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一专题一第三节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练习题
人民版专题一第三节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练习题-精选学习文档
专题一第三节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一、选择题1. 【题文】元朝实行行省制度产生的最深远的影响是()A.奠定了后代行政区域划分的基础B.扩大了元朝的政治版图C.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管辖D.促进了各地区经济文化的交流和民族融合2. 【题文】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说:“皇室的权,总是逐步升,政府的权,总是逐步降。
”下列史实体现这一观点的是①西汉设立中朝②文臣任知州,设通判③“制其钱谷,收其精兵”④隋唐实行三省六部制A.①②B.①④C.②④D.①③3. 【题文】汉武帝推行“强干弱枝”的重要措施有()①分国建邦②中朝制③刺史制④推恩令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4. 【题文】汉唐时期,官员上朝奏事均有座;到了宋代,官员上朝必须站着奏事;而到明清时大臣奏事必须跪着。
上述变化反映了古代中国()A.礼仪制度不断完善B.地方权力不断加强C.官僚制度不断完善D.专制皇权不断加强5. 【题文】右图是唐太宗时大臣长孙无忌等撰写的《唐律疏议》三十卷解释律令条文,通行天下。
这是中国古代流传下来的一部较为完整的法典。
它颁布前审批时需要通过()①尚书省②中书省③门下省④皇帝A.③④B.②③C.①③④D.②③④6. 【题文】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说:“皇室的权,总是逐步升,政府的权,总是逐步降。
”下列史实体现这一观点的是①西汉设立中朝②文臣任知州,设通判③“制其钱谷,收其精兵”④隋唐实行三省六部制A.①②B.①④C.②④D.①③7. 【题文】秦汉以来中央和地方关系演变的趋势是()①削弱地方、加强中央②分散地方管理权力、防止割据③强化对地方官吏的控制④对边疆地区的治理渐趋严密A.①②④B.②③④C.①②③④D.①②④8. 【题文】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斗争是中国古代政治史上的重要内容。
宋太祖与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措施不同的是A强干弱枝以加强中央权力 B设专职官员管理地方财政C用和平方式消除地方威胁 D加强对地方官员的监督9. 【题文】汉武帝时中央决策机构和执行机构分别是()A.外朝和中朝B.待中和承相C.中朝和外朝D.尚书令和太尉10. 【题文】西汉初年的王国分封制与西周的分封制()A.都是中央集权制B.都是封建君主专制的产物C.为了巩固自身的统治而实行D.都随社会经济基础的变化而瓦解11. 【题文】明朝采取的下列措施中,最能说明封建制度已经渐趋衰落的是()A.废除丞相,权分六部B.废除行省,设三司C.设厂卫特务机构D.以八股取士12. 【题文】以下有关选择官员的方式与主要依据搭配正确的是()秦朝军功授爵制汉代察举制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隋唐科举制A.功绩考试成绩品行才学门第声望B.考试成绩功绩品行才学门第声望C.考试成绩品行才学门第声望功绩D.功绩品行才学门第声望考试成绩13. 【题文】右图所示的是()A.秦朝的疆域B.宋朝的疆域第 1 页C.元朝的疆域D.明朝的疆域14. 【题文】隋王朝国祚短促,但在制度建设上却多有建树,既有继承发展,又有开拓创新。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一专题一第三课 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同步测试
1、在边疆民族政策上,康熙帝强调“治之得其道”和“惟令各行其道”,雍正帝提出“因俗利导”,乾隆帝则是强调“从俗从宜”“不易其俗”。
这些边疆民族政策()A. 促进了内地与边疆的一体化B. 推动了边疆地区的经济发展C. 消除了边疆地区的割据隐患D. 巩固了清朝对边疆地区统治2、明英宗时期,内阁诸臣创立权宜之制:早朝只许言事八件。
因此,内阁要处理除早朝时呈由皇帝裁断的八件事务外的所有奏章的票拟。
这一权宜之制表明内阁()A. 获得了法定地位B. 有政务的决策权C. 是中枢辅政机构D. 成为实际的宰相3、宋真宗时期的王且盛赞科举选官制“条式具备,可守而行,至公无私”,欧阳修也认为科举选官“无情如造化,至公如权衡”。
