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务人员防护制度
医务人员的个人防护的制度及措施
医务人员的个人防护的制度及措施一、个人防护制度1.规范防护用具的选择和使用。
制定明确的医用防护物资的使用标准和操作规程,包括口罩、防护服、护目镜等,确保防护用具的性能、效果和使用方法达标,且具备合格证明。
2.建立健全个人防护用品保障体系。
确保医用防护物资的供应充足,并建立科学合理的物资储备和分配机制,满足医务人员的日常需求。
3.建立个人防护培训体系。
定期组织培训医务人员关于个人防护的理论知识、操作规程和技能,提高医务人员的防护意识和技能,确保个人防护的规范和有效性。
4.严格个人防护责任制。
明确医务人员的个人防护责任,对于不按规定佩戴防护用具或者不按要求执行操作规程的行为进行纠正和奖惩,并建立相关的考核激励机制,激励医务人员自觉加强个人防护。
5.完善个人防护监测评估体系。
建立医务人员的个人防护监测和评估机制,定期开展个人防护用具的质量检测,对医务人员的个人防护措施进行评估,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
二、个人防护措施1.佩戴口罩。
医务人员在接触疑似或确诊患者时,应佩戴合适的口罩,选择医用外科口罩或N95口罩,并保证佩戴的正确性。
2.穿戴防护服。
医务人员在进行飞沫传播疾病的诊疗工作时,应穿戴医用一次性防护服,保护全身肌肤免受病原体的直接污染。
3.做好手卫生。
医务人员在接触患者前后、用完厕所、接触患者周围环境后,要及时洗手或使用合适的手消毒剂,避免交叉感染。
4.注意个人卫生。
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勤换洗内衣内裤、勤剪指甲、勤洗脚等,降低热带病毒、肠道传染病的传播风险。
5.保护眼睛。
医务人员在接触患者时,应佩戴护目镜或者防护眼镜,预防病原体通过眼结膜侵入体内。
6.避免直接接触病原。
尽量避免与患者近距离接触,减少病原体的传播风险,若必须接触患者,则要保证按照规范操作流程进行,并在操作结束后及时更换防护服和其他防护用具。
7.注意饮食卫生。
医务人员要养成良好的饮食卫生习惯,不食用生肉、生鱼、生蛋等潜在的食源性传染病风险食物,避免感染食源性疾病。
医务人员职业防护制度范文(3篇)
医务人员职业防护制度范文一、标准预防的概念:1.认定病人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均具有传染性,须进行隔离,不论是否有明显的血迹污染或是否接触非完整的皮肤与粘膜,接触上述物质者,必须采取防护措施。
2.既要防止血源性疾病的传播,也要防止非血源性疾病的传播;强调双向防护,既防止疾病从病人传至医务人员,又防止疾病从医务人员传至病人;根据疾病的主要传播途径,采取相应的隔离措施,包括接触隔离、空气隔离和微粒隔离。
二、标准预防的隔离措施包括:1.接触隔离:预防通过直接或间接接触而传播的疾病。
如痢疾、甲肝、轮状病毒感染、副流感病毒、婴儿的肠道病毒感染等。
2.空气隔离:预防因空气(微粒或漂浮的尘埃)而传播的疾病。
如水痘、麻疹、肺结核等。
3.微粒隔离(飞沫隔离):预防经气溶胶微粒而传播的疾病。
微粒可通过咳嗽、打喷嚏、近距离讲话、某些医疗操作如支气管镜检查、吸引、使用通气设备等。
因其颗粒直径大,传播距离近,所以不需通风,许多细菌性疾病可通过微粒传播,如B型流感杆菌、脑膜炎双球菌、链球菌、腺病毒感染;流感、百日咳、小儿腥红热等。
三、具体措施包括:1.接触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等物质以及被污染的物品时应当戴手套;2.脱去手套后立即洗手;3.一旦接触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等物质以及被污染的物品后应当立即洗手;4.医务人员的工作服、脸部及眼睛有可能被血液、体液、分泌物等物质喷溅到时,应当戴一次性外科口罩、防护眼镜或者面罩,穿隔离衣或围裙;5.处理所有的锐器时应当特别注意,防止被刺伤;6.对病人使用后的医疗器械、器具应当采取正确的消毒措施。
四、职业暴露后处置方案(一)现场处理:职业暴露一旦发生,应做好暴露部位紧急处理。
完整的或有破损的皮肤被病人的血液或血性体液溅到,应立即用肥皂和流动清水充分清洗;粘膜暴露用大量流动水冲洗;扎伤或割伤,应及时挤出污血,同时在流动水下清洗伤口后,涂上消毒药水如____%碘伏或____%酒精。
医务人员安全防范制度(5篇)
