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集体备课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单元备课教学设计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单元备课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本单元的学习,使学生能够正确理解和运用本单元的生字、词语,掌握文章的主题思想和表达方式,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写作等方式,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单元的学习,使学生能够感受到生活中的美好,培养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二、教学内容本单元主要内容包括课文《草原》、《腊八粥》、《北京的春节》等,通过对这些课文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不同地域的生活习俗,感受生活中的美好,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情怀。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掌握本单元的生字、词语,理解文章的主题思想和表达方式,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2. 教学难点:理解文章的深层含义,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情怀。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等。
2. 学具:课本、笔记本、字典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图片、视频等方式,引起学生对本单元话题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2. 自主阅读: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画出重点词语,理解文章大意。
3.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课文中的难点问题,共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
4. 课堂讲解:针对课文中的重点、难点进行讲解,帮助学生理解文章的深层含义。
5. 课堂小结: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巩固学生的知识掌握。
六、板书设计1. 课题: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单元备课教学设计2. 课文《草原》、《腊八粥》、《北京的春节》等3. 重点词语:生字、词语4. 主题思想:生活中的美好、民族自豪感、爱国情怀等七、作业设计1. 让学生回家后自主阅读课文,巩固课堂所学知识。
2. 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写一篇关于家乡习俗的作文,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八、课后反思1. 教师应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提高教学质量。
人教版六下第二单元集体备课

7、藏戏有什么特点?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话来说说。(学生说,老师归纳板书。)
三、比较学习
1、《北京的春节》和《藏戏》都是本单元要学习的课文,老师想先请大家将两篇课文比较一下,看能否完成下表:
项目
《北京的春节》
《藏戏》
内容
节日风俗
藏戏的形成及艺术特点
表达顺序
时间
风俗习惯
3.汇报交流,了解写作的顺序和春节的习俗。
时间
风俗习惯
腊月初八
熬腊八粥,泡腊八蒜
腊月初九至
腊月二十二
孩子:买杂拌儿,买爆竹,买各种玩意儿
大人:预备过年的物品
腊月二十三
过小年,放鞭炮,吃糖
过了二十三
大扫除,把吃的准备充足
除夕
做年菜,穿新衣,贴对联,贴年画,灯火通宵,放鞭炮,吃团圆饭,守岁
正月初一
列数字-通过厚1米、高15米以上,三至六层,一百至二百多间房屋,两三百年甚至五六百年,这些具体的数字,使人准确地了解客家民居的基本特点;打比方-房屋如橘瓣状排列,生动地写出了民居独特的造型。)
4.同桌商议,并参考文中插图,画一画客家民居的俯瞰图。(教
师出示八卦图,请学生参考比较。)
五、客家民居中,体现了哪些中华传统文化?(勤俭持家、和睦相处、平等互助等)
文化特征吉祥、幸福、安宁;和睦相处;勤俭持家;平等互助
3.全班交流,了解客家民居的特点。
四、深读探究,感知表达特点
1.自由读《客家民居》部分,思考是围绕哪段话来写的?(画出
中心段落:第一自然段)
2.读第二自然段,客家民居“奇”在何处?指名说,互相补充。
(用料奇特;造型奇特;异常坚固。)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教学设计)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本单元课文的生字词,理解文章大意,培养阅读理解能力。
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写作等方式,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体会文章所传达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良好的道德情操和审美情趣。
教学内容1. 课文阅读:本单元包括《草原》、《索溪峪的“野”》等文章,通过阅读,使学生了解不同地域的自然风光和风土人情。
2. 写作练习:指导学生进行观察日记的写作,提高观察力和表达能力。