这反映出科举选官()A. 提升了官员的政治素养B. 具有一定的公平公正性C. 将官吏选拔权收归中央D. 有助于形成重学的风气4、中国古代某一时期,朝廷与地方矛盾尖锐。
某节度使派人到中书省办事,因其态度恶劣,遭宰相武元衡呵斥。
不久,武元衡在靖安坊的东门被该节度使派人刺杀。
此事发生在()A. 汉长安B. 唐长安C. 宋汴梁D. 元大都5、清朝建都北京后,清廷在东北地区实施军事化管辖,长期禁止关内人口迁入,东北地区出现“沃野千里,有土无人”的状况。
而19世纪五六十年代清政府开放了哈尔滨以北的呼兰河平原和吉林西北平原:---1911年,清政府制定了东北三省移民章程。
这说明()A. 政策逐步调整有利于增加政府收入B. 向东北移民完全由政府主导C. 移民政策的变化受外来侵略的影响D. 政府加强对东北地区的管辖6、据史料记载,秦代的官吏须经过封建国家考核后正式委任才能任职,若未任命而敢先行行使职权,或相“听以遣之”,即受私人派遣,都要依法治罪。
这表明秦代( )A. 中央官僚体系发生变革B. 选官的方法和标准较严苛C. 任命官吏遵循一定的程序D. 任命和考核官吏密切结合7、目前,我国有34个省级行政区,包括23个省、5个自治区、4个直辖市和2个特别行政区。
人民版高一历史必修1 专题1第3课 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
第3课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测试)姓名班级分数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在影视作品中,人们经常把皇帝称为“陛下”,“陛下”称谓的由来从本质上反映了( ) A.皇权独尊B.皇帝安危国之大事C.封建等级制度森严D.皇帝显示自己威风答案:A解析:注意关键词“本质上”。
皇帝制度强调皇权独尊与不容侵犯。
B、D为表面现象。
C在皇帝制度中并不能体现。
2.公元前127年,汉武帝下了一道法令,规定诸侯王死后,嫡长子可继承封地的一部分,余下的封地分给其他子弟。
这项措施的影响是( )A.地方豪强势力膨胀B.中央集权得到了加强C.分封制被彻底废除D.地方取得较大自主权答案:B解析:解读材料可知,该法令是“推恩令”。
“推恩令”的推行,使得王国越分越小,削弱了王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实力,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B项符合题意。
A、C、D三项与史实不符。
3.从左图到右图的变化体现了( )A.从分裂逐步走向统一B.皇权不断得到强化C.中央集权得到了加强D.郡县制到行省制的演变答案:C解析:从题中图片分析可知,左图反映的是汉初实行的郡国并行制,右图反映的是元朝实行的行省制度,从左图到右图的变化体现了中央集权大大加强。
由此可知,本题选C。
A项说法错误,B项与材料无关,D项说法错误。
4.唐中央政府三省的运转机制是( )A.尚书—中书—门下 B.中书—门下—尚书C.尚书—门下—中书 D.门下—中书—尚书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三省六部制,考查学生识记能力。
三省六部制的运作程序就是中书、门下、尚书的顺序。
5.马克垚在《世界文明史》中说:“唐宋时期的国家体制可称之为中央集权的君主制……中央政府的首脑为宰相,宰相有很大的权力,和皇帝讨论军国大事、人事任免,甚至皇位继承等问题,并做出决定。
”由此判断,在唐宋时期最有可能出现的现象是( )A.君权空前强化,相权名存实亡B.宰相成为国家的实际决策者C.皇权和相权的矛盾比较突出D.君主专制与中央集权空前加强答案:C解析:由题干中“唐宋时期的国家体制可称之为中央集权的君主制”和“宰相有很大的权力,和皇帝讨论军国大事、人事任免,甚至皇位继承等问题,并做出决定”等信息分析可知,唐宋时期在君主专制的体制下,宰相拥有很大的权力,故C项正确;A、B两项表述明显不符合史实,故排除;D项不能由材料得出,排除。
高中历史 专题1.3 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优化训练 人民版必修1
三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基础达标一、选择题1.(2014·湛江测试)元朝赵天麟说:“今立行省于外,维持错综,众建其官,有诸侯之镇而无诸侯之权,可谓于审力之形矣。
”表明元代设置行省是为了()A.拓宽选官渠道,扩大统治区域B.分割官员权力,牵制地方重臣C.管辖边疆地区,提高行政效率D.削弱地方割据,减少财政开支解析:本题考查对材料的理解能力。
关键词“众建其官”体现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原则是分权原则,“有诸侯之镇而无诸侯之权”体现了通过分权,达到牵制地方重臣的目的。
答案:B2.汉代前期一皇帝曾说:“丞相者,朕之股肱,所与共承庙宇,统理海内,辅朕之不逮以治天下也。
