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教育家罗伯特
罗伯特加涅简介
罗伯特·加涅[Robert Mills Gagné简介罗伯特·加涅[Robert Mills Gagné 1916.08.21-2002.04.28],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出生于美国马萨诸塞州的北安多弗(North Andover),逝于美国田纳西州哈密尔顿县信号山镇(Signal Mountain)。
1933 年入耶鲁大学主修心理学,受到了新行为主义的严格训练,1937 年获文学学士学位,毕业后进入布朗大学攻读实验心理学,并于1939 年和1940 年分别获得理科硕士学位和实验心理学博士学位。
1940-1949 年执教于康涅狄格大学,期间曾于1945-1946 年任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教授,1949-1958 年任美国空军知觉和动作技能实验室主任。
1958-1962 年任普林斯顿大学心理学教授,并从事学校知识科目及技能科学教学的实验研究。
1962-1965 年任宾夕法尼亚州匹兹堡的美国科研工作协会研究主任,研究人类行为、教育方法以及教育程序的设计与评价。
1966-1969 年任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教育心理学教授,负责建立地区的教育实验室,管理教育方面的研究生培训计划,且继续研究学校的学科教学。
1969-1985 年任佛罗里达州立大学教育研究所教授,期间完成了学习层次、学习结果的种类以及成人电视学习的研究。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他曾应征入伍,作为航空心理学家从事测量、选拔和训练飞行员的研究工作。
加涅的兴趣集中在学习理论、教学设计乃至教育技术学基础理论的研究和构建上,并因其教学理论而闻名。
他在心理学上的研究,不囿于某以流派思想,而采折衷主义兼取行为、完形及认知三方面的学习理论,并配合教学实践构建了他的教学理论。
教学理论是指在学校教学情境衷如何教与学生如何学,从而达到预定教学目标的理论。
夸美纽斯教学原则
夸美纽斯教学原则夸美纽斯教学原则夸美纽斯教学原则是由美国教育心理学家罗伯特·夸美纽斯提出的,他认为教育应该是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
夸美纽斯教学原则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动机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动机是教育的第一步。
只有让学生对所要学习的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和强烈的动机,才能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去探索、去思考、去实践。
因此,教师在设计课程时应该注重选取具有吸引力和实用性的内容,并采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动机。
二、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个性和特点,因此,在教育过程中要重视每个人的个体差异。
夸美纽斯认为,教师应该了解每个学生的背景、兴趣、能力等方面,并根据这些信息制定不同的教育计划和教学策略,以满足每个学生的需求。
三、注重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夸美纽斯认为,教育应该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让他们成为具有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的人才。
因此,在教育过程中要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让他们在实践中不断地探索、尝试、创新。
四、建立积极的教育环境建立积极的教育环境是夸美纽斯教学原则的核心之一。
良好的教育环境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动机,促进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
因此,在教育过程中要营造一个积极、开放、互动、合作的氛围,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气氛中学习。
五、采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夸美纽斯强调采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来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
这些方法包括:讲授法、启发式法、问题解决法、小组合作学习法、探究式学习法等。
教师应该根据不同的课程内容和学生的需求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以提高教学效果。
六、注重反馈和评价反馈和评价是教育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环节。
夸美纽斯认为,教师应该及时给予学生反馈,并根据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
反馈和评价可以让学生了解自己的优点和不足,进而调整自己的学习策略和方法。
七、关注情感因素情感因素在教育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夸美纽斯认为,教师应该关注学生的情感需求,让他们在安全、舒适、愉悦的氛围中学习。
爱的三元理论创始人:罗伯特·斯腾伯格人物简介
罗伯特·斯腾伯格的爱情观念在社会文化中的传播与影响
传播
• 罗伯特·斯腾伯格的爱情观念在学术界和社会文化中得到 了广泛传播 • 为越来越多的人所了解和接受
影响
• 罗伯特·斯腾伯格的爱情观念对社会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 • 为人们在爱情关系中提供了理论指导和实践方法
CREATE TOGETHER
THANK YOU FOR WATCHING
爱的三元理论的研究进展与应用领域
研究进展
• 罗伯特·斯腾伯格提出爱的三元理论后,引起了心理学界 的广泛关注 • 众多学者对爱的三元理论进行了验证和拓展,丰富了其 理论体系
应用领域
• 爱的三元理论被广泛应用于心理咨询、婚姻辅导等领域 • 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爱情关系的复杂性,提高爱情关系 的质量
03
罗伯特·斯腾伯格的爱情观念
罗伯特·斯腾伯格对爱情的定义与理解
定义
• 罗伯特·斯腾伯格认为,爱情是一种复杂的情感体验,包 括激情、亲密和承诺三个成分 • 爱情关系是动态的,需要双方共同努力维护
理解
• 罗伯特·斯腾伯格强调,爱情不仅仅是浪漫和激情,还包 括亲密和承诺 • 爱情关系需要双方在情感、认知和行为上的协调和统一
谢谢观看 DOCS
职业生涯初期
• 1961年至1964年,在哈佛大学从事心理学研究工作 • 1964年至1968年,在斯坦福大学担任心理学讲师
