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课程标准的框架和特点分析
第六章_新课程标准
第一部分 前言
一、课程性质 二、课程的基本理念
三、课程设计思路 第二部分 课程目标
积累 • 整合
感受 • 鉴赏
思考 • 领悟
应用 • 拓展 发现 • 创新
第三部分 一、教学建议
实施建议
(一)全面发挥语文课程的功能,促进学生 素质的整体提高。
(二)针对高中语文课程的特点实施教学。
第六章 新课程标准
第一节
课程标准的意义和功能
课程标准是国家课程的基本纲领性 文件,是国家对基础教育课程的基本规 范和质量要求。本次课程改革将我国沿 用已久的教学大纲改为课程标准,反映 了课程改革所倡导的基本理念。
一、课程标准的意义和功能是什么?
《纲要》指出:国家课程标准是教 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 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应体现 国家对不同阶段的学生在知识与技能、 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 的基本要求,规定各门课程的性质、目 标、内容框架,提出教学建议和评建议。
四、体现评价促进学生发展的教育功能,评 价建议有更强的操作性
建议采取多种方法进行评价,例如: · 成长记录与分析; · 测验与考试; · 答辩; · 作业(长周期作业、短周期作业); · 集体评议……
五、为课程实施提供广阔的空间
课程标准重视对某一学段学生所应 达到的基本标准的刻画,同时对实施过 程提出了建设性的意见;而对实现目标 的手段与过程,特别是知识的前后顺序, 不做硬性规定。这是课程标准和教学大 纲的一个重要区别,从而为教材的多样 性和教师教学的创造性提供了广阔的空 间,为体现并满足学生发展的差异性创 造了比较好的环境。
新课程标准学习笔记
《新课程标准的理念与创新》第一讲新课程的基本理念引言:课程改革是教育改革的核心,课程创新因而是教育制度创新的重点。
本次改革的宗旨是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
贯穿本轮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
新课程的基本理念:走出知识传授的目标取向,确立培养“整体的人”的课程目标;破除书本知识的桎梏,构筑具有生活意义的课程内容;摆脱被知识奴役的处境,恢复个体在知识生成中的合法身份;改变学校个性缺失的现实,创建富有个性的学校文化。
第一节关注学生作为“整体的人”的发展1、谋求学生智力与人格和协调发展为实现这一目标,新课程首先力图通过制定国家课程标准的形式代替一直沿用的教学大纲。
其次,国家课程标准把“过程与方法”作为和“知识与技能”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同等重要的目标维度加以阐述,承认过程本身的重要价值视其本身为重要的目的,而非作为获取“知识与能力”的手段。
2、谋求个体、自然与社会的和谐发展新课程首先用一种整体主义的观点从三大关系上规划培养目标,即学生与自我的关系、学生与他人及社会的关系、学生与自然的关系,致力于人的自然性、社会性和自主性的和谐健康发展,以培养价格统整的人。
其次,新课程突破学科疆域的束缚,强调向儿童的生活和经验回归,把自然、社会与自我作为课程开发的基本来源。
第二节统整学生的生活世界和科学世界1、增强课程的生活化2、凸显课程的综合化课程体系在整体上谋求走向综合化,具体体现为:首先,从小学三年级至高中设置非学科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这一课程所坚持的基本理念之一就是恢复儿童生活的完整性,克服当前基础教育课程脱离儿童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的倾向,帮助学生在生活世界中选择感兴趣的探究主题,过自己的有价值的生活。
其次,新课程还对旧有的课程结构进行改造,设置许多“综合性学科” ,着意推进课程的综合化。
再次,各分科课程都在尝试综合化的改革,强调科学知识同生活世界的交汇、理性认识同感性经验的融合。
课程标准是什么
课程标准是什么阅读精选(1):什么是课程标准答案:课程标准是规定某一学科的课程性质、课程目标、资料目标、实施推荐的教学指导性文件。
阅读精选(2):什么是《课程标准》经国务院同意,教育部下发的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国家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
应体现国家对不一样阶段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基本要求,规定各门课程的性质、目标、资料框架,提出教学和评价的推荐。
”这是对国家课程标准的功能和概念所做的简明界定。
反映了新课程标准,对教学功能从传统的过于强调知识的传授,转变为既要重视知识与技能的传授,又要重视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
使学生在获得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能够学会学习和构成正确的价值观。
《课程标准》是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精神,结合中小学生的身心特点,对不一样阶段学生制定的关于体育与健康课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基本要求。
它规定了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性质、目标、资料框架,提出了体育教学和评价的推荐,是编写体育教材、进行体育教学和评估教学质量的依据,也是国家管理与评估体育课程的基础。
阅读精选(3):什么是课程标准教育部下发的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国家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
