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园厂一体,产学研创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基于产学研结合园校企一体的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基于产学研结合园校企一体的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研究[摘要]人才培养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现代高职教育的基础,培养模式水平如何,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本文结合我校实际情况,分析了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策略。
[关键词]产学研结合园校企一体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人才的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在知识结构方面,应强调以通识为基础,注重专业知识面的拓宽,强调知识体系的科学性和完整性,了解所从事专业的最新动态和发展趋势;在能力结构方面,重视实践能力,有科学、严谨的思维方式,能解决实际问题,拥有一定的创新能力;在品性修养方面,要具有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要有团结协作的精神一、产学研结合园校企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背景南京化工职业技术学院地处素有“中国化工摇篮”之称的中国重化工基地——南京市大厂,学院创办于1958年,学院始终坚持化工方向不动摇、坚持培养化工人才不动摇、坚持发展化工主干专业不动摇、坚持以服务化工行业为最大光荣不动摇。
2010年被教育部、财政部正式确定为“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计划”骨干高职院校立项建设单位,学院紧跟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开设专业,现有六系三部,学院确立了“让每一位学生在原有素质基础上有所发展”的素质教育理念,大力贯彻“德育为先、学生为本、创新为魂”的原则,以职业素质教育为核心,以全方位思想政治教育为重点,以校本文化建设为载体,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为归宿点,拓展素质教育内涵,实施学生个性化评价,着力培养学生“安全、环保、节能”三大意识,重点塑造学生“诚信守法、吃苦耐劳、责任奉献、团结合作”四大品质,逐步形成了具有化工行业特色的职业素质培养模式,培养具有南化特质的“化工人”。
学院贯彻产学研合作理念,加强服务社会能力建设。
学院以“仁爱、求真、笃行、拓新”为校训,形成了“文明、团结、勤奋、进取”的优良校风及“刻苦、严谨、求实、创新”的学风,在长期办学过程中铸就了“团结互信、进取争先”的南化院精神。
基于“产学研一体化”协同模式的民办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路径研究
引言民办高校“产学研一体化”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体现了系统性、综合性和实践性的教育理念。
应用型人才培养路径的关键首先是要根据产业行业技术和区域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重构“产学研一体化”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工程实践能力,提高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质量。
其次,要拓展产教融合的深度与广度,结合各专业学生未来职业发展方向与岗位需求,校企联合共同完善人才培养方案。
同时,还要优化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深化混合式教学改革和专业课程教学体系的统筹,促进多元化培养模式的完善。
在新工科背景下,推进“产学研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举措之一就是要创建社会实践基地,采用校企协同教育模式培养学生的实践与创新能力。
“产学研一体化”与校企合作的教育模式,需要从企业、学校、科研等多角度出发,合理利用学校内外教育资源。
民办高校主要服务区域经济发展并向相关行业企业输送人才,因此在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中,更应注重学生综合素质、职业素养、实践能力的培养与个性化发展,构建产教融合、校内校外一体化的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本文从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核心内容出发,从人才培养目标、多元化校企协同人才培养机制、混合式教育教学改革、师资队伍储备与建设等多方面进行方案构建,为高校人才培养方案的优化与高等教育改革提供借鉴,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与实践价值。
一、重构“产学研一体化”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模式与地方区域经济和相关产业链的发展密不可分,知识经济时代,应结合区域经济和地方产业特点,与相关行业企业共同完善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与知识体系。
首先,应以产业、行业、区域经济发展对应用型人才的能力需求为导向,通过深度融合的校企合作,与行业专家共同制定课程目标,通过教学与产业的联动,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素质。
其次,要完善专业能力指标体系,从实践教学和理论课程两方面入手,保证课程预期学习效果与人才培养指标体系的达成。
同时,根据专业技术的发展,优化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在专业课程中增设特色鲜明的核心课,使学生能够学习到最先进的知识和技术,毕业后尽快适应相关岗位的需求。
产教学研创全链融合的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创新