职业生涯中期
• 1968年,加入耶鲁大学,担任心理学教授 • 1974年,成为耶鲁大学心理学系的主任
罗伯特·斯腾伯格的家庭生活与个人兴趣
家庭生活
• 与妻子米歇尔结婚,育有两名子女 • 家庭生活幸福,对子女的教育非常重视
影响
• 罗伯特·斯腾伯格的爱情研究为心理学领域的发展做出了 重要贡献 • 为心理学领域的研究者提供了理论指导和实践方法
教育技术专家 罗伯特
•
•
•
1995年,在Gary J. Anglin主编的《教学技术:过去、现代与未来》(第二版,1995 年)中R. A. Reiser与David F. Salisbury合著发表了《教学技术与美国公共教育的未来 十年(Instructional Technology and Public Education in the United States: The Next Decade)》一文,考察了当时美国教学技术的现状及未来十年其在美国教育中的 发展趋势。 Reiser引用教学技术协会Kurland(1970)年对教学技术的评价和美国技术评估部门 (Office of Technology Assessment)1988年当时计算机在美国公共教育的影响的评 价回顾了自1970年以来教学技术(instructiol technology)对美国公共教育的影响, 发现教学技术对美国教育影响甚微。 当时,Kurland认为教学技术其实就是两大教学媒体:教师和课本的辅助手段,即 使没有技术,教育也不会停滞不前(go on with hardly a missed lesson),而1988年 美国技术评估部门也认为当时尽管学校中开始拥有越来越多的计算机,但是教学 过程并没有发生实质性的变化(…but most elements of the instructional process remains the same.)。正是在这一背景下,Reiser开始反思教育技术未能在学校教育 中发挥重要作用的原因(play a significant role in the public schools)。为了探究这一 现象的根源,他从教学技术的定义入手,认为人们一般将教学技术等同于教学媒 体(instructional media),从而由于媒体硬件和软件可获取性、软件的质量与适用 性、教师的使用程序和固有的教学传统(tradition of teaching)等问题的存在使得 教学媒体难以在教学中发挥重要的作用。因此,Reiser认为提出应该将教学技术视 为一种发现教学问题,并设计、实施、评价和不断改进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的系 统化手段(systematic means)。
赫尔巴特教育性教学原则的主要内容
赫尔巴特教育性教学原则的主要内容赫尔巴特教育性教学原则是以美国教育学家罗伯特·赫尔巴特(Robert Gagné)的名字命名的,这是一种指导教育性教学设计的原则体系。
它的主要内容包括:九个教学事件、五个认知过程、九个指导方法和九个事件律。
一、九个教学事件(Nine instructional events):1. 吸引注意(Gaining attention):通过调用学习者的注意力来建立学习的兴趣。
2. 诱导目标(Informing the learner of the objective):明确告知学习者本次学习的目标。
3. 唤起先前经验(Stimulating recall of prior learning):调用学习者已有的相关知识和经验。
4. 以增强诱导(Presenting the stimulus):引入新的学习材料,以激发学习者的兴趣。
5. 提供指导(Providing learning guidance):提供有关学习材料的详细指导,以帮助学习者理解。
6. 实施表现(Eliciting performance):要求学习者展示他们已学会的新知识或技能。
7. 提供反馈(Providing feedback):为学习者提供关于他们表现的反馈信息。
8. 评估成果(Assessing performance):评估学习者是否已经掌握了所学的知识或技能。
9. 加强记忆和保持(Enhancing retention and transfer):通过复习和应用新知识来增强学习者的记忆和迁移能力。
以上九个事件构成了教学的基本步骤,旨在帮助教师有效地设计和组织教学活动。
二、五个认知过程(Five cognitive processes):1. 接收(Receiving):学习者通过感觉器官接收信息。
2. 感知(Perceiving):学习者对接收到的信息进行处理和理解。
3. 认知(Cognitive):学习者将感知到的信息与已有知识进行关联和整合。
育儿观念辩论辩题
育儿观念辩论辩题正方,育儿观念应该以自由放任为主。
首先,自由放任的育儿观念能够激发孩子的内在动力和创造力。
美国教育家罗伯特·弗罗斯特曾说过,“教育不是灌输,而是点燃一把火。
”这句话表明,孩子应该在自由的环境中自由发展,而不是被束缚在父母的期望和规定中。
相比之下,过于严格的教育容易压抑孩子的个性,导致他们缺乏自主意识和创造力。
其次,自由放任的育儿观念能够培养孩子的独立性和自理能力。
英国作家弗朗西斯·贝肯曾说,“教育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出能够独立思考和自我生活的人。
”自由放任的育儿观念让孩子有更多的机会去自己尝试和解决问题,从而培养他们独立思考和自理能力。
相比之下,过于溺爱和过分保护的育儿观念会让孩子失去独立性,长大后难以适应社会的竞争和挑战。
最后,自由放任的育儿观念有助于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
美国心理学家阿尔弗雷德·阿德勒曾说,“父母应该成为孩子的朋友,而不是敌人。
”自由放任的育儿观念能够让父母和孩子建立起更平等和尊重的关系,而不是一味地施加控制和压力。
相比之下,过于严格和强制的育儿观念容易导致亲子关系紧张,甚至产生矛盾和冲突。
综上所述,自由放任的育儿观念能够激发孩子的内在动力和创造力,培养他们的独立性和自理能力,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因此应该成为主流育儿观念。
反方,育儿观念应该以严格教导为主。
首先,严格教导的育儿观念能够帮助孩子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规范。
中国古代哲学家孟子曾说,“教养者,父母之道也。
”这句话表明,父母应该通过严格的教导来引导孩子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相比之下,自由放任的育儿观念容易让孩子在道德和行为上放任自流,导致其无法正确认识和应对社会中的各种挑战和诱惑。
其次,严格教导的育儿观念能够培养孩子的纪律和责任感。
美国作家海伦·凯勒曾说,“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出有纪律的人。
”严格的教导能够让孩子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学习习惯,培养他们的责任感和自律能力。
加涅九大教学实践的应用(3篇)
第1篇在教育领域,教学实践是教师进行教学活动的基础,它直接关系到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发展。
美国心理学家、教育学家罗伯特·加涅提出了九大教学实践原则,这些原则为教师提供了有效的教学策略和方法。