应体现国家对不一样阶段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基本要求,规定各门课程的性质、目标、资料框架,提出教学和评价的'推荐。
”这是对国家课程标准的功能和概念所做的简明界定。
反映了新课程标准,对教学功能从传统的过于强调知识的传授,转变为既要重视知识与技能的传授,又要重视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
使学生在获得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能够学会学习和构成正确的价值观。
中国清朝末年兴办近代教育之初,在各级学堂章程中有《功课教法》章,列有课程门目表和课程分年表。
课程标准是国家课程的基本纲领性文件
一.什么是课程标准?由哪几部分构成?谈谈你对课程标准的看法?课程标准是国家课程的基本纲领性文件,是国家对基础教育课程的基本规范和质量要求。
本次课程改革将我国沿用已久的教学大纲改为课程标准,反映了课程改革所倡导的基本理念。
各部分——前言:课程性质、课程基本理念、标准设计思路课程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内容标准:学习领域目标及行为目标实施建议:教学建议、评价建议、教材编写建议、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建议附录:术语解释、案例对小学数学课程标准的认识教学课程标准一系列适应时代发展的理念,在目标体系、内容结构、教学方式与评价方法等方面都有很大的-变化。
对这些变化如何理解与认识,并且如何将新的理念与目标付诸实践,是关系到课程改革能否成功的重要一环。
1、更加注重学生的学习情感。
《大纲》注重知识传授,看重的是“基础与基本技能”和“数学知识的抽象性、严密性、逻辑性,”而新课程标准中强调的是“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的发展离不开知识与技能的学习,同时,知识与技能的学习必须以有利于其他目标的实现为前提。
”可见,新课程标准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让学生把数学学习作为一种乐趣、一种享受、一种数学奇境的探索和渴望。
2、更加密切联系实际。
所谓“学以致用”,数学来源于生活,必然应当服务于生活。
过于注重书本知识会使数学脱离生活,变得枯燥乏味,从而影响到学生的学习热情。
新课程标准中对这一方面也做了强调,例如:倡导引进大量的现代信息技术,让学生学习符合时代特点的数学,大力开发并向学生提供更为丰富的学习资源,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工具,如:计算器、计算机的引入。
从一年级的教学目标来看,新课程标准增加了估算能力的训练,比如出示一些草莓,让学生猜大约有多少?再实际数一数,这样的估算练习让学生体验了数学是可以用到生活中的知识,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积累经验,形成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义务教育课标整体解读
义务教育课标整体解读一、课标的背景和意义1. 义务教育的概念2. 课程标准的定义和作用3. 义务教育课标的重要性二、义务教育课标的制定和调整1. 课标的制定机构与程序2. 义务教育课标的调整原因和依据1.教育理念的转变2.社会发展的需求三、义务教育课标的组织结构和框架1. 课标的整体结构1.年级结构2.学科结构 ### 2. 课标的详细内容3.各学科的基本要求4.教学目标与重点难点5.教学内容和方法四、义务教育课标的特点和亮点1. 紧扣素质教育导向2. 强调实践与应用3. 注重创新与能力培养五、义务教育课标的实施与评估1. 课标的实施情况1.各地区的贯彻情况2.学校的践行情况 ### 2. 课标评估的方法和效果3.学生学业水平评价4.教师评价与专业发展六、面临的挑战与改进措施1. 教育资源不均衡的问题2. 教育改革的困难与反对声音3. 推动课标的改进措施七、未来的发展方向和展望1. 适应社会需求的课标改革2. 国际交流与合作的加强3. 提升教育质量与公平性义务教育课标的整体解读是了解我国义务教育阶段各学科的课程标准和教学要求,在教学实践中有针对性地对课程进行设计和落实的重要依据。
本文将从课标的背景和意义、制定与调整、组织结构和框架、特点与亮点、实施与评估、面临的挑战和改进措施、未来发展方向和展望等方面进行全面、详细、深入的探讨和解读。
一、课标的背景和意义1. 义务教育的概念义务教育是指国家法律规定的教育阶段,包括小学和初中阶段,是每个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
2. 课程标准的定义和作用课程标准是指对学校教育的各个层次、各个环节、各个学科和各个阶段的学科内容、教材、教学方法和评价标准等进行规范和统一的指导性文件。
3. 义务教育课标的重要性义务教育课标是规定义务教育学科内容和教学要求的基本依据,对于保证全国范围内的教育质量和公平性具有重要意义。
二、义务教育课标的制定和调整1. 课标的制定机构与程序义务教育课标的制定主要由教育行政部门负责,包括专家组的组建、征求各方意见、论证和修改等环节。
什么是课程标准
精心整理
什么是课程标准
新一轮课程改革用“课程标准’代替了长期以来被中小学教学视作生命和根本的“教学大纲”。
“课程标准”是“国家课程标准”的简称。
国家课程标准是由国家统一制订、统一颁发的,任何地方、任何组织、任何部门、任何个人都没有私自制订、颁发国家课程标准的权力。
目前颁发的国家课程标准(实验稿)均署名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表明国家课程标准体现的是一种国家意志。
国家课程标准所要体现的国家意志,突出地表现在国家所规定的国民素养或公民素质的基本要求上。
国家课程标准围绕基础教育阶段的培养目标,规定各课程门类所要达到的公民素质的基本要求,是一种适、。
《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主要特点及实施建议
《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主要特点及实施建议从《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整体出发,对其进行研读,可以发现不少新的特点,体现了新时代对科学教育的新要求。