产教学研创全链融合的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创新目录一、内容描述 (2)1.1 产教融合的重要性 (2)1.2 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紧迫性 (4)1.3 项目研究的意义 (5)二、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现状分析 (6)三、产教学研创全链融合的理念与框架构建 (7)3.1 产教学研创全链融合的核心思想 (9)3.2 人才培养体系的框架设计 (9)3.2.1 产教融合模块 (10)3.2.2 教学创新模块 (11)3.2.3 学术研究模块 (12)3.2.4 创新创业模块 (13)四、实施路径与策略选择 (15)4.1 产教融合的实施路径 (17)4.1.1 行业企业参与人才培养过程 (17)4.1.2 建立校企联合人才培养基地 (18)4.2 教学创新的策略选择 (19)4.2.1 课程设置与教学方法改革 (20)4.2.2 实践教学与实训基地建设 (21)4.3 学术研究的推进措施 (22)一、内容描述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和产业结构的升级,应用型人才培养成为当前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
特别是在产教融合、教研创全链融合的大背景下,如何构建一个高效、全面的人才培养体系,已成为高等教育面临的关键问题。
本论文旨在探讨产教学研创全链融合在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中的应用与创新。
通过对产教融合、教研创全链融合的理论基础进行深入分析,明确其内涵、特点和发展趋势。
结合国内外先进经验,探讨了产学研创全链融合在应用型人才培养中的具体实施策略和方法,包括课程体系改革、实践教学创新、师资队伍建设、学生评价机制等方面。
本论文还关注了产学研创全链融合在应用型人才培养中的实际效果和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改进建议。
通过系统研究和实践,旨在为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的创新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推动高等教育与产业发展的深度融合,为国家和社会培养更多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1.1 产教融合的重要性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和产业结构的升级,产教融合已成为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关键模式。
产学研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与实践
产学研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与实践1. 前言近年来,产学研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和重视。
如何让产学研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更好地发挥作用,成为了各高校、企业和研究机构共同面临的挑战。
本文将介绍产学研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与实践,为读者提供参考和借鉴。
2. 产学研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定义产学研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各高校、企业和研究机构之间建立密切的合作关系,共同培养具有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人才。
通过将理论课程和实践环节相结合,让学生在校期间就能接触到真实的企业运作和科学研究,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提高他们就业竞争力和综合素质。
3. 产学研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特点(1)产学研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突出了实践性和针对性。
这种模式下,学生能够直接感受到企业和研究机构的运转模式,更好地理解理论知识,从而增强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2)产学研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强调了社会合作。
这种模式能够吸引更多的企业和研究机构参与进来,形成互惠互利的局面。
学生在实践中能够接触到更多的产业和科研项目,为自己的求职和实习积累更多的经验。
(3)产学研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注重了“以人为本”。
在这种模式下,学生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和服务能力。
同时,企业和研究机构也能够了解到学生的需求和短板,为他们提供更为全面和充足的培训和服务。
4. 产学研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案例(1)中科院实验室导师制度中科院实验室导师制度是一种以导师为主导,以实验室为基础,以学生为主体的产学研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导师制度是学生与企业、研究机构之间进行有效沟通的桥梁,可以提高学生的实际能力及专业素养,并进一步降低大学毕业生就业压力。
(2)销售管理培训项目该项目由南开大学商学院和沃尔玛合作开展。
通过让学生和沃尔玛销售人员共同参与市场推广、销售计划和销售数据分析等活动,以商学院教授和沃尔玛人员为导师,实践并提高销售实践和管理方案制定的实战能力。
(3)华为研究所公开课项目华为研究所公开课项目是一种产学研结合人才培养的创新实践模式。
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的具体措施与实施效果
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的具体措施与实施效果一、措施:1.产学研结合:与企业、科研机构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设立实践基地并与企业进行产业对接。
教育机构可以邀请企业人员来学校进行授课,也可以派学生到企业进行实习。
科研机构可以与学校合作共享资源,共同开展科研项目。
2.课程:更新课程内容,引入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技术。
课程可以增加实践环节,引入案例分析和团队合作,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综合实践项目:通过开展综合实践项目,让学生在实际工作中应用所学知识。
