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理论
简述学前儿童心理学的基本理论问题
简述学前儿童心理学的基本理论问题学前儿童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儿童心理发展及其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的学科,它着重于儿童心理发展的特点及期望与实现儿童心理健康全面发展的方法。
学前儿童心理学这一学科覆盖了从孕期到儿童7岁之间的每一个发展阶段,涉及儿童语言发展、情绪发展、社会发展、认知发展等领域。
本文以“简述学前儿童心理学的基本理论问题”为标题,首先简要介绍学前儿童心理学的概念,然后着重介绍其基本理论问题,最后总结出它的基本原则和特点。
首先,学前儿童心理学是研究孕期至学龄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学科。
学前儿童心理学的研究内容既包括学龄前儿童的认知发展,如语言发展、情绪发展、社会发展和认知发展,也包括家庭、教育和社会等多方面的影响因素以及有关儿童心理健康发展的支持机制。
学前儿童心理学的研究内容不仅涉及到婴幼儿的认知发展,也展开了对婴幼儿教育和心理发展的实证研究和支持性措施的分析和研究。
学前儿童心理学也有其基本理论问题,其中最重要的是生物心理理论。
生物心理学家将婴儿期心理发展归因于有一定规律的生物因素,他们认为,婴儿期的心理发展是有着两个重要特点的:一是有规律的,即有着一定的内在规律;二是有关联的,即婴儿期的心理发展与儿童期心理发展之间存在一定的关联。
另外,针对学龄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理论问题,心理学家也有一系列的理论,其中最著名的包括Piagetstages特征性发展理论,默特罗生物机械理论,社会学习理论。
从上述关于学前儿童心理学的基本理论问题的介绍可以看出,婴儿期心理发展是受到有一定规律的生物因素的影响的;学龄前儿童的心理发展则与婴儿期心理发展之间存在一定的关联;针对学龄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理论问题,心理学家提出了特征性发展理论、生物机械理论和社会学习理论等。
总之,学前儿童心理学是研究孕期至儿童七岁期间的心理发展的学科,它的关注点包括儿童语言发展、情绪发展、社会发展以及认知发展,还覆盖了家庭、教育和社会等多方面的影响因素以及对儿童心理健康的支持机制。
儿童心理发展的主要理论流派
感知运动 阶段
主要图式
动作图式 符号图式
特点
以感知和动作进行反应,形成低级的动作图式(手的抓取、 嘴的吸吮)。动作图式逐渐内化为符号图式,逐渐获得客体
永久性(7个月之后)
2-7岁
前运算阶 段
表象思维 直观形象思维
思维从动作中摆脱出来,但是需要借助实际操作物来学习理 解外部世界。不能理解守恒概念,思维缺乏可逆性,自我中
强化是塑造行为的基础,只要运用好强 化技术,就能塑造儿童形成教育者所期 望的行为,强化的基本原理就是强化好 的行为,忽视不好的行为
4.斯金纳理论的实践运用
教学课堂管理
根据强化原理,要维持良好的课堂秩序,要 对好的行为予以强化,不好的行为予以惩罚 或忽视,用正确的行为替代不正确的行为
适合幼儿的强化物:食物、奖品、表扬、代 币、游戏、减少作业
1-3岁
自主感VS羞 怯感和怀疑 感
学饭照顾穿习自衣自己,主的爬,卫行自生走己路吃,获 秩序得和自法主制感,意志的实现,
羞怯感,怀疑 或否定自身
父母
3-6岁
主动感VS内 疚感
探索周围环境,独 立活动,尝试新事 物
获得主动感,目的的实现, 有助于未来工作上的成就
内疚感和失败 感
家人
6-12岁
勤奋感VS自 卑感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
第三章 儿童心理发展的主要理论流派
主要内容
行为主义的心理发展观-
01
华生&斯金纳&班杜拉
02