以下是加涅九大教学实践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
一、学习准备1. 应用场景:在教学新内容之前,教师需要了解学生的学习基础和兴趣,以便为学生提供合适的学习内容和难度。
2. 实施方法:通过问卷调查、访谈、观察等方式,了解学生的学习背景和需求。
在此基础上,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确保学生具备学习新知识的基础。
3. 应用效果: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习动机,为后续学习奠定基础。
二、学习动机1. 应用场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使其主动参与学习。
2. 实施方法:通过创设情境、设置悬念、开展竞赛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同时,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给予个性化指导。
3. 应用效果: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自主学习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三、学习指导1. 应用场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给予适当的指导。
2. 实施方法:通过提问、讨论、合作学习等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给予个性化指导。
3. 应用效果: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批判性思维。
四、练习与应用1. 应用场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为学生提供充足的练习机会,巩固所学知识。
2. 实施方法:设计多样化的练习题,如填空、选择题、简答题等,让学生在练习中巩固知识。
同时,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给予个性化指导。
3. 应用效果:提高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五、反馈1. 应用场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及时给予学生反馈,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
2. 实施方法:通过课堂提问、作业批改、测试等方式,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给予针对性的反馈。
3. 应用效果: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帮助学生发现自己的不足,促进自我提升。
古德莱德课程层次理论
古德莱德课程层次理论概述:古德莱德课程层次理论是由美国心理学家罗伯特·古德莱德于1956年提出的一种教育理论,旨在帮助教育者设计和评估课程。
该理论提供了一种框架,以指导教育者在课程设计中考虑学习者的需求、目标和评估。
古德莱德课程层次理论在教育界广泛应用,并且影响了现代教育的发展。
背景:在过去,课程设计往往以教师为中心,仅考虑知识传授和教学过程。
然而,古德莱德认为,课程设计应该从学习者的角度出发,关注他们的个体差异、学习能力和需求。
他主张将学习者的需求置于教学的核心位置,以实现更有效的教育和学习。
古德莱德课程层次理论的三个层次:1. 底层(Tier I):知识和概念层底层是课程设计的基础,它包括基本的学科知识和概念,并强调学生掌握和理解这些知识的能力。
在这一层次上,教育者应该确保学生掌握了基本的学科知识,并能够运用这些知识来解决问题。
底层的目标是为学生提供必要的知识和概念,为他们未来的学习和职业生涯奠定基础。
2. 中层(Tier II):技能和过程层中层是在底层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技能和过程能力。
这些技能和过程包括分析、合成、评估、创造和解决问题等。
中层旨在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创造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育者应该设计任务和活动,以帮助学生开发这些技能和过程能力,并将其应用于实际情境中。
3. 顶层(Tier III):意义和交互层顶层是课程设计的最高层次,它关注学生对知识和技能的理解和应用。
顶层旨在帮助学生将所学内容与实际生活和社会联系起来,并培养学生的意义和交互能力。
在顶层中,教育者应该设计实践性项目,以推动学生跨学科学习和社会参与。
通过这样的学习体验,学生能够理解和评估所学知识和技能的实际应用。
在这三个层次中,古德莱德认为,学生的学习应该是连续和渐进的。
课程设计应该根据学生的学习进步,逐渐提高学习的难度和复杂性。
同时,教育者应该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和需求,采用不同的教学策略和评估方法,以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
加涅教学设计模式
加涅教学设计模式罗伯特•加涅 [Robert Mills Gagné]是美国教育⼼理学家。
加涅将认知学习理论学习理论应⽤于教学过程的研究⽽提出的⼀种教学策略。
加涅认为,教学活动是⼀种旨在影响学习者内部⼼理过程的外部刺激教学活动是⼀种旨在影响学习者内部⼼理过程的外部刺激,因此教学程序应当与学习活动中学习者的内部⼼理过程相吻合。
根据这种观点他把学习活动中学习者内部的⼼理活动分解为九个阶段:引起注意→告知学习⽬标→刺激回忆→呈现刺激材料→根据学习者特征提供学习指导→诱导反应→提供反馈→评定学⽣成绩→促进知识保持与迁移,相应地教学程序也应包含九个步骤。
加涅根据这个模型提出九种教学事件的出发点是:按照学习发⽣的过程来组织教学,外部教学活动必须⽀持学⽣内部的学习活动。
它们的对应关系见下表:教学事件与学习过程的关系 1.引起注意 接受各种神经冲动 2.告知学⽣⽬标 激活执⾏控制过程 3.刺激回忆先前学过的内容 把先前学过的内容提取到短时记忆中 4.呈现刺激材料 有助于选择性知觉 5.提供学习指导 语义编码,提取线索,也助于激活执⾏控制过程 6.引出⾏为 激活反应器 7.提供⾏为正确性的反馈 建⽴强化 8.评价⾏为 激活提取,使强化成为可能 9.促进保持和迁移 为提取提供线索和策略 加涅的这九种教学事件⼜被称为九段教学程序。
因为我们可以完全按照这种顺序组织教学活动,并且由于⽬前被⼤量应⽤于讲授式教学,虽然使讲授式教学更科学化,但却使加涅的九段教学程序被误为是以教师为中⼼教学程序的典型。
·内部过程教学事件阶段划分教学实例接受唤起注意教学准备使⽤突然的刺激变化预期告知学习者⽬标告诉学习者在学习之后,他们能够做些什么提取到⼯作记忆中刺激回忆先前的学习要求回忆先前习得的知识或技能选择性知觉呈现刺激知识获得和作业表现显⽰具有区别性特征的内容语义编码提供学习指导提出⼀个有意义的组织反应引出作业要求学⽣⾏为表现强化提供反馈给予信息反馈提取和强化评价作业保持与迁移要求学习者另外再表现出⾏为并给予强化提取并概括化促进保持和迁移提供变化了的练习及间隔短时间的复习。
加涅--.