(一)一至九年级整体设计国家的课程方案强化了课程育人导向,对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科内容进行了整体设计,打通了一至九年级的课程要求,科学课程也不例外。
这虽然有利于科学课程的整体规划和实施,但也对教材编写者和一线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科学教师的眼光不能只放在自己所任教的年级上,需要瞻前顾后,注重前后联系,关注学段衔接,从整体和大局的视角出发看待问题。
《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设计逻辑非常严密。
从学段上看,《课程标准(2022年版)》分设一至二年级、三至四年级、五至六年级、七至九年级四个学段,体现了进阶要求;从课程目标的达成来看,《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核心素养为纲,由核心素养、学段目标、学习内容、学业要求和学业质量组成了一个严密的体系,各要素紧密联系,缺一不可。
(二)核心素养导向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是本次课程标准修订的一个基础,也是最重要的一个目标。
课程标准设定的目标就是基于核心素养,课程内容的建构也是基于核心概念。
其内涵可以“一核心、三维度、六大素养”来归纳。
一核心:以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
三维度: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
六大素养对应三个维度。
人文底蕴和科学精神对应文化基础,学会学习和健康生活对应自主发展,责任担当和实践创新对应社会参与。
而科学课程标准则凝练了四个核心素养:科学观念、科学思维、探究实践、态度责任。
这四个方面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不是单独存在的。
科学观念是基础,也是实现其他核心素养的载体。
它既包括科学、技术与工程领域的一些具体观念,也包括对科学本质的认识,还包括用科学观念解释自然现象、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
科学思维是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内在规律及相互关系的认识方式,主要包括模型建构、推理论证、创新思维等。
《课程标准(2022年版)》提出不仅要让学生掌握一般的思维方法,如分析与综合、比较与分类、抽象与概括、归纳与演绎、联想与想象、重组、发散、突破定式等基本的思维方法及其在科学领域的具体应用,还要掌握科学思维方法,即模型理解和模型建构、推理与论证、创新等科学思维方法。
新课程标准解读
新课程标准(简称“新课标”)是国家课程的基本纲领性文件,是国家对基础教育课程的基本规范和质量要求。新一轮课倡导的基本理念。
课程标准是国家课程的基本纲领性文件,是国家对基础教育课程的基本规范和质量要求,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它体现国家对不同阶段的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基本要求,规定各门课程的性质、目标、内容框架,提出教学和评价建议。
分科优势
第一,在课程目标上,强调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的整合,据弃了以往分科课程片面强调知识与技能的倾向,从而使分科课程的目标也实现了由知识本位向学生发展本位的转向。这是课程目标和教育价值观的重大改变。
第二,在课程内容的选择和组织上,注重体现基础性、时代性、实用性和综合性。各学科都力求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最基础的知识和最基本的技能作为课程主干内容;各学科在保留传统课程内容中仍有价值的基础知识的同时,特别强调从当代科学的最新成果中吸取新的基础知识,增加新的具有时代性的内容,体现时代特色,剔除陈旧过时的知识;各学科都注重与社会生活的联系。努力面向生活实际并服务于生活实际,从而使课程内容与社会生活实践形成互动的关系;各学科都力求与相关学科相互融合,使课程内容跨越学科之间的鸿沟,最大限度地体现知识的“整体”面貌。
这次课程改革对于学生的看法坚持了以下三个要点。
第一,统一性、规范性。第二,主动性第三,学生具有“未完成性”。
课程内容调整。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义务教育课程。小学阶段以综合课程为主。小学低年级开设品德与生活、语文、数学、体育、艺术(或音乐、美术)等课程;小学中高年级开设品德与社会、语文、数学、科学、外语、综合实践活动、体育、艺术(或音乐、美术)等课程。
课程标准是国家课程的基本纲领性文件
国家课程标准课程标准是国家课程的基本纲领性文件,是国家对基础教育课程的基本规范和质量要求,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
它体现国家对不同阶段的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基本要求,规定各门课程的性质、目标、内容框架,提出教学和评价建议。
一、学生观学生是教育工作的最主要的对象,究竟应该如何看待学生,这是教育工作者面对的一个最重要的问题。
学生观的核心内涵是,学生究竟是人还是物。
至少在口头上,几乎任何人都认为学生是人,然而,在我们实际的教育工作中,却普遍存在着把学生当做任人摆布的物的现象。
这涉及一个如何看待人的问题。
这次课程改革对于学生的看法坚持了以下三个要点。
第一,统一性、规范性作为生活在一定社会条件下的人,人与人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使学生具有“被决定”的一面。
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的阐述,清楚地说明了这一点。
因此,新课程必须具有必要的统一性、规范性,这一点在课程标准中得到了体现。