医务人员安全防范制度基层医疗单位是卫生公共场所,人流量较大,为做好医务人员安全防范工作,确保正常的医疗秩序,制定如下制度:一、加强对医务人员的治安、安全宣传教育,增强防范意识,树立和养成防盗窃、防事故等行为规范。
二、门诊办公桌抽屉和柜橱内不要存放现金和有价证券。
拎包、手机、手提电脑等贵重物品要存放在设备完整的柜橱中,不要随便放在办公桌上。
三、养成人离办公室随手锁门的习惯。
四、不乱拉电线、乱扔烟火和其他火种,防止发生火警。
五、遇到可疑人员,应主动询问事由,有问题及时报告。
六、建立下班时检查制度,做好“三清三关”工作,确保安全。
(三清:清垃圾、清通道、清纸屑杂物。
三关:关门、关窗、关电源)七、加强职工的交通安全教育,应当遵守交通规则。
八、重视不安定因素的排摸工作,及时发现因各种矛盾引发的不安定因素,及时向领导和保卫部门汇报。
九、遇突发事件,要及时处置,按照预案进行教育疏导,严防扩大事态。
十、各科室负责人为安全责任人,做好督促落实。
医务人员安全防范制度(2)第一章总则为了保障医务人员的人身安全和工作环境的和谐稳定,提高医疗机构的工作效率和服务质量,制定本制度。
第二章人身安全防范第一节个体安全保障第一条医务人员在工作过程中应始终保持警惕,不随便相信陌生人,并做好个人财物的保管。
第二条医务人员在外出行使公务时,应佩戴有效证件,并注意自己的个人安全。
第三条医务人员应严格遵守交通规则,不超速驾驶,不喝酒后驾驶,确保人身安全。
第二节机构安全设施第四条医疗机构应建立安全保卫系统,包括安全监控、安全门禁、报警系统等设施。
第五条医疗机构应制定紧急情况的处理方案,包括火灾、地震等突发事件的应对措施。
第六条医疗机构应进行公共区域和特定区域的安全检查,及时消除安全隐患。
第三章工作环境安全防范第七条医疗机构应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包括光线、通风、噪声等方面的安排和调控。
第八条医疗机构应加强对工作区域的卫生清洁工作,保持工作区域的整洁和舒适。
医务人员的个人防护制度及防护措施
医务人员的个人防护制度及防护措施
1.佩戴防护服和口罩:医务人员在从事医疗工作时需要佩戴符合标准
的防护服和口罩,以防止感染源直接接触到身体表面和呼吸道。
2.做好手卫生:医务人员需要频繁洗手,使用洗手液或者含酒精的免
洗手消毒剂,特别是在接触患者之前、之后、及其他工作环节之前。
3.使用防护眼镜:医务人员接触患者时需要佩戴防护眼镜,防止体液、飞沫等污染物进入眼睛。
4.避免接触传染源:医务人员需要避免接触患者的血液、尿液、呕吐物、粪便等传染源,同时要注意避免直接接触病人的皮肤。
5.定期体检:医务人员需要定期进行身体健康检查,及时发现并处理
潜在的感染。
6.拒绝工作时的不适:医务人员在发热、咳嗽、喉咙痛等不适症状出
现时,应当主动上报并暂停工作,以防止病毒传播。
7.做好污染区和洁净区的分隔:医务人员需要遵循严格的流程,将污
染区和洁净区分隔开,确保污染区的物品和患者的体液不会进入洁净区。
8.确保个人安全:医务人员需要穿戴适合的防护物品,如手套、鞋套等,以保障个人的安全。
9.学习和掌握正确的操作方法:医务人员应该定期进行培训,学习最
新的疾病防控知识,掌握正确的操作方法和技巧,避免误操作导致感染。
10.加强自我保护意识:医务人员应加强自我保护意识,避免在工作
中接触其他传染源,注意饮食卫生,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
总之,医务人员的个人防护制度及防护措施对于预防感染和传播疾病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只有做好个人防护,才能保障医务人员的安全和健康,同时也能更好地为患者提供安全有效的医疗服务。
2023年医务人员职业防护制度5篇
2023年医务人员职业防护制度5篇医务人员职业防护制度1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传染病防治法》、《医院感染管理办法》、《医院隔离技术规范》、《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接触防护导则》、《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防护和安全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放射性污染防治法》、等法律、法规,结合实际,制订本制度。