学生可以参与社会实践、创新创业项目、社会服务等活动,提高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4.团队合作教学:鼓励学生进行团队合作,提高沟通协作能力和领导能力。
可以通过分组作业、团队项目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创新思维。
5.个性化培养:根据学生的兴趣和特长,提供个性化的培养方案。
学生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向进行深入学习,并在学习过程中获得专业认证。
二、实施效果:1.学生就业竞争力提升:通过与企业合作,学生能够在实践中掌握所需的技能,提高就业竞争力。
实施个性化培养,能够提供符合市场需求的专业人才。
2.科研水平提升:与科研机构合作,能够提供更丰富的科研资源和平台,促进教师和学生的科研能力提升。
通过课程和综合实践项目,能够培养学生的科研意识和创新能力。
3.教育质量提高:通过措施的实施,学生的实践能力、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得到了提高,教育质量得到提高。
学生的满意度和就业率也相对提高。
4.教学质量提升:团队合作教学和个性化培养能够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
通过与企业合作和开展综合实践项目,教师能够更好地将理论与实践结合,提高教学效果。
5.教育机构影响力提升:通过与企业和科研机构的紧密合作,教育机构的影响力得到提升。
教育机构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也能够得到更多教育机构的关注和认可。
综上所述,通过产学研结合、课程、综合实践项目、团队合作教学和个性化培养等具体措施的实施,能够提高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质量和效果。
“校企合一、产学一体”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
要求 , 号召各专业要广泛开展专业技能竞赛 , 让竞赛活动成为推进教育教 学改革的重要手段 , 并采取多种措施 建设“ 勤学 、 苦练” 的学风 , 专门制 并
订了《 教学成果及技能大赛奖励办法》 以奖励获奖选手 , , 提高了学生参加 技能竞赛 的积极性 。 两年来 , 各专业开展的专业技能竞赛 , 形式多样 、 如火 如荼 , 掀起了学生苦练技能 的高潮 , 为学院选拔优 秀选手参加省级 、 国家
( 推进专业 技能竞赛 , 二) 强化学生实践 动手能 力
近两年来 , 学院提 出“ 努 的
种教学模式 , 出“ 中学 、 突 做 学中做 、 学做合一” 的教学特色 , 提高 自 的实 身
践教学能力 。同时 , 学院将 不断完善实践教学体系 , 建立健全实践教学体
力 的培养 , 且注重发挥团队精神 , 并 引导专业教师在 “ 产任务课 程化” 生 的 教 学 中形成 教学规范 , 拓宽 教学思路 , 断提高教 学质量 , 不 深化 “ 学一 产
体、 吃百家饭 、 走联合路 ” 的高职教育办学新模式 , 进一步深化 了人 才培
养模式改革 , 大力提高 了人才培养 质量 。20 0 7年 1 2月 , 全国人大副委员
豢 l 蘩 蘩囊 l 疆 嚣 蛰 鬟蘩l § 臻 蘩 蘩琵棼 - 蘩 蘑 蓬 爨蘩" 鬻l 疆 《 §嚣 l | 臻 蘩 臻蘩 豢嚣 。 鬻 ' 篱 | 《§ 餮 豫 囊 罄 鬟 l鹫j≤豢 蘩 蘩 弩鼗lt | 毪 《 § l
系 的运行机制 和质量保 障体制 , 更好地为社会培养应用性 、 职业型 的创业 者。
参考文献 : [】 1冯建军. 高等职 业教育校企合作 长效机制 问题研 究. 湖北经济 学院 学报,0 8 20 .
产学研用一体化工学人才培养的新模式
产学研用一体化工学人才培养的新模式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科技的进步,工业界对于高素质的工学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加。
然而,传统的教育模式往往无法满足企业对实际应用能力更强的人才的要求。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产学研用一体化工学人才培养的新模式应运而生。
一、产学研用一体化的概念和意义产学研用一体化指的是将产业界、学术界和研究机构紧密结合起来,共同参与到工学人才的培养过程中。
这种模式能够将学生的理论学习和实际应用相结合,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产学研用一体化模式具有以下几个重要的意义:1. 实现知识与实践的有机结合。
通过与企业的紧密合作,学生能够在实际工作环境中学习和实践,将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际问题相结合,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2. 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的人才。
产学研用一体化模式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鼓励学生进行实践创新,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团队合作能力。
3. 提高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产学研用一体化模式能够根据企业的实际需求和市场的发展趋势,调整培养计划和内容,使培养的人才更加符合市场需求,提高培养效果。
二、产学研用一体化工学人才培养的实施策略1. 加强校企合作。
学校与企业之间应建立稳定的合作关系,共同制定人才培养计划和培养目标。
学校可以根据企业的需求,提供相应的培训和实践机会,从而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2. 引入实践教学。
产学研用一体化模式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学校应该引入更多的实践教学环节,例如实验课程、实习实训等,让学生在实际工作中学习和实践。
3. 加强导师制度建设。
学校应该建立健全的导师制度,为学生提供专业的指导和支持。
导师应该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和专业知识,指导学生开展实际项目和解决实际问题。
4. 鼓励学生参与科研项目。
学校应该积极组织学生参与科研项目,培养他们的科研意识和科研能力。
通过科研项目,学生可以更好地熟悉工程实践,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产学研用一体化工学人才培养模式的案例分析某高校工学院与当地企业签署了一份合作协议,共同开展产学研用一体化工学人才培养项目。
“产学研用创”五位一体产品设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