加涅一.生平活动和著作罗伯特.米尔斯.加涅(Robert Mills Gagne,1916--)是美国教育心理学家. 1916年出生于美国马萨诸塞州北安多弗.从中学时代起,加涅就立志要学习心理学,将来做一位心理学家.1933年,加涅进入耶鲁大学主修心理学.1937年他又进入布朗大学攻读研究生.并改读实验心理学.1939年和1940年,加涅先后获得了布朗大学的理科硕士学位和心理学博士学位.1940 年,加涅在康涅狄格女子大学任教,开始对人类学习进行研究,但因资金不足和到部队受训而中断.1958年,他应聘到普林斯顿大学担任心理学教授,重新开始研究学习问题.1962-1965年,加涅在美国科研工作协会担任研究主任;还担任了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教育心理学教授。
从1969年起,加涅担任了佛罗里达州立大学教育系教授。
加涅在美国心理学界享有盛誉。
1974年获桑戴克教育心理学奖1982年又获美国心理学会颁发的应用心理学奖。
加涅的主要著作有:《学习的条件》(1962)、《教学设计的原理》(1969)《知识的获得》(1962)《学习对个体发展的贡献》(1970)《教学方法的学习基础》(1976)《记忆结构与学习结果》(1978)《学习结果及其作用》(1984)《教学的学习基础》(1988)等。
二.理论背景心理学从哲学心理学到科学心理学,所代表人物也经历了过渡。
哲学心理学的代表人物就是赫尔巴特了(德国),他的四段教学法明了,联想,系统和方法后改进为预备,提示,比较,概括和应用五段教学法,使得班级授课制成了有据有则可循的教育事业。
随着自然科学的发展,受自然科学影响,心理学从哲学分离出来成为独立学科。
采用自然科学方法进行研究,称此为科学心理学。
初始时,科学心理学特别注重采用自然科学的初评方法,所研究的对象集中在机械的无意义材料的学习和记忆,人类和动物的条件反应等领域。
在心理学与教育结合的研究上,其代表人物有桑代克(Thorndike)和斯金纳(Skinner),他们俩都是行为主义心理学家,主要以动物的操作反应为研究对象。
电子工程专家:罗伯特·诺伊斯(Robert Noyce)人物简介
⌛️
02
罗伯特·诺伊斯的半导体技术研究
罗伯特·诺伊斯的半导体器件研究
01
1959年发表关于半导体表面态的论文
• 揭示了半导体表面态对器件性能的影响
• 为半导体器件的研究提供了理论指导
02
1961年发明平面工艺
• 实现了晶体管的批量生产,提高了生产效率
• 为半导体产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03
1960年代研究半导体激光器
• 主修物理,辅修数学和工程
• 通过自学掌握了半导体物理和电子工程知识
1959年获得麻省理工学院博士学
位
• 在贝尔实验室实习期间,开始了半导体研究
• 发表了关于半导体表面态的论文,为半导体研究奠
定了基础
罗伯特·诺伊斯在仙童半导体的贡献
1959年加入仙童半导体公司
• 成为公司的首位研究员,开始了半导体器件的研究
为通信、医疗等领域的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持
• 研究半导体激光器技术,提高了激光设备的性能
• 为通信、医疗等领域的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持
⌛️
为科技产业的发展提供了人才保障
• 培养了一批优秀的半导体人才,为科技产业的发展提供了人才保障
• 为科技产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谢谢观看
T H A N K Y O U F O R W AT C H I N G
• 为客户提供优质的产品和服务,赢得客户的信任
追求卓越的企业文化
• 对产品和技术要求精益求精,追求卓越
• 为客户提供优质的产品和服务,赢得客户的信任
⌛️
合作共赢的企业文化
• 注重与供应商、客户等合作伙伴的合作
• 为合作伙伴提供支持,实现共赢发展
罗伯特·诺伊斯的领导风格对企业发展的影响
罗伯特加涅的九大教学事件
罗伯特加涅的九大教学事件罗伯特·加涅(Robert Garfield)是美国重要的教育学家,被誉为“社会教育的建筑师”。
他是成功的教师、教育家和社会学家,在一个世纪里,他开创了九大教学事件,为社会教育的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第一,加涅提出了“活动教学”理论,主张走出教室,将教学过程延伸到生活和实践中,结合生存问题进行教学,把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结合起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技能。
第二,加涅提出了“以社会为核心”的理论,把教师、学生、社会当作教育关系的核心,倡导以交流为基础的学习方式,从理论、实践和社会角度,把教育活动夜准确地导入到社会生活中。
第三,加涅提出了“社会教育”的理论,他强调了社会教育的直接性,把人的思想活动和行为活动与社会环境的紧密联系起来,把教育和社会的发展相结合,以促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第四,加涅提出了“生活教育”的理论,主张以生活为导向,把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纳入到新学到的知识系统中,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完善学习,全方位培养他们的学习能力和实效性,促进社会的发展。
第五,加涅提出的“注重学生的参与”的理论,主张让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增强他们的学习动机,激发他们的学习能力,造就他们多元文化的素养和个性发展。
第六,加涅提出了“分阶式教育”的观点,从学习者的认知发展期谋定他的学习,把各个阶段的学习细致地计划安排,以满足学习者不同阶段的能力需求,以便他更好地实现全面发展。
第七,他提出了“多元化、显性”的教育模式,强调把形式统一的传统的知识转变为多变的,更加具体的实践性的技能教育,以改变学习者的行为,提升能力,促进学习者爱好学习,追求自我发展。
第八,加涅提出的“认知化”的教学模式,主张把学习的多种维度整合,通过“认知系统”的记忆机制,将学习的过程像构建一个有机体一样良好地耦合在一起,使得学习者能够在多方面做出反应,扩展学习体系。