第二,主动性作为具有主动性生命形式的人,学生与无生命的物和有生命的植物、动物有着本质的区别。
正是这种主动性,使人能够不断地“更新”,不断地超越自我。
因此,在课程实施的每一个环节,都必须充分考虑如何保护并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
第三,学生具有“未完成性”。
从积极的意义上理解,这种未完成性是指:在我们的学生身上,具有丰富的潜能,存在着广阔的发展空间,蕴藏着对于复兴中华民族大业至关重要的人力资源。
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充分发展是这次课程改革的一项重要使命。
二、发展观自古以来,人的全面发展始终是教育追求的理想,然而,应试教育的模式严重地限制了“发展”这个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所谓“发展”仅仅是指通过各种考试所必需的知识和技能的增加或熟练。
这种专注于工具价值的发展观严重地破坏了人的内在的自然,从而严重地阻碍了人的本体价值的实现。
应该看到,人的工具价值和本体价值乃是内在地统一于人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之中的。
国家课程校本化,校本课程特色化
国家课程校本化,校本课程特色化国家课程校本化,校本课程特色化新课程改革倡导课程的多元化,允许在国家课程的框架内,进一步充实、内化、优化课程结构,也允许在国家课程的框架外,开发校本课程。
所以我校推进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命题就是根据学生基础与差异,创造性地、校本化地实施国家课程。
我校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坚持以实现国家课程的教育目的为前提,坚持依托校情和学生发展的个性要求,着眼本校教师群体对国家课程的修正与整合,实现校本课程的特色化。
一、厘清国家课程改革内涵,为校本课程建设准确定位课程改革包括国家地方课程的科学高效实施和校本课程的开发实践。
面对新时代对教育“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要求,学校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就必须选准突破口,抓好学校实施的课程的整体优化,将课程方案进行校本化的实施,使课程方案与课程标准在学校实践中得到贯彻落实。
首先,由于“国家课程”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决定了通过“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的途径、构建“学校课程教学体系”的重要性;其次,“统一的课程标准”与不同群体学生之间存在的差异又决定了“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的重要性;最后,新一轮课程改革所颁布的“课程标准”本身所具有的“刚性与弹性的结合”,又给实现“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留下了可能性。
重要性、必要性与可能性“三性”合一,使“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不但必要,而且可行。
我校的校本课程依据学校课程规划和校本课程开发方案构建了较为完善的课程体系。
实行学分制管理,走班式运作,自主性选修课程与限定性选修课程组合。
自主性选修课程由满足学生个性开展需要的拓展型、探究型课程与举动组成,首要包括人文素养类课程、艺术类课程、身心安康类课程、研究生活技能类课程、报告讲座类课程及社会实践类课程等等。
通过这些校本课程的开发,学校为学生供给了更多的研究机会,对学生的个性开展供给了广阔的空间、创造了极大的机会,丰富了学生的研究体验,深受学生欢迎,学生们透露表现“校本课程的开设,为我们供给了选择课程的机会。
国家课程标准以( )为依据
国家课程标准以以下三个方面为依据:
1. 教育法律法规:国家的教育法律法规是制定国家课程标准的法律基础。
这些法律规定了国家教育体系的基本框架,包括义务教育年限、教育资源分配、教育管理等方面的规定。
2. 教育政策:政府的教育政策和目标也是国家课程标准的依据。
政府通常会制定教育政策,以促进教育的发展和改善,国家课程标准需要符合这些政策的要求。
3. 教育理念和目标:国家教育体系通常有一套明确的教育理念和教育目标,这些理念和目标会指导国家课程标准的制定。
希望以上信息对您有帮助。
如需更多信息,建议查阅相关文献或咨询教育学家。
初中生物新课程标准解读
初中生物新课程标准解读一、什么是国家课程标准答:国家课程标准是由教育部颁发的带有指令性的、重要的国家课程文件,是国家对基础教育课程的基本规范和要求。
《基础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课程标准是教科书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
二、生物学课程标准的主要内容和结构答:课程标准框架主要包括以下内容:第一部分:前言。
简要地阐明了生物学的特点和价值,生物学课程的地位、作用和价值取向,以及课程的性质、课程的节本理念和课程设计的思路。
前言中阐明的观点,为生物学课程奠定了基调。
第二部分:课程目标。
包括课程的总目标和课程的具体目标。
它指出了教师在实施课程中的努力方向。
第三部分:课程内容。
根据前言中的课程理念、指导思想及课程目标,综合考虑学生发展的需要、社会需求和生物学发展的方向,选取适合不同阶段学生的内容。
初中生物学标准选取了十个主题,即科学探究、生物体的结构层次、生物与环境、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生物圈中的人、动物的运动和行为、生物的生殖、发育与遗传、生物的多样性、生物技术、健康地生活。
考虑到培养学生的环境意识是实施义务教育的重要任务,以及我国在可持续发展中面临的问题,初中内容标准选择了“人与生物圈”作为主线,贯穿于这些主题之中。
第四部分:实施建议。
主要包括教学建议、评价建议、教育编写建议及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建议。
同时,建议中也包括一些案例,以帮助教师更好地理解一些新的要求或新的方法。