精神分析的心理发展观 -弗洛伊德&埃里克森
儿童认知发展理论—
03
皮亚杰 & 维果茨基
04
朱智贤的心理发展观
行为主义的心理发展观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第三章学前儿童注意的发展
1
分心
提供一个安静的学习环境,减少干扰。
2
粗心
建立明确的规则和时间表,帮助学前儿童保持关注。
3
焦虑
使用放松和情绪调节技巧,帮助学前儿童减轻焦虑情绪。
评估学前儿童注意力发展的工具
1 观察法
通过观察学前儿童的注意 力表现,评估他们的注意 力发展。
2 问卷调查
向家长和教师提供问卷, 了解学前儿童的注意力状 况。
生理因素
大脑结构和神经递质等生理 因素在注意力发展中扮演重 要角色。
培养学前儿童注意力的方法
正念训练
通过正念练习,教导学前儿童如 何集中注意力和提高自控能力。
户外游戏
引导学前儿童参与户外游戏,帮 助他们锻炼集中注意力的能力。
拼图游戏
鼓励学前儿童玩拼图游戏,促进 他们的观察能力和注意力。
常见注意力问题及解决方法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第 三章学前儿童注意的发展
注意力是学前儿童发展的关键要素之一,它对学习、情绪调节和社交能力等 方面都起着重要作用。
注意力的定义和重要性
注意力是指个体对特定刺激的心理过程,它决定了我们对周围环境的关注程 度和集中能力。良好的注意力有助于学前儿童提高学习效果和适应社会环境。
特别注意力阶段的发展
3 认知测试
使用认知测试工具,测量 学前儿童的注意力能力。
总结和重点
学前儿童的注意力发展是重要的心理学话题。了解注意力的定义、发展阶段、 影响因素以及培养方法,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支意力集中在多个目标
上,并持续一段时间。
3
选择注意
学前儿童逐渐能够选择特定细节并将其 排除在注意力之外。
维持注意
学前儿童能够保持对目标的注意力,即 使有干扰也能继续集中。
第三章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主要理论流派
应的变化,在生活中叫做社会情境。刺激和反应都是物理或化学变化。 2.研究任务
心理学就是通过确定刺激反应之间联结规律,达到预测和控制有机
体行为的目的。 行为主义的公式: S(刺激) 社会情境 引起 适应 R(反应) 行为
二、行为主义的界定
反应的分类:
根据可否直接观察将反应分为内隐的(internal response)和外显的 反应(external response); 根据可否习得分为习得反应(unlearned response)和非习得反应
(learned response)。
又依照这两个标准将反应分为:
观察法
条件反射法
二、行为主义的界定
2.行为主义研究方法
(3)言语报告法
观察自己身体内部所发生的变化并对这些变化进行口头报告的能力。 华生所讲的口头报告法所报告的只是自己机体内部的变化,而不是心理和
意识的活动,因而并不是通常所谓的内省。
(4)测验法
他主张要设计明显外部表现的行为测验,只能用来测验人的习惯,习
们不协调的情况中摆脱出来时,我们开始思考” 思维的分类: a)已经完全习惯化的言语的无声应用 熟练地运用乘法口诀 b)组织得很好的内隐语言过程被情境或刺激激发 艺术创作 如33*333 如音乐家浏览熟悉的曲段、
c)计划性思维、建设性思维(遇到没有遇到过的问题情境时) 如
贡献
评价
1.自然科学方法的应用,推进了心理学研究的科学化进程。
动物,由于这种结构,人生来就能对某种刺激作出反应。他把这类反应 称为非习得的行为(unlearning behavior),而非能力、“心理特质
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理论问题1
趋势一
从简单到复杂(表现在两方面)
案例:(童言无忌)
• • • “为什么小树不会走路呢?” “为什么雨停了呢?” “月亮为什么有时胖有时瘦呢?”
