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心理学 第二章感知觉与设计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教学教案—02幼儿的感知觉
适应两种3.感觉的对比感觉的对比是指感受器接受不同刺激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
它分为同时对比和相继对比。
(1)同时对比:不同刺激同时作用于同一感受器时产生同时对比现象。
例如“月明星稀”明暗同时对比图如图2-1所示。
明暗同时对比图(2)相继对比:当不同刺激先后作用于同一感受器时产生的对比现象。
例如:吃糖后再吃苹果,会觉得苹果很酸;吃了苦药后,喝白开水都会觉得水很甜。
研究对比现象有重要的意义。
在教学中充分利用对比现象组织教学,能够提高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效率。
4.感受性的训练人的感受性可以通过实践活动得到提高,由于职业的训练或实践活动的需要对某种感觉作长期、精细的训练,能使感受性大大地提高。
例如:品一口茶,就知道茶的产地、等级、品质等;染色工人可以辨认40多种黑色。
另一方面由于为了代偿某种丧失的感觉能力,会使其他感觉能力得到发展。
如聋哑人视觉特别好,盲人听觉、触觉特别发达。
(二)知觉的特性1.知觉选择性教师总结解释列举知识点人所处的环境复杂多样,某一瞬间,人不可能对众多事物进行感知,而总是有选择地把某一事物作为知觉对象,与此同时,把其他对象作为知觉对象的背景这种现象叫作知觉选择性。
影响知觉选择性的因素有主观因素与客观因素。
客观因素:(1)对象与背景的差别,差别越大,对象越易从背景中分离出来;(2)对象的活动性,活动的刺激容易被感知;举例说明看图学生讨论(3)对象的特征,特征明显的刺激物易被感知。
主观因素包括:目的性、任务、知识经验、个人需要、兴趣、情感状态等。
2.知觉的整体性知觉对象具有不同的属性,由不同的部分组成。
但人并不它知觉为个别的孤立部分,而是把它知觉为一个统一的整体,这种特性称为知觉的整体性,如图2-4知觉的整体性。
3.知觉的理解性在知觉过程中,个体根据已有的知识与经验,对感知的事物进行加工处理,并用语词加以概括,赋予其确定意义的过程,即为知觉的理解性。
有一天,诗人、哲学家、植物学家一同去春游,但是对田野风光的感受却大不相同。
普通心理学教案设计
普通心理学教案设计第一章:心理学概述1.1 心理学的定义1.2 心理学的历史发展1.3 心理学的分支1.4 心理学的研究方法第二章:认知过程2.1 感知觉2.2 注意2.3 记忆2.4 思维第三章:情绪与情感3.1 情绪与情感的定义3.2 情绪与情感的类型3.3 情绪与情感的作用3.4 情绪调节第四章:意志与行为4.1 意志的定义与作用4.2 动机与行为4.3 自我控制4.4 行为改变的方法第五章:人际关系与社交心理5.1 人际关系的定义与类型5.2 人际沟通5.3 社交心理障碍5.4 人际吸引与亲密关系第六章:发展心理学6.1 发展心理学概述6.2 生命周期中的心理发展6.3 认知发展理论6.4 情绪与社会发展第七章:学习理论7.1 经典条件反射学习7.2 操作条件反射学习7.3 观察学习7.4 学习理论的应用第八章:心理测量学8.1 心理测量学的基本概念8.2 心理测量工具的设计与实施8.3 心理测量学的主要技术8.4 心理测量学的应用与局限第九章:心理病理学9.1 心理障碍的分类9.2 常见心理障碍的诊断与治疗9.3 心理疾病的心理社会干预9.4 心理健康与心理疾病预防第十章:职业心理学10.1 职业心理学的定义与作用10.2 职业选择与职业适应10.3 职业压力的管理与应对10.4 职业生涯规划与管理第十一章:心理动力学理论11.1 心理动力学的基本概念11.2 弗洛伊德的心理分析理论11.3 荣格的心理分析理论11.4 心理动力学的应用与批评第十二章:认知行为疗法12.1 认知行为疗法的基本原理12.2 认知行为疗法的技术与策略12.3 认知行为疗法在临床应用中的限制12.4 认知行为疗法的实证研究第十三章:文化心理学13.1 文化心理学的基本概念13.2 文化对心理与行为的影响13.3 跨文化心理研究与方法13.4 文化心理学的应用与挑战第十四章:教育心理学14.1 教育心理学的基本原理14.2 学习环境与教学策略14.3 学生心理发展与教育干预14.4 教育心理学在实践中的应用第十五章:未来心理学趋势15.1 心理学研究的科技革新15.2 跨学科整合的趋势15.3 心理学在政策与伦理议题中的应用15.4 未来心理学教育的挑战与机遇重点和难点解析第一章:心理学概述重点:心理学的定义、历史发展、分支和research methods。
第二章 感知觉与设计
1.3.1 审美心理学、心理美学、艺术心理学、美术心理学等相关 领域的研究
1.3.2 工业心理学与人机工程学、广告心理学及消费心理学、行 为学等应用心理学的研究
1.3.3 职业设计师的经验知识
1.4 现代设计心理学 1.4.1 可用性工程
1.4.2 感性工学
1.4.3 基于仪器的设计心理学研究
1.1 设计心理学的概念和研究现状
• 心理美学 也称“美学心理学”、“审美心理学”,它是以心理学 的研究方法研究审美、创造美的心理过程、个性心理及其 规律的美学分支学科与流派 1、移情说 2、距离说
• 精神分析心理学与艺术心理 1、代表人物:弗洛伊德(Freud)和荣格(Jung) 2、主要理论:意识与潜意识;本我、自我、超我 3、集体无意识 3、精神分析心理学在艺术设计中的运用:投射法
