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与环境遥感专业博士、硕士培养方案
环境科学专业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环境科学专业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专业代码:083001)一、培养目标培养社会主义建设事业需要的,成为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的高级专门人才。
1、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具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热爱社会主义,把握党的各项方针政策。
2、掌握环境科学专业宽广的基础理论、系统的专门知识、先进的研究方法和熟练的实验操作技能和解决实际环境问题所需的技能,全面了解本学科的国内外发展动态;熟练地掌握一门外国语,并具有一定的国际学术交流能力。
3、具有严谨的科研作风,良好的学术素养和学术道德,崇尚科学精神,具备严谨的学风和良好的学术规范。
增强献身科技、服务社会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坚持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和严谨细致的治学态度。
具有良好的合作精神和较强的协作交流能力。
4、具备基本的学术能力,包括能够系统地分析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以及集成解决复杂环境问题的多种手段,能够熟练地运用自然科学、人文社会科学与工程技术科学的方法与手段分析与解决环境问题的系统综合能力;通过各种途径有效获取研究所需知识的能力;学术鉴别能力;具有独立组织和从事本学科科研、教学、技术推广和管理的能力;具备在所从事的研究领域开展创新研究的能力;具有较强的口头和书面学术交流能力等。
5、身心健康,能够胜任艰苦的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工作。
二、研究方向1、污染物环境行为与评价2、环境污染控制理论与技术3、环境分析与监测4、环境功能材料5、绿色化学三、学制与学习年限全日制攻读博士学位的培养年限一般为3年,硕博连续研究生培养年限一般为5年,非全日制攻读博士学位的培养年限一般不超过6年。
特殊情况下,经有关审批程序批准,全日制攻读博士学位的培养年限和硕博连续研究生的培养年限最长可延至6年;不能按期完成课程学习和论文工作者,经本人申请,导师同意,应在毕业前一年的12月上旬提交延期答辩的申请,报研究生主管部门审核批准后,可延长学习年限。
环境科学与工程学科学术学位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环境科学与工程学科学术学位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1.培养目标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和国际学术前沿,面向工业化、信息化和国防现代化,为国民经济及社会发展的重大国家需求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服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热爱环境事业,掌握本学科坚实宽广的环境工程理论基础和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具备良好的批判思维、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具有较强的解决和探索环境污染控制问题的能力,能够独立地、创造性地从事环境工程领域的科学研究、教学、环境管理工作,具有良好国际视野的高层次研究型人才。
2.学术学位博士研究生的基本要求1)掌握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建立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具有坚定的政治方向,热爱祖国,身心健康。
2)掌握环境科学与工程学科坚实宽广的理论基础和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先进的研究方法和熟练的实验技能,使用一门外国语进行交流和文章撰写,具有良好国际视野。
3)具备良好的批判思维、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具有较强的解决和探索环境污染控制问题的能力,能够独立地、创造性地从事环境工程领域的科学研究、教学、环境管理工作。
3.培养方式环境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博士研究生的培养采用课程学习、科学研究、学术活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方式。
博士生的培养实行博士生导师负责制。
可根据培养工作的需要确定副导师和协助指导教师。
提倡对同一研究方向的博士生成立博士生培养指导小组,对培养中的重要环节和博士学位论文中的重要学术问题进行集体讨论。
为了促进学科交叉培养创新人才,鼓励跨学科导师团队指导和跨学科博士课题研究。
环境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博士研究生的培养方向为以下6个:1. 水污染防控及水资源可持续利用2. 水化学与环境功能材料3. 城市固体废弃物安全处置与资源化4. 大气污染形成机制与防控5. 区域环境污染防控与生态工程6. 环境系统模拟预测与规划管理4.培养年限博士生培养年限一般为4年,特殊情况下,经审批最长可延长至5年。
5.课程体系及学分要求学术学位博士研究生的总学分要求为不少于14学分,学分分配见表1,其中学位课不少于8学分,选修课不少于2学分,必修环节4学分。