- 120 -基金项目: 2017年度广西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编号:GXGZJG2017B102);2017年度广西高等教育本科教学改革工程项目(编号:2017JGA319);2018—2020年广西本科高校特色专业及实验实训教学基地(中心)建设项目(产品设计专业,发文号:桂教高教〔2018〕52号)。
作者简介:王刚,男,汉族,湖南常德人,北部湾大学陶瓷与设计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产品设计与教育研究。
“产学研用创”五位一体产品设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王 刚(北部湾大学陶瓷与设计学院,广西 钦州 535011)摘 要:在“创新创业”背景下,探讨产品设计专业“产学研用创”五位一体协同育人的路径,通过对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探索和实践,以专业特色建设为龙头,挖掘整合学校、行业、研究院所、商业平台等多种优势资源,改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搭建创新创业平台、构建模块化课程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和教学能力的提升,实现产品设计教育与行业、社会、市场、经济的融合,解决产品设计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为应用型、创新型、复合型高素质人才培养提供参考思路。
关键词:产学研用创;产品设计;应用型人才培养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大力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计划[1]。
在国务院下发的《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中要求,要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建立需求导向的学科专业结构和创业就业导向的人才培养类型结构调整新机制,建立校校、校企、校地、校所以及国际合作的协同育人新机制,建立跨院系、跨学科、跨专业交叉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新机制[2]。
这对我国应用型本科院校的设计教育提出了新要求,我们必须加快教育观念的转变,加强服务社会的能力,增强创新创业能力,推动设计创新,为国家培养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高素质人才。
“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知行合一”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
“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知行合一”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摘要:人才培养模式是国家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重点建设内容之一。
云南经济管理学院财会金融学院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积极探索和实践,形成了“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知行合一”人才培养模式,其探索过程、探索成果值得高等职业学校学习和借鉴。
关键词:校企联动;岗位调研;工学结合课题:本文是云南省高教学会高职高专教育分会高职教育科研2018年度立项课题《高职校企协同育人机制下深化教学产教融合路径研究》的阶段性成果。
展过程中,笔者学校财会金融学院会计专业坚持主动适应本区域经济与行业企业发展的需要,紧密对接北京、上海、广州等相关产业、行业、中小企业,始终坚持走校企合作之路,积极探索多元化校企合作形式。
为培养适应企业需要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推进专业改革和发展,近年来,会计专业结合自身专业特点,通过与云南商祺财务咨询有限公司(协会)、长顺商务代理(云南)有限公司(协会)、昆明瑞千企业管理有限公司(协会)、云南瑞宸财务咨询有限公司(协会)、昆明昌鼎财务管理有限公司(协会)、北京用友、深圳金蝶、东莞百正税务师事务所、昆明南方源信息科技有限公司、等多家协会、企业合作,逐步探索出具有自身特色的“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知行合一”人才培养模式。
一、“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知行合一”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知行合一”人才培养模式,即“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课堂课程学习内容与工厂的职业标准相结合,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学做一体”把专业理论知识和技能、技术知识通过螺旋式的实践项目逐步渗透到工作岗位中,“工学交替”以课堂教学内容和工作岗位实习交替退步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产教结合”以真实的项目融合教学过程,促使教师教出自己的真实水平,学生真正学到真本领。
二、“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知行合一”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笔者所在学校会计专业围绕生产、管理的一线需求,积极探索“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知行合一”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不断完善校企合作的运行、管理机制、优化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创设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教学环境。
构建中职学校“产学研”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探析
构建中职学校“产学研”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探析作者:莫虎王文玲来源:《职业·下旬刊》 2015年第1期莫虎王文玲摘要:本文从深刻认识中职学校“产学研”一体化的丰富内涵入手,对“产学研”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的着力点、师资队伍建设、课程体系、教学模式、创新激励机制、教育教学评价机制等六个方面进行了有益探索,为中职学校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开辟了新的路径。