噢,它只有一条腿,两条腿才能走。 它累着了。 它有时听妈妈话,好好吃饭,有时淘气,不好好吃 饭。
趋势二
从具体到抽象
儿童的心理活动最初是非常具体的,以后 越来越抽象和概括化。儿童思维的发展过程就 典型的反映了这一趋势。
指在一定的社会和教育条件下,
现出来的一般的,典型的,本质的 *学前儿童心理年龄特征是从许多个别儿童 心理特征。 心理发展的事实中概括出来的。
*强调的是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区别于生 理年龄。 (生理年龄和心理年龄是两个概念)
国外几种儿童心理年龄阶段 的划分标准:
1.以生理发展作为划分标准:美国心理学家柏尔曼三时 期理论 2.以种系演化作为划分标准:德国的儿童心理学家施太 伦三阶段理论 3.以智力或思维水平作为划分标准:瑞士儿童心理学家 皮亚杰四阶段论 4.以个性特征作为划分标准:奥地利佛洛伊德五阶段论 5.以活动特点作为划分标准:前苏联的心理学家艾利康 宁和达维多夫六阶段论
人的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能动 的反映。人脑是心理的器官,客观现 实是心理的源泉。
*幼儿心理的发展必须具备两方面条件:
客观现实既是环境, 特别是教育,是幼儿心理 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客观现实
学前儿童心理发展趋势:
综述
学前儿童心理发展历程的一般顺 序和趋势为:从简单到复杂、从具体 到抽象、从被动到主动、从零乱到成 体系。
直观行动思维
具体形象思维 抽象逻辑思维
孩子看别人跳舞跟着跳 孩子按印象中的舞蹈跳 孩子自编自导自排自演跳
第三章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理论
第三章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理论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理论主要包括行为主义理论、认知发展理论和社会情感发展理论。
这些理论有助于了解和引导学前儿童的心理发展,促进其全面发展。
行为主义理论认为,学前儿童是通过外界刺激和反应形成和发展行为的。
根据这一理论,儿童的行为是通过条件反射和习惯形成的。
例如,孩子会学习通过哭泣来获得关怀和注意。
这一理论的重点是观察儿童的行为,通过正反馈和奖励来引导和培养儿童积极的行为。
认知发展理论认为,学前儿童的心理发展是通过认知能力的逐渐成熟来实现的。
让儿童主动参与探索和思考,培养其问题解决和创造力是这一理论的核心。
例如,通过让儿童玩拼图游戏,可以促进他们的问题解决和空间认知能力。
这一理论强调儿童的自主性和个体差异,为他们提供适当的学习环境和教育资源。
社会情感发展理论认为,学前儿童的心理发展是在社会互动中逐渐形成的。
儿童通过与父母、教师和同伴的互动来学习社交技能和规范。
例如,学前班的角色扮演活动促进了儿童的合作和沟通能力的发展。
这一理论关注儿童的自我认同、情感表达和社会适应能力,提倡建立积极的人际关系和亲子关系。
这些基本理论在学前教育中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首先,对于行为主义理论来说,教育者应当注重正反馈和奖励,鼓励儿童展示积极的行为,并及时给予肯定和奖励。
其次,认知发展理论强调儿童的主动参与和思考,教育者应当为儿童提供有趣的学习环境和合适的教育资源,培养他们的问题解决和创造力。
再次,社会情感发展理论强调社会互动的重要性,教育者应该引导儿童学会合作、沟通和适应社会规范。
除了这些基本理论,还有一些重要的发展原则需要引导学前儿童的心理发展。
首先,个体差异原则认为每个儿童都是独特的,教育者应当关注并尊重他们的个体差异,为他们提供个性化的教育。
其次,渐进原则认为儿童的心理发展是逐渐的,教育者应当根据儿童的实际情况,提供适当的学习和发展任务。
再次,全面原则认为儿童的心理发展是综合的,教育者应当关注儿童的身体、智力、情感和社交等多个方面的发展。
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理论
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理论汇报人:日期:CATALOGUE 目录•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概述•认知发展理论•情感与社会性发展理论•道德与品德发展理论•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评估与支持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概述定义重要性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定义与重要性感知运动期(0-2岁)前运算阶段(2-7岁)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主要阶段遗传因素环境因素教育因素儿童自身因素影响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因素认知发展理论阶段一阶段二阶段三阶段四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维果茨基的社会文化理论文化历史理论01最近发展区02支架式教学03信息处理理论感知注意记忆思维情感与社会性发展理论埃里克·埃里克森的身心社会发展理论信任与不信任自主性与羞愧、怀疑主动性与内疚安全型依恋不安全型依恋玛丽·安斯沃思的依恋理论情感智力理论道德与品德发展理论认知发展阶段与道德发展相关皮亚杰认为,儿童的道德发展与他们的认知发展阶段密切相关,尤其是他们的逻辑思维和社交能力的发展。