环境科学与工程专业研究生人才培养方案(博士)
环境科学与工程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Engineering(学科代码:083000 学位授予类别:工学博士)一、培养目标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具有良好的道德风尚。
具有严谨求实、勇于创新的治学态度,团结协作和艰苦朴素的工作作风,积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奉献精神。
在环境学科领域掌握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和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深入了解本学科领域的现状和发展趋势,掌握国际研究的前沿动态。
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的工作能力,在科学或专门技术上做出创造性成果。
能够熟练地运用一门外国语。
具有健康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
二、学科简介及主要研究方向本学科重点围绕船舶防污染的科技需求,为使船舶营运安全、环保、节能,开展相关学科建设、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
与海洋环境领域交叉,结合环境领域需求,拓展培育学科新的增长点。
顺应海运强国、海洋强国的国家发展战略,科技支撑船舶防污染,改善涉海区域环境,服务社会经济发展,造就船舶防污染专业技术人才和高层次研究人才。
主要研究方向:1、环境修复与污染治理:废气和污水的治理原理、污染治理技术方法的研究及污染的生物修复技术;2、环境规划与评价:海域环境使用评价、环境规范与对策、环境评价;3、环境毒理学与监测技术:应用高通量的基因组、表达组和蛋白质组等生物数据分析手段和分析方法,获取物理的和化学等有害环境引起模式生物材料改变的生物信息,研究多层次复杂网络模型理论体系与方法,建立有害环境的系统生物学监测和分析手段;4、环境化学与生物学:化学污染物的毒性毒理、迁移转变、分布规律的调查。
生物或生态系统对污染的净化功能,利用生物对环境进行监测、评价的原理和方法。
三、学制及学习年限博士研究生的学制 4 年,最长学习年限 8 年(含休学)。
博士研究生在 6 年内不能完成学业者,需提前一个月办理延期手续。
对于极少数特别优秀的博士研究生,可以申请提前答辩,具体按照《大连海事大学关于研究生提前申请学位论文答辩的管理办法》执行。
农业资源与环境博士培养方案
农业资源与环境博士培养方案以下是一篇农业资源与环境博士培养方案的范例,仅供参考:农业资源与环境博士培养方案旨在培养具备农业资源与环境领域的科学研究能力、创新能力和国际视野的高层次人才。
该方案注重学科交叉,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旨在培养具有独立承担科研任务和创新能力的高端人才。
一、培养目标本博士培养方案的培养目标是:1. 培养具备农业资源与环境领域的科学研究能力,能够独立承担国家和地方重大科研项目,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端人才;2. 培养具有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能够推动农业资源与环境领域的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的高端人才;3. 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跨文化沟通能力,能够参与国际交流与合作,提升我国农业资源与环境领域的国际影响力的高端人才。
二、研究方向本博士培养方案的研究方向主要包括:1. 农业资源利用与可持续管理;2. 农业环境污染与修复;3. 土壤生物与生态;4. 植物营养与施肥技术;5. 农业节水与水文水资源;6. 农业气象与气候变化等。
三、课程设置本博士培养方案的课程设置主要包括:1. 基础课程:包括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自然科学类课程,以及农业资源与环境科学导论、研究方法论等学科基础课程;2. 专业课程:根据研究方向选择相应的专业课程,如土壤学、植物营养学、农业气象学、水资源利用与管理等;3. 专题研讨:围绕农业资源与环境领域的热点问题和实践需求,组织专题研讨,促进跨学科交流与合作;4. 研究实践:参与实际科研项目或实践项目,提升研究能力和实践能力。
四、导师团队与科研项目本博士培养方案的导师团队由校内导师和校外导师组成,其中校内导师主要负责课程设置、研究指导等方面的工作,校外导师则主要负责实践指导和职业发展等方面的指导。
导师团队将根据研究方向和学生特点,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指导。
在科研项目方面,学生将有机会参与国家级、省部级等各类科研项目,以及与企业合作的横向项目。
通过参与这些项目,学生可以提升自己的研究能力和实践能力,同时也可以为学科发展和产业升级做出贡献。
哈工大遥感专业培养方案
哈工大遥感专业培养方案一、专业解析什么是遥感?遥感技术并不神秘,从字面上说就是从远处感觉事物。
广义地讲,遥感是指不直接接触地收集关于某一定对象的某种或某些特定的信息,从而了解这个对象的性质。
一般多指从人造卫星或飞机对地面观测,并以电磁传播与接收技术,以收取目标的讯息并加以进行分析的技术。
简单理解,就像是在飞机或人造卫星上,安装一台功能强大的照相机,通过图像分析获取想要得到的数据。
举个简单的例子,当我们进行市容规划的时候,为了取得土地的使用情况,如果采用地面测量,工程量将会是非常巨大的,而使用遥感技术,通过空中拍摄取得规划区域的图像信息后,只需要分析这些图片就能够得到这一区域的土地资源信息——绿色的是植被,规则的长方形、正方形是建筑物,深色的是河流……一目了然,快捷准确。
很早以前,人们就希望从空中来观察地球,当时人们使用的是普通的照相机,后来发展成为专门的航空照相机。