大 卫 像
3.感觉与知觉的区别与联系 (1)感觉与知觉的区别
①产生的来源不同 ②反映的具体内容不同
③生理机制不同
(2)感觉与知觉的联系
①感觉是知觉产生的基础。 ②知觉是感觉的深入与发展。 ③知觉是高于感觉的心理活动。
4 .与感知觉相关的其他概念
(1)注意 ①吸引受众注意力的要素: a.提供产品使用价值的有效信息。
设计心理学研究对象:用户(消费者) VS 设计师
外界信息刺激、输入
基本 心理特征
购买心理、使用心理 购买心理 (需求刺激—认识问 题—查询信息—评价 选择—购买行为-信 息反馈 使用心理 认知—学习—使 用—反馈
基本 心理特征
设计过程心理
准备 社会文化 心理 酝酿 明朗 检验
社会文化 心理
个性心理 (个性、情 绪)
“场景描述”法(讲故事) 的用户研究
心理学感觉与知觉
知觉依赖于感觉提供的信 息,并对这些信息进行组 织和解释。
感觉和知觉在个体和环境 互动中相互依存,共同发 展。
04
CATALOGUE
感觉与知觉的应用
在教育中的应用
感觉与知觉在教育中的应用广泛,它们是学生学习和发展的重要基础。教师需要了解学生的感知特点 ,以便更好地设计和呈现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例如,教师可以通过视觉、听觉和触觉等 多种方式呈现知识,以适应不同学生的感知需求。
研究感知觉的神经机制,探索大脑如何处理感觉信息,揭示感知 觉的生理和心理过程。
心理学与计算机科学的交叉
研究感知觉的人工智能模拟,探索机器如何模拟人类的感知和认知 过程,实现机器感知和智能。
心理学与社会科学的交叉
研究感知觉与社会文化因素的关系,探索感知觉如何影响人类的社 会行为和文化发展。
感觉与知觉的神经科学研究
颜色知觉
是指个体对不同波长光线的感 知,能够分辨出不同的颜色。
知觉的特性
整体性
选择性
恒常性
组织性
知觉具有将感觉信息整合成有 意义整体的能力,即使某些部 分缺失或模糊,也能通过整体 来感知事物的完整形态。
在多种感觉信息中,人们会优 先选择某些信致的。
神经元编码机制
研究单个神经元如何编码感觉信 息,揭示神经元放电的规律和感 知觉的内在联系。
大脑皮层的功能区
划
研究大脑皮层不同区域在感知觉 过程中的作用,解析不同功能区 的神经元活动和相互联系。
跨感官整合
研究不同感官之间的信息整合机 制,揭示大脑如何将来自不同感 官的信息整合成完整的感知觉。
感觉与知觉的人工智能模拟
设计心理学的基本内容
设计心理学的基本内容在这一章里我们首先根据以下框架介绍一下普通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原理认识过程: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心理过程情感过程道德感美感理智感(心境、应激)(情感的具体表现形式:情绪:激情情绪的两极性)意志过程:动机目的方法计划调节行动克服困难个性:个性倾向性:(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信念世界观)个性心理特征:能力、气质、性格第1节心理学研究的对象第一节心理学的对象和意义一、心理学的对象:“心理学”—词,英文叫PSYCHOLOGY,起源于希腊文中的PSYCHE和Logos两个词,前者意思是“心”、“灵魂”,后者的意思是“研究”、“科学”,两者结合起来就是“心灵研究”或“心灵科学”。
这是传统心理学中对心理学对象最一般的表述。
然而,在很长的历史时期中,心理现象只是哲学家、思想家们关心的问题,他们用的方法不少是根据个人的经验进行主观臆想和空泛的议论。
所以那时候的心理学只能称为哲学心理学。
到了19世纪后期,由于受生物科学和技术科学等发展、进步的影响,人们对心灵、精神与肉体、行为的关系有了更深的认识,通过人的行为来研究人的心理的思想也更加明确。
现代西方心理学家一般都把心理学界定为研究行为的科学。
心理学上所谓行为,有广义和狭义两种理解。
狭义而言,行为是指个体表现于外,而且能够直接观察、录相、记录、测量的活动,如说话、走路、写字、游泳等等。
广义而言,行为不仅包括上面这些活动,而且也包括不能直接观察的,只有通过其它东西作媒介才能间接推知的内心活动,如学习、工作的动机,思考,态度、内心感受、欲望等等。
西方心理学把行为作为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正是指这种广义的行为。
其积极的意义是把心理、意识的活动和行为统一起来,离开了行为,心理、意识的活动既不可能了解,也失去了它存在的意义。
但是这种提法也容易使人误解,它不易看出心理学研究对象的特殊性,忽视了心理是人的主观映象、主观世界这个最本质的特征。
心理虽然与行为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但它毕竞是一种观念的东西,属于人的内心活动、内部世界,是隐藏于说话、走路、做事等外显活动后面的东西,看不到或者否认心理现象的这一特点,也就取消了心理学。
第二章 感知觉 PPT课件
形状恒常性
颜色恒常性
大 小 恒 常 性
(三)知觉的种类 1、人际知觉
一、首因效应 二、晕轮效应 三、近因效应 四、定型效应 五、投射效应
1、首因效应
第一印象深刻而持久。一般发生在陌生人之 间。
思考: 管理者应注意什么? 个人应注意什么? 求职面试时怎样才能给主考官留下良好印象
?