3. 口语交际:组织学生就单元主题进行讨论,锻炼口语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使学生掌握生字词,理解文章内容,培养阅读和写作能力。
2. 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章的内涵,提升思辨和表达能力。
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教学课件、课文插图等。
2. 学具:笔记本、文具等。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图片或视频展示本单元的主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新课内容:讲解生字词,引导学生阅读课文,理解文章大意。
3. 课堂讨论:组织学生就课文内容进行讨论,分享各自的理解和感受。
4. 写作练习:指导学生进行观察日记的写作,鼓励创新和表达个性。
5. 总结与反思: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反思。
板书设计1. 明确标注本节课的主题和内容。
2. 关键词:列出本节课的重点生字词和概念。
3. 结构图:展示课文的结构和主要内容。
作业设计1. 阅读作业:要求学生预习下一课的内容,做好笔记。
2. 写作作业:根据本节课的主题,写一篇观察日记。
3. 思考题:提出与课文相关的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课后反思1. 教学效果:评估学生对本节课内容的掌握程度,及时调整教学方法。
2. 学生反馈:收集学生的意见和建议,改进教学策略。
3. 自我提升:反思教学过程中的不足,不断提升教学能力。
通过以上的教学设计,希望能够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使学生在知识、能力和情感态度上都有所提升。
2020年人教部编版新教材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教案(含教学反思)

第二单元教学目标1.会写“惧、凄”等14个字,会写“航海、荒岛”等46个词语。
2.默读梗概,说说这部小说写了鲁滨逊流落荒岛的哪些事,提炼小标题。
3.关注人物命运和故事情节,体会并学习鲁滨逊不怕困难、顽强生存、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4.激发阅读原著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关注人物命运和故事情节,体会并学习鲁滨逊不怕困难、顽强生存、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1.设想有一天你身处这样的困境:黄沙漫漫,无边无垠。
你一个人被困沙漠之中,头上是炎炎烈日,脚下是如焚热沙。
你和骆驼茫然地前行着,而你的水,只够用两天了……你该怎么办?2.出示作品《鲁滨逊漂流记》,导入新课: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位荒岛求生的人物——鲁滨逊。
3.简介作品,激发阅读原著的兴趣。
18世纪,欧洲思想家卢梭曾建议每个成长中的青少年,尤其是男孩子都应该读读这部小说。
它出自英国作家丹尼尔·笛福之笔,也是笛福的第一部小说,是笛福受当时一个真实故事的启发而创作的。
苏格兰水手塞尔柯克在海上与船长发生争吵,被船长遗弃在荒岛上,四年后被救回英国。
塞尔柯克在荒岛上并没有什么值得颂扬的英雄事迹,但笛福塑造的鲁滨逊却完全是个新形象,成了当时人们心目中的英雄人物。
小说一经发表,立即在全世界引起轰动,成为人们最喜爱的小说之一,有人把它拍成了电影,有人把它编成连环画。
二、认读生字词,扫清字词障碍。
1.指名读生字、新词。
着重指导:木筏(fá)畜(xù)养2.指导书写课后方格中的字。
着重分析指导“宴、籍、聊、贷”4个字,并且在黑板上方格中示范。
三、初读课文,了解主要内容。
1.默读梗概部分,说一说,这部小说写了鲁滨逊流落荒岛的哪些事?(自由交流)2.小组内交流,用小标题的方式列出来。
流落荒岛→建房定居→养牧种植→救“星期五”→获救回国四、课堂小结。
通过阅读,我们知道这部小说主要写了流落荒岛的鲁滨逊与自然斗争,以顽强的意志生存下来的故事。
新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教案

新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教案教学目标1.掌握生字词:翘首、偷笑、歌颂、朝气蓬勃、铿锵有力等。
2.学会通过读故事理解其意义,培养学生的思维和感情能力。
3.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
教学重难点重点:通过生动的故事,让学生深入了解人性,领悟人类至善至美之情感。
培养学生的思维和感情能力。
难点:让学生理解故事中的抽象概念,如爱心、互助。
教学步骤第一步:导入(5分钟)老师将“我与我朋友的故事”板书在黑板上,让学生谈一下自己和朋友的故事,引导学生对于故事情节的感性认识和兴趣产生。
第二步:讲故事(20分钟)通过讲故事的方式,让学生了解“京剧名伶”的故事。
教师解释生字词的意思和写法。
第三步:读故事(20分钟)学生个别、分组朗读故事,并回答问题:故事讲的是什么?主人公是谁?主人公有哪些优秀品德?我们有哪些启示?第四步:互动交流(30分钟)a.个别或分组进行朗读练习,注意发音准确、语义清晰、避免口误。
b.阅读理解。
学生阅读故事中的生字词,尝试从字面和上下文中理解词语含义,提高自身的语言能力。
c.分组朗读练习,注意节奏感和情绪表达。
听众对朗读进行评价,点赞优秀表现。
第五步:写作练习(20分钟)学生根据故事情节,自由发挥写一篇作文,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和美好心愿。
作文要求真情实感、感人至深。