航空摄影的技术在世界大战期间获得了长足的发展,基于这种照片的识别技术也得到了提高。
随着飞行器技术的提高,尤其是火箭和卫星的出现,遥感技术获得了一个全新的平台。
现在,遥感技术也日新月异,成为在国民经济建设中不可缺少的一种重要技术。
遥感学什么?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中,该专业的全称为遥感科学与技术,属于工学中的测绘类。
遥感科学与技术是在空间科学、地球科学、测绘科学、计算机科学及其他学科交叉渗透、相互融合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学科。
主要专业课程分为三大系列:计算机科学类、测绘科学与技术类和遥感科学与技术类。
各院校根据培养特色不同,课程设置和人才培养目标也有所差异。
如北京建筑大学遥感科学与技术专业主要课程包括:误差理论与数据处理、摄影测量基础、数字摄影测量、近景摄影测量、地理信息系统原理、遥感物理基础、遥感原理与方法、数字图像处理、遥感技术应用、激光雷达数据处理与应用、微波遥感、高光谱遥感、城市遥感。
该校遥感专业人才培养的主要方向是,掌握遥感科学基本理论、方法和技术,兼具测绘工程、地理信息科学专业知识,适应行业发展的遥感专业人才。
遥感科学与技术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精选全文完整版
可编辑修改精选全文完整版遥感科学与技术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一、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适应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德智体等全面发展,具有强烈的爱国敬业精神、社会责任感、良好的遥感与摄影测量科学基本理论、方法和技术,掌握影测量与遥感技术获取影像的基本理论和专业知识,并进行分析、测量、处理和解译,以获得目标物体和环境的几何信息、具有较强的专业实践和创新能力,能在测绘、城市、农业、水利、交通、军事、地质、环境、海洋等领域从事遥感与摄影测量生产设计,具有空间信息获取、处理、分析、应用、规划、管理以及科研与教学能力的应用型人才。
二、培养要求1.素质要求(1)思想道德素质:热爱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自觉遵纪守法,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具有较强责任心和社会责任感;具有稳定的专业意识,热爱本专业、注重职业道德修养;具有诚信意识和团队精神。
(2)文化素质:培养学生科学审美观,具有一定的文学艺术修养、人际沟通能力和现代团队意识。
(3)专业素质:掌握科学思维方法和科学研究方法;具备扎实的摄影测量与遥感基础理论知识和进行空间信息获取、分析、应用能力,具备结合社会需求进行遥感应用创新的能力;具有一定的工程管理意识和效益意识。
(4)身心素质:具有较好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
2.能力要求(1)获取知识的能力:逐步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在系统学习遥感科学基本理论方法的基础上,培养学生自学能力、沟通技巧、学习能力和用遥感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处理能力,具备计算机技术及信息技术获取知识的能力;(2)应用知识能力:具有利用遥感专业知识对相关应用领域的问题进行分析和建模处理能力、综合实验能力、工程实践能力;(3)创新能力:激发学生求知热情,培养学生具有创造性思维能力、创新实验能力、科技开发能力、科学研究能力。
3.知识要求(1)工具性知识:①要求学生基本掌握一门外语,具有听、说、读、写的基本能力。
②要求学生掌握计算机软件、硬件技术的基本知识,熟练掌握计算机基本操作、程序设计和办公自动化的基本技能;熟练掌握文献查阅和检索技能;具备较强的数理建模基础。
研究生培养方案-测绘遥感信息工程国家重点试验室-武汉大学
430116测绘工程(Surveying and Mapping Engineering)全日制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培养单位: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205)遥感信息工程学院(213)测绘学院(214)卫星导航定位技术研究中心(618)测绘遥感信息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619)一、培养目标测绘工程领域工程硕士的培养主要是解决测绘行业及相关工程部门高层次应用型、复合型人才紧缺的矛盾,面向生产第一线培养高层次工程技术和工程管理人才。
具体要求为:(一)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和方针政策,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具有科学严谨和求真务实的学习态度和工作作风,身心健康。
(二)掌握本领域的基础理论、先进技术方法和手段,在领域的某一方向具有独立从事工程设计、工程实施,工程研究、工程开发、工程管理等能力。
(三)具有较高的综合素质和较强的创新能力和适应能力。
(四)掌握一门外国语。
二、领域简介测绘工程是研究地球和其他实体与空间分布有关的信息的采集、量测、分析、显示、管理和利用的工程领域。
研究内容包括确定地球的形状和重力场及空间定位,利用各种测量仪器、传感器获取与空间分布有关的信息,制成各种地形图、专题图和建立地理、土地等各种空间信息系统,为研究地球自然和社会现象、解决人口、资源、环境和灾害等社会可持续发展中的重大问题以及为国民经济和国防建设提供技术支撑和数据保障。
随着现代空间技术、微电子技术、计算机和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测绘学科正步入一个自动化、网络化、实时化的发展阶段。