三、生物学课程性质答:生物科学是自然科学中的基础学科之一,是研究生物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的一门科学。
它是农林、医药卫生、环境保护及其他有关应用科学的基础。
生物科学经历了从现象到本质、从定性到定量的发展过程,并与工程技术相结合,对社会、经济和人类生活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
生物科学有着与其他自然科学相同的性质。
它不仅是一个结论丰富的知识体系,也包括了人类认识自然界现象和规律的一些特有的思维方式和探究过程。
生物科学的发展需要许多人的共同努力和不断探索。
大概念、大情境、大项目、大单元———核心素养导向下的课程标准修订解读
2023大概念、大情境、大项目、大单元——核心素养导向下的单元教学实践研究主要内容第一部分第二部分第三部分2022版新课标从宏观上分析其特点2022版新课标从中观上分析其特质2022版课程标准从微观实施上如何落地2022版新课标从宏观上分析其特点一、从“2022年版课标”构成框架看学习和研究的必要性一、课程性质三、课程目标五、学业质量前言二、课程理念四、课程内容六、课程实施与2011版课标相比较,2022年版课标的前两部分有较大变化,第三部分中基于核心素养发展提出了新的“课程目标”,第四部分中从“内容要求、学业要求和教学提示”三个方面对“课程内容”做了重新界定,新增的第五部分(学业质量)为教学和评价提供了依据,第六部分(课程实施)提出了教学和评价的新的建议。
2011版与2022版课程整体设计思路的变化2022版课程标准凝练出了4条核心素养从学科、领域和跨领域三个层次对学生核心素养发展要求的系统刻画,是化学课程全面育人功能和价值的高度凝练。
化学学科层次科学学科领域层次跨领域层次2022版课程标准4条核心素养的主要内涵化学观念科学思维探究实践科学态度与责任思维层面实践层面价值层面宏观辨识微观探析变化观念平衡思想证据推理平衡思想科学探究创新意识科学态度社会责任初中化学核心素养与高中化学核心素养的关系构建了基于学习主题的核心素养教学评系统:学习主题的内容要求、学业要求和教学提示一、重新认识学习主题的意义,凸显学习主题的素养发展定位科学探究与化学实验化学与社会·跨学科实践化学科学的客观研究对象及基本认识领域,在自然界和生产生活中广泛、真实存在,蕴含结构化的知识、特定的活动经验及基本的态度价值,承载着化学学科独特的素养发展功能物质的性质与应用物质的组成与结构物质的化学变化侧重科学的方法论和价值观,体现学科内的融合及学科间的联系,凸显全面育人价值。
二、“课程性质”揭示了化学学科的多重价值并凸显了化学课程的育人价值内在价值化学学科价值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整体育人功能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是一门自然科学课程,具有基础性和实践性,对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重要价值。
课程大纲与课程标准
语文教学大纲与语文课程标准第一节语文课程标准与语文教学大纲一、课程标准和教学大纲的联系与区别课程标准又称课程纲要。
解放后我国曾长期使用是类似于课程标准的“教学大纲”(或“学科教学指导纲要”)。
1、首先表现在前言部分,课程标准对每一学科课程的性质、价值与功能作了定性描述,阐述了本课程领域改革的基本理念,并对课程标准设计的思路作了详细的说明,便于教材编写者和教师整体把握课程。
2、课程目标:按照国家的教育方针以及素质教育的要求,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方面结合具体的课程内容,用尽可能清晰的行为动词所阐述的本门课程的总体目标与学段目标。
课程目标九年一贯整体设计。
课程标准在“总目标”之下,按1~2年级、3~4年级、5~6年级、7~9年级这四个学段,分别提出“阶段目标”。
阶段目标从“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小学1~2年级为“写话”,3~6年级为“习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五个方面提出要求。
3、最突出的特征是,规定了未来国民素质的目标要求。
课程标准关心的是课程目标、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和课程设计思路,关注的是学生学习的过程和方法,以及伴随这一过程而产生的积极情感体验和正确的价值观。
教师在使用课程标准的过程中,主要关注的是如何利用各门学科所特有的优势去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健康发展,而不是仅仅关心学生对某个结论是否记住,某项技能是否形成。
正是基于上述考虑,课程标准规定了国家对不同阶段的学生在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基本要求,规定了各门课程的性质、各学科应达到的标准以及内容框架。
学科的性质与地位、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及各学段安排构成课程标准的核心内容。
另外,对教材编写、教学要求、教学建议、教学评价等也都作出相应的规定和要求。
不再包括教学重点、难点、时间分配等具体内容。
这是课程标准与直接指导教学工作的教学大纲的本质区别。
课程标准中的目标主要是按结果性目标和体验性目标来描述的。
课程标准解读
(二)合作学习
2、特征
? 小组有共同的学习任务。
? 每位成员有明确的任务和角色。
? 小组成员在活动中相互支持,相互配合。
(三)探究学习
1、概念
? 相对于“接受学习”而言,指学生独立地发现问题,获得自主发展的学习方式。
(三)探究学习
2、特征
? 问题意识
? 实践能力
? 开放视野
关于“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 “自主、合作、探究”是新的学习方式的三个特征,不能把他们简单地对应成三种学习方式。
? 强调“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并不排除其他学习方式的运用。