他律与自律在儿童的道德发展过程中,他们逐渐从他律(依赖外部规则和权威)转向自律(基于内部价值和原则)。
皮亚杰的道德发展理论科尔伯格强调,道德判断和推理在儿童的道德发展中至关重要,它们帮助儿童在面对道德困境时作出决策。
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道德判断与推理三水平六阶段教育者应成为儿童品德发展的榜样,通过自身行为示范道德和品德原则。
以身作则情境教育激发内在动机家校合作通过模拟真实的道德困境,引导儿童思考、讨论并实践道德决策。
培养儿童内在的道德感和责任感,让他们理解并认同道德和品德的价值。
家庭和学校应密切合作,共同营造一个有利于儿童品德发展的环境,一致性地教育和引导儿童。
品德教育的原则与方法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评估与支持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评估方法观察法通过对儿童在日常生活中的行为、情感、社交等方面的表现进行观察,以评估其心理发展状况。
这种方法能够提供丰富的信息,但需要观察者具备专业的知识与技巧。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基本理论PPT课件
17
小班幼儿(3-4岁)的年龄特征
1. 行为的强烈情绪化
28
1.生物因素——基本物质前提 遗传的生物特征
· 人体的形态、构造、血型、发色和神经系统
29
健全的四肢是动作技能发展的前提; 完善的发音器官是口语发展的前提; 先天失明的幼儿不能发展视力; 先天聋哑的幼儿不能发展听觉和口语; 无脑畸形儿不能产生任何心理活动; 高斯9岁能解决数列求和; 莫扎特3岁弹钢琴,6岁指挥乐队; 王勃六岁即能写文章,文笔流畅,被赞为"神童
14
发展具有个别差异性
虽然同一年龄阶段的儿童无论 在身体还是心理方面都存在着 发展的共同趋势和规律,但对 于每一个儿童而言,其发展的 速度、发展的优势领域、最终 达到的发展水平等都可能是不 同的。
如有的人观察能力强,有的 人记性好;有的人爱动,有的 人喜静;有的人善于理性思维, 有的人长于形象思维;有的儿 童发育早,心理成熟早,有的 就晚;在个性方面也存在很大 差异,在兴趣、性格及能力等 方面也都有不同。
4. 从零乱到成体系
8
二、发展的基本特点
1. 连续性
► 指幼儿心理发展是一个连续的过程。
2. 阶段性
► 指幼儿发展的各个不同年龄阶段中所形成的一般的、 典型的、本质的心理特征。
• 先有量变,量变积累到一定程度发生质变。
9
二、发展的基本特点
3. 方向性和顺序性
如个体动作的发展,就遵循自上而下、由躯体中心向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基本理论优质课件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基本理论优质课件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深入探讨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基本理论。
教学内容主要基于教材第三章《儿童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以及第四章《儿童心理发展的主要理论》。
具体内容涉及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概念、心理发展的影响因素、发展阶段和特点,以及皮亚杰、维果茨基等心理学家的主要理论。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并掌握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概念和一般规律。
2. 使学生了解并熟悉皮亚杰、维果茨基等心理学家的主要理论,并能够运用到实际教学中。
3. 培养学生分析、解决儿童心理发展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皮亚杰、维果茨基等心理学家的心理发展理论及其在实际中的应用。
教学重点:儿童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影响因素以及发展阶段。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教学挂图。
2. 学生准备:笔记本、教材、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组儿童成长的图片,引发学生对儿童心理发展规律的思考。
2. 新课导入:介绍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内容,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3. 理论讲解:a. 讲解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概念和一般规律。
b. 分析皮亚杰、维果茨基等心理学家的主要理论。
4. 例题讲解:以实际案例为例,讲解如何运用心理发展理论分析问题。
5. 随堂练习:布置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理论分析问题。
7. 互动环节: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