测绘工程有着广泛的应用,在经济发展规划、土地资源调查和利用、海洋开发、农林牧渔业的发展、生态环境保护、疆界的划定以及各种工程、矿山和城镇的建设等各个方面都必须进行相应的测量工作,编制各种地图和建立相应的地理信息系统,以供规划、设计、施工、管理和决策使用。
在国防建设和现代战争中,可持续、实时地提供战场环境,为作战指挥和武器的定位与制导提供测绘保障。
遥感科学与技术专业培养方案
遥感科学与技术专业培养方案一、专业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有坚实的摄影测量与遥感理论基础、信息处理与分析技术能力,能在测绘、交通、国土、资源、环境、人口、旅游、国防、基础设施和规划管理等部门进行摄影测量与遥感技术应用研究、技术开发及管理等工作的高级专门技术人才,可在相关院校从事专业教学、科研工作,同时为摄影测量与遥感应用研究提供高素质的研究生生源。
二、专业毕业要求(1)知识结构要求:工具性知识:掌握一门外国语,能阅读外文专业文献,并有一定的听、说、写能力;具有本专业必需的制图、计算、测试、调研、查阅文献和基本工艺操作等基本技能和较强的计算机及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具有撰写论文和报告的能力。
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具有一定的文学、历史、艺术、哲学、思想道德、法学、社会学、心理学等方面的知识。
自然科学知识:掌握数学、物理、资源环境、建筑、地质、地理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
工程技术知识:掌握与测绘遥感有关的工程知识,主要有工程制图、信息处理、环境工程、控制理论与工程、系统理论与工程等方面的知识。
管理知识:掌握管理学方面的初步知识,了解与测绘、遥感、地理信息产业有关的方针、政策和法规,具备初步的摄影测量与遥感技术工程管理素质。
专业知识:具有宽厚的专业基础知识,掌握遥感信息获取、处理、分析、表达、应用与服务的基本原理与方法,具备较强的专业基本技能,了解本专业领域国内外最新技术现状和发展趋势。
(2)能力结构要求:获取知识能力:具有自主学习和自我发展的能力,能够开展学术交流和社会交际。
应用知识能力:具有综合运用所掌握的专业理论知识和技能,能够解决测绘遥感工程技术及相关工程领域实际问题。
创新研究能力:具有较强的创新思维,能够开展创新实验和创新科技开发与研究。
(3)素质结构要求:思想道德素质:品质高尚、人格完善,具有较强的团队意识和合作精神,较强的敬业精神和吃苦精神,能够和社会融洽相处,正确处理好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文化素质:具有良好的人文社科知识,包括历史知识、社会知识、文学底蕴等。
资源与环境遥感专业博士、硕士培养方案
地球探测与信息技术、应用地球物理、数学地质、资源与环境遥感专业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一、学科专业简介:地球探测与信息技术属“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一级学科下的二级学科,以多种地球物理、遥感等探测手段获取固体或流体矿产资源的信息,并利用数学地质等现代信息处理手段对这些信息进行分析解释,以达到对地球资源进行勘查等目的。
本学科专业是我校的优势、特色学科之一,是教育部“地球探测与信息技术”重点实验室和“油气藏地质与开发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的支撑学科之一。
应用地球物理是交叉设置的二级学科。
既包含磁力、重力、电法、电磁、地震、测井和放射性等勘探地球物理专业,又涉及物理学、数学、电子信息技术和计算机科学等当代众多科学成就与方法技术。
经过几十年的建设和发展,已成为国内外享有盛誉的优势学科。
数学地质是地球科学、数学及计算机科学相结合的新兴交叉学科,是以数学理论、方法和模型为工具、计算机技术为平台定量研究地球科学问题的学科,为矿产资源勘查、油气勘探与开发和地质灾害预测与预警提供重要的支撑技术。
本学科1997年获批为四川省重点学科。
资源与环境遥感是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和地质学两个一级学科下自主设置的二级交叉学科专业,其充分发挥遥感技术特色及3S技术集成优势,开展在数字国土、矿产资源勘查、地质工程、生态环境动态监测与评价、地质环境保护及突发性地质灾害监测和预警等方面的应用基础理论研究与应用技术方法研究,解决其实际应用科学技术问题。
二、培养目标:以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高质量拔尖创新人才为主。
具体要求包括:1. 热爱祖国,身心健康。
2. 在本学科上掌握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和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
3. 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的能力。
4. 在本学科取得创新性的成果。
三、研究领域或研究方向:1. 地球探测与信息技术(地球结构与油气地球物理勘探等);2. 应用地球物理;3. 矿产资源与环境工程地球物理勘探;4. 数学地质(地质统计与地学信息处理等);5. 资源与环境遥感(空间信息技术地学应用等);四、学制及学习年限:博士研究生学制3年,特殊情况,经申请审批后,可适当延长学习年限。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一级学科名称:测绘科学与技术
专业名称:地图制图学与地理信息工程
专业代码:081603
一、学科(专业)简介
二、学科(专业)主要研究方向
三、培养目标与学习年限
四、课程设置
五、需阅读的主要经典著作和专业学术期刊目录
六、科研能力与水平的基本要求
七、学位论文的基本要求
一级学科名称: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专业名称:资源与环境遥感