第六步:课堂小结(5分钟)对于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和生字词进行及时总结,鼓励学生发言交流,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教学流程图教学环节目标活动时间导入引出故事主题,激发兴趣课前提问,讨论5分钟讲故事理解故事情节,认识生字词讲故事,解释生字,画面呈现20分钟读故事训练口语表达,提高语言能力个别朗读、分组合唱,回答问题20分钟互动交流个别或分组练习,提高朗读力朗读练习、阅读理解、互动交流30分钟写作练习发挥想象力,表达思想感情自由发挥,写一篇作文20分钟课堂小结理清本节课学习的内容提高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创设安全氛围5分钟教学评估方法1.学生阅读理解情况及时点评,扶持与鼓励。
人教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集体备课

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集体备课整理人:白倩倩一、第二单元教学内容本组教材围绕“中华民风民俗”这一专题选编了四篇课文。
四篇文章从不同的角度介绍了各具特色的民风民俗,反映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
《北京的春节》描绘的是节日风俗。
作者老舍先生用朴素自然、流畅通达的语言,展示了丰富多彩的节日习俗,再现了老北京人过春节的隆重与热闹、温馨与美好。
藏戏被称为藏文化的“活化石”,课文讲的是藏戏的形成和独具特色的艺术形式。
《各具特色的民居》侧重写了被誉为“世界民居奇葩”的客家土楼和“傍水而居”的傣家竹楼的鲜明特色。
《和田的维吾尔》介绍了能歌善舞的维吾尔族人豁达乐观的性格特征及许多饶有趣味的风俗。
二、第二单元实化教学目标1.认读识记本单元出现的生字词,积累好词佳句;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概括出文章大意,说明文章的思想感情;3.了解一些传统的民风民俗,吸收民族文化智慧,感受这些独具魅力的民俗风情中蕴涵的民族文明和传统美德;4.进一步了解文章的表达方法,体会作者是怎样谋篇布局、准确用词、生动表达的,并在习作中加以运用。
三、每课实化教学目标及评价方法设计第一课:《北京的春节》(一)原虚化目标为:1.会写14个生字,正确读写“腊月、初旬、展览、蒜瓣、饺子、翡翠、杂拌儿、榛子、栗子、爆竹、风筝、逛庙会、走马灯、零七八碎、万象更新、张灯结彩”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老北京春节的习俗,感受节日的热闹气氛,理解节日习俗中的民族文明和传统文化。
3.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详写、略写的好处。
(二)经研讨制定的实化目标为:1.会写14个生字,正确读写“腊月、初旬、展览、蒜瓣、饺子、翡翠、杂拌儿、榛子、栗子、爆竹、风筝、逛庙会、走马灯、零七八碎、万象更新、张灯结彩”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老北京的习俗,找出能够体现节日热闹气氛的语句并加以积累。
3.找出表示时间的词语,明确文章的表达顺序。
4.分别找出详写和略写的内容,并能说出详略得当的表达方法的好处。
最新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集体备课教案

最新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
集体备课教案
内容
鲁滨逊漂流记(节选)
骑鹅旅行记(节选)
口语交际
1
教学目标
1. 会写14个字,正确读写18个词语。
2.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3. 自主阅读,讨论交流,了解外国文学名著的阅读方法。
4. 通过把握文章脉络,总结全文梗概,大致理解文意。
5. 了解小说文学的趣味性,体会文章详略对于情节的作用。
6. 了解作品梗概,把握名著的主要内容,就印象深刻的人物和情节交流感受。
7. 围绕一本书交流读书心得,分享阅读收获。
8. 回顾本单元课文,研究抓重点词句、含义深刻的情节或人物交流感受。
9. 了解中国古代年岁的别称。
10. 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观察思考的能力,学会表达。
11. 通过广泛阅读课外名著,感受名家的写作风格。
回顾
本单元课文,研究抓重点词句、含义深刻的情节或人物交流感受。
12. 能沉下心来读世界名著,跟随外国文学名著的脚步,
去发现更广阔的世界。
13. 快乐读书吧!。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大单元整体教学设计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大单元整体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本单元的字、词、句、篇,理解文章主要内容,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能够通过阅读获取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引导学生品味和体会词语的表达效果,学会在具体语境中推敲和体会词语的含义。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掌握有效的阅读策略,提高阅读效率。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热爱科学的情感态度;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注人类、关注自然,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通过学习,使学生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
二、教学内容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包括《北京的春节》、《寒食》、《迢迢牵牛星》、《十五夜望月》四篇课文。