2、晕轮效应
差别感觉阈限——刚刚能够感觉出的两 个同类刺激的最小差别量。
K =△I / I
(3)阈下刺激的心理效应:
低于绝对感觉阈限的刺激,虽然我们 感觉不到,但却能引起一定的生理效应。 例如,低于听觉阈限的声音刺激能引起脑 电波的变化和瞳孔的扩大。
1957年在美国新泽西州的一家电影院中正在 播放一部电影,但是电影的胶片被处理过,加入 了“请喝可口可乐”,“请吃爆米花”的广告语 ,只是这两条广告信息播放的时间是3/1000秒, 非常快以至于人们根本就没有觉察到,但是比较 试验前后电影院周围的可乐和爆米花销量,人们 惊奇地发现:爆米花销售上升了58%,可口可乐 销量上升了18%。
性别角色刻板印象:男人粗心,女人细心。 地域刻板印象: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职业刻板印象:军人守纪律;教师很文明。
5、投射效应
——由于自己具有某种特性,因而判断他 人也一定会有相同的特色。
例如: 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 认为世上尽是好人或者认为世上尽是坏人; 说别人是与否时常常反映自己的真实一面。
2. 根据所反映事物的特征分类 空间知觉 时间知觉 运动知觉 3. 错觉
(2)听觉
适宜刺激: 20-20000赫兹的 声波
(3)其他感觉 肤觉:触压觉、温度觉、痛觉 嗅觉:有气味的气体物质 味觉:溶于水的化学物质
以上统称外部感觉,指接受外部刺激,反 应外界事物的个别属性的感觉。
第二章 儿童感知觉的发展 PPT课件
研究困难所在: 1、幼儿言语表达能力的低 2、幼儿言语理解能力也较低
第一节 婴幼儿感知觉研究的方法
一、视崖 二、注视偏好 三、习惯化和去习惯化 四、高振幅吸吮技术法 五、操作性条件反射法
视崖
由吉布森夫人研究婴儿深度知觉发展的装置。 自变量:视崖的深浅 因变量:爬与不爬(防御行为或肌肉紧张、心率) 控制变量:有无深度知觉经验 另一种设计: 中间有由宽变窄的木板图形,看婴儿爬向哪?
(二)条件性转头法 是根据婴儿能够学会将某种反应与某种特定 刺激联系起来。
视觉强化物
实验程序: 桌子 E1 玩具 E2 1、训练阶段 2、条件化阶段 3、测试阶段
操作性条件反射法
优点:1、转头可作为听觉功能的指标 2、结果可区分刺激物还是强化物的反应; 3、检测婴儿的听觉障碍;4、可用于研究被试 的听觉发展。 缺点:1、损失率大,要找特定的被试的强化 物,很难做到。2、呈现刺激的时间长,则 不灵敏。
操作性条件反射法
(三)泛化法 即把已经学会的对某个刺激的反应,运用于 相似的刺激中。
第二节 儿童视觉发展
一、视觉的发展; 二、视知觉的发展;
视觉的发展
一、视觉生理机制的发展 妊辰22周对光有反应,23周视杆和视锥细胞 能分辨出来,视觉成熟最晚, 二、基本视觉过程的发展 1、视觉模式的适应能力 新生儿对近物体不能聚焦,6个月达正常。 2、视觉敏锐程度
操作性条件反射法
根据斯金纳的原理为基础。 三种形式:饱和法、条件性转头法、泛化法 (一)饱和法 是指某些强化结果一再出现,他的价值就会 降低的现象。 与习惯化-去习惯化的区别: 习惯化是定向反应行为随刺激的反复出现而 消失;饱和是强化效果随强化物的反复出现 而消失。
感觉与知觉的心理学知识
一、感觉的含义
◊感觉(Sensation)是人脑对直接作用
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它是多种感觉的总名称。
◊感觉是一切较高级、较复杂的心理现象的 基础,是人的全部心理现象的基础。
二、感觉的种类
按照刺激的来源可把感觉分为外部感觉和内部感觉 。
外部感觉: 是由外部刺激作用于感觉器官所引起的感觉。 包括:视觉、听觉、嗅觉、味觉、皮肤感觉
宾客的视觉
视觉是由光波作用引起的。 我们所看见的任何东西都是有颜色,因 此,可以说视觉就是色觉。
一、知觉的含义
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 物的整体反映 。 感知觉的联系与区别 ▲均为感性认识过程 ▲均为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的 反映 ▲均为对事物表面现象,外部特征的反映。
同时对比
继时对比
盯着左边这 张图看十秒 钟,然后往 右边看,你 发现白色的 背景上浮现 了什么颜色
(四)、感觉后像
后像:刺激物对感受器的作用停止后,感觉现象并不 立即消失,它能保留一个短暂时间,这种现象称为后 像。 ①正后像:后像的品质与刺激物相同。 ②负后像:后像的品质与刺激物相反。 闪光融合:断续的闪光由于频率增加,人们会得到融 合的感觉,这种现象叫闪光融合。 视觉掩蔽:在某种时间条件下,当一个闪光出现在另 一个闪光之后,这个闪光能影响到对前一个闪光的觉 察,这种现象称为~。
形状恒常性
对物体形状的知觉不因它在网膜上投影的变化 而变化,称为形状恒常性。
二、知觉的基本特征
形状恒常性
二、知觉的基本特征
明度恒常性