六、板书设计1. 儿童心理发展基本概念2. 心理发展的影响因素3. 儿童心理发展阶段4. 皮亚杰、维果茨基心理发展理论5. 实际应用案例分析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a. 请简述儿童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
b. 皮亚杰和维果茨基的心理发展理论有哪些异同?c. 结合实际案例分析,运用心理发展理论解决儿童心理问题。
2. 答案:a. 儿童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包括:连续性与阶段性、顺序性、不平衡性、个体差异性。
b. 皮亚杰和维果茨基的心理发展理论都强调儿童心理发展是连续的、阶段性的,但在心理发展的驱动因素上有所不同。
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理论问题
第三节 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因素
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因素复杂多样。我们可分为客观因素和主观因素 客观因素主要指儿童心理发展必不可少的外在条件。而这些客观条件是人脑和周
围现实。我们可归结为生物因素和社会因素两大类。 一、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客观因素 (一)生物因素 1.遗传因素
遗传素质是指遗传的生物特征,主要指那些与生俱来的解剖生理特点, 如机体的构造、形态、感官和神经系统的特征等。 其中对心理发展产生 最重要意义的是大脑和神经系统的结构和机能的特征。 遗传对儿童心理发展的作用表现在: 第一,提供人类心理发展的最初自然物质前提。 第二,奠定儿童心理发展个别差异的最初基础。 如:英国心理学家西里儿•伯特(Cyril Burt)的研究;
大脑和神经系统的发育
儿童头身比例的变化是: 胎内2个月:1:2
胎内5个月:1:3
出生时:1:4 2岁:1:5 6岁:1:6
12岁:1:7
25岁:1:8
儿童动作的发展是:先会抬头,后会翻身,再会坐、会爬,最 后才会用腿走路。
儿童体内各大系统成熟的顺序是:神经系统最早成熟,骨骼肌 肉系统次之,最后是生殖系统。美国心理学家格塞尔 (A·Gesell)的双生子爬梯实验就有力地说明了这一点。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詹森(Jenson,1968)的研究; 我国心理学家林崇德的研究等。或水平,也 称生理发展。
儿童身体生长发育的规律明显的表现在发展 的方向顺序和发展速度上。其方向顺序是按 所谓的首尾方向(从头到脚)和近远方向 (从中轴到边缘)。
如:儿童头部发育最早,其次是躯干,在世 上肢,然后是下肢。
三、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客观因素和主观因素 的相互作用
(一)主客观因素的相互作用是双向的:强调 几点
第三章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主要理论流派
第三章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主要理论流派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主要理论流派涵盖了从儿童认知、情感、社交和语言发展等各个方面的理论解释,为我们理解儿童心理发展提供了理论框架和指导。
本文将介绍一些主要的理论流派。
1. 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Jean Piaget's Theory of Cognitive Development)皮亚杰是认知发展理论的奠基人,他提出了儿童认知发展的四个阶段:感知运动期、前操作阶段、具体操作阶段和形式操作阶段。
他认为,儿童通过积极探索和经验积累来构建认知结构,并通过适应(即平衡和失衡)来实现认知发展。
2. 维果茨基的社会文化理论(Lev Vygotsky's Sociocultural Theory)维果茨基强调社会和文化对儿童发展的重要作用。
他认为,儿童在社会交互中通过语言学习获取文化工具,并通过与他人的合作和引导来实现认知发展。
他的“近发展区”概念指出,儿童在能力掌握的区域与潜在发展区之间存在差距,通过合适的支持和指导,他们可以达到更高的发展水平。
3. 罗杰斯的自我理论(Carl Rogers' Self-Theory)罗杰斯认为,儿童的自我形成是一个动态和积极的过程,他们通过不断接受和理解自己的经验,来构建自我概念。
他提出了自尊和自我实现的重要概念,认为只有当儿童在支持和尊重的环境中受到鼓励时,他们才能实现自我潜能。
4. 超越主义发展理论(Transcendental Developmental Theory)5. 爱因斯坦根结论发展理论(Einsteinian Sudden Insight Theory)该理论强调了儿童的突发决策和领悟的重要性。
它认为,儿童不仅通过逐步积累的学习来实现发展,还通过突发的洞察力和领悟来跨越认知层次。
以上是一些主要的理论流派,它们从不同的角度解释了儿童心理发展的过程和机制。
这些理论为我们提供了指导,可以帮助教育者和家长更好地理解和支持儿童的发展。
2024年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完整全套教学精彩课件