本单元以“节日”为主题,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不同节日的习俗和意义,感受节日文化的魅力,培养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认同感。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积累优美的语句,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难点:理解课文中一些深奥的句子和词语的含义;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提炼出文章的主旨和观点;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
学具:课本、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图片、视频或故事,引起学生对本单元主题的兴趣,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
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标注生字词,查找资料,了解节日背景。
3. 小组合作:学生分组讨论,交流学习心得,分享阅读感悟,共同解决阅读中的问题。
4. 全班交流:教师组织全班交流,引导学生分享学习成果,进行思维碰撞,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5. 课堂小结:教师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梳理知识点。
6. 课后作业: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部编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单元备课(含教材分析、学情分析、单元目标)(27页)

第二单元单元概述本单元课文是围绕“外国名篇名著”这一专题编排的,是在五年级上册“我爱读书”、下册“中国古典名著”学习基础上的一个提升。
目的是引导学生读好书,读整本的书,进一步扩展读书的视野,从中得到异域文化精华的滋养。
本单元选编的3篇文章中,《鲁滨逊漂流记(节选)》这篇课文,采用的是名著梗概加节选的片段的编排方式。
《骑鹅旅行记(节选)》是享誉世界的儿童文学作品,课文主要记叙了小男孩尼尔斯变成拇指般大小后,遭到了院子里昔日被他欺负的禽畜们的嘲笑和起哄等情节,告诉我们做人不能以强欺弱的道理。
《汤姆·索亚历险记(节选)》主要写了汤姆·索亚和贝琪从山洞中脱险回家后的故事,表现了汤姆·索亚敢于探险、追求自由的性格特点。
3篇课文都有鲜明的人物形象,人物不同的命运引人关注。
“口语交际”是让学生一起来开展班级读书会,围绕同一本书交流读书心得。
“习作”部分要求学生选择最近读的一本书写梗概。
“语文园地”包括“交流平台”“词句段运用”“日积月累”等板块。
其中“交流平台”讨论的是在阅读名著时怎样评价人物;“词句段运用”则列举文中一些运用了夸张手法的句子,让我们体会夸张手法的表达效果,并列举了不同译者对同一句子的不同翻译,让我们感受语言的魅力;“日积月累”部分则要求我们积累一些关于学习、做人、做事的方法和道理。
“快乐读书吧”一方面意在通过《鲁滨逊漂流记》这本书,让我们认识鲁滨逊这个人物形象,并作出自己的评价;另一方面通过提供阅读名著的方法,引导我们阅读更多的名著。
1.能够正确读写本单元课文中的生字新词,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阅读,了解世界各国多样的文化,关注人物命运,积淀自己的文学素养。
3.进一步培养学生把握主要内容(尤其是概括、片段欣赏)、体会作品中人物思想感情的能力。
4.拓宽学生阅读的视野,引导学生阅读适合自己的外国名篇名著。
重点1.通过阅读,了解不同国家多样的文化,关注人物命运;2.进一步培养学生把握主要内容(尤其是概括能力)、体会作品中人物思想感情的能力。
部编本人教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全套教案(含七课的教案)

(1)自由读一读,同桌之间交流你更喜欢哪一个。
(2)学生汇报交流结果。
预设:第一句中“伟大场面”“从来没有见到过的”比“前所未有的最辉煌的”“最激动人心的”更能让读者体会当时镇上人们的心理活动,这是第一次,足以见得那天晚上的不一般。
7.结合更多实例,学习寻找关键词,通过关键词体会深刻含义,学习表达方法。
(1)明确关键词的含义和类别。
抓关键词是一种很重要的理解文章主要人物形象、情感的学习方法。
(2)结合课内语段,让学生尝试抓住关键词体会概括。
(3)结合本单元课文,体会寻找关键词的好方法——结合课题。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积累名言警句。
▶教学过程
1.熟读“日积月累”,小组之间合作交流,分享课前预习资料。
2.读明白:读一读,说一说你知道了什么。
(1)学生交流。
积累文学作品中富有哲理的句子,从中学会阅读文学。
(部编)人教版六年级下册语文第二单元备课(包括园地)

单元第二单元单元解读本单元共三篇课文,都是外国作品,.我们要跟随外国文学名著的脚步,去发现更广阔的世界。
了解作品梗概,把握名著的主要内容,就印象深刻的人物和情节交流感受。
学习写作品梗概。
教学目标1.跟随外国文学名著的脚步,去发现更广阔的世界。
2.引导学生快速默读。
3.了解作品梗概,把握名著的主要内容,就印象深刻的人物和情节交流感受。
学习写作品梗概。
教学重难点1.多元认字。
2.了解作品梗概,把握名著的主要内容,就印象深刻的人物和情节交流感受。
学习写作品梗概。
突破措施教学时要充分发挥“学习伙伴”的作用,借以引导学生认真思考,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积极参与交流、讨论和语文实践活动。
将游戏、唱歌、猜谜语、表演等引进课堂,也可以带领学生走出校门,走进自然、社会,走进沸腾的生活,使学生在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