当在照明条件发生 变化的时候,我们 知觉到的物体的明 度依然保持不变。
心理学第二章 旅游者的感知觉
二、旅游感觉的基本规律
1.旅游感觉的适宜刺激
适宜刺激是指对特定感觉器官的特定性质与特定程度的刺激。
2.旅游感觉的适应性
适应性是指在旅游过程中,由于某种刺激持续作用于旅游者 的感官而使其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
3.旅游感觉的相互作用
在一定的条件下,各种旅游感觉相互影响,从而使旅游者对 某种感觉的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
旅游者的感觉内容也包括对物和对人的感觉两个方 面。 对物的感觉既包括对与旅游者食、宿、行、娱、购 等相关的景观环境及各种配套设施等产生的感觉。 也包括对各种旅游规章制度、政策方针等产生的感 觉。 对人的感觉包括对旅游从业人员和对其他旅游者的 感觉。 (三)旅游感觉的特点 直接性、个别性
2.内部感觉 (肌体感觉) 是指来自肌体内部的刺激直接作用于内脏器官所产 生的各种感觉。 3.本体感觉 是指由于身体各部分的运动或位置的改变所产生的 感觉。 (二)旅游感觉的含义 作为感觉的特殊领域与内容,旅游感觉是旅游者在 旅游活动中,对直接作用于其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 个别属性的反映。 【请思考】:通过2-1案例分析什么是旅游感觉? 旅游感觉应该包括哪些内容?有哪些类型?
2003年6月16日,著名喜剧演员赵本山被沈阳市人 民政府正式特聘为沈阳旅游“形象大使”。著名演 员的广泛影响力以及浓厚东北文化特色的影视作品 是其当选旅游形象代言人的主要原因。赵本山担任 旅游形象大使后,刘老根大舞台被定为沈阳市旅游 定点演出场所。由赵本山及辽宁民间艺术团合作, 向国内外游客推介“二人转之旅”这一全新的旅游 产品。与此同时,全国各地举办了一系列的旅游形 象大使选拔活动。例如,桂林的“刘三姐”旅游形 象大使选举,上海的旅游形象大使评选活动,大湘 西旅游形象大使等。也有类似聘请赵本山这样的名 人做形象大使的。如,牛群受聘任首位安徽“旅游 形象大使”。显然,国内旅游已进入到轰轰烈烈的 形象代言人时代。
《设计心理学》讲义
设计心理学课程讲义第一讲设计心理学概述第一节设计心理学定义及作用教学目的:让学生了解设计心理学学科范围和学科目的,通过直观感受心理学对设计的帮助作用,建立学习设计心理学的兴趣,了解设计心理学的一般方法。
教学重点:设计心理学的目的与作用教学难点: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强化对设计的帮助作用来解决)教学方法:多媒体、讨论法等教学过程:一、什么是设计心理学1、心理学2、艺术设计学3、设计心理学二、设计心理学研究什么?1、设计主体心理(设计师)2、设计目标主体心理(消费者和委托方)三、设计心理学有什么作用?1、完善自我心理认知(知己)2、了解受众心理特征(知彼)3、提升设计能力,加大设计符合度(百战不殆)四、如何学习与应用设计心理学?1、掌握基本原理2、加强实践检验3、善于归纳总结教学内容:导入:案例分析导入引导学生分析六个设计案例,让学生初步了解设计心理学的研究领域和对设计的帮助作用,设计中时时处处练习有心理学知识。
案例一:儿童相机设计存在问题:按钮无保护,容易被误按。
儿童自控能力不强,常常随意抓按物体,这台儿童专用相机的底片开启按钮对孩子而言太容易被误按。
解决方式:产品应提供某些局限,在此相机上应增加开启底片盒的难度。
(学生提出解决办法,例如:使这个开关不容易被孩子们发现,或按动这个按钮的需要先按下其他按键,或者需要同时按下其他开关等。
)案例二:MP3设计存在问题及解决办法:这款可作U盘使用的MP3,其外观设计简洁明确,但是用户在使用中发现,存在两个缺陷:1)吊带被放置在MP3上端,可能导致运动中机身部分的意外脱落;2)按键平于机身平面,在运动中可能不慎接触到用户身体,导致按键被按动而意外暂停。
(学生提出解决办法)案例三:手表设计问题:人们为什么喜欢这些美丽却不好读出时间的手表?(学生回答)分析: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告诉我们,人具有从低级到高级的多样性需要(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自我实现需求),设计不仅需要满足人们使用方面的需要,还需要使人们能产生多样的情感体验。
幼儿教育心理学第二章
幼儿教育心理学第二章《幼儿教育心理学第二章:幼儿的认知发展》一、引言幼儿的认知发展是幼儿教育心理学中的一个重要领域,它涉及到幼儿如何感知、理解和思考周围的世界。
在第二章中,我们将探讨幼儿认知发展的各个方面,包括感知觉、注意力、记忆力、思维能力等。
通过了解幼儿的认知发展特点,我们可以更好地设计教育活动,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