2024年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完整全套教学精彩课件一、教学内容1. 第一章:学前儿童心理发展概述第一节: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概念第二节: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理论2. 第二章:学前儿童认知发展第一节:感知运动发展第二节:认知过程发展3. 第三章:学前儿童情感和社会性发展第一节:情感发展第二节:社会性发展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和特点。
2. 使学生掌握学前儿童认知、情感和社会性发展的重要理论。
3. 培养学生运用理论知识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理论、认知发展过程。
2. 教学重点: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特点及其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课件、黑板、粉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组学前儿童的生活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重要性。
2. 理论讲解:学前儿童心理发展概述:讲解基本概念、基本理论。
学前儿童认知发展:分析感知运动、认知过程发展的特点。
学前儿童情感和社会性发展:阐述情感、社会性的发展规律。
3. 实践情景引入:以实际案例为例,让学生分析学前儿童心理发展中的问题。
4. 例题讲解:针对每个环节的重点知识,给出典型例题进行讲解。
5. 随堂练习:让学生进行课堂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2. 内容:学前儿童心理发展概述学前儿童认知发展学前儿童情感和社会性发展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简述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规律和特点。
请分析一个实际案例,阐述学前儿童认知、情感和社会性发展的问题及其解决方法。
2. 答案: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规律和特点:略。
实际案例分析:略。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推荐阅读:相关领域的研究论文、专著。
课后实践:观察身边的学前儿童,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其心理发展特点。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内容的理论与实践结合2. 教学目标的明确与实现3.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突出4. 教学过程中的实践情景引入5. 作业设计的生活化与实用性一、教学内容的理论与实践结合在教学内容的设计上,应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理论
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理论
1.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
法国心理学家皮亚杰提出的认知发展理论认为,儿童的认知能力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感知运动期,出生后的两年内,婴幼儿主要通过感官和运动活动来认知世界。
第二个阶段是前运算期,适用于2~7岁的儿童,他们开始通过语言和表象符号进行思维活动和解决问题。
第三个阶段是具体运算期,适用于7~11岁的儿童,他们可以进行逻辑思考和操作性思维。
第四个阶段是形式运算期,适用于11岁以上的儿童,他们可以进行抽象思维和假设推理。
2.艾里克森发展阶段理论
3.维果茨基社会文化理论
维果茨基认为,儿童的认知和心理发展是在社会文化环境中进行的。
他强调了社会互动和语言对儿童发展的重要性。
他的理论提出了一种叫做"近似区域"的概念,指的是儿童能够通过与比他们更有经验的人合作来完成高水平的任务。
这种合作可以促进儿童的认知和心理发展。
4.雅各布·洛特岗斯坦发展理论
洛特岗斯坦认为,儿童的发展是由遗传和环境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他提出了发展的环境理论,强调了儿童成长过程中的重要环境因素,如家庭、学校和社会。
他认为,正念的培养、安全的家庭环境和适度的挑战有助于儿童的心理发展。
5.幼儿园教育理论
幼儿园教育理论是指关于学前儿童教育的原则和方法。
该理论主张为儿童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和各种学习机会,并通过游戏和自由活动培养儿童的认知、社交和情绪能力。
幼儿园教育理论认为儿童是主动学习者,注重培养儿童的创造力、好奇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理论流派
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理论流派1.行为主义理论:行为主义理论强调环境对儿童行为的影响。