一、医务人员的职业防护要求1.建立工作人员的职业防护制度和相关措施,发现工作人员的医院感染应及时报告医院感染管理科和医务处。
一旦发生因消毒操作不当可能造成的人身伤害、放射损伤或事故立即报告本科室主任和医务或医院感染管理部门。
2.重点科室医务人员应定期体检,进行必要免疫接种。
工作人员患传染性疾病或感染性疾病期间应暂时离开直接触病人和无菌物品的工作岗位。
进行消毒工作的相关人员应采取自我防护措施防止因消毒操作不当可能造成的人身伤害。
(1)热力灭菌:干热灭菌时应防止燃烧;压力蒸汽灭菌应防止发生爆炸事故及可能对操作人员造成的灼伤事故。
(2)紫外线、微波消毒时应避免对人体的直接照射。
(3)气体化学消毒剂:应防止有毒有害消毒气体的泄露,按照国家规定定期检测消毒环境中该类气体的浓度,确保在国家规定的安全范围之内使用。
对环氧乙烷灭菌及低温等离子灭菌还应严防发生燃烧和爆炸事故及操作不当造成的伤害事故。
(4)液体化学消毒剂:应防止过敏和可能对皮肤、粘膜的损伤。
(5)使用和处理锐利器械和用具时应采取有效保护措施,避免人体的'刺、割等伤害。
3.医院应提供必要的防护设备。
各类人员均应严格执行《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医院隔离技术规范》,做好个人防护,严禁工作时间穿工作服进入食堂和外环境。
4.放射性防护要求:相关科室工作人员应该具备放射性防护有关知识,按照国家《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防护和安全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放射性污染防治法》等法律、法规要求做好医务人员和患者的防护。
一旦发生放射损伤或事故立即报告科室主任,按照医院关于“放射事故医学相关应急预案”要求进行处置。
医务人员职业卫生防护制度
医务人员职业卫生防护制度
1、医务人员从事诊疗、护理工作应当遵照标准预防原则,做好自我防护。
2、医务人员进行有可能接触病人血液、体液的诊疗和护理操作时必须戴手套,做到一用一换。
3、诊疗、护理操作中,有可能发生血液、体液飞溅到医务人员面部时,医务人员应戴具有防渗透性能的口罩、防护眼镜、隔离衣或围裙。
4、医务人员在接触每位病人前后均要用流动水严格洗手,并按要求进行手消毒。
5、使用后的锐器直接放入耐刺、防渗漏的利器盒以防刺伤。
6、认真执行安全注射,禁止使用后的一次性针头重新套上针头套,禁止徒手分类操作污染物品(器械)、针头、刀片等锐器。
7、高危科室医务人员定期体检和预防接种,医务人员发生感染性疾病细菌、病毒职业暴露后,立即实施相应的处理措施,并报告医院感染管理科。
8、医院感染管理科负责对职业暴露情况进行详细登记。
医院应为职业暴露的医务人员提供相关健康检查和预防性治疗费用。
9、医院感染管理科负责对全院职工进行职业暴露与防护知识培训。
附:发生职业暴露后的处理措施
医务人员发生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暴露后,应当立即实施以下处理措施:
1、用肥皂液和流动水清洗污染的皮肤,用生理盐水冲洗粘膜。
2、如有伤口,应当在伤口旁端轻轻挤压,尽可能挤出损伤处血液,再用肥皂液和流动水进行冲洗。
3、伤口冲洗后,应当用消毒液,如75%乙醇或者碘伏进行消毒,并包扎伤口。
被暴露的粘膜,应当反复用生理盐水冲洗干净。
4、医务人员发生乙肝病原体职业暴露后,应与24小时内注射乙肝免疫高价球蛋白,同时进行血液乙肝标志物检查,阴性者全程皮下注射乙肝疫苗。
医务人员安全防护制度
医务人员遇到暴力事 件的应急处理方法
保持冷静,不要过度激动或反 抗 马上报警,及时寻求帮助 控制现场局势,防止事态恶化
医务人员感染病毒防 护措施
正确佩戴口罩、手套等防护用 品 严格执行消毒措施 隔离患者,避免交叉感染
务人员安全方面的努 力
01 相关法规及政策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防疫法》、《中华人民共和 国刑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等文件 对医务人员的安全保障提出了严格的要求
02 提高医疗质量
医务人员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是医疗质量的基础, 安全防护制度可以为医务人员创造一个安全、稳定 的工作环境,提高医疗质量。
03
感谢及参考文献
感谢相关专家和学者的指导和支持,参考文献如下:
谢谢观看!