课时划分5鲁滨逊漂流记(节选) 2课时6骑鹅旅行记 1课时7汤姆.索亚历险记(节选) 1课时口语交际 1课时习作二 2课时园地二 2课时课题5鲁滨逊漂流记(节选)教学目标1.培养学生快速阅读课文,抓住课文主要信息,概括主要内容的能力。
2.了解这篇长篇小说的梗概,浏览作品的精彩片段,激发起课外阅读整部作品的兴趣。
3.初步了解鲁滨逊在荒岛战胜困难、谋求生存的非凡经历,体会鲁滨逊战胜困难、顽强生存的积极生活态度。
课程整合点与主题丛书第一、第二本整合。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快速阅读课文,抓住课文主要信息,概括主要内容的能力。
教学难点初步了解鲁滨逊在荒岛战胜困难、谋求生存的非凡经历,体会鲁滨逊战胜困难、顽强生存的积极生活态度。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设计主备内容二次备课第一课时一、揭题出示课件,让学生观察图片中的人物,说说他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他就是《鲁滨逊漂流记》中的主人公,简介作品,激发起阅读梗概的兴趣。
二、初读课文,检测预习1.请你试读课文并完成下面要求。
(1)给梗概和精彩片段分别标出自然段。
(2)勾画出不认识的字,根据注音拼读,读不通顺的地方反复多读几遍。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教案和教学反思)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教案和教学反思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本单元,使学生能够正确理解和掌握课文的主题思想,培养阅读理解能力;学会生字、新词,并能正确书写;能够流畅地朗读课文,提高朗读水平。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学习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探究能力;通过课堂讨论和写作练习,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写作技巧。
3.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学习本单元,使学生能够感受到作者的情感,培养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二、教学内容1. 课文内容:本单元包括《草原》、《丁香结》、《竹石》和《彩色的非洲》四篇课文,通过学习这些课文,使学生了解不同地域的自然风光、民俗风情,培养对多元文化的尊重和包容。
2. 语文园地:通过学习语文园地中的内容,巩固和拓展学生的语文知识,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正确理解和掌握课文的主题思想;学会生字、新词,并能正确书写;能够流畅地朗读课文。
2. 教学难点:对课文中的重点句子进行深入理解;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写作技巧。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教学设备、PPT课件、黑板、粉笔等。
2. 学具:语文课本、笔记本、文具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图片、视频等方式引入本单元的主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新课导入:介绍本单元的课文内容,引导学生对课文进行初步阅读,了解课文的基本情况。
3. 课堂讲解:对课文进行详细讲解,分析课文的结构、主题思想、重点句子等,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4. 小组合作:学生分组进行讨论,分享对课文的理解和感受,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表达能力。
5. 课堂练习:进行相关的阅读理解和写作练习,巩固学生的语文知识,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6. 课堂小结: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知识,布置课后作业。
六、板书设计1. 课文突出课文的主题,引导学生关注课文的核心内容。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教案)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本单元,使学生掌握生字词,理解文章主要内容,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会用修改符号修改作文,学会写读后感,提高写作能力。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方式,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能力,提高学生的阅读和写作水平。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本单元,使学生感受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培养民族自豪感,激发热爱祖国、传承文化的情感。
二、教学内容本单元包括《文言文两则》、《匆匆》、《那个星期天》等课文,涵盖了寓言故事、散文、诗歌等多种文学体裁,旨在通过学习这些经典文学作品,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阅读和写作能力。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掌握生字词,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会修改作文,提高写作能力。