专业代码:081830
一、学科(专业)简介
二、学科(专业)主要研究方向
三、培养目标与学习年限
四、课程设置
五、需阅读的主要经典著作和专业学术期刊目录
六、科研能力与水平的基本要求
七、学位论文的基本要求。
遥感工程 博士 培养计划
遥感工程博士培养计划
标题:遥感工程博士培养计划
内容:
随着遥感技术的迅速发展,遥感工程领域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加。
为进一步加强我国遥感工程领域的人才培养,特拟定本博士培养计划。
一、培养目标
培养适应国家战略需求,具有遥感工程领域扎实理论基础,熟练掌握遥感关键技术,能够独立从事遥感工程研究、设计、开发与应用,并具有一定国际视野的高层次遥感工程博士研究生。
二、培养方向
遥感信息工程、遥感图像处理、微波遥感技术、激光雷达技术、遥感技术等。
三、培养方式
(一)采用导师负责制,由导师根据学生的研究方向和兴趣给予具体培养。
(二)鼓励参加国内外学术交流,开拓视野。
(三)鼓励参与国家和省部级科研项目,培养科研能力。
(四)鼓励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
四、质量控制
(一)建立导师考核制度,对导师培养质量进行评估。
(二)定期开展研究生学术报告,检查培养进度。
(三)建立学术委员会,对博士生论文进行评审。
(四)坚持高标准,保证博士学位授予质量。
通过贯彻本培养计划,力争培养出大批优秀的遥感工程博士研究生,为国家遥感事业发展作出应有贡献。
环境科学专业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环境科学专业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一、背景介绍环境科学是一个综合性、边缘性学科,旨在研究影响环境变化的各种因素以及环境对人类健康和生态系统的影响。
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使环境问题日益突出,为培养具有深厚的理论基础、宽广的学科视野和创新精神的环境科学博士研究生,我们制定了以下培养方案。
二、培养目标本专业的博士研究生培养目标主要包括:1.具备扎实的环境科学理论基础,掌握本学科前沿领域的研究方法和技术。
2.具备创新思维和科学研究能力,能够独立开展环境科学研究,并在国内外学术期刊上发表高质量的论文。
3.具备一定的专业实践经验和实验操作能力,能够解决实际环境问题。
4.具备较强的团队合作和国际交流能力,能够与国内外同行开展合作研究并参与国际学术会议。
三、培养模式本专业的博士研究生培养采用导师制,每名研究生配备一位导师,由导师负责指导研究生的学习和研究工作。
四、培养课程博士研究生需要修读以下课程:1.专业必修课程:环境科学概论、环境监测与评估、环境化学、环境生物学、环境工程原理等。
2.专业选修课程:环境污染控制技术、环境流体力学、环境地球化学、生态毒理学、气候变化与环境等。
3.通识选修课程:科学研究方法、科技创新与科研伦理等。
五、学术活动博士研究生需要积极参与学术活动,包括:1.参加学术会议:每年至少参加一次国际或全国性学术会议,并提交研究报告或发表论文。
2.学术报告和研讨:定期组织学术报告和研讨会,邀请知名学者和专家进行讲座和交流。
3.学术期刊发表:鼓励研究生在国内外高水平学术期刊上发表研究论文。
六、科研实践博士研究生需要参与科研实践,包括:1.科研项目参与:根据导师和课题组的科研项目需求,积极参与各类科研项目的研究工作。
2.实验室实践:研究生需要进行实验室实践,掌握实验操作技术和数据分析方法。
3.实际环境调研:研究生需要进行实际环境调研,了解环境问题的实际情况,提出解决方案并进行实施。
七、学位论文博士研究生需要完成一篇学位论文,并进行答辩。
农业资源与环境(资源环境科学)专业培养方案
农业资源与环境(资源环境科学)专业培养方案一、业务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备农业资源与环境方面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在农业、土地、环保、农资等部门从事农业资源管理及利用、农业环境保护、生态农业、资源遥感与信息技术的教学、科研、管理等工作的高级科学技术人才。
二、业务培养要求: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农业资源的管理及利用、农业环境保护、农业生态、资源信息技术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受到农业资源调查与规划、土壤肥力和植物营养与施肥技术、环境监测与评价、生态效益分析、气象观测、计算机技术等方面的基本训练,具有农业资源高效和可持续利用、对农业资源和环境进行信息化管理等方面的基本能力。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1.具备扎实的数学、物理、化学等基本理论知识;2.掌握农业资源与环境科学的基本理论;3.掌握农业资源的管理与利用、农业环境保护、土壤改良、生态农业建设等方面的基本知识;4.掌握农业资源调查、环境质量评价、化学及现代仪器分析、植物营养的研究方法、科学施肥与科学灌概、农业再生资源综合利用、土地规划与制图、资源信息管理等方面的方法与技术;5.具备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意识和基本知识,了解资源与环境的科学前沿及发展趋势;6.熟悉资源管理与利用、环境保护的有关方针、政策和法规;7.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能力;8.有较强的调查研究与决策、组织与管理、口头与文字表达能力,具有独立获取知识、信息处理和创新的基本能力。
三、主干学科:农业资源利用、环境科学与工程、生物学。
四、主要课程(学位课程):土壤学、生态学、植物营养学、土地资源学、资源遥感与信息技术、土壤调查与制图、环境学、农业气象学、水土保持学、环境微生物学、农业化学分析。
主要专业实验:土壤与农业化学分析、植物营养研究方法、环境质量分析与监测、地质与地貌、测量与制图、气象观测。