这一理论认为人的行为是在环境刺激下形成的,通过刺激和反应的相互作用来学习和发展。
以美国心理学家华特·斯金纳为代表的行为主义者认为,儿童通过与环境的互动来形成习得行为,他们的行为可以通过正反馈和惩罚来塑造和改变。
2.认知发展理论:以瑞士心理学家让·皮亚杰为代表的认知发展理论将注意力放在儿童的思维和认知发展上。
他认为儿童在不同的阶段会经历不同的认知发展阶段,如感知运动期、前运算阶段和具体运算阶段。
通过观察和实验研究,他揭示了儿童的认知发展的规律。
3.社会文化理论:社会化文化理论将社会和文化因素视为儿童心理发展中的重要影响因素。
苏联心理学家列夫·维果茨基强调了社会互动和文化工具对儿童认知发展的重要性。
他提出了“近发展区”和“远发展区”的概念,认为儿童通过与成年人和同龄人的合作和引导,可以在自己的认知能力上取得更大的发展。
4.心理动力学理论:由奥地利心理学家西格蒙德·弗洛伊德创立的心理动力学理论认为,儿童的心理发展受到内心欲望和冲突的影响。
弗洛伊德认为人的心理发展经历着冲突的不同阶段,如口唇期、肛门期和阴蒂期。
通过解决这些冲突,儿童可以达到心理平衡和成熟。
总的来说,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理论流派各有侧重,包括行为主义理论、认知发展理论、社会文化理论、心理动力学理论和生态系统理论。
这些理论通过不同的角度解释了儿童的心理发展过程,为教育和家庭提供了指导和启示。
在实践中,综合运用这些理论,能更好地了解和促进学前儿童的心理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节 精神分析理论
局限性
弗洛伊德过分性本能在性格发展中的作用。
过分强调无意识,否认意识在人精神生活中的作用。 他的理论主观色彩浓厚。 弗洛伊德的理论体系过分依赖有关非常态的或变态的心理资料,而 忽视了对正常人的研究,导致了对人的解释的片面性。
第二节 精神分析理论
二、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性理论
第三节 行为主义
贡献
• 使心理学从主观的唯心主义科学向客观的唯物主义的发展道路 上迈进了一大步。 • 使动物心理学、儿童心理学尤其是实验心理学和学习心理学取
得重大成果。
• 使行为主义一些基本观点和方法技术在许多领域和社会生活中 得到广泛应用。
第三节 行为主义
局限 • 抹煞人与动物的本质区别,陷入了生物主义。 • 抹煞心理、意识与行为的差别,陷入了客观主义。 • 抹煞行为不同层次的差别,把行为归结为S-R的简单模式,陷 入了机械主义。
第一节 成熟势力说
二、格塞尔的发展原则 发展方向原则:表现为自上而下,由中心向边缘,由粗大动作向精细动作 发展。 相互交织原则:在发展过程中,在某一阶段,由某一个方面占优势,过一 个阶段又会以另一方面占优势。通过交织,达到相互平衡,把发展引向整 合并达到趋于成熟的高一级水平。 机能不对称原则:如优势手、优势眼、听觉记忆、视觉记忆等 个体成熟原则(核心原则):处于准备阶段的儿童,相应的学习能力尚未 具备,这时如果让他们学习某种技能,就难以达到真正的学习目的。这不 仅表现为学习难度大,学习成绩不巩固,严重的还会伤害学习动机和学习 兴趣 自我调节原则:并非直线,而是有波浪起伏的,自我调节的能力
经联系的接通,非条件刺激与无关刺激物分别在大脑皮层上形成两个兴奋
点,又称为兴奋灶。 无关刺激: 铃声 定向反射(注视)
非条件刺激:食物
唾液分泌
第三节 行为主义
第三节 行为主义
小阿尔伯特的恐惧情绪 习得实验
第三节 行为主义
机械主义的发展观
• 否认遗传,片面夸大环境和教育的作用 对儿童情绪的研究 • 华生指出,情绪是遗传的模式反应(pattern reaction)。出 生乳儿只有三种非习得的情绪反应----怕、怒、爱,它们各有 其发生的主要情境和典型表现。
观察学习Leabharlann 过程: 注意过程 保持过程 动作再现过程 动机作用过程
第三节 行为主义
• 综合了行为主义和认知学派的观点,强调儿童的人格是行为、个人认 知因素和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
• • • • • 认为人的行为与人格是在观察学习中获得的,重视榜样的作用。 强调人的认知和自我调节功能。 其社会学习理论是以实验研究为基础的。 认为人的一切人格特征都是从观察学习中获得的观点有片面性。 所强调的认知因素的作用缺乏实验的依据。
第三章 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 基本理论
第一节 成熟势力说
一、格塞尔的发展观
格塞尔将个体心理发展看作一个按顺序模式发展的过程,它们按照规定的
顺序有次序地发展。动作、认知技能、人格发展是神经系统自然成熟的结 果。
格塞尔认为脱离了成熟的条件,学习本身并不能推动发展。只有当结构与
行为相适应的时候,学习才能发生。在结构得以发展之前,特殊的训练是 没有多少成效的。
就会开始。 • 如果冲突持续下去,或者没有得到完满地解决,自我就会受到损害,因为
它整合了一种消极的品质。
第二节 精神分析理论
第二节 精神分析理论
第三节 行为主义
一、华生的经典行为主义
基本观点
心理学不应该研究看不见摸不到的意识,而应该研究可 观察、可测量的行为。其理论目标在于对行为的预测和控
第二节 精神分析理论
一、弗洛伊德的经典精神分析理论
心理结构理论
弗洛伊德认为,个体的心理活动是由不同意识水平的 三个部分组成:意识、前意识和潜意识。
意识(conscious):是人格的最表层部分,是人能
随意想到、清楚察觉到的主观经验。 前意识(preconscious):由那些虽不能即刻回想起来,但经过努力就 可以进入意识领域的主观经验所组成。 潜意识(unconscious):不曾在意识中出现的心理活动和曾是意识的但