”根据该材料分析当时社会突出的问题是()A.地方势力对皇权构成了最大威胁B.皇权与相权的矛盾尖锐C.黄老思想下的西汉政治软弱D.地方势力都是刘氏势力,是皇权的屏蔽势力解析:股肱之臣指辅佐帝王的重臣,比喻得力助手与亲信。
西汉初,地方(诸侯王国)势力膨胀威胁中央集权。
答案:A3.汉武帝时中央决策机构和执行机构分别是()A.外朝和中朝B.待中和丞相C.中朝和外朝D.尚书令和太尉解析:汉武帝时任用身边侍从、秘书等工作的人为尚书令、侍中等,参与军国大事,形成“中朝”决策机构,以丞相为首由三公九卿组成的机构,演化为执行机构,称为“外朝”。
答案:C4.(2013·广东六校联考)“淳化中……太宗患中书权太重,且事众,宰相不能悉领理。
向敏中时为谏官,上言请分中书吏房置审官院,刑房置审刑院。
”据此分析北宋强化君权的显著特点是()A.重用亲信B.频换丞相C.分化事权D.废除宰相解析:据关键信息“事众,宰相不能悉领理”、“上言请分中书吏房置审官院,刑房轩审刑院”等,可知宋代通过不断分割宰相的权力来强化君权,C项正确;A、B、D三项未从题干中反映出来。
答案:C5.隋唐的三省六部制完善了自秦以来的中央集权制度,其积极的意义在于()A.解决了中央与地方的矛盾B.有利于选择人才,保证政治清明C.加强了皇权D.中央机构有明确的分工与制约,提高工作效率解析:A、B两项错,C项是目的,只有D项属于积极意义。
2019人民版必修一专题一第三节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练习题精品教育.doc
高一年级历史练案使用日期:2019年9月12日编号:31.中国共产党十八大召开后,巡视制度作为反腐利器,起到了很好的效果。
在古代也有类似的巡视制度,下列官职中,行使这种职责的是A.太尉B.太守C.刺史D.宰相2.宋太祖在杯酒释兵权时,对功臣宿将说:“人生驹过隙尔,不如多积金、市田宅以遗子孙,歌儿舞女以终天年。
君臣之间无所猜嫌,不亦善乎。
”这一思想A.助推了土地兼并B.加剧了统治阶级内部矛盾C.使流民问题严重D.削弱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3.下列制度中旨在限制地方割据势力的是A.西周实行“封邦建国”B.宋代文臣出任州郡长官C.明朝设立内阁制D.清朝设立军机处4.中国史上,曾有西北边境官员向朝廷报告紧急军情,皇帝即刻召集宰相及相关长官共商对策。
由于宰相无权调动军队,乃由主管军事的长官提出作战方案,由主管财政的长官调度后勤物资,经皇帝裁决后,才调动军队增援前线。
以上场景发生于A.汉代匈奴侵入山西B.唐代吐蕃入侵河西C.宋代西夏入侵陕西D.明代蒙古入侵河套5.诗句“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反映的历史现象主要得益于A.学校体系的不断完善B.商品经济的活跃C.科举制度的盛行D.文学艺术的昌盛6.公元132年,尚书令左雄向东汉顺帝上言:请自今孝廉年不满四十,不得察举,皆先诣公府,诸生试家法(儒有一家之学,故曰家法),文吏课笺奏,副之端门,练其虚实。
“帝从之,于是班下郡国。
”材料表明A.儒学开始成为人才选拔的依据B.察举制走向历史终点C.东汉的人才选拔机制有所完善D.科举考试制度已发端7.唐代三省以出令、审覆,执行的程序分工;北宋前期的中枢部门则在其管辖权限内实现了决策、执行一体化。
这一变化A.避免了决策失误B.有利于权力制衡C.削弱了宰相职权D.提高了行政效率8.汉武帝初置刺史时赋予其“六条问事”的权力,包括政、刑、民、选署等诸多方面,都是郡国事务的重要事项,并且主要针对地方郡国二千石官员。
但同时规定“非条所问,即不省(察)”。
高中历史专题1第3课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同步练习人民版必修1
【成才之路】2015-2016学年高中历史专题1 第3课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同步练习人民版必修1一、选择题1.以下从左图到右图的变化所体现的实质问题是( )A.从分裂逐步走向统一B.封建皇权逐步走向强化C.中央集权得以加强D.郡县制到行省制的演变【答案】 C【解析】题干中左图反映的是西汉初期实行的郡国并行制,而右图反映的是元朝的行省制。
由郡国并行制到行省制的变化反映了中国古代中央集权逐渐得以加强。
2.(2015·济宁一中)汉初察举的名目有孝廉、才艺等、贤良方正、孝悌力田,它反映出当时察举制度选官的主要标准是( )A.品行、才学B.家庭背景C.个人声望D.考试成绩【答案】 A【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古代中国的选官制度。
依据所学及材料“孝廉、才艺等、贤良方正、孝悌力田”可知,察举制度选官的主要标准是品行和才能。
所以应选A。
3.(2015·肇庆)钱穆在《国史新论》记载:“唐代制度,在下有……为政府公开选拔人才;在上有……,综合管理全国行政事务。