最后,加涅提出了“实践认知”的教学模式,他把课堂外在的实践经验与学习者的认知理论结合起来,使得学习者能够将课堂上学习到的知识付诸实践。
罗伯特戈达德
1945年,戈达德得知自己罹患喉癌,1945年8月10日,戈达德在马里兰州巴尔的摩去世。他被安葬在家乡 马萨诸塞州伍斯特的希望公墓。
当戈达德在完成他那些最伟大的工作的时候,我们这些火箭和空间事业上的后来者,才仅仅开始蹒跚学步。” 但他的一生却是孤独而不被人理解的。勇敢的戈达德毫不气馁,在理论和实践上做了很多工作,向怀疑他的设想 的人们表明未来的整个航天事业都将建基于火箭技术之上。他也因此而当之无愧地被称为“现代火箭之父”。戈 达德虽然成功地发射了世界上第一枚液体火箭,但最初并没有引起美国政府的重视和支持,所以到他逝世时美国 的火箭技术还远远落后于德国。直到1961年苏联宇航员加加林上天后,美国才发表了戈达德30年来研究液体火箭 的全部报告。后来,他被誉为美国的“火箭之父”,美国宇航局的一座空间飞行中心被命名为“戈达德空间研究 中心”。
1930年12月30日,戈达德研制的一枚新的液体火箭发射成功,高度达到610米,飞行距离300米,飞行速度 达到800千米/小时,打破了以往的火箭飞行记录。
1931年,他在火箭发射试验中,首先采用了现代火箭目前仍然使用的程序控制系统。
1932年,他首开先河,用燃气舵控制火箭的飞行方向。同年,首次解决了用陀螺仪控制火箭飞行姿态的问 题。
戈达德太空飞行中心是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在马里兰州格林贝尔特的一家工厂,成立于1959年。月球上的 火山口戈达德也以他的荣誉命名。
1 9 5 9 年 9 月 1 6 日 , 美 国 国 会 授 权 发 行 金 牌 来 纪 念 罗 伯 特 ·H ·戈 达 德 教 授 。
罗伯特爱德华 李
西点军校毕业 李将军其后曾驻防于乔治亚州考克斯珀岛(Cockspur Island)上的普拉斯基堡(Fort Pulaski) 七个月。1831年,他转调至维吉尼亚州的门罗堡(Fort Monroe)担任助理工程师。驻扎该地期间,他与马莎·华 盛顿(Martha Washington)的曾孙女玛丽·安娜·伦道夫·蒄提斯·李(Mary Anna Randolph Custis Lee,1808 年–1873年)结褵于其父母位于华盛顿特区对面的住处,阿灵顿之屋(Arlington House)。他们共有三子四女: 乔治·华盛顿·卡斯蒂斯·李、威廉·亨利·菲茨休·李、Robert Edward、Mary、Annie、Agnes、与Mildred。
李将军申请特赦立下范例,鼓励许多前美利坚联盟国部队官兵接受再度成为美利坚合众国公民。1975年, 在一名国家档案记录管理局(National Archives and Records Administration)职员发现李将军宣誓效忠的誓词后, 杰拉尔德·福特总统对他发布特赦,并由美国国会恢复其公民权。
罗 伯 特 ·爱 德 华 ·李
美国军事家
01 战前
03 战后
目录
02 内战 04 琐事
罗伯特·爱德华·李(Robert Edward Lee,1807年1月19日—1870年10月12日),美国军事家,出生于弗 吉 尼 亚 。 他 在 美 墨 战 争 中 表 现 卓 越 , 并 在 1 8 5 9 年 镇 压 了 约 翰 ·布 朗 的 武 装 起 义 。 在 美 国 南 北 战 争 中 , 他 是 美 国 南 方联盟的总司令。内战中,他在公牛溪战役、腓特烈斯堡战役及钱瑟勒斯维尔战役中大获全胜。1865年,他在联 盟军弹尽粮绝的情况下向尤里西斯·辛普森·格兰特将军投降,从而结束了内战。战后,他积极从事教育事业,任 华盛顿大学(现名华盛顿与李大学)的校长。1870年病逝,葬在弗吉尼亚列克星敦。
浅谈成果导向教育(OBE)理念的起源发展及理论基础
浅谈成果导向教育(OBE)理念的起源发展及理论基础一、成果导向教育的起源成果导向教育(OBE)的概念最早由美国教育家罗伯特·曼(Robert Mager)提出,他在1962年的书籍《目标导向的教学技术》中首次提出了成果导向教育的概念。
成果导向教育强调学习成果的重要性,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取得的最终成果。
不同于传统教育模式,成果导向教育把学生的学习成果作为评价学生学习效果的标准,更加注重学生的实际能力和技能的培养。
成果导向教育理念在美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发展。
20世纪70年代,美国各州开始大力推行成果导向教育,各地相继出台了相关政策和法规,对学校的教学目标和评价标准进行了规范和统一。
1983年,美国教育部发布了《国家教育改革政策报告》,提出了全面推行成果导向教育的倡议。
这一举措标志着成果导向教育正式成为了美国教育改革的核心内容。
在国际范围内,成果导向教育也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推广。
不少国家和地区相继引进成果导向教育的理念和实践经验,建立起了一套完整的成果导向教育体系。
成果导向教育逐渐成为了国际教育改革的热点和趋势,对世界各国的教育事业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成果导向教育(OBE)的理论基础主要包括学习目标、评价标准和结果反馈三个方面。
1. 学习目标成果导向教育强调学习目标的确定和明确。
学习目标是教育活动的驱动力,它明确了学生应该掌握的知识和技能,指导教师进行教学设计和教学实施。
通过设定明确的学习目标,学生对学习的方向和目标有了清晰的认识,有利于教师和学生的教学活动更加有针对性和有效性。
2. 评价标准成果导向教育注重学生的学习成果和学习过程,评价标准是对学生学习成果的检验和评价的依据。
评价标准要求客观、公正和科学,使得学生的学习成果得到准确的评价,为学生的学习过程提供有效的反馈。
通过评价标准,学生可以清楚地了解自己的学习成果和不足之处,有利于调整学习策略和提高学习效果。
3. 结果反馈成果导向教育强调结果反馈的重要性。
贝尔兰卡斯特制教育学名词解释
贝尔兰卡斯特制教育学名词解释贝尔兰卡斯特制教育学名词解释1. 什么是贝尔兰卡斯特制教育学?贝尔兰卡斯特制教育学是由美国教育学家罗伯特·贝尔兰卡斯特(Robert B. Barrancaaste)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的一种教育学理论和方法。