2. 教学难点:把握课文主题,学会用修改符号修改作文,写出真情实感的读后感。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课件、黑板、粉笔等。
2. 学具:语文课本、笔记本、文具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图片、视频等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入本单元的学习内容。
2. 新课学习:学生自主学习,结合注释理解课文,教师进行讲解、指导,帮助学生掌握生字词,理解课文内容。
3. 课堂讨论:分组讨论,交流学习心得,分享阅读感悟,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4. 写作训练:结合课文内容,进行写作训练,学会用修改符号修改作文,写出真情实感的读后感。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难点,布置作业。
六、板书设计1. 课题: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2. 课文《文言文两则》、《匆匆》、《那个星期天》等3. 重点词语:生字词、关键词语等4. 课文主题: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民族自豪感,热爱祖国,传承文化等七、作业设计1. 课后阅读:阅读与本单元相关的文学作品,拓展知识面。
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教案

3、全班交流,了解客家民居的特点。
教学后记
六年级语文集体备课教案
教材
组别
第二单元
课题
9*和田的维吾尔
课型
精读
备课
时间
主备
教师
协作教师
执教教师
执教
时间
教学目标
1、学习并积累“酷热、铺天盖地、美不胜收”等词语和生动的句子。
2、了解“和田的维吾尔”的特点,感受文章所展示的维吾尔乡村风情及他们虽苦犹乐的精神风貌。
3、选择你认为写得精彩的句子或语段抄写下来。
教学后记
六年级语文集体备课教案
教材
组别
第二单元
课题
口语交际习作二
课型
训练
备课
时间
主备
教师
协作教师
执教教师
执教
时间
教学目标
1、交流自己搜集到的民风民俗,交流时做到内容充实,表达流利。
2、借鉴本组描写民风民俗的写作方法,学习抓住特点介绍民俗的方法。
3、学习修改、完善自己的习作,创编班级习作集。
1、结合全文,说说对句子的理解,“豁达乐观的和田维吾尔人,纵使生活再苦,感觉也是甜的。”(生活在沙漠中的和田维吾尔人,物质条件虽然很差,但是他们有豁达、乐观的品性;他们热爱生活,善于在生活中发现美、创造美、享受美。所以无论生活有多苦,他们仍感觉是甜的。)
2、作者是怎样向我们介绍地域风情和民族风俗的?(全文和每段都有中心句子,使文章脉络清晰,易于把握;描写细腻,语言优美。)
重点
难点
交流时做到内容充实,表达流利。
教具
学具
检测题
板书设计
口语交际习作二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教案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本单元,使学生能够正确理解和掌握本单元所学的词汇、句型、语法等语言知识,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合作、自主探究等学习方式,培养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的良好学习习惯,提高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学习本单元,培养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培养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二、教学内容1. 本单元主要内容包括:诗歌、散文、文言文等不同体裁的文章,涵盖了自然、历史、人物、情感等多个方面的内容。
2. 通过学习本单元,使学生能够了解和掌握各种不同体裁的文章的特点和写作方法,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写作水平。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诗歌、散文、文言文等不同体裁的文章的理解和掌握,以及相关词汇、句型、语法的学习。
2. 教学难点:本单元的教学难点是文言文的理解和翻译,以及诗歌、散文的写作方法和技巧的学习。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教材、PPT、教学视频等。
2. 学具:笔记本、文具、参考资料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图片、视频等方式引起学生的兴趣,导入本单元的学习内容。
2. 新课导入:通过讲解、示范等方式,引导学生学习本单元的重点内容。
3. 小组合作:将学生分成小组,进行合作学习,互相讨论、交流,共同解决问题。
4. 巩固练习:通过练习题、小测验等方式,巩固学生的学习成果。
5. 总结反馈: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检查学生的学习效果,及时给予反馈和指导。
六、板书设计1. 板书设计要简洁明了,突出本单元的重点内容。
2. 可以使用图表、流程图等方式,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
七、作业设计1. 作业设计要结合本单元的教学内容,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写作水平。