理念四: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 语文课程要加强综合性
? 语文课程要增强课程资源意识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
? 认识特征
? 课程标准是对学生学习结果的描述,不是对教学内容的具体规定。
? 课程标准是国家制定的某一学段的共同的、统一的、最低的要求,而不是最高要求。
? 认识特征
? 课程标准隐含对教师的角色要求,即教师不是教科书的执行者,而是教学方案(课程)的开发者。
? “语文素养”的养成是多种要素相互作用的过程。
听说读写能力涉及的要素:
? 语文知识、言语技能、语文感悟、语文思维
? 语文习惯、语文动机、态度、情感
? 品德修养、智力水平、人格个性及具体语言环境
(二)对我们的启示
? 语文教育应促进学生全面和谐的发展。
? 设计富有生活情景的语文任务,帮助学生在生活中用语文,学语文。
? 行为因素——behavior
? 条件因素——condition
国家课程标准的框架和特点
国家课程标准的框架和特点
三、国家课程标准的基本框架及主要内容
课程标准的框架可以从两方面理解,一方面是整套标准的结构,另一方面是某一门课程或领域的结构。
国家课程标准的总体结构框架基本一致,但各学科课程标准根据各自特定的要求,在具体体例、风格上还存在一定的差异。
新课程标准在总体结构框架上与教学大纲有很大不同,它吸收了各国课程标准制定的优秀经验,同时又考虑到我国的实际特点,具体框架如下:
表7.1 新课程标准与教学大纲的区别
主要内容:
前言:结合本门课程的特点,阐述课程改革的背景、课程性质、基本理念与本标准的设计思路。
课程目标:按照国家的教育方针以及素质教育的要求,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方面阐述本门课程的总体目标与学段目标(如果有学段的话);学段的划分大致规定在一至二、三至四、五至六、七至九年级,有些课程只限在一个学段,有些课程兼两个或两个以上学段。
内容标准:根据上述的课程目标,结合具体的课程内容,用尽可能清晰的行为动词来阐述目标。
实施建议:为了确保国家课程标准能够在全国的绝大多数学校的绝大多数学生身上实现,减少中间环节的“落差”,需要在国家课程标准中附带提供推广或实施这一标准的建议,主要包括教与学的建议、评价建议、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建议以及教材编写建议等。
同时要求在易误解的地方或陈述新出现的重要内容时,提供适当的典型性的案例,以便于教师的理解,同时也是引导一种新观念的有效方法。
术语解释:对标准中出现的一些重要术语进行解释与说明,使使用者能更好地理解与实施标准。
参阅:刘兼:国家课程标准的框架和特点分析。
课程标准的特点是什么
课程标准的特点是什么?《纲要》指出:国家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
应体现国家对不同阶段的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基本要求,规定各门课程的性质、目标、内容框架,提出教学建议和评价建议。
从以上规定中可以看出,课程标准包括以下内涵:☆它是按门类制定的;☆它规定本门课程的性质、目标、内容框架;☆它提出了指导性的教学原则和评价建议;☆它不包括教学重点、难点、时间分配等具体内容;☆它规定了不同阶段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所应达到的基本要求。
由于课程标准规定的是国家对国民在某方面或某领域的基本素质要求,因此,它毫无疑问地对教材、教学和评价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是教材、教学和评价的出发点与归宿。
因为无论教材还是教学,都是为这些方面或领域的基本素质的培养服务的,而评价则是重点评价学生在这些方面或领域的表现如何,是否达到了国家的基本要求。
因此,无论教材、教学还是评价,出发点都是为了课程标准中所规定的那些素质的培养,最终的落脚点也都是这些基本的素质要求。
可以说,课程标准中规定的基本素质要求是教材、教学和评价的灵魂,也是整个基础教育课程的灵魂。
这也正是各国极其重视课程改革,尤其是极其重视课程标准研制工作的重要原因。
现在英美等国纷纷组织全国最强的力量、投入大量物力经费研制各科课程标准,表现出他们对国家课程标准的日益重视。
无论教材怎么编,无论教学如何设计,无论评价如何开展,都必须围绕着这一基本素质要求服务,都不能脱离这个核心。
但是,课程标准是教材、教学和评价的基本依据,并不等于课程标准是对教材、教学和评价方方面面的具体规定。
课程标准对某方面或某领域基本素质要求的规定,主要体现为在课程标准中所确定的课程目标和课程内容,因此,课程标准的指导作用主要体现在它规定了各科教材、教学所要实现的课程目标和各科教材教学中所要学习的课程内容,规定了评价哪些基本素质以及评价的基本标准。
2022课程方案及课程标准解读及实践:结构化组织课程内容
2022课程方案及课程标准解读及实践:结构化组织课程内容课程的核心是内容。
内容在教学中占据重要地位,教学目标的确定离不开内容,教学方法的选择更要依托内容。
2022版义务教育新课标在课程内容方面就有诸多亮点,如以大单元为单位,让课程内容核心化;以大概念为核心,让课程内容结构化;以活动任务为引领,让课程内容情境化;以跨学科主题为重点,让课程内容项目化……。
有学者提出基于主题、任务、项目、情境,按照学生的学习发展逻辑,结构化组织课程内容。
这一提法,有些晦涩难懂,有必要为大家进行简单解读:首先,主题、任务、项目、情境等既是课程内容结构化的组织形式,也是知能(知识能力或知识技能)通往学科(核心)素养的桥梁和催化知能向素养转化的手段,主题、任务、项目在情境中,学习才更具有意义。
其次,学生的学习发展逻辑一般有两种:一是他主被动式的发展逻辑,即学生按照课程内容体系的编写逻辑和教师根据课程内容体系实施教学而获得发展的逻辑,这就是所谓的“学科逻辑”;二是学生自主主动式的发展逻辑,即学生按照自己的现实逻辑进行个性化的学习,从而实现自我发展的逻辑,即学生的心理逻辑或认知逻辑。
第三,结构化组织课程内容,即将课程内容进行结构化组织或按照结构化组织课程内容。
简言之,基于学科逻辑(学科本身的系统和内在逻辑结构)和学生的心理逻辑(学生的身心特点、心理发展规律、学习的起点和内在需要等),以主题、任务、项目、情境等形式结构化组织课程内容,实现学科逻辑与心理逻辑的沟通。