二、感知觉的发展(一)视觉的发展 幼儿的视觉发展是其认知发展的重要基础。
在出生后的几个月内,幼儿的视力逐渐提高,能够看清周围的物体。
随着年龄的增长,幼儿的视觉辨别能力也不断提高,能够区分不同的颜色、形状和大小。
(二)听觉的发展 幼儿的听觉发展也非常重要。
在出生后的几个月内,幼儿能够听到声音,并对声音做出反应。
随着年龄的增长,幼儿的听觉辨别能力不断提高,能够区分不同的声音。
(三)触觉的发展 幼儿的触觉发展对于其认知发展也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触摸物体,幼儿能够感知物体的质地、温度和形状等特征。
触觉的发展还能够促进幼儿的手眼协调能力和精细动作的发展。
(四)味觉和嗅觉的发展 幼儿的味觉和嗅觉发展也比较早。
在出生后的几个月内,幼儿能够区分不同的味道和气味。
随着年龄的增长,幼儿的味觉和嗅觉辨别能力不断提高。
三、注意力的发展(一)无意注意的发展 幼儿的无意注意发展比较早,他们容易被周围的新鲜事物所吸引。
在无意注意的基础上,幼儿逐渐发展出有意注意,能够有意识地控制自己的注意力。
(二)注意的稳定性和分配能力的发展 幼儿的注意稳定性和分配能力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不断提高。
在幼儿期,他们的注意力容易分散,难以长时间集中在一件事情上。
随着年龄的增长,幼儿的注意力稳定性和分配能力逐渐提高,能够更好地完成复杂的任务。
四、记忆力的发展(一)无意记忆的发展 幼儿的无意记忆发展比较早,他们能够记住一些简单的事物和经历。
在无意记忆的基础上,幼儿逐渐发展出有意记忆,能够有意识地记住一些重要的信息。
(二)记忆的准确性和持久性的发展 幼儿的记忆准确性和持久性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不断提高。
心理学:感知觉
心理学:感知觉一、名词解释1、感觉:刺激物直接作用于感官,人脑对这些刺激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2、适应:由于刺激物对感觉器官的持续作用,从而使感受性提高或降低的现象叫感觉适应。
3、感觉对比:同一感受器受到不同刺激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
4、后像:对感受器的刺激停止以后,感觉并不立即消失,还能保持一个极短的时间。
5、刺激物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人脑对这些刺激物整体属性的反映。
6、错觉:定义:在特定条件下对事物必然产生的某种固有倾向的歪曲知觉。
7、观察:有目的、有计划的、有思维参加的比较持久的知觉。
观察是高水平的知觉,是感性认识阶段的最高层次。
8、社会知觉:对他人、对群体、对自己的知觉。
9、知觉:是人脑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整体属性的反映。
10、感受性:感觉器官对适宜刺激的感觉能力的不同叫感受性。
11:是一种复杂的神经装置,由感觉器官、传导神经(包括传入神经和传出神经)和大脑皮层的相应区域三部分组成.二、填空题1、(感觉)是最简单的认识过程。
(知觉)也是一种较简单的认识过程。
2、感受性即感觉器官的(感受)能力,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感受性3、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 整体)属性的反应。
4、小学儿童听觉的发展包括( 声音听觉 )和(言语听觉 )。
5、感知觉是人的感性认识,而思维则属于_理性认识认识,是人类认识的_高级形式_6、感受性即感觉器官的(感受)能力,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感受性7、知觉具有(选择性、整体性_、理解性、恒常性)等特性8、(感觉)是最简单的认识过程。
(知觉)也是一种较简单的认识过程9、小王取看电影,进入电影院后眼前一片漆黑,过了一会,他才觉电影厅渐渐明亮。
这种现象在心理学上称为(暗适应)。
三、判断题1、教师在黑板上用彩色粉笔标示教学内容的重点以引起学生的重视,这是利用感知的差异律和对比律。
(对)2、眼睛的适宜刺激是光波。
(对)3、引起感觉需要的最小刺激量称为阈限。
心理学- 感知觉ppt课件
.
知觉的特性
•知觉的特性: • 整体性: • 选择性: • 理解性: 恒常性:
错觉:
.
• 知觉的整体性: 在过去经验的基础上,把由多种属性构成的
事物知觉为一个统一的整体的特性。
• 知觉的整体性是知觉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的一个 重要方面,它首先依赖于剌激物的结构,即剌激物 的空间分布与时间分布。
.