五、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包括认识实习、社会实践、课程见习、土壤调查与制图实习、专业实习、毕业实习(论文)等。
遥感科学与技术专业培养计划
遥感科学与技术专业培养计划(2009 版)一、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有坚实摄影测量与遥感理论基础、信息处理与分析理论基础,能在铁路、公路、土木工程、国土资源与环境、城市规划等领域进行摄影测量与遥感技术应用研究、技术开发及管理等工作的高级专门技术人才。
也可在相关院校从事专业教学、科研工作,同时为高一级的摄影测量与遥感应用研究提供高素质的研究生生源。
二、基本要求1、热爱社会主义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掌握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基本原理,愿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为人民服务;有为国家富强、民族昌盛而奋斗的志向和责任感;具有敬业爱岗、艰苦求实、热爱劳动、遵纪守法、团结合作的品质;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
2、具有一定的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基本理论知识,掌握本专业的基本理论、基本技能与方法及相邻专业的基础知识,具有独立获取知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基本技能及开拓创新的精神,具备一定的社会活动能力、从事摄影测量与遥感专业业务工作的能力和适应相邻专业业务工作的能力与素质。
3、具有一定的体育和军事基本知识,掌握科学锻炼身体的基本技能,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和卫生习惯,接受必要的军事训练,达到国家规定的大学生体育军事训练合格标准,具有健全的心理和健康的体魄,能够履行建设祖国和保卫祖国的义务。
三、学制及授予学位名称学制:四年学位:工学学士四、本专业特色遥感科学与技术专业,培养能在铁路、公路、地质、城市发展与规划、国土资源、环境、土地利用等领域从事摄影测量与遥感科学与技术的理论研究、技术开发、应用及管理等工作,也可在相关的科研部门和高等院校从事研究工作和教学工作。
紧密结合交通工程、土木工程勘测、国土资源调查、环境监测、城市规划、区域开发规划、土地利用与变化等与国民经济建设和人民生活密切相关领域的实际应用,并顾及21世纪空间信息产业的发展新趋势,培养有较宽的基础理论和较强的动手能力,能适应空间信息产业发展的复合型工程技术人才。
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专业培养方案
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专业培养方案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专业是一门综合性学科,主要研究地球表层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相互关系,以及资源利用与环境保护的理论和实践问题。
培养该专业的学生要具备扎实的自然地理、资源环境学科知识和技能,能够熟练运用地理信息系统、遥感技术和地理统计方法等分析工具,具备较高的科研和实践能力。
以下是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专业的培养方案。
一、基本要求该专业培养的学生应具备以下基本要求:1.具备较高的自然地理学基础知识和资源环境学科相关知识;2.熟悉地理信息系统软件和遥感图像处理技术,能够进行地理信息数据处理和分析;3.具备较强的实践能力,能够独立进行地理调查和实地调查;4.具备较高的科研能力,能够进行科学研究、学术交流和论文撰写;5.具备一定的社会责任感和环境保护意识,能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的解决。
二、培养目标该专业的培养目标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系统掌握自然地理学和资源环境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2.掌握地理信息系统和遥感技术的基本原理和应用方法;3.具备较强的实地调查和实验研究能力;4.具备一定的科学研究能力,能够参与科研项目和学术交流;5.具备较高的环境保护意识,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6.具备较强的跨学科综合应用能力和沟通协调能力。
三、专业课程设置为了培养学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该专业设置了以下课程:1.自然地理学:主要介绍地球表层自然环境的形成与演化、自然灾害的发生与防治等内容;2.资源环境学原理:主要介绍资源的形成与利用、环境的质量评价和环境保护等内容;3.地理信息系统:主要介绍地理信息系统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以及地理数据处理和空间分析技术;4.遥感技术:主要介绍遥感图像处理和解译方法,以及遥感数据在资源环境监测中的应用;5.环境科学导论:主要介绍环境科学的基本概念、环境问题与环境保护等内容;6.自然地理调查与实验:主要介绍地理调查和实地实验的方法和技术;7.环境规划与管理:主要介绍环境规划和管理的原理和方法;8.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研究方法:主要介绍自然地理和资源环境研究的方法和技术。
0857-2资源与环境《硕士、博士学位基本要求(征求意见稿)》