这两种制度,奠定了中国传统政治后一千年的稳固基础。
”材料中“这两种制度”分别是( )A.察举制、三公九卿制B.九品中正制、三省六部制C.科举制、三公九卿制D.科举制、三省六部制【答案】 D【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在下有……为政府公开选拔人才”指的是科举制,“在上有……,综合管理全国行政事务”指的则是三省六部制。
所以,材料中“这两种制度”分别是科举制、三省六部制。
4.(2015·湛江)阅读下列根据《中国古代职官》编制的表格,这一表格反映了科举制度( )A.B.促使部分社会阶层的变动C.扭转了传统等级和门第的观念D.完全实现了官员选拔的公平、公正【答案】 B【解析】据表格中的信息,两宋和明清时期一部分官员出身于平民及贫寒家庭,这反映了科举制度促使部分社会阶层的变动,B项符合题意;A项与表格主旨不符,C、D两项夸大了科举制的作用。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一试题:第3课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
一、单选题1.以下有关三省六部制的表述,正确的是()A.有叛将而无叛吏B.有官无吏,人员精干C.中书取旨,门下封驳,尚书奉而行之D.置使以总国计……通管盐铁、度支、户部,号曰计省2.唐朝一切政府法令,须用皇帝诏书名义颁布者,事先由政事堂开会决议,送进皇宫划一敕字,然后由政事堂盖印中书门下之章发下。
没有政事堂盖印,即算不得诏书,在法律上没有合法地位。
材料说明()A.政事堂是最高决策和议事机构B.中书门下拥有最高立法权C.相权一分为三,相互牵制 D.三省体制对皇权有一定制约3.唐玄宗时礼部尚书沈既济说:“前代选用,皆州郡察举……至于齐隋,不胜其弊……是以罢州府之权而归于吏部。
自隋罢外选,招天下之人,聚于京师,春还秋往,乌聚云合。
”他旨在强调科举制()A.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B.扩大了官吏人才来源C.禁锢了知识分子思想D.提高了官员文化素养4.有学者认为:中国古代统治者为了维持皇权的“万世一系”和宗法等级社会的长治久安,特别重视以明人伦为核心的道德伦常教育,并使之与选官制度相结合。
下列最符合材料观点的是()A.嫡长子继承制 B.察举制C.九品中正制 D.科举制5.孟德斯鸠说:“中国是一个专制的国家,它的原则是恐怖的。
在最初的那些朝代,政府的专制精神也许稍微差些;但是今天的情况却正好相反。
”下列最能佐证引文中“今天的情况却正好相反”的史实是()A、唐朝完善三省六部制B、元朝行省制度的建立C、宋朝设立枢密院D、清朝设置军机处6.中国历史上某一时期,士人和小吏要在仕途上求发展,多以孝廉为阶梯。
学者指出,此时孝廉以家资丰厚,累世仕宦,研读经书,晓习律令,且通过地方吏职历练的,占大多数;来自贫寒之家,但才德兼备的,则很少,这一时期最可能是()A.东汉 B.东晋 C.北周 D.北宋7.把殿试作为定制,录取权由皇帝直接掌握,使进士及第者成为“天子门生”开始于()A.隋朝 B.唐朝 C北宋 D.南宋8.汉和帝永元十三年诏曰:“幽、并、凉州,户日率少,边役众剧,束修良吏,进仕路狭。
人民版高一历史必修1 专题1第3课 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 练习 精品
第3课 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练习)一、选择题1.据《南台备要》记载:“江浙省……调兵剿捕之际,行省官凡有轻重事务,若是一一咨禀,诚恐缓不及事。
……(如今)凡有调遣军情重事及创动官钱,不须咨禀,……交他每(们)从便区处。
”这段材料可以反映出元代的江浙行省 ( ) A .与中央权力之争难以调和 B .获得了紧急事务处置权 C .行政长官不再由朝廷任命 D .权力不再受到中央节制2.中国古代常常通过分割和削弱相权来加强皇权。
下列表述准确的是 ( ) A .西汉通过削弱诸侯王势力分化相权 B .北魏实行三长制分割丞相的行政权 C .宋代设立三司使来分割丞相的财权 D .清设军机处消除了皇权与相权矛盾3.如图为中国古代史上某朝代中央行政体制示意图,该朝代是)A .秦朝B .汉朝C .唐朝D .宋朝4.钱穆在评论中国古代某制度时说,它“可以培植全国人民对政治之兴味……可以团结全国各地域于一个中央之统治”。
这一制度是( ) A.郡县制 B.察举制 C.科举制 D.行省制5.右图所示为《唐书》所载830名进士的出身分布比例,由此可见,唐代科举制( )A .为选拔士族子弟而设立B .仍然是九品中正制翻版C.缩小了人才选拔的范围 D.兼顾多个阶层但不完善6.隋唐以前,官府设有谱局,考定父祖官爵、门第。
此后该现象逐步消失,主要原因是( ) A.宗法制的终结 B.察举制的完善C.三省六部制的设立 D.科举制的推行二、非选择题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春秋战国时期,按“官有能而禄有功”的原则,废除血缘世袭的贵族制,建立起官僚行政制度。