• 格式培学派的心理学家指出,对整体的 知觉不等于并且大于个别感觉的总和。 (整体大于部分之和)
• 格式塔学派提出的知觉组织原则被普遍 接受,也称格式塔原则,主要包括以下几条 规律。
.
2 知觉的选择性
• 在一定时间里,人总是有选择地把少数事物作 为知觉对象(object),而把其他事物作为背 景(background)。这就是知觉的选择性。
.
• 实验2:
• 阅读一段文字后,参与其他活动,在阅 读第二段。
• 结果:
•
依据活动后呈现的信息判断。
• 注意:
• 近因效应不如首因效应明显和普遍。
.
2. 晕轮效应 晕轮效应指人们对他人的认知判断首先主
要是根据个人的好恶得出的,然后再从这个判 断推论出认知对象的其他品质的现象。 如果认知对象被标明是“好”的,他就会被“好” 的光圈笼罩着,并被赋予一切好的品质; 如果认知对象被标明是“坏”的,他就会被“坏” 的光圈笼罩着,他所有的品质都会被认为是坏 的。
• ----信息获得途径:他人的言谈举止、仪表打扮、群体成 员间关系、群体氛围等。
• ----先前经验直接影响着信息搜集和选择。
• 先前经验决定哪些信息是有关的,而这些信息本身可能就 是错误的。
设计心理学 第四章 审美与设计(一)
6、设计审美中的形态——统一与变化
b.变化 在设计审美中的变化 也是非常丰富的,它主要 体现在形态层次差别的方 面。根据条件、环境和消 费心理等的不同,要灵活 地运用变化在形态中的魅 力,从统一中求变化。 (1)加强对比 (2)突出重点 (2)突出重点:强化形态的某部分的表现就能起到突出重点的作用,将主要形态和其他形态之间予以强 调,则该形态自然会让人觉得生动,达到设计美感。 案例:英国设计师Natalia经典包装设计,页面中间局部立体形态,强化了要突出的主题,不同明度的绿 色对比与主题相得益彰,整个设计自然清新。
(2)线性风格的调和:指形态主体的轮廓几何线型要大 体一致。 案例:俄罗斯设计师Alexey的包装设计,整个的线条以直 线形态为主,那么主体以直线为其轮廓,直线间的过渡采用圆 角或折线也应统一,整个给人一种酷酷的卡通效果。
6、设计审美中的形态——统一与变化
a.统一 由于在形态设计中形态美的要素是多方面的,要在其中寻 找它们的共同点,以形成整体的设计风格较为困难,因此设计 要突出形态要素的主调,也就是对整体观察方法的灵活运用获 得统一的视觉效果。 (1)比例尺寸的调和 (2)线性风格的调和 (3)系列型风格的调和 (4)过渡统一
6、设计审美中的形态——统一与变化
a.统一 由于在形态设计中形态美的要素是多方面的,要在其中寻 找它们的共同点,以形成整体的设计风格较为困难,因此设计 要突出形态要素的主调,也就是对整体观察方法的灵活运用获 得统一的视觉效果。 (1)比例尺寸的调和 (2)线性风格的调和 (3)系列型风格的调和 (4)过渡统一
(1)均衡中静态的调和:即对称与非对称的调和,相同形象在左右或上下位置的对应排列。它是对称和平衡 最基本的表现形式;但同时非对称也可以达到均衡美的效果,是扩大其设计中部分形态,形成大小对比的变化,使 其形态既有变化,又达到均衡的效果。
设计心理学
第一章绪论第一节心理学一、什么是心理学?~科学地研究人类心理的学问~二、心理学的历史心理学研究始于古希腊时代1、希腊哲学时代心理学属于哲学的范畴哲学家亚里士多德:人的心理是独立于肉体存在的。
人死之后,心理会作为"本质"继续留存下去2、实验心理学19世纪德国心理学家冯特,将心理学从哲学中分离出来,他尝试着用科学的实验方法来研究人的心理。
德意志大学开设了心理学实验室例如黄金分割比矩形图形的得到就是实验心理学的结果。
1:0.618德国心理学家费希纳自称:用自下而上的美学代替自上而下的美学1908年,心理学家拉洛重复实验,结果完全一致三、心理学的流派1、行为主义创始人是美国的心理学家华生。
行为主义观点认为,心理学不应该只研究意识,还应该研究行为。
把行为作为自己研究的对象。
行为学派所说的行为包括“外显行为”和“内隐行为”。
外显行为是直接可以观察到的行为。
内隐行为是可以通过仪器测量到的个体活动行为学派的贡献:为心理学找到了合适的研究对象;使心理学重视到方法论的问题2、完形心理学(格式塔gestalt心理学)诞生于1912年。
代表人物:韦特海姆,考夫卡,库勒。
它起源于视觉方面的研究,其应用范围超出了感知觉的限度,包括了学习、回忆、情绪、思维等领域。
它强调经验和行为的整体性,反对当时流行的构造主义元素学说和行为主义“刺激-反应”公式,认为整体不等于部分之和,意识不等于感觉元素的集合,行为不等于反射弧的循环。
认为知觉到的东西要大于单纯的视觉、听觉等,任何一种经验现象都是一个整体,整体不决定于个别的元素,相反,局部却决定于整体的内在特性。