贝尔兰卡斯特制教育学强调了学生个体差异的重要性,注重教师对学生的关注和支持,以及个体差异对学习成就和行为的影响。
该理论强调了对学生的差异化教学和支持,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论和实践方法。
2. 贝尔兰卡斯特制教育学的核心理念贝尔兰卡斯特制教育学的核心理念是“个体差异”。
这包括学习风格、兴趣、能力、社会文化背景等方面的差异。
贝尔兰卡斯特制教育学认为,教育者应该关注每个学生的独特性,了解学生的差异化需求,并以此为基础进行教学设计和实施。
3. 贝尔兰卡斯特制教育学的教学策略在贝尔兰卡斯特制教育学的框架下,教师应该采取差异化教学策略,以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
这包括灵活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资源,提供个性化的学习支持,鼓励学生在孩子的发展中表现出自己的特点,并提供个性化的评估和反馈。
4. 我对贝尔兰卡斯特制教育学的理解和观点我认为贝尔兰卡斯特制教育学着重强调了学生的个体差异和特点,提倡差异化教学和支持。
这种教育学理论和方法对于当前教育实践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
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应该注重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和差异化教学,关注每个学生的成长和发展,为他们提供更有针对性的教育支持。
总结回顾贝尔兰卡斯特制教育学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论和实践方法,强调了个体差异的重要性,倡导差异化教学和支持。
这种教育学理论对于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关注学生个性化需求,设计差异化教学策略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结语通过对贝尔兰卡斯特制教育学的理解和探讨,我们可以更好地意识到学生的个体差异对教育教学的影响,为了更好地满足学生的需求,我们需要重视差异化教学和支持。
希望这篇文章能够帮助读者更深入地了解贝尔兰卡斯特制教育学的核心理念和教学策略,深刻领会其在教育实践中的重要意义。
爱的教育读后感两百字
爱的教育读后感两百字《以爱的教育》读后感。
《以爱的教育》是一部关于教育的经典著作,作者是美国教育家罗伯特·斯特恩伯格。
这本书主要讲述了家长和老师在教育孩子时应该怎样用爱的方式去引导和教育孩子。
在读完这本书后,我深有感触,也有了一些新的思考。
首先,书中强调了爱是教育的核心。
爱是一种无私的情感,它能够让孩子感受到温暖和安全,从而更容易接受教育。
作者认为,爱是教育的最好方式,它能够激发孩子的内在动力,让他们更加乐于学习和成长。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能够看到一些家长和老师用苛刻和严厉的方式去教育孩子,这种方式往往会让孩子感到压力和恐惧,导致他们产生逆反心理,甚至变得消极和抵触。
而如果家长和老师能够用爱的方式去教育孩子,就能够建立起良好的亲子和师生关系,让孩子在温暖和关爱中茁壮成长。
其次,书中还提到了爱的教育需要有耐心和包容。
孩子是需要耐心和包容的,他们的成长过程中会犯错误、犯迷糊,但这都是正常的。
家长和老师应该用宽容和理解的态度去对待孩子的错误,给予他们改正的机会,让他们从错误中学习和成长。
同时,爱的教育也需要有耐心,不能急功近利,要给孩子充分的时间去适应和成长。
在孩子犯错或者不懂的时候,家长和老师要有耐心地给予指导和帮助,而不是急于施加压力和惩罚。
最后,书中还提到了爱的教育需要有尊重和理解。
孩子是有自己的个性和特点的,他们有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家长和老师应该尊重和理解孩子。
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要给予他们足够的自由和空间,让他们有机会去表达和发展自己。
同时,也要尊重孩子的选择和决定,给予他们足够的信任和支持。
只有在尊重和理解的基础上,爱的教育才能够发挥出最大的作用。
通过阅读《以爱的教育》,我深刻地认识到了爱对于教育的重要性,也更加明白了爱的教育需要有耐心、包容、尊重和理解。
我相信,只有在爱的教育下,孩子才能够茁壮成长,走向美好的未来。
希望每一个家长和老师都能够用爱的方式去教育孩子,让他们在爱的环境中快乐成长。
奥本海默观后感1000字
奥本海默观后感1000字《奥本海默》是一部关于美国科学家、教育家罗伯特·奥本海默的电影。
它以冷战为背景,讲述了奥本海默在1940年代领导洛斯阿拉莫斯实验室,帮助美国政府研发出原子弹的故事。
这部电影展现了一个天才科学家的人生经历,以及他在科学研究中的追求和道德困境。
电影中,罗伯特·奥本海默的形象展现了一个极具才华、智慧和领导力的科学家。
他不仅在科学领域有着卓越的成就,还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在二战期间,他决定投身于科学研究,为抵抗纳粹德国的侵略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在洛斯阿拉莫斯实验室,他展现出了出色的领导才能和组织能力,使得实验室的研究工作得以顺利进行。
然而,电影也展现了奥本海默在科学研究中的道德困境。
在研发原子弹的过程中,他面临着许多道德和伦理问题。
他不得不考虑这种武器的使用将带来的后果,以及这种技术是否应该用于战争。
在这个过程中,奥本海默展现了他的思考和决策能力,以及他对于科学研究的追求和责任感。
电影的制作团队精心还原了二战时期的氛围和科学研究的环境。
电影中的场景、服装和道具都展现了当时的历史背景和科学研究的环境。
观众可以感受到当时的历史氛围和科学研究的重要性。
电影的演员阵容也非常强大。
演员们通过精湛的演技,将角色塑造得栩栩如生。
特别是主角罗伯特·奥本海默的演员基里安·墨菲,将奥本海默的内心世界和人生经历展现得淋漓尽致。
其他演员也通过精湛的演技,将角色塑造得非常成功。
总的来说,《奥本海默》是一部非常成功的电影。