关键词:中职学校“产学研” 人才培养模式内涵探析一、“产学研”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提出的背景职业教育是与生产实践密切相连的就业教育,其根本目的是要培养适应现代企业生产所需的既有专业技能又有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在长期的职业教育实践中,中职学校的人才培养模式更多的是体现产学结合,单一强调学生技能的培养,这固然很重要,但培养出的学生缺乏钻研精神和创新能力。
因此需要构建一种全新的人才培养模式,以期培养出专业技能水平高、创新能力强的适应现代企业发展所需的高技能人才。
从构建“产学研”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的内部运行机制看,现代职业教育的教师除应具备教学、生产能力外,还需具备教研、科研的能力,才能由原来的“教书匠”转变成为“学术型”“研究型”的创新型人才,这是基本能力,也是基本要求。
对学生而言,他们需要一种学习模式使其对所学内容抱有极大兴趣,再在此基础上提升自发学习能力,形成善于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习惯,并将这种习惯转化为钻研能力和创新能力,以“能力”作为落脚点,成为现代化企业真正需要的高技能人才。
从构建“产学研”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的外部环境看,我国正处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改造传统产业、振兴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的关键时期,对企业创新性要求越来越高,对高素质技能人才的需求越来越迫切,对中职教育发展也越来越重视。
近年来,国家提出职业教育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之路”,并制定了一系列相关文件政策,推动职业教育向着校企合作和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之路前行,于是“产学研”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应运而生。
产学研转创用六位一体 培养体系
产学研转创用六位一体培养体系产学研转创用六位一体培养体系是指产业、学术、研究机构与创业的有效结合,形成一个有机的培养体系。
这种体系以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为核心,通过产业实践、学术研究和科技创新的有机结合,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以下将详细介绍该培养体系的发展背景、关键要素以及实施效果。
产学研转创用六位一体培养体系是在当前高等教育形势下的一种积极探索和创新。
随着社会发展的速度加快,传统的教育模式已经不能满足社会需求。
学生只依靠课堂学习,对于实践经验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是有限的。
为了更好地满足产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培养体系将产业、学术、研究机构与创业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形成全方位的培养模式。
产学研转创用六位一体培养体系的关键要素包括产业实践、学术研究、科技创新、创业实践、教育教学和人才培养。
在这个体系中,学生将在产业实践环境中接触和解决实际问题,同时进行学术研究和科技创新。
这种操作的方法能够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提升他们的综合素质和竞争力。
具体来说,产业实践是学生将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应用于实际项目中的过程。
学生通过参与实际生产、经营和管理等活动,提升自己的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
学术研究是指学生在研究机构中进行的科学研究,通过深入研究学科领域,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
科技创新是学生在产业和学术研究的基础上,进行产品研发和技术创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业精神。
创业实践是学生在培养体系中进行的一项重要任务。
学生通过参与创业项目,体验创业过程,培养创新精神和承担风险的能力。
教育教学是指学校进行的全部教育活动,包括课堂教学、实验教学、实践教学等。
学校通过创设适当的教育环境和教学手段,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专业能力。
人才培养是培养体系的最终目标,学校通过以上各个环节的培养,使学生全面发展,成为社会所需的优秀人才。
实施产学研转创用六位一体培养体系能够达到良好的效果。
首先,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增强了对社会的认识,适应了社会的需求。
产学研用相结合的协同创新模式和育人模式
产学研用相结合的协同创新模式和育人模式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产学研用相结合的协同创新模式和育人模式变得越来越重要。
本文将结合实际案例,探讨这两种模式的重要性和影响。
一、产学研用相结合的协同创新模式1.1 产学研用相结合的定义产学研用相结合的协同创新模式是指企业、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之间建立起密切合作的关系,在共同的研究和开发项目中共享资源、技术和信息,实现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的过程。
这种模式能够有效地整合各方的优势资源,推动科技成果向产品转化,推动企业发展。
1.2 产学研用相结合的重要性产学研用相结合的协同创新模式能够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应用,推动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
在我国,随着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创新驱动的发展战略日益受到重视,产学研用相结合的协同创新模式成为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的重要手段。
1.3 产学研用相结合的案例分析以北京大学和阿里巴巴集团的合作为例,他们共同成立了“智能医疗联合实验室”,在医疗领域开展了一系列技术研发和创新应用。