2. 可以布置阅读理解题、写作题、翻译题等不同类型的作业,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八、课后反思1. 教师要及时对教学过程进行反思,总结经验教训,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教学设计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第二单元的内容,使学生能够掌握基本的阅读技巧,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使他们能够感受到文学的魅力;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使他们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创作。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课堂讲解、小组讨论、自主探究等教学方法,使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和自主学习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学习第二单元的内容,使学生能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他们的爱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
二、教学内容第二单元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 古诗词两首:《登鹳雀楼》、《望庐山瀑布》。
2. 现代文两篇:《草原》、《桂林山水》。
3. 作文:以“我心中的美景”为题,写一篇作文。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使学生掌握基本的阅读技巧,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2.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理解古诗词的意境;如何帮助学生把握现代文的主题;如何指导学生进行作文创作。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PPT课件、黑板。
2. 学具: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图片、视频等方式,引导学生了解第二单元的主题,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2. 新课导入:讲解古诗词的背景、作者,引导学生理解古诗词的意境;讲解现代文的作者、背景,帮助学生把握文章的主题。
3. 课堂讲解:对古诗词和现代文进行详细讲解,分析其写作技巧和表达方式。
4.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古诗词和现代文的主题,分享彼此的理解和感受。
5. 写作指导:针对作文题目“我心中的美景”,进行写作指导,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创作。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六、板书设计1. 古诗词:《登鹳雀楼》、《望庐山瀑布》2. 现代文:《草原》、《桂林山水》3. 作文:我心中的美景七、作业设计1. 复习古诗词和现代文的内容,完成课后练习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集体备课
整理人:白倩倩
一、第二单元教学内容
本组教材围绕“中华民风民俗”这一专题选编了四篇课文。
四篇文章从不同的角度介绍了各具特色的民风民俗,反映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
《北京的春节》描绘的是节日风俗。
作者老舍先生用朴素自然、流畅通达的语言,展示了丰富多彩的节日习俗,再现了老北京人过春节的隆重与热闹、温馨与美好。
藏戏被称为藏文化的“活化石”,课文讲的是藏戏的形成和独具特色的艺术形式。
《各具特色的民居》侧重写了被誉为“世界民居奇葩”的客家土楼和“傍水而居”的傣家竹楼的鲜明特色。
《和田的维吾尔》介绍了能歌善舞的维吾尔族人豁达乐观的性格特征及许多饶有趣味的风俗。
二、第二单元实化教学目标
1.认读识记本单元出现的生字词,积累好词佳句;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概括出文章大意,说明文章的思想感情;
3.了解一些传统的民风民俗,吸收民族文化智慧,感受这些独具魅力的民俗风情中蕴涵的民族文明和传统美德;
4.进一步了解文章的表达方法,体会作者是怎样谋篇布局、准确用词、生动表达的,并在习作中加以运用。
三、每课实化教学目标及评价方法设计
第一课:《北京的春节》
(一)原虚化目标为:
1.会写14个生字,正确读写“腊月、初旬、展览、蒜瓣、饺子、翡翠、杂拌儿、榛子、栗子、爆竹、风筝、逛庙会、走马灯、零七八碎、万象更新、张灯结彩”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老北京春节的习俗,感受节日的
热闹气氛,理解节日习俗中的民族文明和传统文化。
3.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详写、略写的好处。
(二)经研讨制定的实化目标为:
1.会写14个生字,正确读写“腊月、初旬、展览、蒜瓣、饺子、翡翠、杂拌儿、榛子、栗子、爆竹、风筝、逛庙会、走马灯、零七八碎、万象更新、张灯结彩”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老北京的习俗,找出能够体现节日热闹气氛的语句并加以积累。
3.找出表示时间的词语,明确文章的表达顺序。
4.分别找出详写和略写的内容,并能说出详略得当的表达方法的好处。
(三)评价方法设计:
1.教师范写难写易混的字词,并对生字词进行当堂达标检测。
2.说说北京的春节从整体上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在这一个多月额的时间里,老舍先生写了哪些天的事情呢?把老舍先生写到的时间画出来,填在表格的左边;在看看这些时间里具体有哪些风俗习惯,填在表格的右边。
根据表格的提示同学们发现了课文是按怎样的顺序写的?