业病的发生。
环境安全
维护医疗环境的卫 生安全,减少交叉
感染的风险。
护士在危险环境下的自我保护能力
掌握急救技能
在紧急情况下能够 快速、有效地处理
问题。
加强自我保护 意识
时刻保持警惕,做 好自身防护工作。
强化体能训练
增强身体素质,提 高在危险环境下的
适应能力。
护士应急处理方法
01 心肺复苏 02 止血救治 03 安全疏散
协助医生进行 治疗
了解患者的病情, 协助医生进行治疗
保障医护人员 的安全
在工作中保障医护 人员的安全,避免
伤害和误伤
处理安全问题
发现安全问题及时 处理,防止事态扩
大
正确处理医疗 器械
正确的操作医疗器 械,避免疏漏和操 作不当引起安全问
题
医助在危险环境下的自我保护能力
身体素质
具备一定的身体素 质,保持健康体魄
医务人员职业安全防护制度(精选5篇)
医务人员职业安全防护制度(精选5篇)医务人员职业安全防护制度 1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维护医务人员的职业安全,有效预防医务人员工作中发生职业暴露感染疾病,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本制度所称职业暴露是指医务人员从事诊疗、护理等工作过程中意外被病毒感染者或被病人的血液、体液污染了皮肤或者粘膜,或被含有细菌的血液、体液污染了的针头及其它锐器刺破皮肤,有可能被感染的情况。
第三条各科室应当按照本制度的规定,加强医务人员预防与控制感染的防护工作。
第二章预防第四条医务人员预防感染的防护措施应当遵照标准预防原则,对所有病源物质采取防护措施。
第五条医务人员接触病源物质时,应采取以下防护措施:1、在诊疗、护理操作过程中,有可能发生疾病感染时,医务人员应戴手套、具有防渗透性能的口罩、防护眼镜、面罩;有可能发生污染医务人员的身体时,还应当穿戴具有防渗透性能的隔离衣或者围裙。
2、医务人员手部皮肤发生破损,诊疗和护理时必须戴双层手套。
第六条医务人员在进行侵袭性诊疗、护理操作过程中,要保证充足的`光线,并特别注意防止被针头、缝合针、刀片等锐器刺伤或者划伤。
第七条使用后的锐器应当直接放入耐刺、防渗漏的利器盒,也可以使用具有安全性能的注射器、输液器等医用锐器,以防刺伤。
禁止将使用后的一次性针头重新套上针头套。
禁止用手直接接触使用后的针头、刀片等锐器。
第三章发生职业暴露后的处理措施第八条医务人员发生职业暴露后,应当立即实施以下局部处理措施:1、用肥皂液和流动水清洗污染的皮肤,用生理盐水冲洗粘膜。
2、如有伤口,应当在伤口旁端轻轻挤压,尽可能挤出损伤处的血液,再用肥皂水和流动水进行冲洗;禁止进行伤口的局部挤压。
3、受伤部位的伤口冲洗后,应当用消毒液,如:75%乙醇或者0.5%碘伏进行消毒,并包扎伤口;被暴露的粘膜,应当用生理盐水冲洗干净。
4、如被HBV阳性病人血液、体液污染的锐气刺伤,应在24小时内注射乙肝免疫高效价球蛋白,同时进行血液乙肝标志物检查,阴性者皮下注射乙肝疫苗。
医务人员职业卫生安全防护制度
一、总则第一条为了保障医务人员的职业健康,预防和控制职业危害,提高医疗服务质量,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等相关法律法规,结合本医疗机构实际情况,特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本制度适用于本医疗机构所有医务人员,包括医生、护士、医技人员、管理人员等。
第三条医务人员职业卫生安全防护工作应当遵循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分类管理、综合治理的原则。
二、组织管理第四条成立医疗机构职业卫生安全防护领导小组,负责全院职业卫生安全防护工作的组织、协调、指导和监督。
第五条职业卫生安全防护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负责日常工作,包括职业卫生安全防护宣传教育、培训、检查、监督、考核等。
第六条各科室设立职业卫生安全防护负责人,负责本科室职业卫生安全防护工作的具体实施。
三、职业卫生安全防护措施第七条医务人员上岗前必须进行职业健康检查,符合健康要求后方可上岗。
第八条医务人员应当掌握职业卫生安全防护知识,包括传染病防治、生物安全、化学安全、放射防护等。
第九条医务人员应当严格遵守操作规程,正确使用防护用品,包括个人防护用品、防护服、防护口罩、手套、护目镜等。
第十条医务人员应当遵守消毒隔离制度,定期进行手卫生,防止交叉感染。
第十一条医务人员在操作过程中,应当注意个人防护,避免直接接触血液、体液、排泄物等可能含有病原体的物质。
第十二条医务人员在操作过程中,应当保持工作场所通风良好,降低空气中污染物浓度。
第十三条医务人员在操作放射性设备时,应当严格遵守放射防护规定,防止辐射危害。
第十四条医务人员在接触化学药品时,应当佩戴相应的防护用品,防止化学药品对人体的危害。