秦至汉初,秉承法家理念,功与能为官吏升迁任免的主要依据。
汉武帝以后,儒生出身的官吏地位上升,官吏个人品行对于引导、教化百姓的功用日益受到重视。
东汉时,士大夫追逐基于德行的“名”,官吏矫情虚伪而无实际才能成为普遍现象,曹操执政,强调“唯才是举”,功、能者优先,“不官无功之臣,不赏不战之士”。
人民版必修一专题一第三节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同步测试
必修一专题一第三节同步测试1、唐宪宗时期,宰相李吉辅主持编纂《元和郡县图志》。
当时唐朝陇右道被吐蕃占领,但李吉辅仍将陇右道列于书的最后。
李的这一做法A.体现了维护国家统一的意识B. 说明皇权已被宰相架空C. 意在打击地方藩镇势力D. 发展了中国古代正史的编撰体例2、北宋时期,宰相赵普“参知政事吕余庆、薛居正虽副之,但奉行制书,备位而已,不宣制,不预奏事,不押班。
……启沃大小之务,尽决于公(赵普)”。
材料表明参知政事的设置A. 削弱了皇权B. 体现君主专制的强化C. 为辅助宰相处理政务D. 增大了宰相行政实权3、宋朝初期,宋太宗与大臣讨论到开疆拓土的议题,有的大臣以隋唐为例,指出隋唐两朝数十年间,四伐辽东,人不堪命,认为“且治国之要,在内修政事,则远人来归,自致安静”。
苏轼在为皇帝经筵讲读中,强调“讲读之官,谈王而不谈霸,言义而不言利”。
《资治通鉴》批判汉武帝时期的内外举措“穷奢极欲,繁刑重敛,内奢宫室,外事四夷……”这些反映出宋朝施政与制度建设的突出特征是A. 以儒家正统思想为指导B. 注重中央集权体制的重建和国内秩序的稳定C. 实现了国家大一统D. 善于总结汲取以往历代治乱兴衰的经验教训4、宋太祖时,各府、州公事,必须长官和通判“签议连书,方得下行”,北宋真宗以后通判“佐州郡之治,入则贰政,出则按县”。
这一变化说明()A. 中央集权逐渐弱化B. 监察制度不断完善C. 通判权力有所提升D. 地方受到严密监控5、“他们不能再像战国时期那样自由地兜售自己的聪明才智,也不可能以投奔他国来抬高自己的身价。
天子垄断了知识和人才的市场,士人们要么放弃功名欲望,要么在一定程度上放弃或压抑自我的人格尊严,在这两难面前,选择后者的是多数。
”促使这一局面形成的直接因素是A. 儒学获得独尊地位B. 汉代察举制的推行C. 军功爵制度的实施D. 九品中正制的建立6、《新唐书·百官志二》载:“给事中四人,正五品上……凡百司奏抄,侍中既审,则驳正违失。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一 专题一 第3课 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同步训练
专题一第3课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1.李清川等在《汉武帝朝丞相群体研究》一文中指出:“武帝朝丞相是汉代丞相的转折。
”这里的“转折”是指汉武帝( )A.设立刺史监督丞相和地方官B.设立三公九卿制度限制丞相C.让身边侍从、秘书参与军国大事D.把学术丞相转变为武官丞相答案 C解析汉武帝时期,让身边侍从、秘书参与军国大事,形成中外朝制度。
2.费正清在《中国:传统与变迁》一书中说:“隋及初唐时……制度和文化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下列有关隋唐政治制度的“突破性进展”的叙述,正确的是( )A.相权三分,独立施政B.中央集权,地方分权C.分工明确,相互牵制D.完善机构,皇权顶峰答案 C解析三省相互牵制和监督,分工明确,削弱了相权,保证了皇权的独尊。
A项未能准确反映隋唐三省六部制的特点,即相互监督和牵制;B项说法错误,中央集权就是把地方权力集中到中央;隋唐时期皇权专制并未达到顶峰,故D项不正确。
3.十八大以来,中央政府不断加大反腐的力度,“既打苍蝇,又打老虎”,我国古代与反贪倡廉相关的制度建设不包括( )A.西汉:刺史制度B.唐代:御史台C.宋代:提点刑狱司D.元代:行省制度答案 D解析A、B、C三项都是不同时期的监察制度,都与反腐倡廉相关,符合题意的是D项。
4.《汉书》记载:“建元元年冬十月,诏丞相、御史……诸侯相举贤良方正直言极谏之士。
……元光元年冬十一月,初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
”材料中的选官制度是( )A.世卿世禄制B.九品中正制C.察举制D.科举制答案 C解析根据“令郡国举孝、廉”可判断是以德行为选拔标准的察举制,故C项正确。
5.有学者认为:“科举考试的终结并不意味着其中合理因素与之俱亡。
它所体现的许多有价值的观念具有永久的生命力……成为人类共同的基本理念。
”科举制度体现的“具有永久的生命力”的理念是( )A.公平竞争B.以文治国C.分科考试D.以法治国答案 A解析科举制度是我国古代历史上独有的具有开创性和平等性的以公开竞争为核心的官吏选拔制度,科举制度体现的许多有价值的理念,诸如公平竞争、广泛参与的思想等,具有永久的生命力,故本题选A项。