通过双方的合作,实现了医疗信息化和智能医疗设备的研发,提高了医疗服务水平,推动了医疗行业的发展。
二、产学研用相结合的育人模式2.1 产学研用相结合的育人模式的定义产学研用相结合的育人模式是指企业、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之间建立起密切的教学合作关系,通过实践教学、实习实训等形式,培养适应产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技术人才。
这种模式能够使学生在校期间接触实际工作,增强实践能力,提高就业竞争力。
2.2 产学研用相结合的育人模式的重要性产学研用相结合的育人模式能够有效地弥补高校教育和企业需求之间的鸿沟,使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职业需要。
在当前人才培养改革的大背景下,产学研用相结合的育人模式成为高校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要方向。
2.3 产学研用相结合的育人模式的案例分析以清华大学和腾讯公司的合作为例,他们共同成立了“人工智能学院”,通过在校期间开设相关课程和提供实习机会的方式,培养了一批具有实际工作能力的人才,他们毕业后能够迅速融入企业,为企业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产学研一体化实施方案
产学研一体化实施方案产学研一体化是指产业、学术界和科研机构之间的紧密合作,通过共同的研发、创新和实践,促进产业技术创新和人才培养,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实现产业升级和经济发展。
在当前经济全球化和科技快速发展的背景下,产学研一体化已成为推动国家经济发展和科技创新的重要手段。
为了有效实施产学研一体化,我们制定了以下实施方案:一、建立产学研合作机制1.建立产学研合作联盟,由政府、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共同组成,制定合作协议和规章制度,明确各方的权利和义务,推动产学研合作的深入开展。
2.建立产学研项目对接平台,为企业和科研机构提供项目对接、技术转移、人才培养等服务,促进产学研资源的共享和优化配置。
3.建立产学研成果转化机制,通过技术转移、产业化孵化等方式,将科研成果快速转化为生产力,推动科技成果的产业化和商业化。
二、加强产学研人才培养1.建立产学研人才培养基地,与企业合作开展实践教学和产学研项目,培养适应产业发展需求的高层次人才。
2.建立产学研人才交流机制,鼓励企业员工到高校和科研机构进行学术交流和科研合作,促进产学研人才的交流和共享。
3.建立产学研人才评价机制,将产学研成果作为评价人才的重要指标,鼓励和支持产学研人才的成长和发展。
三、推动产学研创新合作1.建立产学研创新项目库,收集和整合产学研创新资源,为企业和科研机构提供创新项目对接和合作机会。
2.建立产学研创新基金,支持产学研创新项目的开展,为创新团队提供资金支持和政策扶持。
3.建立产学研创新成果展示平台,通过展览、论坛等形式,展示产学研创新成果,促进产学研创新成果的交流和合作。
四、加强政策支持和保障1.制定产学研一体化发展规划,明确发展目标和重点任务,提出政策措施和支持政策,推动产学研一体化的深入发展。
2.加大对产学研一体化的财政支持,设立产学研一体化发展专项资金,支持产学研合作项目和创新成果转化。
3.建立产学研一体化绩效评价体系,对产学研合作项目和创新成果进行评价和奖励,激励各方积极参与产学研一体化。
产学研用一体化推进工学人才培养的一体化模式
产学研用一体化推进工学人才培养的一体化模式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才已经成为现代社会中最重要的资源之一。
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主要机构,面临诸多挑战,其中之一就是如何将学术研究与产业需求相结合。
为了促进工学人才培养的一体化,我们需要推进产学研用一体化的发展模式。
1. 产学研用一体化的概念及特点产学研用一体化是指将产业、高校、科研机构及市场等各利益相关方有机整合在一起,协同合作,追求互利共赢的发展模式。
它可以实现产学研用结合,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和推广,并提高产业效益。
在这种模式下,高校可以利用科研力量进行技术创新,提供为产业服务的应用技术;企业可以利用高校的人才和资源进行创新和开发;市场可以为科技成果提供销售渠道和投资平台。
2. 产学研用一体化的优势推进产学研用一体化发展模式,可以实现三者的共赢。
对于企业而言,可以快速获得高质量、高水平的人才和技术成果,研发成本大大降低,提高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和市场占有率。
对于高校而言,可以充分发挥科研和人才优势,增强学术研究的实践性和应用性,吸引更多的优秀人才,提高学校的学术声誉和影响力。
对于政府而言,可以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推进科技创新和新产业发展,提高国家的综合实力。
3. 一体化模式下的工学人才培养工学人才培养是推进产学研用一体化发展模式的关键。
在一体化的发展模式下,学生可以参加所在领域的项目研究和实践活动,学术研究和产学研用结合,使学生掌握更多实际工作技能和知识。
学生在实践中可以掌握当前最先进的技术和理论,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经验相结合,更好地适应未来的职业发展。
总之,推进产学研用一体化发展模式,对于加快科技进步和经济社会的发展具有较大的积极意义。
将产业需求、高校科研、科研机构、市场有机整合在一起,协同合作,是当前高校开展工学人才培养的必然趋势。
人才培养体系构建产学研用一体化的培养体系
人才培养体系构建产学研用一体化的培养体系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经济的进步,人才的培养成为各个领域不可忽视的重要任务。
构建一个产学研用一体化的培养体系,旨在培养具备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以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并推动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一、产学研用一体化的背景和必要性1.1 背景介绍随着科技与产业的融合发展,传统的学科界限逐渐消失,产业的需求对人才的要求也发生了变化。
传统的教育体系难以满足社会对复合型和创新型人才的需求,因此需要建立一个产学研用一体化的培养体系。
1.2 必要性分析构建产学研用一体化的培养体系有利于更好地对接产业需求,培养出的人才具有更强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同时,通过产学研用一体化,能够促进科研成果的转化,推动产业升级和创新发展。