第十五条医务人员在接触生物制品时,应当严格遵守生物安全规定,防止生物危害。
四、职业卫生安全防护培训第十六条医务人员应当定期参加职业卫生安全防护培训,提高职业卫生安全防护意识和技能。
第十七条医务人员培训内容包括:职业卫生安全防护知识、操作规程、防护用品的使用、事故应急处理等。
医务人员职业卫生安全防护制度
医务人员职业卫生安全防护制度
1、医务人员预防感染的防护措施应当遵照标准预防原则,对所有病源物质采取防护措施。
2、医务人员定期查体,进行必要的免疫接种。
重点科室工作人员应有健康证明。
3、在诊疗、护理操作过程中,有可能发生疾病感染时,医务人员应戴手套、具有防渗透性能的口罩、防护眼镜、面罩;有可能发生污染医务人员的身体时,还应当穿戴具有防渗透性能的隔离衣或者围裙。
手部皮肤发生破损时,诊疗和护理时必须戴双层手套。
4、热力灭菌、干热灭菌时应防止烧伤或灼伤,采用紫外线消毒时避免对人体直接照射;采用气体化学消毒时防止有毒、有害气体泄露,并严防发生燃烧和爆炸事故;使用液体消毒剂时防止过敏和对皮肤、粘膜的的损伤;使用锐利器具采取有效防护措施,防止被针头、缝合针、刀片等锐器刺伤或者划伤。
5、使用后的锐器应当直接放入耐刺、防渗漏的利器盒,也可以使用具有安全性能的注射器、输液器等医用锐器,以防刺伤。
禁止将使用后的一次性针头重新套上针头套。
禁止用手直接接触使用后的针头、刀片等锐器。
医疗机构医务人员防护规章制度
医疗机构医务人员防护规章制度(一)进入隔离病区穿戴防护用品程序1.医务人员通过员工专用通道进入清洁区,认真洗手后依次戴医用防护口罩、一次性帽子、换工作鞋袜,有条件的可以更换刷手衣裤。
2.在进入潜在污染区前穿工作服,手部皮肤有破损或疑似有损伤者戴手套进入潜在污染区。
3.在进入污染区前,脱工作服换穿防护服或工作服外套一次性隔离衣,加戴一次性帽子和一次性医用外科口罩、防护眼镜或防护面屏、乳胶手套、防水鞋套。
(二)离开隔离病区脱摘防护用品程序1.医务人员离开污染区前,应当先消毒双手,依次脱摘防护眼镜、外层一次性医用外科口罩和外层一次性帽子、防护服、鞋套、手套等物品,分置于专用容器中,再次消毒手,进入潜在污染区,换穿工作服(提示:脱防护物品时,每一步骤操作后均需手卫生)。
2.离开潜在污染区进入清洁区前,先洗手与手消毒,脱工作服,洗手和手消毒。
3.离开清洁区前,洗手与手消毒,摘去里层一次性帽子或布帽、里层医用防护口罩,沐浴更衣,并进行口腔、鼻腔及外耳道的清洁。
4.每次接触患者后立即进行手的清洗和消毒。
5.一次性医用外科口罩、医用防护口罩、防护服或者隔离衣等防护用品被患者血液、体液、分泌物等污染时,应立即离开污染区,严格按照离开污染区时的防护用品脱卸流程,摘脱所有防护用品。
6.下班前应当进行个人卫生处置,并注意呼吸道与黏膜的防护。
(三)隔离缓冲区的要求医疗机构在设计隔离病房的缓冲区时应首先考虑到医务人员穿脱个人防护用品的便捷性与舒适性,隔离缓冲区应配备手卫生设施、更衣柜、穿衣镜、流程图、防护物品柜、靠椅(凳)等。
淋浴区与卫生间位置应设置合理,并能保证良好的通风。
隔离病室前的缓冲区安装监控录像设施。
(四)标准预防1、标准预防的定义:针对医院所有患者和医务人员采取的一组预防感染措施。
包括手卫生,根据预期可能的暴露选用手套、隔离衣、口罩、护目镜或防护面屏,以及安全注射。
也包括穿戴合适的防护用品处理患者环境中污染的物品与医疗器械。
医务人员职业安全防护制度
医务人员职业安全防护制度
一、个人防护措施
医务人员在工作过程中要正确使用个人防护用品,如口罩、手套、护
目镜、防护服等,以减少接触病原体的机会。
同时,要定期更新个人防护
装备,并做好日常的清洁与消毒工作,保证其功能的完好和卫生。
二、职业暴露防护
医务人员往往需要与各种传染性病原体进行直接接触,因此需要有一
套完善的职业暴露防护措施。
包括对接触传染病患者后的手卫生、物体清
洁消毒、医疗废弃物处理等方面的规定,以减少医务人员感染危险。
三、心理健康保护
四、人身安全保护
医务人员在工作过程中可能会遭受到患者或其家属的暴力行为,对此,医疗机构应建立严格的安全管理制度,包括医务人员个人安全防护和应急
处置预案等,确保医务人员的人身安全。
五、物理环境安全
医疗机构应建立科学合理的工作环境和条件,包括为医务人员提供充
足的防护设备和物资,合理布局工作区域,确保医务人员的工作环境干净、卫生、安全。
六、培训与教育
七、责任追究和补偿机制
医务人员在履行职责过程中可能面临各种风险和挑战,当发生职业伤害或事故时,医疗机构应建立起健全的责任追究和补偿机制,保障医务人员的合法权益。
医务人员职业安全防护制度的实施离不开医疗机构的大力支持和全员参与,只有充分保障医务人员的人身安全和职业权益,他们才能更好地发挥自己的专业能力,为患者提供更优质的医疗服务。
同时,也要加强社会的关注和支持,以提高医务人员的职业尊严感和幸福感。
医务人员职业卫生防护制度