人民版必修一专题一第三课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检测题(含解析)
专题一第三课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一、选择题1、秦王朝通过设立“内朝官”来牵制乃至转移、削减相权,从而实现皇权的高度集中。
这实质上说明( )A.秦朝皇帝并未掌握实权 B.皇权与相权之间的矛盾由来已久C.历朝都在不断削弱相权 D.君臣间的矛盾从秦朝开始解析:材料“实现皇权的高度集中”说明了皇帝掌握了实权,故A项错误;由材料可以看出来从秦朝开始皇权和相权之间就已经存在矛盾,说明了皇权与相权之间的矛盾由来已久,故B项正确;单从秦朝无法看出历朝都在削弱相权,故C 项错误;君臣之间的矛盾从君臣出现开始就存在,并不是从秦朝开始的,故D 项错误。
答案:B2、《读史漫录》中记载:“汉至武帝以后,柄归中朝,政去两府。
所谓中朝者,大司马、大将军、侍中、常侍、散骑诸吏也。
所谓外朝者,丞相、御史、二千石、九卿等也。
盖武帝决事禁中,稀见卿相。
”由此可见,“中朝”( ) A.掌握军政大权,是独立的决策机构B.分享丞相行政权,处理政事C.担任行政职务,有名无实D.协助皇帝决策,削弱相权解析:汉武帝为了分散和限制丞相的权力,特意从身份低微的士人中破格选用人才,使之担任侍中、常侍、给事中等职位,组成皇帝的秘书机构,是为中朝;它虽非决策机构,但参与皇帝的决策,而丞相、御史等演变为外朝,成为执行机构,故选D项。
答案:D3、北宋初期,行使监察职能的御史大夫弹劾官员时很少涉及宰相。
至北宋中期,御史与宰相“分为敌垒,以交战于廷”。
这种现象反映了( )A.君主权力得到进一步强化B.官僚内部斗争集中于相位之争C.监察官员与宰相权力对等D.宰相位尊权重的传统开始改变解析:北宋中期,御史与宰相“分为敌垒,以交战于廷”属于对宰相权力的削弱,其结果是加强了君主专制,故A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对相位的争夺,故B项错误;监察官员的监察对象是所有官僚,是皇帝监管百官的一种手段,故C 项错误;材料没有否定宰相位高权重的事实,故D项错误。
答案:A4、武则天时期,将中书、门下二省名称分别改为凤阁、鸾台,通过加授“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头衔,使低品阶官员得以与凤阁、鸾台长官共同议政,宰相数量大增,且更替频繁。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一专题一第三节三 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和强化 同步训练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一专题一第三节三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同步训练一、单选题1.下面分别是传统社会治理结构图和黄宗羲设想的社会治理结构图。
由此可知,黄宗羲认为()A.应从根本上否定君主制度B.应建立平等和谐的君臣关系C.君主专制存在严重的弊端D.统治者应重视对百姓的教化2.明初废行省,地方分设三司,分别掌管一地民政与财政、司法、军事,直属六部。
明中叶以后,皇帝临时派遣的巡抚逐渐演变为三司之上的地方最高行政长官。
这一变化有助于( ) A.扩大地方行政权力 B.提高地方行政效率C.削弱六部的权限D.缓解中央与地方的对立3.“早在明末清初,诸先贤就曾将传统时代一切政治体制的弊病悉归之于‘一家一姓’的君主专制……但若认定传统政治制度仅仅是因君主‘私天下’而造就一切,君主制能维持两千余年就成为不可理解的‘哑谜’。
事实上,支撑中国君主制长期存活的社会机制极为复杂,而且在一种特定的社会体制内还长期有效。
”这段论述意在强调( )A.君主专制存在诸多弊端B.君主专制制度根深蒂固C.君主制长期存在的原因无法解释D.君主制的存在有其特定历史条件4.自汉代起,皇帝的言行由史官记录,称《起居注》,在位皇帝不能查阅。
唐太宗以审查和改正自己过失为由强行破坏这一规矩。
宋代史官更将其呈送皇帝御览,明清皇帝则直接指导编写。
对此合理的解释是( )A.皇帝和史官对君主形象关注重点不同B.唐太宗的“仁君”形象具有示范作用C.《起居注》因“劝诫”功能备受皇帝重视D.古代皇帝专制集权意识不断强化5.乾隆继位之初,曾裁撤军机处,但第二年又下旨:“目前两路军务尚未全竣,且朕日理万机,亦问有特召交出之事,仍须就近承办”,将其恢复,此后军机处“军国大计,罔不总揽”“内阁宰辅名存而已”。
这表明( )A.清朝内阁权利得到加强B.清朝中央集权遭到削弱C.军机大臣获得宰相职位D.军机处有助于加强皇权6.有史学家认为:从秦汉起,官僚体制就是中国制度的核心问题,而这个核心问题又可以分成两个大的子问题,一是官僚的选拔问题,二是官僚体系内部的权力制衡问题。