19世纪末,以冯特(W.Wundt)为代表的心理学家倡导了构造主义心理学,认为复杂的知觉是简单感觉的束捆,意识经验是各种简单元素的群集。
接近性:在时间或空间上接近的事物容易发生联想。
例如:节日与礼品是时间上的接近,提到节日很容易联想到礼品,而河与船是空间上的接近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知觉的基本含义
• 2.1 知觉的定义 1、知觉(perception)是对感觉经验的加工处理,是认识、选择、
组织并解释作用于我们的刺激的过程。 2、知觉被划分为三个阶段:感觉,知觉组织,辨别与识别客体。 3、知觉的特征: 整体性 选择性 理解性 4、图与底
“图”是居于前部的区域,“底”是被看成用来衬托图的背景。 图比底,轮廓较为完整,封闭,形状较为规则,面积比较小,色彩比较 浅;此外,更重要是能组织成为一定意义的区域倾向于感觉为图。 “两难图形” :图底区别就不太明显。
汉字、包装、图标设计 中对形状错觉的矫正
面积相对较大的纯平面常常会给 人一种下陷的感觉,为了弥补这 一错觉,往往方形的大平面会设 计为向外凸出。
问题与讨论
在你所学的设计门类,找到2个利用错觉或避免 错觉的案例。
左边的图形,没有明暗对比,并缺乏封闭的轮廓, 因此图、底比较模糊;如果将字母变黑,就能很容易地分辨出这些 字母。
• 两可图形是一些模糊的、不稳定的图形,它们使人们能对单一的图像 在知觉和辨认上产生多种可能。
墓地与华盛顿的影子
骷髅还是少女
男人和老鼠
知觉的分类: 深度知觉 时间知觉
方位知觉
运动知觉
2.1 感觉
• 感觉是感受器——眼、耳等器官中的结构——所产生的表示身体 内外经验的神经冲动过程。
• 感觉的分类:
•
现代心理学则将感觉根据承受的不同分为了三类:外受、内
受和本受。
•
努尔曼的感觉分类:生命感和官感
•
刺激的性质分类:外部感觉和内部感觉
• 感觉的功能:
1、生存需要,帮助人类适应外界环境;
设计心理学
第二章 设计中的感觉与知觉 ——以“视觉生产”为核心的艺术设计
柳沙
目录
2.1 感觉 2.2 易于感知与难于感知:基于感知原理的设计技巧
2.2.1 感觉的多通道 2.2.2 阈限 2.3 视觉 2.3.1 颜色视觉 2.3.2 明度视觉 2.3.3 运动视觉 2.4 现实与感知:视觉游戏 2.4.1 知觉 2.4.2 知觉组织 2.5 错觉:被愚弄的知觉 2.5.1 有效错觉 2.5.2 错觉矫正
• 设计中,设计师可以有意识地利用图像中的元素,增加或减少图 像的深度。
请比较中世纪的绘画《圣洛 伦佐的殉教》和达·芬奇的 绘画《最后的晚餐》,看看 两者表现三度空间的方式有 何不同?其深度知觉线索包 括哪些?
主要深度知觉线索包括: 1、大小:大的物体比小的物体显得更近; 2、质地:组成质地的单元大的比小的显得近,例如建筑效果图
有效错觉
营销技巧
返回
带有液晶显示器的产品常会在显示屏周围设计一圈深色的衬圈,黑色的 衬圈利用相互位置接近、属性类似的物体更易于被人们认为是一个整体 的原理,使黑色光洁的显示屏和旁边深色的衬圈容易被作为一个整体, 从而增大了显示器的面积。
错觉矫正
调整轮廓线条和比例矫正形态错觉
避免错觉的交通标识 设计师有意识地拉长标识使标志显得比例正常、易于识别
上图:联想公司概念设计, 使用盲文的键盘
下图:使用盲文及音频 提示的ATM(自动提款机)
2.2.2 阈限
• 阈限是使个体产生感觉的刺激水平。 • 绝对阈限
能引起人体产生感觉的最小刺激水平。 • 差别阈限(J. N. D just noticeable difference)
两个相似刺激之间被觉察到的最小差别。
与感觉知觉相关的其他概念
• 1、注意 • 注意是指主体的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存在的指向和集中,具体来说,
就是指有机体对周围环境刺激的选择性知觉。
• 2、模式识别 • 模式识别就是若干元素刺激按一定关系形成的某种刺激结构,或者是
刺激的组合结构。
二、视觉系统的感知觉
• 1、视觉的分类 • 形态视觉:形状 形式 • 色彩视觉: • 杨格-赫尔姆霍兹理论三原色理论
2、获得各种生物意义上快乐体验 。
返回
• 感觉产生的三要素: • 1.有物才有感 • 2.有觉才有感 • 3.有脑才有感
• 感觉的意义: • 普遍意义和特殊意义
易于感知与难于感知 ——基于感知原理的设计技巧
感觉依赖于输入信息的性质、强度和差异。 2.2.1感觉的多通道
1、“通道”(Modality)是指人们接受外界刺激的不同感觉方式。 2、感觉通道对应各种感觉器,包括视觉、听觉、味觉、嗅觉、触觉 等。 3、多 “通道”协同
SONY 经典P系列数码相机 索爱手机外观演变
阈限的运用:易视性
比 较:国内外农机驾驶室控制器的设计上有什么样的差别?