资源与环境博士、硕士专业学位基本要求第一部分概况资源与环境是关系到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领域,是国民经济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支柱。
本类别博士、硕士专业学位设置围绕解决社会经济高速发展与资源匮乏、环境恶化、能源危机等一系列人与资源环境之间的突出矛盾和重大问题,支撑国民经济和社会健康可持续发展,培养同资源与环境领域具备高级任职资格相关联的专业性学位。
本类别以自然科学理论为基础,以测绘、资源勘查与开发、冶金,以及人类活动相关的地质工程和环境问题为主要对象,利用自然科学技术和工程科学技术的方法和手段,研究资源勘查与高效、清洁、安全开发利用以及环境保护的工程设计与规划、工程工艺与技术、材料与装备、工程管理等工程科技问题,面向地质工程、矿业工程、石油与天然气工程、环境工程、冶金工程、测绘工程领域相关的行业、企业,在硕士专业学位层次培养基础扎实、素质全面、工程实践能力强、熟练掌握工程技术、具备创新能力和现代工程管理能力的应用型、复合型高层次工程技术和工程管理人才。
在博士专业学位层次培养具有坚实宽广的理论基础和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具备解决复杂工程问题、进行工程技术创新以及组织实施高水平工程技术项目等能力的高层次专门人才,为培养和造就资源与环境类别工程技术领军人才奠定基础。
本专业学位类别服务于与地质、资源开发、冶金和环境保护相关的各行业,包括:测绘、地质、矿业、能源、冶金、环保、化工、材料、制造、土木、水利、农林、交通、海洋、医药、食品、城镇建设、国防建设、防灾减灾等行业。
通过多学科交叉融合和高新技术研究应用,将极大拓展人类的认识范畴,推动上述行业的创新发展,开拓新工程领域和引领技术,为人类与自然和谐发展提供所必需的物质保障和全新的发展理念。
第二部分博士专业学位基本要求一、获本类别博士专业学位应具备的基本素质资源与环境博士专业学位获得者应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具有科学严谨、求真务实的学习态度和工作作风,诚实守信,恪守学术道德规范,尊重他人的知识产权,杜绝抄袭与剽窃、伪造与篡改等学术不端行为。
遥感科学与技术 博士点
遥感科学与技术博士点遥感科学与技术是一门研究利用遥感技术获取地球表面信息的学科,它通过获取、处理和解释遥感数据,为人类认识和利用地球提供了重要的手段和方法。
本文将从四个方面介绍遥感科学与技术的博士点。
遥感技术在地球资源调查与管理中的应用是遥感科学与技术的重要方向之一。
遥感技术可以高效地获取大范围、多尺度的地表信息,为资源调查与管理提供了强大的支持。
例如,通过遥感技术可以对森林、湖泊、土地利用等地球资源进行全面监测和评估,为资源管理和规划提供科学依据。
遥感技术在环境监测与保护中的应用是遥感科学与技术的重要研究方向之一。
遥感技术可以实时监测大气、水体、土壤等环境要素的动态变化,为环境监测和保护提供了高效、准确的手段。
例如,通过遥感技术可以监测大气污染物的扩散和分布情况,为环境治理和污染防控提供科学依据。
第三,遥感技术在灾害监测与评估中的应用是遥感科学与技术的重要研究方向之一。
遥感技术可以实时获取灾害事件的信息,如地震、洪水、火灾等,为灾害监测与评估提供了重要支持。
例如,通过遥感技术可以监测地震灾害后的地表变形和破坏情况,为救援和灾后重建提供科学依据。
遥感技术在农业与粮食安全中的应用是遥感科学与技术的重要研究方向之一。
遥感技术可以监测农田的植被生长状况、土壤水分等信息,为农业生产和粮食安全提供决策支持。
例如,通过遥感技术可以监测农作物的生长情况和病虫害的发生情况,为农业管理和粮食生产提供科学依据。
遥感科学与技术在地球资源调查与管理、环境监测与保护、灾害监测与评估以及农业与粮食安全等方面都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博士研究点可以选择其中一个方向进行深入研究,探索新的遥感技术与方法,为解决相关问题提供创新的思路和解决方案。
通过博士研究,可以对遥感科学与技术有更深入的理解,并为相关领域的发展做出贡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球探测与信息技术、应用地球物理、数学地质、
资源与环境遥感专业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
一、学科专业简介:
地球探测与信息技术属“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一级学科下的二级学科,以多种地球物理、遥感等探测手段获取固体或流体矿产资源的信息,并利用数学地质等现代信息处理手段
对这些信息进行分析解释,以达到对地球资源进行勘查等目的。
本学科专业是我校的优势、
特色学科之一,是教育部“地球探测与信息技术”重点实验室和“油气藏地质与开发工程”
国家重点实验室的支撑学科之一。
应用地球物理是交叉设置的二级学科。
既包含磁力、重力、电法、电磁、地震、测井和放射性等勘探地球物理专业,又涉及物理学、数学、电子信息技术和计算机科学等当代众多
科学成就与方法技术。
经过几十年的建设和发展,已成为国内外享有盛誉的优势学科。
数学地质是地球科学、数学及计算机科学相结合的新兴交叉学科,是以数学理论、方法和模型为工具、计算机技术为平台定量研究地球科学问题的学科,为矿产资源勘查、油气勘探与开发和地质灾害预测与预警提供重要的支撑技术。
本学科1997年获批为四川省重点学科。
资源与环境遥感是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和地质学两个一级学科下自主设置的二级交叉学科专业,其充分发挥遥感技术特色及3S技术集成优势,开展在数字国土、矿产资源勘查、地质工程、生态环境动态监测与评价、地质环境保护及突发性地质灾害监测和预警等方面的应用基础理论研究与应用技术方法研究,解决其实际应用科学技术问题。
二、培养目标:
以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高质量拔尖创新人才为主。
具体要求包括:
1. 热爱祖国,身心健康。
2. 在本学科上掌握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和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