二、产学研用一体化的培养模式2.1 产学研用一体化的理念产学研用一体化的理念是将产业界、学术界、科研界和应用界紧密结合,通过密切的合作关系,共同推动人才的培养和科技创新。
2.2 培养模式创新在培养模式上,可以探索建立产学研用一体化的协同机制,例如与企业、研究院和科研机构建立长期合作关系,提供实践课程和实训项目,为学生提供实践机会。
同时,还可以鼓励学生参与产学研用结合的项目,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培养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三、培养体系的构建与实践3.1 教学改革在教学改革方面,应重视课程设置的改革,增加实践环节,提供更多与产业对接的课程。
同时,可以引入产学研用一体化的导师制度,导师来自产业界、学术界或科研界,为学生提供实际指导和帮助。
3.2 实践基地建设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需要建立一批与产业紧密结合的实践基地,提供实习和实训机会。
这些实践基地可以是企业、研究院或者科研机构,通过与实践基地的合作,学生能够接触到真实的工作环境,提升实践能力。
3.3 科研成果转化为了促进科研成果的转化,可以鼓励学校与企业进行科研合作,通过产学研用一体化的模式,将科研成果转化为实际应用。
产学研创一体化推动工学人才培养的产学研创一体化模式
产学研创一体化推动工学人才培养的产学研创一体化模式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和科技的迅猛进步,对于工学领域的专业人才需求也日益增加。
为了满足这种需求,产学研创一体化模式被广泛应用于工学人才培养中。
本文将探讨这种模式在推动工学人才培养方面的作用和优势。
一、产学研创一体化模式的定义产学研创一体化模式是指产业、学界、科研机构和创新创业平台之间建立起紧密的合作关系,共同推动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的发展。
它通过建立校企合作、开展科研项目和产业化转化等方式,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相结合,为培养更加合格的工学人才创造了更好的环境和条件。
二、产学研创一体化模式的优势1. 实践能力的培养产学研创一体化模式将工学专业的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相结合,使学生能够接触到真实的生产环境和工程项目,在实践中不断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技巧。
这种实践能力的培养是培养工学人才的重要环节,也是他们未来从事相关职业所必需的能力。
2. 创新思维的培养产学研创一体化模式鼓励学生开展创新研究和实践项目,培养创新思维和创业精神。
学生们将在科研项目中面临各种挑战和困难,需要通过创新思维来解决问题并取得成果。
这种培养方式不仅有利于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升,也能够为科技创新和工程实践提供更多的专业人才。
3. 教学与科研的紧密结合传统的教学和科研往往存在割裂的现象,而产学研创一体化模式将二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学校与企业、科研机构的合作不仅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和科研资源,也能够促进教学和科研成果的相互支持与转化。
这种紧密结合的模式有助于提高教学质量和科研的创新能力。
三、产学研创一体化模式的实施策略1. 建立校企合作平台学校应该积极主动与企业进行合作,建立起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
通过校企合作,学校可以了解企业的需求和行业趋势,调整和改进教学内容和方式,提供更加贴近实践的教学资源和实验条件。
企业也可以通过与学校合作,获得更多的创新技术和人才储备。
2. 开展科研项目学校和科研机构应该鼓励学生参与科研项目的开展,为他们提供科研和实践的机会。
探索人才培养新机制建立产学研一体化的教育模式
探索人才培养新机制建立产学研一体化的教育模式探索人才培养新机制:建立产学研一体化的教育模式在当前全球经济竞争日趋激烈的背景下,高等教育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为了更好地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各国纷纷探索和实践新的人才培养机制。
在这个背景下,产学研一体化的教育模式逐渐引起广泛关注,成为提高教育质量和培养人才的有效途径。
一、产学研一体化的教育模式的背景和意义产学研一体化的教育模式是以产业为依托、以学校为主导、以科研为支撑,将产业、学校和科研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一种紧密的合作关系,通过产业需求驱动,推动教育教学改革和人才培养创新,以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高素质人才。
产学研一体化教育模式的意义在于实现教育和产业协同发展,缩小高等教育与产业之间的鸿沟,更好地对接实际需求,提高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通过产业导向,学校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产业发展的需求,加强与企业的合作,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增加就业机会与竞争力,从而促进产业的繁荣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二、产学研一体化的教育模式的具体做法和有效措施(一)建立产学研合作机制:学校与企业、科研机构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共同制定人才培养计划,共享资源和成果。
(二)开展实務教育:学校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加大实习实训的时间和内容,使学生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感受和磨砺,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激励教师参与产业研究:学校通过激励政策,鼓励教师积极参与产业研究,推动产学研紧密结合,使教师具备产业背景和实践经验,提高教学质量。
(四)建立创新创业平台:学校与企业合作建立创新创业平台,提供孵化、资金和市场等资源支持,鼓励学生和教师的创新创业实践,培养创新型人才。
三、产学研一体化教育模式的成功案例以德国的“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为例,该模式将企业和学校紧密结合,学生在校期间不仅接受专业知识的学习,同时在企业进行实习,由企业的专业人员对学生进行专业技能培训。
这种模式使学生更好地适应实际工作环境,提高了就业率和就业质量。