一、厘清概念:结构、结构化、内容结构化、课程结构、课程内容和课程内容结构化什么是结构?简单地说,结构就是骨架或框架,即组成整体的各部分的搭配和安排或者说某事物由哪些要素所构成。
为了帮助大家理解结构,下面以“物态变化”为例:什么是结构化?所谓结构化,是指将逐渐积累起来的知识加以归纳和整理,使之条理化、纲领化,做到纲举目张。
大家熟悉的思维导图、流程图等就是结构化的具体体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校本课程的管理。
首先,要确立严格执行校本课程开发实施的基本程序。
其一是建立由专家、领导、教师、学生和社区组成的学校校本课程委员会,指导并审议《校本课程规划方案》、每学年《校本课程开发指南》的制定、教师申报的课程,检查、监督《校本课程开发指南》的执行情况。
其二是分析校情,如学校发展目标、学生培养目际、学生和学校的发展需求、学校社区的课程资源等。
其三是拟定课程目标、课程的大致结构、《校本课程开发指南》,并编制《校本课程规划方案》,其四是认真组织实施,下发课程指南、课程示例,指导教师申报课程,组织教师撰写课程纲要,进行实施。
其五是评价与完善。
其次,注重管理,做好学生选课管理、学生上课常规管理、课程运作等管理工作。
第三,做好保障工作,构建组织、资源、场所、经费、评价等课程实施的质量保障体系。
第四,做好教师理论层面、技术层面的培训工作,分析教师的需求、教师专业化水平与实施校本课程所需能力的差距,如课程的价值、制度、类型、开发等,学生需求、课程纲要的制定、课程的编制、课程实施、课程评价等。
2、校本课程的评价。
校本课程的评价问题是一个需要在实践中逐步探索的领域,目前没有比较成熟的模式可以借鉴。
但总的来说,校本课程实施中的评价不应该是一组组僵硬的数字,应该是通过对学科和活动的有关知识和能力等方面的评价,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和特长的发展,从量化评价转向质性评价;应该注重对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个性化展现的评价,以尊重学生、鼓励学生为基本前提,帮助学生走出阴影、克服缺点和不足,使评价成为学生认识自我、发展自我、激励自我的手段和机会。
总之,这三课之间不是三个完全独立的部分,它们构成了学校课程的有机整体,拥有共同的培养目标,实现不同的课程价值,承担不同的任务,履行不同的责任,从不同的方面促进学生的发展。
目前,国家课程结构中对地方课程、校本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规定既有原则性要求,又给地方留有弹性空间。
根据我国大部分地区的教育和资源现状,在新课程改革初期阶段,将三者整体考虑,是解决师资短缺、课程开发力量短缺和资源设备短缺的有效措施。
综合实践活动是作为国家课程规定的,但它的管理和实施上又是以地方和学校为主体来落实的,国家只是提供了指导性纲要。
事实上,一些地区已经在实践中对三者进行了必要的整合,减少了三者之间的重复和时间性上的浪费,取得比较好的效果。
如果真要给课综合实践活动、地方课程、校本课程做出区别的话,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归纳:一是权限上,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国家规定的必修课程,地方课程是各地自主开发省级认定的课程,校本课程则是学校自主设计开发的课程。
二是从设计上讲,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达到国家规定基本教育目标的课程,特别强调学生基本学习能力的培养,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也考虑学生的个性发展,但更考虑地方特色和学校办学理念。
三是从设计过程上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根据国情来设计的,地方课程是根据各地方特色设计的,校本课程是学校层面根据学校办学理念与学校实际开发与设计的。
校本课程开发可以像语文、数学一样以系统知识为主,以长周期、教师讲解为主。
这个综合性可以从四个方面来理解:个人、社会、自然的内在整合;科学、艺术、道德的内在整合;综合应用生活经验;综合应用已掌握的各学科知识。
国家课程标准的框架和特点分析[]来源: 2001-5-7 20:27:00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
它是整个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系统工程中的一个重要枢纽。
一、课程标准的结构框架课程标准与教学大纲的框架结构对照图国际比较研究表明,不同国家或地区颁布的课程标准,其体例、结构、表述与呈现方式等方面差异巨大,但同一个国家或地区颁布的课程标准,在上述各个方面则具有惊人的相似性。
下面呈现的是本次课程改革中,国家课程标准的总体结构框架与现行教学大纲的对照,各学科课程标准根据各自特定的要求,在具体体例、风格上存在一定的差异。
工作在第一线的教师和教研员都熟悉各学科教学大纲,它不仅对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做出了明确的规定,而且用大量的篇幅具体规定了日常教学中所可能涉及到的所有知识点的要求;大多数学科的教学大纲还规定了具体的教学顺序及各部分内容所占的课时数;教师在学习和使用教学大纲时,主要关心的是知识点发生了哪些变化?增加或删减了哪些内容?具体的要求和课时数是多少?在规定的时间内能否完成教学任务和达到教学目标?课程标准关心的是课程目标、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和课程设计思路;关注的是学生学习的过程和方法,以及伴随这一过程而产生的积极情感体验和正确的价值观;教师在使用课程标准的过程中,主要关注的是如何利用各门学科所特有的优势会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健康发展;而不是仅仅关心学生对某个结论是否记住,记得是否准确?某项技能是否形成,并且运用起来是否得心应手?在对课程标准征求意见的过程中,各地在近60万字的评估报告中用"催人奋进"、"展现了中国教育现代化的新曙光"、"春风扑面"等词语来表达对课程标准的认同。