3. 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的能力。
4. 在本学科取得创新性的成果。
三、研究领域或研究方向:
1. 地球探测与信息技术(地球结构与油气地球物理勘探等);
2. 应用地球物理;
3. 矿产资源与环境工程地球物理勘探;
4. 数学地质(地质统计与地学信息处理等);
5. 资源与环境遥感(空间信息技术地学应用等);
四、学制及学习年限:
博士研究生学制3年,特殊情况,经申请审批后,可适当延长学习年限。
五、课程设置与学分:
总学分不得少于20学分,其中课程学习至少16学分,必修环节4学分。
具体见表1。
表1 课程及学分表
六、必修环节:
必修环节4学分,具体内容、要求及学分见表2。
表2 专业必修环节及学分
七、学位论文与答辩:
学位论文工作是培养博士生科研能力、创造能力、科学拼搏精神的重要环节。
是他们掌握进行高水平研究工作必须具备的一套科学工作方法,特别是发现事物内在规律及其机理的方法,同时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学风。
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及答辩的具体要求执行《成都理工大学学位授予工作细则》。
地球探测与信息技术、应用地球物理、数学地质、资源与环境遥感专
业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
一、学科专业简介
地球探测与信息技术是“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一级学科下的二级学科,其以多种地球物理、遥感等探测手段获取固体或流体矿产资源的信息,并利用数学地质等现代信息处理手段对这些信息进行分析解释,以达到对地球资源进行勘查等目的。
本学科专业是我校的优势、特色学科之一,是教育部“地球探测与信息技术”重点实验室和“油气藏地质与开发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的支撑学科之一。
应用地球物理是交叉设置的二级学科。
既包含磁力、重力、电法、电磁、地震、测井和放射性等勘探地球物理专业,又涉及物理学、数学、电子信息技术和计算机科学等当代众多科学成就与方法技术。
经过几十年的建设和发展,已成为国内外享有盛誉的优势学科。
数学地质是地球科学、数学及计算机科学相结合的新兴交叉学科,是以数学理论、方法和模型为工具、计算机技术为平台定量研究地球科学问题的学科,为矿产资源勘查、油气勘探与开发和地质灾害预测与预警提供重要的支撑技术。
本学科1997年获批为四川省重点学科。
资源与环境遥感是新兴交叉学科,是以计算机技术及3S技术为平台定量研究地球科学问题的学科,
主要开展遥感技术在地质矿产、地质环境、地质灾害、工程地质、地理地貌、水文地质等方面的应用基础理论和应用研究。
本学科为四川省重点学科。
二、培养目标
以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高层次研究应用型人才为主。
具体要求包括:
1. 热爱祖国,身心健康。
2. 在本学科上掌握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
3. 具有从事科学研究工作或独立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
三、研究方向
1、油气地球物理勘探
2、矿产地球物理
3、数学地质与多源信息综合利用
4、资源与环境遥感
5、环境与工程地球物理
四、学制及学习年限
硕士研究生学制3年,学习年限原则上不延长,特殊情况,经申请审批后,可适当延长学习年限。
五、课程设置与学分
六、必修环节
1、开题报告
开题报告选题应属于本学科范围。
开题报告应包括:学位论文选题依据(包括论文选题的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等);学位论文研究方案(包括研究目标、研究内容和拟解决的关键问题、拟解决的关键问题、拟采取的研究方法、技术路线、实验方案及可行性分析、可能的创新之处);预期达到的目标、预期的研究成果;学位论文工作计划等。
开题报告评审由所在学院组织公开进行,评审小组成员3~5人,由学院确定。
跨学科的学位论文选题应聘请相关学科的导师参加。
评审小组应对报告人的文献综述与开题报告进行严格评审,写出评审意见。
根据论文选题和硕士研究生研究能力的要求,评审小组可做出通过开题报告、允许重新开题或终止培养(淘汰)的决定。
若重新开题,需经本人申请,导师同意,一般由原评审小组成员进行评审,评审结果报所在学校研究生教务备案。
重新开题应在半年之内完成,仍未通过者终止培养。
2、中期考核:
中期考核由导师按培养方案考核课程完成情况及论文研究进展,并由各学院相关领域专家组成的考核小组进行中期集体考核,并给出具体的考核意见,报所在学院研究生秘书,记载相关信息。
3、专业外语:
专业外语由各学院的专家出题,考核学生利用外语工具进行资料查阅、学术交流和学术研究的能力,考核成绩报所在学院研究生秘书,记载成绩。
4、学术活动和教学实践与社会实践
营造浓厚的学术氛围和参加教学和社会实践是提高研究生创新能力的重要措施之一。
硕士研究生必须参加8次以上国内外学术活动与学术报告,鼓励硕士研究生通过助课、讲课指导实验课、指导野外教学和生产实习等形式参加本学科专业的教学实践和社会实践活动。
学术活动和教学实践与社会实践由导师负责考核,考核通过后,将考核材料交所在学院研究生秘书,记载成绩。
七、学位论文与答辩
学位论文工作是培养硕士生科研能力、创造能力、科学拼搏精神的重要环节。
是他们掌握进行高水平研究工作必须具备的一套科学工作方法,特别是发现事物内在规律及其机理的方法,同时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学风。
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及答辩的具体要求执行《成都理工大学学位授予工作细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