子的耐受范围内,每种生物都具有一个最适区。
2.生态系统和生物圈(1)生态系统的概念指在一定的空间中的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体。
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是生物圈。
(2)生态系统的类型类型⎩⎪⎨⎪⎧自然生态系统⎩⎪⎨⎪⎧水域生态系统陆地生态系统人工生态系统(3)生物圈①概念:指地球上的全部生物及其无机环境的总和。
②组成:岩石圈上层、水圈和大气圈下层。
3.生态系统的组成(1)非生物成分(又称无机环境):光、水、空气、无机盐等。
(2)生物成分(又称生物群落):比较项目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营养方式自养异养异养生物类型①光合自养生物:绿色植物和蓝藻等;②化能合成生物:硝化细菌等大多数动物;寄生的植物(如菟丝子)、某些微生物腐生细菌、真菌和少数动物地位生态系统的基石,主要成分生态系统最活跃的部分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关键成分作用①把无机物制造成有机物,把光能转化为有机物中的化学能;②为消费者提供食物和栖息场所①加速物质循环;②帮助植物传粉和传播种子将动植物遗体和动物的排泄物分解成无机物,供生产者重新利用1.生态系统是由种群和无机环境组成的有机统一体。
(×)[提示]生态系统由生物群落及其生活的无机环境构成。
2.生产者一定是绿色植物。
(×)[提示]生产者是自养生物,而自养生物包括绿色植物、化能合成细菌等。
3.分解者是联系外界环境与生物群落的桥梁,生态系统中消费者处于主导地位。
(×) [提示]消费者可加快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但并非占主导地位。
4.细菌在生态系统中可能是生产者,也可能是消费者或分解者。
(√)生态系统各组成成分的相互关系(1)非生物成分(或无机环境)是生态系统中生物群落的物质和能量的最终来源。
(2)生产者和分解者是联系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的两大“桥梁”;生产者和各级消费者通过捕食关系建立的食物链和食物网是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渠道。
1.微生物的分解作用与细胞呼吸等同吗?请说明理由。
[提示]不能完全等同。
微生物分解作用是微生物分泌酶到细胞外,将细胞外的大分子有机物分解成小分子有机物(也可能生成无机物),然后再吸收进入细胞,微生物分解作用包括体外有机物分解和体内细胞呼吸作用。
2.如图表示某自然生态系统的结构模式图。
图中组分1、2、3能否构成一个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简要说明理由。
[提示]不能。
图中的组分1是生产者、组分3是消费者、组分2是分解者,而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除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之外,还包括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3.探究蚯蚓在不同的环境温度下分解生活垃圾的速率,请写出该实验的基本思路。
[提示]先控制不同的环境温度,然后利用等量的生理状态相同的蚯蚓去分解等量的相同的生活垃圾,在相同的条件下处理一段时间后,检测并比较生活垃圾的剩余量。
考查生态系统组成成分的分析与判断1.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及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组成成分的叙述,正确的是( )A.动物都属于消费者,其中食草动物属于第二营养级B.细菌都属于分解者,其异化作用类型主要是需氧型和厌氧型C.生产者属于自养型生物,是生态系统中最基本、最关键的生物成分D.一种生物只能属于生态系统中的一种生物成分C[在生态系统中,不是所有动物都是消费者,如蜣螂、蚯蚓为分解者,A错误;多数细菌是分解者,但硝化细菌、铁细菌、硫细菌和光合细菌等是生产者,B错误;生产者属于自养型生物,是生态系统中最基本、最关键的生物成分,C正确;一种生物可能属于生态系统中的不同生物成分,如猪笼草在进行光合作用时是生产者,在捕食虫子时为消费者,D错误。
]2.如图为某生态系统的各成分关系简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甲是生产者,它是生态系统的基石B.乙是消费者,包括全部的动物C.生态系统的能量主要来自太阳能D.图中的“甲→乙”是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B[乙是消费者,包括大部分的动物、寄生细菌等。
一部分动物属于分解者,由此判断B项错误。
]3.(2018·河北衡水冀州中学第三次月考)如图表示生态系统四种成分之间的关系,以下相关叙述中,正确的是( )A.1和2所包含的所有种群构成群落B.3代表的一定是原核生物C.4可以表示大气中的CO2D.①代表光合作用,②代表细胞呼吸C[图中1与4之间可以进行双向的物质交换,而1与2均指向3,1有3个箭头指出,4有3个箭头指入,可以判断出1、2、3、4分别是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1与2所包含的种群不能构成群落,还缺分解者3,故A错误;3(分解者)中既有原核生物,也有真核生物,故B错误;4可以代表大气中的CO2,那么③过程可为光合作用,②过程代表细胞呼吸,而①表示捕食关系,故C正确,D错误。
]生态系统成分的判断方法(1)根据生物类型判断生态系统的成分①自养型生物=生产者:自养型生物包括光能自养生物(绿色植物和蓝藻等)和化能自养生物(硝化细菌、硫细菌、铁细菌等),它们都是生产者。
②捕食或寄生异养型生物=消费者:异养型生物不能直接把无机物合成有机物,而是以捕食或寄生方式获取现成的有机物来维持生活,它们都是消费者。