事实上,各课程标准研制组的专家们在研制过程中最为苦恼,也最费思量的问题就是如何才能保证国家课程改革的总体思路,能够在学科课程标准中得到切实体现,使素质教育理念能够浸透在文本的字里行间。
现在看来,专家们的努力是有成效的。
前言部分这一部分对课程的性质、价值与功能做了定性描述,阐述了各学科课程领域改革的基本理念,并对课程标准的设计思路做了详细的说明。
以物理课程标准为例,其课程的基本理念主要概括为:注重全体学生的发展,改变学科本位的观念;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注重科学探究,提倡学习方式多样化;注意学科渗透,关心科技发展;构建新的评价体系。
而地理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是: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习时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改变地理学习方式;构建开放式地理课程;构建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地理课程;建立学习结果与学习过程并重的评价机制。
课程目标部分这一部分内容明确了各门学科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三方面共同而又各具特点的课程总目标和学段目标;学段的划分大致规定在l-2年级、3-4年级、5-6年级、7-9年级。
学段太短,与现行教学大纲一样,不利于教材多样化和教师创造性地教学,学段太长,广大教师难以把握和驾驭课程标准。
实施教学。
把过程与方法作为课程目标之一,是"标准"的突出特点。
以数学课程标准为例:其中,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是"过程与方法"目标维度在数学课程目标上的具体体现。
内容标准部分这一部分按照学习领域(如数学课程:数与代数、图形与空间、统计与概率、实践与综合运用)、主题(如生物课程:生物与环境、生物圈中的人。
生物的多样性、健康地生活等10个一级立更)或目标要素(如英语课程: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文化意识)阐述学生在不同阶段应实现的具体学习目标。
对于学生的学习结果,用尽可能清晰的、便于理解及可操作的行为动词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方面进行描述。
如对于知识的了解,“内容标准”没有仅仅停留在简单地以“了解”一词描述对有关知识内容的要求上,而是以"说出"、"背诵"。
"辨认"、"列举"、"复述"等操作性较强的动词来进一步刻画"了解"的具体含义,以便教师在教学和评价过程中把握要求。
课程标准中的目标主要是按结果性目标和体验性目标来描述的。
结果性目标主要用于对"知识与技能"目标领域的刻画,而体验性目标则主要用于反映"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目标领域的要求。
无论是结果性目标,还是体验性目标,都尽可能地以便于理解、便于操作和评估的行为动词来刻画。
例如:结果性目标知识了解--说出、背诵、辨认、列举、复述、回忆、选出、识别等。
理解--解释、说明、归纳、概述、推断。
区别、提供、预测、检索、整理等。
应用--设计、辩护、质疑、撰写。
解决、检验、计划、总结、推广、证明等。
技能模仿--模拟、重复、再现、例证、临摹、类推、扩展等。
独立操作--完成、制定、解决。
绘制、安装。
尝试等。
迁移--联系、转换、灵活运用、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等。
体验性目标经历(感受)--参与、寻找、交流、分享、访问、考察等。
反映(认同)--认可、接受、欣赏、关注、拒绝、摈弃等。
领悟(内化)--形成、具有、树立、热爱、坚持、追求等。
由于课程标准最终要检验的是学生是否达到了预期的学习结果,而不是教师有没有完成某一任务或是否达到了某一目标,因此,"内容标准"的陈述是以学生为出发点的,目标的行为主体是学生,而不是教师。
"内容标准"没有采用"使学生……"。
"提高学生……"、"培养学生○○,…"等陈述方式。
实施建议部分考虑到课程实施的各个环节,课程标准提供了教与学的建议、教材编写建议、评价建议、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建议等。
例如:……要善于引导学生从真实的情景中发现问题,有针对性地开展讨论,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如组织小组辩论:"常用的几种燃料中,哪一种最理想";试验"活性炭和明切的净术作用";观看录像"硬水对人们生活的影响"等…(化学课程标准)各项建议力图体现本次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为改善教学行为。
变革学习方式,提高教材编写质量,体现评价的发展功能提供指导。
此外,课程标准中的"内容标准"和"实施建议"均提供了典型案例,便于使用者(教师、教材编写人员、教育管理者等)准确理解课程标准,切实感受到课程标准的理念及其设计思想,为具体实施课程标准提供可资借鉴的案例,从而尽可能减少课程标准在实施过程中的落差。
二、课程标准的主要特点努力将素质教育的理念切实体现在课程标准的各个部分:课程标准力图在"课程目标"。
"内容标准"和"实施建议"等方面全面体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位一体的课程功能,从而促进学校教育重心的转移,使素质教育的理念切实体现到日常的教育教学过程中。
例如:收集过去的一些购物票证,如布票、粮票、油票、副会本等,感受市场经济给人们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
(历史课程标准)认识世界气候的地区差异,初步学会分析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认识气候与人类生产、生活的相互关系,形成保护大气环境的意识,养成收听、收看天气预报的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