医务人员职业卫生防护制度医务人员职业卫生防护制度医务人员预防艾滋病病毒感染的防护措施应当遵照标准预防原则,对所有病人的血液、体液及被血液、体液污染的物品均视为具有传染性的病源物质,医务人员接触这些物质时,必须采取防护撒施:一、医务人员接触病源物质时,应当采取以下防护措施:(一)医务人员进行有可能接触病人血液、体液的诊疗和护理操作时必须戴手套,操作完毕,脱去手套后立即洗手,必要时进行手消毒。
(二)在诊疗、护理操作过程中,有可能发生血液、体液飞溅到医务人员的面部时,医务人员应当戴手套,具有防渗透性能的口罩、防护眼镜;有可能发生血、体液大面积飞溅或者有可能污染医务人员的身体时,还应当穿具有防渗透性能的隔离衣或者围裙。
(三)医务人员手部皮肤发生破损,在进行有可能接触病人的血液、体液的诊疗和护理操作时必'须戴双层手套。
(四)、医务人员在进行侵袭性诊疗、护理操作过程中,要注意防止针头、缝合针、刀片等锐器刺伤或者划伤。
(五)使用后的锐器应当直接放入耐刺、防渗漏的利器盒,或者利用针头处理设备进行安全处置,也可以使用具有安全性能的注射器、输液器等医用锐器,以防刺伤。
禁止将使用后的一次性针头重新套上针头套、禁止用手直接接触使用用后的针头、刀片等锐器。
二、发生职业暴露后的处理措施医务人员发生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后,应当立即实施以下局部处理措施:(一)用肥皂和流动水清洗污染的皮肤,用生理盐水冲洗粘膜。
(二)如有伤口,应当在伤口旁端轻轻挤压,尽可能挤出损伤处的血液,再用肥皂液和流动进行冲洗;禁止进行伤口的局部挤压。
(三)受伤部位的伤口冲洗后,应当用消毒液,如:75%已醇或者0.5%碘伏进行消毒,并包扎伤口;被暴露的粘膜,应录反复用生理盐水冲洗干净。
三、医务人员反生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后,医疗机构应当对其暴露的级别和暴露源的病毒载量水平进行评估和确定。
四、医疗卫生机构应当根据暴露级别和暴露源病毒载量水平对发生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的医务人员实施预防性用药方案。
医务人员职业卫生安全防护制度(5篇)
医务人员职业卫生安全防护制度一、职业防护原则1、基本防护防护对象:在医疗机构中从事诊疗工作的所有医、护、技人员。
着装要求:工作服、工作帽、医用口罩、工作鞋。
凡接触传染病人时要加穿隔离衣。
2、加强防护:防护对象:进行体液或可疑污染物操作的医务人员;传染病流行期的发热门诊,隔离病区等区域的工作人员;转运确诊或疑似为传染病患者的医务人员和司机。
着装要求:在基本防护的基础上,可按危险程度加用以下防护用品:隔离衣、外科口罩/N95口罩、鞋套、手套、防护眼罩、面罩等。
3、严密防护:防护对象:进行有创操作,如给特殊病人进行气管插管、切开吸痰等操作和作传染病人尸解的医务人员。
防护要求:在加强防护的基础上全方位防护,应使用面罩、呼吸防护器。
二、基本预防控制措施1、医务人员要严格遵守操作规程,增强自我保护意识,掌握常见感染病的传播途径、隔离防护技术,减少职业危害。
2、遵照标准预防的原则,在接触病原物质时,应当采取以下防护措施:(1)在接触病人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等时戴手套,操作完毕,脱去手套后立即洗手,必要时进行手消毒。
(2)有可能发生血液、体液喷溅时,应戴防护眼镜或防护面罩,穿隔离衣或防水围裙等。
(3)进行侵袭性诊疗、护理操作过程中,要保证充足的光线,尽量减少创口出血,并特别注意防止被针头、缝合针、刀片等锐器刺伤或者划伤。
(4)处理针头时不要太匆忙,手持针头和利器时,不要让锐器面对着他人,在为不合作的病人注射时,应取得他人的协作,使用的针头不可再套回原针帽内,如果一定要套回,则采用单手复帽技术,不要将锐利器具直接传递给他人,使用后的锐器直接放入利器盒,不要折毁锐利器具等。
(5)医务人员手部皮肤发生破损,在进行有可能接触病人血液、体液的诊疗和护理操作时须戴双层手套。
3、在标准预防的基础上,根据疾病的主要传播途径,采取相应的隔离措施,包括接触隔离、空气隔离和飞沫隔离。
4、严格执行手卫生规范。
5、对手术前及输血前患者必须严格进行“感染筛查”。
医务人员职业卫生安全防护制度
医务人员职业卫生安全防护制度一、总则第一条为了保障医务人员的职业卫生安全,预防职业病和职业伤害,提高医疗服务质量,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医疗机构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本制度适用于我国境内的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
第三条医疗机构应当建立健全职业卫生安全防护制度,配备必要的职业卫生防护设施和器材,提供符合职业卫生要求的劳动保护条件和环境。