历史专题一3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习题人民版必修1
三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一、法令出一1.君主专制体制的创立。
秦王嬴政统一中国后,自称始皇帝,君主专制制度从此出现。
2.皇帝制度的内容、特点、影响。
(1)内容:皇帝具有天下独尊的地位,集行政权、司法权、军事指挥权等大权于一身,中央和地方的主要官员由皇帝任免,军队的调动由皇帝控制。
(2)特点:皇权至上是皇帝制度的本质特点,皇帝制度具有君主独断性和随意性,皇位世袭、皇帝独尊、君主专制;皇帝是国家权力中心,没有其他任何力量可以对他有所制约,皇帝个人因素直接影响我国古代的政治决策和政府的行政职能,从而使国家成为一个人的国家,政治成为一个人的政治。
(3)影响:我国历朝历代官僚体制虽有所变化,但都是以维护君权、服务于皇帝为基本原则。
皇帝成了“臣子”和“万民”的主宰;皇帝对于官吏有奖赏和惩办的权力,有提拔和贬斥的权力,也有生杀予夺的权力,君臣关系实际上是“主子”和“奴才”的关系。
►应用示例马克思说:“哪里君主制的原则是天经地义的,哪里就根本没有人了……专制制度必然具有兽性,并且和人性是不相容的。
”对该论述正确的理解是(D)①君主专制是最典型的“人治”②君主专制具有残暴性③君主专制极大地压制“人性”④君主专制弊大于利A.②③④B.①②④C.①③④D.①②③二、君权和相权1.限制相权的原因:宰相是帝王的政治助手。
在执政过程中,帝、相难免发生矛盾,希望有所作为的帝王往往采取限制相权的方式以独揽行政大权。
2.削弱相权。
(1)汉武帝加强君主专制。
①汉武帝频繁更换丞相,先后用相13人,其中多人被免职或处死;②建立中朝。
汉武帝特意从身份低微的士人中破格选用人才,参与国家政治中枢的主要决策,随侍皇帝左右;汉武帝亲自任命和直接指挥的高级将领也往往参议机要;他们在宫廷之内对重要政事先做出决策,形成了由皇帝亲信近臣构成的中朝。
于是,以丞相、御史大夫为首的官僚机构成为执行机关,称外朝。
(2)唐朝分散相权: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中央设中书省(草拟、颁发诏令)、门下省(审核政令)、尚书省(执行命令),三省的最高长官都是宰相;尚书省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门下省设“政事堂”作为三省宰相共同议政的场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一专题一第三节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练习题
1、电影《通天帝国》讲述了武则天时期修建通天浮屠塔背后的故事。
在当时,唐朝中央机构中关于修建浮屠塔的运作程序应该是()
A.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工部
B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户部
C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工部
D.尚书省→门下省→中书省→工部
【解析】选C。
唐朝中央的三省具体的运作顺序是:中书决策,门下审议和尚书执行,再由题干得知是修建通天浮屠塔,尚书省下面的工部是具体负责管理全国工程事务的部门,故本题选C
2、唐代的三省六部制完善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主要体现在()
A.使中央与地方官员相互制约
B地方权力逐渐被削弱
C.利于皇帝集权和政令的贯彻执行
D.中央各部门职责分明,效率提高
【解析】选C。
三省六部制下中央各部门职责分明效率提高,但三省官员相互牵制和监督,削弱了相权,保证了皇权的独尊。
3.“宋承唐制”是宋代制度的主要特点。
唐宋时期加强皇权的共同点是()
A.设立军镇
C.置转运使
B分化事权
D.设通判监督地方
【解析】选B.唐朝设立三省六部制,相权一分为三,各机构之间相互牵制;宋朝设参知政事分割宰相的行政权,由此,唐宋时期重大措施的共同点应为B。
4.“汉承秦制”,却不断创新。
属于汉朝创新的监察制度是()
A.丞相制度
B.察举制度
C刺史制度
D.三省六部制度
【解析】选C。
题干的限定条件是汉朝监察制度,应为刺史制度。
5.西汉中期,一批深知百姓疾苦,能直言极谏的有识之士进入统治阶层。
他们人仕的主要路径是()
A.军功授爵
B.察举制
C.九品中正制
D.科举制
【解析】选B。
6.元朝时,我国地方行政制度的最大创新是设立了的形成()
A中书省
B.节度使
C.行省制
D.三省六部制
【解析】选C。
注意题干的限定条件是“元朝”“地方行政制度”。
元朝确定了以行中书省作为地方常设行政机构才化的制度。
7.(2017·厦门高一检测)元代规定,没有中书省、枢密院转发的诏旨,行省官员既不能更改赋税,