3文章哪些部分写得详细,哪些部分写得简略?为什么要做这样的安排,这样的安排有什么好处?
4.老舍先生详写的四天中,你最喜欢的是哪天呢?深入地读一读,勾画出印象最深的地方,结合自己过年的感受,做一些批注,然后和大家交流。
第二课:《藏戏》
(一)原虚化目标为:
1.读读记记“剧种、面具、激流、发誓、旷野、布施、鼻祖、柔顺、压抑、能歌善舞、别无所求、蜂拥而至、铺天盖地、美不胜收肃然起敬”等词语。
2.默读课文,了解藏戏的形成及其特色,体会传统戏剧艺术的独特魅力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3.学习文章准确的说明和生动的描述,积累语言,领悟表达方法。
(二)经研讨制定的实化目标是:
1.读读记记“剧种、面具、激流、发誓、旷野、布施、鼻祖、柔顺、压抑、能歌善舞、别无所求、蜂拥而至、铺天盖地、美不胜收肃然起敬”等词语。
2.默读课文,能准确地说出藏戏的形成及其特色,感受藏戏的独特魅力。
3.说出文章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和修辞手法,并从文中划出相关语句说说运用这些方法的好处。
(三)评价方法设计:
1.师生共写难写易混的字词,并当堂进行默写。
2.请同学们认真默读课文。
谁能说出藏戏是怎样形成的?藏戏有什么特色呢?
3.面具是怎样运用象征和夸张的手法呢?谁能够具体地说说?
4.回顾课文,作者开篇用反问的手法概括地写了藏戏的特色,中间写藏戏的形成,最后又对藏戏的特色做了详细生动的描写,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呢?
第三课:《各具特色的民居》
(一)原虚化目标为:
1.读读记记“和睦、蜂拥而至、酷热”等词语。
2.默读课文,了解客家民居、傣家竹楼的鲜明特色,体会中华传统民居丰富的文化内涵。
3.学习课文准确的说明和生动形象的描述,积累语言,领悟表达方法。
4.学习对比阅读的阅读方法。
(二)经研讨制定的实化目标是:
1.读读记记“和睦、蜂拥而至、酷热”等词语。
2.默读课文,能用简洁、准确的语言说出客家民居和傣家竹楼的特点及其中所蕴含的民族精神。
3.画出文中描述客家民居和傣家竹楼的句子,并能说出其运用的说明方法。
4.对比阅读《客家民居》和《傣家竹楼》,说说其在内容和表达上的异同。
(三)评价方法设计:
1.师生共写难写易混的字词,并当堂进行默写。
2.请同学们认真默读课文,说说课文为我们介绍了哪些民居?具有什么特色?想想自己从中了解到了什么。
3.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深入讨论民居的特点。
首先,找出最能体现民居特色的语句;然后,深入阅读这些语句,从中总结出民居的特点;最后,说出这些特点形成的原因。
4.这两篇短文在表达方法上有什么相同或者不同的地方呢?请同学们把两篇短文对照起来看看,仔细想想。
第四课:《和田的维吾尔》
(一)原虚化的目标为:
1.读读记记“激昂、抽象、韵味、铺天盖地、肃然起敬、美不胜收”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和田维吾尔族的民俗特点,感受维吾尔族人豁达乐观的民族精神。
3.积累语言,学习文章准确的说明和生动的描述相结合的特点,领悟表达方法。
(二)经研讨制定的目标是:
1.读读记记“激昂、抽象、韵味、铺天盖地、肃然起敬、美
不胜收”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介绍和田维吾尔族的,写了哪些特点,体会作者对和田维吾尔族人的敬佩和赞美之情。
3.画出自己感兴趣的内容或者体会深刻、描写优美的语句,并说出自己的感悟,从而体会作者语言的生动形象。
(三)评价方法设计:
1.教师范写难写易混的字词,并对生字词进行当堂达标检测。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说能说说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介绍和田的维吾尔族的?写了维吾尔族的哪些特点?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3.请同学们画出自己感兴趣的或者含义深刻、用词优美的语句,摘抄在阅读笔记上,并在后面写下自己的感悟,最后进行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