第四条医务人员应当遵守职业卫生安全防护制度,正确使用职业卫生防护设施和器材,提高自我防护意识和能力。
第五条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应当依法参加职业病防治和职业伤害保险。
第六条医疗机构应当定期对医务人员进行职业卫生培训,提高医务人员的职业卫生知识和技能。
第七条医疗机构应当依法接受卫生行政部门的监督和检查,如实提供有关职业卫生安全的资料和信息。
二、职业卫生防护措施第八条医疗机构应当根据医疗活动的特点和风险,制定具体的职业卫生防护措施,并向医务人员进行培训和宣传。
第九条医务人员在执业活动中,应当遵守以下职业卫生防护措施:(一)按照医疗操作规程和卫生要求进行医疗活动,防止交叉感染和职业病的发生;(二)正确使用医疗设备和器材,防止因操作不当造成的伤害;(三)正确处理医疗废弃物,防止环境污染和职业病的发生;(四)参加职业健康检查,及时发现和治疗职业病;(五)在接触传染病患者、放射性物质等特殊情况下,按照规定采取防护措施;(六)参加职业卫生培训,提高职业卫生知识和技能。
第十条医疗机构应当为医务人员提供以下职业卫生防护设施和器材:(一)符合卫生要求的医疗设备和器材;(二)防护用品和防护器材,如防护口罩、手套、护目镜、防护服等;(三)职业病诊断和治疗设施;(四)职业健康检查和体检设施;(五)职业卫生培训和教育设施。
三、职业卫生安全管理第十一条医疗机构应当设立职业卫生安全管理机构或者指定职业卫生安全管理人员,负责本机构的职业卫生安全管理工作。
第十二条职业卫生安全管理机构或者职业卫生安全管理人员的职责包括:(一)组织制定和实施职业卫生安全防护制度;(二)组织职业卫生培训和宣传;(三)组织职业健康检查和体检;(四)组织职业病防治和职业伤害保险工作;(五)组织处理职业病和职业伤害事故;(六)组织职业卫生安全检查和评估。
医务人员防护制度及防护措施
医务人员防护制度及防护措施医务人员是医疗工作中的重要一环,他们在工作过程中对病人的护理和治疗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为了保障医务人员的健康和安全,医疗机构需要建立完善的防护制度并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
一、医务人员防护制度医务人员防护制度是指医疗机构为保障医务人员健康和安全而制定的相关规定和政策。
该制度应包括以下内容:1.员工培训:医疗机构应对所有医务人员进行防护知识培训,包括疾病防控知识、个人防护装备的正确佩戴和使用方法等。
2.健康监测:医疗机构应定期对医务人员进行健康监测,及时发现并处理健康问题,保障医务人员健康。
3.防护用品供应:医疗机构应提供充足的防护用品,如口罩、手套、隔离衣等,确保医务人员在工作中的安全。
4.应急预案:医疗机构应制定完善的疫情和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确保医务人员在危急情况下能够及时有效地应对。
二、医务人员防护措施在建立健全的防护制度基础上,医务人员还需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保障自身和他人的安全:1.正确佩戴口罩:医务人员在接触病人或进行操作时应正确佩戴口罩,避免呼吸道感染。
2.频繁洗手:医务人员应养成勤洗手的好习惯,使用洗手液或免洗洗手液进行手部卫生。
3.合理使用防护装备:医务人员在不同操作环节需佩戴不同的防护装备,如手套、隔离衣等。
4.保持个人卫生:医务人员在工作和休息时应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减少交叉感染的可能。
5.定期健康检查:医务人员应定期进行健康体检,及时发现健康问题并采取相应的措施。
通过建立健全的医务人员防护制度,并采取有效的防护措施,能够保障医务人员的安全和健康,提高医疗工作的质量和效率。
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应共同努力,共同维护医疗环境的安全和稳定。
医务人员个人防护制度
医务人员个人防护制度1、医务人员所处的医护办公室应通风换气,保持室内空气流通2、医院内所有区域均应当采取标准预防的原则。
在接触病人体液、血液、分泌物、排泄物等物质以及被其污染的物品时应当戴手套;脱手套后立即洗手;一旦接触了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等物质以及被其污染的物品后应当立即洗手;医务人员的工作服、脸部及眼睛有可能被血液、体液、分泌物等物质喷溅到时,应当戴一次性的外科口罩或医用防护口罩、防护眼镜或面罩,穿隔离衣或围裙;处理所有的锐器时应当特别注意防止被刺伤。
3、根据工作时接触疑似传染病病人或临床确诊传染病人和导致感染的危险程度采取分级防护。