也不能调动军队。
这说明()
A.行省权力受到中央节制
B.重视对地方官员的监察
C.地方长官有较大独立性
D.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解析】选A。
8.“君主近臣,代起执政,品位既高,退居闲曹。
”这是汉武帝为加强皇权而实行的一项措施。
对这一措施的正确叙述应是()
A.由近臣组成决策机构
B.剥夺三公权限,扩大尚书台权力
C.虽置三公,事归内阁
D.实行三省体制,相权一分为三
【解析】选A。
由题干关键信息“近臣”可推知考查汉武帝设立“中朝”以削弱相权的史实。
9、《宋史》记载的“掌像国机务,防、边备丹之政令,出纳密令,以佐邦治”的机构是()
A.三司
B.政事堂
C.门下省
D枢密
【解析】选D。
注意题干史料的出处《宋史》,可排除B、C,根据“掌军国机务,兵防、边备、戎马之政令”可推知是枢密院,正确答案选D
10、东时期某人,白日耕作,夜晚苦读诗书,几次投给当地官员与朝廷自都没有下文,他打算
辈子耕田终老。
此人的仕宦之路主要受到当时哪一体制的掣肘()
A世官制
B.察举制
C.科举制
D.九品中正制
【解析】选B。
科举制始于隋唐,九品中正制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选官制度,从题干中“东汉”可知C、D错误;世官制不符合材料中“授书”“自荐”等信息,故B正确
11、18世纪,不少启蒙思想家专用都推崇中国的科举制度:“它所体现的许多有价值的观念具有永久的生命力。
”科举制度“具有永久的生命力”的本质是()
A.公平竞争
B.以文治国
C.分科考试
D.重视教育
【解析】选A。
依据材料“不少启蒙思想家都推崇中国的科举制度”,可知启蒙思想家追求的是平等、理性,而科举制体现了平等的原则,故A正确。
12.(2017·泉州高一检测)《元史·地理志一》中称:“岭北、辽阳与甘肃、四川、云南、湖广之边,唐所谓羁縻之州(在边疆设立的由当地少数民族首领担任长官的州)往往在是,今皆赋役之,比于内地。
”这从实质上说明元朝时()
A.政府推行民族分化政策
B.加强了对边疆地区的管辖
C.边疆地区人民负担沉重
D.边疆与内地的差别消失
【解答】选B。
13、古代中国的官衙机构、官专用职名号各有渊源。
根据学者钱穆的说法,元朝政府所设的“行中书省”意为“行动的中书省”,从名称解释看,“行省”是()
A.皇帝的秘书机构
B.中央的派出机构
C.地方的自治机构
D.朝廷的朝贡藩属
【解析】选B。
“行省”是地方行政机构,故A错误;中书省是中央机构,所以“行动的中书省”指的是派到地方上的中央机构,故B正确;行省的设立是加强了中央集权,而不是给地方自治的权力,故C错误;“行省”是中央政府直接管辖的地方机构,不是藩属国,故D错误。
非选择题(15分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天子适诸侯,曰巡狩;巡狩者,巡所守也,诸侯朝于天子,曰述职;述职者,述所职也。
无非事者……一不朝则贬其爵,再不朝则削其地,三不朝则六师移之。
《孟子》
材料二秦始皇开始将早先在本国取得辉煌成就的法家学说应用到全中国。
他废除了所有的分封国家和国王,将广阔的国土划分为若干行政区,每一行政区都配备一批由中央政府任命,并向中央政府负责的官员。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三忽必烈进入中原,建立元朝,为加强对地方的控制,以中书省分驻地方,称行中书省,以
便直接处理政务……各省还设有行枢密院和行御史台分管军事和监察。
《中国政治制度史》
(1)材料一叙述的是什么政治制度?材料一中的诸侯对天子应承担哪些义务?(不得照抄原文,6分)
(2)材料二中秦始皇推行的地方政治制度是什么?与材料一相比,这种制度在管理形式和官员
任命上有什么突出特点?(3分)
(3)根据材料三,填写元朝地方机构和主要职能及其影响
【解析】第(1)题第一问,材料一主要阐述的是诸侯对天子要尽的义务,故材料一叙述的是分封制;第二问,根据材料一信息“一不朝则贬其爵,再不朝则削其地”,可以得出诸侯所尽义务主要是朝觐述职、保卫封地、保护周王室。
第(2)题第一问,根据材料二信息可知材料二叙述的是郡县制;第二问,该制度在管理形式上实行中央垂直管理地方;郡县长官由皇帝任命,不得世袭。
第
(3)题第一问,根据材料三信息“行中书省,以便直接处理政务”,可以得知①是行中书省;根据材料三信息“各省还设有行枢密院和行御史台分管军事和监察”,可以得知②是主管军事;第二问,从行省制对当时的影响和对后世的影响两方面分析。
答案:(1)制度:分封制。
义务:保护周王室;忠于职守,保卫封地;定期朝
见天子,向天子述职;诸侯服从天子。
(回答其中两点即可)
(2)制度:郡县制。
特点:中央垂直管理地方;郡县长官由皇帝任命,不得世裳。
(3):①行中书省②主管军事
影响:创立行省制度,加强了中央集权;省的建制沿用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