③腐生异养型生物=分解者:腐生异养型生物能把动植物的遗体、残枝败叶转变成无机物,包括少数的动物(如蚯蚓等),它们都是分解者。
(2)根据结构图判断生态系统的成分,如图所示:①根据双向箭头确定C 、D 为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或生产者,则A 、B 为消费者或分解者。
②根据出入箭头数量的多少进一步判断:在C 、D 中指出箭头多的D 为生产者;指入箭头多的C 为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③根据D→A→B,确定A 为消费者、B 为分解者。
食物链和食物网1.食物链(1)概念:生态系统中各生物之间由于营养关系(如捕食关系)形成的一种营养结构。
(2)特点:生产者为第一营养级,消费者所处营养级不固定,但一般不会超过五个营养级。
(3)表现形式⎩⎪⎨⎪⎧起点:生产者终点:不被其他动物捕食的动物,即最高营养级 (4)单向性:食物链中的捕食关系是长期自然选择形成的,通常不会逆转。
2.生态系统的成分、食物链和营养级间的关系(连线)[提示] ①—b —Ⅱ ②—a —Ⅴ ③—d —Ⅲ ④—e —Ⅳ ⑤—c —Ⅰ 3.食物网(1)概念:在一个生态系统中,许多食物链彼此相互交错连接成的复杂的网状营养结构。
(2)形成原因:生态系统中,一种绿色植物可能是多种植食性动物的食物,而一种植食性动物既可能吃多种植物,也可能被多种肉食性动物所食。
(3)功能:是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渠道。
(4)特点:①同一种消费者在不同的食物链中,可以占据不同的营养级。
②在食物网中,生物之间的种间关系可能出现多种,如两种生物可同时存在捕食和竞争关系。
1.食物链中某营养级指的是某种生物或种群。
(×)[提示]食物链中的某个营养级指的不是一种生物或一个种群,而是指处于该营养级的所有生物。
2.在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中,食物网可使每种生物都限定在同一营养级上。
(×)[提示]杂食性动物在食物网中所处的营养级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依据其食物来源不同,可以处于多个营养级。
3.食物网中的两种生物之间只有捕食关系。
(×)[提示]食物网中的两种生物之间,可能存在捕食和竞争两种种间关系。
4.假设将水稻田里的杂草全部清除掉,稻田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营养级数减少。
(×) [提示]杂草与水稻同属第一营养级,去掉杂草并未使能量流动中的营养级减少。
5.食物链和食物网是生态系统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渠道,是生态系统维持相对稳定的重要条件。
(√)1.食物链的特点(1)每条食物链的起点总是生产者,终点是不被其他动物捕食的动物,即最高营养级,中间为多种动物,有任何间断都不算完整的食物链。
营养级一般不会超过五个。
(2)食物链中的捕食关系是长期自然选择形成的,通常不会逆转。
2.食物链(网)中各营养级生物数量的变动分析(1)食物链中第一营养级的生物减少对其他物种变动的影响食物链中若处于第一营养级的生物减少,直接以其为食物的第二营养级生物因食物缺乏而数量减少,又会引起连锁反应,致使第三、第四营养级生物依次减少。
(2)“天敌”一方减少,对被捕食者数量变动的影响一条食物链中处于“天敌”地位的生物数量减少,则被捕食者的数量变化是先增加后减少,最后趋于稳定。
(3)复杂食物网中某种群数量变化引起的连锁反应分析①以中间环节少的作为分析依据,考虑方向和顺序为:从高营养级依次到低营养级。
②生产者相对稳定,即生产者比消费者稳定得多,所以当某一种群数量发生变化时,一般不需要考虑生产者数量的增加或减少。
如某生态系统中生物体内残留有机汞的情况如下表,写出相关食物链及分析依据。
生物体 A B C D E 有机汞浓度/(mg·L0.05 7 0.51 68 0.39-1)[提示]。
有机汞存在生物富集现象,即随着营养级的增加,汞浓度增加,两者在数值上呈正相关,所以从表中有机汞浓度的大小可推知该生物营养级的高低,从而判断各生物能量值的大小。
考查食物链(网)的分析1.(2019·云南师范大学附中高三月考)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的食物链(网)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食物链(网)和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共同组成了生态系统的结构B.食物链(网)是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主要渠道C.增加或延长果园中的食物链能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D.食物网中表示的都是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为食的捕食关系D[食物网的生物中,通常一种生物可以以多种生物为食,一种生物可以被多种生物所食,所以食物网的生物之间可能存在捕食和竞争关系,D错误。
]2.(2019·湖北重点中学高三联考)如图是某陆生生态系统食物网的结构模式图。
下列各项叙述中错误的是( )A.此生态系统中有8条食物链B.多种生物在食物链中占有不同营养级,使食物链交错连接形成食物网C.在甲→丙→丁→辛这条食物链中,辛属于三级消费者、第四营养级D.该图仅体现了生态系统成分中的生产者和消费者,未体现的成分是分解者D[该图仅体现了生态系统成分中的生产者和消费者,未体现的成分是分解者和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D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