4、一级防护:适用于发热门(急)诊的医务人员。
应严格遵守标准预防的原则,严格遵守消毒隔离的各项规章制度。
工作时应穿工作服、防护衣、戴防护口罩和工作帽、换工作鞋、袜。
必要时戴乳胶手套,口罩应4小时更换一次或感潮湿时立即更换。
严格执行洗手和消毒制度,下班时进行个人卫生处置,并注意呼吸道与粘膜的防护5、二级防护:适用于接触从病人身上采集的标本、处理病人分泌物、排泄物及使用过的物品和死亡病人尸体的工作人员、转运病人的医务人员和司机。
在一级防护的基础上应加穿隔离衣、加戴手套、鞋套、一次性的帽子、一次性的外科口罩、戴防护镜6、三级防护:适用于为病人实施吸痰、气管插管和气管切开等近距离操作时的医务人员,除二级防护外,还应当加戴面罩或全面型呼吸防护器7、医护人员在每次接触病人后立即进行手的消洗和消毒。
手消毒可用0.3%—0.5%碘伏3—5ml,严格按照洗手法搓揉1-2分钟,洗手采用非接触式的洗手装置。
8、医护人员在上班前应进行个人卫生处置;进入、离开病区时要注意呼吸道及口腔、鼻腔粘膜和眼睛的防护。
可用0.5%碘伏进行鼻粘膜、耳粘膜及呼吸道粘膜的擦拭消毒。
--医院。
医务人员职业防护制度有哪些
医务人员职业防护制度有哪些医务人员职业防护制度是为了保障医务人员在工作中免受疾病、化学因子、放射性物质等危害而制定的一系列措施和规定。
以下是医务人员职业防护制度的主要内容:一、职业防护原则1. 标准预防:针对所有患者和医务人员采取的一组预防感染的措施,包括手卫生、根据预期可能发生的暴露风险选用防护服、口罩、手套、护目镜、防护面屏、安全注射装置、安全注射、被动和主动免疫及环境清洁等。
2. 全面防护:医务人员在接触患者、病原体或可能受到污染的物品时,应根据危险程度和潜在风险,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
3. 个性化防护:根据医务人员的个体差异、健康状况和具体工作内容,制定个性化的防护措施。
4. 动态管理:根据疫情、患者状况和医务人员反馈,及时调整防护措施和策略。
二、防护用品和设施1. 医务人员使用的防护用品和设施应符合国家医用级标准,如防护服、防护口罩、防护眼镜或面罩、隔离衣、手套、鞋套等。
2. 医疗机构应配备充足的防护用品和设施,确保医务人员在工作中能够随时使用。
3. 防护用品和设施的存放应遵循便于使用、不占用过多空间、避免交叉污染的原则。
三、职业暴露的预防与控制1. 医务人员应严格遵守操作规程,增强自我保护意识,掌握常见感染病的传播途径、隔离防护技术,减少职业危害。
2. 在接触病原物质时,医务人员应采取以下防护措施:(1)在接触病人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等时戴手套,操作完毕,脱去手套后立即洗手,必要时进行消毒。
(2)在可能发生呼吸道传播的疾病时,佩戴医用防护口罩。
(3)在可能发生眼部伤害或污染时,佩戴防护眼镜或面罩。
(4)在可能发生身体污染时,穿戴具有防渗透性能的隔离衣或者围裙。
3. 医务人员手部皮肤发生破损时,诊疗和护理时必须戴双层手套。
4. 在进行侵袭性诊疗、护理操作过程中,要保证充足的光线,并特别注意防止被针头、缝合针、刀片等锐器刺伤或者划伤。
5. 使用后的锐器应当直接放入耐刺、防渗漏的利器盒,也可以使用具有安全性能的注射器、输液器等医用锐器,以防刺伤。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医务人员防护制度
1、医务人员要安全处置锐利器具,不要把用过的锐利器具传
递给他人,在进行侵袭性操作时,要保证足够的光线,并
尽量减少创口出血。
创口缝合时,要特别小心意外创伤。
2、使用后的锐器应放入耐刺、防渗漏的锐器盒内,禁止将用过
的一次性针头重新套上针头套;禁止用手直接接触使用后
的针头、刀头等锐器。
3、感染病人使用过的非一次性的器具须经初步消毒后,由供
应室统一回收、处理。
清理时须戴手套、穿围裙。
4、医务人员操作前、后要认真洗手,工作中手被体液、血液、
污染时,应及时用肥皂液清洗干净,根据情况进行消毒。
5、医务人员要根据工作需要使用必要的防护用品。
如乳胶手
套、口罩、隔离衣、防护镜等。
6、在诊疗或护理感染病人时按照以下要求做好自我防护:(一)抽血、注射、清洗伤口、处理污物等工作时,若可能接触到血液和体液时,须戴手套;如手上有伤口或破损,
则须戴双层手套。
(二)进行内窥镜检查、拔牙等易发生血液、体液喷溅的诊疗时,须穿戴防渗漏工作外衣(隔离衣)、戴帽子、口罩、
手套和防护镜。
(三)检验标本要注意盖紧才可送检验科,防止外溢,标本应标明“小心血液污染”。
(四)被血液或体液污染的医疗仪器应严格消毒,一次性使用医疗卫生用品无害化处理。
(五)物体表面、地面被血液或体液污染时,应就地消毒后再做清洁处理。
(六)发生职业暴露后应按《职业暴露处理流程》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