• 遮蔽效应 人们在感受到巨大变化时会忽略掉那些较微妙的变化。
• 阈下知觉 除了阈限上的刺激会对主体产生反应,其他比较弱的刺激,虽然不会 被主体所感知,但也能被感受器所接收。
返回
3、其他感知觉
• 听觉 • 触觉 • 嗅觉与味觉 • 运动、平衡与机体感觉 • 通感
4、常见的世界原理在设计中的应用
• 1、视觉品质的追求 • 目测能力 视觉的和谐能力 • 寓视觉特征与设计中 训练设计的独特视角
• 2、视错觉在设计中的应用 • 两可图形
艺术设计中的“不可能图形”:
Gardner,插图设计(1970年) 心理学认为“不可能图形”形成的原因是:感知对象需整合时间与空间上的信息。
知觉组织的一般规律 简洁律 :格式塔心理学家认为人的视觉有一种简化的倾向。
• 接近率 相似率 透视率
深度知觉(depth perception)
• 人们的视觉所观测到的外界世界是二维的,但所感知到的世界是 三维的,这是因为人的感知能通过一定的关于深度的信息确定深 度。
• 深度知觉产生包括主体和客体的双重原因, 1、主体:人双眼提供的视差和视轴辐合是产生深度知觉的重要 生理机制。 2、客体:所观测对象的图形为感知提供了深度线索。
• 恒常性造成的错觉
似动在设计中的运用 知觉力在设计中的运用
• 五感在设计中的运用 • 模式识别知觉力在设计中的运用 • 视觉流程在设计中的运用 • 秩序感在设计中的运用 量感、虚实感在设计中的运用
有效错觉
艺术设计创作
维克托·瓦萨雷利,《 Alom》以及莱利,《流》。 20世纪60年代盛行的所谓OP(Optical Art))风格,也称为“光效应艺术”,就是一种利用视 错觉的艺术。这种艺术的表现方式和目的就是利用光学、物理学、心理学等科学原理,通过几 何图形元素的并置、叠加、错位等方式愚弄人们的视觉。这些图形没有什么明显的主题思想, 它只是使人感觉闪烁、流动、模糊等,让平面、静态的画面出现奇异的动态效果。
中运用地板砖来表现室内空间纵深; 3、插入:阻挡其他物体的不透明物体显得更近; 4、焦距:细节清晰的物体比模糊的物体显得近; 5、饱和度:高饱和度的颜色比低饱和度的颜色显得近。
返回
感觉与知觉的区别与联系
• 感觉与知觉的区别: • 产生的来源不同 • 反应的具体内容不同 • 生理机制不同
• 感觉与区别的联系: • 感觉是知觉产生的基础 • 知觉是感觉的深入和发展 • 知觉是高于感觉的心理活动
“视觉后效”
请比较画面中的红色块和绿色块,思考两者有怎样的差别?
• 空间视觉
运动视觉
• 运动视觉是感觉物体空间位移和移动速度的视觉。 • 人们对物体空间移动的信息有两种不同的视觉途径:网膜-映象系统
和头眼系统。
网膜-映象系统 (左)和头眼系 统(右)对运动 的感觉
• 动画中的人物,常常本身并没有在画面中运动,而仅凭借其原地动作, 以及背景的移动,使人产生向前运动的感觉。
• 视觉暂留 视觉暂留是指人的视觉存在一定惰性,不能立即根据外在刺激的变化
而发生变化,因此闪烁率大于每秒50次的光就感觉是稳定的光源了。
返回
视觉的恒常性
• 恒常性是指客观事物本身不变,但其给人们的感觉刺激由于某些外界 条件变化而在一定限度内变化,人对它的知觉不变。
返回
大小、形状、色彩恒常性的产生主要来 自两个方面的信息:一是画面中的情境 线索;二是人们的先验知识。
视错觉
• 错觉就是当人或动物观察物体时,基于经验主义或不当的参照形成的 错误判断和感知。
• 原因: 1、画面内存在有规则的空白,人们试图赋予它意义; 2、人的知觉系统倾向于将事物组合成简单、具有一定意义的整体。
舒曼正方形 返回
凯尼撒三角形及在其基础上衍 变出来的其他错觉轮廓的图形
视错觉,请问这是谁?
• 韦伯定律: 外界刺激之间的最小可觉差与标准刺激强度比值是恒定的,也就是说, 所能觉察的强度的最小差别,和背景强度成正比,标准刺激越强越大, 则达到最小可觉差的刺激增量越大,公式写为ΔI/I=K
阈限的运用:不易察觉的变化
差别阈限内的图 形演变(Fisher 1967年)
美国贝尔电报电 话公司标志的渐 变过程
人的眼睛具有三种类型的颜色感受器,能对红、绿、蓝三种色光产生 基本感觉,其他颜色都是这三种颜色加减混合得到的,三种色光混合 在一起获得白光 。
拮抗加工理论
所有的视觉体验产生于三个基本系统,每个系统包含两种拮抗成分, 红绿、黄蓝、黑白,也称为互补色,互补色之间具有拮抗作用,当一 个成分疲劳或过度刺激,就会增加拮抗成分的相对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