它通过展现一个天才科学家的故事,向观众呈现了一个时代的背景和科学研究的重要性。
同时,电影也展现了科学家在科学研究中的道德困境和追求。
这部电影不仅让观众了解了历史背景和科学研究的重要性,还引发了观众对于科学家的道德责任和科学研究的追求的思考。
此外,《奥本海默》还展现了团队合作的重要性。
在洛斯阿拉莫斯实验室,科学家们来自不同的领域和背景,但是他们通过团队合作,共同完成了这项伟大的研究。
假如罗伯特不发明作业
假如罗伯特不发明作业(原创实用版)目录1.罗伯特的发明背景2.作业的历史和发展3.如果没有作业,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会发生什么变化4.作业对学生和社会的积极和消极影响5.我国作业现状及未来发展正文1.罗伯特的发明背景罗伯特·纳撒尼尔·霍桑,19 世纪美国著名的教育家和心理学家。
他生活在一个重视教育的时代,当时人们普遍认为,通过严格的学习和训练,可以培养出优秀的品质和能力。
在这个背景下,罗伯特·霍桑发明了作业,作为学生课后巩固课堂知识的一种手段。
2.作业的历史和发展作业作为一种教育方法,其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希腊和罗马时期。
但直到 19 世纪,作业才逐渐成为现代教育体系中的一部分。
罗伯特·霍桑在 1830 年代首先提出作业的概念,并开始在学校中推广。
随着时间的推移,作业逐渐成为全球范围内学生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
3.如果没有作业,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会发生什么变化假如罗伯特没有发明作业,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会发生很大的变化。
首先,学生课后的空闲时间会增加,他们可以自由安排这些时间,进行阅读、运动、社交等活动。
其次,学生和家长的压力可能会减轻,因为他们不需要为了完成繁重的作业而付出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然而,这种变化也可能导致学生的学习效果受到影响,因为他们可能无法通过大量的课后练习来巩固课堂知识。
4.作业对学生和社会的积极和消极影响作业对学生和社会的影响是多方面的。
从积极方面来看,作业可以帮助学生巩固课堂知识,提高学习效果,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自律能力。
从消极方面来看,过量的作业可能导致学生压力过大,影响身心健康,甚至导致家庭关系紧张。
此外,过分依赖作业也可能使得学生缺乏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精神。
5.我国作业现状及未来发展在我国,作业一直是教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近年来,随着教育改革的推进,我国教育部门也在尝试调整作业的数量和质量,以减轻学生负担,提高学习效果。
未来的发展趋势可能会更加注重作业的质量和针对性,使作业成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有效手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模拟演示,提高学生动手操作能力。
利用计算机模拟操作比教师用其他手段演示更形象、逼真,把他与学生实际操作相结合,帮助学生正确掌握操作方法,形成操作技能,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教学“角的度量”时,先将量角器放大显示在屏幕上,然后用闪亮、着色、移动的方法介绍量角器的构造与使用方法;再显示可活动的角,学习看量角器上的度数;最后指导学生学习量角和画角的方法。这样教学能使学生有效的掌握测量工具的使用方法,克服了使用中的难点,提高了实际操作能力。
3、创设应用情境。数学是应用性很强的学科,大纲中明确规定应使学生“初步学会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然而常规教学由于受空间、时间等限制,无法有效的创设较多的实际问题情境,限制了学生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发展,而计算机教学媒体却具备这方面的长处,能创设丰富的虚拟应用情境。如教学“长方体的表面积”时,我首先出示各式各样的柜子,然后提问:“如果老师要你们帮忙设计一个衣柜,你会怎样设计?”学生汇报时老师再用计算机进行演示说明。又如教学“元、角、分”的认识后,利用计算机创设“虚拟商店”让学生当售货员或消费者,进行仿真练习,模拟购物。由于计算机演示具有“复原”功能,因而这种练习可不断重复,使练习效果强化。利用计算机教学媒体创设应用情境,可有效的引导学生的思维进入虚拟的现实世界,通过对方法与策略的思考和实践操作的想象,达到培养学生应用能力的效果。
2、加大容量,提高学生练习技能。
当教师的都有这样的经历:为节省上课板书时间,课前准备了大量纸条,把板书内容逐条写上;为增加课堂练习量,把各式习题都抄在小黑板上。至使上课出现“纸条到处贴,黑板到处挂”的现象。而在“圆的直径有几条?圆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等问题教学中,又由于无法充分展示“无限增加”的效果,使学生信息量不足,接受起来比较困难。CAI介入课堂教学较好的解决了这一难题。由于多媒体技术“动”性强,因而传递信息量大、速度快,再加上交互性强,使高密度、大容量的训练和信息交流成为可能。这样,教师可以精心组织课堂中学生的学习活动,优化了教师的教,也优化了学生的学。
1、创设学习情境。导入新课时,必须创设好的学习情境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为学好新知识做好良好的心理准备。计算机辅助教学集音、像、动画于一体,生动形象,在吸引学生的注意与学习兴趣方面,具有其他教学手段所不可比拟的优势。如教学“轴对称图形”时,新课伊始我就用计算机放映各种轴对称图形的建筑、图形、鲜花等画面,让学生开始就感受到轴对称图形的美和普遍存在性,深深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了他们的求知欲望。