实行产学研结合全面推进高职办学与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2008年12月第6期实行产学研结合全面推进高职办学与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行产学研结合全面推进高职办学与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郑祖宪(福建医科大学,福建福州350003)[摘要]高等职业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对我国市场经济体制改革推进、产业结构不断调整的社会经济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高职教育的发展、人才培养的质量取决于产学研结合教育的开展。
本文在对当前我国高职教育人才培养工作存在的某些问题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产学研结合是高职人才培养工作的突破12,进而对我国高职教育如何走好产学研结合教育之路提出一些建议。
【关键词】高职教育;产学研结合;对策中图分类号:0,64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4940(2008)12—0065-003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保证教育质量,确保高职院校毕业生顺利进入人才市场和劳动市场就业,直接为社会经济建设服务,是摆在高等职业教育工作者面前的现实问题,也是党和政府关注的重要问题。
《教育部关于以就业为导向深化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高等职业教育应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的发展道路,为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培养“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实践能力强,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高技能人才。
“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的发展之路”已成为高职教育的办学方向,坚持产学研是办好高职教育的必由之路,如何走好产学研结合教育之路已成为我国高职教育发展必须深思的问题。
一、当前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工作中存在的问题20世纪80年代初,首批建立的13所职业大学,标志着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开始。
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我国的职业教育规模不断扩大,人才培养的特点逐步形成,为我国培养了大批急需的技术应用型人才,有力地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但由于历史的原因和现行体制、机制、管理模式、思想观念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出现了许多制约高职人才培养的瓶颈,制约着高等职业教育的进一步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培育 知名企业
谢谢 !
精品课件
精品课件
4 初步成效——教师
企
业
专业教师
经
营
者
/
工
程
创业指导师
师
精品课件
4 初步成效——学生
成为教学中心 自主学习空间扩展 被动学习→探究式学习 个体学习→合作学习 得到多角色体验
精品课件
4 初步成效——学校17厂
资
源
利பைடு நூலகம்
用
准备上岗训练
食品厂
率
提
高
机械制造厂
风光互补发电站
精品课件
12
4 初步成效——学校两园
徐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教务处 冷士良
2014年8月1日
精品课件
内
CONT容 提 ENTS要
1 模式内涵 2 模式产生背景
3 模式形成与发展 4 模式初步成效
5 问题与展望
精品课件
1 模式内涵
院园厂一体,产学研创结合 基于专业群建设校中厂和大学生科技园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培养人才(创新创业) 特征:自生式
精品课件
3 模式形成与发展——发展
建立园区,搭建产学研创平台 专业群对接产业群(电子商务) 院-园-厂工学交替 科技创新与孵化 创业指导与帮扶
精品课件
3 模式形成与发展——特征
双元一体:似新加坡“教学工厂”教学模式 培养体系:目标、方案、课程体系、教学环节 培养过程:时间、空间、过程(资源重组互补交互) 培养机制:共设标准、共同管理、共同评价 四个变成:把教学场所变成了工作场所,把教师变成
精品课件
3 模式形成与发展——起步
教师成立公司,建立校中教学工厂 以项目为载体,工学结合专业教学(
第一年实验经费全额投入,以后逐年企业分担直到不再投入)
以企业为依托,开展创业教育(在认识层面
上,解决了“创业教育实践”等同于“创业实务”的问题;在操作层面上,解决了“创业教育” 与“专业教育”特别是专业实践教育严重分离的问题;在学生层面上,解决“创业”高不可攀、 无从下手的问题,消除其畏惧心理;在平台层面上,解决大部分学生创业无“业”可依的问题,为 全体学生提供创业实践的平台。)
了领导和师傅,把教学变成了工作,把学生变成了员工
精品课件
4 初步成效——概况
按专业群建立教学工厂,均1.54个 省大学科技园、创业实训基地、淮海文化产业园 形成三师型队伍 省教学成果奖2项、省重点课题2项 科技创新与孵化,解决企业难题12项、专利 ······ 创业指导与帮扶,学生36家、教师17家
资
源
总投资5亿元
利
用
电子商务集聚
率
占地面积 87亩
提
高
规划面积12万m2
精品课件
13
德技并重 产教融合 实景育人
4 初步成效——学校特色
精品课件
14
4 初步成效——企业
从无到有,不断壮大 投入少,风险小 人力智力成本低
精品课件
15
编写 专门教材
5 问题与展望
拓展更多 专业群
实施精英 高职人才工程
精品课件
2 模式产生背景——共识
培养人才是高等学校的根本任务
——德里克·博克(前哈佛大学校长 )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是提高人才质量的核心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
精品课件
2 模式产生背景——问题 学校与企业的利益诉求不同,导致一头热 校企合作机制不健全,导致不紧密 顶岗单一教学被弱化,导致目的背离
现状: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有形而无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