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联入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联入门
一) 平仄
简单而言, 以普通话(今音)为例: 字的一, 二读音----- 平声
字的三, 四读音----- 仄声
平声举例: 天/人/家/池/塘/轻/桃/风/花/流……等等
仄声举例: 世/事/醉/夜/地/水/雪/月/草/去……等等
二) 联律
一幅正确的对联是上联尾字为仄音, 下联尾子为平音
主张以普通话(今音)的平仄音入联
更正: 个人认为:
硬记五言联律(上联)
平平平仄仄
仄仄平平仄
硬记七言联律(上联)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平平仄
一) 概念: (1,3,5 不论, 2,4,6 分明)
我在初学联的时候, 经常看到什么1,3,5 不论, 2,4,6 分明, 苦思了一段日子和问了好几个前辈之后, 才明白了其中意思, 原来就是说联律的规范和变化, 所谓1,3,5不论, 就是说七言句中的1,3,5位置的字在联句中可变化平仄, 并不要求太死, 而2,4,6分明则刚刚相反, 是需要很严格的平仄相对, 因此无论在出句或对句中, 在1,3,5位的字都有了弹性的处理, 当然, 这也不是说全部是这样, 三仄尾和三平尾是不主张的格律和犯忌的, 现在解释一下到底是什么一回事, 就以七言为例:
我在上面说过上联用: 仄仄平平平仄仄和平平仄仄平平仄, 这是很规范的律; 但若以1,3,5 不论的概念去写, 便可写成: 通仄通平平仄仄和通平通仄通平仄, 这个明白不? 当然1,3,5 不论的概念只针对七言句而说, 五言句不包含在内!
举个实例: (1)
画上荷花和尚画
仄仄平平平仄仄(正规格律)
可写成:
唯有朝云能识我
平仄平平平仄仄(第一字用平声也不算不合律)
或可写成:
风压草丛头点地
平仄仄平平仄仄
当然, 头三字是可以三连平或三连仄, 尾三字一定不可以三连平, 这就是“三平尾”的大忌了, 但无论任何情况都不可四连平或四连仄, 谨记!!
举个实例: (2)
书生落难仍风雅
平平仄仄平平仄(正规格律)
可写成:
落红泣诉离情恨
仄平仄仄平平仄(第一字用仄声也不算不合律)
或可写成:
落红轻诉离情恨
仄平平仄平平仄(第一字用仄声, 第三字用平声及第五字用仄声, 也不算不合律)
如此类推……!!
在以上几个例子中, 七言句中可得出一个结论, 1,3,5 不论, 可随意变化, 但尾三字一定不可以三连平!!....另外, 2,4,6 字中, 可看出有个规律, 就是: 平仄平或仄平仄, 对吗?
二) 孤平
个人认为, 若以“正规格律”写联, 在七言句中出现“孤平”的机会比较少, 在变化中就要注意了, 上联如: 仄平仄仄仄平仄, 这也算合律, 但这到底算不算孤平呢?
1) 在1,3,5 不论中要注意三仄尾和三平尾的禁忌, 当然四连仄和四连平也是不可犯的错误!
2) 2,4,6 分明之中, 也是有特定的规限, 就是“平/仄/平”和“仄/平/仄”的注意了
3) 孤平还没有最终定论, 暂时还是以律诗中的孤平为据, 那暂时就随波逐流吧…呵呵…但我个人认为, 如果以“正规格律”写联, 在七言句中出现“孤平”的机会就比较少了!
第三课
对仗/词性问题
一) 前言
在这个问题上, 相信需要较多的文字来加上说明, 更需要小许涉及到对联形成的解说, 在这方面希望不会做成各联友的混乱和沉闷就好, 我尽量简化吧! 也希望大家多加意见和讨论, 谢谢!!
对联能够雅俗共赏, 主要原因是它贴近生活, 并与书法等艺术融合在一起, 还有具音乐性的精炼文字来表达, 显示出传统文化的特色。有了声律的支撑, 读起来就有节奏感了! 在大众喜爱的对联文学当中, 因进步而有所要求, 就出现了两种不同的态度:
1. 全盘大众化, 适应各式各样百姓的胃口, 让群众能懂能念, 及能仿作, 主张把对联格
律放宽, 去掉一些声律要求---- “宽对”
2. 主张维护对联的严肃性, 弘扬主旋律,使之居于较高的文学档次, 不求媚俗, 希望提高欣赏水平和趣味, 避免跌进雅俗也不赏的泥塘里!
正因如此, “宽对”和“严对”就成了一个经常讨论的话题, 甚至在联作上的优劣有争议哩!
其实, 对联的属性和风格是很鲜明的, 上下联字数是相等的, (报纸上的双栏标题不是对联) 因为对联是“词性相同”“结构相应”和“平仄相对”的, 这些是判断某两句话是否对联的基本条件! 对联写作的入门规范称之为“格律”
二) 对仗形成
对仗的形成在早期已有雏形了, 先举例一些句子:
汉之广矣, 不可泳思;
江之永矣, 不可方思。
我心非石, 不可转也;
我心非席, 不可卷也。
以上两组句子并非联句, 但词性是一致的, 由於体现出回声般的对称美感, 便增强了诗歌的振撼力! 正因如此, 从这里便产生了对联格律的原始条件--- 字数相等和词性相当了! 继而在重字上改进了,也避开了。但后来又有了新变化,在上句中故意重字, 下句中相同位置也重不相同的字, 但还不能达到对联中那种对仗句的水平, 因为缺乏“平仄相对”这一条。等到声律被发明之后, 这种声调对仗便成为必然性, 出现了格律的最后一条-----平仄交替。
以下举些例子, 是从诗中抽出来的, 合乎格律的律联: (全是古音)
1. 交枝承落日, 接树隐高蝉
2. 星稀初可见, 月出未成光
3. 山烟涵树色, 江水映霞晖
4. 念此一筵笑, 分歹两地愁
5. 金谷宾游盛, 青门冠盖多
6. 天边看远树, 水底见行云
7. 野岸平沙合, 连山近雾浮
8. 对窗看宝瑟, 入户弄鸣机
9. 夜花枝上发, 新月雾中生
10. 孤飞出叙浦, 独宿下沧州
以上例句可看得出平仄已是对应了, 对仗方面亦十分严谨, 至於词性方面也没有大的偏离, 这也说明了对仗的重要性, 词性的不偏离, 两句句子才带出要说的东西!
对联格律是一步步发展起来的, “前修未密”; “后出转精”, 凡是格律, 总朝著越来越精密的方向进步。规范律条也越来越细, 也可说是对联的“游戏规则”了。对联中基本没有三字联, 但谨记, 上下联相对应的词义不可完全相同, 否则称为“合掌”; 说的内容完全不相关的可称“无情对”; 长联中没有重字则令人叹服了…