• 当一个人的结构变得复杂的时候,就有层次地组织起来,构成主体的整个认
知结构体系。
第四节 认知主义
儿童心理发展的机制 皮亚杰认为,儿童心理或行为是儿童的心理或行为在环境影响下不断通过 同化、顺应,达到平衡的过程,从而使儿童心理不断由低级向高级发展。 同化:把环境因素纳入机体已有的图式或认知结构之中,以加强和丰富主
--发展了客体永久性(物体存继性)的观念
--出现了因果性的最初观念
第四节 认知主义
前运算阶段(2~7岁) 运算:指一种内部认知活动,一种特殊的认知结构类型,是一种内化了的 动作。 具体表现:
--早期的信号功能(表象符号、语言符号)
--自我中心性 --感知的局限性 --缺乏可逆性和守恒性
第二节 精神分析理论
埃里克森描述了人类发展的八个阶段,强调“自我” 不只是调节“本我 ” 冲动与“超我” 要求之间的关系。 • 在每一个阶段,个体都有一项心理社会性任务要完成。直面每一项任务都 会产生冲突,且伴有两种可能的结果。
• 如果冲突得以解决,一种积极的品质就会在个性内置根,更进一步的发展
已受压抑的心理活动。主要包括原始的本能冲动以及与本能冲动有关的欲
望。
第二节 精神分析理论
人格结构说 弗洛伊德认为人格结构由三部分组成:本我、自我和超我。 本我:人格中未经过加工和组织的、天生的部分,在个体出生时即存在。 代表饥饿、性、攻击等原始内驱力。遵循快乐原则。
自我:人格中理性与理智的部分。遵循现实原则,其功能是抑制本能冲动
“自我效能感”(a sense of self-efficacy),即相信自己的能力和
特征有助于自己获得成功。 强调个体可以主动地控制影响自己生活的事件,而不是被动地接受环 境中发生的一切。
第三节 行为主义
观察学习与替代性强化 观察学习:指儿童通过观察他人(榜样)的行为而进行的行为。 替代性强化:当儿童看到榜样的行为受到奖赏,就有可能模仿这种行为, 若发现榜样的行为受到惩罚,则会避免做出同样的行为。
埃里克森(Erikson)是弗洛伊德的追随者之一,
他从弗洛伊德的理论中汲取了营养,完善自己的 观点,称为“新精神分析理论”代表者之一。
埃里克森相信发展持续人的一生。
--埃里克森强调儿童是积极而有好奇心的探索者,在发展 的每一个阶段都会积极应对社会现实以求能够成功适应,并展现出正常的发展模式。 --不太重视性冲动,强调文化的影响,个体的发展必须放到其生活的文化情景中 来理解。他认为人格发展是由内在的成熟和外在的社会要求交互作用决定的。
第四节 认知主义
一、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 发展观 • 儿童心理的发展起源于主体的动作(先天成熟-后天经验),动作的本质是
主体对客体的适应。适应不是消极被动的,而是一种内部结构的积极的建构
过程(适应)。
• 图式是一种心理结构,是一系列整合的知觉、观念和行为在心理上的表征。 • 当图式变得更加复杂的时候,就成为结构。
口唇期
肛门期 性器期
潜伏期
生殖器期
第二节 精神分析理论
第二节 精神分析理论
第二节 精神分析理论
贡献
对无意识的研究,扩大了个性心理学研究的范围。 弗洛伊德提出了许多新的理论问题,丰富了心理学学科的建设。 精神分析心理学对临床治疗也产生了很大的作用。
极大地影响了社会科学的各个领域。
以维持个体的安全,并帮助个体整合到社会之中。 超我:个体的良心。遵循道德原则,它要求自我运用社会可以接受的手段
满足社会所允许的本我冲动。
第二节 精神分析理论
人格发展阶段 弗洛伊德根据力比多(或欲力、性本能)(libido)主要投射的部位来划 分年龄阶段。每个阶段力比多集中投射的身体部位是机体获得快感的重要区 域,这一区域被称为动欲区(ego generous zone)。
制。
华生将行为的公式表述为”S-R ”。 S:外在的刺激; R:对刺激的反应 华生的发展理论与实验 研究了新生儿和情绪反应的条件反射:小阿尔伯特实验
第三节 行为主义
经典性条件反射
条件反射是在非条件反射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建立的条件是无关刺激
与无条件刺激的多次结合,即多次强化。 巴甫洛夫认为,条件反射是脑的高级活动,其神经机制是皮层上暂时神
关于儿童行为的方法研究
• 观察法 • 实验法—自然实验和条件反射实验
第三节 行为主义
二、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反射
斯金纳发现一种由学习所形成的的反应形式,操作性条件反射。
在斯金纳箱中饥饿的小白鼠 或鸽子无意中碰到按键而得到
食物,其按键行为由于得到食
物而得以强化。这种通过动物 的某种活动、某种操作才能得 到强化而形成的条件反射及操 作条件反射。
第三节 行为主义
斯金纳提出了两种影响的行为后果——强化和惩罚 强化会增加行为在未来发生的可能性;惩罚会减弱行为再次出现的可 能性。 强化可以分为积极强化和消极强化
积极强化就是给予奖励,
消极强化是通过拿走令人不快的事来进行奖励。 在运用强化时,如果是紧随在某种行为之后,其效果是最明显的。如 果某种反应不再获得强化,它最后会“消退”(extinguished),也 就是说,回到原来的水平。
第三节 行为主义
三、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
社会学习理论对解释人类的行为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强调成人的行为
及其角色的榜样作用。 后来,班杜拉扩展了自己的理论,称之为“社会认知理论”(social
cognitive theory),使其包含了认知的作用。
强调个体通过选择自己的环境及希望追求的目标,从而在很大程度上 决定了自己的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