2、扩展时空,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与空间想象能力。
计算机技术还可以形象的模拟思维世界,再现思维过程促使学生多向思维、发散思维,培养其空间想象能力和创造力。如学习“平行线”时采用动画的方法来演示两平行线向两端无限延长直到尽头,让学生结合直观发挥想象,理解“永不相交”的含义。这样弥补了传统教学难以讲清的不足,使学生突破现实的局限,能在脑中展开想象、发散思维,既建立了空间观念,提高了空间想象能力,又从中渗透了“无限”的思维,同时动态演示能使学生的记忆更深刻、更牢固。
4、创设生活情境。知识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存在着数学知识。让学生到生活中寻找数学知识是让学生获取知识最直接、有效的方法。而我们不能将课堂教学搬到生活中,只能在课堂上借助计算机创设虚拟的生活情境,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如教学“公顷和平方千米”的认识时,为了让学生正确建立两个大面积单位的空间观念,我在课中放映了许多学生们亲身经历的场面,有游览烈士公园、桔州公园的景象、有学生在学校礼堂开会的场面、有在操场做操的场面、有在教室上课的场面等。让他们感知公顷和平方千米的大小,同时也让他们明白了其实生活中蕴涵着丰富的知识,只有善于发现和思考的人才能挖掘出来。
二、展现过程,拓展思维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数学教学过程不仅是知识的传播过程,更重要的是能力的培养过程,现代教育思想的核心是强调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1、演示过程,培养逻辑思维能力。
小学生思维的特点是:由具体形象思维逐步向抽象逻辑思维过度,而这种抽象逻辑思维还带有很强的具体形象性。利用多媒体技术能形象逼真的再现知识的产生、形成过程和学生探求知识的学习过程、思维过程,把过程展现在学生面前,促进他们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如教学“圆的面积公式”时需要将圆转化成其他图形来推导圆面积公式。以前无论是运用教具教师演示,还是制作学具学生操作,都难以较好的完成“曲变直”,而用计算机辅助教学就可以由原来的教具或学具对圆的等分份数提高很多倍,直至无限,而且分的过程具体、形象、清晰,不仅能拼成长方形,还能拼成三角形、梯形进行推导。这样通过计算机的过程展示,既较好的解决了“曲变直”的认知过程,培养了学生的逻辑思维推理能力,而且还顺利的渗透了极限思想。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鲁迅先生说过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没有兴趣的学习,无异于一种苦役,没有兴趣的地方就没有智慧的灵感。”兴趣是一种具有积极作用的情感,而人的情感又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在数学教学中如果把数学知识放在一个生动、活泼的情境中去学习,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多媒体计算机系统可展示优美的图像、动听的音乐、有趣的动画,是创设情境的最佳工具。因而在课堂教学中利用CAI图文并茂、声像并举、能动会变、形象直观的特点,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能最大限度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强烈的学习欲望。
总而言之,计算机辅助数学教学生动形象、音形兼备、吸引学生,具有他独特的优势,但选用媒体的首要原则就是媒体要服从于教学目标,并选择适当的介入时机,只有适时使用,恰到好处,才能获得最佳效果。计算机辅助教学虽有众多优势,但不能完全代替传统教学手段,因此教学中学生的独立思考,教师的主导作用仍然不能忽视。教师的语言、表情、姿态、板书始终是连接教学媒体最活跃的因素。教学中教师应运用多媒体技术的适时辅助,创设丰富的情境,发挥最佳效应,从而激发学生主动学习,主动获取知识,不断提高学习能力。
2、创设问题情境,“学习自疑问开始。”问题是数学的心脏,良好的问题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与探求知识的欲望。数学知识的获得、数学能力的提高都是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实现的,因而在课堂中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非常重要。如教学“相遇问题”时,首先借助计算机演示两辆汽车的运动过程,然后提问:“谁能从刚才的画面中说一说汽车的运动状况吗?”因为有了直观动态的演示,学生很快就将相遇问题的关键词“两地、同时、相向、相遇”说了出来。正因为有了直观的感知学生解答相遇问题也就不困难了。
美国教育家罗伯特·家涅把各种教学媒体的应用看成是学习情景中刺激学习者的组成部分,即教和学的组成部分。教学媒体的种类是多种多样的,每种媒体又都具有自己的功能、特点和局限性,一种媒体的局限性往往又能由其他媒体的优越性来补充。在诸多媒体中,我认为计算机这一媒体的优势最大。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利用计算机对文字、图像、声音、动画等信息进行处理,形成声、像、图、文并茂的多媒体教学系统,进行视、听、触、想等多种方式的形象化教学,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有利于学生对数学教学内容的理解和掌握,弥补了传统教学方式的直观感、立体感和动态感等方面的不足,使一些抽象、难懂的内容变得易于理解和掌握,能取得传统教学方法无法取得的效果。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结合数学学科和小学生的特点,充分发挥计算机辅助教学的优势,优化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我在教学中的具体做法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